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资料汇编
目录
印章管理审计的17个核心要点 2
虚假工程审计技巧 7
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经验分享 9
物流企业审计关注点与审计方法 13
食堂伙食费审计案例 16
审计追查“小金库”:10种实用方法 18
审计整改管理办法 19
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难点堵点分析及思考 25
审计人员保密协议模板 27
商业贿赂手段及其审计方法总结 29
如何撰写审计分析? 31
如何审计“吃空饷”的问题? 32
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清查核资审计? 33
如何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 34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39
获取审计线索的12种方法 41
6个技巧,让审计谈话事半功倍! 44
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5
审计整改报告和跟踪检查实施办法(附:流程图) 47
一、公司印章分哪几种,分别有什么用途?
公司印章主要分为五种:
(1)公章,用于公司对外事务的处理,工商、税务、银行等外部事务处理事需要加盖。
(2)财务专用章,用于公司票据的出具,出具支票时需要加盖,通常称为银行大印鉴。
(3)合同专用章,顾名思义,通常在公司签订合同时需要加盖。
(4)法定代表人章,用于特定的用途,公司出具票据时也要加盖此印章,通常称为银行小印鉴。
(5)发票专用章,在公司开具发票时需要加盖。
二、刻制公司印章需要什么程序和手续?
通常来说,企业需要拿着税务登记证副本,营业执照副本,法人身份证,先到公安局登记备案,公安局开出证明后,到指定的地点刻章,一般需提供以上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三、印章被盗、抢或丢失了怎么办?
如果确属印章被盗(抢),则因印章的使用而发生的纠纷,企业不承担责任。
首先,因为公章在公安机关有备案,所以丢失后第一步应该由法人代表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到丢失地点所辖的派出所报案,领取报案证明。
第二个步骤是要让公众知晓丢失的公章已经作废,所以公章丢失后的第二个步骤就是持报案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在市级以上每日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做登报声明,声明公章作废。报纸会在第二天刊登。在哪个报纸登报声明可询问当地工商局,每个地方规定不同。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大部分报社都会要求公司全体股东到场签署同意登报声明才许可予以登报,这也为许多公司的公章遗失补办设置了一定障碍。
第三个步骤是持以下文件到公安局治安科办理新刻印章备案:《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2份、企业出具的刻章证明、法人委托授权书、所有股东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股东证或者工商局打印的股东名册、派出所报案回执及登报声明的复印件。
第四个步骤,办理好新刻印章登记后就可以在公安局治安科的指导下新刻印章了,新刻的印章需要与之前丢失的印章有所不同,些许不同也可以。
最后一步就是持以上办理的材料到印章店刻一个新的印章了。
四、大股东把持公章使公司的运营进入僵局,其他股东能否重刻公章?
公司股东之间,或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等因内部管理纠纷引发的印章争夺战,公安机关一般不会给予办理印章的丢失备案,即比较难以获得印章的重新刻制,而且即使重新刻制,公司还是会面临两枚印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局面。
五、不同的印章是否有法律效力大小的区别?
没有严格意义上法律效力大小的区别,只要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盖章要求并且意思表示真实,印章均有效。但是,由于印章的使用范围大小不同,导致人们以为印章有效力大小之分。
公章在所有印章中具有最广的使用范围,是法人权利的象征,在现行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审查是否盖有法人公章成为判断民事活动是否成立和生效的重要标准。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如发票的盖章),均可以公章代表法人意志,对外签订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凡是以公司名义发出的信函、公文、合同、介绍信、证明或其他公司材料均可使用公章。
六、公章可以代替合同专用章吗?
可以。在合同、协议的签订中,公章和合同专用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将公章与合同专用章并列使用,也足以说明公章与合同专用章在合同签订方面的效力是一样的。
七、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电子印章?
除了法律法规规定不适用电子文书的情况,都可以约定使用电子印章。
电子印章不适用于:
(1)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
(2)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的;
(3)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公用事业服务的;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
八、合同上没有加盖合法有效的公章但有法定代表人签字,合同是否有效?
有效,除非约定合同生效需签字并盖章。《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因为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从事民事活动时代表公司,因此仅有法定代表人签字也能使合同成立生效。
同理,虽然没有加盖公章,但如果在合同上签字的人得到了公司相应的授权,那么合同一样是有效的。
九、公章外借他人使用,他人私下签订的担保合同是否有效?
有效。公司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公司印章是其对外进行活动的有形代表和法律凭证,公司负责人或其他管理人员,经过公司授权后,只是印章暂时的持有者和保管者,其行使公司印章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应由该公司来承担责任,而不应由持有者或保管者承担责任。公司自愿将公司印章外借他人使用,应视为公司授权他人使用公司印章,该印章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应由该公司承担。因此,公章外借他人使用并私下签订的担保合同有效,公司需要承担担保责任。
十、合同上加盖分公司的印章是否有效?
分公司虽然没有独立法人地位,但分公司也领取营业执照,能够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因此在合同上加盖分公司的印章,一般也认定合同有效,相关的民事责任由总公司承担。
十一、公司经营过程中在印章方面会遇到哪些风险?
公司在印章方面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他人使用假冒的印章;
(2)他人使用扫描打印出来的印章;
(3)对方使用的是没有备案、没有资质的内设部门章;
(4)使用有数码符号的印章;
(5)同时使用多枚印章。
由于上述风险的高发,公司企业应该提高警惕,在交易时做好审查工作。例如,可以通过要求对方提供公司局的刻章许可或者委托律师调查对方的印章备案情况来检查印章的真伪性,仔细审查是否有油印等公章正常使用时所具有的印迹,拒绝对方不符合规范地使用印章等。
十二、公司更改名称后已使用新印章,盖有原印章的合同对公司是否仍有效力?
有效。企业名称的变更并不影响变更后的公司承担原公司的债务,盖有原企业名称印章的文件对变更后的公司依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对原企业名称印章应当妥善保管,可以明确保管人,必要时可以对该印章进行销毁并登记备案,以降低法律风险。
十三、如何识别印章的真假?
(1)看字体。根据前述规定,印章必须要用宋体字,如果对方加盖的印章并非宋体字,应该就是假冒的印章了。
(2)看颜色。由于质材和力度的原因,真正加盖的公章的颜色往往不均匀,而电脑制作的印章则颜色一致,而且也更加鲜明。
(3)看形状,包括字的形状和周围圆圈的形状。首先,无论是圆形还是椭圆形的印章,虽然字都不是横平竖直的,但是每个字单独看都是规规矩矩的长方形,不可能扭曲,或者上面胖下面瘦看起来呈梯形。其次,其次是看印章周围圆圈的形状,这个圆圈是有一定宽度的,并且仔细看边缘(包括印章上字的边缘),不可能非常平滑,经常有一些小缺口、小棱角或者小空白,这也是由于沾油墨和盖印的过程中油墨的密度和盖印的力度不一致造成的。电脑直接制作的印章就没有这些问题,完美的只能用假来形容了。
(4)看角度。虽然绝大多数人盖章的时候都希望把章盖的很正,但是总会出现一点点偏差,特别是圆形的印章更不好把握。但是电脑制作印章时默认情况下肯定100%是正的。
(5)看位置。看看公章是盖在协议的空白处,还是盖在文字上。一般而言,真印章都盖在公司名称上,而制作粗劣的假印章都喜欢盖在空白处,因为假印章是电脑做的,如果盖在文字上就会挡住后面的文字。但是制作水平高一些的假印章为了看起来更真,也会盖在文字上,这个时候你需要仔细看一下,印章上的字和纸上印刷的字重合的地方,如果是真印章即使重合了,后面的文字还是可以透过油墨显示出来;而电脑制作的假印章,就会完全挡住下面的文字。
十四、企业在印章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印章刻制的业务流程不清晰,没有审批程序,只要业务需要,领导或部门就可随便刻制印章,刻制后没有下发正式启用文件,没有明确印章使用范围和使用时间。
(2)印章刻制不在公安部门指定的单位进行,不在公安机关备案,随便找一家单位刻制公章,刻完就用,为以后发生印章使用风险埋下了隐患。
(3)个别企业没有印章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使用印章未经过严格审批。印章管理人员对使用印章材料不严格审查,更有甚者在空白介绍信或空白纸张上用印。印章保管者让印章离开自已的视线或因自己没时间让他人代为盖章,在没有监管人的情况下允许他人携带印章外出。
(4)个别企业没有统一的印章使用台账,采用一页纸请示的方式,请示完成后,领导审批用印的签批单由经理办公室保存,时间长了很容易丢失,无法追溯。个别单位虽有统一的用印台账,但对领导在材料上签字直接上报的文件则没有登记用印事项和用印人,以后涉及此类文件的问题同样无法追溯,形成法律风险。
(5)个别企业印章保管制度不健全,未设专人保管,印章丢失或被盗后不及时报告,不及时报案,也不主动在报纸上发布公告声明作废,从而留下了潜在的用印风险。
(6)个别企业为追求收益,允许不具备资质的企业挂靠施工,个别情况下甚至允许挂靠单位使用公司印章,一旦挂靠单位出现问题,企业就要承担相应责任。
(7)个别企业不重视管理项目部印章,意识不到项目部印章对企业的重要性,项目部印章管理不规范,没有限定项目部印章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审批程序,没有设立项目部印章使用台账,形成了项目部印章管理的空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
(8)个别企业印章被仿冒后,未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放任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9)个别企业在下属单位、部门、项目部被撤销和关闭后,没有及时收回和销毁这些单位的印章,造成印章的流失,形成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十五、公司印章的保管方面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是建立日常保管制度:
(1)公司印章采取分级保管的制度,各类印章由各岗位专人依职权需要领取并保管;
(2)印章必须由专门保管人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委托他人保管并在其岗位职责中予以明确;
(3)公章应妥善保管,注意安全,防止损毁、遗失和被盗。
其次是明确保管人责任:
(1)印章保管人必须妥善保管印章,不得遗失。如遗失,必须及时向公司办公室报告;
(2)必须严格依照公司对印章的使用规定使用印章,未经规定的程序,不得擅自使用;
(3)在使用中,保管人对文件和印章使用单签署情况予以审核,同意的则用印,否决的则退回;
(4)检查印章使用是否与所盖章的文件内容相符,如不符则不予盖章;
(5)在印章使用中违反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由公司对违纪者予以处分,造成严重损失或情节严重的,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十六、专人管理公章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专人管理即由公司安排专属的部门或者专职人员管理公章的使用、加印以及登记,该类事项可以制定相应的公司内部制度加以完善。
目前,小型企业的公章一般由法定代表人掌控,如果法定代表人本身是公司股东,则一般较为稳妥,虽然法定代表人身为股东本身不等同于公司,但是从风险防控上由于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原则上的一致性,所以公章对外加印法定代表人会比较慎重。公章由专人管理便于公章使用不当时公司内部责任的追查,同时专管公章的人建议仅限于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人员,避免公章管理人员与具有对外负责销售或者采购的人员身份同一,因为后者对外从事商务活动容易使得权利的行使不透明,难以监控其用章的正当性或合理性。
十七、公司印章的使用管理方面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1)企业要建立岗位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印章管理岗位人员要签订法律风险岗位承诺书,明确印章管理岗位的法律风险防控职责;同时,要加强对印章管理岗位人员法律风险防范的教育,使其认识到印章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印章管理的技能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2)企业要制定印章管理规定,指定印章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企业各部门印章管理职责,明晰印章刻制、使用的业务流程,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3)企业新注册设立的单位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应直接到行政服务中心公安机关刻制印章并备案。企业临时刻制印章,包括项目部印章,必须由印章管理部门统一提出,经过法律部门、专业部门审查,报公司主要领导审批。经批准后,由印章管理部门统一在公安机关指定的单位刻制并备案。印章管理部门在印章交付使用前,应下发印章启用文件,未经启用的印章不能使用。
(4)企业应当建立统一的印章使用台账,制定印章使用申请表。申请使用印章的单位必须按印章管理规定履行审批程序,经过有权部门和企业领导批准。经企业领导批准后,印章使用单位应填写统一的用印登记表,企业文书人员对用印文件要认真审查,审核与申请用印内容、用印次数是否一致,然后才能在相关文件上用印。用印时必须由印章保管人员亲自用印,不能让他人代为用印,同时不能让印章离开印章保管人员的视线。
(5)印章保管人员必须加强对印章的保管,未经企业主要领导批准,不允许将印章携带外出,特殊情况下需携带外出时,必须指定监印人随同。印章遗失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取得报案证明,同时在当地或项目所在地报纸上刊登遗失声明。
(6)禁止在空白介绍信、空白纸张、空白单据等空白文件上盖公章。如遇特殊情况时,必须经总经理同意,而且公章使用人应在《公章使用登记表》上写明文件份数,在文件内容实施后,应再次进行核准登记。公章使用人因故不再使用预先盖章的空白文件、资料时,应将文件、资料退回行政部(或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在使用预先盖章的空白文件、资料过程中,公章使用人应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
(7)企业必须定期检查印章使用情况。企业印章管理部门应按照印章管理规定组织法律、监察等部门对所属单位印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8)企业应加强对项目部印章、部门印章的使用管理,限定其用途和使用审批程序,严格按公司行政公章的使用程序要求各级印章保管和使用单位。项目部印章和部门印章要严格限定使用范围,不能用于对外签订合同,不能在对外承诺、证明等材料上使用,必要时要将使用权限通知业主、原材料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项目部和企业的部门要指定印章用印和保管人,建立使用台账,绝不允许分包方使用项目部印章。
(9)企业所属部门发生变更或被撤销后,印章统一管理部门必须收缴部门印章及用印记录;所属分公司注销后,在工商注销手续完成后,必须收缴分公司包括行政印章、合同专用章、财务专用章、负责人名章等在内的全部印章及用印记录;项目部关闭后,项目部印章及用印记录必须全部上缴企业印章管理部门。企业印章管理部门会同法律部门将收缴的印章统一销毁,用印记录由印章管理部门按档案管理规定存档。
(10)企业在遇到仿冒本单位或项目部印章的情况时,企业印章管理部门要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法律管理部门,由法律管理部门按法律规定解决。基本做法如下:首先,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仿冒人的法律责任;其次,在相关报纸上发布澄清声明,及时知会潜在客户;最后,及时通知仿冒合同的相对人,陈述相关事实,解除相关合同,如果相对人不予配合,要及时向当地法院申请,通过法律途径认定合同无效,解除相关合同。
众所周知工程建筑利润丰厚,“水很深”。一个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审批、规划管理、招标投标到建设施工、质量管理、物资采购、资金使用,直至最后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是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地。限于篇幅,今天给大家分享下工程成本的“混水”。
某A公司审计组对计算子公司进行绩效审计。进驻企业现场,收集对企业合同台账(包括施工合同、物资采购合同、房屋对外租赁合同)、经营结算与付款台账等资料。通过施工合同和付款记录检查,发现项目结算资料和工程进度存在异常。
疑点一:某个未竣工项目全部以预付款结算。某甲工程,合同约定“工程造价暂定84万,合同完工一般后支付进度款42万元,工程竣工验收后支付工程进度款33.6万元,余款工程验收合格后30天内结算”。在低于正常工期,在没有办理其他工程支付按审批手续资料的情况下,以项目“预结算”方式支付办理了该工程结算资料,支付工程款98.61万元,超出合同暂定造价14.61万元。(审计方法:合同跟踪法)
疑点二:工程进度款支付依据不充分,付款进度不合理。该公司乙工程,合同暂定价112.54万元,工程进度款支付约定条件为基本完工、主体竣工,实际在支付进度款时,工程监理人和现场代表签字的工程进度表,仅以现场人员的判断和口头通知为依据,财务在当年12月底一次性全额付款,未预留保证金,不符合常规合同付款金额要求。(审计方法:进度跟踪法)
资料比较审核过程中,审计人员将同日完成项目全流程签字审批的计算项目作为关注重点,即施工签字的竣工验收表、预算员签字项目决算书、财务负责人签字的项目付款申请为同一天的项目作为重点抽查对象。因为非正常工程一般为后补工程资料,为避免扩大知情范围,本应由工程管理多个环节不同人签字审批的工程资料会交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完成,且项目各流程环节签字时间相距较近,与常规合理工期存在差异(这个犯罪心理把握的很准啊)。审计结果显示,甲、乙工程项目结算全流程各个环节人员签字均在同一天,且笔记相似。
