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慧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智慧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1

 

本文首先阐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指挥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现状,接下来从掌握准确动作、培养良好乐感、优美肢体语言表达、形成指挥习惯、勤于练习实践等五个方面详细提出了指挥技能培养的具体途径,最后创造性地提出针对幼儿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和指挥方法的设想和建议。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指挥技能培养的现状和意义   纵观国内,大多高校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设有钢琴、声乐、乐理、视唱练耳、舞蹈等课程,但是没有设置合唱指挥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学习专业的指挥教学法以及指挥常识,因此在实际的儿童音乐教学中,缺乏如何训练、指挥合唱队、乐队的技能。可见,作为幼教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设置目前尚待完善和健全。而实际上,指挥教学在提高幼儿音乐综合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引导幼儿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启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获得美的熏陶,增强艺术修养,特别是让幼儿在这些音乐活动中通过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协调,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指挥技能可直接引导幼儿进入音乐教育活动,提高、培养幼儿的兴趣,影响教师对课堂气氛的控制。在幼儿园的音乐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音乐的特点,指挥孩子们唱歌或者演奏,并设计相关游戏。如根据音乐指挥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律动,或认识歌曲结构,分组使用乐器演奏音乐;如果教师的指挥能力不够,必然会降低幼儿的上课兴趣,导致课堂无序混乱、表演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指挥能力是未来的幼儿音乐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二、怎样培养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指挥技能   1.掌握准确的动作教师只有正确、清楚地掌握指挥的各种节拍动作,才能使幼儿迅速理解音乐语言。节拍图示是教师运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把音乐节奏演化成的一种直观的音乐语言,借助这种直观的音乐语言,教师把对音乐的要求及演唱的意图传递给幼儿,帮助其正确演唱,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一般来说,右手是掌握主旋律,掌握重拍;左手是感情,提示辅旋律。学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从基本的指挥图示开始,将不同拍子的指挥图示练熟、记牢,当遇到具体作品时学生再根据需要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使指挥更具表现力。动作的准确性应为指挥的第一要则,清晰的击拍点是指挥的灵魂,是音乐时值准确的体现。无论快慢及各种复杂的拍子的交替,只有掌握好击拍点,幼儿才能达到整齐和统一。即兴动作也必须慎重,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动作练习基础之上,且忌讳过多。当然,指挥动作应避免单调而机械的重复,这样会缺乏变化与活力。总之,指挥的拍子、图形是基本不变的,但指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巨大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培养良好的乐感   (1)稳定的节拍感和韵律感。准确的节拍感对于教师非常重要。音乐教师如果不具备稳定的节拍感,很容易造成幼儿演唱或者演奏速度越来越快,或忽快忽慢,影响幼儿的节奏感培养。(2)完美表达乐曲感情。只有掌握乐曲的感情,才能把握音乐的灵魂,达到感人的效果。调动幼儿情绪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情况下,幼儿的行为都是与情绪相对应的,有很好的情绪支持,那么幼儿演唱和演奏起来会更加配合、投入。在指挥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歌曲的思想感情、风格、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音乐节奏及对乐器的轻重要求等不同内容将指挥拍子图示以线条化、音乐化的形体语言演示出来,帮助幼儿表现出歌曲中的思想感情。教师指挥的每一个动作和手势都应符合美学的要求,有音乐的旋律感觉,并服从于歌曲旋律的抑扬顿挫所表示的感情变化,以启发幼儿正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音乐情境。(3)表情丰富,动作夸张。“眼神是灵魂的窗户”,透过教师的眼神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幼儿可以感觉到教师的喜怒哀乐之情,从而激发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演唱,达到音乐学习的最佳效果。幼儿教师要面向学生,将眼睛的注意力转向学生,善于用眼睛传神,用眼神和面部表情来启发孩子,这两方面也是指挥的重要语言。指挥的手势是传达教师内心语言的工具,而教师的表情和眼神则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像一座无形的桥梁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架起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例如需要兴奋的地方要让嘴角和眼角都笑起来,进入比较忧伤的乐段适当皱起眉头,身体微缩,让幼儿能直观地感受音乐,然后表现出适合乐曲的歌唱或演奏。指挥讲究个性和风格,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靠在实践中摸索,但是忌讳僵硬、刻板的面部表情。可根据幼儿特点,用一些孩子易懂、有号召力的简单手势指挥孩子唱歌,如在练唱“somido”时,可用下楼梯的手势简洁、有力的提示幼儿,使幼儿明确教师的要求并做出相应的反馈。   3.肢体动作表达要优美流畅   教师在指挥站立时,上身要挺直,两脚自然稍分,略成丁字形,左脚可稍上前一些,要站得稳而美观,将身体倾向被指挥者,用眼睛注视孩子,用体态和表情激起孩子的热情,用动作表现节奏和音色的变化,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指挥过程中切忌身体大幅度摇摆。手腕、手指的关节要灵活,并富有弹性,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掌握动作的中心部分是手腕,一般指挥快速的动作,主要靠手腕去表现,速度越快,动作越小。大臂主要用于速度慢、力度大、较辉煌、声势浩大的作品,小臂则根据作品强弱快慢的变化起一个枢纽带动作用。   4.形成良好的起止、强弱习惯   幼儿音乐教师要形成用动作表示“准备”“开始”“结束”的习惯,把起拍、呼吸拍和结束拍用指挥手势准确表达出来,使音乐的开始和乐句中的换气以及乐段的结束整齐划一,并使自己的动作清楚、明确,易于让被指挥者做出反应。例如“开始”,当教师站定指挥位置后,要首先通视一下全体孩子,这既是对孩子们的站定、注意力以及其他准备情况等进行检查,又相当于一个动作提示,即告诉大家做好最后的准备,安静下来。开始指挥,可以左手心向上、左臂平举的姿势给大家提示,这一动作稍慢且到最高点要有一个短暂的停顿,也叫预备拍,这是一个虚拍,即提示准确的速度、强弱的力度、音乐的感情是坚强有力还是优美抒情,无论怎样的作品,当它发出声音的一刹那,最能抓住和影响听众的情绪。收拍,就仿佛是话说完了,故事讲完了,无论是热情的、激烈的、宁静的、柔和的或是神秘的,指挥需用手势鲜明地交代清楚,给观众以完美的结束感。反之,如果不确切、不干净、不适度、不恰当,就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收拍是表演成功与完美的关键。同时注意指挥的礼仪,在指挥前要面对观众施礼,结束时再向后转面对观众施谢意礼,礼毕、左转、下台。幼儿的思维是很直观的,如果没有直接显示,幼儿很难明白教师的意思。需要教师适当处理歌曲的强弱,指挥手势的强弱可以通过高低来表示,最高一般不超过头顶,最低不低于“肚脐”,渐强的手势一般是从低往高和向外,渐弱正好相反,最弱时有时指挥还会把眼睛闭上。没有注意到音乐的强弱是我们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很多学生双手永远都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没有变化。在指挥时把手放得很低,表示要唱得轻,把手放得高表示要唱得高,音量大、强,手势轻柔缓慢表示要唱得慢而连贯,双手握拳表示休止,什么时候要唱得轻,什么时候要唱得慢,什么时候要把声音收住,对整首歌曲应该注意的地方只要一看手势就知道了。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第一段描写小花鸭迷路了,非常着急,非常伤心,教师在指挥时要用舒缓的手势指挥幼儿用轻而连贯的声音去演唱;第二段描写小花鸭回家非常高兴,教师应该用跳跃的手势要求幼儿用欢快的声音演唱。   5.勤于练习,提高指挥能力   (1)多学习。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抱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音乐知识水平,掌握先进的儿童音乐教学方法。如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手势音符教学法对音高的具体表达,就是一种非常直观形象的方法,可运用于指挥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多看一些高水平的指挥专家或教师,电视上的名家演出,或者购买有关指挥的学习光盘,观摩高水平指挥者的现场表演。   (2)多实践。指挥是一门技能技巧性的学科,只有加强动手能力,积累较多的指挥和舞台表演经验,才能达到收放自如、形美、情真、神契的状态。   三、针对幼儿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创造性使用指挥方法   1.用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来指挥   在打击乐中让幼儿看指挥来练习节奏及演奏乐器,是幼儿园常见的音乐教学活动。我们除了常规的节拍指挥图示法,还可创造性的用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来指挥幼儿,如串铃就用双手摇动,碰铃用有弹性、短促的感觉,鼓用坚定有力的手势来表示,幼儿在演奏中一看到教师的指挥动作就知道是用哪种乐器或者哪个乐器的声部要开始演奏。另外还可通过让幼儿使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的方式,从中深刻的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强弱。教师在指挥的时候也要给予充分的提示,不要出现强弱不分明、速度不均匀等情况。   2.注重多声部教学的指挥技能培养   多声部教学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多声部教学能使儿童一脑多用,通过学习与别人合作,培养和锻炼对自己的控制与把握能力,是一种具有较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高素质音乐素养的教学方式。例如,合唱能培养孩子们的多声音乐思维能力,培养懂音乐的“耳朵”,它也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结构思维能力,使幼儿对音乐结构形成完整的观念。让幼儿学会看指挥,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领唱、合唱、两声部轮唱,如用左右手指挥分声部演唱,双手平甩表示合唱。在音乐活动中还可以采取将孩子分成小组,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由二声部逐渐进入三声部、四声部,逐步培养多声部能力的指挥方式。   3.有意识培养小指挥   在学前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但要自己懂指挥,还要注意培养小指挥。由于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而教师在指挥时采用的动作大部分都简单易学,幼儿在教师指挥时通常都会跃跃欲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请幼儿来担任小指挥,让幼儿通过学习看指挥演奏乐器和自己来做小指挥,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又能让幼儿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交流合作带来的愉快,懂得相互关注配合。此外,学习指挥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音乐学习的方式,孩子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音乐的指挥技能。这种对音乐节奏的掌握过程,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并且觉得充满乐趣的。事实上,幼儿的身体触感相当敏锐,当幼儿听着一首曲子来打拍子时,他的身体会根据音乐的强弱等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反映,这自然有利于幼儿对音乐情感的掌握。《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提到的“巴学校”就是让孩子一边听音乐,一边按音乐的节拍走动,并且手上按着节拍来指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音乐敏感度和音乐素质,非常有效。每一首音乐作品都蕴含有内在的情感,让幼儿运用指挥动作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表达音乐的方式。   总的说来,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成为未来优秀的儿童音乐教师,掌握帮助幼儿通向音乐殿堂的金钥匙,就必须从大学阶段开始,不断学习、实践、掌握指挥技能,为将来的音乐教学工作服务。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2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长效机制

