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安全事故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安全事故;防范

现阶段,伴随课程的科学化倾向及学科中心倾向加强,“增强体质、技能传授”逐步成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鉴于体育自身的特征,教学中多伴有种种的安全问题。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课中教师多采用“降低教材难度、开展简单活动、自由活动”等消极预防方法敷衍了事,在影响体育教学大纲贯彻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身体技能的提高,故加强安全事故原因深入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对策具有积极意义。

1高中体育教育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1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失误

据调查,高中体育课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课程中,未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某些体育项目“运动性强、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坚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1]。例如篮球、排球、铅球等课程需要借助体育器械,多人合作完成,在运动过程中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肢体接触甚至冲突,或者误用器材伤到自己或他人,产生意外事件。且课程设计中,未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设置课堂内容,导致体育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

1.2课前准备不足

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学生不按照课程要求穿着的现象,在影响课堂效果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人身安全。特别是处于“16~20”岁的女生比较爱美,常常不遵守体育课着装要求,穿紧身裤、牛仔裤或蹬着高跟鞋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时难以完全放开自己,导致无法顺利完成体育项目,甚至因为着装不当而受伤。另外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标新立异、表现自己”,体育活动中常常不按照课程要求及动作要领进行运动,例如跳远之前未做拉伸、起跳时身体并未前倾等,造成腿部抽筋或扭伤。

1.3教学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一般情况下,由于高中体育教育经费限制,学生活动场地相对较小,且多是露天环境,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再加之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数量多,从而提高了课堂管理难度,若在教学中稍有考虑不周,极易发生意外损伤事件。例如多个班级共同在活动场地上课时,有的班级跑步,有的班级练习踢足球、打篮球,常出现正在跑步的同学被突如其来的球砸到的现象。另外部分体育器械老旧且未及时进行维修,体育活动中突然损坏,也会导致学生意外受伤。

2高中体育教育安全事故的防范途径

2.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上课前,除了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课程之外,还要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编写教案,注意突出教材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及内容,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抓住关键[2]。另外教师要注意分析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身心发展规律为其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同时在强化自身责任心的同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规范做好体育活动各项示范动作,帮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准确领悟动作要点,避免因动作不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教学场地的质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向学生讲解动作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模拟训练,对于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给予纠正;其次按照学生的身体条件、能力进行互帮互助小组分配,并为每个小组选出负责任、能力强的小组长,以便及时对教学课堂进行管理。此外对于“运动性强、危险系数高”的体育项目,可增加教学辅导员,加强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管控,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意外事件处理能力,若学生出现损伤应及时送至医务室就诊。

2.2完善课前准备工作

在体育教学之前,教师应亲自勘察运动场地,清除场地上的障碍物及垃圾,并提前叮嘱学生换上舒适的运动服及运动鞋。在进行具体的体育活动之前,教师要详细说明将要进行的体育项目及注意事项,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动作要求进行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做运动前准确活动,为了避免活动形式单调乏味,可以在其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动作,例如可以改编当下流行的舞曲,融入一些能够拉伸身体关节的动作,将其连贯起来向学生示范,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为体育运动作铺垫。值得注意的是,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还应结合体育项目的特性、学生的身体状况、天气状况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准备活动的价值。另外,若体育活动耗时较长,由于运动强度较大,学生会因疲惫而对动作松懈,增加受伤风险;但是若由于担心安全事故发生而大幅减少运动量,则难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组织适当的课堂形式控制活动节奏、强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可预防课堂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规定课堂纪律,提醒学生时刻遵守、听从指导,若学生未遵守时教师应给予严厉批评,误用器械时要及时阻止,通过行为约束、纪律管理提升体育教学安全性。

2.3加强体育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的检修工作

据调查,部分学校教学场地面积小,存在质量缺陷,且教学器材安全性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教育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影响了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3]。为了从源头上改善高中体育教育中安全事故的威胁,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大对体育运动的资金投入,定期对场地进行整修,更新、完善体育器械并做好维护工作,保证体育器械的安全性能。同时为体育器械划分专门的负责人,定期对器械维护工作进行督查,并以校园公告的形式将检查信息公开在布告栏上。开展体育活动前,教师应再次对体育器械质量进行检查,质量不达标的器械应及时检修,避免因器械问题而影响学生人身安全。例如在标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标枪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将枪头与枪杆连接松动的标枪筛选出去,能够有效避免因问题标枪产生的安全事故。另外,学校领导可与市体育局单位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协作,开放室内运动场地或者在学校内部增添室内运动场馆,在避免天气因素影响的同时,可以增设室内体育项目,丰富高中生的业余生活。

3结语

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安全隐患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教学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较大阻碍。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及教师应以客观的角度看待,结合体育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分析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并采取积极、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从而保证高中体育教育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彦斌.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有效防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97.

