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课程建设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班级课程建设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校管理的角度,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考察对象,结合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兴起的背景,分析与总结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加强课程管理的保障、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校本慕课;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程应用
1问题研究的背景
1.1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
近年来兴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把教育扩大到课堂以外,课程形式为网络课程,学习对象面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文件中提出了“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的重点任务。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在高等教育方面将继续建设800门左右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鼓励高校广泛共享,指导高校利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当前,我国在线开放课程正走在一条“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道路。本研究中提到的校本慕课(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POC)的概念是MOOC与CLASS-ROOM的结合,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小规模学校教育融合的产物。课程为学校或班级定制,更加适合学校教学的需要。它鼓励将课程结构重新梳理,划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由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和相关教学资料构成。授课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构授课计划、课程设计等。
1.2基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研究
基于学校管理,即从课程立项建设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新的课程改革形式促使课程建设管理运行模式的创新。通过课程申报立项、课程遴选评审、课程特点总结等,促进课程立项指标的不断改进;通过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中期检查与期满验收等阶段性督查,了解与总结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从而从学院层面提供保障与支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督导听课、教研室研讨、教师座谈、学生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协调解决,与任课教师共同总结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做法,与其他老师进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2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笔者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立项建设的10门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情况作为考察对象,总结与分析课程建设在阶段检查、翻转课堂试点等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2.1重资源建设,轻资源应用
我国高职课程的发展经历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多个阶段,一直被诟病为重建设轻应用,校本慕课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校本慕课的建设依托网络学习平台,根据后台数据显示(见表1),各门课程均完成了课程章节的资源建设和任务点(学生完成任务点才可通过课程)的设置,且每个章节中包含了视频、音频、图书、文档、作业、测试等多种形式的资源。然而资源应用情况不甚乐观,除了移动软件开发、电路与电工技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门课程的讨论数、回复数在100以上,其他拥有2个班级及以上(每班均为40人左右)课程的讨论数仅为50及以下;课程的月度访问数最高时期为200多人次,最低为0,且时间段较为集中,多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由此可看出,网络学习平台目前已完成资源建设,但资源应用较为匮乏。究其原因,首先受传统课程建设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课程网站的展示功能;其次,慕课、翻转课堂属于新生事物,在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教师缺少成熟的案例参考;再加上尚无慕课建设的统一标准,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另外,学院的慕课建设仅仅经历了一年的建设期,时间比较仓促也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2.2尚未发挥网络学习平台的各项功能
课程建设依托的网络学习平台集成网络教、学、师生交流互动、答疑和管理等功能,包括以课程为主线,高度整合校内、外的所有资源;以课程为中心,展开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课程章节编辑使用类似word的慕课编辑纸,支持多种类型的资源上传,操作较为简单;可作业和测试,可发起讨论与答疑;可帮助教师进行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改革;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然而慕课建设的现状为资源类型较为单一,多数为视频和课件,而音频、图片、图书等较少出现,习题、试卷较少,且资料分类较杂乱;学生在线测试、学生学习进度监控等功能也使用较少。究其原因,首先教师们缺少长期持续的平台培训,或者说已有培训未满足使用过程的需要;其次,部分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无法熟练使用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同时,受传统理念影响,教师们将平台仅仅视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再加上日常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在此投入精力少,疲于应付。
2.3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无法完全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翻转课堂已于2014—2015学年第2学期陆续在60多个班级内实施,多为大一学生。课程对部分内容进行翻转试点,教师根据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制定与调整线下课程设计。翻转课堂的实施多为教师布置线上学习任务单,线下课堂中教师强调重难点、布置课堂练习任务、学生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随后又一次回到线上讨论、线上学习。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少部分学生不提前观看视频、完成作业,无法跟上学习进度的现象。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并不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若小组人数过多会导致不想学的学生依旧缺少学习动力、滥竽充数;若小组数过多会导致部分小组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如何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网络学习的掌握情况进行实时调整,从而更好地兼顾每一名学生,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值得教师们积极思考。
3关于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的进一步思考
3.1加强课程平台运行与使用的信息化保障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职校本慕课建设与应用借助于网络学习平台,平台的运行、管理、教学需要稳定的网速、齐全的设备、便捷的技术指导等保障支持。首先,学院层面应与移动、电信等网络供应商合作,根据学院的人数、机房数、个人电子设备数、网络覆盖率等因素共同设计一套学院上网需求方案;其次,为了更大程度上方便学生学习,加强机房的设备更新维护,提供免费学习机房,提高机器运转效率;最后,加强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质。
3.2健全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对教师各方面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首先,课程应在学院教师之间进行共享,完善课程建设内容,彼此借鉴课程应用过程的问题解决方案;其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再次,组织课程建设专家进行课程检查,指出问题,分析与梳理原因;最后的评价对象应是课程开设的主要对象和直接对象———学生,设计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可以从学院宏观层面,也可以从课程微观层面,以确定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平台各项功能等。问卷内容分为课程教学效果和平台学习使用两个方面,平台使用内容可包括平台使用频率、学习时间、平台操作的熟悉程度、平台互动区使用频率、平台功能有何改进之处等;教学效果内容可包括通过平台学习个人的提升程度、教师对平台的利用情况、教师提供的资源情况等。
3.3推进网络学习平台效能最大化
网络学习平台是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与资源应用主要载体。首先,教师自学平台操作手册,熟悉掌握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现有功能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核,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成效,发挥教师监控功能;同时,成立由学院教师(熟悉使用平台的)、网络平台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支持小组,为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其次,督促学生利用平台,保持学习高度清醒、知己知彼,而学习的时候,自知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自知花费的学习时间;自知每天进度排名和耗时排名。最后,学校定期举行平台培训,了解新出现的问题,以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同时定期搜集教师使用反馈意见,根据意见的可行性对平台功能进行调整。
3.4加强课程教育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保障
在线课程建设需要改变原有的课程设计、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从而改变原有的课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对授课计划中线上线下教学的内容、时间进行调整,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重新编排,都需要教务管理部门在日常教学运行工作中及时配合,如根据课程学习需要调整排课顺序、改变授课计划的审核方式等。同时,为有效监控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应联合质控部安排督导将听课重点放在实施翻转课堂改革试点的课程,了解备课和课堂教学情况,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总结教学经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重点关注立项建设在线课程课时量的调整。最后,对实施翻转课堂试点的在线课程的应用成效及时总结反思,采用课程负责人自我总结、课程负责人定期交流、教务处跟踪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4结语
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慕课、在线开放课程,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管理者,所有的工作要始终坚持高职院校“育人”的首要宗旨,一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推进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作者:吴睿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徐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27-30.
[2]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83-86.
