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诚信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诚信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社区教育;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调查;对策建议
一、相关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流动的人口越来越多,大量儿童亦随父母迁入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7周岁流动儿童的数量达到3581万,其中0—14周岁流动儿童就有2291万[1]。大量的流动儿童随迁城市后,他们对新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如何?适应如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不同于一般群体的城市适应,他们面临着对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化本身的双重适应[2]。流动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受到消费、社会关系、文化、福利制度的排斥,扮演着“城市边缘人”的角色[3]。且超过70%的研究认为,流动儿童在学业成绩、学校适应和社会行为等因素上劣于城市儿童[4]。针对上述问题,2017年以来,武汉市政府在原有城市社区治理的基础上,融入“红色引擎工程”[5],力求促进基层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也使得社区教育形式产生了诸多转变。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武汉市若干社区中的流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的社区教育形式下,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试图了解社区教育针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所产生的新形式及成效,进而探究应如何改善社区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和提升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
二、促进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社区教育新形式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对人们生活有着多维的影响。对流动儿童而言,较好适应城市的前提是能较好地融入社区。在武汉市积极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的背景下,武汉市多个社区进行了多种新型社区教育的尝试,着力于改善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故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一)政府统筹下的社区
“四点半学校”流动儿童父母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生存压力大,工作繁忙,难以兼顾子女教育。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为切实解决好“学生放学早,家长按时接送难、管理难”这一问题,以党建为引领,武汉市积极融入“红色引擎共同创造”,统筹“四点半学校”服务群众的红色载体。通过对青山区团委张老师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截至2018年7月,青山区共有“四点半学校”67所,学校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先后为3000多名流动儿童服务。
(二)社区暑期托管学校
为解决社区流动儿童暑期监管问题,社区开办特色暑期托管项目,工作时间内无暇监管孩子的家长可以自愿将孩子送至社区托管学校,校内有专业教师提供教学与管理,流动儿童不仅能享受其生活服务,更能全面参与各类课程的学习及拓展活动。
(三)高校与社区互动下的新型支教
在2018年暑假,青山区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心心火义教之家”暑期支教队合作,由受过专门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范大学生为社区儿童们带来丰富多样的素质课程,同时紧密结合托管学校的活动周主题,系统、全面地为社区儿童带去新奇的知识,更带去了欢乐和陪伴,力求为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做出努力。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由四类群体组成: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家长、支教志愿者以及武汉市各社区托管学校负责人。调查中学生问卷共发放97份,回收97份,回收率100%。其中由流动儿童填写的有效问卷有81份。通过引导流动儿童填写问卷关于基本信息的部分,得到了所调查的流动儿童的基本特征。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1)流动儿童问卷
在流动儿童问卷的微观设计上,根据郭良春等人对评估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提出的“三个角度”[6](价值观、社会适应、学校适应)及其对应的关键词(理想愿望、家庭责任感、集体观、贫富观;生活态度、人际交往、行为习惯、自我评价;学校适应、学习目标、学习障碍)来设置问题。最终的问卷是由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价值观、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等四部分组成,共20题,旨在综合分析流动儿童各个方面的城市适应情况。
(2)支教志愿者问卷
支教志愿者问卷主要从基本信息、对流动儿童的认知、对流动儿童适应性的看法三个方面进行编制。试图通过间接调查支教志愿者对流动儿童的认知和理解,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情况。
2.访谈法
(1)流动儿童家长访谈
对于流动儿童家长的访谈主要从以下维度考察: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教育方式、社区教育情况、家长对孩子适应性的评估。从不同的视角了解社区对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所做出的举措,以及在这些措施之下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成效。
(2)社区托管学校负责人访谈
对于社区托管学校负责人员的访谈,通过前期前往武汉市青山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支教对接的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关注度,即社区教育工作中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二是困难度,即从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的角度了解他们认为流动儿童在适应城市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三是解决度,即从基层治理中的社区管理角度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社区教育形式,以解决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流动儿童问卷及家长访谈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流动儿童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六成是湖北省省内流动儿童,四成是省外流动儿童。本文对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的分析,主要从价值观、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三个维度来展开。
1.价值观
(1)理想愿望
在理想愿望方面,88.88%的流动儿童期望未来能够获得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只有11.11%的流动儿童想要获得专科及以下的学历。大部分流动儿童期望未来能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取得更高的学历,有较高的理想和目标。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成长和发展,生活条件上与城市儿童的差距并未明显影响他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该结果与郭良春的调查结果[7]基本相符,都显示出流动儿童的价值观发展良好。
(2)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
有超过八成的流动儿童较多地帮助父母做家务,这表明流动儿童有较强的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同时还表明流动儿童有主动承担这种责任而非逃避的意识,这反映出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发展良好。
(3)贫富观
对“流动儿童对于未来自身工资情况的期望”调查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流动儿童期望自身的工资高于平均工资水平,实际上,结合流动儿童价值认识程度可以得出结论,流动儿童是不满足于当前的经济条件的,并希望将来自己能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这是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的经济挑战做出的适应性抉择,也是流动儿童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愿望。但这同时也提示,我们应当加强对流动儿童贫富观的引导,使其在精神和思想上不受经济的局限。
2.社会适应
(1)生活态度
在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方面,有51.85%的流动儿童认为自身已经是城市人,38.27%的儿童“有时”觉得自己是城市人,只有9.88%的儿童觉得自己不是城市人。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流动儿童能在城市生活中有较好的城市认同感。但同时,仍有约半数的流动儿童不认为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于城市生活,说明这部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有待加强,这是社区教育应该继续改进的地方。在对于未来生活的态度方面,绝大多数(87.66%)的流动儿童态度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从以上结果看来,流动儿童的生活态度较为积极乐观。这与雷有光2004年的调查结论[8]有较大差异,原因可能有:(1)在“红色引擎工程”的背景下,新形式的社区教育增强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感;(2)十多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小,促使流动儿童产生更强的城市归属感。
(2)人际交往
在对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中,认为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差或极差的流动学生仅占小部分(11.11%),大部分流动儿童对于自身人际交往能力评价较高。这表明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并未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可见,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
(3)行为习惯
流动儿童对于自身行为习惯的评价结果大多较好,只有8.64%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并未提及生活习惯方面的不足,结合家长访谈结果“孩子越来越大了,知道我们辛苦,不给我们添麻烦,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习惯”,可见流动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较好。
(4)自我评价
从流动儿童对于自身性格、自身人际交往能力、行为习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对于自身的评价较为积极。比如,一名儿童在自我评价的回答中的关键词是:乐观、爱运动、喜欢交朋友、生活很幸福。这体现出他们有较强的自信,这也说明流动儿童对自身的评价较为全面,且积极乐观。总体上看来,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良好。
3.学校适应
(1)学校适应
在对于流动儿童入学障碍的调查中,大多数(67.9%)的流动儿童在入学阶段并未出现障碍,较为顺利,少数儿童因为手续、人数以及年龄等问题在入学时出现了障碍。可见,流动儿童入学之后未出现较多适应性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入学前的学籍办理、入学限制方面。部分流动儿童的学籍变动仍是家长的难题,他们面临着城市就学难、教育支出高的问题,这一点与雷万鹏[9]的结论一致,证明了这一结果的可信性。学籍办理、入学限制、教育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是在今后的教育、社会工作中应当着重解决的地方。
(2)学习目标
大部分流动儿童在班级中排名在中等以上,学习成绩较好,这表明流动儿童并没有因为“流动”的原因而丧失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感强。同时,流动儿童的家长也注重对于孩子目标感的培养,并且流动儿童自己也认为在学习方面表现得较为积极向上,在未来想要获取高学历,有着较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这与邹泓[10]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吻合。整体来看,流动儿童在学习目标的建立方面发展良好。
(3)学习障碍
在学习上出现的障碍方面,超过一半(54.32%)儿童并没有出现以上障碍,说明大多数的流动儿童学习适应良好。对于存在学习方面障碍的流动儿童来说,其障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自身能力的欠缺,二是难以获得同伴帮助,三是缺少教师的关注。对此结果有以下解释:第一,流动儿童自身能力的欠缺可能是因为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导致自身学习能力低、学业水平落后;第二,学业水平的落后进而影响了教师和同伴对其评价;第三,对于缺乏教师关注的流动儿童,这可能由于部分流动儿童性格内向、不善于与教师交流、寻求帮助,但同时也不排除部分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歧视,这也是今后在关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支教志愿者问卷分析
本研究还设计了支教志愿者的问卷,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情况。通过回收问卷、分析数据得出:第一,在对流动儿童基本特点的看法方面,多数志愿者认为流动儿童是勤俭节约、体贴懂事、坚强独立、孝顺耐心的。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流动儿童在生活态度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整体上适应良好。第二,在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看法方面,约七成的支教志愿者认为流动儿童能较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第三,在对改善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看法方面:一是大多数志愿者认为针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主要问题,国家应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二是社会也应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从经济、心理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三是社区应当坚持多元的社区教育形式,通过多元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为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提供保障。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流动儿童进行价值观、社会适应、学校适应三个维度的调查与分析,辅以对支教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流动儿童家长、社区托管学校负责人进行访谈,得出结论:在“红色引擎工程”的背景下,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整体表现良好,该结果恰恰印证了社区教育形式的转变及其范围的扩大对于提升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是有效的。同时,该结论与麦颖特、苏少丹[11]的观点相契合,都表明,在社会工作的干预下,社区教育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
