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风险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学校安全风险管理;校园安全事故;管理工作质量
2016年5月,教育部联合多所高校的《中国应急教育与校园安全发展报告》指出,2015年全国发生影响较大的校园安全事故多达33起,其中校内导致的安全事故27起,校外导致的安全事故6起,发生在校内的安全事故占安全事故总数的4/5。在校内安全事故中,食物中毒、校园暴力占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50%,火灾、爆炸事件则集中在高校,占高校安全事故的86%。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伤痛。因此,深刻理解学校安全事故的危害性,提高学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刻不容缓。
1安全风险管理概述及风险管理过程认识
1.1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安全风险管理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最早源于美国,比较常见的定义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1]。本文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可以理解为通过对学校所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以及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建立以安全风险识别、风险规避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一体化措施,以使学校所有师生员工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行为。
1.2安全风险管理过程认识
1.2.1潜在风险识别
认识是基础,学校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要建立在对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之上。人们通过感性认识或经验来对其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客观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只有在正常识别风险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选择安全风险管理方式,它是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通过对安全风险的有效识别,能提高校园安全风险的规避与处置效率。
1.2.2风险源评估
学校安全风险源评估指的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对其潜在因素给学校安全带来各种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与评估。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作为学校风险管理的基础,安全风险评估是学校安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1.2.3风险管理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应结合实际,选择适当、正确、及时的风险处理技术和手段,制订风险管理的总体方案和行动措施,以期阻止学校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或是将学校安全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正确的风险处理方式,有利于学校及时应对处置学校安全风险,减少及降低因此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1.2.4风险管理效果评估
学校安全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是风险管理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分析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此来评判风险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正确性。学校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需要加强对学校安全风险识别评估、管理方式与执行等各环节的定期审查,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同时效果评估还应考虑与学校整体管理目标是否一致以及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等。
2学校安全风险管理模型构建
通过对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利用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对学校安全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有利于风险处置的管理模型(见图1)。
3学校安全风险识别评估
3.1评估方法
结合安全风险管理方式分析评估学校安全风险,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校园所面临的安全风险,进一步加以有效控制,通常可以用下列几种方法进行评估。
3.1.1风险清单法
风险清单法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逐一列出学校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并将潜在风险与校园日常活动加以联系,以便评估校园安全风险等级。在使用风险清单法评估学校安全风险时,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引起学校安全风险的风险来源,二是导致风险损失扩大的因素来源。
3.1.2事故分析法
事故分析法是对可能引起校园人身、财产损失的事故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评估出校园安全风险的原因和结果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事故分析法主要考虑的是事故的因果性,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评估学校安全风险。
3.1.3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
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是一种在活动开始前,分析整个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从而预估其可能发生风险事故的一种方法。通过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能深入分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事故的可能类型,明确学校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来源,从而划分等级以及识别风险源转化条件。按照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可以将学校安全风险划分为4个等级(见表1)。
3.1.4事故树分析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一种运用逻辑推理,分析系统致损和原因之间联系的一种风险评估方法。学校安全风险识别中应用事故树分析法可以梳理出各种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因素,识别潜在风险,有助于对风险进行衡量。它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事故树分析法在当前安全风险管理中被广泛运用。
