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43篇)


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

43篇)

目录


  1. 救助靠前一步 政策更有温度(暖闻热评) 4

  2. 信息共享加速 患者诊疗减负(暖闻热评) 7

  3. 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暖闻热评) 10

  4. 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暖闻热评) 13

  5. 增强信心 激发活力(暖闻热评) 16

  6.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暖闻热评) 19

  7. 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暖闻热评) 22

  8.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暖闻热评) 25

  9. 乐教爱生 甘于奉献(暖闻热评) 28

  10. 拳拳敬老心 暖暖夕阳红(暖闻热评) 31

  11. 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暖闻热评) 34

  12. 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作用(暖闻热评) 37

  13. 让千年瑰宝重焕光彩(暖闻热评) 40

  14. 托举每一个向上的梦想(暖闻热评) 43

  15. 让志愿服务照亮美好生活(暖闻热评) 46

  16. 从战胜挫折中汲取成长养分(暖闻热评) 49

  17. 反诈有力,保护网织密(暖闻热评) 52

  18. 让博物馆点亮城市文化生活(暖闻热评) 55

  19. 办好小食堂,托举大民生(暖闻热评) 58

  20. 银龄讲学 余霞满天(暖闻热评) 61

  21. 一呼一应”彰显为民初心(暖闻热评) 64

  22. 让留守儿童的童年更美好(暖闻热评) 66

  23. 多一分体谅 生一分清凉(暖闻热评) 68

  24. 立足岗位,竭诚为民(暖闻热评) 71

  25. 为航空强国建设注入青春能量(暖闻热评) 73

  26. 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暖闻热评) 76

  27. 紧握人生出彩机会(暖闻热评) 78

  28. 村里的球赛何以火起来(暖闻热评) 81

  29. 凡事多做0.01铸就不凡(暖闻热评) 83

  30. 广袤乡村也是成才舞台(暖闻热评) 86

  31. 让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暖闻热评) 88

  32. 旅行“欠条”彰显暖心服务(暖闻热评) 91

  33. 充分保障育儿妇女就业权利(暖闻热评) 93

  34. 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山乡(暖闻热评) 96

  35. 为身残志坚者引路鼓劲(暖闻热评) 98

  36. 让城市氤氲浓浓书香(暖闻热评) 101

  37. 服务不打烊 延时暖人心(暖闻热评) 103

  38. 让外来建设者增强归属感(暖闻热评) 106

  39. 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暖闻热评) 108

  40. 激发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暖闻热评) 111

  41. 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暖闻热评) 114

  42. 大山深处“守桥人”(暖闻热评) 116

  43. 让“诗和远方”的故事更精彩(暖闻热评) 119




救助靠前一步 政策更有温度(暖闻热评)


【事件】在江西省峡江县,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发现巴邱镇一名二级肢体残疾人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2万元,第一时间将这条信息反馈给乡镇开展摸底排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瞿靖镇,一名居民看病住院已经自付费用4万多元,乡镇工作人员收到医保局数据推送后,第一时间开展了家庭经济核对和入户核查。经核实后,两名居民都被纳入了低保保障范围,获得了临时救助。广袤大地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折射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变化。

【点评】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现实中,需要兜底保障的人群往往是社会的困弱群体,如孤儿、低保特困人员、残障人士等,他们中不少人缺乏求助意识、求助能力。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既要有无微不至的政策关怀,也离不开便捷畅通的触达渠道。靠前一步,在基层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运用各种方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才能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得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在山东省无棣县,一名智力三级残疾人的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基本生活保障存在困难。基层人员走访了解情况后及时上报,民政部门经核实为其按照“单人户”申请了低保。在江西省上饶市,一名低保对象的女儿还在读小学,当地便帮其申请了教育资助等专项救助。健全服务机制,到困难群众的生活中去,不仅能发现监测平台可能忽略的细节,也能与困难群众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主动发现困难群众,是态度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当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归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为民生兜底保障筑起了数据底座。在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跨部门信息比对,实时监测发现低收入人口的困难风险,分类处置预警信息,能有效避免救助遗漏或重复救助,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从人工收集到大数据技术赋能,救助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

消除救助保障盲区、有效推进精准救助,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政策温度。2021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对找出90万条疑似困难群众数据,累计排查疑似困难群众128万人次;江西省今年以来主动摸排46.45万人次,通过摸排纳入低保3.16万人;山东省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建成包括1900余万条信息的山东社会救助对象数据库……实践证明,更加主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完善“大数据+铁脚板”的工作模式,就能不断织密困难群体的保障网,实现精准救助、高效救助。

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暖心政策惠及每个有需要的人,为其纾生活之困、解燃眉之急,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



信息共享加速 患者诊疗减负(暖闻热评)


【关键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事件】《“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开展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一段时间以来,多地有序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省域内的互通共享,浙江省共有436项检查检验项目实现互认,累计互认数量超过3000万项次,直接节约医疗费用超过11亿元;福建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已经接入了243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4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诊疗支出。

【点评】

在一家医院做了检查后,换一家医院就诊,还要重新检查,既费时又费钱。由于技术、质量安全等原因,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对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不愿认、不敢认”,重复检查检验成为不少患者的烦心事。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既可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也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增强群众获得感。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前提是检查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医院存在检查检验项目编码、标准、质控水平不一等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机构应当规范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并提出各级质控组织应当定期规范开展质量评价工作,推动本地区医疗机构提升检查检验质量。在此基础上,多地医院进一步明确了检查检验互认的项目清单,为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夯实了基础。

在统一技术标准、质控标准的前提下,还要解决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不互通、不共享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加快打破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省级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据统计,目前已有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0个省份超过80%的三级医院已接入省级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如今,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实现省内共享调阅,保障了检查检验结果的时效性。不断夯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信息流通代替群众跑腿,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医疗服务,关乎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福祉。从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到多地实现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再到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药品配送等服务,人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便民就医从“有”到“优”,看病就医更便捷、群众更舒心。也要看到,不同地区之间医疗水平仍有差异,号源紧张、就医等待时间过长、医院周边交通堵塞等问题依然影响着群众的就医体验。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仍任重道远,还需精准施策、常抓不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在要求。期待更多暖心举措落地,加快推进医疗资源均等化、诊疗服务规范化,让群众看病更舒心、健康更有保障,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让学生在课间“动起来”(暖闻热评)


【关键词】课间十分钟

【事件】在天津市,宝坻区双站路小学每遇高温、雨雪等天气,便在课间开展十分钟室内操活动;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以课桌舞、“小小贪吃蛇”等集体游戏为抓手,增强课间活动趣味性;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二小学因地制宜,把跳绳作为学生的主要课余运动项目。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中小学校因地制宜丰富课间活动内容,让课间更热闹,让学生更欢乐。

【点评】

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充满欢声笑语的课间活动,是不少人的温暖回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学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保障课间休息和活动的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在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班级教室设置游戏角,飞行棋、自制古诗卡等益智类小游戏多种多样;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教学楼每层都布置了科学互动角,“发电轮”“音乐喷泉”等十几个交互式科技项目在课间对同学们开放。这些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帮助学生们在紧张专注的课堂学习之后,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更好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校园生活的适度“留白”,也有着知识学习所不具备的教育价值。在运动游戏中锻炼身体,在谈天说地中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在自由玩耍中培养默契、增进友情,短短的十分钟,给了孩子们释放天性、强健体魄、结交朋友和探索世界的宝贵机会。

确保课间生动活泼又安全有序,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提出,学校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为了确保学生在课间有充足活动时间,已经有教育部门对占用课间时间讲课、限制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的情况进行排查,并督促整改。加强监管,引导中小学校正视学生课间活动需求,落实管理责任,才能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课间休息的时光。

如何保障学生进行安全、有序的课间活动,考验着学校的管理智慧。学校既要做好活动环境管理,为孩子们创设安全的活动空间,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告诉学生们哪些行为危险,在课间休息时该如何正确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在易发生安全风险的点位设置“护导”岗位,及时看护学生,防止事故发生。完善相关机制,将规定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就能把安全网越织越密,为学生在课间“动起来”保驾护航。

户外活动,难免存在一定风险。对于在校园管理规范、校内设施安全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外,社会和家长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就能为学校的实践探索营造宽松的氛围。这是观念问题,更是责任分配的问题。当前,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等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从法律层面对事故各方责任进行了严格界定。健全安全风险分担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携手、相向而行,学生下课时就能玩得舒心、动得安心。

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是重要的教育目标。发挥好课间十分钟的作用,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合理开展课间活动,孩子们将在欢乐中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暖闻热评)


【人物】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故事】在不久前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0111171铜共383枚奖牌,取得亚运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在亚运舞台上,中国队运动员敢于挑战、突破自我,3次打破世界纪录、18次打破亚洲纪录、74次打破亚运会纪录,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

【点评】

再次穿上国家队球衣,与大家肩并肩完成了亚运两连冠,骄傲和荣耀涌上心头”“未来,期待更多的可能,我也会为之付出自己所有努力”……走下赛场,杭州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健儿们感慨颇多。在十几天的时间里,他们追求卓越,奋勇争先,展现了中国体育运动员的活力与拼劲。

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是体育健儿的共同信念,是屡创佳绩的精神源泉。在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中,邹佳琪、邱秀萍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得杭州亚运会首枚金牌。两名运动员布满厚茧的双手,被她们笑喻为“荣誉的象征”。尽管她们说得轻描淡写,我们依然能够体会金牌的来之不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怕苦、不怕累,只为让五星红旗在赛场高高飘扬、让《义勇军进行曲》在赛场雄壮奏响。一枚枚奖牌,一次次突破,中国体育健儿们将训练时的每一滴汗水,凝聚成站上赛场时的拼搏力量,唤起赛场内外观众强烈的自豪感、自信心,让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华儿女心中回荡。

使命在肩、奋斗有我,是赛场上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也是赛场外全体体育人团结协作的如磐初心。2000年出生的乒乓球选手王楚钦在本届赛事上收获男团、男单、男双、混双4枚金牌,他成功的背后是强大的“教练天团”。前辈倾囊相授,后辈埋头苦练,一代代体育人无私奉献、接续奋斗,正是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诠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确保中国体育事业薪火相传,我们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步履必将更加铿锵。

杭州亚运会的优异成绩令人欣喜,但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还很艰巨。要看到,杭州亚运会上,还有一些项目的成绩未达预期,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传统优势项目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我们到达过很多山巅,未来还将攀爬更多的高峰。从完善训练体系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从提升管理水平到加强赛事保障,进一步提升和保持项目竞争力,才能做长长板、补齐短板,持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以体育精神发展体育事业,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取长补短,才能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

一次成功的赛事,精彩不止于场馆之内。杭州亚运会“最美跑道”成为市民日常锻炼的好去处;绍兴柯桥区羊山攀岩中心成了网红打卡地;富春江边,体验皮划艇、桨板成为许多游客的新选择……群众运动热情得到激发,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杭州亚运会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夯实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书写中国体育新篇章。




增强信心 激发活力(暖闻热评)


【关键词】法治化营商环境

【事件】在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检察院联合高校、行业协会摸排了300多家建筑企业所涉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情况,并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开展联合“体检”,提早研判企业存在的违法风险及制度漏洞,让企业了解“什么是合规”“合规有什么作用”“如何进行合规建设”,督促涉案企业制定具体可行的合规整改计划,有效减少了辖区企业违法触规行为。

【点评】

体量大、周期长、企业治理状况参差不齐、人员流动频繁……建筑业从业者白春杨一度因为这些行业“痛点”而焦虑不已。不懂法、易触规,白春杨的焦虑折射出企业对合规管理、防控风险的迫切需求。

湖里区探索建立企业刑事合规、行政合规、行业合规指导“三位一体”的企业合规治理体系,提升法治服务水平,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既能够促进企业经营者懂法、守法、用法,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也为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夯实法治保障,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有益探索。

