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字学习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数字学习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1

关键词:留守儿童;数学自主学习;策略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这部分学生,要给出充分的重视,帮助孩子们成长。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自主学习的模式是比较适合他们的,特别是对于数学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本文从留守儿童的数学教学着手,分析了如何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给予留守儿童更好的教育环境。

1自主学习能够填充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父母大都外出打工了,所以,他们的课余时间是相当多的,由于疏于父母的管教,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大都较多,对此,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成为了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合理的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让大量的时间起到其应有的价值。在这个大前提下,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非常适合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的了。自主学习的模式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来体会数学的知识和理论,消化课堂上的知识,是非常有效果的。例如,在课堂上,四则运算的学习时间是相对较短的,很多学生都不能灵活的掌握,所以,课后的自主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练习课堂上的知识,灵活的掌握四则运算的要诀,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余作业的形式来占据孩子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到课业上来,这样,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2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二者之间的交流较少,在这样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学生很少会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们成长的。农村本身的教学条件就比较差,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心理本身就比较胆怯,所以,在课堂上很少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的开展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把课堂完全的放给学生,通过他们的思考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思想是数学自主思考当中最需要学生掌握的,等价转化的思想就是数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只是通过老师的讲授,学生是很难领会这种思想的。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量取圆形的周长呢?我们可以换个想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圆形的周长不能直接用尺子量出来,而可以量出直线的长度,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工具拿出来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就会解答出来。通过一根绳子,将绳子的一头放在圆形的一点上,然后,用绳子绕一圈,再一圈处标记出来,然后再用尺子来量取标记处到绳子起始处的距离,就是圆形的周长。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形式,学生将一道比较难的问题解答出来了,这样,很多学生就掌握了转化思想的理念,从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这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所应当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时,在一些其他数学问题上,教师不必要直接就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可以将问题先抛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并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对于他们的进步是更加有好处的。

3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使用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产品交互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时代下成长的儿童一出生就被大量的电子设备(电视、电脑、手机、游戏机等)包围,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数字土著”。2001年,美国Games2train公司CEOMarcPrensky首次提出“数字土著”的概念,界定其为在数字时代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1]。现如今,这些“数字土著”们接收科技信息的年龄越来越小,使用数字产品的时间也越来越久。他们将电子产品视作为一种交流、学习和探索的工具。由于儿童和成年人认知特点的不同,情感需求与智力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交互产品方面的要求也不相同。即便是只为儿童设计的交互产品,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征。学龄前是一个关键时期,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科学家发现,学龄前儿童大脑里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突触组成的,儿童在学龄前见到的事物越多,突触就越发达,这些事物的颜色、形状、动作等特征,对学龄前儿童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这时候他们的认知特征与情感变化会对今后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本文以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关于学龄前儿童的产品交互设计。

1交互产品设计在学龄前儿童中的特征

1.1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特征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根据分析儿童智力测试结果推断出年幼的孩子智商并不一定就比年长的孩子或成年人低,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别于后者。他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要经过许多认知发展阶段,人从出生起便处于感知运算阶段,通过身体的感知觉及动作来获取经验与认识事物。这个阶段的儿童通过联系自身的动作与感知的反馈信息,开始形成对周围世界最直观的了解。当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时,他们也就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换位思考的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而产品交互设计也应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龄前儿童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1.2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学龄前儿童交互产品设计的开发需求

很多人认为给儿童做交互设计,只要将成人用户设计的内容、图形、界面简单化就行,似乎只要将成人的产品设计弱智化,便可用于儿童产品设计中了,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儿童的智力发展非常迅速,他们在学习、交流和理解能力上都和大人有一定的差距,2-4岁的孩子们正从婴儿转变为小大人,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爱好和个性,开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为他们做的产品设计不仅需要通过观察了解他们,同时还要从儿童们的言行中吸收大量的信息,了解他们的认知、身体和情感发展所处的阶段。观察之后还要进行分析,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组和归类,继续深入理解儿童的主要行为和想法,确定好需要设计的主要方向,这样才能设计出与之匹配的交互产品。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对产品进行测试评估,并根据要求进一步调整与改进,因为儿童用户真正想要(或想做)的,和他们口中说出的需求会有天壤之别。

2学龄前儿童的产品交互设计要求

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针对儿童与成年人的产品交互设计也是有差异的,成年人更多的是倾向于通过关卡或完成任务的交互产品。但儿童们使用交互产品时,通关只是他们目标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会在交互中学习并获取知识。因此,学龄前儿童的产品交互设计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2.1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

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已经相对稳定,他们在交互体验中往往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但儿童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和其他能力虽然都不能与成年人相比,但是却发展地非常迅速,每个阶段都有很鲜明的阶段特征。同款交互产品,对于3岁儿童适用,可能对于6岁儿童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因此产品交互设计最好要缩短儿童的年龄跨度,满足他们在认知、情感、智力上的需求。

2.2交互内容的挑战性

小朋友们往往能从挑战和冲突中获得快乐,对目的则并不在意。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均证实,越是具有挑战性的游戏,越能提高幼儿的心智和体能水平。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更认同和倾向于与大孩子们一起玩耍,更认同自己是大孩子群体中的一份子,他们也更愿意尝试需要多练习才能掌握的游戏。

