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xx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材料(2篇)


全面推动xx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材料(2篇)


目录

1

.全面推动xx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2

2.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xx全面振兴的策略研究 15

3.xx银行善本金融背景下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研究及实践探索 27





全面推动xx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于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实践证明,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xx作为xx省会和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关系全省大局,关系xx协同发展大局。xx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建设发展,xxxx年初明确提出“支持xx实施‘强省会’战略”,这是xx省委省政府着眼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xx必须解放思想,担当作为,抢抓“强省会”战略机遇,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一、以“强省会”战略推动xx高质量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孟子·公孙丑上》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所谓“势”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乘势”一般建立在对形势的判断和时机的把握上。近年来,xx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解决了许多以前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事情,xx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深刻审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指出xx正处于优势叠加的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的跃升突破期、加速奔跑的赓续奋斗期。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些难得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机遇,就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创造出强省会的精彩业绩。

(一)xx省委省政府的坚强支持带来重大政治机遇

上下同欲者胜”。xx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省会建设发展。尤其党的十九大以来,xx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推进省会建设发展摆在突出位置。xxxxxxx日,xx省推进省会建设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凝心聚力,加大信心,扎实推动省会建设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xx提供有力支撑。同年x月底,xx省委省政府重磅推出《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支持意见》),这是xx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治机遇。xx抢抓机遇,相继出台《落实<支持意见>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改革发展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若干措施(试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xxxx年经济增速在全国xx个主要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

(二)xx协同发展带来重大国家战略机遇

推进xx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推动xx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实践表明,大城市及以其为中心的城市群,因其规模经济效应、集聚效应以及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成为经济活力的源泉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地。我国发展也证明,城市群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显示,xxxx年至xxxx年,xx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xx%上升至xx%,年均增长超过x个百分点。所有城市群占全国经济份额的比重都得到了提升,反映出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中趋势。其中,长三角、xx、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份额超过xx%xxx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市考察调研,召开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为xx协同发展和xx高质量发展指路领航、把脉定向。xx要紧抓xx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牢牢牵住疏解xx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与非首都功能转移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微中心”、产业园区等发展平台和载体,借力京津推动xx高质量发展。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一方面,“双循环”必须“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的依托国内市场。因此,在投资领域,xx迎来超前谋划“两新一重”项目、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夯实发展基础、新基建和传统基建协同发力等机遇;在消费领域,xx面临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消费中心城市等多重利好。另一方面,“双循环”意味着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xx进出口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还拥有xx自贸区正定片区、综保区、国际陆港、航空口岸等多个开放平台,高水平双向开放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四)“xx在行动”创造自身发展新机遇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xx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以深入开展“x+x”专项行动、打赢“三场硬仗”等举措为抓手,真抓实干、众志成城,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工程、拥河发展战略、五大千亿级产业、两个率先发展主导产业等重大项目快速有序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民生改善实现新提升,城市形象展示新风貌,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迈上了一个坚实的台阶。xxxx年,xx获评xxxx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城市综合信用排名由年初第xx名提升至第x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国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等创下历史最好成绩,这些都为xx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二、xx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xx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产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领全国风气之先,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一度位居前列,但一段时间以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

(一)城市经济实力不强,高质量发展基础较弱

城市经济实力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其中,地区生产总值是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指标。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见表x):xxxx年,xx地区生产总值为xxx亿元,一些中部省会城市如郑州、长沙、济南、西安、合肥等均已进入“万亿俱乐部”。从历史上看,在历年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中,xxxxxx年的第xx名跌至xxxx年的第xx名,同期,长沙、郑州已经由xx名、xx名跃升至xxxx名;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直观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xxxx年,xxxx万元,而长沙、郑州、济南、合肥均已经突破xx万元;城市经济首位度体现着一座城市的聚集力、辐射力和引领力。xxxx年,xx经济首位度仅为xx%,远低于西安、长沙、合肥、郑州。另外,xx的城镇化率也较低,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百强县数量为零。