3.2等级与分类
根据学校安全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可以把安全事故划分为5个等级(见表2)。按照事故发生的主体及学校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将事故分为4类:一类事故:因学校管理、教育或组织过错导致事故发生,应由学校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事故。二类事故:因学生父母或其监护人的过错或学生自身原因导致事故的发生,应由学生父母或其监护人或学生本人承担责任的事故。三类事故:因第三方过错导致事故发生,应由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事故。四类事故:因地震、雷击、大风、洪水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学校不可预见的原因造成的事故[2]。
4学校安全风险管理方式探讨
4.1安全风险控制的一般途径
4.1.1提高人员素质
一切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而学校的日常管理行为离不开学校管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管理者是引起校园安全事故的一大因素[3]。现实中由于学校相关人员管理不到位或疏忽、错误都可能产生事故隐患,从而导致校园事故的发生。努力提高学校相关人员素质,是减少学校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安全专业知识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等达到提高人员素质的目的。
4.1.2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校园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预防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必不可少的措施。安全管理包括学校制度建设、责任督察、教育培训等,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建设安全校园的关键所在。
4.1.3制订风险处理措施
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并逐步形成的,是可以预测和观察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事故征兆,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产生事故的诱因和条件。
4.2安全风险控制的常用方法
安全风险控制就是要在学校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针对校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以消除校园潜在风险因素或减少校园风险因素的危害性。结合风险管理,学校风险控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2.1风险避免
风险管理中风险避免的含义是放弃某一活动或拒绝承担某种风险以回避风险损失的一种控制方法[3]。学校安全风险避免,就是要将学校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从根本上予以消除,或消除某种潜在风险,如近年来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发生事故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取消了学生外出集体活动计划,从某种程度上对风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4.2.2损失控制
在风险管理中,损失控制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处理方式[4-6],它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缩小因风险事故带来损失来达到控制风险。
4.2.3风险隔离与转移
风险隔离与转移就是通过风险分离或转嫁的方式,将学校所面临的风险脱离或转移到第三方,以降低风险对学校的冲击,从总体上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通常学校购买的责任保险就是典型的风险转移的一种方式[7]。
5结语
学校安全风险管理强调风险识别评估、常态化管理、应急处置的一体化模式,它结合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方法与学校安全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校园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质量。正确识别和评估风险,把常态化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风险规避当中,制订一系列动态管理机制与措施,能有效降低因安全事件给学校造成的影响和损失[8]。
参考文献:
[1]陈立春,常立飞.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学刊,2010,17(3):41-44.
[2]李万虎,钟霞.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研究追溯与风险应对反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95-100.
[3]刘河旺,李建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的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27(3):124-127.
[4]鲁晶晶,王爱丽,申群英.论民办高校的管理风险[J].法制与社会,2015(9):112-113.
[5]丘志君.在学生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14):523,540.
[6]苏坤.风险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4(12):53-57.
[7]赵维新.学校安全责任风险及其规避[J].教学与管理,2015(15):42-44.
现阶段,我国各大社会电力企业均处于上升期,中国电力市场潜力无穷,电力企业发展前景喜人。但在当前环境下,我国电力企业中存在许多风险因素,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①内部因素。电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薄弱,工作中易出现纰漏,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员工的培训和考核力度不足,电力施工技术和操作水平不过关;电力安全生产中,电力设施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工作人员常习惯性违章;电力企业中各部门的职责模糊,出现意外时常互相推诿,失误责任无法落实;电力管理和检修工作常出现疏漏,用户用电档案记录不全,常出现延迟记录或漏记等情况。②外部因素。现阶段,社会电力需求较大,电力工作的重点难以把握,因电源不足而导致电网供应不足,且电力管理结构不合理;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电网的大范围建设导致质量监控、施工监督、电网维修、电力投运等各环节存在疏漏,埋下了安全隐患。③电力体制的不确定。电力市场变化多端,其市场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难以捉摸,电力企业在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动及时调整电力管理策略;电力安全管理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系统,很多电力企业均呈现出不规律的发展特点。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在存有风险的项目或企业中将风险值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最理想的风险管理是将风险因素排好顺序的过程,从而优先处理会引发最大经济、利益损失或紧急事件的风险,后处理影响较小的风险。