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调研卫生工作汇报材料

第1篇: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农村卫生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自治州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材料的通知》文件精神,现将我市农村卫生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农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情况

自2008年以来,昌吉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完善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分批、有计划地每年把我市城乡基础医疗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及政府年度“十项惠民工程”。2008年、2009年,按照“统一设计、统一规模、统一风格、标志明显”的规划设计方案,投资2208.2万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的10所乡镇卫生院;并为10所乡镇卫生院新增医疗设备250万元,更新了B超、X光机、生化仪、血球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

2008年-2010年,我市先后投资847万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6710平方米的75个村卫生室,其中:2008年,新建了面积均为85.52平方米、建筑造价10万元/所的18所村卫生室每所村卫生室;2009年,新建了建筑面积均为92.1平方米、工程造价11.5万元/所的42所村卫生室;2010年,新建了建筑面积均为92平方米、建筑造价13万元/所的15所村卫生室;按照每所村卫生室5000元的标准,为75所村卫生室配置了基本医疗设备;实现了我市村卫生室全覆盖。

二、农村改厕工作开展情况

在对全市农村改厕反复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实施方案》,确保村镇环境整治示范村的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0%。及时召开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启动会议,安排部署全市改厕项目工作,市分管

1 领导分别与各项目乡镇主要领导签订了农村项目改厕责任书,将改厕完成情况纳入当年爱国卫生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为确保卫生厕所建设及使用管理达到技术标准要求,通过举办农村改厕项目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北疆地区的改厕类型特别是修建过程中的具体技术要求进行讲解,使项目乡镇分管领导、卫生专干及施工人员牢牢掌握卫生厕所的修建技术,同时,各项目乡镇还积极组织村干部开展互观互学活动,交流农村改厕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具体做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户改厕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改厕项目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制定印发了《昌吉市农村改厕项目档案管理办法》,从项目申报、培训、采购及项目施工、经费管理等逐一进行规范。项目乡镇采取自主招标的办法,严格按照程序,及时规范地完成招标采购工作。部分乡镇积极协调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对实施改厕工作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户改厕的积极性。2010年8月全国西部片区农村改厕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在我市顺利举行,全国爱卫会领导及改厕专家对我市农村改厕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2005年以来,全市及项目乡镇先后举办改厕培训班36期,组织农村改厕现场观摩会12次、印发农村户厕建造标准、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使用须知、画册2万余份,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000户。截止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15%,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2.17%。

三、新农合工作及生育妇女住院分娩情况

(一)新农合工作开展情况

昌吉市现有农牧民人口10.3万人。多年来,农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始终困扰着昌吉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全市各级领导班子高度关注的问题。全国新型农

2 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之后,昌吉市委、市人民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把它作为解决全市民生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下大力气,从人员配备、资金投入以及机制建立等多方面予以支持,高标准、高起点开展了这项工作。自2007年在全市建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全市参合农牧民逐年递增,参合农牧民94323人,参合率达到99%。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由102元提高到260元,补偿封顶线由8000元提高到5万元。2011年1-5月份,新农合门诊就诊38676人次,补偿金额25.21万元;住院就诊6627人次,补偿金额835.78万元;市、乡综合补偿率达54.8%,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根据自治区、自治州要求,今年我市被列为新农合“一卡通”试点县市,目前正在进行前期新农合参合人员信息核对工作,实施方案正准备报市政府常委会审批。

(二)生育妇女住院分娩情况

2005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785人,农村住院分娩率86.17%; 2006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822人,农村住院分娩率89%;2007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942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5.5%;2008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073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5.6%;2009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041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7.1%;2010年,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1107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9.4%;2011年1-5月份,我市农牧区生育妇女住院分娩588人,农村住院分娩率99.3%。

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我市自2009年10月在全市10个乡镇和3个涉农办事处执行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