审计人员以项目图纸为依据去工程现场探勘实际工程量,结果发现两个工程实际并不存在。(审计方法:实地勘验法)
验证确定项目真实性存在问题之后,为进一步跟踪项目费用去处,审计人员对工程付款情况进行核实查证。公司财务账面显示,甲工程约定的84万元暂定价,已经于合同签订一个月内全部付款支付完毕,收款方为合同施工单位约定的项目经理个人账户,乙工程情况基本类似。(审计方法:资金流跟踪法)
在审计验证结果面前,该公司新任总经理承认在董事会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虚列工程(绘制虚假图纸、编制虚假预算、建立虚假项目竣工验收档案等)套取资金196.54万元,用于高管人员奖励、年终奖以及超标接待费用。
(案例取自奥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室)。
在日常操作中,除上述虚列工程外,还存在实际存在的工程项目虚列材料耗用量、虚增材料成本、以次冲好、虚增部分机械费、人工工资等方式套取资金。
以上案例中,审计人员利用合同执行、项目进度监控法、实地勘察、付款进度、资金流向追踪等方法检查虚假工程,审计人员可采用合同方背景调查、市场询价、工程量复算等监控工程造价,多方进行考察。
虚假工程项目、虚增成本九大审计方法:
询问法
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参与基建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当事人、知情人或施工单位施工员、预算员、财务人员等,以证实基建工程量与工程价款的真实性、合理性的一种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发挥群众力量,侧面印证工程项目内容。例如某高校B食堂结算地面维修项目10万元,审计人员通过向在校学生了解B食堂是否在某某期间段停业,如何就餐等事项询问在校生,侧面了解到食堂没有停业过,也侧面印证并无地面维修工程。
由于询问法可以向审计人员提供各种印证线索,询问法也是基建工程决算审计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合同跟踪检查法
检查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承发包施工合同、分包合同、协议书等,关于工期、质量、造价,付款条件的约定,是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内容。
审计人员应当重点检查合同内容与招投标内容一致性,工程进度拨款和竣工结算程序合同条款执行情况。案例A公司在未有工程结算资料情况下,全额“预付”,应当引起审计人员高度关注。
看图法
调取施工图,核实工程量与工程价款,审定工程造价,计算审定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可利用标准图纸或通过图纸施工的工程项目,先集中审计力量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以此为标准,进行对比审计。
项目进度监控法
对项目施工项目的施工、验收进度、付款进度等资料进行检查,识别异常工程项目。本文案例中:施工签字的竣工验收表、预算员签字项目决算书、财务负责人签字的项目付款申请为同一天的项目,偏离日常生活基本常识等情况,可作为审计人员突破点。
实地勘察法
审计人员深入建筑现场,对照施工图纸,实地测量有关工程量(如门窗洞口的大小、建筑物的长宽高等),器材物质数量(如配电箱数量、灯具数量、水暖器材的数量等),确定核实基建工程决算工程量与造价真实性、合理性。对于隐蔽性工程,在适当情况下进行开挖,确认工程量(如水泥地面厚度、隐蔽性电缆品牌等),俗称“开挖法”
套算法
审计人员通过造价软件,将项目主要材料通过地方政府指导价、市场询价等结果,输入造价软件计算套算价格。将套算价格与预算价格、结算工程价格差异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的方法。
录入审计人员深入实际市场调查,对机电材料、水电主材等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对基建工程量进行调查走访等。发现某单位建筑工程电缆价格超出市场价格30%,增加工程成本18万余元。
投入产出率分析法
一系列内部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投入(消耗)来源与产出进行比较。
例如某单位租用220挖掘机的挖土量大概在每小时挖180方土,一个小时的油耗约20升,一天租金(8小时)1500元(甲方给油耗)。租赁60天挖方理论数量可以达到86400方,通过利用分析法发现土方工程量是该项目建筑面积的28倍。同时油耗远没有达到(20*8*60=9600升)。从投入产出分析,设备机器租赁费用造价情况虚增。
综合对比分析法
在基建工程决算审计中用一种记录或资料同另一种记录或资料进行查对,用相互验证和复核的手段,验证基建工程决算工程量与造价真实性、合理性。
例如,将施工日志记录挖掘机使用情况与计算设备租赁费登记使用清单进行比较,挖机司机工资支付天数与挖掘机设备租赁天数进行比较,交叉复核设备租赁费真实性。
发票、资金流跟踪
检查合同方、开票方、资金收取方一致性。以本文案例中,工程款项支付给项目经理个人,具有高度的舞弊嫌疑。
效益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在国有经济实施战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效益审计得到了长足发展,不断拓宽其领域和内容,创新其手段和方法。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分析研究,揭示损失浪费和低效现象;针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对策,致力于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促进正确决策、科学管理,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01科学选择审计项目
审计项目的选择是开展效益审计的第一步,只有选题恰当,效益审计才有可能发挥规范企业管理、防范运营风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质量效益的建设性作用。因此,审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效益审计选题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如何科学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审计部在效益审计工作实施中,按照项目的重要性、增值性和可审性三原则,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围绕管理重点、难点进行选题和立项。
采取探索、试点、推广的方式,推进效益审计不断深化。业务类型涉及勘探开发、炼化生产、油品销售、管道集输、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各生产经营领域,覆盖事关企业发展大局的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多个层面,聚焦科技项目管理、表外资金、金融业务及群众关心的热点等范畴;
并对发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管理漏洞以及影响经营效益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诊断,从提高管理水平、挖潜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多方面提出管理建议,较好地履行了审计增值服务功能。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审计工作紧紧围绕集团发展战略,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程序规范和风险防范、项目建成中的流程管理、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跟踪和内部管理等内容,建立跟踪系统、反馈系统,监督国有资产运行的安全性、效果性和效率性。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审计部于201×年第一季度,组织7个省公司开展了当年贺卡经济效益审计调查,6月又对3个省9个样本点进行跟踪审计,督促相关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认真进行整改。
02应用非常规审计方法
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专项经济活动审计和经济资源利用审计等。与传统审计主要基于企业财务数据展开分析不同,效益审计除应用一般财务审计程序和方法外,特别强调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应用,包括数学分析法、经济活动分析法和可行性分析法等。因此,审计部门应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创新审计方法,保证审计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在具体审计中加大了非财务数据审计力度。和传统审计以财务数据审计为主相比,燃料审计中接触更多的是非财务数据,如燃料结算台账和入厂入炉计量台账等。
华能集团通过对非财务数据价值的挖掘和分析,使审计人员跳出了财务信息的局限,作出的判断更为全面、公正。另一方面,华能集团加大了非常规审计方法应用力度。与常规审计方法相比,燃料审计更重视诸如分析、现场监督、综合评价等非常规审计方法的运用。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审计部跨专业领域、跨业务部门组队进行联合审计,已经成为一种开展效益审计工作的一种常态。团队成员既包括审计部各专业领域(经济效益审计、市场营销审计、采购比价审计及建设工程审计)的审计人员,也包括根据项目需要聘请的公司内各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和经营管理专家。
03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和协同配合
效益审计涉及的点多面广,需要不同专业人员分工协作,因此,一方面应健全机构,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另一方需要借助公司其他部门甚至外部专家的力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审计部在有限的编制下,专门设立了管理效益审计与专项审计处,负责专业指导全公司管理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如何推动、深化管理效益审计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组织开展了对六类企业的管理效益审计试点,编制完成了六大类企业管理效益审计方案及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管理效益审计组织和实施模式,拓展了大型石油企业开展管理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审计部门为保证审计质量,与燃料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了互动机制,包括燃料信息共享机制、重点联合评估机制、绩效联合评价机制和整改联合监督机制。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审计部在效益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公司其他平台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能力。如在审计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界定清晰的经营问题,或者管理制度中未涉及的特殊情况,审计部会及时召集公司发展管理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平台部门讨论,形成会议纪要或工作指引,或者以审计沟通函的方式要求平台部门做出专业答复。
这不仅可以借助专业力量进行公正评价,同时也降低了审计风险,减少了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矛盾。审计过程中一旦查出重大问题,及时将案件移交并配合公司纪检监察和法务等部门开展查处。
04深化审计成果的利用
效益审计能否发挥改进管理、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最终在于针对审计所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深化审计成果的利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审计部注重对审计结果、审计数据的归纳和利用。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部都及时汇总、综合分析,向管理层上报公司某一管理领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及其根源,提出改进企业治理环境、运行模式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管理建议。
近两年,审计部提交的安全环保隐患治理、节能节水项目管理审计综合报告、科技项目管理审计报告、部分被审计单位重要事项报告等都引起了集团党组的重视,相关问题及时得到整改,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审计部门通过编制印发审情通报等方式,加强审计成果利用范围,提升应用层次,把“点”上的成果推广到“面”上的应用。被审计单位从全局高度认识整改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落实整改责任,指导制订整改方案,监督整改工作有序开展,保证了审计工作效果。
05取得的主要成效
开展效益审计有助于减少企业损失和浪费,有助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推动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例,审计部通过对47家所属企业安全环保隐患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进行专项审计,提出综合管理建议94条;通过对17家油气田及炼化企业节能节水项目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提出综合管理建议31条。
通过对大庆油田等39家所属企业实施的44个集团(股份)公司级科技项目的专项审计,提出加强科技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规范经费会计核算、合理统筹经费划拨方式、加强外协项目管理等建议。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通过开展燃料审计,在201×年、201×年大量采购褐煤的情况下,入厂入炉煤热值差均大大低于行业标准120千卡/千克,分别节约采购资金支出3.10亿元、7.05亿元。
通过加强科学混配掺烧,有效提高配煤合格率,结合技术更新改造,使供电煤耗逐年下降,连续两年分别比上年下降5.09克/千瓦时、4.03克/千瓦时,相当于节约采购资金支出40.85亿元。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审计部201×年完成上百个审计项目,调整分、子公司收人利润上亿元,保证了企业绩效的真实性,为推行分子公司的激励政策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正向激励。
通过开展效益审计,为公司直接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提出公司级系统性管理建议及子公司主要问题整改建议共300余条,有效促进了公司规范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
财务审计是传统审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对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标。财务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日常性、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日益强调由传统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型的今天,财务审计仍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和起点。在这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围绕财务收支审计,积极创新,卓有成效。
01结合行业特点实施模块化审计
财务审计以报表数据为对象开展审计,但是报表数据是基于行业特点,围绕生产过程,按照会计循环编制形成的。只有对行业和生产流程充分了解,才能准确把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根据汽车行业的特点和企业实际,于2009年9月打破原有的科室设置,依据公司资源投入的重点领域和风险大小,对应公司的业务链条,审计部成立了六个模块化的审计业务组:研发审计组、采购审计组、制造审计组、销售审计组、投资审计组和财务审计组,在各个业务模块上精耕细作,有效提高了审计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保证了整体财务数据真实合法性,也进一步拓展了传统审计的范围。
02资产处置后评价审计模式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审计一直以来缺少量化标准,内部审计基本为单纯的合规性审计模式。财务审计侧重于资产处置的合规性,主要是对资产收购、管理、经营和处置等环节的真实性、合规性等进行审查。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审计部在向商业化转型过程中,结合不良资产处置实践,勇于创新,提出了不良资产后评价审计新模式,设计完善了包括处置过程、处置效益、目标一致性三个维度,涉及不良资产经营管理、尽职调查、估值定价、处置方案选择与实施、效益评价等24项具体内容的评价体系。资产处置后评价指标体系创建了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审计的量化指标,实现了不良资产审计评价标准量化的突破,有效实现了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
03有效开展财务决算报表审计
财务决算报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目的是确保企业年度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财务决算报表审计形成之初是为了解决军工集团审计中的保密问题,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自身特色。一方面,在组织审计前都会进行信息搜集工作,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方向。为提高效率并保持审计的延续性,审计部门将上年审计中发现的,特别是需要整改的问题提供给当年前往审计的审计组。
同时,为提高审计成果的可用性,审计部门向其他业务处室或部门搜集亟待关注的问题,在进行财务决算审计的同时,对其他可查的问题一并进行过滤,使审计成果不只用于基本的财务决算方面,更为其他处室、部门提供可用的信息,一举多得。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审计前,审计组将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召开首次会,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承诺,在之后的审计工作中,全力配合审计组的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审计资料和进入必要场所的权力。
