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篇)20XX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20XX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4篇)



目 录


贺州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侧记  1


克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4


新和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7


巴彦淖尔:石榴花开籽同心民族团结谱新篇  9


宾川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11


宾川县“四聚焦”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12


山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14


怀集县下帅乡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  17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果洛样本”…  19


磴口县“四个注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21


磴口县联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3


高台:四融互嵌拓出民族团结进步新气象  25


雅安市全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  27


阿瓦提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30


山南市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综述  32


共育幸福“石榴籽”浇开民族团结花  34


广河县扎实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向纵深发展  39


铜陵市政协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43


浦发银行拉萨分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小记  45


固阳县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  48


海流图镇:凝心聚力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50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52


尖扎县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57


乌海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59


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履行职权用心用力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62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谱写首都民族团结新篇章  63


朝阳寺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奋进力量  67


曲靖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杨开宇:


聚焦“四度”发力共绘民族团结最美“同心圆”…  70


克什克腾旗以“四聚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深走实  73


昆明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  75


林周县:共谱民族和谐乐曲共建民族团结商圈  78


赤峰市翁牛特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80


乌什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83


滦南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  85


楚雄州高质量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生动实践  86


民族团结之花在大板镇绚丽绽放  90


丽江市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成功实践  92


中共邵阳市委书记严华:


努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格局  98


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102


固阳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纪实  104


石林县委宣传部: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升级版  106


江门市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落细落实 让“石榴籽”抱得更紧更密  109


林芝市以“四个突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高质量发展  111


巴彦淖尔市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113


珲春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纪略  115


桑珠孜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亮点频现  117


来宾市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120


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124


兵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综述  127


百色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侧记  130


温宿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133


柯坪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135


吉隆县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137


天峨县人民法院:


执“法”之笔,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140


昂仁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143


蒙山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同心浇灌石榴花  146


西藏自治区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走笔  149


阿克苏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151


昆明市司法局聚法治之力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153


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155


兵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  162


平凉市多举措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165


新城区:“五项行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167


庄浪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169


以检察之力系好民族团结“同心结”…  172


崇左市政法部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纪实  174


双拥工作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吴忠实践  176


玉溪市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181


伊金霍洛旗检察院扎实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落实落细  184


曲靖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187


西藏自治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190


东乌珠穆沁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193


永宁县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和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196


广河县税务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199


荣”“融”互促  同心筑梦


贺州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侧记


20XX1128日)


1115日,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瑶族群众在山地里采收大肉姜。槽碓村曾是贺州6个瑶族深度贫困聚居区之一。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该市


21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部脱贫出列。20XX年,贺州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市获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6个。


  贺州把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载体,探索具有特色的“‘荣’‘融’ 互促同心筑梦”民族团结进步模式,绘就一幅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美好新画卷。


一、以开放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现在,槽碓村已形成高山茶叶、大肉姜、优质杉木为主导的产业。同时, 还发展草珊瑚等优质林下经济以及乡村旅游等产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村民信心十足,不少人都申请贷款来发展产业。”槽碓村第一书记覃远强告诉记者。


  欣欣向荣的槽碓村,映照出贺州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面貌。该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该市出台《关于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决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重要内容,实施交通联通、产业振兴、营商环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文旅融合“六大攻坚行动”。


  平桂区用好“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重要平台,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发展黄金珠宝全产业链,以产业发展铸牢民族团结之基。广西黄金珠宝产业园已入驻企业90家,今年1—9月,该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8.3%, 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该区还将搬迁来的1.25万各族群众纳入当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目前,该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4353 1.11万人。


二、以文化润心助推各民族共创美好生活


  作为三省通衢的贺州,中原文化、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和南越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在这里广泛流传。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过程中,贺州以文化润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进各类文化活动中。描绘乡村振兴背景下瑶族村寨幸福图景的舞蹈作品《瑶山夜雨》荣获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项“荷花奖”;讲述深山瑶族脱贫攻坚奔向美好新生活作品《山那边有光》全国发行;《羊角长鼓舞之传承》获全国“群星奖”;《同心房》入围全国民族民间舞汇演……


  该市深入实施“铸魂育人”工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开展“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赛”等活动, 覆盖43万名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师生心灵深处。


  该市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必修课程。组建新时代贺州民族宗教宣讲团、“红石榴”宣传队、“红石榴”志愿者,在机关、乡村、学校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以地域优势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蒋秋莲是八步区开山镇东南茶场的工人,来自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高寨村。如今,她每天骑着摩托车跨省上班。随着开山白毛茶、红薯粉产业的发展,像这样的边界地区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


  “我们打破行政边界,与开山镇开山村成立了联合党支部,不断深化党建交流、文化互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聚势共赢。”高寨村第一书记谭县说。


  贺州市用好“三省通衢”地域优势,创新探索省际边界民族团结进步共建模式,大力建设省际睦邻廊道,围绕产业发展、党建联动、民族团结、边界共治等内容与湘粤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今年5月,贺州市与广东省肇庆市签订了“粤桂一家亲·肇贺好邻里——共建省际睦邻廊道”党建联动合作框架协议。同月,八步区联合肇庆市封开县、怀集县,组织16个对口职能部门签订共建协议,商定并推动具体合作事项17项。此外,两地共同成立省际边界联合党支部21个,搭建省际党组织阵地36个。


  “我们牵头召开桂湘粤三省(区)四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第一次联席会议,签订了框架协议书,积极探索建立‘联合


宣传、信息互通、共同发展、均等服务、协同管理’的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工作新机制。”贺州市民宗委负责人介绍。


  目前,贺州先后建立了省际边界人大代表互访机制、党建联盟机制、文化共建机制、行政审批“跨省通办”协作机制,成功举办省际边界“潇贺古道党旗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带签约仪式暨民族文化交流联谊、省际边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合作协商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省际边界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巩固和拓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团结花”结出“幸福果”


克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XX1031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8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


  位于祖国西陲的克州,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翻开历史画卷,从建州至今,克州大地上一直奔涌着浓浓的民族团结深情。


  近年来,克州始终把增进民族团结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州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得到新提升。


一、突出政治引领把牢正确方向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过程中,州委坚决扛起党管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把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来谋划部署、统筹推动。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六纳入”“1+1+2”包联、“互观互学”等制度机制,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深入开展。


  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克州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为主体,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讲好布茹玛汗·毛勒朵、吴登云、阿布都加帕尔·猛德等克州境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向纵深开展。


  目前,乌恰县、阿图什市、阿合奇县分别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阿克陶县成功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州累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县(市)级1226个、州级261个、自治区级18个, 全国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7个;打造示范点110个,教育基地7个。


二、立足资源禀赋丰富实践载体


  84日,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和克州各族青少年实践交流活动在无锡经开区举办,来自克州的22名少先队员和信成花园社区的小朋友们手拉手结对子, 互赠小礼物,一起绘画、表演节目、做游戏,增长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两地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克州组织开展与对口援疆省市中小学生“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边疆青少年与其他省市青少年相约在南京、南昌等地,厚植爱国情怀,增进价值认同。借助“旅游+民族团结进步”载体,构建“一体两翼、一核四区”旅游发展格局,打造红色旅游基地,开展戍边研学旅游,率先在克州冰川公园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积极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演艺精品项目。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十二项工程”,以《玛纳斯》为代表的玛纳斯文化、以守边文化为标志的爱国主义文化、以民俗工艺为载体的民间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歌舞剧《玛纳斯》在首都北京巡演,举办“世界的帕米尔·永远的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不断厚植文化底蕴、讲好克州故事,让各族群众在感受中华文明中坚定文化自信。


  州博物馆设立“守边戍边厅”,乌恰县设立戍边馆,阿克陶县设立“守边戍边”教育基地,发布“爱国守边”品牌标识,边境沿线各乡镇、村广泛建设“护边之家”“守边爱国馆”等红色教育基地。


三、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美好家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克州始终坚持以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勾勒出一幅幸福生活剪影:城乡面貌最新讲话系列,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已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追求。


  克州紧抓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聚焦“五大振兴”,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发挥两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优势,着力构建资源、园区、口岸“三大布局”、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加工、新业态“四大产业”,实施粮食作物、人工饲草、牲畜增量、特色林果和戈壁农业“四个百万”工程,全面推进危旧房屋和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治理提升“四大行动”,全州各项建设驶入快车道,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同时,克州将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持续推进法治克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制定行业守则、村规民约、市民文明公约、城市精神,强化全体公民日常行为规范,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强化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扎根在克州这片热土上,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新”心相通  和衷共济


新和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20XX113日)


  新和,取意新疆和平,地处古丝绸之路天山南麓北道。这里,各族干部群众不分彼此、守望相助,在这片热土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赓续红色血脉


  1030日,新和县新和镇班超社区党支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童心向祖国筑梦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我对祖国知多少”互动问答活动中,学生积极举手回答,现场气氛热烈;观看宣传短片《我和我的祖国》后, 学生拿起画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爱国主题绘画。


  班超社区党总支书记程远坤说:“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此次活动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新和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着力打造“红心向党”党建品牌,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打造“石榴籽”特色课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讲地方故事等行动,组建“蒲公英”“石榴籽”等党员志愿服务队8个,持续深化党性教育,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二、增强文化认同


  1020日,为期40天的《丝路遗珍——古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展览在新和县博物馆圆满结束。此次展览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金、银、铜等各类材质的实物货币1400余枚,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和县是汉唐重镇、龟兹故地, 已发现石窟、屯田遗址等65处文物遗迹。该县从强化历史传承、重现汉唐雄风着手,成立汉唐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室,建设“安西书画院”“孔子学府”;深挖汉唐历史文化资源,创作《梦回安西》等文艺作品300余件;依托“三馆两园一中心”等载体,深入开展“悦享汉唐·千年新和”历史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以文铸魂、以文化人,达到增进团结、凝聚民心的目的。


  新和县把“石榴”形象、“和”文化、汉唐元素等融入城镇规划建设中, 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青少年研学、新疆“四史”教育、


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等于一体的历史记忆名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唱响团结之歌


  在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养殖大户李晓林与赛买提·艾合买提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故事无人不知。


  两人于10年前相识并结为亲戚,一起学政策、学技术、学语言。2016年, 两人共同投资开办育牛合作社,经过几年的经营,合作社由最初的300万元资产积累到现在的1000万余元,还带动不少村民就业。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近年来,新和县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积极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个、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0个,挖掘选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31个、模范个人220人。


  新和县充分发挥丽水援疆优势,深入开展“丽新同行·携手共进”等“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系列活动,有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浙丽石榴红童心迎亚运”20XX年丽水新和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活动中,新和县45名中小学生与丽水等地150余名青少年携手同游丽水华东药用植物园、南明湖、松阳明清古街等地,共同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大潮奔涌天地阔,风劲长空日月新。如今,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扎根新和, 各族干部群众携手奋进,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巴彦淖尔:石榴花开籽同心  民族团结谱新篇


20XX 11 10 日)


  今年9月是全区第40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9月以来,我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凝聚力量。


一、同频共振营造浓厚氛围


  市民委联合临河区民委以“感恩奋进跟党走,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上作示范”为主题,举办了活动月启动仪式以及集中宣传活动,组织市、区两级单位1100余人参加活动。五原县在活动中发放宣传材料3000多份(册),为各族群众宣传讲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提升群众对理论政策的知晓率。杭锦后旗举办了活动月启动仪式暨“籽籽相拥·同心筑梦”文艺演出。乌拉特前旗在活动月启动仪式现场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授旗,并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发放“籽籽相拥·同心筑梦”系列文创作品。


  为全面做好活动月各项工作,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民委、市教育局联合制定下发方案,对各项工作进行周密安排。市直各部门和各旗县区根据实际分别制定方案,形成了全市上下一致、统筹推进、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


二、聚焦主题开展宣传教育


  活动月期间,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组织开展企业领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宣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全市各级各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由市教育局、市民委联合广播电视台录制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红心向党,同心共筑中国梦”开学第一课,并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及演讲会、班会、故事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讲活。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那达慕、同心营等主题活动,让青少年在体验传统体育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民政局引导全市嘎查村、社区通过设置专栏、张贴标语海报、发放资料、现场解答、组织观影、开展知识竞答、举办汇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利用零工市场、就业驿站、就业超市及“巴彦淖尔零工驿站”微信小程序等多元化、多形式搭建求职招聘平台,保障各族群众多渠道实现就业。


  各地通过举办非遗那达慕、丰收节、农牧民专题培训班、运动会、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发挥媒体力量,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栏,向群众普及民族团结进步应知应会知识。


  活动月期间,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镇、连队、宗教活动场所、网络为载体,分领域、有重点地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强化各族干部群众思想理论武装。各部门、各旗县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宣讲共500多场次,还普遍利用例会、专题学习会、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掌握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三、深入实施“十个一”工程行动


  创作完成民族团结主题歌曲《和谐之光》,完成民族团结主题微信表情包、《中华文化小课堂》网络栏目等4个文创产品,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同心创业街区 乌拉特中旗持续开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题“十个一”工程行动,举办文化交流推广等各类活动,不断丰富“有形”工作的抓手载体,不断深化“有感”工作的内涵意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沁润人心。


  开展“周末妈妈·周末爱心家庭”关爱“娜荷芽宝贝”志愿服务亲情结对活动,在全网首发“周末妈妈”事迹MV《爱的摆渡》乌拉特后旗深入推进“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题“十个一”工程行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 活动,着力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再创新品牌、再出新亮点。


  将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升级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场馆,深度挖掘各领域各行业先进典型事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磴口县全面实施“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题“十个一”工程行动,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


  乌拉特前旗广大干部群众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推动者、践行者,推进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创建工作。


……


  活动月期间,我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围绕“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题广泛深入开展“十个一”工程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全面推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宾川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20XX 10 16 日)


  近年来,宾川县充分发挥鸡足山优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带一廊一网”创建升级版,凝聚“建设亮丽鸡足山,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共建“示范带”促乡村振兴。沿县城至鸡足山景区旅游公路建成了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并沿“示范带”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 双融合双推进,实施完成了新川、黑土坪、白荡坪、沙址、寺前村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培树葡萄、柑橘、冬桃等9个产业基地,使鸡足山镇9个村委会集体经济均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4个村达到30万元以上。实施了白荡坪科技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等8个沪滇合作产业发展项目,持续带动脱贫人口和村集体经济增收161.47万元。“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使各族群众走上了一条乡村振兴“高速路”,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共筑“示范廊”促旅游“三交”。以景区为平台、游客为主体、群众为基础,与州内各景区景点建立了创建联盟,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进景区”工作。沿景区游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霞客古道、鸡足山“四观八景”导游讲解中,让每一个景点都成为各族群众享受祖国大好河山、感悟中华文化、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共织“治理网”促社会和谐。在社会治理中,构建山上山下“一张网”全域社会治理新格局,认真落实好鸡足山镇“属地管理”主责主业,加强与宾川县鸡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县文旅局、县公安局等驻山重点单位的沟通协作, 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建立健全“一月一分析、季度一研究、半年一部署、一年一总结”的风险隐患防范研判机制,加强协同配合、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深入开展摸底排查,全面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宾川县“四聚焦”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20XX 11 17 日)


  宾川县始终坚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共同富裕、项目驱动、示范引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聚焦党的领导,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县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作用, 将全县10个乡(镇)党委副书记、92个村(社区)党总支书记、52个民族宗教工作重点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分别明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二三级网格员。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主动带头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聚焦共同富裕,健全完善产业联农带农工作机制。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宾川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创新开展水果产业协会联盟行动,成立了由13户果企和县农技协会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果产业共同富裕联盟,走水果产业绿色发展之路,促进果企和果农优势互补。全县石榴、葡萄和柑橘等水果种植面积达33万亩、年总产量近100万吨、产值达70余亿元,以果为媒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大对民贸民品企业的扶持力度,14家企业被认定为民族贸易企业。20XX年以来,全县共有7家符合条件的民贸企业申报贷款贴息资金672.38万元,拓宽民贸产品产、供、销各环节就业增收渠道。积极助企纾困,由县工商联联合县农商行首批向县内10家民营企业发放“联企贷”贷款1.5755亿元。


  聚焦项目驱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为目标,争取实施了投资15万元的金牛镇柳家湾华侨社区归侨侨眷历史文化抢救项目和投资10万元的宾川泥塑技艺专业知识培训民族文化项目2个。争取资金70万元实施了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百村社区示范创建行动”宾川县金牛镇柳家湾华侨社区项目,以点带面带动乡村建设。整合财政衔接资金2200余万元实施了鸡足山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暨宾川县万头奶牛养殖示范片区建设配套项目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


示范引领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培育壮大了致富产业。


  聚焦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坚持全域创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圈一带一廊一盟“四个一”品牌。以覆盖县域的交通网和鸡足山景区为依托,沿鸡足山旅游公路打造“示范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沿宾祥公路打造“示范带”,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富裕;沿平米公路打造“示范廊”,增进了山区各族群众团结融合;在鸡足山景区打造“鸡足山佛教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培树一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中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示范典型。1名民宗干部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3个、州级64个、县级164个。


播下团结“种子”  结出幸福“果实”


山南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XX1031日)


  走进扎囊县德吉新村,一排排整齐美观的藏式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积分兑换超市一应俱全,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德吉新村是远近闻名的“团结村”,这里生活着藏族、汉族、土族等790名群众,自搬迁入住以来,村里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绘就了一幅守望相助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山南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四大工程”“六项行动”为抓手,有形有感有效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新时代山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突出党的领导——


促进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目标要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首要任务。


  山南市审议通过《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山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专题部署和推进山南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


  山南市注重分级分类创建,把模范区创建与示范市创建同步统筹、一体推进,把打造民族团结创建“升级版”与“微创建”紧密结合、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山南市、琼结县、隆子县、错那市和乃东区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全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教育基地1个、模范集体13个、模范个人21名;自治区级模范单位84个、模范集体151个、模范个人251名。


  此外,山南市坚持把深化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同时,山南市常态化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书画大赛等主题活动,积极开展“三个意识”宣传教育,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截至目前,山南市分类分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活动3300场次,覆盖群众20万人次。


突出主题主线——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乃东区天马广场上,民族团结宣传标语格外醒目。“下午七点商场一关门,大家都会来这里跳跳舞、聊聊天,增进感情。”在广场上跳舞的商户卓玛说。


  天马商贸市场是由最初在砂石地上摆地摊卖货的120多家本地商户组成,逐步发展壮大成如今的汉、藏、回、东乡、撒拉、维吾尔等多民族共同创业就业、互帮互助、团结和谐的商业综合体。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探索形成了“民族团结+N”的创建模式,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商业圈的典范。


  山南市扎实推进和谐共居,打造各民族嵌入式社区,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截至目前,山南市民族联姻家庭达2189 户,进一步推进血浓于水的民族关系。


  此外,山南市建成3个“组团式”援藏就业基地,累计开发援藏就业岗位1.67 万余个。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带动320个村集体增收致富,实现从项目落地到人员落户,从亲如一家到成为一家。


突出“四件大事”—— 努力实现“四个确保”


  今年,山南市获评全区综合考评第一名的好成绩,全市未发生一起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琼结县再获“长安杯”。


  同时,按照“完善基础、产业立市、统筹城乡、新区引领”的经济工作思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XX年,山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9%7.6%,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1.8%


  985%;门巴、珞巴两个人口较少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


  生态环境方面,山南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隆子县成功创建全区首个国家级“两山”理论实践基地。


  在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方面,各族官兵和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团结一心、敢于斗争,强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守边,有力维护了国


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各族人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团结守边,涌现出卓嘎央宗姐妹、古桑旦增、阿旺益西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如今,行走在雅砻大地,城乡面貌最新讲话系列,民族团结氛围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各族群众幸福的笑容更加灿烂,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心灵相通、情感相融、团结奋斗、积极拼搏,山南市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永远在路上的精气神,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作出应有贡献。


促进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怀集县下帅乡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


20XX914日)


  怀集县下帅乡传统节日“牛王诞”现场,壮瑶汉三族数千名民众及游客汇聚在民族团结广场,共享民族文化盛宴;“村晚”掀起乡村文化新浪潮,三族农民载歌载舞,尽享丰收喜悦;在拔河比赛现场,选手们相互配合、全力以赴、挥汗如雨,观众的欢呼声和呐喊声此起彼伏;“村BA”打得火热,村民都为村荣誉团结了起来。


  近年来,怀集县下帅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弘扬民族团结这一优良传统,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社会进步之果挂满枝头的生动局面。


  步入下帅乡民族团结广场,抬头便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亮眼标语,而56个民族人物画像和石榴籽紧紧相拥等墙绘以及三族同欢的铜像更是惟妙惟肖,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前,下帅乡正在谋划实施民族特色风貌提升工程,添置多处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元素,进一步营造浓厚民族团结氛围,并向外来游客充分展现下帅乡三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和独特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下帅乡除了聚焦节庆活动的氛围打造外,还从宣传引领、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着手,构建多元宣教格局,推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浓厚社会氛围,让“四个共同”“五个认同”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深深扎根各族群众心中。


  一方面,积极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队伍,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和学习活动,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到各族群众当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 积极提升“春牛舞”“壮狮舞”“竹竿舞”等特色文化项目内涵,组织在校大学生排练民族舞蹈,引导各族群众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与此同时,实施民族文化展览馆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展陈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场景、农耕文化、省市非物质文化等内容,让参观者进一步了解下帅乡三族


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和辉煌业绩,深刻感受三族群众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支撑,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


  过去,下帅乡各村的农产品主要依靠农户自行到圩镇上售卖,不仅销路狭窄,“各自为营”的模式也使得信息无法畅通,导致产业发展缓慢,村民收入少,村集体收入低。


  目前,下帅乡5个村委会协同谋求发展,在省监狱局、珠江电影集团的帮扶下,成立了共同持股的村委联办企业——兴帅公司,探索出全域性联农带农“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委共管、发展共享”的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兴帅公司总经理谭天乐介绍,公司已与18个社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与乡内12个合作社建立销售关系,进一步拓宽下帅乡和怀集县内农副产品产销渠道,有效解决农副产品销路问题,累计带动当地1000多名村民就业,为每个行政村分红14万元。


  “目前,我通过兴帅公司销售自家的蜂蜜、山茶油以及水果等产品,预计今年的收益比去年翻一番,日子越过越好!”村民李文森表示,自公司成立以来,村集体和农民实现“双增收”,大幅提升了三族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令人振奋的是,下帅乡于今年被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成为广东省3个入选单位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民族乡。下帅乡上下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紧抓肇庆举全市之力推动下帅乡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两工两农”乡镇示范建设的重要机遇,继续凝心聚力、团结奋斗, 弘扬时代精神,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植各族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并协同谋求发展,促进村强民富,助力乡村振兴,争取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上发挥更大作用,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基石。接下来,下帅乡将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之花在下帅大地常开长盛。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果洛样本”


20XX 11 16 日)


  本报讯(通讯员果洛宣)民族团结是果洛州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果洛州各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纵深推进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相关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玛沁县:爱国主义教育让民族团结扎根课堂


  玛沁县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北部。近年来,玛沁县全面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让民族团结之花扎根课堂。“我叫仙子忠,今年12岁, 是六年级一班星火中队的一名学生,


  今天我讲的是《筑路书记陶振华》的故事”这是118日,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小小主持人大赛”讲民族团结故事的现场,一个个民族团结人物的故事被学生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为加强和规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同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


  “我们学校共有957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7%。使民族团结教育与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的特色亮点。”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媛媛介绍道。


二、班玛县:用长征精神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班玛县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青海经过的唯一地方,这里处处都留下红军的足迹,流传着红军与当地群众之间的故事。“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关于红军的颂歌在这里久久传唱。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红军长征经过班玛时所用的药箱、布袋和皮绳。前面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经过班玛的路线。”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各族干部群众在这里重温红军长征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019年班玛县红军沟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截至


2020年底,国家、省、州政府和相关部门67家单位在红军沟长征纪念馆挂牌。


2016年以来,红军沟接待省州中青班、党政机关赴红军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380 余批次,初步统计共接待干部群众10万余人。


三、达日县:五张名片共建群众民族团结精神家园


  达日县,果洛州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在这片祥和宁静的土地上, 流传着一句话:“草原上飞来了金凤凰,共产党带来了好曼巴。”在达日人民心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根深蒂固,党旗和国旗的红色印记成为达日人民心中民族团结的底色。


  作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达日县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任务。在民族团结工作上聚焦打造“红色达日、江河达日、和谐达日、幸福达日、明珠达日”五张名片新蓝图,坚定不移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发扬、使“红色达日” 的本色更加彰显;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走在前列、使“江河达日”的底色更加亮丽;坚定不移以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为引领、使“和谐达日”的暖色更加温馨;坚定不移推进民生福祉提档升级、使“幸福达日”的成色更加富足;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使“明珠达日”的特色更加鲜明。


磴口县“四个注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20XX 8 19 日)


  本报巴彦高勒讯(通讯员其勒木格)近年来,磴口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大力选树培育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聚焦“四个注重”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蓬勃发展。注重氛围营造。调动全县各部门、单位、苏木镇“动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活动。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漫画,充分发挥线上资源,分享先进集体、模范个人事迹,积极争取市级以上大媒体的支持,全面报道创建工作经验及特色亮点,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有力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落实落细。线下,在全县重要路口、重点区域,利用宣传栏、LED显示屏等载体播发各类民族团结宣传标语。深入社区、嘎查村等场所开展民族政策送学上门、民族团结模范宣讲等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滴灌、深耕细作,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注重文化引导。利用内蒙古兵团博物馆、黄河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覆盖教师学生、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近3 万人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读书会、体育运动比赛、非遗展示活动、送文化进企业进乡村、“我们的节日”等活动,陆续推出原创情景剧《沙枣花开的地方》、一首歌《我的家乡河套源》等一大批精品力作。


  注重典型培树。强化示范引领,加大培育、选树示范、模范工作的力度。经过全县各方努力,涌现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9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9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4个,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深入挖掘、大力宣传生动故事和感人事迹,让一个模范集体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模范个人成为一段佳话, 用身边事教育人、影响人、感染人。


  注重持久创建。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深入挖掘、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文化遗存,讲好磴口县民族团结故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345工作法”创建工作思路为契机,切实将示范点延伸到全县各行业、各领域、各战线,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形成两条内容饱满、文化


厚重的“红色旅游+民族团结”研学线路,全面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磴口县联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XX 11 29 日)


  近年来,磴口县联社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组织干部职工结合行业服务要求积极投身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推进机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展开、提质扩面, 形成共创共建的工作格局,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加强学习宣传教育提高创建活动共识


  深化理论学习。磴口县联社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组织领导小组,制定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及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抓好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适时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政策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党员干部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


  强化教育引导。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中心工作,整体部署、定期研究推进。各基层网点以民族政策宣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契机,集中开展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在各网点通过LED屏幕进行了广泛宣传,对分支机构业务公章进行了蒙汉双语推广,部分网点开设了“蒙古语窗口”,方便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接收金融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


以创建促进业务发展


  手拉手谋发展,合力振兴乡村经济。磴口县联社自觉把农信金融服务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紧跟磴口县实施乡村振兴“九大工程”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际行动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助力模范自治区的旗帜绽放更大荣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磴口县联社各党支部主动作为,联动嘎查村党组织深入开展党建共建。沙金套海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党支部是磴口县第一个领办合作社的嘎查党支部,支部计划利用土地资源丰富、远离城市污染的优势,打造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磴口县联社积极给予资金支持,为合作社授信500万元。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宝力格、


巴音温都尔嘎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入股签约授信仪式现场,再次为2个合作社授信600万元。目前,3个合作社初具规模,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


  心贴心做服务,助力企业抒困解难。“草原金融轻骑兵”下地问耕、上门询贷,问需于民、答疑解惑,以“轻、小、快”的特点,让服务“走出去”, 切实打通金融服务农牧民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累计投放涉农贷款13.49 亿元,余额22.6亿元,涉农贷款占比88.25%,在支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步伐。


  实打实搞公益,传递农信大爱温情。针对老年客户面对金融服务设施智能化、数字化的茫然失措,磴口县联社将位于县城中心的联合分社打造成全县首个助老适老金融服务站,设置老年客户专区、“蒙古语服务窗口”,在网点指定2名业务骨干为老客户提供从接待、辅助、引导、咨询、办理等内容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确保每一笔业务都能顺利办结。同时制作了“老年客户联系卡”, 只要一个电话,志愿者便可提供上门服务,不断提升老年客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服务站成立以来,累计提供上门服务500余次,办理金融业务2.5 万余笔,20XX年“助老适老”金融服务被评为磴口县“我帮您”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与此同时,磴口县联社在遍布城乡的19个网点全部设立户外劳动者暖心驿站,驿站内配备热水、便民药箱等,不管是农牧民还是快递小哥,“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此外,磴口县联社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每年都向结对帮扶学校、共建社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物资。


完善制度机制


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在创建工作中,磴口县联社坚持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为带动全社、提升水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制定创建工作领导、宣传、考核机制,从而使全社创建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轨道。通过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办公室、党委办具体抓的领导机制,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通过扩大宣传,发动一切力量,为搞好创建工作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责任明确、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确保创建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通过建立健全督查和领导重点督查机制,有效促进创建工作的整体推进。通过加大奖惩力度,树立先进,鞭策后进,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促进创建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高台:四融互嵌拓出民族团结进步新气象


20XX 10 23 日)


  近年来,高台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四融”为抓手, 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一、融“心”铸魂筑牢思想之基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线下线上两大阵地, 多层面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大力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行动,利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覆盖面,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二、融“情”共鸣树牢“四个与共”


  找准各族群众心灵的契合点、感情的共鸣点,通过有形有感的方式,用实际行动诠释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四个与共”深入人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全县建成2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培训基地,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主题广场、主题公园,20个单位、44户家庭被省市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示范家庭。在“高台荟报”等微信公众号、灵秀高台APP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做法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干部群众人人学先进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三、融“力”奋进践行使命嘱托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做精做优“红色高台”文化名片,多层面讲好“创建+红色文化” 故事,广泛宣讲西路军的故事,情景话剧《血色高台》在省内外成功演出,歌曲《高台赞歌》广为传唱,《革命的种子在民族团结的阳光下生根发芽》等民族团结微视频常态化展播。持续讲好“创建+历史佳话”故事,以县博物馆、骆驼城遗址等为载体,在布展、讲解中凸显河西走廊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让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融“和”发展打造美好家园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结合培育壮大“六大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民俗体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重点扶持发展特色种养、文旅康养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拓宽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认真组织实施“三项计划”,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积极解决各族群众在就业、就医、就学、社保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着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业的和谐环境,深入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高位推动  部门协作  联动有效  保障有力


雅安市全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


20XX1123日)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贯彻落实党的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平台,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要求,要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要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再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构建起一套高位推动、部门协作、联动有效、保障有力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雅安经验”,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贡献雅安力量。


高位推动上下贯通 建立领导机制夯基础


  市委、市政府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切实加强领导,常抓不懈。


  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每年10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全市在每年10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18年。


  2015年起,我市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21年,我市制定《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规划、纲要。


  20XX年,我市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雅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意见》,出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主线推进新时代雅安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制定《雅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规划(20XX—2025)》。我市先后召开动员会、推进会、专题会,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


……


  一场场高规格、高质量的动员会、推进会、专题会,一次次深入、细致的视察、调研、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学习、交流机会,让雅安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路愈加清晰,方向愈加明确,步伐愈加坚定。分级联创、分级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格局逐步形成。


条块结合部门协作 建立运行机制聚合力


  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我市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各县(区)、市级部门相关机构也同步建立。那么,如何将工作分解到线、落实到块、细化到点?


