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会副主任在政治与历史双主修实验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高校)
委员会副主任在政治与历史双主修实验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高校)
xx院长、xx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很高兴应邀参加xx大学“政治学—历史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启动暨双主修实验班开班仪式。作为在外交外事和海外战线工作40多年的老兵,作为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曾经的博导,我对培养国际关系领域复合型人才的积极探索举双手赞成。因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国家的需要、是必然的趋势!
同学们或者刚刚走入大学的校门,或者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入实验班,都将跨进同一个门槛,这就是国际政治或称国际关系领域,下面我统称国际关系领域。我想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角度,跟大家聊聊什么是国际关系,怎么学习才能入门,如何拓展才能成才。不当之处请指教。
第一,什么是国际关系?在外行人眼里,国际关系可能就是国际上的人和事,对国际时事新闻,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想怎么看怎么看,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绝对真理和权威看法可言,网络上、手机里、出租车内,个个都是国际问题评论家。但是在内行人眼里,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是门大学问,重大问题和重要关系上的形势误判、战略误断、政策误读,可能招致飞来横祸,甚至灭顶之灾、败国之恨。
国际关系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分离出来的,其渊源就包括历史学、法学和政治学,有90多年学科独立发展历史。是以整个人类社会或者叫国际社会为研究背景,以主权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国际关系行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各类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国际社会及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对一个国家,包括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件事都未必能了解清楚,更何况是由200多个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制度、发展程度等各不相同的主权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国际社会,及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各种复杂关系?!这是一个极其庞杂多维嬗变的巨系统,学习这个专业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具有无限的认识和探索空间。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大家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教师还是学者、外交官还是企业家、当记者还是搞国际传播,都必须落脚到自己的国家,搞清楚国际关系及其与中国的关联,想一想中国应该怎么看、具体应该怎么办。所以通俗地讲,学习国际关系是为了能科学理性地认清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且能运用专业知识和客观规律,解释清、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个本体和主体意识一定要树牢!
看看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全球变局加速、民族复兴在即、中美博弈激化,“黑天鹅”满天飞,“灰犀牛”到处跑。面对这么一个动荡和分裂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办?在重大关键节点上,如果看不准、把不住,就会走偏前进方向、影响国运盛衰。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重大的难题之一,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壮大我们的外交和对外工作队伍。无论将来你们的个人志向是什么,最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能通过几年扎扎实实的专业学习,拥有了历史素养、哲学头脑、战略意识和理论基础,就有可能获取高于常人的社会思想力,具备更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发光出彩成才。欢迎你们加入这个国家求才若渴的专业领域。
第二,专业学习如何入门?刚从中等教育毕业的学生,一下子进入这个世界知识万花筒般的专业领域,让他们在国际关系各相关学科的边缘“行走”和摸索是不行的,本科教育也难以承担如此多元而有应用需要的培养任务。怎么才能找到有效的启蒙之路,获取科学认识世界的第一幅路线图,不在专业上迷失方向、迷失自己?我作为学生和过来人,有四点个人体会:一是要通晓历史;二是要掌握方法;三是要关注现实;四是要活学活用。
