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全文(31省)
2024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全文(31省)
目录
西藏(2024年1月7日).............................................................................................1北京(2024年1月21日).........................................................................................15河北(2024年1月21日).........................................................................................43重庆(2024年1月21日).........................................................................................63四川(2024年1月22日).......................................................................................100山东(2024年1月22日).......................................................................................147广西(2024年1月22日).......................................................................................176上海(2024年1月23日).......................................................................................205江苏(2024年1月23日).......................................................................................235安徽(2024年1月23日).......................................................................................261浙江(2024年1月23日).......................................................................................291福建(2024年1月23日).......................................................................................313辽宁(2024年1月23日).......................................................................................354宁夏(2024年1月23日).......................................................................................382广东(2024年1月23日).......................................................................................415天津(2024年1月23日).......................................................................................465山西(2024年1月23日).......................................................................................492甘肃(2024年1月23日).......................................................................................522海南(2024年1月23日).......................................................................................548江西(2024年1月23日).......................................................................................576湖南(2024年1月24日).......................................................................................600贵州(2024年1月24日).......................................................................................631云南(2024年1月24日).......................................................................................666黑龙江(2024年1月24日)...................................................................................690吉林(2024年1月24日).......................................................................................715青海(2024年1月24日).......................................................................................744陕西(2024年1月26日).......................................................................................769河南(2024年1月28日).......................................................................................791内蒙古(2024年1月30日)...................................................................................814
新疆(2024年1月30日).......................................................................................843湖北(2024年1月30日).......................................................................................875
——2024年1月7日在西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严金海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全面履职的第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致“20XX·中国西藏发展论坛”重要贺信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区党委坚强领导下,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紧紧依靠全区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迈出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
——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持续开展反分裂斗争,全区未发生重大政治性、群体性和暴力恐怖案件。“四大工程”“六项行动”成效明显,七地(市)全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三个意识”教育深入人心。寺庙财税监管实现全覆盖。优化维稳指挥调度体系,实现全区“一张网、一平台、全覆盖”。从严开展治安、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等整治行动,深入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99%以上。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超2300亿元、增长9%左右,人均突破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和2万元,分别增长6.5%和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3%和5%以内。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0%、22%和13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发展动能稳步增强。“狠抓投资落实年”成效明显,川藏铁路、
G318提质改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普兰机场、贡嘎机场第二跑道和国际航站楼建成投运,湘河水利枢纽投产发电。金沙江上游、藏东南纳入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出台促消费政策“24条”,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效应凸显,“西藏味道”美食街烟火渐旺。区域开放进一步扩大,15个传统边贸点获批恢复。吉隆、普兰、樟木、里孜口岸全面实现客货双通。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粮食、蔬菜、肉蛋奶产量分别达108万吨、95万吨、93万吨。“飞地种粮”喜获丰收,首批新米入藏上市。新增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0家。高原炊具首年销售67万件,“炊具革命”闯出高原轻工新路径。电力装机突破700万千瓦,外送电量增长189%。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历史性突破5500万和650亿元。通航产业高点起步,藏医药、边贸物流等产业持续发展。预计规上工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分别增长10%和15%以上。
——城乡区域更加协调。高质量编制区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19万套(户)、老旧小区改造65个。预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38%以上。完成人畜分离7.7万户、户厕改造4万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20个,1308个村(居)旧貌换新颜,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充分肯定。强化动态监测和后续帮扶,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打造援藏“双招双引”品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500亿元。开展“四最”对标行动,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近半。改革优化国省道检查站查验模式,过往车辆实现“读秒”通行。新增减税降费、退税缓费46.2亿元。清欠中小企业账款46亿元。实施企业上市“格桑花行动”,直接融资135亿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调油价、降电价,昌都、阿里成品油价格与拉萨价差明显缩小,全区居民和工商业综合用电成本分别调降13%和14%,边境乡镇电价减半收取,高原特色产业目录电价最高调降64%,预计每年降本减负5亿元。
——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出台居民增收“16条”。农牧民转移就业64.7万人、劳务收入65.6亿元。应届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3605人,创历史新高。西藏班新增招生计划605名。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新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包虫病应治尽治,大骨节病愿治尽治。基本医保率先实现省级统筹。体育健儿获得重大赛事奖牌109枚。西藏美术馆、大剧院投入使用,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
——生态底色越发厚实。完成营造林120万亩,其中拉萨南北山绿化24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614万亩。完成冰川(冰雪)、冰
湖资源本底调查。全面开展矿业权清理整顿,依法无偿收回矿业权217个。加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完成首笔国际绿证交易、林草
碳汇交易。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新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七地(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目标提前实现。
——兴边富民卓有成效。米林、错那撤县设市。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加快建设,智慧边防有力推进。边境乡村硬化路通达率分别达
97%和87%,建制村用电覆盖率、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96%和96.5%。边境人口稳定增长,边民收入稳步提升。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成功举办第五届藏博会、第三届“环喜马拉雅”论坛、首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首届南迦巴瓦论坛,联合发布《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日益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狠抓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146人,为历年之最。着力深化对口支援和“组团式”援藏,76个中央单位和援藏省市相继进藏考察、签署协议,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6100余个。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落实,不断健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出台政府规章4件,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议案8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5件、政协委员提案254件。完成驻区外办事机构清理整合,精简和撤销各级机构82家。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始终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攻坚克难、看准就干,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了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破除了一些事关长远的瓶颈难题,办成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特殊关心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无私支援的结果,也是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奋发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中央驻藏机构、援藏省市和单位、离退休老同志、驻藏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西藏发展的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四个创建”展现蓬勃生机的同时,
反分裂斗争须臾不可放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需要持续深化;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抢抓机遇、深挖潜力;生态环境保护、固边兴边富民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民生领域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个别干部担当精神不够、奋勇争先意识不强,构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
长效机制任重道远。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有效应对和解决。
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
代会部署、推进“四个创建”的攻坚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区党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部署,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奋力推进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3%和5%以内。
各位代表!今天的西藏正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政治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人口优势、后发优势等叠加释放,全区上下拼搏实干的精气神持续提振,发展的条件更加有利、前景无限广阔。我们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用好“八对抓手”,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一要统筹当前长远,超前谋划重大布局和重大平台,围绕国家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前瞻性规划国土空间、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各类园区、创新平台、开放节点,因势利导发展边境经济、路衍经济、河谷经济,努力在厚植发展优势上实现新突破。二要聚焦瓶颈制约,坚定推进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围绕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立”和“破”的顺序,切实依靠政策协同和深化改革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努力在增强发展动能上实现新突破。三要抢抓战略机遇,加紧实施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围绕国家定位和西藏需要,积极用好国债、专项债等有利政策,全力服务和保障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项目,超前谋划“十五五”重点项目,努力在夯实发展基础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坚信,只要心中有数、手中有策、行动有力,明天的西藏一定会焕发出更加多彩绚丽的姿颜。
今年,将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聚人心促团结,全力维护和谐稳定
不断促进民族团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挖掘红色资源和当代典型,讲好“茶和盐巴”的故事,持续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做好新时代新阶段援藏工作,更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五个有利于”标准,深入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狠抓宗教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深化拓展“三个意识”教育,建强“三支队伍”,强化寺管会职能,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
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法治西藏、平安西藏建设,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分裂渗透破坏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食品药品监管,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全。
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稳投资扩消费,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落实中央政府投资800亿元。加快推进川藏
铁路西藏段、G4218狮泉河镇至昆莎机场段、G219墨脱至察隅段和
G318提质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拉日高速全线通车。力争开工建设波密至然乌段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项目。新开工建设10个通用机场和47个临时起降点。持续推进金沙江上游、藏东南等清洁能源基地及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实施好帕孜、旁多引水等水利工程。在社区、景区和国省道沿线,加快布局充电基础设施。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继续安排专项资金促进消费。开展汽车家电家具下乡活动,鼓励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品消费,完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打造夜间特色消费街区,做强“中华美食·西藏味道”美食街品牌,支持开设首店、连锁店、便利店。整区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建设空港新区冷链物流基地,用好西藏供销集团主渠道,依托“交邮融合”“邮快合作”,构建城乡共同配送体系,加快提升物流通达水平和配送时效,带动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让发展的
预期更稳、信心更强、活力更足。(三)坚持育企业强产业,深度挖掘潜力优势
强化扶持育企业。落实“一产一策”“一企一策”,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培工程。持续实施“格桑花行动”,积极有序建设现代资本市场。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狠抓减税降费政策宣传解读、落地落实,确保广大经营主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政府和国有企业带头清欠中小企业账款,确保上半年应清尽清。
突出特色强产业。压紧压实产业链链长制,大力实施延链、升链、
建链、补链行动。依托国家战略工程,以“整体推进”模式谋划区域产业布局,以大工程振兴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制定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意见,规上工业和数字经济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设立以专项债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专项资金,确保建成电力装机增长25%以上。加强铜、锂等战略资源绿色开发,实现优势矿产上产扩能、提质增效。加快文化强区建设,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发挥文旅康养等特色优势,寻找新增长点,完善G318、G219、G349等线路旅游配套设施,打造10个以上精品景区(点),推出藏医药康体瘦身、跨境游等10个以上特色产品,改造提升15个特色乡村。持续抓好旅游市场整治和品牌形象提升。力争文化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均增长13%以上。
我们要切实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持续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让高原特色产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四)坚持兴城镇带乡村,持续推进协调发展狠抓乡村振兴。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
100万吨以上。建成高产饲草基地6万亩,探索“飞地种草”新模式。建立助农兴农包保机制,打造一批特色农牧产业示范点。出台激励政策,促进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规范有效发展,培育“千万元社”10家、国家级示范社30家,力争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深入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点对点”抓好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大力实施“千村示范”、树立农牧民新风貌等七大行动,完成人畜分离3.8万户、户厕改造2.2万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300个。
加快城镇发展。聚焦交通干线、河谷沿线、边境一线,实施中心县城和节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打造10个旅游名县名市和一批明珠城镇。启动实施拉萨古城保护和旧城改造提升工程。
积极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供暖供氧工程。新建续建保障性安居工程3.95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38个,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9%以上。
推动区域协调。建成“五城三小时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引导七地(市)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点。支持拉萨、山南两市深度融合,推动拉萨金融商务区、物流集散地建设。支持那曲、阿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畜牧业,支持日喀则建设国际陆地港和面向南
亚开放的中心城市,支持林芝加快改革开放先行、建设特色有机农牧业保供基地,支持昌都打造藏青川滇交通枢纽和重要开放通道。
我们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坚持借外力生内力,更大力度改革创新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以明确“五权”为目标,着力推动国企“一盘棋”战略性重组和专业整合。推进全区电价形成机制和民航旅客票价改革。继续全面从严推进矿业权竞争出让改革。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坚决做到一视同仁。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考核机制。开展“诚信政府建设年”专项行动,对侵害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政府行为一律坚决整改、反面典型一律公开通报。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继续实施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主动承接
援藏省市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亿元以上。建立跟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确保项目真正落地、建成投产。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支持省际交界市县跨区域合作、发展区域经济。落实高质量对外开放措施,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打造一批特色进口商品展销店。支持西藏优势产品开拓国外市场。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完善吉隆、普兰、里孜、贡嘎机场空港等口岸功能,推动中缅吉太传统边贸点提档升级。高标准推进樟木镇恢复重建,尽早重现昔日繁华。加快推动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珠峰英才”计划。优化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大清洁能源、高原特色轻工、特色农牧等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科研成果和应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今年财政科技投入实现翻一番。
我们要坚定不移行改革之道、走开放之路、推创新之举,确保经济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
(六)坚持办实事惠民生,不断改善群众生活
狠抓就业增收。推广高校毕业生区外“组团式”就业新模式,全面拓宽市场化就业新渠道,力争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市场化就业率70%以上。大力培养新型产业工人,力争技能人才增加1.5万人以上。完善4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项目交由当地农牧民施工队实施的政策,在重点项目实施中推广以工代赈,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63万人以上。
狠抓公共服务。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进一步扩大西藏班招生规模。推动西藏大学与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西藏藏医药大学与自治区藏医院“科教医”融合发展。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提升计划,加快“互联网
+医疗健康”项目建设,实现全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落实
“五个针对”要求,开展卫生健康“八项行动”。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支撑性项目,推进文化惠民、文
化润边和智慧广电工程,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成全区非遗资源普查。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积极备战全国冬运会、民运会,精心筹办跨喜马拉雅国际自行车极限赛。
狠抓民生实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在落实中央既定政策基础上,安排资金121.4亿元,实施21项民生实事。对教育“三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高龄和失能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边民补助等13项补贴补助予以提标;对基层供暖运行、高海拔供氧、优化群众膳食结构、森林保险试点等
8项工作予以支持。
我们要着眼解决好事关西藏长远发展的人口、人心、人才问题,
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切实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民生改善中凝聚力量。
(七)坚持护生态固边疆,切实筑牢安全屏障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深化生态文
明示范创建。继续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城市庭院绿化行动,加快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雅江中游贡嘎机场周边及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新增营造林95万亩以上,修复治理退化草原550万亩。积极推进以“珠峰”等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狠抓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加快实施冰湖灾害监测预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无废城市”“无废细胞”建设。抓好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稳步扩大国际绿证交易,不断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快推进边境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安置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电网、公共服务、智慧边防等工程,完善边境产业支持政策,实施边民增收专项行动,努力让边民早日享受优于腹心地区的公共服务,始终保持高于腹心地区的收入增长。
各位代表!我们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支持群团组织发展,认真抓好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对口援藏等各方面工作。
各位代表!我们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守纪律规矩,践行绝对忠诚,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将认真落实
“四个抓落实”的重大要求,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作风,切实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努力干出好成效、干出新气象。我们将严格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大普法力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委和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司法、审计、统计监督,始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将进一步改进作风,持续精文减会,节约办庆办展,严控一般性支出,坚持过紧日子,把更多的资金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
各位代表!未来已来,时不我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斗成就梦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二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殷勇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赴门头沟区看望慰问“23·7”极端强降雨受灾群众、对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发表重要视频致辞,向中关村论坛、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
安全,着力提信心、强创新、优功能、促协同、抓治理、惠民生,经受住多种考验,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约4.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8.2%、突破6000亿元,城镇调查失业率4.4%,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进一步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坚持首都规划权属党中央,完善首规委工作制度,加快首都规划体系建设,深化规自领域问题整改,严格规划执行;实施核心区控规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重点地区环境整治提升,全力保障中央政务功能。扎实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雁栖湖国际会都实现扩容提升,第四使馆区等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在京登记落户国际组织机构增至115家;健全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圆满完成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服务保障任务。
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231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2282公顷,启动实施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和五年工作方案,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约8平方公里;整治桥下空间183处、城市家具1万余处,规范拆除各类护栏900公里,精细化治理提升背街小巷1730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83个,启动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20.4万平方米。大力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行政办公区二期建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建成投用,东六环高线公园等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获批设立,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构建京津冀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建立三地联合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京雄高速全线通车,津兴城际铁路开通运行;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营,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748.7亿元、增长1.1倍;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开学开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深化。
二是着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引进,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推动在京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加快颠覆性技术培育发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向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推广,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增长超过30%;怀柔科学城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16个科技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校城融合,研究型医院等一批项目建成启用;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超过270个。巩固提升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势,出台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3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新设4支政府高精尖产业基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取得重
大进展,一批创新药品、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小米智能手机工厂、理想汽车旗舰工厂提前投产。精心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率先建成全球性能领先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新增5G基站3万个,获准向公众开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占全国近一半,“京通”“京办”“京智”三个智慧城市应用终端快速升级拓展,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实现160平方公里连片运行,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9%。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扎实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圈一策”完成15个重点商圈品质提升,新开业大型商业设施面积近240万平方米,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点亮城市夜生活,文旅消费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进一步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推出真抓实干促投资奖励措施,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3200亿元。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业扩大开放2.0版工作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迭代推出170余项新的试点举措,北京成为国家首批制度型开放试点,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获批设立,成功举办金融街论坛,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扩容提质、上市公司数量增至开市时的近三倍,北京首列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成功开行。积极营造企业更有获得感的营商环境,完成6.0版改革任务,制定实施“北京服务”意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方案,新增大型活动等23个“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在餐饮、超市等40个行业推行“一业一证”,一体化综合监管试点拓展至50个,完善“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全市新设企业增长20.3%,总数突破211万户、
创历史新高。三是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首都文化持续繁荣发展。以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用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庆成宫整体院落腾退等48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社稷坛等15处遗产点焕发生机,“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蒙藏学校旧址向公众开放,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显现,一批胡同按照原有肌理得到修复,更多居住在四合院的老街坊享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大力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面向社会开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推进,445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亮相,“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完成,融合历史人文、生态风景与现代设施的城市文脉呈现崭新面貌。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出台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7万场,营业性演出突破4万场;新增11家博物馆备案、27家“类博物馆”挂牌,改进旅游景区门票预约机制,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留存在京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正在越来越多地活起来。不断加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11部文艺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数量连续三届居全国首位,精心打造“北京榜样”品牌,开展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非法倒票乱象专项治理,强化12类交通违法行为整治,深化文明城区创建,461万志愿者奔波在大街小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
四是加大民生服务保障力度,市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千方百计促进就业,集中推出15项稳就业措施,加强重点群体和地区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9.7万人。努力办
)
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出台普惠托育政策,幼儿园新增托位超过600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3%;新增中小学学位3.8万个,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全覆盖,发布实施新一轮中考改革方案;加快推动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全力保障人民健康,稳妥有序应对多轮疫情波动和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高峰,建设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110家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加强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新工体”投入使用,新改扩建一批体育公园和体育健身场所,开展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3万场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的养老服务网络,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建各类养老护理床位6232张,新增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32个、养老助餐点243个,老楼加装电梯822部。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深入推进“保交楼”工作,在京房地产项目整体风险明显下降,优化调整购房政策,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2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9.3万套。持续加强社会保障,调整提高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儿童福利等待遇标准,妇女儿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开展殡仪服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强化交通综合治理,地铁16号线全线贯通、17号线北段开通,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超过1200公里;提升656公里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优化公交线路144条,开通通学公交运营线路50条;统筹公交和轨道站点设置、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86%,“七站两场”等重点区域交通秩序不断改善;违规电动三四轮车全面退出,共享单车停放更加有序。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扎实推进“每月一题”主动治理,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95.5%和
96.1%;持续抓好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小区(村)2800个,住宅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7%。
五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北京战略实施取得新成效。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开展扬尘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措施,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克服沙尘天气和疫情之后社会活跃度回升等因素影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次优水平。强化城乡水环境治理,完善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八年回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
97.3%,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目标要求,雁栖湖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野鸭湖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快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成功创建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44.9%;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一批郊野公园对外开放,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65个,62%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千园之城不断扩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800余个村庄基本完成美丽乡村建设,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成5.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中关村总体框架基本形成,粮食、蔬菜产量连续四年增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个百分点;深入开展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受援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六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首都安全防线不断夯实。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深刻汲取“4·18”长峰医院重大火灾事故教训,迅速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及时出台“十项硬措施”,深入推进燃气、电动自行车、农村自建房等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开发推广“企安安”信息系统,认真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实基层末梢安全责任,全市生产安全死亡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19年下降
4.8%和1.8%。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完成全国首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前偿还试点,有序处置重点企业风险,监管预付式资金、打击非法集资等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扎实推进平安北京建设,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不断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首都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稳固。全力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人民防空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动员现代化取得良好开局,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从“有”向“优”转变。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成效明显。
七是全力应对“23·7”极端强降雨,防汛抗洪救灾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落实落细防范措施,早研判、早部署,果断提前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和启动防汛应急一级响应,提前采取“关、停、封、撤”等应急措施、疏散转移54.2万名工地和险区群众,提前启动军地协同机制和基层应急指挥机制,提前布置20余万人防汛抢险队伍。全力以赴抢险救援,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处置险情灾情,及时启用大宁水库等水利设施统筹调蓄洪水,紧急救援三列外来被困列车、滞留的2831名旅客和乘务人员全部安全脱险,昼夜不停打通灾区生命通道,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第一时间抢通256个断路村、507个断水村、273个断电村和342个通信中断村,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迅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妥善安置34.4万名受灾群众,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167条受损道路完成修复,水电气热保障基本恢复至灾前水平,秋粮实现颗粒归仓、冬小麦应种尽种,近七成受灾乡村民宿已正常运营;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编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规划体系,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支持,用好平原区结对帮扶机制,群策群力重建美好家园。
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灾情,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挂念、亲自指挥,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和兄弟省区市紧急驰援、鼎力相助,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闻令而动、使命必达,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忠于职守、奋不顾身,灾区群众坚韧不拔、自救互助,广大市民顾大局、讲奉献,全力配合落实防汛措施,积极支持帮助受灾群众,书写了洪水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显著优势和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奋斗精神。
八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政府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突出实的导向,大兴调查研究,统筹推进检视整改,一批民心所盼、发展所向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年共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6项,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8项,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692件,办理市政协提案1054件;推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外商投资等领域立法,落实“八五”普法各项任务,实施“法治帮扶”和“法治明白人”工程,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紧急非刚性支出23.9亿元,“三公”经费减少
5%;深化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动市区街成本绩效管理全覆盖,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推进精文简会和基层减负工作;加大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力度,完成首轮统计督察,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清廉守正、求真务实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导向。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内外部各种风险挑战,我们抗击灾害、保障安全、化解风险、稳定经济、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一关接着一关闯,一仗接着一仗打,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结果,是中共北京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向各兄弟省区市,向驻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首都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压力,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仍然突出,首都功能优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持续回升基础不牢固,市场预期偏弱,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的信心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窗口期变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有待增强;精细化治理水平与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大城市病”治理需久久为功;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极端情况下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亟待加强,安全生产、火灾防控、应急管理水平需要提升;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存在不足。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和挑战,
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尽心竭力改进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厚望。
二、2024年重点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首都
贡献。按照上述要求,综合分析研判内外部形势,对接“十四五”规划,提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生态环境质量、能源、水资源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