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理想的风险管理,因为风险与事故的可能性通常不一致,所以,在进行风险管理前,需要严格权衡二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在任意一个企业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都需要采取以下步骤:①准确识别风险,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因素可能会造成的损失。②建立风险控制措施。面对企业或项目管理中的风险事件和意外事故,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和控制风险措施,备好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当风险来临时,可实施预先准备好的控制措施,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③规避风险管理。在坚持原有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调整方案实施路径,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3电力安全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措施
3.1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加强培训
在电力企业中,员工是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媒介,是电力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纽带,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强其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这不仅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企业合理用人和对市场负责的重要表现。对电力企业员工实施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2方面:①员工入职时,电力企业应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电力基本理论知识、高水平的电力操作技术,还要包括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使其认识到电力安全的重要性;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实施培训—录用—待遇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力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电力操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3.2优化风险管理,落实部门职责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识别、预测和衡量电力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或应对策略,尽可能地降低电力安全事故对人们的伤害或对用电企业造成的损失,以便企业有计划地处理风险,获得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针对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中的部门设置混乱、责任无法落实的情况,可从调整企业结构入手,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到专人专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要及时落实责任,并完善奖惩机制,形成步步把关、各司其责的管理体系。
3.3建立健全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
凡事应做到有备无患。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不完善、应急措施或规避措施不到位。想要避免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用电风险,就需要建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防和紧急处理体系。通过市场研究调查,电力企业可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应急处理体系,涵盖电力企业各部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和安全事故,依据“法治和工作质量第一位”的原则,详细研究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制订预防策略和应急措施,做到能规避则规避,无法规避就积极处理。
4结束语
1.工作流程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铁路逐渐向高速化、高铁化发展,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相继投入使用,管理的安全性也有了较大提升,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基本掌握了铁路生产的规律,安全工作的管理也逐渐向流程化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一是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现场的实际情况不吻合,有安全管理保障滞后和缺失的情况出现。二是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和规定的标准不符合,管理比较随意。三是在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无法按照规定的作业标准和技术要求完成生产。四是气候的变化和施工的环境对作业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会因此产生不必要的风险。五是在作业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标准进行施工。
2.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在铁路供电班组作业的过程中,因为电力调度安排、铁路行车调度安排、立体化条件的限制、电力作业的管理等管理内容对安全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更高的管理要求和管理标准。供电班组在现场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一是在现场管理过程中,工作环境非常乱。二是相关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没有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考核作业不到位。四是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未制定具体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法,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的进行处理。五是经常会出现违章作业的情况。六是在进行特种作业时,没有对相关的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
二、铁路供电班组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在对铁路供电班组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衡量、识别和预测后,就需要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处理。
1.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
