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纵横:人才工作汇编(10篇)

目录

以系统观念引领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1 2

人才工作者要强化理论武装 2 7

抓好人才工作 夯实发展支撑 3 9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4 11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5 18

人才是第一资源 6 24

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7 27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 8 32

用人才“笔”,绘新旗“智” 9 36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好“人才”文章 10 38

以系统观念引领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坚持系统观念”虽然是就“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言的,但对党的人才工作同样适用,因为两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坚持科学思想方法指导,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把握人才工作战略方向

战略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谋划问题,而不能因小失大,因一时影响万世,因一域影响全局,因近期利益和局部利益影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首先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必须着眼大处、把握全局,善于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刻领会“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的深刻道理和长远意义,充分认识人才工作之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切实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将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关键位置,放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中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全面安排;必须树立长远眼光、大局观念、国际视野,放眼万世谋一时、放眼全局谋一域、放眼世界谋一地;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千方百计扩大人才资源积累,殚精竭虑加强人才资源储备;必须下好人才工作的先手棋,打好人才工作的主动仗;必须以人才工作为重要抓手,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必须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六类人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积聚和带动优势,用“人才红利”推动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凸显人才工作发力靶向

辩证思维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以辩证思维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人才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如近年来国外人才大量回流、国内本硕博毕业生不断增多等,也要看到人才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如国际国内范围内人才竞争不断加剧,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引进难度明显增加等;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如社会制度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人才政策优势等,也要看到我们的劣势,如比较劣势、后发劣势、体制机制尚未完善的劣势等;既要看到我们的成绩,如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逐渐提升、人才效益明显增强等,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如人才规模仍待扩大、人才质量仍待提升、人才结构仍待优化等。

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重点论,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到机遇大于挑战、优势长于劣势、成绩优于不足;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我国人才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就是要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大力创新体制机制,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更多的紧缺人才、战略人才、领军人才,以不断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增强人才效益、补齐人才工作短板。

三、创新人才工作理念与政策

创新思维是重要的哲学思维方法,是治国理政与立身行事必须遵循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核心思维方式。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视角、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破除僵化思想和惯性思维,产生新颖、独到、有创意成果的崭新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以创新思维做好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人才观念。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坚决破除制约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束缚,坚持以观念创新引领人才工作其他方面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领跑意识,摒弃跟跑观念;必须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认识误区,不拘一格引育和使用人才;必须树立全员、全过程引育人才的理念,真正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协同,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必须正确处理好引才和育才的关系,在坚持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着力培育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大力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两个人才市场;必须打破“坐等客来”的传统观念,主动邀请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必须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新思想,积极开展柔性引智,择优聘请“外脑”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以创新思维做好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人才工作,要求我们还必须不断创新人才政策。做好人才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坚决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陈规陋习和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引育方式,如通过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建设来厚植人才沃土,通过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方式来加快人才成长速度,通过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环境的营造来广泛吸引人才;必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释放人才培养的新动力和新活力,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必须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审制度,不断规范人才引进流程;必须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大胆破除出身、资历、年龄、年限等限制,坚决做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必须努力创设人才施展身手的平台和条件,积极创设人才创新创业的浓厚环境;必须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以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持续释放人才红利;必须根据人才的专长、需求和特点精准使用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必须充分信任、大胆起用、放手使用人才,不断促进人才持续、快速、健康成长;必须努力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包容个性的宽松、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和制度环境,使人才在这一环境里如饮甘醇、如坐春风、如鱼得水;必须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以有效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赋予用人单位以更大的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科研经费使用以更大的自决权,赋予领军人才以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坚决向用人主体放权;必须坚持用热心、诚心、耐心、细心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人才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更加重视人才。各级各类工作部门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切实增强人才引育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坚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奋力开创新发展阶段人才工作的崭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更为强大的智力支撑。

人才工作者要强化理论武装 2

人才工作是政治工作,党管人才是根本原则。对于人才工作者而言,作为引才管才的人,更要全面掌握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定位、目标、部署和行动,把政策措施吃透摸准,提高做好人才工作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为此,人才工作者必须强化理论武装,在理论学习中成为“政策通”,才能确保人才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确保各类人才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发挥才能。