2.3信息的及时反馈

在数字交互产品中,与成年人只希望在操作结束后或操作中途中出现错误时有反馈信息提示的需求不同,儿童们无论进行什么操作,都喜欢得到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反馈,这有利于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接下去的活动。信息的反馈需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及连续性。要求讲究实效性,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示。同时信息反馈要准确真实,反馈信息的缺失或错误会导致小用户们出现无效操作或重复误操作,让他们感到烦恼并失去探索的兴趣。同时,信息的及时反馈也能让他们更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有趣的信息提示也能让儿童在操作错误时,变成一种他们可以接受的结果,进而转化为他们继续尝试的动力和学习的机会,让错误也变得有趣起来。

3学龄前儿童交互产品的设计要求

3.1创建清晰的视觉等级

这不仅需要产品有明确的视觉元素,让儿童们一眼就能看到并点击,同时也不能因为元素过于花哨而降低其目标功能的辨识度。因为学龄前儿童还不具备成年人的视觉筛选能力,他们还不能理解元素里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而设计师脑海中的错误观点是,学龄前儿童喜欢各种各样鲜艳的色彩,他们为学龄前儿童设计产品时,大多都会选择色彩明亮、鲜艳的图案进行设计。这本身没有错,但是过于花哨丰富的颜色同样会让孩子们的注意力分散,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聚焦于物体的细节,而非整体,他们不能通过细节来区分界面中多个主要元素之间的区别。如果一个设计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色彩、阴影及材质,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进行选择。有的游戏为了帮助儿童增强他们的关注点,会将一些需要点击的元素,用白色或其他颜色进行轮廓描边,使之更加醒目,更加突出图片的特征。

3.2使用具象的图形和图标

具象图形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客观形态经过人类的模仿、概况、提炼而形成的图形形态。其图形特征鲜明生动、贴近生活而具备可识别性,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便于学龄前儿童认知与理解。学龄前儿童还处于理解抽象思维的萌芽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阅读能力,因此图形和图标就很显得很重要了。如果当一个学龄前儿童能够通过看图形和图标就能知道提示,而不需要文字解说,那么他们就会更容易选择与认可这个产品。所以,设计学龄前儿童图形和图标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图形和图标。

3.3使用明确的声音提示

研究已表明,人的听觉在妈妈的子宫里就已经开始形成,而发育的关键期则是在婴幼儿阶段。学龄前儿童的听觉敏感度早已接近成人,对不同的音质、音量、音阶都能能做出不同的反应,并且可以影响到儿童的情绪。通过观察发现,儿童使用听觉认知接收语言信息的同时,会迫切希望融入语言环境中实现社交需求,因此通过有声的音效可以实现与儿童的情景对话进而实现与产品之间的语音互动[2]。在交互产品中,声音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交流、提示与指导。声音的及时反馈能更积极有效地的鼓励和引导儿童去探索和发现。但学龄前儿童只具备关联单个反馈与动作(或元素)的能力,太过复杂的声音或反馈信息声音的缺失会让小用户们失去探索的兴趣,对产品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要确保声音的统一性与恰当性,掌握好一定的度。

4结论

由于人的发展阶段不同,相对应的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做产品交互时需要对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做一个基本的了解,综合考虑他们的情感认知、智力发展、经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引导、鼓励等方法来培养儿童的间接兴趣。在遇到错误挫折时,应避免其过度体验消极情绪,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结合交互设计方法来设计出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的交互产品。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隋丰蔚.李锋.数字土著何以可能?———也谈计算思维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2-8.

[2]韩静华.儿童数字读物的界面设计风格探析[J].包装工程.2014.(10):83-86.

[3]程冉.聂睿.蒋雯.桂元龙.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交互设计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6.5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3

关键词:交互性叙事;儿童英语;教育游戏;故事与游戏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市场上日益涌现大量的教育应用软件,数字化媒体技术推动着教育模式的日益转变,随着远程教育、网络课堂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教育App市场炙手可热。传统的教育模式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其中,儿童英语教育更是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方向。由于儿童英语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儿童英语教育应用软件也随之增多,除了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学校也关注着移动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故事与游戏能够使儿童更简单快乐的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儿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地学习中成长。因此,游戏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诸多儿童教育产品中可以看出,游戏设计师们就一直试图通过已知的最先进技术把故事与游戏结合起来,这样的探索也迫使他们把故事硬生生地附加到游戏中,热切希望在故事中实现交互性,但是却没有渗透交互性的精髓。

1儿童英语教育游戏类App的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上英语教育类软件层出不穷,其学习模式大致分为教学互动型与自主学习型,教学互动型又分为一对一单向互动和一对多单向互动学习。教学互动对象主要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或者学生与虚拟卡通角色之间指示互动,而家长经常以陪伴监督为主,很少参与教学互动。而自主学习型大多以视、听、说、读为主,通过英语词汇、英文歌曲、有声读物、英语配音、小游戏等来培养学生对英语教育的兴趣。但是目前英语教育App通常将声音和文字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进行,仍无法取代师生实际互动[1]。英语教育融合游戏元素,能够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增添学习感染力,寓教于乐。目前市场上儿童英语游戏App大部分都是将阅读元素与游戏元素相结合的综合类软件应用,纯粹游戏类App主要有拼图、角色扮演、拼写、对决,冒险等类型。一部分游戏软件以儿童的趣味为主,却忽视了学习内容的教育性。另外一部分英语教育游戏软件只关注教育性,导致游戏设置过于简单化、儿童对游戏适应性弱化与游戏过于枯燥乏味等问题反倒使英语教育变得更加固化。当前的英语教学移动应用界面设计过于关注儿童视觉冲击,往往忽略了儿童的故事性,叙事对于儿童表达情感,记忆遗忘智力增长至关重要。