(二)产业结构不优,高质量发展动力不够强劲

xx市场主体数量居全省首位,市场活跃度较高,但以传统高耗能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居多,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增速较快但尚未起到主导作用。从产业结构来看,xx与长沙、郑州、济南、合肥、西安等省会城市相比,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产占比过高,xxx%,而这些城市在x%~x%之间,说明xx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三次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程度较低,也意味着二产、三产自身不够强劲,没有形成对一产的有效渗透和拉动。从创新能力来看,xxxx年,xx专利授权xxxxx件,有效发明专利xxxxx件;合肥专利授权xx万件,有效发明专利xx万件,分别是xxxx倍,xx高质量发展动能较弱。

(三)外向型经济较弱,高质量发展内外联动能力不强

开放是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高水平开放。近年来,随着正定机场、综合保税区、内陆港、正定自贸区、冀中南国际陆港等口岸的接续发展,xx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xxxx年全市进出口总值xxx亿元,总量居全省前列。但在开放发展方面存在着较为严峻的问题。一方面,经济外向度低,外贸竞争力较弱。经济外向度也叫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城市、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

分析统计公报数据可知,xxxx年,xx经济外向度为xx%,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在海关总署发布的《xxxx年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排名显示,xx位列xx,与排名第x的天津、排名第xxxx差距悬殊,也落后于第xx郑州、第xx合肥等省会城市。xxxx年以来,xx与郑州、合肥等中部省会城市进出口总值相比,也从相差无几发展为差距悬殊。另一方面,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功能载体不够完善,xx缺乏国际性的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优质资源,虽然高校和在校生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但至今没有一所xxxxxx高校,开放发展基础不强。

(四)营商环境亟须优化,吸引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营商环境事关市场主体由生到退的全生命周期,越来越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营商环境越好的城市往往经济实力越强。

xxxx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对xx个主要城市进行评价,xx综合排名第xx名,而长沙、济南、郑州、西安等均位列前xx名。营商环境美誉度不高直接导致xx在吸引优质项目尤其高端人才方面竞争力不强。近年来,xx着力打造人才强市品牌,并荣获“xxxx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但《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xxxx》显示,xx人才吸引力指数排在第xx名,而长沙、济南、合肥、西安均位列前xx名。

三、以“强省会”战略推动xx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强省会”战略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xx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一)坚持党的领导,担当作为,打造高质量发展坚强领导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这三者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毕生实践的政治品格,个人干净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而担当是检验共产党人是否忠诚的试金石。当前,xx高质量发展形势严峻问题复杂,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各领域全过程,坚决打赢“三场硬仗”,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更新、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方面既要勇于担当还要善于作为,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带动系统集成、跃升突破。

(二)坚持人民立场,汇聚高质量发展磅礴伟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xx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向好,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连续领跑xx个主要城市,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之源。坚持人民立场,一要着力改善民主,要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重点,把事关民生和城市发展的教育、医疗、科技三大独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二要制定收入倍增计划,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三要提升城市更新品质,以石煤机、东垣古城、太平河片区等重点工程打造城市新地标;以复兴大街和北三环市政化改造拉开城市框架、提高出行便利度;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以绣花功夫做精、做细、做实老百姓身边的“微设施”“微景观”。加快将xx打造成为一座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

(三)坚持改革开放,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新论述。实践发展证明,以“有为政府”才能推动构建“有效市场”。当前,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推动xx高质量发展必须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持续用更优的营商环境赋能城市能级跃升。

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政府工作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以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为重点,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让“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落到实处。二要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建立问题收集、问题解决、督办考核“三位一体”闭环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实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起稳固桥梁,打造“关爱企业、服务发展、发现问题、马上就办”优良环境,对勇于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团队和个人要进行有效激励,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三要在xx市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鼓励政府公务员同企业家交朋友,着力在全社会宣传“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都是城市形象”,真正把xx打造成为投资福地、兴业沃土,以营商环境大改善推进事业大发展。

(四)锚定现代产业,强壮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高质量发展要以高质量产业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xx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锚定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等五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厚植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

一是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发挥园区主战场作用。以招大引强作为重点,拓宽招商渠道,创新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专业招商等方式,制定高效招商激励政策,打造xx招商品牌。园区汇聚着城市最高端、最优质