  对此,我市将示范市创建测评指标47项任务分解到市级相关部门,按照分级联创、分级创建要求,明确县(区)创建任务;建立15个部门参加的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席会和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指导组,负责调研指导,推进工作开展;成立由市纪委监委牵头负责的督促检查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确保责任落实。


  深化创建内容,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提升创建水平,大力营造氛围常态化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由此展开。


  每年宣传月期间,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广泛宣传,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良好氛围。我市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旅游景区、进宗教活动场所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渠道、主阵地,并向家庭、岗位延伸。


  以校园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例。我市打造校园宣传走廊,各中小学依托板报、专栏、主题廊道等载体,展示雅安发展成就,讲述民族团结故事,不断提高各族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认同,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校园绽放。


  在机关、企业、社区,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知识答题活动、培训活动、应知应会学习、观看系列电影等,以学促行、知行合一,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在全市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乡镇、重点场所、人员密集处,民族团结进步相关宣传内容随处可见,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及时、普及到位。


……


  从小到大、从点到面,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争先创优氛围浓厚,示范扩面宣传效应不断扩大。


  完善常态化的机制体制不断激发着全市上下的创建动力,不断激活着各族群众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力,不断凝聚着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合力。


要素完善联动有效 建立保障机制固成果


  “8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指导组,牵头负责常态化指导县(区)创建工作。”据介绍,我市明确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创建工作,每个组均由两名县级干部牵头,负责指导县(区)开展创建工作,并承担对县(区)命名申报材料的审查、复核等工作职责。


  除此之外,市创建办4名市级领导干部和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8名县级干部分别联系指导8个县(区)创建工作,帮助县(区)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市委已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对县(区)和部门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政绩考核和巡察工作内容,进一步强化了组织保障。市财政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在经费上给予了保障。此外,市创建办实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落实,做到了实体化运行。


  相信有了这套工作体制机制,雅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将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贯彻繁荣发展中结出丰硕成果,为雅安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汇聚磅礴力量。


共居共学  共建共享  共事共乐


阿瓦提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20XX119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阿瓦提县刀郎文化广场,伴随着轻快的乐曲,各族群众跳起欢快的舞蹈,欢声笑语萦绕在夜空,一片欢乐祥和。


  近年来,阿瓦提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积极创造各族干部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一、多形式开展文化活动


  “刀郎”这个与阿瓦提县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名词,如今已经成为阿瓦提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刀郎故里景区、刀郎部落景区、刀郎文化广场、刀郎木卡姆 近年来,阿瓦提县不断深化刀郎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打造文化产业基地, 开展“与刀郎人过春节”“文化大院中国年”等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作。


  “文化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阿瓦提县阿瓦提镇博斯坦社区居民阿依木尼沙·哈斯木说。


二、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不久前,阿瓦提县纪委监委驻阿依巴格镇托万克阿依库勒村工作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干群一起看演出、拉家常、聊变化。


  “大家经常互帮互助、聚聚聊聊,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我们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建设美丽家乡出一份力。”村民麦麦提·赛买提说。


  在阿瓦提县,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氛围浓厚,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深入开展,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密切、感情越走越亲近。


  此外,阿瓦提县还经常与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开展文化交流、农业技术互学等活动,常态化开展绍阿两地小学“石榴籽”结对班,举行“云”队课、“同读一本书、快乐交朋友”活动,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携手创造美好生活


  阿瓦提县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的关系,多办顺民意、惠民生、聚民心的好事


实事,解决好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引导各族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阿瓦提县多浪乡黄宫巴扎村“老三”电瓶车维修部老板赵朋双和村民相处融洽,谁家有困难,他都热心相助。“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有高兴的事互相分享,这样才是一家人。”赵鹏双说,在日常生活中,各族村民不分你我、相亲相爱。


  “赵鹏双一直用所学技术帮助村民,大家都很感激他。”黄宫巴扎村村干部依沙克·木哈拜提说,今年赵朋双结婚时,左邻右舍忙前忙后帮他筹备,大家都把他当自家人。


  在阿瓦提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共育团结花共享幸福果


山南市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综述


20XX1122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开创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绚烂多姿的民族团结之花在雅砻大地常开长盛。


一、强化党的领导巩固创建基础


  我市按照自治区“四大工程”“六项行动”的具体要求,以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创建理念,坚持分级联创和分类推进的工作方针,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注重分级分类创建,把模范区创建与巩固示范市创建成果同步统筹、一体推进,把打造民族团结创建“升级版”与“微创建”紧密结合、有效衔接,组织开展市、县(市、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检活动14次。截至目前,山南市、乃东区、琼结县、隆子县、错那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示范县,全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教育基地1个,模范集体13 个、个人21名;自治区级模范单位84个、模范集体151个、个人251名。


  注重营造创建氛围,依托民族团结主题广场(公园)、纪念馆、博物馆、教育基地等设立教育阵地44处,12个县(市、区)创作编排了一批民族团结主题歌曲、主题节目,用好城区主干道、公交车及站台、出租车顶灯等宣传资源, 累计制作、张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标语2500余条;媒体推送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及创建典型亮点做法信息3000余条,营造了抬头可见、随处可学、处处可感受的浓厚氛围。


二、注重思想引领建设精神家园


  实施“记忆”挖掘工程。制作《山南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汇编》,打造舞台剧《信-党的光辉照边疆》,创作动漫宣传片《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创作纪录片《克松人家》等一批精品力作,并向全国、全区宣传推广。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工程。常态化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晚会、“端午粽情中国节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举办“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山南专题展”,展呈60余件文博珍藏实


体文物,让中华文化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通过实景实物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市二高将黄梅戏带进学生课堂、桑日县中学的校园《道德经》大型铜刻雕塑等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实施红色爱国工程。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观看《我的喜马拉雅》等红色爱国主义影视片,参观对印自卫反击战张国华将军前线指挥所、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开展学生“童心向党红色故事”分享活动,制作爱国主义宣传片《我和我的祖国》,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隆子等边境县着力打造“边境红色民族团结长廊”特色样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万里边疆示范带。


  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程。启动村(居)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年攻坚行动和3年巩固提升工程,大力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氛围,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全市分类分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活动3386场次,覆盖群众20余万人次。在首届全区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演讲比赛中,我市获得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和优秀组织奖等殊荣。


三、促进融合联动共建美好家园


  我市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抓手,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扎实推进融和共居,打造泽当城区“杜鹃苑”等各民族嵌入式社区,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


  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天马国际商业中心8个民族、500余户商户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招商引资科技型企业,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带动320个村集体增收致富,实现从项目落地到人员落户,从亲如一家到成为一家。扎囊县扎其乡贡觉措姆和高彦文夫妇发展蔬菜大棚种植和藏鸡养殖、琼结县尼玛曲宗和白龙刚(傣族)夫妇携手创办糌粑加工公司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山南大地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广泛开展双向交流,组织基层干部、统战爱国人士、青少年学生、农牧民群众到区外参观学习、培训会晤等双向交流。乃东区扎西曲登社区大力发展民宿旅游,近两年来接待游客4.1万余人次,成为展示和体验藏家民俗的窗口。


  如今,行走在雅砻大地,全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各族群众幸福的笑容更加灿烂。


共育幸福“石榴籽”  浇开民族团结花


20XX 10 10 日)


在赤峰,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民族团结在赤峰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踔厉奋发、久久为功,为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了赤峰力量。


一、璀璨文化凝聚精神力量之魂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清风习习,巍巍耸峙千年的古塔轻奏着悠扬的梵音,塔下游人如织。大明塔旁,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辽中京博物馆恢宏大气,古色古香又不乏现代气息。古城、古塔、博物馆三位一体,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旅游观光相得益彰。博物馆内,草原青铜器展,展示我国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面貌;古都辽中京展,再现辽中京昔日风采;“契丹风云录”用6个历史场景,让观众对辽代、辽中京形成初步认识 “三足簋、青铜鼎等礼器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而车马具如车轭、马衔、方铃,生活器具如六连罐、立兽口青铜豆等,又具有北方民族的特色。”辽中京博物馆馆长宫相才介绍,这些文物生动展现了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初夏时节,“燕山北麓·百里画廊”第三届牡丹文化旅游节如约而至。游客们从全国各地赶来,让宁城县长皋村热闹非凡。在这里,有一丛生长了300余年的牡丹,每当开花时节,都会引来众多游客观赏。“为了与北方蒙古部族和平共处,康熙皇帝的堂妹固伦公主嫁给喀喇沁中旗祖乌梁海氏、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此花作为陪嫁物从北京移植而来。从此,这株牡丹便在塞北草原生根、繁衍,人们称之为‘陪嫁牡丹’。”“陪嫁牡丹”的第十三代传人乌立光说: “我们家族把牡丹当作传家宝,精心养护,即便家族几经劫难,牡丹花仍得以保存至今。”这株珍奇艳丽的牡丹,作为汉、满、蒙古等民族血脉相连、亲如一家的有力见证,在当地传为佳话。


  多年来,我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点打造“一个IP、两部纪录片、三本书、一部交响音乐史诗”。创作了纪录片《听文物讲中华文化融合》、话剧《玉龙街9号》、文旅演绎《英雄的铁蹄马》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将《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典范,积极助力建设“北疆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方位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全市各公园广场、景区景点、交通场站等点位设计制作景观小品500余处、公益广告1.8万余处。中华文化符号主题广场已进入设计建设阶段,在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成功举办赤峰市专题展演,大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传播推广。


二、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每个角落


  由宁城出发,向北驱车近200公里,便抵达有着“龙凤故里”响亮名号的翁牛特旗,这里是国宝级文物“中华第一龙”碧玉龙和“中华第一凤”陶凤杯的出土地。


  为了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57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深入到牧区、半农半牧区调研,并制定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是全区两个首创试点单位之一,闻名中外的蒙古族舞蹈“顶碗舞”便是由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


  60多年来,翁牛特旗乌兰牧骑踏遍草原,将自编自演、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送到偏远的农牧区。他们用多种方式向各族农牧民群众宣传国家政策, 普及科技、卫生知识,并提供诸如理发、修理收音机、治疗常见病等力所能及的服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近年来,赤峰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社会实践各环节,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赤峰学院党委统战部部长齐建萍表示。


  赤峰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2021年,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成立,面向赤峰学院全体学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程,并通过巡回演讲、专题讲座等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党史学习


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广大师生争做民族团结的宣传者、拥护者、践行者。


  “我舅舅家在临潢家园,那里生活着许多不同民族的居民,大家互相帮助, 亲如一家。2019年,习爷爷到过那里,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红山区第十七小学六年级学生杨一涵为同学讲述了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近年来,赤峰常态化全员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依托“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示范点为载体,全面落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使各族群众增强法治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19所原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幼儿园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和保教保育,在全区率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整改行动,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


  市民委主任斯钦表示,赤峰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中华文化新辉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多民族团结融合一家亲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而赤峰市作为内蒙古人口最多的盟市,总人口403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就有97.4万,是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多民族聚居的历史沿革形成了民族团结的天然肌理,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铸就了当地民族的融合。


  这里交通便利,敞开拥抱天下的宽广胸怀;这里生态宜居,构建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园;这里守望相助,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书写着和谐发展的诗篇。这就是喀喇沁旗,有汉、蒙古、满、回等31个民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97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喀喇沁旗河南街道村民张国利家时的话语鼓舞着全旗各族干部群众的心,使这里的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艳。


  河北街道花山社区赵晓秋家庭是喀喇沁旗民族团结之家的典型代表。据介绍,赵晓秋是汉族,赵晓秋的丈夫是回族,虽然民族不同,但一家人和睦相处、互尊互爱,家里氛围融洽、和谐幸福。“我虽然是汉族,但是我生活在内蒙古, 我的家人是回族,我很喜欢蒙古族和回族的民族服饰、用品,我也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我觉得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就是亲人,就是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赵晓秋对记者说。赵晓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是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最好的诠释和演绎,也是许多民族团结大家庭的缩影。


  “我们在今年5月开展了‘民族政策宣传月’和‘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 宣传民族团结的政策理论。还联合团委、科协、妇联开展‘石榴籽一家亲科普筑梦向未来’主题微心愿公益活动,为各族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爱心捐赠活动。此外,在村、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会、政策交流学习会等多项活动,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有形开展,不断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旗民委副主任李桂芳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辽阔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有段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三千孤儿入内蒙”。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3000多名孤儿被接到草原,由牧区牧民抚养,投入草原蒙古族阿爸、额吉的怀抱,这些孩子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在巴林右旗博物馆,有一个展厅专门展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来到巴林右旗的25个“国家的孩子”的生活历程,斯琴高娃就是其中的一名。当看到展陈有自己的照片和生活经历,斯琴高娃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我的阿爸和额吉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没有他们,也许我根本活不下来,是他们和草原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斯琴高娃动情地说。“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源于特殊时期,跨越了地域、血脉和民族的故事,正是党的民族政策绽放的时代光彩。时至今日,民族团结精神依然在苍茫草原上传承赓续。


  团结进步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引领,以创建“8+N” 进为抓手,推进示范点提档升级,形成“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路”等6条精品观学路线,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着力建设具有赤峰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打造跨省份、跨盟市、跨旗县区三级共建联创网络,形成“一河两岸”“金牛带”等4个联创品牌,形成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的格局,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奠定坚实基础。打造“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党建联合体”和“城市民族综合服务体”工作品牌,推动各族群众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北京市建立各族青少年交流长效机制,开展“京蒙帮扶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线上交流活动400余次,打造线上交流典型示范学校14个,推出“赤子心·石榴情·逐梦行”各族青少年研学交流活动品牌,覆盖3 万余名中小学生,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了跨省、市、县的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石


榴籽”联盟。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为抓手,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路线6条,开展主题活动30场次,参与总人数达40余万人。


  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赤峰以务实之举夯实民生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我市积极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市政府出台了100条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促进更多企业落户赤峰,为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在全区首创“事业编企业用”引才方式,引进、输送1.7万余人次,有效推动东中部地区交流互通。团结进步的果实格外甜蜜。多年来, 我市累计培育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个、自治区级60个、市级786 个,培育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23个、模范个人488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27个、模范个人319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个、模范个人22名。市政府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受到国务院表彰。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赤峰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紧密结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工作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质增效,为“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增光添彩。


共栽民族团结之花  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广河县扎实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向纵深发展


20XX1024日)


在这里,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瑰丽的民族文化;


在这里,各族群众心手相连、血脉相融,和美乡村发展生机勃勃;


  在这里,绿水青山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锦绣画卷。


  广河,位于我州东南部,东临定西市临洮县,西接和政县,南连康乐县, 北靠东乡族自治县,总人口30.16万人,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回、东乡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全县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演绎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生动历史。


  近年来,广河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州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党管民族宗教工作的政治责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加强民族宗教事务依法管理,有效防范化解涉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隐患,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注重思想铸魂


始终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长期以来,广河县始终坚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民族理论政策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宣讲工作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列入科级干部和村、社区干部培训课程,先后举办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 大宣讲、新时代年轻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基层干部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就如何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解读,提高党的民族政策知晓率,增强各级干部驾驭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能力与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 个,州级65个,县级226个。


注重文化引领


持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县上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为载体,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政策法规“百场万人” 大宣讲、送文化下乡演出等活动,在乡镇、县直机关、企业、学校等各行业各部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借力“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播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片、网学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14期,播放宣传标语200多条,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


  打造三甲集镇、官坊乡、阿力麻土乡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安装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在县城广场和集镇主要路段制作安装雕塑16座,在县城滨河路护栏安装宣传标语380块,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800多次,着力营造宣传教育浓厚氛围;


  注重在各类重大文化旅游活动中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去年以来, 共开展县城万人环城跑、全州赛马邀请赛、“齐家杯”篮球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文化主题活动20


  场次,参与群众达5万多人次。同步开展了“学前学会普通话”“三学一做” 和“党亲·国好·法大”等学习教育活动,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注重创新载体


努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三蒿路沿线,县上突出民族乡特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各族群众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知识;


  在齐家文化博物馆,突出齐家文化旅游名片,通过“走进课堂+线上教育+ 社交活动”模式,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在县税务局,将创建工作与党建、业务工作相结合,设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岗,开展民族平等互信教育;


  全面启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19年以来,共开展了18个主题的研学活动,参与学生共计约1.5万人次。


……


  县上始终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部署和推进,紧扣“十进”示范创建标准,精心筛选打造示范典型, 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纵深推进,在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基础上,20XX年成功创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个(齐家文化博物馆),争创省级示范单位1个(县税务局),打造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点1个(人民公园),争创州级示范单位10个,打造互嵌式发展示范点2个(康家社区、李家寺村),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点1个(广河县人民公园), 打造文旅+民族团结示范景区1个(龙头山景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工作室1个(广河县城关小学)。


注重聚力发展


全面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县上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项目建设方面,紧盯打造“五个区”奋斗目标要求,按照“一线、两路、三带、四廊”发展布局,全县共谋划储备项目358项,今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09 项,确保三甲集移民中学、北门棚户区改造、广通河生态廊道三甲集段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47亿元以上、21项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 亿元以上;产业培育方面,召开了第二届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引进生物明胶生产线,建成运行农畜和饲草交易市场、良种繁育中心、屠宰冷链中心、品牌运营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牛羊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畜牧业产值增长8.4%。推动美食产业品牌化发展,新发放产业贷款5741万元,依托广河籍群众创立的知名餐饮品牌,通过加盟、开设分店等方式全国各地美食店发展到4710家,吸纳就业2.5万人,广河籍人士在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开办餐饮店121家。推动劳务产业组织化发展,开展技能培训2097人,输转劳动力5.96 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24亿元。电子商务方面,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 积极适应新形势、引进新业态,大力推广直播带货、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完成县域特色产品销售1.84亿元、同比增长19.5%


  通过项目建设和富民产业发展,各民族群众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工作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广河县将坚守民族团结进步“生命线”,聚焦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丰硕成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四季芬芳、花香四溢。


共铸“连心锁” 画好“同心圆”


铜陵市政协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20XX98日)


  日前,铜陵市经开区和西藏山南市错那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共建协议,两地将拓宽合作领域,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这次签订共建协议,是铜陵市政协考察团赴山南市考察调研的重要成果之一, 也是市政协深入打造“连心锁”工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铜陵市政协创新打造“同您协商”履职品牌,深入推进“一委一品”工作机制,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联合市委统战部、市教体局等部门, 共同打造民族工作特色品牌——“连心锁”工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发挥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作用,推动民族宗教界委员积极主动联系、服务各族群众,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唱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曲”。


一、助力打造教育援藏品牌


  铜陵市第五中学是安徽省民族学校,作为我省落实党中央“智力援藏”精神的实举之一,铜陵五中于2002年开始积极承担教育部和安徽省的教育援藏任务,创办内地西藏班。开班以来已有670多名西藏班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目前共有在校西藏班学生230人。2014年该学校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


  铜陵市政协始终坚持聚焦“西藏班民族教育工作”,将其列入每年的工作要点和重点协商计划,围绕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日常管理、经费保障、办学成效等重点难点问题,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积极组织委员开展调研,撰写提案,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与有关部门开展对口协商。常态化组织民族宗教、教育界委员开展结对慰问、与西藏班师生共度传统节日、护送毕业生返乡等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助力提高教育援藏质量,打造好教育援藏品牌。


  今年上半年,市政协民宗委聚焦“西藏班”办学条件改善,组织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开展联动调研视察,广泛征集意见,召开协商座谈会,整理并报送《意见与建议》,获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肯定并迅速转化落实。68 日,市政府孔涛市长和分管副市长率市发改委、财政局、教体局、铜官区政府负责同志,前往第五中学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协调推进学校改扩建项目立项


实施,要求各相关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解决西藏班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扎实做好西藏班民族教育工作。


二、为产业援藏牵线搭桥


  产业援藏是援藏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市政协组织关注的重点。江莉是铜陵籍华侨,2019年回到铜陵市郊区成立安徽恒古拉生态农业公司,专门从事莓茶种植。去年8月以来,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错那工作组根据错那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重点开展招商工作,通过铜陵市和郊区两级政协组织及农业部门推介,引进“恒古拉”莓茶等社会投资项目。目前,在错那县勒布沟贡日等4个门巴民族乡试种的30余亩莓茶已开始采摘,3 亩大棚试种羊肚菌也获得成功,预计年带动就业200人以上。“希望莓茶在西藏扎根并生生不息,为藏族同胞带来健康保健的莓茶产品是我的夙愿,也是我作为一名华侨的家国情怀。”错那县莓茶种植项目负责人江莉说。


  在这次赴藏调研中,铜陵市政协代表团一行深入曲卓木沙棘林旅游基础设施、勒布沟莓茶基地等援藏项目现场实地考察,看望慰问援藏干部,并与错那县相关部门开展座谈。率队的市政协负责同志表示,对口援藏是党中央从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铜陵市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及安徽省关于援藏工作的各项部署安排,尽铜陵所能帮助错那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并将一如既往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当好援藏干部人才的坚强后盾。市政协将为进一步发挥政协资源优势,为对口援建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支持,共铸“连心锁”, 共画“同心圆”。


贡献金融之力  盛放团结之花


浦发银行拉萨分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小记


20XX920日)


  近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关于命名第二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模范县(区、市)、模范单位的决定》,浦发银行拉萨分行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2016年,来自上海的企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怀揣金融初心使命,与西藏结缘。浦发银行拉萨分行开业,标志着浦发银行实现境内省级行政区域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同时,也开启了浦发银行与西藏地区银政合作、银企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浦发银行拉萨分行是一个由汉、藏、回、侗族、满族、彝族等多民族员工组成的大家庭。近年来,分行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突出创建主题、把握创建方向、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呈现出团结奋斗新气象。


一、抓党建,夯实团结基石


  浦发银行拉萨分行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抓党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一直以来,分行党委围绕“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一重大政治要求,建设性提出了“多民族融合、和谐共处,有温度银行”的家园文化,积极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发展的基石。


  浦发银行拉萨分行坚持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列入党委会及时学、集中学、支部“三会一课”常态学内容,强化理论武装。班子成员在工作、生活中,自觉做到“三坚持三带头”。每年利用“3·28”、七一建党节等重要节点, 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集体参观学习。各支部通过开展“寻觅红色足迹,感悟光辉历程”“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等主题活动,引领广大员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各部门利用夕会、晨会、例会、条线会等形式, 多维度多层次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政治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依托基层党建阵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暖心相伴快乐有浦”集体生


日活动及“浦发梦、劳动美”异地员工家属关心关爱活动。分行还从细微之处关心关怀少数民族干部和员工,在主题教育中形成了“高校毕业生企业就业补贴”、职工之家建设、改善食堂伙食、舒心午休等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工装量体增配、健康饮水工程、“愿景墙、微心愿”等项目。例如,在食堂设置藏餐专区,每周定时提供酥油茶、甜茶、藏面、藏包子、藏油饼等藏族同事喜爱的餐食,还单独设立清真餐厅,解决分行回族干部职工的吃饭问题。


二、守本源,支持经济发展


  浦发银行拉萨分行始终以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对标市场,为全区重点产业、大中小企业和居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服务。


  2017年,为两家上市公司提供17亿元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开创了全区银行业金融系统股票质押类业务的先河;2018年,落地10亿元扶贫债和20亿元中期票据业务,取得西藏此类业务的四个第一;2019年,成功落地自治区地方政府债券9.9亿元,其中,5亿元超短融实现了“西藏自治区本土企业超短期融资券首单”和“西藏自治区国有企业超短期融资券首单”两个第一;


  2020年,再落地3年期10亿元中期票据债券承销业务,并成功入围自治区职业年金计划第一档托管人;2021年,落地西藏辖区首笔LPR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和利率期权业务,丰富了辖内金融产品,拓宽了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紧盯绿色金融为核心“赛道”和“圈链”,把以绿色信贷为主的中长期贷款作为分行规模增长的主引擎,专门成立绿色金融部和发债上市团队,并成立“格桑花行动”突击队,积极推进水电、光伏、地热和环境保护等绿色低碳项目, 积极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西藏自治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供更大金融支持。截至20XX6月,分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3.72亿元,较年初新增2.9 亿元。


三、担使命,践行社会责任


医护人员是西藏非常紧缺的一类人才,儿科医护人员更是匮乏。


  浦发银行拉萨分行把践行社会责任作为本行的重要担当,不仅参与到总行“逐梦萤火虫”儿科医护人员进修千人计划,而且在2016年,分行通过认真分析和调研,分行领导亲自协调、亲自安排,同时联系拉萨市人民医院、拉萨市妇幼保健院、阜康医院等医院,选派骨干外出进修,搭建起与先进同业交流的常态化渠道,“逐梦萤火虫”儿科医护人员进修千人计划在西藏儿科医疗领域持续引发正面反响,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浦发银行拉萨分行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方针,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先后荣获“中国银行业最佳社会责任特殊贡献网点奖”“西藏银行业社会责任服务典范奖”等称号。


  近年来,浦发银行拉萨分行开展了教育扶贫公益项目,组织自治区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25人赴区外集中培训学习。开展了“一家亲、感党恩”爱心扶贫活动,向日喀则市萨迦县吉定镇希望小学定期捐赠体育器材、发放奖学金; 在雪堆白传统手工艺学校设立了奖学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还举办了“乡村振兴浦发行爱心捐赠暖童心”帮扶活动,向洛扎县边坝乡小学捐赠10.65万元改善教学条件;另外,全行消费帮扶洛扎县农副产品超过5万元。向西藏自治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儿童和一线医护人员、公安民警捐款捐物,连续五年开展志愿者活动日等活动20余次,总投入300余万元,号召员工捐款捐物30余万元。站在历史新起点,浦发银行拉萨分行将继续践行金融初心使命,以总行发


展战略为统领,以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为新起点新动力,不断提升业务能级和质量水平,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贡献力量。


固阳县  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


20XX 11 16 日)


  近年来,固阳县依托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力推动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聚焦驻村帮扶


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引领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凝聚力、号召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堡垒,坚持选优配强驻村干部队伍,发挥各族党员的“领头”效应,今年以来,共选派驻村干部164人,实现了全县73 个行政村驻村帮扶全覆盖。以4家国有企业“双包联”4个镇为抓手,落实帮扶项目26个,采购当地各族群众农副产品345万元,在“守底线、促振兴”的同时, 也进一步激发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为乡村振兴积蓄了各族人才力量,切实维护和巩固了农村基层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聚焦产业振兴


助力民族团结与乡村产业相融合


  固阳县坚持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落实到产业振兴上,因地制宜打造发展以黄芪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重点实施黄芪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种植药材达6万亩, 切实提高黄芪产业产品附加值,带动药材种植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各族群众从中受益,逐步实现“一芪富县”。


  固阳县道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文宏也是《黄芪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标准起草人之一,他们每年都会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也有各种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其中,而且各合作社每年会和种植户签订标准化种植订单,提供种苗和有机肥。在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标准化种植。


  凭借科学种植模式,固阳县的黄芪种植面积快速扩大,从去年的6万余亩扩大至11万亩,种植合作社和农户也从原来的500多家增加到1200多家,走出一条规模化种植的新路子。


聚焦示范引领


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生态宜居相融合


  固阳县始终将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建成户厕3488户、公厕180座,购买垃圾桶箱10000多个、垃圾转运车90余台。深入推进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发展林业产业项目,带动全县50%的脱贫人口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森林覆盖率增长达16%。围绕生态建设示范点,以建设民族团结和谐示范村为目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9个,乡村治理示范村5个。


海流图镇:凝心聚力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20XX 8 23 日)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发展富民产业, 持续改善民生,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工作方案、任务清单,明确各方责任、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分管领导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完善民族工作“三级网格”,明确统战、民族工作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干部,在6个社区、2个村设立负责人和联络员,建立快捷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季季评考核范畴。


  坚持增强“五个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深化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列为集中学习、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聚焦营造宣传氛围激发创建动力,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向发力、全媒体矩阵同频共振,充分运用各部门宣传阵地定期发布宣传标语和创建动态,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学习专栏,常态化开展网络宣传。在海流图镇各街道小区显要位置、人口密集地段及机关、社区、村庄公共位置制作民族团结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海报,推动创建工作向“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迈进。


  坚持促进文化繁荣,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持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社区、村发动文艺爱好者和居民群众组建舞蹈队、民歌队等文艺团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 不断充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经济民生并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的第一抓手,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XX年共谋划项目25项, 总投资约2亿元。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途径。在巴仁宝勒格村实行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樱桃产业,并严格调控出资比例,突出党支部领


办合作社的增收功能,建立起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巴彦塔拉村实行“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两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


  坚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双语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快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城郊和背街小巷治理等,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全面提升文明创建水平。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精准列出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帮扶困难群众200余人次。持续擦亮“党建+居家养老”“党建+红色物业”品牌,打造“老年餐桌”6处、居家养老服务站3处, 接管无物业小区18个,惠及居民6326户,全方位、多层次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坚持依法治镇,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广泛深入开展法治教育,通过举办法治讲座和图片展览、分发宣传材料、提供法律咨询等形式推进法治宣传进村、进社区。推进依法治理,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形式把民族团结、邻里和睦等联动机制纳入章程,形成一套有效的民族事务治理机制。组建以司法所干部、网格长、网格员为主体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队伍,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利益诉求,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信息采集、治安巡查等工作,形成“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局面。


和美三江源团结兴果洛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20XX915日)


  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果洛州)地处青海省东南部,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黄河源头,“中华水塔”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全国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古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文化之乡。果洛州不仅绿色优势突出、历史底蕴深厚,“红色资源”同样富集。这里是革命火种在青海的最早播撒地,红色革命精神激励着果洛各族儿女攻坚克难、奋勇前进,成为引领全州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果洛州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州呈现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宗教和顺的良好风貌,于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果洛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州各项工作的主线抓实抓好,以巩固创建更高层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助力全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青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贡献果洛力量。


一、品牌化创建:强党建聚合力


  一直以来,果洛州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牵引性工程,建立党委政府“一把手”双组长领导制,设立专门机构和工作专班,着力构建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创建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果洛州委牢记殷殷嘱托,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强化顶层设计,定期研究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及时研判解决实际困难;务实创新,完善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制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发展;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州推行“4+N”责任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夯实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新时代新征程,果洛州将一以贯之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


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着力把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过程各方面。按照州委“一统领四推进” 总体思路,在全州推行“州级干部联乡、县级干部联村、机关联基层、党员联群众,时代出卷、干部答卷、人民阅卷”的“四联三卷”工作机制,按照“三清三直三现场”作风要求,认真实施“九大行动”,以“一盘棋”思想、“一张网”部署、“一体化”行动,破解创建工作难题。


二、大众化创建:强引领强共识


  果洛州坚持把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首要责任,在全省率先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大力开展创建“十一进”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突出对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和僧俗群众等的宣传教育。在全州强化典型引领,深入挖掘打造班玛红军沟、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玛多抗震救灾等历史文化资源,以身边人、身边事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线上线下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和信心, 民心思稳、民心思富、民心思进成为主旋律。


  新时代新征程,果洛州将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讲好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和果洛州成立近70年沧桑巨变的故事;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扎实推进红色文化、格萨尔文化、河源文化、德昂洒智文化等传承发展;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开展“五史”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三、绿色化创建:强生态显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果洛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守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使命担当,不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体系保护管


理体制机制建设,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创建清洁能源示范州,率先实施全域无垃圾试点工作,大力开展家园美化、国土绿化、河湖“清四乱”行动和“厕所革命”,实行黑土滩、鼠害连片治理,天蓝地绿水美山青的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端上了“生态碗”, 吃上了“生态饭”,实现了“绿富”双赢。


  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是果洛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果洛州将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瞄准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目标,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建设,全面实施“转人、减畜、增收”工程,持续推进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等生态保护系统治理工程;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加强与央企和对口支援省市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嫁接,着力发展“风光水电牧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项目工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调结构,转方式,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守护“中华水塔”和黄河安澜中坚守“源头责任”、彰显“干流担当”。


四、实体化创建:抓产业促融合


  进入新时代,果洛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州总体发展布局, 融入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中心工作,融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生态实践, 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方面,大力培育实施高原生态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六项工程”,果洛州现已成为青海省认证基地面积最大、牲畜数量最多、产品种类最丰富的有机农牧业生产地区之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成功打造高原生态景观穿越、母亲河黄河感恩溯源、红色文化感悟体验、格萨尔史诗文化探秘等精品旅游线路,以文旅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果洛州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落实到民生工作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聚焦产业“四地”建设,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主动融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持续打造“雪域净土·秘境果洛”文旅品牌,以文为媒,以旅为桥,大力培育自然教育、生态研学、康养度假、文化创意等关联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和“果超”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文艺展演和经贸合


作,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五、亲民化创建:惠民生增福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果洛州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财政支出80%投入基层、投向民生,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民生福祉提档升级。


  全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下真功夫解决教育短板和历史欠账,促进教育由“保学”向“优学”转变,西宁果洛中学已成为果洛教育的“金名片”;持续加大上海“组团式”医疗帮扶力度,全面开展地方病、传染病攻坚行动,积极构建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加大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做好就业创业工作,不断推动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果洛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走出了一条适合州情的发展新路子。


  新时代新征程,果洛州将始终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的工作理念, 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第一要务,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积极争取全省“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和“高原美丽乡村”项目份额,突出地域、文化、民族、行业特色,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建设三江源生态城镇、最美果洛文化城镇、青甘川交通通道新型城镇、黄河源山水城镇、青南有机畜牧业基地绿色城镇。


六、制度化创建:重法治保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大力推进平安果洛、法治果洛建设,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以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填补基层治理的“空白点”,探索形成了“玛沁义警”“四级联户制”、班玛经验、牧长制、十户长制、“六位一体” 网格化管理服务,以及青川毗邻三州四县(果洛州班玛县与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阿坝州壤塘县、阿坝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共创共建等符合地方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果洛州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果洛长治久安提供法治保障。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果洛州各族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谱写新时代果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篇章!


