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在政协全会上发言材料汇编(10篇)
目录
1
.加快推进xx农业农村现代化(民革xx市委会主委) 2
2.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民盟xx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4
3.打造“新型储能之都”(民建xx市委会主委) 6
4.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民进xx市委会主委) 8
5.为社区养老注入新活力(农工党xx市委会主委) 10
6.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致公党xx市委会主委) 12
7.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优化升级(九三学社xx市委会主委) 14
8.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台盟xx市委会副主委) 16
9.为民企发展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18
10.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无党派人士代表) 20
近年来,xx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与“在全省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中当好排头兵”的要求相比尚有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在聚焦重点、突出特色上下功夫。为此建议:
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努力打造“精准农业港”。着力完善现代科技装备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推广使用北斗定位播种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并扩大应用范围和场景,开展耕地质量、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园艺机械等关键环节技术攻关,探索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努力打造“绿色农业之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标准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研发平台,健全城乡一体化垃圾治理体系,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建设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大基地,实施良田强基、良种赋能、良技示范工程。深入实施保护性耕作、黑土地保护项目,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追溯机制,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建立育种创新体系,发展特色化种植、标准化养殖、打造生态化渔业、突破林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微生物产业。打造龙头企业“新雁阵”,制定农业品牌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创响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产品品牌,建立市级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制度,推动xx农业品牌数字化、品牌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转型升级。
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产业,xx应立足新发展格局,把握“赛道”切换,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为此建议:
伴随前沿技术迭代升级和发展,尽早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行动方案,分步实施、梯次培育。依托本地重要科创平台和研发机构建立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对识别出的颠覆性技术或项目,推动项目落地转化。激励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引领我市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抓好技术供需对接,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营造宽容审慎、敢闯敢试的未来产业发展环境。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等建设为契机,开展全方位主动服务与深度合作,实现“科”“产”融合。设立未来产业投资基金,着重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一批“老字号”“原字号”企业升级改造为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投小投早投硬科技”,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对未来产业领域创新型企业耐心投、放心投。建立战略咨询专家团队,编制科技预见报告,及时发布未来产业发展指引,避免产业重复投资,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xx新型储能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新型储能装备制造及配套关键核心部件制造企业集聚发展态势,具备打造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具备很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稳定性的“新型储能之都”基础。但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仍存在差距,为此建议:
强引领,以打造“新型储能之都”为定位,编制我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储能产业发展和推广协调工作机制,在构建新型储能有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重培育,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带动重点企业发展,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攻关,积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机融合,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应用,加快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推进新能源项目配套建设集中式新型储能电站,构建电源出力特性与负荷特性匹配的友好型电源集群。有序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电站。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推动开展冷、热、电、储综合能源服务。拓展新型储能与其他领域结合的业态范围,支持构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电池租赁等新型储能生态体系,鼓励在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和超级快充站配置储能设施。
加强xx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为更好地服务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此建议:
聚焦教育发展,确保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造“安全、健康、乐学、成长”的教育场景。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聚能科技进步,有效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科普大格局。加快科教融汇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高校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提升高校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率。统筹推进创新空间、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建设,有效培育创新文化发展,让领军人才脱颖而出,让有真才实学的青年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聚力引育用留,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聚集地。加速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深入实施“xx英才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面掌握人才相关数据情况。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平,搭建人才和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引导高层次技术人才在技术攻关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取得突破性成果。
截至目前,我市建有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xxx个、改造社区养老服务站xxx个,老年人家门口“养老服务阵地”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缺少政策体系进一步支持、专业人才不足、长护险制度未试行等问题。为此建议:
探索社区养老服务自我造血,创新智慧养老发展模式。积极鼓励社区养老服务业与金融机构深层次合作,搭建多元化养老服务平台。盘活现有社区资产加以经营,推出陪诊、助浴、代采等特色衍生服务,增强社区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引进上门增值服务包的新概念,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实现增值服务创收。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统筹社区养老人才布局,加快职业集群建设,探索从疾病预防、慢病干预、失能康复到安宁疗护等多种职业延伸的发展机制。完善养老护理培训和岗位激励政策,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服务,鼓励老年人以老助老、互相帮扶。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盘活社区养老机构运营。从有医疗资质的社区养老机构开始推行,逐步拓展到社区居家照护。探索设立统一的长护险基本服务项目目录清单和基金支付的基础费用清单,采用“服务给付”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突出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实现长护险试点效果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新篇章,在xx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中当好排头兵,发挥区位优势、做优通道、做实平台,持续深耕xx、拓展xx。由此建议:
树立“东北口岸都是xx向北口岸”理念,优化都市圈布局,以xx首位度提升的重点突破和溢出效应,带动都市圈整体提质增效。促进东北板块联动,与大连双核牵引,与x-x-x城市群多核联动,以“一盘棋”参与东北亚经贸合作。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探索共建面向东北亚“飞地经济”“园中园”,打造全国面向东北亚经贸的“一站式”集散中心。
构建完善的东北亚集疏运综合体系。做优海空通道,做强陆路通道,加快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实现公铁海航“一单制”。深耕日韩传统市场,让xx成为日韩在中国投资布局的“首选地”。深化精准对接,重点在无人机、智能汽车、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等新兴动力产业领域,挖掘增量。实施对俄贸易主体引培计划,提前布局,打造一批境外示范合作区。抢抓投资合作先机,构建“买全俄卖全国、买全国卖全俄”的对俄贸易格局。开拓对蒙贸易市场,积极承揽高速公路、电气线路、铁路、天然气、石油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与蒙古在采矿、制造业、畜产品加工、建筑、餐饮等领域合作,并逐渐向矿产品深加工、绿色能源等领域拓展。
xx当先锋、打头阵,要聚焦新兴产业培育、优化产业链,推动新技术、新模式与产业深度融合,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由此建议: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用”深度合作、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构建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答题、各类创新主体协同联动、相互赋能的区域创新联合体。加快形成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持续营造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在机制设计、主体培育、政策导向、资源配置上持续发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围绕重点产业链,着力突破关键基础材料、零部件核心技术,成体系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以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促进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新药研制等未来产业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集群,充分激发“政产学研金”各类创新主体成长活力。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深度合作,在生产、经营、研发等环节嵌入数字化系统,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或直接面向市场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自有品牌产品,聚焦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xx市始终将人才作为振兴发展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设立“xx市人才编制池”,在人才引进方式上实现“柔性引进”转变,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果。为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由此建议:
量体裁衣,加速推动人才评价政策的细化和落地实施。要因地制宜、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注重实绩,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及时跟进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情况,结合实际对政策及时进行评估调整,不断优化政策的使用效能,最大限度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精神。完善监督,增强人才评价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保障机制,形成由政府“一元管理”向社会和市场“多元共治”格局的转变,注重强化人才评价流程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发挥第三方监测评估的作用,设立申诉通道,赋予评价对象一定的话语权,以有效地预防和纠正人才评价机制可能产生的不科学现象。开放共享,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一体化平台。尽快完善人才资源数据库,全面收集数据样本,为人才量化评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平台与企业、社会,省内乃至全国互通共享。贴合实际,在留住本土人才上发力。建立长效化机制,立足本地的大院大所大学,不断创新,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建设符合xx本土的科学实用人才评价培养体系。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要求,着力优化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为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稳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已迫在眉睫。由此建议:
着力提升服务民企法治能力,在全市执法、司法部门中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集中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突出问题。加强执法、司法人员法律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奖惩激励办法,制定企业参与执法司法评价机制,将服务质效纳入单位目标考核。积极营造公平公正法治氛围,由政府牵头建立执法协作联动机制,防范多头执法、重复检查,严防执法扰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公开执法部门权责清单。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让企业感受到执法公平,有“温度”。不断加强民营企业法治保障,加快形成系统配套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制度体系,依法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探索制定《xx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为民营企业市场平等准入权、企业家财产权平等保护构建清晰而权威的政策法规依据。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商(协)会党组织作用,推动民营企业加强法治教育,建立健全企业法制学习、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度,营造诚信廉洁的企业文化氛围。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xx要抓住实施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机遇,数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工业强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由此建议:
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跨部门组织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格局。做好科学规划,要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充分利用xx的产业、人才和创新优势,优化存量、培育增量、拓展产业链;大力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应围绕其主导产业,深入研究产业发展定位、趋势,瞄准头部企业,引进一批建链强链的旗舰型项目,落地一批促进延链补链的配套型项目。强化“链长+链主”机制,建设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构建公共支撑平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最优路径,构建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和大数据平台,实现生产制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新型工业化需要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要建立管理、规划、实施的新模式,要构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数据链,多链融合,实现数据确权、数据共享、数智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