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xxxx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xx


202212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在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 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回顾概述了过去五 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明确 提出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重点任务,并就一 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指 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2022年经济运行顶住压力,保持恢复态势

(一)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二)经济运行顶住压力,保持恢复态势

2022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变化作出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各项政策靠前发力,经济运行顶住压力保持恢复态势。

在全球局势动荡、通胀高企、经济减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外贸外资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充分展现了中国经



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2022年以来,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疫情持续,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冲击,党中央及时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根据病毒变化的特点把重点转向了防重症、防死亡;二是国 际环境动荡不安,乌克兰危机持续时间超出预期,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西 方国家的通胀创下40年来新高;三是美联储和其他一些国家的银行为了应对高 通胀,大幅度加息,收紧货币流动性,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严重的资本外流压 力。

1.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

尽管中国经济承受了巨大的下行压力,但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总体上还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是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受乌克兰局势变化和国内疫情影响,二季度经济增速由一季度的4.8%回落至0.4%。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三季度经济增速回升到3.9%。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7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3.0%,保持恢复态势。

二是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另外,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已超过110万人,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预期目标。

三是物价形势总体平稳。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我国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只有2.0%,工业生产价格上涨4.6%,呈现高位回落态势。四是国际收支保持稳定。货物贸易顺差扩大,前11个月外贸进出口仍然保

8%左右的稳定增长态势,尽管近期受全球经济减速影响,但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还是相对较快的;服务贸易逆差缩小;外资流入继续增加,前10个月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4%;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因此,如果从宏观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来看,除了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和预期目标差距较大外,其他几项指标都在我们的预期目标之内,所以我们说,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


























GDP年度和季度增长波动来看,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虽然整体有所回落,但在疫情前基本保持比较平稳的中高速增长态势。受疫情冲击,2020年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由于我们较好地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202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正增长。2021年,随着疫情严重冲击的结束,再加上我们稳经济政策的一些作用,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比较快速的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

2022年一季度,我们基本实现了一个良好开局。二季度,由于以上海和吉林为主的疫情所带来的一些管控措施对生产生活尤其是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影 响,经济受到较大影响。三季度,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并要求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加大力度,我们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创设了开发型金融和政策型金融工具,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经济增长很快恢复。以目前的经济走势来看,综合近三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我们可以说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比较漂亮的成绩。


























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来看,受疫情影响,近两年每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有所回落。但是,在疫情持续反弹的背景下,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就业数据, 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还是很强大的,同时也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稳企援岗的政策措施,也确实对稳就业、保民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关键作用。



从居民消费价格与工业生产者价格走势来看,在全球通胀高企的背景下, 我们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总体上保持平稳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了我们保供稳价努力的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强大,特别是中国粮食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整体物价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方面,上半年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输入带动作用,一度走高,近一段时间回落也很快,一方面是我们加大了国内供给,另一方面也和国内经济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需求不足有关。


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疫情暴发以来,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很 明显,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前,经常项目顺差,包括商品和服务 的进出口、外贸投资等,占GDP比重最高时曾达到8.7%。金融危机后,我们强调经济再平衡、扩大内需,所以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在下降。疫情暴发后, 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实现复工复产,在全球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我 们的出口增长还是很快的。所以,我们国际收支情况也是非常稳定的。

2.工业生产总体稳定,服务业受疫情冲击

从生产方面来看202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工业生产总体稳定, 服务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大。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



增加值5.5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4.2%,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全国粮食 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到1.37万亿斤。粮食供应稳定,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也是我们2022年实现物价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二是工业生产持续增长,高技术行业增长较快。2022年前三季度,第二产

业增加值35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3.9%,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11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说明尽管受疫情冲击影响,工业总体增速在放缓,但产业转型升级、结 构优化没有止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等绿色智能产 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0.5%44.1%22.2%,可见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实现 了弯道超车,中国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步伐还在加快。

三是服务业生产放缓,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疫情暴发以来,其对经济的扰动作用是比较大的,特别是服务业,比如旅游、餐饮、会展、住宿等。2022