2儿童英语教育游戏应用的交互性叙事的特征要素

交互性叙事是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由叙事学衍生发展新方向理论,交互叙事的概念最开始是由游戏大师ChrisCraw⁃ford提出的[2],它将所有与用户形成的交互元素称为“互动故事世界”,交互叙事就是用户多次遍历故事世界的结果。在游戏设计中,交互性叙事是一种数字交互体验,用户通过创造某种姿态、手势、表情等动作对故事情节产生影响,通过在应用虚拟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应用载体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操控并且发出指令,自主操控虚拟世界的发展走势[3]。此外,交互叙事被一些研究者认为可以提供受众电影创作、游戏设计、文本创作中的参与或改变、转换或重新分发叙事结局的能力[4]。孙为认为交互性叙事呈现了连接性、非线性、交互性、沉浸性、涌现性等特征[5]。教育游戏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权衡二者之间的比重,也是教育游戏亟须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儿童英语教育游戏的交互性叙事设计具有自发适应性的特征,游戏的初衷在于儿童进入游戏模式后自发适应探索学习,并不总是需要对其进行干预,儿童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动作或者语言改变,自发形成新的游戏结局,给儿童带来不同叙事体验。除此之外,在满足儿童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反操控性突破了常规教育游戏遵循游戏提示的操纵原则,使得儿童对游戏自发产生巨大的满足感。例如在英语拼图游戏中,首先将所有单词重新进行排序,游戏开发者设置好排序步骤,玩家只能找到系统默认方法可完成拼图,游戏不能完成的,玩家会根据提示完成拼图。虽然开发者主导整个游戏过程,儿童却是在被操控的情境下进行游戏体验,心理却得不到完成任务的满足感。

3儿童英语教育游戏应用的交互性叙事的构成要素及策略

3.1叙事主体——塑造个性化主体形象,迎合用户心理想象

叙事主体是叙事设计系统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对叙事情节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游戏中呈现两种类型的主体交互:第一类用户扮演故事世界的成员之一,系统赋予它行动自由,跟随系统虚拟人物共同完成故事续写;第二类系统拟定虚拟的人物形象,系统赋予它指导作用,通过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情节文本,拥有多重身份可成为指导用户的老师或者游戏途中的玩伴。儿童总是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想象,而好奇心和想象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所以叙事主体的拟人化设计,塑造丰富且饱满的虚拟形象对儿童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虚拟人物被赋予了角色和叙事导向的行为,儿童将他们视作自己的缩影,视作自己的朋友与玩伴。而虚拟人物形象在带领儿童参与叙事内容时,能够给予儿童个性化体验与温暖帮助。

3.2叙事情节——创造情节交互与生成情节交互

3.2.1创作趣味主题情节,增加游戏学习兴趣

叙事情节是叙事设计系统的灵魂,有趣的故事时刻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诸多研究表明,游戏的本质在于儿童不断经过身心——刺激,不由自主获得掌控感。如何让儿童对故事产生刺激感,趣味的主题情节,儿童扮演故事主人公畅游在虚幻的主题乐园中享受自我刺激,从而获得掌控权。因此在面对儿童英语教育游戏设计时,不仅要平衡叙事内容与英语教育之间的关系,更要强调叙事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儿童对过程体验。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同类词汇可贯穿不同叙事内容进行输出。例如在BigKidLifeVetzhe这款游戏中,通过加入主人公救援小动物的故事主线,玩家扮演医生的角色,对所受伤的动物进行救治,这不仅能频繁接触动物词汇名称,还能学习简单的医学常识。趣味生动的叙事内容不仅满足儿童自身的满足感,同样顺其自然学会了动物词汇与简单的医学词汇,而不是被动跟读与听写。

3.2.2转换叙事路径,满足用户自控感

传统叙事中用户“化身”的目标是沿着既定的故事线索前行,系统掌握叙事路径。交互叙事中用户不需要按照既定故事线进行编译,通过用户参与产生不同故事。威特默研究到幻想和社会性戏剧游戏能够促进认知、语言和读写能力的发展[6]。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儿童可以独立构建新的游戏脚本,当儿童重构剧本时,叙事的情节进行改变,故事的结局也会随着儿童的无限遐想进行转变,不仅给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沉浸体验,同时满足儿童学习控制欲。Toontastic这款游戏中,儿童在界面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与素材便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且故事内容不限类型。这款游戏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提高了儿童英语写作能力。

