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乐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声乐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奥尔夫;声乐教学;运用;影响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迄今为止,音乐教学体系最为完善、最为科学的儿童音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以儿童为出发点,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孩子高效的接受音乐知识,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以最基本的听、说、唱、跳等基本方面的训练,这套教学能有效的改善传统声乐教学中刻板的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坚持“以人本出发”教育理念。另外,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小组,自主探讨音乐创作,教师为辅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音乐综合素养。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最大的特点便是能通过大自然中最为简朴、纯粹的东西来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从而保持儿童质朴、纯真的天性。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教师会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音乐歌曲、故事及舞蹈等方式来让学生融入音乐中,在沉浸的过程中,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以及创作。
二、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内容与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节奏朗读
唱歌就是在朗诵的基础上加上旋律,歌曲中的乐句停顿与朗诵的停顿几乎一致。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节奏朗读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这能有效的帮助孩子提升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音乐教学已不再局限于音乐与动作当中,还加入了语言,这都得益于奥尔夫对音乐教学的贡献。语言作为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也是众多能力中最先学习的,因此将语言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并以此为支点,能有效的增加孩子对音乐的亲和感。另外,在节奏朗读中,无需增加特殊的训练和技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奏朗读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克服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二)动作的运用
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了语言元素,同时还使声乐教学中的肢体动作变得更为丰富。例如在“声势”中,除了最为基本的拍掌、跺脚、手拍腿等形式,添加了各种拍打,来增加音色及节奏的变化。而就儿童而言,用手拍击肚皮和屁股所产生音色及节奏的变化,不仅能有效的吸引孩子们地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在声乐学习提升身体的协调性,从而让孩子在歌曲的演唱中做些简单的表演不是问题。
(三)器乐的运用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中,不仅详细的列出了各种打击乐器,同时还就这些打击乐器的培训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编写,其中所介绍使用的打击乐器也被大家统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奥尔夫乐器中,分为小型乐器与大型乐器,最受儿童喜爱的小型乐器可以人手使用、演奏,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与音乐教学中。另外,这些打击乐器在生活中都能找到有效的替代品,通过声势与器乐运用结合的方式,不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还能帮助儿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在声乐教学里,学过乐器和没学过乐器的孩子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乐器没有固定音高,但是可以训练节奏感,有固定音高的可以训练学生的音准。有条件的孩子,我们建议家长给孩子学习键盘乐器。
(四)听力训练
在奥尔夫所制定的听力训练中,不仅要求孩子根据所听做出一定的身体反应,同时还要结合图形谱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音乐可以通乐谱来记录,但音乐的构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成,同时还包括音色,而图形谱的作用便是将声音的特殊性以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帮助孩子通过图形谱直接了解、感受音乐。在图形谱的听力训练中,通过教师播放的音乐,学识可以自行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图形谱,然后将所听音乐记录下来,然后在根据图形谱进行乐器演奏与嗓音模仿训练,这样不仅能帮助儿童快速了解并掌握曲子的结构组成,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聆听音乐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声乐就儿童而言,其意义不仅是一门课外活动或兴趣班,更多的是帮助孩子快乐的学习成长,帮助孩子从心里理解、接受音乐,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
由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优势,对中国音乐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给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巨变,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习音乐。笔者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进行归纳,并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儿童声乐教育趋于综合化
在儿童的各方面教育上,都逐渐重视孩子的综合性发展,因此在儿童音乐的教育上,不仅要鼓动孩子进行唱、跳、演、奏等方面的训练,在音乐设计及创作上同样要做到综合性的实践训练与自我学习,并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与能力,同时开发学生创新性精神。奥尔夫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孩子的歌唱与演奏,同时围绕音乐进行朗诵、跳舞等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同时让学生沉浸以音乐中,帮助其更好的进行音乐欣赏、表演以及创作。奥尔夫音乐教学将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创作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歌曲、舞蹈、音乐等方面的训练来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儿童声乐教育趋于开放化
奥尔夫音乐教学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其教育的精神实质,这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同时也能兼容所有个性化的学生,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视野的开阔平台。另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能在音乐上为学生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情商、智商和人格、体格的发展。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影响下,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当代中国声乐教学开始注重多学科的汇总,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知识,同时在课堂讲授中,鼓励教师增加自然、哲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这种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
(三)儿童声乐教育更注重原始性教育
声乐教学非常注重学习者的原始性,这也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天性,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便很好的尊重这一特性,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为中国声乐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例如在自主式教学中,奥尔夫对教学的看法便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非常类似于中国幼儿园中的音乐活动。因此,在自主式教学中,奥尔夫会通过操作简单的乐器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主动的学习乐器、极大乐器,这样便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曲子。另外,在这种自主式的教学中,教学中心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在是声乐教学过程的中心,更多的是成为了一位启迪着、引导者,鼓励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索答案的真谛。因此,我们能从奥尔夫的教学理念中发现,游戏是帮助儿童接触、接受并喜欢音乐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音乐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中国儿童声乐教学必须汲取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的优点,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在学习中释放天性,保持孩童时期所特有的纯真。另外,在声乐教学中增加游戏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是儿戏,而是在有明确的教学向导下,达到特定目的的游戏教学。
(四)儿童声乐教育趋于创造力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表演以及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尤为重要。因此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中,即兴创作便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性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另外,这种即兴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还能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因此,以创造为核心的艺术教育观,让更多执教者有意识的去发掘儿童的创造能力是重要的。
四、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体系,为中国的儿童声乐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可以让更多的老师思考我们原来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有效?传统的教学对新时代的孩子是否有效?孩子快乐的学老师轻松的教,这样的课堂让上了年纪的老师都觉得快乐,看着孩子上课时开心的笑脸,让老师也忘记的了疲惫。学生在声乐教学中了解中华民族和其他不同民族文化的区别,在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同时,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龄前儿童思维开发中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5(24):5.
