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画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画画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1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普遍规律和阶段性,校外美术教育机构中儿童的入学年龄各不相同,教育者应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合理划分教学阶段。一般来讲可以有如下划分:第一,儿童幼龄阶段,4至6岁。此阶段的儿童处于幼儿期,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想象和现实,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其绘画是一种直觉性、符号化的表现。教学中应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动手能力的特点,重点培养儿童的兴趣,让其从开始接触美术就爱上无范画教学的轻松自由,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第二,儿童学龄阶段,6至8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逐渐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已具备了一些简单的造型、色彩辨识能力。因而此阶段的美术课程可以通过创作中色彩、造型、构图的系统教授,让儿童加深对美的规律的理解,从而轻松自由地将美的规律运用于自己的画面和生活中。第三,综合阶段,8至10岁。此阶段的儿童开始慢慢转向少年期,逐渐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以客观的态度观察和探索,并有了更多的思想和个性。因而此阶段的儿童画教学应根据儿童不同的特点,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意愿的同时,加入对专业美术知识的教授,如开设一些版画、服装、绘本、户外写生、美术鉴赏、艺术游学等特色课程,让儿童更多地在不断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

二、丰富儿童美术表现的形式

儿童美术教学的形式不应仅仅停留在过往,局限于简单的简笔画、油画棒、蜡笔绘画和彩色卡纸等材料的手工操作,而应该不断升级、更新和优化。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题材上更加注重儿童心理,走进儿童生活,让儿童画的创作题材不局限于那些花花草草、海底世界,让儿童更多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第二,把更多专业的美术形式带入儿童美术课堂,如水粉、丙烯、油画、版画、漆画、雕塑等,让儿童了解和体验更丰富的美术创作形式,体验不同材料和形式带来的乐趣。第三,让儿童美术教育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展到大自然、博物馆、美术馆中,增添户外写生、艺术游学、参观展览、艺术鉴赏等更多的教学形式。这是一个更加注重儿童内心、注重全面美育培养的时代,我们应该用更多的形式让美术走进儿童的生活。

三、利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儿童化语言即把教学语言转换为儿童喜欢和能听懂的语言。教师要根据儿童的思维引导其观察和表现事物。如,画蝴蝶要掌握的蝴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称,但是如果教师直接告诉一名五六岁的儿童蝴蝶是左右对称的,他可能理解不了。教师可以给儿童准备实物或者图片,让儿童自己观察、感受,然后引导他们发现蝴蝶如果从中间分开,左右翅膀的形状、大小、花纹、颜色是一样的,然后再给他们举周围的例子,让他们自己寻找周围有这种特征的事物,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蝴蝶对称的特征,在自己创作和装饰的过程中就会刻意地表现这种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尽量将语言形象化,让儿童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这样儿童自然就能做得很好。又如,教授儿童画花,如果直接告知儿童构图时要做到高低错落,年龄太小的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教师可以他们身边的事物举例说明,如,“校园里、教室里的小朋友、老师的个子都是不一样高的,花儿的个子也是不一样的,它们有高有低,有的年龄大,有的年龄小”,这样儿童画出来的花儿就会错落有致。儿童理解和接受知识后创作出的作品会更有生命力。

四、给儿童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2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存在的身体及智力缺陷,导致对其进行教育的难度较大。加上近年来,我国智障儿童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就给智障儿童教育者提出了新难题和考验,培智学校结合智障儿童的发展趋势及特点,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生活化教学成为培智学校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又是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教学内容,培养智障儿童准确流利地讲话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智障儿童语文教学效果,广大培智教师逐渐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从而让每个智障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融入家庭、融入生活。

一、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智障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这部分特殊儿童由于受到智力影响,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多数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学习、怎样去学习。这就要求培智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高度关注这些孩子,紧密结合他们的认知、习惯、特点等,先研究与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策略,然后针对不同的智障儿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语文课堂生活化内容,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生活,贴近生活,这是目前我们培智学校要共同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可行性研究

(一)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可行性

伟大教育家卢梭让爱弥儿生活在自然中,让他从游戏、种植、木工的劳动中习得知识、得到感悟,他的实践证明,生活实践可以造就孩子,孩子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学生,具有直观和感知深刻的特点,因此生活化教育理论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还具有高效性。

(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生活化教学具有可行性

皮亚杰的知识构建理论认为:“生活是在自己本身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的活动内容中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人们是要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对事物、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没有生活这个载体,学习就是空谈。所以,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转移给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学习主体通过生活体验,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积累和提升的[1]。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首先是让其能够学习生活的本领,语文教育则是培养其正常沟通交流的能力。由于智障儿童接受能力较差,只有结合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情境,反复运用、强调,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智障儿童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1)广大培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智障儿童的学习效果,因此,广大培智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研究、考察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要求,达到提高智障儿童语文学习水平的能力。

