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音乐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音乐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1

低年级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安排儿童音乐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音乐是善于表现以及激发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剧表演则会使该艺术更加生动、更加感人;在表演音乐剧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音乐;儿童音乐剧;应用策略

儿童音乐剧,以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故事讲述形式,将人物、时间、事件以及地点等构成情节用以冲突的展开,体现一定的人文主题和人文关怀。本文将对儿童音乐剧如何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深挖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当共同体验、创造、发现以及享受和表现,将儿童音乐剧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新教材改编、创作、演出以及评价等,即对该过程进行全新的阐释与演绎。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在逐渐提升。在新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适当安排儿童音乐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对于儿童音乐剧而言,其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以及美术和舞蹈等学科,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拓宽了小学生的音乐视野。在此过程中,很多比较高尚的道德内容给小学生们以启发和熏陶。比如,《小青蛙找家》《三只小猪》以及《东郭先生和狼》和《小乌鸦爱妈妈》等;以《小乌鸦爱妈妈》为例,老师应当启发学生进行自主表演,需要注意的是小乌鸦怎么照顾得病的妈妈,该故事情节中,会对妈妈讲什么、做什么,表演时面部表情以及动作和语气如何把握,才能将自己对妈妈的爱和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当小学生上台表演时,能够快速进入角色,用柔和、恳切的声音,安慰妈妈,并且与妈妈进行眼神交流;给妈妈盖被子、端水、量体温以及喂药等,这些都是情真意切、入情入景的。课后与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进行交谈,得知他在表演过程中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以及被妈妈照顾时的场景,有些台词曾经妈妈也说过;相信如果孩子的妈妈在场,他们一定会对妈妈说“我爱你”;甚至有些孩子流着眼泪说,“我想妈妈了。”还有的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去照顾您。”从他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对妈妈的爱不再麻木,真正能够理解和体会妈妈的爱,这让人感到非常的欣慰,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价值体现。

二、利用音乐剧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善于表现以及激发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剧表演则会使该艺术更加生动、更加感人。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这部音乐剧之所以具有悲剧色彩,主要是因为老太婆自己太贪心,最终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逸恶劳以及贪得无厌的人,最终只能不劳无获。故事所讲述的浅显道理,其实不用老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教导学生,他们就能够明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充分发挥该音乐剧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们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更多道理,结合八荣八耻,问学生有没有在其中找到该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学生唱完一遍该首歌以后,快找就能够找到“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趁热打铁,在音乐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跟着唱一遍这首歌。当孩子们加深了印象以后,再提问:“今天我们能否将该故事进行改编,使其成为现代版的音乐剧?比如,可以让老太婆变成正面人物,让她作为我们学校的榜样,好不好?”话音刚落,学生的热情被快速调动起来。在此过程中,规定故事开始时的情节照样,只是老太婆不再要“新房子”,不想再“做贵夫人”,最后要的是什么呢?给学生一点讨论的时间,讨论后得出结论:要智慧、善良、勇气以及正义等;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该创意的兴趣非常浓厚,甚至还要求改变该音乐剧的主题歌,在原来的基础进行大调试,使之更像新版故事内容生机而充满活力;有些学生还建议将歌词进行适当改动,比如将“蓝色的大海岸上有一所破泥房,老婆婆伴着旧木盆老公公守着破渔网,”改成“蓝色的大海岸上,住着幸福的老两口。老婆婆勤劳而善良,老公公勇敢又坚强。”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音乐剧的应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打开孩子们认识人性的空间。

三、在教学实践中渗入音乐剧

在表演音乐剧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仍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小学生被崭新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就连平时不愿当众表演的学生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虽然班里有些学生对此感到诧异,甚至嘲笑他,但是结果该学生的表演非常的好,语气入情、台词简洁,与平时胆怯的他(她)简直判若两人。在表演完以后,获得了其他学生的掌声,挺胸抬头走下“舞台”,脸上洋溢着自信。此时,应当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其实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不能总是抓住别人某个缺点,嘲讽别人,这是不对的;刚才大家都看到了,刚才那位同学的表演特别精彩,我们再给他一点掌声好不好?掌声四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心态较之于以前,大有不同,多了一些宽容、平和与理解。

总而言之,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显著,实践中,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创新音乐剧应用形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叶艳华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杏山小学

参考文献: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学;儿童音乐剧;策略分析

儿童阶段正处在一个身心自然成长的阶段,其感官能力和联想能力、记忆能力都比较厉害,所以在儿童阶段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很好地形成乐感,培养对音乐的艺术天赋。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普遍注意力不持久,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具体的音乐教育时应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保障课程进程的完整度。儿童音乐剧作为音乐剧在儿童群体中的表现,能够很好地结合儿童的年龄色彩,产生对儿童的吸引力,并且能够全方面锻炼他们关于音乐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能够对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产生积极影响。

一、什么是儿童音乐剧

音乐剧早期被称作歌舞剧,它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演员通过歌唱、对白、舞蹈等一系列的艺术表演把音乐剧里所蕴含的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等都一一展现到观众面前,给观众既带来视觉上美的感受又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艺术。而儿童音乐剧则是广义音乐剧在儿童领域的契合型艺术,其以儿童的兴趣、思维、年龄特点为焦点来进行符合儿童心理的舞台表演,再结合相关文学、历史、喜剧、舞蹈、声乐等具体领域的应用,来给儿童带来精彩的艺术表演,让儿童也能够进入音乐剧的世界,充分感受来自音乐剧的艺术魅力[1]。

二、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的意义

在音乐教学中应用儿童音乐剧能够区别于传统单一型的音乐教学,摆脱枯燥的课堂教学,让音乐课堂充满趣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儿童音乐剧,首先就能在注意力方面吸引儿童,让儿童自主性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其次音乐剧所需要的文化内涵非常之丰富,儿童在具体的参加过程中能够培养其对各种文化的理解程度,对音乐艺术的理解程度,从而直接培养其音乐综合素养,锻炼其音乐应用能力。以老师为角度,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儿童音乐剧能够充分地引导儿童去参与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这就充分锻炼了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力。在教学的进程中,老师还可以根据音乐剧的故事性质合理的安排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物体表演,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们的个性和天赋在音乐表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既锻炼了他们关于音乐的综合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受到高质量的教育[2]。