当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和康复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特殊儿童的后天发展。通过对当前绥化市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着一定不足,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以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1特殊儿童家庭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当前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条件普通,特殊儿童父母一方有工作的家庭比重较大,特殊儿童父母双方有工作的仅占少数,况且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以及训练往往耗费较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可知绥化地区特殊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有限,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投入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和康复训练方面的经济投入也逐渐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果和康复训练效果,不利于特殊儿童顺利融入社会。部分特殊儿童家庭条件较差,特殊儿童的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所受到的教育较少,缺乏优生优育的观念,导致生育出有缺陷的儿童。

1.2特殊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

部分特殊儿童家长的素质水平较低,作为特殊儿童的监护人和教育者,特殊儿童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儿童的家庭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发挥着主导作用。根据对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开展调查研究可知,部分特殊儿童家长未接受过素质教育,或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在经济条件以及素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和训练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特殊儿童的后天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多数的家长的期望是孩子将来可以养活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大多数的家长会在经济能力和生活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来支持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1.3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

特殊儿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有部分儿童觉得自己的缺陷是父母造成的,因此将心中的不满和怨恨强加到父母身上,这样他们就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能健康的成长。有部分儿童觉得自己有缺陷就低人一等,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因此他们带有消极的心理,不能积极的对待生活。

2.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微观层面的深入支持

为进一步改善绥化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效果,社会保障应当以家庭为基础,准确把握好家庭自给自足能力与社会服务期待之间的平衡,开展儿童家庭教育的深入化社会支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保障并不能够完全取代情感价值,特殊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保障。家庭是生存的基础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众所周知,抚养一个特殊儿童的家庭明显要比普通家庭更为艰辛,包括生活上的护理和经济上的开销,并且特殊儿童的家长往往难以获得和普通孩子家长同样的成就感。此种情况下,为改善当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家庭成员应当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分担,互相进步。在对特殊儿童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每一名家庭成员都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观念上保持高度一致,积极沟通和交流,促进情感的表达,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特殊儿童父母最有力的支持。第一,家长要利用可以学习的各种方式,不断的学习和探究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环境,提供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内容;第二,家长要尽早的让孩子接受专业的治疗,使康复与教育同时进行,要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的关心孩子,采取对孩子有利的措施;第三,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观;第四,让特殊儿童不会觉得自己的不同,让他觉得他自己就是社会的一员,就是和其他人一样的,让孩子融合社会;第五,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迷信封建。