[2]金美琳.试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4(09):156.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儿童声乐;影响;策略
引言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教学体系最完整、最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教学核心是即兴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节奏、动作、乐器以及听力等方面,可谓影响巨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接受声乐教学,积极地参与到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声乐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奥尔夫音乐教育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的模式,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将学生摆到教学的中心位置之上,由教师作为引导,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声乐学习,推动声乐教学的良好发展。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即兴参与成为教学核心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即兴参与,将其应用到儿童声乐教学当中,就必须采取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从即兴演唱和演奏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特点。换句话说,奥尔夫音乐教育所提倡的即兴参与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真实体现,旨在激发儿童的声乐天赋、积极地调动儿童的学习情绪、促进儿童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儿童都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彻底释放,将全部的精力与情感都投入到声乐演唱和演奏中,展现自己的声乐素质。
(二)教学活动综合性得到提升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除了最核心的即兴参与原则之外,还有活动综合原则。活动综合原则需要儿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时刻顺应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将声乐学习有机地融合到相关学科之中,从而提高儿童全面综合素质[1]。声乐学习无论是在艺术创作方面,还是在音乐、舞蹈以及戏剧等方面,都存在很深的渊源,是无法被单独割舍出来的。例如奥尔夫编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一书,该书的内容集合了谚语、民谣、戏剧等多种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是一本综合性极高的音乐教材。
(三)实践机会增多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即兴参与,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会让学生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去参与,正常的练习实践活动依然重要。奥尔夫教育的实践性原则强调了儿童在声乐学习中的自我实践,主动地在声乐学习当中寻找自我表现的机会,提高儿童在声乐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及积极性。无论是哪种艺术表现形成,都不能离开实践活动而独立存在,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主张培养学生声乐技巧和基础知识,奥尔夫音乐教育则主张实践活动,相比之下,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更加符合声乐教学的发展,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2]。
(四)注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声乐教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一直处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容易忽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教师普遍存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观意识,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传授声乐乐理以及声乐技巧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要性,与现如今的声乐教学目的不相符,不利于儿童声乐教学的发展。而奥尔夫则认为,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都离不开人的主动创作性以及自发性。所以,应该在声乐课堂教学上留给儿童足够的创造空间,帮助儿童逐渐掌握声乐创造的方法,激发儿童的主动创造能力,为声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节奏朗读教学上的应用
声乐教学时建立在节奏朗读之上的,儿童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朗读能力,再为其配上合适的旋律,才能成为真正的声乐。歌曲中涉及到的乐句停顿、节奏调整与朗诵可谓同出一辙,所以,在奥尔夫音乐教育当中,十分重视对儿童节奏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机灵的歌》时,可以先将歌曲的风格和旋律传达给儿童,歌曲旋律活泼、开朗并且富有热情,要求儿童用相应的节奏去进行朗读歌曲,把握好歌曲的艺术风格与旋律,最后在配合音乐进行歌曲演唱。所以,声乐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要把语言教学与声乐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儿童节奏朗读的能力,增加儿童对声乐的亲和感。在节奏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用增加特殊的教学训练,可能直接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声乐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有效提升声乐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动作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不仅仅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合了语言的教学,而且在声乐教学中增添了很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内容。其中,针对儿童设计的肢体动作教学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典型应用策略。比如在“声势”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儿童传统的拍掌、跺脚等表现形式以外,还增添了很多其他可以展现声势的表现形式,增加了声乐节奏感的变化[3]。教师在开展声乐动作教学时,可以要求儿童将铃鼓和单响筒敲出的音符通过拍手和拍腿表现出来。并向学生解释由于铃鼓的声响叫低,所以用拍腿来表现,而单响鼓的声响叫高,就用拍手来表现,并且一边敲鼓一边将节奏念出来。从而训练儿童的反应能力与动作协调性,培养儿童的乐感和节奏感。
(三)在乐器运用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将声乐教学中能够使用到的乐器进行了系统的列举,包括各种打击乐器等,还对打击乐器的训练与教学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提到的各种打击乐器被大家称为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主要分为小型乐器和大型乐器。奥尔夫小型乐器可以直接通过人手进行演奏使用,受到儿童的广泛喜爱,也是声乐教学中使用频繁的乐器。奥尔夫小型乐器往往可以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有效的替代物品,可以使用替代物品随时随地的进行乐器练习,帮助儿童巩固学过的课堂知识。学过乐器的儿童比没有学过乐器的儿童具有更好的声乐节奏感,所以,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为儿童提供学习乐器的机会。
(四)在听力训练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听力训练,不仅能够训练儿童对声乐的反应能力,还能够训练儿童结合图形乐谱的反应能力。音乐均可以通过乐谱展现出来,但是音乐的组成包含了音符、音色以及音调等多个方面,图形乐谱就是将这些音乐特色利用图形和符号表现出来,帮助儿童直观、清晰地了解音乐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开展声乐听力训练时,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要求儿童根据听到的音乐内容去绘制图形乐谱,然后按照自己的图形乐谱去进行乐曲演奏以及声乐练习。加强儿童对声乐的体验感,提高儿童与音乐的融合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此背景下,声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容以及应用方法,更好地应用到儿童声乐教学当中。不断提升儿童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儿童全面的音乐素养,以此加快儿童声乐教学的发展脚步,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雪芬.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J].大众文艺,2018(4):207-208.
[2]林樱.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儿童声乐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7,37(9):239.