疫情暴发以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确实发生了一个变化: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农业



占经济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同时工业的占比在达到一定比重以后也会逐步下 降,服务业的占比则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上升;但是近三年,受疫情影响,服务 业的占比有所回落,工业的占比又阶段性回升,这更多反映了疫情冲击的影响。从中长期的发展态势来看,服务业的占比会进一步上升,工业的占比可能会持 续稳定。所以,我们要保持优势,稳定制造业比重,并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扩 大,推动经济逐步恢复。


上述占比的变化,我们也可以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看到相应的调整。近年来,农业形势相对良好,受疫情影响相对不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上升态势;工业的占比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加,也是与以前的趋势有所不同的;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总体上贡献率在波动中处于下行态势。


























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来看,2022年以来,其受疫情波动的影响较大,呈现一个V型的走势。















从服务业生产指数和活动指数的情况来看,2022年以来,服务业受影响很大,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速一直在回落,虽然总体比较平稳,但月度同比指数涨幅有所波动。



3.稳经济政策加力增效,三大需求共促增长

从需求角度来看,2022年总体上稳经济政策加力增效,三大需求共促经济增长。

一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巩固。在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支持下,消费需求总体延续恢复态势。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5%,说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上升,也就是说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消费相对比较疲弱;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万亿元,同比下降0.1%

二是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关键性作用增强。在经济受冲击、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消费支出放缓的背景下,稳投资要发挥关键性作用。2022年以来, 我们的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重大工程项目集中落地开工,投资规模扩大。1-11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2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制造业投资增长9.3%,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设备更新改造、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投资快速增加,说明企业普遍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是进出口为稳定经济大盘做出积极贡献。2022年以来,我们多措并举稳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顺差继续扩大。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0%,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



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速变化情况来看,疫情暴发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开支的增速都在回落,其中2022年以来的消费支出增速还低于实际收入增速,说明居民消费的边际倾向上升,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下一步还是要加快推动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促使消费出现比较大的回升。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月度增长情况来看,11月份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 包括汽车消费,但累计情况基本上还好,只有0.1的下降。




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的变化情况来看,2022年总体平稳,基建投资方面政府发力较快,制造业投资高位有所回落,除了企业本身的技改投资意愿较强外,这也与2022年出台的一些政策有关系,如更新改造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增加等。














从外贸进出口月度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虽然整体累计增长速度还在8%左右,但受全球外需减弱影响,外贸进出口增速有所回落。所以2023年,我们会受到比较大的下行压力。



从消费、投资、净出口占GDP比重来看,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的比重开始回落,投资总体上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重缓慢回落。随着我国经济的再平衡,以及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净出口的比重将会维持在一定规模,在关键时期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的经济增长动力发生结构性变化:受疫情的影响,消费拉动力在下降,投资是

我们主动作为促进的,同时由于这两年内外形势的影响,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渐上升态势。

4.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总体上,2022年我国经济顶住了下行压力,保持住了恢复发展态势,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经济运行整体上处在合理区间。更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看到这一点。

一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1-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0.2% 7.3%;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0%13.2%,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和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1%21.2%

二是绿色转型稳步推进。1-11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



别增长了100.5%44.1%,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2.3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0%

三是民生保障不断增强。1-11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6%;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分别 增长8.5%5.3%。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7%3.0%6.4%。 这是我们强大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也证明了我们稳价保供工作的出色。此外, 我们在社会领域投资补短板方面的成绩也非常好,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5%,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3%7.5%

5.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生效,三季度经济恢复向好,明显好于二季度,但四季度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再加上外部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在加深。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随着疫情防控转向新阶段,虽然防控措施优化消除了封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但短期内感染人数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可能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仍会面临经营困难,城镇就业也面临压力。

从国际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能源粮食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成冲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全球通胀攀升, 美联储加大货币政策收紧力度,全球股市、债市、汇市动荡加剧,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货币贬值、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世界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增大。