(2)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智障儿童智力发展相对较慢,教师要尽量在课堂上引入学生生活的内容和场景,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量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内容中来。培智教师可以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制作PPT,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等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让智障儿童充分掌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和常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2]。

(3)将智障儿童带到课外去,让他们接触生活和大自然,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文知识。虽然教室是实习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但教学不一定要在教室内进行。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适当地把孩子们带到户外,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直接接触事物,比在教室里枯燥的讲解,孩子们会理解得更快更好一些。另外,户外学习生活更有利于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与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健康的心智。广大培智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室外生活化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和智障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高效。

(4)培智学校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不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广大培智学校要结合形式需要,培养和提高广大语文教学的教学能力,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智障儿童的自身特点,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多种手段将生活化教学形成一种教学常态,给学生一个轻松而有效的学习环境,让智障儿童能够快乐地成长[3]。夏丏尊先生有段名言:“学校是个池,学生是鱼,而师爱则是水。若无师爱,那么,无水之池,无水之鱼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任何教育都是需要付出爱的教育,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本身从事的就是更为特殊的教育,用爱付出,用心钻研,科学施教,是我们这些从教者应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黄华.基于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中生活化现象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4,(4):36.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3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体育;全纳教育体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务院就关于当前学前教育提出了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因此应将学前教育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其发展过程中坚持公益性及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具有质量的基础学前教育[1]。”由此可见目前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国据统计目前残疾儿童数量大约在900万人(0~14岁儿童)其数量占儿童总数的2.66%,残疾儿童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多;(2)农村多于城市;(3)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多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4)教育条件普遍低于正常儿童;(5)家庭对其关注度少等。这样的现状就迫切要求将关于残疾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实处,紧抓主要矛盾,从学前教育开始做起,以学前体育为其一基点,更好的构建全纳教育体系。

1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现状

1.1学前教育仍以慈善型教育为主

对于残疾儿童而言,仍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行走在阳光下,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使其在内心形成了高高的心墙,父母、家庭、社会的一些区别对待使他们幼小的心灵特别敏感,以至于躲避与外界交流,因此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行走于阳关下。很多残疾儿童被父母放弃,福利院、孤儿院似乎成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所在,而这就使慈善型教育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变成了社会有钱人,有地位人给予的施舍和福利,在教育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学前体育教育就成了天方夜谭的奢望。

1.2权益型教育虽被普及但程度范围仍很小

我国颁布了《特殊教育法》等法律及文件,使特殊教育发展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果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殊教育虽取得了进步,但特殊儿童教育仍存在缺失,教育虽有政府法律保障,但是落实效果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权益型教育模式成为特殊教育的福音,但覆盖面小,效果明显差与普通教育,地区差异存在,城乡差异存在等系列问题在不断的提醒着权益性型教育的低普及程度。

1.3融合体育教育模式虽被推广,但特殊体育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据调查统计,我国有部分特殊儿童在普通的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融合体育教育模式也在此得到推广,特殊儿童在配有特殊体育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医务人员及心理辅导师等组成的专业人员教育下,教育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效果也更为理想

1.4教育思想内化程度差

残疾儿童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家庭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在大多数人心中总是会认为他们只要能够自理,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表现了,因此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特殊群体也应该要去接受教育,更不用说是学前体育教育了。从众多表现中可以清晰可见,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思想并未形成固有观念,内化程度低。

1.5教学环境并未得到相应保障

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中,存在教育师资不足,教师队伍专业性相对低,教学相关的一些硬件条件不达标,康复中心并未被及时配备,体育教学场所、设施不齐全,体育用品数量不足等问题参差不齐,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

2特殊儿童学前体育教育现状整改措施

2.1大力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保障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安置

1997年,“托幼一体化”被最早提出,主要是针对正常儿童0~6岁学前整体性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儿童逐渐成为应被重视的一个重要群体。“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逐渐在量变中发生质变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而儿童的思维发展也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实现更应注意整体性,连续性及前瞻性。托幼一体化模式不仅要在普通学前教育中开展,还应在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体系中推行,以整体性,规范性及科学性为主导,合理引导特殊儿童进行早期治疗及培训与学习,做到专业性康复。以量变引发质变,使特殊儿童发展过程能在合理、科学的情况中开展。推动“托幼一体化”建设,可以使学前体育得到更好的开展,而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可以有效促进身体机能的强化,增强新陈代谢等,使特殊儿童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托幼一体化”的推动可以为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安置提供保障,整体性、规范性及科学性的教育方式将会给特殊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合理引导他们成长。