六、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落实随迁子女的入学保障机制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流动儿童在入学过程中遇到了学籍办理难、入学受多因素限制的情况,这不利于我国教育公平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应当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现有的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增强城市学校的容纳能力,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以满足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
(二)坚持“红色引擎工程”,夯实社区教育的创新基础
在“红色引擎工程”的引领下,社区教育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四点半托管学校”一类的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并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社区应继续落实和开展“红色引擎工程”,建设“红色阵地”,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更好地为社区中的流动儿童搭建学习、娱乐等平台,全面关怀、促进流动儿童更好的发展。
(三)创新社区教育的课程内容及活动形式,重视发展流动儿童综合素质
目前各个社区开放给流动儿童提供的课程及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且主要开设形式是课业辅导。若能开设更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素质拓展课程,把教育、兴趣、生活和娱乐融为一体,那么将会更好地增强流动儿童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
(四)规范社区教育人才选用机制,加强社区托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新形式的社区教育对于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中,社区托管学校教师是促进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重要一环。因此,社区教育的相关部门应当规范人才选用机制,加强托管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流动儿童。
(五)健全社区教育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三级联动作用
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要求,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把“明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来要求全体公民。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青少年,更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不做有损个人名誉和国家利益的事情,然而现在青少年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很严重。因此,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要不断拓宽诚信教育的内涵,促进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紧密结合,把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培育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共同表彰诚信行为,谴责失信行为,促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关键词:青少年;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种美德,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但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诚实守信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商业中的欺诈行为,各种考试中的舞弊现象,“狼来了”的故事频频发生,假货充斥,谎言盛行,骗人的把戏屡屡得手,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道德水平,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有识之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忧心如焚。党和国家更是重拳出击,整顿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打击假冒伪劣,倡导文明新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道德传统,重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而这一道德体系的重中之重是诚实和守信。当前,青少年的诚信问题一定程度出现了危机,受到倍加关注,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育和引导。
1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1.1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最基础、最重要的方面出发,提出了包括“诚信”在内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诚信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保证。是否诚实守信,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当代青少年应注重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否则,在社会上将难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1.2诚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行为规范。没有诚信,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基本的维系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我国仍处在市场经济初期,诚信观念淡薄,经济交往中背信、违约、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司空见惯,这不仅使国家和经济组织信誉受损,而且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利影响。青少年作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应不断增强诚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1.3诚信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合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青少年,只有具备真才实学并诚实守信的毕业生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合格人才。
2青少年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
2.1着力构建诚信社会
(1)加强对全党全民的诚信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诚信素质,要使国民把讲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诚信在中国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根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子曰“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然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诚”就是诚实,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欺人,不做作,不掩饰。“诚”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而且是人的道德素质借以体现的重要方面。“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对自己和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包括公平交易原则、透明度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互利互惠原则等无不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诚信在欧美法律里,被认为是高于一切的“帝王原则”,违背了这一原则,就等于犯了弥天大罪。中国加入WTO,就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国际声望;没有诚信,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必须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使“诚信就是金质名片,要信仰诚信、践行诚信”深入人心。
(2)立法建制是关键,应抓紧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信用社会。
政府要立即着手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能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约束社会的各种行为。在现行的法律中,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主体诚实信用的具体条款。对违法者的处置,也要有明确的定性、定量的法律规定。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仅靠自律不行,诚信本身是不能单打独斗的,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不可能建立起诚实信用体系。同时,政府要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从司法和执行环节上严格地把这些法律落到实处,使诚信法律规范成为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的实际行动。比如说,对造假、售假之类的欺诈者,除了规定要给予其经济上的重罚之外,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完善的竞争机制中,诚实的人比诡诈的人更放松,因为诚实的人没羁绊,也不设防,他们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辞令、表情,包括身世来解释自己,因而就更有智力和精力来获得成功,而缺少信用的人就会因为信用危机而被淘汰出局。唯有使欲失信者不敢失信,才会促使其不想失信。否则,在一个社会中,如果规则缺失、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制裁乏力,势必使失信者和假冒伪劣尝到甜头,结果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诚信者必吃亏,欺诈者能得利”的普遍心态,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构筑诚信社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借助外力的制裁力,使人们从其失信的后果中感受到失去诚信带来的痛苦。
2.2高度重视家庭诚信教育
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童心染黑,孩子缺失诚信,这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长对儿童的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都不讲诚信,孩子就跟着撒谎。作为家长,必须要增强垂范意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平时,父母自己应该说到做到,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讲诚信,答应孩子的事就要一定想方设法做到。比如父母向孩子许诺,就要努力兑现,让孩子感到诚信对于我们是客观存在的,是活生生的事实,而不是空洞的教条。
2.3学校诚信教育
2.3.1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青少年诚信素质
在校园,诚信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以思想品德修养课等形式进行的,由于学校教育长时期的封闭性,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尽快在学校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把诚实守信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特质。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要求高目标,但要从低起点,从基本行为抓起。要培养青少年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中、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绝作弊、诚实守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学校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诚信教育的有关内容。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学校一个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
2.3.2建立青少年诚信档案
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开始建立公民“个人资信制度”,并且开始推出个人“信用身份证”,建立个人电子信用档案。青少年“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应该客观记载青少年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活动,从而引导青少年完善自身素质,建立对青少年素质拓展的评价和社会认同机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配备现实的教材。同时,青少年是未来经济社会中最活跃的消费群体,诚信档案的建立,将为青少年信用形象提供一个社会化的展示平台,与整个社会的“个人资信制度”相衔接。
2.3.3学校更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
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要注意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而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道德素质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这种作用渗透到学生生活各个方面,影响巨大而深远,甚至延伸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事业中去。因为这种作用下的正向群体动势,会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趋向群体认同,自觉不自觉地克服和改变不适应健康环境、不符合诚信标准的行为和习惯。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各个领域的骨干,如果青少年诚信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危机及教育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8).