实现以上目标,既有有利的因素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开创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今年的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服务大局、主动作为,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记首都职责使命,发挥首都优势,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二是更加注重稳中求进、系统施策,把稳增长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用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三是更加注重以进促稳、提质增效,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奋力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四是更加注重先立后破、改革创新,在“立”的基础上做好“破”的工作,紧紧依靠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破解难题,依靠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打开局面,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五是更加注重底线思维、防范风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稳定工作,严防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促进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着力做好以下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提升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
展
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携手津冀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
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严格执行首都规划重大事项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加快重点街区控规编制,持续完善首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巩固深化规自领域问题整改成效,严防“大棚房”等问题反弹。统筹推动核心区控规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形成一批可视化成果,优化提升中央政务环境和城市发展品质。
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实现新国展二期项目竣工,强化雁栖湖国际会都、奥林匹克中心区服务保障能力,推进第四使馆区建设,提高城市环境国际化水平。积极融入、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友城交往。更好发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北京文化论坛、金融街论坛等国家级开放平台作用,吸引国际组织和机构在京落地。
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积极服务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完成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再减量6.5平方公里,确保新生违法建设动态清零。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布局,加快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通州院区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铁路沿线环境、城乡结合部整治和桥体绿化、留白增绿等专项任务,精细治理背街小巷1650条,推进大红门
等区域功能重塑和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新两翼”建设。落实北京与雄安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政务服务同城化,深化“三校一院”办学办医合作,共同建好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继续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启动东六环高线公园建设,实现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东六环入地改造项目具备通车条件,实施轨道交通101线、22号线等重大项目,实现厂通路建成通车。谋划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二期,加快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推动“两个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深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积极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引导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共建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加快“六链五群”产业布局,“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着力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唱好京津“双城记”,抓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建设。
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建成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实现国道109新线高速通车。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实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合作,在就业、社保、税务等领域推出更多办事流程统一的“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共同打造区域一流营商环境。
(二)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持续深化“双减”工作,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完善“空中课堂”全学段、全学科数字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良乡大学城、沙河高教园区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精尖创新中心作用,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
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落实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持续加大基础科学发展支持力度,保障在京国家实验室在轨运行和体系化发展,启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重组。统筹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组建一批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靶向破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优化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首都标准化战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大力引进国际科技组织和外资研发中心,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深入实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
压茬推出新的试点政策。统筹中关村“一区多园”发展,“一园一方案”推进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强化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应用,提
升未来科学城技术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环境,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更多科技成果落地。
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战略科学家特殊引才计划,引进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卓越青年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支持共建产学联动平台,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大力培养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落户、住房等支持政策,更大力度保障各类科技企业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为各类人才提供各显其能的创新舞台。
(三)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更好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关键赛道,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全面变革。
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跨境便利化服务等综合改革试点,推动算力中心、数据训练基地、国家区块链枢纽节点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新建5G基站1万个以上。探索完善数据交易规范,提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运营能力。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4.0阶段任务,推动机场、火车站、城市道路清扫等重点应用场景有序开放。
大力支持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全面开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标杆性“数字领航”企业。促进平台经济有序竞争、创新发展,推动先进数字技术向中小企业深度普及,构建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提升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基础底
座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模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在政务、医疗、教育、工业、生活服务等领域应用,保持人工智能研发应用领先水平。
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规划管控、平台支撑、数据治理三大工作体系,拓展“一网通办”应用,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提升“一网慧治”能力。加快“万兆光网”、车联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部署,推动全市感知设备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强化“一数一源一标准”数据治理,在重点领域形成融合应用。全方位保障数据和网络安全。
全面提升“两区”建设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更好激发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和活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速落实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推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体制机制,促进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转型升级。提升航空“双枢纽”功能,加快恢复国际航线。加强京港、京澳全方位合作,促进京台交流合作。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落实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意见,对标世界银行新营商环境评估框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编制本市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深化“一业一证”和“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扩大非现场监管占比,完善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提升市区街乡三级“服务包”工作效能,用好“京策”平台向企业精准提供政策服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企业更有获得感。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清除隐性壁垒,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为统一大市场建设提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抓紧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以高品质供给满足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着力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下大力气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传统商圈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三里屯等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鼓励老字号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引进一批国际消费品牌。支持美食、时尚、会展、演出、冰雪和美丽健康等服务消费发展,完善体育场馆、博物馆等周边消费配套设施,为境外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环境,促进商文旅体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深入实施“3个100”市重点工程,以重大项目带动投资“稳规模、优结构”。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积极推进地下管网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加快机器人产业园、生物医药标准厂房等项目建设。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在光电集成、芯粒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培育生物制造等医药健康产业新增长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推进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优化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助力更多企业发展壮大。
切实提高财政金融服务效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统筹用好政府投资基金,支撑保障重点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落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扎实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改革联动。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范围。(六)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繁荣兴盛首都文化
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育城,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抗战主题片区规划建设,打造红色场馆思政课堂。抓好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深化“光盘行动”“文明旅游”等公共文明引导,努力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快推进文物腾退修缮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讲好文化遗产故事。强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分类分批对长城本体及附属文物进行抢险和修缮,抓好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修复永定河重要文化景观,巩固拓展“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激励,让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加大“演艺之都”建设力度。倾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构建多集群协同发展的演艺空间格局,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推进“北京大视听”品牌建设,让文艺演出更加精彩纷呈。支持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更多优秀演艺机构、精品剧目“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北京文化魅力。
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筹用好各类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推动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升级。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推进“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设计周和国际音乐节等文化交流活动。
(七)突出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
科学把握超大城市发展规律,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焕发城市之美。
深化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新模式和新路径,推进地上地面地下空间一体化改造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300个、完工200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00部、完工600部,推进核心区平房整院落退租、完成申请式退租2000户,启动危旧楼房改建2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厂房40个。抓好一批区域更新项目,推动老城焕新、家园增色、生活添彩。
加强交通综合治理。提升轨道交通骨干网络的安全性,建成地铁
3号线一期等线路,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地面公交的多网融合。科学优化公交线路,改善社区公交微循环服务,推广定制公交,扩大通学、通医等公交试点范围,更好服务群众出行需求。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优化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供给,提升共享单车服务。有序推动“七站两场”接驳功能完善和服务优化,加强学校、医院、景区、商场等重点区域周边交通治理。推进停车楼建设,统筹利用腾退空间、人防工程新增停车位1.5万个,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位1万个。完成600处老旧信号灯升级改造,实现五环以内区域和副
中心信号灯联网,推广信号控制智慧调度,提高交通治理智慧化水平。
提升城市服务管理质量。加强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
精细化治理护栏、杆体、箱体等城市家具。深入抓好两个“关键小事”,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居住小区(村)
1200个,建成群众满意的物业服务示范项目100个。实施新一轮回天行动。继续抓好接诉即办改革,扎实推进“每月一题”,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办好“向前一步”栏目。
(八)高质量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扎实推进耕地质量提升,推动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和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力度,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平谷、通州、延庆种业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有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休闲康养、户外运动、电商直播等乡村新业态,着力打造一批乡村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开创和美乡村新气象。推动“多规合一”在村庄落地实施,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加大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保护力度。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深化城乡教育、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
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种形式增加收入。制定实施新一轮政策措施,开发更多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统筹推进城南地区和平原新城建设发展,不断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强化京西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深化首钢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大力提高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生态环境者更有获得感。推动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九)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深化“一微克”行动,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综合治理,完善扬尘治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区域联防联控等有效举措,巩固提升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深入实施密云水库保护行动,加强永定河、潮白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稳步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开展“清管行动”1万公里,抓好再生水循环利用,动态消除黑臭水体、劣五类水体。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加快推广绿色建筑,抓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统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打造人人共创、人人共享的绿色家园。
全面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深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稳步提高林草植被质量。谋划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开展园林绿化彩化行动,有序推广立体绿化,建成城市绿道150公里,实现环二环绿道全部联通,新增无界公园20个,开展花园式街区、社区和单位创建,为群众提供更多亲水近绿、赏花观景的好去处。
(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提高财政投
入力度,办好34项重要民生实事,优先解决“老老人”“小小孩”问题,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26万人。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促进12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让更多劳动者技有所施、才有所用、劳有所得。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深化健康北京建设。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立9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和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强化儿科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儿科门诊。扎实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开展180项检验结果、300项检查结果互认,优化再造就医流程,加快推进北京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优化慢性病“长处方”管理,将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加快普惠托育体系建设,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高水平筹办各项重大体育赛事。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广布局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优化调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功能,建立健全全面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普惠性照护服务。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000张,新增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40个、养老助餐点300个,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让老年人更好安享晚年。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着重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动态调整医保目录,促进北京普惠健康保可持续发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调整优化保障标准,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强化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和就业扶持。积极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新建50个残疾人温馨家园。加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一)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层层筑牢首都安全防线,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抓紧完成剩余受损住房重建,尽快修复水毁设施,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山洪沟道治理,确保入汛前将防汛能力恢复至灾前水平并有所提升。推动京津冀地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整体提升流域防御能力。抓好山区道路提档升级,构建西部山区“三横三纵”主通道,提高山区路网密度和防洪标准。全面恢复农业生产和民宿等乡村产业,系统提升山区旅游品质。加强能源、通信、环卫、应急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灾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布局。
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加强气象地质监测能力建设,提升暴雨、暴雪、高低温等极端情况应对水平。抓好地铁等重点部位风险防范,完成燃气、供热等老旧管线改造1100公里。编制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注重城市设施集中式与分布式、多元化布局统筹,抓实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增强重大风险灾害应对和自适应、快速恢复能力,全方位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严守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底线。坚持预防为主,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重大事故整改和防范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施工动火作业、城镇燃气、电池充电、旅游设施、仓储库房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强高风险场所和重点部位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升“企安安”系统使用效能,抓好基层一线作业人员培训演练,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和有社会影响的事故发生。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捍卫首都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持续做好重点企业集团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深化食品药品全链条安全监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预防化解水平。扎实开展“平安单位”“平安医院”“平安学校”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力保障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首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做好新时代北京宗教工作。实施首都国防动员现代化工程,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凝聚军民融合发展合力,全力创建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持续巩固首都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牢记殷殷嘱托,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切实抓好中央巡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整改,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市人
大代表议案建议和市政协提案。发挥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咨政建言作用。高标准做好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保障,严格规范执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深入推进基层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严格落实政府系统机构改革任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认真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主动听民意、纾民困、解民忧。突出绩效量化考核、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健全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认真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基层减负。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强审计、统计、财会等各类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奋楫扬帆启新航,凝心聚力谱华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北京市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开
拓奋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首都贡献!
——2024年1月21日在河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正谱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极其难忘。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北,
视察指导工作,慰问灾区群众,光辉足迹印刻燕赵大地,亲切关怀情暖百姓心田,谆谆教导指引前进方向,带给全省人民无限温暖、无上荣光、无穷力量。广大干部群众发自内心感恩总书记、感谢党中央,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凝聚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动力。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史所罕见的洪涝灾害,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抓创新、优结构,扩内需、促协同,战洪水、保民生,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进出口总值增长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坚持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千方百计增投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强化要素保障、政策保障、服务保障,10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5%,雄安新区成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引擎。多措并举促消费。落实国家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开展京津冀消费季、汽车下乡等活动,餐饮住宿、体育娱乐等消费加快恢复,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大幅增长。全年旅游收入突破
1万亿元、明显超过疫情前水平,“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产生了广泛影响。精准施策稳出口。开展稳外贸活动,推进通关便利化,抓订单、拓市场,出口总值增长9.3%。
救灾重建有力有效。去年我省遭遇特大暴雨洪灾。习近平总书记极为牵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超前部署、果断转移,连续发布预警,及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提前预泄腾库,启用蓄滞洪区,紧急转移群众180多万人;我们争分夺秒、奋力抢险救援,坚持央地协同、军地携手、区域联动,科学有效处置一系列重大险情,全力以赴救援受困群众,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集中力量、加快恢复重建,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对涿州、霸州等16个受灾重点县对口帮扶,采取超常规措施,预拨付补偿救助资金、预赔付保险资金,抢修抢通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及时修复灾损学校,修缮加固损毁民房,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推动全面复工复产复市,确保了受灾学生全部按时开学返校,有力保障了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
惊涛骇浪从容渡,风雨之后见彩虹。经历大战大考的洗礼,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是我们最可靠的主心骨,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路人,只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力弘扬抗洪救灾精神,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重大战略成效显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项目和政策两手抓,加快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
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雄安现代化城市雏形全面显现。承接疏解加力提速。认真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新区住房公积金、养老、医保等政策基本实现与北京标准相衔接。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4所疏解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新区行政区划代码落地使用。大规模开发建设势头良好。雄商、雄忻高铁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加快组建,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具备交付条件,雄安中关村科技
园挂牌运行,百校百所千企、万名首都大学生“雄安行”成功举办,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正式启动,“雄才16条”反响热烈,新区热度和人气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成效明显。白洋淀淀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重现淀水清澈、鸥鸟翔集的美丽画卷。
京津冀协同发展呈现新气象。与京津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
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重点领域合作走深走实。石家庄直达沧州高铁开通,京雄高速全线贯通,津兴城际、邢和铁路建成通车。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携手京津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协同创新步入快车道。与京津共同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加强氢能、钒钛等领域技术攻关,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1.1%。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与京津共建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地互认71项资质资格,全面取消京津冀异地就医备案。稳步推进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转型升级步伐坚实。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户数和金额持续增长,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6家企业上榜全国民企研发投入500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增长10%。组建科技特派团入企服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牵头重组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打造创新应用场景,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2.1%。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2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并列全
国第一,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数量排在全国第一,河钢氢冶金项目投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5%。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克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762亿斤,完成国家下达粮食生产任务。扎实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32万亩。主要“菜篮子”产品首都市场占有率达4成,“河北净菜”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改革开放加力提速。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发动力活力。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积极争取国家级改革试点,完成年度改革任务95项。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序推进,战略重组效应加速释放。科创板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完成国家级二轮土地延包整县试点任务。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修订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推出90项“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所有涉企和民生审批事项进驻服务大厅,12345热线更加便民利企。我省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省份,平均每天净增企业超700家,33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持续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
13亿吨,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二,石家庄国际邮件互换局投入运营。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5%。雄安综合保税区获批并通过预验收。石家庄、唐山列入国家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创新举办廊
洽会、数博会,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签约落户。(六)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带着感情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9.9万人。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03万户。新开工改造棚户区
14.59万套、老旧小区1816个。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设区市空气质量
“退后十”成果得到巩固,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
80%以上,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89亿立方米,完成营造林627万亩,新增4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农村面貌明显改善。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提升户厕40.12万座,新建和美乡村示范村334个。建设改造农村公路7716公里。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措施不断强化。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标准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重点民生领域实现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改善。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行。我省体育健儿取得亚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平安河北建设扎实推进。稳妥化解地方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风险,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落地见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四风”树新风,加强巡视整改,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
党向纵深发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647件、政协提案733件全部办复,法治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扎实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走在全国前列。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新闻出版广电、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援藏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充满深情、寄予厚望,每到关键节点、重要时刻,都亲自为我们把脉定向、指路领航。河北取得的每一个成绩、实现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央驻冀单位、驻冀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兄弟省区市,向所有关心支持河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产业结构不够优,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生态环境治理仍需巩固,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政府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下大气力解决。二、2024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历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总值增长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落实总体要求,实现上述目标,最根本的是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抢占未来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二是坚持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集中力量抓创新、促疏解、聚人气,以重大国家战略活跃发展全局,努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彰显新担当。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四是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思想解放引领经济发展,以市场化改革破解瓶颈制约,以高水平开放吸引全球资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努力在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中培育新优势。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一个个问题抓起,改进公共服务,办好民生实事,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
今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实施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
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服从服务大局,全域对接、全面承接,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河北力量。
拓展协同发展的深度广度。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雄商、
雄忻高铁等项目建设,力促承平高速建成投运、石家庄至张家口高铁
直达;抓好曹妃甸港、黄骅港综合港区重点建设工程,推进石家庄、唐山等机场改扩建。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建设,推动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畅通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协作。抓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建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从不同方向构建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携手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动对接央企,让更多的河北产品和服务进入央企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加强潮白河、滦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实施北方防沙带等重点工程,推动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加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高校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合作,巩固扩大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成果,推动京津养老资源向我省延伸布局,扩大互认资质资格范围。促进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抓好张家口冬奥场馆综合利用,推动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冰雪旅游融合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疏解任务落实。深入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加快第一批央企总部、高校、医院等项目建设,衔接落实第二批疏解实施方案,吸引落地更多市场化疏解项目。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争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在雄安布局,加快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运营,推进雄安高新区建设。支持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构建新材料、金融科技等产业链创新链。精心打造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推动更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向新区转移。持续开展“雄安行”系列活动,吸引更多
人了解雄安、来到雄安、扎根雄安。塑造现代化城市风貌。抓好启动区、起步区、昝岗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快京雄快线、国贸中心等工程进度,完善市政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年内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巩固拓展白洋淀生态治理成果,加强“千年秀林”管护,打造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把“妙不可言”融入生活,让“心向往之”成为现实。
(二)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力以赴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加快道路、电力、通信、市政等重建项目建设,确保今年汛期前全部建成运行。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确保今年入冬前2.16万户灾损农房新建任务全面完成。扎实推进受损学校、卫生院、养老院重建工作,确保经得起检验。抓好大清河、永定河等水系治理工程建设,加快青山水库、乌拉哈达水库、茅岭底水库等工程进度,完善东淀、献县泛区等蓄滞洪区功能,确保今年主汛期前涿州城市防洪主体工程、白沟河治理工程全部完工,把每一项工程都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集中精力抓投资上项目。实施重点项目攻坚工程。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抢抓增发国债等政策机遇,谋划储备一批水利、能源、防灾减灾等项目。聚焦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布局完善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确保秦唐高速秦皇岛段、邯港高速衡水段建成投运,年内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激发
民间投资活力。推行重大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力促形成更多实物量。实施招商引资提效工程。开展重大平台招商推介行动,精心筹办廊洽会、数博会,组织参加进博会、消博会等展会。开展重点产业链招商行动,强化以商招商、国际化招商,探索“基金+”招商模式,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开展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行动,完善考核激励政策,强化包联帮扶,提高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力促更多项目落户河北。
精准发力促进消费提振。实施传统消费拓展行动,扩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餐饮住宿、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实施新型消费培育行动,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消费增长点,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实施消费环境优化行动,推动石家庄、唐山、邯郸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抓好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支持商业步行街、特色商业街改造升级;新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36个、乡镇商贸中心425家,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充分激发农村消费活力。
(三)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各地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推动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
做大做强科技引导基金,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支持企业与
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万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0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卫星导航、新材料等领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支持钢铁、石化、食品等产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加快钢铁行业产品向材料级方向转型,打造世界一流铁基新材料集群。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让更多的燕赵名品走出河北、走向全国。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发展,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壮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发展,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实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加快国家物流枢纽、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让先进制造业尽快挑起大梁。
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2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全面推动十万企业上云工程,加快石家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抓好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
区建设,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让数字经济新动能加速释放。
(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深层次改革上勇于攻坚,在高水平开放上寻求突破。
以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政务服务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全省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企业和群众方便快捷少跑腿。国资国企方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财税金融方面,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贯彻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25条措施,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农业农村方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稳妥推进新一批全国二轮延包整县试点,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以更宽视野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国际陆港建设,推动中欧班列由上规模向提质量转变。鼓励钢铁、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去”,力促长城汽车巴西工厂建成投产。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开展冀货出海拓市场行动,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规模,扶植一批进出口超亿元企业。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提高国际化招商和利用外资水平。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工程。开展自贸试验区创新提升行