关键词:流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
我国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无论是物与物的交换,或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或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本质上讲都是劳动产品或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这种“转移”定义为流通,也就是广义的流通。他认为“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由不断进行着的亿万次交换所构成的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有社会分工就有交换,有社会化大生产,就有流通过程”(孙冶方.《流通概论》,1981(1))。流通学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研究流通动向,解读消费生活变化,预测社会经济未来,成为学有所用的流通业专业人才。近年,随着“互联网+”,“零售4.0”等大量新的经济背景涌现,作为地方本科高校,陆续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应当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厚知识、强技能、高素质。因此,流通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社会的发展,消费市场的骤变,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吻合的。本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改革重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从课程改革方案的初拟,到编写新的课程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再到授课过程,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的一系列修改和完善,使得课程建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设计如下。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和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本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符合体系的完整性、主体的明确性、特点的鲜明性以及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及时性几个要求。首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流通相关的概念,功能,组织结构,社会作用等基本内容以外,还要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将最新的流通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同时,密切关注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流通行业和零售行业的动态,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夯实理论基础,敏锐观察社会最新变化,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也是教学内容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增加与每章内容相关的中外两国的经典案例,边对比边分析,从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全面掌握流通学知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教学主体双向性的滚动式教学
流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形式难免单一枯燥,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在线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有其散漫性,不可控性等弊端。本课程目标是将传统教学模式的踏实性,权威性,系统性,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趣味性,充分有机的融合,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因此,本课程拟构建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为双向主体的,动态的,渐进的,滚动式教学模式。5个步骤组成混合教学模式步骤:(师生齿轮咬合的动态过程)。步骤1:理论讲解(教师主导):起点。教师为主导的新知识讲解和学习。为学生装上第一个锯齿——理论知识及学习要点。步骤2:学习体验(学生主导)。(1)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和课题要求进行实地考察观测,通过体验参与,既可增加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主动性,又可检证课本上的知识。(2)与此同时,教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流通学的课程建设,学生可以利用余暇时间参加在线学习,化零为整,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增加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并通过在线反复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学生装上第二个锯齿——理论联系实际和兴趣学习。步骤3:解惑答疑(教师主导)。师生共同针对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思考,并撰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报告书,从实践反推理论知识。为学生装上第三个锯齿——思索探究。步骤4:学生调查发表(学生主导)。(1)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和实践考察,梳理思路,创新创意,进行小组发表,使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表,给出适当的点评。为学生装上第四个锯齿——学以致用,滚动延伸。步骤5:拓展与思辨(教师主导):终点。教师根组织学生对最新流通现象进行讨论,并从更专业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角度总结,补充最初的理论知识内容,达到理论知识的补充,完善,延伸、拓展与升华。四个齿轮交互作用,完成课程学习。
2.2专家学者企业工作者走进课堂
请专家和企业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或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走进课堂。以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在向学生介绍知识、技能及流通学理论动态变化的同时,积极应对困难,勤于思考等真实的经历和传奇人生使学生对今后的人生规划也起到了鼓舞作用。这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们走出书本,走进企业家,是流通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对于学生们来说,无论是实践知识的丰富还是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今后,将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争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2.3小组式实地考察作业
在课程建设中,作业的考察不再强调记忆性,更多的是强调思维性和操作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小组式作业形式。在零售业态一章中,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企业,结合所学的零售业态混合指标,进行实地考察。从流通学专业的角度,指出对象企业的优缺点,主要是找出对象企业的现存问题,并在分析该企业目前竞争情况的基础上,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对策。小组式实地考察作业的布置,不仅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同时通过课上学习与课下实践的比较,了解流通业态的实态,分析流通企业实态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能够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自己,相互补充,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了学生适应时代挑战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补性。
3考核方式
在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同时,必须改进现行的考试考核办法,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思路是以下几个方面。(1)成绩评定总则。由于流通学既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还考虑到本科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的特点,所以流通学课程考核既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鉴于此,流通学课程建设考核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由三个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1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作业、课堂参与)、理论笔试成绩占50%、实践考核成绩占40%。(2)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在综合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基础上,依据课堂记录评定分数。在流通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平时成绩的评定,积极做好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项记录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能够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3)理论笔试成绩评定。在课程建设中,对于原有试题库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更新,试题库中案例分析题的比例增加了100%,另外在理论考试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试题比例,案例分析题占总分的比例增加到45%。理论笔试成绩评定依据试题评分标准或参考答案由流通学任课教师对试卷进行评阅。(4)实践考核成绩评定。流通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考核题目是:零售业态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小组)。要求:第一,确定小组实地考察的对象企业,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讨论法等决策方法),利用所学习的流通学知识,对该企业进行定位,包括: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竞争等情况进行分析;第二,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实地考察观测表,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选址,商品构成,价格设定,广告促销,店铺摆设,服务等方面);第三,上交小组创业计划书,同时以PPT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时间每组10分钟,听讲同学可以自由提问,老师点评。实践考核的成绩结合小组创业策划方案的创意性、可行性、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PPT现场展示的情况进行综合打分。
4课程建设建议
(1)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们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强度。教学手段:在进行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做好课堂理论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增加理论知识习题课。另外,还可以增设随堂小测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活动:增加理论知识复习环节,将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2)教学班人数。有学者曾运用调查问卷方法,研究高等学校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发现班级规模对教学效果影响明显,班级规模越大,正面影响越小,负面影响越明显。小于40人的班级规模教学效果最好,最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和学习行为的培养。课程建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变原有老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通过体验教学等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从而将原有的机械式记忆学习转变为在体验中,在情景模拟中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有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允许,让同学们都参与其中,而这是大班授课目前所不能达到的。如在实践考核中,需要每组同学都进行最后成果的展示,在42人的班级中,共有7组,每组10分钟,如果是正常80人的教学班,可能会有15组左右,那每组的时间可能仅有5分钟左右,不利于最终成果的展示。因此如何能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推行课程建设的成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探索。(3)教学质量监控。设置三位一体的教学评估体系。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学校的质量平台等方式方法,进行课程评价;二是任课教师自我检查和反省,找出不足;三是请同行和不同行的老师和专家和其他人士听课,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立场的反馈,全方位且随时更改和修正整体教学计划。
5结语
流通产业已成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但对流通产业发展具有应用理论研究职能与人才培养作用的现代流通学课程的建设,在我国还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本文基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流通学科建设视角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法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流通学科的课程改革建议,旨在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具有知识的理论性与应用性、能力的专业性与发展性,从而真正成为流通产业领域中能够为社会创造直接效益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龙龙.中国流通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4).
[2]赵娴,车卉淳.以学科特色和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3(2).
[3]韩传龙,郑思亭,吴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3).
[4]吴建国.流通学科建设研究走向述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6).
[5]祝合良,李晓慧.对流通理论与流通经济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12).