班组管理要根据铁路的实际情况,建设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对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源头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对比,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对风险源进行预防与控制的管理制度。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治生产流程。在对设备运行、日常巡检、设备维修、设备生产、应急处理的方法、施工配合等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按照规范、严格的作业标准对施工程序进行控制。二是整改管理制度。要根据安全管理的基本责任和基本职能,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岗位工作流程、领导岗位工作流程、技术岗位工作流程等基本流程标准,要建设出可以包含所有员工在内的工作流程系统和工作标准。三是整改作业的实行准则。为了可以保证在作业过程中,所有环节都有基本的管理标准,所有程序都有参考依据,保证生产有序、规范的进行开展,要制定详细的一次作业和日常工作的执行流程与执行标准。
2.对风险出现的原因进行预判
在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隐患和意外,要使用合理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判断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在管理时,要按照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设备标准化的准则进行管理,要根据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作业环境找到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要根据实际的风险等级,选择合理的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通过对风险进行预控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供电班组生产的安全性。
3.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在管理过程中,执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任何制度离开执行都是空谈。在制定风险管理责任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评估,把风险项目作为管理的基础,详细划分出具体的管理责任,并根据不同的部门对责任进行逐级划分,对各个班组的责任、部门的责任以及责任专员进行明确,当出现危险情况后,根据出现的风险级别及时进行处理,通过使用这种风险管理责任落实的方法,可以对管理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通过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职员都知道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更加的标准化、细节化和规范化,以确保每一个风险源的管理都可以及时的进行落实,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
4.深化安全管理检查效果很多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形成习惯性的行为和心理,在对风险进行判断时,经常会在不考虑现场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对班组进行管理,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安全管理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班组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的安全性进行调整。其中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对电力班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安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倾向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对隐患进行消除,确保班组运行的安全性。
(2)在遇到雨雪、大风天气时,要针对性地对班组风险进行查找和治理。
(3)使用不定期检查或者随时抽查的方法来取代固定式的管理与检查方法,对职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固定思维进行消除,以此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三、结论
(一)铁路企业科学发展需要法律规范
随着铁路企业不断发展,中国铁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国高铁通车里程为11152km。铁路企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运用现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时带来了铁路安全施工、维护、信息技术等技术难题,对铁路企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这些难题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过去的《安保条例》并未对高铁建设、技术、安全等进行规定,不能满足高铁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施工,如何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系数,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法律规范,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铁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管理条例》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铁路实际工作需要法律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前进。近年来,《安保条例》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铁路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点到点的铁路运输的要求变为多元的运输需求,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是供给与需求被满足的客观过程。因此,我们发现《安保条例》对铁路线路与营运安全保护不足,对铁路建设、设备质量规定不明等问题日渐突出,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铁路运输发展的新形势。可见,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来严格把控铁路建设发展诸多环节中容易凸显的问题,为铁路发展保驾护航,因此《管理条例》应运而生。
二、《管理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责任主体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政企分开必然带来权职责的分离,形成了权、职、责相统一。此次的《管理条例》取消了《安保条例》中设定的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如: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审批,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认定,铁路危险货物承运人资质许可,铁路危险货物托运人资质许可,超限、超长、超重、集重货物承运审批等。《管理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进行行政处罚的主体:铁路监管机构也就是国家铁路总局和7个铁路监管分局等部门;同时,作为企业,各个铁路局会以市场主体,即法人的身份出现在市场经济活动之中,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权利义务。此外,《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了社会公众的权利义务等。
