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智慧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智慧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1

1.对人的认识和防范方面

(1)购物安全问题:

有的学生购物时不会讨价还价,不能辨别事物真假好坏,对商家的吹嘘偏听偏信。

(2)人身安全问题:

大学生失联遇害案在网络上时有出现,分析产生失联的原因,除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够外,缺乏社会经验也是主因。

(3)情感安全问题:

有的学生不会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正常交往与恋爱的关系,掉进情感的陷阱。

(4)食品安全问题:

许多学生喜欢到校园周边消费,而很多不良的商家只把目光盯住大学生的口袋,给大学生提供“问题食品”。常言道“病从口入”,吃多了不安全的食品,常引起大学生的身体出现不适甚至食物中毒,危及大学生的安全。

2.对事情的应对处理方面

(1)财产安全问题:

因对财物的保管不谨慎,让盗窃分子有机可乘的现象在大学校园较普遍。学生之所以容易丢失财物,主要是个人保管不力,没有牢记“客不离货,财不露白”的古训。

(2)交通安全问题:

当前在高职学生中,拥有汽车、摩托、自行车的有不少,但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没有常思“在外出门小心好,凡事低调平安行”的古人出行经验。

(3)网络安全问题:

有些学生痴迷网络,“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时,网络犯罪、网络欺诈让学生难以分辨。需要青年学生克服网瘾,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4)防火安全问题:

高职学校里经常发生学生因为违规使用电器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引起寝室火灾之事。人们常说:“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只有加强防范,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5)生产安全问题:

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时常发生伤残、失踪甚至死亡。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小心使得万年船”,其实只要在实习中多点小心,很多安全问题就不会发生。

(6)防灾安全问题:

人们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许多安全防范知识,如“燕子高飞晴天到,燕子低飞带雨来”的气象判断;“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的地震前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的防灾避灾知识比较缺乏,当遇到自然灾害时不知道应对,可能会错过逃生的良机。

二、安全教育的举措

(1)加强安全教育。

把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放在学校教育管理的首位。定期研究学生安全的防范措施,消除学生安全方面的隐患,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开设人身安全教育课程和现行的基本法律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2)制订安全的规章制度。

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出台安全知识手册,发给每位学生,使学生做到安全有规程,行为有规矩。

(3)加强学习指导。

通过大会宣讲、经验介绍、媒体宣传、知识讲座、主题班会、防灾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

(4)加强心理辅导。

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其应对安全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

(5)加强社会实践。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2

[关键词]教学模式;智慧课堂;专业认证;安全工程;互联网云平台

安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安全工程专业就业形势良好。现有的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采用“大安全”办学理念,为各行各业提供通用型安全管理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1]。然而,毕业生反馈工作初期存在上手慢、适应力差、执行力弱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育与实际脱节,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2]。因此,部分高校从2006年开始引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方法,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3]。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为当前课堂教学提出新挑战,传统的课堂板书、PPT,课后作业的教学方法已严重制约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亟需一种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专业认证的需求。本文通过近两年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构建,可为相关院校安全工程教学提供参考。

1专业认证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融入生活的今天,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交互性,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后作业不重视,草草了事,学习效果差。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更适应千禧年出生的学生。安徽省从2018年开始在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智慧课堂专项,笔者是首批智慧课堂建设人。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需要,智慧课堂建设还需解决如下问题。(1)智慧课堂是什么?智慧课堂这一词出现较早,2004年就有人提出,主要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但那时并没有太多内涵,仅仅是一个概念和努力方向。后来,微课和翻转课堂发展迅速,智慧课堂被赋予利用多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课上、课下交互式教学的内涵[4],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的考核指标也以课堂教学视频和软件交互内容为主。这使很多人分不清智慧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不同,或者认为智慧课堂是翻转课堂的延伸。尤其是专业认证背景下智慧课堂内涵的界定,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一种不断进步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智慧二字。以专业认证为目标的智慧课堂内涵在于以工业界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构建智慧学习生态,实现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学习方法持续改进、学习效果持续提升。(2)智慧课堂建设什么?笔者认为其建设核心是适应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需求的教学内容。由于“大安全”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适用于各行业、各组织安全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5],需要设置多门课程覆盖各行业,但行业如采矿、建筑、交通、化工的运行机制差别很大,导致课程覆盖面广,教学组织难度大。因此,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智慧课堂建设的内容应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及时转化社会需求,能够反映工业界诉求[6-7],并持续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掌握解决各行业安全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企业的需要。(3)智慧课堂怎样建设?智慧课堂的内涵核心在于构建智慧学习生态。因此,专业认证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聚焦于如何构建适应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需求的智慧学习生态,从而实现持续改进的理念。智慧学习生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与学习,互动与反馈,追踪与改进,最终实现教师的精准教学和学生的精熟学习。智慧学习生态的实现不仅需要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教师穿插运用新技术,合理安排教学组织[8]。

2智慧课堂云平台的架构与核心功能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战略,相关公司基于互联网云教学模式开发了多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学堂在线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大大丰富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熟悉并应用这些教学工具平台,为智慧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系统架构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互联网云教学平台内容涵盖矿山、建筑施工、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集“在线学习+行业课程+追踪反馈”为一体,如图1所示。系统的整体架构如下:(1)云课程:教师与企业合作,综合现代IT技术,将多媒体、动漫、3D、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到现代教学中,丰富教学课件和视频,形成精品课程,有效地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的需求。(2)云学习:云平台提供强大的在线学习、在线考核功能,基于互联网、手机的在线学习,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学习与练习、考试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3)云服务:云教学采用“互联网+”的应用模式,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实时追踪反馈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网页快速构建教学内容,无须购买任何服务器等硬件设备。

2.2核心功能

云教学平台整合了学习管理、在线考核、移动学习、课程中心、知识管理等功能,能满足日常教学的不同需求:(1)学习管理:平台提供强大的在线学习管理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安排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如图2所示。可以让学生自主选课,也可以按培养计划的要求,主动分配课程给学生。平台整合精品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学习、测试、模拟考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2)在线考核:平台提供强大的在线练习、模拟考试、专业测试等功能。提供题库管理功能,支持强大的批量试题维护,让教师轻松创建和管理题库;系统支持智能组卷方案,实现高质量出卷;同时系统支持大规模考试的应用,支持分布式考试。(3)移动学习: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介质,引入组织学习理念,将学习根植于日常工作流程,融合人脉、圈子、分享、互动交流、社区等非正式学习元素,结合正式学习、知识管理、游戏化学习及平时成绩支持功能,实现“无处不在”地快乐学习。(4)课程中心:依据专业认证需要,教师建设不同行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构建个人专业发展方向。该中心可引入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和企业的安全案例,拓展学生眼界,丰富个人的专业知识。(5)知识管理:“大安全”覆盖面广,既需要了解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又需要掌握行业实操知识。该系统的安全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安全法规、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安全知识,并根据国家政法法规的要求,及时进行动态更新。平台为毕业校友开放账号,使不同工程背景的知识实现共享。