3.3叙事场景——融入空间感,成就用户沉浸体验

在儿童英语教育游戏中,叙事场景是构成用户沉浸式体验的关键要素,游戏性、故事性、教育性组成了儿童互动体验。情节的发展需要场景的烘托,场景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李刚在游戏设计的时间和空间中谈到游戏的空间蕴含了游戏的规则,各种对象的位置和关系。儿童教育游戏设计者注重空间的创造,并且与时间相呼应,成就用户在交互环境中的时空体验感。儿童的空间想象与思维能力需要发挥已有认知的积累经验,所以更多的数字教育游戏者将传统的教育资源与华丽的场景设计进行结合使游戏更加多元化。当儿童进入虚构游戏王国,具有吸引力的空间装饰感势必为沉浸体验提供情景代入。在《狐狸快跑》这款英语教育应用中,主人公和小伙伴们在寻找语言的探险过程中透过空间中不同场景的转换,呈现了不同的故事画面,空间场景加入大量童话元素,呈现魔幻的色彩。然而,在空间不同的场景中仍有流程结构,小朋友只能在小狐狸及其伙伴的帮助下逐渐学习语言能力,才能进入下一个故事场景,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行沉浸式空间叙事体验。

3.4情绪——整体界面刺激用户感知觉

情绪在交互叙事中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理解和跟随作品的条件。更准确地说,情绪在聚焦用户注意力方面起着核心作用[7]。情绪体验作为情感体验的最基础层面,是由页面视觉元素以及易用性激发,是用户对界面设计感知的最初体验[8]。所以在儿童英语教育游戏中,情绪对后续游戏体验起着引擎的作用。在英语游戏应用叙事设计中,数字化技术所呈现的界面是连接儿童与英语游戏的桥梁,并且是整个交互叙事设计系统的引航界面。最能吸引儿童与家长的是它所带来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提高用户的关注度,所以设计得当的游戏界面能够刺激用户情绪体验,让用户更容易融入情境。在《狐狸快跑》这款游戏中,故事的初始界面以动画作为引入点,通过兔子大魔王用魔法收走了主人公的一件宝贝,小狐狸找主人公玩耍,却怎么都不说话。以这种动画的方式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引起用户的好奇心,儿童带着“大魔王偷走了什么宝物”的疑问自然而然进入故事主线。

4结论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4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利用

引言

现阶段,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为了推进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开发学前教育课程数字化教育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为学前儿童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在实践分析过程,分析了学前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涵,探索了学前教育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措施,希望有效阐述能够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1学前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涵

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有着积极性的影响。在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下,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多元化,比如教学中的很多物质资源,像是技术资源、师资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形式逐渐走向了数字化。所谓的数字化资源,是把众多资源以数字的形式加以表现,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实施良好的运行,同时能促进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以及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也在应用着数字化的资源,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多种限制,让整体的传输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以此能够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2学前教育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2.1儿童资源库。幼儿时期,无忧无虑,能够活出生活的本真状态,也是最能够产生创意的时候。幼儿本身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很多的想法,他们自己就是资源汇集的体现。在学前教育课程当中,应该有效结合课程中的故事,音乐,绘画等方面的资源,并利用微课把资源表现出来。微课相比其他的方法,更有优势,形象生动,又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幼儿很容易就被吸引。依据当前发展的具体需要,教师可把自己擅长的领域,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将其课程录制成生动形象的微课形式,这样短小又精悍,可以随时进行学习的方式会更受欢迎。之后再把微课的内容推送到幼儿园的网站上,充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数字化资源能汇集有利于课程的任何资源,就像一个储备的资源库,可以随要随使用。课程数字化资源,本质上是对学习内容的继续拓展,不仅加强了对于知识的巩固,而且还让学习的经验变得更加丰富。所以,学前教育课程数字化资源的有效性开发,要重视趣味性的体现,全面考虑到学前儿童的阅读能力,进而在文字的整体资源中,适当搭配可以吸引幼儿注意的图片。

2.2教师资源库。幼儿园要想有自己的资源平台,可利用局域网络,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资源性平台,并让教师去搜集多样化的资源,比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等,从而依据需求,建立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供教师调用。与此同时,幼儿园,也要指派专门的人,定期汇编,整理相应的资源课程,并做好课程的筛选以及详细的分类等。针对于教育的资源类型,可依据主题,建立有效的资源分类,再依据具体的课程做二级的划分,这样更有利于课程资源在线的搜索。学前教育实现课程的数字化,有的学校开展了特色的慕课形式,应用录播教室,对优秀的课程进行评比,并把符合优秀标准的课程上传幼儿园的教育网中,达到远程数字资源全面利用的效果。另外,教师可以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随进行有效的学习,进一步实现数字资源的良好应用与开发。

2.3家长资源库。学业前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要鼓励家长的积极参与,让家长成为教师的辅助,这就需要根据家长的爱好,建立家长资源库,以多样化,丰富性为主。第一,建立微信公众号,并在幼儿园的网站上设置家长专栏,并把有共同爱好的家长汇集到一个体系中,从而有效指导家长去应用数字化资源的软件,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第二,定期发表优秀的文章,范围要广泛,具体需要涉及到教育教学,班级展示、育儿技巧、大型活动介绍等,进而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学习环境。第三,家长利用在留言板上留言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幼儿园的建议。第四,建立QQ群,建立微信群,进而促使家长能够经常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第五,在平台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幼儿学习,幼儿生活方面的文章,有利于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落实。为了让数字化资源库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先整理并规划资源库,再审核资源的具体内容,从而让资源库越来越完善,提高资源库应用价值的同时,让幼儿园的教育更具有特色化。