[2]王平开,韩继增.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与防护[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3):168-169.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2

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伤害知识、伤害态度、伤害行为。伤害知识有3个维度共33个条目,其中伤害基本知识7个条目,日常生活安全知识14个条目,急救知识12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总得分再换算成百分制。伤害态度共有8个条目,计分方式与伤害知识计分相同。得分越高表明照顾者知识和行为越好。伤害行为主要调查家居环境和照顾者行为中容易造成婴儿伤害的因素,共有37个条目。其中关于家居环境评估的条目有18条,正向题每题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得分越高表明家居环境越安全;照顾者行为评估的条目有19条,正向题回答“总是”和“经常”记1分,回答“从不”和“有时或偶尔”记0分,得分越高表明照顾者行为越安全,两部分得分相加后再换算成百分制。

方法照顾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者实施基线调查,首先取得婴儿照顾者的知情同意,然后对其进行第1次访谈,调查其对儿童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安全教育访谈结束后,发放安全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婴儿期容易发生的伤害类型、导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伤害的发生以及发生伤害后如何进行处理。1个月后再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对安全手册的理解情况同时给予答疑。3个月后再次进行电话访谈,调查在这期间照顾者对婴儿伤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安全教育前后照顾者的婴儿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差异。

1照顾者安全教育情况本组92名婴儿照顾者中,有14名(15.55%)经常接受儿童伤害安全教育,39名(43.33%)很少接受过安全教育,37名(41.11%)完全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缺失2名。33名(58.93%)照顾者主要在家里学习伤害安全知识,9名(16.07%)、11名(19.64%)和3名(5.36%)分别在社区、医院及其他地点学习,缺失13名。

2安全教育前后婴儿照顾者伤害知识和行为得分比较安全教育前后婴儿照顾者伤害知识和行为得分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安全教育后婴儿照顾者伤害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高于安全教育前,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1婴儿照顾者普通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婴儿由于活动能力弱,自我防御能力差,因此其照顾者就成为其预防伤害的关键所在。有研究结果显示[4],安全知识缺乏对婴儿照顾者不良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是影响婴儿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照顾者缺乏照顾婴儿的相关安全知识,照顾不周及家具物品摆放不当都可能导致婴儿伤害甚至死亡的发生[5]。本研究发现,仅有14名(15.55%)婴儿照顾者经常接受儿童伤害安全教育,39名(43.33%)完全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37名(41.11%)很少接受过安全教育;33名(58.93%)照顾者主要在家里学习伤害安全知识,9名(16.07%)、11名(19.64%)和3名(5.36%)分别在社区、医院及其他地点学习。结果说明,婴儿照顾者虽然通过不同途径了解了一定的婴儿伤害安全知识,但大多数婴儿照顾者没有接受过或很少接受过婴儿伤害安全教育,对于伤害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认识还不够。结果提示,只有照顾者全面认识和了解婴儿伤害安全知识及其相关因素,端正态度,在日常家具环境及自身的行为中尽量避免伤害的危险因素,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婴儿伤害的发生。

2安全教育可提高婴儿照顾者安全知识和改善其伤害态度及行为本研究发现,通过安全教育后,提高了婴儿照顾者安全知识,改善其伤害态度和行为,教育前后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6-7]结果相一致。婴儿期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是家居环境,家庭照顾者为预防婴儿伤害的关键。安全教育是减少婴儿伤害发生的有效途径[8]。研究表明[9],通过分派“宝宝书籍”的家长教育干预方式,可以减少婴儿的居家安全风险,特别是初产、低收入母亲的安全行为比对照组要好。本研究通过发放安全手册并进行电话咨询的方式对婴儿照顾者进行儿童伤害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婴儿照顾者安全知识和对伤害的防范意识,自身行为及家居环境中危险因素也相应地减少。通过电话咨询进行答疑的方式,给予婴儿照顾者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对其不良行为提出改正措施,进一步帮助照顾者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为婴儿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有效减少婴儿伤害的发生。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3

一、幼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事故类型有:宠物咬伤、食物中毒、烫伤、溺水、触电、被拐骗、车祸、摔伤,等等。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幼儿缺少生活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在于幼儿普遍缺少生活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人们较多关注幼儿智力的开发,很少传授安全防范知识,这更加让很多孩子安全意识薄弱,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例如由于没有人强调,幼儿喜欢在手未干的情况下到处触碰,极易发生触电事故。

