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科技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儿童科技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1

【关键词】儿童文学; 绘本教学; 教学设计; 幼儿园

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之一,绘本符合幼儿阶段个体的认知及情感的发展需求,是幼儿早期阅读不可或缺的优秀读物。一本绘本的阅读是从封面开始、封底结束的,并不是只读正文就可以。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只会阅读绘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掌握如何设计绘本教学活动。因此,在儿童文学课堂中,绘本教学活动指导的开展是不可或缺的。

一、课程介绍

《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该课程主要阐述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儿童文学体裁,介绍中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着眼于培养学生阅读、赏析、创作、应用和研究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胜任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打下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儿童文学各种体裁及其特征、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作用,严格要求学生有一定数量作品的阅读积累,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将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讲演与创编、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高度结合,将儿童文学理论与儿童文学实践、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以保证教学效果。其中儿童图画文学章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儿童图画文学的基本含义; 掌握儿童图画文学的鉴赏方法并尝试制作图画书; 结合案例制定幼儿园图画书教学方案并模拟课堂。

二、教学思路

绘本教学活动指导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绘本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上课前先带领同学们回顾绘本的基本构成: 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再借助具体的绘本让同学们模拟课堂、实践教学。在《儿童文学》的课堂上,阅读绘本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通过绘本让学生了解其构图方式,以更好地解读绘本。在这个故事中虽然没有出现互动,但画面仍然是连贯的,正是通过周围环境的变化体现出的这种连续性。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会深刻体会并理解《小房子》采用的是定点式构图方式来体现构图连续性的,在绘本中有一个关键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而随着景色、情境、内容的推移而实现了内容的连续性,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 一) 了解绘本背景。幼儿教师作为绘本教学的实施者,发挥着引导、讲解的作用。一本优秀的绘本如果幼儿教师自身都无法从审美的视角进行正确解读,又何谈引导幼儿、为幼儿传递正确的信息呢? 基于读者反应理论,幼儿教师首先要对绘本本身进行正确的解读,才能引导幼儿与绘本的积极对话。因此,在儿童文学课堂中,讲到一本绘本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的就是这本绘本的相关背景信息。在讲《小房子》时,本着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笔者在上课前会把相关任务布置给同学们。经过小组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小房子》问世已经有 60 多年了,曾在 1943 年获得过凯迪克金奖,也曾入选日本儿童文学家协会《世界绘本 100 选》、入选美国教育协会“100 本童书”“教师们推荐的 100 本书”,这本绘本的作者弗吉利亚•李•伯顿是美国图画书最伟大的先行者之一。虽然还没有打开这本绘本,但同学们已经了解它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与现代文明有关。大家带着对《小房子》内容的期待,在《儿童文学》的课堂中跟随教师一起走进它的世界。

( 二) 阅读绘本内容。一本绘本是由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构成的,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无论是幼儿父母、幼儿园教师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有很大一部分人拿到绘本后直接看的是它的正文部分,幼儿父母或教师给孩子读绘本中的文字部分,有时会让孩子自己看正文中的图画。这种阅读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第一,绘本的不同构成部分都蕴含着相关内容信息; 第二,共读绘本并不是单纯地复述文字部分; 第三,值得注意的还有,大部分绘本中都蕴含着细节信息,这也是不应被忽略的。

1. 封面。拿到一本书时,首先会被封面所吸引,封面上的图画、细节通常涵盖了故事中最关键的要素。通过封面,可以猜到这本书的大体内容。《小房子》封面主体图案为一个圆环,页面中央呈现的是丘陵和一座小房子,小房子两旁种着苹果树,圆环中布满了小雏菊。看到题目与封面的人们忍不住会想: 这应该是一个与房子有关的故事,这个房子周围有着苹果树、小雏菊……在后续阅读过程中发现果真如此。但究竟讲的是有关小房子的什么内容呢,这需要大家翻开绘本进一步阅读。

2. 环衬。环衬又称为“蝴蝶页”,指的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衬纸。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阅读图画书时会忽视环衬页,但上过《儿童文学》课程的同学们有了相应的专业素养后,相信不会忽视。《小房子》中的环衬除了反映故事内容外,大家还会发现前环衬与后环衬是遥相呼应的。小房子伫立在山丘上,它的面前不断掠过的是象征时代变迁的交通工具,前后环衬是相互衔接的,先是骑马的人,然后是马车、独轮车、自行车、汽车、有轨电车……从没有电线杆、红绿灯到电线杆与红绿灯的不断丰富。

