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县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思路及特色

X县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思路及特色

X县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思路及特色
  近年来,泸县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并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配合协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全新活力。
  (一)注重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完善。一是文化阵地“全覆盖”。泸县依托镇人民政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镇文化站、13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文化阵地具备图书阅览、理论宣讲、体育锻炼等功能,能为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二是重点场所“常使用”。全镇有二七广场、李子村稻粱文化广场、健康文化广场、泸县稻粱农耕博物馆等活动阵地,依托活动阵地2021年举办大型文艺表演3次,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2次,群众性表演10余次,覆盖群众超5000人次。三是逐步提升“有计划”。泸县建成县图书馆分馆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分站1个,泸县稻粱农耕博物馆1个,市级农业主题公园1个,硬件设施较为完善。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阵地亲民化逐步改造提升全镇文化阵地软件和氛围,目前已提升改造4个文化阵地。
  (二)加强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共享。一是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整合,促进“文化服务”向“便民服务”转变。依托龙贯山“双再生”绿色稻粱现代农业园区、泸县稻粱农耕博物馆,结合场馆、景区、稻粱特色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二是深挖红色烈士资源。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整合二七殉难烈士纪念碑、二七公园等红色资源,每年组织机关干部、群众进行缅怀祭奠。
  (三)创新服务保障模式提高水平。一是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3个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文化兼职人员,全镇招募100余名文化志愿者服务村(社区)文化工作和活动开展,吸纳各类社会文化团队,形成了农村社会文化力量。二是大力培育文化队伍。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组建了舞蹈、腰鼓、太极、乐器、朗诵、书法等群众文艺队伍10余支,常态化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建立文化需求“订单”机制。镇级主导、村(社区)联合,建立镇、村(社区)两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文化需求反馈台账,针对收集的文化需求,逐一满足。
  下一步,泸县将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提质增目标,着力抓好一下三项工作:
  (一)建强基层文化阵地。一是提档升级现有阵地。20XX年全面建成旭光村、草茂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阵地有效提升。以2个社区为重点,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等逐步提升全镇文化阵地软件和氛围。二是新建特色文化阵地。建设泸县“二七”烈士红色主题公园、推动二七红色村建设项目落地,计划打造红色故事走廊和村史馆,强化红色教育,有效提高红色资源利用率,形成泸县红色文化特色文化阵地。三是用活重点文化阵地。以二七广场、泸县稻粱农耕博物馆等大型文化阵地为依托,开展大型文艺表演、祭祀烈士、庆祝“丰收节”等活动。
  (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引导文化资源下沉。利用泸县县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实现一端“看书”“听书”“逛展览”。积极与市县文化馆联系,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至少1次,二是合理规划全年活动。泸县指导镇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站分站、1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活动类型不少于5种,并督促其按时完成,切实提供服务。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依托泸县深厚的红色资源、稻粱文化资源,开展清明节祭祀活动、“七一”庆祝活动、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泸县县稻粱文化旅游活动等,以点带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四是打造稻粱文化品牌。泸县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泸县县稻粱文化旅游活动,将稻粱文化与特色节会融合,为游客打造了集观光采风、品味文化于一体的节假日出行休闲体验。五是整合资源融合发力。20XX年,泸县计划申报县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申报4个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1个,参加片区乡镇文艺调演,从多角度挖掘代寺文化潜力,整合资源服务群众文化生活。
  (三)创新服务保障模式。一是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需求。群众“点单”,政府“接单”,根据群众文化需求20XX年拟购买至少1次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志愿服务队伍进行整合,扩充队伍。邀请专家对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进行培训,提升志愿服务供给水平。三是用好新媒体提升文化服务“覆盖面”。依托微信、县级融媒体平台等新媒体,通过制作宣传片、拍摄小视频等方式传播本地特色文化。邀请县作家、摄影家等协会到代寺采风,挖掘传播代寺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