2.幼儿年纪小,身体机能水平较低。幼儿年纪在3—6岁之间,他们的年纪较小,身体各项机能水平较低,有时本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因为身体发育不完善抑或是运动机能差,还是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例如面对迎面而来的车辆,对于车速具有较强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的孩子就知道应该马上避开,但是一些小孩子常常不知道正确躲闪,有可能会发生车祸。

二、幼儿一日活动中开展安全教育的途径

1.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幼儿安全教育中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幼儿生活经验有限,所能了解到的安全常识少之又少,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将安全教育置于第一位,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时期渗透安全教育。例如:组织游戏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有秩序游戏,不争抢不打闹,不做出各种危险举动,以免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又如:开展“安全常识我知道”专题教育讲座,传授预防安全事故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教师本人有了安全教育意识之后,幼儿慢慢也会认识到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加积极投身于安全教育活动之中。

2.营造安全卫生环境,排除不良隐患。幼儿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这里是幼儿学习安全教育知识以及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理所当然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教育环境。虽然幼儿园内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较低,但是不能否认,这里面仍然隐藏很多潜在安全风险,例如:游戏器械松动,导致幼儿玩游戏时摔伤、擦伤;教师劝解不及时,幼儿相互争吵,发生肢体冲突;食堂不注意安全卫生,幼儿误食不干净食物。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对幼儿的生命安全带来伤害。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内发生危险,那将是家长和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为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安全、卫生、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排除幼儿园内存在的各种不良隐患,让幼儿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也让家长放心大胆地将孩子交给学校。幼儿入园之前,教师都要认真检查幼儿园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游戏器械和教育设备要及时维修、保养,出现问题立刻上报处理。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应该观察幼儿反应,随时随地为幼儿进行安全服务。幼儿食用的饭菜、水果、水都要严格监控,全力杜绝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发生。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4

近年来,国内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反映出公共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也暴露出公众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公共图书馆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对公众开展安全教育,提升国民的安全素养,从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故的损失。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安全事故;公共安全教育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不受危害,它是生命和健康的保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人类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汉语大词典》对安全的解释,一是平安、无危险;二是保护、保全[1]。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安全需求视为人的第二层次需要,认为人除了第一层次需要即生理需求之外,其他三个层次的需求,即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建立在安全需求得以保障的基础上[2]。没有安全的保障,人类的生存与生活不可想象,更别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单位、国家,没有了安全的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可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人类发展的头等大事。当今社会,我们不仅面临大自然给人类人身安全带来的威胁,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动物侵害、疾病等,还要面临财务安全、社交活动安全、信息安全、心理疾病等等。我国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安全事故发生,地震、台风、山洪、雷击、校园伤人、爆炸、火灾、楼体垮塌、污染、诈骗、踩踏、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自杀等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数据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较大事故起数总数达1944666起,年均达324111起,死亡人数总数达430818人,年均达71803人[3]。数字触目惊心,安全形势非常严峻。这些血的教训无不警醒人们决不能忽视国民的安全,必须重视和加强国民的安全教育。

1目前我国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安全教育方面与以前相比有明显进步,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国民的安全教育现状令人担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从200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就将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已有的安全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增加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逐步使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4]但是学校安全教育中有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如,学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系列,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落实[4]。由此可见,安全教育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公众的安全教育覆盖面相对学生来说更小,普通公众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学生相比,他们是受到各种安全事故危害最多的群体,公众的安全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1.2国民安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国民安全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了安全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缺乏整合,公共安全教育设施匮乏,缺少专职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安全教育难以落实,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体系中,学校安排安全教育课时少,大部分学校安全教育内容有限,培训方式主要以讲座为主,很少开展消防、急救等方面的自救技能培训与实战演练,教育手段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地方还停留在“运动式教育”阶段,缺乏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社会上很少针对公众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现有的安全教育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受众人群有限。各地安全演练大多缺乏实战性,表演的成分居多,实际效果不明显。

1.3安全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目前,我国各地几乎没有专职从事安全教育的师资,也没有专门培养安全教育师资力量的机构。大部分学校和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兼任或是临时聘请一些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来举办一些讲座,这些老师都不是专业的安全与应急教育教师或专家,有些可能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对安全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全面,民众接受的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安全知识,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2公共图书馆开展公众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由于公众接受安全教育的途径很少,安全教育的任务又很紧迫,公共图书馆应该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责,满足人们对安全文化的需求。