三、怎么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运用儿童音乐剧

(一)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剧的氛围中

作为音乐剧在儿童阶段的体现,儿童音乐剧一般具有较深的寓意,能够让儿童形成一种关于这个社会的正能量态度。所以在进行具体的课堂中来运用儿童音乐剧时,老师应该以一些寓意深刻并且充满能量的故事为儿童音乐剧的故事主线,结合身边的一些事情,以成语故事、童话故事为表演内容,积极地引导儿童进入音乐剧的表演,让他们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比如老师可以以《夜莺》为题材,让儿童进行音乐实践,分别让他们扮演故事情节中的不同人物,通过这个故事为主线,进行音乐舞蹈表演。并且通过这个故事的舞台演绎,老师要让学生们知道做人需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不能够嫌贫爱富,要能够具有一定条件下的奉献精神。所以在进行具体的表演环节时,要求学生提前对故事掌握得比较通透,才能够很好地代入故事情节中,发挥不同人物在情节中的不同作用,充分体现多元化的感情色彩。在声乐表演环节,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相对应的声乐技巧,如美声、民族、流行,要根据不同的片段运用不同的声乐技巧以更好的协调故事情节,营造舞台氛围。

(二)进行分组合作教学

儿童音乐剧是需要全体来参加的,每个人都应该去扮演自己的音乐剧角色,所以为了调动全员的参与,老师可以在进行音乐剧的编排工作之前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教学,让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小组任务,让小组的组员们围绕着同一个任务进行思考。一个完整的音乐剧所需要的并不只是演员,还需要场务,即负责道具、指挥、灯光、调度等,这就要求学生们在进行具体的音乐剧时,要能够分清楚自己的职能,让有的学生准备道具,有的学生负责表演,有的学生进行音乐剧的整体调度工作,这样就能够做到全员参与音乐剧,发挥音乐剧在音乐教学中的聚焦作用[3]。

(三)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剧创造

每一门优秀的艺术都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对于儿童音乐剧也是如此,优秀的儿童音乐剧一定不能是墨守成规,按照原有的套路去生搬硬套。所以在进行儿童音乐剧的教学运用中,老师要积极去鼓励学生进行围绕音乐剧的主题创作,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够为音乐剧提高丰富的故事基础。在具体编排中,老师可以让有意向的学生创作相关剧本,并且予以支持和帮助。比如在表演《拇指姑娘》的时候,有的学生会对故事情节中的巫婆产生浓厚的神话兴趣,也会对各种小动物产生兴趣,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兴趣展开联想工作,如巫婆的神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动物在真实世界里面也是这个样子吗?这就可以让学生们结合社会现实,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充分地将自身代入到舞台情节中去。既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们关于联想和创作的能力,又让学生的艺术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得到锻炼,还让音乐剧更符合孩子们心目中的样子,让音乐剧的教学开展工作更加顺利。

(四)荟萃各方面的知识,丰富音乐剧的内涵

艺术是生活的体现,所以一门优秀的艺术不仅仅只是声乐等专业方面的表现,还应该包含其他领域的知识。以音乐剧来说,只有让音乐剧里面充斥着丰富的文化色彩才能够丰富艺术表演,才能够让舞台成为一个有机的主体,成为有内涵的艺术。具体针对儿童剧来讲,在具体的排练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入其他领域的一些知识,如美术、戏曲、文学、历史等,让这些知识有机的进入到音乐剧的内核中来,让音乐剧的内涵和情感更加的完善。但是对于儿童来讲,要想自身来掌握这么多方面的知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老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机能,积极的讲述相关文化知识给儿童们,并且推动儿童在这方面的进程。比如在进行《牧羊姑娘》的表演中,老师必须提前做好功课,给这篇故事开展的背景做好相关记录,讲给学生们听,并且老师应该在道具的准备方面也做好功课,要从服装发展史上去对应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王子的装扮,不能够出现历史笑话。这样不仅能够让音乐剧更加严谨和充实,也能够侧方面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相较于传统型单一、枯燥的音乐教学,将音乐剧的形式纳入音乐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开艺术培养工作,能够让学生通过参演音乐剧这种具体的艺术活动来体会到艺术的美好,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音乐剧的表现是多形式是全方位的,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能够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有益的音乐剧编排工作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夯实的基础,让学生们充分在这个阶段里,享受音乐、爱好音乐、理解音乐、掌握音乐。

参考文献:

[1]高荣.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07).

[2]魏秀霞.儿童音乐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甘肃教育,2017,(03):121.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3

1.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巧妙、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助教学,游戏以自然的方式将儿童引进音乐教学殿堂。教师在游戏中教,儿童在游戏中学,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儿童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在组织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时,将课程塑造成娱乐性音乐活动,这样一来,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式单一的自我介绍活动对儿童毫无吸引,以音乐中的某一节奏进行自我介绍广受儿童欢迎。以游戏形式组织儿童介绍自己,激发儿童兴趣,儿童乐于参与,在游戏过程中,既介绍自己,又掌握相应的音乐节奏。

2.化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具体的形象。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只靠教师口头讲授是不够的,教师要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儿童在其中自我感知、自我体会。面对课本上枯燥、抽象的音符,儿童没有学习兴趣,但是,将这些抽象的音符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时,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小猫代替二分音符,“喵~喵~”,小鸭代替四分音符,“嘎嘎嘎嘎”,小鸡代替八分音符,“叽叽叽叽”。这样,儿童对音符的感知就不会那么抽象,课本上的音符不再那么枯燥、单调。同时,通过对不同小动物叫声的模仿,儿童掌握不同音符的时值特点。游戏将抽象的音乐符号具体化,教师在游戏中教,儿童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学。

3.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授、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跟唱,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不利于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这时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游戏加以引导,活跃课堂气氛。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每一个儿童都喜欢游戏。因此,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用游戏辅助教学,使每一个儿童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还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轻松地教与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游戏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游戏选择要有针对性。

游戏是多元化的,游戏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因此,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应用的游戏必须与音乐有关,注意音乐元素在所选游戏中占的比例,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听音乐猜歌名的游戏,培养儿童辨别能力。教师过于注意游戏形式,就会将游戏变成纯游戏,将音乐课变为游戏课,违背最初引入游戏的初衷,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组织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时,要铭记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游戏时应以音乐为核心,游戏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应用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师和儿童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完成教与学。