黄南北大门美好新家园


尖扎县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0XX929日)


  被誉为“黄南北大门”的尖扎县,聚居着汉、藏、回等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饮黄河水、同唱奋进曲,携手同心建设美好家园。


  十多年来,尖扎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探索建立了以党的领导为最高准则,与精神文化、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相融合的“一准三融” 工作法,引导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基层自治,着力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 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以党的领导为最高准则,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强化政治建设,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议程,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一把手”责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 全力推动落实党中央和省州县委关于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示范县巩固提升方案、“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动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细化测评指标和考核细则,健全督查问效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有的放矢、有力有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创建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强化人财物保障,建立完善共创共建、评选表彰、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协调配合5项机制, 做到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将创建工作与省州县委决策部署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不断做实人居环境改善、民房改造、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提升创建工作活力与实效。


  与精神文化“融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机关、乡镇、村(社区)、学校、寺院,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推行讲学和领学相结合、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的“三结合”学习模式,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实地观摩等多种方式,不断推动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理念。组建宣讲团,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形象生动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大白话”,用“小故事”来讲“大道


理”,推动党的民族政策下基层、到田间、入农户、进头脑。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丰富创建工作内涵与外延的重要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发掘工作,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2处、县级29处,15个村庄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与社会治理“融合”,以良法善治护航民族团结进步。以创建为载体,分层分批打造乡镇、社区、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不同的创建品牌,深入挖掘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及示范单位3个,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人、模范集体2个。同时,巩固提升“一核三治”社会治理模式效能,加快“五治联动”,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基层百日行”矛盾纠纷及隐患大排查大化解行动,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智能化”,积极引导全县97个村(社区)将民族事务纳入村规民约和社会治理体系,引导村民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构建起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会治理格局。


  与经济发展“融通”,让改革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抢抓全省产业“四地”建设机遇,深入推进“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坚持“特色、高端、精品”发展路径,以点带线、串线成面,推动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今年“五一”期间,全县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40多万元。牢牢把握“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省情定位, 全面推行林草长制,组织开展万人义务植树行动,完成国土绿化35.4万亩。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活动,统筹抓好“创城”“创卫”和“街长制”工作, 建设6个高原美丽乡村,宜居品质不断提高。统筹落实民生工程,坚持“党建+ 教育”工作思路,高标准打造尖扎县“民族团结红军小学”,被评为全省“双减”“课后服务”样板县。村卫生室医保刷卡系统实现全县全覆盖,全面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组织专场招聘会,今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421人,劳动力转移就业7756人次。


火红石榴籽殷殷团结情


乌海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20XX1120日)


  走进我市各村镇,一排排整齐美观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积分兑换超市一应俱全, 居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走进各社区,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环境下, 邻里团结、家庭和美;结合中秋节、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走进各学校,琅琅的读书声从教室中传出,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共同感受着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阅览室里,大量民族知识画报刊物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报刊书籍可供师生随时查阅学习;随处可见的关于民族理论知识展板、手抄报等,潜移默化教育引导着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他们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走进各机关单位和企业,基层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积极探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体系的务实举措,以民族工作的生动实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着强大动力;书法展、摄影展、篮球比赛等一系列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等,让各族职工在工作上相互依存、生活上相互融入、文化上相互认同、情感上更加亲近。


……


  如今,民族团结之花在我市这一片热土上盛开,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今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契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着乌海力量。


  919日,为期一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内蒙古体验区乌海市展演活动在北京开展。此次展演设置了中华非遗体验空间、中华医药体验空间、中华音乐体验空间等5个展区,通过实物展品、非遗展演、表演互动、沉浸式体验等方


式,用最直观的“语言”把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以及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城市形象,全方位地展现在全国各族群众面前。


  这是我市实施中华文化润养工程,积极推进中华文化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持续增进各族群众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之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今年以来,依托各类文化场所,我市举办了妥木斯油画展、“石榴籽逛博物馆”、美育课堂、“民族团结进步杯”书法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乌海乌兰牧骑充分发挥繁荣基层文化、引领民族团结文明风尚的作用,探索“乌兰牧骑+”演出服务新形式,依托“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各类主题基层服务活动,将更多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其中,相继推动主题鲜明、形式鲜活、内容饱满的文艺演出活动走进全市各村镇、社区、学校和部队。截至目前,今年共开展基层惠民演出98余场,受众6.5万余人。


  精彩绝伦的民族团结传统服饰秀,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歌曲合唱,鼓舞士气的主题诗歌朗诵,创意十足的“微中国游览”集市 924日的乌海青少年创意园可谓热闹非凡。一大早,500余名各族青少年陆续来到这里,参加我市第三届“微中国游览”创意集市暨各族青少年“同唱一首歌”主题活动,“有形” 的功能分区、“有效”的活动呈现,让参与的青少年进行了一次“有感”的深刻体验。


  参加活动的学生张子枫说:“活动现场很热闹,生动的教育形式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我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被点燃。在这次活动中,我与其他小伙伴融洽了感情,也在交流中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学习。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宣传者、践行者。”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宣”字当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全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覆盖工程,构建大宣教格局,凝聚起各族群众强大共识。


  以学校为主阵地,积极开展“牢记嘱托筑梦北疆”升旗仪式、“民族团结进步”黑板报、“弘扬民族精神,学英模、爱英模”主题队日、“民族团结石


榴籽诵我经典中华魂”诗词诵读、“手拉手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班团会、“石榴花开迎盛世民族团结谱新章”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实现全市6万余名师生全覆盖。


  在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我市还在线上线下全覆盖开展社会宣传。910日, “民族团结号”城市公交专线志愿服务项目启动,该专线选用20路公交线路, 线路涵盖中心街道、学校、行政中心等重要区域。专线上每辆公交车车头均设有“民族团结号”标牌,车厢内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民族团结”主题公益广告、宣传视频等内容,民族团结宣传标识等元素随处可见。“红石榴”青年志愿服务队会每周六、日在专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为乘客解读民族政策、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为最大范围、最广层面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效果,我市拍摄发布了15部“和美乌海”系列宣传短片,推送90余万条主题短信、朋友圈公益视频广告, 各级媒体发布宣传产品3950篇,阅读量达569.9万次,民族团结网络阵地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晓率和曝光度不断提升。


  石榴花开红艳艳,籽籽同心向未来。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在乌海这片民族团结的沃土上,我市将继续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持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推动我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建设和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职责任务中走在前、做模范。


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履行职权  用心用力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20XX 9 22 日)


  近年来,那曲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用高标准、高水平的立法、监督、代表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坚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区党委、市委具体要求。党组及其成员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作表率、打头阵,带头强化理论武装,以党组会议、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持续深入、及时跟进、全面系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打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根基。


  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发挥地方立法“小切口、真管用、有特色”优势,制定《那曲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每一项立法任务都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全过程。依法作出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把民族团结法律法规、政策学习宣传纳入到法治宣传教育之中,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始终坚持正确监督、依法监督、有效监督,围绕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具体要求落实落地,连续2年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创建工作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助力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市创建。连续3年开展《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普法宣传专题调研、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推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得到正确有效实施。


  始终坚持代表主体地位,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号召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发挥“人大代表之家”“联络站” 等平台作用,组织各级代表开展民族法规、政策宣讲活动,传递民族团结之声,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谱写首都民族团结新篇章


20XX 12 4 日)


  和合“榴香”,京华共美。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典型缩影,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城市,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自第八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首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丰硕, 弦歌不辍!


一、铸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根魂梦”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赶考路上,北京努力书写时代答卷,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通过春风化雨的浸润、润物无声的滴灌,使“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的理念深深扎根首都各族群众心中。北京56中学、农大附中、海淀区民族小学等全市1000余所大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校一特色”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铸牢中国心、塑造中华魂,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颗钮扣”。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充分发挥首都人才智力荟萃、科研院校集中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和阐释宣传,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民族工作理论研究高地。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建立了百名“专家智库”和百项“内容智库”。高水平举办京津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推出一大批代表首都水准、体现北京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北京卷》《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北京市卷》,整理出版少数民族文物古籍,组织近十万名群众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让首都各族群众聆听文物古籍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深刻认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理解更加清晰。


  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立足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根植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挖掘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工程,积极梳理提炼并大力宣传故宫、长城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发挥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凝聚各族群众思想共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以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等重大文化活动为契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举办线上线下大型文艺演出700余场次,推介《一山之隔》《青春之骏》等优秀民族题材影视片500余部。大力普及民族健身操、柔力球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在“冰雪夏都”延庆成功举办北京市第十一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4000余名各族体育健儿在冰蹴球、太极拳等21项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中展现风采、加强交流、增进情感、增强认同。


  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大力宣传贯彻中央和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开展“凝心聚力跟党走·团结奋斗新征程”“不忘百年初衷·共筑百年梦想”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抓住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有利契机, 在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中国电影博物馆、燕京八绝艺术博物馆等31家博物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与国家民委合力共建的蒙藏学校旧址成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网上网下同频共振,报微端屏同步发力,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二、画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大“同心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北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贯穿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最强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20XX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中,各族群众共同唱响“礼赞新中国、坚定跟党走”时代主旋律,增进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街道社区等“九进”活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石榴花开美京城”等全市品牌和“和合社区”


民族团结惠”等基层品牌。牛街、喇叭沟门等老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再建新功,一大批新典型不断涌现,成为京华大地民族团结和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绘就“互嵌式”生活幸福画卷。积极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引导各族群众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交好朋友、做好邻居、树好家庭,不断促进邻里和顺团结、家庭和睦幸福、村居和谐安定。积极服务来京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建立工作站、开设“跟我学国家通用语言”微课堂,帮助其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加强与边疆民族地区互动交流,开通“京和号”“京藏号”等特色旅游专列,组织边疆各族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开展民企进边疆、“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系列活动,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途径。


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幸福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北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作示范的进程中,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努力走出新时代首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向美而行,描绘和美乡村幸福底色。每年召开民族乡村工作会,支持农业农村领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项目,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推动民族特色村镇优化升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民族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稳步提升。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建设。积极探索民族乡村振兴首都特色、北京样板,努力打造“京韵满乡民族团结文旅精品示范带”,形成民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相向而行,架起支援协作连心桥。真情“输血”,倾力“造血”,持续开展“一家亲”“手拉手”等活动。从医疗到教育、从产业到人才,汇聚全市力量开展组团式支援、多渠道协作。全方位构建产业、就业、科技、消费的立体帮扶模式,投入资金、选派干部,助力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对口协作地区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脱贫,实现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民族团结交融不断深化,真正把对口支援打造成为推动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


  携手而行,绘就京津冀协同新图景。“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情真意切、寓意深远。北京牢记总


书记嘱托,主动向前,积极推动三地协同联动,共同签署各领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效。发挥首都民族工作优势,常态化开展京津冀民族工作的会商、研讨、交流,举办京津冀冰蹴球邀请赛和柔力球交流大会等文化体育品牌赛事,民族工作协同发展的领域更加广阔。


四、奏响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交响曲”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坚持首善标准和守正创新, 在推动民族事务社会化治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答好富有温度的民生卷。细化“放管服”改革举措,将民族领域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网上可办率及“一次不用跑或只跑一次” 事项达100%。通过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推行许可告知承诺制等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满足各类市场主体需求,方便各族群众办事,畅通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织牢保障权益的法治网。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将坚持正确的与调整过时的相统一,有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立法纳入北京五年立法规划,更好地巩固民族关系、打击违法犯罪、防范风险隐患、更加有力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协调关系、处理问题,切实维护首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北京市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职责规定》《北京市乡镇职责规定》,有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将民族事务纳入“接诉即办”“吹哨报到”治理机制,积极回应各族群众“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成立“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协会”,搭建各族群众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平台,助力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中共享发展成果。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砥砺前行,奋楫扬帆,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首都篇章。


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朝阳寺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奋进力量


20XX1130日)


  咸丰县朝阳寺镇与重庆市黔江区接壤,这里不仅是鄂渝边界的一颗明珠, 也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镇辖总人口1.51万人,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81.6%


  近年来,朝阳寺镇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持续推进,汇聚起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巨大力量,20XX 年获得“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一、文化活动润民心


  923日,在朝阳寺镇五龙坪村滴水岩院落广场,一场“村BA”篮球邀请赛激情开赛,来自周边3个乡镇的500多名群众穿着民族服饰以球会友,共庆秋收。这是该镇今年开展的第18场群众文体活动。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文化活, 乡村兴,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周末我都会来。”鸡鸣坝村退休教师王权江在马家营院落教村民唱红歌、跳广场舞,深受村民爱戴。


  马家营院落吊脚楼里的活动室,音响、锣、鼓、唢呐等文娱设备一应俱全, 一到傍晚,这里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有了活动场地,大家都来唱歌跳舞。现在院子里聊闲话的人少了,大家越来越和睦。”村民刘道荣每天吃完晚饭就来活动室娱乐。


  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用文化活动凝聚人心。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 近几年,朝阳寺镇通过共同缔造,打造了12个院落活动室和15个院落“微广场”, 成立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盘子”传承人曾志明为带头人的文艺志愿服务队,改编“地盘子”、自编腰鼓舞等文艺节目,不定期到各个活动室开展文艺活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


  “把党的政策、传统文化、清廉文化传递到家家户户,活动开展的越多, 矛盾纠纷就越少,村‘两委’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上,村里正一步步实现美好生活愿景。”鸡鸣坝村党支部书记覃艳林说。


二、特色产业助民富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工程为重点,朝阳寺镇在特色产业上发力。


  113日,鸡鸣坝村柚子林里一片欢声笑语,驻村工作队员郭胜芳与柚农一同把黄澄澄的柚子称重、打包,装到游客车里。


  “今年的柚子丰收了,味道脆甜可口,很多游客来基地采摘游玩。”柚农熊勇笑容满面。今年,他的15亩“三红蜜柚”预计收入6万元。


  自2012年以来,该镇发展白柚3400亩,打造了“蜜柚小镇”,目前有3000 亩进入丰产期。


  “柚子于11月中旬进入采卖高峰期,柚农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收益较去年会有提升。”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覃春廉介绍。


  春有茶与花、秋有藕与果,加之烟叶、蔬菜等产业轮作,全镇2.3万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为提升产业附加值,镇内还配套建设了玫瑰精油提炼、油茶、茶叶加工厂,拓展了产业发展链条。


  重阳节期间,来罾沟“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参观的单位团体及零散游客络绎不绝。“组织老同志来学文化、赏美景、尝特产,这次的活动很有意义。” 退休干部覃光辉说。今年,罾沟红色美丽村庄共接待单位团体100余个、游客2 万余人次。


三、完善服务纾民困


  朝阳寺镇坚持把“为民解困”作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自然院落、小院落等“微单元”为基础开展网格式治理,搭建“院落小组+院落理事会”工作平台,积极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鸡鸣坝村积极推动党的组织、服务、管理进院落,发挥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主体作用,围绕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管护、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搭建乡村治理‘微平台’, 推动院落‘微治理’。”鸡鸣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宏力说。


  112日,鸡鸣坝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举办了一场趣味活动,工作人员通过有奖答题的方式向村民讲解防金融诈骗知识,并向大家介绍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的功能。“以前取快递要坐车去镇上,现在在家门口取,太方便了。”村民刘娟激动地说。


  快递进村只是朝阳寺镇提升便民服务质量的一个缩影。该镇坚持“党小组+ 党员+群众”工作方法,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用心倾听群众诉求,及时与相关部


门对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各项民生事项落到实处。


  “现在办事不用跑,党员家中找。我想要个轮椅,党员就送上门来了。” 凉桥村村民刘少珍身患残疾,是党员李红艳的联系户。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李红艳得知刘少珍想要一把轮椅,于是她马上联系相关部门为其解决,并送货上门。据统计,今年,该镇为43名残疾群众送去辅具。


聚焦“四度”发力  共绘民族团结最美“同心圆”


曲靖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  杨开宇


20XX1012日)


  曲靖市人民检察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积极带动、指导全市检察机关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截至目前,罗平县人民检察院、会泽县人民检察院创建为省级示范单位,富源县人民检察院、师宗县人民检察院、陆良县人民检察院、宣威市人民检察院创建为市级示范单位,沾益区人民检察院创建为区级示范单位。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不断深化,全市检察机关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画出了曲靖检察民族团结最美“同心圆”。


一、突出政治引领,不断加大创建工作“力度”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曲靖市人民检察院切实把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重要任务,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副检察长和政治部主任为副组长、内设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主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格局,制定《曲靖市人民检察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工作领导,抓实经费保障。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要求贯穿于检察工作各方面和司法办案全过程,促进民族地区公平正义和长治久安。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推荐和提拔任用,激励各族干警在检察工作中担当作为。截至20XX12月,院党组8名班子成员中,有1 人是少数民族;全院47名处级领导干部中,有7人是少数民族;57名科级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中,有9人是少数民族。近年来,涌现出的“云南省十大法治新闻人物”、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荣记个人一等功的回族女检察官桂艳萍,“云南省十大法治新闻人物”、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彝族女检察官何楚云,成为办案一线的中坚力量,她们用责任和担当,守护民生民利,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深化文化认同,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热度”


曲靖市人民检察院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各党支部党员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各族干警“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各族干警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道德讲堂、文化讲坛等形式,在各族干警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每年组织书画摄影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 深入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传统体育等活动,不断增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三、坚持能动履职,不断巩固创建工作“温度”


  曲靖市人民检察院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不断提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检察服务。通过办理保护民族聚集区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感;打造了“杜鹃花”未检专业团队,广泛开展送法进乡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将法治进校园延伸到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注重实质性化解,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16年的非法占地违建行政争议;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行动,率先在全省建立“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诉讼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基地”。2020年以来,根据市委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的总体部署,以城市排污、黑臭水体整治为重点,“检察长+河湖长” 巡河巡湖80余次,办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益诉讼案件111件;办理残疾人权益保障公益诉讼案件88件,督促主管部门收缴残疾人保障金236万元;农民工讨薪案件支持起诉、促成和解522件,涉案金额550余万元;对841名因案导致生活困难的被害人或其亲属开展司法救助,发放救助金603.72万元。在担当履职中, 曲靖市人民检察院全面促进“四大检察”协调充分发展,以全省前列的工作品质,维护好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四、情满香格里拉,不断拓展创建工作“深度”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美丽的香格里拉,始终有曲靖检察的一份牵挂。从2011年开始,曲靖市人民检察院对口援助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从检察业务开展、干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检察文化建设、信息科技应用、资金六方面开展“六位一体”的援助工作。10多年来,曲靖市人民检察院


每年都选派干警到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进行工作交流,援助干警结合自身业务工作经验,积极参与案件办理。通过1026名援助干警的辛苦工作,曲靖检察业务中一些成熟的工作方法融入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的执法办案中。同时, 援助干警虚心学习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各族儿女“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情怀,通过援助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检察业务能力提升。曲靖市人民检察院还积极发挥全国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的示范作用,协助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进行检察文化建设,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到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获得干警一致好评。2011年至20XX年,曲靖市人民检察院先后援建了职工餐厅、阅读书屋、运动健身房、智慧检务等多个项目,有力支持和推动了香格里拉市人民检察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曲靖市人民检察院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不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促进各民族共创美好生活贡献检察力量。


克什克腾旗以“四聚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深走实


20XX 8 28 日)


  近年来,克什克腾旗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路径,坚持“四聚焦”工作举措,在强机制、重教育、拓阵地、创载体、聚人心上下功夫,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力量。


  聚焦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题主线,坚持高位推动,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各级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旗乡村三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旗委党校培训教育重点内容。三年来,全旗分领域分批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9期,开设主题班次14个,各级党组织开展集中学习600余场次、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900余场次,实现了党员干部教育全覆盖。


  聚焦宣传教育。积极推进落实“六大工程”(主题宣讲、“石榴籽+”、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共建现代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规定动作,在全旗范围内组建党校、机关、企业、基层、社区、学校、文艺团体等7 支宣讲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教育网络。三年来,联系微信32311699,全旗累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覆盖宣讲活动760余场次, 受众达7万余人。深入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利用全媒体平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小课堂”等宣传专栏14个,累计发布主题信息700余条,并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杨清华先进事迹在融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受众超过20万余人。同时,面向全旗各企事业单位征集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40余篇、短视频30余条,开展巡讲活动400余场次。


  聚焦阵地建设。以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为单元,按照“科学化打造、特色化培育、多元化推进”的思路,指导全旗16个苏木乡镇(街道) 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所。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体活动、科技科普、健身体育“五大平台”,实现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的目标。组建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团队,对民族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等展开深入挖掘研究,大力推进村史村情进广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街墙,把村情村史、家风家训、乡贤名人等以通俗易懂、图文


并茂的形式,在街头巷尾、文化广场及村史展馆生动呈现。


  聚焦文化认同。充分发挥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接续创作歌曲《民族团结是幸福》、舞蹈《牧民歌唱共产党》等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感情播洒在各族群众心间。为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苏木乡镇本着“文化添亮色精神富起来”的目标,以“村晚”小舞台广聚人心,通过让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方式,引导广大农民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


昆明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


20XX 11 1 日)


  昆明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下辖716县,其中有3个民族自治县、4个民族乡、343个少数民族聚居行政村;全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99.3万人, 占全市户籍人口16.61%;有10  个世居民族,54种民族成分,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辖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世居民族成分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位居第二的城市。20XX年,托管位于中老边境的磨憨镇后,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1982年,云南省恢复举办民族运动会,并于1994年起形成四年一届的定制。目前,昆明市已先后成功举办11届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团参加了12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长期以来,办好全市民族运动会已成为昆明市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成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活跃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成为凝聚社会力量服务云南、服务昆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广泛认可、热情期待。


  多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积极推动实践创新,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96个,其中,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7个、省级163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党员干部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覆盖教育、在中小学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活动,创新“以城带边、帮带共建”新模式,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学院,努力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昆明经验”“昆明方法”。


  昆明始终坚持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的承诺,全力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把民族地区发展与全市大局紧密结合,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3个民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63.5亿元增长至20XX年的449.4亿元。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近3年统筹专项债券项目57项、资金39.61亿元,支持3个民族自治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民族团结进


步“十百千万”示范项目185个,投入资金16.03亿元,各民族自治县通高速, 民族乡和行政村通硬化路、通邮,宽带网络全覆盖。推进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创新昆明主城五区和安宁市一对一帮扶磨憨镇6个沿边行政村机制,累计投入资金4027.53万元,推进6个精品村建设。


  昆明始终坚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共识,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融荣与共实践中心110个,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完成777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依托云南民族村、石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火把节、花山节等节庆活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形成普遍共识。与云南其他15个州市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民族之家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168个,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便利的民族融居服务。


  昆明始终坚持“民族团结不仅是价值取向,也是行为规范”的治理原则, 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民族事务法治建设, 出台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政策文件,切实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纳入法治轨道。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1709个村(社区)全部建立村(居)民会议等协商议事载体,先后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5个,各族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将民族工作事项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昆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将于202412月届满,今年7月启动新一轮创建工作以来,昆明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按照“1620”的工作思路,全面塑造“融荣与共·幸福春城” 这一品牌。实施政治引领同向、共有精神家园同育、交往交流交融同心、统筹发展安全同步、推动法治保障同权、社会和谐稳定同护“6大行动”。结合民族分布的区域特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四位一体”新示范;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圈三廊”新示范;结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层次特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个进入”新示范;结合现有资源的分布特点,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馆校地场四方协作”新示范;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打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六个春城建设”新


模式;结合社会人口的构成特点,打造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 新模式,抓好20项重点任务100项具体工作。


林周县:共谱民族和谐乐曲  共建民族团结商圈


20XX 11 5 日)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在林周县城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深耕民族团结沃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奏响“团结曲”,开出“幸福花”,绘就了一幅幅和谐美丽的民族团结新画卷。他们就是县城内的所有商户。


  走进林周县城内,街上店铺林立,熙熙攘攘的行人和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 无一不构成小县城繁华热闹的景象。这里有一条由200余家藏族、汉族、回族、白族等不同民族组成的商户街道,主要经营服装、饮食、杂货店等。大家在习俗上相互尊重、文化上相互融合、经济上相互帮助,作为县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一面旗帜,县城商圈在丰富广大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林周县精神文明建设。这里的民族团结故事不计其数,在当地广为流传。


  兰宗干洗店老板娘白玛来自山南,15年前认识了从青海来拉萨打工的李先生,两人相识、相恋至今,育有两个孩子,这几年一直在林周县城做生意,小小干洗店,承载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搭起民族团结友谊桥梁。白玛说:“我们俩民族不同,一路走来相互扶持,日子过得很平静,生意也不错,我们店的左右两侧是回族拉面馆和汉族小吃店,平常跟他们相处得特别融洽,有什么事相互帮忙,逢年过节还一起吃饭唠唠嗑,这也是我一直留在林周县发展的原因。” 在白玛心中,民族团结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每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兰宗干洗店再往前走100米,有一家兰州风味手抓餐厅,餐厅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回族老板娘马玉兰和丈夫忙着打单子,服务员则忙着洗菜、配菜。10年前,马玉兰携一家人来到林周县,开始了创业之路。这些年,马玉兰一家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原则,干净、整洁的环境加上量足可口的美食,生意十分红火,在林周县城内几乎无人不知晓。马玉兰说:“来林周开店已经有11年了, 我们有不同民族的邻居,平时互帮互助,相处融洽,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我们一家人都在林周生活,林周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林周县城,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了县城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也加深了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各个商户也在经营中不断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了林周县不同民族之间的


交流交融。


  巷子有料老板安继刚在林周县做生意有3个月了,他说:“这里的营商环境特别好,各商户之间特别团结,周边商户也经常光顾自家生意,也看到了很多让人感动的行为,比如行动不便的老人被小朋友搀扶过马路、司机礼让行人、尊重彼此文化信仰,我也决定扎根在林周这片土地上。”


  点滴成江海,温暖聚人心。如白玛、马玉兰、安继刚一样的各个民族的人们在林周这片土地上经商,大家团结、向上,为林周县“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自己的力量为街区带来了繁荣、和谐;在这里,“同区居住、同街经营、同台娱乐”已然成为常态,为林周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注入了强劲动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馨香怡人。


龙乡儿女心向党 石榴花开别样红


赤峰市翁牛特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XX920日)


  赤峰市翁牛特旗是“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凤”的发祥地,文脉久远, 龙凤呈祥。近年来,翁牛特旗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全旗各族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汇聚起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磅礴力量,推动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


  2021年以来,翁牛特旗先后荣获市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荣誉称号。今天的翁牛特旗,开启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征程,旗委、政府团结带领全旗各族人民向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宏伟目标砥砺前行。明天的翁牛特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定会更加美好。


以形传神


深化“有形”工作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翁牛特旗委、政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放到翁牛特旗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进行部署,把创建工作纳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旗委、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2021-2025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意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任务的行动方案》《20XX年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重点任务清单》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基层党建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各级党政组织开展创建、投身创建的内生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


以感铸魂


丰富“有感”举措


聚焦主线抓好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在创建民族团结


进步示范旗工作中,翁牛特旗充分发挥旗委理论中心组和各基层党委理论中心组带动作用,坚持线上线下和点线面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先后发布相关稿件600余篇,阅读量、评论量等累计超过20 万次;开展专题培训、主题研讨1400余场次,发放学习材料3万余份,思想引领更加有力。精心建设海拉苏镇发展展示馆、乌兰敖都纪念馆、乌兰牧骑诞生地纪念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赓续党的红色血脉,打造共有精神家园。全旗中小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800余场次,通过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带动一个区域,让孩子和家长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以来,全旗共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120余次。全旗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牢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民心。


以实求效


用活“有效”载体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鲜艳。全旗大力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旗民委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军营”为载体,积极推进军地同心、军民融合、守望相助。旗民委和旗教育局联合组织全旗40所学校80支队伍1400多名各族学生开展“翁牛特旗青少年足球联赛”,各族青少年在竞技中相互学习交流,畅通了交流“大动脉”, 凝聚了团结向心力。同时,旗民委深入开展“石榴花开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进校园活动。今年以来,全旗中小学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系列主题活动20余场次。此外,积极开展全域旅游,成功举办20XX年“少年那达慕·沙漠小英雄”全国大赛,吸引全国各地各族游客了解翁牛特,欢聚翁牛特。积极开展嘎查村党组织“互学互助、结对共促”活动。指导确定113个“帮带合作对子”,各结对嘎查村深化组织联建,举办开放式党群共建活动254场次, 带动达成旅游协作、庭院经济等村级合作协议56个,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间的合作交流。全旗形成了各民族“手拉手、一起走、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凝心聚力


共谋“融合”发展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各民族携手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翁牛特旗坚持各民