2.1开展公众安全教育是公共图书馆应履行的社会教育职能

加强我国普通民众的安全教育,培养公众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应成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开展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公共图书馆是向公众提供平等免费教育机会和终身教育机会的文化场所,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国家从2011年底实行公共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政策,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公民享受到免费的教育和文化信息,不断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结合社会热点和市场需求,积极和社会教育机构合作来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求知需求,来弥补学校和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提高国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

2.2开展公众安全教育可以使公共图书馆满足人们更多的文化需求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和奥运金牌,而是在于国民的教育程度和生存质量,而图书馆发达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启蒙和教化。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将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但满足人们新的文化需求,而且挖掘和拓展、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更多需求。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丰富、越多样,公共图书馆就越具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公共图书馆能够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个人对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明确提出“图书馆服务必须适应乡村和城市社区的不同需求。”作为公民终身教育的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服务模式来满足人们更多的文化需求。

3公共图书馆开展公众安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公众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提升应该建立在丰富的安全理论知识和应急能力掌握的基础之上。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教育的主阵地,要结合自身在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多个途径来对公众进行安全教育。

3.1向读者推荐安全主题的图书资料,增强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和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公共图书馆可以结合安全生产月、安全教育日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专题图书推荐活动,馆员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安全主题图书做成课件,在宣传电视、led屏上播放;设立安全主题专柜,向读者推荐包括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日常生活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防范等图书,鼓励读者借阅,提高读者的安全意识;馆员可以编辑一些应对安全事故的常识性小册子,免费发给读者。公众通过阅读安全主题方面的系列图书资料,可以了解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突发事件的诱发原因及特点,可以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能够培养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增加公众对危机的认知,提升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杜绝不该发生的安全事故。安全防范意识是良好安全的前提条件,是安全的重要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表现了人们对安全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才会做事认真,遵纪守法,不违规操作,事事考虑周全,预见存在的隐患。据统计,安全事故中除少数的不可抗力外,绝大多数与人们缺乏安全意识有关,所以必须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使公众从被动的“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市黄浦区外滩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事后,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团,事故原因:“是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5]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调查组查明,事故直接原因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运抵区南侧集装箱内硝化棉由于湿润剂散失出现局部干燥,在高温(天气)等因素的作用下加速分解放热,积热自燃,引起相邻集装箱内的硝化棉和其他危险化学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导致堆放于运抵区的硝酸铵等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6]。调查组认定,瑞海公司严重违法违规经营,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体责任单位。事故还暴露出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等问题。2016年的“11.24”特别重大坍塌事故,造成了74人遇难和2人受伤,从初步掌握情况看,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压缩工期、突击生产、施工组织不到位、管理混乱等有关[7]。

3.2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培养公众的应急决策能力,扼制安全事故的进一步恶化

公共图书馆可以和安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合作,由图书馆提供场地,邀请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老师来给读者培训,安全教育应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如地震、火灾、突发性疾病、饮食中毒、心理健康等,授课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不应该仅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应多结合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方式,以更加有感官冲击的形式或模拟场景的体验式环节来加强受众的学习兴趣和记忆点,来培养公众的应急决策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包括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突发疾病等,这些非常态的安全事故会对公众的生存和环境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公众通过参加安全教育讲座,学习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案例,可以借鉴过去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从而在面对非常态、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时,在事件的初期就能迅速、及时地做出决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扼制安全事故的进一步恶化,降低事故的损失。

3.3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增强公众的自救能力,有效减少伤亡和损失

公共图书馆除了向读者推荐安全主题的图书、开展安全教育讲座以外,还应该跟社区合作,定期组织馆员和市民进行安全演练。因为图书、展览、讲座这些都是关于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如果缺乏演练,公众真正面临危险时会显得手足无措。公众安全素养提高最有效的形式是参加安全演练。模拟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会比课堂上的说教给参与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应急处置会让参与者掌握到应急技能。开展公众安全演练,可以提高民众的安全与应急技能,知道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应急和自救,掌握以安全为前提的自我保护技能、沟通技能和解决问题技能。目前,我国由于缺乏安全教育,公众自救意识和应急能力还不够强,主动参与程度不高,过分依赖政府救助,当灾害突然来临,人们就会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自救及求救,有些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如地震时发生拥挤踩踏事件、惊慌跳楼事件等,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从宏观角度看,安全演练是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大面积地实施安全演练培训,有助于迅速提升各级、各领域应急管理人员和机构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05年8月,由北京专业调查公司的《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4成不知道哪里有避难场所,更有近7成根本没有想到过避难。我国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的7.0级地震,造成了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万人受伤[8]。日本由于平时注重国民的防灾教育和避险救护技能的训练,使得日本民众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知识,遇到突发事件并不慌张,临危不乱、快速准确地做出最佳的逃生方案,使得逃生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2016年11月22日清晨5时59分,发生在日本福岛县近海的7.4级地震,仅造成6人受伤,没人遇难[9]。