关键词: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教学设计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阐述了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文件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具有“两性一度”的特征,即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因此,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广告设计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告设计作为综合性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用二维平面的表现形式,以图文为主要内容传达信息。该课程系统介绍了广告概论、广告策略、广告创意、广告图形创作、广告设计表现、广告设计构成要素、广告设计版面编排以及广告设计实操等内容。此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根据客户需求和广告目的制定广告策略,提炼相关概念,运用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法设计广告的能力。课程内容源于广告设计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结合当前一流本科建设与应用的质量要求,文章提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广告设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从导入课程设计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建设(图1),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此课程培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拥有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广告设计课程设计根据课程建设“两性一度”的指导原则,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贯穿课程设计的全过程。该课程设计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基本理念,以应用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以赛代练,让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以上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教师要以OBE教育理念为基础,让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教师要按照市场对广告设计师的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参考广告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的能力要求和行业规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衔接。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线上导学阶段。授课教师将超星学习通平台班级邀请码发给学生,并以视频、PPT等形式对课程进行整体介绍,告诉学生该课程学什么、如何学,让学生在课前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在学习通平台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推荐专业网站、设置广告设计案例专栏等,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拓展课程的广度。在上课之前,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课堂知识点的预习任务。第二阶段,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组,结合课程开课时间,以广告设计竞赛选题为真实的设计项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设计项目。教师在课堂上围绕学生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讲授广告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将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同时,组织学生在班级现场演示项目策划、设计和提案全过程,让学生全面掌握广告设计流程,锻炼学生的提案表达能力。第三阶段,课后辅导阶段。教师点评学生完成的设计项目,从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后期表达三部分点评学生的设计作品,分析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讲解或者示范。该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以每章节知识点为单位协同推进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在开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分配实践任务、研讨话题;学生加入在线课程班级,确定分组,了解任务,并推选组长,进行分工。第二环节,在上课前,学生先登陆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然后,根据教师下发的设计项目选题,选择并确定小组设计项目,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设计创意方案,制作设计作品,教师从旁指导。第三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先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分享前期的调研情况和资料收集情况,汇报项目创作方案;再由教师梳理知识体系,讲解重难点,以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选题实施开展讨论,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四环节,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应用网络开展学习,或者继续实践,深化研究。学生分享作品的设计心得,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比和点评。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和建议完善设计作品,并递交作品。第五环节,课程结束后组织考试,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
三、课程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广告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言而喻。笔者经过调研发现,企业对广告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方案策划、设计项目开发、设计表达、电脑辅助设计等方面。背景调研为课程目标设计和深化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进行课程建设前,教师首先要全面解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课程在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即OBE定位法。广告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定位。其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广告概论、广告策略、广告创意、广告创作、广告设计表现、广告设计构成要素、广告设计版面编排等知识。其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正确运用广告设计的基本规律与创意思维方法,学会设计项目开发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设计表达能力和电脑辅助设计的能力,具有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备广告设计目标拟定、市场策略、创意执行的实战经验。其三,素质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广告设计师的职业素质,形成现代广告设计观念,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必要的艺术修养,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
四、课程内容设置
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平面广告媒体的特点;具备目标拟定、市场策略、创意执行的实战经验和设计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在掌握广告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平面广告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在实践中正确运用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艺术法则。通过对广告设计项目的练习,学生可具备实战经验和设计能力,掌握独立创作设计方案与设计作品的能力。该课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成了六个层次,教学内容从广告设计知识的理解到综合应用,依照教学目标设计练习内容,逐步使学生具备解决高阶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采取三段式: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后期表达,讲授广告概论、广告策略、广告创意、广告图形创作、广告设计表现、广告设计构成要素、广告设计版面编排以及广告设计实操等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展示实践成果、持续深入学习。学生领取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设计实践和探索性学习,通过做(主动学习)习得并内化的知识,要比通过听、读、观等(被动学习)有效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策划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课程设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征,要求学生根据客户要求和广告目的,制定广告策略,提炼相关概念,运用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法设计广告,通过教、学、做一体的作业实践,使学生掌握“策略—创意—设计—执行”的广告创意设计程序与方法。专业设计竞赛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帮助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师生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方式获取实训任务,根据课程安排选择相应的竞赛项目,充分利用这些竞赛资源,发挥其价值。课程实践练习以设计竞赛的真实设计项目为选题,完成广告设计实践。
六、课程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前期课程是高等数学、电路分析等,其后继课程是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电子技术等,本课程为其提供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高职院校中针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一直不高,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模拟电子技术进行教学升级。
一、高等职业院校中关于模拟电子技术
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有效性较差
局限于单一的教学资源,很难适应当下学生的需求,难以满足学生对课外学习的探索。
(二)教材应用局限性较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目前在教学中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纸质教材,经过不断积累的教材建设,逐渐形成以“实用项目为向导”的教材系列,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比较强,仅仅课堂上的文字层面的教学,很难讲理论和实践完成的融合贯通,急需要一本以项目为指导的实用性立体化教材。
(三)学生人数较多,不能有效组织课程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目前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班级为组织单位,班级的学生人数众多,课堂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组织教学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高效的教学组织难度比较大。
(四)教学案例陈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实时更新,新的软件,新的设备不断的更新,对于现有的教学案例必须实时的进行调整,给学生讲的知识一定要是当下最新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学项目的实用性。
(五)课程考核标准单一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标准单一。
(六)学习评价单一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的标准较单一,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反馈、学习心得等多项标准纳入考核的项目中来,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纠正、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指导性。
二、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改革教学方法
(1)进一步落实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质量过程全程监控,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依托,进一步落实教学质量过程全程监控,及时诊断,及时诊改,确保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考核评估、质量保证等环节顺利进行。(2)梳理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通过课程建设,重新梳理教学资源,按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升级,及时补充典型案例和全新的教学素材,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尊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3)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混合式教学手段大力提升教学效果,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手段,探索移动学习平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大力提升教学效果。(4)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课程教学团队和“双师”素质教师。(5)探索新的课程考核办法,形成完善的课程考核新机制。
(二)改革教学过程
模拟电子技术本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兼顾社会实践能力、方法应用能力培养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和电子企业发展的优势,吸纳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有效的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聘用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岗位上的导师,实现企业资源充分利用,直接为未来电子制造业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1.内容组织
基于生产的过程,选择实际的生产产品构建任务型学习环境,按照手工操作、自动操作、产品调试、生产和质量管理难易程度、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安排任务顺序,把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实践环节
基于校内实训室及校外的多个厂商进行生产实训,通过实际的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先进的企业生产、管理,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工作氛围,学习实际的生产管理经验,为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设计
基于具体的任务,排出任务的计划,提出具体的目标,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任务的进行工作计划的实施,完成之后进行评估。制定工作计划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以及任务相关的知识做出具体的讲解。知识的讲解建立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具体的认识之上,提出任务,通过生产训练,激发其主动观察、思考、找寻答案,再通过知识讲解、技能训练,然后完成任务。
(三)改革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中,必须按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给出相关文件的规定把模拟电子技术进行重点建设,并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为保证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师资团队、建设费用、教学改革和研究、教材选用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倾斜,不断完善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课程的开放。
1.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
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大相关的投入力度,有规划、分步骤的对(上接第220页)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把关,逐步提高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质量。
2.机构健全,责任明确
高职学院就必须成立精品在线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实施的具体的主管职能部门,负责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规划,制订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管理,提高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指导,建立校级对于精品在线课程申报评审的办法,负责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的申报工作。明确对于精品在线课程负责人的制度,课程负责人负责本门课程的建设以及申报工作的统筹。
3.划拨专项建设经费,加大获奖项目奖励力度
为提高和促进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高职院校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保障。
4.对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课程建设过程实行全过程的监控,促进课程的持续建设
高职院校需要严格按照精品在线课程的有关的规定,对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需要按相关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价标准定期随机性检查,从而监督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对于已经立项建设的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职院校教务处应该按要求上报年度建设计划,并且要在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和年终教学工作考核时严格按照年度建设任务进行核实,从多个环节对模拟电子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把关。
5.加大课程教学队伍建设
为加强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注重校外的优秀人才吸纳;二是注重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制定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和措施,为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创造有力的条件;三是以老带新,利用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把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课程组的建设作为重点。
6.鼓励当代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条件,高职院校利用教学研究立项,提高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组的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将课程改革与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课程建设改革发展既有宽度又有深度。三、结语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要想学生把这门课程学习好,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因此,本文对于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这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方向,希望可以提高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对于该课程有更好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吴国祥,沈晓燕,章国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3(11):58-59.
[2]华成英,王红,叶朝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4):41-43.
[3]王景中,王月海.电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实践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5):98-99.
[4]倪有源,鲍晓华,张学.《工程电磁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7):73-74.
[5]王宗巍.浅谈职业技术院校基础学科的教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231.
[6]胡继专.电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2):60-62.