2.游戏选择要有准备性。

游戏前的准备是游戏成功的前提,包括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在开展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活动时,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本节课游戏需要的卡片、纸、笔等。其次,教师要对儿童原有知识的掌握有所了解,同时对新知识的讲授要有预见性。此外,教师要组织儿童安静地进入游戏,适当调控游戏进程。游戏是开展音乐教学的辅助方式,游戏的选择与设计要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及儿童特点做到因材选择、因材施教。同时,对游戏难度的把握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三、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如何应用游戏

1.通过情境表演游戏开展音乐教学。

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情境表演游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情节性,在音乐教学课堂上鼓励儿童表演,从而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加深儿童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比如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教师教唱《找朋友》这首儿歌时,可以让儿童分组进行儿歌内容情境表演,你扮演我的好朋友,他扮演她的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让儿童边唱边表演,在唱歌中表演,在表演中唱歌。通过情境表演,儿童可以更好地融入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儿歌内容,同时较容易地感知儿歌传达的意义。

2.利用音准训练游戏组织音乐教学。

音准训练游戏能帮助儿童加深对音阶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与掌握,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音准训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教师如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游戏,将音准训练与游戏相结合,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组织校外儿童音乐教学时,可以用小猫爬楼梯比喻音阶,用小白兔蹦蹦跳跳比喻小跳音程等,在这些比喻的基础之上,教师讲授相关知识,以这样一种方式,教师将教授的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儿童在熟悉的事物中理解音乐知识、体验音乐,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最终提高校外儿童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传统民间游戏开展音乐教学。

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时,不仅可以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创编游戏,还可以将传统民间游戏带到音乐教学课堂中。这样一来,在改善教学的同时,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将《抓妈荷》这样一个边唱边玩的游戏应用到校外儿童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向儿童讲述什么是妈荷、如何制作,要求儿童和家长一起缝制。在校外儿童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介绍游戏的渊源、游戏背后的传统文化,激发儿童兴趣。儿童们拿着准备好的妈荷,和老师一起学唱《抓妈荷》这首歌。待儿童们熟悉歌曲旋律后,开始组织抓妈荷的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解释清楚游戏的规则及玩法。通过游戏,儿童更好地感知这首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同时对相关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4

【关键词】陈泽铭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一、专注儿童音乐教育的陈泽铭

陈泽铭被称为“音乐感统教育的创始人”。热爱音乐的陈泽铭喜欢并十分渴望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做贡献,潜心研究儿童音乐教育。他师从作曲家郭祖荣,习得了扎实的作曲技能,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适用于儿童音乐活动的音乐作品。陈泽铭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开创来源于其长期的实践积累。他在幼儿园、早教机构开设特色班教学,针对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再创作及再实践。20余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使其对课堂环境、不同阶段的幼儿需求进行了细致分析,形成了系统的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编撰了婴幼儿音乐感统训练教材等。

二、陈泽铭音乐教学方法的功能性

(一)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音乐能力的培养对听觉感知、基础音乐元素识别、听觉理解、音乐听觉敏感度以及音乐表演技能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为达到这一培养效果,教师需要依据儿童听觉感知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实践性的探究,从而有效促进儿童音乐能力发展。陈泽铭则通过创设一定的音乐活动使儿童能够伴随音乐习得一的音乐能力。如让儿童听音乐做活动,感受不同音高、音色、音值、音强、节奏、风格、速度、结构,丰富联觉能力,可在同音色的前提下,进行高低音变换;速度上都采用中速,节奏基本一致,尽量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以直接感受音乐的表现功能。

(二)培养儿童的非音乐技能

非音乐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拓展,即运用音乐活动来锻炼儿童的听觉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反应能力、专注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音乐即听赏的艺术,由于音乐有不同音高、音值、音色等丰富的纵向、横向的层次,所以用音乐来锻炼儿童的能力不但资源丰富,训练本身也充满了愉悦。以听觉能力训练为例,陈泽铭改编的乐曲生动、欢快,如565434321(此处空拍)在每个乐句间停顿即空拍的位置插入不同的词汇,如桌子、椅子、苹果、橘子等。教师第一次播放后让儿童尝试说出记忆中的内容有什么,第一次可不按照顺序来说;第二次听辨后可增加难度按顺序叙述以达到锻炼记忆能力的目的。在乐句播放中,教师辅以适当的肢体动作进行律动,如双手交叉左右摇摆,在说名词的时候将手放在耳朵边上,这样做也是对儿童的一种提醒,提醒他们要注意听。听觉训练是“运用好的、合格的‘音乐的耳朵’(即好的音乐直觉感受)去领会、感受和理解音乐”。

三、陈泽铭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分析

教师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对儿童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其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陈泽铭对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音乐审美能力的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辨识理解能力,二是感性体验能力。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此二者的建构过程均应以感性体验为主。借鉴其他学科的教育思维,采取分解组合法、联觉法实施音乐审美教育。

(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调查研究表明:学前儿童通过音乐聆听活动中由单一音乐元素到多种音乐元素的有序性的听辨练习,对于学前儿童音乐辨别能力的发展起着较为积极的作用。”[3]音乐元素包括音色、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高等,在陈泽铭儿童音乐教学方法中,对这些音乐元素进行分解,给儿童审美方法的体验,如将大象与小鸟的形象形容为低音和高音等。

1.分解组合法

音乐审美包括辨识理解和感性体验。音乐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节拍、节奏、音高、音色、音强、音值、和声、复调、曲式、织体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对于学龄前不同时期的儿童来说,辨识理解应寓于感性体验之中。但由于儿童对这些元素的听辨认知能力有限,如果所给出的音乐材料包含太多的要素,势必会影响音乐审美教育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先突出某个音乐要素的音乐作品,分解着来聆听音乐,让儿童分别体验各种音乐要素的表现功能,而后再以各种音乐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进行聆听体验,对民族音乐进行适当的改编,让儿童先分别对这些音乐要素进行清晰的辨识理解和感性体验,再逐步把诸要素进行融合。这样,就能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学。同一个旋律材料的不同音乐要素组合,可强化儿童对音乐要素不同组合的表现功能的理解,帮助其进行音乐风格与表达方式的感性体验。以陈泽铭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改编的乐曲为例,他将这一个乐句用十种风格(不同速度、不同拍子、不同配器、不同强度、不同织体)进行表达,形成悠扬的、柔和的、开阔的、悲伤的、诙谐的、欢快的、气愤的等十种风格。《十朵茉莉花》活动基本要点有:一是心情表演。教师提供一个短语样本,比如“可以”“过来”“坐下”或者“一朵茉莉花”等。让儿童用不同的语气说同一个短语,表达不同的心情,比如高兴、愤怒、温柔等。二是谈话。启发小朋友说出以前听过表达什么样心情的音乐,并试着唱一句,唱的时候要把音乐的表情唱出来。三是听乐表演。先让小朋友听音乐,进行听想。第二遍播放音乐,要求小朋友听到什么表情的音乐,就做这种表情的动作。

