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工作报材料汇编(3篇)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工作报材料汇编(3篇)


目录

1

.关于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认识思考与对策建议 2

2.关于推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26

3.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链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32





关于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认识思考与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XX年)》提出,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并以村庄为单元划分成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村庄类型。“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针对城市近郊的村庄,综合考虑工业化、城市化和村庄自身需求,在保留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该类村庄如何发展振兴,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但焦点侧重在产业方面,如城郊融合类村庄产业选择的演变、产业振兴思路、产业空间优化等[14]。也有部分较为综合的研究,如城郊融合类村庄振兴潜力评价、发展困境、发展规划策略等[510]。李裕瑞等对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分类方法进行了研究[11];宋丽美等对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空间形态变化与空间营建策略进行了研究[12]。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一些城郊融合类村庄振兴的生动实践,有的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域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排头兵。但也应当看到,仅站在微观角度以村庄为单元将其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比较狭窄和局限,有必要把视野拉长拉宽,站在更为宽广的角度把乡村划分为不同类型。我们认为,城乡融合型乡村是乡村演化的重要类型,有些地方如大城市郊区的区(市、县)已经走出了一条此类乡村的振兴之路,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深度剖析其如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发现乡村新价值创造模式、引领带动其他乡村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目前对城乡融合型乡村的理论阐释、振兴的实践案例分析以及蕴含的一般规律较少被人关注。

鉴于此,本文在对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价值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处于xx市郊区的xx区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进行深入剖析,探寻一般规律,从形成机理、演化路径、难点问题和对策措施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思考,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价值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不断加深,在已有的乡村中已经逐步分化出一种典型的乡村类型———城乡融合型乡村。

1.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内涵

弄清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内涵特征,可先从了解“城郊融合类村庄”中得到一些启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XX年)》将“城郊融合类村庄”解释为“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市转型的条件”。袁丽萍等在沿用该含义阐述的基础上认为,该类村庄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现代化治理[13]。张广辉等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的村庄形式由“以农为主”转变为“亦农亦居”具有过渡特征的“城中村”和“城郊接合村”,这些过渡性质的“边缘地带”就构成了城郊融合类村庄的主体[14]。石会娟等认为,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郊融合类村庄往往会经历由传统农业村向城市边缘村、城中村、城市社区的转变过程[15]。综合分析,城郊融合类村庄是指位于城市和农村交界地带的一类村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城市化的特征,同时保留了乡村的传统元素和农业生产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对乡村的内涵界定是“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借鉴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内涵并将其延伸,所谓“城乡融合型乡村”,指的是在空间上处于城市建成区外,已经有城市多种要素、产业、商业、文化、居住的大量融入,但在行政区划上或者组织形态上还保留了一部分乡村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处于乡村和城市交融的地域综合体。

城乡融合型乡村与城郊融合类村庄相比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城市化进程中新形成的乡村发展模式,都是在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背景下出现的,都是都市化进程的产物,都具备为城市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功能,既是城市的后勤补给基地,又是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目的地。二者区别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范围不同。城郊融合类村庄通常局限于城市周边的特定区域,

一般指位于城市郊区的村庄,与城市边缘接壤,以“村”为地域单元;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地域范围和空间尺度更大,超出了一个村庄的地域界限,从村庄扩大到乡镇乃至除县城建成区外的县域。二是发展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依托城市的功能需求和资源优势,发展成为与城市紧密联系的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等服务型乡村;城乡融合型乡村则更注重乡村自身的发展潜力,着力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内涵更为丰富,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三是强调的主要特征有所不同。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强调城市近郊的村庄在地理空间上与城市融为一体,城乡融合类乡村主要强调这类乡村以城乡融合为主要标志。

2.城乡融合型乡村的主要特征

综上可知,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这些乡村通常距离城市中心或城市发展轴线较近,交通便利,是连接城市和其他偏远乡村的主要通道,在地区网络化发展格局中更容易获得中心城市产业外溢带来的发展机遇,直接享受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延伸,其土地潜在价值、交通及信息通达度都优于偏远乡村,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功能。

第二,人口稠密,土地利用混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城市居民不断流入这些城郊地区的乡村。城乡融合型乡村的人口密度低于城市但普遍高于一般乡村,并且人口流动性较强;土地利用方式高度混杂,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方式混杂在一起。在这些乡村中既存在传统的农田、农舍和农业生产活动,也存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小型工业用地、服务业用地等在区域内同时存在。这种土地利用混合现象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交织和相互渗透。

第三,非农化特征突出,产业构成复杂。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这些乡村通常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带动下,部分乡村已呈现出现代城镇为主导、农业生产比重低、农民非农就业率高等弱乡村性特征。乡村主导产业有些以生态价值转化为导向,发展休闲度假产业;有些以政策偏好为导向,发展“互联网+”或特色文化产业;有些以交易成本为导向,发展制造业、加工业和商业等。第四,呈现非城非乡的过渡特征。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存在方式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也没有完全融入现代意义的城市,属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乡村的居住形态、生活方式、乡土文化、产权秩序、治理结构等都表现出介于城乡之间的特征,乡村的经济结构、村民收入、就业方式已经和一般乡村地区截然不同。同时,这类乡村具备综合性功能,不仅有农业生产功能,而且具备商务、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liaoda199生活的需求。

第五,以城乡融合为显著标志。不同类型的乡村具有不同的显著标志和主要特征。特色产业型乡村主要以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显著标志,文化保护类乡村主要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而城乡融合型乡村的显著标志和主要特征就在于城乡深度融合、全面融合,包括城乡空间融合、城乡要素融合、城乡产业融合、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城乡文化融合、城乡生态融合等。

3.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功能价值

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特殊的功能价值,体现在为城市提供农产品供给、大地景观和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纾解城市压力、承接城市业态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说,一是城乡融合型乡村保留了农田和农业活动的部分特征,便于农民继续种植农作物,并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持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为城市提供健康、优质的食品供应;二是拥有独特的乡村风貌和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生活和开展农事体验的场所,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村民增收;三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可通过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手工艺和传统建筑等,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以及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四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留农田、绿地和自然景观,实施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为城市提供水源涵养、空气净化、自然景观、绿色屏障等生态服务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和放松的休闲空间;五是能够提供适当的社区服务和公共设施,如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商业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同时可在乡村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经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六是可以吸纳城市人口的流动,减轻城市的人口和土地压力,居住在此类乡村的居民不仅可以享受相对较低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而且可以享受近邻城市的便利设施和服务;七是可以凭借区位、交通、资源要素等多方面优势和地域综合体属性,承接城市的部分功能,如城市的商业、消费、业态、居住等。