2.2加强中观层面上的支持度和关注度效果

在中观层面上,各成员与特殊儿童父母在生活中接触较多,所涉及的人群范围较广泛。为保证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中观层面的成员在开展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其角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从而给予有效的社会支持。特殊儿童的父母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较多的中观层面人群交往,中观层面人群类型主要包括亲戚、朋友和同事等,这些群体对特殊儿童的言语和眼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儿童及其父母,从而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中观层面上的社会成员应当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中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特殊儿童父母排解心理压力,促进特殊儿童父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中,调整人际关系,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效果,通过中观层面上加强支持度和关注度,为特殊儿童父母的健康生活提供可靠的保障。特殊儿童父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中观层面上的亲戚、朋友和同事对待特殊儿童家庭的眼光、言语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状态,尊重往往比怜悯和同情更重要。因此经常与特殊儿童父母所接触的亲戚、朋友和同事应当把握好表达关心的方式,确保特殊儿童父母能够感受到中观层面上的社会支持。特殊儿童父母不愿意被当作弱者,他们更愿意与同类患儿互相倾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特殊儿童父母不甘示弱的心理状态。从特殊儿童父母角度来看,来自亲戚、朋友和同事的尊重和怜悯都是必要的,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才不会让特殊儿童父母感到是一种施舍,特殊儿童父母才更愿意倾诉。因此中观层面上的社会成员,尤其是特殊儿童父母的亲戚、朋友和同事等,应当在同情特殊儿童家庭遭遇的同时,更应当看到特殊儿童家长锲而不舍的坚持,从心底里尊重他们。同类特殊儿童家庭具有相似的经历,更应当积极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情感联盟,促进家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殊教育机构是中观层面的重要组织机构,为进一步提高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专业且高效的社会支持和服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准确把握特殊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活动,环节特殊儿童家长的压力,帮助特殊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

2.3在宏观层面上为家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所谓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支持,就是指要充分重视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观层面上来自于亲人、同事和朋友之间的支持是从道德、良心及情谊方面出发的,此种情况下的支持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就特殊儿童家庭而言,最强有力的支持莫过于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可靠性。当前我国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逐渐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政策不断完善,但特殊儿童群体领域的保障和救助政策上不完善,尤其是在人力物力资源的协调配置上,仍有低矮进一步完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有待加强。在宏观保障上,主要从劳动力、经济、物资以及特殊儿童家庭社会工作四个方面入手。

2.3.1劳动力方面

为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应当积极发展义工体制,协助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及训练的任务与普通家庭相比,其开展的难度较大,需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双职工家庭在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时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些特殊家庭的父母一方不得不放弃工作来承担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此种情况下就不免加重了特殊儿童的家庭负担。若特殊儿童父母所在单位能够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则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压力就会减小很多。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鼓励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以及愿意学习特殊教育的社会人员积极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在学习和帮助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特殊教育能力。

2.3.2经济方面

国家应当加大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开展多种康复训练机构,减轻特殊儿童家庭的负担,促进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主要包含孤寡病残的基本生活救助,以及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教育援助和中小学教育费用减免等,但在特殊儿童受教育方面的救助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对特殊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和训练,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但受到经济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此类特殊教育和训练的普及程度有限。而医院和其他康复机构的特殊教育环境条件较好,但收费高,特殊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持续性,部分特殊儿童家庭难以承担大额的费用支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级部门应当加大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加大经济投入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缓解特殊儿童家庭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压力,促使特殊儿童更好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我国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福利政策,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强化社会支持,推进社会整体进步。

2.3.3物资方面

应当积极建立开放式的训练场地或流动资源,加强特殊教育资源共享,为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和康复训练提供优良的环境,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社会工作始终坚持以“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强调改善案主的生活状况,促使案主的多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实现自助。就现代社会发展形势来看,积极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促进被救助对象实现自助。在特殊儿童教育和训练过程中,大量的辅助器具和资源对特殊儿童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针对此种情况,若能够有计划、有组织的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公共的特殊教育训练场地,能够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可靠的帮助,减轻特殊儿童的经济压力,充分尊重特殊儿童家庭,促使特殊儿童家庭实现自助。

2.3.4家庭社会工作方面

为进一步改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效果,积极开展社会支持,应当加强特殊儿童家庭社会工作,以专门的方法、知识和技巧,缓解特殊儿童家庭中的问题,营造积极和谐的特殊儿童家庭氛围,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就当前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比较常见的是残疾人的生活护理,婚姻家庭中的隐私、财产、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特殊儿童家庭成员心理疏导这一领域内容。特殊儿童父母在家庭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需要积极开展高效的家庭社会工作来进行疏导。给予特殊儿童父母以心理支持,强化精神动力,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3.结语

特殊儿童是社会中的一员,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将会改变特殊儿童的一生。因此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过程中,应当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爱,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徐德荣,徐晓虹.教育协作理事会:特殊需要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1(06)

【2】吴旻.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3

关键词:儿童;儿童哲学;爱智慧;教育价值;哲学探究

提起哲学,人们的首要印象往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由一些枯涩难懂的概念和术语构成的逻辑体系,是哲学系专家的一项精致的学术研究。普通大众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进行哲学研究,更何况是懵懂无知、少不更事的幼童。但从20世纪起已经有学者明确提出了儿童有自己的哲学这一观点。哲学的本义意味着对智慧的追求,目前这种离开了哲学本义的哲学概念是承认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这一命题的障碍。[1]83

一、儿童哲学的内涵

雅思贝尔斯于1951年内隐地提出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李普曼1969年在《聪聪的发现》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儿童哲学”这一概念。随后马修斯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将其上升到学科领域。目前我国相关学者认为,儿童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定义和内涵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儿童的哲学”,即儿童的哲学思想。儿童的哲学可以理解为儿童对世界万物产生的好奇、困惑与探究。儿童最初时处于主客体混沌不分的“非二元论”状态,在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之后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微弱对立和自我意识,开始探索周围新奇的事物。但儿童作为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的特定主体,是孤立地处理每个问题而没有将其做出的各种解释统一起来的人,其哲学观念缺少反思性思维,有着不同于成人哲学体系的生命色彩。第二,“儿童哲学探究计划”,即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教育模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李普曼对美国公民之间辩论的质量感到不满,并由此发现到大学再教学生逻辑推理为时已晚,因此开始将目标转向儿童。李普曼及其同事研究、设计出儿童哲学课程教材和哲理小说并配有相应的教师手册,通过不同的练习和课堂活动促进课堂上探究团体的形成,帮助儿童独立思考,提高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三,“童年哲学”,即马修斯的儿童哲学模式。马修斯的儿童哲学倾向于欣赏儿童,认为年纪小的儿童更容易提出哲学问题,成人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并努力挖掘童言童语中的哲学意蕴。他为童年哲学建构了初步的理论框架,在霍利约克山学院开设并教授了“童年哲学”这门课程。[2]在西方国家,童年哲学作为哲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已经逐步得到认可。本文的儿童哲学只取其第一种内涵即儿童的哲学作为其基本定义。

二、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一)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