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近年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的共同行动。北京市大兴区启动律师行业服务民营经济专项行动,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法治培训、远程调解等法律服务;浙江省全面推行轻微违法告知承诺制,细化轻微违法情形,依法制定从轻、减轻、免罚标准;广东省韶关市全面启动“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模式,针对监管领域中常见、高频行政检查事项,推行跨部门、场景式的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增强执法监管效能……让执法有力度也有温度,有利于增强经营主体发展信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与法治体系深度融合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近年来,从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到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实施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规章,我国营商环境的法治框架日益建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执法、司法在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序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让经营主体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能为经济活动营造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营造依规经营、创新创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用法治方式为企业和企业家排忧解难,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谋发展,定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暖闻热评)


【事件】去年,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当地一家合作社发起梯田春耕计划,组织村民开垦撂荒的梯田。与此同时,涉县还针对旱作梯田建立了“农民种子银行”,强化梯田系统内的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种种努力,让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焕发新生机。

【点评】

我们村祖祖辈辈靠梯田生活,我也是吃梯田粮食长大,靠家里卖农产品上学。看着梯田撂荒,很心疼。”在涉县王金庄村,梯田春耕计划的发起者、村民王虎林的一席话,道出了当地村民和旱作石堰梯田的依存关系,也表达出当地人对梯田的浓浓情感。

数百年来,涉县山区人民针对当地石多土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耕技术,用山石垒起梯田田埂,覆土耕种。石堰梯田系统采用的“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结构和多种作物轮作制度,解决了石堰稳固与空间最大限度利用问题,实现了山坡利用的最大化,成为当地粮食供给的重要保障。规模宏大的涉县旱作石堰梯田既是涉县山区人民发扬“愚公精神”的写照,也蕴藏着尊重自然、巧用自然的农业智慧。

与人们熟知的其他遗产相比,不少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使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在用,精髓在用,因而更要注重对其进行活态保护与传承。对于涉县旱作石堰梯田,让撂荒地“复活”和建立“农民种子银行”的意义正在于此。目前种子银行已保存171种传统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涵盖265777种。农技人员将这些种子定期进行田间种植和更换,提纯复壮,恢复种性,留下老品种的基因库。把这些梯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保护好,是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也为乡村振兴蓄积着潜力。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的活化利用,既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粮食供给,也夯实了乡村产业的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为提高农民素质,当地农业农村局定期组织农技员指导农民群众科学耕种管理,促进增产增收;村民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500余人。通过产、供、销一体化服务,20XX年,相关合作社售出梯田产花椒25万斤、黑枣22万斤,开辟了致富新路子,村民的腰包更鼓了,实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更新保护的技术和理念,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使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古人的智慧也可泽被当下、启迪未来。




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暖闻热评)


【人物】沈翠英

【故事】沈翠英是上海市一名退休教师,曾获“中华慈善奖”。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为支持抗震救灾,她卖掉一套住房,筹得450万元善款,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援建了一所学校。此后,她一直投身慈善事业,并带动更多人奉献爱心,她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

【点评】

大家都做好事,传承爱的力量,整个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沈翠英老人临终前的寄语,简单朴素,却又感人至深。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卖房捐资助学,到成立专项基金帮助灾后重建,再到成立公司帮助都江堰农民销售猕猴桃……15年投身慈善事业,沈翠英播撒爱心的脚步从未停止。她用一生践行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正是中华传统美德开出的灿烂花朵。

在生活中,看见“淋雨”的人,及时为他们“撑伞”,慈善理念便从此生根发芽。有人叩开贫困学生的家门,为孩子送去改变未来的希望;有人在村里开办爱心食堂,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便利;有人创办中医诊所,为脑瘫患儿做康复治疗……许多爱心人士和组织及时关注困难群体,整合多方资源,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生动诠释了友善的价值理念。善念深入人心,善举涓滴成河,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将为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做慈善,不仅是帮助他人、温暖社会的道德自觉,也彰显着赤诚炽烈的家国情怀。沈翠英曾说:“一想到国家遇到这么大的难处,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国家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一次遇到艰难困苦,总有无数的“沈翠英们”挺身而出,用“我为人人”的不变坚持,谱写一曲曲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动人乐章。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各地慈善组织积极行动,仅2020年上半年就为抗击疫情筹集善款396.27亿元、物资10.9亿件。今年以来,我国多地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全国慈善组织为防汛救灾筹集善款超过16亿元。大疫大灾面前,一笔笔善款、一车车物资驰援而至,见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彰显团结一心、守护家国的深厚力量。

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在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民政部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2000亿元。守护并激扬人们质朴的慈善热情,呼唤更加通畅的渠道和更为高效的监管。健全制度措施,优化监管体制机制,完善表彰奖励体系,丰富参与方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弘扬慈善文化,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支持慈善、投身慈善,让爱心善行在中华大地接力传递、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让我们携手共进,从身边开始,从小事做起,弘扬向上向善的文化,使存善心、做好事成为行动自觉。微火成炬,每一分善意,每一次善举,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暖闻热评)


【事件】尹维新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画家,居住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南波湾小区。6年来,他陆续拿出80万元的个人积蓄用于小区改造工程。当选小区业委会主任后,他敢于担当,协调各方齐心协力推动小区完成了水改、消防和海绵工程建设等,让小区旧貌换新颜。

【点评】

小区年久失修,作为居民,你会怎么办?6年前,面对这一境况,尹维新拿出积蓄,出钱出力,推动所住小区改造升级、美化亮化。杂草丛生的垃圾堆变成了“山峦起伏”的小景;锈迹斑斑的路灯灯杆被重新粉刷,灯罩还加上了如意纹、中国结的装饰……犹如神笔马良,他将理想的美丽家园一笔一画“画”了出来。实际上,小区的每一点改变,都免不了繁杂的流程和无法预知的困难,远比绘画要难得多,尹维新却乐此不疲。谈及个中辛苦,他说,“小区安全隐患整改了,变美了,自己家人受益,大家也受益,我也乐在其中”。

起初,当尹维新提出用私人积蓄改造老旧小区时,小区居民、物业公司几乎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行胜于言,6年过去,尹维新用行动践行了承诺,也带动了其他居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家纷纷加入到清理小区杂物、改善绿化等公共事务中来。随着居民自觉发挥主人翁精神,小区不仅面貌一新,管护工作也更加省心省力。

大家的事”需要大家办。当前,各地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通常以政府投入为主。尹维新的故事告诉人们,发挥主人翁精神,就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只要大家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献一点光和热,比如在小区改造中多些公心、少算私利,就能让“大家的事”推进得更加顺畅、高效,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这对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也是一个启示:在改造过程中,应进一步调动居民的主动性,让有时间、有意愿参与小区改造的居民更积极地出力献策,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不仅是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事业,都需要充分激发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北京市一批退休医学专家,走进远郊深山,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百姓送健康;通过科技小院,一批批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推动了地方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国还有数以万计的退休教师,自愿参加“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到西部去、到民办学校去、到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去,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奉献……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微火成炬,涓滴成海,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体为理想的家国辛勤耕耘、竭诚奉献,才有了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才造就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接过属于我们的这一棒,起而行之,为理想的生活增色,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新征程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乐教爱生 甘于奉献(暖闻热评)


【人物】湖南省茶陵县送教教师群体

【故事】背包装满教具和书籍,授课传递知识与爱心。在湖南省茶陵县,8年来,130余名送教教师为250多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不让任何一个家庭被教育遗忘。随着当地送教上门工作的深入推进,不少接受送教的儿童在康复、认知、生活适应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

【点评】

骑着摩托车,走村道、过田野,湖南省茶陵县教师陈艳辉和父亲陈二文奔忙在送教路上,目的地是一名残疾儿童的家。等候在家中的孩子,听到陈老师到来的声音,飞也似的跑出来,一把抱住她。从教室到孩子们的家,风雨无阻,是送教教师的奔赴。孩子的奔跑,则体现了对送教教师的认可、对知识和陪伴的渴求。拥抱的瞬间,让人动容。“放心,过几天还来!”每次离别时,面对孩子和家长的恋恋不舍,送教教师们总是坚定地说。承诺背后,是教师的信念、爱心与精益求精的执着。

一些重度残疾儿童没有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能力,切实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其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零拒绝,全覆盖,每一个片区都有队伍,不让任何一个家庭被教育遗忘”,是茶陵县开展送教上门的写照。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教师们一趟趟走过曲折的乡村公路,奔波在全县所有需要送教的地方。

对孩子的爱,是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的根本动力。打开孩子们的心门,要细心、有耐心,更要胜似父母的爱心。《茶陵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方案》要求,保证“送教上门”的服务时间,每月不少于两课时,每课时不少于35分钟。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的送教时长经常超出这个标准。每次上完课,送教教师们还会多留一会,与家长尽可能多地沟通,既增加对孩子的了解,也向家长传递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爱的流动是双向的,教师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关怀,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搭建起了有效沟通的桥梁。

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送教教师们努力启智润心、因材施教。8年时间,250多名孩子,茶陵县找不出两套完全一样的送教方案。图画书、作文书、七巧板拼图、计算器……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老师们推进差异化、个别化教学,随身的行囊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图书和教具。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和育人智慧,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孩子们有了更多进步。

用信念、爱心与智慧,滋润学生的美丽心灵,是许多特殊教育教师的共同点。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张俐,走进学生寝室帮学生整理衣被、将不能回家的住校生接到自己家中过节;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李龙梅,在学校开设管乐团、跳绳队、啦啦操队,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潜能……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这些特教教师的辛勤耕耘,浇灌了残疾儿童的心灵,为他们打开了通向更精彩世界的大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巩固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期待随着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投入,特教教师的育人路、残疾儿童的求学路更加顺畅,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拳拳敬老心 暖暖夕阳红(暖闻热评)


【事件】00后张亦心到养老机构参观后改变了职业规划,选择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90后护理员邢鸿志入职社会福利院后,主动要求到工作强度更大的失能失智老人护理区工作;80后全国技术能手倪燕,凭着精细的护理服务,在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已开始“带徒弟”……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养老行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点评】

干我们这行,要有耐心,有恒心,能吃苦。”这是一位养老行业年轻人的从业感受。一个个故事传递动人的温情,也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的生动回响。

由于年龄、健康等因素,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对养老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在养老行业,有的年轻从业者带老年人拍短视频、玩电竞,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的青年护理员日常在把老年人从床上扶进轮椅里时,往往尝试让老年人多依靠自身力量站起来,这既帮助老年人训练身体的功能,也能助其获得精神上的积极鼓励;有的青年管理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鼻饲喂食长期卧床老年人的床头适宜角度。事实证明,建设一支队伍稳定、素质专业、能够适应现代化养老服务需要的队伍,对创新养老服务形式、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薪酬待遇,同时在养老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不少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的“内驱力”。有些养老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时就成立了老年人活动策划服务工作室,为合作的3家养老机构提供从创意到组织实施活动的一揽子方案,创业项目获得学校创业大赛一等奖。还有养老从业者在为老年人服务过程中,因被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记住名字,从而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在干中学,在事上练,更多年轻人将在养老行业中获得提升、成就人生。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占比将超过30%。“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养老不仅是个人的家庭义务,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也要看到,相比庞大的现实需求,养老服务人才规模远远不足,年轻人才更是稀缺。从实际情况看,扩大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可以在“进得来”“留得住”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要持续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培养规模,形成高效的人才输送渠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体系、晋升通道,激发从业人员成长成才、干事创业动力。期待有关部门、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各尽所能,推动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养老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不断发展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老产品与服务,才能共同守护好老年群体的福祉。




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暖闻热评)


【关键词】夜市、夜经济

【事件】一段时间以来,业态新颖、形式多样的夜市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往打卡消费。与此前相比,现在的夜市不再局限于购物和餐饮,还增添了阅读学习、非遗欣赏、体育健身、社交娱乐等多种新的消费形态。同时,年轻摊主逐渐成为夜市经营者的主力,为夜市发展注入了朝气与活力。

【点评】

走进人潮涌动的夜市,点一份特色小吃,看一场艺术展览,听一场露天音乐会,体验一次传统与新潮的邂逅之旅……这样的休闲场景,成为当下不少居民的生活日常。如今,面对日益多元的夜间消费需求,不少夜市主动求变,逐渐发展成融合“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种业态的夜间商业集聚区。夜市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体现出夜经济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的发展方向,也反映了大众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新趋势。