2.联觉法

“联觉”不同于“联想”,其是“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4]。比如《摘果子》这一音乐,运用联觉法使儿童很自然地能想到高音处“摘什么”,低音处“摘什么”。根据普遍的联觉现象如强、弱、亮、暗等相关感觉可以发现,其时刻影响着人的审美感受、感官情绪。从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周海宏对音高、音强、时间、紧张度等方面进行的相关联觉分析的研究中可得出,这四个方面在视觉亮度情感兴奋性、空间知觉高度、物理属性大小轻重、神经兴奋感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联觉反应。那么,在音乐的创作领域只需在“认识了联觉规律后,任意选取一个民歌、儿歌的旋律,在基本保持音高关系的同时改变它的节奏、速度、起音速度,在不破坏旋律整体特征的情况下对一些音高、音值进行必要的改动,从而使其向激昂、愤怒情绪所包含的情态特征变化。”[5]联觉对应关系的规律就是一个人如果专注于音乐音响的听觉体验,那么其势必会产生对音乐很自然的理解,强调对音乐的感受真实而自然。那么,对于本文所提及的联觉方法,使用者在理解联觉规律后是很容易引导儿童进行音乐审美体验的。课例分析:音乐活动使用民间音乐作品《庆丰收》改编成的一首民乐。在这首乐曲中,有的动机或乐句在低音区演奏,有的在高音区演奏。音区相隔两个八度以上,都在弦乐的音色上进行,除了简单的打击乐,没有其他伴奏声部。活动要点:一是在键盘上相隔两个八度以上分别弹奏同音名的高音和低音,启发儿童认知;二是谈话。让儿童想象情绪低落和情绪激动的状态,分别是用高音还是低音表现更合适?大西瓜长在地上,红苹果长在树上,用高音表现还是用低音表现更合适?三是律动《摘果子》。听到高音树上摘个红苹果,听到低音地下抱个大西瓜。

四、结语

音乐教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音乐材料。陈泽铭凭借所学的作曲基本技能并借助对儿童综合情况的长期观察,以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我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音乐创作,突破了教材中音乐的局限性,丰富了可用于教学的音乐作品数量和内容。其帮助相关教师在获取音乐资源的同时,根据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开展相关音乐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周世斌,宫正.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5

培智学校可通过集体活动课的模式开展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从节奏入手,进行感知、表达训练;以辅助手段,包括手势、图片等,帮助儿童理解、维持儿童注意、提高儿童兴趣、帮助儿童表达;以音乐和游戏形式,愉悦儿童情绪。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集体活动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载体,音乐活动可被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感等多重感觉通道同步接收。对于存在交流交往障碍、情绪行为问题的自闭症儿童来说,通过音乐刺激多重感官,能够调节其情绪情感,改善其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肢体协调能力,激发其交往意愿,提高其交流能力。我校通过集体活动课的模式开展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活动,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从节奏入手,进行感知、表达训练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感知节奏是人的本能。节奏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关联的部分。开展自闭症儿童节奏训练,通过视、听、触、嗅等感受,以及拍打自己的身体、使用打击乐器、肢体律动等活动,提高自闭症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的专注力。

(一)肢体律动感知与表达

节奏感强调儿童对节奏的身体感受,首先通过身体自发动作对节奏有所反应,然后加进相应的舞蹈动作。我们将大轮廓节奏型的身体动作表达作为自闭症儿童感知音乐的自然起点,让他们通过身体中介将内在的感受表达出来。不是采取艺术化的舞蹈动作,去做一些姿势和角度的研究,而是回到最简单的节奏型动作,将感知节奏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使自闭症儿童在运动中获得对节奏的音响、旋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从而感觉稳定节拍。例如,为了更好地感受乐曲的拍子,在课堂中进行简单动作的重复,包括走、跳、跑、身体摇摆、肢体行进、敲击物体、点头、拍手、拍腿、踏脚等。这些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基本的动作,可以从中得到最明确的节奏感受。分别做了这些动作活动后,再进行这些动作的联合,就可以组合成最基本的舞蹈形式。

(二)通过节奏改善发音

一些自闭症儿童口语表达方面存在发音不清、音节时长不合适等问题。学校结合音乐节奏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对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音,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再到多音节,逐步扩充。经过反复练习,逐渐使自闭症儿童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时值形成关联和记忆,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提高了学生发音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二、以辅助手段促进交流

自闭症儿童大都口语理解能力差,与他们的交往常常需要“身体语言”的辅助。因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尝试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自闭症儿童交流,例如教师的面部表情、目光、姿势与手势、语言与声音、视觉图片辅助等,以提高交流的实效。

(一)用手势帮助理解,维持注意

利用手势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帮助自闭症儿童感觉和辨别音程的空间距离,使抽象的音高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意义。例如“演奏打击乐”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手势的“暗示”来引导学生活动,两只手高举表示声音变大,学生就大力敲击乐器,两只手落下放于身体前部,表示演奏声音变小,学生就轻轻敲击乐器。运用身体语言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了直观形象的意义。在看教师的手势指挥过程中,学生有了注视,目光追随的时间也变长,注意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二)用图片提高兴趣,帮助表达

自闭症儿童的长处是视觉能力较好,对视觉材料往往反应较好。图片可以刺激自闭症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有效地表达。例如“库企企”一课中,我们帮助有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学会用视觉材料来表达他们的要求和感情,使用图片来描述音乐故事中的内容,如小花山、小草山、台阶、大门等,再通过教师的指示、点数、语言提示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

