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天洲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天洲市有关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工作目标,积极推动并深化拓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结合实际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充分融合,多措并举促创新,全力以赴抓落实。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阵地建设总体情况

积极构建“中心—所—站”三级组织体系,延伸设立实践点(基地),有效整合五大平台功能,加强各部门联动,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搭建文明实践活动全域矩阵。建强实践阵地。全市共建成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乡镇文明实践所X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X个,实现全域覆盖。通过现有资源改建、联动社会资源共建、结合实际新建,建成实践基地X个、实践点X个,构建起上下贯通、软硬结合、集约高效的文明实践矩阵。盘活优势资源。严格按照天洲市星级实践中心评定标准,打造“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文明实践典范,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调研走访等方式摸清我市“家底”,唤醒“沉睡资源”。市级整合文博图、科技馆、好人园等资源,文明实践遍地开花;实践所、站整合2.7万余平米空间,优化道德讲堂、乡镇影院等资源,推动阅读推广、健身舞蹈等设施设置更加便民化。所有实践阵地全时段对群众开放、活动常态化开展,并主动邀请周边群众参与,切实提高阵地使用率、群众满意度。协同联动开展。每年市委常委会围绕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等专题研究X次,市文明委组织成员单位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席会议X次,重点解决阵地建设、活动项目开展等工作。组织联席单位制定年度及月度活动计划,搭建文明实践“云平台”,开设电子地图,将全市文明实践阵地资源同步链接线上,实现不出中心,对全市实践所站的全面指导、全面督促、全面巡查。

二、队伍建设及其活动情况

在建设队伍中,天洲市不断筑牢志愿服务组织基础,凝聚志愿服务各方力量。完善机制建队伍。按照“8+N”标准建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三级书记分别担任各级志愿服务队长。总队配置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助学支教、扶贫帮困、文明新风等X类服务队伍,各镇(街道)、村(社区)结合工作需要,成立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全市共成立志愿服务队X支,注册志愿者X万余人。总队依托中心全年开展不少于X场次实践活动,所(站)制定并公示本月及次月志愿服务活动计划,每月开展志愿活动次数不低于X次,其中理论宣讲活动不低于X次。专业力量带队伍。市级机关全部成立志愿服务队,实行市级机关党组织包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制度,从理论宣讲、文化教育、法律科普等各方面推动市级志愿服务力量向镇村倾斜,每月下沉实践所站开展活动不少于1次。充分激活农村各类志愿力量,广泛吸纳“百姓名嘴”、返乡创业人士、文化能人、法律工作者、医护人员等专业人才X余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实现志愿服务全领域覆盖。建立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对接机制,累计开展志愿服务X场次。组织培训强队伍。每年举办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能力提升业务培训班X期。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实战演练等方式对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自护、医疗常识等方面培训X余次。常态化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蓝天救援队等X家专业志愿组织召开座谈会,推动成熟志愿组织与各镇村志愿服务队交流合作,已成功培育镇村X余支特色明显、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队。

三、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情况

天洲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切实把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实践活动主线,多措并举,提升实践活动成效。建强宣讲队伍。组建由总队长、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党校讲师等X人的总队理论宣讲团,精选老党员、乡贤、道德模范等X人“百姓名嘴”宣讲团,发动网评员、信息员等组建“新e站”网宣团,精心挑选文艺骨干X人组成“理论宣讲说唱团”,开展“学习小分队”送学上门活动。创新宣讲形式。中心、所、站组织群众全程观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打造《二十大精神二十人讲》《二十大精神到我家》《二十大精神到心坎》宣讲项目,依托中心、所、站宣讲X场,受众X万余人。组织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集中学、互动学、实践学X场次,搭建“六点钟课堂”、板凳课堂、乡间微讲堂、莘子学堂学习宣讲阵地X处,发放党的二十大“口袋书”8万余本。注重实践结合。围绕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明实践新思想,落实新举措。开展“听见天洲市听见你劳模分享会”X场,弘扬劳动奋斗精神;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E起行动”直播活动,倡导勤俭节约社会风尚;常态化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总书记好人回信分享活动,X名好人、文明家庭代表畅谈二十大报告心得;开展优秀志愿组织、志愿者表彰活动,弘扬志愿服务典型。