审计结束时,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召开末次会,就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论和管理建议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以达成共识,不能统一意见的内容须注明不同意见,交换意见后,审计报告同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底稿一同发往集团审计部门。
审计结束后,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审计部门会根据重要性原则及《中国电子
科技集团公司后续审计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实施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再审计、再监督。
04取得的主要成效
开展财务审计最直接的成效是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信息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企业能借助会计信息来完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加强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审计部2010年以来组织开展对二级成员单位和个别三级单位财务决算报表审计109项,出具审计报告109份,提出管理建议462条,主要问题集中在投资、资金管理、收入成本、往来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管理、薪酬、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在下属公司持股等方面。
物流,并不单指的快递,它包括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一般将物流企业分为仓储类企业、物流运输类企业、快递类企业,这几类企业分别处于物流的不同环节,运输模式、计价方式也各不相同。这里重点介绍自建物流、外包物流的审计思路以及方法。
一、自建物流审计关注点
1、油耗审计:自有车辆一般由物流公司统一办理加油卡加油,油耗审计主要关注是否将加油站的小超市的食品费用也纳入到加油费用中。
审计程序:对加油卡的加油记录进行分析性复核,比如与同期或者同一类型车辆的加油记录进行核对,看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则进一步调查异常产生的原因,可以访谈司机进行确认。
常见问题:存在非加油类型的费用,即虚报加油;串通偷油,即加油卡用于其他车辆加油。
2、行驶里程审计:作为自建物流,物流企业通常会在自有车辆上安装GRS,每天车辆行驶里程数、行驶时间都能从GPS系统中导出。并且物流企业可以要求司机登记《行车记录表》和《油耗登记表》,反映车辆每次出车行驶的路线、里程数以及油表起止数。
审计程序:1、从车辆里程表和油表上获取截止到审计期间的已经行驶的里程数以及尚剩余的油量。2、将GPS导出的数据与《行车记录表》、《油耗登记表》以及从物流车辆上获取的信息进行核对分析。3、发现异常信息,则再与钉钉地图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异常。
常见问题:存在利用公车干私活的情形(超规划路线行车);存在非正常油量使用(超常规油耗)。
3、公车私用审计:公车私用一般是指公司人员使用公司车辆进行私人的货物运输。
审计程序:1、将以个人名义的运输申请单与用车记录进行核对。2、检查个人用车费用交纳明细,确认是否按公司正常费用交纳,基础的价格是否与公司现行的费用一致。
常见问题:存在不正常的司机加班补贴;费用少交的情形。
4、车辆维修审计:维修主要是指车辆的保养与维修。维修又分自行维修和外包维修。
审计程序:1、自行维修:维修记录的正常性以及维修零配件的购买、使用仓储的合理性。2、外包维修:将维修费用与维修记录进行核对,对维修费用是否合理进行询价。
常见问题:存在维修配件多领滥用或不正常购买;存在虚假报销。
5、车辆违章审计:车辆违章审计主要是对车辆交通违章记录和罚款交纳的检查。
审计程序:通过登录交通违章网查询车辆违章记录,并与缴纳的违章罚款进行核对。
常见问题:违章缴纳不及时;非公司类型的违章由公司缴纳。
6、车辆路线审计:车辆线路审计主要是针对不同线路的运输地点进行的审计。
审计程序:将公司现有的路线全部进行统计并按照费用以及使用车辆的运量进行合理性分析。
常见问题:存在线路安排不合理导致物流费用(油费、过路费、维修费等)增加。
二、外包物流-货物运输企业审计关注点
1、供应商审计:供应商的审计需要看公司如何选择供应商,看是否存在招投标的方式,还是所有的物流商都可以成为公司的合格供应商。
审计程序:
①非招投标方式
访谈:与公司司机聊天。
核实:从工商局的网站核实物流商的信息,比如法定代表人、公司注册情况等。
②招投标审计:核对:审核招投标过程,从资格预审到评标。
③物流价格审核:获取公司已经在执行的物流价格以及其他同行业的,将物流报价与同行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核对。
常见问题:存在与储运经理有关系的物流商;存在不合格供应商;物流商报价虚高。
2、合同审计:物流合同的审计很多,其中有几个是物流合同审计需要关注的,比如:货运保证金、运输的正常损耗、里程报价等要素。合同审计的主要方法就是审阅。
审计程序:
①货运保证金的认定。要看保证金通过什么方式缴纳和退回,保证金缴纳的比例是如何规定的。
②运输途中的正常损耗是否有约定,可以选定一段时间进行跟踪,确定实际损耗率,以此作为损耗标准与物流公司签定固定损耗率,实际损耗超出部分由物流公司负责。
③结算价格,合同内是否约定了线路里程及站点相关内容,或者仅约定了里程单价,是否包含装卸费,装卸费是否与市场价格相符。
常见问题:合同缺少必要的要素,导致发生损失时因责任不清难以追回。
3、计量审计(过程审计):这里计量指的是地磅称重计量。这种审计需要有现场监控可供审计人员调阅。
审计程序:
①了解过磅系统及帐号权限,查看过磅资料是否可以修改或删除,权限如何管控,过磅数据是否完整保留。帐号是否专人专用,密码是否经常更换。地磅是否定期校正。
②导出某一期间的过磅记录,通过EXCEL进行分析,比如:磅单是否连号,两次过磅是否差异较久(要根据车辆装载物品性质判断及公司规定如外车不得过夜),同一车辆空车重量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如果是拼装车,或者是那种只有车头而后面可以挂不同车板的也许是合理的),是否有空进空出或重进重出等等。
③实地暗中查看,过磅时司机是否下车并没有站在磅上。
④市场上的作弊器要实现修改数据的功能仅有遥控器是不够的,还需要安装个小东西在线路上。审计人员需要从磅体到表头的整个线路要检查,看是否被改动,是否容易被改动。
常见问题:运输重量与实际不符。
4、路线规划审计:这里指的是在合同中未约定线路里程及站点相关内容所做的审计。
审计程序:
①跟车实地测试的方法:这个主要是未与公司签订里程线路以及站点内容的,仅包含里程单价的。将物流公司的路线线路与钉钉地图以及百度地图进行核对。
②淡旺季测试:复核淡旺季的路线运量,并对核定的吨位级别以及线路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这个审计,可以相应调减一个吨位级别;合并撤销3条合线拼车线路;编制包括里程、过路过桥费、各线路网站位置、运费调整办法等主要内容的招标文件,择机分批或一次招标,重新签订运费合同,降低物流费用。
常见问题:其承运单上显示的物流公司与公司签订合同的物流公司不一致;存在虚假的物流运输;淡季物流吨位与旺季一致。
5、结算费用审计
审计程序:
①单次物流运输的价格审核,通过发货单、运输单据、发票等进行三单匹配审计。是否存在不正常的运输,是否将零散货物运输归类为整车运输等。
②运费的涨价,检查合同期间是否存在运费涨跌的情况,结算标准是否与合同约定价格不一致,运费调整是否符合合同约定。
常见问题:存在多计物流费用的情况。
三、外包物流-仓储类企业审计关注点
1、合同审计:
审计程序:审阅合同关键要素。
常见问题:合同条款不明确,缺少重要条款,比如保管责任、保管费用等。
2、货物审计:
审计程序:将出入库单据以及账面货物清单与仓库实存进行盘点。
常见问题:存在货物帐实不符的情况;存在货物被损坏的情况。
审计组对某学校食堂主副食品采购支出不定期通过个人银行卡结算形成公款私存,涉及金额较大,存在重大资金安全风险隐患的问题。通过初步核实认定为线索进行移送,同时食堂采购资金的安全管理还存在不少隐患和漏洞,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移送案例基本情况
经核查,该单位食堂将肉类和蔬菜款转至采购员个人银行卡账户,采购员通过个人银行卡、微信、支付宝和现金方式支付给供应商负责人,填制送货单、工商服务业统一收款收据代替发票。对于发生的部分无法按照财务报销程序列支的费用,通过食堂主副食品采购由食堂菜肉类供应商在提供结算清单时多填列部分采购内容及金额,虚假列支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报销套取资金用于招待费等。
同时核查发现:食堂副食品出入库、逐日消耗记录未登记,且未留存相关费用统计和对账资料。采购明细单有验收人签字,但验收人员未对不符合列支要求而以菜肉款形式多填列的部分采购内容提出异议,验收程序流于形式。个人银行卡账户既存入食堂周转金、报销的食堂菜肉款、个人收入及银行利息等款;又发生支取现金、银行转账、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及个人消费等支出,存在公私资金混用情形。个人银行卡主要用于学校维修、水电费、伙食报销等,资金流向混乱。支付方式有的采用现金支付。伙食管理五项制度落实不严格、存在一个人把控采购、报销等全流程等重大货币资金安全风险隐患。
二、伙食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和漏洞
1.伙食采购方式不规范。食堂通过自行采购,对副食品及蔬菜采购具有较大自主权,加上单位对食堂采购人员和商户的监管不严格、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
2.财经制度落实不严格。餐厅经费报销直接转账至个人账户,没有将伙食经费卡“专卡专用”,造成伙食报销资金流向混乱。
3.食堂管理制度落实不严格。学校对副食品采购流程、核销、资金使用等后勤财经制度不了解、不掌握,对采购领域做甩手掌柜,只知道提需求,没有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重视指导、监督。每日验收流于形式,报销结算等经费使用不规范,存在一个人把控采购、报销等全流程的问题。
4.资金流向混乱。单位对伙食经费报销资金的流向监督不到位,在近三年资金资产检查中未及时发现相关问题,也未制定有效措施堵塞漏洞。
5.学校对蔬菜肉类、水果、配料等采购点调研很少,对采购员的核销流程,付款流程不掌握,还保留在以前的粗犷管理模式。验收制度落实不力,不知道采购点的位置、经营范围等内容。
6.食堂银行流水显示,支付方部分采用现金支付行为,并且里面有多笔不明支出,存在廉政风险。
三、规定依据
1.《中央八项规定清单80条》第五条“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第二十四条“开具发票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栏目,全部联次一次性如实开具,并加盖发票专用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虚开发票行为: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不符的发票;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介绍他人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四条“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四、处分依据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8年修订,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一百二十一条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疏于管理,贯彻执行、检查督促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力,给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公共财产造成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一)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党员或者党员领导干部。
(二)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
第一百三十三条在党的纪律检查、组织、宣传、统一战线工作以及机关工作等其他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应当视具体情节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
五、意见建议
1.对于食堂菜肉等无法通过对公形式结算的采购款,建议使用专用银行卡或公务卡(如有)结算,专款专用。
2.建议建立食堂资金管理台账及个人账户资金管理台账,以统计期初余额、每次采购金额、应与供应商结算金额、已申请报销金额、待申请报销金额、财务已报销金额、实际与供应商结算金额等数据,定期与财务、供应商对账,做到日清月结。
3.加强食堂采购验收管理,应做到采购清单与每日菜谱及用餐人数相匹配,结算明细单与采购清单应保持一致,采购食材实物与结算明细单应保持一致。
“小金库”的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手段多样、形式隐蔽、分散,从近几年的审计工作实践看,追查行政事业单位的“小金库”可以采取以下十种方法:
一、突击盘点
不打招呼、突击盘查库存现金,通常单位的“小金库”账目不指定专人保管而是由單位出纳代管,单位账面现金与“小金库”资金混在一起交错使用。采取突击盘点的方法,让财务人员措手不及,若查出库存现金与账面金额不符,让财务人员说明多余现金来源或短少现金去向,迫使其交出“小金库”账册。同时还应注意保险柜中保管的房产证、土地证、记事本、钥匙、条据等实物资料,从中可能会发现一些线索,对于保险柜中发现的存折、存单、银行卡等,不管是以单位或个人名义开户的,都有可能是公款私存的账外资金。
二、核查银行账户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注意观察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账户往来情况,重点关注资金往来频繁、金额较大的业务,并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银行开户情况自查表和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如果发现该单位在审计自查表以外存在账户,或者对账单反映的银行存款余额与账面不符,应进一步追查。同时还应特别注意以单位财务人员、法定代表人的名义或以奇异的代名代号的存款,如果其收支频繁,数额较大,也可能是公款私存的“小金库”。
三、对比分析单位历年收入
一般情况下,除了受到某些政策性变化的影响,执收单位的各项收费或罚没收入各年度差异不会太大,审计人员可通过将被审计单位收入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或者与同期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是否存在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的情况。
四、票据审核
对于有收费的行政事业单位,对收费票据进行核查是发现“小金库”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检查票据时,先摸清收费单位领用票据的数量,检查票据存根是否连续编号,有无断号、缺号等现象,票面项目是否填写齐全、复写字迹是否一致、有无涂改现象,作废的票据是否盖有“作废”戳记、联次是否齐全,然后将确定有效的票据金额进行统计与账面的收入数进行核对,如发现票据金额大于账面金额,该单位就可能存在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的问题。
五、核查固定资产出租、报废、转让情况
通过实地察看、职工座谈、外部调查等方法,掌握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土地、房屋、设备等资产的使用情况,掌握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出租、转让及报废处置收入,然后与该单位账面进行核对,检查分析,判断有无未入账收入。通过单位的水、电费抄表登记,经营性收费收入与成本的对比,弄清其资产使用及出租情况。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核查其程序是否合规,残值收入是否全部入账,从而判断其存在“小金库”的可能性。
六、查阅会议记录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议记录,既是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决策的记载,也是分担责任、承担风险的依据。单位各项重大经济决策、福利资金的安排、其他资金的调度使用无不涉及到资金来源。对账面未做反映、而实际已经使用资金,逆向检查这些资金的来源,要顺藤摸瓜、深挖细究。
七、查看工作总结
单位及领导个人的工作总结是其工作成绩的概括,单位相关人员为了彰显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政绩,将单位所实现的各类收入、创造的各种公共福利等全部列入单位或个人的工作总结中,将总结中列明的收入以及根据支出追溯的收入来源与账面“收入”进行对比,就有可能找出“小金库”的线索。
八、延伸关联单位或人员
重点关注教育、卫生、民政、环保、城建、计宣站、农经站、法律服务所等涉及服务对象广泛的单位。了解该单位的收费标准及范围,通过对接受这些单位服务对象调查、询问,审查该单位是否存在向服务对象不开具票据或使用违规票据收费的问题,从而追踪其账外资金情况。
九、追查专项资金去向
各类专项资金都有专项用途,检查这些资金的使用是否与审批的项目及用途一致,项目是否真实存在,财政部门是否将资金拨付给实施单位,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将资金拨付承建单位,拨付的款项是否与项目决算报告及审计结果相一致,有无承建单位将资金退回实施单位,用于实施单位发放职工福利或列支违反规定的费用,从而形成“小金库”。
十、现场勘查
通过到被审计单位办公场所进行实地察看,观察办公场所有无门面房或闲置房屋租赁、通讯机站、传媒广告设施等情况,这些都有可能为单位带来额外收入,审计人员可以此为线索,发现单位“小金库”。
1总则
1.1目的
为进一步深化审计成果运用,规范公司系统审计整改工作,提高整改工作质量和效果,形成以整改促管理的良性循环,制定本办法。
1.2整改原则
对审计发现问题,各单位应按“问题发生原因没查清不放过,整改措施没落实不放过,问题责任人没受到教育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整改。
1.3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XX公司本部及直属各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XXXXXX
3术语和定义
3.1规范性简称
3.2审计整改
审计整改(以下简称“整改”)是指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按照审计决定、审计意见、审计报告或整改通知单的要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并预防,以及对审计建议采取措施进行落实的一系列行为。审计整改范围包括省公司、直属各单位对本级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及外部审计机构对各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发现的问题包括:
3.2.1公司审计部对省公司及其直属各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
