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主题调研报告汇编(3篇)

粮食安全主题调研报告汇编(3篇)


目录

1

.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2

2.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政策 9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研究 16

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在全球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也步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向高质量发展期转变。在这种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我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明确粮食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战略依据。因此,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立足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和国际粮食经济环境,深入剖析国际粮食贸易新发展的内涵,结合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1.国际粮食经济形势分析

粮食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相互交织

粮食作为人类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掌控的主要目标市场,尤其是在受到全球粮食危机冲击和影响的今天,中国作为主要的粮食贸易国家之一,合理优化粮食市场和粮食资源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利益实现的根本性环节。美国作为世界粮食贸易大国之一的发达国家,通过抢占粮食市场话语权,制定关税保护、农业补贴、市场定价权等制度,打着粮食自由贸易的旗号,牢牢掌控国际粮食出口主动权,进一步巩固本国粮食出口在国际粮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以此实现粮食资源的利益最大化。而其他一些传统粮食贸易大国,如印度、巴西等国则主要通过隔离外部冲击、奖入限出等措施,在粮食供需价格高涨时期防止国际高粮价冲击本国粮食资源和物价体系,在应对粮食危机过程中禁止出口本国主要粮食作物,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世界粮食价格的暴涨,从侧面反映出粮食保护主义政策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有些甚至带有一定的临时性特征,国际粮食经济发展形势对各国粮食保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1]。因此,一些国家为保障本国粮食经济免受外资冲击,制定对粮食与农业生产相关产业的限制性投资政策,扩大本国资本在农业生产投资方面的比重,从而掌控粮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由于各国粮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实现本国根本利益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世界粮食危机的逐渐平复,各国粮食经济政策恢复理性,粮食贸易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粮食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粮食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相互交织,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粮食经济发展新趋势。

国际粮食贸易进出口地区日趋两极化

国际粮食经济危机在加深全球各国对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认识的同时,也逐渐加快国际粮食贸易进出口地区的两极化发展,使世界各国意识到保障粮食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正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粮食贸易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粮食经济大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环境也在不断深化、推进粮食自由贸易规则、市场经济秩序的优化调整,尤其是一些跨国粮食贸易企业,在实现粮食商品国际化生产、跨国界流动的同时,也加深粮食贸易生产与服务对跨国垄断资本的依赖,西方发达国家以此为契机极力推动粮食贸易投资自由化,实现各种形式的国际协调与经济合作,从而达到对全球粮食经济的跨国垄断作用。正是由于世界各国粮食资源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逐渐实现粮食生产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取代过去粮食生产的劳动密集优势,在这种大的趋势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自身技术、资本上的优势,大大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使其在世界粮食经济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导致国际粮食贸易进出口地区出现两极化现象,世界粮食出口资源逐渐集中到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具有资本、技术优势的几个主要粮食大国[2]。与此同时,国际粮食进口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及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自身粮食生产体系不够完善,本国人口增加和社会发展需求日益增大,很容易受到国际形势带来的粮食贸易自由化冲击,加深对跨国粮食贸易的依赖度,从而逐渐失去本土化供给体系,日益加剧国际粮食贸易地区两极化趋势。

粮食贸易霸权成为美国全球霸权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石油、美元、粮食是美国独霸全球的三大利器,美国作为世界粮食大国之一,以其人少地多的自然资源、发达的农业生产力、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在粮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一直都将粮食经济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在面对国际粮食经济危机时,不仅更加突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经济地位,而且进一步有效稳固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美国通过其在国际粮食经济领域中的话语权,积极推行一系列带有粮食经济霸权色彩的新规则及秩序,从而掌控全球粮食经济的制高点,借助国际粮食安全战略达到掌控全球霸权的目的。2008年全球爆发粮食危机,美国通过制定《农业法案》提高农业巨额政策性补贴,在向全球市场倾销粮食商品的同时,也逐渐具备控制全球粮食经济的条件,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在粮食农作物贸易方面一直位居世界第一[3]。在国际粮食商品定价规则方面,美国始终掌握有利的粮食定价权,充分体现美国的粮食霸权战略,2015年由美国政府主导的TPP新协定,在增加各种新的标准和要求的同时,将与我国有密切粮食贸易关系成员国之间的粮食贸易进出口关税降为零,对我国粮食经济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自身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粮食贸易战略主导意图。美国正是通过操控国际粮食贸易规则,从而操控全球粮食经济市场的主导权,强化自身的全球霸主地位,逐步实现其国际霸权战略,全球粮食贸易进出口格局日益失衡,美国一超独大的粮食经济发展新特征日益显著。