三、以音乐和游戏愉悦情绪

听音乐和歌唱会在很多方面影响儿童的情绪,可以使儿童镇静,也可以使他们振奋。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儿童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可以消除内心紧张,获得情感的平衡。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歌唱活动,以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为切入点,旨在引导他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我们将唱歌、动作和语言式的表达紧密相连,选择那些具有反复的特征,并与自闭症儿童节奏性动作相协调,配合旋律结构的歌曲,去音乐化地为他们提供愉快的运动方式,模仿性地学习唱歌。通过唱歌时歌曲旋律进行的方向,让孩子配以合适的身体动作,或通过一些可见的符号,如线段,来帮助记忆旋律进行的高、低、上行、下行,或通过对打击乐器的触觉演奏,感受曲调旋律的音乐美感。

(一)游戏歌曲

游戏歌曲能帮助自闭症儿童获得或提高对定向性、身体各部分、颜色或数字顺序这些非音乐概念的认识。比如《头发、肩膀、膝盖、脚》这首歌曲,从身体某部位名称(如头发)开始,边唱边律动,熟悉曲调和身体部位名称后,以旋律为基础,反复吟唱,将其他身体部位名称作为替换词加进去,学生在“唱与动”的结合中,情绪愉悦,参与度高。

(二)边唱边演奏乐器

打击乐器对自闭症儿童是有吸引力的。可利用他们对音色的自然兴趣,在歌唱歌曲时运用打击乐器伴奏。乐器与歌唱的配合,给自闭症儿童提供视觉和触觉的体验,帮助他们发展对各种不同音色声音的体验,创造原始音调、节奏、声音的想象力。同时,打击乐器的节奏帮助他们提高对拍子的稳定感,从而安抚情绪。

(三)音乐游戏

对于喜欢参加的活动,自闭症儿童会有积极的情绪和其他儿童共同表演,并且容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例如彩带游戏,两个儿童为一组,每人两手分别共执两根彩带,然后挥舞彩带,随着乐曲做不同动作,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舞蹈。他们或跟随教师的示范,或根据自己的创作,在身体前后、左右挥舞彩带,或者,在空中、从低向高处挥舞彩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情绪格外饱满。

总之,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以其特有的“活”“动”的教学魅力,对自闭症儿童的节奏感知与表达、口语发音矫正、情绪情感的调节、社会性交往,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宋丽晓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张莹楠.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儿童多种能力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6

关键词: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能力;舞蹈教学

众所周知,科学的舞蹈训练应基于教学对象的生长发育程度及各项能力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在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幼儿在各阶段音乐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舞蹈之间的关系,是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训练目的的必要条件。本文从3至6岁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出发,分析基于此特点的舞蹈教学策略,以期提供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效的参考。

一、3至6岁学龄前儿童音乐能力及发展特征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体现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中,例如,歌唱、乐器演奏、韵律活动及音乐欣赏等。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程度各有不同,而与舞蹈学习和表演关系最紧密的能力包括音乐节奏节拍发展能力、随乐能力、音乐情绪及音乐质性感知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从这几种能力发展特点来展开论述。

(一)幼儿早期音乐节奏、节拍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3岁前后,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节奏意识,如果歌曲的节奏能够和幼儿自身的生理活动的节奏相适应,如与心跳、呼吸的节奏同步,或者与幼儿身体动作的节奏相一致,则比较容易掌握[1]。3至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能够用简单的身体动作配合中速稍快和中速偏慢的音乐;4至5岁幼儿可以辨别渐快、渐慢,并能调节身体动作去配合速度;5至6岁幼儿能辨别与理解快与慢的所有变换关系[2]。

(二)幼儿随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随乐能力是指在韵律活动中,幼儿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的能力,它建立在自由地运用身体和敏锐感知音乐的基础上[3]。3岁前,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做简单的肢体扭动动作,较多的是一些即兴、痉挛式的动作,有的幼儿会跟随音乐做扭屁股、拍手、弯腰或者踏步动作,但随乐能力还不够强。3岁以后,幼儿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的节奏,也开始具有使自己动作和音乐节奏相一致的意愿。此阶段的幼儿能够逐渐跟着较为稳定的音乐做拍手动作。在教育影响下,3岁末期的幼儿能够跟随音乐的结构等待前奏,做不同段落和结束动作。在感受音乐的强弱规律并用身体做出强弱力度方面的能力来说,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阶段幼儿是有显著差异的,大部分5至6岁幼儿能够掌握2/4拍强弱规律,极少部分能够掌握3/4拍强弱;4至5岁幼儿还不能很明确地分辨2/4拍强弱,3至4岁幼儿基本不能掌握2/4拍强弱。4至5岁幼儿、3至4岁幼儿对3/4拍强弱的掌握还处于低下甚至是完全不会的水平[4]。因此,4至6岁幼儿开始对音乐节奏、强弱、力度的特点有所关注,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动作速度或频率,使之与音乐相匹配,对相对复杂的节奏也能做出自己的反应,如切分音、附点节奏等[5]。

(三)幼儿音乐情绪及音乐质性感知能力的一般年龄特征

幼儿对于不同音乐情绪的感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对欢快的情绪感受能力较好,对音乐中悲伤的情绪感受能力较差。而随着年龄增大,幼儿对于情绪的感受能力也逐渐提升,这是因为幼儿对于情绪的感受能力基于其对这种情绪的认知与体验。3至4岁儿童年龄较小,相比5至6岁来说他们更容易被欢快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音乐质性指的是音乐的不同特征与总体性质,是通过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音乐元素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表现狗熊走路的音乐,声音比较低沉、速度缓慢而且有一定的力度;表现鸟飞的音乐,音区较高,速度稍快,声音柔和。当幼儿随着狗熊走路的音乐做身体动作的时候,动作自然比较缓慢、有力;而随鸟飞音乐做动作的时候,动作会相应变得轻快、柔和。通过对不同性质音乐与相应动作配合的训练,能够提高儿童辨别动作与音乐性质的能力。