  对人才工作要真重视。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中,说到底还是拼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占领制高点,就能引领新的时代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引进和培养更多人才,就能在下一轮大国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只要掌握了占据绝对优势的人才队伍,就能实现“弯道超车”。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各级党委要重视人才工作,加强对人才工作者的培养,切实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对人才作用要信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的。没有人才,就会失去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就会被其他国家牵着鼻子走。中国在这方面,体会非常深刻。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对我国发动贸易战,接二连三对我国尖端科技企业实施打压,其目的就是要打掉我们的关键核心技术,让我们无法在未来发展格局中抢占一席之地。针对这些种种打压,我们别无他法,只有依靠人才,就是要大力引进全球的尖端人才,同时加强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人才。

对人才队伍要真关心。人才也需要关心关爱,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贤爱才的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数不清的尊才爱才敬才的佳话。在当今时代,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就更要注重加强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对人才的关心,要体现在于人才做朋友,组织上要把对人才的关心关爱转变成实际行动,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才工作者的作用,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广大人才能够安心、安身、安业,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中,转化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抓好人才工作 夯实发展支撑 3

古今中外各种事例都雄辩地证明,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决定性因素,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最强劲的源动力、最核心的竞争力。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抓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要性,有利于夯实人才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

抓好人才工作是政策要求。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对抓好人才工作的态度坚决、意志坚定,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并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抓好人才工作是解决发展不足的关键一招。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科学思维来谋划人才工作,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吸引到发展洪流中来。

抓好人才工作是发展所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发展实践表明,但凡人才高度集中之地,经济都呈现高度繁荣之象,这一命题反过来同样成立。地区发展奋斗目标,要靠各类人才的智力支持。重大产业亟待人才来破题,核心技术亟待人才来攻关,关键岗位亟待人才来填补。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社会事业进步也需要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同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必须强化问题导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构建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人才工作体系,真正为“第一要务”配好“第一资源”, 以“第一资源”支撑“第一要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抓好人才工作是形势所迫。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当今世界已进入以高新技术和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开始从重资本向重人才转变,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从依赖物力资本向依赖人力资本转变。做好人才工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把人才作为最重要、最关键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海外人才回归、国外人才进驻,以平台、资本、环境的优势,吸引高精尖紧缺人才、事IT、金融等行业的高层次人才。积极顺应人才工作形势, 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进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门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时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些新表述、新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他明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面向未来,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打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稳步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举措落实落地。

  1、建设好高水平人才高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历史机遇,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紧抓全球人才流动新趋势历史机遇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经济优劣势区域重新布局,人才的战略性地位和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球人才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人才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流动速度持续提高;区域化和局部化人才流动趋势明显,欧洲国家、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才集聚型”全球城市;全球人才流动伴随明显学科特征,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成为人才流动活跃度最高的领域。我国经济与研发环境持续改善,人才回流拉力提升,已经开始迎接海外科技人才回流高潮。《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的5.3%2018年的4.3%的同比增幅。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支撑。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国际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建设好高水平人才高地,全面集聚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竞争,带动区域协同发展,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动力,必将重构国际人才竞争、科技竞争新格局。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将为建设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中国方案。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它们以不同方式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产生了一大批顶尖科技创新成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发展,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必将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全球人才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2、深刻把握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本质要求

  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各类卓越人才的高度聚集地,这意味着高水平人才高地城市(及城市群)将成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经济增长、改革开放的主阵地。只有深刻把握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本质要求,方能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去谋划和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深刻认识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目标。高水平人才高地代表着顶尖人才的高度集聚,科技创新的高度活跃,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支柱,具备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基础条件。在三地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不仅仅是将特定城市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而是要使三地在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充分发挥“头雁引领”关键作用,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归根究底是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到2035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的战略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好人才准备。

  准确把握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决定性要素,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团结各行各业人才,使人才自觉地投身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

  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须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创新氛围。

  3、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加强人才工作战略谋划和政策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战略支撑。