由于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多重功能价值,因而不会被正在推进的城市化所“吞噬”而走向衰亡,相反这种类型的乡村很有可能凭借城乡融合的优势实现全面振兴,成为推动整个乡村振兴率先突破的先行区。

二、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基于xxxx区案例

近年来,xx市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农商文旅体日益融合、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凸显、大美城市宜居乡村形态显现、乡村治理效能整体提升、城乡差距日益缩小的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xx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xxxx年的xx万余元增长到xxxx年的xxx万余元,绝对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xxxxx元、高于xx省平均水平x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xxx∶x缩小到xxx∶xxx区位于xx市南郊,距xx市区仅xx公里,处于“x小时交通圈”范围内,是大都市的生态区、度假区、蔬菜食品保障区,更是未来发展的战略后备区,乡村受大城市影响和辐射比较大,城市对其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频繁,产业构成复杂,乡村功能多样,属于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典型代表。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xx区紧紧围绕“xx新中心、创新公园城”定位,以公园城市理念引领xx区高质量发展,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在促进城乡融合,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推动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转化乡村多重价值,引导人才、技术、资本下乡等方面多点破题,全面起势,将农业多功能属性所内含的生态、教育文化、历史传承等非经济功能彰显出来,探索出“农业xx”即“互联网+社会化生态农业”的xx路径,让农村逐步进入回嵌资源环境、回嵌自然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目前,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已在xx区初步形成,表现为城乡空间日益融合、城乡要素日益融合、城乡产业日益融合、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融合、城乡生态日益融合、城乡文化日益融合、城乡居民差距日益缩小。xxxxxx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x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xxxxx元和xxxxx元,城乡收入比为x.x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xxx倍,城乡收入比远低于全省的xxx∶xxx区被纳入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全国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试验区,获评xx省乡村振兴先进区,其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探索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互通:吸引人才、资本、科技、设施等发展要素下乡

xx区过去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单向流入城市,这种现象近年来得到很大扭转,人才、土地、资本逐步实现城乡双向自由流动,农村发展逐渐摆脱了缺人、缺钱、缺政策的尴尬境地。xx区实施“x商回归”“x商培育”计划,引导xx籍民企回乡投资再创业,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时代新农人参与新乡村建设。目前已有xx等头部或平台型企业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其中,xx按照“两途一趣”模式经营“集趣共享农庄”;xx村牵手凡朴集团,以现代农业生产场景和xx农耕文化为特色,发展研学旅游;xx村以集体资产与蓝城公司合作入股,建设农旅互动项目“xx”xx村利用境内林盘、岳祠堂、农耕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与当代教育公司合作,建成拥有自然探索、动植物科普、红色传承等多个主题的劳动研学旅行实践营地。这些项目的建设为培育“农旅融合+合伙人”“互联网+分享经济”“新流量+新农业”等新业态增添了动力,利用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要素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2.产业融合:强化“乡村场景塑造”促进农商文旅体科教融合发展

xx区的乡村产业已经远不是农业,而是一批新产业新业态。xx区推动乡村新产业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据自身优越的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对“乡村场景”进行了大力营造。该区大力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消费场景、商业场景、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等的营建,打造了一批如xx等乡村消费、乡村商业、乡村生产、乡村生活等新场景,从而形成了以乡村为场景的现代乡村产业集群。在乡村场景塑造中,大力推进农商文旅体科教深度融合是其重要特色。xx区通过强化“商”的逻辑、“文”的浸润、“旅”的牵引、“体”的赋能、“科”的引领、“教”的延伸,培育了一批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生态康养、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在休闲农业方面,xx区践行“公园城市+全域旅游”的理念,以“xx”等农旅项目为载体,深度挖掘x农耕文明,重点发展田园颐养、创意市集、大地艺术、民俗体验等休闲农旅新业态,组建完善休闲农业合作社,打造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在生态康养方面,依托xx沿线和长xx片区,建成xx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项目,康养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创产业方面,重点打造了聚焦“数字文旅+场景体验”的梨花溪文化旅游区,发展山水运动和文创旅游产业,持续壮大以文创为内核的微度假产业集群。此外,xx区围绕“梨花”主题,举办“梨花季”系列活动,塑造“花漾xx”城市旅游IP,建成“花漾xx文创中心”“老码头文创园”等产业载体,使文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3.农博引领:建设服务xx乃至西部地区的x农博园

博览园”“博览会”是过去通常在城市才拥有的博览形式和盛会,xx区却把其移植到了乡村,在全国率先建设了中国x农业博览园(以下简称“x农博园”),让节会活动走进田间地头。x农博园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乡村共享的协同发展模式,践行产业创新理念,针对产业创新进入成长阶段后对物理空间、配套设施、技术平台、投融资、市场网络、人力资源、发展环境等提出的更高需求,为其提供更大的研发和应用空间,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创新和商务服务体系,通过启动与孵化,创造性地推动优质头部资源规模聚集在园区开展“产业创新”。x农博园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产业孵化”“产业博览”的全新模式,率先探索和创新农业会展产业新形态,让这里成为未来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试验田,并将经过实践形成的产业创新成果、资源聚集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通过产业博览的形式,加速向其他同类型的乡村扩散,向外展示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引领和服务xx乃至西部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4.空间重塑: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和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xx区坚持片区发展理念,围绕乡村片区发展定位、产业特色、功能布局,强化规划指导,明确建设开发时序,在空间地理重塑方面探索以城乡融合单元为核心的新的空间布局。xx区基于地域相邻、人缘相亲、资源禀赋相近等因素,建设的“x农博园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打破行政边界,突破传统以行政镇为管理体系的生产生活组织模式,围绕都市现代农业,构建以产业功能区为管理体系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集生产、生活、消费、人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乡村空间集聚形态。在空间的美学形态方面,xx区探索公园城市在乡村的表达路径,艺术化再造大地景观,实现乡村景观化。xx区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于农业景观化景区改造,以绿道和x西林盘为载体,建成xx绿道210余公里、公园湿地群落1万余亩,实施32x西林盘保护修复,将乡村原本的传统空间形态转变为突显美学价值的田园景观,打造了一批如“xx”等精品林盘和“美丽田园”“美丽村庄”“美丽社区”,构建城园共生、绿色生态的全域大美景观风貌,推动美丽乡村穿珠成链、连线成片、组团建设、集聚发展,勾勒出农耕文化的田园画卷,促进“农田变景观、农村变景区”。