2.2形成“特殊-融合-针对”教育模式,将特殊教育大众化

特殊儿童因为身心方面的某些缺陷,使其有些方面异于正常儿童,这就要求教育应该首先考虑其特殊性,先进行特殊性教育,针对其各自特点,进行阶段性的特殊培训康复教学,这里就需要学前体育教育要单独适应个体发展,形成一对一的特殊学前体育教学,通过阶段性的特殊性养成后,接着要进行融合性学前体育教学,就是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众所周知,体育可以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合理的学前体育的教学,可以使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入普通儿童,例如分组试体育游戏教学,可以使具有相同特殊性的儿童与正常儿童一组,组织不同的游戏,发挥特殊儿童优点,扬长避短,使儿童在游戏中建立自信心。在融合中有针对性,使特殊儿童适应相对的正常学习生活状态,然后根据其各自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由于主体的特殊,而使主体更好的适应正常生活,树立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是教育的重点,形成这样的模式教学更好地将特殊教育大众化。

2.3加大政策投入,合理优化学前体育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学前体育教育之所以推进困难主要是因为教学环境相对较差,据调查显示,全国除了少数特殊教育机构具备完整的教育体系及教学环境,大多数特殊教学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环境都相对有欠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投入较少等系列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的政策倾向将有效的引导教育的发展,提高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企业进行特殊教育投资,杜绝利用特殊事业作秀的行为等。

3结语

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落实将有效推动学前教育的新要求的发展,学前体育教育是培养特殊儿童树立乐观开朗性格的起步,是养成特殊儿童健康身体的基点,是影响特殊人群未来发展的早期关键性教育,合理优化学前体育教育结构,构建学前教育全纳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李春晓,吴燕丹,吴丽芳.中美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研究现状与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5):96-100.

[3]陈曙.论全纳教育视野下的融合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7):96-101.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4

关键词:文化生态理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完美的艺术教育是统领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关键渠道,不只是把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还联系了人们之间的关爱和情感。学前音乐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点形式,一方面能够保障儿童全面成长,另一方面可体现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体现出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理解为相对独立的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站在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文化是社会和环境之间互动所形成的,强调文化和环境的互动性与适应性。目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呈现复杂化与生态化的发展倾向,若单一的进行音乐教育教学,不能确保儿童整体发展,因此要研究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创新,赋予音乐教育更为深刻的社会功能,才可以不断推动音乐教育发展。

一、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音乐教育形态表现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含有的传统儿歌

儿童在家庭文化的影响下生活,不相同的家庭涉及不相同的文化群体,不相同的城市以及不相同的社区都构建特色性文化,相关本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作为学前教育的组成内容。关联历史以及宏观地域情况,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不相同的民族打造特色性的儿歌文化,儿歌代表着民族或者文化对儿童的认知,还是对儿童开展早期教育的重点途径。学前教育尚未在家庭教育的体系中分化之前,音乐教育是必备手段,深远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形成[1]。音乐是文化教育的一种传播媒介,传统儿歌不只是成为音乐的组成分支,还是文化集中体现形式,展现着特定的文化价值。传统儿歌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承载着不相同地区和不相同民族的文化韵味,包含文化的多样性。本质上,和相同民族相关的群体也拥有着独立的文化体系,不相同文化模式的传统儿歌均起到启蒙儿童思想的作用。音乐形态是结合历史文化以及生态语境构建的地方性知识,音乐内容的不同代表着不相同民族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说音乐形态以及内容题材,仅仅是体现在文化形态的差异,探寻本质便是文化生态与惊人的差异,此种差异也是文化身份的表达过程,传统儿歌代表着儿童发展的母体文化,在引导儿童独立生存的过程中,要增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传统儿歌的影响力,鼓舞着儿童不断前进。

(二)音乐教育中含有的电子媒体音乐

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以及媒介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对早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整合早期教育环境,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早期儿童的身体发育以及社会交往过程。立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范围,数字化音乐与电视和手机等信息媒介为主,丰富着早期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的内在精神。从一定角度上进行分析,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让儿童转变为媒体儿童的身份。电子媒体音乐不只是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引进先进技术,还影响着儿童的童年生活,传播模式以及音乐内容的互相渗透让儿童的事迹也更为精彩,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电子媒体音乐是一个有效的外部环境。目前都还电子媒体以及家庭和同龄群体等因素塑造了现代化儿童,根据相关文献显示,绝大多数的儿童每天运用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在达到三个小时。在幼儿园到初中毕业之中,儿童观看电子节目的时间可达到5000个小时,甚至大于儿童学习任何科目的时间[2]。信息化时代对儿童的音乐学习模式进行转变,换言之媒体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支撑条件,利用网络和手机等设备,让音乐系统的发展更为完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按照去生态化的方式和儿童的精神世界衔接处,培养儿童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开展的价值

