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重要抓手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重要抓手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 A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为目标,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抓手,“小切口”撬动“大民生”,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指近年来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过程中,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建设,嵌入各种生活场景,为群众提供综合性公益文化服务、灵活多样的“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

与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其在建筑形态、功能布局、服务业态和管理机制方面都有创新。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迅速,初步统计目前数量已经超过 3.35 万个,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重要抓手,与传统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体系。

  一是完善网络,构建公共文化空间新布局。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破设施按行政层级布局的传统方式,根据常住人口、服务半径、群众需求,结合人员流量、交通等因素进行科学布局,在住宅小区、学校周边、商场书店、城市公园、交通枢纽、农家大院、传统村落、 旅游景区、文物建筑、文化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生活场所创造出更多便于群众参与的“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

各地坚持因地制宜,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结合老旧城区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等,充分利用政府或企业的腾退空间、闲置空间等资源,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阵地资源“微改造、精提升”,鼓励文艺机构、文旅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用共享特色文化空间,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触达率和影响力,构建起更加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二是提升品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

立足城乡特点,对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体现文化创意和人文内涵,融入艺术与美学元素,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充满艺术之美、创意之美、生活之美的文化空间。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提升设施品质与强化服务功能的有机统一,防止脱离或弱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形式化、景点化、网红化倾向,成为品质化的学习空间、休闲空间和人文社交空间。

鼓励各地在空间设计中在尊重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打造城乡文化品牌,对新型空间采用统一的品牌名称和形象标识,可根据实际,一空间一主题,充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底蕴。

如常州“秋白书苑”、洛阳“河洛书苑”、中山“香山书房”等具有较强辨识度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展示当地深厚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载体。

  三是创新服务,推进多元融合新业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突破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界限,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