5.共建共治:积极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

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并与城市社区日益融合的趋势,xx区构建了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双线融合、资源统筹、智慧治理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该区按照“抓班子、建组织、强阵地、创载体”的思路,整合“群团服务站”和专业合作组织、群众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大力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径。例如,xx区兴义镇张河村探索了“村(社区)党总支、集中居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的集中居住区党建引领新模式。同时,xx区围绕“社事民议、社事民商、社事民管”的治理需求,通过在村域内选能人、筹资金,充分挖掘多方治理力量,搭建“区域党建联盟”等驻区单位参与平台,实现辖区内治理共建共享;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集中居住趋势,通过建立自管委促进全体业主直接参与小区治理,实现由政府大包大揽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转变;对于农村社区,持续完善村规民约,创新村民参与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引导激励村民参与村(社区)自治。此外,xx区还深度整合政务服务、社区发展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三大模块,提高治理效能。

6.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智慧化全面加速城乡融合

xx区坚持平台赋能、场景驱动,探索数字赋能新城市、新乡村、新文旅、新治理,以数字化、智慧化全面加速城乡融合进程。一方面,xx区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新城市,推进能源、交通、市政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城市重要区域智能感知源全覆盖,推动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策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积极探索数字赋能新乡村,通过数字经济的强链接作用,引导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培育乡村共享民宿、智慧农业、乡村研学等新业态;积极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旅、文创、居民消费等领域,打造智慧景区、特色街区,培育壮大乡村数字经济产业。另一方面,xx区着力探索数字赋能新治理,搭建“数据+平台+应用”底板,建立健全区级智慧服务中心、产业功能区智慧服务分中心、社区智慧服务末梢单元,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聚焦“优政、惠民、兴业”,建强“112N”智慧xx数字底座,完善城市数智能力平台,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数据全打通、全汇聚;丰富“超级绿叶码”服务端和“x政通”协同端应用,扩大使用覆盖面;围绕企业服务、生活消费等领域,创建了一批“管用、爱用、好用”的智慧应用场景。

三、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认识思考

基于对xx区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总结,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认识。

1.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义

xxxx区近年来在重塑城乡关系、破解城乡要素流动难题、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培育新乡村产业、构建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初步形成了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那么什么是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呢?通过xx区的实践,我们认为: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是指处于城市建成区以外并受城市影响辐射比较大的乡村,利用紧邻城市或自身独有的资源、生态、人文等多重潜在价值和优势,通过与城市资源要素进行双向自由流动,与城市空间进行优化整合,与城市功能进行互补共生,充分把城市的先进要素、资本、业态、商业模式引入乡村,在与城市紧密联系和互利互惠中实现城乡一体、全面融合的乡村振兴。简言之,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就是“乡村振兴+城乡全面融合”,内核是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应当指出的是,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并不完全等同于乡村振兴应当走城乡融合之路,真正可称得上“城乡融合型”这种类型的乡村振兴,除了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外,还必须使城乡融合达到一个较高的状态和水平。

2.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演化机理

xxxx区初步形成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案例中可以得出,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演化机理就是:位于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乡村在城市化需求拉动、城市辐射带动下,外来资源要素大量进入乡村并与乡村多种资源、多重价值耦合互动,推动形成新场景、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新治理、新组织,逐步实现振兴的过程。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主要受城市辐射带动和外来要素的密集影响并与乡村内部结构发生深刻联系,使之不断演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本位于城市周边的乡村逐渐受到城市的影响而改变自身,推进自身经济社会和治理结构的变化,一部分乡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而得到发展。大量的外来要素进入乡村,与农村资源、乡村景观、生态、文化相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兴旺;与乡村新场景的营建相结合,推动乡村商业和消费的兴盛;与集体经济组织相结合,推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外来资本、经营者以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与乡村居民相结合,促进资源资产价值转化和民宿、生态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从人口流动来说,城市人口对于优质生活和舒适环境的需求,推动了一些城市居民选择在城市周边购置房产、休闲康养,从而促进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共同居住和共享资源的生态乡村。

3.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演化结果不一定是简单的城市化

虽然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非城非乡的过渡特征,但其演化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城市化,而是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主流应是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功能日益多样化。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扩张具有边界,不可能无限度,这就限制了这类乡村完全城市化;另一方面,城市建成区需要周围的乡村作为生态涵养、环境承载、休闲观光、“菜篮子”供给的承载空间,这类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存在价值,没有这类承载空间,城市就难以运行乃至不复存在。在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出现如下演化结果:一是城乡日益一体化。城乡融合型乡村具有独特的区域位置,城市可更为方便地为乡村提供市场、技术、资金等支持,乡村则更为直接地为城市提供生态、农产品等资源,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为频繁,城与乡的相互融合,导致城乡的界限不复存在,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二是乡村功能日益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关系的变化,乡村除了具备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外,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和创意、休闲观光旅游、居住等功能日益凸显,这种乡村功能的日益多元化在城乡融合型乡村体现得更为充分。

4.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更容易在城市郊区产生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郊区是城市环境向乡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功能和乡村功能互为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活跃的区域。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使城市郊区地带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沿阵地。处于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更容易承接大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辐射从而使其这些要素方便地流向乡村。同时,大城市居民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休闲体验及舒适居住、低生活成本的需求,可以很方便地在城市郊区的乡村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形成城乡融合型的密集区域。反之,那些不处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围的乡村,城市对其影响微弱,乡村承接城市的外溢功能困难。除区位条件外,城乡融合型的乡村振兴还需要城乡高度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高度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供水供电系统、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为城乡融合型乡村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吸纳大量的城市居民群体集聚到该类乡村就业创业和生活居住。

5.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依靠“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体现得更为全面充分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与其他类型乡村振兴有所不同的是:必须把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作为首要的、关键的路径,也就是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把“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体现得更为全面、更为充分,这是此类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特色。