3.4举办安全教育展览,培养国民的安全责任感,提高政府安全管理的效率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完善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机制,促进全镇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纠纷调解,及时处置、依法打击“校闹”行为,形成依法依规、多元参与、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共同维护学校安全,切实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除学校后顾之忧,保障学校安心办学、静心育人。

二、工作内容

1.成立校园安全事故联合处理工作组。由镇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镇长,人大副主席、综治办专职副主任邹长鸣,维稳信息督查员,司法所长为副组长,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中小学校、站所办、村居负责人及法律顾问等为成员的学校安全事故联合处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协同处理校园安全事故纠纷工作中的疑难案件。工作组指导学校完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学校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责任体系,要求中小学校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落实安全标准,完善安全风险排查和防范机制,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安全风险,杜绝责任事故。

2.注重学校安全事故纠纷调解。健全学校安全隐患投诉机制,由工作组牵头,对学生、家长和相关方面就学校安全存在问题的投诉、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办理回复。对学校安全事故责任明确、各方无重大分歧或异议的,可以协商解决。协商解决纠纷应当坚持自愿、合法、平等的原则,尊重客观事实、注重人文关怀,文明、理性表达意见和诉求。协商一般应在配置录音、录像、安保等条件的场所进行。受伤害者亲属人数较多的,应当推举代表进行协商,代表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并相对固定。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的,应当签署书面协议,对影响较大的纠纷,调解协议要及时给予司法确认。

3.做好校园安全事故纠纷应急处置。发生校园安全事故纠纷后,镇工作组要启动预案,做好应急处理和信访维稳,学校要建立便捷的沟通渠道,及时通知受伤害者监护人或者近亲属,积极引导以法治方式处置纠纷。学校要关心受伤害者,保障受伤害者及其监护人、近亲属的知情权和依法合理表达诉求的权利,积极稳妥地避免校闹事件。对于部分弱势群体或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案件,启动法律援助服务保障程序,充分保障好当事家属的相关权益。

4.强化学校及周边安全风险防控。派出所要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在中小学周边全面实行学生安全区域制度。中小学要在派出所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应对机制和警校联动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派出所要加强校园及周边警务室建设,加强校园周边巡逻防控,及时受理报警求助。

5.及时处置、依法打击“校闹”行为。学校安全事故处置过程中,如发生家属及其他校外人员实施围堵学校、在校园内非法聚集、聚众闹事等扰乱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侵犯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等“校闹”行为的,学校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等工作。公安机关到达前,镇工作组牵头,学校保卫部门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好现场秩序,阻止相关人员进入教育教学区域,防止其干扰教育教学活动。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维持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疏导劝阻,防止事态扩大。对现场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果断制止,对涉嫌违法犯罪人员依法查处。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统筹协调。维护和保障校园安全是全镇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工作由镇工作组总牵头、总负责,各村(居)、各部门要既分工负责,又要联动配合,共同完善学校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机制,及时促进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纠纷调解,妥善参与处置、依法打击“校闹”行为,形成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合力。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6

关键词: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事故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承担着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1]。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备受社会重视,加之近些年时有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因此,社会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度日益提高[2]。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医学研究中涉及实验项目与内容繁多,除了常规实验室配备的高端精密仪器外,还有各种有剧毒、腐蚀性强的化学试剂以及高感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实验室具有开放性、人员流动量大等特点,易造成广泛且破坏力大的社会危害。如何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医学类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类型

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指在实验室中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由于特殊情况引发异常情况,最终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3]。结合前人的研究[4-6]与医学院校特点,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以下7类。

1.1火灾、爆炸事故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含有大量如甲醇、乙醛等易燃易爆化学品,若操作不慎或线路老化,极易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1.2危险化学品事故

医学研究涉及复杂的危险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可能具有腐蚀性、毒性、致畸致癌性等,操作疏忽或不规范使用容易对人体造成损害。