3.2.2省公司审计部对其下属各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
3.2.3直属各单位审计部门对其下属各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
3.3整改工作方案
整改工作方案是指审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审计意见或其他检查单位的整改通知,为组织实施整改工作所制定的工作安排。
3.4整改工作计划
整改工作计划是指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整改工作方案或本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确定具体整改责任人,并安排各项整改工作进度所编制的具体工作计划。
3.5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卡片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卡片是指整改责任人根据整改计划中各审计发现问题,记录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整改措施以及整改完成情况等信息的文件。
3.6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及预防措施台账
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及预防措施台账是指整改责任人在填写整改卡片后,整理填报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的含本单位或部门整改相关内容的文件。
3.7整改情况报告
整改情况报告指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在完成本单位或部门的整改工作后,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整改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未决事项进行总结形成的书面文件。
3.8整改情况评估报告
整改情况评估报告指审计部门或上级单位在整改完成后,对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是否按规定时间提交整改报告以及相关材料审计发现问题是否已经整改,整改措施是否及时以及整改结果是否符合整改工作方案及整改计划进行评估形成的书面文件。
4职责
4.1审计部门
审计部门是整改工作的监督评价部门,负责整改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审计部门职责主要包括:
4.1.1汇总及审核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提交的整改情况报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卡片,并维护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及预防措施台账;
4.1.2监督和评价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效果,对整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估,3向公司领导报告整改情况。
4.2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
4.2.1负责分析查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
4.2.2对于审计发现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的情况,根据问题原因分析责任主次,并依此确定一个部门为整改主要责任部门,其余部门为整改次要责任部门。
4.2.2.1整改主要责任部门负责分析查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实施整改工作,并向审计部门提交整改情况报告及整改卡片等文件;
4.2.2.2整改次要责任部门负责协助整改主要责任部门落实整改计划。
4.2.3负责组织实施整改工作,落实有关审计建议,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工作及提交相关报告。
5管理内容和办法
5.1整改管理的范围
5.1.1国家审计机关对公司及直属各单位进行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
5.1.2公司对公司及直属各单位进行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
5.1.3公司各级审计部门执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
5.1.4上述审计或审计调查提出的审计建议中需要落实的事项。
5.2整改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
5.2.1停止正在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5.2.2纠正已经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或管理不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包括调整相关账务、收回有关资金、更正不当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等;
5.2.3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当做法所导致的损失;
5.2.4对已经发生但现在确实无法复原或更正的行为,要制定预防措施,通过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修改完善相关业务流程,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
5.2.5落实审计改进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弥补管理漏洞,并举一反三,从根本上规范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5.2.6视情况轻重对责任人进行教育、惩处。
5.3整改的工作程序与步骤
5.3.1制定审计整改工作方案
5.3.1.1审计整改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
(1)整改目的: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确定整改工作需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2)整改时间段:列明整改责任部门完成整改工作的规定时间段;
(3)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主要/次要责任单位或部门:列明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并应将审计发现问题按职责分类分解到各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可将被审计单位根据责任的主次确定整改主要责任部门及整改次要责任部门,明确其在整改工作的主要职责及分工。
5.3.1.2审计整改工作方案的编制及审批流程
(1)草拟整改工作方案
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在接到上级审计单位下达的审计意见或其他检查单位的整改通知单后,应根据要求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按管理职责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责任分解到各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
(2)审核整改工作方案
《整改工作方案》应提交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整改任务是否符合上级下达的整改要求或达到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要求;
②整改要求对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而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③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是否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审计部门分管领导审批整改工作方案后,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将经审批的整改工作方案上报到上级单位进行备案。
(3)下达整改工作方案
《整改工作方案》经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后,应将该工作方案送达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执行。
5.3.2制定整改工作计划
5.3.2.1整改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
(1)审计发现的问题:列明各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需要负责的审计发现问题,包括所涉及的流程、具体问题描述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2)整改责任人: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确定具体的整改责任人;
(3)整改措施:根据整改要求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
(4)整改完成时间:根据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整改要求的迫切程度,以及整改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预估各整改工作的进度,确保达到整改工作方案中对于整改完成时间的要求。
5.3.2.2审计整改工作计划的编制及审批流程
(1)草拟整改工作计划
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应根据本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下达后十个工作日内,或整改工作方案下达后十个工作日内,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根据整改要求及整改完成时间,结合本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情况制订整改工作计划。
(2)确定整改工作计划
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汇总各整改责任人反映的情况,权衡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间安排,根据需要对整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最终确定整改工作计划,并将整改工作计划提交至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进行审核。
(3)审核整改工作计划
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对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提出的整改工作计划进行审核,主要对整改工作计划进行以下方面的审核:
①整改措施是否能达到整改工作方案中提出的整改要求;
②整改时间安排是否能满足整改工作方案中提出的时间要求。若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判断整改工作计划很可能难以达到整改工作方案的要求,应及时与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进行沟通,必需时对整改工作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4)审批整改工作计划
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对经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审核的整改工作计划进行审批,用以下发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按照执行。
5.3.3实施整改工作计划
5.3.3.1填写整改卡片并录入整改台账信息
整改责任人应根据整改工作计划制定相应的《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卡片》。整改责任人应在编制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卡片后,将本单位相关的整改内容录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及预防措施台账》,并提交到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进行汇总。
5.3.3.2实施整改工作计划
整改责任人应按照整改工作计划落实具体整改工作。整改过程中,整改责任人应搜集相关的材料,包括会计凭证、发票、合同、制度文件、流程等,作为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证明材料;整改责任人应与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反馈整改落实的具体情况,确保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对整改的过程以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以全面的了解,对整改责任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应进行协调,并及时将整改结果更新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卡片上。
5.3.3.3整改进度管理
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应在整改过程中及时将整改落实情况向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进行反馈。若出现整改工作计划不能按时完成的意外情况,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应与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进行协商,如有必要寻求审计部门的技术指导。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可根据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反馈的整改落实情况,开展阶段性检查以确定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是否有效开展整改工作,内容包括:
(1)已完成的整改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已完成的整改是否符合整改要求;
(3)未完成的整改是否按计划进行,其执行是否与要求相符;
(4)超过既定时间未完成整改的原因。
5.3.4整改报告
5.3.4.1整改情况报告主要内容
(1)整改工作总体情况,主要介绍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的组织、实施情况,应整改的问题个数、已整改的问题个数、未完成整改的问题个数等;
(2)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应包括问题描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整改实施情况描述,整改结果描述等,其中整改实施情况描述包括已采取的整改措施、预防措施、修改完善的制度、流程;
(3)暂未完成整改问题的说明,应包括报告暂未完成整改的问题个数、未整改的各个问题的具体原因、计划采取或正采取的措施、计划完成整改的时间等;
(4)整改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介绍通过整改,在纠正错误、弥补漏洞、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方面达到的效果。在提交《整改情况报告》时,整改责任人应确定并提交相关附件资料,包括《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卡片》、《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及预防措施台账》以及有关整改证明材料,包括调整账务的会计凭证、账页、收回有关款项的凭据、制定或修订的制度和流程文件、签订的补充合同等整理成册,一并以正式文件上报审计部门。
5.3.4.2整改情况报告的编制及提交程序
(1)编写整改情况报告
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应在整改工作计划所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对整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编写整改情况报告。
(2)审核整改情况
在收到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提交的整改情况报告后,审计部门对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的整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审计部门认为整改不彻底的,可以责成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重新整改。审计部门根据各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的整改情况,汇总相关信息,编制并及时更新整改总台账。如整改工作为上级下达的整改意见或外部审计机构对各单位的整改要求,审计部门应将整改情况报告、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及预防措施台账、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卡片及相关证明材料上报到上级单位。
5.3.5整改评估与处罚
5.3.5.1整改评估
如整改工作为上级下达的整改意见或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整改要求,上级单位负责在获取《整改情况报告》后对整改工作进行整改情况评估;如整改工作为本单位审计发现问题,审计部门负责在整改完成后对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进行整改情况评估。整改评估主要关注:整改执行是否符合整改台账中的整改建议,整改工作是否充分等。
5.3.5.2整改处罚公司将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对违反整改管理规定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将视情况轻重,对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一般处罚:
①不按规定时间报送整改报告、整改台账和有关整改证明材料的;
②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积极、不认真,不按要求实施整改,敷衍了事的。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从重处罚:
①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进行整改,经审计部门督促仍拒不执行的;
②整改不彻底、措施落实不到位,发生屡审屡犯行为的;
③存在私设小金库或账外账、截留电费、贪污或挪用公款、窃取单位资金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
5.3.6后续审计
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根据整改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对整改责任单位或部门进行后续审计,以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完成情况。审计部门整改审计执行人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以确定是否进行后续审计:
5.3.6.1审计发现问题是否为高风险,或在以往年度多次发生的情况;
5.3.6.2审计发现问题是否影响到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5.3.6.3整改措施是否要求修改现有制度或增加相应制度以降低或避免审计发现问题的重复发生可能性;
5.3.6.4领导关注的其他重点审计发现问题所在的领域。后续审计包括制定审计方案,确定项目组组员,开展审计工作以及对审计结果进行总结与报告。具体后续审计的流程,参考《审计项目管理办法》中自行完成审计项目或委托外部机构完成的审计项目流程。
6附则
6.1废止文件
XXX
6.2解释权
本办法由XX公司审计部负责解释。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处理决定或提出的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的过程,也是确保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维护审计监督权威的重要保障。审计整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被审计者执行国家审计作出的审计决定的行为;二是被审计者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
目前,审计整改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四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8号)》第一百六十五条的规定。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看,审计既是查缺补漏的一次“经济体检”,也是淬炼提升的一次“深度会诊”,如何在新时代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和审计“下半篇文章”,值得我们深思。
一、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审计工作的开展,各层级制定、优化一系列的制度、办法,使审计整改工作得到强化。但笔者认为,审计整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审计查出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交织,相应整改难度大。
具体表现为:有些问题整改本身即属于中长期改革任务,需要伴随着改革深化持续推进;有些问题制度性漏洞未能有效堵塞,导致类似问题反复发生。
二是审计整改总体格局和贯通协作机制还不够成熟和定型。
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的审计整改总体格局需进一步巩固深化,贯通效率有待提高、力度有待加大。
三是落实审计整改责任还不到位。
整改压力传导存在逐层衰减现象,整改责任落实还存在偏差。
二、审计整改存在的难点堵点分析
目前,虽然审计整改工作得到了强化,但还是存在的一些难点和堵点。那么这些难点堵点到底是什么?在那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力欠缺、报告质量不高。
部分审计人员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掌握不够、理解不清,加之对被审计者的调查了解不全面、证据不充分,问题表述不准确,未抓住关键点,建议与问题“两张皮”,提出的建议也未站在宏观角度且缺少分析,没有较强的整改操作性,导致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影响了审计整改。
(二)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被审计者缺乏对审计整改工作的正确认识,对整改不积极、不主动,面对审计查出问题有抵触情绪,避重就轻,同时缺乏主动整改意识,认为审计查出的问题不是大问题,整改不够全面,整改不及时。报着“应付差事”心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够深入,只是在整改报告中简单说明正在整改或下一步整改或者长期整改,承诺今后要加强管理了事,没有明确态度,问题还是屡审屡犯,未能达不到审计应有的目的和效果。
(三)界定不明确、机制不健全。
一是法律机制不完善。对国家审计、有关主管部门应承担的整改责任、时效及标准在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界定;二是整改问责机制不健全,缺乏审计查出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处理处罚的力度。
(四)责任压不实、问效不力。
一是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放松了对被审计者整改落实和反馈的监督检查,只停留在收取被审计者的整改报告和有关整改资料就视为整改,没有压实主体责任;二是有些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遮掩回避、敷衍塞责、弄虚作假、蒙混过关,责任未上肩,没有做到真整改、严整改、实整改;三是检查督办不够、跟踪问效乏力。主要是国家审计缺乏应有的强制措施,不能直接通过严肃追责问责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还需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导致整改难。
三、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审计整改工作是贯彻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的有力抓手。如何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质量“促”。
打铁必须自身硬。审计人员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消除“知识恐慌”,加快填补“本领赤字”,增强审计干部能查能说能写的本领熟练掌握审计业务知识,是提高审计质量是做好审计整改工作的基础。整改成效取决于审计发现问题是否具有整改价值,是否对经营管理有着重大影响并且是被审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审计问题要查深查透,寻其根源,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消除病根”;二是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让问题更具有针对性;三是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充分与被审计者进行沟通,避免“大而空”,追求“小而精”,让建议切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四是要精准定位建议对象同时,还要明确整改责任对象。
(二)优化服务“帮”。
做好审计整改工作,还要提升审计服务理念,为被审计者提供一些服务和帮助。一是要加强财经法纪的宣传,增强财经法纪意识,消除抵触情绪;二是要把整改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边审计边整改,对审计中发现的正在发生的问题,及时提醒和制止;三是要与被审计者一起分析审计结果,多从制度、机制、体制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提高审计建议的操作性、可行性,便于被审计者采纳;四是还可协助被审计者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等;五是加强内审宣传,促进各单位主动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同时,加强内审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审代训”抽调内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机制“保”。
审计问题的产生很多源于机制、制度的缺水或不完善,审计整改要从机制、制度上入手,从源头上规范,进一步完善机制。一是要完善法律机制。对国家审计、有关主管部门应承担的整改责任、时效及标准在法律法规上明确界定,赋予国家审计在督促审计整改上简便适用的强制性手段;二是完善整改问责机制。由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联合制发审计整改问责办法,明确审计整改问责启动的临界点,启动程序,问责方式,如对拒不整改的实行戒免、停职、停岗,对应整改未整改、整改不及时、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单位(部门)及时约谈问责、进行通报批评,对长期审计整改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从而使审计整改真改实改、应改尽改,落地见效。
(四)压实责任“抓”。
审计整改要坚持立行立改,压紧压实问题整改的责任,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遮掩回避、不敷衍塞责、不弄虚作假、不蒙混过关,逐条逐项细化梳理问题,形成清单、责任上肩、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真整改、严整改、实整改,切实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五)借助力量“推”。
国家审计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要压实责任,以强大合力抓整改。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实施领导包抓督办,加强定期调度通报,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重点要建立健全与本级党政督办部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国资部门和一些大系统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如可以争取党政督办部门将审计整改纳入督办事项,列出清单,限期整改。定期召开审计整改会议,督促整改进度,对长期审计整改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启动问责机制,追究相关责任,从而推动审计整改落实。
(六)优化手段“跟”。
审计人员在运用传统的审计整改手段同时,还要不断丰富优化审计整改手段,采取领导干部带队回访、整改专题调研、问题核查复核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实行台账(清单)管理和销号制度,采取电话、发函、现场督查等方式,持续跟踪整改情况,现场重点检查整改措施的真实性和效果,确保整改一个、销号一个,让审计整改工作顺利开展,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地见效。
总之,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标本兼治,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对本行业、本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系统梳理,高度关注“屡审屡犯”的“顽症”问题,深入查找各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做好政策纠偏、机制完善、制度建设、责任追究等工作,以“改”促行、以“改”增效、以“改”提标,真正达到一地审计、多地受益、全域受教的效果。
甲方:
乙方:(适用于机构/部门/个人)
为保守甲方秘密,维护公司的安全和利益,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 保密的内容和范围
乙方在对甲方进行审计期间的下列事项为保密事项:
1.会计核算的相关数据和经营信息,财务上的收支、成本、利润、税负方面的数据;
2.财务管理的汇总数据、合并会计报表数据、各项财务指标分析;
3.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项审计问题;
4.其他财务数据、财务信息中的秘密事项。
5.因审计行为而获悉的其他部门不宜公开的信息和秘密。
第二条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或其工作人员在审计期间,对其所掌握的本协议第一条所列秘密事项应自觉保密,不得对外披露或允许他人利用其所掌握的上述秘密。
2.乙方工作人员离职或退休后两年内,不得披露、利用或允许他人利用其所掌握的上述公司秘密,除非该项秘密已被公开。
3.乙方工作人员在审计期间或退休后,不得利用其所知悉和掌握的本协议第一条所列的保密事项在与本公司有同类竞争业务的企业中兼职或自行经营与本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
4.甲方有权根据公司保密需要,依法制定、实施相关保密制度和措施,乙方应自觉遵守,甲方有权监督、检查乙方的遵守情况。
5.乙方如发现秘密被泄露或自己过失泄露财务秘密,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密进一步扩大,并及时向甲方报告。
第三条 违约责任
1.乙方违反本协议第二条第1、2项规定的保密义务,应赔偿由此给甲方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公司为调查、追究其违约行为而支付的各种合理费用和诉讼费用。
2.乙方违反本协议第二条第3、4项规定的竞业限制义务,应立即停止该项侵权行为,致使公司财务秘密泄露的,依据本条第2项规定补偿甲方所有经济损失。
第四条 争议解决办法
因执行本协议而发生纠纷,可以由双方协商解决或者共同委托双方信任的第三方调解。协商、调解不成或者一方不愿意协商、调解的,任何一方都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第五条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六条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的任何修改必须经过
双方书面同意。
甲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
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乙方(签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商业贿赂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业贿赂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被认可和趋同。根据我国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中就规定,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商业贿赂中的"财物",是指现金和实物,包括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商业贿赂中的"其他手段",是指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给付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其目的是为销售商品或者购买商品,即为达到商业目的,通过贿赂来取得交易机会。
商业贿赂的特点及危害性
1.商业贿赂的普遍性。
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发展成为"行规"和企业运行的"潜规则",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服务、大宗买卖、房地产、建筑业等行业,经营者借此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击败对手,促进交易的实现。
2.商业贿赂手段的多样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贿赂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从简单的送钱物发展到送技术服务、出国考察、旅游度假、安排子女到境外读书等;手段也越来越隐蔽,相当一部分以佣金、折扣、附赠、手续费、促销费等名义。
3.商业贿赂的隐蔽性和治理的艰巨性。
商业贿赂大多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一般没有第三者在场,也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同时行贿受贿两方均从中获取了益处,往往会共同隐瞒相关情况。由于贿赂手段的隐蔽性和行为的诡秘性,治理好商业贿赂尤为艰巨。
从商业贿赂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商业贿赂行为容易造成经营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妨碍质量、价格等效能手段作用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将失灵;增加交易成本、扭曲交易标的价格、加剧金融风险、诱发经济腐败案件。行贿的经营者做假账虚报成本,接受贿赂的单位或个人不入账或隐瞒收入,前者抵税,后者不纳税,造成国家和地方税收大量流失。同时,设立的"账外账",将严重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使会计工作难以展开,财务预算、成本控制难以实现。
分析商业贿赂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国大多数人们对商业贿赂行为认识不清,态度不明确,认为收受回扣、好处费等行为属于商业惯例,能促进商品交易的实现;一些地方甚至认为查处商业贿赂会影响当地的企业发展和投资环境,对商业贿赂采取纵容态度,导致商业贿赂现象屡见不鲜。
其次,反商业贿赂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或者有章不循。财务审批制度存在漏洞,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流于形式;内部财务制度松弛,财务管理透明度不够,民主理财流于形式;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单位有章不循的现象相当普遍。
最后,由于商业贿赂双方的利益集团化和利益部门化,利益均沾的潜规则难以打破,按照"权力与贡献"大小分享各自"所得成果"容易形成攻守同盟,他们会共同应对审计;同时"账外暗中"的贿赂方式,审计证据的收集处于信息的不对称,审计取证成为最难的壁垒;审计实践证明对于商业贿赂的查处是审计重大的难点。
商业贿赂的判断及审计方法
1.佣金。
正常的佣金是指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时,以明示方式支付给中间人的劳务报酬。这里的中间人是指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在交易中能为促成交易提供劳务服务的中间人。同时正常的佣金还必须具备:
(1)合法真实的业务凭证;
(2)支付对象的合法性,即独立的有权从事中介服务的纳税人或个人(不应包括本企业人员);
(3)支付给个人的佣金,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得超过服务交易金额的5%.