(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情感

总体而言,音乐对儿童情感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在组织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要体现音乐对儿童情感培养的重要功能。通过音乐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全方位培养儿童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此期间,教师以及家长要规范化的培养学前儿童,在音乐的渲染下,给儿童营造优质的成长气氛,让音乐教育更加体现针对性和目的性,儿童全身心参与音乐教育,领悟音乐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升华学前儿童的情感。与此同时,合理的音乐选择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辨别是非,让儿童的道德修养得以培养。学前儿童在思想道德发展的重点阶段,家长和教师要有科学的引领儿童,儿童在感知音乐教育期间,不知不觉地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利用充满正能量的歌曲强化儿童对世界的了解,致力于学前儿童道德修养的提升[3]。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感知与审美

关联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包含歌唱教学和舞蹈结合的形式、歌唱教学和语言结合的形式、歌唱教学和节奏结合的形式、游戏和多种活动的结合形式、鉴赏和情境创设结合的形式以及鉴赏和情感体验结合的形式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儿童想象力和感知力,儿童可全方位辨别是非,感知音乐传达的含义,继而全方位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创造。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由于年龄问题,学前儿童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保持在初级感知阶段,也就是直接在音乐作品中体验美。学前儿童获取美的感知逐步加深,儿童倾听音乐充分联想,关联实际生活的事物。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时,要强调音乐感知力的增强,促进儿童思维运转,推动音乐活动的开展。

(三)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儿童创造力

音乐的产生也是创造的一个过程,学前儿童接受音乐作品是创造力发展的集中表现,音乐教育体现出内在情感,可提高儿童创造力。教师引导儿童在实践中加入自身的感知,创造特色性的音乐,这也是增强儿童创造力的一种渠道,树立儿童音乐学习信心,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开展的目标与问题

(一)音乐教育的目标

1.德育目标。历史范畴内,较多的著作均是以论述的形式为主明确德育价值,节奏以及乐调比较深厚的力量存在于人们的身心深处,若教学模式比较新颖,其能够起到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由此其更为具备特色性。若缺少相关合适性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灵也会由此丑化。接受音乐教育熏染的人可以敏捷化的研究艺术作品,呈现出自然事物的内在品质,欣赏美观的事物,积极将其吸收在内心,所以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应强调德育元素渗透,使得儿童的道德品质可以提升。

2.益智健体目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应对儿童的身体运动智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器乐学习,充分强化幼儿肢体管理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时间的训练可强化儿童身体多个器官协调。组织儿童参与器乐学习,引进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可是部分儿童缺少意志力,总是在学习半途退出。而教师要做的便是培养儿童学习训练的信心,对幼儿的意志品质进行磨炼,致力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创新。

3.审美目标。音乐教育实践中,最为重点的因素便是使得儿童感知音乐活动的重要性,全方位表达与沟通自身情感,一方面是实践技能的获取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们品性的积累过程,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感。升华儿童情感,组织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受到审美元素熏染,幼儿在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中,个体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可以有所提升,继而帮助幼儿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更好地落实音乐教育中的审美目的。

(二)音乐教育问题

1.教学模式有些滞后。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存在着显著的问题是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化,幼儿音乐教师的水平有待提高,国家明确提倡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重要性,幼儿园强调审美教育以熏陶为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目标是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可是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上较单一,不创新,不能充分吸引儿童,造成儿童学习动力不强,阻碍音乐教学发展。

2.淡化儿童兴趣培养。教师以及家长都关注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仅仅强调知识不断积累,淡化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淡化了儿童兴趣培养的有效性。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师应强调儿童兴趣发展,促使其以兴趣为如手段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可音乐教育过早的定向于儿童能力发展,不能在儿童幼小阶段对其加以乐器操作兴趣的培养,没有从儿童内心出发研究儿童是否对音乐学习活动产生兴趣,长时间之后不能及时培养儿童音乐学习能力,甚至造成儿童对音乐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四、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进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创新的思路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体现出文化适应性,发展为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门技艺,存在于特殊的文化生态体系内,包含着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师要以心理和经验的认知为基础进行创新,强调外部文化生态元素的引进,让音乐课程体现出伦理关怀[4]。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不只是要在幼儿园进行,还要思考文化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满足儿童的成长规律,让音乐教育处于开放性的文化生态环境累审视,评估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实现效果。在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儿童挖掘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内涵,让儿童转变为富有历史和文化感的独立个体,还要关注电子媒体对音乐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的放矢地发挥电子媒体作用,推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