3智慧学习生态的构建

在智慧学习生态的构建中,互联网云平台是基础,教学内容建设是核心,教学组织安排是灵魂。笔者在智慧课堂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实践应用不断丰富发展智慧学习生态,适应安全专业认证需求。

3.1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贯穿智慧学习生态的核心管理功能,实现从学习需求、学习计划、学习实施、学习评估、学习统计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体系化。教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对需求的汇总,为学校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奠定基础;学生依据专业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学习活动,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自动生成学习档案;系统提供证件管理功能,学生考试合格后,可以发放资格证,并推荐关联课程学习;通过练习、测试、考试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并对课程和效果进行评估;系统可以自成各种学习统计报表,实现院系、专业、班级的学习情况统计分析,为持续追踪改进提供基础。

3.2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评估学习效果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动漫、3D、虚拟现实等技术制作,可以直观认识工程上的一些复杂结构,学生易于接受。相关教学视频可供给学生预习、复习。课前,教师可在云平台教学计划、课件和课程相关背景知识,供学生预览和自学。课中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实时发起问答,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发起抢答、抽答、投票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课后,学生可对教学效果反馈意见,以供教师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在线练习、模拟考试、专业测试等功能,“以考促学”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设置每天课后的复习时间,完成后通过模拟考试考核,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可通过电脑、平板、手机多平台登录,实现边走边学,碎片化学习,充分利用空闲时间。系统定期向学生提问,避免挂机学习现象,系统题库随机出题,避免学生考核时相互抄袭。平时,教师通过平台进行试卷管理,可新增、查看、修改和删除试题;期末,可依据学生模拟考试的错题分析,自由组卷,形成高质量的试题。选修课、考查课等非考试课可直接在云教学平台考试,获得成绩。

3.3实践应用

为适应安全专业认证需求,解决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云教学平台可向企业和毕业校友开放,提供企业员工安全培训功能和交流平台。教师依据企业需求,相关培训课件和试题,企业依据课件学习人数支付报酬。云平台提供了教师与企业互动的渠道,教师不断改进以符合企业需求,促使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企业上传工程案例换取培训时间,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知识。通过该平台企业可实习需求,学生参与实习,可细致了解企业所处行业和工作内容,为就业选择提供参考。学生在平台上与企业和校友交流,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方向,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为就业发展提供基础。

4结语

智慧课堂教学是依托互联网云技术的全新教学方法,基于云端教学管理,实现从学习需求、学习计划、学习实施、学习评估、学习统计的有效管理;基于电脑、平板、手机的多平台学习,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扩大了教学覆盖面;采用互动式在线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线练习、考试促进教学与考核联动,提高了教学质量;云平台有效整合企业和校友资源,使社会优秀资源共享,解决了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智慧学习生态实现了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随着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的推广,一定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傅贵,周心权,秦跃平,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

[2]邵安.安全工程人才的能力框架及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87-91.

[3]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49-57.

[4]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1):18-26.

[5]袁昌明,谢正文.安全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S1):35-37.

[6]孙晓雷,杨英丽,牛金成.专业认证与安全工程本科教育[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07(3):78-82.

[7]蒋复量,李向阳,谭凯旋,等.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12-18.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校园;建设探索

1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实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建设可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提供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对整体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在联合发表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再次重申[1],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学校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化建设,构建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在政府、学校、企业三者的共同推动下,开展智慧校园研究,总结智慧校园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构建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化校园理论与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2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2.1全局规划欠缺

传统智慧校园建设通常由学校负责技术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组织,缺乏学校层面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各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功能性层面,通常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独立建设。建成后的这些系统虽能解决特定部门的具体业务,但这些系统很难保证与校内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各子系统自成体系,严重阻碍了校内数据的互通与业务协同。

2.2数据信息孤岛

智慧校园建设需遵循一定的数据收集过程和统一标准,否则系统间各个数据容易产生数据信息孤岛,难以形成共享和共用。当需要系统层面使用和管理数据进行决策时,受限于各系统数据存储格式不统一、信息不一致、信息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等。加之各系统数据分散存储,数据无法汇总,需要决策时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缺乏完整的数据支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与数据可视化呈现,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大数据驾驶舱环境。当某一应用系统不再使用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各类数据无法保留而造成数据资产丢失。

2.3应用推广困难

新技术快速发展,知识加速迭代,大部分技术管理人员尤其专任教师在思想上、技能上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加之智慧校园建设通常由专业技术部门主导,在设计时多从技术层面来思考,很少站在管理者、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新建的高大上智慧校园不仅不能为其提供应用的便利反而成为其工作、生活过程中的拦路虎。每个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也不同,这使得教师、学生被困在用户名和密码堆中客观上增加了师生使用的困难度。

2.4融入教学不深

智慧校园建设服务于智慧教学需求。当学校软硬件设备环境与各项教学资源均已满足智慧化教学需求时方可发挥最佳效果。当前智慧校园建设普遍重软硬件环境设计,轻教学资源建设。智慧化学习环境与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缺乏深度融合。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比较落后,仅停留在信息化应用的浅层。加之教师对智慧教学环境的陌生,配套教学资源的缺失,导致新技术与教学应用两张皮现象,未能最大限度发挥智慧化教学环境的综合效应。

3智慧校园建设原则

智慧校园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高度融合的信息化系统工程。智慧校园建设结构复杂、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为保证智慧校园建设科学规范,智慧校园的总体规划在遵循国标的同时还应该满足以下原则:

(1)兼顾当前,着眼未来。智慧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智慧校园落地效果具备先进性和示范性,智慧校园在顶层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学校未来5至10年的发展需求。在系统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当前学校各种业务的实际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将来业务发展的需求。从实用性、经济出发,着眼于近期目标和长远的发展,选择先进技术进行最佳能组合,在有限的投资中构建一个成功、实用的智慧校园系统。

(2)遵循标准,开放统一。智慧校园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国内外行业标准与工业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同时保障系统的开放性。智慧校园系统所采用的硬件设备完全符合国际通用标准,与目前校内网运行其他系统不发生冲突。兼顾国家、省市县重大教育信息化工程,为国家、省市的教育云服务平台预留标准化的接口,使其数据能被其他现有和将要开发应用软件调用。

(3)安全稳定,易于运维。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组成部分。各系统彼此独立又相互协同,各子系统软硬件必须具有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各主要数据需采用备份模式,应急处理手段完备。系统所采用的软硬件设备与管理平台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日常运维管理。用户界面按人性化图形设计,所见即所得。

4智慧校园建设需求

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学校信息化与教学、管理、服务三者的高度融合[2]。为实现这一融合在智慧校园建设期间至少要完成以下需求:

4.1基础网络

基础网络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基于最新成熟的无线校园网和光纤万兆有线网络,并结合5G、ZigBee等技术的物联网络为学校提供一个广连接、高并发、多终端集一体的智慧校园基础网络[3]。通过云计算、虚拟化、超融合等先进技术,建立校园云数据中心,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弹性化服务。除了结合网络的具体需求,还要整合多种安全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确保智慧校园内各系统与数据安全。

4.2智慧安防

智慧安防以建立重点公共区域的全覆盖、全天候、智能化的视频监控系统为主体,有机融合身份识别、车辆识别、超速识别、人员行为识别等先进智能分析能力,将校园的安防能力从传统的模拟+数字安防体系向智能化安防体系演进。

4.3智慧照明

智慧照明以照明系统为核心,以物联网无线通讯、智能感知、分布式智能控制技术为基础,构建了一套智慧环境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前提下,以智能化方式管理教室范围内的多个子系统,实现照明管理、智能应用、统一维护、业务闭环的整体业务能力。

4.4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是智慧校园的核心,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的工作和学习。通过智能终端进课堂等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保持教师和学生间的高效互动[4]。通过课前源推送、课中实时教学反馈、课后家长及时辅导,为每个学生打造专属教育,实现个性化学习、公平化教育、智慧化管理与评价。

4.5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引入社会上电子商务与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它以一体化的形式呈现,包含多个业务流程,并根据用户身份划分权限,通过智能终端为师生员工提供一站式智能贴心的校园生活服务。师生在“入校”、“在校”、“离校”任一段仅凭一部手机即可办理餐饮、洗浴、医疗、购物、宿舍、水电、保洁、门禁等所有后勤服务[5]。

4.6智慧决策

智慧决策依托学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做出适当的决策,建成高智能、综合性的决策支持体系,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管理[6],以智慧大脑的形式读取这些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呈现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智慧校园建设框架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随着各个系统模块不断地增加、演进,使各项功能趋于完善。依据《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36342-2018)》搭建智慧校园框架并进行设计与实施,通过分层设计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并将技术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贯穿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从底向上,整个智慧校园划分为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平台层和应用终端层,如图1所示。

5.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为智慧校园平台提供底层的基础设施保障,由各类专业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采集器、传感器、摄像机等构成。它为智慧校园的各类应用提供基础支持,为大数据挖掘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层主要由网络基础设施、安防设备、照明设备、安全设备、智能终端、传感器、图书馆等组成。5.2支撑平台层支撑平台层是智慧校园平台的核心层,支撑智慧校园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间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的统一,实现统一的数据汇总、数据交换、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数据展示,以及为应用层提供统一的底层服务接口。

5.2.1统一用户中心

统一用户中心集成各种信息系统。以门户统一平台作为智慧校园的安全认证及授权中心,提供集中的身份认证与授权服务,并提供统一身份模型(角色)管理,支持为各个角色配置不同权限功能,结合学校实际部门、角色、工作职责划分。

5.2.2统一数据平台

统一数据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和规范以及统一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服务。汇总各个系统的有用数据,再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分析,形成高价值的数据仓库,以标准接口的方式供上层系统使用。统一数据平台定义了一套完整的数据接入规范和标准,各应用系统按照技术规范通过API接口将结构化或日志型的数据提交给数据中台。数据中台具备海量的数据存储资源和数据计算处理能力,通过离线或实时计算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得到有价值的多维度分析数据存入数据仓库。上层应用可以通过标准接口访问这些数据。

5.2.3统一消息平台

统一消息平台负责消息分发与推送。提供系统自动、人工触发等多种消息推送手段,提供基于用户身份的个性化消息内容,支持定制化消息推送模板。各业务应用通过接入统一消息平台,实现对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的消息触达。消息中心全面采用SOA架构,对各应用系统间的服务接口进行统一管理,完成消息转换、消息路由分发等工作。

5.3应用平台层

应用平台层是智慧校园应用与服务的具体体现,在支撑平台的基础上,搭建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实现智慧校园管理和提供智慧校园服务,为学校师生提供泛在智慧教学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强大的教学管理功能、易用的办公管理功能、智能贴心的校园生活服务。通过获取支撑平台层的统一数据平台中的基础数据,将智慧校园应用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提取,生成可视化报表,通过智慧校园大脑进行可视化呈现。应用平台层主要有智慧课堂、电子班牌、智慧教学资源、智慧管理、学校大脑。

5.4应用终端层

该层是用户访问智慧校园平台的方式。平台支持用户以教师、学生、家长、管理员等不同身份,通过平板、手机和PC等不同设备,访问对应的应用和模块。应用终端主要有移动端、PC端、第三方软件(如钉钉)、校园智慧屏、电子班牌等。

6总结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4

(一)发展现状。

我省现有中小学校(不含幼儿园,下同)11580所,在校学生751万人,教师48万人,其中乡村中小学校6419所。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7位,教学应用位居全国第1位,为智慧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高质量完成“三通”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17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9.27%;师机比、生机比分别为0.88:1和7.85: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100%。首创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点全覆盖。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学段、学科和绝大多数教材版本,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持续举办在线课堂、资源应用平台、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等专题培训,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实现在线课堂常态化教育,微课评选、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广泛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3.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完成11个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新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17个省级管理系统。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应用、维护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利用大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决策。

4.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组织架构;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创新“共建共管”机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考核,将其作为教师上岗和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创建督导评测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地方、部分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一盘棋”意识不强,没有认真执行全省统一规划和标准,盲目建设平台、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2.基础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水平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还有一些差距,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宽带提速、设备更新换代、应用系统升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影响持续化发展、常态化应用。

3.教学应用质效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单一,缺乏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主动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不够精准,利用数据提升教学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

4.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各地经费保障不平衡,建设资金分担办法有待明确。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二、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统一规范。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发展思路,加强省级统筹和工作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组织制定实施总体规划、标准规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

重点农村,整体推进。总结金寨县整体推进智慧学校建设试点以及首批智慧学校示范校、实验校建设经验,在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分步骤推广。优先推进贫困地区特别是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偏远山区,优先推进教学点和乡村中小学,着力补齐短板;优先推进课堂教学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融合创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提升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多元投入,分层负担。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三)建设目标。

2019年,完成50%的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建成16%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各市学业评价系统全部建成。

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建成46%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智慧学校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2021年,完成50%的非贫困县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建成72%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丰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基本建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我省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人才队伍和基础环境建设为支撑,构建“5项基本功能+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

以因材施教为目标,依托“三通两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变革。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推进以城带乡,利用智慧教学系统实施省域、市域、县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建设线上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开展远程协作、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网络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进长三角教育信息化一体化进程,加快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级资源平台对接,扩大网上结对学校规模,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变革学习方式,促进智慧学习。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开放式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全面感知、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形成学生学习动态评测数据,精准评估学习绩效。建立学生档案,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提高治理能力,强化智慧管理。

