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解读历史上的三中全会
党课讲稿:解读历史上的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是指中国共产党某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每隔五年,中国共产党会召开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的中央委员会,该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叫“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简称“一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叫“二中全会”……以此类推,第三次全体会议即三中全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1921、1922、1923、1925、1927年召开的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并没有举行中央全会。
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立三路线
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惨遭清洗的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远赴莫斯科召开六大。六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们回国后,比以往更加注重政党建设,从1928年9月至年底,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常委会,并于1929年6月召开六届二中全会。1930年9月24日至28日,上海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一座花园深处的洋房中,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秘密召开,会议记录上的开会地点谨慎地写着:“避暑的庐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三中全会。
六届三中全会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批判李立三。曾赴法勤工俭学、以工人运动起家的李立三,最早提议发起南昌起义。1930年6月,他当上政治局常委后,成了中共中央实际上的领导人。他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还要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这种“左”倾冒险主义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本来中共刚刚喘了口气,已置之死地而后生,但“立三路线”又造成中共十多个省委遭破坏,武汉南京党组织几乎全部瓦解,红二军团由一万多人减到三千多人。
六届三中全会由瞿秋白主持,周恩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决议,李立三作了检讨发言。全会上,毛泽东被重新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毛泽东曾因放弃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的“军事投机主义”而被开除候补委员资格。就在召开六届三中全会的这一年,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他的革命路线并没有得到中共中央的普遍认可。改选后的中央政治局有7名委员,7名候补委员,工人出身的向忠发继续担任总书记。此人后来被捕叛变,使中共又遭受了打击。
会后,李立三黯然离去,王明冉冉升起。漫漫长夜,摆在中共面前的,仍是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
七届三中全会:建政一年总结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于1950年6月6日-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年多的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的一次最重要会议,会议提出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对开展各项民主改革,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八届三中全会:“大跃进”发端
1956年9月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八大明确提出,全党的工作重心适时地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一方面来,指出国内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仅仅一年后,八届三中全会就推翻了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重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八大与三中全会期间发生的整风运动、大鸣大放、反右运动,使社会空气发生了大起大落的转变。对1956年采取的纠正冒进倾向的正确方针做了错误的批判,这实际上是后来发动“大跃进”的开端。
八届三中全会后,八大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剧烈偏航,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回归,中国社会在阶级斗争的漩涡中打转近20年。
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复出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此前的九届三中全会则因林彪事件搁浅。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给“四人帮”定性——“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彻头彻尾的极右派”。另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确立华国锋的领袖地位,以及决定中国前途的另一件大事:邓小平的复出。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于1977年7月16日-21日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并决定永远开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党籍,撤销他们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对毛泽东思想体系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不要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要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实际上进一步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大军区和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分曾在中央、地方和军队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老同志,共219人。中央工作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
在中央工作会议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
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建国之初,党就要求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是八大正确路线的恢复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有中国自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从中央贯彻到各级的较长的过程。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三中全会在实际上建立起来,这是最重要的成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三中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会议肯定了1975年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很大成绩,肯定了他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四人帮”干扰破坏进行的斗争,肯定了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的革命性质,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
五、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全会讨论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人人遵守纪律,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要加强集体领导。全会针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遭到破坏的情况,指出: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全会在讨论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时,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搞好综合平衡的要求。全会还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整体来说还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等文件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这个文件在经过修改和充实之后正式发布,接着一些重要的农业方面的文件相继制定和发布施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根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十三届三中全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于1988年9月26日-3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这次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政策和措施;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椐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妥地组织实施。全会还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于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集中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任务新起点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9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改革进行整体系统部署,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公报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十九届三中全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018年2月26日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将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全会要求在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下定人定编,力图打造高效廉洁政府职能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