一是通晓历史。这个专业的知识结构,打好底子和底色很重要。首先要设计好在有限的时间里,哪些课程是最核心、最基础、最实用的,注重以精读为主的知识转化,“扣好专业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让本科毕业生乃至硕士研究生掌握自主学习、持续拓展的路径和初步能力。切忌“散养”或“揠苗助长”,被晦涩的学理和无用之功所牵绊或误导。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发现政治规律的科学,而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从本质上讲是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鲜活政治,理论问题是由常识性和经验性问题引发的。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迄今为止的所谓理论,都是对历史和现实实践的总结概括、解释提炼等规律性认识。实践先于理论,理论落后于实践,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特别是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世界变局,以及中国崛起和中美博弈的突出矛盾,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力明显不足或者陷入悖论,特别需要借鉴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以史鉴今回应现实问题,增强洞察和预判形势能力,学习历史、温故知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但历史学研究和教学的问题在于,要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断头路”,真正让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
现在常常提到,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至少要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才能搞清楚为什么叫大变局,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是什么导致历史的变迁,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呈现出什么新的样貌和特征,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诸如此类事关时代和国际体系变迁的问题,都与世界历史有关,也与中国百年复兴史有关。国际上、外交上的很多问题,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否定历史、割断历史或无视历史,就无法正确认识现实问题,还可能出现战略和政策“急转弯”造成的对外关系颠簸。只有把重大国际事件和各种复杂关系放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去观察,看清楚事务的来龙去脉,才能作出合理解读并把握基本规律,使现实问题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依据和参照系,避免直观地、静止地、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
所以,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需要反复通读并努力做到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新中国外交史等烂熟于心,培养起以史为鉴、从实际出发的历史观和基本的专业素养,遇事先搞清来龙去脉。读历史比啃理论书籍要容易和轻松,由史起步、以史为线、循循善诱,把我们引入浩瀚的大千世界,再深化理论学习与感悟。这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是被学习和对外工作实践证明是十分有益有用的。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比某些所谓的理论要有用和可靠的多,对外工作战线需要一批熟悉国际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专业人员。
二是掌握方法。本科阶段要培养的是学生掌握和运用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素质,学会用专业眼光看世界、看国际关系和中外关系。需要从主导性的方法论“本源”入手,系统掌握“母学科”的精髓,了解基本概念、核心问题、研究方法等等,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一些研究工具。那么什么是中国国际关系专业学习的“本源”和“母学科”,这关系到毕业生从业后,用什么基本的思维工具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仍在探索的关键性问题。
设立这个政治与历史双主修班,是一种积极探索。由于国家外交需要,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科教育中,出现一些国际关系+N的实验,+外语,+经济,+法律,+新闻传播,+金融等等。这是要通过学科交叉和“配偶式”学习,闯出一条国际关系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我在对外工作中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外交其实不缺外语人才、事务性人才和对外传播与交往人才,缺的是兼具理论、战略和政策素养,兼具战略谋划和实践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我始终认为,中美博弈最终拼的是战略谋划力,看谁能把准世界大势和发展方向,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不犯颠覆性错误。到底什么样的专业配对更适用,我认为这项探索还在路上。
以往国际关系专业的“母学科”,主要是西方国际关系或称国际政治理论,因为这个领域的世界主流思想理论源自西方,先后以欧洲、英国、美国为本体和中心发展起来,形成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流派。美国作为当代国际体系的建构者,掌控着国际关系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所谓理论高点,带有明显的学术和话语霸权特征。这些国际关系理论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对学科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必须认清,它们并不永远是世界主流和普适的国际关系理论,只适用于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类型国家、特定价值取向等。由于其权力政治理论、零和博弈规则和大国争霸逻辑等陷入悖论,对当代国际关系的解释力和有效性衰退了,连美国自身也在反思和扬弃,更多地转向在应用科学即战略研究领域深耕拓展。我们可以系统学习了解这些理论范式,在适用的范围内加以利用,但切不可认定那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方法,就一定要用那样的立场、观点、方法看世界和处理国际关系。还要重视加强其他重要的理论学习。