经营者支付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中间人接受佣金的,也必须如实入账。接受佣金的中介机构应将其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属兼营业务的列其他业务收入,事业单位收取佣金的列经营收入。支付佣金的企业依其用途列入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等科目,事业单位相应地列入有关支出科目。
如果佣金的给付符合一般规定只是入账科目不正确,那只是说明不符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而不能认定为商业贿赂。所以审计时要确认给付的佣金是否构成商业贿赂还要看其实质,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佣金给付的对象是否为中间人,中间人是否具有合法经营资格,即非交易对方和交易双方的关联人,交易双方的关联人是指与交易双方不具有重大经营决策的决定权、显着影响、共同控制的个人或单位,并利用这种关系促成交易;
(2)中间人的服务行为是否真实发生;
(3)佣金金额的给付是否超过国家的有关规定的标准。
2.折扣。
正常的销售折扣是指商品购销中的让利,是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即时予以扣除和支付价款总额后再按一定比例予以退还两种形式。
销售方是按折扣后的价格来开具发票,确认销售收入;购买方也是按折扣后的价格来计入采购成本。因此对于销售方来说,销售折扣是收入的减少,对于购买方来说,是进货环节所采购货物成本的减少。
购买方所取得的折扣如果作为本单位或个人的一种额外收益而私自存放或记入到别的科目上,就等同于收受回扣,就是受贿行为;销售方如果采用私下或账外或造假账的方式支付购货方"折扣",这种行为实际上已不再是折扣,因为折扣是法规所允许的必须是明示和入账的。如果采用不明示或不按规定入账,就是行贿行为。
对于折扣的审计,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关键要注意是否对折扣明示并如实入账,是否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来入账。没有按照会计规定入会计科目,也可形成贿赂,比如在实际收到折扣时,记入"其他应付款"、"其他收入"科目,最终转入到单位的净资产科目,没有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冲减购货成本,将其作为单位的一种净资产。而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应该将销售折扣冲减购货成本,降低采购环节成本,最终降低销售环节的定价,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而不是被采购单位全部拥有。
3.回扣。
正常的销售回扣是指在销售过程中,以明示入账方式,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商业贿赂中的回扣商品与正常回扣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账外暗中"的方式。账外或暗中,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财务账上,未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如实反映,包括不记入财务账、转入其他财务账或者做假账等。
回扣往往发生在具体交易之后,是卖方按交易额的一定比例来支付给买方的。回扣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严重影响质量、价格机制效能的发挥,在营销中也被称为灰色销售,通过交易双方的恶意串通以及账外暗中的方式,回扣则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个人腰包或单位的小金库。接受直接给付或收受回扣的单位或个人会在账外设账、虚开账户,将收到的回扣存入这个账户,为掩人耳目,有时在转账时虚签合同、虚构交易、多次转账等。
对于回扣的审计,在审计时要注意查单位的账户开立情况,必要时可查单位职工个人开户情况和个人银行结算卡情况。对于接受的实物回扣或接受直接给付的实物,受贿方一般都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在审计时要结合盘点、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查实。
审计分析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分为综合审计分析、典型审计分析和专题审计分析。做好审计分析,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政策水平、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综合能力。提高审计分析水平,虽非一日之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熟练掌握其写作方法是提高审计分析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搜集素材
要发挥审计分析的作用,就要掌握情况,详细占有素材,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这是做好审计分析的一项基础工作。如果忽视了这项基础工作,审计分析就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审计分析也就不可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不可能总结出经济活动中的客观规律。因此,审计分析要建立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上,就要走出办公室,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到审计现场去,搜集有用的素材,占有丰富的资料,把材料搞准弄全,把情况搞清理顺,使搜集的素材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二、加工整理
加工整理资料,就是要在全面了解搜集到的素材的基础上,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和分类。筛选要按照“典型、真实、新颖、充分”的要求,筛掉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保留贴近主题、突出主题、重要的典型材料;去掉虚假或容易产生歧义和误导的材料,保留真实的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筛选的目的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材料进行分类,就是要对筛选下来的材料,按照审计分析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梳理。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使分析的材料更加条理化和清晰化。
三、综合分析
对收集的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后,接下来就要吃透材料、消化材料,重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所谓综合分析,就是将收集的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组合联结贯通起来后,再将其分解成为各个方面、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通过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规律的一项工作。综合分析是一种较为深刻的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分析和综合始终贯穿于思维的整个过程。审计综合分析研究就是从大量的资料中去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归纳主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分析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和意见建议。
四、把握主题
对大量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但选择一个什么角度,确定一个什么主题来反映情况,这是审计分析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一篇好的审计分析报告,都有一个统帅全文的主题。主题是灵魂,是报告的核心思想,它贯穿报告的始终。主题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是靠从具体的素材中提炼出来的。材料、观点和主题的关系应该是:材料说明观点,观点支持主题;主题统帅材料,材料服从主题。因此,准确提炼和正确把握审计分析的主题思想,对于写好审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五、谋篇布局
审计分析报告是审计分析的成果体现,而谋篇布局又是写好分析报告的一项重要措施保障。做好谋篇布局,一是要列好提纲搭架子。提纲是事物逻辑关系的视觉化,谋篇布局列提纲实际就是对分析报告进行运筹帷幄,就是把报告的结构用简单的语句写出来,把报告的骨架用图形显示出来,把重要的情况、重要的数据和观点表示出来。二是在安排语言结构时,要注意运用好分析语言的语法修辞。语言文字是决定报告写作是否成功的又一个关键因素,审计分析性的语言,一方面要体现审计专业性,一方面还要遵循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总的要求是要做到高度凝练生动,讲究遣词造句;真实而不夸张,平易而不跌宕;朴素而不华丽,凝练而不堆砌。语言要精练,语句要通顺,语法要准确,修辞要恰当。三是要巧用数字。审计工作离不开数字,审计分析少不了数字,要善于利用数字来说明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单位“吃空饷”的问题被全社会所诟病,已成为侵蚀财政资金的“黑洞”。“吃空饷”行为隐蔽性极强,审计人员唯有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深入分析和挖掘,才能发现蛛丝马迹。
一、审查现金、费用支出等会计资料
检查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存在工资及补贴未转入个人工资卡,由出纳人员保管或转移至其他卡内或直接扣发情况;审查机关食堂餐费补贴、捐款的人员是否与领取工资人员一致,从而查找长期离岗人员信息。
二、调阅单位人员编制、工资表、考勤表等人事资料
调阅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人事任免资料、工资表、人事档案、请销假记录和考勤表,通过人员编制比对、岗位责任制比对、工作安排比对、考勤记录比对查找长期离岗人员是否存在违规领取工资问题。
三、建立财政部门供养人数、民政部门死亡人数等部门数据库
建立由财政部门的供养人员数据库、编制部门的人员信息库、用人单位的人事数据库、民政部门的死亡人员信息库等组成的多部门人员分析数据库,采取计算机关联排查的方法查找被审计单位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调出不下编、留职不停薪、服刑发工资、冒领养老金等各种形式的“吃空饷”的线索。
四、调查走访单位职工
在广泛公示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谈话等形式,调查走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查找不为大家熟悉的员工。
五、确定“吃空饷”金额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凭证记载和有关考勤记录及工资标准确定“吃空饷”金额。对查出的“吃空饷”问题,绝不手软、严厉查处。既要及时清退虚领的工资和补贴,并上缴同级财政,又要破除其背后的“权力包养”,根据我国《公务员法》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相关条款,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清查核资审计是根据特定的审计任务要求,对国有公司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情况,按照其所执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审计清查核实,在全面摸清单位“家底”的基础上,核实单位资产、权益以及债权债务,客观、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资产现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对核实结果进行审计认定的工作。这项审计工作与审计业务相比,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方法都有明显的特点。
一、清产核资审计的目标
清产核资审计的要求是全面核实单位资产、负债、权益的存在性,权利和义务的完整性,计价分摊及分类的适当性,最终使审计认定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权益都是真实完整的,符合单位实际。若要有下属单位或子公司,要按照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抵消相关事项后,准确、全面地反映单位整体的真实情况。
二、清产核资审计的重点
一是清查实物资产;二是核对、询证债权债务;三是审核损益及挂账,协助和督促单位取得损益及挂账所必须的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四是清理单位未及时入账的各项经济业务;五是全面清理单位及所属子公司对内或者对外的担保情况、财产抵押和司法诉讼等情况;六是调整清理出来的各种由于会计技术性差错原因造成的错账,以核实家底,最终实现审计认定的会计报表符合单位适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
三、清产核资审计的方法
(一)实地盘点。有形资产全部需采取盘点,金额比重大的项目采用抽盘,现金实施监盘,可以拍摄部分实物照片。
(二)函证。银行存款、往来应收款项、应付款项采用函证,发生业务频繁的往来项目函证,近期无发生额的往来款项,在函证的同时采用检查等替代程序。
(三)重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存货价值、长期投资、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应交税费采用重新计算,核对其是否按适用的会计政策计提的相关费用及税金。
(四)核查验证。审查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验证财务报表所包含或应包含的信息,检查资产产权证明、债权债务的协议,核对其权利义务归属及其他隐含的权利义务,并核对相对应的会计处理。
(五)确定并抵消需抵消内部事项。需要进行抵销处理内部事项,主要包括母公司对子公司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事项,母公司与子公司、各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债权债务之间的事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内部购进存货、资产等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盈余公积项目等。抵消事项确定后,就要编制调整与抵消分录,完成审计认定工作。实际审计工作中,可以采用合并会计报表中工作底稿法,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抵消相关事项的过程以表格的形势记载,抵消工作完成,相应审计工作底稿也编制完成。
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实施情况的好坏,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并强化其实施。
一、企业为什么要做内控
1、从过程上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在这一点上,内控和ISO质量体系的设计理念是相同的。从过程上保证结果的可期待性、可靠性,做组织运营总不能撞大运,即便管理层愿意,投资人也不能接受。
管理者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解与控制,把控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使财务报告的结果真实、准确、可依赖。
保证财务结果的可靠性,让管理者能审视经营管理的过程,及时调整企业的运营策略,以免出现虚构的繁荣大厦轰然倒塌的情形;让投资人、外部监管方能看到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使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在日常运营中,企业做生意总得开发票收款。若是非法印刷发票、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发票等,还得面临刑事处罚。还有的企业因为对法条不了解,无意中触犯了法律。
针对这些问题,内部控制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不了解法律法规的风险,可以外聘法律顾问咨询,也可以让相关人员参加外部或内部知识培训。
对于人员知识技能欠缺的风险,可以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来负责相应岗位,做好工作交接,结合岗位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对于重大的法律风险,应考虑多设置控制点,通过多级审核、交叉检查、系统防御设置等来予以防范。
即使这些都没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通过事后的补救措施来亡羊补牢,从而保证企业运行于法律法规允许的区间内,而不是走着走着就“失血”,或者不小心就“玩完”了。
3、保证运营效率和结果,包括获利、绩效、资产安全等
内控的目标就是合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保障其获得运营的结果。为内控而内控,只会把内控做死。只有站在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职能部门和管理层立场,才能把内控越做越好。
除了效果,还要求效率。所谓效率,就是投入产出比。
例如,同样的10000元钱投进去,有的企业可以在1年赚回1000元,有的只能在3年里获得100元的额外收益,有的还可能连本金都赔进去。
企业的生产效率要高于社会平均的生产效率,才能赚取利润。市场化组织还需要更快地赚取利润,比如“非行业前三名不做”,道理亦然。做大做强,大者通吃,强者通吃。
二、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原则
1、相互牵制原则
企业每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多个相互制约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对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等不兼容职务要相互分离控制。
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
在纵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
2、协调配合原则
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3、程序定位原则
企业应该按照业务的性质、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明确检查标准,做到责、权、利统一。
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出奖罚制度,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
4、成本效益原则
实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层次效益原则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防止以增加层次的“人海战术”来获得较好内控效果的现象。
以高效、有用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内控层次(或人员),明确各个层次的职责权限,强化各相应层次的责任心,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效率性。
三、企业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
1、结构控制
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客观上需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以保障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
董事会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大会负责,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做出决策;
监事会对董事会、公司的财务工作及经营者执行法律和公司章程情况进行监督;
同时还应设立满足企业监控需要的职能机构,如审计部、稽查部,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受监事会指导。
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以授权批准来进行控制。在公司制企业中,一般由股东会授权给董事会,然后再由董事会授权给企业的总经理和有关管理人员。
企业每一层的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人员的授权客体,又是下级管理人员授权的主体。某个部门或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
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
首先,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
其次,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
再次,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实践证明,权力应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力极易导致腐败。
3、财务系统控制
财务系统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企业应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财务制度,明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档案保管和交接办法,实行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重点把好两个关口:
(1)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
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财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其进行更正、补充。
(2)加强对财务收支的审核监督
对财务收支监督的内容包括:资金来源、管理渠道、支出管理范围和支出标准项目等,监督重点是合法性问题。
在对收入监督审核时应注意:
a.是否有超越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巧立名目收费?
b.是否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提高收费标准?
c.是否有收入不按国家规定管理,挪用、截留、转变资金性质、设账外账和设“小金库”?
在对支出审核监督时应注意:
a.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
b.审核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无挪用、截留或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问题?
c.审核财务支出的内容有无变通、虚报冒领的问题;
d.审核是否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的问题?
e.审核支出金额与实际需要量是否相符?