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多年来,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583万亩, 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聚力打造全国有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和“大漠风光极限运动游”王牌、“龙凤故里、心灵之旅”品牌,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旗呈现“工业提质、城镇宜居、农牧增效、旅游促融”的良好局面,各族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大潮奔涌天地阔,风劲长空日月新。龙凤之乡翁牛特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全旗上下紧紧围绕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翁牛特旗新篇章。


勠力同心  团结奋进


乌什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20XX1110日)


  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乌什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团结奋进,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


  近年来,该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扎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宣传教育


  连日来,乌什县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库尔班·尼亚孜民族团结展馆” 很热闹,周边干部群众纷纷来到这里参观学习。


  展馆内,一段段语录、一张张照片、一帧帧影像珍贵的史料,让各族干部群众久久驻足,深切感受到民族团结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带着孩子一起参观展馆,展板上的内容对我触动很大,希望能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在孩子心中。”玉斯屯克和田村村民古丽巴哈尔·阿卜杜许库尔说。


  乌什县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建成一批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标识的村史馆、党史馆、民族团结展馆等,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同时,充分发挥燕山宣讲团、基层宣讲队等各支宣传力量,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41万余场次,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戏下基层” “送电影下乡”等各项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次,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二、文化润心


  近日,乌什县文工团干部职工来到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展板、雕塑等,全面了解长城文化。


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由中央预算资金投资2000万元建设,


20XX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8万余平方米。


  乌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勇说:“别迭里烽燧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文旅融合的宝贵资源,也是文化润疆的重要载体。今后将充分发挥好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作用,用长城文化滋润各族群众心灵,感悟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乌什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重镇。近年来, 该县依托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用好有关历史名人文化符号,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交通道路、亭台楼阁建设中,并深入挖掘别迭里烽燧、“远迈汉唐”石刻等“丝路文化”“烽燧文化”“西游文化”人文底蕴,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深植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三、榜样引领


  近年来,乌什县大力宣传库尔班·尼亚孜的先进事迹,打造中华文化大院、新时代的库尔班——库尔班·尼亚孜民族团结展馆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5 个,涌现出兰真玉、卡小花等一批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形成人人学习民族团结模范、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浓厚氛围。


  库尔班·尼亚孜多年来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文化润疆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


  乌什县居民张军说:“库尔班·尼亚孜的先进事迹激励我努力前行,我会以他为榜样,爱国爱疆,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为建设大美乌什贡献力量。”


滦南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


20XX116日)


  今年以来,滦南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不断深化“石榴花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建设,突出有形有感有效,积极创新宣传载体,打造“红石榴”大舞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扩大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整合资源,构筑民族团结宣传阵地。围绕打造“红石榴”大舞台,该县将县内老干部合唱团在内的7家业余演出团、13个民间广场舞蹈队以及朗诵协会、旗袍协会等民间社会组织,纳入“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队伍,把以往零散的流动演出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基层演出队伍参演范围广的优势,协调利用社会资源,采取“我搭台、你演出”的形式,搭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舞台, 将民族团结创建内容融入消夏晚会、传统节庆日活动和基层惠民演出等系列演出活动中,逐步形成全县民族团结创建演艺交流宣传阵地。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台下是观众,台上是演员”,使群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主角,同时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间的相互联系和情感交流。目前,参与人数已达4000余人。


  围绕主题,锤炼民族团结创建作品。该县充分发挥基层演出在文化宣传方面的群众性、广泛性、教育性等特点,指导各参演队伍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开展创作,编排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民族团结文艺作品, 创作的《民歌大联唱》、评剧版《爱我中华》、舞蹈《大中国》等作品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今年以来,该县已累计线下演出30场次,评剧版《爱我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书画作品线上展览等受到众多网友点赞好评。


  创新举措,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通过制定年度演出计划、建立节目审核制度、引导相关企业主动参与协办等举措,使“红石榴”大舞台运行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有演出队伍,有排练场地,有统一安排,有协调机制,有创作班子,实现了“月月有活动、逢节有演出”。通过指导各演出队伍结合民族团结宣传活动要求,使节目内容既主题鲜明又各具特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观念铸入灵魂、融入血液。广泛开展“红石榴”大舞台巡回演出,让红石榴大舞台延伸到基层社区、少数民族村,使其成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民族团结共繁荣 创新发展谱新篇


楚雄州高质量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生动实践


20XX1016日)


  “美丽的楚雄,我们亲爱的家园,同一片大地上,命运相与共。”歌曲《楚雄,我们亲爱的家园》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街小巷播放着。地处滇中腹地的楚雄州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汉族、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白族等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声音传遍楚雄大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楚雄大地徐徐铺开。


  近年来,楚雄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秉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当前, 楚雄州正紧扣主线打造“滇中翡翠”,稳步升级构筑“融和楚雄”,高质量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全力创建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一、凝聚新时代“楚雄力量”共筑民族发展新格局


  从元谋县108国道通往村庄的路上,树木郁郁葱葱,一幢幢充满现代气息的小楼房坐落街道两旁;在永仁县,一排排整齐的芒果树正迎着阳光茁壮生长, 等待结出美味果实后被运往全国各地;禄丰产业园内,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 规划有序的“绿色钛谷”正在全面打造中眼下,楚雄州正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民族发展新格局背后,汇聚着以政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楚雄力量”。当前,楚雄州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用党建“一根针”串起产业发展的“千条线”,通过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等实际,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构建起各民族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新图景。以“大统战”“大党建”“大比拼” 的工作格局,楚雄州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从创建型向引领型“大转变”,以“大党建”促进力量“大聚合”。通过建立“州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州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民族工作组织架构,健全民族工作委员制、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将民族工作放在大统战格局下统一部署,完善统筹协


调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全面覆盖、规范有序的民族工作体系,切实把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全州民族事务的治理效能。全州连续6年开展基层党建“主题年”工作,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堡垒,推动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双融合、双提升。


  在党建引领下,楚雄州先后探索了“五同”、“八+N进”、民族团结进步“十进”活动和四大创建联盟行动、“六大”落实机制、“12345”四个阶段的创建模式,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理念不断更新升级,主线意识更加突出,主线内涵更加深化。截至目前,楚雄州共有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 示范单位8个、省级示范县(市)示范单位291个、州级示范县(市)示范单位1587个,18个集体和17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51个集体和46名个人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产业强省战略的推进,楚雄州迎来新机遇,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楚雄篇章。


  回顾楚雄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楚雄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州民族宗教委主任鲁文兴说:“在高质量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进程中,楚雄州通过机制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坚持所有改革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最大程度发挥融合力量,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楚雄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楚雄州将元谋蔬菜、姚安花卉、牟定腐乳、南华野生菌、武定壮鸡等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确保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民族也不掉队。在共同进步的道路上,全州借力多种创新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目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42152元、14392元, 各族群众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改善,新时代楚雄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并行“楚雄魅力”浸润人心


  古色古香的楚雄市彝人古镇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川流不息,热闹非凡。夜晚的火把派对上,游客与当地群众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塘,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画”出最美同心圆。多彩楚雄,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


  近年来,楚雄州着力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行,绘就了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楚雄魅力”。


在文化保护上,楚雄州坚持以有形之“魂”,让民族文化保护“活”起来。制定出台《楚雄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恐龙化石保护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文化条例》等一批政策法规。此外,楚雄州通过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成立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着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万家坝铜鼓、元谋人遗址、恐龙谷等楚雄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同时,楚雄州坚持以有感之举让民族文化传承“动”起来。在楚雄市工人文化宫4楼,一幅主题为“党的光辉照楚雄,楚雄人民心向党”的百米彝绣长卷, 通过自然风光、历史沿革、文化史诗、民族节日、走向未来五个篇章,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了楚雄悠久的历史、绿色的生态、灿烂的文化、丰富的物产和楚雄儿女走向未来的美好憧憬,成为楚雄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一直以来,楚雄州做足“指尖文章”,多措并举推动彝绣产业实现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蜕变。5.7 万名不同民族的绣娘、530多户彝绣经营户、2.45亿元产值如今,彝绣已经成为楚雄州的特色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性发展的标志性案例之一。


  楚雄州一直都在推进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多措并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全省率先出台《楚雄州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和奖补办法(试行)》,出台37条措施推动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打造出《古微鲁》《云绣彝裳》《彝乡之恋》等兼具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民族文艺精品,“丝路云裳民族赛装文化节”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节庆品牌,也成为了沪滇文化帮扶“楚雄样板”。


三、坚持绿色发展先行擦亮民族生态建设“楚雄底色”


  位于双柏县的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生机盎然,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轻轻抖动身上的翎毛,或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在河谷附近鸣叫、踱步、开屏、嬉戏。近年来,楚雄州多部门联动,用法治织就绿孔雀“保护网”,擦亮“生态名片”金字招牌,而这仅是楚雄州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的一个


缩影。


  一直以来,楚雄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楚雄底色”。全州坚持生态立州战略,通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健全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责任机制,着力补齐生态环境问题短板,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制定印发《楚雄州“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楚雄州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统筹谋划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同时,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全州10个县(市)、103个乡镇已实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覆盖。


  2020年,楚雄州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大姚县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双柏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楚雄州和双柏县、大姚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交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谋发展的楚雄答卷。另外,楚雄州坚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点绿成金”,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硅光伏、绿色钛、绿色钒钛、绿色铜等产业,20XX年,楚雄州绿色硅、钛产值达482.9亿元;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制造业增加值355.2亿元,占GDP比重20.1%;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0.2%。在提升环境质量方面,楚雄州土壤环境保持稳定,2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值)达标率为100%,楚雄龙川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永仁县、姚安县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在筑牢生态安全方面,楚雄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7444.76平方公里,有湿地57.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01%;楚雄绿孔雀家园法律保护写进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得到充分展现。


  好山、好水、好空气,漫步在楚雄的街道、公园、村落里,桃红柳绿、天蓝水碧,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各族群众用心呵护的成果。


民族团结之花在大板镇绚丽绽放


20XX 10 14 日)


  在刚刚过去的自治区第40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中,巴林右旗大板镇党委、政府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思想引领、宣传聚力、文化铸魂”三个方面,开展以“感恩奋进跟党走,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上作示范”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获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为推动全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了磅礴奋进力量。


围绕理论武装


强化思想引领作用


  “这一组照片是镇党委组织镇机关全体党员和各嘎查村书记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党员集中学习等方式,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培训时的场景。”镇政府负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干部牧其尔指着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照片介绍道,“为保证学习效果,镇党委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为内容,对全镇各嘎查村书记进行了理论测试,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测试的场景。”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该镇党委带领全镇各级党组织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等为内容, 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1次,在镇机关党员中开展党课学习1次,组织全镇各嘎查村书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应知应会集中测试1次,深入旗国防教育基地和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地开展“感恩奋进跟党走,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上作示范”主题党日活动2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围绕“五进”要求强化宣传聚力作用


  “这组照片展示的是我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五进’活动时的场景, 其中这张是我镇中心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时的情景。” 牧其尔继续介绍道。


该镇党委带领全镇各级党组织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进嘎查村、进家庭、


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要求,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观影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广泛共识。


围绕非遗传承


强化文化铸魂作用


  大板镇党委、政府在组织全镇各级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联合旗相关部门在全镇多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宣传活动。


  该镇党委联合旗文体局、旗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等部门,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先后开展了民族团结共建联创、“迎国庆、铸团结、兴文化、展非遗”——农牧民文艺汇演暨手工艺品展示等活动。在充分展示镇内民族服饰制作、格斯尔说唱、柳编、马头琴演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同时,让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及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了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润心田 村美民富谱新篇


丽江市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成功实践


20XX1118日)


  “舍不得的丽江”让中华儿女沉醉于滇西的山河锦绣;“留得住的丽江” 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画卷。


  近年来,丽江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作各项工作的主线来抓, 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旅游,使丽江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但“舍不得的丽江”所蕴含的绝不仅仅只是旅游。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日,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丽江市多个地方,真切感受到丽江市着力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出实招、见实效。如今,丽江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域升级走细走深走实,勾勒出一幅各族儿女团结友爱安居乐业的和美画卷,融入丽江,成为新的向往。


有一种向往的生活,叫作丽江。


  这里有着壮美巍峨的玉龙雪山,有着群山滴翠的泸沽湖,有着水草肥美的拉市海,更有饱含着沧桑历史的茶马古道,更有着见证着各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大研古镇,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是一块镶嵌在滇西高原上熠熠生辉的民族团结之地。


  近年来,丽江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 围绕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总目标,贯彻落实20XX年、20XX年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的安排部署,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党旗高扬


创建工作有了“定盘星”


深秋时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镇均良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暖意融融。“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我们村党支部


冲得上去,干得成事,敢于啃硬骨头,能让群众信服,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均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木本恒的一席话,引得在场村民纷纷鼓掌叫好。


作为纳西族聚居的古村落,均良下村紧紧围绕村党组织领导有力、乡村治


理工作机制健全等创建标准,交出了一份党支部牵头,深度挖掘农业多重资源, 再造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完美答卷。


这是丽江市通过党建引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的一个缩影。“我们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可以说效果显著。”谈起丽江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丽江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杨学文底气十足。


  20XX年,丽江市打造和推荐上报了3个国家级示范单位、11个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6个云南省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拟命名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0个、示范户50户,创建工作的规格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制度保障。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丽江市连续出台了《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丽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十八条措施》《关于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十条措施》,制定印发了《丽江市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工作方案》《关于丽江市贯彻落实〈“石榴红”工程行动方案〉八条措施》,从制度建设、创建内涵、形式方法等环节入手,以党建促创建,以党建聚民心,确保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域升级行稳致远。


共同富裕


创建工作有了“压舱石”


  丽江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地域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开南街道的百亩菊园,到永胜县三川镇的千亩荷塘,印证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硬道理:产业振兴是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带给各族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多亏了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我们才有条件建起17座空气能的热泵烤炉,解决了七月菊、陶菊、金丝皇菊等鲜花的储存难问题,减轻了负担,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看着眼前忙着运送菊花来加工的


大来下村民,丽江琸玛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德泉跟记者算起“经


营账”。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的带动,丽江琸玛金农


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菊花品类销售额接近500万元,给开南街道贵峰社区大来下村集体经济带来近20万元收入。


  大来下村民心中也有一本“收入账”。“村里引进了企业,现在种了菊花, 有保底价收购,还可以在烘烤坊打零工,每天做工能有100元,一个月就有3000 元。更别说年底还有集体分红,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村民和继荣尝到了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甜头”,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做大做强乡村产业,点燃了大家共同致富的热情,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 示范引领建设工程雪中送炭、灶小火旺‘民族团结钱’的效应。”开南街道贵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立峰一席话道出了大来下村产业兴旺、群众宜居的“秘诀”。


  告别开南街道,记者来到永胜县三川镇,见到了“美丽三川”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听到了各族群众围绕千亩荷塘发生的幸福故事。


  “村民从一开始质疑,到后来主动要求种植荷花,是真金白银的收入改变了大家的想法。”莲藕种植大户白云龙见证了三川镇荷花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作为财政部在全国13个省实施的13个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之一,“美丽三川”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建设荷花产业园、千亩果园,做好水系综合治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实施农民富裕富足项目。


  “在今年荷花节期间,大约有15万人次的游客来到三川赏荷花、吃荷花宴, 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钱袋子鼓起来的美好期待。对于未来发展,大家更加自觉团结友爱,共同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三川镇有关负责人毛家永看着波光粼粼的荷田,畅想着产业振兴带给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入脑入心


创建工作有了“主阵地”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域升级中,丽江市抓好教育示范,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里,我们打造了以茶马古道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廊,铺设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板,让各族群众散步游玩时就能浸润其中,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永胜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子林春对记者说起主题公园里铺设的内容时如数家珍。


  在加强社会面宣传的基础上,丽江市发动共青团、青联、少先队等基本单元,通过主题团(队)日、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学习,覆盖全市青少年14万人次。组建丽江青年讲师团、红领巾巡讲团、青联民族团结“轻骑兵”宣讲团3支宣讲队伍,运用“青言青语”“童言童语”开展“六进”宣讲, 覆盖各族青少年56万余人次。


  “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骄傲自豪!”永胜县民族中学学生张晋玮正在给同学们分享中国地形图知识,这样的特色思政课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学校有汉族、彝族、傈僳族、壮族、白族等17个民族,全县15个乡镇3000余名师生在此共学共事共乐,温暖了各族学生的心窝,引导他们从小就萌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记者介绍完基本情况,永胜县民族中学校长芮高明又盘算着如何进一步打造好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精品思政课。


  离开永胜县城,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永胜县仁和镇,探访以传承红色基因闻名的永胜八一红军小学。


  “学校以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为基础,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将红色育人理念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学生们在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的网络直播绘画课老师指导下,自己创作的民族团结主题水彩画,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有这个绘画水平!”永胜八一红军小学校长杨从辉声音洪亮,提起自己的学生,忍不住跟记者“炫耀”起来。


  丽江市以“石榴红”工程为统领,实施“三项计划”,举办了20XX年丽江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活动,积极选送青少年参加全国、全省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团结进步同心营”、“丽鹤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香港理工大学研学交流等青少年交往交流活动,覆盖青少年2.9万余人次,引导各族青少年在融情实践中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共绘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为全市各族青少年在校外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良好平台。


亲如一家


创建工作有了“风向标”


  丽江市全力推进各族群众流动融居,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上下功夫,培育各族群众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土壤。


  走进丽江市古城区彩云社区贴心苑廉租房小区、瑞馨佳园公租房小区,道路旁绿意盎然,小区整洁干净,民族团结主题彩绘跃然眼前。


  “曾经我们小区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很多物业公司都不愿意接手,居民生活很不方便,大家互相埋怨的事情时有发生。”说起小区以前的情况,彩云社区居民和士逵直摇头。


  “20214月,我们接手小区物业工作以来,通过公共基础设施改造,成立‘五心’服务之家,在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上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让各族群众积极交往交流交融,主动参与小区治理事务,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在古城区投控集团负责管理小区物业后,云南省第八届道德模范木润华主动请缨,投入到物业管理这一全新岗位上。


  两个小区居住着汉族、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普米族等10多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小区,为打通物业服务“最后一米”难题,木润华带领“巾帼服务队”,组建好“五心”党支部,建立起“党组织挂包+楼栋长+联席会议”制度,以“初心、爱心、用心、贴心、暖心”的理念,采取党群共建方式,打造“五心”服务之家,让好的制度成为服务各族群众的坚强保障。


  “在‘五心’服务之家,可以一站式办理申请、缴费、入住等业务,不用再跑其他部门。”在木润华看来,这个综合服务大厅才是用心服务的第一步。


  针对小区老人居家养老不方便等问题,开办了专门为小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爱心午餐的幸福食堂。“食堂饭菜营养卫生,工作人员服务贴心,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彩云社区居民和学信对幸福食堂赞不绝口,逢人便夸。


  养老之外,古城区投控集团聚焦大家“急难愁盼”问题,为296户早出晚归的外来务工人员,建起了平价餐厅和平价超市;为38612岁以下儿童,新建了儿童游乐室和爱心小课堂;为老年人修建的活动室,已服务老人1789人次;为人口多的住户修建公用家庭会客厅招待亲朋;小区住户可以参加“五心”服务之家发布的志愿服务,获得积分后能兑换生活用品、折算用餐在各民族互嵌式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两个小区越来越美,大家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极大地激发了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


  “通过摸清各族群众需求,打造互嵌式融合新模式,让各族群众沉浸在团结友爱和谐幸福的氛围里,共建共治共享意识深入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选择。”木润华表示,古城区投控集团环卫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将持续加强“五心”党支部建设和“五心”服务之家打造,为促进各


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范本。


  丽江市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过程中,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以教育示范为渠道,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融合发展,“美美与共丽江美,心心相融一家亲”的民族团结故事正在滇西明珠大地每个角落上演。


努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格局


中共邵阳市委书记  严华


20XX1027日)


  邵阳是湖南省民族工作大市,有少数民族50个、人口56.62万,占全市总人口6.89%;有1个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15个民族乡。近年来,邵阳市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邵阳新篇章。


一、健全“三项机制”,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坚持把民族工作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 制定出台《邵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强化工作调度, 及时解决实际难题,推动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


  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市领导和市民委委员单位联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每名市领导联系1个示范单位,以上率下、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部门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各县市区同步跟进、主动作为,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强化督导考核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监督、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和平安建设考核,采取“一季一考核、一季一排名、一季一通报”方式,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各级责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二、构建“四大矩阵”,全方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全覆盖的教育体系、营造全方位的宣传氛围、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构建立体化的平台载体,通过教育厚植、宣传培育、文化浸润,在润物无声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全覆盖融入教育体系。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民教育、


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对象全员覆盖。把民族工作理论政策法规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校主体班教学内容。举办专题培训班,提升民族工作干部综合素质。广泛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和集中观看主题电影活动。教育系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各县市区各单位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


  全方位营造宣传氛围。利用各类社会宣传品、沿街大屏幕、店铺LED屏常态化开展宣传。发布《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倡议书》,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金点子”、LOGO征集活动,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行主题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构建“道中华”为主体的网络宣传矩阵,开通“邵阳石榴籽”微信公众号。在市级主流报纸、电视、网络和“村村响”广播、交通频道广播开设宣传专栏。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定期发布创建宣传短信。


  多层次开展文化活动。注重挖掘文物、非遗项目承载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三交”史,让文物“开口说话”,展示邵阳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突出地方特色,深入挖掘魏源、蔡锷、吕振羽等邵阳历史名人在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等方面的贡献。筹划各民族共享共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和民族交流活动。坚持四年一届举办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创作了大型祁剧《种子方舟》、主题歌曲《石榴花开映邵阳》等一批既具有邵阳地方特色又彰显中华文化气派的文艺精品力作。


  立体化搭建载体平台。成立邵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初步形成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公共文化设施、城市标志性建筑、旅游景观等多个领域。全市命名1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市主城区和全部县市同步开通56路“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精心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大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主题公园、宣传园地等。


三、实施“三项计划”,全力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突出做好“融”字文章,着力实施民族工作“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着力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出台20多项配套政策支持各民族群众融入城市,制订10余项措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省率先成立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探索走出依托社会团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子。推动结对共建,与新疆、西藏、内蒙古、贵州、广西等地相关单位结成28对合作共建关系。支持百万邵商跑出“民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加速度,鼓励


20余万名邵阳企业家在新疆、广西、贵州等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建设市场主体。着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不断深化“红石榴”·“1+1”湘吐同心共建工作,与吐鲁番市鄯善县结成共建学校5对,2018年以来先后选派3轮共44名教师赴鄯善县支教。驻邵高校吸收民族地区学生入学逐年增长。通过线下实地交流和“同写一份信、同寄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课”等线上互动交流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结对子。各县市区积极为青少年搭建主题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结对交流新平台。


着力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


打造以山地旅居、山乡民俗体验为重点的山地旅游产品,开发“世界遗产·浪漫崀山”风情游、“魅力苗乡·城步南山”休闲避暑游等精品旅游线路10余条。结合举办全市旅发大会,推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游”,游客达200万人次。


四、突出“三个紧抓”,全速推动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坚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公开讲话,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紧抓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聚焦打造“三个高地”,实施制造强市“六大行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五大工程”,落实开放强市“五大举措”,在全省率先建设湘商产业园,建成沪昆百里工业走廊,打造了装备制造、新型显示、特色轻工等九大产业链,实现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国家级经开区、百亿制造企业、上市公司历史性突破,省级产业集群总数排同类地区第一,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紧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坚持在帮扶政策、资金、力量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2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余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着眼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特点,积极发展主导产业,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11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村镇被评为湖南省最美(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


  紧抓增进民生福祉这一根本。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双减”工作经验获教育部推介。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标准化村(社区)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打造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等一批文化新地


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XX年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排名全国地级市第24,南山国家公园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公园候选区。平安建设成效明显,“一村一辅警”写入中办国办文件,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背包式”调解工作法全国推介, 切实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育民族团结“种子” 共享甜美“幸福果”


扎囊县扎其乡德吉新村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XX925日)


  德吉新村是远近闻名的“团结村”,这里生活着藏族、汉族、土族等民族790余名群众,现有民族通婚家庭10户,自搬迁入住以来,村里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绘就了一幅守望相助的美丽画卷,奏响了一曲同心筑梦的时代赞歌。


  走进扎囊县德吉新村,一排排整齐美观的藏式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四通八达,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积分兑换超市一应俱全,整个村子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漂亮,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德吉新村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为总抓手,采取宣传引导、载体建设和经济发展三大措施,总结出了“13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法,实现通婚家庭典范化、邻里互助日常化、幸福生活普遍化、关怀认可激励化、民族群众多样化的五大工作成效。先后荣获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山南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居)等称号。


一、促交往,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村委会广场上, 民族团结宣传标语格外醒目。“一闲下来,大家都会来这里跳跳舞、唠唠嗑, 不仅增进了感情,还能学习普通话。”正在锻炼身体的村民卓玛高兴地说。


  “我们经常在这边搞活动,学习不同民族舞蹈,现在我也可以跳一些简单的藏族舞蹈。同时,我们也非常尊重各民族习俗,相处得很好。”一旁照看孩子的李女士向记者说道。


  近年来,德吉新村在强化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广泛搭建平台,积极探索创建工作新途径,定期邀请民族通婚家庭代表向全村各族群众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让各族群众深深感受到民族团结就在身边。


  同时,充分利用“12·4”国家宪法日、“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节点, 深入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形成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


  除此之外,还组织各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民族团结相关政策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测试验收学习情况,累计积分,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度和激情。


二、促交流,邻里互助日常化


  “有需要随时找我!”“我需要随时找你!” 在德吉新村,各民族之间真诚相待、真心认同、真情关怀、真正互助,亲如一家。如今,全村形成人人在讲民族团结情、人人在说民族团结话、人人在办民族团结事、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局面。


  来自河南的刘俊自进藏以来,就在德吉新村经营一家超市,他和当地群众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已经融入了当地村民中。


  刘俊说,“这些年来,我们都相处得很好,不管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互相帮忙。”


  “村里不管大事小事,刘俊都非常积极,哪里需要什么东西,他也第一时间会送过来,大家都说他人好。”谈起刘俊,德吉新村党总支部书记次仁多吉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德吉新村积极组建“邻里互助”志愿者队伍,以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把照料孤寡老人生活起居、关心留守儿童学习成长、帮助劳力不足家庭春播秋收等工作纳入志愿互助活动范围,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累计开展互帮互助300余次,配合村“两委”开展矛盾纠纷排查400余次。


三、促交融,通婚家庭典范化


  美朵曲珍是扎囊县扎其乡人,许草云是四川人。两人结婚20多年,生育三个孩子,夫妻恩爱、相濡以沫,用心经营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家庭。


  “平时,我外出务工、老婆在家带孩子,一年下来,收入也不错,现在生活各方面过得很好。”许草云高兴地说。


  说起自己的老公许草云,美朵曲珍眼含爱意地说:“我们是在泽当打工时认识的。老公对我很好,我们的生活很幸福。”


  在德吉新村,像美朵曲珍和许草云一样的民族通婚家庭还有很多。他们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相依相守,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生动赞歌。


秦长城下石榴红


固阳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纪实


20XX124日)


  固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北纬41°的黄金纬度带,素有“秦风魏韵,长城故里,三山胜景,油菜花乡”的美誉。因扼守石门古道北端,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全县总面积5025平方公里,下辖6个镇、6个社区、73个行政村,1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总人口19.7 万人,由汉、蒙、回、满等31个民族共同组成。进入新时代以来,固阳县成为包头市山南山北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


一、高位领航着力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


  固阳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立了县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一把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县、镇、村民族工作“三级网络” 与“三级责任制”工作机制,夯实民委委员单位责任,准确定位创建目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全县重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创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推动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多措并举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础


  固阳县秉承“及时、务实、压实”的实干劲头,挂图作战、跑表计时、到点验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作为主要抓手,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在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县共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2个、市级61个、县级30个,培养选树了40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示范典型。怀朔镇等28个单位获评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73人获评模范个人,固阳县驻包党群服务中心等7家单位被命名为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三、文化润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固阳县认真实施“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行动,设计了“石榴籽·阳阳”IP形象,创办了“固铸同心”视频号。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


筑中国梦”主题宣传,开展主题读书、学习普通话、“讲团结、促和谐”系列活动,组织各族群众“同过中国节”,开展搓莜面、剪纸、制作麦秆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赛观摩,以昭君出塞、花木兰从军、蒙恬筑长城等历史人物故事凝心,以“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齐心协力建包钢”等民族团结故事铸魂,生动展现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的历史,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四、多元发展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年来,固阳县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及时启动乡村振兴,在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引资上持续发力,因地制宜推动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值取得突破性进展,三产活力迅猛激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39460元、1985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7亿元,“四上”企业突破80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列全市前列。同时, 固阳县获批全自治区第一家黄芪“药食同源”试点县,荣获“中国固阳·正北黄芪之乡”称号,北纬41°固阳献区域公用品牌得到大力推广,全县各族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今的固阳,业已进入了全面振兴、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农牧业稳县、工业富县、商业活县、生态旅游兴县”成效初显,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工程全面开花,一张张笑脸在田之垄、城之中次第绽放,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记录着固阳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实步伐。长城故里心连心,多彩固阳同筑梦。全县各族人民正大步走在以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必将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美丽富裕幸福活力和谐固阳的新画卷。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升级版


石林县委宣传部


20XX1015日)


  2015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石林彝族自治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工作要求,自2017年成功创建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已持续创建19个省级、112个市级、188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石林县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缩小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依托乡村振兴和“十百千万”工程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创新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 不断拓宽增收渠道。石林县紧扣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进步示范主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文化共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有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撒尼)刺绣、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摔跤(彝族摔跤)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叙事长诗《阿诗玛》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8年制定出台《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 同年开通昆明地铁“阿诗玛号”文化专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 石林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阿诗玛》从单一的口传叙事长诗逐步发展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和文创产品。《阿诗玛》被列为中国20 世纪百年百种优秀文学图书之一。《阿诗玛》一步步从个性走向共性,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挖掘整理《阿诗玛》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保护、传承、交融、创新、认同、共享。


——全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因石而名、因旅而兴”的石林县是昆明市的3个民族自治县之一,以石林风景区和阿诗玛文化著称于世。石林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绘就了“山石展神韵、绿水绕青城、四季皆画卷、风情醉国人”的美丽画卷。雄奇的石峰让五湖四海的嘉宾叹为观止,巍峨的圭山见证了革命志士的热血豪情,多情的长湖孕育了魅力无限的阿诗玛文化,石林是云南旅游的“金字” 招牌。


  石林县围绕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51068”重点任务,以旅游提质、项目建设、智慧旅游、产品供给、乡村旅游、文化赋能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优做精打造一台阿诗玛演艺、拍摄一部阿诗玛电影、建设一批阿诗玛主题酒店、建设一个阿诗玛文旅小镇、开发一系列阿诗玛文创产品等“五大” 阿诗玛文化品牌项目,策划打造石林民族团结火把节、阿诗玛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人参果文化旅游节等“十大”重点文化节庆活动,有序推进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城、大叠水景区整体改造、夜游巴江、高铁片区文旅配套一期工程等“六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谋深谋实以糯黑村、五棵树村、阿着底村、小箐村等“八寨”为重点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创新开发旅游特色项目和产品业态,打造了云上人家矣美堵—回到阿着底—民族团结锦绣小箐的乡村旅游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大乐台旧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石之共筑、水之同源、山之合脉、人之并情”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推动石林县全域旅游“全域联动、全域出彩”,以“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为主旨打造旅游促“三交”新平台。