年轻化”成为夜市的一个新特征。一方面,各地夜市围绕新的消费需求打造消费场景,通过构建专业化运营体系,优化产品供给结构,让夜市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年轻摊主的加入,给夜市带来了更新颖的经营理念、更灵活的设计创意,推动夜市焕发新生机。比如一些城市兴起的“后备箱集市”,摊主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发挥艺术创造力,把摊位打造成一个个充满时尚文艺气息的艺术空间,有的甚至成为网红打卡地。夜市的欣欣向荣,还能为附近商圈引来更大客流量,从而进一步拉动区域消费增长。

夜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多个城市因地制宜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和特色消费资源,打造夜间多元消费场景,促进夜市与文化展演、户外露营、运动健身等元素融合发展。比如,湖北武汉开展“夜上黄鹤楼”主题游园活动,让市民游客沉浸式领略诗文魅力;安徽合肥举办体育夜市专场活动,引导群众参与健身运动和体育消费。夜市霓虹点亮、人气聚集,激发了消费潜能,广泛惠及了民生,助力城市焕发新活力。

夜市新业态、新场景也让城市夜生活有了新选择。不容忽略的是,当前部分夜市发展仍存在配套设施不足、经营内容同质化、违规占道、污染环境等问题。无论是完善夜间交通,还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强化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还是对夜经济涉及的烟炉灶具、地面铺设、垃圾容器等进行严格监管,只有在科学规划、精细管理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和谐美好的夜间消费休闲环境。借助夜经济综合治理,也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资源保障效率。

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消费者等多方合力、协同共治。运营有深度,政策有准度,服务有温度,方能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添新动能。



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作用(暖闻热评)


【事件】不久前,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并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房山蓝天救援队出动人员开展紧急救援,安全转移受困群众1871人。王宏春、刘建民两名队员在抢险救灾中被急流冲走、不幸牺牲,其事迹感动无数人。

【点评】

23,你把救生圈套上!”这是刘建民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23”,是王宏春的代号。在蓝天救援队里,大家常常以代号相称,不叫真名、不聊身份、不问背景。作为一支专业的民间公益紧急救援力量,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多次参与国内外救援行动,涉及水域救援、灾害救援、山野救援等任务。大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个个代号,彰显着抢险救援的初心,书写做好事不留名的佳话。

那天,王宏春、刘建民等6名队员配合路政工作人员,在班各庄大桥劝导人员车辆。由于河道突发洪峰,桥梁随时可能垮塌,他们只能弃车乘船自救。山洪迅猛,水流湍急,谁拥有救生圈谁就多一些安全保障。队员们把冲锋舟上唯一的救生圈让给唯一的女队员。危难时刻见人心。生死关头的谦让,最能见证团结互助的情谊,最能彰显舍生忘死的大义。

有人说,逃生是人类本能。但偏偏有一群人无怨无悔向险而行,即便冒着生命危险。蓝天救援队队员有的曾梦想成为保家卫国的军人,有的从小就有行侠仗义的情结,有的曾经做过专业的救援人员,有的曾经受过他人的无私帮助……无论是何初衷,选择加入蓝天救援队那一刻,他们就选择了在工作之余为紧急救援贡献力量。“我们早找到受困人一分钟,他们就早安全一分钟”“救一个人,实际上是救了一个家庭”,救援队员的朴素话语,道出了参与救援工作的共同初衷:拯救生命,服务社会。

救援靠的是担当,拼的是技能,考验的是协作。救援队员并非生来无畏,但危急时刻,他们以勇毅身影逆行出征,传递人间的温暖与善意。抢险救援不靠一腔热血。队员们日常学习技能、刻苦训练,造就了在不同环境下救助他人的过硬本领,为更多人托起“生命之舟”、撑起“平安之伞”。应急救援不能单枪匹马,关键靠大家各司其职、彼此相互配合,形成团队协同的合力。

战胜灾害,有一种力量叫守望相助。面对今年的洪涝灾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中央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等全力以赴,迷彩绿、火焰蓝、志愿红等交相辉映,构筑起防汛救灾的坚固防线。其中,社会救援力量是不容忽略的生力军。近年来,以蓝天救援队为代表的民间救援队伍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反应快速、组织灵活、服务多样,在巡逻搜救、心理抚慰、灾后重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哪里有险情就奔赴哪里,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王宏春、刘建民牺牲后,队友表示:“我们对他们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擦干眼泪、继续前行。”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作用,给予他们更多支持,动员更多爱心人士参与救援,定能让无数微光汇成璀璨星河,为更多人点亮生命之光。




让千年瑰宝重焕光彩(暖闻热评)


【人物】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莫高窟的守护人

【故事】茫茫戈壁,莫高窟静立千年。鸣沙山麓,一代代守护人深居大漠,以匠心呵护世界文化遗产。他们怀揣热爱、孜孜以求,在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等方面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果实,让莫高窟重焕光彩。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机构和个人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点评】

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时间仿佛是静止的,上千年的文明被画上了墙壁、雕刻进了崖体,一孔石窟便是一段历史。在这里,时间又是流动的,一批批莫高窟守护人与时间赛跑,全力抢救不断退化的壁画彩塑。

一箪食,一瓢饮”,是守护人的真实写照。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批批才俊放弃城市生活,扎根大漠戈壁,在飞沙扬砾、陋室斗屋中艰苦奋斗。洞窟破败不堪,他们徒手清沙,自制“蜈蚣梯”攀爬进洞;面临缺电缺水,他们点油灯、喝咸水,用镜面反射阳光来临摹作画;冬日气温极低,他们凿开宕泉河厚厚的冰层,取冰烧水。简陋的工作条件,清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动摇大家守护瑰宝、潜心研究的决心和热情。如戈壁胡杨、沙漠玫瑰,莫高窟的守护人经受住层层考验,收获硕果、采撷芬芳。

择一事,终一生”,是守护人的共同追求。25岁青春正盛,毕业后只身前往莫高窟;30岁和风沙争分夺秒保护文物;40岁,莫高窟终于通电,不用依靠手电照明;60岁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在花甲之年重新起跑;76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用数字档案抗拒不可逆转的消逝……樊锦诗的人生,与莫高窟的许多重要时刻交叠在一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她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择一事”是热爱,“终一生”是坚守。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守护人将一份热爱坚守一辈子,让尘封的历史重焕光彩,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历史局面。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莫高窟的一代又一代守护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了初心,以热爱抵挡岁月流逝,用专业的工作作风展现深沉的家国情怀,诠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更多人保护、研究和传承灿烂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时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保护、价值挖掘、旅游开放、文化传播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如今,新一代的莫高窟人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继续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生命力,让文化自信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托举每一个向上的梦想(暖闻热评)


【人物】“挖姜男孩”姚胜旺

【故事】不久前,家住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的姚胜旺以621分的成绩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姚胜旺刚从地里挖生姜回来,他顾不得洗掉手上的泥土,颤抖而郑重地签收下录取通知书。这一幕感动了许多网友,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挖姜男孩”。

【点评】

生长于云南山区,姚胜旺一家并不富裕。据媒体报道,姚胜旺一家6口人,父亲有肢体残疾,母亲在外打零工。为了补贴家用,姚胜旺挖姜之余,每天还要做兼职。人们感动于姚胜旺纵使贫困却依然心怀梦想、认真学习,欣慰于天道酬勤、努力终有回报,同时也不免担忧,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能否负担得起他的大学学费与生活费。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大连理工大学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姚胜旺,承诺根据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与学校奖助学金规定,给予全过程帮扶:入学前,帮助申请助学贷款,提供“援梦专列”资助项目、报销来校路费;入学时,通过“援梦助学金”、绿色通道和爱心大礼包提供一定额度现金资助和被褥等生活用品;入学后,帮助申请国家助学金,并根据个人特长匹配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周密的安排,为姚胜旺安心读书、追逐梦想提供扎实保障,传递出促进教育公平的力量与温度。

让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得起,保障他们能安心学、专心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只是姚胜旺,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自1999年实施至今,已累计发放4000多亿元,资助了2000多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奖、贷、助、补、免、勤”全方位资助体系。各个高校也不断探索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资助服务体系。如湖南科技大学根据消费大数据,主动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平均消费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中南民族大学持续近40年为困难学生发放御寒衣物等。学习是梦想的翅膀,多措并举、协同发力,织牢织密助学网络,定能让亿万学生共享优质教育,托举每一个向上的梦想。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一目标,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从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到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学生超3.5亿人次,再到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我国坚持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为无数有需要的学子送去温暖,助力他们乘风而上,依靠教育成就未来。

8月末,大连海边,涛飞潮涌,海风阵阵,海鸥在远处振翅高飞,姚胜旺开心而又略显羞涩地笑着。报到前,老师专门带他来到这里,看一看心心念念的大海。从云南的山到大连的海,这场山海奔赴让人感动,也让人更加相信努力学习、追寻梦想的意义。在不断健全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下,会有更多青春梦想被点燃,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挖姜男孩”实现志向、拥抱美好未来!




让志愿服务照亮美好生活(暖闻热评)


【事件】“阿嫲,现在路灯装好了,天黑了走路也踏实。”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团结乡玛麻村,新安装的120余盏感应式光伏储能路灯,照亮了村里的路。这是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跨越2500公里的志愿服务。积极投身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志愿服务队的服务范围还扩展到吉林安图、贵州丹寨、西藏比如等地。

【点评】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普通人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从最初的志愿者小队到小草电力志愿服务队,再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30多年来,“小草”队伍不断壮大,以实际行动感召了更多人奉献爱心。从最早义务开展线路改造、电力维修等便民服务,到如今覆盖量血压、配钥匙等40多个服务项目,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群众的需求在变,志愿服务内容与时俱进,一心为民的本色始终未变。聚焦群众的所需所盼,通过做好点滴小事为人们送去温暖、带来便利,正是志愿服务的价值追求。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社会公益事业中。从重庆的救火“摩托骑士”,到河北防汛救灾的青年志愿者,再到投身杭州亚运会筹办的志愿者,无论是关键时刻,还是日常生活,都能看到志愿者辛勤忙碌的身影。截至20XX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3亿人,平均约每6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人人参与、人人享有,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温暖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广大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更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志愿服务舞台广阔。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需要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为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创造条件。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日趋完善,面向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有序开展,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才能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汇聚时代暖流,培育文明新风。如今,“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蔚然成风。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继续弘扬志愿精神,感召、带动更多人增强主人翁精神,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就一定能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做出新贡献,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更多正能量。




从战胜挫折中汲取成长养分(暖闻热评)


【人物】方宇翔

【故事】最近,方宇翔参与军训的视频在网络刷屏。2岁时,方宇翔因车祸高位截肢,日常生活仅靠一对木制板凳代步,被网友称为“板凳男孩”。今年,入学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时,他坚决要求和新同学一起参加军训。视频里,方宇翔借助平衡车完成教官的指令,努力与队列保持“步伐”一致,一句“我没掉队”感动了许多网友。

【点评】

稍息、立正、向右转、齐步走……这些寻常动作,对方宇翔而言,却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据方宇翔的妈妈说,由于天气太热,而身体又离地面太近,热气蒸得方宇翔皮肤起了红疙瘩。面对老师和教官的善意劝阻,方宇翔拒绝特别照顾,坚持“我不能掉队”。他目光坚毅、军姿挺拔、军礼标准,全勤完成了训练。

面对命运的挫折,方宇翔也曾低迷、也曾消极,但最后他选择了积极面对。身体残缺,没有让他的心灵受困,努力学习成为方宇翔的目标。有人投来异样目光,他说“我不理会,走自己的路就行了”;假肢稳定性有限、在教室穿脱不便,他就每天做两组俯卧撑、半小时举重训练,增加肢体力量,用板凳代替假肢去上学。保持乐观心态、坚韧意志、不懈努力,成为方宇翔生活的法宝。今年,他以全县前100名的优异成绩进入高中。这个小伙子用自身经历告诉人们,生活中的沟沟坎坎并非不能逾越,只要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再尝试一次,或许就能跨越难关、超越自我,站上新的起跑线。