二、基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舞蹈训练

(一)幼儿节奏节拍能力与舞蹈训练

巴伊兰大学社会神经科学家、音乐家大卫·格林伯格在197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当音高、旋律、旋律性节奏、和声、曲式结构还在以一个相当慢的步子前进时,拍子、速度和力度已经在孩子身上迅速发展了。”[6]他的研究结论提醒我们,幼儿对非核心音乐要素(指力度、速度、音色等)知觉、创作、感受能力的发展远远早于核心音乐要素(指节奏、旋律、和声)的发展;核心音乐要素最早发展的是拍子,建立稳定的节拍感是幼儿阶段的重要任务[7]。儿童学习音乐时,他们小肌肉动作技能、协调能力和节奏感得到发展。音乐也可以将无规则的移动统一变为舞步。在练习舞蹈的同时听音乐,可以增强儿童排序、认知并回应节奏和区分旋律的能力(Ferguson,2005)[8]。当儿童随着音乐舞蹈时,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灵活性和动作技能都会增强,还能发展身体意识和自信心。人们对节奏的感受离不开肌肉活动,离不开动作。当人们听音乐时,需要积极投入的不只是听觉,还有运动觉。没有肌肉活动的加入,人们对旋律的感受会受到局限。实际上,人们在用耳朵听的同时,肌肉也在积极地感受。因此,对幼儿节奏能力的发展而言,身体的肌肉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提供给幼儿大量随乐做身体动作的机会是发展幼儿节奏能力的前提。而舞蹈训练可以促进幼儿节奏能力的发展,并能够在动作协调能力、动作意识及自信心方面得到增强。

(二)幼儿节拍信号反应能力及随乐能力与舞蹈训练

教师会发现,在教授幼儿打节奏时,幼儿能够完成正确的数节奏活动,但到了将节奏融入到舞蹈动作或者合着音乐做动作时,有些幼儿不能很快地将节奏和动作准确匹配做出来,或者根本无法跟上节奏做动作。这是因为节奏感对于舞蹈教学具有强调动作信号的特殊功能,而节拍便是信号辨析的客观指标。但这并不代表幼儿识别了节拍信号意义,便可以做出舞蹈动作。当幼儿接收到音符信号时,并非像成年人一样可以快速做出肢体动作,而需要经过思维辨析形成动作输出指令。这种辨析速度是幼儿舞蹈中需要反复训练的,也是加强肢体动作反应力的条件。因此,节奏感强也体现在学生快速辨析音符指令后是否能够做出相应的指令动作。假设幼儿能够在第一时间辨析音符所代表的动作内容,但是无法支配身体完成此动作,那么也可以视为节奏感较慢。幼儿舞蹈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是提高节奏感的必要途径。能够快速做出动作指令配合音乐,才能代表幼儿具备了较好的节奏感,进而才能表现出舞蹈动作与音乐韵律的最佳契合度,并形成幼儿自身的感知记忆。舞蹈训练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拍号反应能力,对接收节奏信号的速度及立即反应到动作上的速度提高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舞蹈训练还能够帮助提高幼儿的随乐能力。幼儿在舞蹈训练中不断地建立起肌肉与神经冲动的紧密连接,对于音乐的情绪、节奏的强弱、力度等通过肢体用恰当的动作反映出来,做出与音乐匹配、协调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节奏并做出准确的身体律动,产生欢乐、开心的情绪,有利于幼儿的情绪释放及身心健康。

(三)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及质性能力与舞蹈训练

幼儿舞蹈表演与训练中,常常会涉及到各种情境或者角色扮演的内容,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情绪,并通过舞蹈的表演外化成面部表情情绪及肢体表情情绪。通常我们会认为幼儿的表情、肢体能够符合音乐节拍、情绪且能够大方地表演出来,这是舞蹈表现力好的重要表现。在幼儿阶段,孩子对于不同的音乐情绪感受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是基于幼儿对情感情绪的认知和体验,年龄较小的孩子(如3至4岁),在舞蹈训练中可以选择情绪欢乐的音乐。通常欢快活泼的舞蹈动作比较符合幼儿此阶段的情感辨别力,在舞蹈表演中也更容易表现出这些情绪。5至6岁的幼儿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情绪认知和体验,那么就可以选择不同情绪的音乐,结合舞蹈动作,使他们能够在理解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更好地用肢体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对于幼儿阶段音乐质性感知及舞蹈动作质性感知的能力训练是必要的,这对幼儿自我肢体的认知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选择与所教授舞蹈动作质性相匹配的音乐作为舞蹈训练的辅助,例如舞蹈教学中动作质感重的、慢的,可以选择乐器音响低沉、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先创建某种情境或动物的模仿,让幼儿体验其质感,再将这种质感配合节拍练习,最后把这种动作质感的经验放入舞蹈表演当中。所以,舞蹈教师结合幼儿对音乐质性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在认知动作的基础上提高舞蹈表现力。

三、基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舞蹈教学策略

(一)注重舞蹈音乐学习

舞蹈教师往往忽略对于舞蹈音乐的分析与学习。3至6岁儿童的舞蹈组合学习中,大部分都是节奏明快、重拍与舞蹈动作相匹配的音乐。除了教授动作协调之外,教师应该将音乐纳入教学环节,按照音乐节奏的大脑感知——神经冲动——支配肢体和器官的顺序准确完成符合节奏的律动。音乐的感知包括对节奏的把握、旋律的跟唱。音乐感知能力与动作的输出效果紧密联系,因此在教授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将音乐中的节奏从速度、强弱等方面单独练习;接着学习歌词、旋律跟唱,并多使用音乐伴奏练习单一元素动作,例如出手、踏步、点头等动作,加强幼儿对音乐节奏及动作节奏的感知,这样也避免了教师过多使用口头数节拍的不准确性。相当多经验不足的教师由于本身的音乐素养能力,在口头数节奏时速度、重拍都与音乐原本的节奏准确度相差较远。常见问题是,音乐播放时幼儿很难跟上节奏,或者教师在口头数节奏的时候,节奏轻重缓急、情绪没有表达出来,幼儿找不到重拍。因此,教师在教授新动作、需要放慢速度口头数节奏时,可以先将节奏型的特点把握好,辅助小鼓敲击重拍,让幼儿能够更准确地感受到与音乐播放一致的节奏特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舞蹈教学环节中,幼儿初学动作时,大多教师采用慢速,但是在慢速时并没有将节奏的韵律和强弱也严格按照音乐原本的特点来进行,因此,在进行慢速练习时还是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的节奏韵律来进行,接着将音乐调成中速继续练习,最后再使用原来的速度。这样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舞蹈组合。幼儿的舞蹈教学不能够与音乐完全分开,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进行。幼儿在听音乐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当中,身心参与其中,包括耳朵听、大脑感知、肌肉感知等各个方面。舞蹈教师如果能注意到舞蹈和音乐的关系并进行教学调整,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二)利用声效、动作作为提示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夸张的声调和动作及表情等是吸引幼儿集中精力的有效手段。在音乐中舞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重拍点,引导学生发出一些有趣的、与音乐和舞蹈情境相符合的声音来帮助幼儿记忆和表达。或者舞蹈教师可以在动作转折处做出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加深幼儿的动作节奏记忆,这样从视觉、动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刺激幼儿,在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最终更高效地达到教学效果。