新中国外交70多年,从来没有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主导性的认识论工具,绝大多数对外工作者也没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外交战线普遍使用的主导性方法和辅助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含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外交思想积淀、历史和现实案例分析、战略研究范式、田野调查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这些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或以实践为基础的,是以中国为本体和中心的,是与国家各领域和大战略相互融通的。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和多极化世界潮流下,中国外交界和学界对“全球关系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正迅速转化为中国为国际体系变革和全球治理提供的建设性理念与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观和世界大情怀。新中国外交实践和中国崛起进程表明,在认识世界整体、把握发展趋势、分析国际关系、指导外交实践、开展国际斗争、进行战略谋划等诸多方面,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指导力和政策转化力是很强的,是有用有效的,是经受住了时代变迁和国际竞争检验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范畴体系为研究中介,去认识和研究世界普遍性问题,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是对各门具体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实践性、普遍性和总体性特征。越是在复杂条件下和宏大叙事中,哲学越显示出优势。你们在中学和大学的思政课上学过马哲,那只是政治学习。现在作为国际关系专业的认识论、方法论工具来学,感受和收获是大不一样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长期没构建起来,与没有找到一个大系统框架、没有重视中国化马哲的学术价值有关,也没有按照实际上的主导性思想理论逻辑线索,对中国外交的丰富理念和实践进行理论化、系统化梳理研究,止步于梁守德教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停留在罗列组合外交政策理念主张上。我仍然想再次呼吁,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科,要把中国外交的主导性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应有位置上,作为中国国际关系专业教育的底色和基础。
三是要关注现实。你们还是学生,无法接触外交和国际事务实践,也难以获得第一手经验和案例。但是现实中的世界大变局大乱局,给我们学习国际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和教材。学习期间,不要忘记始终跟踪观察国际时事政治,从新闻和历史中获取“二手”或“三手”资料和验证,努力结合所学的历史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方法加以认识和解析。我建议初期多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没真正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必要的历史知识底蕴就急于做推论,其结果必然是从推演结论到话语体系都不伦不类,这种情况在初入职场的专业生中很普遍,扭转起来也很困难。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把中国摆进去,既从中国看世界,也要从世界看中国。建议这个班在教学中,重视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运用,加强案例教学、量化分析、比较研究、沙盘推演、田野调查和实习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消化转化深化,通过对大量现实现象的持续观察,探求“实践的逻辑”“历史的逻辑”,提炼经验性知识,逐步上升到理论与概念层次。如果仅仅从既有理论前提出发,框定和解释快速发展的世界和外交现实,是无法留下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的,也难以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就拿眼前的俄乌冲突为案例,一场战争涉及历史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法、世界经济、金融贸易、地缘战略学、军事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缺少主导性分析框架和复合型学科知识,就无法全面正确理解这场战争,更遑论趋利避害妥善应对。了解俄乌冲突的来龙去脉需要历史,俄乌两国1000多年同宗同源的爱恨情仇,美苏近50年冷战和北约东扩的地缘战略撕扯,“战斗民族”俄罗斯的帝国复兴梦想,美国要“重新伟大起来”的“山河重整”,展示出这场战争说不清、理还乱的复杂性质。判断交战双方的是非对错需要哲学,战争无疑侵犯了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然而凡事都有前因后果,北约五次东扩把战略疆界推到俄罗斯家门口,完全无视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到底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法理情利四者之间如何权衡取舍,全世界都在做这道必答题。预测战争走势的军事观察需要心理学,俄军从第一阶段的“闪电战”,到第二阶段的“迂回战”,再到第三阶段的“围歼战”,乃至目前的“拉锯战”,普京到底想干什么、何时才会收手?看懂美俄经济制裁与反制裁的对手戏需要经济学类多方面知识,金融战、贸易战、能源战、粮食战交织,高油价、高通胀、高债务、高杠杆横行,面对40多国联手实施的上万项制裁措施,俄罗斯央行女行长以“一场教科书级的货币反击战”,触发了反制手段的“回旋镖效应”,达到了“杀敌1000,自损800”的效果。感受乌克兰的尴尬处境和舆论认知战需要文学,泽连斯基把悲喜剧演绎到了极致,仅仅靠演讲和宣传的戏剧化语言与叙事,激发起国人的战斗热情,调动起不少国家的反战共情;美西方对这场战争发起的舆论认知战,也为我们敲响要“师出有名”的警钟。理清俄乌冲突的全球影响需要大战略思维,联合国安理会大国否决权的改革,美元霸权体系的削弱,大国关系和联盟体系的分化重组,欧洲和印太地缘战略的调整,中美各自系列峰会外交的隔空较量,背后带来的是全球政治、安全、经济、金融、能源格局和治理体系的变动。