的资源要素,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主战场。一方面,要善于“有中生新”整合提升现有园区,加快从同质化竞争向错位发展转变,打造产业链条完整、创新动能强劲、承载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园区。要以xx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鹿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重点,探索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善于“无中生有”,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可与园区运营商合作培育壮大新型特色园区,或与先进园区共建“飞地园区”,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创新“链长制”工作机制,高效推动项目集聚产业发展。针对xx现有产业规模不够大,产业集聚力不够强,创新能力偏弱,高质量发展后劲略显不足等现象,仅靠抓单个企业远远不够,必须着眼全局,进行补链、强链、延链。“链长制”作为中国地方政府提升经济治理能力的创新探索,是指由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高效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和关键难题,从而有力提升产业链自主性、可持续性和发展韧性。xx可以创新“链长制”工作机制,推动市场主体高效运营。

(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塑造高质量发展良好人才生态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目前,城市之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已经由单纯的拼资金、拼优惠政策转向培育和涵养人才生态。塑造xx高质量发展人才生态,一要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标准,加大普惠性支持力度,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集聚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来xx就业创业。xxxx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x创业就业工程”,xxxx年成立人才集团,城市人才流入明显增加,仅xxxx年新增留x大学生x万人,超额完成“学子留x”工程计划,xx人才吸引力指数也由xxxx年第xx名升至第x名。二要精准分类施策,做精做细做实人才工作。针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探索构建“上管老、下管小”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对在全市重点产业链企业就业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给予相应补贴等;建立科学引才用才激励办法,调动企事业单位积极性。三要牢固树立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建立良好人才生态。坚持“人岗相适”,落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友好型城市人才生态环境。

(六)活化历史文脉资源,昂扬高质量发展奋进精神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xx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脉,古中山国、东垣古城、秦皇古驿道等历史典故颇多,近代以来,xx成为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进京赶考”从这里出发,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注入精神“内核”。一要打造“红色西柏坡”文化旅游王牌。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深度开发西柏坡,延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西柏坡的历史纵深,建立与延安、井冈山等深度链接,夯实理论支撑,活化经典史实,讲好西柏坡故事。二要抓住城市更新历史机遇,将红色元素和历史典故融入城市经脉,做好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坚持线上线下融合、立体化孵化内容IP等。与高端文创公司合作,打造大型高端精品文创项目,实现“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出彩,共同绘就一幅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城市文化盛宴图,激发城市文化自信,昂扬“实干兴石、舍我其谁”城市奋进精神,谱写高质量发展xx篇章。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xx全面振兴的策略研究


针对东北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人口、人才流失,一度是东北之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辩证地讲,人口少了,并不一定是坏事,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和质量才是破解难题之道。xx市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把人口高质量发展摆到重要位置。根据《xx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的人口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对推动xx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xx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人口迁移与流失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

xx市(以下简称“xx”)人口的减少与流失,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美国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显示,人口都在大量向南方迁移和集中,即人口向“太阳带”(SunBelt)聚集。同时,经济发达省份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xx市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主城区人口呈增长态势

从“七普”数据看,相比于xxxx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xx市城镇人口增加xx万人,增幅为xx%xx区等x个区人口是增长的,xx区增幅最大,达到xx%,充分说明xx主城区,特别是新区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比较显著。xx人口下降的部分主要是农村人口,减少xxx万人,降幅达到xx%。远离主城区的xx县人口数量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xx%xx%

(三)人口素质较高是xx市人口的显著特征

xx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xx市每xx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xxxxx人上升至xxxxx人;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xxxxxxx人,大学以上学历的占比,从xxxx年的xx%增加到了xx%(超过全国平均水平xx个百分点)。全国情况是每xx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六普”xxxx人上升为“七普”xxxxx人;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xxxxx万人,占比xx%。人口素质较高有利于技能型人力资源储备。

(四)正确看待人口负增长“危机”

有关学者在研发投入驱动经济增长模型中纳入人力资本因素,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人口负增长也能实现与经济增长并存,并进一步形成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效率革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改革劳动力市场、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后发优势等,就有可能实现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并存,甚至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也是可能的。

