专题片解说词—— 绘就大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亮丽风景


绘就大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亮丽风景


这是一片流光溢彩的土地,处处孕育着生机与奇迹。

这是一片汉、回、土、藏等27个民族聚居并共同建设的家园。

人口46.38万、面积3090平方公里的大通县,坐落在青海省东部、祁连山南麓,是国宝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作为国家级第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西宁市水源涵养基地,201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8.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0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3元。

沃野朔峰秀,新风扑面来”。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大通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机遇,用联系的、发展的、前瞻性的眼光,将教育摆到全县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位置,将义务教育摆到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将均衡发展列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形成了改善民生从教育突破、发展教育从均衡抓起的共识,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精心书写了强化政府行为、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育公平,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位学生的精彩篇章,实现了全县适龄儿童少年从“普九”有学上到“均衡发展”上好学的优美嬗变。

5年沧桑巨变,5年春华秋实,在国家、省、市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赋予了全县5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100多名教育工作者一个富有想象、充满挑战的空间,均衡发展工作已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关键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如一道道迎面走来的亮丽风景,深入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在款款地展示着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共享教育公平阳光的动人魅力。

让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的工作主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县各级政府、党员干部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宣传教育力度,才能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来“源头活水”,才能确保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2013年伊始,我县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全面建设“七项机制”:一是建立层层推进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实行教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制度,三年来召开专题研究会议26次;出台了22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县、乡镇、学校层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组织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点评会、观摩会等专题会议,签订迎国检目标责任书,形成了统筹推进的工作合力,夯实了均衡发展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联点包片督导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联点指导学校,县人大、政协组织代表、委员每年对教育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视察,20个乡镇落实了主要领导联系学校的属地化管理职责,县教育局建立了班子成员分区划片检查指导学校均衡发展工作制度,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抓好责任区督学经常性督导和全体督学专项督导,形成了多管齐下、责任明晰的工作合力。三是建立工作成效点评机制。县政府通过会议点评、定期通报等形式,对学校工作成效实行点评制度,“点”出问题、“评”出动力,确保均衡发展工作阶段有重点、整改有方案、成效有点评。四是建立业务培训提升机制。自2013年以来,全县累计组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专题培训班11期,每年安排全体督学参加内培外训、全市交叉督导,不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五是建立责任落实问责机制。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县政府主管县长、教育局长对办学条件综合评估不达标、均衡发展工作推进不力的校长实行约谈,近两年约谈校长25人次、罢免校长1名。六是建立标杆选树引领机制。按照选树典型、以点带面、总结经验、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打造了大通六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样板校并组织全县各学校开展了学习观摩活动,力促各学校对照标杆、找准差距、规范提升。七是建立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围绕“幸福大通·教育均衡”主题,蓬勃开展了了以专题片、宣传专版、宣传手册、知识测试等为内容的“九个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印发宣传资料2000多册,制作横幅、展板等200多条(块),不断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均衡发展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让均衡发展成为统筹推进的网化工程

宛如一棵大树,只有主干充满了水分与营养,那一枝一叶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在实践中摸索,在总结中提高,县政府精心组织实施了均衡发展的“网化工程”,将每项重点工作都定格在教育资源优化网络的准确位置,源源不断地为实现“幸福大通·教育均衡”注入着生机与动力。

聚焦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以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为目标,县政府坚持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确保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确保生均教育事业费逐步增长,确保按规定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确保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计提教育资金,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财政新增转移支付资金,补拨了2014年县级财政教育经费2100万元,实现了近三年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2016年,预算内小学教育事业费生均为8653元、教育事业费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为187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3%1.75%;预算内初中教育事业费生均为12532元、教育事业费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为266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7%1.59%;教育费附加应征、实征均为1079万元,用于教育1331万元;土地出让收益中实际计提教育资金1253万元,拨付教育使用1253万元;下达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2052万元,用于义务教育的资金为530万元,占新增转移支付资金的25.8%

聚焦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三年来,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全县共投资3.57亿元、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56项,新建学校1所,改扩建学校90所,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93489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馆面积7343平方米,新增实验室89间,新增功能室46间,消除全县中小学D级危房20097平方米,95所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配备了校园监控系统;不断加快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完成了2014年青海省标准化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成计算机教室116个,安装计算机6430台,班班通教室1293个,配备语音设备305台,为农村学校师生利用数字化资源、网络环境下开展教研搭建了平台。