关键词:“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出台的第二个国家层面的美育文件。五年之内连续出台两个国家级重磅文件,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文件提出“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为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美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新方向。
一、“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的内涵
(一)双风琴校本课程
双风琴是指课堂乐器口风琴和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两件键盘乐器,双风琴校本课程是指在学校原有普及口风琴课程基础上,融入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形成普及加提高的特色美育课程。
(二)品牌化建设
品牌化建设是指构建高质量的双风琴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美育特色品牌,在区域内发挥示范效应,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较大影响。
(三)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
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就是指面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立足于学生音乐素养和学校美育工作提升,在原有口风琴课程建设基础上,融入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构建高质量的双风琴课程体系,探索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在区域内发挥示范效应,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较大影响。
二、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学校美育工作和艺术特色
我校最初为一所农村小学,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从2004年5月就率先在学生中推广口风琴这一课堂乐器,经过多年努力,学校2016年被评为重庆市艺术特色学校(口风琴),2020年,学校划入高新区,进入发展新起点,我们发现,由于各类学校对美育工作的重视,课堂乐器基本普及,我校口风琴已进入瓶颈期,优势已不再明显,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升课程的品质与高度,要站在“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角度去建设我们的美育课程。通过梳理发现,我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关注了普及,如何提高?关注了实施,如何形成体系?这个时候,建设双风琴课程品牌,对于提升学校的美育工作和艺术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我国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能把智育作为检验和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地域特色,设定教学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设特色课程,打造学校品牌。因此,双风琴课程品牌是对传统教育的进一步拔高和延伸,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学校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
进行特色品牌课程建设,必须要求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可以胜任特色课程的教师,本研究通过教师卷入新时代背景下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能够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校育人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的前期探索
(一)摸清现状,理清思路
1.开展调研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开展了课程现状调研,主要通过日常课堂观测,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访谈的形式了解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需求,明晰了新时代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方向。
2.梳理课题
学校先后进行了“小学口风琴教学曲目的开发与使用研究”“小学音乐口风琴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口风琴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梳理了前期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品牌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确定目标
汇总前期的工作,我们确定了建设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高质量的双风琴课程体系,构建普及加提高,有梯度、易推广的双风琴课程体系,开发完善双风琴课程资源;二是探索双风琴课程品牌化建设实施策略,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不断积淀、丰富和张扬艺术特色文化,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和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彰显,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风格。
(二)完善课程,提高质量
1.丰富课程资源
我们主要从普及与提高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把口风琴在全校进行普及,在之前的基础上借助自主编写已出版的校本教材《“123”口风琴乐学教程》,录制相关教学视频,帮助每一位专兼职音乐老师上好常态音乐课;另一方面,利用拓展课程、延时服务等时段,选拔优秀学生,成立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社团,搜集、整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电子管风琴课程资源,编写、排练双风琴演奏曲目,整合课程资源。
2.开展课例研究
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课例研讨。围绕“双风琴校本课程建设”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各位音乐教师轮番上阵,分别针对双风琴入门、双风琴与教材乐曲、合唱教学、演奏习惯培养和表演训练等方面开展课例研讨活动。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逐步优化、选择和创新富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或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打造特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达到形成特色品牌课程的目的。
3.完善多方评价
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指学习态度、练习效果),确定标准,通过量表落实到每节课、每首乐曲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课程和老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日常听课、比赛,以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
(三)多方联动,打造特色
1.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凸显以美育(双风琴课程)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学校新建了电子管风琴智慧教室,购置了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制作了品牌logo;美化了表演舞台;每周三开设“心动旋律”栏目,选播名家名曲丰富孩子的欣赏体验。这些做法都亮出了特色,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的独特风格。
2.特色队伍建设
一是学生队伍,在普及口风琴的基础上,形成梯队,选拔优秀学生学习双排键电子琴,打造一支具有表演展示能力的学生器乐演奏队伍,我校“双风琴表演队”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进行现场展示;二是教师队伍,我们与重师音乐学院合作,引进高校优秀资源,丰富专业教师队伍,加大教师培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建立了一支高素质、有特长的教师队伍。
3.特色活动开展
积极开展以双风琴为特色的艺术活动,搭建师生展示平台。一是每节音乐课课前三分钟的“心动小舞台”:以学生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展示活动,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二是每月一次在校门门厅处开展的班级表演的“心动舞台”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开放,由每个班级学生自愿报名,音乐老师参与节目的审核、指导和排练;三是每年艺术节的“班级口风琴展评活动”,主题为“同奏一首歌”,每个年级各班均演奏同一首曲目,由音乐教师在所在年级的音乐教材内容中选取,班主任协助排练,评委由各个年级每班一名家长代表和一名校级干部组成,每个年级评出一、二等奖,成为班级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的后期打算
通过开展“新时代背景下双风琴校本课程品牌化建设”实践,我校师生在市区级各项比赛中荣获佳绩,特别是学生参加艺术测评,成绩在区域内领先,学校的艺术特色品牌也逐步形成,后续我们还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努力。
(一)向课题研究借力
借助已立项的相关市级课题进一步展开教学研究,邀请专家到校指导课程品牌化建设课题研究,参与课题论证,改进研究方法,及时调整研究思路,提高研究实效;组织研究人员学习、借鉴、消化已有理论成果,研究过程注重专业性、理论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提炼双风琴品牌课程建设成果集(含影视资料)。
(二)向同类学校借力
邀请区域音乐教师加入进来,成为我们的联盟校、实验校,把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实践检验,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策略,搜集教师教学个案,集合成案例群;并围绕双风琴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加强校际交流;加强课程活动宣传,引领区域学校发展,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更大的影响。
(三)向专业人士借力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
一、引言
(一)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概说
“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在总结多年来五年制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五年制班主任的一线教学管理实践,创设的一门“新课程”。素质养成教育课的课程目标是:逐步培养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素质养成教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例如,任课教师(班主任)以班会的形式处理班级近期事务;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或者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等;带领学生开展室外文体活动、体育竞赛、参观游览活动等等。
(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1、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其进行素质养成教育(逐渐纠正其学习、生活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学习成绩)迫在眉睫。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之前由于家庭、学校影响而形成的一些不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量存在。因此,面对这样一些学生,五年制高职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尽快了解学生,教导和帮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待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之后再开展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2、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1)有利于更好地达成五年制高职教育目标。在五年制高职这五年的学习中,一般是分为两个阶段,即相当于中职或高中的阶段和相当于大专的阶段。总体而言,前一阶段更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2)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学生管理工作。便于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情绪疏导,进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可以直接与老师对话,表达自己的诉求,反馈自己对于学习和管理的意见。(3)有利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各科成绩。在素质养成教育课的教学中,课程任课教师就是负责学生管理的班主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和示范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教师的这种独特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正确引领整个班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模式
1、课程目标。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2、课程标准。其一,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情况,把握其思想动向,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学习时政热点、相关政策法规等,提高其政治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新时代特点,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其二,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化基础知识等;提升相关能力,例如,基础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等。其三,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体育课程要求,让学生达到一般健康的体质标准;及时发现、解决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课程设置。五年制高职第一学年每周开设素质养成教育课4学时;第二学年每周课时数可适量减少为2学时。因为本课程要总结一周来学生情况并开展评议,所以有2节课需要放在一周的最后一天(周五),最好是本周课程的最后两节。如果本课程一周4学时,则周五上一次课(2学时),与其间隔一天多再上一次课(2学时)。如果本课程一周2学时,则放在周五上课(2学时)。