依托省教育管理平台,推进中小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的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智慧管理。

打造智慧管理新方式,为学校排班选课、师生评价、成绩分析等提供数据分析,实现教务管理智能化。为学校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校务管理智能化。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建立教师评价新模式,记录教师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情况和日常教学行为,建立教师电子档案,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及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

(四)增强智能服务,创设智慧生活。

利用智能化设备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搭建安全、健康、便捷的学校生活服务新体系。

完善智能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设备系统实现对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全覆盖。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立足德育根本,打造智慧文化。

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依托省资源应用平台开展德育教育,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整合学校校园网络、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开展智慧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优质资源,提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

利用智能感知终端记录学生校园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发挥心理教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联互通,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积极拓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

(六)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支撑环境。

全面提升智慧学校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接入宽带,优化改造学校内部网络结构,实现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确保网络访问高速畅通。建设智慧教室,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满足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普及应用移动学习终端和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所,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已有的软硬件作用,进一步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平台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七)强化专业培养,落实人才保障。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学校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开展系列培训,使其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信息化队伍培训规模和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和参加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课题研究活动等。

四、重点工程

(一)智慧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工程。

继续完善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省教育管理平台内容和功能,统领教学应用和教育管理主要服务,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平台支持。

升级改造校园网络系统,农村学校班均带宽接入速率达到5M以上,城镇学校达到10M以上,鼓励光纤入班。在校园网络系统基础上建设校园物联网系统。建立网络安全制度及管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控全覆盖。

(二)智慧教学应用普及工程。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备课系统、教研系统、智慧课堂系统、学业评价系统等,其中,乡村中小学校每个年级配备1套智慧教学系统,每个设区市配备1套学业评价系统,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区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促进学习方式灵活化。提升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水平,推进和完善省、市两级标杆教师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特色应用学校建设。

建设自主学习系统,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成绩分析、知识点诊断、试题解析等功能。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汇聚、智能推送、精确查找等,实现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应用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普通高中研究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

(三)乡村学校扶智攻坚工程。

将乡村学校建设放在智慧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对全省教学点在线课堂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提高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2019到2022年,农村教学点分4年分批建设,达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等主要建设要求,促进持续常态化应用。

(四)中小学校智慧管理工程。

以省教育管理平台为依托,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校园门户基础服务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获取各类资源。

完善省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全面用好国家系统和省级各项系统,优化教务管理、校务管理、教师评价、财务资产管理、装备管理等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汇聚,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并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提升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科学运用大数据优化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教育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支撑。

根据新高考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走班排课系统,提供走班排课、学情诊断管理等功能,实现智能化的成绩采集、数据分析、考核评价等,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辅导等关键问题。

(五)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加强校长、教师、设备运维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创设“管理人员懂、学科教师会、技术骨干精”的良好环境。建立开放式、多层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升信息化应用技能,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提升计划,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现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撑。

注重信息素养与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开展初、高中信息技术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省级资源平台,汇聚、开发德育、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类等课程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及专题教育活动等,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支持。

围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决“三点半”难题,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引导学生通过“智慧课堂”搭建的平台课后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依据课堂采集、分析的“大数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在课后向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教室等,对学生进行兴趣辅导养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七)智慧学校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省、市、县、校四级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力量的建设,加强承担学校网络管理和现代化教育装备运维管理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和任用懂技术、懂教学、懂管理的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电教、装备等各方面力量,构建本地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学校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并进行技术维护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形成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为中小学提供设备设施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确保学校设备设施和网络正常运行,促进智慧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运作优势,支持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建立智慧学校建设运维机制。建立由购买方、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定期督促检查,并将结果与后续政府购买服务挂钩,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降低维护成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组织协调、资金统筹等作用,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省教育厅成立协调小组,负责全省智慧学校建设的政策制定、规划管理、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受教育对象确定智慧学校建设方法和步骤。各市、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规划,报省教育厅批准后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实施。

(二)统一技术标准。依据国家教育行业标准、《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API接口规范》和《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等规范要求,依托省级两平台,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各地重点做好省级两平台在本地落地应用,对已建的地方信息化平台或管理系统,要主动与省平台做好对接,实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各地各校在制定相关招标文件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时,要严格落实“五统一”的要求,严禁自行其是、各自为战,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三)统筹资金投入。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分担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教育相关项目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筹措机制。省级财政主要保障智慧学校省级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奖补,市县政府保障智慧学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法依规通过公开招标、竞争谈判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和参与智慧学校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软件服务、管理服务以及个性化资源建设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5

[关键词]智慧课堂;信息化;高中;化学;氨气的性质

随着新高考模式的出现,高中课程改革将继续深化。传统课堂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暴露,传统型课堂越来越不利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高中教学阶段的一线教师亟待转变传统的课程理念,转而探求高效、新型的课堂模式,在此背景下以先进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智慧课堂应运而生。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以平板电脑构成教师端和学生端,结合教室微云服务器为载体,进行信息化智慧课堂的形成与整合。以下便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化学智慧课堂形成的一点体会。旨在为高中化学课堂,从传统型课堂向信息化智慧课堂的转变提供一点策略和参考,为高中化学教学中智慧课堂的形成提供实践上的依据。

1化学传统课堂与化学智慧课堂的对比

1.1课堂理念的差异

化学传统课堂的理念是以教师作为权威中心,在化学课堂中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均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学习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1]。化学智慧课堂则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理念上更加突出学生的地位和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1.2课堂进程的差异

化学传统课堂中,教师主要围绕课前准备好的教案、教学设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整个课堂进程基本上是教案、教学设计的重现。化学智慧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展开多种教学活动,课堂进程以动态化、实时化和信息化整合呈现。

1.3课堂活动的差异

化学传统课堂中,活动的开展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通过检测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知识点对应习题的正确率和错误率予以判断。化学智慧课堂的活动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化学知识的过程,通过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问题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论的整合能力。

1.4课堂模式的差异

传统的化学课堂模式中,课堂是非开放式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发生在教师、学生和课本之间。化学智慧课堂模式中,课堂与外界的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和查询,通过实验对比验证,大胆地对教师提供的素材、化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并进行验证。

2化学智慧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2.1化学智慧课堂的内涵

课堂活动中涉及的两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从学生角度看,化学智慧课堂是指探究学习化学知识的课堂形式,自己主动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与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技能等提炼成为自己的智慧。从教师角度看,化学智慧课堂着力于教师的引导方式、教育教学活动有没有恰到好处地实施、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是达到最优化[2]。

2.2化学智慧课堂的特征

化学智慧课堂的特征包括有:激励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机)、体验性(从大量的实验中体验化学知识的趣味性)、领悟性(领悟化学原理、现象及结论、方程式、实验与安全)、创造性(运用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思路等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生成性(改变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方式,并最终掌握必须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3化学智慧课堂的形成方法