(一)重视儿童成长特点,引进因材施

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应提前了解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动态分析儿童的成长方向,总结和归纳儿童的学习效果。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让任何儿童都可以不断收获,若教师尚未全方位掌握儿童的学习特点也没有关注儿童成长的差异性,就不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灵活性,也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比如组织儿童进行《玩具兵进行曲》的课程学习,组织儿童结合歌曲充分想象,一些儿童愿意扮演跳舞娃娃、一些儿童愿意扮演小木耳、一些儿童愿意扮演小动物懂,教师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好,让儿童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继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因材施教理念[5]。

(二)融合游戏活动,体现儿童学习主观性

游戏能够让儿童无拘无束的学习,更好地适应学前儿童身心成长的需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游戏活动,积极的影响儿童身心成长。学前儿童自身的认知力以及意志力不佳,对大多数的事情基本上不能全面判断,甚至不能积极的行动。若教师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在学习中不能感受音乐学习的美好,也就不能在学习中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要体现儿童学习主观性,把音乐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利用游戏形式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儿童在游戏中投入饱满的热情,深层次的挖掘音乐知识点。比如开展《找朋友》的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儿童在游戏中演唱歌曲,培养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音乐教学效果。在此期间,教师要想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儿童,应时刻尊重儿童的思想建议。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利用统一化的模式,要求儿童学习音乐,不能充分关注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观性培养,这是难以提高音乐教育成效的[6]。学前儿童处于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发展的重点阶段,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增加儿童情感体验,让儿童的创造力不断提升。教师可组织儿童聆听音乐,借助身体律动的过程领悟音乐要素,还可以通过钢琴进行即兴演奏,发挥儿童听觉能力和运动能力,激发儿童体验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重视日常音乐训练,适当运用信息技术

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教师要重视日常音乐训练,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儿童知识面,让儿童更多地受到文化渲染。组织儿童进行听力训练,特别是歌曲以及器乐的倾听途径,鼓励儿童多接触优美的歌曲,带领儿童全方位欣赏,在儿童不能理解歌词含义的情况下,可培养儿童对歌词的内容进行表达,让儿童在课堂教育中学到更多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也是一种培养儿童理解能力的方法,倾听器乐期间,不需要儿童研究正确含义,只是带领儿童深入感受乐曲的旋律即可。鼓励儿童大胆表述,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想如何表达就如何表达,在平时的课堂积累之下,儿童可以对音乐知识进行活学活用。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要想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要寻找恰当的时机给儿童播放图片和视频,让抽象化的音乐知识更为具象,儿童观看多媒体内容时,运用视觉因子以及听觉因子,积极地走进音乐世界中,得到良好的音乐学习体验[7]。这样在儿童观看到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不知不觉激发儿童爱国主义精神,儿童承担建设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以及使命,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我也高效率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打下基础。

(四)灵活指导课堂实践,满足生态理论发展需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材是最好的书籍,儿童园的课堂实践,教师可组织儿童模仿与创作音乐读物,渲染轻松活跃的音乐气氛。教师给儿童介绍多元化的音乐内涵,丰富学前儿童音乐修养,升华学前儿童的情操。鼓励家长发挥教育指导职能,在课余时间内自主的带领儿童分析中国文化,这样家长和教师双管齐下,全方位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可挖掘文化生态理论的精髓[8],让学前儿童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推动文化继承的脚步。

结语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5

家长学校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存在,它已经成为指导家长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使祖辈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发现教育方法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教育任务,提高家庭教养质量。这类隔代家长学校可以由幼儿园,也可以由妇联、教育部分等政府机关,还可以由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单独举办或者多方联合举办。

1.增加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

为了让更多的祖辈家长享受到家庭教育指导,需要兴建的隔代家长学校数目不小,而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管理。因此,为了解决投入和管理的问题,可广开门路,多方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学校,在这些学校中只需将举办形式和培训内容改得更符合祖辈家长即可,相对比较容易实行。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政府部分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宏观指导,让有志于公益事业的投资者进入家长学校行业,分担办学成本。还可以等通过让居委会、村委会等提供办学场地等条件,引导有能力的家长、教育者举办免费的隔代家长学校。

2.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大多数不懂教育规律,教养是凭感觉、凭经验,隔代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要斟酌,要针对不同的隔代教育情况给予适合的指导。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培养重点,因此培训的内容可以按照年龄阶段来划分,指导祖辈们按照年龄阶段发展规律去教育孩子。隔代家长学校也可以在进行教学前做些简单的调查,了解来学习的祖辈们最想了解什么、目前的教育困境在哪里,以此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更能提高祖辈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作用

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许多幼儿都会在一定的年龄走入幼儿园。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在隔代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提高隔代教育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为主要的是这种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解决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隔代教育中幼儿园可以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做得好可以适当弥补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足。