自立者,人恒立之。“折翼”天使仍能逆风飞翔,是因为背后有无数双手在托举与守护。从方宇翔的妈妈发布的800多条日常短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学到中学,学校都为方宇翔免除了学杂费;音乐教师一直免费教他吹葫芦丝;爱心人士赠送平衡车以便他在平坦的路上代步。国家政策制度的精准帮扶、父母的不辞辛劳、老师的悉心关爱以及无数人的无私帮助,共同呵护了他的成长,为他追逐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持。更多爱心汇聚成河,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积聚传递,将让更多残疾人拥有广阔的舞台,沐浴温暖的阳光。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也不会永远一马平川,如何面对挫折影响人生走向。畏难者往往一蹶不振,迎难而上者却能越挫越勇,从战胜挫折、克服困难中汲取养分,砥砺自强不息的精神。前进道路上,机遇属于奋进者。让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用自己的双手打开事业发展新空间,做勇敢追梦人。




反诈有力,保护网织密(暖闻热评)


【关键词】“急速+”模式

【事件】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相关影视作品的热映,人民群众对电信诈骗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打击电信诈骗、守护财产安全有了更强烈的需求。各地公安机关纷纷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反诈力度,全力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

【点评】

多亏民警同志,及时帮我把银行存款冻结,不然养老都成问题。”80多岁的福建省厦门市市民林依伯回想起落入电诈陷阱的经历心有余悸,对民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以来,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紧盯电信网络诈骗追赃挽损问题,创新打造“急速+”模式,将冻结止付反应时间从原来的34小时缩短到15分钟以内。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负责人表示:“紧要关头,我们就是在和诈骗分子争分夺秒地赛跑,往往节约几分钟,群众财产就能保得住。”在反诈时间上做“减法”,就是在守护群众财产安全上做“加法”,多节约一分钟,就能将保护群众财产的堤坝修高一层。

近年来,犯罪分子以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为电信网络诈骗前提,针对不同群体开展诈骗活动。电信网络诈骗由广撒网式的“盲骗”向精准化诈骗转型,迷惑性、隐蔽性不断增强,令人防不胜防。新动态、新表现,迫切需要各部门“联合作战”。厦门民警驻点银行,警银协作利用好紧急止付的“黄金时间”;山西太原138家成员单位组建了反诈联盟,分类组合形成反诈宣传、打击、治理3个联盟矩阵;陕西铜川公安部门与运营商携手推进“打猫”“断卡”工作,警企联动完善反诈格局。凝聚各方合力,方能将防诈反诈的保护网延伸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筑牢“防火墙”。

科技赋能,助力全民反诈。上线国家反诈中心APP,累计向群众预警超3亿次;开通96110预警劝阻专线,依托反诈机器人智能语音交互实时通话处置能力,对受害人发起主动保护;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现潜在受害用户,并通过12381短信端口第一时间发送预警短信……科技助力,不仅将反诈保护网织得更密,而且实现了关口前移,以有针对性的科普预警让诈骗分子的花招充分暴露,帮助群众把“钱袋子”守护得更安全,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天下无诈,是人民群众心之向往。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继续严打高压、严密防范,增强人民群众防骗意识和反诈能力,提升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效能,就能更好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让博物馆点亮城市文化生活(暖闻热评)


【事件】“博物馆热”在今年这个夏天不断升温,从一票难求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到几乎天天满员的河南博物院,从因山水园林风格走红的苏州博物馆,到凭借文创产品出圈的湖北省博物馆,“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社会新风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565家,免费开放率超过90%

【点评】

有一位博物馆负责人回忆,多年前,他在一家博物馆看到一群当地大学生围着展柜抄展品说明。当被问到是否经常来参观时,学生们却说是第一次来。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件件青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一册册历史典籍……这些藏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展览质量越来越高。如今,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边看展、边学习,通过立体鲜活的文物感悟文化传承;一些博物馆为环卫工人、司乘人员、快递员、外卖员等举办专场活动,让一线劳动者更好体验文化魅力,增加了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的社区和博物馆联合举办活动,丰富了社区老人的生活。走进博物馆的门槛降低了,博物馆和人们的距离拉近了,博物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普惠性不断增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会客厅。博物馆释放出的独特文化吸引力,擦亮了城市名片,形成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今年夏天,各大博物馆爆满的行李寄存处,成为观察博物馆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窗口。“跟着博物馆去旅行”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出游形式,有力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不少城市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经济活动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让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相互助力。

也要看到,随着公众参观热情持续高涨,预约难等情况随之出现,还有“黄牛”趁虚而入,将免费门票变成“讲解套餐”高价出售,损害了博物馆的便民性,也给博物馆管理运营带来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文物局前不久印发通知,就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也采取系列措施来优化服务。有的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参观人数限额,优化服务供给;有的博物馆出台专项管理办法,规范社会讲解,优化参观体验;有的博物馆联合警方,对“黄牛”进行专项打击,宣传引导观众共同抵制“代抢”等扰乱参观秩序的行为。多措并举,才能更好让热度留存下来,把文化传承下去。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越来越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承载的是无穷的精神力量,点亮的是充实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所亲切的大学校里,增长“何以文明”的见识,触发“何以中国”“旧邦新命”的深思,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更多人将涵养深厚的文化情怀,增强“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底气。




办好小食堂,托举大民生(暖闻热评)


【关键词】社区食堂

【事件】上午10点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幸福餐厅,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早早前来就餐。等到中午12点左右,在周边上班的年轻人陆续到来,打菜窗口前又排起长队。一段时间以来,在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地,社区食堂逐渐走红,不只老年人,附近的年轻居民也逐渐成为消费者。

【点评】

一日三餐不仅是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做饭愁、吃饭难”是不少老年人的烦心事、子女的操心事。开办社区食堂,有助于解决留守、孤寡、独居、高龄等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让老年人就近吃得饱、吃得好。

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XX—2025)》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存续在业状态的各类社区食堂经营主体达6700余家。社区食堂开在家门口,老年人成为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不用费力买菜做饭,就近便能吃到营养均衡、热气腾腾的饭菜,省事又省心。这不仅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暖关怀,更彰显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价值理念。

现在不少社区食堂,不仅满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还在向满足更多周边人群需求发展。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街道,社区打造“理想+云厨房”自助模式,服务周边社区居民的同时,也吸引了附近商业楼宇里的人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的果岭百岁幸福家老年食堂,除了满足老年人用餐,还在暑期向周边双职工家庭孩子开放。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温泉街道汤边社区,在三餐时间之外,社区食堂被打造成为老人公共活动空间,老人们在这里可以学习书法、摄影、合唱等。社区食堂的提质升级,体现出服务的精细化与人性化,以及管理理念的转变提升。让社区食堂日渐融入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生活,将为更多人群带来方便、在更多方面释放暖意。

让社区食堂惠及广大老龄群体,还需要政策精准发力。在现实中,有的社区缺少经营场地,社区食堂服务能力有限;有的社区食堂面临资金短缺难题。政府部门应主动担当作为,牵头整合资源,帮助解决场地、资金等难题,也应通过政策性优惠等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政府部门搭台,社会力量参与,经营主体大展所能,才能形成资源的融合联动,共同把社区食堂这件好事办好。

作为一项便民服务工程,社区食堂不仅完善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也丰富了就餐选择,开辟出新的消费市场。一处场地不大的社区食堂,满足老龄群体的饮食需求,增添幸福滋味,传递城市温情。这篇美好生活的烟火乐章,暖心亦动人。




银龄讲学 余霞满天(暖闻热评)


【关键词】银龄讲学计划

【事件】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XX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计划招募6000名讲学教师,为脱贫地区,欠发达的民族县、革命老区县、边境县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等地的县镇和农村学校,输送一批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讲学教师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鼓励考核合格的连续讲学。

【点评】

2018年启动银龄讲学计划至今,一批批优秀退休教师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继续奋斗。或是担任受援学校副校长,指导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或是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课堂教学;或是根据受援学校实际需求,进行听课评课、开设公开课、组织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银龄教师放弃闲适的退休生活,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重返三尺讲台,成为农村学子的筑梦人、乡村教师的引路人。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近年来,从“特岗计划”的稳步落实,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接续推进,再到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扎实开展,一系列政策精准发力,健全了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提升了乡村校长办学治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随着优秀骨干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银龄教师为乡村带去优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让乡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银龄教师教龄长,有经验、有学识又有情怀,发挥余热潜力巨大。银龄讲学计划为有意愿继续工作的退休教师搭建起了舞台,让他们能够继续发光发热,在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乐。由此来看,银龄讲学计划实现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趣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了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路径。

烛照人生,桃李满门,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老教师;两鬓微霜,年华垂暮,他们也是需要精心照料的老人家。从经费和政策两方面,将银龄教师在乡村任教期间的保障措施落实落细,努力做到政策上激励、待遇上保障、工作上支持,帮助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关心关爱,才能让他们安心留下、顺心工作、开心生活。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向银龄教师道声感谢,更期待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的敬业精神,能够感召更多有志青年走进一所所乡村学校,用爱心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将理想抱负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




一呼一应”彰显为民初心(暖闻热评)


【事件】“我父亲是一名环卫工人,工作服只有两套,是冬夏共用的。现天气很热,影响作业,申请为环卫工人制定夏天制服。”广东省东莞市12345政府服务平台上,一位市民留下这样一段文字。很快,当地城管分局回应诉求,为环卫工人定做了一批透气和吸汗性更好的新工服,并将进一步推广使用。“一呼一应”,为环卫工人送上“清凉”的同时,也为更好满足劳动者需求提供启示。

【点评】

近年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早已形成社会共识,为何给环卫工人“换件衣服”依然能引起关注、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把群众所需作为工作所向,将尊重劳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对劳动者表达关怀,保障劳动者权益,越是小事情、细节处,越能体现尊重和诚意。给环卫工人“换件衣服”,事情或许不大,但意义着实不小。这是有关部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表现,也是全社会关心关爱劳动者的体现,不仅意味着普通人的付出被看到、被肯定,更代表着劳动者的权益得到重视、受到保障。这样的“一呼一应”,能让其他劳动者从内心升腾起感同身受的暖流,激发更为饱满的工作热情。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条件如何变化,不断提升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是一道必答题。顶烈日、冒酷暑、战高温,奋斗在各行各业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令人敬佩。关注奋斗的身影、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现实的困难,是各界共识,更是务实行动。北京市大兴区建设暖心驿站,聘请“暖心管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喝水休息、便捷医疗、读书餐饮等贴心服务;广东省广州市总工会联合爱心企业,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建筑工人等劳动者送上爱心雪糕。既送清凉、送便利,也送健康、送安全,保障越细致全面,越能让拼搏的劳动者感受到贴心、暖心,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社会的认可。

为民的事没有小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今天,人民群众对治理效能有了更大期待,对为民服务有了更高要求。只有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服务群众实效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影响人心、赢得人心,才能更好激发广大劳动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继为环卫工人更换新工服后,当地城管部门继续开展“夏季送清凉”活动,调整作业时段,保证环卫工人平安度过酷暑。当热忱的呼唤能得到回应,当合理的需求能受到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劳动者的干劲会更足,全社会的氛围会更暖,明天的生活会更好。



让留守儿童的童年更美好(暖闻热评)


【事件】卢婕是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卢屋村“童心港湾”的一名“童伴妈妈”,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提供常态化亲情陪护。在卢婕的陪伴下,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乐观,享受着童年的美好。

【点评】

要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非易事。卢婕回忆,初次见面时,卢屋村的10多个孩子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不敢说话,有的甚至躲到了桌子底下。定期家访校访、周末陪护辅导、开展志愿活动……卢婕倾情付出,给予了孩子们情感的抚慰,也深受孩子们信赖。爱的种子,深埋于心,如今生根发芽,带来无限的惊喜与温暖。

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父亲给我的那一个眼神”“那个拥抱和那句话,一直给我力量”……曾经,一个留守儿童的作文《我太爱那件礼物了》,让人们看到一颗颗渴望陪伴的孤独心灵。卢婕说,“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所以很能理解他们”。陪伴留守儿童,补齐缺位亲情,正是“童伴妈妈”的职责所在。同时,卢婕的故事也启示我们:关照留守儿童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给他们一个温馨的港湾,还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关爱留守儿童,体现着一种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是一项良心工程、社会工程。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模糊群体,而是无数鲜活个体。我们推出各项关爱政策,也要触达每一个具体的孩子,给他们以心灵的关怀、精神的慰藉、成长的守护。《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从家庭、政府、学校、社会力量等方面织密“关爱网”;《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在村(居)一级设置“儿童主任”。目前,我国已有66.7万名“儿童主任”,基本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他们是家庭、学校之外离孩子最近的人,也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