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贪玩、好奇、注意力不集中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控制能力相对成人来说要差很多,他们兴趣广泛,但往往集中在一个固定目标上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干扰。小学阶段是增长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生理上主要呈现出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特征,他们的听觉、视觉等都进一步得到完善,思维方式也从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思维开始转换,想象力也日渐丰富。针对这一现象,对儿童的声乐教学就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小学低年级是听觉最为敏感的时期,也是对音乐节奏的反应能力最强的时期,他们对音乐的态度处于写实阶段;小学中年级学生识谱能力逐渐提高,对旋律的表现能力更加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态度也开始进入真正的审美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掌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表演及和声的变化都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已经清楚地掌握了语言规律,并开始探索字面背后的涵义。了解每一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对每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掌握其学习声乐的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孩子学习声乐的基本动力,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力量。孩子们在刚刚接触声乐时,不会对其有太深的认识,就更加需要家人和老师对其有有效的引导,加强对音乐艺术的耳濡目染。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较弱,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形式帮助孩子了解歌曲与歌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想象空间。选择和儿童年龄特征相符的歌曲,不能让其产生压力和畏惧,要遵循由简单到困难的原则,激发孩子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把艺术的内在听进去,将内心的声音唱出来。让孩子们在感受声乐艺术美感并能大声唱出来的同时,爱上声乐演唱。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地教授乐理知识,孩子们可能会感觉枯燥,可以结合一些与声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比如诗歌、舞蹈等等,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不仅可以使课程更丰富多彩,也可以提升孩子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又如引导孩子们在认识节奏时,可以运用一些比较熟悉的歌曲来进行教学。随着节奏的带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快学会一首歌的演唱,增加孩子们的成就感,由此可以更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孩子们在学习声乐、感受节奏的同时,可以用双手、身体和脚来打拍子,在边玩边娱乐的过程当中爱上这门艺术,让孩子们的内心得到表达和释放,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同时享受音乐,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今后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增加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儿童声乐教学中的保障——儿童情感表达的培养
歌唱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发声的技巧方面只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歌曲所蕴含的意义和赋予的情感表现出来,使听众与歌唱者在声音和心灵情感上产生共鸣。它不仅是一种声波的运动,更是通过情感的注入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体验。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曾经说过:“只有歌曲才能告诉人们统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我国音乐家贺绿汀也曾经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所以,儿童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培养也尤为重要和关键,对儿童的声乐教育,同样也应该是从情感表达培养开始的。在对儿童声乐教学情感表达的培养中,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意境美。在引导学生学习新作品时,应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直观性,向学生介绍作品的作曲家、创作背景、所表达的内涵,在演唱时需要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去表达,让学生有所理解和领悟。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通过眼、耳、手、脑等身体上的各种器官来体验和感受音乐。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体会音乐中的韵律美,通过优美熟悉的旋律来感受和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随着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随之加入情感的平稳和奔放的变化,可以选用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音乐的特色,比如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欢乐、充满活力的作品,是2/4拍的有舞蹈性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讲一些有关新疆的传说故事,看一些新疆美丽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表达对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热爱之情,运用赞美、热爱的情感来演唱这首作品。在声乐演唱中,只有情感处于较为积极的状态,身体各方面才会配合运作,演唱者才能快乐舒畅地演绎作品,对于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积极的情感会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以及今后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此外,在声乐教学中,让孩子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也尤为重要。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在遇到比较难的曲目和概念时,常常因为无法顺利地掌握而失去信心;平时练习很好的学生,一要上台演出就因紧张而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从而回避问题。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儿童心理的分析培养,以致孩子们对声乐演唱逐渐失去兴趣。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希望的教学会使孩子们充满信心。在学生演唱完曲目时,教师带头给予鼓励,竖起大拇指,抚摸学生的头,结合每个孩子的喜好,发放一些小礼品,这样会增强孩子们学习声乐的信心并且会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
3结语
关键词:文化生态理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完美的艺术教育是统领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关键渠道,不只是把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还联系了人们之间的关爱和情感。学前音乐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点形式,一方面能够保障儿童全面成长,另一方面可体现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体现出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理解为相对独立的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站在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文化是社会和环境之间互动所形成的,强调文化和环境的互动性与适应性。目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呈现复杂化与生态化的发展倾向,若单一的进行音乐教育教学,不能确保儿童整体发展,因此要研究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创新,赋予音乐教育更为深刻的社会功能,才可以不断推动音乐教育发展。
一、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音乐教育形态表现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含有的传统儿歌