(二)关于规范质量安全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安全是铁路的饭碗工程,机车在线路上运行离不开安全。《管理条例》共八章108条,其中涉及安全字眼169处之多,可见,安全在《管理条例》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从划分的章节来看,安全包括了铁路建设质量安全、铁路专用设备质量安全、铁路线路安全、铁路运营安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此次《管理条例》增加了关于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的一章,增加了召回、许可、认可制度等,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从保障安全主体划分来看,明确提出与铁路安全相关的主体。一方面包含了铁路施工建设者,铁路运营维护者,另一方面包括了乘车旅客、货主、利益相关人等;再次从管理维护安全行为上划分,《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机关、铁路企业和乘客、货主以及利益相关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尺度。可见,此次《管理条例》与之前的《安保条例》相比,突出了重者恒重的安全理念,为铁路安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三)关于规定公众义务相关方面的修改内容
保障铁路安全不是铁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是社会公众合力作为的结果。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铁路企业担当起安全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旅客、货主和铁路运输参与人的通力合作。此次《管理条例》保留修改了有些《安保条例》中关于铁路运输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增加了列车内吸烟、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对干扰铁路运用指挥调度无线电频率的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明确了违反《管理条例》行为的责任。同时出台了《违反<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增强了《管理条例》的约束力。
三、落实《管理条例》规范行为安全
(一)质量安全意识先导
行为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行为。意识是人们关于客观行为在脑海里的反应,正确的安全意识反映出安全的行为方式。《管理条例》中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提高铁路专业技术岗位和主要行车工种岗位从业人员安全意识。纵观整部《管理条例》,我们知道,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了解静态设备的安全管理和动态的铁路营运安全管理,规范铁路安全行为,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矛盾,树立法律意识,规范市场行为。近年来,郑州局以“安全大检查”、“安全大家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铁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安全意识,使职工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恰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二)研判风险树牢安全
树牢安全的重点就是要研判风险,关键是要明析研判风险、树牢安全的思路。从整体来看,《管理条例》是以安全风险管理的辩证思维为基础,找出安全风险点,提出安全风险存在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明确了安全风险管理的最底线,强调了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相结合,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固化,形成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辩证思维模式,确保铁力安全畅通。近年来,郑州局树立“安全大如天”的理念,结合《管理条例》的具体规定,一方面从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理论出发,找出安全风险点,例如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运营安全等风险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辩证思维出发,在遵循安全风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摆正影响安全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铁路运行的安全因素大于风险因素,把控安全风险,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管理条例》为研判安全风险提供了思路,为铁路通常有序的运营、树牢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规范行为和谐出行
关键词:小学;体育;安全;管理
1.前言
小学生是祖国的新生代、是花朵、是未来,所以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备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因此,国家制定了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长远发展计划,主要目的是为了小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期稳定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在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以满足需要。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规避风险能力较弱,所以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有些安全隐患是学校管理人员、体育教师无法预知的,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就的“小学体育安全风险管理”。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尽可能的提前预测和预防小学体育安全风险,如果出现风险也会有完善的措施,这既符合实际的需求,也符合国家长久发展的要求。
2.小学体育教学安全风险现状