聚焦薄弱环节,补齐工作短板。面对均衡发展工作中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我县对症下药定方案、限时查摆抓整改。针对东峡民族学校等8所学校校舍陈旧、功能室不足的问题,今年县政府投入资金789万元,全面开展了陈旧校舍改造工作;针对部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不达标的问题,投入资金618万元进行集中采购配置,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了1068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中小学新增图书近23万册,新增学生课桌凳7870套,新配备学生床1324套;针对城镇大班额问题,今年对县城2所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投资1.6亿元的朔山高级中学9月投入运行,新增学位2550个;针对少数学校学生流失或季节性辍学的问题,实行“控辍保学”“双线”、“四包”责任制,建立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制度和档案,做到“易辍生”底数清、情况明。2016年,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2%,小学辍学率0.07%,初中辍学率1.18%

聚焦师资队伍,均衡配制资源。以建设学校“两支队伍”为抓手,全面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健全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多种形式人才引入机制,建立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在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促进了区域、校际间的师资均衡配备。2016年交流学校正职领导18名、副职17名,抽调37名教师开展轮岗交流工作,开展了3期、32人次的管理干部赴辽宁北镇高中挂职培训和教师跟岗学习。三年来,灵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发挥名师名校长和教学能手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平台等方式,共选派11645名校长和教师到省内外培训,支出培训经费1003.12万元,占全县中小学公用经费的5.4%;累计招聘教师138名,招聘特岗教师93名,免费师范生50名,从县外选调46名在职在编教师,有效解决了教师缺编、结构性缺编问题。

聚焦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我县坚持依法治校,科学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学校招生管理,实现了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严格规范招生秩序,落实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规定;推行后勤精细化管理模式,因地制宜总结出了住宿管理“医院+宾馆”、食堂就餐“一卡通”等有效管理经验,不断强化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收费行为,杜绝了义务教育乱收费现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不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违教育规律的竞赛和不当竞争,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体补课,不挤占体育课、艺术课、综合社会实践等教学时间,确保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聚集内涵塑造,提高教育质量。我县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积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丰富德育工作载体,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班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三爱三节”、“中华经典诵读”等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以“实效教研发展学校,研训一体提升教师,研学促教成长学生”,利用学科教学现场观摩会、优秀教育人才送课下校、教学案例研讨、课改论坛、重庆北碚教师进修学院送教等活动,加大对乡村薄弱学科的教研工作指导,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坚持特色教学工作,全县学校开发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依托少年宫、第二课堂和社团建设,共开发实施体育、音乐、书画、剪纸、刺绣等艺术特色项目20多项;坚持全面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落实“三操一课一活动”,所有中小学落实了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锻炼。学校特色内涵的塑造,使各阶段学生整体综合素养明显提高,2016年我县高考上线率99.9%,重本率35%20名考生进入全省前50名,总分600分以上的考生有30名;12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创历史新高。

聚焦安全工作,建设平安校园。为全方位构筑学校安全工作的屏障,县政府、教育局、学校建立“三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分片包干制和一岗双责制,重点抓好学校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安全监控系统建设、食堂宿舍安全管理、学校周边环境安全综合治理及学校安全档案管理等工作,每年开展各级学校安全工作专项检查10次以上;各学校全面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和师生防震、防火、防毒等安全管理专题培训演练,2016年各学校开展各类演练活动300多次,做到安全常识教育常态化。

七个聚焦”如一张网,精心编织出了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理念,凝结出了全体教育人忘我工作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严谨细致的务实精神、整体协调的团队精神,营造出了“人人知晓均衡发展,人人关注均衡发展,人人支持均衡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2016年,全县中小学均衡发展综合评估指标达标率100%,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0.47、初中0.3

让均衡发展成为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实现公平教育、“让每个孩子在均衡发展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是全县各级政府、全体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者不变的信念和追求,一条条惠民政策、一个个关爱举措,悄然中传递着为民真情,犹如润物细雨,无声地洒落在孩子们的心田。

让教育扶贫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2016年,全县对10958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学生落实生活费补助1195.8万元,落实蛋奶资金105万元;对38221名学生落实营养餐资金2643.2万元;对5802名高中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580.2万元;在校学生享受十五年免费教育资金共计401.6万,贫困学生受资助覆盖率100%

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县教育局认真落实“两为主”政策,统筹安排符合入学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各学校不得以“班额限制”等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局认定分配的学生,严格管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籍,保证他们跟当地学生一样享受免费教育和资助政策。

让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时时感受关爱呵护。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制度和社会结对帮扶制度,优先满足留守学生寄宿学校的需求。县教育局、民政局给“青海朔山儿童救助中心”的25名留守儿童派去了1名老师、2名管理员,全力为留守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搭建平台;社会各界“爱心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爱心小屋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关爱模式的不断创新中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在普通学校提供随班就读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学习。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利用4个残疾学生康复资源教室开展康复训练,对47名重度残疾学生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多措并举提高特教工作成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如春潮,在大通教育工作的沃野上播种着浓浓的绿荫。在均衡发展的洗礼中,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者紧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定位,为全面实现教育工作“创新创优创特色、提速进位快发展”,谋篇布局、全力攻坚、奋勇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