2.中国粮食安全的策略分析

从粮食安全到口粮安全

目前我国作为国际大豆市场最大进口国,年进口量已突破国内大豆产量的7.69倍,国内大豆产量已无法自给,而薯类产量则占比较小,仅占到粮食产量的2.33%,我国薯类粮食产量远远低于其他几类粮食品种,因此在研究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时,应重点分析大米、小麦及玉米的供给情况。大米、小麦分别作为我国南北方地区的主要口粮食品,自古以来人们对其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而玉米则是我国主要的饲料粮,这种粮食需求配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消费特点,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口粮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粮食品种。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国在无法保障所有粮食品种自给自足的情况下,首先应将大米、小麦的粮食生产安全放在首位,以此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口粮需求,在此基础上将粮食生产剩余资源利用到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发展上。

从粮食安全到食品多样化

中国的粮食安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往往涉及到诸多领域。从粮食安全总体战略层面分析,我国作为一个粮食大国在保证主要口粮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不断丰富国内食品种类,实现从粮食安全到口粮安全的转变,制定粮食品种多样化的安全战略。与此同时,政府还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研发更多、更新的食品,在满足传统主食、副食需求的情况下,使国内居民能够享受更多、更好的食品。另外,政府还应合理利用非耕地资源,增加粮食供给来源,除耕地生产粮食外,扩大水产品、山林食物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耕地生产的粮食产品。

主要粮食作物贸易策略

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饲料粮,是未来粮食经济需求增长速度最快的农作物,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动物产品产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就意味着在现有饲料转化率的基础上,肉类农产品行业对饲料粮需求会有所增加,且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口粮需求增长速度,未来国内玉米产量可能难以满足饲料粮生产需求。在这种粮食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玉米贸易应不断调高进口配额,通过国际粮食市场增加玉米的进口量,从而逐步放开玉米贸易市场。重点开拓阿根廷、墨西哥、秘鲁等水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南美地区,并将其作为我国玉米进口贸易的重要潜在区域,有效缓解国内玉米供给问题,以玉米贸易自由化改革为契机换取其他方面的经济利益。小麦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主食之一,受国内居民饮食消费习惯影响,小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既是人们的主要口粮之一,也是重要的进口粮食品种之一,同时当玉米价格上涨时,小麦也可作为饲料替代玉米,因此小麦占有重要粮食安全地位。我国小麦进出口贸易基本处于保护状态,保持较高的自给率,同时根据小麦特点选择合适的贸易来源地,在小麦贸易伙伴的选择上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传统小麦贸易区域为主,同时兼具与中国签署FTA的其他国家。随着国内粮食科研人员深入研发优质麦品种,国产优质小麦比重不断上升,未来小麦进口可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饲用小麦,同时继续保持一定关税配额量。另外,大米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主食之一,近年来我国大米进口趋势逐年上升,在保持较大程度的自给率同时,主要以亚洲地区为贸易来源地维持一定进口量,同时拓展巴西、墨西哥等潜在大米贸易伙伴国。

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

从粮食安全国际化视角出发,我国通过农业资本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或水土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其提供优良粮食品种,引入科学的现代种植技术,甚至变相租用土地进行粮食耕种,使得这些国家粮食进口得到有效控制,为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留出更多空间[4]。通过这种投资、援助和粮食贸易的良好共生,促进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此举既展现出中国的大国风范,又是对自身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种战略布局。特别要强化我国对非洲、中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经贸合作关系,为自身粮食安全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另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参与国际贸易组织谈判时,应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利,并联合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主张将粮食作为特殊产品列入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议中,以此争取到更多国际粮食贸易政策,最大程度保护口粮,为合理调控本国粮食贸易提供路径。

3.结语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粮食经济形势,我国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变化,制定相应的粮食安全方针策略,通过一系列调控手段,不断调整粮食供给状况,缓解国际粮食经济带来的压力,克服粮食贸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顺应新的粮食经济发展形势,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政策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多次谈到粮食问题,涉及粮食产量、粮食播面、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举措和指标等。在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个重要话题,因为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居安思危、紧抓不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又一次证明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当下,网络上流传着不少关于担忧中国粮食安全的文章,向公众传递着我国粮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的信息。作为一个农业经济研究者,我欣慰于公众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但同时也深感这些文章中存在着很多误识、误解和不实,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基本判断存在严重偏差。有些网络文章内容源自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有些谈的是多年以前的情况,但给人以现状的错觉;还有些可能是在主观上有意渲染忧虑。