1.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在隔代教育的幼儿入园后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幼儿更多关注,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利用祖辈家长在接送幼儿、主动向教师关心幼儿情况等时候传递给他们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从幼儿入园开始就要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的变化,以便让祖辈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进程,教师也才能有针对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问题给出合理的指导意见,以此来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2.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幼儿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建立与家庭的育儿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开展家园合作过程中,要重视对隔代教育的关注,重视与祖辈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幼儿园与祖辈家长的家园合作模式。由于祖辈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书面联系或电子邮件、QQ等现代化的家园沟通方式并不是十分适合他们,幼儿园在与祖辈家长进行育儿合作最好的方式是面对面交流。到幼儿家庭中进行家访,和老人进行直接的沟通与育儿指导;召开家长会,请老人们走进幼儿园;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家长委员会,提供祖辈家长们相互交流的平台,对家长教育工作的进行指导。这些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三、引导父辈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虽然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教育孩子首要的责任人是亲生父母,父母必须要对孩子承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1.观念上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父辈家长的参与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前期是人的性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和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的角色缺失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父辈家长必须在观念上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即使工作再忙,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重要性。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让父辈真正回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承担起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2.家庭教育中的优势互补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将父辈与祖辈的优势相结合,每一个问题发生时父辈和祖辈要及时沟通,父辈要看到祖辈在照顾幼儿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接受他们的合理意见。当出现矛盾时,父辈们首先要尊重祖辈的劳动价值,肯定他们为幼儿的付出,然后再去针对某一教育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较为艺术的处理两辈人在教育方面的矛盾。最好能形成一定的教育分工,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四、结语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6

一、要使师范生树立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认识美术

经改革的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注重引入宏观的美术教育观念,除了重视师范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美术课的价值、儿童画的价值。因此,在师范美术课教学中,要严把教学计划,保证美术课课时,把美术课堂作为儿童画的教学阵地。督促学生在课堂内打好基本功,在课外实习中拓宽创新思路。积极开展室外写生,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捕捉灵感,打开学生的艺术创作空间。教学表明,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写生,不仅让作品得到了丰富,而且也让学生的作品更富有生活气息。

二、要树立师范学生美术教育的发展观,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师范美术教学对儿童画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师范专业多样性的资源、环境,把儿童画和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儿童画,作为儿童文学的载体,通过儿童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发现创新的能力,开启儿童想象空间。其次,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倡导个性化儿童画教学,并不是否定集体学习,在美术教学中,集体学习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授课形式,跟小团体及个体学习一样重要。在集体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对某些知识有盲点时,就可以采取小团体或者个体学习的形式。所以我们在师范美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中,要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的结合点,两者相结合,对教学重点、关键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创作时间,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加强对个别学生学习的引导。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有助于改善学生个体创作的不足。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具有个性化风格的绘画内容进行保护,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上开放教学观,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平等和互动的师范美术教学课堂,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利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树立“儿童画心理学”综合课程观,激发学生的美术课堂设计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7

一、幼儿课程组织的游戏化

所谓幼儿课程组织的游戏化,就是指在幼儿活动实践中,将一个完整的游戏活动引入活动中,使游戏化课程能够得到有效的建设与开展。在游戏化的课程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借助游戏来开展活动,而且要将活动的任务、目标隐含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等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在一个完整的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与感知,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自主摸索与探究,获得更多的认知。例如,在游戏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幼儿对相关事物“对与错”的判别中,就要在整个课程中有效地与游戏相互结合。首先,教师要为幼儿设计一个“对”和“错”的趣味表情,或者是能够体现“对”和“错”的背景音乐,来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效地结合游戏化的内容。在这个游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幼儿开放性思维的引导,也就是对于“对”和“错”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不能够过于绝对,也不能够设置规则来规定游戏中“对”与“错”的认识,而是能够通过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语言、思考等方面来引导幼儿判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能够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能力。

二、注重将游戏结果转变为游戏过程

在传统的游戏化课程的活动中,可能大多数教师注重的是在游戏最后幼儿所收获的知识、技巧,注重的是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却忽视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提升与培养,其实游戏过程才是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幼儿怎么玩为重点,而不仅仅是最后得到了什么为重点。例如,在游戏化课程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注重集体游戏的设计与实施,在开展全面的集体游戏活动中,以幼儿的情感体验以及在游戏中的表现作为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如在“找朋友”的集体游戏设计中,游戏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认识别的小朋友,并能够通过良好的交流方式、行为方式去交朋友。这个游戏并不是注重幼儿在最后能交多少朋友,而在于游戏过程中幼儿是怎么去“交朋友”的,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行为来获得对方好感的,并能够使对方愿意、主动去成为幼儿的朋友。在这个游戏中,教师能够以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来衡量幼儿的收获与成长,将传统的注重游戏结果逐渐转化为注重游戏的过程,注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达到结果而使用的方法和思维。

三、以游戏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8

 