3 补助项目,截止2011年3月底,我市累计补助孕产妇4182人,使用补助项目资金172.56万元,本级配套资金9.75万元。

四、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一)食品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农村食品卫生工作在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全面提高食品质量、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食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有效促进了我市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全市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范围,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与各村、居委会层层签订责任书。二是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协调会议及动员会,拨付了专项经费,抽调人员到位,成立了昌吉市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街道也成立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乡镇办事处设食品药品协管员,村社区设食品药品信息员(现全市共有食品药品协管员、信息员175人)。及时制定了季度例会制度,每季度召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讨论全市食品安全形势,统筹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情况,确保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三是建立了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在现有食品经营网点的基础上,积极在农村引导建立物流配送等流通网络并进行整顿规范。组织开展了“食品放心示范店”活动,并与“百城万店无假货”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对接,初步形成食品消费的经营网

4 络。四是对农村婚丧嫁娶家庭宴席聚餐人数在50人以上的,要求必须填报《大中型聚餐席前报告卡》,并上报市卫生监督所备案。根据上报情况,监督所及时进行现场监督指导,有效地预防了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五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以“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为重点,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力度。认真开展“三节”、“五·一”、“六·一”、中秋、“十一”以及不合格粮油、过期食品、水产品、不合格奶粉等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二)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1、加大宣传,营造氛围,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各乡镇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协会作用,利用“科技之冬”集中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乡村调频广播定期开办自办栏目《农民与健康》,把健康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同时,通过“三下乡”、“六进村”等活动、乡镇干部进村入户等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相关宣传,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做健康教育水平,村民健康教育培训率达70%,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

2、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各乡镇以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312国道沿线、高速公路下行线沿线及乡镇主干道和示范村的卫生整治为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居民点规划、巷道硬化、节能路灯、农村改厕、小游园、居民点及配套环卫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治理“六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挂),各乡镇确定的示范村已基本建成道路畅通、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示范点。为认真落实镇村两级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5 果长期保持不滑坡。佃坝乡建立了奖罚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加强村庄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实现清洁环境经常化、村镇规划科学化、居民点建设规模化、环境绿化园林化。二六工镇以“一强三化治六乱”长效运行机制为抓手,严格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告诫谈话制、物质奖励制、一票否决制、末位追究制,彻底整除“六乱”现象。目前全市共创建自治区级卫生示范乡镇2个、自治区级卫生示范村3个;创建自治州级卫生示范乡镇4个、自治州级卫生示范村19个;创建市级卫生示范乡镇1个、市级卫生示范村31个,60%的村(组)长期保持了干净、整洁的卫生面貌。

3、强化督查,狠抓落实,确保环境卫生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将环境卫生整治和农村改厕作为重点督查内容,在全面督查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督查、专项督查,把阶段性督查与经常性督查结合起来,注重整改提高。针对突出存在的卫生死角,责令相关责任单位加大整治力度,对涉及多家单位的问题协调有关方面现场办公共同解决。二是不定期邀请行风评议员对农村环境卫生特别是一些长期卫生脏乱差的部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环境卫生纳入对乡镇的评议内容。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环境卫生方面的提案及市长专线转办单、群众投诉,督促相关部门现场查看,整改落实,认真处理并及时进行答复。三是联合州、市新闻媒体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跟踪采访,对好的典型进行媒体宣传,对卫生脏乱差及群众意见大的部位进行电视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促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改观。

(三)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强化监管,落实传染病防治

6 工作各项措施。

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紧紧围绕《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一是及时更新调整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将传染病防治工作列入政府考核内容,每年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职责;二是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在全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落实疫情报告管理、首诊报告、漏查自查、网络直报、预检分诊、肠道门诊等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疫情处理等工作。在全市设有传染病网络直报点27个,使各医疗机构能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是新建了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10所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5所村卫生室,进一步健全了我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三级网络;四是五年来共增加卫生人员编制508人,并通过公开招录、择优录取的原则,充实了医疗卫生队伍,完善了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为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用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经费120万元,有效促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加强免疫规划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自2008年起逐步在全市范围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一是制定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全市范围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免费。二是根据全市总人口数,合理设置143个固定预防接种点,方便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全市“五苗”接种率98%。三是全市共有107个预防接种单位达到规范化接种门诊的要