3. 扉页。环衬之后则是扉页,在扉页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本书的书名为《小房子》,图文皆由美国的维吉尼亚•李•伯顿所完成,王甜甜翻译,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扉页再次突出本文的主人公为小房子。

4. 正文。接下来则进入正文的阅读,正文不光包括文字还包含图画。年龄比较小的幼儿在第一次阅读时,可以先看图,通过图画形成自己的理解。成人在讲解时可以加上文字内容,但应避免机械念出书中的文字,而应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图画内容对文字进行扩展与补充,以幼儿能够理解的形式讲述出来。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幼儿发现此前被忽略的细节。在这本图画书中,图画与文字是相互呼应与补充的。不同的图画书其文字排列也是不同的,常见的方式有:文字位于画面的下方、文字占据左面一页、文字占据右面一页等。《小房子》这本书中文字的排列设计常规中蕴藏着新意,当较长的文字篇幅占据了整个页面时,你会发现,这些文字排列是有形状的,右面的画面呈现的是弯曲的小路,左面文字的排列方式也呈现出了小路的弯曲。色彩方面,《小房子》中颜色的对比也是十分强烈和鲜明的。作者借助明丽的绿、黄、蓝等颜色来表现乡村的景象; 同时,借助厚重的棕、灰、黑等色彩来表现城市的景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直观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乡村和城市不同的感观和情绪。5. 封底。封底展现的仍然是充满生机与色彩的小房子,小房子周围大概还是长满着雏菊、苹果树。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不仅讲述了图画书中内容,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 三) 模拟课堂。阅读完绘本后,同学们可以发现这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而且也是一个弥漫着悲哀的故事,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绘本教学模拟。

1. 导入环节。有的小组采用提问导入法引发幼儿思考,从而引发对后续活动的兴趣; 有的小组采用直接导入法,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活动中的主要角色。

2. 讲述环节。“幼儿园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引领着“孩子”们体会绘本中大自然的美好、了解城市的建设过程,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使孩子更加热爱环境、热爱生命。讲述过程中语言应生动、儿童化。

3. 延伸环节。同学们秉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的理念,精心设计此环节,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有的小组把语言领域的《小房子》延伸到艺术领域,让幼儿以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展现幼儿头脑中的小房子。有的小组采取了在绘本阅读之前,通过教师阅读某一段文字让幼儿画出此番景象的方式。通过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小房子,让孩子领略生命与自然之美。有的小组在讲述完问孩子“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喜欢城市中的生活还是乡村的生活呢?”并且以创编关于小房子的诗歌结尾。在《小房子》中蕴含着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作者通过太阳升起又落下让孩子们感受到一天的变化; 通过新月到残月来体现一个月的变化; 通过春天的小房子、夏天葱郁的小房子、秋天金光灿灿的小房子以及冬天白雪皑皑的小房子体现一年时光的流逝。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

四、结语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2

【关键词】儿童口腔医学;继续教育医生培养;儿童口腔健康管理

儿童口腔医学作为口腔医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范畴包括维持和增进从胚胎至成人这一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口腔健康,预防和治疗口腔疾患和发育异常,进行定期口腔健康管理以及研究口腔功能。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众口腔健康知识的宣教力度增加,父母对儿童口腔健康和疾病防治的认识也逐渐提高[1]。同时,随着儿童口腔诊治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儿童口腔医学发展迅速,但专科儿童口腔医生主要分布在各大院校,基层医院以及偏远地区的口腔医生匮乏,更不能满足对儿童口腔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的需求。非儿童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临床医学生,虽然在本科教育实习阶段也轮转儿童口腔科,但未能系统学习儿童口腔科临床行为管理及操作规范,毕业后很难独立从事儿童口腔临床工作。现阶段,进入儿童口腔科接受继续教育的医生多为长期接诊成人患者的口腔内科和全科医生,而儿童口腔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故在进修医生带教时也存在与其他口腔专业不同之处。例如,如何在3~6个月时间内让进修医生转变思路,从成人诊疗到需要全面考虑儿童及青少年口腔颌面部生长发育而进行疾病诊治和早期预防中来,掌握常用临床操作技能的同时熟练应对儿童牙科行为管理,儿童口腔科特有的医患沟通技巧,控制临床风险,实施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等,这些均是教学医院儿童口腔科带教医生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2]。笔者对2013~2016年于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带教进修医生的实践总结,在儿童口腔科继续教育医生临床培养模式上尝试了一些创新和改革。