(三)用音乐节奏型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舞动

除了用舞蹈组合中规定的动作来配合音乐节奏,还可以用哪些其他的身体部位和动作来舞动呢?在音乐游戏中,让幼儿自己创造舞蹈动作和小组合,或者运用适当的道具来完成,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举一反三,也让幼儿的大脑和肌肉同时得到节奏感的锻炼,进而促进舞蹈表现力的形成。(四)选择合适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思考儿童喜欢用重复、熟悉的音乐还是喜欢新的音乐?3至4岁的幼儿通常会对他们喜欢的歌曲一而再地要求“再来一遍”,这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往往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信心,这是情感的需要。另外,足够的重复练习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记忆和经验,有助于使他们的动作更加顺畅和熟练,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而新的能力正需要在已有的、熟练经验的基础上去发展。因此,舞蹈教师在对3至4岁的儿童进行舞蹈教学时,可以重复采用他们喜欢且容易舞动起来的音乐。

四、基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的舞蹈训练、表演音乐选配

什么样的音乐能够更好地让幼儿有舞动的冲动?教师在选择舞蹈训练和表演音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幼儿喜欢听怎样的音乐?他们听到哪些音乐时能够迅速开心地舞动起来?这些同样是舞蹈教师在了解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需要认真思考的。总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音乐曲式工整、旋律乐段完整、富有形象特征

选择舞蹈训练或表演的配乐,想要幼儿较容易地感知到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乐段的开始与结束,就应注意尽量选择曲式工整、旋律乐段完整的音乐。舞蹈教师选择音乐前应先明确音乐节奏节拍类型,乐曲能够与舞蹈教学所表现的鲜明形象特征相符合,更加有利于幼儿对舞蹈训练和表演的掌握。

(二)音乐情绪欢快、明朗、优美,符合幼儿年龄段的感知

幼儿能够在节奏鲜明、音调愉快的歌曲和音乐中感受舞蹈的节奏和节拍,选择与幼儿年龄段生活有联系的、熟悉的唱词音乐或歌曲,能够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更加容易对舞蹈练习达到良好的感知。

(三)音乐剪辑要符合音乐规律

舞蹈教师通常需要重新剪辑音乐来配合舞蹈教学或表演的需要,在乐段的剪辑过程中,要符合音乐的节奏节拍规律、运用恰当的节拍速度和音乐特效,使乐段旋律或者情绪的转变自然合理、清楚有序,有利于幼儿舞蹈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展现。

五、结语

幼儿舞蹈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尊重与了解幼儿在各年龄阶段的音乐能力发展特征,针对不同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及教学手段,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3至6岁幼儿在每个年龄段的发展特征各有不同,因材施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对幼儿的节奏感学习及舞蹈表现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8]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王秀萍.幼儿园音乐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黄双雷.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4]刘婧.论音乐教育的游戏品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8.

[5]尹爱青,等.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王秀萍.经验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7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多样化;教学理念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要求着人们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平衡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方面的增长,还要求人们要具有音乐方面的情操,音乐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音乐起源于劳动,可以用来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是人类表达情感及审美情趣所需的广泛的载体。让儿童真正地融入到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从而鼓舞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他们对音乐课程的感知和认知,从而让他们热爱上音乐,加强对音乐的创造力,增强人文素养与音乐素养,对他们艺术天赋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运用多样化的音乐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幼儿心智尚未成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幼儿,不能一味地进行教材的堆积固化和填鸭式的教学,要多样化的开展和实施教学活动,让幼儿能够丰富多彩地感知音乐的美,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为他们音乐潜能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二、多样化教学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音乐课是儿童欣赏音乐,走进艺术世界的一种形式,在音乐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多样化。通过调查,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唱儿歌为主,缺乏系统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模式的设置和安排,使得音乐课堂的积极性不那么突出,儿童音乐的学习和探索也越来越少,热情随之下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探索,儿童音乐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进行简单儿歌的演唱,而是要求教师对幼儿音乐审美情趣的表现进行十分细致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为儿童选择歌曲体裁时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曲目教学,而要尽可能多的让歌唱与舞蹈、美术、情景剧、打击乐器等多种艺术手段相结合,让幼儿对不同种类的音乐表现手法都有所了解,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多感官进行音乐的综合体验,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例如:幼儿对一些影视作品、动画片中的情景音乐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的动画片段来带领幼儿欣赏音乐。还比如:它有反映儿童生活,也有反映内心情感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它有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等。同时教师针对那些思维较活跃的儿童,可以考虑为他们播放动感性和活动性比较强的音乐,比如《小杜鹃》《不倒翁》《飞翔飞翔我飞翔》等歌曲;针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安静的儿童,可以播放《虫儿飞》《让我们荡起双桨》《外婆的澎湖湾》等乐曲。选材新颖,形式丰富多样的曲目,能更好地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欣赏。俗语说:内容选好了,等于成功了一半,儿童音乐能力得到系统性地开展的金钥匙就是多样化的选材,可见选材对音乐教学的实施很关键。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纵观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将儿童当作一种容纳知识容器,教师更像是给容器里注入知识的灌输者,儿童思维想象的空间被遏止,教师只做到“授人以鱼”。而现代教学重点强调的是“授人以渔”,所谓的“渔”就是让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提高自我艺术审美情趣的方法。作为专门从事音乐的教师,我们肯定不希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所以我们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音乐教学过程的创新。我们可以将以下几种方式运用到教学中:1、采用图片或者做手工的方式,激发孩子想象。由于身心发育的特征,儿童对具体事物的理解性会比抽象事物更快一些,所以运用图片或者做手工的方式开展音乐活动,会让他们更快更积极地融入教学情境中。例如在观赏《拔萝卜》歌曲时,教师可以把角色图片先在黑板上或者课件中展示出来,等到乐曲播放的时候,让幼儿经过叙述故事情境的方式,将歌曲复现,这样他们就能够自由想象老人的动作和小朋友的动作,这样做会比一味地灌输效果更好。在教《樱花》时,组织幼儿自备了自己手工制作的乐器,如勺子、叉子、橡皮筋、铅笔盒等各种工具组合在一起的自制“小乐器”,跟随乐曲打节拍,跟着老师做动作,请学生启迪智慧,发挥想象,课堂的热情被点燃,提高了音乐课堂的效率。2、将表演融入音乐教学。例如教师在讲《采茶》一课时,在课前设置了表演的动作,教师引导幼儿融入到采摘茶叶的情境中,感受何时做出手腕的摆动和采茶的动作,一边唱歌一边将表演加入其中,调动了儿童的积极主动性,他们也就情不自禁的跟着摇摆了起来,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了歌曲的学习中去。通过听音乐,让儿童联想发生的故事,听音乐来创编动作表演,这样就会在提高和发展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让平时不爱动的学生也参与进来。3、将游戏融入在音乐活动中。喜爱玩耍是幼儿的天性,上课中只要老师一提到做游戏,儿童就会立刻活跃和兴奋起来,所以运用游戏来开展实施音乐活动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值得借鉴的有效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节拍节奏的时候,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准确生动的理解音乐节奏的变化,教师就可以结合音乐游戏《兔子舞》来开展活动,我们可以先通过讲述兔子发生的故事,概括出兔子的形态和性格,让孩子穿上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兔子服装在前面扮演兔子,再用不同的节奏和速度多次播放《兔子舞》的音乐,让幼儿在享受游戏所带来快乐的同时感受音乐节奏变化的不同体验,这样就更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掌握。既丰富了课堂气氛,又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三)音乐教育形式多样化