7 求,确保安全注射率100%。四是及时修订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办法,确保在我市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能及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五是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制定了昌吉市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方案,联合教育部门每学期在全市托幼机构、学校中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积极开展疫苗补种工作。

3、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完成国家规划要求。

我市以艾滋病、结核病、鼠疫等传染病为重点,依法加强传染病管理和防治工作。一是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HIV初筛实验室建设。全市共有HIV初筛实验室6家,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中心(VCT)2家,自愿咨询服务网点近26个;二是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市人民政府将结核控制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落实4万元结核病防治经费;三是大力开展鼠疫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制定了突发鼠疫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动物间鼠疫监测,严防人间鼠疫的发生;四是全市各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在5-10月开展以霍乱为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4、五年来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情况

2006年我市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846.64/10万,2007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418.36/10万,2008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785.14/10万,2009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537.62/10万,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218.74/10万,2006年至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趋势:2010年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为1218.74/10万,连续5年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传染病发病率比2007年、2008年、2009年下降14.07%、31.73%、20.74;无传染病类突发公

8 共卫生事件,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呈平稳趋势。

通过对全市各医疗机构2008-2010年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显示,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1.87%、1.83%、1.66%,我市传染病漏报已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2﹪以下。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

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在本单位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库。市疾控中心作为全市突发疫情应急处理中心,建有齐全的疫情应急处理储备物资库,各项应急物资储备充分,保证全市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求。

五、农村卫生建设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采取政策措施、发展的方向。

1、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力度,改革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为乡镇卫生院增加编制,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财政供养。

2、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水平,以建立健康档案为基础,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3、保质保量,扎实做好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工作。

4、规范管理,转变机制,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5、完善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工作。

6、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

7、抓好爱国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加大综合整治工作力度,确保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各族群众健康水平。

第2篇:调研长江河长制工作

【母亲河上话治水】 市委书记王飏调研长江河长制工作

4月12日,长江常熟段河长工作会议在碧溪新区农业园区会议室召开。

长江常熟段市级河长、常熟市委书记王飏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扎实推进长江河长制工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王飏实地调研了碧溪新区徐家涵洞(随塘河),听取了入江支流水质监测情况通报和长江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以及各镇、开发区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中需要协调的问题。王飏说,去年以来,本市河长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在认河、巡河、河长制机制建立完善以及具体工作的落实上成效显著。

就做好长江河长制工作,王飏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四个意识”,扎实推进“共抓大保护”工作。构建以铁黄沙为核心、以长江水面为资源涵养的沿江生态经济圈,打造北部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标本兼治,不断提高治理成效。突出治理重点,加强排查长江非法占用岸线情况、违规违法入江排污口,对沿线码头、化工企业进一步排查梳理,同时加强入江支流的排查力度,逐条分析,找准问题,尽快制定整治方案。突出精准治理,要精准治点,推进污水厂提标改造,要精准管线,加强劣五类入江支流、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沿河“三乱”环境整治。突出精准控面,把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控面重点,强调标本兼治。三要加强责任落实,强化考核督查,确保河长制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河长责任,河长要履行好包干责任,水利、环保和河长办要加强镇、村河长的工作培训,指导督促基层认真履职尽责。强化督查检查,对“一事一办”清单开展督查,实行销号管理、报结制度。强化共治共享,调动企业、社会、群众参与治水的积极性。凝聚治管合力,各部门间要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王飏强调,饮用水源地保护责任重大,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坚守底线思维,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措施落实、管理到位。要高度重视长江岸线汛期安全问题,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加强巡查,确保防汛设施安全运行。

2018.4.12

第3篇:卫生系统调研汇报版

卫生系统调研提纲

调研课题一:如何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医疗卫生中的主导作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硬件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逐年增强,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经费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为龙头、乡镇卫生所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公共卫生体系网络基本完善。信息报告网络建设基本完成,基本构建了实现疫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