1强化师资力量,深化教学改革是科室培养进修医生的基础

优秀的师资团队是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载体,是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保障。儿童口腔科进修学习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高级职称临床医生5人及以上组成。管理小组首先对带教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保证临床操作标准化。将既往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进修医生培养模式转变为全面素质为基础,专业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模式[3]。在各个环节指导进修医生,调动其积极性,及时纠正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方向偏离。针对具体临床问题,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并将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进行推广。PBL、TBL是培养进修医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CBL则是锻炼临床思维的有效方法[4]。同时,进修医生对带教老师填写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作为对带教老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教学相长。

2建立临床进修准入考核制度

儿童口腔科进修医生来自各基层单位的医疗机构,他们虽然有一定的临床基础,但学历高低和临床操作技能均参差不齐,缺乏规范化培训。在接受进修计划之前,有必要全面了解每位进修医生的对儿童口腔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便于在未来的进修阶段予以针对性的培养。

2.1了解进修医生基本信息

学位、学历、临床专业、临床工作年限、工作单位、月接诊患者量(成人/儿童)等。

2.2入科理论考核

考查进修医生对儿童口腔医学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试题从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题库中抽取,试卷包括:70%的低难度的基础理论知识概念,临床诊疗原则类题型;20%的中等难度临床操作步骤类题型;10%的高难度临床综合病例分析类题型。

2.3临床技能考核

由三位临床带教老师现场打分,取平均分(表1)。

3制定个性化进修培养计划

儿童口腔科进修医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儿童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了解咬合发育管理的范畴,制作间隙维持器和功能性的活动矫治器,对疑难病例诊治有初步了解。

3.1三级教学目标

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牙科行为管理;病史采集、口腔检查、病历书写;医患沟通;龋风险评估;建立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的理念;无痛麻醉技术;乳牙和年轻恒牙的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诊治特点和治疗规范;儿童各型牙外伤的诊断及临床处置原则。熟悉:儿童牙齿发育异常的诊疗原则;多生牙的拔除适应证及拔除术。了解:儿童咬合诱导的临床意义和基本方法;儿童牙周、黏膜病的诊疗原则。

3.2教学内容

门诊病历书写培训;儿童口腔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理念与具体实施;临床技术实践操作;四手操作。

3.3制定个性化进修量化考核表

根据入科的理论和临床操作考核成绩,进修生管理小组与每位进修医生讨论、修订其个人进修考核量表(表2),因人施教,针对薄弱环节,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及培养时间有所侧重。

4强化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

4.1系统的临床前培训,一体化教学理念

在进入临床前由护士长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学习科室感控制度、医疗安全制度及考勤制度。进修生管理小组不定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讲座,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素质,促进进修医生的医生职业责任感和神圣感;举办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讲座,帮助进修医生提高自信心和接诊能力;举办医疗相关法律讲座,树立医疗法律意识,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引入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即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形成理论教学、临床前训练、临床实习环环相扣的特色教学链[5]。理论教学包括:选修《儿童口腔医学》专业理论课,观摩实验课;学习《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临床规范》;参加科室疑难病例讨论,前沿学术论文学习,研究生、规培生、进修医生自选题材汇报等读书报告。实践教学:一对一带教,每位进修医生分配一位资深临床医生带教,进修初期椅旁见习及参加四手操作;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对初诊患儿全面筛选,根据患儿病情和进修医生接诊能力进行分诊,由易至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进修医生的临床技能;互相协助进行临床四手操作。

4.2培养进修医生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的理念

儿童口腔健康是儿童颌面部及全身生长发育、全身健康的保障,是培养孩子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基础。儿童口腔医生的临床工作不仅需要治疗儿童各种常见牙病,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牙齿、牙列完整性的维持,积极预防和治疗儿童常见牙病,还应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进行咬合发育管理,使其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开始,顺利建立健康乳牙列、混合牙列,直至建立正常的年轻恒牙列。儿童时期乳牙龋坏、牙髓根尖周疾病、牙外伤、不良口腔习惯等均可引起咬合紊乱与错合畸形。广义地说,儿童口腔临床所实施的全部治疗:龋病防治、乳牙预成冠修复、儿童牙髓根尖周病治疗、乳牙早失的间隙保持、外伤牙和牙齿发育异常的处置等,都属于儿童口腔健康管理范畴[1]。儿童口腔健康管理是以口腔预防医学中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为基础,即从1岁开始到儿童牙医处建立口腔健康档案,评估口腔软硬组织的发育情况及患龋风险,并对父母或看护者进行口腔健康宣教,使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之后,每3~6个月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口腔健康问题,适时予以干预,为使儿童生长发育成为无龋、健康牙合及具有良好口腔保健行为的成人而努力[6]。