3提高学前教育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水平的途径

3.1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数字化资源的应用,要想真正的实施下去,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大量资源的投入,比如要购买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基础性的设施,以用来开发信息资源,开发管理的系统。第二,作为幼儿园要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筹资,有计划地投入资金,建立多媒体功能的数字资源库教室。该教师还要配备计算机,网络设备,还有触摸屏的电视,为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与开发提供支持。第三,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应用幼儿喜欢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吸引学生们的关注和参与课程教学的活动。第四,教室有了数字化的设备,教师可应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并实施网络上在线交流,进而更好的反馈幼儿园的教学状态。但是,有的教师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迷恋网络,忽略了对幼儿学习的引导,致使正常的教学工作可能被打乱。为此,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完成基础建设之后,必须要制定出健全的奖惩管理制度,进而增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养,采取鼓励的方法,并把安全管理重视起来。除此之外,要应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运行的条件,运行的环境,并让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更加规范化,从而确保教学的顺利实施。

3.2数字化互动课程建设,形成资源共享。网络资源越来越多,幼儿园利用网络可以做很多的事,例如素材的搜集,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立与共享,还有教学中的绘画,录音等都能通过网络实现。学前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多,需要让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有特色,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在网站上展示优质教学资源,从而丰富数字化资源的内容。为了充分激出教师制作课件的热情,还有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需要把握理论与实中的具体研究,并在幼儿园组织多媒体课件的评比活动,把制作精美,有影响力的课件放在网站上,供师生学习。通过课件评比活动的开展,针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要给予奖励,从而激起其他人的工作热情。

3.3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日常教学活动的整合。伴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课程数字化资源应用的加强,幼儿园教学的活动比以往要丰富许多。第一,积极探索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与开发,将课程主题内容与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整体的审美能力,推动数字化资源教育的形成。第二,获取资源库,还有网络的信息,让教师不断拓宽思路,进而让观念得到更新。第三,学习先进知识与理论,并组织丰富的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同深受,进而帮助幼儿成长。第四,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如能有效实施,势必能获得家长的认可与好评。在整个学前教育中,课程数字化的优势还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能帮幼儿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小,很难在一个事件上停留很久,注意力具有短时性。要想让幼儿在短时间就能热爱学习,无疑是件难事。数字化资源的出现,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可以表现生动,形象以及有趣的内容,从而让幼儿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幼儿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学习语言需要有环境作为支撑,这是学习开展的主要因素。比如,学习《鞋子大旅行》的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很简单,就是拿一张图片,再讲个故事,并让幼儿了解故事的人物,明白故事中的事件。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实施,可以在屏幕上播放夜色的景象,卡通形象的鞋子在街上跳舞,幼儿会突然感觉到眼前一亮,瞬间被吸引。此时,教师可在卡通动漫背景,优美的音乐中,讲述故事的内容,进而沉寂在情节当中。讲完故事以后,可以开始游的环节,让幼儿在屏幕上找到美丽鞋子想要去的地方,像这样情节化的内容,对于学前教育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无疑是效果最好的体现,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幼儿的语言发展。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够全面提高幼儿的思维创造力。在学前教育当中,应用数字化的资源,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讲故事,玩游戏、看动漫等。数字化教学的主要优势已经生动形象,能够用动画的形式,把枯燥的知识用动画手法加以表现,从而把抽象变成了生动,把静态的东西,变成了动态,在很大程度上让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幼儿的思维不能与具体的事物相脱离,比如欣赏音乐,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幼儿在边欣赏边看画面的同时,做到听与欣赏的合一,从而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与此同时,课程数字化资源能够依据实际教学的需求,优化教学的具体内容,就是把内容之间做个转化,大和小的转化,远和近的转化以及快与慢的转化等。另外,让幼儿在屏幕上操作,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动漫或是游戏当中,对于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有帮助,而且还增强了良好的情绪体验。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让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且还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体而言,幼儿在《滑稽脸》活动中,可以在白板上,把滑稽的人物拖拽到变形,这种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产生愉快体验的方法有利于幼儿兴趣的增加。此时幼儿会自己动手去设计滑稽脸,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并绘制出多样化的搞笑作品。

4结束语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5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

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二、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

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四、结束语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6

孩子在处于幼儿阶段的时候,几乎都热爱游戏,可以说儿童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简单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所以儿童的认识、思维、记忆的状态在进行游戏时较比平常会更好。如果想要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那么在游戏的情境下进行幼儿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游戏教学具有五大特点,分别是虚构性、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以及趣味性。而这些特点,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达到的目标。幼儿园适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主要是受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决定的。所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把课讲得极为生硬,那么幼儿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也会非常困难,很容易造成儿童的厌学情绪。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能渗透进一些游戏因素,那么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例如:①可以通过组织红绿灯、斑马线等标志物的识记比赛来向学生传授交通规则的有关内容。这样不仅使该堂课的教育目的达到了,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比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②教师为了让儿童掌握有关数字7的知识,可以组织一个爬台阶的比赛游戏,台阶上标明由1到7的数字,由低到高按顺序排开。然后让学生进行数学运算,每算完一道题就相当于往上爬一个台阶,谁最先爬到最高层谁就是胜利者。③为了幼儿能够掌握好日常的文明用语,教师可以将一些文明用语编成儿歌教给孩子们唱,这样的游戏方法通俗易懂,同时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能够让儿童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则,可以通过各种角色游戏的方法来实现,在游戏的助推下慢慢理解教学内容。

