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总结



XX县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总结


610日入梅以来,受强降雨和上游县区大面积来水影响,我县淮河、淠河、沣河、汲河相继发生洪涝灾害。随着姜唐湖行洪区运用,城东湖接近蓄洪水位、城西湖高水位运行,全县受灾损失惨重。面对严峻形势,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统一指挥下,全县上下紧急行动,军民联手,团结奋战,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现将XX年的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总结如下:

一、防汛形势严峻

一是降雨强度大。610日入梅至81日出梅,我县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平均累计降雨量887毫米,其中最大岔路镇1100.5毫米。17日上午起我县迎来今年汛期最强降水过程,最大乌龙镇364毫米,小时最大降雨河口镇51.1毫米。全县平均累计降雨量为我县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一位,多个站点雨量超记录极值。

二是汛情来势猛。受强降雨和大别山佛子岭、响洪甸、梅山等大型水库大流量泄洪影响,我县汛情发展迅猛。721日,我县境内淮、淠、史、汲、沣五大河流全线告急,均超警戒、部分超保。淮河润河集站最高水位27.92米,淠河隐贤站最高水位29.9米,城西湖沿岗河24.69米,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位。沣东、沣西和总干渠道均超设计水位运行,少数段出现漫堤,汛情来势猛,形势异常严峻。

三是灾情发展快。由于淮河水位高,造成关门淹,沿河低洼处116个生产圩堤相继漫堤进水。高水位浸泡下,全县出现各类险情112处。全县受灾人口371206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5671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81.34万亩,其中成灾面积62.8万亩、绝收面积43.6万亩。倒塌农房116266间,严损农房242571间,一般损坏农房9072792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8.29亿元,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损失3.16亿元,工矿企业损失0.52亿元,家庭财产损失0.39亿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树牢底线思维,扛起政治责任,坚决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实到位。为应对突发汛情、险情和灾情,县防指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启动抗洪抢险应急预案,全面打响抗洪抢险突击战,取得了抗洪抢险工作的全面胜利。

    二、落实责任,迅速行动,全力做好防汛抢险工作

一是明确责任,强化职守。县防指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当前防汛救灾工作措施的通知》(霍防指办〔XX23号)要求进一步压紧压实防汛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工作责任制,确保防汛责任全覆盖、无死角。落实网格化转移包保责任,特别是对贫困户、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落实专人对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是启动响应,到岗到位。7197时,县防指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级。17时,根据防汛形势和排涝减灾工作需要,又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级。县13个防汛前线指挥所的组成人员、县直机关科局级干部全部按照确定的防汛岗位责任区段和汛情立即到岗到位,三线民工按标准上堤,加大巡堤查险力度,全力以赴开机排涝。

三是领导重视,一线指挥。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当前防汛救灾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受灾乡镇和险情发生现场指导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四是及时会商,安排部署。多次召开相关部门会商会议,就防汛形势及姜唐湖行洪区运用和城东湖蓄洪区运用准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个工作组落实部门分工,制定实施方案。

三、强化措施,积极应对,全力做好转移安置工作

一是紧急转移,确保行洪安全。7203时和6时,省、市防指先后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我县限时做好姜唐湖行洪区、城东湖蓄洪区运用准备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有关乡镇迅速行动, 2012时前城东湖蓄洪区涉及9个乡镇确认安全转移区内人口4586人,姜唐湖行洪区内461人转移至安全地带。72013时,在确保区域内无人滞留和防守人员安全撤离的情况下,姜唐湖正式行洪。

二是妥善安置,保障基本民生。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转移群众安置情况,县减灾委于72118时启动级救灾应急响应,对保障转移安置群众生活进行了安排部署。县商务部门负责组织、供应受灾地区生活物资;县应急部门及时下拨折叠床371张、被褥1535床、帐篷39顶、救生衣300件、雨衣1100套。各单位积极配合乡镇做好集中安置点综合服务工作,据统计投入1000余万元,确保转移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洁净水喝、有安全的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各界爱心人士向灾区安置点捐赠生活用品、蔬菜肉类、牛奶饮品等生活物资价值近200万元,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三是强化措施,有序复工复产。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房屋安全、用电安全、卫生防疫安全、饮水安全、返家道路安全,做为退水返家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县疾控中心多次对设置集中安置点的8个乡镇18个集中安置点生活饮用水质量进行专项检测,查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县卫健委开展安置点健康监测,并对临时住所、食堂、厕所等环境开展消杀,累计开展消杀面积达16.03万平方米,确保灾后无大疫;公安部门和消防部门,做好安置点的治安和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供电部门提供安置点供电保障。

