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的调研与思考巡视巡察,是发现问题的政治体检;整改,是解决问题的政治担当。巡视巡察与整改是巡视巡察工作的两个不同阶段。如果把巡视巡察视为巡视巡察工作的“前半篇文章”,那么整改和成果运用则是巡视巡察的“后半篇文章”,也是整篇文章的重心所在。因此,党中央不断强调,要切实做好巡视巡察整改这个“后半篇文章”。2022年10 月16 日的中共 XX 大报告再次强调,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发现问题是巡视巡察工作的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巡视巡察工作的最终目的。如果发现问题不整改,那么巡视巡察就是“走过场”“摆样子”,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是对巡视巡察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的挑战。高校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沿阵地,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职责。高校巡视巡察整改工作能否抓出令群众满意的成绩,既是检验各高校领导对党是否忠诚的重要标尺,也是考量各高校领导的立场品质、能力意志,检验各高校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和“两个维护”落实程度的政治标尺。然而,据调查,个别高校对巡视巡察提出的问题不认真落实,“纸面整改”问题严 重。一、巡视巡察的内涵“巡”与“视”的联系,出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巡,视行也”。在现代汉语中,“巡”指的是到各地去,来回地查看;“视”主要是“看”的意思,在有些地方,也有“考察、视察”之义。关于“巡视”一词的含义,《周礼·司谏》将它解释为“巡问而观察之”。巡视巡察在中国古来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的天子巡狩制,夏商周时期的“四方巡视”,春秋战国时期的“巡县之制”,秦的御史府制,西汉的刺史制度,隋的司隶刺史制度,唐的十道巡按制度,宋的监司出巡制,元的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制度,明的十三道巡按御史制度,清的十五道巡按御史制度。党内巡视巡察制度在批判继承古代巡视制度和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有关党的巡视巡察理论基础上,适应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逐渐发展和完善。巡视是中央以及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党组织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巡察是市、县级党委向被巡察单位派出巡察组,依照授予的权限和巡察内容,以被巡察单位及其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为对象,围绕党的建设和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而进行的体检,通过督促整改,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都对巡视巡察工作十分重视。根据相关巡视巡察文献记载,无论古今,对做好巡视巡察的“后半篇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纸面整改”现象。二、高校巡视巡察问题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某省十五所高校的整改资料的梳理,及对学生和教职工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高校个别党员干部面对巡视巡察,仍抱着侥幸心理,存在“纸面整改”现象。经过归纳总结,“纸面整改”问题与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应付式整改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巡视巡察对象对所反馈的问题,不是积极面对、深入认真细致地查找问题的根源,而是让相关工作人员闭门造车,随意杜撰,然后提交整改方案来应付整改。更有甚者,个别巡视巡察对象提交的整改方案存在网上抄袭现象,有的在巡视巡察工作开展前已经把整改草案拟定好,或者在巡视巡察反馈后短短几天时间内就出台了整改方案。通过查阅部分高校的整改方案,发现有的整改方案中提出的整改措施,内容空洞无物,喊口号,表决心,缺乏针对性、对应性。比如,针对部分高校发现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开展不深入”问题,方案中提出的整改措施仅是“加强党员学习监管,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等等,而对于如何监督、谁去监督,每年集体学习多少次、学习什么内容,每次学习最少时间是多长,学习效果如何评估等没有具体规定,整改措施显得十分空洞,好像在整改,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整改。调查中还发现一种就事论事式整改现象。就事论事式整改,就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所提出的相应的整改措施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没有做到“举一反三”,不能针对同类问题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这种就事论事式整改,较上面两种整改方式而言,虽然在表面上表明了一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