——六治融合,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水平。


  石林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村(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推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美治添彩”,打造了小箐样板、阿乌经验和大乐台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党建联盟等社会治理“六治融合”的石林模式。以政治引领统揽全局,推进社会治理一体化;以法治保障固本利远,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以德治教化涵养底色, 推进社会治理人文化;以自治强基激发活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以智治支撑便捷高效,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以美治添彩扮靓乡村,推进社会治理精品


化。


——创新方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十进”的基础上,石林县创新开展“十进+N”, 拓展民族团结进步的覆盖面,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即,拍摄一部主题教育片《北京的亲人来啦》;编排一部主题歌舞剧《情满圭山》;建设一个主题陈列馆、一个主题展览馆;开展一系列故事汇活动;创作一首主题歌曲《五十六朵花开大中华》;编制一套主题教育系列丛书;打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组建一支主题教育宣讲团;搭建一个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基地;开发一批民族团结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全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广场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9个,打造研学线路7条、红色教育线路3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个,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精品线路4条。


——联创联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交流合作共进步”为主题,与陆良县召开延续28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协商会议,签订《陆良石林两县民族团结进步协议》,共谋合作、共商繁荣、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共同签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合作协议,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通过重点实施“三项交流计划”,在教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合作,推动相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新跨越。持续深化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开展交流与合作,与安宁、五华、禄劝、罗平、腾冲、宁洱等兄弟县市区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双赢,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积极打造石林杏林大观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未来也来公园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与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合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探索实践”活动。与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知名院校开展校地合作。共同构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牢固阵地,共同搭建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平台,共同推动各民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石林品牌优势,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营造全社会关心民族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传承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全民健身和民族团结,推进全民健康。


江门市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落细落实 让“石榴籽”抱得更紧更密


20XX 9 30 日)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在侨乡大地落细落实。从江门与图木舒克之间的对口情,到民营企业内各民族员工之间的互助情,民族团结共识在江门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里不断凝聚。


一、与图木舒克市情谊深厚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江门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自此,两地联系交往不断紧密,合作机制日益完善,民族团结情谊也更加深厚。


  多年来,我市坚持向图木舒克市派出柔性援疆医疗队,从未间断。市人民医院骨外科援疆医生容锡沧还记得,援疆那段日子,晚上730分下班时天还亮着。“我们对口支援的医院条件艰苦,卫生人才严重缺乏,我们需要协助医院完成‘输血’向‘造血’的转换,完成技术带教帮扶,协助医院规范流程、完善制度。”容锡沧表示,医疗队经过充分调研,因地制宜,开展如“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技术等中医正骨特色技术的推广培训,获得了当地患者的称赞。


  在群众服务方面,两市也联结得更加紧密。今年,我市社保局与图木舒克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签订“江图社保通”合作协议,将实现两地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等21项社保业务跨省办理,推进线上跨省通办服务,建立社保基金风险防控机制、待遇疑点数据核查机制和内控管理沟通机制,打造“社保服务跨省通”品牌,让来自图木舒克市的务工人员在江门工作生活更暖心、更舒心、更放心。


  今年初,图木舒克市组织文化交流团赴我市交流演出,其中歌曲《一起飞》表达了援疆干部对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这片热土和当地群众的热爱,再现了援疆干部舍家报国、倾情奉献的高尚情怀。


二、企业少数民族员工有贴心人


  开平市依利安达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助理陈小伟是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近年来,他几乎每年都带头到少数民族地区作宣传,招聘少数民族员工, 甘肃、广西、云南等省份都有陈小伟团队的足迹。为照顾公司914名少数民族员工在他乡的饮食起居,陈小伟还大胆地在公司经营管理上做出改革,如在厂内


开设了2家清真饭堂、2家清真面馆;划分少数民族宿舍区,增设少数民族家庭住房等。公司不少少数民族员工提到陈小伟,都称赞他是少数民族员工的贴心人、好兄弟。


  正是有许多像陈小伟这样用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事业的人,才让民族团结共识不断凝聚,各民族群众来往日益密切。江门不少民营企业招收了一批少数民族员工,在企业的关怀和动员下,他们积极融入江门,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江门市竞晖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的少数民族员工主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 主要包括壮族、瑶族、土家族和布依族员工。今年6月,企业专门召开“同心共话民族情、凝心聚力促发展”少数民族员工代表座谈会,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员工的心声,还按照一定比例推荐表现优秀的少数民族员工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在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少数民族职工共有603人。在每年定期开展的欢乐嘉年华活动中,企业均设民族风情展示区,不同民族的职工还可以在活动现场开设民族风情摊位。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还对少数民族职工在入党、提干、评先等方面给予特殊关注,提供学历提升、继续学习机会,实行学费优惠、减免政策。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雪域江南绽放


林芝市以“四个突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高质量发展


20XX926日)


  民族团结进步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前提。林芝市锚定“努力在‘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的生动实践中走在全区前列”目标任务,以“四个突出”为抓手,着力在宣传教育、典型选树、载体创新、成果共享上下功夫,全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 发展。


  突出宣传教育,提振民族团结“精气神”。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提升能力素质,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参训人员超1000余人次,有效增强党员干部维护民族团结、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水平。广泛宣传教育,依托波密红楼、察隅英雄坡、琼林“小木屋”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民族团结等宣传活动1.52万场次,受教育群众34.1万余人次,引导全市各族群众把民族团结植入灵魂、融入血脉。强化舆论引导,通过主流媒体发布民族团结相关新闻、稿件100余条,依托新媒体推送相关信息400余篇、阅读量8.3万余次。在全市主要街道、跨街龙门、出租车顶灯等宣传媒介滚动播放标语1.2万余条次,发放宣传海报2万余张、宣传品4万余份,全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氛围更加浓厚、推进更加有力。


  突出典型选树,汇聚民族团结“正能量”。坚持把典型选树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完善修订《民族团结模范评选表彰实施办法》,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典型选树、宣传力度,挖掘一批在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等方面模范带头的集体和个人,指导推荐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全国示范单位、自治区模范单位,启动市级模范单位和“多民族和谐家庭” 评选命名活动,在培养典型、选树模范上下好先手棋,大力宣传模范单位、模范典型,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目前,已向自治区推荐6家单位为第十一批全国示范单位,推荐第三批自治区模范单位及相关典型59家、教育基地3处,收集申报市级模范单位材料157家。


  突出载体创新,引领民族团结“新风尚”。坚持把载体创新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关键,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工程,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


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街道)、进村(居)、进学校、进部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景区、进家庭全覆盖的基础上,结合桃花文化旅游节、米林市黄牡丹旅游文化节等节庆节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贯穿全过程,区内外近30万人次与当地群众节同过、歌同唱、舞同跳,促进各民族在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大力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选派11 名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赴浙江、福建参观交流,与四川省雅安市达成民族团结区域合作协议;组织38名各民族优秀青年赴广东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粤藏同行新时代”学习交流活动;邀请珠海、香港和澳门的300余名青少年赴林开展结对结亲交流,促进各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突出成果共享,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坚持把成果共享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目的,立足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集中为荣获第十批全国示范单位、自治区模范集体、第四批市级模范单位和第一批模范家庭授牌, 推动创建工作深入人心。持续推进4个边境县(市)创建工作,打造米林市民族团结进步展厅、朗县金东乡民族团结文化长廊等阵地,确定5个边境乡镇、24个边境村(居)为重点点位,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千里示范带。制定《林芝市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帮扶鼓励工作方案》,针对生活贫困、患病、因灾的个人(家庭) 以及致力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帮扶本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外来落户企业等群体, 从慰问、帮扶、鼓励等方面进行关心支持,在全社会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巴彦淖尔市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20XX821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站位谋划,联系微信32311699,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巴彦淖尔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攻坚方案》《巴彦淖尔市“籽籽相拥·同心筑梦”主题“十个一”工程行动方案(试行)》, 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动全市社会各界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常态化创建工作格局。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内容,组织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学习传达全国、全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究民族工作,部署我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坚持文化铸魂,促进各民族籽籽同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全市各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开课率达100%,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全市普通话普及率逐年提高。聚焦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充分挖掘我市文化历史的内涵和精髓,创新推出“长城两边是故乡”“民族团结宏歌长”等20余个文创作品,录制展演《周末妈妈》舞台剧。创作的《民族团结石榴籽·吉祥甜蜜待您尝》公益广告荣获全区第四届广告大赛一等奖。承办了八省区蒙古文书法大赛,举办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师生“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充分利用标语标识、电视报刊、“三微一端”和文体活动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借助各类媒体平台设立专栏和发布各类创建信息;各单位累计举办宣传活动、文艺汇演、主题宣讲和知识竞赛等各类活动1070余场(次),发放宣传折页、主题海报等20万余份,投放标语865万条(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群众、融入生活、浸润人心。坚持发展为要,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坚持把发展作为


第一要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生大改善巩固和增进民族大团结。今年,我市共争取到中央、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427万元,安排实施64个项目。持续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各旗县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特色产业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交流互嵌,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在各旗县区设立多个社区之家,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为各族居民创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条件。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体娱乐、联谊交往活动,深入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暑期“夏令营”“同心营”系列活动等,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拓展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在沉浸式体验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间。


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珲春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纪略


20XX926日)


  珲春市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在全市2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6.2%,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县市。多年来,珲春市各族干部群众把守护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 矢志不渝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珲春大地常开长盛。


  走进杨泡满族乡小学,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一幅幅精美的满族剪纸作品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课堂上,延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韩双正在教授学生满族剪纸。


  自杨泡满族乡被授予“满族剪纸之乡”称号以来,杨泡满族乡小学以“传承满族文化,创建特色学校”为己任,把挖掘和传承满族文化作为办学特色, 将满族剪纸课设为校本课,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让优秀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为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杨泡满族乡在杨木林子村建设了杨泡满族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通过参观抗联遗址、使用民族语言授课、赏析优秀满族剪纸、体验民族游戏、试验田种植农作物、制作品尝民族食品等方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截至目前,基地已承办全州组织委员培训班现场教学、全州“千名村书记”培训等活动11班次,承接各部门单位主题党日活动20余次,累计接纳3000余人次。“这几年,通过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 居民的关系更融洽了。每到年节,大家都聚在一起制作美食、表演节目,其乐融融。现在,汉族居民几乎都会腌制朝鲜族泡菜,朝鲜族居民也都会包饺子、包粽子。”珲春市靖和街道龙盛社区居民张大娘笑着说。


  龙盛社区位于珲春市区东南部,是一个由汉、朝、回、满、苗、蒙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近年来,龙盛社区从健全完善社区民族工作各项制度机制、常态化实施社区筑基工程“五个一”举措、突出“融”的导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档升级民族工作服务保障体系、强化社区民族事务治理共治共享等方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着力营造“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助邻为乐、睦邻为德”的良好社区氛围,先后荣获延边州民族团结示


范集体、吉林省“双服务”先进集体、吉林省文明单位等称号。龙盛社区党委书记陈香荣获“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等称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生力军。珲春市第五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朝鲜族中学。作为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试点校,近年来,学校秉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传融教育现代化学校”为办学特色,深入研究“传融教育”课程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交往交流交融课堂”,并取得明显成效。


  珲春市第五中学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党员教师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 召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会,普及民族团结知识。以校园广播、板报、走廊文化等为媒介,积极向师生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师生的政治素质和大局观念,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同时,探讨建设“传融教育”主题文化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发展摔跤、秋千、跳板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扩大学校“传融教育”影响力。先后荣获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吉林省体育传统项目优秀学校等称号。


  最绚丽的“花”是民族团结之花。珲春市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通过创造性、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


桑珠孜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亮点频现


20XX 11 15 日)


桑珠孜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称号;


  江洛康萨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称号;桑珠孜区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处;


……


这些傲人的成绩是近年来桑珠孜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桑珠孜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


要思想,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在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中争创一流、奋勇争先,大力践行“四敢”要求,绘制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生幸福的和谐生动局面。


一、创建落实有高度筑民族团结之根


  桑珠孜区强化组织领导,始终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成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领导小组,统一谋划,建强队伍,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组织基础。


  桑珠孜区印发《20XX年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暨20XX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点》,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有力保障创建工作规范开展、有序推进。今年以来,桑珠孜区先后召开部署会、推进会、调度会10 余次。


  桑珠孜区还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为着力点,多措并举、创新载体,广泛凝聚共识,全力促进创建活动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开展。截至目前,组织开展培训班5场;开展民族团结政策专题测试3次、1700余人次参与;开设民族团结讲座4次、1400余人次参与。


二、文化引领有力度凝民族团结之心


  走进江洛康萨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互助互爱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该社区通过民族团结示范点、基层党建示范点、市域社会治理示范点的联建联创,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工作。


今年以来,桑珠孜区以设置民族团结宣传栏、文化长廊、大型显示屏等方


式,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广场1个、村居文化广场2个、发起活动倡议6次、制作专题片1个、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教育基地3个,形成人人爱团结、事事讲团结、处处话团结的浓厚氛围,切实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同时,桑珠孜区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平台,不断丰富“九进”活动形式,先后投入48万元,举办“书法绘画摄影”“首届邻居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消防“蓝”+石榴“红”等20余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制作民族团结情景剧1个,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桑珠孜区还大力宣传马尕东、索扎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感人事迹,评选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3家、市级示范单位11家、桑珠孜区级模范单位71家、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处。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开展特色宣传, 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栏”,在办公大楼、各乡主干道醒目位置、公交车站台等场所设置宣传展板、宣传标语、悬挂横幅200余条,在窗口单位和公共场所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


三、改善民生有温度塑民族团结之魂


  今年以来,桑珠孜区以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抓手, 实施“1+6+X”基层网格队伍模式,设立县级网格中心1个、乡(街道)网格中心14个、村(社区)网格中心179个、小区等基层网格316个,实现网格全覆盖, 重点人员和重点部位管控率达100%,发现并上报处置舆情信息96条,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同时,桑珠孜区落实兜底政策及住房、饮水、交通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 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带来的红利。截至目前,梳理开复工政府投资项目91项,累计完成投


  资8.7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3%;实施1.43亿元的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积极推进总投资1.68亿元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目前, 审批完成美丽宜居乡村项目9个。桑珠孜区全面落实低保、五保、就业、教育等政策,为各族群众谋实惠、办实事,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举办各类大型招聘会2次,城镇新增就业2397人;投资1.47亿元的教育高海拔供暖项目6个标段进度均为100%,正进行收尾和验收工作;医保参保缴费87934人,参保率达98.24%,特殊人群参保率达100%;投入20.94万元,在14个乡(街道)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投入20万元设立城南、城北老年人助餐服务点。


  同时,桑珠孜区紧盯“四大工程”“六项行动”,多措并举,挖掘打造桑珠孜区委办“四抓十一强”工作法,公安局“六抓六促”法,幸福社区“2345” 工作法,夏鲁寺“八个依托、八个做法”等一批典型亮点做法,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四、家园共建有深度绘民族团结之景


  金秋时节,一场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在桑珠孜区聂日雄乡上演。“乡里的刘同志是什么民族?”“咱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什么是民族团结?”在优美的歌声、欢快的舞蹈中,穿插着关于民族团结的知识问答。


  桑珠孜区定期举办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各类活动,在少数民族较多的社区开设民情风俗园、民俗文化展览室等,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开展“青少年演讲”比赛,桑珠孜区与山东胶州市李哥庄航文小学开展“书信手拉手”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青岛市援藏组积极参加20XX年“珠峰故里、吉祥日喀则”山东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签约引进总投资18亿元的中核集团300兆瓦光伏+240兆瓦时储能光伏


+储能项目、总投资0.3亿元的西藏绿牌新能源有限公司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新能源综合服务站项目,为桑珠孜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桑珠孜区不断拓展各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元旦、藏历新年等重要节日,在各乡(街道)、村(社区)开展群众性文艺巡演活动,下乡演出700余场次、观众人数达2.2万人次。


  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17个和传承人代表17 名、第三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有效提升了桑珠孜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石榴花开别样红 中华民族一家亲


来宾市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综述


20XX114日)


  近年来,来宾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市上下呈现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我市秉承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按照“强化一个格局+促进五个共美”模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截至目前,全市获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6个、模范个人17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89个、模范个人159人;获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个、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8个、教育基地4个。


拧紧思想“总开关”,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今年4月,来宾市20XX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市城南小学举行。启动仪式上,身着壮族服饰的学生通过山歌、舞蹈、乐器演奏等文艺形式, 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壮乡特色文化。此次活动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市中心工作中,同心绘就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美好画卷。


注重宣传教育,构建精神纽带——


  我市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干部职工、党员教育培训范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研讨班;每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进校园活动,以主题班会、主题讲座、知识问答、社会实践等形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丰富活动载体,营造浓厚氛围——


  同时,注重以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民族团结主题教育,不断深化社会宣传教育,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去年,全市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基层群众文艺会演、第十四届文艺大展演等文化文艺活动500多场,受众20 多万人次。


加强文化传承,延续文化血脉——


  目前,我市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保护、非遗传承工作,收集整理了瑶族黄泥鼓舞、瑶族织绣技艺等8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大力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积极打造文化精品,《逛新村》进京演出并荣获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最高奖(精萃奖),大型瑶族舞蹈诗《瑶都神韵》参加第八届广西剧展大戏展演荣获桂花奖铜奖,现代彩调剧《蔗乡女》参加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获大型剧目桂花奖银奖通过不断传承、创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把牢发展“总钥匙”,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当前,我市正抢抓机遇,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全力打造广西内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节点城市、珠江—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要支点,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全区开放发展新格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XX1-9月,全市GDP增长4.8%,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2%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平台——


  在三江口这片曾经的荒野之地,如今万象更新。红水河、柳江、黔江交汇之处的三江口,已成功落地仙鹤高性能纸基新材料产业园、三江口森林工业城、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全部投产后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


  我市以三江口新区为主阵地,加快建设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大吞吐量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内河水运网络,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利益共享、共赢发展”的开发模式,一个开放开发、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逐步聚集的新区初现雏形。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七月,武宣县二塘镇石耉村百亩莲藕基地,朵朵荷花竞相绽放,微风拂过, 荷香四溢。石耉村依托区位优势,以蔬菜生产基地为龙头、莲藕基地为基点,


走出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特色之路,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0年,我市历史性解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29.3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只是第一步,几年来,我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XX年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7亿元,惠及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19.3万人,让各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一个不掉队。20XX6月, 来宾市、兴宾区、象州县、忻城县、合山市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好”, 获自治区党委、政府通报表扬。


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


  今年630日,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金秀到来宾车程缩短至70分钟,象州至来宾缩短至1小时以内,来宾至都安缩短至1.5小时。这是我市高速公路网布局不断优化的一个有力见证。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交通强市”战略,积极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截至20XX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9099.5千米,铁路线路里程255.2千米,内河通航里程424千米,来宾各族人民的交融路、幸福路越走越宽阔。


搭建融合“连心桥”,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


  822日晚,来宾“村BA”市级赛在市体育馆激烈对抗,吸引全市各地近万名干部群众前来观战。一场场体育赛事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舞台,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我市牢记“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积极完善政策举措, 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社会实践交流、志愿服务交流、结对帮扶交流等活动项目,举办“青年大学习”知识挑战赛暨全市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赛,参与青少年超过200万人次,推动各族青少年增进联系、加深友谊,在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密切内外交流,加深情感交融——


  我市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切实提升来宾旅游吸引力。今年前三季度, 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854.57万人次,同比增长68.84%,“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计划”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工作,强化粤桂协作,组织开展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工作,粤桂协作经验获全国推广。


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促进“三交”——


  忻城“十二生肖小马仔”制作技艺,是忻城人民在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优秀文化精髓。该县每年通过组织开展“小马仔”制作技艺评选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实现技艺传承、提高产品价值,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文化软实力凝聚民族魂。


  近年来,我市依托民族文化、民族节日,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壮族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线下文化宣传展示活动,全方位展播来宾各地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民俗代表性非遗项目和非遗文创产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不断深入,一村跨两县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象州县上坪村多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典型、金秀大瑶山团结公约精神赓续至今的民族团结故事,在桂中大地遍地开花,也将越开越绚丽。


石榴花开红似火


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XX927日)


  一直以来,日喀则市各族儿女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鲜明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和战略性任务,聚焦“四件大事”“四个确保”,聚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深化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守正创新、团结奋进, 争创一流、奋勇争先,推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不断开创新时代日喀则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夯实政治基础——党的领导把关定向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日喀则市民族团结工作思想引领更加有力、主线更加突出,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日喀则市委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政治职责,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民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日喀则市委二届九次全会、日喀则市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日喀则市委统战工作会议、日喀则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加强顶层设计,总结成效、安排部署,全力推动民族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同时,日喀则市强化“一盘棋”思想,坚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注重加强党的领导,把民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日喀则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日喀则市关于〈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2021—2025年)〉实施细则》,印发实施《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区)模范单位考评命名办法》《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办法》,完善以创建规划实施细则、考评命名办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工作制度架构。


  此外,日喀则市坚持和完善民委委员制,成立互为补充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调整充实日喀则市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专项组,实行“月调度”“季度推进”,常态化开展“互学、互观、互检”活动,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


呈现出良好态势。


  日喀则市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和生命线工程,创新完善评优表彰长效机制、共建共创协同机制,全面落实“两个纳入”,推动民族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督查、人大工委执法检查、政治协商调研、政府专题应询、干部政治政绩考核和领导干部检视剖析重要方面,纵深拓展“九进”创建,延伸至“进工地”“进产业园区”,推行实地指导常态化, 层层压实民族工作责任。


增强思想认同——宣传教育培根铸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近年来, 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不断健全、覆盖面不断扩大、感召力不断提升。


  在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几脚桥边境检查站,民警们利用区位优势,将活动板房进行升级改造,建成“热可纳凉、冷可取暖、渴可饮水、累可歇脚”的综合性服务驿站——几脚桥民族团结驿站,


  不仅更好地服务过往群众旅客,还拉近了与各族群众的关系、弘扬了民族团结光荣传统。


  日喀则市各级党委(党组)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内容予以安排,日喀则市委党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容作为“必修课”加以谋划,党员干部民族团结意识日益增强,民族团结示范作用更加突出。


  同时,日喀则市各级各学校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立体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日常,通过设置民族团结文化走廊、开设民族团结主题班会、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小小石榴籽、殷殷中华情”主题活动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个青少年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日喀则市各级各部门利用各个时间节点,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宣传、文艺宣传、集中宣传、专题党课等方式,多举措、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氛围进一步浓厚,宣传内容进一步深化拓展。


厚植团结沃土——共同富裕增进福祉


达曼”藏语意为“骑兵”。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达曼人加入中


国国籍,结束了达曼人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20年来,党和政府为他们新建了住房、牲畜暖圈和温室大棚,赋予他们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创作歌舞《铃响玛》来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无比感恩之情。


  达曼村的前世今生就是一部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共同富裕、构建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历史。近年来,日喀则市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主动融入全区发展大局,健全经济运行调度、重点项目调度、重大工作调度“三个调度机制”,制定12个重点经济工作行动方案,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挖掘日喀则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对外开放等比较优势,完善重大项目包保推进机制,全力扩大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此外,日喀则市加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大力推动资金向公共服务均等化、向实现共同富裕倾斜,帮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现代化生产生活。拉日高速、孔塘拉隧道等一批交通项目以及帕孜水利、满拉灌区工程等一批水利项目加快推进;提高广播电视覆盖质量;教育教学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提升优质资源覆盖率;全面推进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健康保障水平全面提高。


  固边兴边富民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喀则市全力建设边境、治理边境、稳固边境、发展边境,不断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坚决扛起强边固防政治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如今,在日喀则这片古朴厚重的大地上,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日喀则市将持续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石榴花开幸福来


兵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综述


20XX917日)


  近年来,兵团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各族职工群众心中。在兵团,各族职工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一、加强党的领导,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在五师八十七团,民族团结文化长廊、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墙,各种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宣传图板和宣传画共同营造出浓浓的民族团结氛围。


  八十七团是一个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职工群众聚居的团场。该团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坚持“抓党建促民创”,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统领谋划,列入团场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着力解决民族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了干部与近300户少数民族家庭一对一、一对二结对认亲全覆盖、无遗漏,对每户家庭做到“五讲三帮助”,帮扶解决实际困难千余件;通过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红歌比赛、红色经典诵读等红色教育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巩固民族团结,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职工群众走得更近。


  “党的惠民政策给了我发展的机会,我不能辜负团、连领导对我的期望。” 九师一六三团职工马秀英说。马秀英在一六三团开了一家餐馆,遇到困难时, 党支部帮她申请青年创业贷款。如今,她的餐馆天天客满,一年利润达30多万元。


  一六三团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民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群众工作范畴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夯实基层基础; 织密组织领导“一张网”,团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立了由团主要领导任组长,机关各部门、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上到下夯实组织基础;绘好体制机制“一幅图”,召开团


党委常委会会议等,定期听取民族工作汇报,研究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责任,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制定“责任状”“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力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规范开展、有序推进。


二、强化文化引领,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阳光和煦,微风习习,稚嫩的童音从一师阿拉尔市托喀依乡幼儿园教室里传出。


  走进托喀依乡幼儿园,国学馆、书画馆、中华文化长廊等教学场所映入眼帘,京剧脸谱、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170余名不同民族的师生在这里工作学习。


  “我们积极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拓宽宣传教育渠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托喀依乡幼儿园园长赵倩说。


  在八师一四三团花园镇广场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14个大字格外醒目,10余名不同民族的职工群众手持民族乐器、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在这里翩翩起舞。类似的场景在兵团比比皆是。各种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了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公共场所免费发放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单;在城市、团(镇)重点区域制作悬挂大型广告牌匾、铁艺宣传牌等;利用主题演讲、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职工群众心灵深处;打造“示范小区”“示范广场”“示范公园”“示范街”十师北屯市通过“滴灌式”精准宣传,构筑各族职工群众的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注入灵魂、化为行动。


  此外,兵团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创建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充分挖掘职工群众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人物,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年截至目前,兵团已有481个集体、850名个人受到国家、自治区和兵团表彰,13个师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师市,46家单位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家单位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184家单位成功创建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三、持续改善民生,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既是要求,更是承诺。


牧区有草场,团场有楼房。近年来,五师八十八团80%以上的少数民族家庭


从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少数民族职工职均年收入从1.87万元增至2.88万元,人均年收入从1.1万元增至1.7万元。


  不仅是八十八团,放眼整个兵团,广大职工群众都见证着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生活发生的巨变,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已成为各族职工群众的共同追求。


  同时,兵团各师市、团场依托自身优势,在农业生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持续推进与周边地方县乡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兵地各族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自从村里来了工作队,我学到了很多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挣的钱也比往年多了,我发自内心感谢他们。”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三道河乡大柳树村村民哈力买买提·托胡提说。


  在四师六十三团驻大柳树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帮助下,哈力买买提·托胡提将自家的西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过上了好日子。


  2016年以来,六十三团驻大柳树村“访惠聚”工作队将兵团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教给了村民,帮助大柳树村建设了7500亩节水灌溉示范田,从六十三团调来整地机、播种机、铺膜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多次组织村民前往六十三团参观, 学习滴灌玉米、甜瓜、甜菜等农产品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村民科学种植。两地党建共推、文化共荣、生产技术共享、劳务资源互换,职工群众生活深度融合,优势资源互用。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常开长盛。兵团各族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谱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篇章。


手相牵心相连  共建美好家园


百色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侧记


20XX1115日)


  苗族同胞陈启海、壮族同胞黄阿条,2018年相继搬入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46栋,从陌生人变成好朋友,大家常来常往,还一起打工赚钱,在县城扎了根。


  鹤城新区是由壮、汉、苗、彝、仡佬5个民族3372户脱贫户1.4万多人组成的大家庭。“社区各民族和睦相融,形成了有困难大家帮、有致富路子一起走的发展格局。”鹤城新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贵仲介绍。


  鹤城新区是百色各民族手相牵心相连,共同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生动实践。百色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


一、加快发展步伐,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


  走进百色市右江区深圳小镇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现代化的楼房林立,学校、医院、工厂、公园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深圳小镇居住着1.8万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0%。搬迁群众来自凌云、乐业、田林等9个县(市)的304个行政村。


  深圳小镇百祥社区主任黄学仪介绍,“经过几年发展,各族群众收入上来了,心定下来了,其乐融融。”该小镇建设了深百产业园,帮助社区发展集体经济,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百色有壮、汉、瑶、苗、回、彝、仡佬等7个世居民族,全市423万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占87%。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各民族群众曾饱受贫困之苦。2015年,全市贫困发生率高达20.25%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2020年底,百色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1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


  该市通过实施产业振兴战略,加快培育新型生态铝、林木、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提升等“八大提升行动”,夯实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20XX年,百


色地区生产总值达179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百色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居全区第二。


  此外,百色市近年来深入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和团结、富裕、文化、法治、生态、智慧六个边疆建设,确保边疆巩固安宁。


二、赓续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3日,百色学院20XX级大学生军训团来到百色起义纪念馆广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解员告诉大家:“红七军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典范,官兵大多是右江地区壮、汉、瑶、苗等各族子弟。这支光荣的队伍,走出了20位共和国将军。”


  赓续百色起义红色血脉,全面建设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市以百色起义纪念园等系列红色文化阵地为依托,近年来接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游客超过400万人次。


  该市以百色干部学院红色教育平台为核心,整合市县党校(行政学院)和全市干教资源,组建红色教育联盟,建立区、市、县三级培训机构联动工作机制,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魂,强化了党员干部“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组织各族青少年走出“课堂”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等红色教育基地, 开展看一次红色基地、听一堂红色教育课、唱一首红色歌曲“三个一”活动, 在进一步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不断增进各族青少年“五个认同”,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心。


  布局建设民族文化基地、同心文化广场,组建同心文化体育文艺团队,广泛开展群众性联谊活动;推出壮剧《百色起义》、大型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电影《秀美人生》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形成强大精神纽带。


三、创新工作思路,实现高水平创建效果显著


  117日,记者来到那坡县城厢镇达腊村,这里道路干净宽阔,房屋掩映在绿树红花丛中,让人心旷神怡。村党支部书记李康德说:“我们村有壮、汉、彝3个民族群众1539人,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和睦相处,不是一家胜似一家。”


达腊村是民族团结的典范。”百色市民宗委主任黄祖豪说,“我们结合


区位特点和文化优势,提出‘三带四线五基地’工作思路,立体式、全方位、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据介绍,“三带”即右江河谷百里长廊宣传教育示范带、南部边境强基固边宣传教育示范带、西北山区多彩民族宣传教育示范带;“四线”即以右江区为中心点,以田阳、田东、平果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红色之旅示范线,以德保、靖西、那坡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边关永固示范线,以凌云、乐业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黄文秀优秀品质示范线,以田林、西林、隆林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牵手同心示范线;“五基地”即百色起义精神弘扬传承宣传教育基地, 田阳瓦氏夫人为国抗倭宣传教育基地,平果生态铝工业发展宣传教育基地,靖西、那坡守边固防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乐业建立的“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文秀优秀品质宣传教育基地。


  按照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全市12个县(市、区)创新打造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譬如,田东县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林县打造广西“西合”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示范区。


  齐心创建结硕果。今年,百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德保县、靖西市、右江区百城街道文明社区、百色民族高级中学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5个单位被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手足相亲  守望相助


温宿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20XX111日)