城乡融合型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资源要素、功能价值与城市的先进要素供给、市场辐射、产业业态之间的互补性要比其他类型乡村更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程度更高,由此产生的城乡资源要素引力和融合势能更大,双向自由流动的要素规模就更大,效率就更高。在这种城乡要素大规模、高频率双向流动和产业、空间、治理全面融合过程中,此类乡村更易率先实现全面振兴。xx区等地的实践表明,规划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是促进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基于地域相邻、人缘相亲、资源禀赋相近等因素,打破传统镇村行政区划边界和小散乱格局,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将多个乡镇合并成一个单元,对规划、土地、人口、产业等多要素进行整合,突破现阶段镇村发展局限,重塑城乡经济地理,更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6.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治理难度更大

与其他类型的乡村振兴相比,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具有更为复杂的结构特征,无论是经济主体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关系结构,还是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治理结构等,都比其他类型的乡村振兴复杂得多。由于城乡融合型乡村外来人口多、资本和要素密集,土地利用混杂,产业构成摆脱了单一的农业,实现了多元化,相关利益主体众多,乡村的居住形态、生活方式、乡土文化、产权秩序、治理结构等均呈现出城乡交融状态,因此,这类乡村在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最主要的是外来资本、外来企业、外来经营者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关系,以及外来人口创业居住生活与本地乡村居民的利益关系,同时还可能存在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等多方面的“冲突”,有效治理难度大。

四、推进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xxxx区推进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实践,放在更一般的角度推进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应注意政府的参与要适时适度,将村集体和村民的参与和受益作为前置条件,激发乡村人才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内生动力,激活资源要素和破解金融困境。

1.政府的参与应适时适度

政府参与乡村建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政府能够为乡村带来政策支持、投资资金和项目,对乡村新产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对乡村建设的过度干预会造成村民过度依赖,从而丧失内生动力。因此,政府参与乡村建设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操作,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又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农民的良性互动。

大都市郊区的区(市、县)一般具有较强的财力和政府治理能力,但政府在推动发展新乡村产业时要避免过度干预。一是厘清责任主体,避免混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在资金、项目进驻的时候明确政府在其中参与的部分和承担的责任,尊重市场规律,政府只作为引导不可过多参与。二是明确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责任,政府应适时退出。在项目进行的前期政府可发挥主体作用,统筹兼顾,在资金、政策、运行等方面提供帮助,但当项目运行步入正轨后,政府的主体责任应当适时退出,由村集体组织承担,逐渐由依靠外部支撑转变为依靠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2.应把村集体和村民的参与和受益作为引入外来资本和项目的前置条件

城乡融合型乡村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潜在价值和市场需求条件,容易引来外来资本和项目,只有将村集体和村民的参与和受益作为吸引外来资本和项目、推进乡村建设的前置条件,才能提高乡村建设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在xx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在部分外来乡村建设项目中,农民参与较少,没有从落地项目中获取相应收益,存在乡村建设挤出群众的问题。

城乡融合型乡村在引进外来资本和项目过程中需要转变引进方式,适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村集体、村民的参与和受益作为引进外来项目的前置条件。一是政府应当引导企业为村民开设就业岗位。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纳村民,甚至将外来项目的引进与村民的就业进行捆绑,让一些原本不得不外出务工的村民能够就地解决就业。二是鼓励村集体入股外来项目。将村集体利益与企业项目的利益进行捆绑,推动农民、企业、合作社等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利益共享,或者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或乡村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如xxxxxx村以村委20%和村民10%入股,与“当代少年”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直接促进xx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以上。这种村集体或村民入股的方式值得其他村借鉴参考。

3.应注意激发乡村人才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事情,想要实现乡村的持久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依靠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在对xxxx区的调研中发现,有的村庄依靠政府补贴、外来项目支撑,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村庄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当政府逐渐退出主导时,是否还能维持甚至超越如今的发展水平,这是应当未雨绸缪的问题。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不能完全依靠外来的资本和人才,激发乡村人才和资源的内生动力十分重要。应格外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返乡创业人员、集体经济组织等的发展问题。一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促进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缓解农业接班人危机以及人才空心压力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目前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是在局部点位、局部区域取得较大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规模和当前乡村振兴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在更广泛的区域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度。二是培育壮大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乡村振兴带头人是乡村发展的“火车头”,是乡村振兴“提能塑形”的组织带领者。一方面,要着力壮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把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乐意长期服务基层的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放在首位,或吸引优秀青年返乡,或有针对性地派出村“第一书记”。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和引进集体经济CEO(职业经理人)。透析近年各地实践,集体经济CEO因拥有丰富专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善于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终端的通道,善于整合资源、发展品牌,为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三是大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人才资源回乡、社会资本下乡,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反映着“城市反哺农村”的大势所趋,要大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为其创造良好的融资、用地、税收和制度环境,以带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汇聚,让返乡创业形成持续动能。四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重点发挥村集体组织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村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引导和鼓励村民用土地、资金、劳务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村集体公司运作,激发群众和资源内生动力,更好地参与村级发展,享受乡村建设红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专家团队”模式,探索乡村全域立体化整理、开发、建设路径,发展新乡村产业。

4.应着力破解金融困境

乡村金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和长期的投资回报周期。随着多项农村金融政策的出台,目前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服务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但由于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被认可的农村抵押担保物缺失、金融供给主体比较单一等多方面因素,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渗透度偏低,尤其是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投资多、项目多,创新创业比较活跃,众多项目的融资需求比较旺盛,而目前的金融供给匹配问题较为突出。在xxxx区的调研中了解到,某村引入的研学项目不仅明显改善了当地的人居和生态环境,还极大地促进了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但该项目由于缺乏被银行认可的抵押物等,导致没有银行等融资渠道,基本都靠财政支持和业主自身投入,项目的后续金融支撑能力较弱,限制了该项目尽快形成市场影响力。

解决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中的金融需求问题,一是完善和及时更新信用信息,由地方政府数据管理部门主导、金融机构牵头、村级组织参与、各方协同,通过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和大数据、云计算等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收集成本,建立健全信用档案,打破市场主体的信息“鸿沟”。二是构建政府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工作合力,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拓宽涉农信贷风险分担和缓释渠道。三是促进各类金融互补合作,解决供给主体单一问题,同时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建设,促进土地、房屋、山林、农业设施等以出租、抵押、合作、入股等方式实现资产资本化。

5.应在着力提高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度上下功夫

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显著标志就是真正实现“愿意进城的人进城、愿意返乡到乡的人返乡到乡”的人口双向自由流动格局。在此格局下,不再是农村人口单向流向城市,而是许多城市人口也流向农村,进而推动城乡文化融合、治理融合。