1.3生物安全事故

这类事故主要发生在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的不规范与废弃物随意处理等是造成该类事故的主要原因。该类事故不仅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更严重的是一旦扩散,则会造成大范围的人群危害和环境污染[6]。

1.4辐射事故

教研人员在医学研究中经常会使用具有放射性的装置或物品,操作不慎极易引发辐射事故。辐射对人体的损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短时间大剂量的射线照射会导致人体机体的损伤;(2)长时间小剂量的射线照射有可能产生遗传效应;(3)大量吸入放射性物质可能导致人体内脏发生病变[3]。

1.5仪器设备事故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配备有超速离心机、烘箱等高危险性实验设备,设备老化或操作不规范,易引发伤人事故。同时线路故障、违规操作等,易造成仪器损坏。

1.6环境污染事故

医学研究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生物废液、废弃物,若不及时、恰当地加以处理,随意倾倒废液、乱扔废弃物,则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1.7设备或技术被盗事故

这类事故在高校时常发生,主要是实验设备或数据被他人盗取,轻者造成实验室财产损失,严重会导致技术或机密资料泄露。

2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实验技术的日新月异,仪器类型的更新换代,实验人员的迅速增多,都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虽然国家及各省市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法规,要求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现阶段在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教研人员实验室安全意识淡薄

“注重教研,忽视安全”的观念仍是高校发展过程中教研人员的主流思想[7]。加之实验室安全问题没有工厂安全问题严重、突出,所以常常不受重视。尤其在医学类高校中,教师除了科研任务外,还有大量且繁重的临床工作,很难再兼顾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安全意识淡薄。

2.2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

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许多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大多由实验教师偶尔在实验操作时提醒,点到即止,并没有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安全教育体系,这就导致实验室安全教育不到位,师生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够,发生安全事故后就有可能对他们产生二次伤害[8]。

2.3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

缺乏统一性、全校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机构是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又一重大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同时负责。管理部门职能界定不明确,管理范围有交叉,不利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9],容易出现发生安全事故后相互推诿等管理混乱的状况。在各院系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往往无专业人员负责,大多由实验教师兼任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而实验教师缺乏专业的安全培训,应急处理能力普遍较低。

2.4实验室安全检查机制落实不到位

许多医学院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结合各自特色,制定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受管理职责不明确、专业人员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往往流于形式。在安全检查过程中,经常出现查归查但排除隐患的改进措施却不到位、检查过后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等情况,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5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高校的经费主要用于教学与科研,而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整体不足。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大多由教室或办公室二次改造而成,改造过程中重视仪器设备安装环境,忽视对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使得实验室安全防护所需配备的相关设施缺乏。此外,部分实验室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且不能使用,存在线路老化、发生火灾的隐患[10]。

3对策

通过对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从宣传教育、体制机制、检查监督、应急预案以及经费支撑5个方面,构建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

3.1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构建宣传教育长效保障体系

3.1.1强化传统安全教育方式

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如宣传手册、宣传栏、安全培训、消防演练等,能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有效减小事故发生概率[11]。可以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单独开设,让学生系统、科学、全面地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

3.1.2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

除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外,应通过多渠道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如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广播宣传教育、设立“实验室安全隐患意见箱”等,向学生普及实验室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此外,搭建网络学习及考核平台,利用案例、视频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将网上考核与实验室准入资格挂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12]。

3.2加强实验室体制建设,构建体制机制长效保障体系

3.2.1构建“1—2—3”分层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

“1—2—3”是指一个中心,二条主线,三个层面。一个中心:校长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二条主线:一条是确定以分管校领导—实验室安全主管部门—各二级学院主管领导—实验室负责人—各具体实验室负责人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地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另一条是以校级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为主线的技术指导体系,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应由实验室安全主管部门负责人、校各类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安全专家等人员组成,指导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处理各类实验室安全问题。三个层面:建立“学校—二级单位—科研实验室”三个层面的分级管理体制,明确各层面的管理职责。“1—2—3”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13]。

3.2.2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

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具有其特殊性,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关于危险化学品,要制定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在日常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3.3落实实验室监督管理责任,构建检查监督长效保障体系

实验室安全检查是强化师生安全意识,使相关人员发现并及时处理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及时发现问题并勒令整改,做到“以预防为主”,能够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14]。实验室安全检查也是监督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的有效方法。针对部分实验室相关人员有章不依、执行不严的情况,实验室安全指导委员会应勒令其停止科研、教学活动,并做出书面检查,同时在内部开展实验室安全的专项学习。