  深秋时节的温宿大地,五彩斑斓,处处风景如画。漫步其中,错落有致的民居、多姿多彩的歌舞、互帮互助的邻里处处展现着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动人画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宿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全面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入开展,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一、有形之为


  “我做了你教的红烧茄子,家人都说太好吃了。”“你昨天给我带的馓子, 我们家人也很喜欢吃,我还要向你学习做法呢!”1030日晚,在温宿县姑墨广场散步时,阿同古丽·斯迪尔和陈秀芳唠起了家常。


  该县居民阿同古丽·斯迪尔和陈秀芳跳广场舞时相识,起初阿同古丽·斯迪尔的普通话说得不太流畅,随着交往渐渐加深,两人的聊天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阿同古丽·斯迪尔的普通话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以前我的普通话是跟孙子学的,现在通过跳广场舞认识了新朋友,在她们的帮助下我的普通话越来越好,都能回家教孙子了!”阿同古丽·斯迪尔笑着说。


  近年来,温宿县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融入民族工作全过程,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3个、民族团结长廊22个、广场14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力量。


二、有感之举


  在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米勒克艾日克村民族团结大院,各族群众相邻而居, 生产生活中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其乐融融。


  “我和男朋友准备结婚了,几位叔叔一定要来参加婚礼。”1029日,家住米勒克艾日克村民族团结大院的古丽尼尕尔·依明,第一时间将这件喜事告诉邻居王良文。


  2019年,古丽尼尕尔·依明考上了大学,欣喜之余却在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王良文、廖百灯等4位邻居知道她的情况后,主动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每年共资助1万元直至她大学毕业,这份恩情让她铭记于心。


  为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温宿县采取“政府补一点、村集体筹一点、村民掏一点”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余元, 打造村级民族团结文化大院138个,每个文化大院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节假日或农闲时节,村民齐聚文化大院,在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中, 不断增进感情。


三、有效之方


  “兄弟,我带小儿子再来买一辆货车,你给推荐一款吧,这次是全款。” 今年夏天,温宿县吐木秀克镇河崖村村民依明·尤努斯来到该县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拉着公司负责人臧磊的手感激地说,“好兄弟,我们家能买上车得感谢你。”


  依明·尤努斯和臧磊的故事还得从20214月的一天说起。当时,依明·尤努斯来到臧磊经营的汽车销售店打算购买一辆小型货车跑运输,想付全款钱不够,贷款又担心利率高。臧磊了解到依明·尤努斯的情况后,立刻表示愿意为其做担保,让依明·尤努斯在没有交付全款的情况下把车开走了。之后,臧磊还经常帮依明·尤努斯介绍生意。


  在臧磊的帮衬下,依明·尤努斯家的收入一天比一天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他俩也成了好兄弟。


  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如今,“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在温宿县深入开展,各族干部群众结对认亲,呈现出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聚越浓、人心越来越齐、信心越来越足的可喜变化。截至目前,温宿县先后有11个集体、11名个人受到国务院、自治区和兵团表彰,9个单位成功创建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2个单位成功创建为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守望相助  携手前行


柯坪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20XX117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柯坪县,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如今,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干部群众已将民族团结融入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同浇灌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一、文化浸润


  927日,柯坪县柯坪镇古鲁巴格社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携手共度重阳节”主题活动,各族群众齐聚一堂,欢度重阳佳节。


  “我们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每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社区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大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鲁巴格社区党支部书记宋文鑫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柯坪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作,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各类文体竞赛活动等,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模范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今年5月,柯坪县“习语润心”宣讲团先后走进社区、学校、田间地头开展了“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我来讲”示范性巡回宣讲活动。宣讲员用朴实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经验做法,营造向榜样学习、向典型看齐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名宣讲员,我会继续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古鲁巴格社区宣讲员夏提古丽·买买提说。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宣讲、一个个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柯坪县围绕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各行业、各领域选树先进典型,让各族干部群众学有榜样、做有标尺、干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展的新局面。


  据了解,柯坪县已创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获评模范个人5人;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4个、模范个人27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61个、模范个人92人。


三、籽籽同心


  小小石榴籽,殷殷团结情。在柯坪县,柯坪湖州同心幼儿园、柯坪湖州小学、柯坪湖州国庆中学等以湖州命名的学校遍地开花,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两地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12日,柯坪县各学校与湖州结对学校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促进两地少年儿童深入交流,激发他们争做民族团结“石榴籽”的热情。


  近年来,柯坪县深入实施“百校十万‘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工程”,全县15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湖州市25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常态化开展“石榴籽” 青少年融情夏令营、“小小石榴籽同过一个节”等联谊活动,组织师生“云上互动”、赴湖州游学考察,引导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石榴花开红艳艳,籽籽同心向未来。柯坪县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主线、紧扣主题,强化使命担当、细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守正创新  真抓实干


吉隆县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XX126日)


  吉隆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与尼泊尔接壤。位于峡谷深处的吉隆口岸成为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重要边贸通道,也是各民族居住、生活、交易的重要聚集区,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之地。


  今年以来,吉隆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以巩固拓展20XX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成果为目标,以实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为载体,守正创新,真抓实干,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以“史”为链——全领域拓展创建外延


  中秋国庆期间,吉隆县各个景区的人气飙升,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雄伟的雪山、翠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泊,都让游客流连忘返。游客打卡各景点景区,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享受假日的悠闲时光。


  吉隆县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对外开放资源优势,围绕“千年古道、边关吉隆”文旅品牌,积极构建“一纵一横、一廊一带”创建布局。吉隆县依托“古道”资源,打造大唐天竺使之铭、招提壁垒、檫木卡古战场、吉隆镇多民族和谐社区、国门书吧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编制《回首过去千年古道娓娓诉说交往交流交融悠远历史》故事书,着力打造自孔唐拉山口至热索国门的吉隆边境民族团结示范长廊。


  同时,吉隆县依托“边关”资源,讲述守边固边、军地共建、乡村振兴等领域发生的民族团结故事,聚力建设4·25抗震救灾纪念馆、贡当乡民族团结一条街,编制《俯瞰今朝边关吉隆处处绽放民族团结进步绚丽之花》故事书,着力打造连接贡当、宗嘎、吉隆、萨勒4个边境乡镇的边境民族团结示范带。


  吉隆县还依托“两区”资源,着力创建延伸“进工地”“进口岸”,深化拓展创建触角。在工地通过法治宣传、安全检查、送医送药等形式,将法律援助、医疗卫生等暖心服务送进工地,帮助务工人员了解民族团结、劳动保障相关政策,切实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在口岸全力服务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各单位创建工作,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指导各创建主体有


情感、有温度地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全面释放“两区”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人文交流方面的叠加效应。


以“同”为径——全方位丰富创建内涵


  今年以来,吉隆县围绕创建“九进”,注重树品牌、抓载体、创特色,使创建工作融入各行各业、覆盖各个方面,着力促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


  ——同创品牌。全网征集、各界参与,精心设计制作吉隆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公共品牌logo;围绕成就展示、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12大板块,打造吉隆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综合展厅。截至目前,已接收县内外干部职工、青少年、人大代表等80余个团队观摩学习。高度重视景区品牌创建,组织各界代表到大唐天竺使之铭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80余次,切实发挥景区“让历史发声”的特殊作用。


  ——同搭平台。注重打造互嵌式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融合。宗嘎镇综合小区、吉隆镇后山小区居住着汉、藏、蒙、回、达曼人等不同民族,小区加强网格化管理,提供均等化服务,举办“品月饼、赏明月”“浓情端午、粽叶飘香”“一起过藏历新年”等各类联谊交友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生活上交往、习俗上交流、文化上交融。


  ——同树示范。吉隆县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分门别类注重指导,做实示范引领文章。尤其在村居以开展“农牧区民族团结聚力行动”为抓手,组建乡村宣讲队伍,推动宣传教育进村居,吉隆镇达曼村村民自编歌舞《铃响玛》, 充分表达了对党和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县上下也相继涌现出了贡当群众踏雪巡边、中小学生界碑描红、洛桑一家与老沈一家、中尼边境上的守边父子兵等示范典型。


以“教”为魂——全覆盖深化创建宣传


  吉隆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吉隆县聚焦党员干部,把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县委党校培训计划。


  同时,依托吉隆发布、网信吉隆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专栏,宣传创建主题活动、先进典型事迹等200余期,组织拍摄民族团结进步、4·25 抗震救灾纪念、文化旅游宣传等专题片,充分展示各族群众在边关吉隆“一起走过、一起生活、也必将一起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历程,提高全县创


建工作影响力、向心力、凝聚力。


  此外,吉隆县成功举办吉隆县“花开边关、奋进吉隆”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文艺汇演、农牧民(干部职工)运动会、“民族团结贡塘杯”职工足球比赛及首届“日吾班巴杯”职工斯诺克南北挑战赛等文体活动,寓教于乐、融教于趣, 在全县范围搭建起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载体,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以“共”为本——全要素夯实创建根基


  “吉隆县是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我要带头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样才能更加容易地获得先进的科学知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吉隆县宗嘎镇宗嘎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巴桑多吉说。晚上7点,忙完农活后,他带上笔记本和一本已经翻旧了的《藏汉情景例句》手绘本,开始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班的学习。


  吉隆县始终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美丽边疆同心守护”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抓住“凝聚人心”这个关键,组建摩托车巡逻“小分队”“骑行队”“放牧班”,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入守土固边行动中,持续深化边境“五张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


  同时,吉隆县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能培训”,年内实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5402人,创收843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万元, 同比增长13%,确保在发展共享中增进交往、增进共识,有力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


  此外,吉隆县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深入实施党政军警民合力固边兴边、“小网格”推动“大治理”,严格落实信访“八化”机制,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开展系列普法活动,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提档升级,有效发挥了法治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保障作用,有力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安全感。


天峨县人民法院:执“法”之笔,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20XX 9 7 日)


  近年来,天峨县着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克服库区移民多,基层社会治理难度大的实际困难,全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天峨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这一主线, 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审判执行工作同频共振,打造多元解纷的“最前沿阵地”,构建民族团结的“最坚实堡垒”。该院在职在编干警53人,由汉、壮、毛南、彝、侗等多个民族组成。合理配比及优良队伍锻造的各民族干部,聚焦审判执行,倾力司法为民,有效推进法院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2年来,该院获得河池市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称号、河池法院“司法服务保障民族团结”专项工作绩效考评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得到县委书记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一、夯实“平安地”


  “我现在知道了,就算砍自家的树木,也要办理采伐证。我认罪悔罪,以后再也不滥伐林木了。”去年512日,天峨县向阳镇壮族村寨的杨某因犯滥伐林木罪被判缓刑1年,悔不当初。“近3年来,我们加大审判和释法说理力度, 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法院审理的滥伐林木案件大幅度下降,审结的滥伐和盗伐林木案从192件下降至92件。”天峨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郭仕伟说,在民族地区办案,更要注重法、理、情相结合,架起“连心桥”,工作成效更好。


  在天峨红水河畔,生活着一种珍稀动物——中华秋沙鸭,因种群数量稀少, 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是一种对环境要求极其严苛的迁徙候鸟。前不久,天峨县法院选择在“中国原始森林保护最完好景区”的坡结乡成立环境资源保护巡回法庭,以身边案例教育周边群众,引导他们共同参与环境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3年来,该院巡回法庭进乡村30次,普法活动惠及9个乡镇。


  天峨县法院以审判执行为载体,让法治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力量, 推动民族团结“平安地”建设。2020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076件,审


(执)结3918件,结案率96.12%,一审服判息诉率89.83%,办案质效稳中向优。


新收案件数量增幅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连续3年综合绩效考评居河池市法院系统前列。


二、织密“治理网”


  今年6月,瑶族农民工刘某受同族的吕某雇请帮忙做工,被拖欠5000元工钱, 索要无门诉至法院。刘某与吕某都是少数民族,日常以民族语言交流。了解情况后,天峨县法院诉服中心选派一位精通当地民族语言的特约调解员负责调解。在仔细了解案情后,特约调解员通过充分释法析理,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吕某在一个月内支付刘某5000元工钱。


这是该院织密基层社会治理大网,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


  天峨县法院将诉讼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为“一站式”服务站点,集8个窗口、 9大服务区、10项功能于一体,为当事人提供诉前调解、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便捷服务,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配齐配强速裁团队, 加快“分调裁审”改革进程,简案快审快判。该院以最好的场所、最便捷的服务,织密便民利民“贴心网”,实现司法服务和民族团结“零距离”。


  去年8月,天峨县新城区长安家园挂牌“无讼村屯”后,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并与当地派出所、司法所密切配合,加强诉源治理,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此外,还通过提供法律培训、扩大宣传等工作,引导群众选择非诉讼调解、和解方式解决纠纷,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有效减少诉讼增量。随后, 在全县范围创建了10个“无讼示范村”,整合力量共同推进诉源治理工作,更好地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三、描绘“同心圆”


  天峨县法院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筑牢各民族干警的精神家园,为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聘请退伍军人、荣获“广西现代青年农场主”称号的全国人大代表班华忠为民族团结进步指导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人民法院”的力量,为民族团结进步保驾护航,共同描绘平安和谐的民族“同心圆”。


  一场车祸不仅无情地夺走了14岁孩子如玉父亲的生命,也夺走了她的半个身体事故发生后,如玉的康复和赔偿等一系列后续问题让很多人牵挂。


  “感谢县委、县政府的关心,谢谢法官的努力付出,要不是你们的帮助, 赔偿金很难谈拢……”。


  20XX123日,如玉的母亲廖女士拿到255万元赔偿金时,感激地说。随着这笔赔偿款的到位,这起因车祸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终于尘埃落定。这是该院“石榴籽”调解工作室的一次生动实践。


  天峨县法院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院机关及3个人民法庭建立了“石榴籽”调解工作室,是河池市首个调解室品牌,促进矛盾多元化解,探索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护航民族团结进步的特色路径。


  与此同时,该院聘任双语特约调解员,利用方言作为情感纽带,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并保障案件当事人能充分利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体现了法院司法的人文关怀。选派10名有丰富调解经验的特约调解员入驻“石榴籽” 调解工作室,以“法官+特约调解员”的司法审判模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石榴籽”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强化诉源治理,成功化解三匹虎林场与海州村村民长达5年的林权纠纷,巩固“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活动成果; 以“调解为主,审判为辅”,情法理多管齐下,为遭遇交通事故的如玉追索人身损害赔偿金、积极促成天峨农商行与天峨县天匀酒业有限公司达成和解、让承担联保贷款责任的3家危困企业重获发展希望等案例,描绘出一幅平安和谐, 民族团结的画卷。


  民族团结“同心圆”,司法服务挺在前。天峨县法院持续开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实践活动,努力为县域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同心浇灌民族团结“格桑花”


昂仁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20XX1018日)


  高原深秋,寒风瑟瑟。但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日喀则市昂仁县,却是一片火热——全县6万多名各族干部群众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激昂着团结奋进力量。


  近年来,昂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之以恒把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昂仁的重要内容,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行走在昂仁大地,处处看到的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幸福生活的和谐画面, 听到的是各民族群众发自肺腑感恩党的话语心声,感受到的是各族群众心贴心交流的融融暖意。


  路过昂仁县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文化站,都能感受到浓浓民族团结气息, 看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又是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措迈乡民族团结展览室一角,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记录着各族干部群众洋溢着的幸福笑脸和其乐融融的温情瞬间。


  在秋窝乡森岗村村史馆内,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资料,吸引着前来参观人员聆听背后的故事,见证民族团结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切身感受珍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灵魂深处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洗礼。


  一路向北行,一路团结歌。哪怕在昂仁县地广人稀的草原腹地,民族团结工作也没有落下。村里藏汉互学语言班内,大家组成学习小组,通过“一对一” “多对一”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营造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进步的良好氛围。


  各族群众手捧吉祥“切玛”和青稞美酒,互相串门拜年,互道“罗萨扎西德勒”,已成为每年春节和藏历新年的固定“节目”。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相知、相爱,组成了幸福的民族家庭,犹如茶与盐巴。来自贵州做生意的老板和比他小二十多岁的藏族大男孩,成为同吃同工作的好兄弟在阿木雄乡,有一座略显简陋的温室蔬菜大棚。其背后的故事, 令人印象深刻。


  据乡长白玛拉宗介绍,多年前,因为牧区交通不便,乡里的同志们便动手种起了菜,大棚里的每一捧土壤、每一根青菜,都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劳动结晶。


  “光阴如梭,很多同志已调离原来的岗位,可当大家再次聊起这段岁月时, 依然能回忆起许多感人瞬间。”白玛拉宗感慨道,“这或许就是独属于我们的民族团结记忆吧。”


  昂仁县民宗局局长云旦表示,为更好更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昂仁县对照自治区和日喀则市有关任务目标,相继出台《昂仁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实施规划(2021-2025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昂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昂仁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九进”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切实将创建工作分解到年度目标、部门目标,使创建工作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远规划,真正做到民族团结进步同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团结奋斗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繁荣发展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坚实基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族人民才能有幸福安康的生活。


  昂仁县城广场上,民族团结石碑静静矗立。每天晚上,县里各族干部群众会自发来到这里,用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展现着民族团结的魅力。


而在数年前,这样的画面是想象不到的。


  “小时候,阿爸去一次县里,至少要半个月,途中会面对野兽威胁和恶劣天气。到了冬季,家里连基本的保暖都是个问题。”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孔隆乡牧民普布加布唏嘘不已。


  “后来,县里来了援藏干部等许多建设者,帮助我们发展经济、建设家乡, 让县城、乡镇发生了巨大变化。”谈起变化,普布加布眼中闪着光。他说:“现在的县城,有汉族同胞经营的超市、回族同胞开的面馆,生活十分方便。街道两旁是青翠的树木,道路干净整洁,真的很棒!”


随着时间推移、了解增多,很多当地的牧民和汉族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跟汉族干部接触下来,发现他们很好相处,每次都会热心帮助我们解决


困难。”达若乡牧民次旺扎西说,“前几天有一家人的房子出了问题,乡里马上组织人帮他们盖新房,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干活,相处的很愉快。”


……


  截至目前,昂仁县创建市级模范单位12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模范单位1个,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自治区级示范点8个;大力开展农牧区民族团结聚力行动,发挥属地项目带动作用,持续在消费带动、用工保障、机械租赁等方面做好协调服务,使用当地机械设备45台套,雇用当地农牧民工42人,为当地农牧民创收220余万元。


  小小石榴籽,粒粒团结情。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交汇出昂仁县一幅幅民族团结进步图景。


  在查孜乡,汉、藏、瑶、彝、布依等七个民族,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紧紧拥抱在一起,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守望相助,生动诠释着“三个离不开”。


  在如萨乡,民族团结广场上各族干部群众围着圈,手拉手、心连心,一起唱着欢快的歌谣,跳着热烈的舞蹈在宁果乡,达果牧民运动会和赛马节上,呈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一家亲,其乐融融的温馨景象。


  在雄巴乡,来自山东的爱心企业家,给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赠送各类学习用品和御寒衣物。


  昂仁县委副书记贡布告诉记者,昂仁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僧尼、学生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文娱活动、技能技艺等比赛,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据统计,全县共开展各类比赛评比活动1550余场次,参赛3800余人次,参与群众6000余人次。


  下一步,昂仁县将持续谋划好、开展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总结提炼推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成果。


蒙山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同心浇灌石榴花


20XX 9 14 日)


  蒙山县是梧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区,少数民族人口5.2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7%。今年年初,蒙山县获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这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同心浇灌石榴花结出的累累硕果。


  该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有形、有感、有效”原则,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创建工作品牌,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A 加强党建引领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走进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蒙山县长坪瑶族乡东护村沙箩组,只见村庄道路、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各族民居错落有致,浓厚的民俗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氛围扑面而来。


  好客的村民,以歌舞迎客、以美食待客,让人流连忘返。村里的民族文化主题墙形象栩栩如生,展现瑶族群众农耕生活美丽画卷, 一幅幅具有民族特色的墙绘传递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浓厚氛围。


  据了解,长坪瑶族乡东护村党支部坚持整体谋划,稳步实施民族村寨修建与保护项目,以党建引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扎实推进油茶、年姜、罗汉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带领东护村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互嵌融居、共同发展。“我们以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着力打造‘党建引领,同心东护’基层党建示范点,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示范点上的同心文化广场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建知识、身边好人好事等,党员和村干部带头珍惜民族团结、守护民族团结,各族村民团结如一人、亲情如一家。”东护村党支部书记龚荣英说。


  东护村是蒙山县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全县的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建工作专班,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党建、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统筹谋划,在乡镇、社区组建“心连心工作站”,精准对接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和个人联建、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创建工作“接地气、聚民心、促成效”。各单位党组织到驻点村、党员双报到社区开展共建活动,激励青年党员干部在服务窗口、驻村帮扶、政策宣传一线优化促团结、促发展举措,形成人人争当团结进步模范的浓郁创建工作氛围。


B 增进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遗项目展示、山歌比赛、瑶族刺绣、优秀诗词书画作品展今年4月,蒙山县举办了“新派武侠风醉美蒙山情”大型文艺展演活动,各族群众与优美的山歌相约,与多彩的民俗文化交流,彰显生机勃勃的文化新活力。


  蒙山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民生工程,立足群众需求,充分挖掘和展示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整合该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丝绸文化、武侠文化、诗词文化、长寿文化等文化资源,组织民族特色文体竞赛,发挥文化开放、包容优势,让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该县还注重组织“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性联谊活动,每年深入城镇、乡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达200多场次,参加活动各族群众达6万多人次。


  日前,蒙山县夏宜民族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瑶绣课外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瑶族刺绣技艺。经验丰富的绣娘手把手教拿针、执针、拉线的基础技艺,用一针一线“绘制”瑶绣,把山水景物化为千奇百态的花纹图案, 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互鉴。


  据介绍,蒙山县在全县两所民族学校开设瑶族刺绣教学和传统文化课堂, 立足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增进各族师生中华文化认同,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心灵深处。该县坚持深入挖掘瑶族婚嫁大型展演、瑶族农耕情景的开山舞、瑶族传统祭祀舞蹈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风貌,并以此为载体,通过节庆活动、乡村舞台、景区展演,让传统民族文化绽放其独特的魅力,彰显文化自信,凝聚人心、激励斗志。


  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该县依托县城“八大公园”,建设4个主题场馆、3条主题街道、2个主题公园,将蒙山历史沿革、维护国家统一的抗法名将苏元春、革命家陈漫远等蒙山县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教育融入各民族群众日常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凝心铸魂、赓续血脉。“这些主题公园,既是我们平时休闲的好场所,更是我们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操的好地方。”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韦姓干部表示。


C 推动产业发展夯实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基础


如何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蒙山县紧抓“东桑西移、东绸西移”发展机遇,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倾力打造茧丝绸全产业链。目前,该县桑蚕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了以民品企业华虹公司为核心,以桑蚕种养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基础,以分红型和股权型为合作方式的综合性经济组织。在新圩镇四联村建立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桑蚕示范基地,养蚕户实现收益150多万元,平均每户实现收益3.75万元,带动了80人就业,每人每月工资收入达3000元。


  该县全力打造文旅产业,培育民俗生态旅游产业。20XX年,瑶绣、瑶医瑶药、瑶族美食三大文化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


  蒙山县始终把民生福祉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根本性工作,持续推进惠民工程建设,让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红火。2021年以来,累计实施城乡重点惠民工程近350项,其中涉及少数民族聚居乡村52项。2021年,总投资2.478亿元的蒙山至长坪三级路、蒙金二级路(蒙山段)项目相继竣工,两个民族乡道路交通大变样,其中夏宜瑶族乡成为高速路、二级路同时贯穿的乡镇。


  “家门口就在高速公路出口不远的地方,二级路就经过家门口。以前赶个圩要走路几个小时,现在开车半个小时就到达县城。”“从前养牛拉到集市卖, 半天才能到;现在装车一个小时就到,节省了很多时间。”“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近几年先后就有两三条高速公路经过我们这里。”面对不断完善的交通设施,各族群众由衷感到高兴。


  20XX年,上级下达蒙山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30多万元,比2021年增加140 多万元,增长304%20XX年,到位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636万元,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人饮工程、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等项目,惠及各族群众1.23万人,各族群众日常出行更加便利,也提升了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今蒙山县各类基础设施得到整体优化和发展,进一步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持续深化拓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得到不断改善提高。


团结促发展同心共奋进


西藏自治区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走笔


20XX1027日)


  “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


  “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2021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充分肯定了西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事关西藏稳定和国家安全,事关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路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走在格林村的茶园中,眼前连绵的茶园仿佛绿的海洋,新鲜的空气中飘散着淡淡茶香。“嘎迪措姆,5000元!”210日,格林村委会院内人头攒动、喜气洋洋。


  靠着村集体发展林下经济和旅游业,门巴族群众嘎迪措姆领取了她们家的第二次分红。


  “多亏了黄书记带领我们脱了贫,还帮助我们吃上了旅游饭!”嘎迪措姆充满感激地说。


  位于墨脱大山深处的格林村,是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的一个偏远小村庄, 这里是门巴族居住村,土地少、交通不便,村民靠着种植少量水稻和玉米为生, 一年下来仅够温饱。2013年,墨脱通公路后,村里发动村民种起了茶树,发展林下产业,种植木耳、蘑菇等,当年就获得了丰收,村民的日子也眼见着一天天好起来。


2018年,林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黄家斌来到这里成为一名驻村民警,


并担任格林村第一书记。


  争取产业项目、开办村民夜校、创办积分爱心超市、开展采茶培训依靠村党组织力量,黄家斌带领村民们开茶园、种红米、种药材,探索成立村办企业。同时依托格林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红色和生态康养特色旅游项目。截至20XX 年,格林村集体收入超120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400万元。


  欣欣向荣的格林村,如一个缩影,映照出我区各族人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力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以前我们村沙化严重,农牧业发展落后,村民靠天吃饭,没什么其他收入。援藏工作队来了后,和我们一起种树治沙,美化村庄环境,还因地制宜把村民闲置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把成规模的沙地建成了越野摩托营地,把树林变成了游客喜爱的林卡,让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村委会主任边巴次仁说。在援藏工作队的帮助支持下,20XX年,刘琼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0596元,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是我区有名的“明星村”。近年来,全村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做好“旅游+”文章,培育红绿旅游品牌,建设“团结颂”展览馆,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20XX 年,嘎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06.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9万元。


  居住着汉、藏、维、回、蒙等多个民族的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森格社区,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现在,该社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社区。


……


  从贫困村到“明星村”“富裕村”,从解决温饱到人均收入节节攀升。如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团结花开溢芬芳


阿克苏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综述


20XX1031日)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绿水青山、物阜民丰, 各族儿女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手相牵、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安居乐业,培育出鲜艳夺目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凝心聚力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牢牢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培根铸魂。


  1027日,阿克苏市第六小学开展了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主题的班队会,各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以共唱爱国主义歌曲、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事迹等方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阿克苏市第六小学德育主任李进龙说,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会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活动,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阿克苏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浙阿“百校十万‘石榴籽’ 青少年融情工程”等,在融情互访、书信往来、云端互动和研学交流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心灵深处。


形成合力


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1029日,走进阿克苏市依干其镇良种尤喀克乔格塔勒村蔬菜产业基地, 一座座温室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陈林先正给村民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陈林先出生于四川省西充县,1992年,27岁的他带着妻儿来到良种尤喀克


乔格塔勒村。这些年,他认真钻研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在自己增收的同时,坚持为周边村民捐赠蔬菜苗、建设蔬菜大棚,带动大家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在阿克苏市,像陈林先这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还有许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陈耀平、十几年来互帮互助的“好邻居”阿瓦汗·阿布都热依木和王学忠。


  近年来,阿克苏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社区、进乡(镇)、进村(社区)等,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相结合,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真情浇灌


百花齐放香满园


  民族团结情既体现在各族群众的欢声笑语里,也展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头巷尾。走进拜什吐格曼乡欧吐拉艾日克村,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整齐划一 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春风”扑面而来。


  “债务纠纷的事让我很头疼,多亏了驻村工作队帮忙,我们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村民阿布力米提·吐尔逊说,20XX年,他在外务工时,有2.5万元工资没有要回来,阿克苏市总工会驻该村工作队副队长崔峒了解情况后,经多方沟通协调,帮他讨回工资。


  阿克苏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促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目前,阿克苏市创建地区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0个、示范区示范单位92个、模范个人75人。阿克苏市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


  石榴花开红艳艳,籽籽同心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阿克苏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幸福家园、和谐家园、平安家园。


昆明市司法局聚法治之力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20XX 11 15 日)


  今年以来,昆明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一、强化党建引领


  昆明市司法局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制定《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工作组工作方案》,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该局健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和创建目标任务,建立“局党委总体抓、分管领导牵头抓、创建科室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创建工作的强劲合力。


  该局党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业务培训等学习内容,并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主题党日活动,加深党员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的深刻理解,增强自觉维护团结、维护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畅通诉求渠道促公平


  该局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持全市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形式,拓展服务领域。


  该局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平台作用,畅通各民族群众诉求渠道。1月至10月,昆明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7368件,12348热线接听解答来电73172件,有力维护了各民族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该局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普法依法治理有机结合,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纳入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广泛向群众宣传民族法律法规、政策。


三、创新宣教形式增进思想认同


  该局以“3·8”国际劳动妇女节、“4·15”全民国家安全日、“12·4” 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为契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法律六进


+N”为抓手,结合普法宣传教育,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应知应会相关政策


进行宣传,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该局发挥新媒体宣传教育作用,利用“昆明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刊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相关信息,多角度反映该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法治实践。


  今年以来,昆明市各级普法宣讲团成员、普法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30余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思想认同,促进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构建互嵌式的法治环境。


四、强化调解抓稳定促和谐


  该局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该局加强对昆明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各民族人民调解员的调解能力。目前,昆明市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067 个、人民调解员9309名,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案件27148件。


  各级调解组织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宣传活动,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积极化解矛盾,有效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新时代玉溪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20XX817日)


  玉溪有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7.5%。在高低起伏的高山峡谷之间、蜿蜒流淌的河流和绮丽璀璨的高山湖泊之间,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蒙古族、白族、苗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98%


  近年来,玉溪坚持把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度融入玉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大局,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凝聚广泛共识、汇聚强大合力,同心筑梦,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


  今年420日,聂耳纪念馆迎来100多位小客人,他们是红塔区瓦窑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孩子们了解到人民音乐家聂耳伟大、光辉、灿烂的一生,感受聂耳的革命情怀,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了解聂耳的成长经历和不平凡的革命战斗生涯,让他们在研、行、思、悟中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瓦窑中心小学德育主任桂云忠说。


  聂耳纪念馆是玉溪红色历史和文化名片,也是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近年来,聂耳纪念馆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弘扬聂耳爱国主义精神,既是一种历史承载,更是一种责任担当。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不仅是讲述玉溪人的故事,更是讲述中国人敢于担当、奋勇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聂耳纪念馆负责人张蕊表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硬核支撑。玉溪坚持以信念文化构筑精神家园,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贯穿工作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程。


  以共同理想信念铸魂。玉溪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推动“聂耳”“国歌”元素融入全市文化建设,持续擦亮“聂耳故乡”名片。聂耳故居、聂耳纪念馆、聂耳广场、聂耳公园成为城市地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着各族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发掘红色资源,“南疆丹娘”孙兰英烈士纪念馆、“咪哩王”李和才故居等22个红色教育基地,生动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玉溪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激发玉溪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