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具体实施。这一文件的下发使小学的体育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在这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下,在一定程度下就会引发安全事故。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主要是人的因素。小学生的体育基础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对安全意识不了解等,都会使其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并且在发生意外时不知如何应对和自我保护;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好风险评估,针对风险没有及时的采取好相应的保护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水平、教学能力、责任心、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都会对安全风险有影响;其他人员主要有主管领导和学校体育辅助人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安全问题是否重视,学校体育辅助工作人员缺乏风险观念、专业技术、工作经验和责任感都会产生中学生体育安全问题。是否对家长、教师、学生展开了安全教育工作,是否有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安全风险隐患。二、物质因素。物质因素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等。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的体育场馆建设明显不足,场地规划、建设不合理,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比比皆是。有很多小学的场地建设缺少安全配套设施,是小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外,学校对于器材需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和维护,需要设立一些安全警告标语,以防止意外发生。三、环境影响因素。天气、体育活动场地周边环境等都会对小学生的体育运动产生影响。小学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以及人口流量等都会影响小学生的安全。学校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制度、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使用制度、车辆进出制度等来保障小学生安全,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安全受到家长、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保证好小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是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3.小学体育安全风险策略
小学生体育安全风险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构建出一套安全安保障体系,尽可能的规避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风险。1、构建体育安全事故应急体系。随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小学体育活动项目和参与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也在不断的增加。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应该针对教学课题中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中所有可能出现的体育安全事故,尤其是特殊危险情况或重大紧急情况,学校应该具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加强教师安全技能培训和考核以便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从容应对,将伤害减到最小化。2、学校应该加大场馆建设的资金投入。经费的充足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整场地、器材的建设和书籍的购买量的多少,并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尽可能的做到人性化的合理布局,并及时的进行器材的检查和维护以保证学生对器材使用的安全性。3、学校应该对教师、家长和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对教师定期进行安全教育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自救的能力防患于未然。4、为了保证上课的安全性,体育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观察天气、温度、场地、器材的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和管理等做出合理的安排,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警示。5、有效的落实安全保障制度。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应该对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责任制度,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尽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走进校园,监督、排查学校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完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虽然能够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团结、互助、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但其在为学生带来愉快的同时也存在者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隐患是不确定的,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方面都有可能发生,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要研究小学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构建相应的应急处理体系、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全面的提高对安全事故的预防能力和应对能力,将发生安全风险事故的可能性降低最低。
参考文献:
[1]乔梁.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问题探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2]张维全.浅论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二、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关键词:地铁工程;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
1引言
地铁施工对邻近管线有一定影响,给管线带来安全风险。所以,我们要客观分析地铁施工给邻近管线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并加以管理实施和应急措施,缩小影响范围并减小安全隐患,确保地铁施工的质量,保证邻近管线的安全。
