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大力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大力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20XX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强调“‘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希望他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李培生和胡晓春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他们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彰显出新时代公民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扎实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璀璨闪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培养新时代公民道德的精华。修身作为一个自处的过程,是个体与自身不良思想或行为作斗争的过程,目的是完成对自身的反省和进步,这是培养独立人格和天下胸怀的起点。正如《礼记·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突出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慎独律己的修身之道不仅适用于古代,对新时代公民形成健全人格、提升道德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仁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提倡的是“仁爱共济”,关爱他人,遇到难关应共同渡过。这深刻体现在我们遭受地震、洪水等重大灾害之时,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在前进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和挑战的重要精神动力。“家国天下”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观念基础,是爱国情感的具体表现,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义不容辞选择国家利益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是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的千古绝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的修身、仁爱、家国等重要观念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资源。


先锋模范引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风尚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要对“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进行报道和广泛宣传。他们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具有示范引领、化风成俗的强大感召力,能让新时代公民中的不同群体和从业者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例如,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的校长。作为时代的“燃灯者”,她笑对人生坎坷风雨,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教师岗位上,帮助一个个大山里的姑娘改变人生轨迹,这是何其崇高的追求;又如,王德民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1955年高考成绩近乎满分的他最终在原北京石油大学开启了“石油人生”。上大学时他意识到国家对石油的迫切需要,毕业后选择了荒芜的戈壁滩,助力大庆油田二次采油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再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他每一次的人生选择都义无反顾服从国家需要,这位被称为“国产土专家1号”的科学家,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和一大批与他有同样梦想的人不计得失、埋头苦干、奉献一生,跑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速度”,书写了中国人用世界最快速度独立研制成功氢弹的神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些时代楷模就是这座大厦的顶梁柱,是逐梦路上的领跑者,照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前行之路。


以法律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体系能够增强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约束力,使其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体现了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对道德建设规律性的把握,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前进步伐。同样,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而言,除了《纲要》,有关法律法规在法治轨道上引导和规范着公民的社会行为,保证了社会秩序的有序平稳运行。坚持以法律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一要扬善,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对在社会扶贫济困和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中作出贡献的人,制度建设要跟得上、保护住,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以此彰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功能;二要惩恶,对失德行为要进行依法整治,使失德者付出代价,确保绝大多数公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三是推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发挥“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各自积极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实践也证明,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