儿童在家庭文化的影响下生活,不相同的家庭涉及不相同的文化群体,不相同的城市以及不相同的社区都构建特色性文化,相关本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作为学前教育的组成内容。关联历史以及宏观地域情况,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不相同的民族打造特色性的儿歌文化,儿歌代表着民族或者文化对儿童的认知,还是对儿童开展早期教育的重点途径。学前教育尚未在家庭教育的体系中分化之前,音乐教育是必备手段,深远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形成[1]。音乐是文化教育的一种传播媒介,传统儿歌不只是成为音乐的组成分支,还是文化集中体现形式,展现着特定的文化价值。传统儿歌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承载着不相同地区和不相同民族的文化韵味,包含文化的多样性。本质上,和相同民族相关的群体也拥有着独立的文化体系,不相同文化模式的传统儿歌均起到启蒙儿童思想的作用。音乐形态是结合历史文化以及生态语境构建的地方性知识,音乐内容的不同代表着不相同民族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说音乐形态以及内容题材,仅仅是体现在文化形态的差异,探寻本质便是文化生态与惊人的差异,此种差异也是文化身份的表达过程,传统儿歌代表着儿童发展的母体文化,在引导儿童独立生存的过程中,要增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传统儿歌的影响力,鼓舞着儿童不断前进。
(二)音乐教育中含有的电子媒体音乐
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以及媒介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信息技术对早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整合早期教育环境,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早期儿童的身体发育以及社会交往过程。立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范围,数字化音乐与电视和手机等信息媒介为主,丰富着早期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的内在精神。从一定角度上进行分析,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让儿童转变为媒体儿童的身份。电子媒体音乐不只是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引进先进技术,还影响着儿童的童年生活,传播模式以及音乐内容的互相渗透让儿童的事迹也更为精彩,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电子媒体音乐是一个有效的外部环境。目前都还电子媒体以及家庭和同龄群体等因素塑造了现代化儿童,根据相关文献显示,绝大多数的儿童每天运用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在达到三个小时。在幼儿园到初中毕业之中,儿童观看电子节目的时间可达到5000个小时,甚至大于儿童学习任何科目的时间[2]。信息化时代对儿童的音乐学习模式进行转变,换言之媒体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生态环境支撑条件,利用网络和手机等设备,让音乐系统的发展更为完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按照去生态化的方式和儿童的精神世界衔接处,培养儿童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开展的价值
(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情感
总体而言,音乐对儿童情感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在组织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要体现音乐对儿童情感培养的重要功能。通过音乐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全方位培养儿童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此期间,教师以及家长要规范化的培养学前儿童,在音乐的渲染下,给儿童营造优质的成长气氛,让音乐教育更加体现针对性和目的性,儿童全身心参与音乐教育,领悟音乐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升华学前儿童的情感。与此同时,合理的音乐选择能够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辨别是非,让儿童的道德修养得以培养。学前儿童在思想道德发展的重点阶段,家长和教师要有科学的引领儿童,儿童在感知音乐教育期间,不知不觉地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利用充满正能量的歌曲强化儿童对世界的了解,致力于学前儿童道德修养的提升[3]。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感知与审美
关联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包含歌唱教学和舞蹈结合的形式、歌唱教学和语言结合的形式、歌唱教学和节奏结合的形式、游戏和多种活动的结合形式、鉴赏和情境创设结合的形式以及鉴赏和情感体验结合的形式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儿童想象力和感知力,儿童可全方位辨别是非,感知音乐传达的含义,继而全方位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和创造。在审美能力的培养上,由于年龄问题,学前儿童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保持在初级感知阶段,也就是直接在音乐作品中体验美。学前儿童获取美的感知逐步加深,儿童倾听音乐充分联想,关联实际生活的事物。在培养儿童审美能力时,要强调音乐感知力的增强,促进儿童思维运转,推动音乐活动的开展。
(三)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儿童创造力
音乐的产生也是创造的一个过程,学前儿童接受音乐作品是创造力发展的集中表现,音乐教育体现出内在情感,可提高儿童创造力。教师引导儿童在实践中加入自身的感知,创造特色性的音乐,这也是增强儿童创造力的一种渠道,树立儿童音乐学习信心,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开展的目标与问题
(一)音乐教育的目标
1.德育目标。历史范畴内,较多的著作均是以论述的形式为主明确德育价值,节奏以及乐调比较深厚的力量存在于人们的身心深处,若教学模式比较新颖,其能够起到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由此其更为具备特色性。若缺少相关合适性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灵也会由此丑化。接受音乐教育熏染的人可以敏捷化的研究艺术作品,呈现出自然事物的内在品质,欣赏美观的事物,积极将其吸收在内心,所以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应强调德育元素渗透,使得儿童的道德品质可以提升。
2.益智健体目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应对儿童的身体运动智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器乐学习,充分强化幼儿肢体管理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时间的训练可强化儿童身体多个器官协调。组织儿童参与器乐学习,引进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可是部分儿童缺少意志力,总是在学习半途退出。而教师要做的便是培养儿童学习训练的信心,对幼儿的意志品质进行磨炼,致力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创新。
3.审美目标。音乐教育实践中,最为重点的因素便是使得儿童感知音乐活动的重要性,全方位表达与沟通自身情感,一方面是实践技能的获取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们品性的积累过程,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感。升华儿童情感,组织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受到审美元素熏染,幼儿在相对放松的学习环境中,个体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都可以有所提升,继而帮助幼儿感知音乐作品的内涵,更好地落实音乐教育中的审美目的。
(二)音乐教育问题
1.教学模式有些滞后。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存在着显著的问题是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化,幼儿音乐教师的水平有待提高,国家明确提倡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重要性,幼儿园强调审美教育以熏陶为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目标是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可是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上较单一,不创新,不能充分吸引儿童,造成儿童学习动力不强,阻碍音乐教学发展。
2.淡化儿童兴趣培养。教师以及家长都关注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仅仅强调知识不断积累,淡化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淡化了儿童兴趣培养的有效性。学前教育阶段音乐教师应强调儿童兴趣发展,促使其以兴趣为如手段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可音乐教育过早的定向于儿童能力发展,不能在儿童幼小阶段对其加以乐器操作兴趣的培养,没有从儿童内心出发研究儿童是否对音乐学习活动产生兴趣,长时间之后不能及时培养儿童音乐学习能力,甚至造成儿童对音乐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四、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进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创新的思路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体现出文化适应性,发展为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音乐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门技艺,存在于特殊的文化生态体系内,包含着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师要以心理和经验的认知为基础进行创新,强调外部文化生态元素的引进,让音乐课程体现出伦理关怀[4]。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不只是要在幼儿园进行,还要思考文化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满足儿童的成长规律,让音乐教育处于开放性的文化生态环境累审视,评估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实现效果。在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儿童挖掘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内涵,让儿童转变为富有历史和文化感的独立个体,还要关注电子媒体对音乐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的放矢地发挥电子媒体作用,推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