二、如何将游戏巧妙地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

(1)用幽默风趣的游戏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儿童语言幽默感的发展时期通常是在三到六岁之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将幽默的语言融合进去,那么对于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并模仿这个卡通形象在动画片中所说的幽默语言,以此锻炼儿童的表达能力。也增添了教学的幽默元素,更加激发了儿童的学习热情。

(2)灵活生动的肢体语言是开展好游戏式教学的关键。

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来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缺乏,以此来获得安全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灵活生动的肢体语言能够很好地帮助儿童理解他们在游戏当中没有理解的指令。例如有些词句并不是很容易用语言就能够讲明白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再融合进游戏的因素来对儿童进行讲解,那么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高。一个人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幼儿阶段。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社会准则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科学的幼儿园教育模式非常关键。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能够激发孩子天性的最有效方法,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幼儿自身发展的多样性在教师设立的游戏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游戏教学对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7

关键词:地方博物馆;儿童美术教育;应用模式

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期,儿童美术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尤其2018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是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也随之发生转变。儿童美术教育观念逐渐从注重知识技能到以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转变,促使我们开展多元化、综合化的美术教育形式,满足现代儿童时刻接触新信息的需要。与此同时,国家美术教育的政策明确指出要结合博物馆、美术馆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形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美术教育功也得到了凸显和重视。博物馆资源融入儿童美术活动是发展的必然。

1地方博物馆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博物馆资源在儿童美术活动中教育整合,在国内外一线城市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创办的涂思博物馆美育,依托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地区大大小小20多个博物馆设置特色的美术馆课程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再比如老牛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创办儿童主题探索馆。这些大城市的博物馆率先对儿童开展美术教育,集中体现在创办儿童博物馆,或者博物馆内开展“儿童馆”,或者举办以儿童价值取向的策展活动和儿童作品展。然而地方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藏品资源和展览资源,却鲜有儿童去参观学习,馆内基本上停留在以展览为主,其教育功能严重缺乏。除了一些博物馆定期做一些符合小学生欣赏的项目与美术活动,其他的馆内基本上没有此活动开展。因此,导致博物馆美术资源及文化资源遭受巨大的浪费,它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在墙上的教科书”,无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人体验与实物引起的审美感受相结合。此外,儿童美术课堂也不容乐观,孩子们上课依然停留在以美术技巧至上的教学原则,很少以实物为基础,让孩子们主动体验探究并创作的美术教学方式,缺乏“实物”的小学美术课堂成了教学常态。基于以上现状分析,要想彻底改变与扭转地方博物馆资源浪费的情况,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美术资源的开发,或者对北京、上海及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博物馆资源开发及利用情况有所了解。因此,有必要对博物馆资源与儿童美术教育融合的常见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取长补短,加以利用。

2地方博物馆资源在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应用模式

针对博物馆儿童美术教育,将儿童定为目标观众,从策展角度、欣赏心理及课程设计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三种应用模式,分析这三种模式对地方博物馆资源与儿童美术活动的整合起到参考作用。

2.1馆校合作

所谓馆校合作模式,就是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系列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馆校合作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以学校教育的角度,从学习方式上探讨学校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二是以博物馆教育的角度,分别从教育形式、组织方式及空间利用方面探讨博物馆如何长期而有效地与学校进行“对接”与“合作”[1];三是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虚拟数字博物馆,实现二者高效合作。当然馆校合作也并不是单纯地学校利用博物馆馆藏资源或者展览资源,或者博物馆利用学校的学生资源等,其核心是系统性、结构化地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资源进行对接,引导、拓展学生的多元化,区别于学校的学习方法。

2.1.1博物馆为主导型的合作模式

以博物馆为主导型是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与展览资源等提出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架,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所学美术课程进行有效的对接,然后制作一套专属课程。以博物馆为主导的合作核心是课程。美国博物馆专家提出博物馆课程建设的四种模式,在博物馆为主导的教育活动中发展如下:第一代教导解说型。教导解说型与学校传统教育方式相似。博物馆美术课程以解说员为主,引导学生参观欣赏藏品。学生被动接受,涉及课本内容所学的知识。第二代刺激反应型。通过不断地刺激、增强和反应推动学生学习达到最后的结果。博物馆在布展时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非常重视教育方法和训练。第三现型。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培养。教学者将合适的学习情境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参与、选择和掌握及解决问题,进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第四代是建构知识型,也称为探究型。第四代建构知识型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传达到内心,而是学习者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主动建构的一种过程,注重的是学习者内部生成。在博物馆美术课程设计中,注重“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2.1.2学校为主导的合作型模式