在希腊文中,“哲学”(philosophy)一词是由“爱”(philein)与“智慧”(sophia)这两个词演变而来,其本义是对智慧的热爱、探索和追寻。“爱智慧”是一种对人生持久探究的激情和渴望,是一种积极地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追求智慧的意向性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求知亦是源于对智慧的爱,因此儿童的哲学是儿童的一种天性所在。儿童初临人世,面对周围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惊奇、困惑和不安,总是提出一些成人容易忽略、习以为常或是无法回答的问题,迫切地想知道天地的形状、物体的名称和事情的真相,甚至是在对成人给出的答案感到困惑时继续追问,从而满足自身在智力上应对外部环境的渴求。这些都是儿童对外部世界或是自我的积极探索、认识和理解,是儿童特有的哲学,是经过儿童头脑思考批判的活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3]而儿童探索、发现事物本质的方式和爱智慧的表现就是玩耍,玩耍和爱智慧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儿童在游戏中展开对事物的提问,发展自己原始的哲学思维。儿童的这种天性决定了儿童天生就是个哲学家。

(二)哲学起源于惊讶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惊异,另一个则是闲暇。[4]由此可见,惊讶是哲学活动的发端,也是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人们由于受到惊讶的驱动而开始思考、探索和进行相关的哲学活动。然而惊讶和哲学探索并不是少数成人哲学家的专利,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更是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惊讶,其精神世界没有成人对事物的先入之见和刻板思维。周围的环境甚至于自身对儿童来说都是新奇和不可思议的,导致儿童天然地具有这种可贵的惊讶情绪。他们通过不断地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世界从何而来,世上第一个人是谁生的?”等一系列希腊先哲们争论不休的哲学基本问题,来满足自己内心的好奇。惊讶是一种能动的哲学意识,它所凸显的是一种基于兴趣的好奇心,是一种主动思考、积极追问的探究活动。然而由于种种影响,儿童的这种天然的惊讶情绪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甚至消失,马修斯、李普曼等人正是观察到了这一现象才创立了儿童哲学。由此观之,虽然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但想要保持儿童的这种哲学探究精神,更需要成人创造环境来呵护儿童的这种天性。

(三)每个人都进行着自己的哲学创造

从哲学的本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哲学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儿童亦不例外。许多哲学家如葛兰西、雅思贝尔斯等均秉持这一观点。“任何拒绝哲学的人,他本身就是在不知不觉地实践一种哲学”。[5]一些人类学家如莱维•斯特劳斯等更是认为原始人也是作为“哲学家”出现的。哲学不仅仅指“智慧”,更是“爱智慧”这一活动,我们应当抛开对哲学的偏见而树立一种“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的观念。究其根本,哲学只是人脑运转思考后的产物,离开赖以存在的人类个体,哲学是无法产生、保存和发展的。无论个体是否承认或意识到,哲学早在儿童产生主客体对立和自我意识时就已经产生,并与之相伴相随直到最终。孔子也是在晚年才明确意识到自己早在15岁就开始刻意地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了。“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寻。”[6]5哲学是一条追寻之路,我们自儿童时期踏上这条道路,便开始认识他人、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穷其一生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自己的哲学创造以达到内心设定的最高境界。儿童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探索,也是人生哲学创造的一部分。

三、儿童哲学的独特性

(一)具有浪漫幻想的性质和浓厚的生命色彩

儿童的哲学探索始于对生活的惊讶,他们对成人嗤之以鼻的动画、童话和神话都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和爱好正是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许多令人惊讶的事物。儿童的生活简单质朴,对动画、童话和神话的喜爱传达了其对智慧的追求和浪漫的幻想。成人习惯了接受权威知识,用已有的经验和标准来回答问题。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7]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丰富、发展起来的,面对问题时没有形成功能固着和思维定式,而是采取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和方式对成人习以为常或是视而不见的事物产生质疑:大卫(5岁)担心苹果究竟是不是活着的,他断定苹果在地上时是活的,但带进了室内便不是活的了。[8]8这是儿童对“生命”这一概念独有的思考和探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最初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很难离开主观感情去客观地认识和判断事物,这种生命的内在的特点导致其哲学探究也带有浓重的生命色彩,直到儿童思想的逐渐成熟才被后来发展强大起来的客观性所取代。这也是儿童哲学不同于成人哲学的特性所在。

(二)纯真质朴,通过概念游戏的形式展开

儿童哲学起源于儿童对生活问题的困惑,其形式或是严肃的提问、或是沉重的思考,但在通常情况下,儿童的哲学是一种概念游戏,是儿童对概念的追问和探究。早餐时詹姆斯对儿子母亲抱怨“大惊小怪的人们制订出关于早起等等的东西。”儿子丹尼斯(6岁1个月)慢条斯理但不无敏锐地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他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8]20丹尼斯通过对“东西”这一概念的故意曲解玩了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提出了一个具有概念性和哲理性的观点。从这一事例可知,儿童通常从生活经验中初步建构自己对语言和概念的理解,进而发展自己的哲学思维。对词意概念、语言逻辑的理解亦是儿童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雅思贝尔斯认为,孩子们通常具有某些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赋。[6]2儿童的生活是朴素而简单的,他们单纯的内心在面对环境中的自然事物时往往能做出本能而直接的反应。在没有丰富的语言形容下,儿童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只是一种浅显而通俗的表达,但在这纯真而质朴的表达里往往蕴含着许多成人值得思考的东西,透露出哲学的光辉。

(三)具有自由创造的性质但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儿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处事是简单淳朴、充满稚气的,对社会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固然会给儿童的生活造成一定的麻烦,但对清规戒律认识的缺乏使得儿童摆脱了由此带来的种种束缚,从而使其心灵得到解放,获得了成人难以拥有的自由,更容易直言不讳地提出成人羞于启齿的、具有哲学意蕴的提问和言论。正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末尾那个孩子一样,在成人装腔作势、自欺欺人、盲目从众的情况下,却一语道出了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丑态。[1]90相对于追求“虚荣”背后陷入“深度自我迷失”的成人来说,儿童具有哲理性的发现和言论为成人的生活提供了一面反思和自省的镜子。但是儿童的身心尚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不能像成人一般独立地谋取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其生活和成长必须依赖成人提供的外部环境和精神照料。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及其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极易影响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儿童的自我认知和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即影响着儿童的哲学思考和发问,对儿童哲学的具体内容产生直接的作用。

(四)儿童早期的哲学冲动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早期经验会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1]95同理,儿童早期的哲学冲动作为早期经验的一部分亦会对人生的发展起作用。67岁的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回忆起儿时一个罗盘引发了他对指南针如何工作的思考,这件事情促使年幼的爱因斯坦开始思考隐藏在指南针背后的奥秘,并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自然现象奇妙之处的好奇与探索,直到晚年时期仍对这件事情念念不忘。可见儿童早期的经历对爱因斯坦一生思想历程的影响极其深厚。无独有偶,哲学家波普尔在其著作《波普尔思想自述》中记录了他在8岁时遇到了他认为的“真正的哲学问题”———空间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他以为是由于自己年幼无知导致对这一问题一知半解,直到成年之后才发现令其烦恼的“竟会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波普尔是肯定儿童“爱智慧”的活动和探究的,他在年幼时期的哲学思考肯定对其日后成为著名的哲学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儿童天生具有成人难以企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时期对智慧的探索和对哲学的思考如同种子一般深深的扎根在他们心中,待到他们羽翼丰满、思想成熟时便破茧而出,影响日后的成长与发展。