(二)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结合日常生活组织学生学习时政热点、相关政策法规等,提高其政治意识。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结合生活中的道德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正能量,结合新时代特点,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教师教授学生一些浅易的文学、艺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学习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等基础知识;除此之外,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能力的锻炼,例如,基础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等。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开展体育活动训练,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2、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任课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文化知识、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内容时,应采用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2)互动式教学。本课程中的文学、艺术赏析的内容,道德修养方面的讨论,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调研及解决的内容,班级管理、处理班务等活动的开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最终完成课程相关目标和任务。(3)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又分为教室内实践教学和教室外实践教学。教室内实践教学包括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普通话及口才交际训练、各种艺术方面的创作和训练、手工制作等,学生在教室内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教室外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体育训练及比赛、外出参观考察活动等。3、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随即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核评价。每学期结束,教师将本学期课程中学生的各项评价成绩综合,即得到学生本学期本课程的综合成绩。有些教学内容的效果评价不便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价方法,例如,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考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等,一般采取“相对评价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及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我们应该依据课程目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和恰当;通过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观摩,对其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给予合适的评价;通过查看学生的教学反馈,了解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周学时设置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通过五年制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调研,发现师生反映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即:原定的是五年制高职第一年的两个学期,每周开设2学时;第二年的两个学期,每周开设4学时。后来又改成了两学年每周都开设2学时。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周学时设置仍然不够合理,遂改成了前述课程设置的内容。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的课程设置是较为恰当的。
(二)教学效果的问题和对策
从调研情况看,部分学生反馈说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内容形式呆板、变化很少,甚至个别任课教师把素质养成教育课简单地当作“班会课”来上。这反映出个别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没有按照课程目标开展教学,授课计划和内容不符合课程要求,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要求任课教师依照教学目标,根据授课计划和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教材建设的问题及设想
由于本课程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文化、管理、心理等多个学科和方面,课程建设处于探索期,所以至今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然而,教材编写这项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我校正在组织相关教师进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编委会老师的研究探索和沟通协调,我们确定了编写教材的原则:一是教材内容涵盖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教育、中外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和本地特色。二是结合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教材内容编写做到贴近学生、注重引导、深入浅出、层次分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三是明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及能力、身心健康素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四、结论
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在我校已经开设3年时间,从教学实践和师生的反馈来看,本课程能够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素质、文化知识及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为基础的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逐步养成,基本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一)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筹划工作
1、目的不够全面
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教师、园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其主要表现为:
(1)教师的认识
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因为幼儿园领导的要求,并且把家长开放日活动作为自己班级工作的一部分来安排,也有的是并注意考虑家长的需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依法治教的今天,只有少数教师认识到实行家长开放日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法规和政策。而且,多数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想“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了解我们老师”,“了解教师的工作”,“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面的情况”,“听听家长的要求”,“给家长一些指导”……可见,教师基本上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认为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能给家长带来各种各样的益处。
(2)园长的认识
大多数幼儿园园长认为: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密切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向家长和社区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育儿知识,争取家长和社区支持幼儿园工作”,“领导和组织行政工作,包括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和奖惩[1]”。可见,在幼儿园园长看来,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工作计划,满足家长的要求。
(3)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的认识
多数幼教工作者认为,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第一是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第二是为了让双职工的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第三是为了维护家长的知情权。可见,多数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是从家长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益处的。总的来说教师、园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表现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也是为了依法治教,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法规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为了使家长受益,而且也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2、准备热情度低
(1)教师的准备工作
通过对教师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准备工作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材料;通知每位家长;告诉全班幼儿。
(2)园长的准备工作
通过对园长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准备工作调查,我们发现,园长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开放内容;审查活动安排;满足物质需求;提前通知家长;预先实地检查。综合上述,我们发现,教师和园长虽然都为家长开放日活动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但却都是“通知”家长来观看,而不是“邀请”家长来参与,因而显得不够热情、友好。
3、计划不够开放
(1)计划的制定
幼儿园在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计划的制定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制定:先是园长或副园长带着制定,然后是年级(组)制定,最后是班级教师讨论。上层园部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大计划,中层年级组制定小计划,下层班级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另一种是由下而上制定: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从教师上传到年级组;另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从教师上传到园领导。由下而上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计划,对班级活动的计划实行的是二级管理。还有一种是上下循环制定:任课教师把计划给分管家长工作的教研组长看看,他们都认可了以后,再给园长看,园长再整合一下,能提建议的,园长就提提建议,园长认为可以了,教师就按计划操作了。任可教师开始分工,把开课任务分给各个年级教研组长;各个年级教研组长负责把每个班级教师的教案和资料收上来,预审一下,再给任课教师。
(2)计划的改变
大多数教师认为,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因为“预设的活动是比较稳定的”;但计划可能会有一点微调,一是因为教研活动需要你调整。“一般不会改变,教学活动计划要在年级组里商量,不是很好的教学活动计划才会改变”。二是因为特殊事件迫使你调整。“一般不会改变,除了特殊情况”,如“根据天气情况,作些调整”。三是因为幼儿发展促使你调整。“计划基本上都不会改变,一般来讲整个园的计划都不会改变,但具体的活动方案里面会有点小改变。现在是主题式的活动,我们有可能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在走、在变动,我们老师要根据孩子发展到什么程度,来调整计划,但活动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完成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四是因为领导审查帮助你调整。“大的计划都不会改变,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地方会改变,像你写的计划、制定的目标有哪一点不符要求,园长或副园长会加上几个字,帮你改一下,让目标切实可行”。大多数园长认为,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变的只是时间问题,内容、形式都不会变”,或者是在其他方面进行“小的调整,比如,园长看了计划以后,发现不稳妥的地方,园长就会变化的。在正式活动开展之前,会不断完善计划”。制定好的计划“改变的比较少,因为教师对幼儿比较了解,对家长也比较了解,况且计划又是通过‘家委会’制定”的。
有上述可见:在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举行之前,家长很少参与计划的制订工作。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只是偶尔地会随着“试教”或“幼儿”、“天气”、“活动”、“家长”、“领导”等因素的变化而做一点微调。
4、安排轻视家长
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本意是要让家长、学生、学校互动,但是,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基本上处于观众的角色,学校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安排上,大多以家长工作较忙,没有时间为由,没有让家长参与活动中,在各种活动中难以找到家长的影子。可见幼儿园在安排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现行幼儿园没能像重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那样,来重视家长的角色和作用。
5、方案比较片面
当前的家长活动日方案比较片面,特别表现在,方案中的准备阶段和活动当天的规划。在准备阶段,准备工作是比较细致的,既包括了班级的活动设计和环境布置,又包括了向家长发放通知单和问卷、做好欢迎家长的黑板,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吸纳家长参与到集体备课和环境布置中去。活动当天的规划中,整体的布局是比较规范的,要求各班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环节的安排是比较全面的,要求各班做好家长的签到工作,摆放好家长的座位,向家长介绍学习活动的目标,记录好家长的反馈,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家长置于旁观静坐的“死角”,只能“在各走廊、底楼”来“观摩”孩子的一些活动,这样,家长就会处在完全被动的服从地位,而难以萌发主人翁的意识。
可见教师在设计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的时候,较为忽视家长这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6、环境不够丰富
当前,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环境布置上,内容显得单薄,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成为班级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组织者,还没有能“通过在墙上和教室走道做些布置”、“对教室里的课桌、椅子和其他的设施的摆设”、“对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侧面进行精心地策划”来创造“一种气氛”,以激发家长参与开放日活动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当家长来到班级的时候,他们既看不到任何欢迎他们的标语,也看不到教师对活动的具体说明。这些都体现出来,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在环境设置方面考略还不够周全。