学校为主导型,是校方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目标设计基本课程,博物馆根据校方需求配合提供场地、实物展览及辅助人员设备等。站在学校的立场上,馆校合作就是力争突破学校学习所产生的固有的“围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模式,更加优化学生的学习视野,美国学者杰克•韦尔提出“无边界”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新概念与实践目标。博物馆资源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由于博物馆收藏功能决定了拥有大量的馆藏文物,这是学校欠缺的丰富的教学材料。根据博物馆美术藏品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满足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多种知识和另一课堂。学校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校外学习任务,利用博物馆场地开设相关课程,突破学校的“围墙”,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邀请博物馆老师带部分展品到校内讲课,实现情境化教学模式。

2.1.3数字虚拟技术下的馆校合作模式

随着我们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借着数字虚拟化技术手段,博物馆可以利用网络为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服务。以此为手段进行馆校合作,既解决了空间场地的问题,又省去了学生的时间成本。一般的地级市博物馆都设置了自己的网站及相关资源链接,也有专门为学校学生服务的信息与资源服务栏目,通过便捷的博物馆,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必到馆就享用其资源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相关资源链接,了解到国家大型博物馆及省级博物院的藏品资料,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

2.2馆内专属空间

馆内专属空间模式,主要是指在博物馆内开辟专门的空间,服务特定的人群,如儿童、亲子观众、特殊群体等,并策划相应的展览或者教育项目。

2.2.1针对学生的美术教育项目

针对学生的美术教育项目主要指博物馆内实施艺教坊项目开发。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博物馆在馆内定期组织美术教育项目,如博物馆内专属的“陶艺坊”等。结合博物馆资源优势,进行项目策划与实施如亲子美术体验项目,以比赛或者亲子活动的方式开展,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参加。活动往往充满趣味性,儿童参与兴趣较高。还有一种形式是博物馆举办“趣味讲座”,往往采用艺术家举办讲座的形式,主要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讲座形式比较灵活,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2.2.2开设专门的教育空间

在博物馆内开设专门的教育空间,主要是指博物馆通过设置“儿童艺廊”“儿童美术工作室”或“艺术家工作室”等场所,形成以3~12岁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空间。针对小学生的教育空间主要是以特定的藏品为主题深入学习。

2.3儿童主题博物馆

1899年,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创办于纽约布鲁克林劳尔公园,该馆为儿童提供了未来学习和成长的科学环境,主要涵盖了历史、民族、自然、地质等各类学科。1972年,儿童博物馆之父巴克在美国博物馆协会的发言中对儿童博物馆做出定义,儿童博物馆在框架上兼具文化和教育,以儿童为中心,是服务博物馆、学校和社区的媒介。1976年,费城创办的“请触摸”博物馆,促使儿童博物馆引入了互动展览,儿童从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自由探究的角色。因此,儿童博物馆在博物馆社会职责发展的背景下,以儿童视角引导儿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成为儿童博物馆的主要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在我国以一线城市率先开展了儿童主题博物馆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北京“老牛主题博物馆”和深圳市第二幼儿园的“儿童主题博物馆”课程模式,顺应了世界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本土化的发展潮流。总之,根据博物馆美术活动的三种应用模式分析,地方博物馆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侧重于博物馆主导型的模式,或者博物馆主动邀请师生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针对藏品及展览资源进行系统的课程编辑与设计,也可改变博物馆零散、不成体系的状态。同时也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在博物馆内开辟专属空间或工作坊形式服务于儿童美术教育。无论地方博物馆的美术教育活动采取何种模式,都应该加大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将博物馆的美术教育从“教育活动”转变为“教育课程”,方能提高地方博物的教育功能,并促进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统.馆校合作之课程实践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课程为例[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7:11.

[2]冯统.馆校合作之课程实践研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课程为例[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7:15.

儿童数字学习范文8

在我国9000多种期刊中,公开出版的少儿期刊只有200多种,约占总数的2.22%。少儿期刊对少年儿童意义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少儿期刊在儿童课外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纸媒纷纷转向数字媒体或者全数字阅读,然而少儿期刊的读者群是6~12岁的儿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这一群不成熟的网民群体,究竟要如何才能转型成功?如何能让少儿期刊能从纸质期刊变为集合纸质期刊、数字产品、衍生品和阅读体验服务为一体的立体阵营?

2提质增效,坚持内容特色,坚守期刊品牌

根据总局提出的“十三五”规划,新媒体时代,少儿期刊要参与市场竞争,抓好内容生产,提高创新能力,确保产品质量是首要原则。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高质量的少儿期刊是其营销成功的先决条件。少儿期刊作为服务于广大少年儿童的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应体现出以儿童为主体的特点。树立清晰的期刊品牌理念,积极进行品牌推广,不断创新和充实品牌内容,让少儿期刊品牌可持续发展。

