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党课: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同志们: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在世界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XX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中提出,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会议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我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要求我省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作任务第一项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排头兵,作为我省的理论工作者,我们需以高度责任感来真学、深思、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书写我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主要特征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新质态”。分析阐释其深刻理论内涵与主要特征是用好新质生产力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前提。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起点在“新”,创新驱动,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创新,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带动生产力跃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目前,全球正处于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新兴科技力量正在不断改变和颠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生产力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生产方式的变化,需要从“新”突破。
关键在“质”,目标导向,高质量发展。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生产力“新质态”,是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以科技革新推进新动能,在生产过程中“物质消耗”的比重逐渐降低,“技术创新”的比重逐渐提高,实现资源利用的“质变”效应,最终实现“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
落脚于“力”,新质生产力更是新质生活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能源、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力量将更多地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类场景,促进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兴科技力量的应用,正在为我们带来一个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未来,这势必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
(二)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
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新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主要特征。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支撑,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新质生产力取决于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其代表着全球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研发并整合好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新科技。这就要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高效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高效能体现在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上。新质生产力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浪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环境污染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发展路径。
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追求。新质生产力不仅注重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更强调产品质量的提升。要实现产业基础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二、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我省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方法。
先立后破。“立”与“破”是关于事物发展变革的一对概念,是“先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这是我省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廓清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给出了“先立后破”的答案,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简单更迭,而是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出先进生产力,这也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一要注重“立”的实效,积极主动培育新增长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立”起来;二要强调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要找准“破”的切入点,定位阻碍经济增长的堵点,着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陈致新,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新优势。
因地制宜。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地区情况相适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因地制宜”,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一要知己,即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我省是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应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先进制造业等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为加快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提速赋能。二要知全局,即要在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我省各个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不同功能区承担的发展责任也不同,各地要立足自身定位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分类指导。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分类指导”,解决的是政策和措施的精准性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因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千差万别,要立足差异化创新能力和产业需求,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确保政策、资金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因此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我省省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要在坚持分类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将全省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指引下,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推动科技创新、生产关系更新、产业焕新、人才聚新是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策。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点燃我省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重要依托,先进制造是典型代表。当前,正值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交汇,推进科技创新、聚焦先进制造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我省发展新引擎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向先进科技寻求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我省天然禀赋,聚点成线、聚“链”成“群”,全面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一要夯实地基,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引导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水平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参与配合,持续推进基础研究攻关及前沿技术研发,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开展高端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聚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自主可控,科研成果唯有从“书架”走向“货架”,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要新老融通,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制造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促使“老树”发出“新芽”,焕发新生机。三要强筋健骨,既要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要坚持集聚、融合思维,进一步实施产业强链计划,在集群生态上下功夫,鼓励区域精诚合作,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进先进制造业“群”策“群”力。
生产关系更新,深化改革破解我省发展堵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唯有彼此适配,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前。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新要求,我省要直面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体系不够完整等新挑战,立足长远,主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打通生产发展的堵点卡点。一要深化改革,更大力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度展开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未来产业要从创意走向现实,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强、风险较大,要有效运用政府动员、组织和协调优势,加强产业政策的支持引导,全方位延伸科创金融服务触角,完善风险投资市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减少市场主体后顾之忧;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面,则需紧跟市场形势,瞄准需求导向。二要通过深化改革激活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动力和潜力,打造新型劳动者。改革要立足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培养引进先进制造领域的技能人才。深化人才培养、选拔体制机制,以“高精尖缺”的现实需求为中心,以创新成果、发明创造为标准,对于新兴产业人才应及时建立专门的评价通道。三要全面提升企业主体的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国有企业的龙头中枢作用和民营企业的活力蓬勃优势,创新便民、利企的政务服务模式,通过优化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等促使市场经营主体创造力竞相迸发。
产业焕新,产学研融合推动我省发展加速跑。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依托载体,新质生产力是新产业的发展内核。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产业发展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坚持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向高向新发展。因此,产业焕新是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又是整个产业的创新发展,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加速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助力我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投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不断为产业科技研发、创新发展积累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激活我省企业创新活力,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提供政策扶持等,提高研发投入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产学研新模式,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共建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深化合作。围绕前沿领域、前沿科技等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加速“换道超车”,共享科研成果,把握战略主动权,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需要产业焕新和产学研融合双轮驱动,推动我省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聚新,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体现着“人才引领”的新生产力观,主要表现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和“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工人”的主渠道,优化人才培养要素配置方式,让优质育人要素资源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集聚,实现职业教育创新人才高质量供给,将会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充分考察调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情况,根据产业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地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建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行横向纵向分类分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强化实践指导,激发高职院校人才创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工人”向“未来工人”的转变,需要高职院校各类人才拥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资料,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融入地方、服务产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校地共生、协同创新,打通各类实训、实践渠道,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锻造更多新型产业现场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积极落实职业院校储备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此外,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不断引进行业领军人物、大师名匠、教授、博士等高端人才,打造一批专业领军人才,引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