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文1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窗口,是促成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理解不全面。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以及为什么要参加社会实践没有清楚的认识,社会实践随意性比较大。受到长期传统的生活成长理念的影响,很多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学习模式,十分关注立足于校园中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动手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与提升尤其缺乏重视。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社会实践这样一个综合锻炼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平台缺乏足够的认识,目的不明确,准备不充分,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形式化的现象,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多以参观、访问为主,缺乏创新意识与竞争观念,实践内容设置有待科学化,使之能够满足不同年级和专业的需要,并与时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相适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优化实践模式,在校内外专业教师指导下,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使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课题调研、实践基地建设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以及各企业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现今虽然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和保障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能落实的情况。

4、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深。目前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但一些高校只重视实践内容与社会大环境的结合,没有从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特点出发,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活动,这样,参加实践的学生就缺少去探究活动意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活动安排等方面,存在“为了实践而实践”的现象,活动结束后不能有效地总结或者只是流于形式的总结,指导老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缺少“借题发挥”式的具体教育,这些都将造成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挖掘不够深刻,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1、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三生教育”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过程。高校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实践是最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三生教育”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大学生在寒暑假走出校园,了解与服务社会,并在这种真实的社会体验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爱心、责任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并构建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丰富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三生教育”是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它从点滴入手,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入“三生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存技能,把握生存规律,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适应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从而大大丰富了社会实践的深刻内涵,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兴趣不大,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了某些形式化现象的出现。“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中推进“三生教育”工作的途径

1、丰富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是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不断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真正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并在日常教育中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动员与培训工作,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有清楚的认识,激励大学生更广泛更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之中,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自主性。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包括军事训练、自救培训、消防演练、公益活动等等,“三生教育”的融入能够很大程度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内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得社会实践更贴近生活,更能激起广大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并从理论上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从实践上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文2

大学生参加高等院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亲身接触社会、深入社会,而且还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及目的,探讨了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重要性

引言

高等艺术院校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政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此,如何培养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重点研究的课题。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对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一、社会实践的作用及目的

1.社会实践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外实习或者假期实习,一般在校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的知识比较了解,但是很少真正接触社会[1]。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向职场过渡做准备,以此增强学生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实践实践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对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2.社会实践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展示自身的优势,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达到取长补短。

二、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在思想政治方面,大学生能够深入实践学习,对激发学生积态度有着良好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亲身接触到实践社会,更深入的了解当前社会人们工作与生活,更好的与社会人民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社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树立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

2.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角色转变

高等艺术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对大学生的社会教师转变起着推动作用,为学生走向社会的转型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交际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同时提升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明确的方向。

3.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在校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能提升自身所学专业水平。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且发挥自身的特长,取长补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乐感,以及技能水平。

4.社会实践过程促进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让学生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起来,使高等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的服务理念得到强化,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提出新的理念[2]。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推动艺术教育深入改革,为高等艺术院校定位明确目标,推动高等艺术院校更好的发展。

5.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得到提升,而且学生通过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师,应当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教基础,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促进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6.促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与社会之间搭建了一座桥,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3]。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践,将所学生的知识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巩固在校内所学的知识,还能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提供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良好作用,其最能展示学生的特长。而且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注重艺术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积极地推动作用[4]。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耿晖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华林.试论情感教育在高等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视角[J].传承,2013,04:40-42.

[2]秦记洪.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路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08:185-188.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文3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由实践与认知的关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同时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进行各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忽视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价值导向,从而导致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得不到有效、持久地开展[1]。因此,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目前,学术界给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是高校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理论知识,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实践、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并保障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2]。

1.思想导向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错误和不足。一是实践中缺乏科学的理论学习和指导。二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以点代面”。从实践的时间和范围来看,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是对社会局部范围的“抽样调查”。目前,各高校有着明确的目的去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不可否认,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目标和态度,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完全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部分学生带着“玩”的态度参与其中,导致学生自身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还给实践单位留下不良印象,影响高校声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导向作用,既涵盖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也包括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导向。