现实中的留守儿童,有的亟待物质救助,有的呼唤心理疏导;有安全教育的需要,也有权益维护的诉求。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到实处,要洞察他们的诉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服务。现在,各地涌现出不少好的经验做法。比如,有些地方设立下午“四点半课堂”,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提供教育托管服务;有的地方组织游学活动,引导留守儿童见识更大的世界;还有的地方请检察官给留守儿童开展法治教育,为他们的平安、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来说,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关爱留守儿童,是要付出百倍耐心和努力的事情。只有更准确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并以更加高效、专业的方式,将各方面的爱心有效整合,才能让祖国的每一个花朵都在社会的温暖中尽情绽放。



多一分体谅 生一分清凉(暖闻热评)


【事件】入夏以来,各地气温持续攀升,特别是北方一些地区不断刷新高温历史纪录。穿梭街道的外卖员、保障安全出行的交警、奋战工地的建筑工人、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保供抢修的电力工人……许多劳动者,不惧高温坚守工作岗位,为经济社会发展默默贡献力量。

【点评】

前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通知,要求通过送清凉物资、送政策宣传、送健康培训、送健康体检、送法律维权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夏季高温天气因素给职工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传递着“高温无情人有情”的价值导向,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障高温天气下的劳动者权益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夏日坚守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带来了徐徐清风。

正如网上那句流行语所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炎炎夏日,谁都愿享受室内清凉。但无论是在80摄氏度的炉顶坚持作业,还是在太阳最烈时放飞无人机,抑或是顶着烈日测量道路,对于一些劳动者而言,在高温下劳动,是职业和岗位所系,也是城市运转和社会运行所需。对相关用人单位来说,既要保持城市在高温下有序运转,又要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必须更好秉持科学态度,坚持底线思维,统筹部署防暑事宜。最近,一些平台企业为外卖骑手提供免罚权益、线路优化和派单保护,让外卖骑手能够根据身体状况,适当休息、躲避酷暑;一些单位为员工配备小风扇、“空调背心”和防强光的护目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温作业的不适感。根据高温作业的特点,做好源头预防、采取周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到细处,该暂停时暂停,能完善则抓紧完善,就能实现城市运转和权益保护的双赢。

高温中的劳动者是城市的一分子,他们不避酷暑、挥汗如雨,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呵护。提供更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体现一座城市的脉脉温情与人文关怀,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天津市,上千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免费为劳动者提供饮水、纳凉等服务;在上海市,园林绿化、环卫等行业职工可轮换休息,缩短户外连续作业时间;在浙江省杭州市,多个避暑纳凉点开在地铁、防空洞,可供户外劳动者休息……各地通过各种方式,为高温下的劳动者提供贴心呵护、到位保障。高温无情,人间有爱。多一分尊重、多一些关怀,拿出真招实招,解好民生答卷,才能为劳动者内心增添一抹清凉。

面对高温天气持续现状,各有关方面都要切实做好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给劳动者更多尊重、理解和关爱。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加强劳动者生活措施保障,这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题中应有之义。



立足岗位,竭诚为民(暖闻热评)


【人物】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公安局红坪派出所所长胡学军

【故事】1991年,退伍参警的胡学军主动要求分配到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最偏远的大九湖派出所。从大九湖派出所,到如今的红坪派出所,从警32年来,胡学军始终坚守在山高、林深、路险的“华中屋脊”,用自己的光和热默默温暖着辖区群众,被称作“火炉所长”。

【点评】

坐落于平均海拔1700米的“华中屋脊”,红坪镇每年的寒冷期长达9个月。而红坪派出所辖区782平方公里,是湖北省辖区面积最大的派出所。如果偏远的村庄遇到警情,出警要两个多小时。碰上恶劣天气,或者夜间视线不好,开车往往要3个多小时。艰苦环境不曾动摇为民初心,民警胡学军平时只要一有空,就往山村跑。从家庭矛盾到土地确权,再到经济纠纷,胡学军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4年经手200多起矛盾纠纷,全部妥善化解。

分内事尽责做,分外事不推脱。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胡学军还主动靠前服务,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村民考摩托车证路远花销大,胡学军主动联系车管所“送考下乡”;村庄山路狭窄易拥堵,每当菜农集中运输蔬菜,他就组织警力疏导交通;发现村民建房挖地基费时费力,胡学军主动帮助办理临时爆破手续,并请来爆破手。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村民的小事在胡学军眼里都是大事。胡学军用不弃微末、日复一日的坚守,生动诠释一名普通民警、基层干部如何在基层一线为民服务。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会不断提升,干群关系因此更加密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在广袤中华大地上,还有无数“胡学军们”,扎根基层、为民服务。让特殊儿童接受优质教育,江西省上犹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蒙芳与学校老师坚持送教上门,帮助全县30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圆了上学梦;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张春山,累计办理群众诉求1500多件;把群众健康放在首位,贵州省安龙县鲁沟塘村乡村医生潘凤背着药箱翻山越岭22年,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将青春留在苗岭深处。他们的岗位都很平凡,但关系到各项政策能否打通“最后一公里”,关系到政策红利能否传递给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老百姓装在心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就能畅通政策传导链条,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立足自身岗位,竭诚为民,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广大群众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广大党员、干部就能赢得群众的认同,凝聚起万众一心、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在新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为航空强国建设注入青春能量(暖闻热评)


【人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燃料加注系统指挥员王耀萱

【故事】今年517日,搭载着北斗三号工程高密度组网后首颗备份卫星的火箭发射成功。在这次任务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燃料加注分队的90后指挥员王耀萱完成了自己的第九十次火箭燃料加注任务。工作7年来,王耀萱和他所在的团队圆满完成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每一次火箭燃料加注任务,守护着一颗颗中国卫星飞向太空。

【点评】

火箭燃料为火箭升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燃料加注是火箭发射前至关重要的一道程序。“我们为火箭注血液,我们为火箭插翅膀……”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燃料加注分队的队歌,生动体现了燃料加注工作的重要性。

练就扎实本领,才能勇挑重担。燃料加注工作难度极大,加注时,队员们不仅要保证燃料的高洁净度,还要确保燃料输送的安全性和精准度。“真功夫都是苦练来的,硬功夫都是苦磨来的”。一遍遍看图纸学原理,做到加注流程图烂熟于心;练习拆装管路,一天拧上百个螺栓;烈日下身着几十斤重的装备进行演习,裤管里都是汗水……王耀萱和队员们日复一日练习,反复磨炼本领,把每一个动作练成肌肉记忆,确保了一次次任务的安全无误。

急难险重见担当。加注火箭燃料,危险性极高,但必须做到分毫不差。火箭燃料易燃易爆,还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从转注、打回流、软管连接、全系统气检到任务完成后的撤收,任何一个环节,有一丝一毫的大意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但加注队员们没有退缩。王耀萱说:“再危险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干。”2020年,一颗卫星在临发射前的测试过程中发现技术问题,需要将400多吨燃料泄出后,才能重启发射任务。面对这一从未遇过的考验,王耀萱和队员连续3天反复研究,8次模拟演练,把泄出方案细化到分钟级,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令。经过20多个小时的奋战,他们成功将燃料泄回贮罐,保证了卫星的成功发射。

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身体和精神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加注队员们却没有一句怨言。“能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为航天事业作贡献,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这是王耀萱的选择,也是加注队员们的心声。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青年航天人,顶“风云”、举“北斗”、托“嫦娥”,以过硬的实力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成功,成为托举火箭腾飞的金牌团队,充分展现了青年人的担当。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只要不懈奋斗、向着梦想奔跑,青春就能发光发热,青年就能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在航天强国建设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在抗灾抢险的第一线,越来越多青年人挺膺担当,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相信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早日成为现实。



在乡村播撒阅读的种子(暖闻热评)


【人物】阅读推广人李刚

【故事】李刚是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的一名阅读推广人。捐赠近2万册书籍,走进赣州上百个乡镇,组织上千场公益阅读活动……10年来,李刚翻山越岭,分享阅读的快乐,传递知识的美好。20XX年,李刚获评全国“乡村阅读榜样”。

【点评】

如果阅读是一扇窗,我希望做那个拉开窗帘的人。”李刚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捐赠图书,到组织公益阅读活动,再到自费开设阅读书咖……这些年来,李刚默默地播种、静静地守望,坚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村的孩子们爱上阅读、享受阅读,从阅读中收获成长。

在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乡村不能缺位,农民不能缺席。原先,农村地区读书氛围相对欠缺,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时间不足、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困惑较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工作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全民阅读的服务网越织越密。截至20XX年,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58.7万家,覆盖了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推动12.4亿册图书进农村,为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提供了保障。

推动全民阅读向乡村延伸,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引导作用。分享阅读体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培养阅读习惯;发挥示范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多样、灵活、有效的伴读形式,激活了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了知识分享,让阅读逐渐成为乡村群众的日常。

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塑造淳朴的文明乡风。如今,像李刚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推广乡村阅读、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中来。有的农民作家通过创作反哺阅读,用书籍为乡村儿童插上梦想翅膀;有的乡村小学教师开办“四点半课堂”,陪伴留守儿童成长;有的农家书屋创办人将自己开小卖部赚来的钱大部分用来购买书籍,开展阅读服务20多年……他们坚守初心、默默耕耘,架起图书与村民之间的桥梁,让田埂间、山乡中的书香氛围日渐浓厚。这些在乡村推广阅读的努力,如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了农村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阅读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同行者。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需要有更多人共同推动乡村阅读。多措并举,汇聚合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乡村文化氛围,就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精神力量。



紧握人生出彩机会(暖闻热评)


【关键词】高考

【事件】今年高考期间,河北省定州市的环卫工人任红娟,在工作结束后,顾不上脱掉工服,就赶往考场外等候参加高考的儿子任旭明。一门考试结束后,任旭明走出考场,一眼就看见了人群中等候的母亲。母子相拥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温情的一幕令无数网友动容。

【点评】

高考季,老师为考生送上鼓励的拥抱,父母与孩子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环卫工妈妈为走出考场的孩子递上一瓶水,母子执手相拥、流下眼泪的画面,何以如此触动人们的心弦?