四、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值

(一)恢复哲学的普适性,扩展哲学的生存空间

长期以来,哲学由于被理解成晦涩难懂的学术研究而被排斥在社会大众的生活视野之外,作为一门学科也陷入被学生“敬而远之”的尴尬境遇。哲学与人们生活愈行愈远的现状导致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被社会忽略甚至是否定,使得哲学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危机。而儿童哲学则强调了哲学的应用性和实践价值,力图恢复哲学的原初意义。[9]24它坚信哲学本义是一种起源于惊讶的“爱智慧”的意向性活动,承认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将哲学拓展到儿童的世界,并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着自己的哲学创造。哲学来源于生活,凡是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反之将哲学与自身生活融为一体。儿童哲学试图将哲学从“被少数专家所把持,囚禁于科学研究的象牙塔之中”的局面中解放出来,力图恢复哲学本身的普适性,从承认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开始创建一种“每个人都是哲学家”的观念。儿童哲学是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而展开的对周围世界和自我内心的积极探索,是哲学与社会大众拉近距离,展示自身对个人生活价值所在和密切联系的最佳证明。儿童哲学从其本义证明了哲学是贴近个人的生活思考,而不是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是适合于普通大众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契合少数专家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哲学的普适价值,扩展了哲学的生存空间。

(二)淡化哲学的权威性,认识哲学的发展全貌

目前,哲学作为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科学仍然获得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试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著书立说来阐释哲学理论、传播生活智慧,以期达到普及哲学的教育目的。但这些著作都只是将哲学当做一种可以传播的、权威性的学科知识,并没有帮助哲学脱离学院式哲学教育的象牙塔。儿童哲学的提出却创建了一类新型的哲学思维,它将哲学看做是一种通过游戏形式展开的“爱智慧”的探索活动,淡化了哲学长久以来的不可侵犯性,而将其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给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以积极的方式思考生活的崭新视角。另一方面,哲学作为人脑思考的产物,不仅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和变革的运动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个体生活成长的生命运动中。哲学发展史是人类种族系统和个体系统的有机统一,个体的发展是以浓缩的形式扬弃的复演了人类种系漫长的历史进程。由此推知,儿童哲学大致是人类在最初时期进行哲学探索的历史缩影。古希腊人在英雄时代结束之前的漫长时期里的思维发展,表现在原始思维和神话史诗里,就大致同儿童出生到六七岁时的情况相当。[10]这表明哲学发展的历史在特定阶段与儿童哲学的发展处于相似可比的水平,对儿童哲学的重视和研究可以帮助人类在个体生命周期中得到人类最初时期关于“哲学是如何产生的”等一系列问题的简约答案,有助于认识哲学发展的全貌。

(三)呵护儿童的好奇心,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

儿童哲学是儿童适应环境的手段和渴望,也是儿童生存成长的方式和追求,它包括对已知世界的认识和探索,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构建。儿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客观存在,是个体的身心由不成熟到成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目前的学术界对儿童认识能力和知识掌握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儿童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关注。传统的学校教育仍然在刻意地强调师道尊严和纪律权威,师生之间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教育大纲的强制要求使得儿童成为接收知识的容器、权威思想的附庸,而逐渐丧失了进行独立思考和哲学探索的机会与能力。这对儿童心理品质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展开和人格境界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而儿童的哲学探索则帮助儿童摆脱了习俗惯例的约束,重新认识在熟悉事物中包含的不熟悉的一面,使儿童的好奇心永远保持最灵敏的状态。通过将自身经验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主动建构对于未知问题的自我认知和对已知问题的全新理解,亦能激发儿童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潜能。这就需要成人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教育情怀,尊重儿童的哲学探究,引导儿童批判的看待问题,鼓励儿童通过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来展现他们对自我和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儿童“爱智慧”的天性,让他们的心灵永远纯净、自由而不发生“锈蚀”,使得儿童的哲学探索在不受任何标准答案的限制下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

(四)发展儿童交往能力,推动儿童的社会成长

儿童的思想往往是充满稚气的,但他们的哲学天性却包含着智慧的萌芽,相对于成人固步自封的思维状态更能给我们以启示和力量。儿童的哲学探索并不是主张个体进行闭门造车式的思考,而是可以借助成人的力量形成哲学探究群体,以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相互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相互关怀的心态和自我思考的习惯,从而推动儿童的社会成长。哲学认为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重要,儿童的哲学天性启迪我们要尊重儿童发声的权利,消除牵绊儿童自由表达的枷锁,鼓励儿童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认真倾听并尊重他人的观点,共同推动对某个哲学问题的阐释或理解,以期对事物作出理智的判断。在儿童哲学的探究过程中建构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共同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通过哲学探究的“无答案性”培养儿童的批判精神,促使儿童逐渐养成同情、理解和包容的品性和以理服人的态度,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珍妮弗•布莱斯比(JenniferBleazby)指出,儿童哲学认定儿童,不管其依赖的程度如何,都有为自己思考的能力,都能构建他们自身的意义。[9]28通过儿童哲学探究群体,更好的控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在哲学探究中理解和塑造儿童群体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协助儿童成长为自治能力充分发展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艳霞.马修斯儿童哲学的反思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30-134.

[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2.

[4]赵林.哲学的用处与哲学的灵魂[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4-7,2.

[5]梦海.哲学是什么?———论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6(8):11-17.

[6]卡尔•雅思贝尔斯.智慧之路———哲学导论[M].柯锦华,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7]皮耶罗•费鲁奇.孩子是个哲学家[M].陆妮,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94.

[8]加雷斯•B•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9]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4

1.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实施幼儿美术教育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美术和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来架构和引领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应了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及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要熟悉,如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代表库克、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的认知理论及代表人物古德伊娜芙,儿童美术的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艾修勒、哈特薇克,儿童美术知觉理论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儿童美术的本质论代表人物艾斯纳等。在对幼儿美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中,了解儿童美术的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丰富自身的幼儿美术教育基础知识。

2.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

基于幼儿园教师对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皆顾的特殊性,往往也会出现对每个领域都不精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幼教政策法规的培训。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需要幼儿教师深入解读,并内化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此外,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是关于艺术领域的阐述,《指南》中美术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美术的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学习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3.丰富幼儿教师自身的艺术底蕴。

作为幼儿教师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若要让幼儿掌握一个点,教师必须先掌握一个面、一组链。我们应对著名的画家、画派有所了解,如国外的凡•高、米罗、蒙德里安等大师,国内的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等,以及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冷军等,在感受与欣赏中加强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解读。此外,我们还要学会雅俗共赏,关注周围环境中的艺术美,如广场雕塑、自然景物、羽毛创意、石头彩绘等,这样才能做好儿童与美术之间的“审美中介”。幼儿园还要加强美术园本教研,通过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现场观摩、说课评课等,探讨美术技能培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教师放手与出手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前台”的精彩与“幕后”的积淀之间的关系等,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文化底蕴。