因此,在政策上的着力点就是提高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程度。一方面,要继续提高乡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城市郊区是农民进城的一个落脚点,实际上也是农民融入城市、转化为市民的一个出发点。要着力打破村社界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城市居民优先向城乡融合型乡村流动,到乡村休闲、居家、创业等。为此,应率先在大城市郊区打破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的种种政策限制,真正实现城市人口也可以向乡村自由流动。此外,还要有机融合城镇与乡村两种治理体制,既要输入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提升居民自治意识和能力,又要保留农村原先的制度性权利,构建“城乡协同共治”模式。

结语

我国已进入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城乡关系由二元对立转向相互融合。城乡融合型乡村由于存在多重优势和独特价值,不仅不会被城市化所消亡,而且可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前沿阵地。该类乡村与城市间的各类要素将进入快速融合阶段,不仅承担着自身振兴的功能,还承担着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缓解城市人口、土地等压力的功能。因此,城乡融合型乡村如何实现振兴必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的关注重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可以提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为其他类似地区或组织提供借鉴参考和激发创新思路。本文通过对xxxx区的典型调查,总结城乡融合型乡村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发现乡村新价值、创造新发展模式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的一般规律,同时针对这类乡村在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参与问题、村集体和村民利益链接问题、振兴主体问题、内生动力问题以及发展中的金融约束问题等,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启发相关方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于推进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随着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促进文旅融合的政策规划,文旅融合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突破点的优先选择。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xxxxxx镇拥有丰富且尚未开发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急需进行重新发掘和整合,进一步激发地区文旅活力。将文化融入xx镇的旅游发展之中,可以焕发乡村新活力,对实现xx镇及xx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xxxxxx镇拥有多样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推进xx镇的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明确文旅融合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是血肉、政治是骨骼、文化是灵魂,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中明确指出:“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乡村三产融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文旅产业是乡村三产发展的重要部分。坚持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已经成为巩固全面小康成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支撑。

首先,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创造特色化的旅游物理空间。文旅融合的乡村实践是艺术的现场性与场所精神的场景感的融合,乡村是一个现象学意义上赋予人与土地、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等特定意涵的空间,具有一种独有的场所精神[3]。正是这独有的场所精神,使乡村呈现出与城市不同的魅力,显现出其作为旅游产品的引人入胜之处。乡村文化得到深入发掘和艺术阐释之后,重新融入田间地头,可以拓展乡村资源的内涵,打造乡村独特文化,激发乡村文旅特色化发展。xx镇的开发建设正是缺少这样的特色化阐释做指引,难以完全展现出其独有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

其次,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形成文明开放的旅游文化空间。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文化振兴是思想保障。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都需要文化的参与。将文旅融合与xx镇建设相结合,更能充分移风易俗,展现乡村文明新风貌,使文明乡风深入人心。乡村文化内涵得到充实,村民文化自信得到提升,文明新乡风的良好氛围得到培育。

最后,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充实扩大旅游经济空间。现有的乡村资源可以通过文旅融合盘活,提升文化附加值,提升乡村原有产品品质,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形成集特色农产品、农家餐饮、特色住宿于一体的独特文化旅游供给,扩大乡村经济产业链,提升村民文化获得感。xx镇乡村文创事业的开发可以借鉴各地的成功案例,总结提炼本地人文内涵,通过多种艺术手段进行发散延伸,最终反哺生活,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效果。

二、xxxxxx镇文旅资源现状

xx

xx镇在地理位置上位于xx平原中部,界内无山,但泡、沼众多,xx等自然水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全镇经济类型多样,村内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种植逐渐向各种药材混种等经济作物转变,湖泊沿岸发展渔业及水禽养殖,展现出东北渔村的原生态风貌,具有观光农业开发潜力。xx火车站建于1964年,随着xx铁路支线让通铁路(xx)修建而设站,19667月建成通车。著名的“东方红站——xx站”红色铁路线路的终点即是这里。xx镇内还有丰富的历史遗迹,近年来,xx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xx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学系、xx市博物馆、xx市文物管理站、xx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xx区博物馆、xx镇政府等相关单位对其辖区内九间遗址多次展开主动性发掘,发现房址、窑址、灰坑等遗迹,陶器、骨器、铜器等大量遗物,进一步印证了xx镇悠久的历史。

三、xxxxxx镇文旅融合对策建议

综合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以及xxxx镇文旅资源现状,提出下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梳理文化资源和文化脉络,寻找自身定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掘寻找特色文化资源,强调文化的地方特色和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找准定位,使文化资源发挥出可持续的效益,既能够增加就业创造收入,又可以满足区域民众的文化需求。xx镇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大片风景怡人的自然水域,还有粮食、中药等多种作物,可组成多样化的农业景观,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在历史文化资源上,已经经过三次发掘的九间遗址,发现多处xx时期的灰坑、房址、窑址等遗迹以及大量陶器、铜器、骨器等文物[4],历史文化展示阐释的空间巨大;在红色文化资源上,xx镇有全国唯一一处以xx命名的火车站,与xx镇的东方红站构成“东方红——xx”,见证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辉煌历史。xx镇拥有的多种的文化资源,需要引入先进团队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开发,明确自身定位,营造文化氛围。可以从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传统农业手工业器具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传说、民间习俗、戏曲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融入到基层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治理设计理念之中。同时汲取全国其他同类型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对这些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宣传,打造成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本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理由之一,从而为xx镇的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并重并行。20XX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时代文物工作的22字方针,即“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文旅融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xx镇的文旅融合建设也要让文物活起来,实现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以相近地域同类型的吉林省农安县为例,农安县在2014年建成了xx时代观光园,将旅游项目与xx时期文化融为一体,其中建设有xx民俗体验区、xx生态农业区、xx文化园三大功能区,一年四季从吃、住、行、玩全面还原xx时期民俗特色。同时这里还是吉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提供创业平台,用产业发展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5]xxxx镇发现的九间遗址同样是xx时期的重要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参照吉林农安县将旅游与xx文化相结合的案例,在九间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中侧重于文旅融合景区的开发,在建设控制地带中规划相关产业,科学整合周边现有资源和产业,带动培育一批以xx文化为主题的区域性文化旅游发展业态,打造九间xx文化旅游综合体品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同时引进青年文化、创新文化等新的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风貌,带动乡村发展。