2邻近管线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为保障生产生活所需,在地下埋设了多种管道,如供暖、通信、天然气、水电等管道。由于不同种类的地下管道在埋设位置、管线功能、埋设时间、施工方法、管线材质、接头方式等各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所以不同的管线对外界风险的抵抗能力不一样。在地铁地下工程施工中,经常会碰到地下管道的主干线和支线,如果因为地铁施工造成地下管道损坏,不仅仅会增加地铁工程得安全隐患,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还会对一定范围的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我国的城市轨道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地铁工程也逐年递增。因为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地铁工程必须考虑管线分布的情况,避免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地层出现扰动,进而威胁到管线的安全。尤其在地铁隧道下穿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影响较大的地层位移情况,则会出现损坏管线,电力中断、瓦斯泄露、水管渗水等事故。如果某隧道在下穿施工中,同时引发了该区域的地下渗水坍塌和天然气管道破裂,天然气泄漏,造成施工线路发生爆炸,使附近的数千户居民停水、停气、停电。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有效规避地铁施工的邻近管线安全风险,我国出台并实施的GB50715-2011中明确指出,将地铁工程施工安全评价归入施工环境安全管理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地下管线、水文地质周边建筑物。通过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地铁施工必须重视对邻近管线的安全风险管理,为确保地铁顺利完工、避免安全事故奠定基础。地铁施工附近管线如图1所示。
3案例分析
某隧道工程竖井基坑的宽度为29.3m,长度为43.6m,开挖深度21.8m,地下连续墙插入深度34.5m,厚度0.8m,设置5层防护支撑,第一道是钢混支撑,其它是钢支撑,由斜撑和正交撑组合而成。竖井基坑周围设有一给排水管道,管道埋深为1m,与基坑距离6.8m,管径0.8m,管材是C20混凝土,厚度50mm,管线的现状一般,判别管线的邻近等级的Ⅴ级,需要作进一步的安全评估来确定管道的风险等级和相应的施工方案。根据该工程的基坑所在的空间位置,建立施工工程对管道变化的三维空间有限元的计算模型,因为基坑是近似对称的,所以取基坑对称的部分进行建模预算。用空间八结点非协调单元作为地下连续墙的围护结构,支撑使用空间梁单元,土体使用弹塑性本构模型,管线使用壳单元模拟。
4地铁施工对邻近管线的影响
4.1破坏管壁
地铁施工工程中会对邻近管道产生压力,从而会使管道受压,需要管道用自身内应力作支撑,一旦管壁内应力接近或超过最大内应力,管道的支撑作用就会骤降,管道的某些部位就会屈服或者脆性断裂,导致管道损坏。
4.2压屈管壁
压屈管壁现象在柔性管道上出现的机率较大,其管道内部呈现出真空状态,外部为静压力,周围土壤夯实,土压较高。在承受较大负载时会出现椭圆化的形态,形成挠曲,当挠曲达到极限,管子其中一个截面会出现凹陷。管道柔性越强,管壁结构就越容易处于不稳定状态。
4.3破坏构造
地下管线的截面如果长期位于外压较大、受拉的环境中,截面处很容易出现裂缝,柔性管道的转角连接处超过最大值,连接的口部可能发生渗漏。
5地铁施工临近管线管理方法探析
5.1对管线的安全管理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施工团队尽量在施工准备阶段迁移临近管线,来以规避其对地铁工程的相互影响。如果实在无法迁移,就增加防范措施用以保护,并派遣监理负责人员到现场监督管理。当管线出现突发情况时,则用主动或被动保护的措施来加以维护。主动保护是在地铁施工中引入先进技术,规避地下低层可能出现的很大波动;被动保护就是在地铁施工过程中提高多种地层承载力来加强管线的抗变形能力。对附近管线的具体管理,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勘察施工地点周围的地质情况和邻近管线分布,再决定采用对应的保护措施,并提前预估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调入防止塌方的材料。施工进程中如果使用大型设备,必须在作业区域铺设钢板,并硬化作业区域的混泥土,且混泥土的厚度最小20cm、最大40cm。但是对于排水管线来说,排水管的管理需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采用移除或者改道的方式,如果地下排水方沟直径偏大,可先铺防水材料,确保材料的纵向接口,将防水材料和混凝土完整贴合,保证防水材料与管线上接口的无缝衔接。也可进行适当补救,对于容易被施工影响的临近管线,为确保它的完整性,可在加固管线的周围打上隔离桩,并且将注浆管口设置在地表,根据施工进行情况实行注浆。
5.2控制管线的安全措施
地铁施工所采用的挖法是暗挖法,因为在施工过程中许多临近管线不会直接暴露,但工程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却是直观存在的,增加了地下管线出现风险的可能,不利于风险的管理。所以减少管线的安全风险是必要的,减少风险发生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首先,将邻近管线移除,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工程临近受挖掘影响较大的管线时,用改迁的方法来评估风险,并规划改迁的线路。如果管线改迁受到了周围地质条件和实际需求的限制,在得到有关许可后可以马上更换管道的材料或加强局部受影响的管线。就像将钢混管道更换为钢制管道,用以灌浆保护材料,增强受压管道内强度来抵抗变形,在其四周设置用于插入地下较深的隔离桩,并在隧道外做出隔墙,增加管道和隧道的距离,减轻管线与隧道之间的相互影响。
5.3监控管线的安全
为了降低邻近管线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安全风险的机率,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及时收集管道动态信息,解决管线破损等各种方法来加强对管线的监控管理。详细监管方式分为两种:①直接测点;②间接测点。直接测点就是在管线上设置观测点,监测管线是否出现沉降现象,保证了监测结果的精确度。直接测点的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套管式直接测点和抱箍式直接测点。第一种套管式直接测点,是在监测管道的上方与地面之间静置一根硬塑料管,塑料管内套有测杆,直观表示了管线的沉降。这种方式操作简便,无需对路面进行开挖即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准度。抱箍式直接测点是测量出管线直径,用扁铁做出直径与管线等长的铁环,连接测杆并套在管线上,将测杆与地面相连并放到窑井中,以免阻碍交通。但这种方式需要对路面开凿,不可用于城市内的重要交通线路,只能用于普通线路。间接测点的安全位置一般在管线的上方或者对应的井盖上,该方式操作简单不需要破土开挖,不过测量精度因为与管线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无法保证。
6结论
综上所述,地铁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特殊的工作,地下管线又是城市基础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受地铁施工特点的影响,在实际施工中,一旦地铁开始施工,必然会对邻近管线的安全性造成影响或破坏。对此,我们需要了解地铁施工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可能给邻近管线能造成哪些影响,评估其可能的安全风险,给出相应的防治方案。最大限度确保邻近管线的稳定,使其免受地铁施工的破坏。加强安全风险的管理,通过相关方法的合理使用,在保障地铁工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下,为邻近管线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豪.探析地铁施工邻近管线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J].消费导刊,2016(4):316~317.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0引言
为提高煤矿生产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效率,应以不同的路径出发进行完善,比如:明确风险管理基本模式、编制风险管理对象体系、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程序的管理和构建风险组织结构、实行全员参与沟通机制建设等路径,进而有效推动煤矿行业的良好发展。