4.3掌握儿童牙科行为管理是实施儿童口腔临床工作的基础

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理念是从孩子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持续到18岁。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及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配合完成口腔治疗是儿童口腔专科医师的必备技能,也是进修医生需要首先学习的内容[7]。带教老师应该言传身教,耐心讲解接诊的基本流程及技巧。进修医生要先学习分析不同年龄段、个体特质、不同家庭和环境的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特点,以相应年龄段的语言及思维方式,首先对儿童进行非药物行为管理。对于幼小儿童,将口腔检查器械及操作方式应采用形象化的语言,譬如手机比喻为洒水车,去腐比喻给牙齿洗澡等[8]。在对孩子进行行为管理之前,还应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请家长参与到牙科行为管理中来,这样可以提高医生对患儿行为管理的效果[9]。科室可举办儿童心理健康及行为管理的讲座,进修医生可以阅读儿童心理及教育题材的书籍,在临床实习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儿童口腔科医护人员—监护人—患儿三者稳定而相互信任三角关系。

4.4掌握扎实的儿童口腔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

儿童口腔医学是一门集合了儿童龋病、牙髓根尖周病、儿童牙周粘膜病、儿童外科、预防性矫治等的综合学科。治疗理念有别于成人,所有的治疗应从儿童生长发育的角度出发,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贯彻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重视病例分析,提高进修医生的临床综合诊治能力,对每位进修医生完成病例的整个过程进行点评,加深理解与记忆[10]。培养进修医生疾病整体观念。儿童口腔科是一个“小全科”,进修医生初学时常局限于基本诊疗技术,常常“只见患牙,不见全口”,并对一些全身疾病的口腔表征常“只见口腔,不见全身”。带教老师应常提醒引导进修医生的全局观念,强调口腔疾病与全身疾病的联系,巩固和拓宽进修医生的临床综合医学知识。四手操作培养是进修医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儿童口腔科面对的多数患儿年龄幼小,其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和四手操作技能可有效促进儿童口腔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控制医疗风险,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4.5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进修医生在完成进修时由科室进修管理小组进行考核,制定以综合素质考查为基础,专业技术为中心,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的客观评价体系(满分100分,100%):考勤(10%,10分);结业理论考核(20%);临床技能结业考核(20%,表1);实习量化考核表(30%,表2);结业答辩(20%),即完整临床病例展示或临床应用研究汇报,科室全体医生、研究生及进修医生参加,无记名评分。

5小结

儿童口腔医学是一门集多学科交叉性、操作性、实践性的临床医学综合学科。入科考核了解进修医生的对本学科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在日后的教学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在进修学习管理中,以贯彻口腔健康管理理念为基础,学习儿童口腔科重点、难点内容,在临床技能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客观、科学、多样化考核体系,加强学员的主动性,探索性,让进修医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自己。加强对基层口腔医生的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理念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其培养模式仍需不断改进和创新,构建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相匹配的儿童口腔科继续教育医生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培养具备儿童口腔专科临床综合诊治能力的口腔医生,从而推动基层和地方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全面儿童口腔健康。

参考文献

[1]邹静,秦满,汪俊,等.儿童常见牙病与错(牙合)畸形[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6,43(6):619-623.

[2]吴礼安,白玉娣,王小竞,等.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实习带教体会[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25(1):57-58.

[3]张凌琳,冉金梅,叶玲,等.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之创新[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1305-1308.

[4]凌均棨,王焱.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新世纪口腔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3):211-214.

[5]凌均棨,韦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新体系--我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2):111-113.