3.1在化学智慧课堂中,注重教学方式的过程化

化学智慧课堂注重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利用启发和探究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氨气的性质》为例,笔者把整个授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并充分依托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设计本节课教学流程(如图1)。根据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知识点,附加网络上常见的与氨气有关的生活、化工、运输和安全知识,设计以下小环节,分别是:本节学习目标、现实问题提出、网上搜索方案、分组讨论汇报、协作实验验证、限时竞速抢答、随堂习题检测、扩展延伸学习、布置课后作业,课下微课巩固。利用这一系列措施,使多种教育教学方式过程化、系统化,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基本达到课堂教学预设的目标。

3.2在化学智慧课堂中,注重对核心知识的探究

化学智慧课堂的形成过程中,对于探究性的化学知识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出其中蕴含的原理和智慧。在《氨气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如下的引导:通过“生活情境、发现问题、引导探究、交流评价”四个环节启发学生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探究(如表1),并提示学生从氨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思考,知道氨气的使用和安全处理过程中为何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3在化学智慧课堂后,注重实践积累,勤反思、善总结

智慧课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进程和模式,对于广大高中一线化学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该模式下的教学经验和提升信息化教学技能[3]。由于化学课堂主要以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类型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引时需要有明确性和针对性[4]。对于因实验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呈现的化学反应现象,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搜索出准确的实验操作视频,及时利用平板教师端,通过教室大屏幕呈现给学生参考学习。课后反思是提升化学智慧课堂成效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在课后以台帐形式记录课堂进程,同时加以反思和总结。判断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技能运用是否流畅自如、引导内容的设置、实验过程中的指导是否恰当、课堂氛围是否良好、学生学习成效是否显著等,以期达到课堂智慧的深化与提升。《氨气的性质》一节,笔者的课后反思与总结如下表(表2)。

4结语

新高考、新课改要求高中化学课堂必须进行深化变革,传统的课堂形式已不能顺应当下的高考和新课改,新型课堂形式的出现是必然的。总而言之,在化学智慧课堂的形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核心知识进行自主探求,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设计,要在每一次课后进行反思总结。只有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才能不断地形成自己独有的高中化学教学智慧课堂。

[参考文献]

[1]龚锦云.化学课堂中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4):39-39.

[2]刘吉林.智慧解读:从哲学语境到教育学语境[J],当代教育学.2013(19):17-21.

[3]张少明.转识成智:智慧课堂及其生成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6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智慧校园建设;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五纵五横一平台”,需要有一个满足需求的信息技术平台支撑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开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有一个服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智慧校园平台。当前职业院校亟待加深对融入诊改理念的信息化的理解,促使信息化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并取得应有的成效[1]。

1智慧校园概述

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技术的高级形态,是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教书育人中心工作,构建涵盖现实校园各业务的虚拟校园[2]。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3]。由图1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出,智慧校园是在技术规范与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体系的保障下,由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平台层和应用终端层组成,是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校园物理环境,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情景、工作情景和个体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并通过感知与互动反馈、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的数字化校园环境,通过对学校各项工作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存储和分析,为学校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教学科研的有效开展、行政管理的有效运行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智慧校园有如下特征[4]:(1)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2)通过智能化感知与互动反馈,综合收集各类数据,对学校各项工作产生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3)扩展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建立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的智慧化信息平台。

2诊断与改进工作对智慧校园的要求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况,依法依规社会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数据。加快推进相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为公共信息服务、培养工作动态分析、教育行政决策和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支撑[5]。要实现纵向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系统实现网络化全覆盖联动,横向要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开展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并且有一个满足需求的信息技术平台支撑该项工作全面开展。“纵向五系统,横向五层面”以一种类似于平台坐标系的形式,形象地表示了从校级领导及管理部门、专业团队、课程团队、教师、学生等不同质量主体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定位和职责[6]。其“8字螺旋”框架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服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的信息平台可分为校本数据中心和数据分析平台两大部分,从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八个步骤开始,设计和建设校本数据中心,并通过收集过程数据,从诊断、激励、学习、创新和改进各个环节支持诊改工作顺利开展。智慧校园平台要服务诊改的全过程,并通过不断运行完善和改进平台功能,实现“智能化”服务。

3服务诊改工作的智慧校园建设实践

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实现这一主题的重要举措。建设服务诊改工作的智慧校园,是实现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支撑。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内部质量保证试点院校之一,在开展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中,提出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支撑环境;通过业务重构,融合管理流程,推进学校管理模式变革,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提高服务质量;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一体化专业资源应用平台,构建服务专业发展的智能服务体系,服务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全员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教育信息服务模式升级,建立泛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环境,智能化指导学习者学习行为,培育“时时处处人人”学习氛围,促进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建成适应发展、满足需求、生态完整的智慧校园。按照国家《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际,顶层设计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为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智慧化管理提升工程、智慧化专业发展工程、智慧化学习革新工程、智慧化教育服务工程”五大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学校信息化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化校园”的转变。

3.1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提升智慧校园支持能力

3.1.1网络及信息基础设施改造

应用IPV6等新技术改造校园核心网络,提高互联网接入带宽,并适应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优化移动互联网络,建立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5G网络全面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络体系;扩展学校私有云规模,提高数据计算、处理和存储能力,建设“云+端”的信息基础环境,满足学校各类应用需求;拓展网络及信息基础设施功能,利用智能网络管理平台和无线漫游技术,分析用户行为,提供实时预警功能,为各类管理活动充实基础数据。

3.1.2智能化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使用智能感知、人脸识别、融合支付和一码通等新技术,升级和改造校园一卡通服务平台,拓展校园生活服务系统功能,实现校园内“无卡身份认证”;应用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完善和建设智慧校园安防系统,实现安防体系智能预警和事故识别,有效控制学校安全事故和防范安全风险;对接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推送师生校内生活服务的各类行为数据,综合运用,提升学校数据应用效益。

3.1.3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改造一体化多媒体教室和一体化实训室,增加自动录播设备和智能身份识别系统、自动巡查系统,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建设基于智能技术支撑的智慧教学教室(含微课教室、虚拟演播室),支持智慧教学活动全面开展。

3.1.4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升级和改造现有网络安全设备,建立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结合统一数据中心平台,系统设计全系统的用户分级管理体系,分组授予不同层级用户权限,实现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访问权限集中管理;建立外部用户与内部网络快速安全的连接通道,依据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权限管理功能,实现不同层级用户的数据和资源赋权应用通道。

3.2实施智慧化管理提升工程,实现管理流程融合升级

3.2.1数据标准与基础数据治理

优化和完善学校数据标准,理顺数据源头和UC(数据应用与产生)矩阵,适时更新数据标准体系,实现数据标准统一、源头唯一;制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数据集成规范》,规范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共建共用标准,建立满足不同系统个性化需求的统一数据接口,实时调整和优化数据交换引擎,高效共享和交换数据;实施数据治理工程,对历史数据进行清理和清洗,建设集中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提高数据质量。