最后,丰富乡村文旅形式打造多样化的创新驱动空间。和其他产业一样,xx镇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与开发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产品打造、发展理念等方面,不断寻找自身独特性与大众需求性的契合点,拓宽乡村旅游发展渠道,推动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原有的农家乐等初级观光形式已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需要更有文化内涵、更吸引人的新型观光模式。xx镇拥有自然资源、多样化农业、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可开发的文旅资源,以此为基础,以建设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xx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营地等为目标,打造集研学旅行、休闲度假、乡村游览、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九间乡村综合体项目。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不仅要提升配套基础设施水平,还要融合最新的高科技元素,以大数据培育和扩大新消费市场,借助大数据平台,组建文旅行政管理部门可监测的数据中心[6],推动乡村加入“互联网+”,进入“云时代”。VR平面导航、自助服务机器人等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类型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引入到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既拓展了旅游的创新空间,又可以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积极探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高科技的融合路径,将乡村的文化资源和服务信息在网络共享终端中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推送,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提供综合性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7]积极对接主流媒体,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宣传,鼓励村民参与,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营造全民参与文化旅游的沉浸式氛围。最终建设成拥有高科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备研学教育、旅游接待、商贸服务、创业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以此作为xx区以及整个xx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链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关于做好20XX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和《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x发〔20XX7号)、《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省府办〔20214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xx银行xx分行明确了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及精准扶贫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的发展目标要求,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提升涉农金融数字化服务能力。

xx银行xx分行以农牧行业实体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应收、应付账款为切入点,应用区块链技术,充分发挥该技术信息共享可信、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可追溯的技术特征,首创应收款链平台,并结合不同应用场景陆续研发推出区块链订单通、仓单通、分期通、“H+M”专项授信模式等和行业解决方案,在帮助农牧行业实体小微企业及农户盘活资产和资源、减少外部融资、降低财务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围绕农牧企业全流程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应收款链、平台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方案,满足客户在采购、仓储、销售、分期还款、存量资产盘活等不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相比传统产业链融资方式,基于区块链技术,应收款链平台系列创新模式在确权、线上化、效率、风控等方面更具优势,使农牧中小企业更易获得金融服务支持。例如,xxHD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高科技农牧龙头企业,主营饲料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成功帮助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下游小微企业及农户获得了融资,得到小企业主及农户的高度称赞。

二、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农牧核心企业为轴心,辐射众多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迅猛,市场规模巨大。然而,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够透明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周转效率低,供应链金融难以大规模开展。一是应收账款确权困难。核心企业的确权工作难度较大,操作手续繁琐,银行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证明核心企业确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即使完成确权,银行还必须在第三方权威中介机构登记,防范债权人多头融资的风险,成本高且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二是质物管理困难。实践中,银行通常会委托第三方仓储企业对质物进行保管,共同参与质押融资业务的贷中及贷后管理,业务流程复杂且存在操作风险,同时,银行和仓储企业对货物的鉴别能力有限,难以合理确定质物价值,容易产生坏账风险。三是可融资主体范围窄。银行主要依赖核心企业的控货和销售能力,由于其他环节的信息不够透明,银行出于风控考虑往往仅愿意对上游一级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或对其下游一级经销商提供预付款或存货融资。这导致了二三级等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巨大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四是融资工具流转较难。交易过程中,采用商业承兑汇票作为融资工具,使用场景受限且转让难度较大。

应用区块链技术,充分发挥其去中心化/多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安全性和智能合约的技术特征,可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难题。一是可将实体企业基于真实交易产生的各类资产以“上链”的形式转化为数字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基于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基础交易产生的各类资产就能够转换成区块链金融工具,并依托核心企业的自身信用或银行信用在商圈内封闭流转,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降低产业链融资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可实现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的份额化权属登记。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的共识机制,可实现对区块链数字资产份额化登记,并将交易合同、交易证明等的影像件经交易相关方电子签名后在区块链上进行存证,方便各交易方查验,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欺诈、虚假交易及重复融资的风险,打通数据信任“最后一公里”。三是可实现业务规则的智能化管理与自动履约。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可将供应链业务各项规则添加到区块链资产中,实现业务规则智能化自动履行,有效防止人为干预,提升操作效率,降低操作风险与成本。四是可提升企业资产交易的安全性,保护企业隐私。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产业链商圈各个交易参与方的信息平权,同时通过多级签名机制,锁定了交易链条上的相关记录,并在每个分布式记账节点上都记录了数据和信息,保证交易可追溯,防止信息被篡改,从而真正保证区块链资产交易的安全性。

(一)xx银行总行区块链BaaS平台

1.BaaS平台架构

区块链即服务(BlockchainasaServiceBaaS),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BaaS平台是帮助客户创建、管理和维护客户级区块链网络及应用的服务平台,为客户实现区块链网络的快速部署、维护以及业务场景的快速落地,为其提供便捷的区块链生态配套服务,如图1所示。

xx银行总行通过构建一站式区块链应用开发平台,面向合作方及其生态伙伴提供高性能、稳定可靠、隐私安全的功能,帮助其基于该平台快速轻松地搭建各类业务场景下的区块链应用,降低合作方开发成本,助力各行业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

1)账户中心功能完善。账户中心提供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功能,后续持续完善用户体系建设,包括对联盟链成员的准入管理和对管理员、操作员、运维人员、审计员等多种用户角色的管理。

2)新增区块链管理功能。区块链管理提供区块链相关管理功能,包括节点自动化部署、节点增删、合约部署、合约调用、namespace管理、节点证书管理、license管理功能等。

3)新增区块链浏览器模块。查询管理提供区块链信息展示和查询功能,包括区块数目、交易数目、最新出块信息、最新交易信息、节点信息等数据的实时展示以及区块查询、存证查询、账户查询等查询功能。

4)新增区块链监控模块。区块链监控模块提供区块链网络实时监控功能,包括区块链网络状态、分区状态、节点状态、网络带宽、流量监控、资源占用、服务器信息等数据。

5)新增审计中心功能。审计中心提供平台的相关审计功能,包括操作记录的审计以及区块链交易的审计。

6)新增计费中心功能。计费中心提供平台服务的使用费用管理。

2.BaaS平台服务模式

BaaS平台统一封装了区块链中间件平台,区块链中间件平台可以对外提供统一的区块链服务接入规范、基础的区块链功能服务接口,从而进一步加强区块链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的对外输出效率,提升了针对不同场景的区块链服务能力,降低了区块链开发者门槛,提高了区块链相关应用的开发效率,如图2所示。

