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路径思考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现实路径思考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这要求我们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话语认同度、完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安全机制、搭建国际思想文化的交流平台,进而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大国形象提供智力支持。

一、协同话语主体:培养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话语队伍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出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群体,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提升中国共产党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力。在主体建设上要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统领效应,首先,要充分发挥正面宣传的积极功效。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发展模式原原本本地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讲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必然性,用丰富新颖的形式展现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正面回击错误舆论、摆脱西方国家设置的意识形态陷阱。其次,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以各级党委(党组)为核心的话语主体要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崇高的政治品格,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群体必须讲政治、讲法规、依法办事,把政治责任、政治担当、政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党员作为与群众接触频繁的话语主体,要具备舆论引导的本事和能力,在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中运用各种方式保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不失声、不失理、不失信”。

2.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知名媒体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正向传播力。意见领袖、知名媒体人等话语主体应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培养对多元意识形态的辨别、判断、筛选能力,认清意识形态话语的本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与民众思想观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第一,意见领袖要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意见领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主体,一方面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民族基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给养,坚定地“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另一方面要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认知,在专业领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二,网红、知名媒体人等话语主体要打破话语“圈层”,引领话语受众走出“信息茧房”。同时站在国家的高度应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话语挑战,以渲染、灌输等传播形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二、拓展话语内容:坚守优秀文化内核

丰富文化内核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建文化生态系统,进而充分展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时代价值与鲜明特征。

1.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经典文化通俗化、大众化,弘扬“和而不同”的思想价值观。要保留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的话语精华,如“厚德载物”“仁爱万物”“海纳百川”等都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让大学生在“走出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学校教育、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同时,还要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以丰富自己民族的文化内容。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文化内核。要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入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凝聚力。首先,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力、自觉力和自强力。要顺应时代发展,以先进生产力为物质前提,以高质量发展为生产动能,增强信息经济大循环的内生动力,生产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其次,要完善制度文化,传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使其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次,要大力提升青年群体的思想文化素养,搭建多方位、立体式的文化育人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覆盖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打破文化的圈层传播现象,拓展广大青年群体的文化视野。

三、净化话语环境:科学防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新风险

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当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博弈场地由现实社会转向网络社会,科学防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新风险就是要加强对互联网安全技术的研发,制定网络应急管理条例,坚决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和渗透。

1.完善网络立法机制。面对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等现象,完善网络社会的法治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监管的执法力度是科学防范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风险的基础。第一,要设立与网络相关的舆论导向机制、风险预警机制、话语应急程序等。网络执法部门要积极配合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上给予技术支持,在应对突发的社会热点事件时,成立专事专办的应对小组,让广大网民真正感受到网络执法部门是切实为网民利益服务的。第二,要完善网络社会各行各业的法律法规,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机制,提升网络违法犯罪的成本。网络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规定,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效率,同时强化全体网民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与认知,进而提升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成效。

2.科学划分网络思想舆论领域的不同地带,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的重要论述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等级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三个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安全防范策略。首先,要占领网络思想舆论领域的红色地带。要多措并举,依托信息技术资本打赢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战,确保网络中的核心技术资本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要以坚守红色地带、建设红色地带、扩展红色地带为依托,保障红色地带的底蕴不褪色、立场不脱离,拒绝“双面人”的存在。其次,要争取网络思想舆论领域的灰色地带并努力将其转化为红色地带。要传播党中央精神,用实例增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荣誉感。要净化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网民的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其科学的鉴别和判断能力,避免信仰危机。再次,要坚决打击网络思想舆论领域的黑色地带。网络安全防控部门不仅要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开发,而且要积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扩大共识面,壮大网络正能量的声音。同时,可采用内外夹击、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以刚性、硬核的态势构建全面、系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体系。

四、增强话语效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

新时代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增强话语效果、强化话语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1.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即用中国话语对中国模式中发展的规律、内容的制定、方式的运用、建设的标准等进行讲述;对中国道路选择中的理论指导、议题设置、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等进行解读;对中华文化的经典思想进行阐释。第一,要对优质的话语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味的中国故事。在对外交流中,可全面深入展示中国各式文明古迹、风景名胜、著名建筑、博物馆等,带领世界人民探索风物之美、文化之美,寻觅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第二,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融入中国元素创新中国故事。要用心编制、有效传播中国故事,配合中国的绘画、剪纸、曲艺、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体现中国特色,向国际友人传递中国思想。

2.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就是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使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国际大事的处理上,将中国建议、中国观点、中国方式更多地运用于国际治理体系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竞争力。第一,要在国际交流对话中,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绘影图形是传递中国思想理念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即用影像、绘画、图式等形式展现中国故事,直接刺激受众的感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就将中国的大国形象完美地展现在国际友人面前,使国际社会更加认同中国、接纳中国。第二,在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方式上,要从“听别人说”向“让别人听我说”转变,以此提升中国话语、中国声音的国际认同度。要打造能够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在传播中国话语时积极回应海外话语受众对中国方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