首先,谈粮食安全必须搞清楚是在谈数量安全还是质量安全。谈粮食供给与需求关系时,谈的是数量安全,即粮食供给量是否能满足需求量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质量安全基本上是在不断提高的,但粮食的数量安全却未必会不断提高,这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和政策安排,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的粮食数量安全问题反而日渐凸显,在地少人多的人口大国尤其如此,从而使之成为政府和国民的关注焦点。其次,谈粮食安全应当了解粮食的概念。“粮食”一词,中国早在周朝就已出现,但一直是用于充饥的大田作物产品的统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方统计中才明确粮食包括三大类:谷物、豆类(主要是大豆)、薯类(甘薯和马铃薯,不包含木薯和芋头)。联合国粮农组织没有“粮食”这一统计指标,而是分别使用“谷物”“块根类(主要是薯类)”“豆类(不包含大豆)”“油料作物”等分类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和绝大多数国家都将大豆归入油料作物类别,我国则将大豆归入粮食作物,这点是我国与国际通行农产品统计指标的一大差异。国际上所说的粮食安全主要是指谷物安全。

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来,无论从人均粮食占有量还是粮食供求平衡关系看,当前都是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最高的年代,2015—2019年五年平均的人均粮食产量为476公斤(其中人均谷物产量443公斤),2020年粮食又获丰收,目前的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谷物产量都大大超出400公斤的安全线,这是衡量一国粮食是否安全的真实指标。

也许有人会说,我国不是还在净进口粮食和谷物吗?有不少文章正是将净进口粮食和谷物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堪忧的依据。我国确实进口了很多粮食,但主要是大豆(在我国进口粮食总量中常年占比70%以上)。长期以来,我国油脂油料和蛋白饲料严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大豆的含油率在20%上下、蛋白含量在40%上下,是较合适的植物油脂和蛋白的大宗产品,更是人造肉等植物蛋白的廉价原材。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首次超过一亿吨,压榨后大约得到1800万吨豆油和8000万吨豆粕。事实上,2020年还进口了食用植物油983万吨、油菜籽311万吨。按国内的指标,是我国进口了很多粮食;但按国际的指标,是中国进口了大量的油脂油料产品,这也是如此大的大豆进口规模却没有冲击国际粮食市场的重要原因。

我国谷物年度净进口比重不大,最近五年基本上在3%上下。2020年由于国内外价差原因,谷物进口略有扩大,进口3579万吨、出口259万吨,净进口3320万吨,占当年谷物产量的5.38%。我国进口强筋和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是调剂需求结构;进口大麦、高粱、玉米等,主要是用于酿酒、饲料等加工业。总体上说是为了更好满足人们丰富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消费率一直处于历史高位,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正常储备范围,也大大高于合理储备的范围,尤其是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的库存量几乎可以满足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

我国目前虽然无粮食安全之虞,但存在两个需要中长期战略统筹的重要问题。一是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财政支出等角度看,取得这一成绩的代价巨大,如何有效降低粮食安全的代价?二是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如何长期可持续地保障粮食安全?

从国内粮食供给侧压力看,我国已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保护生态环境、低耗高效等绿色发展要求在日益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农地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农业用水量也在减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质、多样化和专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一定静态时段内,粮食生产中存在产量与质量之间的“冤家规律”,即追求产品质量往往以牺牲一定单产为代价。由此可见,未来粮食生产的各种约束条件在不断增加。从粮食需求侧压力看,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粮食需求量还会继续扩大。

除了直接供需因素外,还存在一个更棘手的粮农收入问题。粮食是农民生产的,种粮收入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农民愿不愿意生产粮食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粮食是单位低价值产品,需要规模经营才能获得足够的收入,经济学上称之为土地集约型生产。美国的粮食农场面积一般在6000亩以上,否则就难以维持其生存。我国绝大多数粮农是小规模经营,仅靠种粮收入难以维持农户的正常生活水准。如何保障小规模经营下的粮农收入是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世界性难题,我国目前面临的正是这一“大国小农”难题。如果在这一问题上找不到破解之法,随着国民收入继续提高,未来真可能出现“谁来种粮”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改革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未来国内粮食生产要在更严苛的环境制约和经济压力下、用更少的水土等资源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粮食,可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挑战和压力巨大,长期看,保障粮食安全依然任重道远、不容松懈。