四、开机排涝,应急抢险,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一是加强督查,抢险保安。县督查考核室对各防汛堤段进行督查检查,要求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镇村干部上堤巡堤查险排险,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危险地区群众,积极应对雨情汛情险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县水利局成立专家组对防汛抢险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是调配物资,巡查防守。县防指启动应急响应后,全县累计投入抢险人力15.36万人,上堤巡查防守人力10.9万人,投入抗洪抢险机械2470台套,抢险舟船1738舟次,物料68.15万方,投入资金4447.09万元。同时,县防指向省、市防指争取10艘冲锋舟、40万编织袋、2万平米土工布、300套救生衣等防汛物资先后运抵我县,全县防汛和排涝工作已进入全民参战状态。

三是调运设备,全面排涝。沿淮国营排涝泵站和各类集体泵站全面开机抢排,全县固定泵站累计开机13.22万台时,抽排水量4.5亿方;架设临时泵站409台套,排水659.38万方。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转移人口保障压力大。目前全县受灾人口371206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56719人,其中集中安置人口1946人,分散安置人口54773人。全县受灾转移人口多,安置点分散,做好转移群众日常生活保障,以及转移人口饮水安全、卫生防疫安全等工作仍有较大压力。

二是水毁修复任务压力大。我县洪水尚未退去,三大行蓄洪区大部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依然浸泡在洪水中,损失大。据初步统计,目前已知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损失3.16亿元,水毁修复任务重,资金短缺。

三是水产养殖业损失巨大。全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的龙虾等水产养殖遭受巨大打击,损失惨重。据县水产部门统计水产养殖受灾面积21.75万亩,其中稻渔综合种养受灾面积14.85万亩,鱼塘冲毁6.9万亩,损失水产品2.57万吨,直接经济损失3.64亿元。

六、意见建议

一是对受灾群众生活保障给予支持。受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县民政局负责行蓄洪区和圩区转移安置及生活安排,县商务局负责灾区生活必需品的组织、供应,各界爱心人士向灾区安置点捐赠生活用品、蔬菜肉类、牛奶饮品等生活物资价值近200万元,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但我县受灾人口多,涉及范围广,转移安置群众较多,仅靠本地力量救助比较吃力,请上级能够协调帮助。

二是请求将城东湖蓄洪区按国家蓄洪标准补偿。720日,我县接到省防指通知,要求做好运用城东湖蓄洪区准备,当日人员转移完毕,具备蓄洪条件。由于超强降雨和汲河上游来水迅猛,导致城东湖水位快速上涨,截至73019时,城东湖水位25.49米,接近城东湖最高蓄洪水位25.50米,已蓄洪15.87亿立方米,大大减轻了淮河主干和上游县区及大型水利设施的防洪压力。由于我县为国家重点贫困县,蓄洪区群众本身经济水平又处于我县平均偏下水平,难以承受本次洪水损失,请求将城东湖蓄洪区按国家蓄洪补偿标准给予补偿。

三是请求强化对上游县区山洪来水进行综合治理。城东湖蓄洪区承担上游金寨、金安、裕安、叶集4县区地面大量来水,超强降雨和汲河上游大量来水迅猛,为减轻淮河干流防洪压力,大量来水全部滞留在城东湖蓄洪区,形成过洪淹关门淹蓄洪淹,给我县蓄洪区内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解决区间大量地面来水对我县造成的防洪压力和经济损失,请求对上游县区山洪来水进行综合治理。

四是加大对我县水毁基础设施修复资金投入支持。据统计,全县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受灾直接损失3.16亿元,道路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供电等领域损失较重,农村生活设施等损毁较多,恢复起来难度大,请求上级给予我县水毁基础设施修复资金和恢复生产物资投入,以确保我县受灾地区群众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

五是对我县受灾群众生产自救资金物资予以帮助。据统计,我县灾后自救需要生产启动资金1430万元;各种作物种子38.5万公斤,其中补种玉米7万亩需种量14万公斤,补种绿豆8万亩需种量16万公斤,补种蔬菜5万亩需种量1万公斤,补栽水稻1万亩需种量7.5万公斤;需化肥1575吨。同时请农业保险企业加大理赔力度,人保财险公司加大对蓄滞洪区农房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