  以中华文化润土培根。千百年来,玉溪各民族交错融合、和睦共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传承、演绎着玉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深入挖掘玉溪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用中华文化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通海县坚持“文化强县”战略思路,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以打造“沉浸式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通海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传承;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加快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持续推进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优化、非遗工坊建设、公益宣传展演及社会参与提升,创新构建非遗保护体系;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百千万文化工程”,加快图书馆、文化馆


(站)、博物馆标准化建设,完善提升县、乡、村级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文化智慧化建设。通过不断努力,通海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


20213月,获批为全国第136座、云南第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华宁县按照“做强陶文化、做大陶产业”要求,加快陶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陶博物馆(展陈馆)、主题街区系列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华宁陶”品牌价值。近年来,随着陶文化产业的发展,华宁县碗窑村已然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特色街区。一座座古窑和精美的陶制品历经岁月洗礼,见证华宁陶的传承创新历程,闪耀着璀璨斑斓的民族文化之光。20XX8月,在云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结合玉溪特有的华宁陶文化及新时代特色进行创作的省运会奖杯,体现了本届省运会不畏艰难、昂扬向上、蓄势腾飞的奋斗精神。华宁


陶再次以其独特的魅力促进文化互鉴交融,表达了对各族运动健儿吉祥、和谐、幸福的美好祝愿。


  ——峨山县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修建阿普笃慕文化园,并于200911月在文化园成功举办首届彝族祖先文化节。自此,峨山县每年都在文化园举办彝族民间大型聚会交流活动,来自省内外的彝族同胞共同谒拜彝族祖先阿普笃慕, 在祭祀广场举行彝族同胞祭祖思源、教化子孙的传统文化传习活动,峨山成为全国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阿普笃慕文化园内的一系列民族民间传统活动赋予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的内涵,文化园成为群众生活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精神相依共存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峨山县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李锦辉介绍。


……


二、守望相助同心筑梦


  玉溪始终把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实施融荣社会构建工程,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形成多民族互嵌式促进、共融性发展的良好局面。以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一幅幅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620日,峨山县双江街道练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柏锦社区及共驻共建单位开展“粽叶飘香迎端午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邀请各族群众欢聚一堂,一起包粽子、品粽香,活动现场欢声笑语、粽香四溢。


  自2019年起,我市高位推动,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峨山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老旧小区改造为突破口,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打造老旧小区改造助推城市民族工作和谐发展的“峨山样板”,实现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有力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治、共享、共乐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老旧小区改造,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幸福感。小区长期坚持以各类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增进邻里情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双江街道练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旭说。


今年端午节,红塔区凤凰街道紫艺社区“弘扬端午文化传我浓情粽香”活


动在共美家园举行。


  2021年,按照大连片、大改造的思路,红塔区以建设片区为试点,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拆除围墙3000余米,将18个小区和单位融为一个小区,成为共建、共治、共享、共美的幸福家园。


  “改造完成后,这里就更名为‘共美家园’,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共同繁荣,‘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和美美一家人’。”紫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乔春梅介绍。


  玉溪以典型引路法推动全域创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区)、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家庭、进政法机关的“八+N进”活动,着力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创建工作人人参与、创建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2017年以来,随着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美丽家园、扶贫项目、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的相继落地,江川区九溪镇矣文村开始美丽蜕变。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昔日贫穷落后的彝家小山村, 以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之根,把人心、力量汇聚到开展创建工作中,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村(社区)”的“矣文样板”。


  在“八进”基础上,全市各县(市、区)、各行业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进博物馆、进酒店、进街区、进社会组织等“自选动作”,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串面、以面带片”的创建格局。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依托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教育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与科普教育有机融合,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全国各民族了解生命诞生和演化的重要平台,以及云南对外展示“中华民族一家亲”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始终着力于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把实践创新作为升级版的有效载体,延伸创建触角,搭建深层次、有质量的平台和载体,将创建‘八进’ 活动拓展为‘八+N进’,建立健全‘五个责任’等长效机制,实施全域创建, 形成‘以点串线、连线成面、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截至目前, 全市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2个、示范单位1个,省级示范县(市、


区)5个、示范单位186个、示范学校73所,市级共命名示范单位838个、教育基地27个,各县(市、区)命名示范单位1249个。”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张培龙说。


  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玉溪市博物馆等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及花腰傣风情沐浴节、立夏节、火把节、长街宴、米线节等民族节庆及特色活动的举办, 形成了以“交融”为最大特色的玉溪文化旅游品牌,以旅促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火红五月,玉溪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旅游的桥梁纽带作用,稳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在新平县戛洒镇,各族群众纵情沐浴欢歌、畅享花腰风情;在通海县兴蒙乡下村白沙凹,身着节日盛装的蒙古族少女手捧蓝色哈达, 齐唱迎宾歌,以蒙古族最高礼节迎接宾客;在华宁县碗窑村,系列文旅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澄江市,耍龙、关索戏、草狮子舞等系列优秀民族民间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五一”假期,我市共接待游客178.4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59%211.25%。“近年来,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始终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持续打造玉溪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纵深发展。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建兰表示。


三、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


  元江县的者嘎村依山傍水,有着悠久的历史、美丽的神话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者嘎村把农村危房、闲置旧房安心拆除工作作为提升乡村风貌、改善人居环境的有力抓手,立足村情实际,扎实有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者嘎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的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一个典型的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村落。2013年,者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XX年获评“云南省省级绿美村庄”。


  “依靠人居环境整治,现在村里的环境比城里的公园还漂亮。这些年种植青枣、芒果、稻谷等,家里的收入增加了,2017年盖起了新房。今年卖青枣、


芒果的收入有6万多元,‘五一’节的时候,儿女带着我们去大理、丽江玩了一圈,生活好了,娃娃又孝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说起如今的好日子,者嘎村村民鲁静仙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鲁静仙的幸福生活是我市各族儿女勠力同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现实写


照。玉溪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实施繁荣发展共享工程,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走上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的道路。20XX年,全市“十百千”示范工程持续推进,完成3个示范乡镇、29个精品村、245个美丽乡村评定。改扩建农村公路536公里,澄江市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改造农村危房2694户、公厕217座、户厕6840座,拆除临违建筑和危旧房屋483.7万平方米。建成省级绿美乡镇9个、绿美村庄18个,新平县新寨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玉溪市荣获“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 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达标。通海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易门、峨山获评全省“美丽县城”。不断提升中老铁路沿线地区产业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蓄力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加快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XX年, 联系微信3231169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用于民生保障。十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连续八届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脱贫户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红塔区新增幼儿园学位720个、小学学位1665个,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名单。


  “近年来,民族工作部门共争取上级资金33493万元,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项目3个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260个示范村(特色村)、18个示范社区建设。通过‘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实施,进一步补齐民族地区发展短板,民族地区交通、水利、电网、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逐步打破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张培龙介绍。


短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永远在路上也好史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蓬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之


花在玉溪大地美丽绽放。玉溪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玉溪“答卷”振奋人心。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了玉溪各族儿女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全市呈现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对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要求,玉溪的工作还存在许多差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一些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综合治理重点地区工作存在弱项;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严峻复杂;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民族工作没有休止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永远在路上。谱写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玉溪实践篇章,需要各级各部门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对标对表补短板、强弱项、抓提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汇聚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并肩奋斗的强大合力,推进新时代玉溪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万千石榴籽同心绘新卷


兵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纪实


20XX114日)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不仅凝聚起兵团人无坚不摧的力量,更让各族职工群众“心与心相近”;一幕幕奔向小康的和谐画面,不仅是各族职工群众的生活写照,更让兵团职工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一项项持续攀升的数据指标,不单单是简单的上浮曲线,更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生动注脚。


  兵团各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和兵团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创新创建方法,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唱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一、宣传教育全覆盖


  如何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各族职工群众的心田生根发芽?三师图木舒克市多措并举抓宣传教育,夯实各族职工群众思想根基:各街道(社区)、各团场


(连队)、各学校以民族团结大讲堂“十个一”系列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民族团结大讲堂活动形式,把民族团结大讲堂活动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职工群众大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升国旗仪式等活动结合起来,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到职工群众心坎里去,不断增强各族职工群众“五个认同”。今年截至目前,各团场(街道)、连队(社区)、学校累计开展民族团结大讲堂活动813场次,覆盖约15万人次。


  不久前,在三师四十四团小学,200余名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思政课”。两位退休老干部担任主讲人,从身边人身边事讲起,向孩子们讲述着一个个普通人维护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今年86岁道德模范路正元的故事尤为感人。1998年,路正元从四十四团供销科科长的岗位上退休。自2003年起,他担任四十四团离退休老干部第一党支部书记,默默地发挥余热,用心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他不间断地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各族学生,将四十四团十八连学生古丽努尔·依明结从初中资助到高中毕业,得知古丽努尔·依明被大学录取后,主动承担了她的全部学杂费,并向古丽努尔·依明承诺:“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不用为学杂


费而担忧,上学的费用我来出。”古丽努尔·依明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孩子的教育很重要,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最要紧,一定要做好引导。”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20多年来,路正元坚持为四十四团三所中学的各族中小学生作报告、讲团史,弘扬兵团精神,培养青少年无私奉献的精神;组织“五老” 讲师团成员为四十四团三所中学义务讲学200余课时,给孩子们讲兵团历史、兵团精神,组织孩子们参观团史馆,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听了路爷爷讲述身边发生的民族团结故事之后,我对民族团结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团结身边的每一名同学,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报效祖国。”四十四团小学四年级学生赛比热·艾则孜听完路正元的故事深有感触。


二、民生福祉稳增进


  “这几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种地一年能挣几万元,房子盖好了,也装修好了,下个月就可以入住。”五师八十九团九连职工马金兰一边打扫新房卫生,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马金兰所居住的连队,有宽阔的广场,干净的巷道,茂盛的果树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备齐全,职工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九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连队,职工多,土地种植面积少,职工收入较低。去年,五师双河市拨付兴边富民资金800余万元,对八十九团各连队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马金兰就是受益者之一。


  自2020年起,五师双河市把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作为改善少数民族居住区基础设施条件、补齐民生短板、增强团场综合实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举措,扎实推进实施,取得较好成效。


  4年来,五师双河市共投入资金1.08亿元,建设项目23个,覆盖7个边境团场。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持续巩固了边境团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各族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安全感显著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职工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针对边境团场连队生产生活基础配套设施短板弱项,在兴边富民工程实施中,该师市全力向边境团场连队生产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倾斜,累计投入5770余万元,用于新建道路8000余米,新建给水、排水、供热管网6.49万米,同时配套完善路灯、文化长廊、宣传标识牌、主题雕塑等文化设施,受益人数1万余人;


改善守边护边基础设施,新建菜窖、蔬菜大棚、执勤用房、给水管网等相关设施,改善了护边员日常生产生活、值班备勤条件。如今,随着兴边富民资金的持续投入,边境团场逐渐形成环境和谐优美,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三、城乡发展起高歌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园一期项目如火如荼地实施,石河子第一中学室内篮球场项目提前完成主体封顶工作,八师石河子市20小区幼儿园项目完成地基施工任务深秋时节的兵团,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成为推动城乡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八师石河子市推进120个产业项目建设,涵盖新能源、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总投资740亿元,着力为各族职工群众提供良好的就业、宜居环境。


  把招商和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八师石河子市坚持项目为王, 打通项目审批堵点难点,形成了推动产业集聚、人才汇聚的强大合力。以“双港”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和天业物流港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基地建设为抓手,全力支持中新建物流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加快玛石铁路建设投运速度,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耦合共生、协同发展,为各族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八师石河子市探索“双碳”目标下实现能源和产业“双线”绿色转型升级新模式,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速度, 促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优势产业聚合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为各族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把城乡统筹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八师石河子市着力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一规划、同步配套,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目标,以实际行动为各族职工群众建设幸福家园。


平凉市多举措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


20XX 9 4 日)


  91日,记者从市民宗委获悉,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启动以来,我市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在紧盯工作目标、抓建示范典型、纵深政策宣贯、强化督导检查、压实工作责任上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全面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紧盯重点工作目标,印发《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 提出创建工作“政治引领”“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石榴籽”“共同发展助推” “促进三交”“权益保障”“平安和谐”等“七大工程”和进乡镇(街道)、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两新组织、进景区“八进”活动。围绕《实施方案》和创建测评指标体系,制定《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重点任务分解表》和《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XX年度工作要点》,结合“陇东陇南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区”联创共建行动,进一步明确责任任务和完成时限,有序有效推进创建任务落地落实。


  积极发挥行业优势、地域特色,把抓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工作放在首位。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在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打造了平凉市非遗一条街传统文化展示提升等示范点;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打造泾了川县东街社区“丝路红石榴”小区、华亭市九曲芙蓉苑等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创新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工作提升。并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工作思路,对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实行梯次规划、动态管理。


  同时,创新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模式,构建传统媒体宣传“点”、新媒体平台宣传“线”和社会阵地宣传“面”的三位一体宣传新格局。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石榴杯”等系列活动,推进民族宗教领域“联学+巡听”教育全覆盖。突出阵地宣传“见人见物”,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党政部门、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多方共建机制,打造绿地广场、南山公园、滨河路民俗广场为标志的实体化宣传广场和公园,实现宣传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截至目前,转载政策解读6000余条、宣传标语1万余条,编发工作简报200余期,推送手机短信20万余条;制作宣传展牌1062面、主题灯箱524个,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公交专线9条。


  此外,把强化督导检查和压实工作责任作为创建工作的必要保障。及时制定重点任务分解表,采取日常督查、研判分析、重点督办、跟踪问效、挂账销号贯通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督导检查工作,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严格履行领导责任、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 明确创建工作分管领导和联络员,落实工作进展、动态信息、重要事项定期报送制度,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拧紧责任链条,确保各项创建工作任务高效推进。


新城区:“五项行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20XX 11 8 日)


  本报讯(记者刘沙沙)近年来,新城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铸魂、富民、融通、和谐、稳定”五项行动为工作抓手,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中,走在前、作表率。


一、开展“铸魂”行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五个认同”,新城区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今年共开展了相关活动150余场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增强“五个认同”,充分发挥96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辐射作用,培养和树立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用群众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五个认同”,开展“讲好身边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活动”,向全区征集各类优秀文艺作品1800余个。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增强“五个认同”,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专栏,共发布新闻稿件及新媒体产品400余条。持续开展“石榴同心杯”网络挑战答题赛,全区共有10万余人参与网上挑战答题。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五个认同”。在全社会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为重点的主题宣传活动,共开展宣传活动130余场。


二、开展“富民”行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城区20XX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363.1亿元、增速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31亿元、增速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7亿元、增速10%,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条件。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绿色家园、美丽家园。截至目前,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44.3%,敕勒川草原、雅玛图森林公园成为首府市民高频打卡地。中心城区绿化率达39.2%,科尔沁体育公园、丁香路口袋公园等一大批公园绿地成为老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绿色底蕴。全力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使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公共文体设施进


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民阅读工程深入实施,文艺创作、文化产品出新出彩。


三、开展“融通”行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制定并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实施方案》等三项计划实施方案,出台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工作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红石榴驿站”,发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职能作用。同时跳出窗口抓服务,延伸“红石榴驿站”的功能,建立“红石榴驿站”+居民议事+“暖蜂驿站”+“石榴同心志愿服务队”+“文化传承”等模式。持续提升创建工作覆盖,所有区属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街道(镇)全部制定了创建方案,使创建工作全覆盖。


四、开展“和谐”行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动民族事务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将社区网格体系与“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网络相融合,将社区网格长职能与民族宗教联络员职责相匹配,将民族工作的触角与群众需求相链接。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议事机制,依托“石榴籽” 议事厅、小马扎议事厅等,发现群众所需,化解邻里矛盾,通过各族群众的共商共议,推动基层的共建共治,实现各族群众的生活融合、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心理融合。


五、开展“稳定”行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


  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建立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重大风险督查检查机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问题开展风险评估,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处置,做实做细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以高质量发展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


庄浪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XX1019日)


  今年,依托平凉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有利契机,庄浪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直以来,庄浪县都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主动融入“陇东南联创共建”中,绘制出一幅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民生幸福的美丽画卷。


高位谋划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健全完善创建工作机制,从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谋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双挂帅”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各乡镇、各部门均成立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创建体系。制定出台《庄浪县关于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经过不懈努力,全县累计高标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39个,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表彰2个,成功创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个、示范区3个、教育基地2个,表彰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6个,有7名个人荣获省、市先进个人,民族团结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培根铸魂


凝聚各族群众思想共识


  近年来,庄浪县始终坚持“宣”字当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实施“石榴籽”教育工程,凝聚起各族群众强大共识。


  以学校为主阵地,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育新苗”行动。庄浪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全过程、校内校外各方面。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汇演、主题班会、主题团队活动620余场次,举办民族团结知识讲座80场次,组织师生参观梯田纪念馆、博物馆等教育基地,积极参与“石榴杯”征文活动,征集作品760余份。


  在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线上线下全覆盖开展社会宣传。以县融媒体中心为轴心,在县政府门户网、庄浪发布、看庄浪、县电视台等主流媒介刊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创建工作动态;以短信、微信、快手等新兴媒体发出各类民族团结创建内容30余万条;利用出租车显示屏、城区及交通要道广告牌等多种传统宣传平台,多视角、全方位开展民族政策和创建宣传。


  突出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与实体活动、节庆节会融合。成功举办了“写意关山·放歌梯田”主题晚会、“红歌颂党恩·逐梦新征程”歌咏比赛、“五一”全民篮球赛、文旅康养融合“看梯田·浪庄浪”乡村体验游等大型群体性活动,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平台。同时, 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融入秦腔、高抬、眉户、社火等传统特色活动中,在为各族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更加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识。


融合互促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近年来,庄浪县深入挖掘梯田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精心打造了一批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等,申报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了一批具有庄浪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体现庄浪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


  围绕打造服务平台,庄浪县扎实推进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着力培育“红石榴”品牌,打造了紫荆社区、幸福社区等一批“红石榴社区”和“红石榴家园”。同时,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3支,建设户外驿站、居民活动室、同心书屋、社区会客厅等功能平台10余处,通过团结共建、牵手结对、互帮互助等形式,开展邻里互助、爱心帮扶、环境整治、安全管理等活动120余场次,从不同角度满足各族群众吃、住、行等方面的需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注重拓展创建空间。庄浪县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依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景区提升、产品展示、节庆活动、实践体验中。在云崖寺国家4A级景区、关山天池朝那湫基地和水上公园、韩店石桥、通化陈堡、郑河上寨等景点,布设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团结进步标识50余处,并将民族团结知识融入景点导游解说词中,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既能“润物细无声”,又能“看得见、听得着”。


同步发展


迈出各民族共同繁荣新步伐


  庄浪县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和坚实基础,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金秋十月,联系微信32311699,庄浪县通化镇万亩马铃薯基地绿意盎然。一望无际的马铃薯正沐浴着秋天的暖阳茁壮成长,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通化镇是庄浪县少数民族群众较为聚集的乡镇。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集中连片建成种薯繁育基地6000亩,分散种植6000亩,少数民族群众马铃薯种植实现全覆盖,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小土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依托马铃薯产业,通化镇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建成了全国首个永久性主题在地乡土艺术影像馆“陈堡洋芋艺术影像馆”,成为全县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近年来,以产业振兴为重点,庄浪县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发展。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庄浪县宫灯产业园、万泉苹果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水洛河流域食用菌产业园、庄浪县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等一批项目茁壮生长,为各族群众增收拓展了新渠道。


  新征程上,庄浪县各族人民将心手相牵,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效,共同谱写繁荣发展的和美篇章。


以检察之力系好民族团结“同心结”


20XX 8 25 日)


  民族团结进步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进步,实现各民族的发展繁荣,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秉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理念, 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立足检察职能,服务中心工作,为促进全县各民族和谐发展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检察保障。2019年,被命名为“海东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一、党建引领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党建引领,永葆检察工作政治本色。化隆县检察院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与检察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在化隆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 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创建目标、重点工作。坚持利用党组中心组、“三会一课”和干警集中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思想上、政治上引导检察干警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四个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凝心聚力画出民族团结“同心圆”


  携手同行,积极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化隆县检察院始终坚持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严厉打击惩处破坏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犯罪,持续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常态化,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聚焦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污染环境、危害安全生产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民生司法保障。着力打造“北极星”未成年人检察品牌, 积极落实未成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一号检察建议”。同时,由检察干警在化隆县23所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法治进校园活动,深入培养和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联合各职能部门加强检察督促,坚持以强制报告制度为抓手,推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综合保护体系,用心呵护各族青少年健康成长。


  不断完善12309检察为民服务大厅便民措施,综合运用公开听证、检察和解、司法救助等举措,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在案件办理以及法治宣传、来信来访、


线索受理、检务公开等环节,注重释法说理,宣讲好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民族团结。


三、忠诚履职奏好民族团结“共进曲”


  聚焦改革,激发检察事业发展活力。化隆县检察院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宣传栏、文化墙面、LED等载体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大氛围。在各类宣传活动中,根据民族团结宣传月、平安建设宣传月、宪法宣传日等不同主题,制作宣传手册和横幅,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基本法律法规知识,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同时,院领导定期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困难家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定期组织干警深入社区开展服务活动,着力打造“党建红引领检察蓝”党建品牌, 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化隆县检察院是一个由汉族、回族、藏族等多民族干警共同组成的大家庭, 全院干警始终牢记公平正义就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民族团结就是繁荣发展的动力、法律监督就是党和人民赋予检察机关的圣神职责,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 实践活动,用心用情解决各民族群众身边的小事、关心的实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四大检察”“十大业务”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创建和检察工作共谋划共发展,为维护全县经济繁荣发展、守护社会和谐安宁,向化隆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用“大治理”推动“大团结”


崇左市政法部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纪实


20XX98日)


  近年来,崇左市政法部门以市域社会治理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创新民族事务治理模式、创新边疆法治宣传方式、创新法治服务方式等手段,巩固发展崇左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一、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崇左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南疆国门城市,辖区居住着壮、汉、苗、侗等38个民族。全市251.4万户籍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9.6%,其中壮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9%,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设市区。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切实维护边疆安宁,崇左市政法部门结合实际, 积极引导边境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同时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将促进各民族团结与保障地区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初,崇左市在全市政法系统部署实施以“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惠小利”为主要内容的“五小工程”,将各民族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办好。58日,扶绥县公安局民警在走访社区过程中,获取一条在逃命案积案犯罪嫌疑人的关键信息。最终,扶绥县公安局办案民警在广东省普宁市将潜逃26年的命案犯罪嫌疑人赵某峰抓获归案,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崇左市积极创新民族事务治理模式,将村(社区)网格员、村(社区)警务助理、村(社区)法律顾问等基层政法力量,以及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乡镇法庭、检察室等平台打造成为服务各族群众的重要窗口,积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崇左市司法局实施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员培养计划,共培养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员1753人,占人民调解员总数的87.65%。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推动一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崇左市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群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区前列。


二、筑牢“人民防线”保安全


  崇左市政法部门创新法治宣传方式,鼓励广大政法干警积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参与“壮族三月三”、壮族霜降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用少数民族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法治宣传。


  崇左市政法部门还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载体,加强民族法治宣传教育, 定期开展对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民族事务治理常态化机制。崇左市司法局坚持在少数民族地区用少数民族语言传播法治、用少数民族文字诠释法治、用少数民族节庆展示法治、用少数民族文化体现法治等方式,加强少数民族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宪法法律“十进”、民族法治大篷车下乡、“法治三月三·山歌响边关”法治宣传活动,受到少数民族群众普遍欢迎。


  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崇左市政法部门积极开展反恐怖主义法、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引导边境各族群众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团结的“人民防线”,让崇左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共建民族团结和谐家园


  崇左市政法部门以乡村振兴工作为契机,扎实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发动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到群防群治中来,并通过常态化开展警民交流活动,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崇左市人民检察院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乡村检察路”工作,针对年龄较大、行动不便、路途偏远的国家司法救助少数民族申请人做到“三进村”:进村与申请人见面听取诉求、进村了解核实情况、进村发放救助金;加大对困难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增进司法人文关怀,有力促进全市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目前,“乡村检察路”机制已延伸到办理控告申诉检察案件、民事行政案件、公益诉讼案件、未成年人检察案件等,真正把“检察便民路”连到各民族群众“家门口”,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20XX年,崇左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司法救助案件获评全国检察机关“脱薄争先”典型案例。


  此外,崇左市检察院与市公安局、教育局、司法局等9个单位会签《关于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防范打击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等7个文件,合力撑起边境地区各族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蓝天。


用真情聚人心


双拥工作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的吴忠实践


20XX1113日)


  吴忠地处自古享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美誉的宁夏中部,全市有汉、回、满等36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1936年,同心县成为红军西征总指挥部所在地,创建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盐池县作为陕甘宁边区大后方,为巩固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座独具特色的西部城市军民团结搞得好不好?双拥工作做得怎么样?有哪些独到经验?日前,笔者带着疑问走进这片热土,感受吴忠的双拥力量。


  “吴忠是一座有着质朴双拥情感的城市。”吴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马晓贤说,吴忠虽然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但并未停下脚步,各族人民和子弟兵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今,双拥已成为奔腾在吴忠人民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第76集团军某部是军改后不久移防到吴忠的,部队建设千头万绪,时值全国大气污染治理三年达标收官之年,吴忠处在达标关键阶段,造成空气污染的施工企业被要求停工整改, 为部队提供石料的加工厂也不得不停产,部队施工面临停工的窘境。


施工负责人、中校白喆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印象深刻: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找到吴忠市生态环境局,该局立刻受理了部队施工诉求,可停工停产不是一个部门能定的,如果按正常手续不知多久才能批复,一旦不达标,全市三年努力就白费了。


白喆说,吴忠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同志决定“先斩后奏”,同意加工厂继续


开工,这成为吴忠市唯一例外。


  “走进吴忠地界,你很快就会被这里的拥军热情感染。”某部大校政委田峰说,营区门口的战备路审批手续流程没有完成,影响部队出行,有关部门决定:不等,垫钱修!盖家属公寓楼,地方政府拿出黄河岸边的地无偿给部队使用;为解决军人子女上学难题,教育部门留出优秀学校给部队选择;官兵出行困难,公交公司就开设拥军专线,明确指出:“不计成本,有一个人也要坚持下去!”


  这种质朴情感还体现在细节和实处。在盐池县,新战士入伍后,该县双拥办工作人员都会把亲人祝福录制成视频发给他们,鼓励新战士安心服役。一位


少数民族战士父母离异,入伍前一直和母亲生活,他希望多年不联系的父亲也能给他发段视频,鼓励自己。


  得知这位战士的想法后,盐池县双拥办工作人员李娜主动承担了这项任务, 但寻找的过程并不顺利。“孩子的父亲在外地打工,几经周折才联系上,但是他爸爸以为我是骗子,没说几句就挂断了电话。”李娜说,然而她没有放弃, 利用业余时间,两次来到这位战士的爷爷奶奶家,最终做通亲人的思想工作。


  当李娜把他父亲的视频发给这位新战士后,他给李娜打来电话,哽咽地说: “姐,你完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笔者观察:吴忠各族人民和子弟兵的情感是在战火硝烟和漫长岁月考验中形成并巩固发展的。这种情感是吴忠双拥工作最坚实的基础,也让吴忠双拥工作有了最生动、最浓重的底色。


  近年来,吴忠市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双拥工作也由此着眼、往此着力,主动作为、整体推进。


  在盐池县第五小学,醒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标识映入眼帘。盐池县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生雄介绍,该校在盐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盐池县人武部共同帮助下,把代表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石榴籽”塑像园和百名将军书画馆、少年军校合为“三位一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品牌。


  “石榴籽”塑像园里不仅有一座红色石榴籽塑像,两侧还用丰富图文记录着盐池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百名将军书画馆里不仅陈列着近百位将军的书画作品,还有革命战争年代的武器装备仿制品;少年军校里不仅模拟了红军长征时期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还能让参与者体验实兵对抗、军营生活。身着迷彩服的小学生兴高采烈地穿梭于三个主题场馆,执行着各种“任务”。


  盐池县第五小学还将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盐池革命烈士纪念园等红色资源开辟为双拥教育场所。在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笔者见到慕名参观的外地五年级学生吴俊奇。父母带他赶了200多公里路来到这里。吴俊奇说:“这两天的参观使我懂得中华民族谁也离不开谁,让我知道解放军叔叔是最亲的人!”