(二)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实施过程
1、时间不太适宜
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活动的时间未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幼儿园基本上是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每次开放的时间主要为上午半天。然而现行幼儿园的一些做法和家长的需要还不完全相吻合,这一方面表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频率上:教师和园长的做法虽然比较相似,主要是“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但是这与家长的期待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为家长希望幼儿园“每月”向他们开放1次活动。可见,家长对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的频率不够满意,期望能增加开放日活动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持续时间上:教师和园长的做法虽然几乎完全相同,把“上午半天”的时间都用于开放活动,但这与家长的需要还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家长期望开放日活动持续的时间为“2小时”。可见,家长对开放日活动持续的时间也不满意,希望能缩短开放日活动的持续时间。
2、场所较为局限
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活动的空间,从园内场地来讲,较多地利用了本班的教室,较少地利用了班外场所;从园内外场地来讲,较多地利用了园内场所,较少地利用了园外场所。可见,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空间还局限在幼儿园内部、班级内部而没有充分利用园外的各种场所(如家长工作场所、社区场所)。
3、组织比较单调
研究教师、研究园长和研究现场都证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班级教师,大多数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组织只存在于教育者内部的研究,而以“家长工作忙”为由,没有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的组织中来。但是,家长却认为开放日活动应该由“教师和家长”来共同组织。可见,现行幼儿园的做法和家长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4、结构自由度小
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相互结合
园时的区角活动、桌面游戏属于静态活动,接下来的早操、早锻炼、户外游戏、体育活动属于动态活动,随后的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有入厕、点心等静态活动;就两个教学活动来讲,第一个教学活动偏重于静态活动,第二个活动偏重于动态活动;此后是午餐午睡等静态活动。
(2)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相互配合
这些教师基本上都能做到:主班时(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配班时,和主班教师密切合作,辅助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合班时(如来园活动、户外活动),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现了教师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3)没有向家长表示欢迎和致谢
几乎所有教师都没有在活动前向家长表示欢迎,在活动后向家长表示感谢,因而未能强化家长来访的意识、参教的行为,错失了与家长紧密合作的许多良机。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幼儿园能较为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并适当地考虑到家长的需要,做到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这是值得称道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幼儿园还存在着教师间接指导的活动较少、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较少、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较少等多种问题。
5、重点失之偏颇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大多数学校是把其当做是另类的教学活动来开展,这就使得,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重点放在了,如何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幼儿园学生的特点,幼儿园学生在学校中,并不仅仅是死板的学习知识,他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种游戏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家长活动日将教学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忽视游戏活动的做法也使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无法全面了解。
6、媒体不够充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发挥实物和教具的作用。
教师都能注意通过创造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开始尝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个别教师已把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技能尚不够熟练,还有待提高。
(3)注意发挥家庭和家长的作用。
教师较能注意调动家长为班级提供普通的教学资源和特殊的教学资源的积极性,这样,既弥补了幼儿园教学资源的不足,又实现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可见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幼儿园没有充分运用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致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方式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7、难题认识偏差
教师对祖辈家长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不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而没有发现其有利的一面,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这也表现出教师对家庭系统理论认识不够,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包括着相互联系的成员,每个成员都会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边界”、“角色”、“规则”、“等级”、“气氛”、“平衡”等几个特征。
8、参与不够均衡
(1)在开放日活动中,父亲的出席率不高,远低于母亲。
研究者在统计158位幼儿园家长在选择“您的孩子怎么称呼您”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53%的家长(83位)为幼儿的“妈妈”,19%的家长(30位)为幼儿的“爸爸”,12%的家长(19位)为幼儿的“奶奶”,7%的家长(11位)为幼儿的“外婆”,4%的家长(6位)分别为幼儿的“外公”、“其他人”,2%的家长(3位)为幼儿的“爷爷”。可见,家长集体中以父母辈家长为主,祖父母辈家长为辅:父辈家长与祖辈家长相比而言,父辈家长参与的更多;父亲与母亲相比而言,母亲参与的更多;男性家长与女性家长相比而言,女性家长参与的更多。
(2)在开放日活动中,家长的自主权不大,基本上是听从教师的指挥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绝大多数家长多是听从教师安排,跟随着幼儿从一个活动环节转换到另一个活动环节;观看幼儿的各种活动。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3)在开放日活动中,经常给幼儿园义务帮忙的家长不多
研究者在统计158位幼儿园家长在回答“您在孩子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过忙做过事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50%的家长(79位)选择了“有时”,19%的家长(30位)选择了“没有”,18%的家长(29位)选择了“经常”,13%的家长(20位)选择了“总是”。可见,只有不足1/3的家长能常在孩子班级的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忙做事。
9、指导焦点欠准
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园长指导焦点欠准主要体现在:
(1)园长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对教师的指导少于对教师的观察。
(2)园长在指导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师和活动上,忽视了对儿童应有的关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园长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一半以上的园长都会对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多次、多角度的观察,但是,很少有园长对教师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指导。而且,园长对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上、活动的设计上和实施上,而儿童的年龄特点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绩效评价
1、主体自评不足
大多数教师没有对自己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评价,自评力度不够。教师这个传统的被评价者现在已发展成为一名评价者,这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开放日活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教师只居第二位,仍有较多的教师处于消极地被评价的地位,这些教师难于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反思。
2、指标比较单一
评价是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开放日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在评价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家长这个评价主体是使用幼儿园事先制定好的评价表,按照评价表上的具体指标来对“教师”或“幼儿”、“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表现出了当前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指标的两点问题:
(1)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评价指标都是由幼儿园单方面制定的,家长没有参与其中。
(2)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指标的使用者只是家长一方,园长、教师、幼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都没有加以运用。
3、策略重点偏移
教师是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园长不仅注意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计划、环境创设等方面来评价教师,而且还能从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互动等方面来评价教师;园长不仅能采用观察法,来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还能通过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来对教师在活动前、活动后的各种教育教学计划、反思资料进行评价。但是,园长在评价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师身上而不是幼儿身上,轻视从幼儿的学来看教师的教。同时,园长在对家长的评价有失偏颇,多数园长认为对家长开放活动和对同行开放活动是不同的,一因家长重结果,同行重过程;二因家长不是专家,同行是专家。
4、结果问题较多
其他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存在着机械性(开放日活动的时间主要是放在学期初,重点是向新生家长开放;或者是放学期末多,重在向家长汇报)、表演性(把家长开放日活动看作是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的风采,汇报幼儿的学习成果,导致了某些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出现)、指令性(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幼儿园的行政命令,教师自愿开放、自主决定的比较少)、单向性(开放活动往往是由幼儿园、教师单方面设计、组织、开展的,还没有让家长参与到这些环节中来)、统一性(因为是向全园或全班家长开放,园长或教师同时要面对几百个或几十个家长,所以既难以考虑到来访家长的群体特征,也难以与到场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片面性(向家长开放的内容不够全面,主要是让家长看上课这种教学活动,因而忽视了让家长看孩子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等问题,需要加以矫正。
(四)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价值取向
1、地位比较低下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不论是在教研活动中还是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还没有得到幼儿教育教研员和科研员的应有的重视。
(1)家长开放日活动还没有成为幼教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教育教研员都认为家长开放日活动不是自己组织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因为幼教教研活动主要是研究如何使用幼儿园教材,如何向家长传递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因为只在特定情景下,才强调家长工作的重要性。
(2)家长开放日活动也还没有成为幼教科研员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教育科研员都说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不是自己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因为科研活动的面很广,研究的课题很多;二是因为开放日活动的研究课题题目太小,难以深入研究;三是因为开放日活动是面向家长群体的活动,难以解决个别家长的具体问题。
2、特征重表演性
不论是教师、园长的观点,还是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的观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观点既相互印证,也深化了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其它形式家长工作相比的强势所在: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直观地呈现在家长的面前,让家长有多种机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多向沟通和互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平时活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竭力向家长展示其优异的一面,隐藏其不良的一面,而没有真实地向家长呈现其全貌。
3、伙伴观念陈旧
幼儿园、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没有得到幼教工作者的拥护和赞成,幼教工作者的观点滞后于家长的观点。
(1)大多数教师不赞成“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