二、对幼儿期各年龄段美术特点的把握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应了解3-7岁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的特点。如幼儿的手工活动可以分为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样式化期(5—7岁)。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涂鸦期(1.5—2.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期各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特点和建议如下:3—4岁的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特点是能把圆和横线结合起来,画出的是“符号人”,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如:网小鱼、弹珠滚画、蔬果拓印等。4—5岁幼儿的特点是手部控制能力增强,喜欢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颜色也有了不同的运用,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地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从画中也能区分幼儿的性别,看出幼儿的绘画心情。此阶段建议教师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从生活用品、环境、布置、节日装饰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创设有趣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提供多种美术工具、材料(包括专门材料、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支持、鼓励幼儿用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欣赏,学会自由选择并正确使用,进行大胆表现,还要关注幼儿有序的收放习惯的养成。5—6岁幼儿的特点是不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会画出物体之间的关系,会画出一些透明的物体,画完会讲出画的内容。观察力和想象力明显增强,表现物体也比较接近实体,强调或夸张画中人物的某项特征,这个阶段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建议此阶段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材料作画,开展主题绘画、借形想象、立体创作等美术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指导幼儿参与一些绘画比赛,充分展示幼儿的艺术才能。当幼儿教师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的特点,就能制定出合理的活动目标,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实施正确的作品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实施智慧的充盈

“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刃,教得多了,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儿童易被称作为教师雇用的童工;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作为一线的老师不仅需要具有审美的眼光,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幼儿美术教育智慧,这也是教师美术素养的主要体现。

1.材料运用的智慧。

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干扰作用。如在大班《水墨故事》美术活动中,由于宣纸放入水中拉出来很容易烂掉,在教学时教师就智慧地将牛皮纸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中间掏空成扇形、圆形等各种形状再进行封塑,然后将宣纸贴在上面,这样纸就不容易坏掉,而且还起到了一个装裱的效果,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中材料的运用也有智慧。

2.难点分解的智慧。

一节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课,必须对难点进行分解,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目标的达成。如大班美术《爱心车》的难点是幼儿对动物主要特征应了解,并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纸上,还要体现汽车的样子。在难点分解时,教师通过对各种动物形象的欣赏,示范时结合儿歌教学法“:爱心车,变变变,变出大象长鼻子;变变变,再变大象大耳朵,还要加上车轮子。”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演示汽车变形的画法,解决了动物与汽车变形之间的难点,并通过怎样让爱心车更受小动物喜欢完善了线条、色彩对动物汽车的装饰。

3.示范演示的智慧。

教还是不教?教又该怎样去教?其实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大班《葫芦添画》中,针对葫芦较小、立体操作较难看清的问题,采用平面复制、教师演示、幼儿尝试、幻灯片贴画的流程,让幼儿看得更清晰。透明胶片的运用,减少了一一演示的时间浪费,达到了借形想象并添画的效果。

4.操作要求的智慧。

教师的操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效果。如《水墨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提示幼儿:滴3滴墨、浸纸,数到“7”提起来。其中也蕴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这“3、7”两个数字哪里来?教师从平时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墨滴多了,墨团太浓,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纹理效果不明显,3滴正好。数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纸会烂掉。幼儿操作时的最佳效果时间控制体现了教育智慧,又让幼儿在边数边操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

5.作品评价的智慧。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5

关键词:教学智慧;幼儿教育;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提升,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幼儿教师必须形成一定的教育智慧,才能满足现代幼儿教育的需求。不可否认,部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需求,在学前教育中频频出现一些超前的教学内容,“小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幼儿教学的方式方法僵化、教学内容空洞、没质量等问题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幼儿教师新教学智慧的生成极为重要。

1幼儿教师新教学智慧生成必要性

学前教育在我国兴起较晚,早期的学龄教育中并无幼龄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受经济水平发展低下所限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革,学前教育开始纳入教育体系。初期的学前教育由国家主办,主要形式为6岁的适龄儿童进行“学前班”的教学,完成一年的教学后正式升入一年级的教学。此阶段的学前教育,大多形式统一,内容僵化,缺乏创新。在人们的物质水平逐渐提高,工作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背景下,人们对学前教育有了更多的需求。一方面,人们希望孩子更早的接受教育,从而让孩子能够尽早的进入学习,开发孩子智力。另一方面,人们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看孩子,尽早的学前教育可以让家长拥有更多的工作时间。为满足越来越多人口的学前教育需求,学前教育适龄儿童从6岁调整为3岁,由1年调整为3年。民办幼儿园也开始兴起,由于缺乏严格的准入机制,幼儿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学前教育呈现出混乱的状态。新课程改革是改善目前教学现状的核心指导,对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提升幼儿教师的新教学智慧成为改善学前教育的突破点。

2幼儿教师新教学智慧的生成方法探究

幼儿教师生成新教学智慧已成为教师们的重点工作内容,而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生成新教学智慧则需要幼儿教师们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新教学智慧生成方法的分析。

2.1构建健康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体系

为有效的生成新教学智慧,我们首先应构建健康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体系。在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中,教育部门已制定了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和内容,并组织相关人手进行积极的改革,打造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幼儿教师应对新课程中的核心宗旨进行深刻的领悟和学习,明确学前教育应遵循开发个性、自主探索、鼓励创新以及激发潜能等适应学前年龄儿童的教学理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相关的工作,通过对学前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及喜好研究,结合潜能的开发机制,统一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创新。在学前教学体系中,应明确“小学化”的教学内容不得在学前教育中大量的出现,仅能够作为拓展训练来提供参考。在完成体系化建设后,幼儿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法论的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

2.2健全法律机制,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对于我国目前的民办幼儿园所造成的学前教育的混乱情况,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政策,健全法律机制,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学条件的门槛,加强幼儿园学校的监督检查,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新开办的幼儿园不但硬件实施应满足需求,相关的软件投入同样应达到要求。特别对于一些民办幼儿园不符合要求的安全措施应进行停课整改,而对于一些明令禁止的条令,在学校违反之后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罚。特别对于学校软件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审核,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招聘、培训等管理内容应进行重点的关照,确保学校能够自上而下地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只有这样,幼儿教师在学校构建的新课程氛围和要求中,才能有效促进新教学智慧的生成。

2.3积极开展自学、互学,提高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

只有提高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教师自学,教师之间互相讨论学习,教师才会在持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生成新教学智慧。在我国学前教育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较大困难,就是缺乏优质的幼师资源。国家教育部门应与各高校协调沟通,适当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比例。此外,教育部门还可以通过对现任的幼儿园教师组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组织不同的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学校教师间的定期交换,相互之间在实践教学中相互学习和探讨,从而全面地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对新教学智慧分享。

3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教师生成新教学智慧是改善问题频出的学前教育的关键方法。为高效、快速地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生成新教学智慧,教师应响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思想上提高自己,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奠定理念基础。幼儿园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者也应创建良好的氛围,让教师能够积极地进行学习,而新教学智慧的生成最终还是要靠教师自己的学习、交流、实践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李潇.新课程改革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2).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6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7

(一)幼儿教育从爱开始

那时候,我也成为了一个母亲。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启迪了我———一个幼教工作者对幼儿教育的思考。是的,对幼儿来说,爱是灵性和潜能开启的钥匙,是身心健全的基础,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是对社会和生命认同的基础。幼儿教育当从爱开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精神发育,而爱是一种能力,爱也需要智慧。我需要做什么?怎样做?