3.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构建应急预案长效保障体系

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订是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实验室突发事故,做好安全事故的善后工作,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必须全面、细致,应包含组织机构、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等内容[15]。同时,为保证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能够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对,必须进行日常演练。

3.5增加实验室安全经费,构建经费支撑长效保障体系

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设立实验室安全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实验室安全设施的购置、维护以及更新。医学类高校实验室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通风橱、洗眼器、紧急喷淋、高温高压消毒装置等,用于保护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16]。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及时维护和更新安全设施,以期在安全事故发生时能采取有效措施。

4结语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过渡;本科院校;安全防范教育;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获取到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全面,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实力的支撑下,逐步向本科院校过渡,这体现了我国综合教育能力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竞争愈加激烈,高校经常出现学生安全问题,给学生家庭带来重创,也给社会以及学校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十分重要[1]。在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进行过渡的阶段,院校要重视对于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不仅要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安全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1高职院校常见学生安全事故的特点分析

1.1高职院校学生安全事故主体的复杂性

在高职院校中,虽然大多数的学生都年满18周岁,但是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未满18周岁,属于限制能力人。有一些学生是直接从高中阶段升入高职院校,也有一部学生是经历社会就业之后,再到院校接受教育,以提高自身修养。学生主体性质的复杂性,导致了高职院校中学生安全事故主体的复杂性,高职院校在进行安全管理使,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1.2高职院校学生安全事故内容的多样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高职院校的实操性导致了学生安全事故的多样性,尤其是在“工学结合”策略推进之后,学生出现安全事故,牵扯的法律关系更加复杂。因此学校在进行学生安全防范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涉及其他第三份的单位明确学生安全事故的责任划分,加强学生在外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2]。

1.3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事故影响的严重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事故中,很大一部分事故属于“激情犯罪”,此类事故的影响最为严重,在以往的高职院校当中,对于安全管理教育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未把教育行为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而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学生性质的复杂性,学生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学生本身缺乏约束性,容易发生过激行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高职院校过渡为本科院校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管理实践创新策略分析

2.1实现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为提高对于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视,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管理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完善安全教育的知识面,要包含:政治、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法律基础教育等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全面的提高学生对于安全管理的认知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度。在教学考评方面,将安全教育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列入考评内容当中,将考试结果与学生的综合成绩挂钩,提高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3]。在具体的授课安排上,学校要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课程的授课时间,保障授课时间内进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认真落实安全教育管理措施。

2.2建立安全教育体系

在安全教育工作中,要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建立起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学生本人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从上至下依次为:校领导——学院领导——班主任——保卫部——学生干部——学生本人。通过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安全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提高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使其更加全面的对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与管理。

2.3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形式要多样化

大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但是兴趣转移快,没有持久度,因此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能只采取一种形式的教育。以往的高职教育中,多采取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感,在高职院校过渡为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要采取多形式的教育。例如:以案说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在学生安全事故当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悲剧,在安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多多采取谈心、“树洞”,等形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及时的引导学生的心理建设,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

2.4建立健全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的奖惩制度

在安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为将安全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当中,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对于安全防范教育的奖惩制度,对于安全考核不及格的学生予以惩罚,例如:对于考核不过关的学生,要求其对安全教育课程进行重修,提高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4]。对于触犯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学生,学校要加大惩处力度,严重者给予退学。在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要积极的与相关公安单位展开合作,加强自身安全管理的专业性。

3小结

在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的过渡阶段,学校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对外,加强与社会、学生家庭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对内,要联合学校的合格部门,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进行通力合作、全面管理。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性质,及时的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身约束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维.高职院校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管理实践创新略探[J].才智,2017(11):95.

[2]张荣路.高职院校学生安全防范教育管理实践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6):87-88.

[3]尹学英,王舜,张亮.高职环境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教育,欧式探讨[J].高教论坛,2009(12).