粮食的生产周期较长,在自然生长周期和经济恢复周期的双重作用下,粮食产量一旦下滑,往往需要几年才能恢复,这点与开动机器就能得到产品的工业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在这方面有深刻教训,如1998年开始的粮食生产“下滑—止滑—恢复”的过程,导致粮食总产量经历了10年的恢复时间,直到2008年才刚超过1998年的产量;粮食种植面积则经历了14年的恢复时间,直到2012年才达到1998年的水平。更令人担心的是,有些变化在正常经济活动中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比如粮地一旦用于非粮高价值农产品生产,甚至非农化,就很难回到粮食生产。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必须有大局思维、长远战略,居安思危、紧抓不懈,否则一旦出现大滑坡,就会酿成大问题。

很多人认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为了降低自身安全风险,以免被外国卡住“民以食为天”的生存命脉。这个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还不够。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自身需要,客观上也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如果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将粮食安全问题不负责任地外输给国际市场,不难想象,会对国际市场的粮食供求关系和国际粮价造成何种影响、对缺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同时我们也将背负普遍的国际指责。所以,保障粮食安全也是中国对世界负责的态度。

基于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影响因素的未来动态以及扑朔迷离的国际大变局,只有强化粮食安全政策、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2013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守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目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政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一战略途径来确保耕地、确保产能、技术增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保障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在粮食生产主体政策上,持续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使粮食生产具有经济可持续性和推进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在保障粮农收入方面,稳定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坚持并完善水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三大主粮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在粮食安全领导责任落实方面,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原有“米袋子”省长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调动县级政府产粮积极性方面,健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对产粮大县实行奖励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在粮食储备保障方面,不断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储备制度,逐步健全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协同配合的政府储备体系,加强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情况考核。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程度、粮食品种消费丰富度和粮食经济合理性。

粮食安全不能只注重增加生产供给方面,也应当减少粮食损耗浪费,减损节约的短期效果会比生产增长还要明显。我国付出了极大的生态、资源、财政代价来增产粮食,多年来的年均单产提高率也只有一个百分点,说明依靠技术进步增产非常不易。目前在粮食收获、流通、加工、存储、消费各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很大,专家普遍认为,通过作业环节减损和消费节约可以轻松节省粮食五个百分点以上。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就是提高粮食安全程度,尤其是通过消费者自觉行为来减少浪费比较容易做到,所以消费者应当自觉合理点餐、实施“光盘行动”,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的氛围。

总体来看,未雨绸缪、紧抓不懈,是保障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关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的体制政策和长效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研究

农为邦本,食为政首。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写道“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然后才能去昭顾其他串清。"[1]根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入类生存面对的永恒话题。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突发的全球生物安全问题使我们更加重视入类的口粮与生存问题。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不仅有助于我国 入民基本生存保障,更有助于构建入类命运共同体。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历史渊源与主要内容

(一)建国以来的根食安全观历史发展脉络

建国以来,我国历届领导机体都对粮食问题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吉认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首要发展是农业。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入民生活稳定,更关系到各领域的平稳运行;邓小平同吉强调粮食问题是入民生存生活的基础寄要;压泽民同吉认为“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必须牢牢地依靠自己、依靠本国;胡锦涛同吉高度重视并阐述粮食应安全稳步增长;要积极创新型衣业,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习近平同吉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几代领导集体的粮食安全观,洞察全球农业发展,合理规划我国农业发展,丰宫强化粮食安全来保证民生大计。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我国人民高度关庄,部分国外学者也有极大兴趣。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叫做《准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这篇文章从数据与饮食结构分析出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间题,但是在我国广大衣民与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实现了“十七连丰"'从未出现粮食危机,有力地击碎了西方学者唱衰中国的论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指出“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串。如果粮食供给出了问题,准都不可能救我们。"[2]历史经驼也表明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与人民发展的基础问题。

(二)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主要内容

一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根本底线。我国有着庞大的入口数呈,作为入口数呈排名世界第三的国家,想要解决14亿入口的吃饭问题,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是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的根本方针。中国入的饭碗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一直坚守着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战略理念,防范粮食安全问题千未然。