  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管人才是保证新时代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要求。要深刻认识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他强调,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近年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尤其注重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向改革要动力。如北京围绕首都发展、引进和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陆续出台系列人才政策。面向未来,三地更要紧抓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人才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推进符合地方特点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解决人才权限、评价使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突出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继续将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点任务进行谋划,充分发挥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加强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创新主平台主阵地建设,加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跨单位科研团队建设和项目合作,为战略人才集聚、培养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战略领军人才。

坚持完善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软硬环境。全球引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高水平人才高地要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必须拥有“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这是释放我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基础保障。要持续深化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改革,在创新科研成果评定、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改革中取得新的进展;要统筹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高品质、便利化的综合创新提升城市软实力;还要持续改善“硬环境”,加快优化“软环境”,真正帮助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不断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5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重视人才培养是党百年奋斗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无论在多么严峻的形势中,还是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党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常抓不懈,一以贯之。新时代更需要人才、依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新要求。当前,我们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其重要。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坚持走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为主的道路,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为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职能,高质量人才培养根本要依靠高质量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为人才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培养造就出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着力抓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人才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坚持以技术技能和创业教育为重点,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坚持以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为重点,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各类专业人才发展夯实知识能力基础;坚持以知识技能更新和能力提升教育为重点,建设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选择。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全方位人才培养的格局。

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进讲授式,重视启发式,鼓励运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育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开发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我们要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让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尽情展示聪明才智,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

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人才培养涉及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好人才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工作,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对编制、岗位和薪酬管理等体制问题提出改革举措,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改革人才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聚焦专业人才,尤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急需的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等,改进培养支持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评价方面,根据人才不同类别,分别实行学术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解决好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问题,提高人才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在人才流动方面,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在人才激励方面,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在人才引进方面,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投入保障方面,综合运用经济、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杠杆,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搭建支持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

人才成长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说学校教育阶段主要是为一个人成才打基础,那么,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特别是国家需要的“高精尖缺”人才,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继续培养、加强历练。新征程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还应重视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搭建支持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环境是影响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重视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重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制定和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支持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

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战略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统筹和全面加强各方面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社会发展急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各方面战略人才等。

调动各方面培养人才积极性,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机遇、创造条件。人才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依靠,需要在各项事业的专业工作实践中得到历练、增强本领、健康发展。各领域各部门各单位既是用人的主体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主体,要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把培养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实。积极为人才提供更多锻炼、培养和深造的机会,开辟更多发展渠道,搭建更广阔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必要条件,提供有力保障。在新征程上,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 6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着眼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党大力培养选拔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后,着眼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我们党大力培养选拔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眼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大力培养选拔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正是坚持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我们党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人才事业布局,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实现我们党确定的奋斗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都要靠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XX年的第十一位。新时代十年,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强国建设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历史性工程,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重点抓好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强大动力、提供强大支撑。同时,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下力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好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7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领导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人才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响彻中华大地。

  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

  20216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回收卫星”概念提出者陆元九、高原医学事业开拓者吴天一、“大国工匠”艾爱国等多位顶尖人才颁授“七一勋章”。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每一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会亲自为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发国家科技大奖。逢年过节,习近平总书记会委托中央领导同志看望德高望重的科技专家。每当党中央、国务院邀请专家学者到北戴河休假时,习近平总书记会委托中央领导同志前往看望,表示亲切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对专家人才的关心重视,为全党全社会作出了表率。各地普遍制定了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多地省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高度自觉。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

  各省区市党委以及地市级、县级党委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一些省区市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创新开展省、市、县三级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一些地方成立人才工作局、招才局、引才办等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

  密切思想联系,加强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这些年来,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国情考察、咨询服务、休假体检等活动,已经形成制度性安排。有关部门累计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130余期,参与人数达1万余名。切实帮助专家了解国情,增强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

  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对专家人才的团结、引导、服务工作。提升国防科工特殊一线骨干人才激励保障水平,在薪酬待遇、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政策,将党中央对特殊人才的关心关爱落实落细。

  2017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各级党委(党组)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对象,常态化地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有效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