动,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用好综保区惠企政策。强化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配套招商,提升开发区能级。推动沿海地
区开放发展。加快港口转型升级,发展集装箱运输,开拓国际航线,推进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深化港产城融合,建设临港产业强省,构建向海发展新格局。落实国家发改委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
以更实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实施市场、政务、要素、法治、信用环境提升工程,着眼满足经营主体需求,制定更多原创性、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深化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开展营商环境评价。着力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严厉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多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我们一定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优服务,与企业家同风雨、共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构建城乡联动并进的新格局。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扛起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红线,促进种业振兴,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加快水毁农田和农业设施修复,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740亿斤以上。启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做好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继续实施奶业、蔬菜、中药材、中央厨房、精品肉类五大千亿级工程,持续推进“河北净菜”进京,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等业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善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强化生活污水治理,改造农村户厕
29.79万座,建设改造农村公路6000公里,创建和美乡村示范村200个左右,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受灾群众帮扶力度,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开展百企联百县活动,强化产业、就业、科技等帮扶,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
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与京津共同编制京津冀国土空间规划、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管网改造,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县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打造一批展现河北风貌、彰显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
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开展全域控尘、工业企业深度治理行动,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巩固拓展“退后十”成果。健全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修复。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6亿立方米,力争生态补水20亿立方米,修复历史遗留矿山4.5万亩。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塞罕坝林场“二次创业”,完成营造林600万亩。强化衡水湖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开展非法采矿、侵占生态红线专项整治,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化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完善钢铁行业碳排放“双控”措施。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抓好排污权交易改革,健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好雄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服务场所。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风电光伏项目和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燕赵大地更加美丽宜居,让良好生态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七)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北。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忧患意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扎实做
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平稳有序处置金融风险。
筑牢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更新排水
管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监测预报网络,合理布局应急避险场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广应用先进应急救援装备,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升基层防
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实施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科学防治地质灾害,抓好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等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严守公共安全红线。加强消防、燃气、矿山、危化、交通、建筑施工、食品药品等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治理,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八)积极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实施20项民生工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多渠道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做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河北福嫂·燕赵家政等劳务品牌,城镇新增就业86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社保扩面提质行动,推动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大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保障救助力度,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27个,建成棚改安置房7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以上。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教育强省。开展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0所、校舍50万平方米,创建省级特色普通高中30所。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支持骨干高校和优势学科优先发展。打造健康河北。推进8个国家级、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开展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更新一批全民健身设施。繁荣文化发展。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和长城、大运河文化旅游带,高标准举办“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2万场以上。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推进青年友好型省份建设,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开展经济普查工作。做好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电、外事侨务、海防、气象地震、援藏援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各位代表!奋进新征程、走好赶考路,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燕赵大地落地生根。要推动思想大解放,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路径依赖,用改革的思路、开放的手段、创新的办法破难题、促发展,建设创新型政府。要推动能力大提升,注重学习思考,大兴调查研究,多到一线听取意见,多到基层现场办公,善抓主要矛盾,把握时度效,不断增强推动高质
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建设学习型政府。要推动作风大转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深化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型政府。要推动工作大落实,前瞻布局、早谋快动,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以钉钉子精神抓末端落实,建设实干型政府。我们一定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统计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奋斗成就梦想,实干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2024年1月21日在重庆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胡衡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起步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重庆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把全市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来谋划,统筹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创新高效能治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年,我们坚持“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全力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开局起步。系统谋划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抓手载体,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落地实施,整体布局数字重庆、美丽重庆、平安重庆建设,全面部署新时代制造强市、文化强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这一年,我们牢记“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全力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实施党的创新理论“走心走深走实”工程,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服务大落实”行动,实实在在抓好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实实在在检视整改突出问题,实实在在办好便民惠企实事,全市干部群众更加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这一年,我们突出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工作导向,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变革重塑。迭代优化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聚焦改革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实施六大攻坚战,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党建统领“885”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全市上下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争先创优氛围更浓、劲头更足。
——这一年,我们锚定目标不松劲、不懈怠、不停步,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年初用较短时间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靠前协同发力,引导经济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回归常态化增长轨道;妥善应对多重约束条件叠加的复杂局面,高频高效开展经济运行调度,全力以赴强信心、稳投资、扩消费、优结构、抓创新、促开放,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达到30145.79亿元、增长6.1%,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6.6%、4.3%、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主要指标符合预期、实现争先进位,全市经济在波浪式发展中稳住了大盘,在承压前行中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形成新格局。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部署实施“十项行动”,打表推进“四张清单”,18条跨区域协作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重大政策加快落地,联合印发成渝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等方案,出台实施先进制造业“渝西跨越计划”,双城经济圈规划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渝昆高铁川渝段进入全线铺轨阶段,成渝中线、渝西、渝万、成达万等高铁项目进展顺利,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川气东送二线项目开工,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提速建设,川渝省际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达到21条,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重大平台实现突破,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总体方案全部出台,第二批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
(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改革蹄疾步稳,出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方案,发布首批川渝“一件事一次办”和
“免证办”事项清单,“川渝通办”事项全面落地。
(2)全力推进稳增长提信心强主体,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取得新成效。消费市场稳定恢复,举办“爱尚重庆·渝悦消费”等系列促销活动,建成投用万象城二期、重庆印象城等一批标志性消费场景,培育引进品牌首店469个,创建中华老字号13个,推动2000余家商贸企业上限升规,汽车、餐饮消费分别增长8.5%、20.6%,过夜游客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增长88.1%。投资质量稳中有升,实施抓项目促投资专项行动,藻渡水库主体工程、疆电入渝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巫镇高速、万州和黔江机场
T2航站楼、长江九朝段航道整治、合川双槐储能电站、永川港桥燃机等项目建成投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乌江白马航电枢纽等项目加速推进,安意法半导体、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等26个50亿元级以上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全市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3.3%、7%。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推出“10+5+10+7”系列支持政策,出台中心城区旧城改造20条举措,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差别化住房信贷等惠民措施,策划“金九银十”促销活动,统筹推进“三保”“两久”“两改”工作,保交楼项目新交付15.7万套、完成任务总量的90%,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7个月回升,商品房销售面积连续6个月回升。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进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和“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新增减税降费540亿元,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5.85万家、7565家、3694家,新增上市企业
10家,全年新增经营主体64.8万户、增长21.8%。
(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升级、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立足产业基础、着眼未来趋势,接续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出台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十条政策措施,制定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国长安线控底盘、吉利动力电池、奥松MEMS传感器等项目落地开工,庆铃博世氢动力系统、海辰储能电池、卡涞新材料、日立能源变压器等项目建成投产;汽车产量升至全国第二,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AITO问界系列、阿维塔系列等中高端新车型持续热销,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增加值分别增长15%、11.2%,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6.7%,光伏玻璃、玻璃纤维等重点产品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先进材料增加值增长12.3%,发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96个,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86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启动“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和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完成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增12个国家级科创平台,金凤实验室、国家硅基混合集成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果显现,超级智能汽车平台、18兆瓦集成海上风电机组等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重庆造“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在轨组网运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45%。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启动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成功创建全球设计之都,工业设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业态增势良好,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快速成长,建成投用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全市算力规模超过1000P;启动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八大行动,新建17个智能工厂、224个数字化车间;深入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大“启明星”“北斗星”企业培育力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34万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近20%。
(2)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品质、乡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更新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完成41个区县和开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施226个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534万平方米、棚户区1.8万户;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缓堵保畅,轨道交通18号线、9号线二期等60公里线路开通,15个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提升项目投用,新开行小巷公交18条,33个片区完成路网更新,打通未贯通道路50条,新增公共及小微停车泊位8万个;抓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14个节点公共空间建成开放,新增城市绿地1500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117个、山城步道107公里,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增加106平方公里,沙磁步道等6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乡村振兴“四千行动”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1%;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050万吨以上;新创建3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
区、3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麦制品、蔬菜产业入选全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乡村旅游经营收入分别增长12%、11.8%;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107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36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
4102公里,新改造农村危房5759户,2个区县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开展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启动“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81。
全面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数字化变革、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新活力。布局实施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梯次推进“三个一批”重大改革项目。数字重庆建设重点能力总体形成,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成投用,“渝快办”全面重构,“渝快政”日活跃用户达到43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三级贯通,上线运行“突发事件直报快响”“危岩地灾风险管控”“民呼我为”等10个典型应用,“141”基层智治体系覆盖全部镇街。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央地合作力度加大,市属国企重组整合、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步推进,重庆物流集团完成组建,三峡银行股权重组,渝富控股集团改革实质启动,2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组建运行。民营经济企稳向好,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108条改革举措,出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清单,9家企业上榜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市级机构改革有序展开,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园区开发区改革全面推开,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投融资多元化改革、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等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完成123项中央部署我市改革试点任务。
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通道能级、开放水平实现新提升。制定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一体打造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通道枢纽功能持续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个港口,成功开行中老泰国际铁路测试班列,全年运输箱量增长21%;中欧班列(成渝)覆盖欧亚110个城市;果园港大件码头、鱼嘴铁路货运站南货场等建成投用,沪渝直达快线集装箱班轮开行量增长8.9%;江北机场国际航线恢复至33条,旅客吞吐量增长
106%;重庆成为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平台支撑能力持续增强,自贸试验区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48项,在全国率先实施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新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61个、金融服务项目29个;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开放功能不断完善,永川综保区、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封关运行。外贸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新三样”出口增长1倍,汽车出口额增长51.9%,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实现“破冰”,一般贸易占比达到38.9%,全市新设外商投资经营主体782家,实现外贸进出口7137.4亿元。国际交往水平持续提升,成功举办智博会、西洽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等活动,设
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渝港合作会议机制正式建立,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10个。
系统推进美丽重庆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持续巩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修复力度加大,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50.5万亩、国家储备林101.5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3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66.7平方公里,缙云山生态环境整治、秀山锰渣场整治成效明显,渝北铜锣山矿区和广阳岛生态修复入选全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忠县三峡橘乡田园综合体获批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污染治理有力有效,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清零行动,启动50个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加强交通、扬尘、工业、生活污染防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建立,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绿色低碳转型提速,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2个、绿色工厂133家,碳市场累计成交4753万吨,全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绿色贷款余额超过6800亿元,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497个。
深入推进惠民暖心优服行动,民生福祉、生活品质有了新改善。10项主题教育民生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15件年度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落实促进青年就业创业35项措施,城镇新增就业73.9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5.4%。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50万,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渝快保”参保人数超过620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救助通”改革全面推开,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套(间),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万套,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一老一小”得到更多关爱,制定实施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和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7万个、托位4万个,新增养老床位4080张,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所有区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增基础教育学位6.3万个,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8%,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4个,获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城市,重庆中医药学院正式招生,重庆科技学院更名为大学,成功承办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市区(县)两级疾控局挂牌成立,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增三级医院23家、三甲医院8家,免费为符合条件的19.3万女学生接种HPV疫苗,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累计为群众减负65亿元。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首届长江文明论坛、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启动红岩文化公园二期建设,革命文物保护中心、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全面开放,永川科技影视片场建成投用,舞剧
《绝对考验》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高质量承办第九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铜梁龙足球队升入中甲,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重庆体育健儿在杭州亚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持续推进平安重庆建设,安全防线、发展底线得到新巩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深入推进房地产、金融、地方债务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攻坚,区县政府债务和平台公司风险治理取得积极进展,高风险金融机构动态清零,完成网络小贷整改规范任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坚持遏重大、降较大、减总量,开展安全生产、火灾防控、道路交通、燃气安全、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灾减灾基础不断夯实,开展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行动,实施河道治理、城市防洪排涝等重大治理工程,动态监测管控灾害风险,加快推进应急避难所建设,有效应对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全灾种、大应急”综合灾害防救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健全媒情网情社情“三情”联动机制,深化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一体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和突出问题化解攻坚,建成投用“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平台,3个区县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八类主要案件发案量持续下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认真落实强党性九项措施和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十项举措,加快建设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政府系统党的领导力组织力不断提升。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41件、政协提案1097件。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2件、立改废政府规章
12件,普遍建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
法改革,推动行政争议实质高效化解。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财政一般性支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55亿元。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推进清廉重庆建设,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双拥、外事、侨务、港澳台、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参事、史志、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展。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在困难中承压前行,在挑战中逆势而上,步伐走得很坚实、很有力量、很见神采、很显底气,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切感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每一点进步,巴渝大地的每一处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关心支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看到,对照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部分指标没有达到预期,全市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不够稳固,项目投资存在堵点卡点,居民消费
能力和意愿有待进一步提升,外贸外资还需促稳提质;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较重;营商环境还需优化;超大城市治理面临不少难题,乡村全面振兴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生态环境仍需持续改善;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民生事业还有不少短板,增加居民收入还要想更多办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不能有丝毫松懈,统筹化风险与促发展、保民生压力较大;政府系统部分干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增强信心底气,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202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
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是改革攻坚突破的奋斗之年。
做好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上述目标,立足我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考虑增长潜力、现实条件和“十四五”目标要求,是“跳一跳、够得着”的,体现了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力争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结果。实现上述目标,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我们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我们要抓住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期,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位发展。我们要讲求工作推进的方法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系统观念、树牢底线思维,深化改革创新、做好存量文章、用好市场力量。我们要把握政策举措的时度效,注重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我们要保持奋发有为的好状态,在发展中拼作风、拼干劲、拼决心、拼效率,大胆试、大胆闯,不“躺平”、不“休眠”,努力交出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的答卷。
今年,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
强化双核联动联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施交通通信、畅游巴蜀等十大便捷行动,扩大高频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高频事项“免证办”范围,强化成渝政策协同,提升两地公共服务一体化便利化水平。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联合创建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国家试验区,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合作开发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文旅品牌组合,支持体育赛事、演艺活动异地联合举办。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启动渝宜高铁、黔江至吉首高铁、重庆站改造、成渝高速扩容、涪江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建设重庆东站等项目,建成渝昆高铁重庆段、渝武复线高速北碚至合川段等项目,联合争取航权航班配额和国际航线。推进产业协同协作,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性产业基地、战略性物资储备基地和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等平台合作,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争创国家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深化能源共保互济,加快建设成渝
“氢走廊”“电走廊”。
促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依托渝西地区谋划建设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综合保障能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升涪陵、长寿、南川、綦江—万盛综合实力,支持承接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
区,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加强川渝毗邻地区合作,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等改革,纵深推进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协作,持续优化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格局。
“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渝东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万开云同城化,因地制宜打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做强三峡制造、三峡农家、大三峡旅游。支持渝东南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培育壮大中药材、绿色食品等“武陵加工”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乌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和生态康养基地,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深化区县对口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强化联合招商和产业协作,拓展消费帮扶,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协同高效配置,在全面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互促共进、联动发展。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之以恒抓龙头带生态,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壮大制造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招大引强行动,一体推进稳链强链、基础再造、能级跃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健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按照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共建生态的思路,以长安系、赛力斯等企业为重点加速整车产能释放,推进孔辉空气弹簧、信质驱动电机、青山瑞浦兰
钧动力电池等零部件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发展汽车后市场;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推动安意法、芯联等6个晶圆项目,带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半导体专用设备及材料等协同发展,加大AI及机器人、算力设备等产业培育,推进仁宝、萤石、三安衬底材料、台达电源转换器等项目建设,拓展电子终端品类,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先进材料,加快调结构、育新品,新开工西南铝升级扩能、东方希望玻璃纤维、华峰新材料一体化、万凯新材料PET四期扩能等重点项目,放大产业集群效应;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加快无人机、高速高精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建设,促进整机与零部件“双提升”;软件信息,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加快“启明星”“北斗星”企业培育和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建设,持续抓好人才、场所、场景、企业、生态等关键环节,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聚焦7大主要品类,深入实施以“三百”企业为重点的“头羊计划”引育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加工园区、重点在建产业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狠抓全链条质量安全提升。“一业一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提速MLED面板产业化进程,推进绿源电动车、博赛氧化铝升级、顾家整体家居、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众能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实施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发展行动,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建设,深化北斗规模应用及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开辟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化科技赋能。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建强战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化“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建好“渝才荟”数字平台,加强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育聚集,营造最优人才生态,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优化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科创核心承载区,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建设,提质发展10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有序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4个重庆实验室,加快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等项目,提质发展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重点高校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等5个重大专项和新能源、绿色低碳等
8个重点专项,组织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深入推进“双倍增”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突破8500家和6万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升级打造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启动建设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发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和“产科金”平台作用,推广“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一体推动中新互联互通、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渝港金融开放合
作,建好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质效;完善“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增强物流协同服务能力;加快全球设计之都建设,强化巴渝特色文化、工业遗产遗存、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利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壮大全链条设计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咨询评估、法律服务、检验检测、会计审计、科技服务、税务服务、工程设计等服务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品质化升级。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出台推进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政策措施,提质发展餐饮、物业、健康、家政等社区便民服务,以“数字+”“智能+”赋能教育、医疗、文娱、商贸等业态升级,塑造“重庆服务”品牌。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支持组建跨界融合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培育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建设高水平服务业创新集聚示范区。
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先进制造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打造全市统一算力调度平台,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研发,建设开源社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领域深度植入渗透,拓展数字产业化新空间。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实施“机器人+”行动,扩大“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启动5个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新建5个未来工厂、1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加快构建“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产业数字化新生态。(三)多措并举稳投资促消费,充分激发需求潜力和经济活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树立大抓项目导向,优化项目时序,做深前期工作,加强精准调度,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促进工业投资放量,以补链强链、智改数转为重点,提速164个在建重点工业项目,新开工98个重点工业项目,推进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改工程,新实施
1500个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4%、技改投资增长
15%。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强化跨省域、跨流域、涉安全、补短板等重大项目谋划,加快交通强市建设,力争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突破1100公里、4500公里;加快现代水网建设,促进水网与水电、航运等功能协同融合发展,推进藻渡、跳磴、向阳水库和渝西水资源配置等工程建设,实施一批农田水利、防洪避险等项目;提速建设两江燃机二期、川渝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LNG加工基地等项目,力争开工武隆银盘抽水蓄能项目,启动建设一批储煤基地,建成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提速建设润泽(西南)国际信息港等项目,新增一批大型智能计算中心,新建充电桩2万个。推动房地产投资回暖,深入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基本完成保交楼任务,开展“两久”项目处置攻坚行动,合理确定供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落实扩大民间投资支持政策,动态调整民间投资
清单,加大民间投资增信支持和要素保障,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推动基础设施领域REITs试点,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运营。增强招商引资质效,强化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招商,健全基于“产业图谱+产业地图”的项目生成招引机制,加强专班招商、驻外招商和产业链精准招商,统筹做好招商项目要素资源配置,实行重大项目提级管理、首报首谈,加强项目全周期全环节服务保障,引进一批链长链主企业和具有牵引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提高招商项目落地转化率。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为抓手,强化
供需两端发力,丰富消费供给,改善消费环境,持续激发消费潜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提振大宗消费,完善落实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智能家居、绿色建材等消费促进政策,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激活房地产消费,调整个人住房房产税政策措施,优化公积金使用范围和方式,完善二手房交易等政策工具箱,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与装修装饰、家电销售、金融信贷等联动,更好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激发改善性住房群体、新就业群体、返乡群体等住房需求。扩大文旅消费,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抓住不夜重庆、研学露营、冰雪避暑、后巷经济等消费热点,加强与周边省市旅游联动,用好便利过境停留、离境退税等政策,开发更多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出更多国货潮品、文创精品。挖潜农村消费,深入推动工业品下乡
和农产品进城,加强乡镇电子商务、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开发景观农业、农耕体验等农文旅融合业态,丰富农村消费产品和服
务。发展新型消费,深化“巴渝新消费”行动,统筹推进中央商务区、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提档升级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一批品质消费地标和特色消费场景,壮大“四首”经济、楼宇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休闲消费等新模式。
(四)加快推动数字重庆建设面上突破,引领带动全面深化改革
纵深发展。下决心闯深水区、啃硬骨头,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迭代升级数字化改革。优化“1361”整体构架,探索建立数字重庆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数字安全和网络安全治理,推动数字重庆建设整体成势。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强数字资源系统,加强数据归集共享,推动云网迁移和业务专网整合,集成优化“渝快办”“渝快政”服务功能。升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紧扣设施运行、生产生活服务、应急动员等六大板块,开发多跨协同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韧性安全城市体征,推动城市治理“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多维融合。丰富六大应用系统,聚焦重要、高频、急迫、多跨事项,做好“一件事”场景谋划,推出100个以上便民利企服务应用。增强基层智治体系实战能力,推动线上智治平台与线下“141”体系深度融合,构建一体贯通、高效协同的履职能力体系,用数字化为发展赋能、为服务提质、为治理增效。
推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深化国企