3.2.2智能化管理平台升级

改造和优化数字化校园三大基础平台(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信息门户),建设集中统一的智慧校园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和改造数据化管理系统,建立基于“大校务、大教务、大教学、大服务”的业务管理系统,运用“大平台+微服务”方式,实现智慧化管理全面覆盖;创新“服务、业务、事务”三级构建模式,建设人性化的业务构建中心,支持业务内容自由拆解、组合与衔接,重构学校复合型事务管理流程,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项业务办理转向复合事务处理。

3.2.3网上办事大厅建设

利用先进的工作流引擎工具,在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依托改造好的复合型事务管理流程,建设“一站式”办事业务流程体系和人性化的网上办事大厅;规划和配置网上办事流程,运用移动互联和智能化管理技术,构建复合型事务处理流程的线上办理,实现校内大部分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3.2.4内部质量保证信息系统建设

适应学校内部保证建设要求,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信息平台,实现内部质量保证的各项功能;对接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一体化教学平台,源头采集和实时收集教学和管理的各项数据,与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对接,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各级各类业务档案,实现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建设统一的消息管理中心,汇聚和统筹各类信息,智能化推送各类信息,各类预警,提升内部质量保证的智能化水平。

3.2.5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

依托智慧校园基础数据平台,汇聚各应用系统不同类别的数据,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分类、汇聚和筛选规程,对各类数据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有效采集、实时收集内部和外部数据,形成各应用系统数据分析和参照体系,建设全要素、网络化、全覆盖的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学校大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平台,依据不同分类、不同权限向数据使用对象推送相关数据,支持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测评和智慧化决策的各类活动。

3.3实施智慧化专业发展工程,促进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

3.3.1虚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充分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VR体验馆;结合特色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学校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利用专用信息通道和基于分级分组的用户管理平台,为校校、校企共建共用教学资源提供支持。

3.3.2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

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基于应用和评价一体化的教学平台,为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完善资源建设标准,打通资源共建共享接口,对接各级各类资源平台,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资源建设与更新工具,方便对已建资源进行颗粒化处理,提高资源更新与建设效率。

3.3.3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平台,支持全校所有开设专业建设高质量教学资源库;建设500门一体化的在线开放课程,支持学校信息化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活动全面开展;联合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引入技能证书考核体系,重建或重构培训资源,开发满足技能培训要求的课程体系,拓展一体化教学平台的考核考试环境,支持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改革。

3.3.4校企互通平台建设

建设智能化视频会议系统,与企业合作建立20个以上利用信息技术连接的校外实训基地,方便校内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实习,企业专家实时指导校内实习实训教学;改造和完善学校顶岗实习平台,扩展远程教育和咨询功能,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主学习和技术交流提供便利。

3.4实施智慧化学习革新工程,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3.4.1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体系建设与实践

修订和完善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833”(8大模块,3个等级,3类人员)标准体系,更新和优化各信息能力培训与考核内容,促进各级各类人员的信息化能力螺旋递进;建设信息技术培训的各类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完成两年一轮次的全员信息化能力考核,考核结果以学分的方式与学生学业、与教职员工的个人绩效挂钩。

3.4.2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

利用一体化教学平台,实时监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运用智能监测和分析技术,革新“教师教什么学习者学什么”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学习者需要什么教师教什么”的教育服务模式改革,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建立资源量化测评体系,量化评价各类教学资源,革新“有什么资源用户使用什么资源”的资源建设模式,实现“用户需要什么资源建设什么资源”的资源建设模式升级,助力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更新。

3.4.3泛在学习机制培育

完善《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一体化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习者学习行为档案,为开展学分银行制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信息化教学实施办法》,鼓励教师探索和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学意识与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项目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方法,鼓励学习者利用平台和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培育“时时处处人人”的良好学习氛围。

3.5实施智慧化教育服务工程,助力建设成果共用共享

3.5.1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和筛选专业建设信息,根据用户需求智能推送,支持传统专业发展和催生新兴专业;打造学校建设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特色优势专业成果管理平台,建立与社会、企业、国际合作机构联接通道,协助优势专业向社会展示成果,共享资源,增强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优质专业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3.5.2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利用一体化教学平台和专业各类实习实训环境,为校校、校企共建共用优质资源提供通道;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支撑同步课堂平台,实现优质师资“走出去,请进来”;按照国家状态数据平台、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体系,汇总、分类、收集各类教育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教育数据共建共享服务。

3.5.3老区职教资源应用平台建设

通过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库、老区脱贫攻坚培训资源库,为老区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提供优质服务;成立老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联盟,开通服务老区职业教育共建共享资源专区,为老区职业教育提升办学质量服务;与兄弟院校共同制订和论证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方案,制订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大纲,开展线上线下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互认互通。

4结语

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开展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实现其最终目的的重要支撑。顶层设计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分步实施并推进应用,探索和实践服务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智慧校园,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建国.融入诊改理念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69-72.

[2]濮怀宇.军队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6(6):29-33.

[3]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18-06-07.

[4]张胜春.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6):71-73.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教职成[2015]2号).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7

【关键词】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管理;防护

1引言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再加上5G技术所带来的信息提速,越来越多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有效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了城市建设的智能水平。正是因为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据量、网络规模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不断增大[1]。安全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想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必然需要全面加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将信息安全隐患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2推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建设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首要任务在于通过顶层设计,推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建设。结合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动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需要分别从安全政策、实践经验、安全技术、安全模型、安全理论这几个层面着手,充分利用当前已经具备的城市信息化资源,将“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管理、安全空间治理、安全技术防护”作为整个框架的核心内容,使得信息安全管理能够全面覆盖到互联网治理、政务网安全、城市工控系统安全、物联网安全、数据中心安全等诸多领域,致力于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2]。具体来说,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架构,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细化相关的内容,从而有效加强智慧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平台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漫长、动态的工程,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人民群众的参与。对于信息安全管理来说,同样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牵头,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管平台,以此来推动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对于信息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需要全面保障智慧城市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整体安全,能够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稳定运行提供有效的支持,能够针对智慧城市涉及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动态化、信息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监督管理,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全面遵循系统设计、突出核心、统筹规划、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信息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网络监管中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智慧城市应急处置中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监管平台的运行效率,同时能够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的综合性、前瞻性[3]。

4完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政策法规

智慧城市作为新兴事物,相关的政策、法规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的服务者、管理者、推动者,理应积极完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从而有效规范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具体来说,我国可以充分吸收借鉴当前国际上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相关的立法经验,围绕我国新兴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实际,在完善现有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政策与法规,通过专门性的立法工作,全面保障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应当在遵循互联网国际规范、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充分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致力于推进地方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4]。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应当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全面了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同时了解各个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对信息安全服务方面的真实需求,以此来制定全面覆盖政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以及社会中介组织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和个人信息保护等具有更高覆盖率的信息安全法律规范,持续建立健全有关的实施细则,致力于提升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5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研发