2、存在不足

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现状与承担的职能不相适应。一是人员队伍年龄、学历结构不够完善,缺乏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中坚骨干力量。二是房屋条件现状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适应,现有条件与标准差距较大,卫生监督所一直缺少罚没品暂存室、仪器设备室、执法后个人消毒室等辅助用房。

3、建议

按照“十一五”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装备标准和卫生监督所建设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建设。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同时,要通过公开招聘,适当引进具备较高职称的业务骨干和科室带头人,以进一步充实专业人员队伍,进一步改善人员队伍结构,构建合理的人才梯次。

2、积极争取政府扶持,全面改善房屋条件。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区疾控中心和监督所的办公用房应分别达到2400和640平方米(不含各类辅助用房在内)。目前的办公条件不仅是不能达到规划要求的面积,最为重要的按现有条件,无法建造污水处理设施。根据现有条件,建议将疾控中心和监督的办公场所(城镇开发公司大楼3-5层,共1500平方米)设置为区卫生监督所,另外择地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

1、现状

我区根据《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标准》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港闸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我区的方案,对建设目标、规划布局、设置标准、筹建程序、组织领导、管理体制、配套政策、部门职责等内容都进行了明确。方案中初步规划建设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由乡镇医院转型承建。

2、主要问题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建主体难以确定,目前各街道(乡)社区服务中心的承建主体仍未最终确定。二是市将陈桥、幸福两个中心界定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除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助政策之外。

3、建议

(1)尽快与各街道(乡)协商后确定承建主体。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主要由区级医院和改制医院转型建设。目前改制医院可以考虑由政府通过回购或回租的方式,代替政府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2)将陈桥、幸福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并列入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范畴,同步建设,同等管理,享受同样补助政策。

(3)2008年起,按人均10元标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除了市财政补助部分外,其余均由区财政配套。

课题二:如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以来,在全区范围内不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争取政府支持,不断提高筹资标准,扩大覆盖面和参合率。人均筹资标准已从2004年的人均35元提高到目前的85元,参合率达到了99.72%,覆盖率达到100%,通过对合作医疗结报制度的不断调整,逐步提高补偿比例,降低起报“门槛”,实行住院与门诊兼顾补偿、零起报线等措施,努力提高群众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大大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目前,我区筹资标准在全市各县(市)、区中是最高的。由于我区人口基数小,资金总盘子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补偿标准还不高,与我省其他经

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非常大。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建议2008年将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并对补偿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对至2010年的发展目标提前筹划,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与苏南地区同步。

另外,应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问题,建议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合作医疗范畴。

课题三:如何巩固创卫成果,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长效管理?

一是进一步强化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网络,特别是强化区级爱卫机构建设。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常驻爱卫办,参与长效管理工作二是将爱国卫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如将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和卫生单位的评比与各级文明单位的评比相结合。三是要配备一辆面包车,用于日常管理、考核、消杀、宣传及正常办公。

港闸区卫生局

二〇〇七年十月九日

第4篇:卫生工作调研

卫 生 工 作 调 研

(2012年2月26日)

2009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近期目标任务。根据统一布署,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组织实施了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现就“十一五”期间卫生工作、三年医改工作运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以及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调研汇报如下:

一、区域概况

(一)自然概况

东乌珠穆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地理位臵在东经115°10′~120°07′,北纬44°1′~46°40′之间。全旗东西长350公里,南北宽150公里,面积4.7万平方公里。全旗辖5个镇、2个苏木和1个国有林场,57个嘎查、10个社区。总人口6.99万人。旗府驻地乌里雅斯太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11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5:71.5:16。全旗财政总收入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0.00元;牧民人均纯收入13,748.00元。

(三)卫生资源概况

1 全旗现有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21所。卫生部门所属旗级综合医院1所、蒙医医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妇幼保健所1所,苏木镇卫生院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嘎查卫生室43个。全旗医疗机构拥有床位231张;卫生人员36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4人, 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106人,每千人口分别拥有病床、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为3.3、4.6、2.6、1.5。