二、影响xx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外流趋势明显

根据《xx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xxxx个区、县(市)的人口xxxxxxxx人,从“六普”到“七普”十年间xx市人口减少xxxxxx人,下降xx%,年平均增长率为-xx%。从全国xx个主要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七普”数据看,只有xx人口是负增长,人口外流趋势明显。xxxx年,国家对城市人口流失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xx市在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xx个城市中排名第x,位列前三的是大连、太原和贵阳。xxxx年,全国xx个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行榜中仅有xxxx的人口增量是负数,xx人口增量为-x,人口增速为-xx%,位列倒数第二。

(二)出生率处于极低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反馈结果,xx市人口中,x—xx岁人口xxxxxxx人,占xx%;与xx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x—xx岁人口的比重下降xx个百分点。据资料显示,xxxx年,我国出生人口为xxxx万,较xxxx年减少xxx万人,跌幅xx%。而从xxxx年全面放开二孩时的xxxx万,降到xxxx年的xxxx万,降低了xx%,下降幅度很大。以xxxx年全国平均出生率xx‰为标准,xxxxxx省出生率为xx‰,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而xxxxxx市人口出生率为x‰,比xx省出生率还要低xx‰。以上统计数据表明,目前xx市出生率处于极低水平。

(三)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少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缺少人力资源,社会经济活动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也得不到保证。随着xx市人口的流失和总量的减少,xx劳动适龄人口总量也在相应地减少。xxxx年与xxxx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一年减少了xx万,其中,青壮年主力劳动人口减少得最为明显,一年减少了x万,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七普”数据显示,全市人口中,xx—xx岁人口xxxxxxx人,占xx%,与xx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xx—xx岁人口的比重下降xx个百分点。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从之前的供大于求到开始出现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企业可能会招不到人,甚至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经营难以为继。

(四)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

xx“七普”数据看,全市人口中,xx岁及以上人口xxxxxxx人,占xx%,其中xx岁及以上人口xxxxxxx人,占xx%。与xx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xx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xx个百分点,xx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xx个百分点,说明xx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国际通行的标准是,当xx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xx%时,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超过xx%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超过xx%为重度老龄化社会。xxxx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xx%,按照国际通行标准,xx市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xx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和家庭养老负担等将面临挑战,公共服务供给需求和社会成本显著增加。

三、先进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一)杭州——核心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提高人口首位度

过去十年,杭州区域发展重大举措在于强调以核心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杭州不断力推强省会战略,培育核心大都市圈,发挥人口集聚效应。xxxx年起杭州便取代温州,成为全省人口首位城市。从xxxx年全国各地掀起“人才大战”开始,杭州人口集聚迅猛发展,人口净流入量在新一线城市中领跑。仅xxxx年当年,就新引进xx岁以下本科及以上人才x万人,其中x%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x %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成为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专家团队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xxxx》中的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xxx强中的第二名。

(二)xx——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增强城市人口吸引力

xxxxx月,xx市发布《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新理念,着力在“十四五”时期营建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

xx以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权益,力争“让孩子们开心成长”“让老年人舒心长寿”“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让全龄市民共享友善和美”,以优质公共服务关怀全龄人口,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的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节,让每一个生活在xx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四、提高人口质量助推xx全面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城市首位度,持续增强人口吸引力

坚持强省会城市发展战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推进xx“都市圈极化”是构建xx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按照“点-轴开发理论”,亟须通过极化战略,实施中心城市扩大-外围区域收缩,推动xx都市圈要素集聚,增加区域“负熵”值,迅速提升xx中心城市的能级,形成规模优势,使其大到足以创造落户、安居、就业的好环境,放大共享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性价比,成为区域能够吸引人口、留住人才的集聚节点。

提升经济首位度,增强就业吸纳人口能力

城市首位度还体现在经济首位度上,即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在经济总量上,xxxxxxGDPxxx亿元,xxGDPxxxx亿元,xx市经济首位度为x%。与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相比,还有差距。xx应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东北亚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参照“大伦敦”“大巴黎”模式,建设“大xx”,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xx城市首位度,从目前将近xx%提高到xx%