  2021928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开幕,会上展出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509所副所长王伟介绍,卫星计划今年发射,作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卫星的发射成功将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中国太阳物理研究的发展,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步伐,推动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支持上海、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量身打造人才政策;编制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着手研究制定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人才举措;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国防事业,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使得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密集回报期。

  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壮大。专业技术人才从2010年的5550.4万人增长到20197839.8万人,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人才素质整体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10年的12.5%提高到21.2%,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由35.9%提高到48%

  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大幅提高。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相互成就,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天眼”探空到“墨子”传信,从北斗组网到神威超算,从5G商用全面推进到新冠疫苗加速研制……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喷涌而出,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节节攀升,人才优势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引导人才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建功立业

  史尉利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治医师。近几年,史尉利所在团队围绕软骨损伤修复这一国际前沿课题,建立软骨损伤早期诊断及损伤修复微环境创新理论体系,相关专利已经获得临床转化,越来越多患者将从这项创新成果中受益。

  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强大科技,离不开高端人才。

  2020年除夕刚过,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就出发奔赴浙江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心无旁骛,争分夺秒……首支疫苗研发团队在这里与病毒展开正面对抗。

  如今,我国正在推进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中国的新冠疫苗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

  当“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加速航行,人才发展对于国计民生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现。

  人才是时代的翘楚,人才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

  2015526日,初夏的浙江杭州,到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正在浙江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

  考察临近结束时,他对簇拥在身边的年轻科研人员们说: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只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我们国家的发展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靠创新、靠科技。在实现中国梦“关键一程”上,各类人才日益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人才引擎持续释放出澎湃动力。一个“万马奔腾”的人才春天,正扑面而来。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 8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今天,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今世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加大团结凝聚、教育引导、联系服务力度,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坚持“四个面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我们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同时,要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创新成果提供全方位保护,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让人才价值得到实现,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这为我们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求我们在人才工作中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好相关工作。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针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重点抓好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国际交流,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等制度,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用人才“笔”,绘新旗“智”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因此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人才是驱动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聚焦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干事活力。为打造人才“福地”树上新旗“智”。

握好人才笔”是要树立好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国以才立,政由才治。人才是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企业之核心,发展之关键,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未来。我们要立足各个领域人才紧缺的实际,所贵惟贤,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高举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爱护人才、凝聚人才四面旗帜,始终坚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落好人才笔”是要打造出多层次多方位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和引进质量,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全市中心大局上来。梧桐不栽,凤凰难来,引才不是“作秀”,也不是写表面文章,要切实营造好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能在各自领域尽其所用,全面合理开发利用,让术业有专攻成为一种常态。

运好人才笔”是要培养好人才全方面深度发展。人才的培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培育壮大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切实解决好“卡脖子”问题。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打造复合型人才,既要追求深度,又要拓展宽度,冲破各产业壁垒,积极贯通各产业链,为人才搭建好多方位培养体系。

润好人才笔”是要优化好人才建设的服务质效。坚持“引凤”和“筑巢”相结合,我们不仅要选拔好人才“种子”,更要改善好育才“土壤”,一方面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完备、高效的全周期创新创业服务链,搭建施展“拳脚”的舞台。另一方面为人才“松绑” 迸发人才活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努力营造好“人才立市、人才兴市、人才强市”良好氛围,从而绽放出人才“花朵”,为人才队伍量质双升打下坚实基础,结出高质量发展的“果实”。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好“人才”文章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人才与创新紧密联系,作为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明确人才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多措并举育才引才、留才用才。

完善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注重人才本土培育,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注重人才多元引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优秀人才引得进、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注重产学研深度合作,特别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多措并举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完善薪酬制度、设立奖励基金、提供晋升机会等措施,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提升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人才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为人才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管好人才的“一老一小”,为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潜心发展。

营造氛围促进人才作用发挥。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等方式,促进不同领域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创新灵感和创造力;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人才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在全社会树立崇尚创新、崇尚人才的鲜明导向,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立志学榜样、干实事。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人才。唯有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方能推动传统生产力更快向新质生产力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