(二)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培养完整儿童

1.创设爱的环境,让爱成为一种能力

由于对儿童世界的关注,我开始读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卢梭、陈鹤琴、陶行知等大家的书。那个时间我做得最多的是为家长和教师举办讲座,围绕对幼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围绕培养爱的智慧和能力,开展讨论。每学期都安排数场报告,引发广大家长和教师发现母亲的价值和爱的价值,学会感性的爱和理性的教育,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培养完整儿童打下了思想基础。

2.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培养完整儿童

那时,学前教育受杜威理论影响比较深远。他的著名论点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他在教学论里的重要观点是教材选择应以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而我从这些理论里收获最大的是,让教育者心中有“人”,而不再是各个学科,不再是单纯的游戏,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都指向了“人”,这些都引发了我培养完整人的思考和追求。

于是,我带领同仁们做了如下的探索和研究:一是通过环境影响培养完整儿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和同事们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引领幼儿与环境进行有益的互动,促进幼儿发展。我们坚持围绕着教育和生长的要素来创设孩子的环境,先后尝试开设了班级大量的种植角、图书角、各种智力类、艺术类、社会类的游戏区,让孩子们在参与环境创设中获得成长与发展。我们创设了大量的户外饲养、种植和健体类、益智类和社会类的游戏区,为促进儿童锻炼身体、观察自然和完成社会化的进程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二是通过单元主题教育培养完整儿童。我们开始革除分科教学的只见学科不见人的弊端,围绕儿童生活和成长的事物把课程进行了主题化改造和构建,使课程围绕人的每一项成长需要而设置,使课程开始为了“人”的统整性而存在。

比如在一系列的环境主题、节日主题、自然主题教学中促进幼儿在认知、社会、艺术、健康等领域的有效发展。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把教师的教学由讲授为主转变为游戏和活动为主。研究通过以活动为中心改进儿童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引导教师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尤其可贵的是,我们赋予了游戏以真正的教育意义和生命本身的意义,我们为儿童创设了大量的游戏空间和游戏课程,力图在游戏和真实的生活中,促使儿童成长。这一段时间使我经历了教育理性、教育精神和专业态度的自由成长,并懂得了作为教师的成长关键,懂得了教育的研究如何从教室里的活动开始,感受到了教育研究的魅力。也使我认识到,只有把教育看成受教育者的天性和能力的健康成长,看成人格和人性的健康成长,看成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我们的教育才具有了发生本质性变化的可能性,教育改革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工作者才会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路。

二、担任小学校长,“立人教育”开始了实践的尝试

(一)“以德立人”,使儿童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精神

以“立人”为根本,我们开始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新德育”实践。校园新德育从儿童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入手,提倡人性教育,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提倡唤醒教育,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重视渗透教育,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教育;重视自我教育,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强调生活教育,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校的习惯教育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坚持多年,在小学段培养人生18个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多年来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康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照亮孩子成长的路,温暖教师耕耘的心,升华家长智慧的爱”就成为学校不懈的追求。目前,“爱心树成长驿站”心理健康中心已然成为师生的心灵家园。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收获。

2012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烟台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2012年10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交流。在责任教育中,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在新德育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升华的点点情感,感受到了人格的伟大力量,我们看到了身边到处都是谦谦君子读书人,看到了好习惯开出的花朵,看到了感恩背后的默默成长,听到了“做最好的自己”的呼唤,听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看到了揣着梦想上学的笑脸。我们开始向往新公民的诞生———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心怀感恩,心怀梦想是我的责任。”“做最好的自己是我的责任。”“捡起地上的纸片是我的责任”,“给爷爷让座是我的责任。”“集会守时,不疾不徐”“与人交谈,礼仪当先”“一日三餐,按时吃饭”“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课前预习,独立思考”,这些都是孩子们常说的话和能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事。2013年4月,学校成功举办了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中澳两国校长论坛。学校习惯养成经验在省内外多个会议上交流。

(二)“以体立人”,使儿童拥有健康之体魄与健全之精神

我们的学校体育以“立人”为根本,追求“身心双健”。张伯苓认为,教育精神应以“体育”为骨干。我认为,学校教育确立体育教师的“立人”理念,升华体育教师的教育精神也是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赋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健身的要求,更是人格的基石,它承载着身心的健康、竞争的精神、意志的锻炼、规则意识和公平正义等诸多的教育要素。因此,我校力图使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和大课间活动促进体能消耗、增加活动密度、增强活动趣味,阳光体育活动主要形式分为三部曲———体育课上注重运动强度、密度和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体育活动课上重视传统和创新游戏,大课间上以传统武术操、健美操、阳光亮眼操和比赛类等集体游戏为主。三大板块协同作用,日积月累,使阳光体育活动铸就了学生阳光的身心基础,使拼搏勇敢成为每个孩子的信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相信,从这里走出的每个孩子个个都有坚强之体魄和健全之精神……

(三)“以智立人”,使儿童拥有智慧的心灵和卓越的才能

在“尚美立人”教育理念下,我们把课堂教学赋予了尚学科之美、育学科之能和立人格之基等内涵,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化、人文化、生动化和思维含量,重视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主张课堂的宽松民主,鼓励学生提问反驳、批判质疑、异想大开,鼓励奇思妙想,以此为创新人格成长,创设环境,以此开掘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涵养学生的精神,释放学生的潜能。在构建“阳光课堂”,探索“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扎实起步,稳步前行。比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疑问和创造胜于一切的理念与方法,使科学课堂充满了质疑、批判和创造的快乐;比如在数学课上,我们倡导基于问题、顺应学生思维、顺应心智发展轨迹教学,反对套装知识和将教师思维成果、逻辑化的知识给学生,使数学课充满了心灵的愉悦和智慧发展的快乐。