中间件平台一般封装了搭建区块链服务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适合多种合作模式下的区块链服务搭建,对区块链开发者更为友好。合作方可通过接入层OpenAPI直接调用区块链存证服务,也可以对接中间件平台的服务层功能模块,自主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上链服务以及区块链信息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区块链底层平台,中间件平台均进行了适配,使区块链开发者可以更加专注于区块链服务的开发,进一步降低BaaS平台的接入难度和成本,提高可用性,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3.BaaS平台服务核心功能——交易存证

客户通过SDK对业务数据进行签名后发送至OpenAPI网关;调用区块链中间件,由平台提供的通用智能合约登记至区块链平台;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合,构建多元化技术生态;结合金融、司法、政务、医疗、公益等应用领域场景打造“区块链+”生态,如图3所示。

4.BaaS平台服务核心功能——交易查证

客户可以通过OpenAPI、门户等多个渠道直接使用存证查验服务,支持第三方平台间接使用存证查验服务;任意客户可以使用客户方保存登记BaaS平台时返回的交易哈希进行区块链交易查证;客户方可以通过登记区块链时在BaaS平台中的交易请求、业务主键、交易哈希的关联关系,使用业务主键进行区块链交易信息的查证,如图4所示。

(二)区块链产业链金融助农解决方案

1.区块链产业链金融蓝图

传统产业链金融通常面临信息不对称、信用多层难以穿透、线下操作繁琐等难题。利用区块链去中心、防篡改、防抵赖的特性,借助其保障的刚性信任能力,使得农牧行业核心企业资信能够可靠、可信地随着应收款在区块链上同步流转,实现应收款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流通,有效盘活企业的应收账款,解决传统模式下农牧行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创新金融产品,围绕饲料买卖等农牧行业的特定生产经营场景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构成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的完整拼图。充分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如图5所示。

2.应收账款

农牧行业原料采购的应收账款规模较大,客户数量众多,对企业现金流有较大影响。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天然清算等特征,实现应收账款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有效解决应收账款目前存在的真伪难辨、确权难办等痛点,并达到为应收款增信的目的,提升参与机构的清算效率。

xx银行总行推出应收款链平台,平台采用“区块链+产业链金融”的模式,可办理应收款的签发、承兑、保兑、支付、转让、质押、兑付等业务,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电子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盘活了原本流动性较差的应收款资产,为农牧行业链核心企业及其成员单位、上下游企业拓展了创新型融资渠道,构建了产业链金融生态。

3.订单

区块链技术除了可解决农牧行业产业链业务中普遍存在的应收应付账款问题外,还可用于企业全流程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采购、仓储、销售、还款等应用场景,如图6所示。

xx银行总行基于应收款链平台实现区块链订单通模式,与农牧行业核心企业合作,为下游经销商提供订货融资服务。下游经销商只需要缴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基于订单在订单通平台上签发区块链应收款,支付给核心企业,锁定未来货权,后续分批打款提货,缓解一次性付款压力。核心企业收到区块链应收款后,可对外支付或融资变现,提前盘活未来应收账款,扩大销售规模。xx银行总行在此过程中提供资金监管、打款提货通知、融资等服务。

4.分期采购

将区块链用于农牧行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下游销售中租赁交易场景,可满足中小微企业和农户分期支付、降低融资成本等金融需求,协助核心企业扩大销售、盘活应收款,如图7所示。

基于应收款链平台实现区块链分期通模式,农牧行业核心企业和xx银行合作,满足下游企业或农户分期采购的需求。下游企业或农户可根据实际需要签发分期通应收款支付给核心企业,分期付款,缓解一次性付款压力。核心企业收到分期通应收款后可提前确认销售回款,扩大销售。分期通应用场景高度契合汽车、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租赁公司等产业链客户。

5.存货

仓单常用于大宗商品的交易,受到国家严格监管,因此,仓单的登记和流转过程非常复杂,需要仓库、金融、监管等多家平台协作完成,其安全性和透明性至关重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仓单业务,建立安全的运行模式,可有效解决票据造假问题并提高仓单流通效率,如图8所示。

例如,xx银行总行于2018年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仓单通平台,在区块链仓单通模式下,核心企业(仓储企业)和渐商银行合作,为存货人和经销商提供货权质押融资服务。存货人基于入库货物签发区块链仓单,可在仓单通平台上办理流通转让或质押融资等业务,也可以向仓储企业提取仓储货物。渐商银行在此过程中提供资金监管、仓单质押、打款提货通知、融资等服务。仓单通帮助存货人盘活货权,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不易变质的大宗商品、季节性商品提供了高效安全的质押融资、交易流通服务,帮助核心企业形成稳定的销售体系和客群,对大宗商品的供应链金融具有重要价值。

三、案例创新点

(一)技术创新

实践中,xx银行总分行围绕金融行业特性,不仅对应用模式进行创新,也对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发展和改进作出探索和贡献。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xx银行总分行创设了多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行业应用场景并在金融行业应用,形成符合金融行业特性且具有自主产权的区块链技术产品,并在同业中率先获得了区块链领域专利授权,形成了构建同业、区域联盟链的自主可控技术能力,以及整体对外输出和服务的能力。

1.支持国密算法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国外,所有的加密算法均为国外相关算法,不支持国密算法。在金融行业应用必须保证其安全性,xx银行总行在2016年探索实施区块链技术应用时充分考虑了这一因素,对区块链底层平台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对国密算法SM2SM3的支持。

2.确保数据隔离

区块链的特点是各节点均可获得全部数据,为了确保参与方只能访问有权访问的数据,以及监管方能够访问所有数据,在应用层,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约束,查询时根据客户、银行、监管机构等角色对应的公钥,控制相应的查询权限,确保数据仅能被有权角色查询;在数据存储层,以特定编码方式对持久化的数据进行加密存储,未经授权无法获得明文。

3.隐私交易

通过对交易粒度的隐私保护,发送交易时指定该笔交易的相关方,交易明细只在相关方存储,而仅有隐私交易的哈希(Hash)会在共识后进行全网存储,既保证了隐私数据的有效隔离,又可验证该隐私交易的真实性。

