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浅析行业报副刊如何突围

调研报告:浅析行业报副刊如何突围




调研报告:浅析行业报副刊如何突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踏浪而来,带给传统媒体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纸媒。在纸媒中,行业报由于其专业性强、受众面窄的特点,其传播吸引力、影响力都会不同程度打上折扣。因而,行业报副刊如何守正出新,坚守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则成为行业报发展的难点。本文以全国组织人事领域行业报《中国组织人事报》副刊的探索为例,分析研究行业报副刊如何突出重围,应对全媒体时代挑战,为报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发展之困



(一)纸媒的传播劣势,客观上影响了行业报副刊的发展当前,网络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新媒体势不可挡成为大多数受众的不二之选。与纸媒相比,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尤其是移动终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满足受众取得信息、传播信息的需求。因而,受众选择新媒体的意愿会更加强烈。在报纸整体性萎缩的大环境下,受众对纸媒内容的关注度下降,副刊日渐羸弱,“减副”浪潮一度兴起,这对副刊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行业报副刊稿件来源减少新媒体时代,人们有更加多元的渠道来发布信息,获取新知。据腾讯公布的《2019年微信业绩报告》显示,“2019年微信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1亿;据抖音发布的《2019年抖音数据报告》,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受众在互联网时代更多地依靠‘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去获取信息,对于视频、长图的阅读兴趣也高于文字。”由此可见,作者投稿的途径变多了,不仅可向报社投稿,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自己发布作品,必然会影响到行业报副刊的稿源。



(三)行业报副刊读者流失当前,我们无可避免生活、工作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逐渐习惯“网”上的生活:网购、网课、网上阅读......那些我们静坐在桌前读书看报,满怀谦卑细闻书卷香的日子如前世般久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征,更贴合互联网时代的读者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需求,使得读者阅读习惯以及兴趣点发生偏移,造成行业报副刊难以留住读者的局面。



(四)对行业报副刊的认识存在缺位著名记者萧乾曾指出“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一个独有的特色。”最初的副刊,是用来刊登文学作品的,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刊登的内容不同,但坚持文学性是副刊一贯的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单纯的文学性副刊已无法容纳海量的社会关注。因此,明确行业报副刊的内涵和定位,是行业报副刊摆脱现有困境,寻求新的出路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大部分行业报副刊,是配合本行业中心工作的,尤其是党报,其副刊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体现文学性的同时,更要兼具文化性,彰显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破解之道



行业报副刊属于新闻版的拓展与延伸,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使得副刊既体现出行业报的专业化特征,同时还不失副刊的文学性、文化性?《中国组织人事报》副刊立足组织人事领域行业报的定位,以服务中心工作和读者为前提,坚守副刊新闻性、文学性和文化性,配合新闻版面深挖选题,提升文章的深度与品味,在提升报纸的办报水平上,走出了新天地。



(一)坚持新闻性,内容为王“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或电子类出版物,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是新闻版的拓展和深化,天然具备新闻性。现代学者蔺洪生曾指出“副刊的文字虽是软性的,但它仍然强调新闻色彩,对报纸的新闻报道要作有机的补充。”失去了新闻性,副刊就会与新闻版脱节,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



与新闻版面侧重新闻时效性不同,副刊的新闻性侧重于挖掘社会热点问题,用文学性的表达手法、艺术化的图片风格和独特的版面设计等进行更加深刻、更加贴切和更加形象的展现。因此,行业报副刊应从增强新闻性、突出针对性入手,聚焦社会热点,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国组织人事报》副刊知行版紧跟重要节点,策划“百年荣光·足迹”栏目,以全国的红色地标为线索,呈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从上海徐家汇的《浓荫深处觅赵巷》到浙江嘉兴《烟雨楼畔护红船》,再到湖南井冈山的《八角楼的灯光》、江西瑞金《红井水清映初心》等文章,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学化呈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历的峥嵘岁月,带领读者重温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受到各地组织部门的欢迎和认可。



报纸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提高策划质量,副刊也是如此。新媒体环境下,行业报副刊可以组织专题策划,择选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和行业深度的议题,立体化呈现,引导社会舆论。如《中国组织人事报》副刊知行版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加强选题策划,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精神,约请组织人社系统领导、文化名家撰稿,以专题化、系列化的形式,从文化表达、文学表达、文艺表达三个维度,策划了年度系列选题——“追寻红色地标”系列、“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文物里的红色故事”系列、“红色家书”系列、“口述历史”系列、“红色名村”系列和“官箴”系列等等,阐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体现组织人社核心价值观,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组织人社干部提供有益精神家园。



(二)坚守文学品质,贴近时代热点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結合,既是报纸副刊的特色,更是其优势。因此,副刊一方面需要强化新闻策划理念,另一方面也应坚守文学品质,“把新闻所蕴含的‘论时事,砭锢弊的思想价值、新闻价值和公共价值,同文学所独具的‘议经纶,凌云志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有机地嵌合起来”,增强读者认同感,守稳舆论阵地。