二、“十一五”期间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卫生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婴儿死亡率下降为8.62‰,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为0‰,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71岁。卫生工作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2009年以来,卫生局积极做好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截至目前,我旗共有28870人参加2012年度新牧合,参保率达98.88%。我旗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全体牧区牧民。2011年政府对特困户、五保户等特困群体给予全额补助,新牧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牧民人均纯收入6倍以上,即补偿封顶线提高到了7万元/年/人。新牧合2011年补偿总人数为3014人次,补偿总金额为610.55万元。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近几年,争取国家、2 自治区等各级项目投入约8000余万元,美贷资金200万美元。先后完成20所标准化嘎查卫生室建设、11所基层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新建旗医院门诊楼、蒙医院病房楼、卫生综合服务楼等基础设施项目,购臵了CT、DR、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巩固和完善了卫生服务体系。

(三)卫生专业人才结构得到优化。“十一五”期间,公开招录96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3人。其中本科医学毕业生11人,专科医学毕业生60人。完成了卫生人员岗位培训312人次,全科医师培训21人,骨干医师进修培训32人次,正在实施基层医师大专学历教育培训5人。

(四)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我旗于2011年5月1日,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卫生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率100%,上网采购率100%。基本药物制度的设计理顺了基层卫生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降低了群众治病的医疗费用。就我旗而言,16所基层卫生院(含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门诊量为41376人/次,药品销售147万元;2010年门诊量为39010人/次,药品销售148万元;2011年门诊量为40459人/次,药品销售105万元;三年中,基层卫生院为患者让利40多万元,群众个人卫生支出比重明显下降,用药、住院负担大为减轻。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药品周转金制度的实施,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五)实施健康体检工程。我旗地处高寒地区,由于牧民饮酒、饮食习惯和气候因素影响,各种多发病或传染病在牧区

3 较多见。而牧民群众忙于生产劳动等原因,患病后没有及时发现,未得到及时的治疗,不仅使健康状况下降,失去了劳动能力,更多的则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牧区,提高牧民健康水平,解决因病返贫等问题,东乌旗把健康体检工程作为“卫生惠民”政策的重头戏,深入开展牧民健康体检、“811”健康体检、“6123”健康体检等工程,为全旗广大群众提供免费体检,提高了全旗群众的健康意识。自2005年把牧民免费健康体检活动纳入旗委、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以来,在自治区率先实施了牧民健康体检工程。成立巡回医疗服务队,在2005年至2008年间累计投入资金55万元,出动医务人员近千人次,对40岁以上的5790名牧民免费体检,并建立了牧民健康档案,为3474名牧民群众免费诊查。在开展牧民健康体检期间,还邀请专家开展健康讲座及巡回义诊活动,详细讲解牧民所患疾病的治疗和注意事项等,并对各类疾病的预防进行生活指导和健康教育,提高了牧民群众的健康意识。2009年至今,我旗又把城乡居民、干部职工、学生健康体检作为完成牧民健康体检后的又一重要“卫生惠民”工程,对已体检的上述人员建立了健康档案。注重已婚适龄妇女的健康体检,2009年至今为全旗1500余名已婚适龄妇女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

2007年以来,我旗为解决牧民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造成的看病难问题,启动实施“流动医院”,把医院开到了牧区、搬到了牧户家中。自“流动医院”使用以来共出诊15次,行程为

4 2740公里,为2293名牧民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常见病诊疗和医疗咨询等服务,累计减免诊疗费71万元,为偏远地区的牧民提供便捷、低廉、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遇到的困难

(一)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薄弱,人才队伍建设十分紧迫。新牧合制度推行以后,旗、苏木镇两级医院,特别是苏木镇医院,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及时更新和配备先进设备,加上医疗人才的短缺,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普遍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全旗324名医务人员中,专科和中专及以下学历占到59%,副高级和中级职称160人,初级所占比例较大,还有四分之一的苏木镇卫生院没有配齐相关执业医师;绝大部分苏木镇卫生院都因为人手紧缺,经费紧张,无力安排医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造成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嘎查医生普遍学历低,无全日制学校毕业生,且大部分年龄偏大、素质不高;我旗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检验、放射、妇幼、药剂等关键岗位卫生技术人才紧缺。