也许正如网友所说:“妈妈穿着朴素的工作服,代表了所有平凡母亲真实的一面。”前不久,一位学子在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中,用一整段文字致敬母亲,也感动了不少人。“每一次刮风下雨,我总能在校门口看见这张温暖的脸;每一个晚自习归来,我也能在十字路口看到等我归来的慈爱的脸。”随身携带的一瓶水、雨里撑起的伞、深夜里的等候……在这些朴素的互动中,人们得以窥见守护为奋斗托底,平凡与伟大交融。每份情感流动至此,都能激发人们心中最纯粹的情感共鸣。

高考是青年学子通往人生梦想的大道之一。此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的事迹引发网友热议,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生动有力的注解。今年高考考生中,也不乏这样勤奋执着的身影。在高三的学习中,任旭明也曾有过迷茫和倦怠的时候,但他都“坚持下来了”;山东青岛,考生韩诗雨在高考前30天意外摔伤右手,后来苦练左手写字,终于克服了身体和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了高考;宁夏银川,视障考生马奕菲用双手触摸凹凸不平的盲文试卷,一句“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展现从容自信……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学子,十年寒窗,勤学苦读,正是因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想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把人生出彩的机会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平凡也许是生活的本色,但梦想让其变得激动人心,奋斗为其着上斑斓色彩。孩子通过努力读书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母亲兢兢业业完成工作,实现自身价值。视频里的母子,是无数平凡人的缩影: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梦想进发。梦想无所谓大小,它赋予了生活以意义、以方向;奋斗贵在于坚持,它赋予了人生以力量、以希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生不息的奋斗,为美好生活创造了无限可能,更会形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这样的力量,终将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澎湃动能,让中国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旺盛活力。

伟大出于平凡,奇迹成于奋斗。一个又一个学有所成、苦尽甘来的圆梦故事,让我们一次次见证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是如何生发出梦想、积蓄着力量、成就着不凡,也启示着人们,无论置身何种境遇,自强不息始终是改变命运的力量源泉。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舞台广大、机遇无限。勇敢坚持梦想,执着付出努力,锐意奋发向上,每个人都能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写下精彩的人生答卷。



村里的球赛何以火起来(暖闻热评)


【关键词】“村超”

【事件】“村超”,指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举办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自5月中旬以来,每逢周五、周六、周日,当地群众组成的20支参赛球队,就在绿茵场上展开一轮轮激烈角逐。足球赛从傍晚踢到午夜,平均每场比赛都吸引万余名观众观赛。尤其到了周六,群众围坐在跑道上,有的还带着梯子方便观赛,甚至还有从省外前来的游客,气氛十分火爆。

【点评】

BA”的精彩画面还历历在目,“村超”的哨声再次吹响。两者相同的特点是接地气:参与者都是当地群众,奖品都是当地特色农产品,观众覆盖各年龄段。也要看到,“村超”的成功,并非是对前者的简单复刻,而是因地制宜,以广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足球运动为载体,并将榕江的民俗文化、特色风情融入其中。

选择足球赛事,得益于榕江浓郁的足球运动氛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榕江群众就自发组织在露天球场比赛,条件虽简陋,但大家踢得不亦乐乎。如今,榕江全县拥有14块标准足球场,注册球队35支,球员上千人。植根于深厚的足球土壤,“村超”的推出便也水到渠成。

村超”,是一场场足球赛,又不仅仅是足球赛。草地上,高超球技、精彩对决展现出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赛事之余,“村超”也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的展示舞台。比赛中场休息期间,侗家姑娘唱响侗族大歌,苗家姑娘翩翩起舞,榕江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透过绿茵场,特色文化成为榕江的又一张新名片:芦笙舞、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榕江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糯米饭、腌鱼、卷粉等当地特色美食,在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中,诉说着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乡村体育赛事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休闲生活,也通过网络感染着更多“场外人”。搭建起运动的舞台,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主角。在“村超”赛场上,做出“彩虹过人”等动作、打出“世界波”进球的球员,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在生活中是司机、木匠、教师等,而站上赛场,就是奋力拼搏的球员。也正是这种对足球的热爱,打动了更多人,让“村超”走红网络。在奔跑和拼抢中,场上的球员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网上网下的观众也被这样的热爱与激情感染,沉浸其中一起享受体育的活力、文化的魅力。

如今,我国许多地方的乡村体育赛事相继推出,从宁夏西海固的乡村篮球赛到江苏徐州的足球“村界杯”,不同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硕果,在体育赛场上得以缤纷呈现。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将在全国设立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赛区,分赛区开展省级代表队比赛,最终在贵州台江举办首届全国“村BA”决赛。相信,乡村体育赛事的规模不断扩大,将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也希望这份体育热情继续火热下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彩的文体活动、更丰厚的精神滋养。


凡事多做0.01铸就不凡(暖闻热评)


【人物】20XX年“最美职工”潘阿锁

【故事】潘阿锁,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梯研发部副部长。面对高速电梯研发技术由国外垄断、价格居高不下的困境,潘阿锁立志要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梯,并带领团队深耕新梯研发领域,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截至目前,他的4项技术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为企业创造效益8000多万元。前不久,潘阿锁入选20XX年“最美职工”。

【点评】

20202月,一段工作人员乘坐无接触式“声控电梯”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这部电梯的设计团队带头人,正是潘阿锁。

厚积方能薄发。无论是短时间内攻克无接触声控技术难关,还是研发高速电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无不得益于日复一日的技术沉淀和不弃微末的努力攀登。正如潘阿锁所说:“凡事多做0.01,拒绝差不多,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卓越不凡,做到最好。”潘阿锁十七年如一日专注于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努力把小事做深、做细、做好,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劳动者树立起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榜样。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要能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沉浸在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的世界里,上班时钻研维修技术,午休时在职工书屋里捧着专业书“啃”, 遇见不懂的地方随时向单位的工程师、老师傅们请教学习,奠定了潘阿锁扎实的专业功底。时间不会辜负奋斗者,业绩属于实干家。不论身处什么行业或岗位,只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要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也能给电梯乘客带来乘坐体验的大提升。深耕电梯行业多年,潘阿锁始终关注不同群体乘坐电梯的需求。针对老楼加装电梯底坑深度普遍存在不足的问题,潘阿锁发明了电梯机械阻止装置技术,使电梯井道底坑深度降低了50%以上,帮助更多居民圆了电梯梦。勇于突破、敢为人先,把踏实肯干和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技术创新和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为技术创新找到方向、注入动力,也能切实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管益辉,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真空设备研发中心首席技师温伟……20XX年“最美职工”都是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他们用坚守、奉献和辛勤的汗水在平凡岗位上浇灌出绚丽的劳动之花。

所有的不凡,无不基于平凡的日积月累。广大职工要以身边的榜样为标杆,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恪尽职守、担当尽责,在奔跑追梦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广袤乡村也是成才舞台(暖闻热评)


【人物】沈阳农业大学教师王一夫、赵野夫妇

【故事】王一夫、赵野夫妇是沈阳农业大学教师。两人响应学校号召,分别来到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胜利街道马莲屯村和朝阳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学校到农村,他们带着年幼的女儿,在乡村振兴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点评】

我们都觉得,到乡村去大有可为。”这是王一夫、赵野夫妇的心声,也是不少投身乡村建设的年轻人的心声。驻村一年多来,王一夫、赵野夫妇以自己的辛勤付出,收获了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也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和信任。

来到农村,想把工作做好,重在结合实际、发挥所长。驻村之前,王一夫是学校创业办主任,常年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熟悉农业生产新技术和生产理念。请专家指导,查资料研究,王一夫帮助村民改良地瓜种植技术,为“马莲地瓜”打开销路。赵野充分发挥做组织工作的丰富经验,为村党支部做党建记录模板,带着村民一起布置图书角,担起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既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又勇于尝试、善作善成,王一夫、赵野的工作成效,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乡村振兴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就应该把自身所长和振兴所需结合起来,更好施展才华、得到锻炼,为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需要掌握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学会跟群众打交道,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为了把工作做好,赵野经常白天在村里走访,晚上把女儿哄睡后,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案头工作。持之以恒的付出、全心全力的倾注,换来的是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点燃的是乡亲们奔向更好生活的斗志。年轻人扎根乡村,应该真正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与广袤乡村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共促发展的合力。

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机遇与希望。如今,越来越多像王一夫、赵野夫妇这样的年轻人,奔赴乡村、建设乡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有生力量。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东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谭翊泉,用多年的努力为村里蹚出一条“旅游+生态+产业”的发展新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东宝镇双西村党支部委员邓小燕,带领村民种植优质水稻超过1万亩,带动2000多名群众年均增收1.2万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党委书记逄子剑,大学毕业后来到南疆乡镇一线,与科研院所对接引入近千个棉花新品种,进行试验种植、效益对比,激活了基层工作“一池春水”……在乡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优秀青年们正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更加美好、乡亲们更加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在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让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暖闻热评)


【关键词】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事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指在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的社区商圈。这两年,不少居民发现,“小修小补”正有序回归,“一点多用”的服务综合体陆续建成,养老、托幼等服务水平逐渐提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成为惠民生、促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载体。

【点评】

对社区居民来说,步行一刻钟就能满足买菜、就餐、理发等生活需求,还能享受医疗康养、休闲娱乐等品质服务,这是实实在在的便利与近在咫尺的幸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折射出城市的发展温度。

为居民提供便利,关键在于聚焦居民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居民所需所盼作为社区“添什么”的依据。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居民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人们对于生活便利的需求愈加多元。这意味着家门口不仅要有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维修点等基本保障类业态,还要积极引入运动健身房、新式书店、茶艺咖啡馆等品质提升类业态,更要因地制宜配建老年康护、幼儿托管、残障人士照护等特定群体服务设施。不断丰富社区消费业态、完善服务功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才能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截至目前,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便民生活圈不断织密民生服务网络、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探索实践。北京市朝阳区呼北社区便捷服务综合中心设置维修区、裁缝室、智能快递柜等区域,实现服务叠加、“一点多用”;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搭建远程诊疗系统,汇聚更丰富的医疗资源,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能预约医生进行远程会诊;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将一幢闲置小楼改造成社区食堂,吸引周边居民前来用餐……善用新技术,优化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才能更好满足民生需求,以精细化城市治理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过程中,经营主体的成长、社区居民的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试点地区实践来看,简化社区店铺开业程序,鼓励大企业向社区店铺输出品牌、管理和服务等,可以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再比如,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能更好调动起居民参与清洁保洁、代购配送等社区服务的热情。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便民生活圈建设新模式,有利于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让便民生活圈真正“落地生根”。

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未来,当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日益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广大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感定会越来越强。



旅行“欠条”彰显暖心服务(暖闻热评)


【关键词】旅行“欠条”

【事件】“我欠您一次旅行,凭此欠条可免门票入园一次,有效期10年。”今年“五一”假期,河南洛阳栾川县老君山景区因达到最大游客承载量实行限流,景区工作人员给近千名无法入园的游客送上奶茶、鸡腿简餐,并打下这样一张“欠条”。暖心举措不仅抚慰了那些抱憾而归的游客,也在社交平台上赢得网友点赞。

【点评】

为了保证良好的游览秩序,如今许多景点在节假日都已实行预约参观。今年“五一”假期,洛阳老君山景区发出多条“限流提醒”,仍有游客未预约直接到达景区,吃了“闭门羹”。舟车劳顿,大老远跑来,满怀期待到了景区却进不去,那种失落的情绪不难体会。而给未能入园的游客打下“欠条”,无疑彰显了景区对游客的尊重和服务的真诚。

一纸“欠条”,表面上看是景区的“负债”,实则是宝贵的正向资产。对游客来说,一个有效期10年的承诺,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此次未能成行的遗憾,更能转化为对景区乃至当地旅游产业的认可和信赖。于景区而言,系列做法既提升了更多游客的出行体验,也为自身的长远发展赢得了更广泛的关注、更坚实的口碑、更旺盛的人气。

给游客留下好印象的,不只老君山景区。随着我国文旅市场快速复苏,在热门时段不少景区游客数量激增。让更多人能够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各个景区理应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五一”假期,辽宁沈阳故宫博物院推出优惠政策,52日和3日没能成功预约的外地游客下次参观可享五折票价优惠;四川成都“夜游锦江”游船项目售票处设置宠物寄存点,让游客安心乘船、放心游玩……以游客体验和需求为中心不断改进服务,托举起游客出行的“诗与远方”,也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

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属性,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今,享受优质服务、感受休闲时光日益成为“旅行意义”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多人将旅行的舒适度、服务的精细度作为评判旅游产品的关键因素。一些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通过暖心服务成功“出圈”,折射出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更说明了“唯有真诚得人心”。

最是一城好风景,半缘烟火半缘君。”真正吸引游客,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除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还有可能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段充满温情的回忆。推动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更需要服务保障的提质增效。对行业企业来说,用服务的暖心、贴心和用心换取游客的放心、安心和开心,“流量”才能变成“留量”,发展才能常青。



充分保障育儿妇女就业权利(暖闻热评)


【关键词】“妈妈岗”

【事件】不久前,广东省人社厅发布《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促进妇女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就“开发‘妈妈岗’岗位”“加强‘妈妈岗’就业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介绍,“妈妈岗”是由政府鼓励引导、企业等用工主体开发设置的就业岗位,主要用于吸纳法定劳动年龄内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妇女就业,工作时间、管理模式相对灵活,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

【点评】

白天职场打拼,不怕工作量大,最怕孩子生病需要请假”“为了带孩子和照料家庭,只好一直打零工、找兼职,但是收入太低,也没有保障”“当了几年全职妈妈,想重回职场,发现合适的岗位太少了”……这样的烦心事,在育儿妇女群体中并不鲜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女性生育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加快促进平等就业,努力消除就业歧视,保障妇女就业权益。北京市石景山区举办“妈妈岗”专场招聘会,鼓励企业为“宝妈”量身定制工作岗位;广东省中山市探索通过实行弹性工时制度,帮助女性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安徽省祁门县对全县“宝妈”陪读群体开展调查摸底,推出“妈妈岗”“陪读岗”等就业岗位……“妈妈岗”这一创新模式在越来越多城市落地开花,其灵活的工作时间、管理方式,一方面能够消除求职者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提供更为多样的用工选择,有效拓展了妇女就业空间,有助于破解职育冲突、促进职育平衡。