“瘦身提质”,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一企一策”明确国企主营业务和经营范围,强化差异化精准考核,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新国企。打赢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战,完成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和机构压减,编制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制定园区开发区权责清单,强化发展产业、服务企业功能,分行业分区域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使园区开发区布局更优、运转更畅、效能更高。打赢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战,分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全面“脱钩”,构建责权利明确的政企关系,促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覆盖。推动国有资产盘活,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健全府院联动机制,加大“三资”统筹力度,综合运用特许经营权转让、股权合作、资产置换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央企、民企参与盘活,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能、运行效率。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等方面推出一批标志性举措,加强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清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惠企强企政策,健全科技创新、数字转型、绿色发展等赋能民营企业发展机制,实施新版减负清单,加大融资信贷、场景应用、库存消化、能源保障等支持力度,推动政策精准对接、直达快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完善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健全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开展“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活动,营造亲清统一、良性互动的政商交往氛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迭代升级“龙
头引领”行动,落实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民营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做好迎接世行新一轮营商环境评估工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深入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持续纠治损害营商环境行为,制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加快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完善信用评价体系,落实信用修复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推广信易贷模式,持续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用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渝企零距离”等平台,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支持企业做优做强,实施领军企业跨越发展鲲鹏计划,持续开展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和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提升行动,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00家,新发展经营主体数量增长12.5%。
(五)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坚持改革先行、需求牵引、政策支撑,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释放“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
增强开放通道带动力。深入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
统筹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提升运输通道能力,加大增值物流和业务创新力度,探索开行辐射印度洋周边的中老泰马
国际铁路专列和公海联运路线,推动重庆—新疆班列常态化开行,探索开行商品车滚装共享公共班轮,提升沪渝直达快线、渝甬班列运输时效和服务品质,促进物流与产业供需适配。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优化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三级物流网络,加快推进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项目,完善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综合货运功能,建成新田港二期、龙头港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加强物流通道、节点、园区连接道路建设,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航空枢纽高效联动。建设数字陆海新通道,构建“通道大脑+智慧物流链”体系,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慧化发展,开展航运贸易数字化改革,加大数字提单推广力度,拓展智慧长江物流重大应用,打造更加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对外开放大通道体系。
增强开放平台集聚力。深化拓展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巩固提升重点领域合作,打造示范性重点项目,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合作,加快枢纽港产业园、生命科技城建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开展陆上贸易规则、通关便利化等改革探索,聚焦重点产业开展全链条集成创新,复制推广先进地区制度创新成果,深化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高水平开发开放,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争创“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完善园区开发区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研发设计等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和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功能作用,加强口岸药品和生物制品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智慧口岸、智慧综保区,争取设立重庆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和鱼嘴铁路货运站海关监管场所,推动符合条件的陆路港口纳入启运港退税试点。
增强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实施多元化国际市场拓展战略,推动外贸外资保稳提质。全力稳住外贸规模,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挖掘关键设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食材原料等进口潜力,探索开展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分拨业务;稳住笔电、手机、通机等优势产品出口,实施“渝车出海”行动计划,推动“新三样”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3%。更大力度吸引外资,瞄准欧洲、中东、新加坡、日韩、香港等重点地区,深入实施外资招商专项行动,加强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争取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大外资项目,引导存量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和经营领域,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办好智博会、西洽会等活动,推进重庆外交外事历史陈列馆建设,促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落地,支持墨西哥、越南来渝设立领事机构,争取国际科技组织落户。
(六)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创新、开放、便捷、宜居、生态、智慧、人文“七个城”建设,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出台实施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强化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门户枢纽、综合服务等核心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辨识度的重点功能区,优化城市形态、自然生态和滨江业态,保护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规划控制景观视廊和建筑形态,加强街头小景和小微空间设计,增强城市的时代性和现代感。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分类引导区县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完善区县城交通、市政、商贸流通、消费等基础设施,推动医疗、教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深化“小县大城”试点,促进区县城扩容提质,壮大区县域经济,更好支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特色名镇强镇,培育发展以文化旅游、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为特色的专业功能镇,支持有条件的城镇打造区县域副中心,统筹推进“强镇带村”试点和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突出“留改拆增”和“四增三减”,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进城市更新,全市域开展城市体检,编制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15分钟生活圈等专项规划,接续推进城市更新项目,推动109公里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新开工改造城市危旧房7043户,强化城市供排水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抓好城市缓堵保畅,推进7号线一期、15号线等262公里轨道交通在建项目,持续实施路网更新改造和交通堵点乱点治理,加强次支路网优化提升,深化停车综合治理改革,加快“充储泊配”设施建设,增开一批小巷公交,新建和提档升级一批立体过街设施,完善“轨道+公交
+慢行”绿色出行体系,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促进城市绿化美化,
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和“四山”保护提升,实施“增绿添园”“增花添彩”行动,精心打造“金角银边”,增加城市开敞空间,推动城市绿地更新提质和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擦亮山城步道、山城夜景等“山城品牌”。传承城市文化基因,实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加强对老建筑、老巷子、老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建设修缮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风貌区,留住重庆记忆、山城味道、烟火气息。
增强城市治理能力。深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市、区县、镇街三级联动执法,建设专业化城市治理队伍。实施“城管进社区、服务面对面”行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拉网”清理整治,启动垃圾分类先锋创建。加强社区物业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深化拓展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实施路桥隧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和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强防洪排涝、消防救援、公共卫生、应急处突等能力建设,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有序运转。
(七)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学
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四千行动”,筑牢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
坚决守牢底线红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和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流通监管,抓好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加强撂荒地治理,持续整治“大棚房”,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
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加大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帮扶力度,深化鲁渝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并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聚力打造火锅食材、粮油、生态畜牧三大千亿级产业,壮大预制菜、柑橘、中药材、榨菜、茶叶、重庆小面六个百亿级产业。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加快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支持区县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鼓励发展农村电商。抓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做大做强“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区县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美誉度,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治理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一体推进农村“五网”建设,深化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开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抓好“邮运通”试点。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短板。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完善党建统领“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融合试点,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优良乡风民风,传承活化乡土文化,大力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扩面深化“三变”改革,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先行示范。深化
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施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四进三回”行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鼓励基层改革探索和创新,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
(八)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美丽重庆
建设。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体推动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构建城乡整体风貌大美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幸福河湖,落实“河湖长制”,
“一河一策”加强河流保护,实施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整治,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高标准治理城市生活污水三年行动,加快污水溢流、侵占岸线、水土流失等问题治理,强化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和库区水域清漂,持续改善水环境。守护美丽蓝天,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主城都市区治气攻坚为重点,加强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打造净土家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巩固提升工程,深化限塑减废协同治理攻坚,提高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执行准入清单。全面落实林长制,持续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做好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提
升“后半篇”工作,深入推进锰污染综合整治和锰矿山生态修复,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和国家储备林,打造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市。共建“六江”生态廊道,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做好三峡后续工作。支持重庆环境资源法庭建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升级“长江绿融通”服务系统,优化“碳惠通”平台,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进工业、城乡、交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和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低碳数字能源试点示范,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制造、装配式建筑,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鼓励绿色低碳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培育重庆文化新标识,构建文化建设新格局。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和平台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渝见有礼”精神文明教育,系统构建红岩精神育人体系。建设全媒体矩阵,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重庆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推进“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和巴渝文库出版,高标准建设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一体保护提升“红色三岩”。创新文艺创作生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启动筹备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健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建设一批城乡书房、文化驿站、乡情陈列馆。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西部科普中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文艺院团,发展文创产业、新型媒体、智慧广电、数字出版等新业态,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
扩大对外文化传播。打造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核心平台,推广“感知重庆”等城市传播品牌项目。大力实施巴渝文化“出海计划”,发挥高校、医院、文艺团体、民间组织作用,打造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平台和渠道,不断提高重庆文化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
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实施“稳岗扩岗”就业容量拓展工程,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确保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实施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特困人员和全失能低保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关爱和权益保障。推进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实施渝悦养老行动,推进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万户。
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优化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施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计划,推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提质领跑行动,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建设,支持组建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水平建设西部职教基地。加强“双一流”建设和“四新”特色高校建设,筹建重庆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办好卓越工程师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数字教育迭代升级。
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
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改革。加强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等级疾控机构创建。实施区县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建立职工医保门诊统筹保障制度,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中度失能人员,不断扩大普惠性保险保障范围。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力度,加
强医保基金常态化监管。建立“一人一码一档”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推动跨机构检查检验结果数字化互认。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八大
工程。深入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办好市七运会、亚洲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和中韩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重庆。迭代风险闭环管控机制,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地方债务等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深入推进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治理攻坚战行动,分类实施工程治理、避险搬迁、加固维护,及时消除隐患点。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强化极端天气、洪涝地灾、森林火灾风险防范,完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推动国防动员高质量发展,加强双拥工作。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深化新时代
“枫桥经验”新重庆新实践,开展安全稳定“四最”和四个重点问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推行主动警务、预防警务,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违法犯罪,做好反恐禁毒工作,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全力守护城市安全、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各位代表!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是政府的分内事。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接续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包括: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186万平方米;实施100个街头绿地提质项目,建设100公里山城绿道;建设100个口袋公园、10座体育公园;新开工15个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提升项目;新增“错时共享”停车
泊位4.5万个;安装1000台化粪池安全监测系统,完成2万个窨井盖专项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000公里;完成50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80万亩;新增婴幼儿托位
1.1万个;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对有需求的学生保持100%全覆盖;为13万困境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建设“渝馨家园”100家以上;建设24个妇女儿童综合服务体;启动35个城乡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每件实事都要量化、细化,所有任务都要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全市政府系统要以忠诚为本、法治为基、发展为重、实干为要,持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奋发有为把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推向前进。
强化政治铸魂,做对党忠诚、立场坚定的明白人。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第一议题”跟进学习,第一时间贯彻部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强化“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闭环落实,严格执行市委工作要求,以实际行动站好岗、放好哨、守好土、尽好责。深化肃清流毒影响工作,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强化依法行政,做尊法守法、践诺守信的执行者。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抓紧抓实地方机构改革重点任务。加强重
点领域、新兴领域创制性立法,促进立法与改革相衔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全民守法、精准化普法。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强化政务诚信建设,恪守契约精神,政府作出的承诺、制定的政策要说到做到、坚决兑现。
强化效能建设,做紧抓快干、狠抓落实的实干家。把抓落实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提升决策效能,注重从中观微观层面找准工作切入点、突破口,打破思维定势,敢于担当任事。提升运转效能,树立“主动跨前一步”思维,加强跨部门跨领域业务协同,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提升服务效能,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常态化开展“三服务”工作,尽心尽力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提升办事效能,用好“八张报表”“八张问题清单”,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构建体系化、全贯通、可衡量、闭环式长效机制。做好政府工作,抓落实是基本功,高效率是生产力。全市政府系统要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倡导专业专注,把精力用到办实事、干成事上来,努力让重庆发展的每一步都更出色、更出彩。
强化正风肃纪,做清廉为民、干净干事的行动派。紧扣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目标,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持续推进清廉重庆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纪律处
分条例,筑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深化细化基层减负具体举措。习惯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严肃财经纪律,严防“跑冒滴漏”。坚决反对和惩治腐败,加强审批监管、投资融资、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制度建设,深化“以案四说”警示教育和以案促改促治,以为政清廉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新重庆因拼搏而美丽,新征程因奋斗而精彩。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下,唯实争先、拼搏奋进,努力跑出新速度,积累加速度,为中国式现代化谱写更加壮美的重庆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加强大的巴渝力量!
让我们朝着新重庆的美好明天,向前进,再出发!
——2024年1月22日在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黄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工作,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赋予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新一届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推动经济恢复回升,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面对疫情后经济亟待恢复的困难和挑战,打出提振发展信心“36条”、促进消费“22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19条”等政策“组合拳”,办理新增减税
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860亿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落实省委促消费扩内需专题会议部署,实施“三品一创”提质扩容工程,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打造40个“商文旅体康”融合消费新场景,开展促消费活动近2万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全国第六位升至第五位。特别是旅游业强劲复苏,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翠云廊等成为火爆打卡地,14个县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存贷比达到86%、创历史新高,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增速居全国前列。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的314个项目加快实施,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43.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到130.4%;全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565.4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超过5000亿元;333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基金支出538.2亿元。针对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落实省委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专题会议部署,出台“1+2”政策文件,实施政策清理完善、融资难题破解、拖欠账款清理、资源要素保障、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五大行动”,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49.6万户、增长20.9%。针对外贸承压下行的严峻态势,“一企一策”稳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组织“川行天下”市场拓展活动,实施扩大进口专项行动,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跨境电商增长21.8%,全省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第八位。实现合同外资531.2亿元、增长100%,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中西部前列。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81家,居中西部第一位。在川领事机构达23个,成都被称为全国“领馆第三城”。
二是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并当年封顶。新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0家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揭牌运行,世界最深暗物质实验室锦屏深地实验室二期投入科学运行,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子午工程二期入选20XX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入选十大超级工程,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入选十大国之重器。在川“两院”院士新增5位,达到67位。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前瞻布局2000个基础研究项目。启动实施轨道交通、钒钛稀土、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
3个重大科技专项。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运20、C919大飞机机头批量交付,芯片封装载板材料实现国产化,国内首台自主创新产品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成功商用,医用回旋加速器实现核医学影像关键装备国产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1900亿元,山地齿轨旅游列车、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重大成果在川转化。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培育瞪羚企业50家。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R&D比重超
过60%。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启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成势。成功举办20XX世界科幻大会,成都成为亚洲第二个、中国第一个举办地。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明显提速,在全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中上升至第十七位。启动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川渝在重庆共同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落实省委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
制定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及支持政策,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6%。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壮大,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
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启动实施,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开通第三批低空协同管理试点空域,形成贯通环成都和川南、川北的低空飞行网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10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智赋百景”,东方电气、四川长虹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成都超算中心获批建设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新增5G基站4.6万个,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能力达到5500万户。新增上云企业5万余户。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户。举办系列产业发展大会和投资促进活动,沃尔沃、西门子、京东方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中国质量(成都)大会。
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提速实施多能互补电源项目和互联互济
电网工程,13个水电站、21个光伏项目、18个风电项目等加快建设,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35项迎峰度夏和度冬电网工程建成投产,年度新增电网供电能力超1000万千瓦,能源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保障有力。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
瓦、占比86.7%,其中水电装机容量975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甘孜探获了亚洲规模最大的硬岩型单体锂矿。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8家、
7家、1家。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3828.7万吨,居全国第四位。
三是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牵引,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在重庆璧山、四川绵阳召开两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超年度计划20%。推动四川8市和渝西8区相向发展,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复。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步伐加快。共同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四川时代与长安汽车共同投资的
30GWh动力电池等一批产业合作项目建成投产。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理超过1500万件次,“双城”生活更有“同城”体验。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启动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市域(郊)铁路成都至资阳线实现轨通。天府新区和4个省级新区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全面铺开。新增江油、
宣汉、金堂3个全国百强县。大力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制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意见,在37个县(市)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出台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10条”,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居全国第四位、第六位。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5万套(间)。成都持续开展城市更新全国试点,11个地级市和10个县级城市(县城)启动省级城市更新试点。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93个、改造棚户区6.8万套,加装既有住宅电梯4900部,更新改造城镇燃气管道超过1万公里、供水管道2202公里、排水管道4254公里。开工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近2000个,完成投资909亿元。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行动和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整治,确定历史建筑2683处,登记在册古树名木7.1万株。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铁路、公路建设完成年度投资居全国第一位,新增铁路里程5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24公里,新增进出川大通道6条、达到48条。川藏铁路和成渝中线、成达万、渝昆、西渝等高铁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建成通车,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路通道叙毕铁路开通运营。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正式通车,结束了川西北高原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久(治)马(尔康)高速公路川青界段建成通车,首次实现两省高速互通。直连成都双流和天府两个国际机场的地铁19号线建成通车,助推“两场一体”高效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下穿天府机场,实现“空铁零换乘”。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货邮吞吐量达到
76.7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成都至香港互通直达高铁列车正式开通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保持全国第一位。阆中古城机场、遂宁安居通用机场、北川永昌通用机场建成通航。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建成投运。引大济岷等6个项目纳入全国60项重大水利工程,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三坝水库、米市水库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在建水利工程投资规模150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610亿元。省管大型灌区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水权水价改革有序实施。
四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扎实起步。全面落实田长制,强力推进成都平原和全省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耕地面积净增加50万亩以上,撂荒地动态清零4.2万亩。实施“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实行整市整县整片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
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每县建成1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出台生猪保供稳价“9条”措施和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意见,生猪出栏量
6662.7万头,居全国第一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树立大食物观,启动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国内唯一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建成投用,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行,5大种业集群加快建设。启动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新增农机装备30万台(套)。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000座。启动“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新创建国省级农业园区95个、产业集群21个、产业强镇66个。新增家庭农场2万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00个,新培育基层供
销社示范社287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启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培育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乡村“金通工程”车辆达到2.7万辆。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1.2万户。乡村水务百县建设持续推进。稳慎推进1市5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直接拉动乡村产业投资40多亿元。充分发挥监测、增收、帮扶“三大工作体系”作用,151.3万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对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面落实特殊支持措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务实开展,实施年度帮扶项目达到857个。
五是扎实推进民生事业补短板提质效,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65.7%。30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7%。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出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35条”,提供政策性岗位超过30万个,实施以工代赈重点工程375个。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国前列,“四类重点人群”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2600多万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
“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4684个,“暖心之家”行动惠及43万名货车司机。
社会保障兜得更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全国排位明显提高。基本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特殊困难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和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成型,孤寡老人关爱行动和失能老人照护行动惠及200万
困难老年人,为137.5万人次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新建、改扩建普惠性托位1.2万个。“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惠及近
900万未成年人。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与教育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省。优化调整中小学(幼儿园)4892所、教学点
4352个,“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200所。首批6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完成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24个县(市、区)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实地核查,广安市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完成该项核查的地级市。新设立3所高等职业学校,新增1所本科职业技术大学,
1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开展新一轮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
19所高校101个学科进入全球高水平学科行列。“四川云教”城乡联盟优质资源惠及薄弱学校1700余所。
人民健康更有“医”靠。新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家,成都、自贡、攀枝花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四川省儿童医院一期等投入使用。中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建设,新增4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1个国家中医疫病救治基地。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局全部挂牌。在全省落地集中采购药品、医用耗材分别达到450个和13类,价格降幅分别超过50%、80%,啃下口腔种植体“史上最难集采”硬骨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全部
县(市、区)。全面落地医保码全流程应用和医保移动支付,群众就医购药“码上付”,80%医保事项实现“网上办”。
文化体育繁荣发展。三星堆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三星堆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濛溪河遗址和桃花河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成为皮洛遗址后中国旧石器考古又一重大突破。
国家级国际传播最高奖——金熊猫奖永久落户四川,首届评选活动隆重精彩。成功举办中国曲艺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等国家级文化活动,音乐会、演唱会等城市演艺持续火爆。天府演艺集团挂牌成立,省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投用。川籍运动员在杭州亚运会上获金牌、奖牌数量创历史新高。四川女篮夺得全国联赛、锦标赛冠军。243个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放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举办县级以上赛事活动7500多项次,参与群众超4000万人次。
六是主动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红线。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13.5%、8.8%,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森林草原火灾和人为火灾起数连续3年大幅下降,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即将竣工投用,投资8.3亿元的6个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全部建成。完成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累计消减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余处。芦山、马尔康、泸定等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深刻汲取金阳县“8·21”山洪灾害教训,从重从
快严肃追责问责,举一反三开展安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刚性底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指数列全国第十三位、较上年提升三位,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核与辐射安全可控。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宜宾市江之头、阿坝州花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绵阳市芙蓉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13.7万余家排污单位纳入排污管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基本完成。9个地区建成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率先启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实现全国碳市场配额100%清缴履约。两轮中央督察及“回头看”任务完成95.1%,国家移交的长江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80.9%,曝光和处理典型案件,严厉打击了一批违法犯罪行为。
“三合一”推进地方债务化解、拖欠企业账款清理、“保交楼”工作。制定综合化债方案,扎实推进各类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工作取得成效。创新和用好政策,
“保交楼”交付20.2万套,交付率达到86.4%。重点法人机构风险化解工作稳妥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
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7件,制定、修订和废止省政府规章10件。天府中央法务区集聚各类法务机构超过300家。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命名省级示
范地区14个。启动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省级地方标准4个,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税务、土地等领域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行精准高效监管执法“一目录、五清单”。开展行政复议质量提升年活动,依法受理案件11183件,复议纠错率20.8%。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评估居全国第三位。
平安四川建设持续加强。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深入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持续推进。启动实施“深耕善治”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基层就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高发势头得到有力遏制,禁毒形势持续向好,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专项活动,加强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信访事项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深化“五社联动”实践,完成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市域四级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4万个,基层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
七是从严从实开展主题教育,努力改进和提升政府工作。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统揽政府工作,一体贯通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和建章立制。树牢正确政绩观,鲜明高质量发展导向,着力解决违反客观规律盲目蛮干、违规举债搞政绩工程、统计数据造假等问题,引导各地把思想和行动转到
高质量发展上来。聚焦最突出、最急迫、与先进差距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大兴调查研究,“小切口、大纵深”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大呼隆论坛、检查过多过滥、文山会海等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作作风持续改进。
一年来,省政府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依靠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主体任务,全省国防动员体系一新、格局一新。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入推进。审计监督更加有力,统计工作提质加强。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深化拓展。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科协、工商联、贸促、残联、友协、侨联等服务和推动发展取得新成效。档案、保密、机关事务等工作得到加强。红十字、慈善事业持续进步。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决策咨询、参事文史、史志等取得新成果。
各位代表!