(一)重视儿童成长特点,引进因材施
教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应提前了解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动态分析儿童的成长方向,总结和归纳儿童的学习效果。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让任何儿童都可以不断收获,若教师尚未全方位掌握儿童的学习特点也没有关注儿童成长的差异性,就不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灵活性,也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比如组织儿童进行《玩具兵进行曲》的课程学习,组织儿童结合歌曲充分想象,一些儿童愿意扮演跳舞娃娃、一些儿童愿意扮演小木耳、一些儿童愿意扮演小动物懂,教师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好,让儿童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继而实现音乐教育的因材施教理念[5]。
(二)融合游戏活动,体现儿童学习主观性
游戏能够让儿童无拘无束的学习,更好地适应学前儿童身心成长的需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游戏活动,积极的影响儿童身心成长。学前儿童自身的认知力以及意志力不佳,对大多数的事情基本上不能全面判断,甚至不能积极的行动。若教师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儿童在学习中不能感受音乐学习的美好,也就不能在学习中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要体现儿童学习主观性,把音乐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利用游戏形式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儿童在游戏中投入饱满的热情,深层次的挖掘音乐知识点。比如开展《找朋友》的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儿童在游戏中演唱歌曲,培养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音乐教学效果。在此期间,教师要想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儿童,应时刻尊重儿童的思想建议。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利用统一化的模式,要求儿童学习音乐,不能充分关注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观性培养,这是难以提高音乐教育成效的[6]。学前儿童处于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发展的重点阶段,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增加儿童情感体验,让儿童的创造力不断提升。教师可组织儿童聆听音乐,借助身体律动的过程领悟音乐要素,还可以通过钢琴进行即兴演奏,发挥儿童听觉能力和运动能力,激发儿童体验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重视日常音乐训练,适当运用信息技术
文化生态理论视角下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教师要重视日常音乐训练,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儿童知识面,让儿童更多地受到文化渲染。组织儿童进行听力训练,特别是歌曲以及器乐的倾听途径,鼓励儿童多接触优美的歌曲,带领儿童全方位欣赏,在儿童不能理解歌词含义的情况下,可培养儿童对歌词的内容进行表达,让儿童在课堂教育中学到更多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也是一种培养儿童理解能力的方法,倾听器乐期间,不需要儿童研究正确含义,只是带领儿童深入感受乐曲的旋律即可。鼓励儿童大胆表述,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想如何表达就如何表达,在平时的课堂积累之下,儿童可以对音乐知识进行活学活用。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另外,要想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要寻找恰当的时机给儿童播放图片和视频,让抽象化的音乐知识更为具象,儿童观看多媒体内容时,运用视觉因子以及听觉因子,积极地走进音乐世界中,得到良好的音乐学习体验[7]。这样在儿童观看到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时,不知不觉激发儿童爱国主义精神,儿童承担建设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以及使命,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意识,我也高效率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打下基础。
(四)灵活指导课堂实践,满足生态理论发展需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材是最好的书籍,儿童园的课堂实践,教师可组织儿童模仿与创作音乐读物,渲染轻松活跃的音乐气氛。教师给儿童介绍多元化的音乐内涵,丰富学前儿童音乐修养,升华学前儿童的情操。鼓励家长发挥教育指导职能,在课余时间内自主的带领儿童分析中国文化,这样家长和教师双管齐下,全方位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可挖掘文化生态理论的精髓[8],让学前儿童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推动文化继承的脚步。
结语
众所周知,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异于成人。就发声器官而言,儿童声带短而薄,音色明亮、悦耳、 稚嫩,共鸣腔体较小。这就要求在童声训练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处于童声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训练方法。不过,就目前笔者掌握的童声教学的资料来看,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只有很少一部分专业院校能够严格按照童声训练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儿童发声的天赋的同时,避免竭泽而渔的教学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孩子的音乐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相反,大多数在普通中小学接受童声训练的学生就不那么幸运了。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歌唱教学大纲中,还没有专门设置与歌唱训练有关的发声生理课程,甚至很大一部分声乐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培训,学生们只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模仿来习得音乐,靠嘹亮来评价歌唱水平的认识误区使很多的学生在欢唱童年的同时也丧失了良好的声音条件。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岂不是现代教育所缔造的“伤仲永”悲剧?就目前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研发一套科学的、可推广的童声期声乐教学法,逐步健全童声教学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在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研究成果略显不足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专业的音乐教育者认识到了童声期的重要性,并加入到童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黄亚萍的《素质教育下幼儿声乐教育的几点思考》就根据素质教育对声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指出幼儿声乐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论文以素质教育的标准入手,提出了如何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良好的声乐素养,与相关论文相比不乏新意。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王枚的《浅谈童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在强调学生在儿童期发声特点的前提下,从童声训练的基本姿势、呼吸的训练、母音的训练区域的练习、声音的训练、咬字的训练、变声期的训练等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童声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对童声训练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童声期声乐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等简单教学观念上,对于童声期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的区分,特别是童声期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研究甚少。正如许多音乐教育者已经注意到的,童声期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特别是注意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那么,音乐技能的培养应该摆在怎样的位置上?音乐素养的培养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上应该如何有效结合?这样的思考,比起只是简单地谈论童声期声乐训练的观念,或许更具现实意义。