(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低,与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较偏远的牧区医疗服务机构尚不健全,还有13个嘎查没有设立卫生室。我旗嘎查医生业务主要以蒙医诊疗为主,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医疗服务因诊疗水平、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等因素未能完全覆盖;二是基础设施亟待加强。目前我旗有的基层医疗机构用房陈旧,特别是嘎查卫生室情况更为严重,甚至有些嘎查卫生室没有业务用房,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提供的5 质量和医疗机构的发展;三是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匮乏。旗级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有效补充,队伍老化,青黄不接,梯队建设更难实现,专业人员匮乏的情况十分突出;四是医疗设备欠缺和陈旧。我旗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普遍陈旧、老化,医疗器械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下降,特别是苏木镇、嘎查级医疗机构更是如此;五是由于群众发生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都到旗级医疗机构诊治,既增加了群众负担,又浪费了公共卫生资源,弱化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三)医疗卫生资源配臵不均,总量不足。旗级医疗机构在医护人员在结构、数量和技术上远未达标,医务人才缺乏,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取得群众信赖。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现有人员缺乏出口机制,优秀的人才引不进来。蒙医药的特色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对蒙医药的特殊扶持政策和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

(四)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尚有诸多矛盾亟需解决。一是对于国家和自治区限定的518种目录内药物,目前各地基层卫生院配备率普遍较低,只有一半左右,原因在于目录内不少药物并非医务人员及基层群众习惯用药,而不少以往的常用药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基层普遍反映感冒药和儿科药品和一些专科用药(妇科、皮肤科)严重不足;青霉素、四环素等部分药品因多年广泛应用,耐药性增加,疗效差。建议一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增加品种。牧区面广人多病种多,一般卫生院应配400-600种,中心卫生院应配600-800个品种左右,6 且不限剂型方便病员服用,才能满足临床需要;二是对目录实行动态管理,药品要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三是鉴于国家对地方补充基本药物目录没有限制比例,自治区应从区情出发,适时增加区级基药补充目录,进一步体现医改强基层的精神。

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以后,基层卫生院的收入暂时依靠政府的药品周转金、有限的医疗服务收入及部分公共卫生经费,在应付硬件维护、公务经费、医务人员的培训进修、不可预见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赔偿经费和发展及扩大方面面临着经费不足、人员编制受限等多重困难。我旗16所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医疗和药品收入只有翁根卫生院较上年增加,其余15所都不同程度下滑。建议政府加大投入,足额预算,提前预拨,确保基层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

四、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设施设备,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要采取引进、进修、培训、定向培养等措施,加快全旗医疗结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保证检验、放射、妇幼、药剂等关键性岗位人才配备到位;制定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快车道”,解决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缺乏和青黄不接的问题;要保障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医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供技术保障;要尽快建立医疗卫生人才奖励基金,落实绩效工资政策,建立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7 和创造性。妥善解决嘎查医生的收入保障问题。强化责任意识、医德意识、服务意识,防止出现医疗不足、推诿患者等现象。

二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保障体系。要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保障改革过程中基层医疗服务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参保对象医疗补助、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和医疗服务机构补偿等项所需经费,以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三是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改变重医轻防的现象,加大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及牧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经费、设备、人员保障力度,切实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推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特别是要着 力解决苏木镇卫生院和嘎查卫生室的硬件建设和人员问题,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四是加强基本药物制度配套工作。进一步向上反映调整和完善基本药物目录,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及时有效。加快建立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核算等制度体系。

调研我县卫生工作汇报

调研卫生计生工作汇报

人大调研乡镇卫生工作汇报

全市卫生工作汇报材料

卫生工作汇报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