[6]邹静.儿童龋病的风险性评估[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1):1-4.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3

【关键词】儿童空间;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空间对话(SpaceCommunication);发展趋势

一、适合儿童的空间环境

如今儿童所经历的童年已经与他们的父辈、祖辈完全不同,养育小孩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儿童的活动空间不再完全附属于成人的生活环境,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游戏空间和生活空间。这些空间适合儿童生长发育及学习玩耍,同时也帮助儿童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活动圈以及自己的文化。适合儿童的空间环境是空间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都迎合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儿童最早认识外界事物是通过五感进行直接地感知学习,空间中的色彩、形状、光照、声音、气味、质感等都能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反应。在儿童视力发育过程中,鲜亮的颜色、几何图形、柔和温暖的光照会产生刺激反应,影响他们的情绪起伏。另外儿童在初期阶段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和感知,空间里的声音可以让儿童产生兴趣,成为其模仿学习的对象,而不同的形状、质感让儿童可以触摸,直接用手感知认识。

二、儿童博物馆空间

儿童博物馆是以儿童为对象提供服务的特殊博物馆,它的空间与一般面向成年人的博物馆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给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儿童博物馆除了有主体的展示教育空间外,还要有辅助的功能空间。对儿童的管理教育服务要比一般博物馆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且工作人员的办公空间与儿童使用的空间要达到无缝连接,可以随时便捷地处理应急突发状况。

(一)儿童博物馆空间特点

1.功能空间

儿童博物馆的空间分为儿童学习活动空间、运营和行政管理空间、支援服务空间三个主要部分。以韩国国立中央儿童博物馆为例进行说明,在展示空间之外还有阅读空间、户外游乐场、家长休息空间、亲子互动游戏空间、教育活动空间、志愿者服务室、幼儿房、医疗室等(见图1)。这些辅助空间和展示空间有时也融为一体,区分界限并不明确,主次空间所占比例差距不大。由于儿童的体力和精力有限,在主体展示空间其区域通常不大,其间也会安排休息空间。辅助功能空间主要是给儿童和家长提供便利的服务,带给儿童和家长自由享受学习玩耍的时光。展示的展品基本上是以模型和游戏为主,很少有真实的文物展示,因此一般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和文物保护工作室在儿童博物馆非常少有。儿童博物馆功能空间的特点与一般博物馆截然不同。

2.展示空间的形式

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儿童进行学习、互动、体验的主要场所,需要综合各种展示手段进行复合型演绎。儿童的感知学习方法与成人的逻辑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展示空间即是与儿童产生对话的途径。与一般博物馆文物陈列不同,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不只是具备展示的功能,而是让儿童观众在展示现场通过空间对话(SpaceCommunication)进行现场体验。儿童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主要有模拟现场场景、多媒体空间、直接体验互动空间、游戏空间等演绎形式。模拟现场场景的再现空间是围绕主题将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环境以1:1的比例或放大、缩小的特定比例进行还原展示。与一般博物馆场景还原不同的是儿童博物馆的再现空间往往会使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宏观、微观世界,儿童可以在里面体验不一样的新奇世界。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所有的展示内容都是主题型展示,其中在“水的世界”主题中再现了潜水艇舱内的空间环境,儿童可以自己操作潜水艇方向盘观看海底世界的生物(见图2)。多媒体空间是运用多媒体高科技技术营造的数字空间。在科技不断革新的今天,多媒体在展示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潮流,各种数字展示技术也在日渐成熟。多媒体所营造的奇幻空间对于儿童来说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用简单易操作的软件让儿童自己在电脑上操作,学习写邮件(E-mail)、制作E卡(E-Card)(见图3)。儿童博物馆在经历最早的模型展示阶段后,将实验引入了博物馆。在很长的发展时期内,实验是儿童博物馆主要的互动体验展示手段。尤其是科技馆、天文馆、自然馆,运用实验让儿童及青少年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每层楼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安排了内容,其中用一层楼的区域营造了直接体验互动空间。展示空间分成几个小主题区,用一些大型装置展现物理原理,儿童可以一边玩耍一边学习(见图4)。游戏是每个人在童年时期最主要的活动,儿童通过游戏激发创造力,锻炼思维能力,学习自我表达,与外界沟通协作,培养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游戏空间在儿童博物馆中是非常重要的展示空间,可以通过游戏设置开展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韩国三星儿童博物馆在主题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或休息区域设置了游戏空间,有简单的拼图游戏、组合游戏、几何游戏、寻找搜索游戏等(见图5)。