1)以内容为基石,增强核心竞争力。新媒体时代,期刊的传播方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核心价值的地位没有改变。只有从少儿视角出发,才能真正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突出特色,打造新颖、灵活的栏目。独特鲜活的栏目与内容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目前少儿期刊内容趋同,栏目设置大同小异,因此打造特色栏目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青岛出版社少儿期刊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的《环球少年地理》杂志,引进了先进的办刊理念,具有新颖的栏目设置,杂志里有各种引人入目的真实探险故事,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探险家、摄影家向小读者讲述惊险离奇而又真实有趣的故事。(2)注重童趣的表现形式。少儿期刊不是教科书,也不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应注重趣味性行文风格,幽默风趣的表现形式,用生动的故事、趣味化语言、精美有趣的图画等,让杂志的内容风格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2)细分市场以迎合多元化的读者群。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定位多元化的读者群。这需要立足于实际工作,从根本上熟练掌握细分市场的原则,对期刊读者定位进行不断的调整。细分不同的学龄读者和阅读兴趣,少儿期刊应纵向差异划分读者群。例如,“青少期刊”《开心学堂》系列分年级(1~6年级),分学科涵盖语文、数学、作文,目前月发行量20多万册,其成功主要原因是细分市场,对读者实现了准确的定位,迎合了多元化的读者市场需求。又比如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的《环球少年地理》,后续推出了LittleKids《环球少年地理》幼儿版,弥补了在幼儿阶段科普刊物的空缺。

3)树立清晰的少儿期刊品牌理念。积极进行品牌推广,开展品牌活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作家进校园活动,开展少儿期刊阅读活动,举办各种大赛(作文、演讲、绘画)以及丰富多彩的小记者活动,这些都已成为少期期刊推出系列品牌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1)《环球少年地理》《小葵花》策划推出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学校文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同时也宣传了杂志的品牌。(2)青少期刊与中国少年队事业发展中心于2012年启动“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目前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3)《作文总动员》为了激发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小读者的写作信心,举办作文大赛,吸引了大批热爱写作的孩子。(4)“青少期刊”与人民网合作,推出了人民网小记者这一品牌。设立小记者站,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小记者走进编辑部,走进“红领巾阅读推广计划”活动的现场等。

3少儿期刊转型升级新模式

传统的少儿期刊都是依靠邮局征发、校园和区域发行等模式,微乎其微的广告收入,这早已不适用于目前少儿报刊的发展。如今,许多少儿期刊在市场渠道受阻和广告收益下降之后,生存发展面临困境,开展多元化经营势在必行。只有突破传统的少儿期刊营销模式,不断增强经营意识,吸收新的营销理念,才可能提升少儿期刊的市场竞争力。

1)强强联合,创新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出版不是洪水猛兽,不是传统出版的替代和终结,而是传统出版的延展,拓展了图书的内涵和外延。利用网络平台,同各媒体合作,促进新媒体融合。少儿期刊必须把纸刊作为一个平台,跟其他技术媒体合作,进行新媒体的融合嫁接,才能实现纸刊更加健康长效的发展。以青岛出版社少儿期刊中心的杂志为例:(1)积极同视频或音频公司合作。例如,同凯叔讲故事、喜马拉雅等公司合作,将纸刊中的故事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纸质刊瞬间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吸引儿童成为忠实的读者。(2)同AR技术公司合作,在杂志中嵌入AR技术。《少年电脑世界》《环球少年地理》杂志通过AR技术,让刊物上的图片立体化呈现,并附带额外的知识讲解,这种AR立体卡片在丰富纸刊内容的同时更让少儿读者兴趣大增。(3)微信平台绝对不是纸刊内容的照搬,而是需要和其他媒体的共同合作,推出全新的内容。比如,内容展示、交流问答、消息推送、活动安排等。由于少儿期刊的小读者受年龄、学业等因素制约,所以我们将微信公众号推送服务的对象定位为家长,不定期会推送家长喜欢关注的一些问题,比如儿童心理和教育问题。

2)调整营销布局,多渠道经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少儿期刊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遇。期刊借助新媒体平台,让其用户成为读者,提高读者覆盖面、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有效手段。(1)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与一些影响力大、关注人数多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微信公众号合作。例如“一条”“丹妈读童书”等影响力大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的读者都是期刊的潜在读者群,通过合作争取将他们的孩子转化为期刊的用户。(2)借助网站平台,和网站合作。少儿期刊与“博看网”“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等网站合作,输出付费版本的电子期刊。与“杂志铺”“当当”“京东”等网站合作,实现线上销售,线下合作活动,开展多元化经营。例如,《开心学堂》同杂志铺合作作文大赛,为获奖读者打造专属刊物。既宣传了杂志,也让读者订阅的积极性提高。(3)发展研学夏令营活动。丰富产品线,多种模式挖掘市场潜力,积极推进少儿期刊衍生产品。例如,《小淑女》编辑部举办的小淑女夏令营,《环球少年地理》编辑部举办的守望萤火夏令营。研学夏令营的举办,成为少儿期刊一个新的营销点。(4)少儿期刊与科研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借助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少儿期刊涉足教育培训领域,强强联合,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少年电脑世界》杂志推出的乐高机器人编程课程,《天才小画家》杂志推出的绘画课程。线上的微课,线下的培训课程,这都极大地拉动少儿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3)充分开发资源,丰富产品线。根据教育发展新需求,很多少儿期刊抓住机遇,深度开发选题资源、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不断深化选题,开发新的产品线,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智力课堂》编辑部推出《动手与动脑》丛书,《小葵花》编辑部推出《给小时候的诗》丛书,致力打造全方位阅读学习体验平台。少儿期刊社这些年也纷纷集中力量对自身积累下来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生产延伸产品,出版品牌书集、品牌玩具、有声读物、微电影等。例如,《聪明数学》《聪明语文》将往期精彩内容进行整理,推出精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