[2]朱云.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01).
[3]曹红战.探析当前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影响[J].文教资料,2009(03).
[4]姚兰.对流动家庭子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06).
[5]陈慧英.当代青少年思想状况、原因及对策[J].职大学报,2006(03).
[6]刘真真.阿德勒社会兴趣理论关照下培养青少年社会兴趣之探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第二篇: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探析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加强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尤其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呢?
关键词:青少年;诚信;教育
一、诚信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社会要注重对他们诚信情感的培养,以实现诚信的知行转化。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个体修身立世应有的基石,而且是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我们还要以情育情。情感不能靠灌输产生,要依赖一定的场景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诚信意识,要挖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进行诚信教育。还有,要突出受教育主体的实践性。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体现诚信,才意味着有了诚信意识。
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作用
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很重要,家庭是诚信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在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人们的一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做家长的首先应做到言而有信,诚实无欺,不要以哄带骗去说服小孩。还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引导其分清什么是诚信,什么是虚假,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应该大力弘扬诚信文化,营造诚信氛围,渗透诚信教育,从小就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诚信等传统美德牢牢地扎根在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法制教育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契约信用是以法律保障为基础的,所以也要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法制观教育,强化学生诚信法制观念。诚实信用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坑蒙诈骗;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必须恪守信用,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违背了这一系列要求会产生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因此,我们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更应该从法律角度出发,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违背这一原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而且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一严重后果,从而起到警戒作用。
总之,要做好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这是一项长期的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我们只有常抓不懈,才能使社会更和谐,使中华民族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三篇: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的深刻思考
【摘要】学校教育德育为首,诚信教育更是德育范畴。创建和谐社会,诚信为本。因此,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尤为现实,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德育;诚信;意义;方式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欺人,不做作,不掩饰。“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对自己和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对中学生的在信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我们的许多家长和教师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养育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品质的教育,使有些不良品质在孩提时代就形成了,上学后再进行纠正和教育,结果是事倍功半。因此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首家德现状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诚信准则意味着刻苦踏实,实事求是,遵守校纪校规及学生行为规范,不做任何不诚实的事情,从而取信于人。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质对社会的影响远胜于一般的群体,其诚信品质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当前学校教育把追求升学率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即使是在德育教育上也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忽视学生对自己负责,德育方法陈旧,内容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认知情感,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呢?因此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加强,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抓好青少年诚信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真切地知道,我们肩负着诚信教育的重担。今天,我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对中学生在礼节礼貌这些细节方面,养成从小懂礼、讲礼貌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教师应教育中学生跟他人打交道或者在不同的场合,要讲究起码的礼貌。如升旗仪式这样的场合就必须遵守规定的“礼仪”;平时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要做到得体、适宜,不能穿奇装异服;在家庭生活中,要讲究“礼仪”和“礼让”,对长辈要尊重孝敬;对同龄人要平等友善;对年幼者要爱护有加等,逐渐让青少年自觉地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
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青少年阶段是培养诚信品德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科学知识,增长社会阅历,积累生活经验,完善思维认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样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形成。如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能够注重培养他们的价值取向,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孩子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那么诚信的品质就会自然形成。
三、采取各方位的教育形式强化诚信教育
为了让学生未来成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应该着手抓好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一)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感化学生。
我们中华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敢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让学生真正了解老师,相信老师。师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老师为学生辨明了是非,主持了公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敢于发表见解而高兴,老师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见解出乎自己预料而火冒三丈。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逐渐形成伸张正义,大胆认错,敢于改错的忠诚老实的好品质。
(二)学校要创新性地为学生提供诚信教育的平台。
1.从思想上让学生确立诚信意识。部分中小学生头脑里并没有诚信意识,他们或忙于学业无暇顾及,或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轻视诚信,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告诉他们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在待人接物上讲究诚信。
2.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积极开展“我讲诚信”活动、社会调查、生活事例分析等形式,从正反两方面活生生的材料进一步加深中小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诚信宣传。观看一些表扬守信的单位和个人的资料;展示一些欺诈、蒙骗行为和现象予以曝光批评的案件等,通过各种宣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诚信的意义和作用,自觉诚实守信。
(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对中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但家庭作为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及家长在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四)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
把诚信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之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到诚信道德对其他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和主动地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体验互动中学会诚信做人,恪守诺言。
对中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进行扎实有效的工作,才能提高他们的诚信道德素质,使他们自觉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受社会欢迎的诚实守信的人。
第四篇:浅析高校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摘要】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来说,特点很鲜明,总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明朗、向上的,他们对社会上主导的价值观念有较高的认同感,对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在公民基本思想道德观念上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并且保持着较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在个人发展上呈现出多样的目标追求,表现出理性务实、折衷整合、开放宽容、多元自我、多变流动的特点。但也存在着过分重视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是非界线,思想道德观念不稳定和多变,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等问题。其中青少年诚信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以人为本、明礼诚信”的诚信文化教育,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推进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