安全事故教育范文8

挑战性是户外运动的最大魅力,安全性是户外运动的必须保障,挑战魅力与安全保障这一对立的矛盾如何得以统一呢?既然户外运动兴起的价值正是因为其挑战性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要从安全保障体系的角度来构建一个互助的平台,使矛盾得以缓和和化解。着重强调:1)如何预防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2)当事故发生时如何最快最有效的自救和营救;3)安全事故发生后如何处理法律责任问题。本研究以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安全教育为着眼点,引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然后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按照一定先后顺序的、动态的、全面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由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户外运动监督预警、户外运动应急救护和户外运动政法责究4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组成(见图1)。

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户外运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想安全运动,教育必须先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走进户外运动课程时,就要在头脑中树立一个观念:安全第一。户外运动安全教育按照课程参与主体可以分为专任教师培训和学生安全教育。由于户外运动属于新兴运动,所以许多高校的户外运动课程并不是由专业出身的户外运动教师任教,也就会给户外运动课程留下一些安全隐患。所以,要想提高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安全性,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首当其冲。具体操作可以利用“全国高等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师发展在线”对专任教师进行户外运动理论培训,同时利用假期(一般是寒、暑假),由教育部指派专业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践技能培训,并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学生安全教育主要的目的是一方面提高他们在户外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在安全事故中的应急救护能力,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危险预测、安全防范与应急救护能力。教师在户外运动课程中进行学生安全教育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专门安排课时讲述户外安全常识,以达到快速普及;二是在户外运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以达到潜移默化。要让学生认识到户外运动的危险因素有哪些(人的因素、组织管理、器材装备、自然环境),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模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因素中更具体的危险因子,并引导学生制作“户外运动危险因子常规检查表(见表2)”,以便学生能够快速判断户外运动的安全状况和级别,尽可能地提高他们危险预测和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起到一个长效安全预防的作用。

户外运动监督预警安全事故只是一种极端状态,相对于大量的安全研究、安全管理工作,更多更长的时间是安全状态转化为更安全或孕育着事故的动态过程和趋势。因此,针对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危险系数的户外运动课程,更需要的是科学、规范、严谨的安全监督和危险预警,保证运动和教学在安全状态下进行。户外运动安全监督分为行为监督和技术监督。行为监督的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师生安全培训、安全责任的实施等,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提高安全意识,在课程教学工作中切实落实安全措施,及时纠正和处理不安全行为。技术监督是指对物质条件的监督,包括场地、器械设备、环境条件等。在实践教学中,要对户外运动课程所涉及的器械设备和环境条件进行安全检查,对课程内容和组织要精心设计,对技能和设备要规范操作。户外运动危险预警主要是对各类户外运动安全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然后向学生信息、提供对策并预警危险。户外运动危险预警主要有三种:1)自然灾害危险预警:对户外运动开展地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信息和危险预警,如洪水、台风、泥石流等;2)参与者危险行为预警:对户外运动可能造成户外安全事故的行为进行预警,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会引发交通事故、露营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会导致火灾、擅自离队会导致迷路、未按规定使用户外设备容易发生事故等;3)综合信息危险预警:户外运动开展地区整体状况信息并对危险因素进行预警,如当地治安状况、卫生健康状况、政治稳定状况等。户外运动安全监督与危险预警(图2)的主要功能是起到一个即时安全防范作用,同时也是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中非常直接有效的预防措施。

户外运动应急救护俗话说“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预防”,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提高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能力,但是有些因素是防不胜防的,一旦发生意外,必须展开最快最有效的应急救护。高校户外运动课程要专门开设户外运动急救单元课程,传授一些基本的自救、求救与营救知识技能,如遇到危险,要快速分析自己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多种途径向外界求救,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同时组织建立应急救护体系,制订救护预案,成立指挥中心。这些知识能够应对一般性的安全事故,如果发生较为严重的户外运动安全事故,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部门帮助,比如通讯、消防、交通、医疗、专业户外救护和户外志愿救援等组织机构。实际上,在具体的户外应急救护过程中,涉及了多个层面组织机构的分工协作。欧美一些户外运动强国已有的先进经验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政府为了正确地引导和规范户外运动的发展,制定了相当完善的救援体系。比如美国1950年成立的美国救援协会,是一种全国性组织,各州都有它的分会,各州的分会均设有多个救援中心,救援中心一般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事务部,主要任务是寻求社会资金的赞助;另一个是技术部,主要负责赶到事故地点进行救援。英国的户外救援体系由空中救援、山地救援、海岸救援等几部分组成。主要的山地救援组织有:山地救援队、国家公园救援队、皇家空军山地救援队、皇家空军或海军搜索与救援直升机。另外,欧美国家除政府的救援组织外,同时也拥有大量民间救援组织和志愿团体,这些团体往往由户外运动爱好者和热心的社会人士自发组成。目前国内许多省市都组建了户外救援组织,另外还有一些户外志愿救援团队,这些组织机构的陆续建立增强了户外运动应急救援的能力。同时这些救援站也成为高校户外运动急救课程的技能实训基地,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户外运动安全教育,一方面提高大学生户外安全事故的自救、求救与营救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