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课: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党员高质量发展(学校)

党课: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当代大学生党员高质量发展

各位老师,同志们:

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的生动实践,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与立党的宗旨,具有重要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价值。高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全过程,通过学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塑造大学生党员健全政治人格,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厚植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凸显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党员教育价值,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大学生党员带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使命担当,也是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质效的重要路径和培育合格大学生党员的现实关切。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耦合关系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目标指向相契合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给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始终对党忠诚、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伟大建党精神中所蕴含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四方面内容指向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目标指向深度契合,伟大建党精神所内蕴的四方面内容正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导目标。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目标指向,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纳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必修课,提升教育质效。

(二)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旨内涵相契合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之魂,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处于绝对核心地位。“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之要,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素材。“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源,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奋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重要支撑。奋斗精神与斗争精神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必修课,要时时磨砺,锤炼具备勇于斗争、甘于奉献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本,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爱党爱国、爱校荣校教育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全过程,融入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等方面。

(三)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育人功能相契合

伟大建党精神深度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在需求,能为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在塑造大学生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健全的政治人格,增进大学生党员的政治认知、政治认同与政治信仰,激励着大学生党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续奋斗等方面发挥育人功能。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学生党员实践育人方面也有重要引领作用,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及周围红色资源、文化、地标的育人功能,提升伟大建党精神在大学生党员实践育人中的作用。伟大建党精神从精神内涵层面、理论建构与实践生发等方面,都与大学生党员教育育人功能深度关联。

二、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先进性,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要追求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如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所言:“

要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1921年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吾党哲学依据。而中国共产党所要追求与坚守的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理想。1918年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坚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把布尔什维主义视为世界革命的信条,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高校要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精神来引领大学生党员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上的“钙”,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强化学生牢记初心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正是亲历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辈萌生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想法,立志救国图存。1919年毛泽东在创办《湘江评论》时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紧紧依靠人民,依靠“民众联合”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1925年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创刊号中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使人民得到幸福。正如A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进。高校要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精神来强化大学生党员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自觉把这个初心和使命作为大学生党员踔厉奋发的动力源泉。

(三)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担当作为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性是其本质属性,而革命就必然需要斗争,战斗必然就会有牺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与斗争精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共产主义在欧洲一经出场,就遭到了反动集团疯狂镇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 

而在东方大地,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100万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人民解放英勇牺牲,其中有名可查的共产党员达370多万。正如A指出:“党员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大学生党员要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与奉献者。高校要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来激发大学生党员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同各种错误言行做斗争。

(四)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培育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忠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魂,其核心在于正气、正直、正义凛然。“对党忠诚”主要是指忠诚于党的领导,深刻理解提出“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不负人民”是指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走群众路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申请入党,必须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 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部章程规定:“凡党员若不经中央执行委员会之特许,不得加入一切政治的党派,将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泄漏本党秘密等作为开除出党的基本情形。” 这些规定既是对党员的纪律要求,也是对党员要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章程等明文规定。无论是在建党过程中,还是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都是检验党员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正如A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人民至上。高校要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精神来培育大学生党员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将其转化为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怀。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实现

(一)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形成育人合力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党员教育主阵地。高校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的思政课、党课及专业课堂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育人功能。大学生党员思政课、党课课堂侧重育人,而专业课堂侧重育才,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在课堂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对大学生党员思政课、党课课堂的要求,也是对专业课堂的要求。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不管是思政课、党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认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做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者,实现伟大建党精神课堂教学“经师”与“人师”

相统一。二是纳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在大学生党员思政课、党课课堂中纳入伟大建党精神,要求思政课、党课教师能够立足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党史教育素材,以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式,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间的内在关联,清晰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发逻辑、核心意涵、精神特质等基础理论,让学生理解“精神优势”的价值底蕴,汲取伟大建党精神的磅礴伟力;另一方面,为实现在专业课堂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教学体系中“隐性”建党精神资源,如老一辈科学家以科技救国的感人故事,使学生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担当起科技兴国的历史使命。三是纳入大学生党员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把伟大建党精神教学成效纳入到大学生党员思政课、党课及专业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成效的重要评价。高校每门课程都有明确教学大纲及教学考核评价,及时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成效纳入到相关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必考指标,赋予考核权重,形成考核评价。

(二)运用网络媒介新空间,创新育人环境

一是营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由于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如果宣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等正能量不主动去占领“高地”,则会给网络上非主流文化,甚至负面网络文化以可乘之机。高校要主动占领校园网络文化宣传的“高地”

,作为网络宣传主阵地,主动宣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开展党员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整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网络优势平台。由于网络空间特殊性,使得无边界、虚拟化学习成为一种现实,高校既需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共产党员等公共平台共享教育资源,也需通过高校党建类、学习强国等平台供给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相关内容,依托大学生党员比较青睐的微博、微信、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大学生党员将兴趣点从事件本身转向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三是丰富运用网络媒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形式。由于伟大建党精神归根到底是由具体活动呈现出来,高校要借助网络平台优势,如通过在线推送党史故事、开设线上课堂、举办主题活动、策划知识竞赛、组织演讲比赛等方式,深化大学生党员对党史人物、历史事件深度理解,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发历程、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四是增强运用网络媒介学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成效。运用网络媒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活动有显著优势,可随时开展,不拘于形式,但就其成效而言,网络学习呈现出碎片化、浅层次化现象,与沉浸式、体验式学习相比,仍有局限性。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加强“线上”学习监督,提升网络媒介学习成效。

(三)抓牢组织生活全流程,构筑育人闭环

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相关规定,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通常是两周一次组织生活会。高校要抓牢学生党员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这一渠道,把学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组织生活全流程。一是组织生活策划环节融入教育元素。在策划组织生活前,有意识将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元素纳入方案。如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方面组织生活方案中,融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教育元素,嵌入讲述马克思主义真理与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故事。如开展意识形态学习方面组织生活方案中,融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教育元素。二是组织生活过程环节深入学习主旨内涵。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内容与形式多元,综合运用专题报告、互动研讨、现场观摩、课题调研、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采用“润物细无声”方式,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旨内涵弄懂吃透。三是组织生活后主动宣传与践行。支部组织生活后,会有相关活动记录,撰写宣传报道,目的是及时宣传组织生活会召开情况及分享学习体会等。开展宣传非常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生活学习,达到对伟大建党精神主旨内涵理解认同,在此基础上,去影响改变行为习惯,凸显组织生活会成效,形成育人闭环。

(四)融入社会实践全场域,提升育人质效

伟大建党精神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价值要通过社会实践来体现。高校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全场域,在实践磨砺中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大熔炉”中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一是依靠党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党的各类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在党创建过程中留下的红色遗址,如北大红楼、中共一大会址、嘉兴红船等,这些红色场所如实记录着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通过组织学生到这些红色遗址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将学生带入我们党创建历史场景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革命先辈建党之不易。二是依托实践项目激发情感共鸣。高校社会实践项目种类繁多,可有针对性地结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主题,为学生党员开设实践项目,给这些项目设置“红色学分”,纳入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红色遗迹寻访,形成实践项目,提出促进当地红色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案等,通过实践激发情感共鸣,使处于不同历史时空中的历史事迹、历史人物相关联,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意涵。三是运用实践资源塑造价值观。通过“理论哺育—社会实践—理论升华”循环过程,高校运用社会实践资源助力学生党员塑造健全政治人格、培育正确价值观。通过实践项目,将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与党和国家奋斗目标融合起来,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