精彩纷呈的成都大运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全国首个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西部地区首个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通力合作,外交部、公安部等部委倾力支持,成都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全体组织者、建设者、参与者、志愿者共同努力,全省人民积极支持,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用坚强、用信念、用汗水、用超常付出,向世界呈现了一届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
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国家主场外交保障有力,安保工作万无一失,人文交流丰富多彩,大熊猫“蓉宝”和珙桐树“鸽子花”成为中国穿越时空的友谊使者,以成都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成都大运会非常圆满成功,受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充分肯定,国际大体联和参赛各国大学生运动员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向为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作出贡献的所有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省各族人民克难奋进、埋头苦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朋友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川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中央驻川单位,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恢复回升基础还不牢;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突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灾害事故防范任务依然繁重,一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改革攻坚力度需要加大,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营商环境还需持续改善;力戒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问题还需持续用力,等等。我们一定正视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2024年工作安排建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715亿斤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任务。
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准确把握和全面运用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既客观正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
定性,又充分看到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良好基础、有较为雄厚实力,还有多个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底气,拿出迎难而上的勇气,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一是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发力”重要要求作为根本遵循,自觉从全国大局把握四川战略地位,坚决扛起“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务。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贴近群众实际感受和现实需要谋划推进工作,推动发展成果更好转化为群众生活品质。三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四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加强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支持,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切实肩负“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任。五是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内循环堵点,以更大开放提升外循环质量,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六是坚持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牵引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川渝“一盘棋”,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围绕强化“四个功能”推进协同发展,做好“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大文章,以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布局优化和发展能级提升。
推动川渝共建项目与合作事项加快实施。“清单制+责任制”推动年度重点任务落地,滚动建设300个重大合作项目。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高水平、大力度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加快中部地区崛起,落实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深化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优化“川渝通办”政务服务,更新便民生活行动事项,让群众更好享受便利美好生活。
推动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加快提升。编制推动超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支持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支持成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产业生态,共育创新主体,共促开放活力,共筑安全底线,共优生活品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建圈强链攻坚行动,加快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至眉山线建设,建成投用成都至资阳线。推动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发展,引导产业从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合理分工、链式配套。
推动省内区域协同发展部署加快落实。实施“五区共兴”系列支持政策,“一中心一方案”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支持攀枝花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支持广安深化改革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支持革命老
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落实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完善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科教大省、军工强省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集聚和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支持和保障国家实验室高效运行,出台天府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支持政策,加快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做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工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四川项目、红外太赫兹等大科学装置。高质量运行国家布局在川的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争创网络安全、清洁能源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省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影响力。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实体化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一批前沿技术研究。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布局整合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持续
实施航空与燃机、钒钛稀土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先进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四川路径。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及政策措施。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深入推进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建设概念验证平台,组建省级中试平台公司,布局一批中试熟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进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高质量运行,提升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辐射能力。持续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完善金融支持创新政策措施,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落实并不断完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天府金泉”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编制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萃青工程”,完善海外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培育领衔科学家和顶尖青年科技人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推进国家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科研减负行动,鼓励和保障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落实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10条支持政策”,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围绕标志性产品编制产业链、创新链图谱,依托“链主”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补短锻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开展成渝电子信息等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遴选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新型显示、核医药、航空航天装备等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基地。培育省级、国家级制造业领航企业,新增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实施一批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发展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高水平规划建设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和转化。深化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打造国家钒钛战略材料基地。深入实施“建筑强企”行动,发展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建设建筑强省。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支持有人机无人机、军用民用、国企民企一起上,支持成都、自贡等做大无人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推进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及产业化,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工程,争创第二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布局一批省级集群。加快推动京东方第8.6代生产线、一汽
红旗成都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天府软件园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生物经济先导区。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制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设数字经济强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东数西算”工程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全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构建算力、存力、运力一体化算网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支持成都建设全省首条智能驾驶示范道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商业贸易、文体旅游、医疗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升级,强化大数据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态环保服务、专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引领驱动。促进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双赋”行动,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建设15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落实,加大金融机构招引和牌照申请力度,争取更多区域总部型、功能性机构在川落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几篇文章。整合设立省级产业引导母基金,更好发挥财政资金
的引导和放大效应。用好沪、深、北交易所西南基地,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推进5个国家物流枢纽、3个综合货运枢纽补
链强链和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8个省级区域物流枢纽发展。
(四)着力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接落实财政、金融、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内需主动力基础上。
精准抓项目扩投资。抢抓国家增发国债、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机遇,合理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大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项目。统筹“铁公水空”全面发力,持续推动交通强省建设。加快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川藏铁路和绵遂内铁路等项目建设,推动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渝昆高铁重庆至宜宾段、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年内建成通车,力争新增铁路运营里程320公里以上。统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江通道等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加快实施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广巴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成渝高速扩容、川藏高速康定至新都桥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进度,力争建成通车、新开工高速公路里程均超过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提质改造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加快建设乐山机场、德阳什邡通用机场等。开工建设金沙江乌东德库区库尾航道整治工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开
工建设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成都淮州500千伏、道孚和仁和抽水蓄能、广元煤电等项目,建成投用甘孜—天府南—成都东
1000千伏特高压、剑科等水电站、45个风光项目和一批燃气机组,加快“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和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等项目进度,大力推进雅砻江等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现代水网。积极争取国债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引大济岷、黄河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等重大项目,建成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等水利工程。强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省领导协调重大项目落地会商机制,加强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好项目、大项目更快落地。
壮大消费基础支撑。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增强消费能力,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壮大新型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拓展跨境支付场景,提升外籍人士在川消费支付便利度。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出台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措施,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坚持“一城一策”优化调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6.5万套(间),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制定川菜创新发展支持意见,办好“味美四川”川派餐饮汇、世界川菜大会。更好满足
“一老一小”消费需求,围绕解决老龄化问题增加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发展银发经济,扩大老年助餐服务,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医养服务
中心,加快发展托幼托育服务。支持市场化运作举办消费促进展会活动。支持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省域经济副中心提升消费能级。推进“交商邮供”融合发展,升级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农村新型便民商店,积极创建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保持文旅经济热度。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更好满足游客各种消费需求,大幅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办好“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支持规划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大熊猫生态旅游风景道、藏羌彝文化旅游风景道、蜀道三国文化旅游风景道和大渡河风景道,打造国道318“中国最美高原景观大道”和绿色超级充电走廊,推进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九寨、大蜀道等交旅融合发展,支持华蓥山川渝文旅一体化发展。持续抓好稻城亚丁世界级文旅新地标建设。
启动实施“三州”全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加强农文旅融合,让绿水青山、雪山草甸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发展红色游、冰雪游、文博游、研学游、工业游等,推动旅游演艺、体育赛事、主题公园、节庆会展等业态转型升级,开发医养旅游路线和旅居康养产品。创新实施“天府度假乡村”培育计划。高水平举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
(五)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省委“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发展新理念,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支持成都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把更多资源、资金、项目向县城倾斜,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差异化发展。突出“面子”和“里子”并重,深入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务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00个以上,实施729个重要城市易涝点整治,改造棚户区(城市危旧房)1.1万套(间),加装既有住宅电梯4000部。稳步实施高寒高海拔地区集中供暖供氧工程。赋予县级更多资源要素整合使用自主权。加大对人口净流入县域的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按中等城市规划建设。持续打造2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对镇区常住人口超5万人的镇按小城市规划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和“五网共建共享”,新培育省级示范村1000个、精品村100个。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持续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高水平建设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逐步扩大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推进“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启动第二批整市整县建设示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以上。完善耕地占
补平衡制度,稳慎有序推进整改和恢复补充流出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现代
化,建设100个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确保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实施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推广“天府良种”。深入实施“天府良机”行动。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工程,持续开展“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支持建设7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和精品品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支持高原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创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0家,认定第十二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00家,新培育家庭农场2万家。深入实施联农带农助增收专项行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打造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加快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支持依法利用林地空间、林下资源、林缘林地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推进“以竹代塑”,发展壮大竹产业。
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做好地名设标、采集上图、文化保护等工作。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抓实抓好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支持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试先行。完善城镇开发边界管理、计划指标统筹调剂机制,探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落地有效途径,扩大城乡用地增量空间。稳步有序扩大省级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委托市(州)行使范围。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建立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试行县域内跨村组区位调整。统筹推进
农民进城和人才入乡,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加快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水权水价改革,统筹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企业降低成本、为基层减轻负担、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重点改革取得明显突破。
深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改革。针对企业痛点难点堵点,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意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融资、用地、用能、物流、生态环境等要素成本。深化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环节跨部门集成办理,持续推进水电气信联合报装全程网办。推动水电气接入“零成本”,整治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行为,开展供水、供电、供气等入户施工环节“潜规则”专项整治。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清理整治第三方中介机构乱象。支持企业采取先租后让、长期租赁、混合用地、弹性年限等方式用地,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供应。探索建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找矿的激励机制,完善矿业权出让方式,综合运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矿业权,规范和优化矿业权协议出让。对符合条件的集装箱运输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用给予优惠。改进检查督查方式,更多采用联合检查,减少对企业干扰。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谋划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建立“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通过调存量、优结构加强部门间资金统筹和政策协同,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转移支付改革,突出奖勤罚懒导向,精准推动财力下沉。强化预算安排与绩效管理、财会监督结果挂钩,对高质量发展实绩较好地区加强整体激励,对绩效突出项目加大事后奖补,对引领性示范性领域强化间接引导。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从制度机制上遏制和防范政府违规举债、平台公司过度举债。完成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改革,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机制,“一行一策”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大对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支持四川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深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健全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落实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要求。规范“一把手”行权履职、企业选人用人、重大投资和股权收购、大额资产处置、招投标和物资采购等管理制度,动态优化授权事项。“一企一策”完善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引导做强主责主业,整治拼凑规模、虚增业绩行为。加大“两非两资”处置出清力度,推动成本费用占收入比重持续下降。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支持参与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依法取得战略性矿产探矿权。新组建数字、科创投资、粮油储备等省属国有企业。
深化公共服务供给改革。针对“城挤、乡弱、村空”问题,调整优
化学校布局和师资配备,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学区制治理和集
团化办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完成“双减”三年目标任务,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抓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健康四川示范县建设,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打造“健康四川数智大脑”,完善省互联网总医院功能,建成市级互联网分院。深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就医费用。实施调剂金模式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扩大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覆盖面,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让群众就医更省心、看病更省钱。
(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融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统筹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提升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位势和能级。
拓展向西开放新空间。开展“川行天下·向西行”国际市场拓展活动,实施“四川造优势产品出海”行动,深化欧洲、中亚、西亚等重点国别和地区经贸合作。建设中欧班列成都集结中心,巩固提升中欧班列、南向班列、长江班列运营水平,建设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恢复开通更多国际航线,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连通亚洲、欧洲、南美洲等的骨干货运航线网络,打造11小时“亚欧空中货运走廊”和5小时“亚太空中货运圈”。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和产业引领工程,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开放型产业集群。实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赋能提质行动,申建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制定出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行动,引育一批贸易结算、国际供应链总部。深化成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更大力度稳外贸稳外资。推进重点外贸企业“百企领航、千企升级”培育攻坚,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持续做大外贸“新三样”规模。开展四川整车贸易全球行。深入开展扩大进口专项行动,扩大大宗商品和消费品直接进口。加快发展海外仓、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出口,高质量建设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扩大对外工程承包,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大力招引世界
500强、知名跨国公司、行业领军和小巨人企业,引导存量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引进更多优质外资项目。拓展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国际交往和商贸活动,更好发挥民间外交作用。
(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上游意识、扛牢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不断提升巴山蜀水颜值、生态产品价值和人居环境品质。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严格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国家移交长江黄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第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推进
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开展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项目600个,确保全省空气质量好于上年。持续推进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有序实施全省土壤分区管控。系统推进工业、生活、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开展“三磷”、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尾矿库等专项整治,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动建制镇污水直排清零,确保20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达优良,打造更加清朗洁净、清秀景明、清新怡人的城乡环境。
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严格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
管。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快15个美丽四川先行县建设,打造一批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和美丽河湖。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批复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争创四姑娘山世界地质公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开展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深化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降碳三年攻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持续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零碳供应链等绿色低碳试点。实施生活垃圾分
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西南区域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拓展“四川造”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推进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和省级园区循环化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开展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民生就在身边,要用心体味和真正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担心、最闹心、最期待的问题,每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30件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在高校毕业生刚进入社会最需要帮一把的时候,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稳定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更好实施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育“川字号”劳务品牌,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维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机制,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更安心、更安全。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坚持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政策保障水平。精准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保,做好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工作。落实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调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筹资及财政补助标准,巩固医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应保尽保”成果。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救助工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优化孤寡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服务,支持普惠性养老和互助型养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开支压力。持续实施“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推进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建成投运省妇女儿童中心。深入实施慈善法,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益慈善服务阵地建设。完善落实退役军人相关政策和其他优抚对象优抚政策。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编制实施《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增加教育服务高质量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工程,推进“十四五”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全面提升。深入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开展学前学好普通话2.0行动。做好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推进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工程,支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双高计划”和“三名工程”建设。打造“留学中国·学在天府”品牌,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川就学。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华西医院开展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争取更多国家医学中心落户四川,分类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落地建设。加快推进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65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逐步提高医护比、床护比,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加双人间、单人间病房。持续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推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首批建设10个中医药强县。举办2024年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认真做好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筹备工作。举办四川
“三大球”城市联赛、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建设,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断改善群众健身锻炼条件。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皮洛、濛溪河、罗家坝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实施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工程、巴蜀书画传承创新工程、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三星堆、三苏、蜀道、三国文化等为题材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一批重点出版项目。推进蜀道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发展文化创意,打造更多具有巴蜀韵味的文创产品。抓好“书香天府·全民阅读”等品牌活动,构建城市15分钟和农村10里文化圈。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高质量推进志鉴编修与开发利用。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十)构建更高水平安全格局,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既不能以不作为求安全,也不能以牺牲安全求发展。
严细实抓好安全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胜于救,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四不放过”等要求,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应急综合监管责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和每个岗位、每个从业人员。抓实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寄递物流、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加快餐饮等经营场所瓶装燃气“瓶改管”“瓶改电”。抓好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村(居)民避险搬迁,刚性执行从预报预警到处置落实的闭环管理应急机制,严防山洪、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加强震情监测预警,提升综合防震减灾水平。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排危除险,推进农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施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推动地方债务综合化债工作方案落地,分层分类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对违规新增举债严肃追责问责,依法严格管控平台公司债务规模和融资行为,建立市县债务化解激励机制。巩固企业账款清欠成效,依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完成“保交楼”年度任务。
持续深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高质量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行“一目录、五清单”精准高效监管执法,常态化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升宗教事务法治化治理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国
家安全新体系、新格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深化涉藏反分裂斗争,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健全完善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禁毒防艾综合防治,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县(区)建设。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防护,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实施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持续开展基层群众自治创新试点,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繁重任务和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勤勉务实高效的工作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谋利。
(一)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干好造福于民的事,牢记政府工作“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清单”作为政府工作尽力而为的“责任清单”。不干劳民伤财的事,坚决反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严禁违规举债,防止违反客观规律盲目蛮干,不上“两高一低”、低水平重复项目。(二)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提倡“一次就把工作做对”。深入实施“一网通办”,扩大“区域通办”“跨省通办”范围。针对“数据孤岛”“数据烟囱”,勇于刀刃向内破壁垒,使各种数据互联畅通。持续治理“文山会海”,整治大呼隆论坛和展会,切实解决检查过多过滥等问题,让基层更为真切感受到“减负”。
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只能是高质量发展。要用好高质量发展考核的指挥棒和红绿灯,引导全省各地比一比、赛一赛高质量发展的真成绩。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资源禀赋,在推进转型升级、开辟新赛道上想真招出实招。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统计数据真实、安全发展底线,守牢政府债务警戒线。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推动工作。
坚持崇严尚实作风。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四下基层”转作风,“四不两直”抓督查,了解真情况,找准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制度约束,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习惯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财力用在紧要处。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涵养浩然正气,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各位代表!
万里征程风正劲,盛世龙腾再出发。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坚决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而团结奋斗!名词解释
1.“四个发力”:20XX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四川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即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2.“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20XX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赋予四川的使命任务,即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
3.“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
的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战略,具体指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高水平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
4.提振发展信心“36条”:省政府印发《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回
暖升级、加力稳定外贸外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帮助市场主体降本增效、全力稳就业稳物价、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等10个方面36条政策措施。
5.促进消费“22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大力促进汽车消费、强化住房家居家电消费、扩大餐饮文旅消费、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推进健康服务消费、深挖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优化消费环境等8个方面22条措施。
6.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19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当前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强化财税政策支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恢复提振、推动外贸提质增效、帮助企业降本减负、推进企业快速成长等6个方面19条政策措施。
7.“三品一创”提质扩容工程: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意见》,提出打造全球消费品质供给集聚地,培育全球消费品尚引领创新地,建设全球消费品味生活宜居地,创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高地。
8.“1+2”政策文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文件,“1”指《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指《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
9.“川行天下”市场拓展活动:四川重点打造的推动企业“走出去”
拓展国际市场品牌活动,通过支持四川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展经贸
促进活动、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升产品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0.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科技厅、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行动方案
(20XX—2024年)》,提出构建“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即强化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创新发展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创新发展主干力量;强化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力量。
11.六大优势产业: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等六大万亿级产业。
12.“智赋百景”: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名单,遴选出100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13.“两场一体”: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空地一体规划、
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工作,提高两场互联互通水平,打造高品质的联程联运示范枢纽。
14.“天府森林粮库”:省政府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
依托全省可用林地空间持续生产多样化的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林果饮料、森林畜禽以及林下套种、间种的传统粮油蔬菜等“森林粮食”,在更广泛意义上维护粮食安全,是“天府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到2025年,全省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0个以上,实现有条件的涉农县省级以上园区全覆盖,示范带动建设县级园区1000个;到2027年,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200个以上,示范带动建设县级园区1200个,实现有条件的涉农乡镇县级以上园区全覆盖。
16.“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于2003年6月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
17.“金通工程”:全国首批乡村运输类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以车身外观、驾驶员工牌工装、客运标识、监管投诉平台“四个统一”为切入点,系统解决乡村客运、邮政快递、物流和旅游运输问题短板,并不断拓展政策宣传、基层治理、商业开发等功能的综合性运输项目。
18.“四类重点人群”:指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高校毕业生。
19.“零就业”家庭:指非农业户籍家庭中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进行了失业登记的家庭。
20.“暖心之家”行动:指面向广大货车司机,在全省主要货运通道和物流枢纽,分步建成一批集党务、政务、法务、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解决用餐难、休息难、洗澡难、洗衣难等问题,更好地把货车司机群体团结凝聚起来。
21.“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以未成年人近视、龋齿、心
理不健康、扁平足、脊柱侧弯等身心健康问题为核心,采取“慈善+”
的模式广泛链接资源,对试点区域内未成年人存在的系列问题进行预防、筛查、治疗费用减免等工作。
22.“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3.“对标竞进、争创一流”: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晋位的工作举措,旨在引导激励全省高校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区域标杆的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际交流合作等关键领域争创一流、办出特色,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24.“四川云教”:2018年底启动建设的全公益性优质课堂直录播
平台,通过平台将全省优质学校课程向薄弱地区输送。目前,已覆盖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全学段全学科。
25.精准高效监管执法“一目录、五清单”:指“分类检查事项目录”和“不予处罚、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从重处罚”清单。
26.“深耕善治”三年行动计划:从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捍卫政治安
全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就地解决矛盾纠纷、法治公安、智慧警务、公安政务服务、专业化建设10个方面发力,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优化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
27.新时代“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经过在实践
中不断丰富、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具体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运用自治、法治、
德治等方式,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8.“五社联动”:指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
29.成渝“氢走廊”:川渝两地充分利用绿色氢能资源,推动双方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创新合作为重点,共同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性能、扩大示范运营、构建安全标准体系,优化成渝地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30.“聚源兴川”行动:充分发挥中央在川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优势,聚焦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31.“天府科技云服务”:依托“天府科技云”开展的精准科技(科普)