一、诚信教育的意义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是衡量一个人品行优劣的标准之一。诚信是道德的基础。所谓诚信,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重信用,守承诺,讲信誉。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学校,我们要大力推行诚信文化教育。所谓“诚信文化”,是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生长期集体学习、生活和活动中逐步建立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共同价值观和意识体系道德信仰等物质和精神的总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指诚信文化的主体是人。高校在建设诚信文化中,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广大师生都是学校的主人,是诚信的载体和主力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紧密结合的,同时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要在高校加强和积极开展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青少年诚信缺失的表现
由于社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开放,高校受到了各方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如外来文化的影响,传播,大众传媒的影响,网络的影响,社会风气多样化的影响等,造成了高校学生几方面的诚信缺失,表现为:
(一)诚信观念淡薄,缺乏诚信意识
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现象严重,请假理由多种多样,并且诸多不实的借口。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作风,如虚假信息,随意造谣生事,友情淡化,用情不专等,还有的在老师长辈面前一套,在同学们面前又一套,我行我素屡教不改等。
(二)作业抄袭成风,作弊屡禁不止
在高校,学生具有充分时间可以自主把握,用来预习、复习课程以及增长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主安排时间用到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等地方,到要交作业时,借其他人的作业草草抄袭就算完事,更有甚者,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到了期末考试,尽管学校有严格的监考制度,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且花样不断翻新,屡禁不止。违纪犯错时,就隐瞒事实,编造谎言。
(三)弄虚作假,背信违约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现实社会上又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如政治领域中的欺上瞒下、贪污受贿、只搞形象工程不做实际之事等,经济领域的欠债赖账、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虚假包装、虚假物价等,文化领域的虚假广告、盗版侵权等,人际关系中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社会各种现象,或真或假,都让学生难以分辨,无所适从。造成许多学生跟风,有样学样,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随意涂改成绩、夸大事实、虚构经历以达到就业目的,而有些毕业生就业后又漠视就业合约,随意违约毁约。
三、青少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整个社会处于多元化,各种文化思想不断冲撞,形成了处在社会中的人都非常复杂,人际关系复杂,人心难测,放人之心不可无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评价。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经常耳濡目染这些消极的,不良的信息和影响中,难免会影响青少年的诚信观念和行为,许多青年会觉得如果不骗人就会被人骗,吃亏的是自己,要想不吃亏,就不能那么老实守诚信。还有的认为现实社会就是如此,谁守诚信就是傻子,是不适应这个社会的表现,这些都给我们的诚信教育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中,最贴近学生的是老师们,最能教育青少年学生的也是我们老师和辅导员们,许多教师本身不能做到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却要求学生们要诚信,真是“上梁不正,下梁必歪”。这也造成许多学生干部在为人处事中也有样学样,以领导身份自居而不得人心,对我们开展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学校各级领导更要带头守信,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说空话、不打官腔,信守承诺,言出必行,以身作则,成为全校的表率,为校园的诚信教育氛围影响良好的气氛,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更要预防出现不公正不诚信,出尔反尔的事情,否则将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可以说非常重要,而且根深蒂固,是任何教育都不能取代的。许多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而不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小孩守诚信在社会上会吃亏,因此过早的就把社会上一些不良观点灌输给孩子,甚至把不诚信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教给孩子。家长们错误的观念,过分的溺爱宠爱自己的孩子,都会使青年的价值观发生偏差,形成自私自利,即使不守诚信,也会用“人不为我,天诛地灭”的借口来给自己开脱,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无社会责任感的人,严重阻碍了我们对青少年的诚信教育的有效性。
四、青少年诚信教育的一些有效对策
(一)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要营造诚信的社会大环境,要求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政府职能部门是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教学、科研等提供精神保障和物质技术支持的服务性工作部门,由于具有相互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并且服务性工作涉及到的大多是利益关系,诚信也就显得更为敏感和重要。因此,诚信无小事。要充分发挥服务主体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更要在服务中进行诚信教育,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基本途径。服务的主体只有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好表率,事事处处守信用、重承诺、践约定,实行优质服务,才会取信于服务对象。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弘扬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服务主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服务主体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及时调整政策,改变陈旧的工作观念,改变恶劣的工作态度,提高“诚恳待人”的服务精神。要健全诚信制度,建立诚信政府,完善诚信理念,推动全民诚信教育。只有这样,政府的工作才会更得人心,诚信教育才会对青少年更为行之有效。
(二)发挥学校诚信教育主渠道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强调“育人”,通过教师本身行为传授给学生基本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政治观念,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对学生引导到位,使学生能够“德才兼备”。诚信是道德修养、成才做事的基础和前提。
(三)发挥家庭诚信教育主阵地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长更要做孩子诚信的表率。对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的叛逆反叛要给予耐心,关心和理解,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在诚信问题上父母一定要坚持原则,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决不能姑息养奸,但也不能太过严厉苛刻,反而容易引起反效果,只有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多鼓励孩子的诚信行为,并且积极配合学校的诚信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建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如何在高校中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在实践工作中的不断积累和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使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11期.
[2]陈伟林,漆小萍.推进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6).
[3]叶南海.构建地方高校诚信教育体系,培养诚实守信人才[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6).
第五篇:青少年儿童诚信教育问题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精致化管理理论为视角,将从社会系统中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维度对外部环境对青少年儿童的诚信影响和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提出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设性指导意见。
关健词:精致化管理;青少年儿童;诚信;学校;家庭;社会;诚信教育
一.精致化管理理念
精致化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管理,是既注重细节、过程,又重视结果的管理,是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均衡的管理。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三重维度视角下环境对青少年儿童诚信教育的影响
1.社会维度
我国的基础教育历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纵观其历史不难发现,其重视学校和家庭教育轻视社会教育的诟病一直存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社会成员在青少年儿童教育上的思维和观念。近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案例和现象中清晰地发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已经有传统的二维因素广泛延展。特别是《穹顶之下》的发表,让整个社会对诚信和道德产生了巨大的争论,从经济领域的造假,到社会层面的不诚信,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毫不夸张的说,假冒伪劣、诚信缺失、以及欺诈等相关问题已经覆盖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
2.家庭维度
教育学著名理论“5+2=0”理论成功诠释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家庭这一载体,是青少年儿童成长发展中最早接触的教育阵地,其对青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贯穿始终切根深蒂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作为模仿能力超强的群体,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作用必然摩擦出鲜亮的火花。
3.学校维度
现阶段,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的影响日益深远,青少年儿童诚信意识的培养,作为教育大基地的学校责无旁贷,而不良风气的盛行和熏染正一步步冲击着诚信体系的构建,学生说谎话、抄作业、考试作弊、金钱交易等行为屡见不鲜,表面上看问题在学生,究其根源,学校和教育本身的隐忧不无责任。
三.青少年儿童不诚信(说谎)的心理原因探析
卢梭曾说,一旦青少年儿童进入成人的道德世界,就等于向他们打开了罪恶的大门,欺骗和撒谎的行为将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而同时产生。青少年儿童说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想象因素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二是由担心害怕(害怕被指责、嘲笑、训斥和打骂等)等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三是由逃避责任和惩罚或满足自身虚荣心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四是因自我掩饰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五是因模仿他人引发的青少年儿童说谎问题。
