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知识要点

第一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时间:1839年6月3日—25日。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华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识。

2、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导火线) 时间:1840---1842年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

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2、(政治)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经济)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社会性质)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结果:签订《天津条约》等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签订《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瑷珲条约》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俄国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

1、开始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时间:1851-1864年)

2、全盛 : 北伐、西征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3、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调整与改革: 洪仁玕:《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但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5、失败: 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领导集团的腐败,领导集团的不团结。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三、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清朝统治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中国历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四课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口号:“自强”“求富”。

二、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自强”),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求富”),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建立新式海陆军

左宗棠 收复新疆建设新疆。他还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

三、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原因:只学技术,而没有学习制度,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

作用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五课中日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

时间:1894-1895年。

经过: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

②黄海大战(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名将士殉国。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牺牲;旅顺大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清政府战败,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第六课戊戌变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景: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共103天)

(3)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4、结果: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历史意义: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思想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影响。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结果: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影响: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结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注意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清政府完全处于各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评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在《民报》上发表。

(1)内容:“民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作用: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思想: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3月。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实行独裁统治: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制造“宋案”(成为二次革命导火线——宋教仁遇刺身亡,“宋案”:宋教仁1913年准备北上组阁时在上海遇刺身亡)。

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反袁。结果:二次革命失败。

袁世凯对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护国战争: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1916年袁世凯取消帝制。

护法运动:袁世凯的继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试图借助军阀的军事力量开展护法运动,结果失败。

军阀割据:主要派系:直系(冯国璋、曹锟);皖系(段祺瑞 控制北京);奉系(张作霖);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

目的:巩固地盘、争权夺利。

手段:依附帝国主义、割据混战。

影响: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内容: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代表作: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③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白话文逐渐普及。

地位作用(影响):① 积极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②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③性质: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5.4(五四青年节)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经过:分为前后两期

分期

5月4日—6月3日

6月3日后

运动中心

北京

上海

运动主力

青年学生

工人(无产阶级)

斗争形势

罢课、游行

罢工、罢市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①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②拒签“和约”;③释放被捕学生。)

认识评价:

1、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是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影响: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精神:爱国(核心)、民主、科学、进步 ,反帝反封建。

启示:学生应有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第14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第一个)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地点

1921年7月,上海——嘉庆南湖

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主要内容

党纲: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标志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 时间:1922年 内容:

最终奋斗目标——建设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时间:1922-1923年 表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结果: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创建黄浦军校和进行北伐战争,并取得胜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三大的召开(1923年6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者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 ;

铁军:叶挺第四军独立团

结果: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胜利进军原因:工农革命运动的支持,国共两党的合作。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

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统了一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识记图片(8月1日是建军节)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地点:南昌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助记:周、贺、叶、朱、刘)

4、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5、启示: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二)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2、地点:汉口

3、主要内容: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三)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

(2)进攻城市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攻。

(3)1927年10月,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三)井冈山朱毛会师:时间:1928年4月,意义: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四)工农武装割据

1、古田会议:时间:1929年12月,地点:福建上杭古田

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十几个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时间:1931年冬;地点:江西瑞金;建立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首都:瑞金;主席:毛泽东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1933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客观:敌强我弱;主观:“左”倾错误

2、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特别提醒: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

●3、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长征精神:坚持理想信念的革命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条件、缺少粮食给养、内部矛盾斗争

●5、遵义会议记遵义会议会址图

(1)时间:1935年1月(目的: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2)内容:会议A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 “九一八”事变(“柳条湖事件”),开始侵略中国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4年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抗争:(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A 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B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九运动

(1)背景:1935年,日军策划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时间地点人物: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3)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目的:“逼蒋抗日”),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 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5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又叫“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军民开始了全面抗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归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人:国—孙中山;共—陈独秀),取得北伐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领导人:国—蒋介石;共—毛泽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分裂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形成国共对峙,日本乘机大举侵华。

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导致双方三年多内战,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5)国共关系对于今天来说,有何现实意义?

①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②两党可以通过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让台湾回归祖国。

(7)结合当前形势谈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该作何努力。

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

三、淞沪会战1、时间:1937年8月13日2、主要战役:宝山保卫战(姚子青)、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3、结果:上海失陷

4、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2013年国家把每年的12月13日设为国家公祭日

暴行: A 日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B 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3、认识: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4、启示:战争残酷,我们应该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刻苦努力,保卫祖国。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杭战

一台儿庄战役:记:P82 李宗仁图像

时间:1938年3月 指挥者:李宗仁 地点:台儿庄 结果:歼敌一万多

6、影响: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武汉会战

意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影响: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进攻。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经过: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三百团大战

1、时间人物: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

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4、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45年4月,2、地点:在延安(陕西省)。

3、内容:(1)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3)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4、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归纳:指导思想:中共—大——马克思主义;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胜利原因:(回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A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历史意义:

性质:它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意义:

A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什么贡献?)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拓展:

1、抗战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作为一名中国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

(1) 日本应正视历史,真诚道歉;(2)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3、近代中国的几次战争,都战败,给我们什么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3) 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4、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一)重庆谈判(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像)

1、国民党目的: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中共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谈判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评价重庆谈判:重庆谈判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临危不惧、勇于斗争的精神风貌,争取和平民主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归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次谈判:西安事变后的谈判和重庆谈判。

(二)“双十协定”: 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1、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战 役

时 间

人 物

概 况

意 义

辽沈战 役

1948年9-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攻占锦州、长春、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徐州为中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北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影响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三、解放南京:胜利: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四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①国内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介石打内战失去民心。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决策,③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④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根本原因)。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的生活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企业家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还有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张之洞等著名企业家。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信;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

社会习俗的变化: 饮食、娱乐、服饰等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浅谈对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关于《中国近代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