1风险的概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都潜存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这些风险出现的几率和产生的破坏强度是各不相同的。而我们讲到的安全生产风险则重点指的是,在公司运营生产期间潜存的危险因素与破坏性的物质等,其中不但包含人为操作导致的风险,还包含机械设施中潜存的风险。风险的类别是多种多样的,最为多见的当属人为风险,而自然风险也是风险中的一种。其中的人为风险重点指的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由于操作上的不规范而引起的风险。而自然风险则重点指的是因为自然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例如:泥石流、地震、洪灾等。另外,环境风险与事物风险也同样属于安全生产风险中的重要部分,其中的事物风险指的是生产所用设施、部件、仪器以及工具等事物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会根据风险的出现几率、破坏力的大小等来将风险划分成不同的级别,主要为三种,包括:低级风险、中级风险和高级风险。
2国内外煤矿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风险等级进行识别、总结、分析、管控和技术研发等均属于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综合煤矿公司的开采工作进行系统化的安全管理工作,煤矿生产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在煤矿开采工作的风险管理活动中,世界各地在探究过程中都取得了良好成绩。根据分析研究的实际情况来讲,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探究是最为关注的,主要是对该领域、相关公司和工程分线战略上的研究和管控,从宏观的角度来讲风险管理工作已经较为完善;另外,需要综合相应的管理企业,对研究风险的技术方式进行总结,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可对管理学和教学的方式进行利用,同时结合工程学制定出评价风险的方式,将风险管理工作做到更好。对煤矿风险管理形式的分析探究并不多,一些煤矿公司为了制定出和自身发展相符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但制定出的风险管理方式都不够切实可行,均无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所以,需要综合煤矿公司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利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监管工作。
3煤矿生产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3.1分级管控标准。第一,煤矿的内部组织部门需要在每月中针对各项风险管理方案的贯彻与落实情况开展总结与分析工作,对工作开展期间产生问题的管理方案进行充分调节。通过特殊安全风险与年度的总结与分析成果,对每月中的安全风险管理重点工作进行分配与安排。第二,矿务局中的副组长应该安排经验丰富的副工程师、相关部门以及有关的区队,在自身管控的范围之内,对各月中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与检验。对管理方案进行优化与完善。第三,相关领导人员应该亲子带领员工到井中进行观察,应该对重大安全风险区域的管理方案进行全面贯彻与实施,一旦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需立即进行改正。第四,其中的安全监管部门需要将相关公告张贴在副井口候车室的显眼处。有关生产的负责人员、相关责任单位、相关责任人以及关键的管理方案均应有效避免安全风险的存在,将重大安全风险通知卡放置在工作区域的入口位置上。第五,在生产工作开始以前,生产队伍与有关工作者对安全评估规范进行充分贯彻实施,对生产环境、生产期间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明确,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效预防伤亡事件的发生。第六,安全监察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进行检查和管理,需要监管人身安全风险管理方案的贯彻、落实成效。第七,安全风险管理方案的编制、落实实施的指导工作均是由专业部门来完成。第八,在安全风险较高的场地中生产区域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属于风险最高的人员,主要负责安全管理方案的落实、安全技术方案、隔离方案以及替代方案与消除方案的落实实施,进而充分排除安全风险。对管辖区域中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行管控,预防出现人身伤亡事故。第九,基层的班子人员需要管理班子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对安全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充分贯彻实施,预防人身伤亡事故的出现。第十,所有工作人员也应该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安全风险的把控,严格遵照规范进行操作,严禁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3.2辨识范围。第一,矿下的工作系统、生产场地、地上工作和核心设施等。第二,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时应该遵照方便分类和独立性的原则,对管控的氛围进行确定,同时还需要在实施期间对风险进行抽查。第三,对生产工作中的风险进行构建与优化,例如:方位点、名称、风险类别与级别等基础性信息。
3.3建立风险源识别机制。根据海因里希法则进行分析,放置安全事故出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对风险源进行良好管控,这需要相关人员将风险的识别工作与管控工作落实到位,对机械设备、生产环境与管理方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管控,为煤矿公司制定出安全风险控制管控中的核心工作,对风险源进行良好的辨识与监管。第一,需要煤矿公司编制出统一的安全风险辨识方案,需要具备全员参加安全风险鉴别工作的观念,让每位员工均能自主对危险源的鉴别工作出一份力。第二,对统一的管控模式进行运用,对风险源鉴别调查表进行设置,引导相关工作者在到岗工作以前去填写表格,强化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把相关的安全常识应用到工作中。
3.4注重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员工的技能培训。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均应该将安全放在首位,安全生产是煤矿公司运行中的基本任务。经过对安全知识的宣讲同样能够对煤矿公司中生产工作的基本任务进行夯实,在生产期间使工作人员不断学习到新的安全知识,最终有效提升煤矿公司整体生产工作的安全性。想要收获良好的安全管理效果,就必须得到每个人的积极配合,不管是公司中的领导人还是底层工人均担负着重要责任。此外,采矿工人都需要对正规的采矿方式和技术进行学习,以充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所有员工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这时煤矿生产中非常关键的任务,煤矿公司应该重视提升工人的整体素质。在所有人均对安全生产提起重视的情况下,便能有效提升生产工作的安全性。
3.5完善煤矿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针对当前有关安全生产的制度规范进行优化,让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逐渐变得规范化和标准化,给安全生产带来重要的参照依据。我国有关的监管单位必须对煤矿公司开展相应的检验和管理工作,确保煤矿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如果发现违规操作的企业,必须追究其责任,充分确保煤矿公司安全生产的效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