四.精致化管理视角下青少年儿童诚信问题(说谎行为)的矫正
1.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榜样作用
青少年儿童的诚信教育,首先也是教育主体即教师和家长自身的诚信熏陶和教育,教育主体应该注重自身的影响作用,从肢体语言到心理反应都养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作为家长,在青少年儿童思想和意识并未成形之时,从细节上入手,为其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教师,可以针对性的通过书籍、网络、大众传媒等传播工具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相关素质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相关认知能力和思维意识。
2.注重教育过程中教育客体的心理反应
一方面,给青少年儿童足够的自尊和自信。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和鼓励的孩子,易于得到相关的发泄和派遣,这样更容易表现出诚信的品质,反之亦然。因此,注重教育的方式,给孩子以相关的自尊和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其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另一方面,坚持进行鼓励性教育。作为教育主体,改正错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认识错误,反思错误,进而改正错误。这方面,家长和教师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理性的鼓励,用细心、耐心和诚心去进行精致化的教育管理行为,助其成长,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1]曹瑞.试论信用型社会环境下如何深化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0(1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诚信课文;对比分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小学生成人之根本。教育部日前将“诚实守信”写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德育课程和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寓诚信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诚信教育是“诚实守信”传统美德传承中的重要一环,而教科书则是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愈发增多,但就小学语文教材谈诚信教育的研究却微乎其微。而笔者认为,语文教材在诚信文化的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将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诚信要素的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综合前人研究及教育部指示,依据我国道德教育纲要、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建议,本研究中对诚信要素的分析,主要分为诚实、守信、守则三方面。根据内容的不同,将“诚实”要素细分为待人真诚、信任别人、做人老实(说实话、做实事),但其中也包括善意的谎言。“守信”要素具体为信守承诺;“守则”要素则是遵守规则。本文主要结合这三要素,从出示板块、选文特点、人物形象等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希望为语文教材在培植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内容编制、运用上提供一些多元化见解。本研究统计单位是课文和课后、单元练习的数目,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诚信要素进行频度分析和内容分析。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共12册,课文346篇,练习93次,诚信要素出现的频次共71次,其中课文65次,占课文总量18.8%,练习6次,占练习总量6.5%。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共12册,课文315篇,练习88次,诚信要素出现的频次共34次,其中课文27次,占课文总量8.6%;思考与练习7次,占练习总量8%。综合数据分析,发现苏教版、人教版教科书在“诚实守信”方面存在以下几点异同。
一、苏教版诚信课文、单元练习的数量比例较人教版更均衡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凸显诚信要素课文主要是为了从思想层面培养小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而其在单元练习中多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出现,最主要的设置目的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着重训练小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这一道德标准。人教版比苏教版更倾向于用课文的形式呈现诚信要素,两版在课文总量上相差约10.2%。从课文总量上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似乎比苏教版更强调“诚实守信”。但苏教版教材通过练习呈现诚信要素的频率较高于人教版,两者之间的比例相差1.4%。同时,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诚实守信”,通过课文呈现的概率都比练习高,但人教版课文与练习之间的比例相差将近12.3%,而苏教版在整体上较均衡。可见,苏教版在注重小学生“诚实守信”内涵提升的同时,也兼顾了诚信教育实践中的运用问题,因此通过课后练习加以巩固,实现均衡发展。而人教版在这方面却显得有点重“思想教育”,轻“实际操作”。
二、“诚实守信”选文的类型、形象数量都呈增长趋向
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在选文上大多以伟人事件的记叙文为主,通过“不平凡”的革命领袖、科学家、战争年代的英雄、古代历史人物等形象,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这一崇高道德品质的灌输,造成教科书远离实际生活,忽视了平凡的人和事。而基于对最新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统计,苏教版在选文的类型来源上又是较均衡的,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更是大多以平凡人发生的生活、事为主,占比41.5%。其次是伟人的事件,占比35.4%。最少的是童话故事,但所占比例也不低,达到了23.1%。由此可见,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更新发展,两版在选文的类型上呈明显增长趋向。这说明追求生活化、科学化已经成为两版教材编写的一种普遍趋势,特别是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内化教材内容达到最优化。现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以及使用,都逐渐从“学科为本”走向“学生为本”,着眼于教材的适用对象——学生,突出学生在教材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正因如此,两版教科书在向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时也紧密联系低年级学情。与其他学段相比,低学段在童话故事类选文的数量分布上所占比重最大。但细分来看,苏教版在高学段童话故事类选文的数量分布位居第二,而人教版是中学段位居第二,在高学段则没有数量分布,说明其在各个学段的数量分布上有所欠衡。同时,从这类选文中的人物形象来看,除了儿童形象外,还多以动植物为主角。在人教版15篇童话故事类选文中,就有9篇涉及动植物的形象,占了60%;在苏教版9篇童话故事类选文中,竟有7篇涉及了动植物的形象,占了近77.8%。选文在赋予了动植物以人的性格特点的同时,还在讲述人与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之间和谐相处中展示出来的诚信品质,从而调动学生探寻其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体现,灵活生动地教育学生应“诚实守信”。
三、选文内容以榜样激励法突显“诚实”要素
(一)选文的呈现方式都以榜样激励为主
人教版在65篇诚信课文中,共有涉及伟人事件的选文23篇,占比35.4%;苏教版在“诚实守信”的27篇课文中,共有涉及伟人事件的选文9篇,占比33.3%。从数量比例来看,相差不大。但据统计,无论是哪个版本,在涉及伟人事件的选文上都是以榜样激励的形式呈现诚信要素。在涉及平凡人的选文上也是如此,唯有人教版《蓝色的树叶》一文中,注重从学生自身出发详细描写“道德两难”的选择过程,选取的事例也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读来尤为印象深刻。同时,借助学生的主动性和判断力对其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的熏陶,在自主地思考中树立诚信理念,立志做诚信之人。
(二)选文诚信要素都以“诚实”为主导
从总量上看,两版语文教材选文、单元练习中的诚信教育三要素:“诚实”“守信”“守则”要素在数量分配上都不够均衡,“诚实”要素所占比例总是高于“守信”和“守则”要素,特别是在中学段的选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见,诚实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最受到教材选编者的重视。具体来看,在诚信要素内涵的丰富性上也做得不够到位,较单一。即使是“诚实”要素的选文,大多也是以待人真诚为主。人教版53篇“诚信”要素的课文中,有49篇“待人真诚”的课文,占比92.5%;苏教版21篇选文中,有17篇“待人真诚”的课文,占比81%。而涉及较少的守则课文基本上都是以守时为核心,略显单薄。另外,人教版65篇“诚实守信”课文中共出现4次,6篇单元练习中共出现1次;苏教版27篇“诚实守信”课文中共出现4次,7篇单元练习中共出现2次。相较正例而言,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课文、单元练习中有关诚信要素的反例,本身出现的次数不算多,但相比而言,苏教版反例数量的占比比人教版略高。并且从两版为数不多的反例来讲,就算出现也都全部集中在了“诚实”要素上,而其他要素的反面教材均有所缺失。
四、诚信教育在主题单元、选文的课后练习题中强化
通过数据可知,两版教科书中都单独有一个与“诚实守信”相关的主题单元,人教版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以诚待人”,苏教版则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人文精神”,主要的设计意图是利用主题一致原则强化巩固诚信要素,集中性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另外,在“诚实守信”的选文上,两版有两篇内容相同课文,如人教版第9册《钓鱼的启示》和苏教版第6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课后练习题分别为:“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虽然两版课后问题的提法有所不同,但都是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守则”的价值,即使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也要遵守约定,教育学生“守则”不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自我行为的约束。又如两版都有的《珍珠鸟》这一课,人教版的课后练习为“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苏教版的课后问题设置与其如出一辙,为“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在这一问题的设置上,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课文情境中寻找到信赖的正确打开方式,明白信赖的价值。据以上分析,两版课后练习命题点都在课文“诚实守信”的核心要素上,诚信教育通过明确要素功效和联系生活实践的方式,在这类的课后练习中有着明显的直接渗透,其实质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加强对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通过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在初步获得了两者的一些异同点,同时获得了如下几条“诚信教育语文化”的教材编制、实施建议,以期望更快更好地实现诚信教育目标——培植小学生诚信品质。
(一)儿童视角、道德两难是教材“诚实守信”类选文的动力源