2.行为凝聚

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凝聚作用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齐心协力地为实现目标而一致行动。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思想认识的凝聚,能够统一认识,避免在活动中出现不和谐因素,削弱实践活动效果。二是对潜在能力的凝聚,在各项社会实践中能够激发大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潜在能力,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3.意志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激励作用,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在能够激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具体表现在:一是当社会实践活动遇到困难时,能激发大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二是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困难实现目标后产生的自我成就感,能够激发出大学生为更高目标而奋斗的内在动力。三是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功案例,带给未参与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教育,鼓舞更多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覆盖面小

多元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的差异。高校集中开展的实践活动基本不存在“盲区”,如学校组织举办的志愿者服务和各种认知实习等活动;而对于暑期进行的社会调查、义务家教、校外的勤工助学、学生自行联系的专业实习等,存在实践“盲区”现象且实践效果不佳,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鞭长莫及。

2.针对性弱

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形式主义的宣传教育,尽管也累了力气,但收不到效果,达不到目的。”[3]通常在高校,会以号召的形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前进行宣传动员。但是,不同学科学生之间、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他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态度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差别很大,有不同的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和教育,简单的号召形式会出现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3.贯彻性差

贯彻性差是指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贯穿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发起、实施、总结、宣传等四个环节,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参与形式,有些院校甚至省略了集体动员,简单地把活动文件下发给学生;在实施阶段,校级重点实践团队配备了指导教师,能较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学生自发组建的团队则缺乏一定的指导和教育;在总结阶段,多数高校将重心放在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上,忽视了最重要的交流和推广阶段,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涉及的领域,增强社会实践的教育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5]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体现在现实活动中,也是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有效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应加强理论研究,将累积的经验提高到理论层次上来,丰富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是要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事实经验。二是要扩大研究范围,关注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将其充分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重点针对工作的薄弱环节,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成熟的理论体系。

2.完善组织工作

目前,高校中多数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概念模糊不清,更不用谈怎样去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必须首先教给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解析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详细讲解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和活动方案,深入广泛地加强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6]社会实践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性、德育性和应用性三类;不同的课程结构,可分为单一性、复合型和综合性实践课程等。不同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内容不尽相同,一种是在专业教学中,为加强理论知识教学而开展的辅助性教学课程,还有一种是学生从社会实践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性教学课程。

3.健全队伍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远远不够,必须全面提高能够适应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指导教师的自身素养。(1)提高政治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观点,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等贯穿其中。指导教师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点是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走向积极、正确方向的前提。指导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和责任意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善于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掌握大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思想领域的具体矛盾性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深入和有效地接受。(2)加强理论素质。指导教师的理论素质主要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三部分组成。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涉及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多学科知识,还要熟悉和掌握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等。(3)完善人格素质。指导教师的良好人格素质,能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形式为手段,同时更以人格感染为动力,指导教师的人格素质对其所宣讲的教育内容和实践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形式的效力。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身体力行所倡导和传导的道德规范,才能更大程度地影响和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4)提升能力素质。指导教师的能力素质指的是将其理论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指导教师要充分明确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提高在实践活动中传授大学生能够切实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掌握和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探索新思路,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够有新发现、新见解和新突破。(5)增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指导教师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促使甚至提升其他素质作用的发挥。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和大学生一起亲身实践地开展工作,因此,过硬的身体素质是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并一同参与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四、结束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大学生投入实践活动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性,指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保障社会实践深入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障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洋.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赵秀丽.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邓小平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8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5].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文4

1.高职院校实现办学目标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不明确,这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有准确的自身定位,在教学中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办学目标。《意见》不仅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还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各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更多的能够从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结合,逐步建立起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机制。

2.实践单位人才储备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互动双赢的必然要求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而许多用人单位却产生用工“紧张”的局面,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招聘途径招入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应届毕业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团队意识不强,而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了解本单位实际情况、能够立刻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适合的现象,是一个一直困扰企业和高职院校的难题。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可招聘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在实践中对他们的成绩、能力和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挑选适合单位发展要求的人才。同时,大学生在实践当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既能实现实践单位人才储备的目标,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实践单位与大学生的互动双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使社会实践仍处于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加之社会上“高学历”和“多证书”的录用人才标准,使得实践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新闻媒体等在报道中一般聚焦于高职院校校园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率等问题,很少关注和报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导致大家对社会实践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无法引起足够重视。