(二)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要素

儿童博物馆的空间设计需要重视的几个要素有色彩、照明、儿童指向性设计(Child-Oriented)、通用性设计。色彩是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因素之一,他们对色彩非常敏感,不同年龄阶段对色彩的喜好有不同的倾向。学龄前和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色彩形象主要以明朗、分明、清色为代表的温暖柔软(WS,即Warm-Soft)倾向,这样的形象与温柔的母亲和家庭环境相关联。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语言和逻辑思维学习能力后,对色彩的感觉逐渐偏向理性,喜欢以冷静、精准、浊色为代表的色彩形象。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需要参考儿童喜欢的色彩,为儿童创造舒适的色彩环境。光环境是影响儿童情绪的重要因素。一般昏暗的空间会让儿童产生激烈的情绪波动,他们会感到恐惧、烦躁、焦虑、惊慌,而明亮的空间会让他们感到愉快、活力、平静。光照度也会影响儿童的发育,过于强烈的光照度会对儿童的眼睛造成伤害。因此儿童博物馆的空间设计要以适合儿童的标准参数设置照明,营造出明亮温和的光环境。儿童指向性设计(Child-Oriented)和通用性设计是以儿童的行为模式作为参照基础进行设计,要考虑安全性、无障碍操作、持续使用性、便利性。在施工和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使用安全环保的物料,这是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操作环节,比一般博物馆的标准要求更高。

三、儿童博物馆发展方向

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发展以及博物馆类型的变革都与会展产业、科技工业、社会文化、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与中国相邻的日本、韩国已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会展产业分类及学科研究,并拥有了世界级规模的会展市场环境和会展专业技术。这样的学科建设和技术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两国博物馆概念与技术的全新变革。在成熟的体系建立过程中,两国也经历了概念混淆,与现有行业规范冲突的瓶颈及不断调整探索的发展阶段。中国目前也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早期阶段一样,会展产业还基本属于建筑室内装修行业。然而以建筑行业的规范和操作流程实施并不符合会展产业,尤其是博物馆展示行业。博物馆在做展览施工时绝大多数使用的是广告公司或者室内装修公司进行施工布展,甚至中小型博物馆展览的内容设计也一并外包给广告公司,造成了很多问题。儿童博物馆的建设规范更为特殊,展示内容、照明规格、空间尺度、材料安全、施工安全等都需要有单独的规范标准。将现代儿童博物馆引入中国已是必然趋势,未来在大量建设儿童博物馆阶段必须建立一套独有的建设实施规范系统,并建立独立的综合学科研究体系。1970年大阪世博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都成为日韩两国会展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与日韩的发展轨迹一样,中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后会展产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展示手段、科技技术得到大量革新。博物馆行业也借助这次革新浪潮,在展示概念和技术手段方面都有了颠覆性的发展。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科技馆、天文馆、自然馆,在新建展馆和旧馆改造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革新科技,使此类博物馆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大量运用科技硬件设备后也造成了很多问题,施工制作成本和后期维修成本巨大,设备故障率高,故障后不能及时维修导致展示效果受影响。另外很多家长也对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提出了质疑。2016年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了“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在观众调查中有个别家长提出青少年过多依赖电子产品和多媒体设备,期望展览中减少这些硬件设备的使用,给儿童、青少年创造一个不一样的学习空间环境。科技在展示中的应用是把双刃剑,使用的度和使用方法是在未来设计中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儿童博物馆未来的发展是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以单纯吸引眼球的形式出现,还是回归教育内容的本质,使儿童博物馆符合儿童的发展要求,成为既有趣味性又具备知识性的学习空间,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和把握的方向。

四、结论

中国社会对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也在改变。国内博物馆界已经意识到源于美国现代儿童博物馆这种特殊博物馆类型对改变教育的影响。为儿童创造合适的参观学习空间,引进儿童博物馆模式势必成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国外发展成熟的儿童博物馆给正在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国儿童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参考,我们在引进的同时也要考虑本土化转换,展示内容、空间设计、展示形式都应该适应中国儿童的发展需要,以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英)梅利莎•琼斯.儿童空间设计[M].郝卫国,王艳婷,许稚菲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Juong,SunYoung.关于儿童博物馆空间设计特点的研究[D].首尔:延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韩)孟亨在,张完硕.韩国会展产业及未来发展趋势[J].设计艺术研究,2015(01).