基于新课程改革以来突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以学定教”,过渡到教科书编制的选文环节应为“以学定文”,应着眼于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儿童的视角选编教材,从而逐步健全小学语文教材下诚信文化的结构框架。这样更易于学生体悟“诚实守信”的核心要素,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诚信教育,而两版教材在童话来源的选文上不低的占比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同时“诚实守信”是需要从身边的小事起,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行转化。因此,在选材上,两版教材都应继续向关注学生现实迈进,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感悟具备诚实守信优良品质的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切身经验,摆脱纯“灌输式”的抽象诚实守信教育。在选文呈现形式上,除了提供榜样示范外,还可以通过道德两难法、同辈激励法等。特别是应该让道德两难成为“诚实守信”类选文动力源的基础上,在文本中创设与现实生活同构的环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产生道德冲突,站在儿童自身角度以道德人思考“诚实守信”的课题,从而积极向文中赞扬的“诚实守信”的品质靠拢,自觉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培养诚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并外化于道德行动之中。
(二)诚信要素的多元、平衡是诚信教育的多扇窗口
诚信教育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中有一条明确的共识是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诚信要素。教科书在选编诚信课文时应着力改变诚信要素单一、不均的现状,在选文的类型上,应该追求多元全面;在选文的数量上,应该追求平衡增长。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关于诚信要素的内涵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其实,“诚实”要素的内涵可以有很多,包含待人真诚、信任别人、做人老实(说实话、做实事),其中也包括善意的谎言等;“守信”要素也可以具体为信守承诺,主要有遵守约定、有信用、信誉等;“守则”要素则是遵守规则,还包括守时、守纪、守法等等。那么,教材编写者可以参考多家之言,在“诚实”“守信”“守则”各要素都有所涉及的基础上,拓宽各要素的数量范围,丰富各要素的精神内涵。将诚信要素多元、平衡地融入各个学段的教科书中,才能在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时,不仅仅对“诚实守信”有概念的把握,更对诚信品质有内涵的提升。另外,在诚信要素反例的运用上,也不应只局限于“诚实”这一要素上。在各个要素上都加以合理地运用反例,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失去诚信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恪守诚信做人的原则。因此,利用正、反例不同的效果呈现更佳的课文内容,是教材编写应当考虑的选文标准之一。
(三)语文实践练习是诚信教育的收割机
诚信教育不只是为了培育诚信意识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习得良好的诚信行为采取的教育活动。虽然诚信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可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从小处入手,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诚信教育的小型实践活动,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板块中的“口语交际”。在教材的编制环节,两版都要维持课后练习贯彻诚信教育的问题设计,但人教版还应向苏教版教材积极借鉴“口语交际”这部分的内容、数量安排,着重改变重“思想教育”,轻“实际操作”的诚信教育体式,致力于通过课后练习对课文诚信要素加以实践巩固,实现“诚信教育与诚信行为相互对接”的教材设计宗旨。在教材的实施环节,教师需合理利用课后练习,借助诚信核心要素的价值,联系学生生活实践的诚信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同时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抓好了课后练习,但往往忽视了单元练习中“口语交际”的诚信实践价值。其实利用好这一部分有关“诚实守信”的内容,对学生的诚信行为的塑造具有莫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同桌、小组合作练习,班级评比的形式,开展课后的口语交际环节。既不耽搁上课学习的时间,也能在课后恰如其分地将诚信要素贯穿小学生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诚信体验,积累经验,为诚信道德的提升提供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1诚信教育的相关理论
1.1诚信教育的概念
国内学者认为,诚信教育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层面,从狭义层面上,诚信教育是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需要,并且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适合的道德教育手段和方法,从而培养受教育者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从广义层面上,诚信教育泛指一切与诚信道德和诚信原则相关的教育活动。虽然,国内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诚信教育,但是关于诚信教育的表述都有共通之处,即大学生诚信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道德素养,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国外学者认为,诚信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儿童从小接受的信息和思想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处事。培育诚实守信的孩子需要我们从小开展诚信教育,一直持续下去。此外,诚信教育方式方法要丰富多彩。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诚信教育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为枯燥无味而拒绝学习。只有因材施教不断的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诚信教育需要建立系统工程,这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单一渠道的诚信教育也有一定的成效,但脱离其他方面的有效配合,往往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都十分重视诚信教育,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更加迫在眉睫。
2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不停
大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抄袭课程作业、剽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花钱找人等现象更是屡禁不止,这使得学术诚信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受到挑战。此外,部分学生怀有侥幸心理,在考试过程中投机取巧进行作弊,违反诚信的道德红线,考试不仅是考查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考验大学生是否具备诚实守信品德的试金石。
2.2大学生故意破坏助学系统,信用意识缺失
自从1999年起,我国开启高校助学贷款服务以来,为大学生顺利入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学生伪造贫困证明故意骗取助学金,真正需要助学金的同学则很难顺利申请助学金。甚至有些办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顺利毕业后,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拒接银行的催款电话,导致个人征信系统受影响。此外,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经济能力有限,喜欢和同学进行攀比,经常入不敷出,容易出现钻系统漏洞、欠费逃单、相互欺诈、甚至借高利贷。大学生对轻视个人信用是造成日常生活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2.3大学生就业协议违约率高,求职简历造假
大学生就业协议是高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就业保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生违约现象,这说明大学生群体缺少契约精神,不重视法律责任。此外,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为了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不惜进行简历造假,求职简历中篡改成绩、伪造证书俨然变成高校众所周知的秘密。大学生这些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为企业增添了用人成本,也为学校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2.4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四起,师生骗局多样
如今的大学生属于互联网原住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这也造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难题。同学之间的沟通缺少基本的信任,经常出现各种互相伤害的恶性事件,非常令人担忧。此外,师生之间的信任也危在旦夕,大学生经常伪造假条逃课,假条内容花样百出,这是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肆意挑衅。
3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优化策略
3.1更新诚信教育理念
网络文化阵地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影响非常深刻。如果诚信文化不能及时占领学生的头脑,那些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入。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扎根在网络文化阵地,把诚信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积极的融入进来,教育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同时,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通讯平台优势,迅速抢占大学生诚信教育阵地,还要在教育形式上顺势而为、不断创新。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开放性特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
3.2强化诚信师资培训
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开发优秀的诚信教育成果,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发挥成效。高校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深入研究平台的各种功能,在运用的过程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给予人财物的大力支持,定期开展互联网应用的专题培训,帮助高校教师不断提升互联网教学能力,拓展网络平台的使用范围,一起制作出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优秀成果,吸引大学生群体自觉学习诚信教育内容,提升日常生活中的诚信意识。
3.3搭建诚信教育平台
一、初中生诚信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如今的社会背景下,许多领域都存在着对诚信不利的因素。企业及个人、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造成诚信的缺失。如,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重外在形式以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种种“假货”等。初中生作为社会群体当中的一员,他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诚信氛围,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诚信观念的形成,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如今,我国各方面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家长,他们大部分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对诚信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在平时无法关心到孩子的各个方面,只有节假日回来看看孩子。于是,多数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产生溺爱。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在平时家庭生活中对待兄弟、邻居、父母缺乏诚信的行为会感染孩子。有的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一切行为,任其“自由发展”,有时甚至把错误观念带到家中。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已久。国家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无法全面贯彻落实。在这种观念下,诚信教育也受到了考验。尤其是在初中阶段,为了应对中考,教师为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卷子满天飞,学生苦不堪言。一方面,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学校层面的诚信教育宣传模范作用没有到位。在学生诚信教育方面,学校和教师应该重内容、重过程而不是走形式、走过场。在学校活动中,教师要不断落实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熏陶。”