具调查,虽然有九成以上的教师不仅赞成“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的观点(98%),而且还赞成“教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的观点(92%),但却只有不到四成的教师赞成“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39%)。可见,教师对“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教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这三种观点的赞成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大多数园长也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
具调查,虽然有八成以上的园长不仅拥护“幼儿园和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的观点(94%),而且还拥护“幼儿园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的观点(87%),但却只有三成的园长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30%)。可见,园长对“幼儿园和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这三种观点的赞成率也在逐渐减少。
4、失败轻视幼儿
教师、园长和其他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决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成功因素首先是家长,如家长是否满意;其次是教师,如活动是否顺利;最后是幼儿,如幼儿是否开心。这证明了我国幼儿园教师、园长特别是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成功与否的制约作用。
5、设想不够合理
一些园长认为未来的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一方面要满足家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家长的干扰。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如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的需要),可通过丰富开放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变开放日活动的时间(如放在双休日)、培训与利用家长等手段来实现。为了防止家长的干扰(如干扰孩子、干扰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如在班级安装摄像设备)、规范家长的言行来达到。
6、改革困难较多
幼教工作者大都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认为这既没必要也没可能,因为它会使幼儿园受到家长等多种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
(1)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妨碍教师的教学,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幼儿的情绪,降低家长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幼儿园物质条件较差,班级幼儿人数较多,教学秩序也会受到影响。
(2)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众多园长强烈地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给幼儿园的管理带来困难,况且家长还没有提出这种要求,再者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还没有达成一致;另一方面还被众多园长强烈地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家长还没有这种需要,家长也会影响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还不高。
(3)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幼儿园工作的正常运行,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降低活动的效果,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变得更难;另一方面还被这些幼教工作者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师资水平、家长素质都有局限性。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和家长对管理的理解不同
家长作为当代世界的中国人,伴随着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和自由、公平竞争的意识的增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日益强烈,他们已不满足于在家庭教育中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来教养孩子,所以还期望在幼儿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享有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要求幼儿园天天向他们开放就是一真实写照;而幼儿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既难以摆脱“师道尊严”的长久影响,又难以打破“独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所以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满足于现在的封闭式的管理状态,不希望幼儿园天天向家长开放。
(二)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同
教师和家长对教育各方面的认识都还存在着分歧,这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幼儿园教育是要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的,要为幼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不是“为国教子”,而是“为子教子”、“为家教子”,所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必须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家长则认为智育、美育更重要,且在智育中,又看重教会孩子数数、识字。再次表现在对教育途径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幼儿喜欢游戏,应该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而家长则认为,游戏就是玩耍,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大好时光。最后表现在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对幼儿要正面引导、表扬鼓励为主,而家长则认为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严加管教。正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所以不赞成幼儿园天天向家长开放,以免家长影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和家长与幼儿的交往不同
开放日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在与幼儿交往时,存在着差别,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往的对象不同。家长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围着自己的孩子转,而教师则要和平常一样,注意关心全班的每一个幼儿,不让任何一个幼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并尽力为每个幼儿提供最好的条件。二是交往的方式不同。由于家长和幼儿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在和幼儿相互交往时,主要是以冲动的、情感的方式进行的,而教师和儿童则没有这种先天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和幼儿相互作用时,主要是以冷静的、理性的方式进行的。由此可知,开放日活动使教师感受到他们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行为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就不拥护天天向家长开放活动。
(四)教师和家长所承受的压力不同
由于家长开放日活动都是教师唱主角,家长当配角,所以教师和家长所承受的身心压力就截然不同,相比来讲,教师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多于、大于家长。在开放日活动前,教师是设计者,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活动,还要迎合家长的需要,否则就可能是出力不讨好;而家长则是被通知者,接受教师的通知,按时来参加就可以了。在开放日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还生怕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而家长则是旁观者,像个普通的观众,倾听、观看活动就可以了。在开放日活动后,家长是评价者,他们对活动进行评价;而教师则是被评价者,要接受家长的评价,尽管家长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由此可见,开放日活动的实践使教师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因而就不赞成天天向家长开放活动。
三、改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相关建议
(一)对管理机构的建议
1、完善幼儿教育法规
1996年,国家教委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八章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第四十九条”里,明确指出:“应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幼儿园可实行对家长开放日的制度”[1]。这一法规的出台,勿庸置疑对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14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幼儿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就很有必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组织不同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读这一法规,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然后集思广益,把大家的建议归纳起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使这一法规能得到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
2、贯彻幼儿教育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促使广大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并注意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要全面调动家长支持教育、参与教育、评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与幼儿园协调一致地教育幼儿,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落实课程改革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幼儿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这一法规,全面认识变革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的必要性,深刻领会吸引家长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运作的可行性,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执行儿童教育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传媒,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的原则,使幼儿园能够更加重视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和教育观,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二)对评估机构的建议
1、反思我国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地幼儿教育评估机构或评估专家小组,应当反思自己的评审标准,并对评审标准进行修改,适当增加一些“家庭”的条目,补充一些“家庭”的内容,并使之更加具体化,更具有操作性,真正发挥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杠杆作用,以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借鉴国外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2006年9月,美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开始运用新的《幼儿教育机构标准和认证指标》,具分析美国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具有:体系比较完整,定性评价明显;指标比较细化,操作较为简便;家庭指标较多,联系较为紧密;家庭地位较高,突显家庭重要等特点。因此:我国幼儿教育评估机构或评估专家小组可以借鉴美国评价早期教育机构的标准,来完善对示范幼儿园评审标准、托幼园所办学等级标准的构建,以引导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逐步走向经常化和日常化。
3、建立科学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幼儿教育评估机构应该从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目标和体系、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来制定科学地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以实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最优化。具体要做到: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多元性评价;重视互动性评价;重视自主性评价。
(三)对科研机构的建议
1、加强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1)广泛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不仅要研究后现代课程论、社会互动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价值,而且还要研究家庭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层次需要理论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意义,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为家长开放日活动搭建广阔的理论平台。
(2)深入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不仅要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而且还要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以指导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2、关注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实证研究
(1)开展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要深入实际,与不同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密切配合,就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为家长开放日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感性的研究经验。