2022年以来,国际机构不断下调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认为2023年世界经济很可能是一个低增长、高通胀的状况,滞胀风险在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中,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低于2021年,而2023年的数据预计要跌到3%以下,唯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是高于2022年的。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们2023年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要高于相关预测的:一是疫情措施的优化将会产生积极作用;二是在2022年的一系列政策 基础上,2023年叠加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将会加大。

二、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我国经济韧性强、



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究其原因,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2023年上半年特别是二 季度经济活力将加速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2022年已出台 实施的政策的效应将持续显现,2023年还会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 措施;三是2022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基数相对较低,2023年只要经济恢复正 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二)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党中央也明确了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所以,加大财政的力度,意味着2023年财政开支应该不会低于2022年,财政赤字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还会加大一些贴息力度来支持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等。在扩大财政支出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要防范财政风险。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



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所谓精准,就是要发挥结构性货币 政策的作用,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以及重要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 入。所谓有力,就是货币政策的总量部分要保持有力,不仅要保持实体经济对 资金的需求,也要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防止货币供应量不足、紧 缩所带来的冲击。此外,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度上升,市场化 趋向、改革趋向的深化,2022年以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上向基本面回归, 没有引起过大冲击。所以,在美联储、其他央行加息、收紧货币政策的大背景 下,我们的货币政策保持了独立性,努力为实体经济的恢复提供更低成本的资 金。

三是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 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要调整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大方向,一方面要紧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特别是利用一些科技产业的新技术应用来带动推进数字产业化。我们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经济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塑造产业的竞争优势,既补足短板,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新基础。

四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所以,科技政策既要解决短期的重点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着眼长远,使我们最终能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五是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三)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做到“六个统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坚持系统 观念、守正创新。对此,会议提出了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做到“六个统筹”。

一是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暴发以来,我们有效应对



全球疫情冲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了有效守护,经济方面在受到影响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取得一定成绩。我们必须肯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正确、非常负责任的。下一步,我们要落实好新阶段的疫情防控举措,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强统筹协调,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随着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持续加快走向恢复。

二是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增长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是指结构效益,如发展绿色化等,量主要是规模、速度,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是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经济增长偏离了潜在增长率,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把经济尽快恢复到潜在增长水平,进入合理区间,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还要着力增强国企、民企、外企等微观主体的活力,扭转预期转弱与信心不振,实现经济运行的总体回升与内生发展动力的良性循环。

三是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当前需求不足是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既有消费能力偏弱、消费场景受限、存在限制性政策等问题,也有民间投资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要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优化供给结构,并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所以说,供需的结合点就是经济的增长点, 抓住了、做好了既能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又能扩大当期需求。

四是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各方面政策都要同向发力、互补协同,共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一要增强全局观,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二要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三要加快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



显身手。

五是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一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贸易、投资、人才、技术、能源资源的国际循环都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主动对照相关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二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 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三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六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当前和长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我们党是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事情总是要一件接着一件做、一任接着一任干。所以,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做好工作,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努力取得好的成绩,又要前瞻性思考,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 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会议提出了2023 年经济工作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此外,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1.关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市场主体感受最为直接的困难。所以,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努力改善消费



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在投资方面扩大内需,主要是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把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转化为增长点,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发展潜力,实现高水平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2.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看到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 业的重要枢纽;二是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努力实现实体经济更大发展;三是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四是要准确把握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内涵,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制造业高端化不是都去搞芯片,服装、家具都可以高端化发展);五是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六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营造规范健康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3.关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关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是稳预期的重中之重。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 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在这个问题上,党中央态度鲜明,毫不含糊。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营造规范健康的发展环境, 企业活力才能充分释放,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我



们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党中央明确指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 企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 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 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4.关于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吸引外资,力求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因此,我们要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劳动力素质高的优 势,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说,主 要是: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各类开放平台的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二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三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四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5.关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关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我们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必须 增强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 稀释风险这个分子,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其中,一是房地产对 经济增长、就业、财税、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要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改善资产负债状况, 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二是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践证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发展具有的多



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只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准确把握新征程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 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 神,充分认识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成就,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的新 形势新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疫情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 判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上来,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 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心、勠力同心、勇毅前行,把党中 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