服务,旨在应用该平台汇聚的海量科技人才资源、科技服务资源、科技成果资源、权威科普资源等,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精准提供承接科研课题、转化科技成果、推广高新技术服务,为广大企事业单位精准提供科技服务交易、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科技难题攻克交易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智慧、精准、直达”的权威科普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服务。
32.“天府金泉”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按照上市孵化期、冲刺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构建分类梯度培育体系,帮助科技型企业通
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支持。
33.“萃青工程”:为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深入实施政治引领、淬火锻造、吸引集聚、平台成就、成长激励、赋能减负、交流提升、便捷入川、暖心关怀“九大行动”,促进更多青年科技俊才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34.“东数西算”工程: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地区,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35.“数据要素×”行动:通过推动数据多场景应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新产业新模型,培育发展新动能,从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
36.“交商邮供”融合发展:指邮政快递与交通运输、商贸、供销等领域融合,通过合作共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运力、装备和人员等资源,以农村物流模式的创新,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7.绿色超级充电走廊:选取具备条件的交通走廊,统筹布设超级充电桩(充电站),加快推动公路沿线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水平,提升群众采用电动汽车出行的体验。
38.“天府度假乡村”培育计划:每年培育不少于10个“天府度假乡村”,引导和推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型发展,加快培育乡村度假型旅游业态和服务产品,打造独具四川特色的乡村
“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39.“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的工作思路。“抓好两端”,就是一端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把县城建强,提高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一端抓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把农村建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畅通中间”,就是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层治理高效协同,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内生动能和整体活力。
40.“五大提升”行动:指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动、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41.“五网共建共享”: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将道路、水利、电力、清洁能源和信息化等五大网络共建共享。
42.“天府良机”行动:在20XX—2025年期间,一体化推进四川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
43.“乡村著名行动”:为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而部署的专项行动,包括乡村“地名命名、地名设标、地名文化保护、地名信息服务、地名赋能”5个方面。
44.“两非两资”:指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低效、无效资产。
45.“健康四川数智大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为支撑,通过数据融合贯通,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数据资源湖和专题分析模型,打造惠民服务、医卫协同、部门联动、政府决策、产业发展等应用场景,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四川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46.“百企领航、千企升级”:引育100家龙头外贸企业和供应链“链主”企业,推动1000家省内企业外贸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47.“无废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48.“电动四川”行动:围绕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动力电池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电动化进程。
49.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在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组织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省内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3年免费教育。
50.“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厅、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于20XX年联合实施了四川省高等学校
“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旨在以学科为基础,以一流为目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国家重大战略及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
力支撑。
51.“双高计划”: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联合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52.“三名工程”建设: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于
2021年共同实施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名校名专业名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为20XX—2024年,目标是建设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优、社会认可度高,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名中等职业学校、名专业和名实训基地。
53.“地名天府”: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四川地名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四川优秀地名文化而打造的文化品牌。
54.“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55.“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56.“四下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具体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57.“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
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2024年1月22日在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周乃翔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莅临山东视察指导,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全省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纵深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巩固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跃升。强化经济运行工作机制,接续推出四批政策清单等一揽子措施,加强调度督导服务,经济稳中有进、量质齐升。从经济总量看,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万亿元,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分别增长7.1%、5.2%、8.7%和1.7%,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烟台成为我省第3个万亿级城市。从质量效益看,“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突破9300万千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税收收入增长9.1%,规上工业利润较快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从发展后劲看,经营主体突破1465万家,新增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9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6.5%。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4%。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万亿元,3922个项目建成投产。
(二)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持续加大投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平台提档扩容,推动崂山实验室规范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达到2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新布局7家省高新区,推进开发区扩区调区、放权赋能。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健全“鲁科贷”“鲁科投”等科技金融服务,建立“山东好成果”遴选推广机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达到8家。创新人才加速集聚,顶尖人才达到
164位,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2028人,5名个人、1个团队荣获“国家工程师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超算互联、画质芯片、植物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1类靶向创新药伊鲁阿克片获批上市。
(三)产业升级增创新优势。加力提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加快提升。培育11条标志性产业链、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299家。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山东造”动车组代表中国高铁首次开行海外。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40万辆,聊城中通新能源客车批量出口中亚。石化、钢铁等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裕龙岛炼化项目陆续中交,日钢产能承接一期项目投产。数实融合不断深化。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
3个、智能工厂16个,获批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产业大脑”32家,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居全国前列。德州有研12英寸大硅片等项目投产,预计数字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47%。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山东消费提振年”,省市举办促消费活动近800场,促进新能源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消费活力持续增强,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5.8%。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各新增2家,北方生活消费品青岛分拨中心建成。国家工业设计中心新增12家。新建商品房网签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打出文旅发展“组合拳”,淄博旅游、威海“千里山海”自驾等火爆出圈,全省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均增长60%以上,
“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影响力持续放大。
(四)重大战略取得新进展。黄河战略深入实施,出台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等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等230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进展顺利。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和济南都市圈、
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沿黄协作全面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腹地融合发展持续深化。绿色低碳纵深推进,先行区建设开局起势,全省3186个项目扎实推进。鲁北盐碱滩涂地风电光伏和渤中、半岛南海上风电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光伏发电、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774万千瓦,获批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国家生态环境指标计划超额完成,在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名列前茅,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经略海洋深度拓展,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全国第一,集装箱量增长
11%。青岛港启运港退税政策惠及700多家企业,新增海运外贸航线
27条、总数达245条。中韩多式联运整车运输试运行。我国首艘数字孪生科研船“海豚1”号首航。烟台东方航天港累计发射卫星48颗。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规模化生产。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
(五)农业强省迈出新步伐。安排省级以上乡村振兴战略资金
763亿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增长5.1%。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提升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要素保障规范化水平,耕地面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国家任务。粮食总产1131亿斤、单产899斤,再创历史新高。德州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蔬菜及食用菌、水产品产量分别突破9000万吨和900万吨。农产品出口继续领跑全国。建成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区域中心。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累计获批国家
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率先突破1万家。菏泽鲁锦、周村丝绸、日照绿茶、蒙阴蜜桃、沾化冬枣等乡土产业不断发展,带动越来越多乡亲增收致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启动实施,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到90%。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06公里,农村危房改造1.2万户。“村村有好戏”“文化进万家”等活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实施交通网、现代水网等“七网”年度项目920个。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强力推进,“轨道上的山东”加快建设,济郑、莱荣高铁通车,雄商、津潍、济滨等项目施工全线展开,济枣高铁、潍宿高铁和青岛连接线开工,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81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济南至潍坊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公路运营里程突破8400公里。现代水网大动脉初步构建,“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总体格局加快推进,太平水库开工建设,老岚水库主体完工,省级骨干水网供水能力达到122亿立方米。小清河全线具备通航条件,京杭运河济宁以南段基本达到二级航道标准,内河货运量增长18.8%。新型基础设施网加快建设,建成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20万个。
营商环境展现新气象。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连续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省份。政务服务提速增效。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健全省领导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制度,开展规上企业大走访,“2115”企业诉求快速办理机制更加完善。开展护航营商环境行动,健全府院联动机制,持续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数字政府加快建设,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超过80%,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73项压减到46项。经营主体活力增强。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首度发布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成功举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52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持续推进国企改革,省属企业营收、净利润等主要指标实现较好增长。财金协同联动逐步深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7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2%。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外贸韧性不断增强,进出口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发挥了外贸大省挑大梁作用。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行2566列、增长24.7%,“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47.3%。新增国际友城22对。发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等平台作用,累计签约重大外资项目272个,阿斯利康、益海嘉里等世界500强企业持续增资。实际使用外资居全国第五位,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增长47%。
民生改善交出新答卷。始终把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民生实事扎实落实。城镇新增就业124.5万人,新增城乡公益性岗位61.9万个。新改扩建中小学245所,有效保障180万适龄儿童小学秋季入学。新改扩建幼儿园376所。新增婴幼儿托位4.7万个。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措施。首个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通过验收,新获批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三级传染病医院或院区实现16市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85%以上,基本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新增护理型床位3.3万张、家庭养老床位
2.4万张。老年食堂达到1.2万家。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提高5%、6.7%。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4万多套,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房屋产权确权颁证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整治惠及140万户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体验廊道、特色文化片区加快建设,文保、非遗、考古取得新进展,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影响力持续放大,首批《齐鲁文库》成果发布。城市书房数量翻一番,博物馆、美术馆观展人数再创新高,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经验全国推广。杭州亚运会我省体育健儿再创佳绩。举办各类体育赛事5万多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基层“三保”、地方债务风险防范稳妥有效。构建房地产项目省市县三级包保责任制,强化预售资金监管,“保交楼”年度任务超额完成,风险化解多方推进。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加强。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双拥共建等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文史参事、档案史志、地震气象、外事侨务、台港澳、广播电视等工作成效明显,老龄、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抓好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各项工作,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明显成效,法治政府、效能政府、数字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一年来,我们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76件、政协委员提案726件,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发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730件,召开新闻发布会193场,政府透明度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接续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驻鲁中央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我们清醒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总体更趋复杂,扩大优质供给、有效需求还需精准发力;科技创新引领还不够强,绿色低碳转型任务依然艰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还有差距,困难群众帮扶还需持续用力;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确保各方面安全还需进一步努力;政府工作还有薄弱环节,作风建设还需持续加强,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
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着力塑造“十个新优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分析,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外贸外资促稳提质,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和环境质量改善约束性指标。
实现上述目标,最根本的是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把握“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推动山东经济量质并举、行稳致远,扎扎实实把山东的事情办好。
各位代表!齐鲁青未了,奋进正当时。山东战略机遇叠加,发展基础坚实,比较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亿万齐鲁儿女斗志昂扬,人心思进,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实干进取,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奔向山东发展更高质量、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美好明天!
三、2024年重点工作
围绕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重点抓实抓好十二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一是加快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开展科技领军企业提升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5万家,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加快科技大市场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推广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600项以上。开展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钙钛矿等领域,实
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扎实推进稳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充分发挥实验室体系支撑作用,全力服务保障崂山实验室建设,新创建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布局2家省实验室,重组
200家省重点实验室。支持天瑞重工、潍柴动力、济南量子研究院创建国家级计量、质量、标准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战略人才引领作用,优化“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高水平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提升重大创新平台人才效能。优化泰山人才工程,健全青年科学家长期滚动支持机制。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落实部省共建“技能山东”,让更多人才在齐鲁大地尽展其才、创新创业。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深化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实施先进制造业攻坚行动,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冶金、化工、轻工、建材、机械、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一业一策”改造提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左右。推进山钢宝武日照精品钢基地二期,开工永锋钢焦项目。建设齐鲁石化鲁油鲁炼等重大项目,推动裕龙岛炼化、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全面投产。提升滕州机床、聊城轴承、博兴商用厨具等特色产业水平。加快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枣庄锂电新能源、滨州铝新材料、济宁智能装备、威海医疗器械、菏泽中医药等产业集群能级。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领域,实施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创投风投服务平台,撬动未来产业拔节起势。三是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建立重点服务业企业培育库,支持
180家服务业创新中心发展,打造2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扎实开展两业融合试点,支持大数据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行业加快发展。提升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辐射能力,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打通
“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使山东物畅其流、货通全球。
(二)抓实抓好扩大有效需求。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一是着力拉动消费升级。实施“山东消费促进年”,打造“好品山东商行天下”品牌。积极促进大宗消费,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促销,加快公共区域、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充电桩达到70万台以上,其中农村超过14万台。举办家电家居、电子产品等促消费活动200场以上,创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措施,推动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扩面。积极促进新型消费,推出一批特色医疗、健康养老、体育赛事、文娱旅游等服务和产品,培育智能穿戴设备、国货“潮牌”“潮品”等消费热点,推动智慧商圈、便民生活圈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数字街区、消费体验中心、创意时尚中心。积极促进住房消
费,发挥好济南、青岛等骨干城市作用,增加优质地块供给和教育、医疗、交通等设施配套,新推出一批改善型高品质住宅项目。适应需求变化,扩大康养、休闲、度假等功能型住房消费。用好“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带押过户”等政策,优化完善稳市场的具体措施,推进“青年优居计划”,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二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国家政策机遇,聚焦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防灾减灾、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方面,谋划实施1.5万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健全策划、签约、建设、投产、运营全过程服务体系,落实好领导帮包、专班推进机制,促进项目早落地、快见效。突出要素保障,建立用地、资金、环境、能耗煤耗等要素需求“四张清单”,探索批次建设用地省级审批权下放,提高专项债使用集中度,落实省级能耗指标收储交易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突出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民间投资项目,建立省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支持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大项目,通过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鼓励民间投资盘活存量资产,引导各方面资本想投、敢投、能投,促进社会化投资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
三是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力争完
成投资3250亿元。坚持畅通通道、织密网络、建强枢纽、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雄商、济滨、津潍、潍宿等
7个高铁项目,建成潍烟高铁,高铁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加快谋划高铁网、货运铁路网优化提升,争取德商等高铁纳入国家规划,
力争开工莱临高铁,推进聊邯长高铁前期工作。开工临沂至徐州等高速公路项目,抓好泰安至东平等34个在建项目,建成临(淄)临(沂)高速等项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00公里。推动烟台机场二期开通运营,加快济南机场二期、枣庄机场等建设,推进新建聊城机场、迁建威海机场、升级滨州通用机场等前期工作。加快新万福河、微山船闸等项目建设,完成京杭运河主航道枣庄段整治工程,推动小清河与莱州湾港口河海联运。加快推进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力争完成投资700亿元。推进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老湖区洪水南排、柳长河航道提升等工程,加快青岛官路、临沂双堠等水库建设,力争开工威海长会口水库,推进潍坊冶源等6座大中型水库增容、125座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实施沂河、徒骇河等11条骨干河道防洪提升,完成中小河流治理500公里以上。
(三)抓实抓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部署,以数字变革新赛道引领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培强壮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
进100个重大项目,力争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推动济南、青岛等市集成电路重点项目规模化量产,加快布局发展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建设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30家左右,推出一批鲁版软件“名品”。大力发展先进计算、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新型电子材料等产业,培育10家左右数字产业集聚区。
二是加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发挥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胜软云帆等国家级“双跨”平台作用,新培育5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产业大脑”,打造典型应用场景100个。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新创建国家级智能工厂10家左右。建好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优化政策供给,汇聚优质服务商500家以上,服务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三是加力夯实数字经济底座。部署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统筹布局通用和垂直大模型算力,累计建成5A级省级新型数据中心25个以上,智能算力比例达到30%,建成“山东算网”。支持济宁建设鲁南算力中心。深入实施“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打造典型应用项目500个以上,新开通5G基站4万个。加快新型广电网络建设。新建一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开展数据资产化试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
(四)抓实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提效率、强信心、优环境,有效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一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制定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配套政策,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强管理、管控风险、做强主业、提质增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恒丰银行发展不断向好,深化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抓好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改革试点,推进数字金融、养老金融创新发展。
二是持续优化民营经济服务机制。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上出实招、求实效。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涉企政策征求相关利益主体意见机
制,做好涉企政策废改立工作,优化融资环境,创新金融伙伴机制,加大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和儒商精神,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加大民营企业家培养培训力度,让广大企业家放眼世界、扎根山东、安心创业。
三是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畅通“面对面会商”“省长直通车”等渠道,发挥好“鲁力办”督查落实平台作用,真正做到“接诉即办”,不断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获得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动态推出“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场景,更大力度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切实治理拖欠账款、“新官不理旧账”以及招投标等领域突出问题。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深化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制度,落实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五)抓实抓好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着力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积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培强做大外贸新动能。大力拓展新市场,叫响“好品山东鲁贸全球”品牌,组织境外展会260场左右,访总部拓市场,深耕欧美日韩,更大力度发展东盟、中亚、中东、拉美、非洲新兴市场。大力培育新业态,通过金融赋能、前展后仓、市场双向共建等方式,做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和保税混配混兑业务规模。提升中间品出口优势,扩大“新三样”、绿色低碳产品、二手车出口。支持加工贸易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动文化贸易“千帆出海”。大力塑造新优势,精准解决外贸企业融资、信保、担保、参展等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打造进出口供应链头部企业,构建产运贸全链条一体化模式,扩大油气、粮食、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进口。
二是聚力加强双招双引。持续开展“投资山东”招商系列活动,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引进一批新的制造业投资项目。抢抓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机遇,加大金融业等领域引资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创新“飞地”“飞企”模式,推动人才、团队、项目、资金一体落地。发挥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新加坡山东周、人才创新发展大会等平台作用。办好港澳山东周、鲁台经贸洽谈会,推动华商企业科创合作,推进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支持“以商招商”“以才引才”,让山东成为投资兴业的福地、施展才华的宝地。
三是建强用好开放平台。上合示范区,主要是做好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开发运营商、环境营造和功能配套、打造上合国际枢纽港、“丝路电商”服务基地等工作,争取更多国家设立签证中心,举办上合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推进上合国际城建设,开展友城合作,不断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主要是交通、产业、生态、配套一起抓,实施好102个重点项目,推动未来产业园、总部经济区等落地,谋划建设中新(济南)绿色智慧示范区,启动建设标志性建筑、黄河风貌带示范段、鹊山湖公园等项目,高标准规划重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推进穿黄隧道、轨道交通7号线、黄河大道二期等建设。自贸试验区,主要是加快落实140项试点任务,形成30项
以上制度创新成果。深化与海南自贸港、省内联动创新区合作。推动生物医药、国际贸易、海洋经济全链条发展,拓展新型离岸贸易、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各类开发区和省级新区,主要是全面对标国内最高水平进行提升,确保主要指标有新发展。各类园区集中打造
1-2个主导特色产业集群。强化综保区赋能提质,培育壮大保税维修、保税物流等新业态。
四是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落实“中亚三国”项目成果。增加中欧班列“上合快线”“日韩陆海快线”线路,创新发展跨境电商、冷链等特色班列,支持申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高水平建设1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实施便利化政策,吸引更多外籍人员来鲁经商、学习、旅游,深化国际人文交流。
(六)抓实抓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以“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振兴,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一是扎实推动“齐鲁粮仓”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不搞“一刀切”。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亿亩以上。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46个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支持德州、聊城等开展“吨半粮”产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好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库,开展玉米、小麦、大豆等种源技术联合攻关,培育20个以上突破性新品种,做强做大山东种业。推动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创新发展。编制
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试验示范耐盐碱新品种30个以上。进一步提高粮食烘干服务能力,新改建一批加工仓储设施,推进粮食全链条减损。召开第二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
二是扎实推动乡村产业富民。启动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
效试点,开展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做强粮食、蔬菜、林果、畜禽、渔业等产业集群。做好“土特产”文章,支持寿光、兰陵、莘县等地打造蔬菜品牌,编制枣庄石榴、乳山牡蛎、黄河故道桑黄、冠县灵芝、阳信肉牛等乡土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培强100家左右领军企业,建设100家以上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做强“齐鲁农超”数字化平台,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三是以示范片区引领和美乡村提升。以县域为单位做好村和片区规划,做实国有企业与片区“一对一”合作,新创建省级示范片区70个左右。因村因地制宜,全要素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和现代宜居农房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7000公里。深化农村供水水质提升行动,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化数字乡村试点,为乡村全面振兴插上“云翅膀”。
(七)抓实抓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着力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分类引导县城发展,聚焦补齐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等短板弱项,支持10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县城城镇化试点。实施强县领跑、弱县跨越等计划,力争“千亿县”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培育100个卫星镇、特色专业镇、县域次中心镇。推动特色小镇打造微型产业集聚区。强化镇村设施连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
二是着力深化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稳妥推进160个老旧片区综合更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6万户,加快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市政设施网,更新老化燃气管道600公里,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增绿色建筑1亿平方米以上。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治理,推进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系统治理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筹办园林博览会,完善城市公园和绿道体系,新创建一批国家园林城市,让城市更加宜居、更有温度、更具魅力。
三是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以上。全面落实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将常住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开工保障性住房
8000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
(八)抓实抓好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优化“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
一是深化沿黄全面合作。加强与沿黄省份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协作,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引导省内沿黄9市一体化发展,支持泰安建设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认真贯彻黄河保护法,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完成22处河道整治、11座引黄涵闸改建。落实“四水四定”要求,实施
23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抓好再生水利用国家试点,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推动黄河口国家公园获批和高质量建设,完成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二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支持德州、聊城、滨州等市对接京津冀,主动承接产学研转移。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对接合作,把山东半岛打造成黄河流域乃至中亚重要出海口、旅游目的地、产业隆起带。面向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加强科技合作、产业对接、市场开拓,提升临沂商城能级,推动鲁南城市片区转型发展。支持济宁、枣庄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培优育强鲁南物流能源廊带,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促进沂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山东处于东北亚区域经济的中心地带,东联日韩,西接“一带一路”,具备构建东西互联互通大通道的天然条件。要积极探索扩大开放合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山东贡献。
三是高水平建设济南青岛两大都市圈。济南都市圈,以实施“强省会”战略为牵引,抓好城际高铁、跨区供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等城市协同融合发展。青岛都市圈,以实施“强龙头”战略为抓手,推进交通、产业、民生、安全等领域50个重大项目,加快突破青潍日同城化、青烟一体化。支持烟台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发挥济青高质量发展轴带作用,推进济青高铁“公交化”运营,沿胶济铁路打造科创走廊、世界级先进智造集聚带。
四是加快推动陆海联动发展。建强用好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大数据中心三大平台,持续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长岛
“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深入实施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加快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矿石码头等项目,一体推进智慧海关、智慧港口、智慧口岸建设,沿海港口吞吐量力争突破20亿吨。编制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九)抓实抓好降碳减污扩绿。扎实推进美丽山东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一是着力强化节能降碳。提速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建成渤中海上风电等项目,开工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首批集中式陆上风电等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推进潍坊、泰安、枣庄等抽水蓄能和临沂光储氢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建成肥城盐穴压缩空气、寒亭电化学储能等项目,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绿电生产样板区。“一业一策”推进高碳行业减排,新培育省级以
上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工业园区20家。完善废钢铁、废铜铝、废旧动力电池等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抓好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深化近零碳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支持烟台建设丁字湾国际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区。支持东营打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二是着力深化污染防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推动重点行业环保绩效提级,推进通道城市焦化产能有序退出。加快“两清零一提标”,改造市政雨污合流管网60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率达到54%。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第三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
三是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上线公众版“三线一单”数据应用平台。建好北方海洋环境应急处置中心、黄海海洋辐射监测基地,抓好全国首家陆海统筹生态治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湾长制,实施沂蒙山、莱州湾、大运河、小清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完成精准造林10万亩。积极争创国家级美丽河湖海湾,绘就绿水青山生态齐鲁新画卷。
(十)抓实抓好文化繁荣兴盛。坚定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一是打响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深化儒家文化、齐文化等挖掘阐发,加快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突出抓好“四廊一线”重点项目。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实施“山东文
脉”“文物活化”等工程,推进《齐鲁文库》编纂,建好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做好古城镇、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巷、古树等保护工作。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加快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红色文化片区建设,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实“五为”文明实践,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健全文化名师大家培养机制,推动山东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塑造鲁剧包括网络鲁剧新优势。建好齐鲁文化云,一体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城镇文化社区建设,制定文化惠民清单,建设城市艺术综合体、文化驿站、城乡书房等350个。开展小戏小剧杂技创演、公益电影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推动共建共享“大众”等新媒体平台,建好用好市县融媒体中心。实施百家数字文化企业创新工程,加快推动“山东手造”走出去。办好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山东文化艺术节。积极备战参赛巴黎奥运会、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讲实讲好新时代“山东故事”。
三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学游、非遗游、民俗游、
文博游,打造一批休闲度假、旅游演艺、邮轮旅游、户外运动等优质产品,推出一批温泉旅游、冰雪运动等示范项目。推进景区焕新,新增4A级以上景区不少于10家。加快休闲度假酒店集群、旅游民宿
集聚区建设,力争年内五星级饭店达到48家。建设旅游公路900公里,打造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线路6条。办好旅游发展大会,以市场化方式举办乡村旅游节、生态旅游节、国际旅游周。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做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让山东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十一)抓实抓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滚动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
全力稳就业促增收。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建设,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稳岗扩岗,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措施。实施“社区微业”行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万个。实施“创业齐鲁”行动,新培育20个省级创业街区。探索重点行业领域招录退役军人“直通车”模式。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探索多层次多领域促进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全力推进优质教育。优化教育布局,提升供给质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省一类以上幼儿园占比达到60%。新增一批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乡村中小学强校扩优覆盖率达到60%。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建设国家“双高计划”高职学校15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100所。深入实施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支持山东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迈向国际一流,推动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抓好康复大学建校招生、空天信息大学筹建。推进特殊教育提升行动。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实施新
时代强师计划。教育寄托着每个家庭的希望,必须精心扎实办好,切实让群众满意。
全力织密社会保障网。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持续推进人才年金试点。实施职工医保、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70%以上。关心物业、环卫、家政从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开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基层医保服务网络。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动态调整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和常态化帮扶,托养服务困难残疾人3万名以上,让更多的保障举措,温暖每个有需要的人。
全力深化健康山东建设。支持齐鲁医院、省立医院等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10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新培育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强儿科、急诊等专科建设,完善儿科医疗资源统筹机制。推进病房舒适化适老化改造,加快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能力。健全乡村卫生服务体系,改造提升1万个村卫生室,用三年时间将乡村医生轮训一遍,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全力提升“一老一小”服务。加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社区食堂。研究制定银发经济发展支持措施,鼓励开发生活照护、康养疗养等服务产品。新增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30家、家庭养老床位