加强城市宣传与推介,提高城市知名度

xx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以xx国际冰雪节和xx之夏旅游文化节等大IP品牌节庆活动为平台,全方位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展现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城市风貌、异国情调的风土人情,使xx成为“高颜值”的城市、浪漫的城市、全国全世界网民的“打卡地”。对城市内文化、旅游、美食等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有效梳理城市品牌,通过创意营销,展示xx市独特魅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和自媒体,通过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媒介以自媒体和公众号等多渠道传播城市形象、文化旅游产品,发送各类话题、资讯,增加曝光量,增强城市吸引力。

(二)引导生育水平提升,保障人口势能增长趋势

积极争取边疆省份人口生育政策适度宽松

从“七普”人口统计数据看,xx省和xx市都已经明显呈现出人口生育率较低的现象,这影响到边疆省份的人口安全。要积极争取边疆省份人口生育政策适度宽松的支持,及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支持。

实施生育率适度回升工程

完善医疗、托育、教育、住房、社保、税收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建立“生”与“育”成本的社会补偿机制,加强正向生育激励。促使妇女生育率适度回升,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在生育补贴方面,在xxxx年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标准的基础上,继续适当提高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增加报销项目,进行二胎、三胎全额报销生育医疗费用的探索等。

保障妇女、儿童优先发展优势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xx省《妇女发展纲要(xxxx—xxxx年)》和《儿童发展纲要(xxxx—xxxx年)》有关要求,完成xx市两个《纲要》的各项任务指标。大力发展“x—x”岁托幼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托育服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树立妇女优先意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完成两个《纲要》规定的妇女儿童健康目标,保障妇女儿童的各项健康服务落到实处。完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措施,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三)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布局相适应的人口、产业、财政等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人口合理分布。xx主城区要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吸引高素质、技能型人口集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引导区域内人口流动。xx等重点开发区域和产业园区,要着力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口和产业发展联动,提升人口集聚力。

增强xx新区人口承载能力

xx新区总体规划(xxxx—xxxx年)》中,近期规划到xxxx年,新区城镇人口达到xxx万人;远期规划到xxxx年,新区城镇人口达到xxx万人。据统计,xxxx年末,xx新区常住人口xx万人,户籍人口x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x‰xx新区人口规模增长空间较大。提升xx新区对外影响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促进新区人口集聚,通过增强人口吸引力实现人口集聚,以城带产,产城融合。重点以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为主,打造人才高地。xx是高教大市,每年有xx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要加强人才吸引力,积极构建本地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就地消化人才,让人才更直接、更高效地服务于当地发展。

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

七普”数据显示,xxxx个区县(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xxxxxxx人,占xx%。虽然xx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提高的空间。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预期,畅通落户渠道,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主城区、非主城区和中心城镇仍有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xx结合都市圈战略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周边市县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从城乡统筹全局看,推进全域城镇化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内需,而且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差距。

(四)提高人口服务效能,建设全龄型人口友好社会

提升人口健康服务

统筹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城乡与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和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针对全面三孩政策实施后新生人口数量和公共服务需求增长,重点加强产科、儿科和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建设。

增加公共教育资源供给

统筹兼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三孩政策因素,以区为主体,科学测算新增幼儿园和小学人口数据,形成与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供给。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增学前教育资源以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惠民幼儿园为主,重点向xx区、非主城区、县域地区倾斜。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逐步实现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根据市、区县(市)承载能力,逐步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按照“同管理、同服务”机制,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全面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以新市民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为主要着力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常住人口。

建设老年人口友好型社会

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建立健全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老人以职业化、公益化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发展。

(五)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制定人口高质量发展规划

尽快制定《xx市人口发展规划(xxxx—xxxx年)》,明确人口发展目标、导向原则、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特别是针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宜居环境为核心的应对老龄化制度框架,完善以人口政策、人才开发、就业促进、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政策体系。

强化人口数据支撑

发挥人口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切实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加快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整合分散在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统计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就学升学、户籍管理、婚姻家庭、殡葬事务、就业创业、生育和健康、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等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加强人口数据开发和开放利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做好人口信息服务,通过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应用,加快开发和丰富人口基础信息数据服务,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全市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功能。