简笔画是少儿美术学习的基础内容。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如图1)。简言之,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基本形象就是简笔画。简笔画因画出的形象简洁而得名。简笔画简单易画,非常适合少儿绘画。尤其是幼儿时期,简笔画是小朋友绘画时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内容。还是幼儿学习其他知识的有利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园的教师或管理者。学习内容非常广泛,美术是主要课程之一。   由于美术学习中简笔画是最基础的部分,另外还有市场需求、职业要求、学习时间、学生基础和少儿美术学习内容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突出简笔画的教学。   一、美术课程目标决定了学习内容以简笔画为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是美术教学的指导纲领,不同的学校其内容基本相同或者相近。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及创造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图形表达、教室美化等技能技巧,并能在未来的教学中得到运用和发挥。其中掌握基本职业技能主要指绘画技能与美术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方面的基本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后面马上补充说明即具备基本的图形表达、教室美化等技能技巧。   这里的图形表达就是指简笔画的运用,教室美化也包含简笔画的运用,因为手工需要画出简笔形象。   因此在美术课程目标中已经决定了主要学习内容非简笔画莫属。   二、未来的教学对象决定了简笔画是美术方面最起码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未来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幼儿,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5岁以及以下的儿童处于绘画的涂鸦期和象征期,因此一般在绘画内容上都是画的简单的随意性较强的图形与形象,属于简笔画的范畴。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形象思维最活跃,对外界始终是处于好奇状态,感知认知周围事物属于本能,是自发现象。这一时期思维活动的表达还不能用文字或语言,涂画是主要表达方式。因此绘画是最早能较好表达思维活动的手段,也进一步说明是幼儿最佳学习内容。   但这个过程必须有成年人的协助和引导,因为从根本上受到生理基本条件的限制。过了婴儿期生理基本条件慢慢成熟,但手部动作与大脑的协调合作仍然不是很默契,至少还是不灵活,不稳定。要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要有较长时间的训练,其次是有较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和方法。   简笔画学习不仅仅只画简笔形象,还有更基础的线条练习。线条练习又有很多练习形式和方法,既能练习生理上手的灵活性,又能训练耐力和专注力。因此从未来的目标对象“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客观条件反映出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学习中,简笔画是学生最起码的要求。   三、从美术学科体系与特点看,简笔画是儿童画的基础   学前教育是个特殊的职业,美术是该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众所周知,美术是个大概念,简单说既有绘画类又有手工类。美术不等于画画,但画画是美术里面最基本的类型。画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学习中的比重很大,但不是什么画种都要学,各画种学习的时间长短不一。   根据各画种的特点和相互关联,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中,绘画方面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简笔画。为8岁小朋友画的儿童画,画面就是由简笔画组合构成的。   美术从年龄和生理条件来分,可以分为成人美术和少儿美术两个范畴。成人具备成熟的心智与其他综合条件,学习具有较理性的特点。   成人美术主要是因其各种美术类型的难度、材料、要求和经济条件等的原因,不适合未成年人学习,因此才叫成人美术。但成人美术与少儿美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绘画内容、学习目的与评价标准等方面。   成人美术里面有的美术类型少儿美术都可以有,少儿美术里面还有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探索和拓展出来的新类型。   少儿美术的学习内容受成长阶段的影响,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结果不同,以年龄和生理条件分,少儿美术可以分为少年美术、儿童美术和幼儿美术三个部分。但不管是哪个阶段,在差异中仍然具有共同点,就是画面有鲜明的少儿美术特色,即简笔画式的内容和大胆随意的鲜艳色彩。就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而言,幼儿美术是重点。   那种鲜明的少儿美术特色更是幼儿美术的特色,简笔画尤其突出。   另外,一幅完整的儿童画除去色彩后,剩下的就是点线形的组合,也就是简笔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儿童画就是由不同的简笔形象、图形和点线符号组成的。简笔画可以是单独的一个形象,也可以是组合的画面。简单的画面就是简笔画,复杂的画面我们一般叫线描画。可见简笔画是线描画的基础,而简笔画和线描画又是儿童画的基础。这里的儿童画是指广义上的概念,可以说是少儿美术绘画的统称。   从前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幼儿美术的学习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的主要内容。   幼儿美术中的绘画部分主要体现在简笔画的学习上。因此,从学科特点分析,简笔画的学习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主要学习内容。   学好简笔画就是对其他美术类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从生源质量及其美术基础看,突出简笔画教学是最佳选择   从美术学科本身我们分析出学习内容侧重点在简笔画。但学生情况往往又是教学前必须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教育必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是搞好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分析学生情况,先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确定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我国的教育发展有快有慢,有成绩也有问题。素质教育搞了很多年,但当前的学生仍然存在较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美术教学就是一个例子,过去中小学专业美术老师几乎没有,上世纪90年代在中学有了,但小学和幼儿园还是寥寥无几。美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而且从幼儿时期开始是最佳的。