(四)学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初中生还尚未成人,心智不熟。他们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社会、学校没有良好的诚信环境,在心智尚未成熟时容易接收负面的东西。考试作弊是最常见的缺失诚信问题。如,撒谎要零花钱、住读生撒谎请假出校园、个别学生去小卖部偷拿物品,甚至拿同学手机等都属于诚信问题。农村中学案例尤其普遍。农村的留守儿童学生,其父母不在身边,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患得患失,容易犯错。
二、初中生诚信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社会方面
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以及整个社会都应注重诚信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例如,广西某小镇市场有买菜无人售摊点,人们自觉交费到箩筐;一线城市有无人智能酒店、餐饮店等。人人诚信、人人有责、人人执行,这个社会将更温暖,更有爱,更有幸福感。新闻媒体多播放遵守诚信的新闻,宣传诚信“正能量”。社会多给初中生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让他们耳濡目染,代代传承。
(二)家庭方面
1.营造诚信的家庭环境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根源,是诚信教育的种子。在家庭生活中,每一位家人都应做到“以诚待人”,维护家庭团结和睦。父母与儿女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以及同辈之间,如果都能做到“以诚待人”,家庭氛围就会更加温馨。青少年如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他们必然会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2.发挥家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示范过程能够带动孩子主动接受诚信教育。在生活中,家长必须切实肩负起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的责任。同时,家长应努力提升个人诚信修养,言传身教,率身垂范,对自身的诚信言行严格要求,为孩子树立榜样。
3.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
青少年要建立起良好的诚信观,离不开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家长和学校通过彼此的沟通,双方互换信息,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在学校的诚信品行,建立起良性的诚信反馈机制。这有利于家长和学校共同肩负起青少年诚信教育的责任。
(三)学校方面
学校诚信教育就是在素质教育的层面上,应用教育学等手段,以“诚信”教育为中心,辐射社会公德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和训练,使青少年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让他们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和诚信意识。学校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学校管理者、教职工也要身正为范,做好诚信的模范带头作用:“诚实守信,童叟无欺。”
(四)学生方面
学生要做到:1.锻炼身体,拥有强健体魄。2.参加学校、社区的公益活动、健身活动、心理活动等,加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磨练意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3.努力学习、天天向上。“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诚信教育也会在学习中不断深化。4.接受接纳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方面的诚信教育正能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5.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看完“感动中国”等节目的时候,在感动之余会深入总结。
三、结束语
关键词:幼儿园;诚信教育
当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急剧转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泛滥成灾,人们冷漠诚信,这对幼儿影响很大。因此,加强幼儿园诚信教育极为必要。
一、幼儿园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有些幼教老师诚信素质差言谈举止失态,无心钻研幼教业务,把心思放在诱导幼儿逢年过节送礼上。这些都违背了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其社会影响极坏。2.有的幼儿园诚信教育不力幼儿入园介绍情况时,凡是家长有权有钱的都声音宏亮,我爸爸是县长!我爸爸是镇长!我爸爸是董事长、总经理。有的教师还带头鼓掌,这无形中鼓励幼儿追求权和钱,把诚信教育、传统美德抛之脑后。3.整个社会信用滑坡社会各领域都在制假造假售假,社会风气严重污染,社会诚信教育不力,没了规矩,风气败坏,对幼儿影响极大。
二、幼儿园诚信教育几点策略
〔一〕切实抓好幼儿园诚信教育
1.幼儿诚实教育方面:要从幼儿一日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生活的小事作为诚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细微处见风格,从小事中显精神。对人要真诚,以真诚的言行善待人、关心人,对人有同情心。严格要求自己,人前人后一样,不说谎话、假话。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幼儿守时、守信、有责任心,说话要算数。如做错事说错话,教育幼儿承担责任,知错就改。在诚实守纪方面:一抓遵纪守法教育,二抓园规园纪和社会公德教育,三抓幼儿纪律意识、良好社会道德品质教育。尤其父母带出国旅游讲卫生懂礼貌,不做有失国格的不文明事。3.在强化诚信园风方面:诚信园风是一种育人环境、一种育人氛围,它对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兴趣、净化幼儿心灵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的成长发展与良好园风的营造有密切的关系。诚信、文明、和谐、公平、公正园风对幼儿的发展是极其深厚的,它有潜移默化性、暗示性和自我教育性等特点,既能协调师幼关系,又能激发幼儿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助于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现代幼儿园建设中必须把良好园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诚实守信文明园风建设,为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温馨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教师对塑造孩子诚信品格至关重要
孩子在思维方式上以具体形象为主,在行为方式上模仿性,依赖性强,在言行上常不一致。因此,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要停在口头上,而应循循善诱。教师要严以律己,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践行“一诺千金”的人格追求,从言谈举止的小事做起,对孩子和蔼可亲,诚实宽容,在孩子心里你是个诚实守信的优秀教师。惟有这样,诚信教育才会事半功倍,播撒的诚信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硕果。那么,教师如何成为孩子诚信的领航者和践行者呢?一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德立德,以行导行。古代教育家孔夫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一要以身作则、有诺必践,以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孩子和家长,做诚信的表率。二要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不收受礼品,尤其不能参与传销活动,用诚信的品质为幼儿树立榜样;三要教育幼儿从细微处见风格,从小事中显精神,幼儿捡到物品要交还失主,损坏东西要赔,从小事中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做诚实守信的小公民。
四、营造良好的诚信家风
家长不要不声不响收受礼物,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其实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家长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应严格要求自己,守住底线,不贪污受贿,不说谎造假,不耍脾气,不吵架,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提高家庭诚信教育效果。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真切的说:“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虽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应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孩子承诺的事应办好。有个妈妈劝孩子不要看电视了,早点睡,明天去森林公园划船。第二天七点多孩子起床了,还叫阿婆下了一碗排骨面,高兴地端到妈妈床门前:“妈妈!快起来,不是说好去森林公园划船?”“去你个魂?滚!”一只手扇过来,一碗滚烫的面泼在孩子的脸上,儿直跳脚喊救命!家长对孩子说话不算数,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
五、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抓好诚信教育
1.学校道德建设观念薄弱
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另外,学校的许多做法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如学校由于应试制度的惯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付诸实践,给学生留下了对诚信的疑惑与矛盾;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要求各班主任统一口径,反映出学校不诚信的一面。目前很多小学一星期只设置一两节品德课,没有其他的社会实践课和专题教育课等。课程内容简单、枯燥,学校只重视高分的学生,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有些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就也无法建立诚信的观念。
2.学生自身诚信素质的缺失
首先,小学生主要是7~13岁的青少年儿童,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身体、心理不成熟期,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受周边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其次,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中,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心理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差,大多存在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极少考虑社会责任,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往往会为利而舍弃诚信。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就格外重要,正确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良的行为习性会危害学生的一生。
二、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也只有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学生才会有诚信的理念和行为。所以,社会媒体应该抱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宣传诚信、守信之美德,批判背信忘义的行为,让诚信深入人心,让人人以诚信为荣。
(2)做诚信家长和诚信教师,言传身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要让学生有诚信,家长就要率先垂范,做到诚信守时,实践承诺。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时常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应该在教书的同时,灌输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浓厚的诚信氛围中,建立团结、互助、坦诚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样做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2.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