2.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缺乏根本创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实际,存在“形式化”严重的问题,导致绝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仅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和调查后便草草收场,使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大打折扣。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内容体系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参观访问、“四进社区”、支教支农等,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社会实践与专业关联甚少,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3.社会实践载体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桥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由于数量少、类型单一,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需要自己联系单位。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稳定性,许多实践基地仅昙花一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无法持续开展。再者,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缺乏专业特色,部分基地只是单纯地挂牌,难使大学生达到真正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不能获得实践教育的良好效果。

4.社会实践评价和激励标准有待完善

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定和考核。但目前高职院校评定和考核模式较为单一,既没有规定学分,又没有制定出必要的考核手段,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热情。高职院校在考核时往往只抓典型的活动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剩下的都是合格。这种平均主义,缺乏对大学生实际表现的科学分析和考评,更无法与奖学金的评选、推优入党和推荐就业等挂钩,对学生缺乏制约力。因此,时常出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弄虚作假、滥竽充数等现象。此外,对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缺乏考核评价,未将其工作表现和成绩与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挫伤教师开展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1.社会要努力营造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

要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长效机制,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营造“人人重视社会实践、人人关心社会实践、人人支持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原有的旧观念,重新对大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调整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大学生实践教育,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产品”。其次,政府各级部门要积极调控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微环境。政府通过对大学生实践的支持与部署,有效提高大众对社会实践的现有认识,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再次,网络、电视、报纸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媒体可以加大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宣传。通过深入报道大学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内容,对实践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个人进行深入报道和后续追踪,扩大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从而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引导和推动实践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国家要积极引导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

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和支持。制定完善的专项规章制度,提供权威的法律依据,明确制定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经费,以及社会各界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内容,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法可依,还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章”可循。除制定规章制度外,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评估体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经费、效果、影响等方面情况进行详细的监督、指导及评估。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奖励,给予经费支持,对敷衍了解、弄虚作假的学校则予以通报批评,并将评估结果进行公开,对高职院校形成有效的制约力。

3.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实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创建完善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体系。社会实践内容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内容各异、形式多样、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多样的实践教育内容体系。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传统实践项目的基础上,使活动内容向纵深方向发展。要针对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做出符合他们特点的社会实践内容安排,既要整体统筹规划,又要区分个体实际,使实践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实践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才干、提升内涵。二是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全方位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足发展,就必须针对当前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与完善各项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列保障机制,作为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关精神指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章可循,层层落实;要协调学生和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保障。其次,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逐步推行社会实践教师“双导师制”,指导、组织和协调大学生社会实践,从而保证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再次,要努力开拓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地筹措社会实践经费,确保资金供应,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最后,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实践活动进行严密的组织,经常举办安全教育、消防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自护自救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实践教育活动安全开展。三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在社会实践考核中要确立“以评选促进发展”的目标,本着定性与定量的原则,以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方式,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最终使社会实践深入发展。在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考核时,评价方法要趋于灵活,不能仅看重实习报告,还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考评成绩要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当中,计入学生档案,并与大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选、推优入党、推荐就业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项目挂钩,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社会实践基地要配合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文5

