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区,草原和森林面积占全国的 22%和7%,水面、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成功找到一条治理沙漠的科学之路。

今天,区域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内蒙古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筑牢祖国 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一、探索科学治理“黄沙披绿”,产业转型“点沙成金”  2017 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总面积1.86 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漠腹地风蚀沙埋严重,一度被视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

30 多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绿进沙退,大漠变绿洲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经济示范区”。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

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古老的歌谣唱出库布其过去的真实写照。

1997 年,位于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开始探索修建穿沙公路,作为典型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足 150 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 倍,建设难度无法想象。

  针对千辛万苦修好的公路随之就被沙土掩埋的境况,库布其人探索“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的修路方案:在道路两旁栽下干沙柳、玉米秸秆等来设置沙障、固定流动沙丘、防止沙淹公路;在 被固定的沙丘上种下牧草和低矮灌木,通过悉心养护让道路两侧绿起来。

在以“政府主导,干部群众和企业出钱出力,全民参与”的模式下打响了一场治沙大会战,吹响了治理库布其沙漠阵地战的号角。

  从 1997 年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至今,杭锦旗修建的重点穿沙公路共6条,总里程达 900 多公里。

实践证明,穿沙公路不仅改善了交通,公路两侧设置的沙障,公路沿线的飞播造林,控制了流动沙漠面积。

然而,修建穿沙公路只是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的创新举措之一。

  多年来,当地结合沙漠化土地类型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使用“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方式进行科学治理,即沙漠的周边被连绵的人工林紧紧锁住,中间则用方格沙障固定沙丘,为飞机播种人工植苗创造条件。

同时,逐步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与此同时,为了让治理效果可持续,当地坚持用产业化的思路,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推广“农户 +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人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探索“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奥秘。

达拉特旗官井村曾是有名的“穷沙窝子”,沙地变成了良田,多家企业看中这里的发展前景,纷纷投资产业。

2013 年,村民们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