二、童声期声乐教学的训练法则
与成人声乐教学应该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童声期的声乐教学切不可贪多、贪大、揠苗助长。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童声期声乐教学在遵循“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观念之外,给学生传授必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学生科学的呼吸法、如何寻找声音的位置和共鸣腔等等在成人声乐教学中微不足道的教学过程,却是在童声期不可忽视的教学法则。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呼吸训练法
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任何优美的歌声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虽然凭借处于童声期的优势也能唱出嘹亮的歌声,但是随着童声的失去,气息使用不当的弊端就会慢慢显现。因此,在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对于童声期学生的呼吸训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通过形象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呼吸方法:
1.小狗喘气的呼吸法。
小狗喘气的呼吸训练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模仿小狗喘气的呼吸方法,训练学生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活动的柔韧性,让学生在这种速度快、容量大、弹性强的深呼吸状态与感觉中去体验唱歌时的深呼吸。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观察小狗喘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简单的模仿。简单的模仿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模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示范——张大嘴巴,打开喉咙,急速地喘气,使各呼吸器官都积极参与到呼吸中来。在反复的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的练习,掌握小狗喘气的呼吸法,体验到唱歌时深呼吸的状态。
2.闻花香式的呼吸法。
闻花香式的呼吸法,主要是通过平静、柔和的吸气状态与感觉,来体验唱歌时气息的流动。闻花香式的呼吸法,是一种简单、好掌握的呼吸训练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采用具体生动的实验法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给每一个学生一朵花,让他“闻花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气息的使用未必到位。教师可做示范,慢动作示范此呼吸法——让气息直入小胸与腹部,横隔膜收缩下沉,腰围也向四周张开吸气,形成一个救生圈似的气带。在现场示范不能充分展示这种呼吸方法的时候,还可以选取相关的视频来展现“闻花香式呼吸”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变化与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调节气息所带来的特点。在示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并掌握气息的使用。
(二)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重要性,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童声期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利用学生童声的优势,也要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控制声音。在歌唱的过程中,起音是非常重要的,声音的高位置是唱好歌曲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如果声音从头腔发出,位置就高,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会铿锵有力,对保护嗓子也很有益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一一指导学生念一句、唱一句,通过高位置的示范去体会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帮助他们学会用高位置来演唱。
(三)教会学生如何打开喉咙
好声音不仅仅来自于天赋,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打开喉咙也是锻造好声音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打开喉咙可以使喉结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过稳定的合声带充分振动的自由空间可获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师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把口盖打开,让口腔内的共鸣腔体增大、增长。把软腭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把喉咙打开。同时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开,把鼻、咽腔打开,用上牙尽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状态打开喉咙。
(四)共鸣的技巧训练
共鸣技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专业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鸣技巧。共鸣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结合童声期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共鸣技巧训练:
1.寻找头腔共鸣点。
美国著名研究儿童歌唱的权威专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结合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来看,头声是头腔共鸣,唱高音必须要有良好的头腔共鸣,否则学生就无法获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儿童要获得好的头声,必须从弱声的哼唱训练开始,因为哼唱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寻找共鸣点,以便发现声音缺点,从而进行纠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哼唱“eng”引起软腭后面垂直部分震动,并导致鼻咽腔通道的打开,同时放松了下颚,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头声。
2.寻找胸腔共鸣点。
胸腔共鸣常在中低声部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喉部肌肉适当放松,喉头下降,即让学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说话”的感觉,学生会好奇地试一试、想一想,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鸣腔体空间,使之与胸腔共鸣器紧密连接,同时要注意声音的位置。
3.寻找口腔的共鸣技巧。
口腔共鸣需要儿童打开口盖,让发生器官变长变大。可以让学生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做到“一松一提”,即“放松大舌头,提起小舌头”。放松的舌根有许多方法,例如让学生把舌头伸出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可以体会到舌头的紧张度,而小舌头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提起的。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的技巧就能轻松掌握了。
三、走出误区:区分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训练的差异
目前,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除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教学专业度不充分之外,将成人声乐训练与儿童声乐教学混为一谈,以及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揠苗助长的现象也是当前童声教学最大的误区。专业的音乐教育者在强调儿童声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绝不能走入这样的误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童声期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结合童声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计划。为此,应切记以下原则:
第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应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让学生演唱其不能达到的音域,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嗓子。同时,还应该让儿童生动、简单、自然鲜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护嗓”远比“练嗓”更为重要。
第二,尽量不要演唱过于复杂的声乐作品。由于儿童的认知有限,尚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且大多儿童由于声乐技巧的能力有限,也无法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因此,教学作品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来选择。