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曾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能力即教育的四大支柱为:(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发展.并指出能力的形成,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团队合作态度、交际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组成的综合能力.而这些全部都与社会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之一.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对人的培养要求看,上述提到的四种能力,恰恰是最需要加以培养的.主体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首先要明确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认,却忽视了受教育者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社会实践活动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由于强制参与而引起学生的不满.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获得预期的成效,极大的挫伤了组织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得实践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保障.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使得教育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同构”关系被割裂开来,因为“一方面,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人的活动,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是实现‘人之为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人又先验地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与主旨.”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究其实质是忽视了人的生命需要,是对人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生命是流动的,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大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方向,都需要激发和引领.这是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具有的思想和观念.尊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视角出发,设计、组织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要求.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主体性教育理论表明,主体性是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而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和发展,是要通过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而实现的.作为实践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够最优化的得以实现.大学生立足自身的专业,提高学业水平、满足未来职业以及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恰恰是对于这种立足专业、学业和职业的专业社会实践教育的忽视和弱化,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难以实现.因为作为社会的人,生活素质、公民素质和专业素质是相互支持的三个点.加强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借助导师制来实施。从导师制产生的渊源看,导师制始于14世纪的英国,先后在剑桥、牛津两所大学的研究生中实行.后来在牛津大学本科生中也开始实行.内容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导师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修读计划,以及提供学业及生活上的问题咨询等.而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将导师制引入到了本科生培养中.至此,本科生导师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发展.目前,我校为了加快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开放办学,致力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的步伐.已经实施了学分制、选课制和导师制.这就为导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此外,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可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对大学生个性、专业和学业发展状况的掌握,对学生提出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内的个性化发展计划和指导.就这一点来说,其对于大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校内其他教育者所不能比拟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我校学分制的实行看,大学生实践创新是专业学习要求之一.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也为导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保障.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体系等方面的现状,也为导师指导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确立导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引领地位,不仅是必要的还是可行的.必须打破固有的观念,即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无关.发挥导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引领作用,是尊重受教育者的生命本性,基于人的生命需要,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举措之一.

2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和整合

在明确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理论的基础上,秉承开门办学,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促进应用型大学转型宗旨,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实践.那么,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如何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呢?这是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所谓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而“新”则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就是说,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或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以及手段的创造,都可以视为创新.立足现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完善和丰富,同时力争有所突破,这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预定目标.本次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涉及3个院系的学生.以教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首先,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专业未来职位要求,对学生的学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做出初步规划建议;其次,结合本专业及导师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设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已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活动———“梦工厂”活动.具体做法是把大学生带到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座谈,参观了解社区的发展和工作需求;进驻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引导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情境中:作为一个创业的大学生,取得了创业赞助,拥有了一个工作室,该如何完善工作室的建设,并开发自己的第一批客户;如何在团队中协调工作,共同成长.在活动中,大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生活需求的不同表现方式,譬如,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人们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巨大需求.这就为施展专业特长,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需求,并没有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直接对接.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等,使有需求的人并不一定采取心理咨询的方法来解决;另一方面,面对来访者,咨询师要接受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一般能力等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面对问题情境,接受挑战.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生看到和体验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体会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进而更深入的了解自身需求和社会对所学专业和职业的要求.这种要求,促使大学生反思、调整发展思路,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专业学习的动力.二是面向全校组织开展的活动———“一元生存挑战”活动.这种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既与专业有关联,又适合非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导师只提出一个活动意向,具体活动内容、策划和操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提出,是大学生组织团队多次讨论论证的结果.导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引领思考,提供专业方面的建议等.这个活动意向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三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想和创意.如,有的学生提出了把心理剧普及化,创办心理剧协会和心理剧场的想法.这样就使得心理剧不再是大学校园的奢侈品,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实践中发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必须依据已有的便利和优势,并据此去拓展.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这就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体系的构建,既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3问题与思考