1万张,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5万户。稳步推进居
民长期护理保险提质扩面。完善生育配套支持措施,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支持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实施孤儿助学工程和
“护佑健康”项目,扎实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让每名孩子都茁壮成长。
(十二)抓实抓好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一是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落细“八抓20条”,压实责任,全方位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深化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成立省化工安全研究院。加强矿山、交通、燃气、消防、建筑施工、海上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抓好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极端天气等防范应对。推进全员安全文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应急指挥、救援、物资保障能力。扎实做好食品药品、疫病防控等各领域安全工作。
二是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建好金融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积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落实城投公司举债融资提级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确保预售资金监管到位,扎实完成“保交楼”年度任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财力下沉,支持基层做好
“三保”工作。
三是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电源项目,争取外电入鲁1300亿千瓦时以上、绿电占比提高到20%左右。促进油气增储稳供,沿海液化天然气年接卸能力达到1500万吨以上。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四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数字化水平。建立健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和源头治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探索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山东路径”。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山东是驻军大省、兵员大省、安置大省、拥军大省。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强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工作,强化国防教育,强化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谱写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
各位代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政府要按照“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的要求,切实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一要坚决铸牢政治忠诚。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坚决做到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意识,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加强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公平竞争审查。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财会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持
续深化政务公开,精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管理,推开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让法治成为政府工作的鲜亮底色。落实机构改革部署,确保职能到位、职责到位。三要坚决做到为民务实。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大兴调查研究,坚持“四下基层”,发挥“四进”机制作用,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高效办事与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认真较真、精益求精,坚决防止大而化之、敷衍了事,甚至弄虚作假。精打细算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严格节约办会,压缩论坛等活动,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稳增长、保民生。四要坚决做到清正廉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实施办法,把巡视、审计等问题整改和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持续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教育,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清廉之心践行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海岱日新征程阔,拼搏实干勇向前。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山东省委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
的更大贡献。
——2024年1月2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我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两年再次亲临我区视察,给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巨大奋斗感召和信心力量。我们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强大动力,聚精会神促发展,集中攻坚打硬仗,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各方面发展呈现新气象。
初步统计,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7%、3.2%、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7%,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物价水平总体平稳。
一年来,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8.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0%左右。设施农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三分之一。规模以上
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4%。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20年的21.3%升至38.7%。开放合作加速拓展,第20届东博会、峰会成果丰硕,首次举办制度型开放主题边会和世界林木业大会。获批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迅速启动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增速居全国沿海亿吨港口第二,海铁联运班列实现西部地区全覆盖。重大战略加速实施,平陆运河全线建设,黄桶至百色铁路、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贵南高铁、防东铁路开通运营,所有设区市实现通高铁动车。绿色发展加速推进,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排全国前列。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第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9%,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98.2%,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
94.5%。前三季度9个设区市断面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柳州保持第一、桂林升至第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4.3%、7%。城镇新增就业39.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失业保险实现自治区级统筹。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到98.54%。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学青会。中山一院广西医院等3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4家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全面运行。新增50个县、
264.88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所有县(市、区)431.48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吃上营养餐!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
聚焦“五张清单”和“双向清单”早抓快干,开展高质量发展“四个专项行动”和“六个攻坚行动”,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聚焦优化指挥调度,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狠抓国家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出台78项重点配套措施,清单化、专班化、节点化推进。深入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
9100多个。筹措财政贴息资金实施“桂惠贷”,新增贷款2816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3.4万户、降低融资成本53.5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300亿元。地方级税收增长16.3%。全社会用电量增长
10.5%,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6%、11.4%,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1.9%。实有经营主体总量436.5万户,其中企业突破120万户、增长6.6%,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2%以上。
(二)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力以赴推进工业振兴。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债券331.8亿元用于工业发展,加快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等标志性工程,实施“双百双新”项目578个、“千企技改”项目1228个,新投产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一期、翅冀精品高效钢材等一批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有色金属、电力产业产值分别突破3000亿元、2000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33.4%,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4.9%。实施科技“尖锋”行动重大项目170项。有效发明专利3.72万件,增长18.1%。柳工欧维姆入选“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玉柴混动电驱无级变速总成、“三环”大型民航轮胎、氮化镓激光器芯片、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等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工业投资总量三年超万亿元、年均增长
17.3%,新建项目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50%。新增工业产能规模超7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量近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万家。工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
39.8%,对税收增长贡献率提高到50.6%。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新能源汽车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60%。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能源装备实现本地化生产。我区成为全国最大的锰基新能源材料基地,超纯不锈钢、特种陶瓷、光伏压延玻璃等填补广西空白。航空航天、电子3C等领域高端铝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园区能级明显提升,产业集聚度比2020年提高6个百分点,千亿、五百亿、百亿园区分别增加2家、4家和9家,防城港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突破
2000亿元。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个、排西部第二。工业经营主体突破11万家,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分别增加212家、3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55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1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10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37家、瞪羚企业180家。组建新能源汽车等3家自治区实验室。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由2021年81.2升至91.3,是全国进步最快的五个省份之一,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新增智能工厂示范企业243家、数字化车间197家。成功创建广西(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三年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工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三)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88.6亿元,实施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2.43万个,脱贫人口务工规模293.5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5%,62.4%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粤桂东西部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推进。20XX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考核获综合评价“好”的等次,东西部协作考核居西部省份第一。实施水库移民项目1783个。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11万亩。粮油种植面积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粮食产量1395.4万吨、连续四年面积和产量双增长。糖料蔗丰收,蔗农收入稳步提升,蔗糖产量占全国近六成,自主选育品种成为种植主力军,为保障国家食糖安全作出广西贡献。肉类、蔬菜、水产品、茶叶、蚕茧、中药材产量均较快增长,水果产量保持全国第一。百色芒果、梧州六堡茶列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14个地理标志品牌入选中国品牌百强、数量居全国第二。建设国家储备林257.2万亩,新造油茶林88万亩、改造46.8万亩。新增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物流,建成冷藏保鲜设施713个。完成2000多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新增8000多个自然村屯通3.5米以上硬化路,实施农村供水工程2535个,自来水普及率88%,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
8个百分点,卫生厕所普及率94.1%,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率95%。抵边自然村全部通邮。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5G+千兆宽带“双千兆”网络覆盖,应急广播覆盖所有县。田东县、浦北县、北流市、宾阳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62个村落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八桂大地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四)聚焦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全力以赴恢复和扩大消费。实施“约惠广西—20XX消费提振年”行动,开展“33消费节”等促销活动,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35.8%,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
9.5%,批零住餐营业额较快增长。广西供销大集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
350亿元、增长20.4%。贵港、贺州、河池新获批建设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推进41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电子商务、研发与设计等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6%、18.9%。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县、乡商贸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商店。电信、邮政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6.8%、18.9%,快递揽收量增长23.3%。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31.8%。加快建设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实施文旅重大项目262个。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国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1.7%、70%。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功试运营,成为全国第一个跨境旅游合作区。
(五)聚焦提速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优化重大项目统筹调度,建立“四个一”推进机制,实行“审批直通车”。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新开工488项、竣工328项,完成投资5285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25.4亿元,发行新增专项债券983.8亿元。新增高速公路796公里,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新增运营高铁
329公里,总里程突破2200公里。推进水利水运项目22个,下六甲灌区、桂江航道工程开工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西江干流治理、来宾至桂平2000吨级航道工程顺利完工。建成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
码头,北部湾港新增年通过能力3700万吨。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国际客运航线实现东盟十国全覆盖。国投钦州电厂等能源项目加快建设,页岩气开发成功出气点火,海上风电实现零的突破,防城港红沙核电3号机组投产发电。220千伏变电站覆盖所有县域。累计建成5G基站超10万座,落户我区首家卫星应用产品检测实验室。累计建成汽车充电桩16.5万个,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全覆盖。
(六)聚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力以赴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抓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机遇,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形成“三方案一政策”体系,推进在建项目超700个、计划投资额超万亿元,中越智慧口岸、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等项目落地实施,与
15家央企签署合作协议18项。北部湾港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6条、实现东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4.3%,北海铁山东港区开港运营。广西自贸试验区开展“六个自由便利”制度创新,设立
5个协同发展区。北斗遥感、灾害监测等数字应用场景在东盟国家落地。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210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落实,设立全国首家个人数字人民币外币兑换窗口。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揭牌运营。推动外贸扩量提质,对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增长23.7%。边境贸易增长27.6%,保税物流增长24.3%,“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
185.6%。梧州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友谊关、龙邦、峒中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2.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2%,其中制造业到位资金占比57.6%。新签四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96个。清理一批不符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文件。切
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资委系统企业利润增速居全国前列,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措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8%。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最多跑一次”、全程网上可办率86.1%。我区成为全国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先行先试省份。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调查结论中,我区成为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五个省份之一。
(七)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污染防治成效国家考核获优秀等次。九洲江、南流江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72平方公里,全国水土保持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均获优秀。河湖长制实施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向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落实。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南宁国家植物园列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48万亩,植树造林417万亩,新增和修复红树林1.67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76.3万亩、互花米草防治4095亩,松材线虫病疫情面积下降25.6%。新发现桂北琴蛙、琼楠等动植物100多种。完善“双碳”政策体系,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建成
1157家节约型机关。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高7.4个百分点。在河池等地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新建18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创建2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个绿色园区。马山、阳朔、资源3县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增忻城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北海银滩、南宁那考河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桂林会仙喀斯特、北海金海湾红树林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防城港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入选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桂林获评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
(八)聚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4849亿元、占比稳定在八成左右。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攻坚,实施第二批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专项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8%。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20.6万个。农民工务工规模达到1441万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连续4年获全国
A级等次。全区一、二、三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上调9.9%、
16.5%和18.2%。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7536所次,新增学位
15.45万个。扶持5392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惠及86万儿童。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持续推进普通高中结对帮扶。与教育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新增高职院校2所。持续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南宁教育园区15所学校开工建设,13所学校投入使用,在校学生12.8万人。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7万个,补充教职工4.48万人。安排各类学生资助资金75.73亿元,受益学生431.8万人次。推进卫生健康基础设施项目687个、新增床位1.6万张,县级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覆盖率98.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7%以上,边境
0—20公里范围内居民人人享有政府全额参保补助等医保待遇。实施
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等“五免五减”医保改革。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就医减负超130亿元。大病保险在基本医保报销基础上提高19.5%。试管婴儿相关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新增婴幼儿托位数4.42万个。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扎实推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28.7亿元,惠及低保对象283.5万人、特困救助供养对象26.6万人。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6.58万套,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5.36万套。46.85万户家庭获得公租房保障。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6万户、背街小巷2898条,更新改造供水管网293.2公里、燃气管道515公里,建设改造生活污水管网721公里。建筑业总产值增长4.2%。免费开放文化场馆超1500家。首获茅盾文学奖、中国摄影金像奖。建设基层公共体育设施项目644个,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190多项。获得世界三大赛金牌22枚、亚洲大赛金牌26枚、全国大赛金牌79枚,创近六年最好成绩。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完成。
(九)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以赴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全面实行“三保”资金专户管理,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制定实施地方债务风险一揽子化解方案,稳妥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政府法定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政府隐性债务显著下降。构建非法金融活动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分级分类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交付率82.47%。能源电力供应平稳有序。扎实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XX行动,深入开展城镇燃气、自建房等安全专项整治,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99.4%,药
品质量安全事件“零发生”。妥善应对8轮强降雨、4次强台风、3次大范围高温天气等影响。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安保维稳工作有序有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夏季行动”、群众身边“小案”快侦快破等成效明显,社会治安形势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年来,外事、侨务、海关、海事、煤监、地震、监狱管理、消防、人防边海防、反走私、供销、气象、水文、信访、档案、保密、科学研究、地方史志、新闻出版、参事文史、决策咨询、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宗教、公益慈善等工作取得新进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成效显著,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加快打造。国防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民国防教育、征兵工作、民兵建设、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军粮供应创多项全国典型,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一年来,我们突出严、实、效开展主题教育,在理论武装、精神洗礼、实践检验、思想解放、作风转变等方面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夙夜在公、履职尽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自治区实施办法,持续纠治“四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三公”经费持续压减。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7项,制定政府规章1项,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深入开展“提质效促落实强本领促发展”能力提升行动,政府工作规范化水平持续提高。广西政府门户网站排名全国省级第二,数字政府服务能力获优秀等级。全面落实国务院大督查、审计监督、统计督
察反馈意见整改。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自治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部高质量办结。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深深感受到,获得的每一项成效、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根本在于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怀。这些成绩,是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干、一起拼出来的,是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协同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驻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消防救援队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广西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区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未达预期,稳增长压力加大;支柱产业数量不多体量不大链条不长,科教资源相对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投资和消费潜力亟待挖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共同富裕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一些领域风险防范化解面临新挑战;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少数干部缺乏担当实干精神。我们一定直面问题挑战,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二、2024年主要工作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今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
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产量只增不减。
确定这些目标,综合考虑了支撑条件、完成“十四五”目标等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铆足干劲抢机遇、求突破。
(一)全力做好强产业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一、二、三产“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
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开展糖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进糖业提质降本增效,拓展产品高值化利用。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向精深加工延伸,提升汽车、机械装备等产业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发展壮大现代轻工纺织产业。
深入实施万亿林业产业三年行动,完善林木产业链,推动高端绿色家居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瞄准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一批标志性牵引性项目。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支持各市聚焦特色优势发展主导产业。扩大和优化工业投资,统筹用好财政补助、地方专项债券、政府性投资基金等,以多元化市场化方式支持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牵引带动能力强的制造业项目。实施“双百双新”项目500个以上、“千企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实施产业园区改革增效工程,推动“115”工程重点园区提质扩量。
新培育链主型龙头企业40家、百亿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以上。
加快推进服务业扩量提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健全完善检验检测等专业化公
共服务机构,争取设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中心。推进南宁、钦北防、柳州、凭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创建全国供应链创新和示范企业。发展农产品营销、农机作业及维修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动家政、托育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社区生活服务,深化“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
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发挥我区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优势,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提升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等一批“桂字号”品牌。科学发展“桂味”预制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三年攻坚,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促进万家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10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争创30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南宁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柳州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南宁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广西新能源超大型数据中心等建设。强化数据资源安全管理。推进广电5G融合发展,新建5G基站2万座以上。
产业发展是强桂之基、富民之要。我们要紧紧咬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放,苦干实干,持续发力,不断开创我区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创新型广西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科技“尖锋”行动攻关项目100项以上。持续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一二五”、柳钢“四个百万吨”、玉柴规模倍增、铝全产业链价值提升等重点工程。促进1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取得突破。新增自治区实验室3家以上、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0家以上。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钦州石化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自治区质量标杆企业30家以上。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出题、科技答题”机制,实施产业类科研项目企业牵头制。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桂战略,支持企业引育创新人才,支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动产教科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新增中试研究基地12家,转化运用专利2300件以上。加强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科教合作。建设面向东盟的产教集聚示范区,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三)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狠抓重点领域投资扩容提质,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实施“三个一万亿”工程。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2500个以上、力争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平陆运河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全线建设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试点,开工合浦至湛江铁路、南宁(牛湾)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中南地区(南宁)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建成南宁至玉林城际铁路和贺州至连山等高速公路。打造八桂水网,开工龙江河谷灌区、黑水河灌区、长塘水库及350个以上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建成百色水库灌区等工程。开工百色—文山天然气管道等项目,投产防城港红沙核电4号机组,加快首批7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建设,推动“青电入桂”输电通道、防城港白龙核电等前期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和治理,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水闸)270座,建设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80个,建成覆盖近岸80%海域的海洋防灾减灾观测网。
着力激活民间投资。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融资支持。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前期工作。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大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入挖掘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需求,提高供给匹配性。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居等下乡活动。办好“33消费节”等活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加快发展电子
商务,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寄递物流设施补短板。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广大人民群众能放心消费、便利消费。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落实《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加强漓江水体治理和景观保护,深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利用,加快恢复发展入境旅游。实施“文化润景”、“景区焕新”,推进景点景区串珠成链,持续提升文旅产品供给和服务水平。建设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优化升级“一键游广西”平台。深化生态林业、乡村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现象级文旅品牌,促进“流量”变“留量”。
(四)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重点领域合作,增强内外联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对接,提升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能力。落实我区对内开放合作协议。用足用好沿边临港产业园区政策,加快提升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力争新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12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实施产业园区招商攻坚三年行动,力争全区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完成增长10%左右。
持续深化与东盟务实合作。办好第21届东博会、峰会,服务拓展中国同东盟乃至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加强广西自贸试验区、中马“两国双园”、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建设中国—柬埔寨产业园、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中国—东盟统计学院、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中国—东盟应急管理合作基地,加快推进中越友谊关和浦寨智慧口岸、中国—东盟水果交易中心等项目。推动北斗遥感应用推广。继续办好中国—东盟视听周。持续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寄递枢纽。落实中越两国领导人会晤成果,试点运营好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加强边境口岸、跨境劳务、涉外法治、绿色电力、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矿产资源等合作,积极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高质量加快平陆运河建设,同步推进运河经济带规划实施。加快黄桶至百色铁路、广昆高速公路南宁至百色段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实现龙门大桥通车,推进黔桂铁路增建二线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北部湾港扩能优服,加快防城港30万吨级、钦州北海20万吨级进港航道等疏港通道建设,提高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提升集装箱吞吐量和海铁联运班列质效。
推动外贸优结构稳增长。实施“工贸强基”工程,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动边境贸易转型升级,建设互市贸易“一平台三市场”,深化海运互市试点。加快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大宗商品进口供应链服务平台。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展。深化药食
同源通关便利化改革。开展重点开发区外贸外资“破百亿超千万”行动,力争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
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江海贯通、边海
衔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打造向海经济北部湾先行区。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船舶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海洋牧场,打造深远海养殖产业集群和北部湾渔港群,推进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壮大海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发展涉海高端服务业,推动船舶代理、货运代理等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海洋强区。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区。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住糖料蔗生产,争取良种和机收取得突破。扩大双季稻、油菜、油茶种植,大面积提升单产。稳定能繁母猪210万头。探索实施水库“四方两股一体化”生态养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农民增收。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深化粤桂东西部协作,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帮扶产业项目联农带农作用。
强化农业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开展甘蔗等育种联合攻关。开展农业核心攻关技术产业化示范。大力开展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研发推广。抓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区)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土地延包整省(区)推进试点。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抓好现代宜居农房建设试点,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加快建设乡村“信息高速路”。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造“广西万村篮球赛”等群众文体活动品牌。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培育文明乡风,让乡亲们就地过上更好的现代文明生活!
(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建立“四级三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完成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50个以上县城基础设施“一县一策”试点。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抓好保障性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设。推进完整社区、“一老一幼”设施、排水防涝等一批项
目。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布局。更新改造燃气管道等,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和综合承载力。
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优质资源向乡村下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推进新时代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效能。
持续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因地制宜发展落地加工等富民产业。推进上思至峒中等6条抵边沿边高速公路建设。提升电网、农村水利等公共服务能力,完成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加快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重点打造80所国门学校。开展边境县(市、区)小城镇建设试点。持续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推进智慧边海防建设,完善边海防管控设施,加强海上安全综合治理。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两
个毫不动摇”,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依靠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服务实体经济专项行动为抓手,巩固拓展
“三升两去三消减”成果。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提升“智桂通”平台建设运营水平,全面实施“全链通办”,持续提高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可办率,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响应处置机制,
持续开展“营商广西·桂在便利”专项行动,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推进财政预算改革,抓好财源建设。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推进自治区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优化直达资金管理机制。用好用足国家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优化“桂惠贷”政策实施,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深化地方中小银行改革,加快组建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推动更多国有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入开展“服务民营企业解难题”行动,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政策举措。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首贷、信用贷等支持。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持续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广大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胆闯、放手干、活力足、发展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美丽山水。统筹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强漓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石漠化治理。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植树造林350万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湿地、红树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进互花米草治理和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扎实推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南宁国家植物园创建。
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开展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做大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产业。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和装机比重。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乡(镇)村创建。大力推动EOD项目落地。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高颜值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
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大局和谐稳定。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守好祖国“南大门”。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
切实保障基层“三保”支出。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确保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健全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机制,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等领域风险监测和防范化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精细化抓好安全生产。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食品、药品、重点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统筹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普及应急安全常识。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推进“12345热线+一网慧管”。常态化扫黑除恶,严厉打击传统盗抢骗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深化智慧公安建设,完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规范综治中心建设,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质效。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入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和信访积案化解。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高标准完成征兵任务,高质量推动后备力量建设,统筹推进国防需求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加强军地协调联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做好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军民融合,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服务打好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战。
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广西故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维护民族团结。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弘扬“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优良传统,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丽!