第三,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作品来演唱或教学,切不可将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乐作品当作时尚来教授学生。一流的音乐绝不仅仅是高超音乐技能的展现,它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从学生音乐道路的起点开始,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贯彻,音乐修养的高低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语
(一)教学过程中曲目选取有难度
在童声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存在选取声乐曲目偏难的问题。由于童声期声乐教学的对象都是5岁——13岁的少儿群体,他们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不是很强,所以对于有难度的曲目学生大都理解不了,声乐掌握情况自然也就不太乐观。例如在给一二年级学生上声乐课时,有的老师就会选取《跑马溜溜的山上》这种有一定难度的作品来作为日常训练的曲目之一。这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的结果,就是会的学生还是会,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童声期学生还处在入门阶段,曲目选择要有度,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去掌控,尽量避免曲目过难的问题。
(二)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教学
在童声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只是按照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按学生当前的生理特点因材施教的状况。以前在和别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时遇到过这种情况:小学老师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费尽力气让学生达到共鸣腔体,而且一味地追求高音,《青藏高原》这种“海豚音”的训练曲目更是作为学生练嗓子的家常便饭。这种情况如果一直在小学生身上持续下去很可能会把嗓子用坏,声带发声也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不能再走声乐这一道路。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理特点,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教学,否则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有害无益的。
(三)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单一
在童声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化的问题。声乐教育和其它教育都是一样的,都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单一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没有兴趣。童声期的孩子还是儿童,儿童的心理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玩”,长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让学生实现“玩”的愿望,而且还会使学生厌恶声乐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影响。声乐的教学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只要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就是好的方式,教师不必因循守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做好童声期声乐教学工作——改正存在的问题
(一)选取难度适中的训练曲目
针对童声期声乐教学中选取的曲目难度偏高的问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选取难度适中的曲目。选取难度适中的曲目并不意味着单纯的感觉难度不大就行,而是要针对刚入门的学生而言,难度不要太大而且要适合学生年龄的歌曲,不仅是因为《跑马溜溜的山上》难度有多么大,而且这首曲目也不适合小学生去欣赏,针对小学生的训练曲目可以是《大海啊故乡》、《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这样的歌曲不仅难度适中,而且对于学生心理的发育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教学
童声期的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学生还处在儿童时期,各个器官的发育还处在初始阶段,其声带短而且薄,音色稚嫩,共鸣腔体也小,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要注意结合这些生理特点,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忽略学生声带不能跨度太大的现实。生理特点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结合了学生的生理特点才能使教学工作更加顺利,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唱歌要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形成正确的唱歌习惯。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行合适的唱歌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舒适的生理情况下进行学习。
(三)要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儿童生理特征:体质弱、声带稚嫩、呼吸浅。
儿童的年龄范围在国际社会存在一定争议,不同的国家不同国情下有着不同的标准。欧洲大部分国家将儿童的范围划定于16周岁以下,非洲许多国家则划定于12周岁以下。对于此,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就我国而言,古代婴儿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尽管儿童的年龄划分存在争议,但我国社会普遍公认的儿童范畴为0-12岁。因为在我国,儿童阶段正处于幼儿和小学教育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机体各项机能不健全的阶段,也是机体各方面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声乐学习重要的器官——声带、喉头、胸腔等都处在发育之中,适度开发有益,开发过度就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从发声来讲,这一阶段儿童体质弱,气息不稳,声带稚嫩,难以进行长节拍、长跨度的声乐练习。如果训练量过大,则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具体而言,4-6岁的儿童,多用头腔共鸣,声音响亮、稚嫩。可以说,4-6岁的儿童声音“奶声奶气”,好听但不动听,响亮但不嘹亮,婉转但不优美。这个时期的声音如果加以引导会为以后的声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12岁儿童,声带有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孩子进入变声期,对声乐有了一定的掌控力和辨别力,虽然气息不稳,节拍和乐感不固定,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理解力。从生理的角度而言,7周岁之后是儿童学习声乐的最佳年龄段,过早则对儿童身体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幼儿时期的孩子如果家长执意培养其声乐能力,教师可从音乐兴趣角度入手,培养其乐感,至于演唱则不必下太大的精力。
(二)儿童心理特征:控制力差、想象力丰富、兴趣不定型。
从心理角度而言,6-12岁的儿童是心理发展塑造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和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反之则会对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具体而言,首先控制力差。处于变声期的儿童,由于发声持久性差,所以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特征,而是反复要求学生进行训练的话,则容易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使儿童产生厌学的情绪。另外,声乐理论教学相对枯燥,这种教学会降低儿童声乐学习的注意力,尤其是反复的发声、练气会让儿童觉得难以忍受,从而注意力转向周围的事物,进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就容易发生儿童半途而废的情况和音准与节奏不准确的情况。其次,儿童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在能够很快模仿出施教者的声音表情,但是准确度却不尽人意。声乐教学中理论性的内容是儿童最需要了解而又最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和灌输,很多声乐老师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三,儿童的兴趣成不定型性,这一点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今天对弹琴感兴趣,明天对唱歌感兴趣,后天可能就是对画画感兴趣了。这种兴趣的不定型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当前儿童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当前社会中针对儿童声乐教学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儿童声乐质量要求过高。
声乐教学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很多声乐教师具备相当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是在对儿童教学方面却有所欠缺。不同于成人,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使其不能与成人教学相同对待。当前社会上开设的儿童声乐教学所聘请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声乐的在职教师,他们平日里习惯于面对已是成人的大学生,在对待儿童声乐的问题上,一时间难以转变思维和态度。他们往往对儿童有很高的要求,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强度也很高,同时作为儿童的家长也常常急于见到成果,故而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出现,使得很多儿童对声乐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不再对音乐感兴趣。