现阶段,在儿童音乐教育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沿袭着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形式,对幼儿进行死板的填鸭,一边点击多媒体幻灯片,一边陈述当中的内容,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所以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充分融入进去,发展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审美情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个人而言,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类教育形式:1、启发式音乐教学形式。教师不是书本的机械传授者而是学生思想的启发引导者。音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每一位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他们对同一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也是互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这种差异性引导儿童反复地感受音乐作品,发挥他们无穷的想象力,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做出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对比较好的想法进行鼓励表扬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在多次的师生互动中加深对音乐的感触,而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作为结论强加给学生。这种启发式的音乐课堂形式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增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小毛驴》《卖报歌》《采蘑菇的小姑娘》这些歌曲都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音乐作品,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自由想象小毛炉、小姑娘当时所发生的故事,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畅所欲言,教师对幼儿所想象的场景进行启发和引导,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2、实践式音乐教育形式。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幼儿的特殊性,将所有乐器带入课堂是很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乐器,带到课堂中,在学习歌曲的同时,依据自己的想法,跟着歌曲操作乐器,既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幼儿对自己喜爱的乐器的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实施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简单舞蹈的肢体表演,依据音乐作品旋律的变化,自由创编动作,跟随音乐进行摆动,提高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这样的话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3、结合式音乐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结合的越来越密切,音乐功能的表现日益广泛起来。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在教学过程中将音乐作品与音像资料、动画图片、幻灯片等资源相结合,还可以组织儿童观摩他人的演出,结合他人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对他们音乐方面的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再者,音乐教育也要强调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要打破封闭机械的传统教学思维的约束,引领教学形式不断向国际化、多样化的方向转变,广泛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大胆引进,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视野,使得课堂活动更加地丰富多样。

三、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心灵得以美化,行为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它需要的是一种丰富多样的教育模式,并非死板的把幼儿关在一个艺术空间中,而是诱发他们自己去看、去听、去想,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是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了解音乐教育的必要性,掌握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模式,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引领儿童走进缪斯圣殿之门。

参考文献

[1]熊伊.音乐艺术与音乐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147-154.

[2]赵明丽.游戏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36):84.

[3]李佳潞.构建小学趣味音乐课堂的方法[J].北方音乐,2018,(01):161-162.

[4]刘翠.趣味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205.

[5]李薇,杨玉婷.趣味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8,(14):105-106.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8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不断的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与爱好,又或是通过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来激发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从而不断刺激学前儿童的大脑,促进大脑快速发育。

(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前儿童,并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会音乐、感知音乐、从而领悟音乐中的规则,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其今后遵守各种行为准则和步入高年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的表达是人类社会化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音乐教育是传递审美感知的一种美学体验教育,它将曲调、声调、节奏、旋律等因素条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幽美的旋律完整的将人们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调动儿童的心灵感知,激发儿童的内心感受,将儿童的自身情感充分的调动出来,通过不同的音乐让学前儿童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在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感体验上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乌兰察布地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习音乐教育的盲目性

通过在乌兰察布地区音乐培训机构的实践考察和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即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大多数父母表示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让孩子多涉及一些音乐方面的技能;有些父母则是看到很多孩子都在学习,盲目跟风;还有些父母则是由于自身的喜好而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此行为只能是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反感,适得其反,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却没有达到自身想要的结果。所以,家长们让孩子过早了解和学习艺术方面以外,更要考虑孩子的兴趣问题,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否则只有适得其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虽然乌兰察布地区的一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正逐渐被重视,但很多家长们却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是盲目的监督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学前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是3到6岁,这个阶段孩子们刚刚开始产生认知能力。学前儿童可以自如的运用语言进行互动交流,大脑反射意识渐渐形成。但,此时不仅要让孩子体验和感知音乐,更需重视学前儿童兴趣爱好的培养。在儿童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传授知识、示范各种动作,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学习和模仿,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学前儿童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去学习,往往由于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最后总是半途而废,学习效果不明显。除此之外,学习音乐不仅仅要提高音乐技能,还要在长期的努力学习中,培养自身的音乐修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面进行创新,通过各种创新方法调动学前儿童的积极性。

三、发展乌兰察布地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笔者呼吁乌兰察布地区的教师要时刻严于律己,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钻研学科内容,在教学质量上精益求精,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养成与时俱进、时刻学习的观念。对学前儿童教师而言,爱岗敬业和重视学前儿童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最基本条件。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教育水平

教师的音乐水平与学前儿童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因此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水平和音乐技能非常重要。教师首先要在理论的基础上接受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从而努力钻研、不断创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创造愉快、和谐的集体氛围,在音乐教学中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乌兰察布地区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上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了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只有政府不断重视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事业,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更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