基于导师制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如何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意义;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去作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内容和体系如何构建;导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机制如何,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主体———大学生和导师,他们对于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具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基本需求如何,这些是影响导师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最基本影响要素.对此,笔者做了问卷调查.从我们对314名大学生和111名导师进行调查的结果看,喜忧参半.首先,针对大学生具有的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实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状况,以及导师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等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在“你有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或积极性吗?”的反映中,回答“非常强”的占18.5%;“强烈”的占29.6%;认为“一般”的占44.6%;而“不太强烈”以及“没有”的占7.3%.可见,其中“非常强”、“强烈”的学生比例只占48.1%.这表明近半数的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意识和积极性需要导师的引导、挖掘和培养.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目前,你有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行动吗?”的反映中“,有”“、没有”和“酝酿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8.5%、45.2%和16.2%.也就是说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61.4%.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有待深入开展和普及.而导师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效果,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在“导师对你的影响作用如何?”的项目反映中,大学生觉得导师对自己影响“非常大”和“很大”的占62.7%,对自己的影响“一般”的,占27.7%,而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很小”“、非常小”的,占9.6%.从中可以看出大约37.3%的大学生并不认可导师对自己的影响作用,此结果值得深思.其次,导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看法如何,导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指导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导师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如何,其中,导师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项目反映中,认为“有必要但限于理念”的导师占19.8%;认为“有必要但可操作性差”的导师占60.4%;认为“有必要且可操作性强”的导师占18.9%;认为“其他”的占0.9%.对于“导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存在的问题或困难”项目反映中,“不清楚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怎么做”占7.8%;“没有充足的指导时间”占16%;“缺少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或研究而无法指导学生”占16.7%;“缺少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占20.6%;“学校缺少这方面的鼓励或奖励措施”占13.2%;“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意识或积极性”占15.2%;“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能力”占10.5%.关于导师“对大学生指导起到怎样的作用”的反映中,10.8%的导师认为“非常大”;27%的导师认为“大”;认为作用“一般”的导师占49.5%;而认为“很小”和“几乎没有”的导师占12.6%.从上述数据反映出导师对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如何来做”是存在困惑的,对于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缺少创新活动平台,缺少实践经验和研究,缺少时间,大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以及学校缺少鼓励和奖励措施等.对于导师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62.1%的导师觉得并不理想.

4结语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文6

【关键词】社会实践;育人价值;新时代;大学生

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1]。近年来,党和国家以及各级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育人,2018年多次在座谈会上提到青年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大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要与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文化知识相结合,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到实际行动上。

一、新时代社会实践的育人价值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就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高校要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第一,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等类型的社会实践一方面能够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促进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第二,参加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及道德品质的发展,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就业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抑郁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高校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第一,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人生目标,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第二,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能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第一,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创新创业类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积累创业就业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第二,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就业形势、理性地对待就业压力,并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及就业取向,理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二、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充分利用价值引领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社会实践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信仰,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锤炼品德修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一新生入学后每月举办一次“爱国爱党教育日”活动,同时,利用晚自习每周定期播放《大国工匠》《榜样》《信仰》《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开讲啦》《理响新时代》等10几部教育片以及《战狼》《流浪地球》《建国大业》等红色电影,切实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一百周年等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价值的引领作用。

(二)充分利用知行大讲堂,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十佳优良学风班”、“十佳学风宿舍”、“十佳大学生”“十佳考研之星”、“十佳自强之星”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充分挖掘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每月举办一次“知行大讲堂”,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获得者以及十佳系列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举行仪式,加强学生的仪式感,并让这些同学向全院学生作报告,发表感言,讲述自己勤奋好学、自立自强等事迹。在“知行大讲堂”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主讲者既能获得仪式感、荣誉感,又能为全院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同时,对受到资助的学生举行内部的仪式,保护好贫困生的自尊心,并利用“知行大讲堂”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鼓励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要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回报社会。

(三)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志愿服务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大学生要勇于担当。利用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走进养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另外,开展“凝聚新力量,筑梦新时代”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服装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织梦未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播扎染、刺绣等知识,继承民间传统技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价值。同时,高校要利用重大国际赛事,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世博会志愿者、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等,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四)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党性修养,举办院级“青年马克思工程”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针对班干部和积极分子开展共青团知识、党史、学生干部工作方法的培训。每年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全部参加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走访老党员,重温峥嵘岁月等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党史,提高学生的党性修养,树立远大理想。另外,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一帮一扶”实践活动,对存在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等重点关注学生进行帮扶,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榜样,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利用科技文化竞赛,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等部门举办的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同时,高校也可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开展符合学生发展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等,如德州学院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开辟“创业谷”,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等。

【参考文献】

[1]伍廉松.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研究,2019,2:97~102

[2]思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价值研究[J].才智,2019,4:110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职业化道路;发展前景

前言

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等有关部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份通知明确的说明了辅导员以后发展的职业专业化道路,同时也说明了辅导员的主要任务,那就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学中的辅导员工作及思想政治方面则出现了许多问题,而辅导员的专业化也成为各大高校所议论的热点之一,在当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辅导员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现在许多大学生活中学校举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上更多与大学生活中不一样的东西,本文就是对我国辅导员在大学含俄国社会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对专业化发展道路所进行的探索,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辅导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者