(二)缺少儿童心理、生理知识的了解。
在儿童初级阶段,唱歌时出现音准把握不好,节奏不稳的情况很正常。但一些教师不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看到音准不够完美的儿童就认为其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天赋,从而导致一些人才的埋没。其实在儿童阶段,声乐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并非唱,而是练耳,只有听准了音乐才能唱准。教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跑调儿,也要正确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引导其兴趣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三)过分强调呼吸练习。
虽然呼吸练习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是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根本就不了解声乐是怎么回事儿,更不知道所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儿,让其体会胸腔的发声与共鸣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时,呼吸练习虽然要进行,但并非最主要的进行内容。让学生体会身体的感觉,了解音乐的发生机理和演唱时身体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三、儿童声乐教学的建议
儿童声乐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要科学的安排时间和节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一)科学的安排声乐教学进度。
生长发育贯穿在儿童的整个阶段,胸腔的扩大、声带的生长甚至变音期的过程,都是儿童声乐教学者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每一个阶段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声乐教学者要针对这些特点科学的安排教学进度,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前期的声乐教学中要把“视唱练耳”放在首位,先让儿童解决识谱、音准、节拍、节奏感的问题。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音阶开始,然后在训练中逐渐增加难度,切记务必要让孩子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二)根据儿童身体不同发育时期有针对性的训练童声。
如果儿童形成了不规范的发声习惯就会失去童声那种甜美、空旷,反而让人感觉尖利、刺耳。笔者认为:有针对性的进行气息和共鸣腔体的运用训练,儿童的音色不但保持其纯真和空旷,还会增加轻灵和悠远的优美的音色。一千颗树有一千颗树的样子,一千个儿童也有一千个儿童的声音。声乐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并把这种个性加以强化。比如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中被称为“天籁之音”而感动全场的少年乌达木,一曲《梦中的额吉》就是童声强化后最好的代表。当前国际儿童声乐教育家们大多提倡儿童用带有头腔共鸣的假声来唱歌,从而保护孩子们的嗓音,进而为将来的艺术成长铺平道路。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声乐训练时机和强度。
孩子们的声带发育不完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受伤,所以在训练的过程要很准确的控制当天的训练的强度。声带在较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有轻微充血的现象,这一点即使是再科学的演唱方法也无法避免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声带充血的状况就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从而避免充血严重导致不可逆的损伤。选择教学曲目时,歌曲难度要有梯度,尽量在儿童音域范围选择训练歌曲,避免儿童挤压喉头习惯的形成。声乐教师要对每一个进行声乐学习的孩子真实有效的评价实际学习和身体情况,尤其是针对那些非专业学生的儿童,应该放弃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采用有吸引力的容易激发儿童兴趣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和引导孩子喜欢唱歌的兴趣。
关键词:合唱组合;儿童教育;应用;声乐教育
一、儿童教育中采用到的合唱组合模式的风格
(一)流行组合模式
流行声乐是音乐范畴中区别于其他音乐模式的一种领地。与民族声乐和艺术声乐一样,都是一种声乐形式,是文化的结晶,也是现代文明的结晶。流行声乐一般是人民群众喜于接受与传播的声乐,并且能够迅速覆盖广罗大众,带有很强的从众性。相较于另外的声乐模式来讲,流行声乐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表述,通过歌词表述对人生、对社会的热情,更便于被大众接受。流行声乐的表达模式各种各样,有的比较温柔,有的则比较狂野,儿童声乐老师需要熟练的了解各种流行声乐的模式,使流行声乐在授课中发挥最大的用处。
(二)民族合唱模式
有的少数民族用唱歌进行沟通,通过音乐记载生活。不一样的地方少数民族的演唱风格不一样,不论是哪种风格,都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的热情和质朴。民族合唱模式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即是大家耳闻则诵的民谣。老师可以鼓舞学生组建民谣乐队,在实操中累积经验,为未来的儿童声乐教育打下基础。
(三)现代合唱模式
现代合唱模式是多种音乐模式的结合。其将不用类别的音乐模式相互组合,创建焕然一新的因为文化,且通过合唱的模式表达出来。每种效果的交融,可以展示出每种音乐文化。然而,现代合唱模式对演唱人的要求比较高,假如演唱人之间的合作不默契,则会出现混乱。现代合唱模式经常使用身体部位来发出声音,例如响指等。也运用许多三角铁来协助制造音响效果,一般业余的合唱团完成这类作品会有难度,需要高度的声音协调技能,如果有协调欠缺的地方也会让音乐变得刺耳。
二、合唱组合模式在儿童声乐教育中的应用
(一)组合歌唱模式
1、合唱组合模式授课
在一个出色的合唱团中,每一个人都要拥有独唱的技能,即使没有伙伴的协助也可以独自将歌曲出色的展现出来,并非说只要个别人唱的出色,剩下的相附和就行了,这种技能的养成和幼儿老师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幼儿老师不仅要培育儿童的演唱技巧,还要注重儿童身心健康的稳固成长。所以,要着重于老师倾听技能、资源改良技能的培育,使得他们能够掌握好音乐中的音色和曲调。
2、将跳舞练习加入合唱组合模式中
声乐与跳舞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的合唱模式即为学生站在舞台上唱歌。然而,这种模式过于单调、乏味。对正处于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爱动爱玩阶段的儿童来说,这种合唱模式会减弱他们对声乐的热情,不利于音乐教育效果的提高。所以,在展开幼儿老师声乐教育时,不仅要注重音乐的教育,还要强调舞蹈教育的发展。老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各种与声乐相关的课题,让学生依据声乐课题进行编舞,在培育他们编舞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组织技能。舞台是磨练学生最好的教学场地。在舞台展现自己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得到磨练,演出中得到锻炼。加入舞蹈后学生的音乐节奏会更强。相对的舞蹈融入进音乐之后更是会非常容易协调,是节奏感从肉体到思想都统一。
3、借用科学手段开展组合声乐教育
随着科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各个领域都在借用科学手段提高综合实力,声乐老师也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本领来辅助合唱组合音乐教育。幼儿老师要精通掌握各种声乐设施,通过对声乐设施的调试等专业手段来完善儿童的歌声。因此,科学手段为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给予了基本保证。
(二)阿卡贝拉模式
阿卡贝拉是一种全新的合唱模式。其特点主要为无伴奏音乐,组员通过自己模仿一些乐器的声音进行伴奏,提高了歌曲的节奏感和融入感。对于儿童来说,学习阿卡贝拉合唱模式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舞台的控场能力。因此,要提升幼儿老师的观察技能和协作技能,让幼儿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感知声音,破除传统声乐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还能在学校里组建迷你型阿卡贝拉乐队,让老师加入到合唱活动中,通过与别的老师之间的协作,积累丰厚的经验,用实操经验推动儿童声乐教学发展。但是在对阿卡贝拉训练时会碰到很多阻碍,例如学校老师不会阿卡贝拉中的b-box这个技能,那么这方面就需要教师请教一些专门精通这类技能的人来弥补这个不足。而老师也要加入到编曲和编配,这样才可以把合唱队的编排布置的完美。在对合唱队进行训练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坏原本的合唱团配置,让原本的传统合唱延续保持融入流行的元素。在加入贝斯和架子鼓后,再把主唱的部分完善就可以了。而新创建的合唱团需要直接从头打破原来的练习方式,多练习和声配合、乐器音色和b-box技巧,强化节奏感。
三、结语
新的音乐模式在更新,新时代的音乐教学改革也会跟上时代的潮流进行变革和进化。幼儿老师可以把舞蹈练习、现代化的科学技能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组织技能和编舞技能,能够熟练的运用声乐教学设备,更好地发挥合唱组合模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声乐的方向有一个全新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整体声乐素养,掌握演唱能力的同时,提升更多方面的音乐素养。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合唱!
[参考文献]
[1]张音博.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