二是立足国内,适度进口是首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3]如果国际市场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容易使中国的粮食安全陷入被动局面。立足国内并非完全靠本国的“封闭式”模式,我国鼓励利用好国际粮食贸易,构建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国际粮食安全关系。

三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管理积极性的内生动力。“三衣”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话题,粮食安全观最基本的方式是稳定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平衡持续发展。农民是粮食的微观供给主体,农民直接与粮食挂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管理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的产呈。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木将很大程度上提高粮食的数量与质量。

四是“藏粮于地、藏根于技”是要素保证。一方面,要保护好耕地安全。耕地不仅是衣民的命根子,更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命根子02013年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家倡导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我们的耕地安全。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现代化的农业技木。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木研发方面,鼓励农民与学者加强可行性的专利研究。给农业发展换上科学技木这一新的“发动机”,构建新的农业技木体系。

五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最终目标。粮食安全观不仅强调粮食数最需要足够我国入民群众的供给,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中国入民已经摆脱了单纯吃饱的阶段,目前进入了是否安全健限的新阶段。切实保障入民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卫生监管机制,粮食安全不仅在田间地头,更在每家每户的餐桌上。

二、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土地资原及人口基数影响

我国入口众多,幅员辽阔,但入均可用耕地面积却捉襟见们。据统计,2017年我国的入均耕地面积还不到世界人均面积的一半,但却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入口。在这背后为了“差数平复”所做的努力,是其他任何国家所难以想象的。中国入民都吃饱饭的实现,依靠的是我们党和入民的不懈努力,倚仗的是科研学者的辛苦钻研,依赖的是广大衣民的勤奋劳作。

(二)国际间经济环境的步步压迫

就当前国际环境分析,全球的粮食增速在逐步放缓,而霄求却不断提升。粮食竞争的背后是资本竞争。截止到2015年,主导全球衣业和种子市场的六大巨头公司全为西方企业,他们控制着种子专利。同时粮价也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全球化的今天,粮食进出口贸易越发蓬勃,入们也越来越依赖国际产品,在无形之中被控制了日常生沾。究其原因,西方的一些企业把农业与资本进行垄断,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衣业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三)国内关于根食安全发展观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提高,对粮食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放缓、挤庄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大量农民工咱入城市,种植耕地的农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入群,且有的地方因入力不足出现摺荒现象。近年来,国内个别粮食品种生产过剩,供过于求,致使粮价下跌,造成谷贱伤民。这也要求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对于农业的先进技木与科研专利问题,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解决了中国大部分人的吃饭问题。但是,我国在其他农作物的自主科研开发上取得的成就却不太明盟。本土种子、化肥、品牌的研发不足导致我国粮食市场的主动权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观的理论实践意义

(一)粮食安全观丰富充实了国家安全体系

学习探究粮食安全观有助于丰富完备国家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2月的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观,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丰富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领的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观的新战略,充分肯定了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活于安稳世,要有思危识,我国连续多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关”三农”问题,可见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时刻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挂钩。新时代要依靠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粮食安全观,继续补充发展国家安全观体系。

(二)根食安全观为人民生计稳定提供了实践意义

粮食安全观有利于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维护广大衣民的切身利益。在衣业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新型农民,构建新型农民队伍。优化衣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产品数量充足、质量放心。加大科学技木对农业方面的创新研发,保证我国生物安全。既要搞好专利,保护好种了,又要增强其推广利用率,做到有效率又保质量。国家积极鼓励大量有吉青年从事”三农”工作。不仅可以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还可以激发农村发展的沽力,利于完善农业发限的产业链,有助于因地制宜的保护粮食安全。

(三)新时代根食安全观为国际间和平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时代粮食安全不仅有助于本国的生存发展,更有利于国际间粮食的和平稳定。《2018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中显示,全球饥饿入数在过去三年持续上升,已重回十年前的水平。[5]为解决粮食短缺间题,我国在国际上也提出了宝贵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无论是G20峰会,还是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中国在国际会议上都非常慷慨的为全入类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缓解部分地区的饥饿间题、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技木上的指导与实际上物资的支持。习近平同吉在出席的国际工程大会上指出:"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中国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为入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6]可见我国用实际行动证阴了中国力量,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上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给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带去了技木与资厢。中国现在也在不断的提升本国国力,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下也在努力的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