(1)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不仅可以弥补目前教育体系中诚信档案方面的空缺,而且还可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便于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是教师评价学生行为与表现的科学依据。建立诚信档案,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都有了一个信用记录,包括学习习惯上的诚信表现,如考试是否作弊、作业是否抄袭、有没有谎报学习表现等;行为习惯上的诚信表现,如不对同学老师撒谎、借阅图书及时归还、做错事情是否勇于承担责任等。持续不断地记录学生的言行和举止的表现,这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份宝贵资料,它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做诚信的事,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2)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一是定期举办诚信讲座。学校或者班级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聘请品行高尚、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模范或专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诚信教育。二是播放诚信音像资料。建立经典优秀的声像资源库,为广大师生提供高水平的鉴赏作品,来满足师生对于美的追求和自身高素质培养的需求,并可利用影像资料和场所、设备传播诚信,使学生受到直观的诚信教育。三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或实践活动,如根据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相声小品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对自主教育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从小感受和体会诚信是做人之本。四是以广播、板报、墙报、宣传栏为阵地,广泛开展诚信教育。
(3)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中国古代教育中提倡为人师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各个方面都应该为学生作出表率,只有教师自己做好了,才能要求学生做好,才能教育学生做好。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方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地为人师表。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指导学生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伟大人物诚信的表现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养成“诚信”品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班级制定的班规班纪,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班级内还可以建立适当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
3.家庭中父母要树立诚信的榜样
关键词:教师;幼儿;诚信教育;作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信是为人、处事、待人之本,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荀子也说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孩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和谐社会长久发展的必要基础。
一、教师在幼儿诚信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的诚信品德,是指孩子在幼儿期应该具有的对待别人和周围事物的诚实、守信的态度和行为,它主要包括真诚、诚实和守信三种品质。真诚是指言行一致,不说谎;守信是指讲到做到,不耍赖。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除了共同创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之外,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也很重要,孩子与教师朝夕相处,通过言传身教,将直接影响到诚信教育的成效。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促进儿童认知和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和促进儿童社会性与人格的积极、健康的发展。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也有特殊的导向作用,是直接的诚信品质的播种者,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传递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对幼儿的渗透性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教育的技巧,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地对孩子开展诚信教育。
二、在课堂和生活中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1.课堂上的诚信教育
在课堂上可以结合一些常见的生活事件或是在幼儿身上发现的不良现象,创设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可亲身体验的教育情境,让幼儿与情境中的人、物、事件相互作用,使幼儿从细微处去感受诚信,并为孩子提供体验和感受诚信的喜悦。如发现班上有孩子出现说谎的现象时,在社会活动中老师可以选用幼儿熟悉的故事《狼来了》,制作相关的动画课件,以可爱的动画形象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去开展诚信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有利于幼儿接受,使幼儿知道说谎、不守信用是不对的,做人要诚实、守信,最后能把这种意愿迁移使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逐渐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行。
2.同伴交往中的诚信教育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多提供机会让幼儿在集体中体验诚实守信的好处。如老师可让幼儿分组自由活动,提供不同的玩具但数量不多,这样就会出现大家都想玩同一件玩具的情况,争抢只会让大家都玩不成。于是,在幼儿之间就产生了约定:谁先玩?谁后玩?玩多久?如果有幼儿违反约定,那下次再玩的时候,其他同伴就会远离和冷落他。这就是很好的教育机会,老师可以与该幼儿单独约谈,使他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想大家一起玩就要信守约定,当他改变之后才会重新被同伴接纳。同时同伴间的交往能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让幼儿在亲身的体验中去习得良好品行。
3.抓住机会,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及时指导
幼儿的诚信教育原本就应该是最生活化、最自然的,幼儿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在自然中去学习诚信,教师要从日常生活里所发生的每一件小事中,及时对幼儿进行“诚信”的教育。把幼儿的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让幼儿知道诚实守信是好的品行。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恰当地运用情景教育和换位思考等方法,抓住生活中的小时机,让幼儿在经验中受教育。一边巩固良好行为一边戒除不当的恶习,寓教于生活,只要持之以恒,幼儿就会逐步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三、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
1.不哄骗孩子
有一些教师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随便哄哄就过关了。初时也许奏效,但次数多了之后,孩子对你的信任度就会随之减弱,甚至失去信任。如:一天,快到下班时间了,可是孩子还没有吃完饭,李老师为了让孩子吃饭快一点就对孩子说:“你们如果能快点吃完饭的话,我就带你们去植物园看开花的辣椒树。”孩子一听快快地把饭吃完了,李老师又说:“到下班时间了,下次我再带你们去看吧。”老师走了,留下的只有孩子失望的眼神。李老师的教育行为只会让孩子的心离老师越来越远,同时也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老师这种哄骗行为。因此,在幼儿的面前,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不随意哄骗孩子,对他们做出的承诺就必定兑现,努力树立良好的诚实守信的形象,以确保给孩子有益的影响。
2.不轻易向孩子许诺
我们都听过“一诺千金”这个词,知道当许下诺言后就要尽力去实现,因此,我们教师要三思而后言,不要随意对孩子许承诺,一旦答应了孩子做某件事就一定要做到。只有真正做到言而有信,孩子才会更信任你和尊敬你。如果承诺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而兑现不了时,也应及时地向孩子解释和诚恳地道歉,获取孩子从内心的理解和体谅。
3.敢于坦承错误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错误的面前,幼儿教师应起带头作用,主动承认错误,并为所犯下的错误负责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使他们日后在自己所犯下的错误面前也能勇敢地去面对,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坏,任何语言解释都不能像周围人们行为所给予的概念来的明确。”而教师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近的人、也是最有威望的人,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在幼儿的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
4.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孩子做的事,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得到,不然何来的说服力?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致,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幼儿也不会心悦诚服,对你提出的要求也不会踏踏实实的做。如我会要求幼儿喝水时要排队,不能插队,发现幼儿有以上行为都会给予批评和教育。因此,当我自己口渴了想喝水时,无论排队的孩子是多还是少,我都会拿着杯子走到队伍的后面去排队,幼儿都乐了:“哈哈,陈老师你也是小朋友吗?你怎么也和我们一起排队呀?”而原本想插队的小男孩们也都笑着排队去了。由此可见,诚信教育有时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只要教师的要求与教师的行为是一致的,就能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获得幼儿的信任。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幼儿诚信品德的形成
对幼儿来说,影响诚信品德形成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家庭诚信环境对幼儿诚信品德的形成,起着幼儿园诚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效仿的第一榜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孩子身上的优点或缺点都传承或影响自家长。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除了教师的作用以外,家长的表率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利用多种渠道,努力帮助家长增强重视诚信教育的意识。总而言之,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更是人性一切优点的基础,比任何品质都更能赢得尊重和推崇。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诚信是一个养成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因此,诚信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幼儿期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长抓不懈,让孩子从小习得良好的诚信品格。
参考文献:
[1]播下诚信的种子,为孩子赢得人生的通行证.孩子,2008,(06):4.
[2]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