中国怎么看、怎么办?看看习近平主席的表态: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这“四个都应该”,平衡了法与理、利与义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客观公正的立场,维系了与各方关系的总体稳定。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中唯一没有卷入这场战争、没有参与对俄制裁、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的国家;却又保持着与俄罗斯正常的国家关系、向乌克兰提供了人道援助。俄乌双方对此都表示理解和满意,美欧也没找到对中国延伸制裁的借口。这是因为我们找到了本国利益与相关国家利益及人类共同利益的契合点,超越了支持俄罗斯还是乌克兰这样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中华文化和中国外交智慧可见一斑,称得上是经典案例。外行看热闹,内行就要看门道。成为专业生就要比常人有更接近事实和真理的认识,更客观理性的表达和分析。
第三,怎么才能拓展成才。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理论都有本国利益考虑,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纯科学”。国际关系专业人士有祖国,要树立正确的本体意识。我们学习专业、研究问题、外交实践的目的,是要为自己的国家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世界情怀已深深嵌入中国的国家利益内涵。因此,要把学习和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放在自己的国家上,放在为人类做出积极贡献上。
中国这个拥有世界近1/5人口、5000年文明史并且曾经辉煌的东方大国,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沿着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再度成长为世界大国,并向着世界强国目标进发。这样的大国复兴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截至2021年底,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18%,占美国经济总量70%以上,远超日德法英经济总量之合,保守估计2030年前后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超大体量的快速发展、海外利益的广泛拓展、全球影响力的有力提升,必然在世界范围产生深远影响、导致冲击效应、引起各种反应。特别是霸权国家美国极度恐慌,认定中国是首要威胁和主要竞争对手,制定并实施遏制中国崛起的大战略,扬言要重塑中国的战略环境和周边环境,某些方面对华围堵已无底限。美国在台湾、新疆、香港、涉疫、南海、经贸、科技、人文交流等各种议题上发难,不惜采用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法理战和军事威慑等极限施压手段。尤其是美国发挥制度霸权效能,加紧打造各类围堵中国的联盟和“小圈子”,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和复合性威胁。未来十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阶段,也是美国认为阻挡中国崛起的最后契机,中美竞争博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间百年变局趋势将更加明晰,美国遏华战略将全面展开,中美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尖锐,各类风险挑战将交织缠绕,我国内政外交国防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中国怎么办?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而言,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大、更有挑战性的议题呢?
同学们将来进入任何单位,无论学历再高、专业再精,都要看你有没有解答和解决“真问题”的能力。可能具体到外语水平是否够用,文稿起草是否得当,事务办理是否妥帖,话语表达是否明了,提供信息是否属实,形势判断是否准确,考虑问题是否周全,前瞻性工作是否到位、政策建议是否可行,都要经受实践的无情检验。必须努力学好课内知识,同时抓住各种契机,培养各方面实际能力,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长远看,在国际关系领域要想成为国之栋梁,就要牢固树立历史观、全局观和角色观,学会从历史的纵深、全局的视野、战略的眼光、中国的立场看世界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勿忘了解国情并善于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结合的高度去谋划。上面讲过,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是极其复杂多维嬗变的巨系统,用任何单一的认识论都无法驾驭。这就决定了国际关系学科跨领域、多元化、开放式的存在方式,甚至成为无所不包的“篮子式”学科。在实践中真正能成大才的,往往都有一个各种学科知识和方法论的“工具箱”,都有复合型、适用性知识结构和战略谋划与实践能力,以适应多层次多样性的实际工作需要。因此,要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做论文也要选择“真命题”,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和领域。论文题目选好了,可以缩短与未来工作之间的距离,能够提高事业的起点和拓展的空间。在工作中更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以“滚雪球式”的学习和积累,触类旁通永无止境,努力回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国家之问,真正把论文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界考场上,写在祖国繁荣昌盛的大地上。
衷心祝愿你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用知识和才干去书写属于你们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