1953年清华大学在当时选取在校的年轻学生作为辅导员,当时辅导员这个职位还没有被认可,但是在当今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上,辅导员这个职位已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就是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一位优秀的成功人士也离不开引导者的帮助,如果有一个引导者会大大减少弯路,辅导员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他在工作的同时引导者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此外一名优秀的引导者会将大学生营造良好温暖的气氛,会让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能够散发光芒,充分激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大学生对待社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这也就是辅导员这个职位作为引导者的光荣使命。

2.辅导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者

辅导员在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起到一个指导者的身份,一个优秀的指导者大大提高学生成功的概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并以此弥补大学生活中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不足,因为现在很多大学生活中,缺少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经验,这样辅导员作为一个“指导者”充分弥补了这个空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少不了辅导员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辅导员会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员分工协调、地点的选取及作出社会实践活动最后的总结,这也是辅导员作为指导者的一个关键能力体现,同时辅导员也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获取有价值的社会实践信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以达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验的不足的吸取。

3.辅导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

在这个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越来越低,同时也日益趋向成熟,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缺少很多的社会经验,这也就对他们组织活动的开阔面不够豁达,这也是大学当中辅导员的作为组织者的必要目的之一,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社会经验、组织和协调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将起到组织和协调作用,其中包括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活动过程中人员的安排问题,辅导员同时在发生突发情况下,对场面的控制以及采取的各种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作为组织者所必备的条件。

4.辅导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者

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充当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引导者,同时也要做一个好的参与者,辅导员要以身作则,起着一个表率的作用,为当代大学生起着模范作用,同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起到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并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同学解决困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大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首要发展能力,作为参与者,辅导员亲身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会给带带大学生信心,同时辅导员在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自我修养。

5.结束语

在中国,大学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最能培育出人才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知识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但这些都离不开辅导员的日益陪伴,因为辅导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辅导员在当代的大学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辅导员专业化的队伍也在变得越来越好,辅导员正在向着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化方向发展,同时作为辅导员要有一颗全力为学生服务的热心,精心尽职的对待工作,以身作则,为当代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做出一个表率作用,本文就是阐述了辅导员在专业化道路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的一些方案,充分说明了辅导员在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性,我相信我国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在今后的专业化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0.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范文8

[关键词]航海类;暑期社会实践;实效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航海类院校的教学和实践存在脱节和不适应新时展等问题。如何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做好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点。

一、现状

2015年教育部简报(2015)第42期专门对“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调研“一带一路倡议与邮轮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报道,该实践团队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6年航海学院以“航运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及作用”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荣获全国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力好项目”、“最具实践成效单项奖”和“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标兵”。2018年航海学院以“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航运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荣获“2018年全国一带一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十佳团队”。近几年来,虽然航海学院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学生活动参与面不广、社会实践保障机制不足、顶层设计有待提升和专业教师积极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统一认识、统筹规划,逐一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二、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措施

(一)抓住一个主题

全国大中专院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有将近30多年。在3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如以支教、普法教育、党的理论宣传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主题和内容大多都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很强生命力,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欢迎。但从近几年团中央和团省委下发的社会实践活动通知中可以发现,团中央和团省委在组织和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时,紧紧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长的要求来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所以,作为基层团委,在原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要充实新的内容,创新形式,形成新的亮点,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实际。

(二)突出一个特色

每年团中央和团省委下发的暑期社会实践通知中,主要要求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与思想引领工作结合;二是与大学生专业特色相结合;三是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作为学院基层团委,很难做到三个结合全覆盖,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寻找适合学院特色的突破点,重点突出一个特色。从2014年开始,航海学院围绕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开展航海专业特色实践服务。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重点突出航海专业社会实践特色,坚持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实践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三)培养一批干部