妈妈岗”的时间、地点可以灵活,但是劳动权益保障不能打折扣。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确保足额缴纳社会保险,保证按时按量发放工资……只有不断夯实“妈妈岗”的劳动权益保障,才能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政策落实质量高、成色足。同时,“妈妈岗”的岗位设置不应局限于缝纫、保洁、护工等劳动密集型岗位,鼓励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破除“隐形门槛”,摘掉“有色眼镜”,才能让更多有能力、想干事的育儿妇女获得更大职业发展空间。

心里很踏实,就想好好干。”一位在“妈妈岗”上实现就业的女性道出了心声。对于育儿妇女而言,一份稳定而灵活的工作不仅是收入的保障,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充分保障育儿妇女就业权利,解决工作和育儿的后顾之忧,每一位育儿妇女都将更好绽放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光彩,在不懈奋斗中书写出彩的人生。



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山乡(暖闻热评)


【关键词】流动科普

【事件】雪山下,数十件科普展品被送到中小学和周边村落,供当地青少年和农牧民群众参观;鱼塘前,帮助水产养殖户检测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借助5G4KVR等技术,观众沉浸式体验滑雪比赛项目,了解冰雪运动知识……截至20XX5月,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全国巡展已实施12年,科普大篷车项目已实施23年,两个项目深入基层,累计服务公众超5亿人次,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

【点评】

实体科技馆馆藏丰富、类型多样,一直以来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捷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松享受到实体科技馆带来的科普服务。对许多偏远地区来说,科学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品”。为解决基层科普设施短缺,城乡、区域间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流动科普应运而生。

载着丰富展品的科普大篷车,极大弥补了基层科普设施的不足。以流动科技馆为例,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流动科技馆共配发流动科技展览资源658套,每套展览包含约50件科普互动展品。AR数字科技馆、VR眼镜、机器人表演,日常在电视里才能看见的前沿科技近在咫尺;电磁现象、手摇发电、听话的小球等互动展品,让光学、电磁学、力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变得可知可感。流动科普把一座座小型科技馆送到群众“家门口”,参观者不仅可以观看科学表演,还可以亲身参与科学实验,近距离感受科学的奥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

从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少年同上“天宫课堂”太空课,到流动科技馆走进山东东营的农村大集,再到科普大篷车在云南组织专家团为果农开展种植猕猴桃、枇杷等培训……近年来,我国流动科普工作覆盖群体日渐广泛,涉及内容更加丰富。一轮轮巡展、一次次出车,让变化悄然发生。可见、可听、可感、可触碰的科学知识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让越来越多青少年爱上科学。农业知识科普让农民尝到了科学的“甘甜”,学科学、用科学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基层群众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科学素质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科普工作有了新的更高要求。有鉴于此,流动科普向基层提供了“菜单式”的定制服务,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更感兴趣、更为需要的科普项目,以便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科普需求。顺应人民群众对科普资源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及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开展活动、联合各地有关部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技术提升展览质量,流动科普才能持续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服务,助力全民科学素质再上台阶。

穿行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之上,流动科普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城市街道、田垄阡陌,播撒在戈壁高原、偏远山区,提升着人们对科学的热情,激发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望。相信随着流动科普的进一步发展,科学之花将会在更多地方绚丽绽放。



为身残志坚者引路鼓劲(暖闻热评)


【人物】无臂妈妈韩丹、听障外卖骑手张俊明

【故事】边带娃边创业、短视频平台粉丝数超百万,无臂妈妈韩丹一路向前,用双脚书写自强人生;月送上千单、获得“好评王”,听障外卖骑手张俊明在无声的世界里奋力奔跑,用劳动实现人生价值。不甘向命运低头的他们,身残志坚、迎难而上,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点评】

身体的残缺无碍精神的健全,强大的内心孕育战胜苦难的不竭动力。韩丹6岁时失去双臂,她用脚夹起木棍,在地上写出歪歪扭扭的“1”15岁时学习游泳,偷偷加练却跳错水池摔掉门牙;27岁时结婚创业,没有双臂便用双脚拥抱儿女……一次次跌落低谷,再咬紧牙关一次次挺立。遭遇苦难却不畏惧苦难,遭遇挫折更能勇于战胜挫折。昂扬奋进的精气神、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帮助她战胜人生中的一个个困难。

同样自强不息的,还有张俊明。靠不断刷新手机屏幕来接单,仔细核对外卖单号,休息时了解每一家店的详细位置,见到客户微笑服务,这是张俊明的工作日常。如今,张俊明平均每天派送数十单,外卖送得又好又快。“虽然很辛苦,但有活干,真踏实。”奋斗总是浸润着汗水和泪水,张俊明用行动证明,奋力拼搏、奋勇前行,生命就能多姿,人生就能多彩。

如何对待残疾人,映照着社会文明的水位。让身残志坚者也享有尊严和幸福,需要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心。对韩丹来说,是社会的帮扶、亲友的支持,让她在创业之余,不忘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传递下去。对张俊明而言,是队长的倾囊相助、同伴的互帮互助、客户的手语感谢,为他推开了一扇门,通往更广阔的世界,沐浴更温暖的阳光。爱心的聚沙成塔,善意的涓滴成河,必能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引领时代新风正气。

我国有8500多万名残疾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权益,为身残志坚者引路鼓劲,让他们“有爱无碍”地工作和生活,是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低地板无障碍公交车让残疾人出行便利;配备上下车无障碍渡板的地铁车厢向残疾人敞开“怀抱”;648家网站和APP完成无障碍及适老化改造,残疾人网上冲浪更便捷……当前,各地扶残助残风气渐浓,无障碍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考试就业、体育健身、医疗康复、融入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纾困解难,社会各界都已行动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残疾人将会更包容、更友好,他们将更好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也将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城市氤氲浓浓书香(暖闻热评)


【关键词】城市公共阅读空间

【事件】利用腾退空间、交通枢纽、商业楼宇、公园绿地等场地,建设新型公共文化设施;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在社区内建设邻里图书馆,激活公共阅读服务微循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推出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推动城市书房、社区图书馆、公园书苑等设施建设,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点评】

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通过阅读,人们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塑造精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在城市书房、社区图书馆、公园书苑等场所,人们可以选择喜爱的书籍,沉浸在书海中感受文化之美。公共阅读空间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既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服务,也让城市氤氲浓浓书香。

建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必贪大,实用是重点,精巧是亮点。云南昆明五华区城市书房充分融入西南联大历史展览、翠湖文化地图等文化元素,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阅读空间;山东临沂琅琊园城市书房则将书房与园林景色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提升市民阅读体验;浙江乐清清和书苑利用建筑本身特点,为读者打造出可同时观山、看水、读书的文化场所。近年来,各地创新探索,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品质、有温度的阅读场所。这启示我们,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建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提升服务水平是关键。在读者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只有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才能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一方面,整合阅读资源,有助于提高公共阅读空间使用的效率,为读者提供更加充沛的文化供给。比如,深圳一些城区的图书馆通过搭建总分馆体系,推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共享,提升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在管理、运营等方面锐意改革,打破阅读的时空界限,让“随处可读”成为寻常事。比如,北京通过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普及数字化阅读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场景,为居民阅读创造便利。多想办法优供给,多出实招优服务,就能吸引更多人爱上阅读、习惯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从记载着城市故事的“读书亭”,到社区的“最美书店”,再到“小而美”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阅读场域即便再小也能萦绕一抹书香,打开更大的精神世界。打造更多阅读空间,让更多人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一个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正渐行渐近。


服务不打烊 延时暖人心(暖闻热评)


【事件】520日,因“520”谐音“我爱你”而受到年轻人青睐,成为每年结婚登记的高峰期。今年520日,恰逢周六休息日。为满足新人在520日登记结婚的愿望,河南开封、广东深圳、四川绵竹等地婚姻登记机关正常为新人办理婚姻登记业务,受到广泛好评。

【点评】

通常而言,各地婚姻登记处的办公时间是法定工作日的周一到周五。但对于新人而言,选在520日这一天结婚,蕴含着彼此之间的情愫,寄托着相伴终生的期许,别具纪念意义。回应群众期待,调整工作时间,相关部门“为爱加班”,以便利服务成人之美,为有需要的新人送上了一份甜蜜祝福与浓浓暖意。

日常工作虽有上班下班,群众需求不分周中周末。现实中,由于工作时间不便请假,或者临时遇到突发状况,人们难免需要在非工作日、非工作时间办理业务。面对群众的办事需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让群众少跑腿”“为大家办成事”,正是“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生动体现。

8小时以外,双休日之中,不应成为公共服务的“盲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政务服务中心“午间不间断”,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陕西省西安市多个区县市民中心“周末不打烊”……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地不断优化政务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时间的延长,换来了服务效能的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提高。各地政府甘当“店小二”,彰显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丰硕成果。

政务窗口,也是观察党风政风的窗口。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工作人员以热情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及时详尽回应诉求、尽职尽责完成工作。很多群众反映:门不难进,脸不难看,关键事也不再难办了。时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开展。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把群众点滴小事当成“心头大事”去做,既是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取消单位介绍信,到“一部手机办登记”,再到最近国务院同意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我国婚姻登记流程逐渐简化,成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生动缩影。手续“瘦身”、流程“减负”,服务不能“缩水”。这一方面需要工作人员树牢公仆意识,磨炼工作本领,让服务跟着需求走;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人员调配和激励机制,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给予工作人员更多关怀。坚持倾听群众心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就一定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所需,将为民造福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让外来建设者增强归属感(暖闻热评)


【事件】一双粗糙的手在黑白琴键上跳动,一曲《致爱丽丝》悠悠响起……前不久,广东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落成,农民工易群林受邀第一个登上舞台演奏。易群林来自湖南岳阳,已经在深圳工作生活近20年。这个文化场馆,是他和上千个工友们用3年时间建成的。能在自己建设的音乐厅里为工友们演奏,易群林感到很自豪。

【点评】

易群林演奏的钢琴曲,拨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始终葆有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扛得起生活,弹得出浪漫”,这份对生活的热忱,令人感动。

一座音乐厅,将舞台的首演机会献给它的建设者,“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份对劳动者的尊重,让人敬佩。

音乐厅的舞台也是城市的窗台,由此可以观望一个城市的精神风采。城市的艺术殿堂,对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开放,无论职业、年龄,人人都可以在此徜徉,都能感受到尊重和温暖,这彰显的不仅是艺术的纯粹,更是城市的包容。

在深圳的近20年里,易群林进过工厂、干过流水线、做过建筑工,抹灰、砌砖、打混凝土样样在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通向远方,易群林与千千万万个外来建设者,用拼搏奋斗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他们建设城市,也渴望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

几年前,同样是在深圳,有街道管理者在繁忙的地铁口和广场上摆放了8台公益钢琴,供人免费弹奏。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后来被频频弹奏,钢琴越来越受欢迎。88个黑白琴键,汇成一条纽带,连接着城市里素不相识的人,弹奏出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渴望。

两个关于钢琴与城市的故事,有同样的启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以户籍为界限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性障碍,让外来建设者更便捷体面地享受城市公共资源,正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和能力。从农村来到城市,不只是生活空间的转移,更意味着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转变。让外来建设者看到在城市定居的希望,增强在城市的价值感、归属感,既需要更完善的制度保障,也呼唤更细致的人文关怀。

令人欣喜的是,各个城市都已行动起来。上海“巡回体检车”开进外卖、快递站点,体检项目享有专项补贴;天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满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需求;长春已建成提供饮水、饭食加热等服务的“工驿站”288个,每年惠及户外劳动者约1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外来建设者,在城市享受到更暖心的服务。

此心安处是吾乡”,敞开胸怀,温暖善待,把外来建设者当“家里人”,为他们拼搏奋斗提供更大舞台,城市也将收获更多惊喜与精彩。



青春当与时代同频共振(暖闻热评)