无论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抑或是信息安全管理来说,均离不开新兴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尤其是当前已经全面进入到5G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中融入的新兴技术越来越多,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上述技术都已经逐步转化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上述背景下,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也必然需要密切跟随智慧城市建设动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研发,才能够有效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5]。基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全面强化通信安全技术、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创新研发,前者涉及网络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信息确认技术等,后者涉及计算机反病毒技术安全操作系统、容错计算机技术等。与此同时,从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但能够在共享的网络中针对用户身份进行确认,同时可以智能跟踪用户动态,智能化预警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使得传统主动防御技术逐步转变为智能化防护技术。所以,智能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研发,当前工作的主要方向应当放在人工智能、智能判别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主动推进IPv6、云计算技术、物联网传感技术,从而有效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提升信息安全管理的防护水平[6]。

6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与引进

对于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来说,必然离不开一批专业人才作为支撑。这些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的专业技术,同时也需要了解智慧城市,能够正确认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并且能够始终跟随智慧城市建设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专业水平。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加大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教育工作,针对现有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调研,以此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内容,在加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尽可能纳入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以此来促进现有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应当与教育部门进行深入的合作,尝试在高校课程中融入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术有关的课程,通过编制核心教材、建立健全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将青少年作为未来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资源,以此来培养更多的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主动与各个高校进行对接,在引导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当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机会,使得高校人才培养能够与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对接。在推进专业人才培训教育与引进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主动与各个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深入的合作,在各个社区全面开展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宣传教育,通过建立专门的互联网平台、培训机构、公益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入了解、学习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大众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安全管理质量。

安全智慧教育范文8

关键词:5G网络技术;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2013年欧盟开始加快发展5G网络技术,5G网络技术的各项通用标准和相关技术得到长足发展。2019年,中国工信部获准颁发国内首个5G无线电通信设备进网许可证,这一举措标志着5G技术开始正式进入公用商用网络,同时各类5G技术也得到大规模发展应用。5G作为我国“新基建”战略的重要支柱,逐渐改变着社会。5G网络技术对比4G,凭借高速性、便携性、高可靠性、时延低、超大容量连接等特点,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感受。2019年发布的《5G+智慧教育白皮书》,详细解释了5G网络部署针对学校展开的一系列关于软硬件设备部署、数字教学场景设置、教育教学配套模式创新等各种对策,助力智慧校园建设。新型5G智慧校园是由5G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型智慧校园,它依托5G网络和相应的驱动智能技术应用,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促使内部多要素的融合与升级,实现智能化的全面覆盖,涉及基础设施、校园交通以及产业服务等多个领域,促进智慧教育技术的研发与迭代更新,并与教学过程、方法、模式深度融合,优化各种教学应用场景,促进虚拟仿真和现实应用学习场景的融合,丰富知识内容的表现方式和形式,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5G智慧校园在相应的智能运营平台的统一管理下,进一步促进数据融合,发挥数据的运营价值,使得教育应用情景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模式中,逐步形成智慧教育和智慧校园新格局,有利于构建“校园智能中枢”,从根本上促进校园教育与产业升级与发展[1]。

二、5G智慧校园需求分析与建设思路

(一)5G网络技术特点

2020年是5G建设爆发年,全国主要经济体也在加速推进5G商用落地[2]。5G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5G创新应用生态的发展,同时他将互联扩展到万物互联,5G多种特色的应用场景对于网络的服务质量有极高的要求,需要网络提供确定性的服务。5G网络的整体架构形式偏向于扁平化,数据的传输速率相对于4G网络要快100倍左右,所以可以很好地满足虚拟现实场景等大数据的传输应用;同时5G网络的时延较低,使用起来用户的各种感受会更加的流畅;5G网络可以同时提供多个端口供设备的链接,满足物联网通信的需求。校园专网的用户相对于其他行业专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用户绝大部分都是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在校园内具有一定范围的移动特征[3],具有实时大规模访问各种网络的需求。对于校园网的架构,5G网络根据校园特点采用小基站模式,叠加多个基站的方式获得大服务器集群,增强了信号强度,解决了移动用户密度大移动性强、网络负载的不均衡、短时间内负载的剧烈变化、建筑物和植被遮挡而产生的信号屏蔽等问题,客观上也降低了被干扰的风险,同时实现校园网络集中接入架构。5G网络技术小基站的各项技术特点,决定了它在校园区域范围内可以高效实现:多种视频上传下载和在线播放需求、实验教学中的VR虚拟现实场景布置、实时流畅在线教学、AR混合现实模拟综合实验教学场景、校园环境车联网管理、复杂教学和实验环境监控和及时反馈等应用,提高高校教育教学、多维度管理服务、科研教研等诸多领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5G智慧校园应用

国际电信联盟ITU召开的ITU-RWP5D第22次会议上确定了未来的5G创新应用场景:3D超高清晰度视频、智慧校园建设、云办公和游戏、增强现实、工业自动化、移动医疗、紧急任务应用、自动驾驶汽车等。这些应用场景对于网络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ofService)提出了极高的要求。5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和运营推广,进一步推动相关智能技术、设备和先进理念与教育教学的形式、过程、方式方法互相促进紧密融合,全方位推进大学教育的数字功能化、智慧化的全方位转变和迭代升级,优化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应用体验,促进线上线下的学习空间有机融合,促进教育应用情景和教学模式的多维度变革[4]。在我国,多所著名大学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先驱者,2010年以后,越来越多高校对教学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出更高的需求,纷纷参与到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去并进行各种校内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智慧校园的各种硬件基础,通信网络和相关的各种通信技术的迭代日新月异,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对5G技术参数、网络带宽、软件配置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网络运行模型的构建,对5G网络的运行态势进行预测性的评估,例如多用户实时进程切换、大批量任务并发操作、高清晰数据在线存储播放功能情况等,都进一步促进5G网络与教育教学的多项促进融合,为学习者提供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和群体化学习方式优化。