观念先进的美术专业教师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可过去即使有了专业教师,但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尤其是后进城市和农村,对美术课的重视度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现在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极其缺乏美术相关基础。90后以及以前年代出生的人大部分都缺乏这一点,学生中有学过专业美术的可能会好一些,但选择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甚至是从来就不曾用心学习过或体验过美术的。   这对于一个几乎为零基础的学生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具备全部幼儿美术教学能力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   高职学生有两类,一种是高中起点的,一种是初中起点的。在零基础的前提下主要区别是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和习惯的不同。无论哪一种起点的学生,幼儿美术的学习对他们而言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异与条件的。因为技术难度不大,特别是简笔画的学习。对于简笔画来说可以说不要基础。如果学习成人美术范畴的素描和色彩,那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能很难较好的掌握或达到要求。因为素描与色彩涉及严谨的造型、光影的规律、空间透视规律、色彩规律和表现技巧等。需要学习的内容特别多而且有深度。简笔画主要是少年儿童的绘画内容,用简单的几根线条画出相应的东西就行,没有要求一定画得像和准确,也没有要求画得非常复杂和具体,即使是儿童色彩画,对色彩的要求也是很自由的,可见难度并不大。   因此,作为零基础的学生,从幼儿美术中的简笔画开始入手学习是最合理又实际的安排。   五、学生在校时间和课时总量要求必须重视简笔画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制一般分为三年制和五年制,就我院而言,三年制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五年制在校期间只有4年,剩下的时间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目前,美术课的安排是每班每周两节,每学期上课的时间一般是16———18周,按照18周计算,一个学期共36节课。三年制的总共为180课时,五年制为288课时。如果再减去每个学前的见习和实习时间以及节假日、参加活动等占用的时间,真正的课时可能更少。因此时间是有限的。   学前教育专业因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较多。作为教育工作者,本来就要求知识和能力相对全面,因此课程结构与设置非常关键,也必须保证科学、合理和数量。比如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钢琴、音乐、绘画、手工和其他公共课程。再加上额外的技能实践训练,分配给各学科的课时并不多。另外,美术课程内部内容多,比如美术中的绘画课除了简笔画还有线描画、油画棒画、彩铅画、水彩笔画、儿童版画、儿童国画、儿童水粉画、沙纸画、刮画、综合装饰画、综合创意设计、美术欣赏等。   因此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显得非常重要。从前面两点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简笔画是幼儿美术绘画中最常见的内容,也是其他所有儿童画的基础,学好简笔画对于将来的工作有实际的意义。那么,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多安排些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内容上。因而说学好简笔画是在校学习期间时间有限的客观要求。   六、从行业角度看,掌握简笔画是职业的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方面的工作,单位一般是幼儿园,职业简称为幼师。幼师是人的发展中除了父母外遇到的第一类老师,幼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幼儿时期是学习的最重要的阶段,是成长成才的关键基础。第一步没有走好,后面的道路将是曲折的。因此在这个领域,其实对老师本身的要求要比小学和中学甚至大学还要高,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如此。   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记忆情况的分析,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利用好简笔画教学是比较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幼儿时期的儿童对简单的形和鲜艳的色彩都还比较敏感,往往教育工作者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让小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般用于识别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和表达思维想法的课程。比如数数和简单加减法时的运用,就是显示简笔画作用的最好例子。   在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幼师必须具备简笔画的基础和技能才够优秀,才可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学好简笔画是学前教育行业中职业上的基本要求。   七、从社会发展看,学好简笔画是市场的要求   学前教育行业如今发展迅速,社会对幼儿园和幼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美术在幼儿园的具体运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环境布置方面,教室、走廊、楼道、教学楼外墙、室外活动场所等都会涉及简笔画。再如上课方面,简笔画不仅是美术课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他课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   由于画简笔画最节省时间,因此幼儿园在招聘教师的时候经常会要求现场画几个简笔画,或默写、或临摹、或创作。有的是要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简笔画练习作业,有的还会要求现场创作一幅完整的儿童画有些幼儿园经常会重新装修或装饰,作为幼师可能随时要负责某个部分的工作,这些也同样要求幼师具备有较强的简笔画功底。   这些都跟简笔画有关。因此学好简笔画还是社会发展中市场的特别要求。   简笔画是一门简单易学的美术课程,从前面的探讨中充分体现了简笔画的重要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学习中具有核心的价值。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都喜欢简单、实用的内容。同时又能在短时期内出现成果,尝到甜头。自信心与成就感增强了,兴趣必定越来越高,这种势头也会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更认真,这样的学生社会才会认可。#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