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当前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安全等领域格局都在深度调整,因此基于形势多变的环境,必须要“确保粮食供给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新时期我国粮食供需发展现状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补齐物资储备短板、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做出重要部署。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为推动我国新时代经济发[1]展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我国粮食生产趋势
进入新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傲人的成绩:①我国粮食供给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进入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表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2020年的粮食产量比2019年增长56.5亿千克,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0.65万亿千克以上,实现“十七连丰”。②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受农业供给结构不合理及农作种植方式粗放式管理的影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连续4年减少,在有力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68亿公顷,比上年增加704000hm,增长0.6%。
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单产能力的提升是保障粮食增产、提高供给质量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合作社的推广,我国粮食单产能力不断提高,2020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2kg/667m,比上年增加0.9kg,增长0.2%。
我国粮食消费趋势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结构性改革,通过分析,我国粮食消费发展趋势呈以下特点:①城乡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差异逐渐缩小。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乡居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差距在不断缩小。②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用粮消费、工业用粮消费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口粮消费的比例逐渐降低。其缘由主要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③消费需求持续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居民对粮食产品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与我国粮食生产供给之间存在的错位供需矛盾需破解。④粮食浪费现象突出。据统计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
2.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所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及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中的各种新问题也日益凸现。解决好粮食安全生产问题仍然是“十四五”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我国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需要科学认识国内外发展的新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分析研判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要求。
种粮成本上升、粮食价格走低的双重挤压挫伤粮农积极性
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视,我国粮食生产总体不断提升,但是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粮农的种田积极性在不断降低,尤其是近些年,基于物价的不断上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农村闲置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大,其原因主要是种粮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流转成本的上升,粮农的收益却在不断下降,尤其是我国小麦、玉米的市场价格不断走低,导致粮农出现亏损。另外宏观政策的不完善也增加了粮农的种植成本。
粮食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资源环境约束带来新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是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的生产模式,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强调绿色生态发展,加大了对农药、化肥的使用限制,但是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问题仍存在,大量未被利用和分解的农药残余会导致土壤营养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尤其是基于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绿色、生态的食品被人们认可,市场价格比较高,而传统粗放式生产的食品则面临供应过剩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态安全。可见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国粮食产业将[3]面临日趋增强的资源环境的硬约束。
我国劳动力呈不断弱化趋势,基层农业技术力量缺乏
从大层面讲,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导致劳动力呈不断弱化的趋势。从单纯农村劳动力分析,由于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种粮收入的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劳动力弱化问题直接影响粮食的安全生产导致农村种粮积极性不断弱化。虽然进入新时期,依靠科学技术可以消除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实践也表明通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够有效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是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力量比较匮乏,虽然科技部门会组织科技下乡服务工作,但是其往往是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实施,难以真正融入种粮服务体系中,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相应的技术,甚至很多是由复员军人或者非农业技术方面人员组成的,难以真正服务于粮食生产工作。
3.新时期发展粮食安全保障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基于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所面临的新问题,促进粮食安全保障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粮食安全生产保障工作提供了指引,结合我国当前形势,发展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应该聚焦以下目标:
①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产量水平;②大幅提高粮食生产要素效率,缓解资源压力;③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提高种粮收益。根据上述3个目标,应该采取以下发展策略。
土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保障农民可持续增收土
导致种粮户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产业在产品质量、种粮效益等方面的竞争力较低。因此一方面我国要增强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当前我国粮食的品牌效应不高,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我国要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通,引导资源在多环节中的有效配置,增加粮食产业链条的增值效果;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引导,降低粮农生产成本,以此调动其种粮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种粮大户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支持。
适度调整品种布局,发展绿色产业
导致种粮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市场化导向,因此基于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必须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适度调整种粮结构,以提高农民收入,调动种粮积极性:①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发展趋势,合理引导种植结构。目前我国玉米产量比较大,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我国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度调整玉米的种植规模,增加豆类、高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满足市场消费者偏好。②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改变高污染、高消耗的模式。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我国粮食生产也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向低碳、生态的模式转变。③要大力发展绿色种植技术,实施生物种植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取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土壤的采集与检测,时时做好耕地地力评价数据的更新。
提高科研支持力度,提高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9.2%,科技创新已成为粮食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我国基层科技人才匮乏的问题:一方面我国要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通过构建科研共享平台,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率。其中高校必须要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结合我国粮食生产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基层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对现有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定期组织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充实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鼓励高校大学生毕业投入到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
厉行节约,杜绝粮食浪费
针对粮食浪费突出的问题,杜绝粮食浪费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浪费问题,并且要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为了降低粮食浪费,提高全民节约粮食的意识,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粮食的意识,浪费粮食可耻、节约粮食光荣的理念要深入人心,新闻媒体单位要加强宣传,高校要将节约粮食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节约意识。②强化科技创新,全民推广节粮新技术成果。我国要加强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环节的浪费问题。例如在收粮环节要加大对新机械设备的使用,降低收获过程中的损耗。
4.结语
总之,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绩,但是我国粮食供需仍呈紧平衡态势,当前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需要优化种植结构、增强粮食产业竞争力、提高科研支持力度,从个人做起,厉行节约,杜绝粮食浪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