4、资产保护控制
就是对实物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限制接近、定期盘点、记录保护、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
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只能限于特定的出纳员;
支票等重要票据的签发,必须是单位指定的负责人;
存货的实物保护,可以有专职的仓库保管员控制;
对特殊的存货,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其他保护措施,达到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性,防止资产流失。
5、职工素质控制
职工素质控制是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证,单位在招聘、使用、培养、奖惩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要进行控制。
招聘是重要环节,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共同对应聘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试、调查,以确保受聘人员能够适应工作的要求。
同时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推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6、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运行质量的监督手段。预算管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考评等环节构成,内容可以涵盖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
预算方案由董事会制定,组织实施由总经理执行。但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的预算是由总经理组织编制,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的。
由于信息不对称,董事会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预算管理中董事会职权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从而滋生了预算管理由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在董事会下设预算委员会,或由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预算的制订、协调、监控、评价、考核等工作。
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的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企业在实行预算管理时要注意:
(1)编制预算必须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
(2)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对预算进行调整,使预算更切合实际;
(3)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7、风险控制
企业针对每个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控。
主要包括:
筹资风险控制
企业的财务结构、筹资结构、筹资金额及期限、筹资成本、偿还计划等都要事先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
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提高自有资金赢利能力,同时要注意防止因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入财务困境。
投资风险控制
无论是债权股权投资还是长短期投资,企业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根据项目和金额大小确定审批权限,预计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信用风险控制
主要指应收账款引起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应制定客户信用评估体系,确定信用授权标准,规定信用审批程序,进行信用实时跟踪。
合同风险控制
建立合同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和违约措施的控制程序,防止因发生法律纠纷而导致的企业诉讼。
8、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它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财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财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四、企业内控要杜绝四种偏向
1、在机构的设置上
克服重眼前利润,轻专职机构的偏向。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构,以从组织上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2、在制度的建立上
克服重内部管理制度,轻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偏向。建立健全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完整的簿记制度、严格的核对制度、合理的财务程序制度、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等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在制度的执行上
克服重非经常性发生事项控制,轻经常性发生事项控制的偏向。进一步强化责任管理、制度管理,规范控制行为,建立健全集良好的控制环境、完善的会计体系和可靠充分的控制程序为一体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4、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上
克服重程序监督,轻“内部人”监督的偏向。
真正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等制度,以杜绝厂长、经理独断专行,胡作非为;
二是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徇私舞弊;
三是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以杜绝企业中层干部和供销、会计等重要岗位人员以权谋私或串通作案,从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如果把企业比作飞机,内控制度就是报备飞机飞行状况、保证飞行安全的后台控制系统。没有内控的公司,一但风险来临就容易深陷旋涡,摇摇欲坠。想要企业长远地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合适的内控制度。
一、当前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内控机制的运行现状总体可以概括为:定位不清晰、内容不明确、责任未落实、运行效果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内控机制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单位错误地把内管部门的工作制度当成内控机制,混淆了内控与内管的概念,认为内控就是内管部门的事情,一味强调内管部门应当怎样做。有的单位把业务部门的所有工作机制和制度都列入内控范围,扩大了内控的外延,同样也是错误的。只有对保证规范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和节点的相关制度与流程起到控制作用的,才是内控的内容。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内容缺失、滞后。有的单位没有将生产经营流程中需要控制的内容和环节全部纳入内控,有的是控制流程没有形成完整闭合,有的内容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如电话订货等内控机制已经滞后于现有工作模式,却没有及时调整和完善。
(三)内控机制的执行存在制定一套、执行一套的现象。目前,销量仍然是烟草商业企业的业绩考核的最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并且与员工的工资直接挂钩。为完成销售任务,部分商业企业对规范经营的认识不到位,制定一套、执行一套,规避监管的主观故意,片面追求销量增长采取压销、搭销、组合等不规范行为。
(四)没有建立对内控机制定期评价制度。内控机制是否运行正常、运行质量如何,是否及时有效地起到了控制不规范生产经营的作用,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价制度,持续改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议
内控机制是整个内部监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自我需求,是实现行业自律的重要途径,完善好、运行好内控机制对“两烟”生产经营企业自我规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突出“精”,强化科学管理
一是狠抓精细管理。精细管理的本质就是在管理上要注重一环套一环,层层落实到人,实施上下游相互追溯制度。为此,要注重提高四种意识。首先,是责任意识,有责任才能有担当,有担当才能顾全大局、胸怀全局,只有人人树立“严格规范是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的管理和操作思维,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次,要有联动意识。干好一件事,做好一项工作,既要分清责任,又要全员并肩携手。要坚决摒弃“各扫门前雪”的心理,无论是涉及到营销、专卖、配送、分拣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无缝衔接;第三,要有效率意识。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要注重实效,做实在人、行实在事。第四,要有诚信意识。诚信是一种文化,是每一位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关键品质。只有企业人人讲诚信,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行为,才能树立烟草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是精通业务。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必须要明确企业的服务程序、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并且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圆满、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精通业务不仅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更是员工自我发展的要求。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只有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并自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立足“严”,强化严格自律
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严”不仅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个人负责的一种体现。“严”可以提升战斗力,“严”也可以提升执行力。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两烟”生产经营企业只有从严抓起,才能有效防范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发生。
一是要在自律教育方面狠下功夫。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证明,严格规范是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各级内管部门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细致学习并全面贯彻落实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行业相关规范生产经营的各项制度规定,加强以管促控,并通过案例教育,不断提升全员规范意识,增强规范经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真正做到对规范工作再认识、再理解、再提高,真正使严格规范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到自律、规范。
二是严守规范。严守规范是对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个面对社会大众的特殊行业,每一位烟草员工代表的不仅是自身的人格魅力,还代表着烟草行业的形象。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自觉抵制内控机制执行中制定一套、执行一套的错误行为,大力倡导以品牌培育能力为营销考核重点,努力改变以销量论英雄的政绩观,从源头上杜绝内部不规范经营的发生。
三是严肃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自行其事,规矩就形同虚设。因此,制度执行一定要到位,不留死角。目前,销量仍然是烟草商业企业的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卷烟销量、结构指标难完成的时候,容易出现不规范现象,一旦查实,严格按规定执行,做到一视同仁,一样看待。
(三)讲究“深”,落实“一案双查”
对违反内控制度的人员严肃追责,是强化内部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和警醒其他人员的重要方式。
一是落实反馈制度。生产经营人员、专卖人员有义务向内管部门反馈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尤其是利用停歇业客户套购紧俏烟、回收紧俏烟等违规行为。内管部门在接到信息反馈后,要及时对反馈的信息认真加以分析,认真开展调查核实,查找不规范经营线索。同时,要将查处案件与预警防范相结合,推动真烟非法流动治理。内管部门对重大真烟外流案件要立即启动“一案双查”程序,专卖内管形成“一案双查”合力。
二是严肃问责。对应查的项目不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甚至销毁有关线索和证据、该移送的案件不按规定移送等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出现重大真烟外流案件的实行行政问责,对没有履行好所在本部门和岗位职责,造成本辖区发生卷烟非法流通行为的,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强化考核。市局要把不规范经营的查处情况,列入年度的考核,通过加强考核,进一步规范各单位经营行为,促进“一案双查”工作全面到位。
(四)注重“稳”,推进持续改进
“稳”不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保持现状,而是要保持各项工作平稳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促进和提升。平稳发展是前提,在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持续改进。
一是稳中求进。要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稳是为了更好地进,进是为了更好地保持稳,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卷烟营销策略的调整,直接关系到销售任务、关系到客户利益、关系到货源配置等方方面面,尤其要避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二是稳中求质。“进”体现前进和进步。对规范经营而言,稳中求质,首先要了解现行的内控机制真实的运行情况,进而对内控机制所起的作用进行科学的评价,找出短板;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紧扣关键环节和节点,进一步优化流程、完善制度,尤其对现有内控制度中的缺项要及时补充到位;再次,要在基础管理上狠下功夫,注重过程管理,努力消除不规范经营滋生的土壤和死角,尽可能杜绝不规范经营现象的发生。
作为一名审计人员,谁都有自己独特的审计思路和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从会计中直接发现审计线索。这种方法是最基本、最直观的,主要是通过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利用审阅的方式发现审计疑点,确定审计线索,进而通过相关的财务资料核对、询问等手段来证明疑点,确定事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中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舞弊的方法越来越高明,作为审计工作人员,还应当技高一筹,具备更多发现审计线索的能力,才能真正捍卫利益,树立审计权威。为此,我将近年来在工作中的一些发现审计线索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1.从原始凭证中发现审计线索
随着会计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有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对原始票据一些细节的审计。如发票内容是否符合被审计业务实际,数字、签字、盖童是否有异样,发票号的连续性如何等等;还有就是在原始票据多的情况下,报账人员易发生混水摸鱼,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混入到原始票据从中“捞钱”。特别提醒的是,在审计中一定要注意现金交易业务,如果审计人员平时养成谨慎细致的作风,充分利用好最原始的审计方法一详査原始票据,也许会发现出纳或者会计利用内控的薄弱环节,贪污、假发票套现、小金座等审计线索。
2.对比分析数据发现审计线索
对于一些不能仅从单年、单月或者个别业务来确定的审计重点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多年、多月或者多业务对比的方式,来确定审计重点,通过审计模型、职业判断来发现疑点。如对某单位三年以上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或者同一年度不同月份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发现异常,确定审计重点,进而追踪审计,发现审计线索。特别是在每年的税收征管审计当中,这种方法是最常用、最直接的。通过地税审计软件对纳税户全年多个月份同一税种交税数据的对比分析,就能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税务机关是否提前征收等税收疑点,进而利用地税审计软件的税单查询功能,来详细查看有疑点月份的企业缴税情况,以此确定下一步要抽查的重点纳税户,取得审计证据。
3.利用内控管理漏洞发现审计线索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审计人员应当说不注重审前调查,更多的只是走形式。那么新的《审计准则》出台,明确了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的重要地位,整个审计的过程必须以审计实施方案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重大审计线索,经常是通过大量的审前调查,发现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管理漏洞或者薄弱环节,以此确定审计重点;通过对审计重点的核查,发现审计线索,为后期审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利用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来发现审计线索
有些审计事项,如果单从一方面无法发现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特别是财务人员想通过不间断的调账,来混淆审计人员的视野,以达到自己的非法目的。这时,审计人员应当转变思维方式,从关系数据或者勾稽数据来进行画图分析或者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疑点。这种方法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财务基础,平时要加强对财务知识的学习。只有对财务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从复杂的财务关系中,识破财务人员的“意图”,抓住被审计单位的“把柄”,进而取得审计突破。
5.利用“盘点”来发现审计线索
采用突击保险柜盘点的方式,容易发现账外账、小金库等审计线索。这种方式重在“突击”,贵在“仔细”。首先,必须在被审计单位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进行突击;其次,在查点保险柜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也许一个小纸片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审计线索。其它固定资产的盘存,主要通过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这当中一定要注意易用、易出租、贵重的资产,进而发现挪用、贪污、国有资产流失等重要审计线索。
6.利用银行对账单和日记账核对结果发现审计线索
审计人员面对银行对账单,如果业务量不大,可以与日记帐进行详细的核对;如果业务量大,可以对大额的款项进行重点核对。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注意:第一、要注意银行对账单中涉及的数额相同,并且是一借一贷的业务,一定要与银行日记账核对,如果日记账上无记录,那么就可能存在贪污、挪用、小金库等违法乱纪活动;第二要注意银行对账单的真实性,好多管理比较混乱的单位,因为财务人员或者本单位领导为规避审计采用造假方式打印同银行日记账相符的银行对账单,以此来对付审计人员,那么这种情况下一定存在重大问题;第三要注意银行对账单中大额提取现金的数据,如果有一定要“刨根问底”,一查到底,防止中饱私囊的发生。
7.从群众举报中得到审计线索
我们在工作中不可小视群众监督的力量。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群众对被审计单位一些日常情况或特殊现象的了解,其中也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职工。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审计组要视举报人、举报的内容等,来确定不同的审计思路。一般群众的举报得来的线索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审计人员首先必须按照有关审计程序,如通过审查财务数据、银行存款、会议纪要、相关的合同、询问等,来证明群众举报线索存在的真实性;然后在确定真实性的基础上,再展开进一步的审计,取得审计证据。但是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职工举报的线索,一般来讲可信度和价值都比较高,甚至会得到一些大、要案的审计线索。这种线索会为审计人员提供一个明确的审计方向,审计人员只要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验证线索的真实性,取得审计证据即可。
8.采用SQL语句查询来发现审计线索
在财务计算机软件不断更新的今天,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和装备必须具有实质性的突破,才能克敌制胜,那么AO的开发和应用是现在审计比较前瞻性的审计软件,这是审计发展的方向。SQL语句的应用是现代审计最具代表性的审计手段,特别是利用传统的审计方式无法或不易开展的审计项目,当审计人员面对大量而复杂的数据库数据时,充分利用SQL语句的功能,可以非常快速地抽取想要的数据,进而对比分析发现审计线索。例如医院、银行、再就业专项资金等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借助SQL语句的强大功能,来分析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找出差异,发现问题。
9.借助“闲聊”来获取审计线索
对于一些在财务中记录的审计事项,可能从账目上看似合情合理符合财务实事,但是审计人员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或者一些违规、违纪行为,根本在账本上不体现。因此,在与被审计单位领导、财务人员、一般职工的接触中,审计人员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多长“心眼”,有意识地提出你想了解的事情,多听、多记他们所说的话。通过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所阐述的情况不同;或者通过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表达,与账本凭证中所记录的事实来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以此求得突破,寻找出审计线索。这在实际的审计当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你迅速的锁定审计线索。
10.利用已知线索再发现新的审计线索
审计人员要有一种不断探索、彻査审计事项的精神和思路,不断增强职业敏感性和职业判断力的意识。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一个审计线索时,有些审计人员认为只要证实了被发现的审计线索,那就是审计的终结,其实不然。好多时候只要多动脑筋,通过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判断,就可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相似或者更深一步的违法、违纪、违规线索,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平时养成善思、善观察的习惯。