4.多级签名

通过叠加客户在交易平台的数字签名、服务器数字签名、区块链底层平台数字签名,构建从交易指令到区块链记账的全过程数字签名证据链,形成端到端的验证体系,确保行业应用客户通过应用平台访问区块链系统过程中的可追溯性。

5.高频交易模式改造

金融交易具有并发量大、响应时间要求较高、交易执行稳定等特点,需要对区块链进行改造以适合高频交易。根据各个业务的不同特点,对业务品种、交易类型进行分类,制定了可配置交易打包、准实时交易、并发机制、批量登记等多种配套机制,可快速找到最适用的区块链交易模式,大大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6.数据归档

随着区块链的不断运行,数据量随之增长,或将导致性能下降以及存储空间的增大。每个节点根据管理及运维需要,在数据生命周期结束后,按区块编号进行历史数据的归档,归档数据从原区块链中进行物理删除,并可独立部署于单独节点进行查询,既提升了区块链生产运行的效率及稳定性,又完整地保留了所有的历史交易记录。

7.敏感词过滤

根据监管的要求以及区块链信息存储的特性,防控涉政、涉恐、涉黄等不良信息上链至关重要。通过在区块链中实现基于确定有穷自动机算法的敏感数据过滤服务,可识别、控制敏感词上链的行为,提升应急处置效率,保障区块链业务的安全运行。

8.构建平台化服务模式

xx银行总行区块链平台实现了多种合作方接入模式,合作方可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应用模式、技术能力等选择相应的合作方式,既可通过SaaS模式快速开展业务,又可通过联盟链模式共建区块链生态圈,并进一步为合作方提供区块链BaaS模式,提供高性能、稳定可靠、隐私安全的区块链存证能力,降低合作方开发成本,助力各行业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

(二)业务创新

1.无需核心企业提供担保

1)针对下游,围绕链主企业下游经销商的数字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推出分销通(不控货类经销商融资),即依托链主企业与经销商历史交易数据、结算周期、结算方式等数据信用,为经销商办理定向用于向链主企业采购货物的融资后,经销商可先行提取货物并以货物销售现金流入偿还本行融资的非控货类融资,缓解经销商扩大采购带来的资金压力。推出订单通(控货类经销商融资),即为经销商办理定向用于向链主企业采购货物的融资后,由链主企业或第三方仓储监管机构利用物联网等技术为本行管控货物,并通过ERP等系统对接,在经销商还款后进行提货的控货类经销商融资,缓解经销商预付款大额采购资金的压力。

2)针对上游,围绕链主企业上游供应商的数字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推出供货通(订单融资模式),是基于链主企业采购订单数据(可通过与链主企业采购系统对接)为供应商提供的融资模式。此类模式适用于供应商需要垫资生产的融资需求;推出应收通(应收账款融资),与链主企业基于数据交互为其上游供应商办理应收账款转让或质押类融资业务,包括为供应商办理的区块链应收款保兑或转入等,满足上游供应商向链主企业交付货物后因赊销产生的提前盘活应收账款需求。

2.下游经销商可通过小程序操作

通过“供应链金融”小程序,下游经销商、农户可上传证件、人脸识别,并绑定各家银行卡进行开户。基于农牧核心企业维护的订单,农户可以在线申请借款,销售回款时,可在线还款,贷款按天计息。

从提交资料到放款完成,由之前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到现在只需1小时,真正实现了“1分钟审批、1秒钟放款”,大幅提升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质效。

3.培育和打造农业产业园金融服务

xxxxxx等大湾区核心区域园区经济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xx银行xx分行积极发挥“公司+小企业/个体户+零售”的联动优势,依托“开发贷+按揭贷/租金贷+代发工资/银行理财”等产品,不断探索成片开发、“公小私”全链条联动赋能服务,为支持农业产业园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4.落实助企纾困措施,全力惠企助农

围绕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纾困和经济稳增长的部署要求,xx银行xx分行提出“助x惠企31条”,针对受疫情持续影响的小微企业客户,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根据客户实际需求申请,为其办理延长贷款到期期限、调整付息周期、插入宽限期、变更还款计划等,解决客户临时性还本付息困难。

四、经验总结

xx银行xx分行产业链金融业务通过帮助农牧行业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解决资金缺口,形成了“一点授信、链式流转、多处受益”的产业链金融新模式,有效降低了产业链交易成本,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帮助企业真正实现“降杠杆、降成本”。

(一)降低融资成本

以饲料行业龙头企业HD集团为例,其下游有上万家经销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经销商备货存在较大资金缺口。xx银行创新应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根据该集团推送的经销商历史交易数据和大数据风控平台,线上核定经销商的专项授信额度,定向用于向经销商发放信用贷款采购货物。

(二)“让数据多跑路,用户少跑路”

xx银行xx分行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有力抓手,全面推进数字产业链金融业务流程优化、制度重塑、系统重构。以客户一键式融资为目标,打造极简客户端,实现开户、融资申请、提款还款的线上化一键式办理。目前电子渠道交易基本实现“新客户最多跑一次、老客户一次不用跑”,大幅提升了对客户的服务质效。以饲料行业龙头企业HD集团为例,其下游经销商和农户分布在全国各地,通过线上化方式提供上游供应商订单融资服务,从提交资料到放款完成只需1小时,真正实现了“1分钟审批、1秒钟放款”,大幅提升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质效。

五、未来展望

xx银行xx分行将持续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生态圈,持续探索有区域特色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一)深化区块链技术跨域融合,创新乡村农牧产业链应用场景。一方面,加快探索跨链、联邦计算、多方安全计算可信硬件等技术及其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应用,挖掘区块链技术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深化区块链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交叉创新发展,以区块链为信任与协同的核心,以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为基础设施支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判断决策大脑,通过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为农牧产业链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无限的可能性,进一步推动农牧产业链数字化改革进程。

(二)加快推动特色产品落地。xx银行xx分行聚焦地理标志产品,拟拓展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可实现批量开发的“合作贷”新场景业务,如xx等,丰富小企业信贷产品库,争取早日落地见效。

(三)拓展农业龙头企业,下好链式金融“一盘棋”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涉农产业链核心企业合作,探讨应用数字产业链项下各类融资产品支持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等,扩大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服务能力,助力产业复产增产。

(四)聚焦客户和社会公众关切,树立高效服务、践行公益形象。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助x惠企31条”加强持续性宣传力度,加强党建引领业务持续开展好结对帮扶、“公益赠饮”、消费扶贫等公益项目,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加大对农户、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