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

结合人口预测前沿技术方法,研发适合xx的人口预测技术和模型。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加强人口中长期预测。健全人口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出生人口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与预警预报工作,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影响。建立常态化的人口预测预报机制,定期发布人口预测报告,推进市、区、县分区域的人口预测预报工作。



xx银行善本金融背景下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研究及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金融作为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金融工具,被提升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及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并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融合,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覆盖面和精准度。但整体而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数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绿色项目或信息识别困难以及贷后风控难度大等障碍,数字技术则为克服这些障碍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xx银行始终践行金融向善理念,致力于打造“善本金融”特色品牌,因此,如何扎实推进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如何采用数字化手段、灵活运用金融科技工具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赋能,已成为xx银行上下深入思考并付诸创新实践的课题。

一、绿色金融数字化面临的现状与痛点

通过汇聚数据资产实现绿色数据的价值增值,是当前赋能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支撑。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绿色资产识别、环境效益数据采集分析、ESG评价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也面临着诸多痛点。

(一)数据标准化程度低,数据质量仍需加强

首先,目前监管部门对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不同监管部门规定的不同数据统计口径或标准,造成绿色项目识别及金融机构运营成本上升。其次,对环境效益缺乏统一的计算与测算标准,不同部门对环境数据的定义和格式不同,采用的计算方式和逻辑也存在差异,使得环境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统一性大打折扣。

(二)存在数据孤岛,政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监管层面尚未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渠道和管理制度,也未形成强制披露机制,部分企业往往采取选择性披露的方式,而这种做法可能引发数据披露报喜不报忧、质量差等问题。其次,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统一的绿色项目和信息共享平台,监管端所掌握的大量有效的企业环境信息无法及时同步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无法及时有效跟踪企业或项目的绿色发展相关数据,环保部门不能及时公布环境污染企业及其贷款等相关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加剧了金融机构信贷审批以及贷后风控的不确定性。

(三)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管理难度大

在绿色业务开展方面,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有效甄别绿色企业和项目,容易存在“漂绿、染绿、洗绿”风险。在绿色风险识别方面,由于绿色项目往往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且绿色信贷存在环境效益、低碳转型等绿色金融特有风险,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对这类特有业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的需求。最后,在贷后管理方面,当前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效益的量化评估能力普遍不足,对环境信息更是缺乏明确的量化手段。

(四)金融科技应用尚浅,复合型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主要聚焦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以提升绿色项目的识别效果和风控水平,而在区块链、物联网、大模型等新兴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应用明显不足。此外,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既深谙绿色金融又精通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切实发挥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优势。

二、推动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提高绿色数据质量

首先,绿色金融相关数据的采集、汇聚、共享等应建立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监管部门、环保部门应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统一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助力商业银行收集、整合和利用绿色环境数据,提升数据要素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其次,建立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发债主体重视自身环境信息披露,从披露主体、披露格式、披露范围等角度进一步细化信息披露内容,不断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覆盖面和披露质量,有效缓解绿色金融供需双方的环境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洗绿”等风险。

(二)构建可信大数据,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基础在于数据,而构建绿色可信大数据的关键在于采集哪些数据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数据。首先,要明确数据采集范围和标准。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行业级ESG数据标准作为绿色可信大数据的框架,商业银行要优先整合盘活存量绿色数据资产,并逐步扩大采集范围。其次,要搭建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监管部门可以应用大数据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分类并针对不同行业建立差异化评价指标库,通过标签构建多维度绿色信用分,从而形成多层次信用评价体系。最后,要通过数据优选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充分整合内外部数据进行客户画像,并通过建立绿色金融客户库对绿色客户进行分层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实现精准获客。

(三)打造绿色金融公共服务能力,助力风险控制和管理

搭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综合性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构建区域公共信息共享及对接平台。监管部门应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等特点,实现平台绿色企业和项目信息适时分布式录入和发布,实现政银企数据的高效共享。第二部分是建立ESG评分评级模型。商业银行应利用自动化、智能化模型实现对绿色项目的识别和判定、环境和效益的测算分析、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评估评级、企业风险预警。第x部分是搭建绿色金融特有风控体系。在传统金融业务风控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要重点开展对漂绿染绿、环境效益等绿色金融特有风险的全流程管控。同时,积极加强系统刚性约束,通过交易阻断、限制准入、下调评级等系统控制方式,形成事前可防、事中可控、事后可管的全流程风控能力。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性