(三)智慧校园需求分析与建设思路

5G智慧校园是以5G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形式,涉及基础设施、教育教学活动、校园交通、校园产业服务、科研等多个领域,覆盖师生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智慧校园网络建设、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智慧校园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5G智慧校园通过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与之配套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打造能够全面感知和及时处理大量多维信息的校园综合管理系统,体现校园的多功能综合属性、教育教学属性、高科技属性,实现校内空间资源、物理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的高效利用,带来教学方式的彻底改变。国内外高校利用MR技术进行沉浸式学习空间学习的实践研究[5],例如AR/VR教学、远程示教等多种教学手段大规模使用,各种知识的传导将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同时智慧校园将推动学校精细化运营管理,提升师生的办公和学习效率,改变传统“教和学”的模式,促进大数据融合,从根本上促进校园教育教学和产业升级。在5G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开展详细的需求分析工作是运营的必要前提。智慧校园的建设人力对象包含各类管理者、服务人员、教师和学生。管理者以校园的发展为目标进行各种决策,对学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供数据分析等多项服务;学生和教师作为校园的重要服务对象,在日常办公、教学升级与科研孵化等多方面提出需求;对学校整体网络流量运行的需求、态势情况进行提前预测、规划和引导,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预留和配置,避免出现网络堵塞的情况;服务机构主要在交通、文体娱乐、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师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还应该考虑能耗的节省。所以,在高校智慧校园中应用5G网络,实现对数字校园的赋能,发挥数据的运营价值,是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响应国家部署、自我发展和升华的重要举措。

(四)5G网络技术路线

网络建设采取分析建模和建设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假设结合定量论证,模型分析结合实验评价的闭环技术路线,分阶段、按任务层层推进,进行研究。项目的实现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图1技术路线智慧校园建设拟利用网络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等新兴技术,充分考虑新兴应用的需求特点,设计可定义、可重构的弹性边缘计算架构,从资源管理、流量控制、确定性路由计算等方面展开研究。在建模分析方面,资源联合优化涉及的多业务、多用户、多资源、多约束条件、多目标联合优化,其问题求解尤为困难。因此,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逐步展开建设。

三、5G网络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典型应用

5G时代的智慧校园,深度融合5G技术的特点(高速率增强宽带、高可靠性低延迟等),推动智慧教育场景应用、多空间多时间的移动泛在学习、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快速响应、教育教学数字化、群体学习个性化路径化的发展。多种典型的应用涵盖了从融合学习空间到智慧平安校园等典型学习和生活领域,结合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实施标准,以5G网络技术为基础赋能多要素的智慧校园典型应用,具体包括:

(一)沉浸式学习空间教育应用

高校以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为主,5G技术的充分应用,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6]。5G网络技术为各种学习空间的融合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支撑,以智能化和互联性为理念,定义教师、学生、学习环境等多层次关系,以各种应用技术手段服务系统为载体,为教师的全方位、多角度、专业化和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多空间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沉浸式无缝感知和强交互性学习教育空间的应用。

(二)智慧平安校园应用

智慧校园利用5G网络技术提供无缝连接的网络通信保障,为全体师生提供全方位安全服务,充分监控校园的复杂物理环境,围绕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轨迹,设置全天的视频监控和智能分析,提升校园的安全等级。同时高速稳定的网络确保监控画面的清晰度,提供高清视频安防及预警服务,管理人员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智能化调节和调度,对死角与盲区进行定点排查,打造安全的学习工作环境。5G网络技术支持对学校师生和生活环境进行实时的健康监测工作,实施个性化服务,利用传感器等高端科技仪器对食堂、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人员的进出和环境进行无死角的探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安全隐患。

(三)混合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G网络技术的高容量、高速率、低时延、高稳定性等多个技术优势,解决了校园范围内的高速率移动传输问题,是多态学习空间形成的重要支撑,也为实验教学的内容、交互方式和实验环境等提供了多维度、多时间、多层次、多空间、多感官、多场域的技术支持。智慧校园集成了虚拟现实技术、AR沉浸式教学技术、高清显示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融入3D数字化技术的智慧课堂能够用创新型学习取代维持型学习[7],教师制定学习任务开展实验教学课程相关的活动,解决多内容、多场景实验教学应用问题。智慧校园为学生体验跨空间的深度融合和多模态交互,开展探究式学习、深度实验提供必要条件,形成对现有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混合教学模式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使得学习者在仿真的场景里交互协作学习,整个过程具有高度的实操性和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习者积极创新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四)移动泛在学习应用

泛在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在任意空间和时间,创建或获取学习内容,同时进行交流互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在课前学习信息传递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室虚拟仿真软件等进行学习预习行为,还可以通过视频图像、语音资源、慕课、微课、知识图谱等多种形式完成知识收集;课中系统根据平台收集到的各种学习信息,把具有同类信息特征的学生分成一组,一起进行共性问题解答、个别问题小组讨论以及分类互助答疑;课后系统还可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综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数字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泛在学习,促进整体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应用

智慧校园将5G网络、智能技术、教育教学多维度融合,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5G时代的智慧校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教师通过5G网络支持的综合平台,通过5G的多项技术手段,以数字资源的形式传递教师教学知识点,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拓展课堂学习方法,使学科知识与虚拟仿真技术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感官和感情体验,让数字化、智慧化的教学形式贯穿于课堂,促进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实现;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各种数字资源和平台的运用,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于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定期进行数字化技术、平台使用技术等的学习、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发展与智能技术时代的发展相匹配,充分融合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到人工智能中去。

(六)智慧校园人员管理应用

高校作为人口高度集中的综合场所,需要利用智慧校园的技术手段高效地进行交互处理和控制各种终端设备运行服务。人员管理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实时反馈和及时处理各种多发问题。校园需要结合园区环境在各个校门入口和重要建筑入口,设置访客识别和管理系统加强对出入人员的管理,一般有指纹、刷卡、瞳孔等常见方式,甚至对于用途比较特殊的楼栋,要设置人脸对比和可视化对讲安全系统,以进一步保护重要部门、实验室的安全性,一旦检测出人员异常情况,系统自动连接保安室发出预警。校园内部需要对教师、学生、行政人员、维护人员等进行多种角色考勤,从方便管理和运营的立场出发,在保留传统考勤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多种远程考勤模式,多种手机应用接入5G校园网络满足对教师授课和学生上课的考勤要求,同时数据及时上报教务部门和院系,对迟到和缺勤的情况进行反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车辆停泊和交通调度在智慧校园管理也非常重要,需要完成停车缴费、超速记载、出入车辆管理、违规处罚等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给校园相关部门,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各方管理需求。

(七)智慧校园网络安全防范应用

5G网络技术延伸了智慧校园的多种应用功能,为更多的教学场景和管理设备提供了关联服务,但是在及时获得便捷快速服务的同时也大大增大了校园综合智慧管理的难度。首先,校园网络受到更多传输峰值、线上存储容量、处理数据速度等方面的影响,对网络的稳定性、速度、容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万物互联模式的发展,校园网络链接到整个外部网络中,攻击情况不可避免,由此带来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破坏,以及数据资源的暴露、丢失、窃取和泄露,特别是一些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数据,会对学校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智慧校园考虑从多方面着手增加5G网络的安全等级应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效地进行故障定位、问题隔离和快速维护。同时加强各种网络防御工具的应用,多角度、多方位、实时识别检测网络中多种危险病毒模式的变化并及时上报,前瞻性的对抗网络攻击,并自动检查、判断、识别并且修补网络漏洞,强化智慧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