四、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情况

把文明实践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融合,实现文明理念、理想信念双提升。聚焦首要目标任务。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围绕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爱国主题分享活动、全民阅读活动、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以“文明X天洲市心仪文明”为主题,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系列活动X余场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征集群众意见建议X余条。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投入X亿元改造X条背街小巷、X个老旧小区,新增停车泊位X个。群众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厚植家国情怀,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聚焦深化移风易俗。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省率先制定《天洲市移风易俗工作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晒一晒”“议一议”“评一评”我的村规民约系列活动,线上展示X批次X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印发拒绝高额彩礼、拒绝升学宴谢师宴承诺书X万余份,编排《礼你不理你》等文艺作品,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巡演活动。组织移风易俗包片单位常态化开展巡查,按季度印发《天洲市移风易俗工作巡查通报》,20XX年通报X起小规模超标现象,全市未发现大操大办、新增豪华墓葬等现象。聚焦激发时代精神。每年组织“文明家庭”开展“家风家训大家谈”座谈会10余场,发动全市中小学生以“家风家训”为主题创作书画作品X余幅并选取部分优秀作品进行线上线下展出。组织X对老党员夫妇举办“金婚仪式”,畅谈文明节俭家风故事。

五、精准化常态化服务情况

围绕有效对接群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为导向,选树培育一批志愿服务项目,提升文明实践质效。精准设计项目。通过入户走访、“云平台”征集、“心愿邮筒”等多种形式,汇总形成X个志愿服务项目,通过XX融媒APP发布。按照“年有安排、季有主题、月有活动”要求,编排全年活动计划。通过民意调查、网络问卷等多种形式精准把脉群众需求,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库,常态化实施普惠型志愿服务项目X个,特惠型志愿服务项目X个,深化拓展“梦想改造+”“党员爱心妈妈”等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完善项目流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成立-招募-实施-评估-优化”管理体系,市民政局每年投入X万元进行项目扶持。通过中心(所、站)实时发布活动项目,依托窗口单位、实践基地点、景区、学校等阵地,以易拉宝、电子屏等形式广泛宣传服务项目,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度。设立“志愿监督岗”,累计邀请X名群众全程参与监督项目规范化运行。突出个性服务。构建“四单”贯通的工作模式,群众根据需求通过“云平台”进行在线“点单”,市志愿服务总队后台审核“派单”,市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根据需求,分类进行履约“送单”,基层群众在活动结束后“评单”,实现了“菜单”从群众来,经过“加工”又回到群众中的良性循环。有效满足群众个性化志愿服务需求,确保志愿服务常态长效。

六、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主体作用发挥情况

研究制定《天洲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市委主导、部门协同、镇村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严格落实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年初收集汇总全市各单位、各镇(街道)、各村(社区)全年活动计划,对不符合志愿服务精神、群众需求、活动要求的计划进行完善整改。从整体谋划、组织实施、督查考核等方面明确目标任务,夯实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量化督查考核。各文明实践所每半年向市文明实践中心汇报工作情况,中心每月对各镇(街道)、单位通过“云平台”上传的活动信息进行审核,并给予ABC等级评定。根据统计结果,实行月交办、季通报、年考核机制。经过两年评定,A等次活动由X%提高至X%,活动质效显著提升。强化五大平台牵头单位及各联席单位工作内容的整体设计、统筹推进,每季度组织一次现场推进会,对新建、续建实践所进行现场调度推动。每年组织召开联席会议X次、常委部长列席各镇(街道)文明实践专题党委会X次、专项工作会议X次、业务培训会议X次、“站长讲堂”X期、总结表彰活动X次。推动全民参与。发动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青年志愿者帮促中心,实现对社会组织的全程孵化和培育。同时深入挖掘典型事迹,持续推动“三向”好市民走进《听见XX听见你》直播间,广泛开展“三向”好市民、“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吸引群众积极投身文明实践。范猛、沭东花园社区先后荣获省学雷锋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七、文明实践作用成效情况

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助力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等工作开展,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助力振兴发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小杨庄、富驰家园、老范村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绩斐然,苏北农房建设现场会在天洲市顺利召开。“四到家门”“五进五送”等志愿活动,让产业专家、农技专家深入基层发挥作用,切实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累计培育省级特色田园乡村X个,天洲市级特色田园乡村X个,文明城市创建、美丽天洲市建设效应不断放大。提升文明程度。天洲市共有县级以上文明村X个、文明镇X个,占比均达X%以上。广场舞、乡村大舞台、纳凉晚会、丰收节等已成为广大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对文明实践工作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均达X%以上。实现效用叠加。统筹运用“两中心一平台”,实现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习强国平台资源共享、阵地共用、数据共通。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嵌入X融媒APP,设立专题专栏。成立“文明实践”平台运营工作室、“学习强国”编辑工作室,组建以市镇村X名文明实践联络员为基础、以融媒记者为补充的平台工作队伍,通过机制共建、平台共用、资源共享、宣传共推,实现平台互联互通、同向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