首先,商业银行应系统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环保、金融、科技等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力度。其次,商业银行需持续优化完善组织架构,把绿色金融融入到企业愿景、发展战略、信贷文化、内控制度、管理流程、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绿色金融业务,形成一套规范、高效、合规的管理章程和运营办法。最后,应加强绿色金融投研,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在绿色金融中的作用,推动绿色金融数字化产品创新。

三、xx银行在绿色金融数字化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xx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推进和发展数字化绿色金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xx银行深刻贯彻落实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求,践行金融向善理念,打造“善本金融”特色品牌,积极响应和贯彻“双碳”战略,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双碳”总体规划,制定绿色金融发展三年提升方案,全方位升级绿色金融行动,从绿色数据共享、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绿色低碳运营、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有益实践。

(一)整合绿色数据,消除数据壁垒

xx银行探索构建“浙银善标”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进客户评价方案落地,提升客户“善标”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便利性,提高“善标”客户身份识别度,从而加强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大领域信贷资源的配置力度,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推进国家及地方战略实施。xx银行以探索利用绿色金融撬动更多企业、个人服务能力为目标,依托xx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的契机,通过对接xx金融办ESG评价体系,完成能耗数据、排污数据等绿色数据的对接,并通过构建ESG评价模型有效识别和营销当地优质客户。同时,充分利用xx省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持续对接xx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水、电、煤、公积金等内外部绿色数据,为该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助力绿色金融实践。

(二)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在绿色信贷方面,xx银行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金融支持工业碳账户体系建设点,设计并推出了碳账户专项贷款“碳易贷”,将企业碳排放数据作为信贷决策参考,为企业节能、降碳、减排等技术改造提升或配套设施建设专项设计提供资金支持。自xxxx年试点以来,截至xxxx年上半年末,xx银行xx分行累计服务客户xx户,累计发放“碳易贷”融资xx亿元。

二是在绿色供应链金融方面,xx银行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优势,打造“行业化+嵌入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为新能源、畜牧业、农业等绿色产业生态在延链补链强链方面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针对新能源产业创新推出“光伏贷”产品,通过与光伏核心企业进行数据信息交互,由大数据风控模型实时完成审批,可快速满足农户购置光伏发电设备的资金需求。截至xxxx年上半年末,已在电力、能源、畜牧业等近xx个行业形成差异化解决方案,为xxxx余家核心企业累计提供融资超xxxx亿元,延伸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客户超x万户。

三是在绿色普惠金融方面,xx银行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多维互联、有效整合普惠客户经营、财务、金融、税务、行为等数据信息,形成专家智慧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的多维度管理模型,打造推出“数智数智贷”系列产品,并遵循“一县一品、一业一策”原则,聚焦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金融场景需求,定制特色产品服务“数智共富贷”并推广至xx发展薄弱的山区xx县中。截至xxxx年上半年末,对应贷款余额xx亿元,全面助力xx山区xx县高质量发展。

(三)开展绿色低碳运营

xx银行实行节能、绿色办公,持续推广无纸化和线上化办公管理应用,延伸和拓展远程银行应用场景,不断优化在线开户功能,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线上渠道,节省客户往返网点办理业务的频次,进而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线上交易替代率超xx%。同时,xx银行数据中心采用高能效设备、变频机组、光伏发电等绿色节能技术,根据实时负载及趋势分析,实时监测数据中心运行、能耗使用等情况,并进行敏捷控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数据中心运行PUE控制在月均xx,达到了金融行业最高水平。

(四)加强绿色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xx银行发布《xx银行绿色金融建设实施纲要》等制度文件,成立绿色金融发展领导小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和顶层设计。设立xx分行和xx分行为总行级绿色金融试点机构,并通过内部培训和人才引进的方式快速弥补绿色领域知识、人才的空白。同时,通过创新实施业务与技术相融合的ITBP机制,畅通了绿色金融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绿色金融投研机制建设,有效提升了创新与服务能力。

四、结束语

绿色金融是xx银行心怀国之大者、擎旗金融向善的重要实践探索,充分展现了责任担当。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xx银行将不断探索,深入践行促进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加快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积极履行xx银行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