《中国组织人事报》副刊知行版在2020年,即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年,推出“乡村脱贫纪事”系列稿件,如《卯寨沟的四季恋歌》《布楞沟村的春天》《梦圆乾坤湾》



《在花茂听花开的声音》《太阳照亮西海固》等,讲述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在党建引领下,致力脱贫的故事。这组报道在体现较强新闻性的同时,更呈现出副刊的文学气质。首先从文章的篇幅上来看,平均字数在3500字左右,明显区别于新闻类稿件。其次,从文章的写作手法上看,更具文学性,有的文章似小说,细腻生动,侧重于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有的文章如散文,赏心悦目,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山乡巨变,这些有筋骨、有温度的报告文学作品,真实刻画了扶贫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得到业内外读者一致好评。



(三)厚植文化底蕴,凸显版面特色副刊因文化而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特征,是深深嵌入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副刊又能反哺文化、传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互融合与渗透,能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状况和价值取向,不断推动文化向前发展。突出文化性,是行业报副刊的立足点和发力点。



2020
年,《中国组织人事报》副刊知行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精神,策划“党性教育基地的红色故事”系列,征集各地党性教育基地,如右玉干部学院、古田干部学院、瑞金干部学院等,在革命历史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故事,展现出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精神文化。再如“革命文化立心铸魂”系列,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谱系,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从不同角度系统深入解读革命文化,更好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功能,体现出版面浓厚的文化底蕴,给予读者精神启迪和灵魂思考。



(四)提高編辑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副刊是一份报纸的灵魂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份报纸的人文素养。副刊办得怎么样,往往取决于编辑的专业能力。行业报副刊要想突破重围,首先必须提高编辑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中国组织人事报》由于其报道领域为干部、党建和人才等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内容严谨,编辑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中组部人社部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强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地将其贯穿于副刊的组稿、编辑、排版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副刊编辑的首要任务。



其次,培养专家型编辑。行业报聚焦某一专业领域,读者群体比较单一,是该行业从业者。要办出一份读者手头的必看报,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精通本行业的业务知识。在中国组织人事报社,不论是新入职的编辑,还是老编辑,都需要及时学习中央及两部政策文件,随时更新知识库,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



再次,提升综合素养。行业报副刊内容涉猎广泛,副刊编辑不仅要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更要是一个“杂”家,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要有所了解,具备广博的知识。对于《中国组织人事报》副刊编辑而言,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以外,还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文学修养。以知行版为例,版面包括“文化·传承”“文化·释典”“文化·寻踪”“修养·官箴”“修养·家风”“修养·树德”等栏目,这些栏目涉猎广泛,编辑在选稿用稿审稿的过程中,需要调取大量知识储备,而编辑综合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版面的最终呈现效果。



(五)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作者在采编实践中,副刊的作者来自各行各业的写作爱好者。为保证有高质量的稿源,副刊编辑要善于发现有潜力的写作爱好者,不断培养优秀作者,储备一批写得出写得好的高素质作者。



首先,要尊重作者作品,副刊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要多与作者沟通,明确作者的表达意图,尊重作者的修改意见,以提高稿件质量为前提,做出修改调整。副刊编辑不可强行将自己的修改意见加入作者作品,违背作者的表达初衷。



其次要拓展作者队伍。充分利用微信、QQ等便利条件,积极与作者尤其是优秀作者进行沟通联系,用朋友圈扩大作者圈。《中国组织人事报》副刊知行版为储备更优质的作者群,副刊编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作者队伍。这当中,有组织人社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有各地作协会员以及写作爱好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副刊编辑要增加与作者队伍之间的互动,在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上,多交流多沟通,提高黏性,积极指导有潜力的作者,鼓励成熟的作者再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编辑不能仅局限于向作者约稿,还要同步在作者群里更新副刊电子版,与作者分享刊发内容,鼓励更多作者积极投稿,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收获作者的认可和好评。



结语



虽冠之以“副”,但副刊作为报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彰显报纸特点、活跃报纸版面、增加报纸可读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却不容小觑。作为传统媒体,行业报副刊要在全媒体时代站稳脚跟,必定要顺势而为,积极适应、主动拥抱这个大环境,扬长避短,与新兴媒体进行差异化竞争,明确副刊定位,坚持内容为王,注重整合资源,紧跟时代脉搏,回应社会热点,贴近读者需求,增强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副刊深度和品位,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
苏长虹.不凡的盘点别样的精彩[J].中国报业,2021.2.



[2]
安永鸿.论当代副刊编辑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J].传播力研究,2020.5.



[3]
吴凯风.浅析专业报文学副刊的专业性与社会性[J].新闻世界,2020.3.



[4]
安钰盟.新媒体时代副刊改革策略[J].采写编,2020.3.



[5]
毛震宇.试论报纸文学副刊与文学事业的相互影响[J].新闻记者,2020.1.



[6]
王玉玲.浅谈做好行业报副刊[J].新闻传播,2015.4.



[7]
苏华.行业报副刊:寻找行业和社会的结合点[J].中国记者,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