(2)开展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要进入幼儿园,与园长、教师、家长一起进行实验研究,例如,对教师的教育经验或教育能力与家长的参与水平或参与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对家长的参与水平或参与策略与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特点、规律和效益,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质量的提高提供系统的研究经验。
3、重视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交流活动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类型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为幼教工作者搭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强化幼教工作者研究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行为,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即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各种参与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又可以通过中文图书期刊、互联网、外文图书期刊、国内年会、国际论坛、专题研讨会等不同的形式,把我国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促使国内、国际同行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共同探索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完善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四)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承担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不同学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师资培养和培训课程的结构,增设“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课程,并定为必修课,以保证落到实处,或在相关的必修课程中加大“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内容的比重,并增加课时量,使幼教工作者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就具备了与家长进行交往和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在职培训而不断提高与家长交流和分享的各种技能技巧。
2、改革教学方法
要保证所设置的课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改进教师培养(培训)的方法。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类别的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中,不能片面强调通过集中讲授的“讲师团”方式,向学生(学员)传递系统的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学生(学员)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而应提倡通过小组研讨、录像分析、现场观摩、亲身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学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采用:反思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对话式教学。
3、改革考核方式
(1)完善学生(学员)评价教师的内容和形式
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该树立“以学生(学员)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对学生(学员)评教的量表加以修改,重视对教师特殊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学员)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使评教结果更加透明化,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员)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2)优化教师评价学生(学员)的内容和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教师对学生和学员(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学员)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由平时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部分构成的;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查,主要是依据学生(学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情况来决定的,约占40%,期末考试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学员)完成教师设计的闭卷试题情况来决定的,约占60%。可见,对学生(学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形式来进行的,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记忆能力,这种现象应该加以改变,以提高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具体来说需要:重视考查口语能力;倡导实行开卷考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五)对幼儿园的建议
1、发展和家庭的伙伴关系
(1)正确认识伙伴关系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和家长的不同优势,承认家长的教育地位和教育权利,理解家长的教育需要,尊重家长的教育决定;不把家长看成敌对者、局外人,而把家长看成同盟者、合伙人。这样,当“教师把家长看作是保育和教育儿童的真正伙伴”时,“家长就会经常来观看和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幼儿园和班级就会在任何时候都对家长开放,鼓励家长无论何时有空都可以来访参观[1]”。
(2)发展巩固伙伴关系
要使伙伴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幼儿园就必须为了儿童的利益而坚持不懈地与家庭合作。
幼儿园可以把儿童的学习活动、班级的课程改革活动、年级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与家庭开展合作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吸引家长的广泛参与,使伙伴关系从普通的公共关系活动转变为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要鼓励教师经常与家长交往,并为教师创造实践这些行为的机会,使伙伴关系从幼稚、不完善走向成熟、理想化。
2、完善向家庭开放的政策
(1)提高幼教工作者的认识
园长、教师应该打消“家长随时来访参观,会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等顾虑和担忧,以开放的思想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面向家长开放的政策,相信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幼儿园和家庭友好关系的发展,增加与家长交往的时机,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和游戏活动的重要性。
(2)增强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园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讲座”、“家长会”、“家园小报”、“家长园地”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开放政策,使家长认识到:他们也是幼儿园的主人,幼儿园也是他们的家;幼儿园和班级的大门始终向他们敞开,他们任何时候来访和参观都是受欢迎的;他们的感受和见解对园长、对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幼儿园就是在剥夺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关闭与家长合作的重要通道,失去与家长互动的许多大好时机。
3、提高园本教研活动质量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深入改革,需要优质的园本教研活动来支撑。为了提高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幼儿园可从:形成崇尚教研的氛围;打造热爱教研的团队;开展独特的教研活动;支持教师的教学探索几个方面入手。
4、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指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支持学校教育目的和儿童学习或发展的任何人”[1],他们是不拿报酬的。“‘志愿社会服务’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家长志愿服务是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今天仍被众多的幼儿教育机构所采用保教工作者鼓励并欢迎家长来到班级帮忙或参加特别的活动,家长们也都乐于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为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情感。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效仿。
1.城市大学独特的办学形式需要教学团队的建立。
城市大学主要是建立在原温州电大办学基础上的。电大是系统办学,分级管理的。它采用逐级传递式和分布式教学的教学组织模式,尽管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命题、统一的考试时间,但各级电大并没有行政上和财政上的必然联系,因此,电大的各类教师,包括教材主编、主持教师、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等,一直是以一种松散的、类似教学团队的形式存在着。温州城市大学延续了这种办学形式,也就是说城市大学不是单独的集中在一个校园内进行教学(在市内就有四个校区和若干个社区学习苑构成)。它是通过市总校、县社区学院(分院)、中心镇或街道教学中心、社区或企业教学点(学习苑)等四级教育网络进行教学的。这种分布式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师之间联系松散,教师各自为战、基层学校专业力量不足,人员短缺,信息闭塞,沟通不畅等问题。这种单兵作战的教学特点,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而且也表现在教研活动、课题探讨和课程建设上。如老年教育“计算机基础操作”课程建设,申报该课程建设的就有12个团队,内容大同小异,团队人员相互交叉,明显缺少沟通、协调和合作。随着城市大学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单兵作战的教学特点,已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近年来,县(市、区)级学院、教学中心,要求加强教师之间相互沟通、支援和调剂的呼声越来越强。构建教学团队,可以有效地汇聚全市教师资源,统一配置教师资源,加强教学过程的落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队伍的现状要求建立教学团队。
根据2013年上半年全市在编在岗教师基本情况调研数据表明:全市近3年参加面授教学的有136名教师,而全市需要面授教学的学生(不包括远程教育和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有15532人,师生比是1:114。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只能依靠外聘教师。如2013年秋学期,本校需要面授的开放教育学生有3534人,开出课程数317门,全日制脱产生432人,开出课程86门,校内专兼职教师55人,外聘教师80人,合计133人,教师人均授课3门,部分课程因无教师,只得作为自学课。市本级老年学员5715人,开出班级数97个,校内教师7人,外聘教师139人。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县级学院校内任课教师因无法支付课酬,依赖外聘教师会越来越严重。很显然,单纯靠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是明显不够的,但如果汇集全市系统教师资源,情况就有所不同。以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这门课程为例,教学计划暂定为三年,共6个学期,每学期15次,30个学时,任课教师至少需要有6个。市本级可以上课的中文教师有4人,能上老年教育课程的可能只有1、2个,但如果建立“诗词欣赏”课程教学团队,集全市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一体,那么师资力量就不同了,据统计全市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8人,助教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再补充几位校外资深教师,形成合力,就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3.教育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要求建立教学团队。
温州城市大学是一所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各类成人教育的新型的开放性大学。它不仅要承担各类教育的面授教学任务,还承担“全市终身教育学习网站和老年教育网络课堂”的开发、维护和运行,以及所有开出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多样而富有挑战性,学员学习方式的选择空间,将大大的改变和拓宽。对于一门课程或同一个知识点,不仅要求提供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还应提供手机资源、网络资源等,这样才可以为学员学习提供多种选择,因此仅凭个人的力量或依赖外聘教师,特别是那些仍然利用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进行教学的教师,是难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也不能满足学员学习的多种选择。因此只有组建一支特长各异、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形成有效的合力机制,引导和帮助外聘教师熟悉城大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二、教学团队建设路径初探
本文主要以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诗词欣赏”课程教学团队是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课程的数名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老年学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教学团队将充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课件制作技能及角色协同工作,达到完成教材编写,实施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老年学员审美能力的共同目标。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组织,成员之间不仅要经常互通信息,交流经验,而且需要自我学习与互相学习,以求超越自我,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教材编写能力和教学能力。自申报老年教育学习苑课程建设课题以来,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深入研究老年教育“诗词欣赏”课程的需求特征。
老年教育对温州城市大学大部分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因此我们在组建“诗词欣赏”课程教学团队之前,对“诗词欣赏”班级的学员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55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1%。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我们认为老年教育有如下特征:老年性;差异性;目的性明确;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安排;自主性。
2.明确课程教学团队的目标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