培养一批承担社会实践工作的学生干部,调动这批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关键点。航海学院社会实践工作主要由三个层面的学生干部来承担。一是学院层面的学院团委实践部和“小海豚”新媒体中心。实践部负责实践主题的拟定、队员的招聘和实践过程的跟踪与反馈等;“小海豚”新媒体中心负责实践活动宣传发动与工作总结,特别是对接校团委、团省委和团中央学校部等部门对宣传和新媒体工作的各项要求的落实。二是学院根据三个专业的特色,分别成立的三个学术型社团。航海技术专业成立“航海俱乐部”,交通运输专业成立“海韵学术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卓毅物流学会”,每年把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分专业分不同主题交给三个学术型社团来负责组织落实。同时,三个学术型社团都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指导教师对社团承担的社会实践工作进行指导。三是成立各中队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学院半军事化管理的优势,学院的每个专业年级都配备2至3名中队长,要求指定一名中队长作为本中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负责人,每个班的团支书作为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牵头人。形成了学院、专业学术社团、中队小组全覆盖的社会实践学生干部队伍。借助这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清晰地评估自身特长、知识水平及性格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与此同时,通过这三个层面汇总学院学生具体情况,从而使学院团委根据各中队具体情况,开展与学生专业特点及兴趣点契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争取一切支持

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涉及学生、专业教师、学校、学院、校友和实践单位等多方面因素,需要争取一切支持来做好社会实践工作。航海学院在争取专业教师、航海校友这两个方面获得支持的情况。一是专业教师。由于学院依托三个专业成立的三个学术型的社团,三个学术型的社团分别由三个专业教研室来负责指导,每年把实践任务布置到三个学术型社团时,三个专业教研室就会针对实践的主题,动员专业学科研究方向和实践主题相吻合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近3年,航海学院共有32名专业教师参与学院的社会实践工作,其中3人获得了省级社会实践先进教育工作者。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有几位马上临近退休的教授,依然带着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挤公交、坐地铁,乘坐往返12个多小时的动车,赴广州、泉州和福州等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二是航海校友。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沿海海事管理部门和航运公司都有集美大学航海校友的身影。近几年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专业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航海校友的大力支持。例如,广州海事局、厦门港口管理局、厦门引航站等航海校友,对航海学院社会实践工作都给与了充分的支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全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多方位全面的支持。例如,厦门引航站校友个人建立了微信群,把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都拉进这个群,在群里和同学进行互动,对学生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工作等方面都给予了指导与帮助,并与参与实践的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些航运单位的航海校友对实践队的学生的表现和综合素质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实践活动结束后,邀请学生毕业后如有意向的话,可以到其单位应聘工作。

(五)做好一个总结

一项工作的完成,质量如何,总结非常重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走好最后一公里路”。航海学院做好社会实践工作总结,主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召开一次会议”。每年9月份,航海学院召开“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和分享会”,让参加社会实践的每个实践队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和体会。同时,也邀请带队老师对每个实践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学院对当年度社会实践工作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二是“做好一本汇编”。每年的社会实践工作启动前,学院团委都要求实践部整理学院社会实践工作汇编。汇编包含前三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汇编会发给全院同学,给当年度计划组队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的同学提供借鉴。三是“收集一批材料”。每年的社会实践工作结束后,学院团委会分组安排实践部干部对全国和省内高校优秀的实践团队和实践项目的材料进行收集汇总,总结他们好的做法,并和学院自己的实践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身的差距,提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三、建议

(一)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

学校要健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1]。一是学校要将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校内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二是为暑期社会实践提供经费保障[2]。目前只有获得校级以上立项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能够获得学校或者举办单位的经费支持,大部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开展活动时,经费都必须自己个人承担,降低了大学生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只有学校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稳定的暑期社会实践经费保障机制,才能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3]。

(二)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

一是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实践的主题和活动内容要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集合,突出航海专业特色,要充分挖掘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坚持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实践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坚持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4]。二是要加强航海专业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力度,突出航海专业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基本安排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工干部担任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其在指导学生做专业调研和专业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显得专业性不足。所以,要积极鼓励富有航海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理论优势,从立项、调研和总结等多方位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三)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的内涵

航海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航运单位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航运人才。“一带一路”倡议为祖国航海事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丰富了航海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内涵。航海类院校要积极主动申报团中央和中国大学生“一带一路”协同发展中心开展“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青年学生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提升航海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卉.朱叶.刘峻峰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理性分析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49-51.

[2]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实践实效性的路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9-52.

[3]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