【人物】“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吴丹

【故事】吴丹是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党委委员、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主任。20年来,她致力于前沿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从成像原理、成像序列、重建模型等方面提升了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速度、对比度,实现成像尺度从宏观到介观到微观的逐步突破。她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科研成果被全球50多家机构采用。

【点评】

二十载孜孜以求,从“机缘巧合”接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国外顶级大学的“科研新星”,再到成为针对人体的前沿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专家,吴丹将满腔热情和聪明才智贡献给我国科技创新事业。

为了让医生看得更清楚,她不断突破医学影像分辨率和成像速度的极限。”这是国外科技评论专家对吴丹的评价。以“米粒雕花”的超高分辨率构建大脑的时空发育图谱,为胎儿大脑刻画精细结构图;研发3D高分辨率弥散磁共振成像技术,帮助临床医生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吴丹带领团队在科研之路上奋勇拼搏,形成了一系列引领国际磁共振技术前沿、支撑我国脑科学发展、推动我国医疗影像产业升级的新装置、新方法和新技术。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科研很多时候是从01的事,失败是很正常的。”吴丹从不抱怨科研的苦,在她看来,学科发展需要一线科研工作者反复探索试错,不断将科学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正是凭着探索未知的一腔热情,面对技术难题和未知挑战,吴丹百折不挠、孜孜不倦,不断攀登高峰。

创新的领域很宽,而个人的精力有限,该向哪里冲锋?关键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盯科技前沿,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我的成长,和中国磁共振成像产业的成长同频共振。”吴丹组建的这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磁共振影像团队,取得了多项领先国际的科研成果。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以吴丹为代表的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砥砺奋进,汇聚起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激扬的青春,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绽放光彩。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纵览第二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新时代好青年在乡村带动农民致富,在社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在车间工厂钻研节能降耗,在职业学校向学生传授手艺,在体育赛场上拼尽全力……他们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以自信自强、向阳而生的劲头,以胸怀梦想、脚踏实地的笃行,写下壮美的青春华章。对于广大青年而言,唯有把个人的梦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全力以赴、奋勇拼搏,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激发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暖闻热评)


【人物】民间河长胡福庆

【故事】77岁的胡福庆,是浙江杭州的一名民间河长。2014年至今,他每天义务巡查河道、清理河道两侧垃圾,采样测量河水相关数据、监督水体环境质量。8年多来,胡福庆累计巡河里程超6000公里,巡河时间超4000小时,写下巡河日记3000多篇,以奉献和热爱守护水清岸绿。

【点评】

在胡福庆家里,标注采样日期和样本质量的一个个水瓶,记录水体特征与河道状况的一本本日记,见证这位民间河长多年如一日的巡护足迹。没有报酬,无论寒暑,胡福庆巡河脚步从未停歇,为守护水清岸绿贡献着力量。详细的日记,也为“黑臭河”变身“清水河”留存了生动“印迹”。

虽然是民间河长,但胡福庆干得不马虎,还摸索出了一整套巡河护河的经验。从自制一根既能收集垃圾又能测量河水透明度的捞竿,到自费购买水质检测设备并学习测量水样指标,再到结合日常记录、月度分析对河水作出“体检报告”,胡福庆不仅装备齐全,还练成了判断水质的“火眼金睛”。在每日例行巡河中,他还关心河岸绿化带干不干净、雨水口是否有污水流出、水生植物生长情况等,遇到违规垂钓、倾倒污水等不文明行为,他也会挺身劝阻。如今,尽管巡河范围越来越大,但胡福庆的工作丝毫不打折扣,“每次走在河边,看到散步的市民,他们开心,我更开心”。

胡福庆虽然是独自巡河,可和他并肩战斗在“护河战线”的伙伴越来越多。在他近年的巡河日记里,“水质清澈”“水面无漂浮物”等字眼频现。出现这些可喜变化,不仅要感谢像他一样坚持巡河的“流动哨”,更得益于专项治理、巡护反馈、协调处置等连环行动打出的“组合拳”。日常巡护中,胡福庆发现的异常情况,经过工作群、电话等报告后,都能及时得到责任部门的妥善处置。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广泛发动民间力量参与护河治水、不留管护死角,责任部门精准解决问题、变集中式治理为常态化治理,这样相互配合的治理链条,让问题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为促进水生态环境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河长,如同一条河的“家长”,不仅要眼里有河,更要心里有河。这是以胡福庆为代表的民间河长“守水有责、守水尽责”的动力源泉。放眼大小江河湖库,民间河长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守一方水土、护一域清流。无论是主动放下渔船和钓具,投身义务巡护并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周海明,还是患喉癌后无法说话,坚持用小画板反映河道问题的“无声河长”张海清,成千上万的民间河长与村民监督员、义务护水队、亲水志愿者等一起,秉持爱护之心、责任之心,充分激发了河湖管护的民间力量。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发挥民间河长的作用,建设人人共享的生态文明。从“河长上岗、生态变样”到“全民参与、人人护河”,有理由相信,更多守护“水清岸绿风光美”的生动实践,将在迢迢水岸、悠悠长堤间绘就更美画卷!



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暖闻热评)


【关键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事件】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通过“三甲医院+社区服务+医生巡诊”的联动模式,让养老到医疗实现“零距离”;推出线上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菜单式”上门服务……近年来,各地积极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设施,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

【点评】

从各地实践看,开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不仅能帮助老年人解决吃饭、护理等生活难题,还能让他们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

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要跟进到哪里。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但现实中,一些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老年人,同时很多空巢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的需求增加,居家养老遭遇难题。为了更好推动老有所养,各地通过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把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并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衍生出多样、细分的服务,致力于在家门口“一揽子”解决老年人的民生需求。如今,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驿站等,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乐享晚年的“幸福驿站”。

养老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发展,离不开多方合力。从开展消防等定期巡查,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再到加强从业人员管理等,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把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保障照料中心的平稳、安全运营。当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往往存在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样急需社会力量的加入。在这方面,多地出台政策鼓励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比如,天津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自有设施或租用房屋开办照料中心;四川成都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养老照护机构。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养老服务中来,一定能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做好社区养老这篇大文章,不仅要建设和完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得让整个社区的硬件设施和风气氛围朝着“老年友好型”发展。这一方面需要做好社区微更新、适老化改造等,让老年人居住环境更舒适,出入更方便、更安全;另一方面则需要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社会参与机会,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断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让优质养老服务成为社区标配,才能不断增进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与老龄化趋势及养老需求相比,我国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还存在不足。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不断发展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养老产品与服务,才能共同守护好老年群体的切身福祉。



大山深处“守桥人”(暖闻热评)


【人物】桥隧工王先洪

【故事】“守桥人”王先洪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宜宾工电段大关桥路车间桥隧工。从事桥隧工工作15年的王先洪,如今是车间维修队长,负责对车间管内142座桥梁进行安全监测和巡检排查。“守桥人”的工作不分寒暑,登高作业、桥梁巡检、监测数据等任务既需要细致负责,也离不开过硬的技术能力。认真排查每一个异常数据和零件背后的安全隐患,王先洪和同事们坚守着“守护好每一座桥”的职责。

【点评】

大家一定认真检查,核对各项监测数据,确认一切数据正常,保证大桥安全。”每次开展桥梁安全监测,王先洪都会反复叮嘱工队人员细致检修、不留隐患。一敲、一测、一拧、一望,然后赶赴下一座桥梁进行巡检作业和数据监测,王先洪和同事们始终全身心投入、毫不懈怠,为的就是通过及时精心维护,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穿桥墩、攀钢梁、敲螺栓……桥梁巡检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守桥人”的工作繁琐而紧张。他们的心愿都是共同的:各项监测数据正常、及时排查清除隐患、望着通过的列车安全平稳驶向远方。

然而,要达成这样的心愿,“守桥人”需要付出不寻常的努力。王先洪所在的工电段周边山高林密、地质复杂;高铁桥梁维护需在夜间进行,可视条件有限,要利用“天窗点”对多达20余万颗高强度螺栓分批次进行防松防脱检查;冬天遭遇大风天气,人被吹得浑身哆嗦,夏天使用电磁加热设备,作业人员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条件艰苦、考验重重,一个个“守桥人”用坚守和付出,将保障列车安全通行的职责融入每一次锤敲手拧、每一次监测比对。

桥梁巡检监测必须细致入微。小到一颗螺栓松动、一处数据异常,都可能带来风险隐患,容不得半点马虎。除了运用高精度设备和手段监测桥梁整体情况,王先洪和同事们还定期对梁端梁缝距离、活动支座倾角等进行人工监测。巡检时,王先洪经常亲自上阵,顺着检查梯下到桥墩墩台仔细查看,确保支座不存在开裂、锈蚀、变位等问题。为了对桥梁各部细节进行检查,他还需要攀爬几十米高的刚性吊杆,使用敲击辨音等常规检查方式:“如果有木木的杂音,说明可能是有砼脱落露筋、螺栓松动等病害,需要及时查找病因,有效进行整治。”正因如此,有人把桥隧工称为“桥梁医生”。只有把认真负责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细节,精准查病因、及时除隐患,才能守好桥、护好路。

坚守源自责任,奋斗铸就不凡。从往来奔波清理垃圾、给游客提供更优美环境的景区环卫工人,到在人流密集的车站为旅客提供暖心服务的铁路员工,再到加紧施工、抢抓工期的工程建设者,众多劳动者坚守工作岗位,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奋斗与付出。每个人立足自身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必将大有可为、干有所成,形成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让“诗和远方”的故事更精彩(暖闻热评)


【关键词】旅游专列

【事件】春暖花开,我国旅游市场快速升温,人们出游意愿高涨。近段时间,不少地方以旅客需求为导向,纷纷推出文化旅游、赏花旅游等“定制化”旅游专列,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熊猫专列”“油菜花专列”“牡丹专列”等特色线路,广受游客欢迎,让流动的中国更加充满活力。

【点评】

乘坐“探秘古蜀”旅游专列,深度畅游九寨沟、三星堆博物馆、都江堰等景点;搭乘陕西“油菜花”定制服务旅游专列,在秦巴腹地欣赏“人在花中走,犹如画中游”的烂漫风景……一趟趟旅游专列北上南下、东进西行,彰显旅游市场的澎湃活力。

旅游要发展,服务是关键。今年初,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带动大理旅游再度火爆,“有风专列”应运而生;随着露营热度升高,不久前,黑龙江省文旅部门将自驾、露营和登山等元素集合在一起,举办了首届自驾登山节。这种紧跟市场热点的能力,正是各地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体现。与自由行相比,旅游专列具有定时、定点、定线等特点,还随车提供医疗等服务,让出行既舒心又放心。此外,一些专列还举行特色表演、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游客“在路上”就能拥有“沉浸式”的文化之旅。用心服务,温暖了旅途,也照亮了旅游产业的前景。

当下,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抢抓机遇,持续提升市场的热度,关键还在于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只有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让更多游客愿意来、留得住。比如,泼水节期间,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不仅推出博物画展、龙舟比赛、泼水节主题音乐演唱会等活动,丰富人们的游览体验,还在各大会场、火车站、机场等地安排志愿者,解答游客疑问、为特殊人群提供帮助;“五一”假期,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提前开园、常态化开放夜长城,为游客带来更多新体验;上海推出打卡点配置充电宝、轨道交通延时收班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便利……快速精准对接游客需求,用心做好服务保障,让游客感受到服务的精度和温度,才能不断提升旅游市场的热度。

今天,中国消费者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旅游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从跟团游到自驾游、定制游,从看风景到重体验,从传统热门目的地到新晋网红打卡地,日益增长的旅游新期待,呼唤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比如,不少游客在欣赏原生态风景时,也希望有便利的交通、整洁的公厕。适应文旅消费新需求、紧跟新趋势,完善配套、提升服务,让游客体验到优质产品的新意,也感受到优质服务的心意,文旅产业必将更具活力。

火热的文旅市场,一头连着“诗和远方”,一头连着消费、就业与民生。推动文旅产业更好发展,全面激活文旅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前进道路上,进一步深耕细作、优化服务、创新供给,切实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让“诗和远方”的故事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