创设属于孩子的缤纷课程。课程是一切教育的载体。我们的做法是,去除功利,为孩子的人生幸福着想,开设属于孩子们的课程,让孩子在自主选择课程中成长。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文化+能力+态度。我们深深明白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将“七大领域”校本课程、校园“七大”主题教育和校园“五大”节庆活动有机结合,构成了学校系统的课程体系:———独特的“七大领域”学校课程:涵盖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传统文化领域、社会与生活领域、国际教育领域等60余门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力求提高孩子的全面素养,培养其兴趣、开掘其智慧,释放其潜能,发展其个性、能力和特长。———校园“五大节庆”活动: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学生在这些节日里,参与到活动之中,享受着体育、读书、英语、科技活动等带来的快乐和对人格的浸润。———校园“七大”主题教育:梦想教育、责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环境教育、传统节日教育、“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全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生们通过听讲座、看视频、争卡片、做调查、写读后感、办手抄报、摆沙盘等活动,不断成长与发展。培养终身阅读者。

我们深深知道,一个人格健全、优美并有着卓越成就的人无不是终身的阅读者,领袖人物更是如此。孩子的初中、高中、大学乃至他的一生,如果没有了小学段通过阅读得来的理解力和学习力,没有了小学段广阔的阅读背景和深厚的底蕴,将丧失后劲,挫折不断,大事难成。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建设书香校园,学校里图书随手可及。坚持9年推行“立体化阅读”(每日下午持续默读、晨间经典诵读,倡导家庭亲子阅读),近两年又推行了语文课堂海量阅读。力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文化底蕴。令我们欣慰的是,学校的孩子都人人爱读书。2013年5月,学校成功地举办了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研究”研讨会,会上学校多名教师和大量学生展示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文化建设和教学成果,赢得了与会人员的好评。

(四)“以美立人”,使儿童拥有审美、创美的能力和美好人格

学校美育以“立人”为根本,从重视艺术教师的精神成长开始,从课堂生活、艺术审美、创作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让教师“以美育美”,用美的作品、美的环境、美的心灵、美的服饰、美的言行美化孩子的灵魂,让孩子懂得美,奔向美……在审美和艺术教育中陶冶儿童的健康人格。艺术人格是熏陶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学校践行“以美育美、各美其美”的艺术教育理念是首先从重视艺术教师的精神成长开始的。增强艺术教师的自豪感,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非凡功能,着力培养孩子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以美育美,塑造美丽心灵,塑造美丽自己,将来建设美丽中国;从课堂生活、艺术审美、创作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以美育美”,用美的作品、美的环境、美的心灵、美的服饰、美的言行,美化孩子的灵魂,让孩子懂得美,奔向美。比如,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每个孩子都会演奏乐器,都能用各类打击乐和表演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创造和理解,都能绽放自我,展示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我的信念,就是通过“立人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品格高尚、心灵智慧、体魄健全、才能卓越、个性鲜明的阳光少年,培养成令家庭、学校、社会和民族自豪的真正的中国人!

三、人生感悟与收获大道至简

至真的道理都是简而朴的,艺术教育,任何学科,任何科学,达到登峰造极,都呈现出艺术之不美。所以,作为人生,一要艺术地生活,使生活脱离刻板和庸俗,充满浪漫的、创造的、流动的、高雅的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丰盈和精神的幸福;二要把艺术的气质迁移到工作中,艺术地学习、交往、工作和创造,无论教书和育人,无论做任何大事小情,都追求艺术的高度。这是艺术教育给我的,也是我应该给予艺术的教育的。

何为幸福人生?拥有健全的人性,优美的人格,就是幸福所在了。如果有再能力实现自我,贡献社会,那就是更大的幸福所在。所谓成功只是完美人性的副产品,如果一味追求成功,那么一旦失败就会远离幸福。人生之幸福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明明德”,对于像我这样的教育者来说,就是修己达人,默默济世,就是发乎礼,而止于善的追求过程。是的,人生的真谛归于实现真我,归于寻得自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实现“人之为人”、“我之为我”的价值。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教育把人身上最宝贵的价值实现出来,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也就是宝贵的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也就是当下所说,全面发展而个性鲜明的人。而不仅仅是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

当然,这些本身也离不开教育者自身的成长,这成长的一路上,我们都在选择,选择书籍、选择理念、选择生活、选择同伴、选择方向、选择时机、选择方式……而选择的价值,就是最值得做的事。

儿童智慧教育范文8

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教师需要尊重、引导、完善学生,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合理利用好每一个教育资源,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技巧,适应各教育阶段。文章分析了实用智慧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中的重要性,以鼓励教师合理运用实用智慧,促进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

实用智慧;高效课堂教学;重要性

实用智慧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与学习有效联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针对性地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这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实用智慧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并为其提供强大的保障。实用智慧的实施,能够有效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加速“高效课堂”的推广进程。

一、实用智慧及高效课堂的内涵

实用智慧是指教师把概念知识和教学技巧结合在一起,使知识可以在具体的场合或情景下得到适当运用的能力。它来源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对“决定目标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及智慧”的讨论。亚里士多德按人类行动的种类把知识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决定目标及达到目的的手段及智慧(实用智慧)就是指在具体情况下做出与其他人相关的明智的决定的能力。作为行动的起点,实用智慧关注的是对价值的分析———对人而言哪些东西是好或坏。实用智慧就是与实践息息相关的智力活动。它侧重于变量,即不能被通用的规则所阐释的特殊案例。实用智慧要求在一般和具体之间互动,要求考虑、判断和选择。更重要的是,实用智慧要求经验,在运用它时,具体的和依赖于情景的东西得到强调,被置于一般的总体的规则之上。实用智慧指的是教师总是对儿童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最好而做出决定。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充足的知识,还需考虑、探究应如何针对具体的儿童在具体的环境下使用这种知识。因此,做出好的教学判断这一环节就被列入教学日程。高效课堂指的是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现代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时,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情来制定不同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班级中不同性别及不同民族学生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培养其责任感与独立性,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实用智慧在高效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实用智慧是高效课堂有效实施的必然条件

高效课堂,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调控手段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是高效课堂得以实施的前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概念知识和教学技巧有效地结合起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也就是实用智慧是否得以充分利用。因此,要使高效课堂真正发挥优势,教师就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将知识与教学技巧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即实用智慧。

(二)实用智慧是学生探究式学习获得成功的必然保障

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来获得知识,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将教学知识与教学技巧进行有效调控。在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甚至消失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大大增加,所以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最终要求是高效合理地调控教学知识和教学技巧,也就是要有较高的实用智慧。

(三)实用智慧可以加速高效课堂推广的进程

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新教育理念的真正贯彻还只停留在表面,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理念尤其是高效课堂的运用实施产生了错误认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实用智慧不强,对课堂调控不力,使高效课堂教学法难以取得实效,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成绩可能会降低,从而对高效课堂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如果教师注重实用智慧的提高,有效地进行课堂调控,在适应了高效课堂以后,学生会对高效课堂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它的推广进程也会加速。

三、结语

教学知识与教学技巧的结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用智慧的能力,才能落实新课改的探究式学习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不断探索、创新,进而推动高校课堂的发展,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作者:马宁 单位:宁夏西吉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