11.转变审计思路发现审计线索
在工作中,审计人员一般会凭着职业的敏感性,感觉被审计单位在某一审计事项中可能存在问题,但从表面看又合乎常理,苦于找不到一点线索的情况时有出现。这种情况之下,才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智慧与信心较量的时候,此时作为审计人员,要不断转变自己的审计思路以求突破,特别要学会逆向思维,迂回战术,审计就象公安侦破案件一样,好多时候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固有做法,才能出奇制胜。
12.利用已有审计成果获取审计线索
在日常审计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次去主审或审计某一不熟知单位,审计人员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确定审计重点,如何发现审计线索。除审前调查外,那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借阅曾经审计过的相同性质单位的审计档案来作为参考,寻找差异,找到重点,确定线索。另外在发达的今天,还可以充分利用强大的功能,到各审计网站去查阅相关的审计案例,开拓思路,在吸收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审计单位实际,形成自己的审计思路,确定自己的审计方法,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
审计谈话是审计干部必具的基本功。侯凯审计长强调,审计干部要着力提升“能查、能说、能写”三种能力。“能说”就是其中重要一点,掌握一定的审计谈话技巧,把“能说”贯穿于审计全过程,让审计监督事半功倍。应重点掌握六个技巧:
一当摆正心态
审计人员应把自己与谈话对象摆在平等的位置,以尊重、善意的态度进行交谈,语气谦和,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遇到有关审计情况和对方财务处理做法不明确的,就向对方虚心请问、请教,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清除抵触情绪。如审计人员自视水平高,抱着“我来审你的帐、你就得听我的安排”等心态,往往会引起对方不满或恐惧而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二抓中心主题
抓住要了解的信息,拟好谈话提纲,掌握主动,避免谈话时受对方的影响。谈话内容从中心问题入手,按提纲要求有针对性就审计事项逐项深入,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述和想法,让对方感觉审计就是来帮助单位健全账务管理和妥善披露相关信息的,并不是来“挑刺子”和“找岔子”。
三具君子风度
向对方提出要求或问题要礼貌相待,尊重对方,“请”字开头,保持谦谦“君子”的风度,以好的态度感染对方乐意接受、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要求,达到谈话的目的。向对方提出要求时,可以这样说:“请你介绍一下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好吗?”如直说:“我要了解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需要你配合!”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结果与审计谈话目的背道而驰。
四宜多听少说
审计人员在谈话过程中尽量多听少说,讷言敏思,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为主,让对方充分发表意见,并在倾听时抓住对方所表述内容与审计所掌握的材料、证据之间的矛盾之处,获取审计需要的信息。同时,对于谈话对象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少说“不”字,尽量不要直接拒绝,如“不同意”“不能办”“这不行”之类的话,给对方泼冷水,让对方失望而不予配合。
五兼旁敲侧击
不宜以采取过于直接、肯定的语气提问追问,也不要板起面孔使用严肃的语气,尽量避免提出涉及对方直接责任的敏感问题,以免对方误认为是审讯式的盘问,多作旁敲侧击,先由闲话引入问题,循序渐进,着意于弄清问题真相,以便取证和确认事实,为扩大线索和进一步追查核实创造条件。
六要适当谅解
发觉对方谈话中错漏问题时,如属于大意疏忽造成,要适当给予对方理解与谅解,肯定对方所做的工作,尽量不要用批评、责备甚至追究责任的态度与对方发生争论,善于举一方三,引导对方检查出尚未发现的同类的问题和线索,为丰满审计证据服务。
地方国有企业基于其职责定位,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运营风险把控不到位,控制活动不规范等问题相对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职责使命的有效发挥。国家审计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引导地方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上责无旁贷,在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制度优化上当仁不让,在破除地方国有企业沉疴顽疾上义不容辞。
一、地方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的地方国有企业,多以融资类的“城投”“城资”和“城建”等公司及提供公共服务的“供水”“供热”和“供气”等公司为主。其治理结构相对单一,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集中。笔者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将地方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企业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有些企业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规范化不足,未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一是企业未能及时制定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和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现象常发,严重影响企业运行效率。二是“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不当,“一支笔”现象严重。有些企业既没有对“三重一大”的标准进行明确,也没有实际履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严重影响决策科学性和透明度。三是企业在确定职权和岗位分工过程中未能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将可行性研究与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等分离,致使部分岗位权责过于集中。四是内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缺乏独立性。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将其与财务部门合并,独立性不足。
2.企业发展战略不明,致使企业盲目发展。有些企业由于发展战略不明,出现脱离企业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过度扩张行为,最终导致经营失败。
一是企业主责主业不明,盲目进行对外投资。有些企业希望通过利用财务杠杆原理获利,将融入资金进行再投资,但可能会因为管理人员水平不足,事前风险评估走马观花,投后管理形同虚设等一系列原因造成更大损失。二是企业盲目扩张,导致机构臃肿、成本高昂。有些企业在承担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为求集约化经营,组建建筑、设计、监理、工程审计等公司等承接自身项目,有的甚至连建材、机械、劳务派遣等都要加到集团体系中来,这种“摊煎饼”式的扩张方式,不仅不会节省成本,反而会因为管理能力跟进不到位、人力资源成本过度膨胀、缺乏市场化比价竞争等一系列因素引发更多的资源浪费和腐败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不严格,致使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地方国有企业因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及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饱受诟病,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
一是人才招录及选拔过程不透明,有些企业未制定并落实员工公开招聘制度,存在程序不公开、过程不透明现象,易诱发因事设岗、以岗选人等违规问题。二是企业未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上用力不足。三是员工考核体系不完善。有些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员工考核管理办法。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但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存在不同岗位员工共性考核指标比重过大、大量考核指标目标值难以量化等现象。有些企业存在管理人员考核过程不公开不透明现象,且考核结果偏离实际,未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
4.资金活动管理不到位,造成国有资金损失浪费。这里的资金活动主要指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运营等活动。
一是存在筹资成本过高现象。有些企业在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融入资金过程中,通过服务费、咨询费等方式额外支付融资费用,变相堆高筹资成本。二是存在违规改变贷款资金使用用途现象。有些企业会将“项目贷”资金空转后用于其他项目支出。三是存在资金闲置现象。有些企业在融入资金后未能如期使用,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并承担利息损失。四是存在应收款项清理不及时现象。有些企业存在对外出借资金并未按期催收应收本金及利息等现象,同时在财务杠杆作用下造成更大损失。
5.采购业务管理不规范,易发生舞弊或资金损失。这里的采购业务主要指企业对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
一是未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业务组织管理办法。由于国有企业不受《政府采购法》等约束,有些企业在货物及服务类采购方面未进行相关制度建设。二是采购活动未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有些企业安排同一机构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将采购计划制定与购买,请购与审批,购买与付款、验收等不相容职责的融合。三是采购预算编制不科学。有些企业不编制采购计划与采购预算,采购活动随意性强。有些企业采购预算由采购活动组织机构编制,且缺乏外部监管和审核。
6.资产管理不到位,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这里的资产主要指固定资产、存货及无形资产。
一是新购置不动产权属不清。有些企业购置资产后仅签订购买合同,未按规定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二是未建立资产明细台账。有些仅在账务处理上进行总额管理,未建立资产目录并对每项资产进行编号。三是未建立并落实资产盘点清查制度。有些企业未按有关要求对存货及固定资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四是未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原则。有些企业未在存货的请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付款,保管与相关会计记录,发出的申请与审批等环节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7.财务管理不严谨,致使财务报告内容缺乏真实性。有些企业可能受考核压力等方面影响,存在财务报告不真实、不完整现象。
一是收入不真实,主要包含虚增收入、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隐瞒收入等情况。有些企业将融资融入资金空转后确认为收入。有些企业将应分期确认的收入一次性确认为收入,从而达到提前确认收入的目的。二是成本费用不真实,主要包括虚列、多列、不列或少列成本费用等情况。有些企业将当期发生的费用在往来款中挂账。有些企业组织实施的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不及时转入固定资产,从而延后计提折旧减少当期费用等。三是所有者权益不真实,主要包括虚增、虚减所有者权益等情况。有些企业在对外股权投资过程中,将低价购买的专利权经评估以后高价入账。有些企业将公益性资产作为政府投入资本等。
二、地方国有企业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有关建议。
地方国有企业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关键要做到制度先行、监管得力。
1.在制度建设上要找准点、布好局、发好力。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就没有约束。
一是要在权威性上做文章。应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制定的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依靠主管部门强制力推动落实。尤其重点关注企业发展战略不清、采购活动标准不一、员工考核体系不科学、融资成本上限不明等普遍性问题。二是要在高效性上做谋划。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要落实重要性原则,重要性要求企业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地方国有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只看厚度,不看深度,要重“质”而非重“量”。在形式上可以更多的采用结构图、流程图的方式去展示,在内容上要聚焦企业主责主业,在优化组织结构、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强内部机构制衡性等方面下功夫。三是在适用性上瞄准点。适应性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相关部门在进行制度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当地实际,在吸收借鉴外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内部调研工作。要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研究制定是契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内控制度。
2.要建立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并重的长效机制。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目的是通过有效执行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不能让其仅仅成为一部装订精美的书籍被束之高阁。有了好制度,关键看执行,执行好不好,重点在监督。
一是外部监督要及时跟进、做实做细,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外部监督既要有行动力,也要有威慑力,不能雁过无痕,敷衍应付。要充分发挥“旁观者清”的优势,在缕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逻辑的基础上找准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梗阻,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二是内部监督要充分发挥独立性,不能只设机构不履职责。地方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缺失是普遍性问题,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自我监督对于提质增效、激发行动力的重要作用,充分保障内部监督机构独立性,将内部监督作为管理企业的重要法宝。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审计整改工作责任,提高审计整改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根据《XX审计整改工作规定(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审计整改报告,是指在接受审计后,被审计单位(部门)、整改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审计处和XX办公室根据各自职责,按规定应当履行的对审计整改结果情况进行报告的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是指在接受审计后,XX相关部门按规定对被审计单位(部门)审计整改结果情况所持续开展的检查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审计整改督办,是指XX办公室根据XX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批示,按照XX已发布的《XX督查督办工作实施办法》,对相关责任单位(部门)限期落实有关应整改事项的督办行为。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的审计整改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一)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
(二)被审计单位(部门)落实审计整改通知书和审计报告相关意见和建议的情况;
(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从源头上纠正问题或完善管理的有关工作计划措施;
(四)相关部门承办审计移送事项的处理情况;
(五)被审计单位(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落实XX领导对审计结果文本批示的情况。
第二章审计整改工作涉及对象和工作流程
第六条审计整改工作流程涉及的单位(部门)和人员分别有:审计处、被审计单位(部门)、有关业务主管部门、XX办公室和主要X领导、协管审计X领导以及相关分管X领导。
第七条审计整改工作具体流程,详见附件“审计整改工作流程图”。
第三章审计整改情况报告的具体实施
第八条审计整改情况报告的责任主体为:被审计单位(部门);整改涉及的业务主管部门;审计处;XX办公室。
第九条被审计单位(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审计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将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纳入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范围,切实抓好并落实本单位(部门)的审计整改工作,并按要求报送审计整改结果书面报告。
(一)在收到审计报告和审计整改通知书的30个工作日内,向审计处报送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并呈送分管(联系)X领导。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拟对审计要求自行纠正事项的落实措施;
2.拟对审计报告指出问题和提出建议的整改措施;
3.对审计决定书(若有)和审计整改通知书指出问题和提出意见的整改计划;
4.拟对形成问题的责任追究措施;
5.整改工作拟完成的时间节点;
6.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二)在规定的整改截止期限之内(一般为90天),向审计处或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报送有分管(联系)X领导签字的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对审计要求自行纠正事项的落实结果;
2.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若有);
3.对审计整改通知书中主要问题和审计意见的整改结果;
4.对审计报告中其他问题和审计建议的落实、采纳结果;
5.有关责任追究处理结果(若有);
6.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和下一步整改和处理的计划安排;
7.其他审计整改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以上整改落实结果,应当随附必要的书面证明材料。
第十条根据审计整改通知书或XX领导批示的要求,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处或XX办公室报告对被审计单位整改督办和涉及本部门整改工作的落实情况。
第十一条审计处是报告审计整改结果情况的主要责任部门,应当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实行以审计项目为导向的挂号销账管理机制,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向XX领导报告被审计单位(部门)的审计整改结果情况。
(一)建立按审计类别和时间顺序为记录的整改工作台账和按审计项目为记录的整改问题清单,记录被审计单位,审计时间、查出的问题、应予整改的事项、确定整改的时间及其整改的结果。
(二)收到被审计单位(部门)提交的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结果报告后,及时做好备案、检查、销账和报告工作。
(三)定期汇总审计整改动态,提出需交由XX办公室督查督办的重要事项。对于其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应当同时抄送XX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四)每年度向校长提交上一年度审计整改整体情况的综合报告,并抄报相关分管X领导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
(五)若遇下列情况,应当在收到被审计单位(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报告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XX办公室报送有关专项报告:
1.主要X领导重点关注的审计项目整改结果;
2.被审计单位(部门)拒不执行审计决定或拒绝开展审计整改的;
3.其他需要专项报告的情况。
第十二条相关分管(联系)X领导应当督促被审计单位(部门)按期提交审计整改工作方案和审计整改结果报告,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审计提出的意见(建议)得到有效采纳。
第十三条XX办公室负责责成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及时报告接受外部审计后的审计整改情况;并负责及时报告主要X领导所重点关注的审计整改结果情况。
第四章审计整改跟踪检查的具体实施
第十四条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的责任主体,区别不同的审计实施主体(内部审计或外部审计),分别为XX审计处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由内部审计实施的审计项目,由XX审计处负责对应进行整改的情况实行跟踪检查。
主要职责如下:
(一)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于被审计单位(部门)表示即知即改的事项,审计处可对其边审边改情况实施跟踪检查,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专门说明。
(二)在送达审计整改通知书后,加强与整改责任单位(部门)的沟通,及时回复有关咨询问题,并督促被审计单位(部门)按规定时间报送整改工作方案和整改结果报告。
(三)落实专人负责,对责任单位(部门)整改情况实施跟踪检查,并妥善保管责任单位(部门)提交的整改情况报告和相关证明材料,为综合审计整改报告打好基础。
(四)对于责任单位(部门)不执行审计决定、不落实审计建议、不进行纠正或进一步清查、不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的情况,应当及时报告XX办公室和有关X领导,在区分不同原因后,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再次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见。
2.对于暂时无法整改,要求作出书面说明;对于整改一时无法到位的,要求列出整改时间表。
3.提请整改事项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和整改责任单位的分管(联系)领导督促整改;涉及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应当同时提请XX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
4.提交XX办公室,列入XX重点督查督办事项。
第十六条由外部审计实施的审计项目,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审计整改通知书、审计决定和处理处罚意见等,由XX办公室负责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落实整改结果的确认,审计处配合XX办公室做好整改进度的跟踪检查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本办法系《XX审计整改工作规定(试行)》的配套细则。未尽之处,按照《XX审计整改工作规定(试行)》或上级有关指导性意见执行。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审计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审计整改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