  “双拥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深度融合,既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双拥工作找到了抓手。”盐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强永军说,盐池县拥军氛围浓厚,适龄青年参军热情高涨,大学生入伍比例在全区名列前茅,立功受奖人数占输送兵源近一半,盐池县退役军人事务


局也被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


  “我们双拥工作是和其他工作绑在一起同步推进的。”同心县豫海镇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马涛说,不久前,全镇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恰逢征兵季, 于是所有工作人员在深入各家各户完成排查任务的同时开展征兵宣传。


  “双拥工作是一盘棋。”豫海镇党委书记罗宁说,“我们提出‘双拥工作人人都要做’,在征兵、‘八一’慰问等重要时间节点,全员都是双拥工作者, 到了老兵家就要关爱慰问老兵,到了适龄青年家就要宣传征兵,到了军属家就要了解需求、解决难题。”


  笔者观察:在民族地区做好双拥工作,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一切工作向这里聚焦、一切资源往这里倾斜。吴忠双拥工作在组织、制度和内容上都做到了这一点,形成了一体推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这些年,吴忠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团结一心,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双拥工作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加强基层治理中也发挥出应有作用。


  笔者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看到,这里城乡建设美观整齐,到处绿树成荫。谁能想到,2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居住的荒山野岭——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汉、回、满等14个民族20多万名“生态移民”从不适合生存的地区搬迁而来。


  红寺堡区麻黄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永珍是第一批从山区搬出的“生态移民”。“那时候大风一刮,吃饭的碗里就沉了半碗沙子,恶劣的环境让最初来到这里的人都没了信心。”罗永珍说。


  让罗永珍改变想法的是子弟兵的到来。驻宁部队官兵和“生态移民”并肩协作,修渠盖房、植树造林、犁地开田,共同建设新家园。为支持红寺堡区建设,部队把位于红寺堡灌区的训练基地、靶场等全部易地重建;驻军给水团克服沙质地层钻进困难,打井取水,有效缓解了群众用水难的状况。不仅如此, 官兵还通过援建饲料厂、养殖场,捐资助学等多种方式和当地群众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3月开始,驻宁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17万人次, 累计植树150多万株,成片育林2万多亩。如今,红寺堡区葡萄种植面积近11万亩,每年可解决农民就业60多万人次。


  罗永珍说:“我们现在生活不错,我家也有房有车,两个儿子在本地成家立业、日子红火!”如今,红寺堡区已成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在基层社区,退役军人已成为双拥主力军。”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党委副书记杜靖说,退役军人虽然离开部队,但他们传承着军队好传统, 和各族群众一道爱社区、建社区。


  金花园社区辖有5000多户居民,其中回、满等少数民族居民占总人口的近一半。这里活跃着一支家喻户晓的“绿橄榄”老兵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铁占明是位老兵,虽然已经72岁,但遇到邻里矛盾、家庭困难,他都会挺身而出。一次,邻里因为噪声问题发生矛盾,两家人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铁占明把他们请到“石榴籽议事厅”——这是社区各族群众解决矛盾、消除隔阂、增进民族感情的场所。铁占明给他们讲述自己在部队时各族战友生死与共、情深似海的故事,还讲述了参战老兵在枪林弹雨中生离死别的经历。朴实的话语打动了两位邻居,矛盾得以化解。近年来,该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


  双拥作用也体现在全民拥军热潮中。“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两次获得“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称号,她多年来一直深入部队关爱战士。在她的带动下, 吴忠涌现出“兵妈妈志愿队”“军嫂志愿队”等拥军志愿组织,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笔者观察:双拥工作一旦形成合力,就会产生巨大能量,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多民族聚居地区做好双拥工作、发挥双拥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意义重大。


  双拥工作怎样在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局中更有作为?怎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贡献更大力量?在吴忠调研期间,笔者经常听到各级相关部门在积极探索更多有效路径。


  吴忠市和新疆军区某边防连的“城连共建”就是一次有益尝试。去年,吴忠主动“走出去”,和驻守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的某边防连结成共建对子, 举全市之力支持边防官兵戍边卫国。


  双方签署了《军地共建协议书》,吴忠市社会各界迅速掀起拥军热潮,多次组织双拥慰问团带着吴忠人民的深情厚谊前去慰问。前往部队驻地的路上高寒缺氧,还要穿越雪山戈壁和无人区,但大家都踊跃报名、积极参与。有的送去盐池滩羊肉,有的带来自家种的西瓜,还有的带来冻疮膏、保暖内衣等生活用品。


  边防官兵的奉献精神也被传递回吴忠。各族群众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聆听官兵讲述戍边故事和艰苦生活,亲身感受军人的牺牲与奉献。“以社会化拥军方式进行‘城连共建’的探索,在我们民族地区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双拥质量。”马晓贤说。


  吴忠市还积极向兄弟省市取经,学习拥军好办法、双拥新举措。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轮值站长制,就是南方经济发达省份试点的经验做法,吴忠很快将其运用到基层双拥工作中,成为宁夏第一个实行轮值站长制的城市。


  利通区金星镇裕西社区党委副书记白玫说,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服务对象多、工作人员少且力量薄弱,从去年开始,该社区首批选聘8位退役军人担任轮值站长,主要担负辖区拥军优属、对驻地部队现役军人家庭开展走访谈心、进行入伍政策宣传普及等工作。96岁高龄的退役老兵罗道明身患重病,常年卧床,轮值站长高树云带领退役军人主动和他结对子,经常前去看望,帮他解决困难。目前,轮值站长制已在吴忠全面铺开。


  笔者观察: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开展需要探索创新,绝不能因循守旧或简单重复。吴忠双拥工作不自满,积极走出去、学回来,把好的经验做法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值得借鉴。


玉溪市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绽放民族团结繁荣绮丽之花


20XX 9 28 日)


  龙马山下,响彻同心筑梦的伟大乐章;抚仙湖畔,遍开民族团结进步的绮丽之花,在玉溪这片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57.5%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唱响繁荣发展团结之歌。


  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把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度融入玉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大局,把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着力点,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力打造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一、重引领,奏好民族工作“主题曲”


  玉溪历史悠久、红色底蕴深厚。从聂耳故居、聂耳纪念馆、聂耳广场、聂耳公园成为城市地标,到“南疆丹娘”孙兰英烈士纪念馆、“咪哩王”李和才故居等22个红色教育基地相继建立,玉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着各族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今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支童声合唱团齐聚抚仙湖畔,参加第七届聂耳音乐周玉溪分会场暨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比赛间隙,来自贵州省的飞越彩虹丹寨苗族童声合唱团成员走进聂耳纪念馆,体悟先辈的爱国情怀。


  “这是一堂生动的情景式爱国主义教育课,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聂耳的认识和对音乐的向往,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爱国精神。”飞越彩虹丹寨苗族童声合唱团团长王绍邦说。


  近期,玉溪市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会,吹响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升级版的冲锋号角。会议动员全市上下全面把握工作主线,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汇聚智慧和力量,坚持融入中心工作抓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聚焦指标任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争取指标测评取得好成绩;要突出特色亮点,深入挖掘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玉溪实践,彰显创建工作的玉溪典范;要强化全域创建,构建常态化创建的工作体系、责任体系,发挥示范典型引路作用,推动创建工作整体提升。


二、强举措,奏好民族团结“欢乐曲”


  近年来,玉溪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规格布局、高标准推进的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制定《玉溪市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玉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构建市、县(市、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创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


  抚仙湖畔,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脉络,叙述着生命同源、文化同源的故事,让各族群众在科普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多年来,澄江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积极探索“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开拓互嵌融合发展的文旅新赛道。


  走进位于哀牢山下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新寨村,错落有致的傣家土掌房民居掩映在绿树间,祭龙广场上雕刻的傣族叙事长诗《朗娥与桑洛》, 诉说着云南“梁祝”的爱情故事,柑橘林环抱村庄,百年树龄的攀枝花树伫立村头,守护着一方水土。


我们村至今仍保留着花腰傣祭竜、扫寨子、刺绣、纺织、染齿、文身等


传统民俗,辖区内有褚氏农业有限公司、高源甜橙有限公司等多家种植企业。不管是发展旅游还是农业,村民们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新寨村党总支书记彭永芳说。


  新寨村以一盆小花改陋习、一幅字画传家风、一双巧手扮靓家等“七个一” 做法,汇聚民族团结进步“她”力量;峨山彝族自治县用70年发展成就诠释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建立跨州市医保结算机制, 红河、墨江近40万各族群众实现医疗保险跨州市就医即时结算玉溪以典型促引领,深入开展9个县(市、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


N进”等活动,规定动作不打折扣,自选动作出彩出新,不断推动各级共创共建、交流互鉴。


  截至目前,新平县、江川区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戛洒镇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玉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通过省级初验,澄江、易门、峨山、红塔、元江5个县(市、区)创成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玉溪市公安局等181个单位创成省级示范单位,


市民族中学等73所学校创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玉溪市委党校被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李和才故居等3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市级共开展4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命名,共命名示范单位838个、教育基地27个,各县(市、区)命名示范单位共1249个,逐步形成以点串线、连线成面、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示范创建格局。


三、共发展,奏好民族同心“和谐曲”


  “以前随意停放车辆的坑洼路变成了人车分流的柏油路,下楼走几步就有干净漂亮的小公园供我们休闲遛娃,四通八达的小区道路更是方便我们直达区人民医院。”在江川区原林草小区居住了20多年的伏苹凤对连片改造后的小区环境竖起大拇指。近年来,江川区按照共融、共建、共享、共治方式,将智慧技术、载体文化合为一体,对城区相邻24个老旧小区实施连片提升改造,打造玉溪美丽滨湖花园城市升级版幸福社区新样板。


  “年满6089岁的老年群体可优惠就餐”“对9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免费开放”“提供免费送餐上门服务”随着红塔区葫田社区新时代“幸福食堂”的开业,社区居民赵美玲的老年生活又迎来了一项新福利。


  据了解,葫田社区新时代“幸福食堂”作为一项便民惠民工程,将以“幸福食堂+”为平台,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将助餐、送餐、配餐服务与针对独居、空巢等特殊群体老年人的探访、关爱、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融入医疗康复、心理调适、文体娱乐等服务内涵,形成“幸福食堂+N 项服务”的延展模式,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长期以来,玉溪聚焦发展,全面实施繁荣发展共享工程,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带领全市各族儿女走上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的道路。


  20XX年以来,玉溪投入资金1.0683亿元,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 项目87个,不断夯实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建成省级绿美乡镇9个、绿美村庄18个。20XX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用于民生保障。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


忠诚“检察蓝” 守护“石榴红”


伊金霍洛旗检察院扎实推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落实落细


20XX91日)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放。


  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内,有一面“石榴籽”墙,上面的两行大字特别醒目--


  “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这样的精神指引感召下,全院上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检察蓝”倾力守护“石榴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一、同心聚共识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始终以此为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说话的是党外干部孙雪梅,53岁的她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旗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检察接访岗,收拾好工作台,认真梳理线索,做好接访准备,用老检察人的光和热真情服务群众。


  同心同德,集智聚力。近年来,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着力抓好政治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作为首要任务,并将其贯彻落实到检察履职各环节全过程,不断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以实际行动擦亮忠诚为民底色。


  “忠诚”是蒙古族姑娘真嘎入职教育学到的第一个词,作为一名蒙古族检察官,她真情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也庆幸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履职,服务社会、彰显正义。真嘎除了开展日常司法办案外,还是该院“石榴籽”法治宣传队的一员。打造双语检察“套餐”,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是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新实践。


  主题法治宣讲、双语法律服务进农牧区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让法律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着力营造浓厚法治氛围,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石榴籽”接访室、“石榴籽”服务窗口,接地气的标识牌拉近了距离, 温暖了人心。为更好地帮助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伊金霍洛旗检察院不断细化12309检察服务中心功能设置,选派业务熟练的优秀双语检察人员参与控告申诉、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先后帮助20多名民族群众解决了法律问题,用履职尽责书写检察情怀。


二、同力谋发展


  近年来,伊金霍洛旗检察院始终将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作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着力点,“三位一体”推进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工作,努力为推进现代化伊金霍洛建设提供更优检察保障。


  “好好的一家企业因为制度漏洞陷入困境,是国家经济的一大损失,我们应该在办案的同时做好法治宣讲,帮助企业更好地整改和发展。”2021年,针对涉企案件办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伊金霍洛旗检察院能动履职,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法治支持,在全球零碳产业创设地、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办公室”,在旗工商联设立民营企业维权检察联络办公室,


  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工作,帮助10多家企业通过合规建设卸下包袱、健康发展,务实有效的举措受到了众多企业的好评和称赞。


  62岁的老支书巴特尔是伊金霍洛旗检察院聘请的一位听证员,每逢遇到涉民族问题、民族群众案件,巴特尔都会被邀请参与检察听证会,作为一名年过花甲的老人,能发挥余热,见证法治的进步,巴特尔深感荣幸和骄傲。为更好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伊金霍洛旗检察院创新打造“能动公诉+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公开选任各阶层和各领域代表、委员、专家参与检察公开听证,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做实做精前端预防、源头治理工作。


三、同德筑未来


  如何用“法治”之笔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用有力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XX年,对于该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王文燕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她办理的一起支持被家暴妇女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评为典型案例,这份功劳既得益于妇联、法院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也充分体现了“伊检关爱·支持起诉”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为切实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伊金霍洛旗检察院与统战部、妇联、法院等多部门加强联动配合,在


线索移送、案件受理等方面形成绿色工作机制,做到了快速反应、快速办理, 工作室成立以来办理各类案件20余起,为农民工讨薪8万余元。


  “感谢检察机关!”518日,收到“伊检关爱”司法救助专项救助金的张某潸然泪下,她也是基金成立以来伊金霍洛旗检察院救助的第一个案件当事人, 为更好地解决司法救助瓶颈问题,该院联合旗红十字会,率先成立了全区首家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救助,首期募集资金100万元,解决了30多名生活困难案件当事人的燃眉之急。


  此外,该院还联合共青团、旗教育与体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成立了全市首家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共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在法治的引领下,伊金霍洛旗检察院积极探索,不断扩大法治、社会救助“朋友圈”, 为辖区群众撑起了一片法治晴空,用检察实践筑梦未来,使得广大群众深受其益、深得其惠。


  “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下去,以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促进检察事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伊金霍洛旗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越祖琨如是说。


珠源大地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曲靖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20XX1025日)


  一堂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彩讲授贯穿于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院、党校的课堂;一个个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在社区、乡村、企业传颂;一项项经济社会发展的瞩目数据彰显着各民族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曲靖,一座拥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制史、26年建市史的珠江源头第一城,居住有51个民族674.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8.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62%


  近年来,曲靖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从“理论武装”上把牢民族工作政治方向,从“主体责任”上坚决扛起党委民族工作政治责任,从“空间维度”上强化创建工作顶层设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不断健全,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提升。探索形成了以高质量发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更高质量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谱写了珠源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一、文化浸润、增进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走出新路子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彝族人大代表,她通过飞针走线,绣出绚丽绽放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她就是‘七彩彝绣’传承人——屠燕。”“珠源石榴红宣讲团”宣讲人姚呢喃的每一次宣讲都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珠源石榴红宣讲团”自今年8月成立以来,开展10场宣讲,受众达5400余人次。


  “掌上曲靖”发布各县(市、区)委书记和1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负责人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视频22期,点播量逾32 万次,被今日头条、百度、腾讯等网站转发推荐130余万次,《曲靖日报》同步刊载专题文章,阅读量逾77万次。各族群众随时在“线上”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线下”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沾益望海小学、麒麟区职业学校、曲靖市委党校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学校,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内外教学、研学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在学生和学员心中。在珠江源头、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沾益火车站记忆广场、大觉寺等景区、游园、宗教场所,“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随处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


二、互嵌共融、融荣与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创新局面


  “会泽有脱贫攻坚易地搬迁进城群众8.2万人,我们钟屏街道就有33个民族,其中木城社区有26个少数民族297个人。”会泽县钟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蔡英介绍,“街道从小处、细处、实处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让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彝族居民胡仕相说:“我家孩子都在外面打工,远亲不如近邻,我平时有事,全靠邻里帮忙,我们就像亲戚一样。”


  曲靖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优质产业转移,在产业园区深入开展“产、城、园”联创共建和促就业、促增收、促团结的“三联三促”行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


  曲靖中心城区从就业落户、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等方面完善各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支持各民族在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互嵌。中心城区已成为104.6万各族群众大融居的共有家园,同时,凉爽的气候资源吸引了川渝粤等地40余万各族群众来曲观光旅居、休闲度假。


三、创新方式、凝聚合力,民族事务治理效能实现新突破


  在麒麟区人民法院,法官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件:王某是麒麟区茨营镇红土墙村的一名彝族青年,进城务工结识了汉族女孩李某,谈婚论嫁时,男方家要求按照穿民族服装等彝族习俗举办婚礼,女方家则要求按汉族习俗举办。协商不成,男方一纸诉状要求女孩返还彩礼,不结婚了。法官调解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要尊重、包容彼此的差异性”最终,双方达成一致,两次婚礼,两种习俗各办一次。诸如此类的案件不胜枚举。法官表示,他们努力让各族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曲靖市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用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不断增强,全力防范化解了涉及民族事务的风险隐患。


四、共同奋斗、共享繁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


  20XX年,营收达200多亿元的呈钢集团负责人自豪地说:“集团有12个少数民族职工233名,占职工数的6%,我们在招聘、培训、提干、晋升、享受各项福


利等方面,所有职工一律平等,各民族职工平等相处,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呈钢集团只是生活在珠源大地上的51个民族埋头苦干、争先进位的缩影。


  20XX年,曲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已跃进到79位,20XX年上半年, 地区生产总值1773.83亿元,同比增长7.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9.7%。经济发展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各族人民共享社会发展进步成果。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XX年教育综合发展系数测评排全省第1位,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数量均位居全


  省第1位,高中教育成为一张亮丽名片,曲靖教育的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域建设健康县城,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公立医院全部提质达标,立足曲靖、服务云南、辐射周边的区域医疗中心和紧密型医共体加快建设,城乡合作医疗参合率、参保率均在95%以上。生态环境越来越好,33条(个)河湖入选全省美丽河湖,数量居全省第一,牢牢守住了珠江源头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项目,使村企结对更加紧密,民族地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图景正在珠源大地绘就。


籽籽同心  团结情浓


西藏自治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20XX918日)


  “相亲相爱、汉藏一家,犹如茶与盐巴。”这句藏族同胞挂在嘴边的谚语, 正是西藏各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治藏稳藏兴藏事业全过程各方面,努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在高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凝聚起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磅礴力量。


一、民族团结成为最美风景


  “《八廓街北院》以小见大,表现了最质朴最温暖最珍贵的民族亲情,更加坚定了我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的信心和决心。”话剧《八廓街北院》在拉萨上演后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把百姓生活搬上舞台,讲好民族团结幸福故事是我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


  ——着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掌握实施《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党委决策部署上来。


  ——坚持把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的大框架下建立健全模范区创建工作格局,从全局性、系统性角度构建模范区创建工作体系。


  ——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2021—2025年)》等指导性文件,修订出台相关考评命名办法,明确“四大工程”“六项行动” 等重大工作举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制度基础。


  ——紧紧抓住“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全区民族团结教育月等重大节庆节点,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农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寺庙。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


实践基础。唇齿相依、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民族关系,成为高原大地最美的风景。


  20XX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50个、模范个人200 名;评选出“最美民族团结家庭”100户;挂牌命名了251家单位为第一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地(市)、模范县(区)、模范单位等。


二、团结的种子扎根心灵


  上世纪60年代初,解放军进驻岗巴县,在卫国戍边的同时,还在当地访贫问苦、送医送药。


  岗巴县昌龙乡乃村村民拉吉出生于1933年,亲历过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黑暗与残酷,倍加珍惜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光明和温暖。他们一家将驻地部队视为好邻居、一家人,新兵入伍来迎接、老兵退伍去相送;背水担柴互帮助、逢年过节多走动;随队巡逻当向导、边防情况勤相通这一坚持就是半个世纪。


  军民共建鱼水情,民族团结心连心。拉吉一家的故事,折射出我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如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人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温馨画面遍布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


  昌都市消防救援支队基层指挥员旦增晋美与汉族奶奶结对认亲,用真情实意书写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拉萨出入境边检站民警尼玛拉姆的家,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多民族大家庭, 家庭成员团结友爱、关系融洽,被传为佳话。


  在八廓街周边,多民族群众共同居住的大小院落有百余个。大街小巷中, 处处都能听到团结互助的佳话。位于大昭寺西南侧的鲁固社区,生活着藏、汉、回、门巴、维吾尔、蒙古等多个民族群众。为方便辖区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促进各族居民和谐相处,鲁固社区居委会开办了“双语小课堂”,既教藏族居民学习普通话,也教其他民族居民学习藏语。语言通了,心的距离就更近了。


  在西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榜样背后,是一个个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温暖而明亮。


三、发展落实到增进团结上


  林芝润鑫实业有限公司是西藏本土企业,员工有藏、汉、回、门巴、珞巴、傈僳等1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员工占到近50%的比例。


  一个企业带动一方发展,一方发展带富一域群众。林芝润鑫实业有限公司通过产业、就业、技能带动和公益捐赠等为民族团结工作出力,累计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万余人次。企业每年精准帮扶4个乡镇的700人,持续资助偏远乡镇40 余名优秀大学生,援建卫生设施、文化场所,扶贫分红与捐赠累计3000余万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


  自治区人大代表、亚东县下司马镇下司马社区党支部统战委员李喜军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他出生在甘肃天水,在新疆入伍当兵,退伍后来到亚东县打工,与藏族姑娘卓玛次仁相识相知相爱并相守至今。


  2010年,李喜军被推选为“双联户”户长。2021年,在社区居民的支持下, 他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期间,李喜军认真履行职责,团结带领辖区群众, 宣传党的理论和各项惠民政策,充分发挥宣传员和信息员作用,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回望过去,从老家的罐罐茶到新疆的大枣清茶,再到西藏的酥油茶,让我深深感受到各民族间文化的互鉴融通。在亚东生活了20多年,我早已是一个地道的亚东人。”李喜军说。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中, 这句朴实的话语已经深入人心。团结保稳定,团结促发展。民族团结对西藏来说,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是雪域高原各族儿女的生命线,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政策,更是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脸、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认同。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一条条宽阔笔直的乡村公路、电话电视电脑走入千家万户 团结带来的稳定和发展,让西藏各族百姓欢欣不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如今,我区各族群众讲团结、谋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儿女接续奋斗,一定会把西藏建设得更加美好!


籽籽同心石榴红


东乌珠穆沁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XX928日)


  在东乌珠穆沁旗的广袤草原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唱响了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该旗获评了全国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旗、全国法治旗县创建先进地区、全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单位和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双拥模范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


一、强化组织保障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东乌珠穆沁旗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将民族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实绩考核内容,与各项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推动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全旗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石榴籽象征团结,我们要时刻听党指挥,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行动传递‘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浓情谊。”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满都胡社区“石榴籽志愿队”成员在谈到创队理念时说。在东乌珠穆沁旗,各族干部群众通过建立工作人员、嘎查社区与牧户三方联动机制, 深入到嘎查、社区,把党的民族政策送到基层群众心中去,推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2021年以来,该旗各级党委(党组)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20余次,组织开展主题宣讲200余场,培训党员、干部达1.2万人次,群众5万人次。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宣传民族政策、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同时,依托党员中心户、那达慕大会、乌兰牧骑“草原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演出、“现场一日办公”、“三下乡”、“石榴籽e起来”织密民族团结之网——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基层行等活动载体,多维度宣传党的


民族政策,不断树牢“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切实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东乌珠穆沁旗全力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共争‘小石榴籽章’,争做好队员”系列活动186场次。与此同时,不断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在额吉淖尔镇建立“盐文化”主题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在乌里雅斯太镇建成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引导群众自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绘制民族团结“同心圆”。


二、强化思想引领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东乌珠穆沁旗有形有感有效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特别是按照分众化、多方位、全覆盖的原则,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自觉地听党话、坚定地跟党走, 凝聚起推动全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指引,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对燃煤、供热、排污、金属采选等行业监管和整治,乌里雅斯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取水井全部完成一级保护围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居全区前列。在矿产资源整合、盘活、勘查以及开发开采方面持续下功夫,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0家,工业对财税的贡献率稳定在80%以上。


  东乌珠穆沁旗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旗16556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嘎查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嘎查实现全覆盖。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526亿元,189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顺利运营投产,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位居全区牧业旗县之首,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全旗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6%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积极打造“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模式,先后荣获自治区“健康促进旗”“卫生应急规范旗县”等称号。


  东乌珠穆沁旗始终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探索推行以肉羊、肉牛、饲草三大优势产业和马产业、传统奶制品两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3+2”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持续推进乌珠穆沁羊提纯复壮,乌珠穆沁羊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


十大优异畜禽种质资源名录”,东乌珠穆沁旗被授予“乌珠穆沁羊原产地标识”称号。饲草、传统奶制品和马产业均衡发展,优质牧草产量和供应量均居锡林郭勒盟首位,被评为“中国黄骠马之乡”。大力推进科技兴牧,积极创建盟级产业化联合体,培育智慧家庭牧场64处,智慧生态云平台和全区首家旗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成投用。


  如今,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东乌珠穆沁旗人民群众心心念念的梦想已不断变成现实。


三、加强法治建设维护民族团结进步


  东乌珠穆沁旗持续完善民族事务服务体系,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 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各族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在苏木镇层面建立健全“四所联调”社会治理中心,在嘎查层面依托嘎查“两委”、党员中心户建立完善“综治乌日特”矛盾调处机制,构建“1+4+X” 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旗”“全国法治旗县创建先进地区”“全国长安杯”等称号。持续拓展“五边行动”内涵,5个边境苏木镇党政班子、边防支队、边境派出所和人民群众高度融合,不断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最大限度凝聚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共识。持续推进网络安全专项行动,加大相关信息的网上巡查力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和舆情会商研判制度,确保持续和谐稳定。


  梦想凝聚力量,团结开创未来。新时代的东乌珠穆沁旗,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更加浓厚,各族干部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强,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干劲更足,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理念深深融入草原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民族团结之花在东乌珠穆沁旗草原常开长盛、分外动人。


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双赢曲”


永宁县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和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20XX824日)


  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从原隆村广场旁废弃的农贸市场到全区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从遍布砂石的荒滩到万亩优质葡萄园近年来,永宁县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将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县内多家企业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合拍,与闽宁协作发展的脉动共振,不仅绘就了一幅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图景, 也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一、倾力帮扶激发民族地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型蛋鸡制种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凝心聚力、勇挑重担,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展现担当作为,在孵化、养殖的基础上,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精准帮扶之路,促进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我现在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住房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闽宁镇原隆村妇女王晓花说。王晓花的丈夫早逝,小儿子患脑积水, 属三级残疾,公公婆婆年老多病,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靠王晓花在外打零工。为解决王晓花家庭的实际困难,晓鸣农牧不仅为她提供了闽宁孵化厅操作工的就业岗位,还为其房屋做内部装修,从刮腻子、刷乳胶漆,到购置餐桌、沙发等基础生活用品,逐步改善了王晓花一家的生活环境。


  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地区企业应有的工作内容和内生职责。


  从50万套蛋种鸡生态养殖基地在闽宁投建,到兰考孵化基地项目、新疆昌吉孵化基地的投产,再到闽宁智慧农业扶贫产业园“年产500万羽父母代种鸡孵化厅”与“年产5000万羽商品代孵化厅”建成投产,晓鸣股份将多数养殖基地、孵化基地选址在宁夏、新疆等地区,坚持把与当地各族群众的交流互动作为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有效载体,每年主动参加并赞助企业所在地的群众文化活动、传统节庆活动,赞助金额累计约40万元,不断加深公司同企业所在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企地发展新风貌。


二、产业发展搭起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


  闽宁镇原隆村的立兰酒庄是个现代感十足的美丽酒庄。这里既有黄河水的灌溉,又有贺兰山的守护,还有富含矿物质土壤的1600亩有机葡萄园。


  立兰酒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带领原隆村移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每年用工的工资支出将近300万元,员工95%都是原隆村村民。


  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白麦苗的原型人物刘莉就在这里工作。2013年, 刘莉从隆德县移民至闽宁镇原隆村,从告别山区,到成为酒庄工人,再到车间主管,刘莉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


  在立兰酒庄,许多移民姐妹像刘莉一样找到了人生方向,成为家中的顶梁柱。2011年,立兰酒庄流转原隆村村民土地2400亩,用来种植酿酒葡萄,现年产销葡萄酒近70万瓶。酒庄致力于履行好社会责任,目前长期雇用52名村民, 农忙时节还就近招工人,人均工资在每天100元以上,每年还向移民群众支付土地流转费20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永宁县鼓励群众发展酿酒葡萄种植产业,种植酿酒葡萄12.16万亩,建成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酿造、销售以及文化旅游的酒庄20家,葡萄酒年加工能力9.04万吨,从事葡萄酒产业的各族群众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小小葡萄不仅成了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也搭起了促进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如今的永宁县,产业兴盛,社会和谐,百姓富裕,各族群众并肩共建美好新生活。接下来,永宁县将继续立足资源禀赋、民族特色、发展优势,把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交融共进、互促共赢,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双赢曲”。


三、凝聚合力移民群众携手奋进共富路


  位于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就业服务、电商创业孵化、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电商扶贫示范基地。在这里,闽宁镇的蜂蜜、西红柿、葡萄酒、山羊奶、羊肚菌等农特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发往全国各地,福建的银耳、菌菇、永定菜干、海产品、热带水果等土特产则打开了西北销路。


  说到闽宁和美电商扶贫车间,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徐美佳。2019年, 她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返乡创业,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帮扶下,充分发


挥企业渠道资源、运营技术等优势,创办了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


  刚来扶贫车间时,很多人连电脑开关机都不会,现在接单、备货、打包、贴单、直播带货都不成问题,为了方便工作,车间还给“巧媳妇”团队每个人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嵌入式的居住环境、日益壮大的销售规模之下,车间负责人用微信语音一句话一句话教“巧媳妇”们识字,手把手教她们使用电脑。“巧媳妇”们相互之间你教我、我教你,各族员工学到了一起、进步在了一起,共居共学的氛围更加浓厚。


  闽宁禾美带给村民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技能、一份自信、一份尊严。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东西协作对口协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永宁县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让更多的移民群众携手奋进共富路,奔向美好新生活,实现从“安居”“乐业”到“幸福”“美好”。


奏响民族团结新乐章


广河县税务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20XX1024日)


  办公楼内外设置的民族团结进步、清廉机关等主题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等形式,让民族团结宣传深入人心;办税大厅里各类便民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质效,使办税缴费“显温情、有温度”。


  国家税务总局广河县税务局是一个由汉族、东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成员组成的大家庭。近年来,该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创建内涵,创新方式载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各族干部职工互促共进的真实写照。


一、夯实思想基础奏响民族团结“同心曲”


  走进广河县税务局,一套套完善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资料、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无不彰显着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一直以来,该局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严格落实党委会议“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主题”、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第一任务”、支部党员教育“第一要事”,及时跟进学习中央以及省州县关于民族团结工作的最新要求,激励干部带头学习、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当好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践行者”。


  党建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河县税务局坚持把党建贯穿于民族团结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满意为标尺,不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 创建了“齐家故里兴税为民”党建品牌,深入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举措,积极开展微信政策服务和“陇税雷锋”全员帮办专项服务,从“广覆盖”转变为“小滴灌”,从“规范化”到“个性化”,从“网上办”到“智慧办”。


  “我们把做好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观看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开展党委书记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等方式,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税务局负责人汪益涟介绍说。


二、优化纳税服务奏响民族团结“惠民曲”


  优惠政策直达、便民服务直通、业务辅导直联,是广河县税务局对纳税人作出的承诺。


  聚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攻方向,该局主动服务民族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项目管家”“春雨润苗”专项服务,整合利用“线上”和“线下”信息传递渠道,主动采取上门送达、电话告知等多种形式推送政策指引,帮纳税人算好减税降费“收益账”。同时,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进行深入对比,打造“税诊室”,开展税收综合经济运行分析,不定期向地方党委政府呈报税收经济分析调研材料,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当好“税”参谋。


  甘肃恒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去年出现了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税务局第二分局了解情况后,积极向该公司宣传税收政策红利,有效缓解了该公司融资难的困境。“县税务局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后,及时进行了沟通并辅导了‘六税两会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属期逐笔进行了优惠政策享受,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现金流压力。”该公司销售总监赵伟感激地说。


  像这种情况,在第二分局副局长、“甘肃省技术标兵”何伊欣的7年税务工作中发生了好多起。“为更好地服务纳税人和缴费人,我们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提供‘一户一策’个性化辅导,精准释放税费政策红利,解决纳税人痛点难点问题,做到需求及时响应、政策及时送达、问题及时解决。”何伊欣说。


三、聚力便民利民奏响民族团结“民心曲”


  “如何进行个人所得税汇算申报、房屋买卖成交所需税种是什么”“如何使用个人所得税APP”在广河县“第32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启动仪式,税务工作人员正细致地讲解着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我通过宣传活动了解到,今年出售房屋并重新购买住房,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退税政策,这是对我们购房者实实在在的好处。”咨询群众王刚感叹道。


  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础。税务局结合“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全力推行“预约办税”“延时服务”“不来即享” 等服务,有效打通税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开设“广通河畔税声响”视频小栏目,竭力服务好各民族纳税人、缴费人。同时,聚焦特殊人群,为弱势群体设立“快帮办窗口”,开启绿色通道“优先办”,并配备了老花镜、放大镜、医药箱、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在细微之处做好为民服务“好文章”。


我们本来预留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办理涉税业务,但没想到税务窗口‘套


餐式’服务,让我们能在一个窗口一小时内一次办理成功多个业务,真正让纳税人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窗口人员还为我们耐心细致地讲解电子税务局注册、税费申报等注意事项。”413日,办税人员马智华为第一税务分局送来锦旗时高兴地说。


  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发展一条心。经过各族税务干部、职工共同努力, 该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模范职工之家”“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税务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并在20XX 年全国税务系统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调查工作中取得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目标。广河县税务局将结合县域文化特色,继续研究和探索加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为推动形成各民族团结并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贡献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