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汇总8篇
【导语】文有道的会员“空度”为你整理了“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汇总8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看图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交流。
2、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
(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
3、求姐、弟各有多少张?你会画线段图吗?画一画。
X
弟弟
3X180
姐姐
4、设谁为X比较简便?为什么?
5、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呢?你会列方程解答吗?
6、学生汇报。
7、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8、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9、做完后还需要验证,怎样验证?
10、想一想,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么列方程?
先画线段图,再列,方程解答,并交流。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90+X张邮票。
90+X+X=18011、通过刚才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二:解释运用:试一试
解方程:5Y+Y=96X+3X=724M-2M=48
Y+Y=335X-2X=1232X-X=4
(1)读题
(2)怎样解方程
(3)怎样检验?
练一练
1、解方程:
2、岚岚几岁了?
列方程并解答
理解题意,解方程解答,并检验
X+6X=35或7X-X=30
3、列方程30X=600。
生独立完成。
4、(1)书上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什么问题?
(2)怎样列方程?
25X-4X=31.5
(3)怎样解方程?
(4)你怎样验证?
板书设计
邮票的张数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X+3X是多少?你怎样想?
4X=180(1个X与3个X合并起来是4X)
2X=9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那姐姐有135张邮票。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明确三角形的特征,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根据三角形由三边围成的图形的独有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锐角、钝角、直角等这些推理,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和归纳“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并不难。
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测量、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动手测量操作,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它们的特征。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随堂小卷(包含有供给学生探索的各类三角形图形)。
五、设计理念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六、学情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议一议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解决问题。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
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师: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出示课件)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角的分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
二、新课:
1、动手活动:
(1)出示小卷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并填写好表格。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一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和图⑥,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图②和图④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书)
图③和图⑤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板书)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3)因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边的长度,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1)生: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边说边板书)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边说边板书)
(4)师:同学们请你们分别量一量课本84页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可以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得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助”中积极去探索,去发现,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在探究分类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思考:打比方初步渗透了这样一种观念:描述或者比较面积的大小如果有一个标准作参照,就可以把面积量化。这里打比方所借助的中介正是面积单位的雏形。这种比方也常见于报刊,常闻于言谈,也就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情感。]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来铺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这种物品那么大?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师:(电脑出示用四种物品铺桌面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铺物品的过程,(指铺满纸杯的图)纸杯那么多,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 10 = 40,所以一共有40个。
师:说得真好!(指四种铺法的图)我们用这些物品铺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说明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但是,看了这四种铺法和得到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思考:在课桌面上铺物品,其实质是让学生自选单位计量面积,选择的单位不同,计量结果就不同,学生因此产生统一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种物品让学生选用,增强了不同单位,不同结果的对比度,学生统一单位的愿望也更强烈,也能突出作为单位的本质特征:同一种单位的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指导学生数纸杯个数的过程,蕴伏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长度单位的引入过程,为引入面积单位寻找了另一个固着点。]
2. 认识平方厘米。
(1) 学。
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模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取出同样的一个模型。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 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举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示范),仔细看,用心记,闭上眼睛努力想,把1平方厘米印进你的脑海里,头脑中有1平方厘米了吗?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 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 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 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 8 = 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思考: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以丰富的学习方式、流畅的活动过程、细腻的指导帮助,引导学生经历建立1平方厘米概念的过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还注意充分挖掘这些环节的内涵,比如,看一个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与引入面积单位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需求相呼应;再如,数电话卡面积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习惯。]
3. 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还真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这个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思考:用平方厘米量黑板的面积,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较大面积单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义和符号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释或书写,是刚才认识平方厘米时积累的经验的即时运用。让学生自选物品铺满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动的拓展,也是先前课桌面上铺物品活动的延伸。最后又回到黑板的面积,整个认识过程浑然一体。]
4. 认识平方分米。
师:你们还想学习什么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学一个平方分米,好吗?你认为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样用符号表示?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师:你看题真仔细!我们认识新朋友面积单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长度单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贴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厘米贴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贴在一起的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想法?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思考:把第一小题放在最后反馈,既不干扰练习重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把面积单位逐个再回忆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宽认知结构。三个面积单位的对比,形象鲜明,为后面学习进率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2、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情趣(抢答式复习)
1、 60÷10 = 600÷( )= ( )÷1 = 0.6÷( )
说一说:解答这两道题你用的是什么知识?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什么?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用字母表示:a:b=a÷b=a/b)
(二)导目标
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什么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的化简。(板书:比的化简)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二、分组自学目标1
(出示情景图)
淘气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笑笑也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同学们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1、导学法
估一估、想一想、算一算
2、小组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40 :360 2:18
3、质疑问难
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的,那么你能不能联系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来想办法解决呢?小组讨论一下,该如何来计算并比较呢?
4、各组自学,交流汇报。
你们运用了什么好方法?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40:360=40/360=1/9=1:9
2:18=2/18=1/9=1:9
5、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由此可见,比的化简对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化简比是有必要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6、导入“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比的前项与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也就是说,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你能列举出几个最简整数比吗?(指名回答)
7、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最简单的整数比是用什么方法化简得到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目标。(出示目标)
三、分组自学目标2
1、出示问题:化简比
24:42 0.7:0.8 2/5:1/4
2、导学法
学法指导:
每组任选一题、分析比的类型、个人独立解答、交流解题依据、组内总结方法
3、各小组自学,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
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是怎样学的?都学会了什么?
(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5、指导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智力大比拼: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你能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吗?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化简比:
14:21 = (14÷7) :(21÷7) =2:3
7、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那么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呢?(课件)
四、练习(课件)
1、化简比:
15:21 0.12:0.4 2/3:1/2 1:2/3
2、连一连
3、判断
4、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5、解决问题
五、回顾学习目标,进行本课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板书:
比的化简
a:b=a÷b=a/b
40:36=40/360=1/9=1:9
2:18=2/18=1/9=1:9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之《天平游戏(一)》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有所不同的是,原来的教材主要是通过运用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而本教材主要是用等式性质引入解方程的方法的,二者皆有。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性质,从而让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通过学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活动,理解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揭示(出示实物天平)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吗?(方程) 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利用天平来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共同进入“天平游戏(一)”探索游戏中的奥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探索)
1、认真观察,用心想一想
(1)在天平左侧和右侧分别放2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间,说明什么?
(2)分别在天平两边放上10克的砝码,又发现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3)天平右侧是100克的砝码,左侧砝码的质量用x克表示时,此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间,说明什么?接着在天平两侧分别放入50克的砝码,还能发现什么?算式怎么表示?
2、互相练一练,合作说一说
(1)通过上面的游戏,让学生同桌讨论总结自己的发现。
(2)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语言准确的表达。
3、仔细猜一猜,动脑议一议
(1)那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还平衡吗?学生继续利用天平来研究。
(2)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发现了什么?
(3)归纳发现的规律。 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让学生通过上面两组游戏,归纳总结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说方法 出示:求出y+8=10中的未知数y。
(1)同桌间进行交流。
(2)让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2、解方程 (1)利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在第二行写一个“解”字,根据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所以y+8-8=10-8,等号要对齐。为了等号对齐,一般把解写到前面一点,最后y=2。
(2)怎样检验解是否正确? 要想检验是否正确,可以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试一试”求未知数x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
(1)0.5a=0不是方程。 ( )
(2)x=3.6是x-1.2=2.4的解。( )
(3)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3、再试一题:8-x=2.5,用新学的规律解答。
五、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里相关作业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格式 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比较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免费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