(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广西建设,力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90%以上。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抓好农民工等群体稳定就业,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实施县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深入实施技能广西行动。健全根治欠薪制度体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切实维护快递小哥等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加强高校
“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统筹抓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加大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和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落实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尊师重教风尚,留住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授业、安心治学。
建设健康广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和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康复中心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谋划建设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构建主动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优化医护队伍配比,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新增100种药品和15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新增200项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提高800项医保报销比例。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增至1.7万家。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推开个人养老金制度,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巩固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失业、工伤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做好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适当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统一规范的全区生育保险政策,引导多元主体发展多样化的托育服务。支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推动旅居养老示范基地、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行国
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快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智慧化建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河池铜鼓文化、桂林桂派戏曲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以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暨百色起义95周年、湘江战役90周年为契机,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讲好当代广西故事,巩固提升文化品牌。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展视听产业。积极备战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办好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体育赛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设全国新时代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
筹措资金798亿元,实施社保、就业、健康、安居、农补、文体等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抓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开展工作,继续做好社会福利、慈善、社工、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工作,依法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事入手,做一件成一件,让各族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改进作风、转变职能,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好工作落实。
强化政治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更好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加强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扎实推进政务公开,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贯彻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强化行政复议监督效能。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率,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
提升行政效能。全面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部署,形成“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主动跨前一步,加强政策协同联动。各部门在履行职责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多踩油门、少踩刹车,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建设高水平数字政府,打造协同高效数字机关,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质效。
深化廉政建设。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自治区实施办法,建设清廉政府。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庆典、节会、论坛等活动,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
提高抓落实能力。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正向激励,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进精文减会,坚决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各位代表!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召唤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
导下,昂扬斗志、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2024年1月23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一是经济运行稳步恢复。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4.5%。二是发展新动能稳步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0.2件。三是改革开放红利稳步释放。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
4.2万亿元、增长0.7%,实际使用外资240.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373.6万亿元、增长1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5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956家和
561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总部达到40家。四是民生福祉稳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万元、增长6.6%,增速快于经济增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7%、提高0.6个百分点,新增公园162座、累计达到832座。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扎实推进
“五个中心”能级巩固提升。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发产业化、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出台实施汽车芯片、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机器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商业航天、在线新经济等领域创新发展支持政策,58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商业运营。国际金融中心开放度进一步提升,持牌金融机构新增47家、总数达到1771家,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启动运行,
“互换通”正式落地,上海区域股权市场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获批启动,
30年期国债期货、航运指数期货、氧化铝期货、科创50ETF期权等一批新产品上市交易,全市存款、贷款余额分别突破20万亿元和11万亿元。国际贸易中心链接全球能力不断加强,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获批创建,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深入推进,全国性大宗商品
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上线运行,全国首单液化天然气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首单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交易顺利完成。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地位日益巩固,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开工建设,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代表处等功能性机构落户,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15.8万标准箱、连续14年排名世界第一。国际科创中心策源功能加快凸显,上海光源二期、活细胞成像线站建成运行,磁-惯性约束聚变能源项目开工建设,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科学智能研究院等高水平研究机构落户,元宇宙、区块链、高温超导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启动实施,
7家高质量孵化器挂牌运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优化完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850.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人才对“五个中心”建设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高峰工程、重点产业人才引育专项加快实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赛会成功举办,外籍人才居留便利度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浦东引领区建设持续深化。总结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经验,
大力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80条”出台,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获批实施,国家出台的33条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基本落地。数字人民币应用领域拓展、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全国首单海上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等一批重大开放举措加快推进,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完善,境外专业人才临时执业许可制度加快探索。
新增各类总部机构126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25家。浦东新区法规累计达到18部,管理措施累计达到22部。
“三大任务”深入实施。临港新片区新一轮市级支持政策出台,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获批,落地重大产业项目超过100个、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增长22.5%和10.3%。科创板功能进一步提升,上海上市公司首发募资额、总市值位居全国首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1项重点合作事项加快落地,28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全国社保基金长三角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落户,沪渝蓉高铁上海段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1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市“一网通办”。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扎实开展。
“三大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举办,
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增长6.7%,上海城市推介大会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虹桥两个分论坛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平台功能充分发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推出跨区域项目审批机制、跨界水体联保方案等24项制度创新成果,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元荡生态岸线上海段全线贯通,西岑科创园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落地落实,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总部能级提升、贸易功能拓展等取得积极成效。港澳台、外事侨务工作稳步推进,多语种国际服务门户启动建设,国际交流交往按下“加速键”。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六大强企计划全面实施,上海交易集团组建成立,国有存量资产盘活投资基金、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基金等启动运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制定实施助力中小微企业“28条”,深化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创新试点,民营企业总部新增97家,“政会银企”四方合作再上新台阶。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统一的制度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质量强国上海纲要稳步实施,
“上海标准”、“上海品牌”分别新增10个和37个。
(二)多措并举扩内需稳外需,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稳增长政策协同发力。开展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十大行动,出台实施促消费“15条”、投资促进“24条”、稳外贸“21条”、吸引外资“20条”等政策措施。举办“一节六季”等重大消费促进活动,推动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化,新增首店达到121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成功举办“潮涌浦江”系列活动。13号线东延伸、
19号线、南枫线一期等一批轨道交通线开工建设,原水西环线启动建设,S3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投入使用,重大工程投资完成225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增长13.8%。建立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制度,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启动产业用地弹性规划和功能复合试点,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1平方公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业务落地,国际贸易分拨中心示范企业达到116家,“经认证的经营者”企业(AEO)
达到517家,上海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00列,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分别增长43.9%、50.5%和0.9%。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制定实施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累计建成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示范工厂19家、优秀场景111个,培育“工赋链主”2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34个。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启动实施,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投入运营,全市累计布设物联终端超过3.7亿个、5G基站超过7.7万个。
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全面开展“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五个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导入第二批30项重大功能性事项,新开工11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935.7亿元,规划建设的5家市级综合性医院全部开工。南北转型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上大美院吴淞校区、瑞金医院金山院区等项目开工建设。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制定实施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种业
产业孵化基地加快打造。横沙新洲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农业招商力度加大,实到资金首次突破200亿元。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24个、“美丽庭院”10.1万户,完成21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1.6万户相对集中居住农户入住新居。
(三)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民心工程民生实事加力增效。新增养老床位5510张、社区长者食堂41个,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598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7715户。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579个,新增社区托育托额5308个。完成12.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9.6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推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1台,建设筹措8.1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1.1万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新增5.1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新建改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1个、市民健身步道80条、益智健身苑点671个。新建25家示范性智慧菜场。
基本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稳岗扩岗、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稳就业政策加快落实,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上线运行,新增就业岗位60.6万个,建成社区就业服务站点227个,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持续健全。养老金、医保、低保等民生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在沪参保全面覆盖,及时为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和各类帮困补助。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义务教育“新五项标准”启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职业院校结构布局优化调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不断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加快推进,社区全科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配备等能力进一步提升,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全面完成,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持续完善。妇女儿童事业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加强。
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深化。世界技能博物馆建成开放,国际电影节、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网球大师赛等节展赛事焕新举办,国家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全面完成。上海体育健儿在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再创佳绩。
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军地协调机制深化完善,国防科技工业能力持续提升,重点区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防动员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双拥模范城创建积极开展,“三共三固”活动合力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持续深化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更新模式,城市更新体制机制、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实现迭代升级。黄浦江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新增8公里,“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持续提升。完成112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徐家汇等商圈景观灯光实现提升改造,建成103个“美丽街区”,5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外开放、为民所享。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在沪颁发。
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效。持续为基层减负增能,居村“一办法两清单”等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单元持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全面加强,“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人民建议征集等工作提质增效,“砺剑”等社会治安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广,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稳步推进,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1年实现“双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排名全国第一。
第三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淘汰国三柴油车1.1万辆。开展新一轮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完成长江干流沿岸入河排污口整治,吴淞江工程罗蕰河北段、52座雨水调蓄池开工建设,竹园污水厂四期建成运行。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新增光伏装机
94.6万千瓦,新能源汽车推广35.4万辆,保有量达到128.8万辆、排名全球城市第一,成功举办首届碳市场大会、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新增森林超过6.7万亩、绿地1044公顷、绿道231公里、立体绿化
43万平方米。
(五)着力推进政府改革创新,政府自身建设展现新气象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深化改革,优化营
商环境6.0版208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日均新设企业1904户、增长28.1%,企业总数289.2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比重达到85%,每千人企业数量增加到116.8户、位居全国第一。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强化政策集成发布、精准推送和服务便利获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1100亿元。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地方性法规13件,立改废政府规章40件,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778件、市政协提案927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扎实推进。全面推行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开展
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码”试点,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基本确立。参事文史、决策咨询工作取得新成效。
“两张网”建设有力推进。数据上链和政务区块链、“图网码”、一体化办公等攻坚行动取得积极成果。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累计推出41个“一件事”,200个高频事项实现“智慧好办”,296项政策服务实现“免申即享”。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累计汇集各类应用1466个,“随申码”城市服务管理功能持续提升,“合规一码通”、智能交通“易的PASS”等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健全公共数据便捷共享机制,实现重点场景有需必应。
工作作风更加严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整治
“四风”问题,扎实开展调查研究,一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全面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试点,降本幅度达到10%以上。推动审计提质增效,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实际工作中,促进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中共上海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
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挑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上海经济外向度高,受到的影响更早、更大、更直接,保持平稳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还需付出更大努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仍有不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仍需疏通。发展新动能还不够强劲,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步伐需要加快。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较多困难,市场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超大城市治理还要下更大力气。政府服务管理效能仍需进一步提高,政府作风建设必须持续强化。我们要不畏艰难、保持定力,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全力以赴改进工作,以实干实效回报全市人民的新期待!
二、202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
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提出的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敢于开拓,积极作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持续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加快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建设“(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工业经济比重,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率先开展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引导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广产业综合用地等土地混合利用新模式,打造工业上楼智造空间1000万平方米,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3平方公里。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持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高水平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优化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服务,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着力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推动更多商品、金融期货期权产品上市,持续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着力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吸引高能级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沪展业兴业,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着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深化跨境互联合作,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服务功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切实增强安全可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升贸易枢纽功能,持续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扩大电子商务领域对外开放,推动长三角“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落地,提升会计、法律等本土专业服务机构国际化发展能力。着眼于人员跨境往来便利化,加快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建设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做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功能,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进口贸易与产业、消费深度融合。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和全球营运商计划,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聚更多国际经济组织和一流贸易商,加快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着眼于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增强航运保险承保和服务能力,探索海事仲裁模式创新,发展国际船舶管理业务,稳妥有序推动上海航运交易所改革。拓展航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海港、空港、邮轮港和航运集疏运体系,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油墩港航道整治等重大项目,推动罗泾港区改造一期投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长三角集装箱水路运输,支持基地航司打造超级承运人,积极培育邮轮经济产业链。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上海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能级,打造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示范平台,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和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高质量运行发展,推进在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建设,推动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前沿科学中心,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仪器设备、科技数据资源等向社会开放共享力度。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聚焦前沿交叉领域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加强未来产业前瞻技术创新布局,大力发展自主可控核心工业软件和工业操作系统,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技术要素估值
定价机制,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配合推动科创板完善科创型企业发行上市制度,加快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功能提升,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积极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双一流”、高峰高原学科、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等计划,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础研究新型高地,分类布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科学教育,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城市重要使命,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拓宽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引进范围,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优化落户安居、出入境、停居留等政策制度供给,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远近结合、内外兼顾,增强消费基础作用、投资关键作用和外贸支撑作用,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办好第五届“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深化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实施商圈能级提升行动。发展壮大新型消费,大力促进文旅新消费,打造一批
“展会+商业”、“文旅+商业”、“体育+商业”联动项目,加快培育数字消费、大宗消费、服务消费、绿色消费、都市时尚消费等新热点,巩固扩大汽车、智能家居、国货“潮品”、餐饮等重点领域消费。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不断拓展入境支付多元化渠道,建立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商品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300亿元。开工建设20号线一期东段、上海示范区线东延伸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崇明线、嘉闵线等轨道交通线,建成机场联络线、17号线西延伸等轨道交通线。推进沪通铁路二期上海段、沪渝蓉高铁上海段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北横通道东段等重大项目。加快引进一批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智能算力集群、浦江数链城市区块链、数据交易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打造100个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着力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细化落实稳外贸政策,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关、物流、保险和支付结算功能,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拓展外商投资新领域,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深入实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推进外商投资全球伙伴计划、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150项任务措施,全方位提升企业感受度。健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企业圆桌会等交流沟通机制,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以更大力度帮助企业减负增效、以更快速度回应企业诉求。深入清理妨碍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在破产办理、涉外商事纠纷解决等领域,探索一批衔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创新举措,提升营商环境综合优势。
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一步优化分类监管,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持续推进土地、园区等国企存量资产盘活,推动国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升发展质量。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和中小微企业信贷奖补政策,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小升规”。深化央地合作,吸引更多央企总部和核心功能落户,合力培育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打造综合性、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启动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发布新一批“上海标准”和“上海品牌”。下
转7版
(上接第4版)
(三)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坚
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更好发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风向标作用。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中央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安全发展等方面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全力推进外电入沪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开展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推动编制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加快方厅水院、沪苏嘉城际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竣工投用配套服务。深化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政策措施,建好用好虹桥海外贸易中心、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重要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航空服务功能。精心办好第七届进博会,扎实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推动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落地,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积极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意见,统筹抓好高水平生态保护与绿色创新发展。
全面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瞄准具备率先突破条件的关键领域,推出更多实质性举措,力争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意见和本市行动方案明确的280项任务,探索开展跨
境电商进口非处方药及医疗器械零售业务试点,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保税维修、再制造和保税研发等业务试点,深入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加快实施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持续扩大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试点成效,不断深化高度便利化的通关机制,推动人民币离岸交易、标准国际化协作等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放大协同创新、研发用特殊物品进口等方面的改革效应。
加快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落实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80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深化电信、金融、医疗等领域开放,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加快推进实施数据跨境流动的管理措施,加快建设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等领域率先落地一批边境后改革措施。支持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制度在浦东特定区域适用,推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跨境通、航运通、法务通等服务功能。加快布局新型储能、智能穿戴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工建设滴水湖学校、浦东医院临港院区等一批重大项目。
深化合作交流。加大对口支援、对口协作、对口合作工作力度,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开展与港澳台交流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工作,加强对外宣传推介,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立足超大城市发展特点,科学配置资源,强化载体支撑,加快功能重塑、产业升级、品质提升,努力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面增强中心辐射能级。加强中心城区高能级要素、高等级活动集聚,推动中环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城市副中心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南京路、陆家嘴、徐家汇等世界级地标性商圈业态,高质量推进北外滩、苏河湾等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高标准打造“大创智”、
“上海硅巷”、“天地软件园”等科创载体。
深入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持续推动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等功能性导入项目落地。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着力打造松江枢纽等新城综合枢纽,推进12号线西延伸、15号线南延伸、南汇支线、南枫线等轨道交通线建设。做好高品质公共服务配套,新建26所中小学、幼儿园,加快中山、新华等市级医院新城项目建设,推动新城绿环先行启动段建成开放。
聚力推动南北转型发展。加速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基地转型升级,推动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碳谷绿湾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发展,培育集聚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推动吴淞创新城、湾区科创城等重点转型区域功能集聚、品质开发,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乐高乐园度假区建设,推动高铁宝山站等项目开工。
大力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落实专项支持政策,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生态品质,积极发展长兴岛海洋装备产业集群,稳步推进横沙新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努力将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建设成为“零碳岛”、“低碳岛”和“负碳岛”。
(1)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完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政策体系,有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着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继续抓好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强生物制造、植物工厂等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快培育现代种业企业。启动12个现代设施农业片区规划建设,新建3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努力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标杆。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启动5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试点。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3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开展乡村风貌保护发展专项行动,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文创办公、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建设有特色、有活力的美丽乡村。
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盘活集体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农村人才培育项目。持续完善农村综合帮扶机制,加快实施帮扶项目,切实提高困难农户生活水平。
(2)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努力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推进建设“书香上海”。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城市形象名片。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风貌街区等保护利用,筹建上海革命军事馆。推进城市记忆工程,传承发展戏曲曲艺、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上海地域文明历史研究,以敬畏之心守护好城市历史文脉。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筹建工业博物馆,加快建设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功能,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夜间服务。深入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健全文艺院团“出人出戏”激励机制,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创产业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活跃时尚文化市场,大力发展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电竞、旅游、体育、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
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建设保护规划,加大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力度,推动浦江游览航线南北延伸、苏州河文旅功能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促进入境旅游,推动国际邮轮全面复航。发挥重大节展带动效应,办好各类高品质文旅活动。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游览等文旅新业态。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推进全民健身公共资源拓展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广泛开展市民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办好F1中国大奖赛、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四大洲花滑锦标赛等国际赛事,创新举办上海帆船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支持上海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取得好成绩。
(七)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上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大环保投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城市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启动实施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臭氧污染防治,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鼓励重点企业开展氮氧化物超量减排。开工建设26座雨水调蓄池,加快建设白龙港三期、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建成泰和污水厂扩建工程,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雨污混接排查。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300个惠民回收服务点,加快建设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等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建设,新建1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积极推进虚拟电厂建设,着力降低电力峰谷差。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项目2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支持重点行业探索碳排放核算、碳足迹认证评价,淘汰落后产能
450项。积极推动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大力度建设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推进“一江一河一带”建设,推动杨浦滨江中北段、徐汇滨江南延伸段等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加快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打通外环绿道断点17处。加快打造公园城市,推动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开园,新建公园120座,推动30座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新增森林3.1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八)进一步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下绣花功夫精细治理,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城市更新模式创新,加强更新成本管控、资源统筹,完善“三师”负责制、规划土地、标准规范、财税金融等更新政策。大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1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
区、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等城市更新项目。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深化落实基层减负增能措施,优化基层队伍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基层共建共治平台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强信访事项上门办理、人民建议征集、“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加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推动4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共享。完成13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提升改造苏州河中心城区沿岸、内环高架路沿线景观灯光,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道路积水点改造。
筑牢城市安全底线。聚焦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燃气、特种设备、大型活动、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扎实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强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建设150个社区微型消防站,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强化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优化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应急储备物资保障,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九)进一步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实施好十方面34项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完善创业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等稳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以上。精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实施灵活就业人员服务保障行动。统筹调整养老金、医保、低保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开展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
优化养老托幼服务。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30个社区长者食堂,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强化养老护理员培训和激励机制,加大养老科技产品开发和应用,开展智慧助老行动。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7000个社区托育托额。优化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推进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积极营造无障碍环境,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
深化健康上海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优化三级医院专家号源下放社区等措施,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衔接机制,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和药品耗材招采机制改革。持续推进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坚持租购并举,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筹措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
管理者之家”床位3万张以上,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0台,完善加装电梯长效管理机制。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军爱民、民拥军。我们要着眼于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军地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双向需求对接,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共建等工作,更好服务构建跨军地工作格局,进一步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实干为要,行胜于言。我们要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攻坚克难、善作善成,拿出更多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创造、创举,形
成更多实打实的发展成果,加快把“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画”!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工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至关重要。必须牢记使命、尽责担当,加快打造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以政府治理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政治引领,深入锻造忠诚品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持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改革创新,更大力度提升行政效能。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强化数据精准高效赋能,持续推动“两张网”迭代升级,丰富一体化办公平台应用,基本形成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加快消除“数字鸿沟”。统筹数据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探索建立数据流通交易等制度和标准规范,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构建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审批-监管-执法-信用”闭环管理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综合监管改革,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全面实施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加强政府采购全链条和公物仓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高质量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
坚持法治规范,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更加充分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政府立法,强化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深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基本建成市、区、乡镇街道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持续深化政务公开,着力以公开促落实、优服务、强监督。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健全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落实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更好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政府要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强化审计、统计和财会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
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四)坚持全面从严,坚决守牢清正廉洁底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把“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深化金融、国企、基建工程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坚决整治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全市政府系统更加自觉地把廉洁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坚持真抓实干,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强化公务员队伍管理,加强专业培训,着力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担当者撑腰、为实干者鼓劲,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每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更加坚定自觉地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不断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奋力开创“五个中心”建设新局面,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
出新贡献!
——2024年1月23日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省长许昆林各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