[4](韩)Cheon,jinhui.保育设施室内设计和教具/游戏设施设计指南[M].汉城:韩国祥明大学公共设计中心,2007.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4

1.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这些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1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对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举措。

1.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感恩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及监管不足,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教书”轻“育人”;二是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的感恩教育工作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变成了“一阵风”工程,最终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以上原因导致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4家长方面。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往往也只是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少,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力度也不够;二是家长本身感恩意识淡薄,没能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三是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意识进行培养。以上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感恩意识淡薄。

2.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不足。

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感恩活动的形式单一。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不少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大多为文艺表演及演讲比赛,单一的形式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效果不明显。

2.2活动参与者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本人。2.3感恩对象单一。就农村留守学生而言,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应该包括党和国家、社会、父母及其他家人、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等。但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基本上只涉及老师和父母。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构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对感恩教育的成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这四个主体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1政府方面。

政府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把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对感恩教育进行引导和监管;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1.2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及监管,以确保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

1.3学校方面。

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二是把感恩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三是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及内容,扩大感恩教育的感恩对象;四是积极创设校园感恩环境和感恩文化。

1.4家庭方面。

家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2.实现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

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活动,这是目前许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惯常做法。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这种做法的有利之处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会导致儿童对感恩教育的理解表面化,更严重的,会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应引导儿童把感恩寓于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受恩与报恩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化为感恩的行动,最终使感恩变成一种习惯。

3.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5

摘要:幼儿学前科学游戏就是让幼儿获取有关科学学习经验的游戏活动。本文阐述了幼儿学前科学游戏活动的价值,并介绍了如何在幼儿园中运用科学游戏。

关键词:科学游戏;幼儿教育;学前教育

现今各种社会条件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许多人不再仅仅注重一般衣食住行的满足,开始重视小孩子素质教育的培养,许多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实施科学有效的启蒙教育。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提倡科学,就是要提倡玩把戏,提倡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由此可见,科学游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处在幼儿园学前段的孩子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性格。结合这样的幼儿心理的发展趋势,下面我简单分析科学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并且探讨如何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幼儿形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

1.什么是科学游戏及其意义

科学游戏是指没有一定模式的、穿插着一定科学知识的、有趣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智力游戏。这类游戏可以通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并且促进幼儿自主地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主动思考其含义。幼儿在小的时候思考的模式是具体化的,而科学游戏是利用幼儿的这一思维特性,帮助幼儿感受各种各样有趣的事物,发展幼儿的探索思维能力。

游戏不限制人的行为,有愉悦人心情、发挥人无限想象力的作用,因此,建议教师可以将科学游戏的理念作为基础,设计出一种符合幼儿思维能力的游戏。利用游戏使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得到较好的发展,让幼儿主动地与其他小伙伴玩耍、做游戏,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科学游戏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见游戏与教学相辅相成。在科学游戏中,幼儿一般表现得随心所欲,且行为重复,不可预测。幼儿通过学前游戏可以发展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游戏中学习方式大大胜于常规机械的学习。

2.如何在学前教育当中正确应用科学游戏

2.1游戏应当科学

一个游戏的科学,是教师在编制游戏时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例如贯穿在游戏中的科学知识难度应当适当控制,并尽可能契合幼儿学习的特性,不以科学学习为前提的游戏是没有意义的。再者,应当注意将科学知识灵活地穿插在游戏规则中,不可简单生硬地进行说教。比如“猜猜这是什么动物”这个游戏,我们可以让幼儿设定一个动物,并自己描述动物的特点,例如这个动物有多少条腿,是生活在水中还是陆地,最后让全体小朋友猜动物的名称。这一游戏的作用在于提高幼儿的思考能力,不直接告知幼儿问题的答案,避免机械的填鸭式教育方法。

2.2游戏应当多变

大多数幼儿通过双手感知外界世界,所以活动的过程同样是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通过科学游戏,幼儿通过双手的操作与感知,满足好动的个性。另外,科学游戏要求幼儿有一个智力思考的过程,这样两者结合能够顺应幼儿智力的发展特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科学游戏的存在意义。以“捉影子”为例,幼儿十分喜欢这个游戏,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捉影子,满足幼儿好动好玩的个性,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

2.3游戏应当有趣

没有趣味的游戏不能称为合格的游戏。一个真正有趣的游戏能够吸引成年人,没有意思的游戏不要求幼儿进行智力思考,那么就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的价值也就不明显。所以在设计科学游戏时,要考虑幼儿的兴趣特点。以下列举了表现幼儿兴趣的方面:(1)勾起幼儿探索欲望的游戏,例如摸一摸、猜一猜等游戏,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2)要求亲手操作的游戏,可以满足幼儿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3)利用幼儿喜爱的方式表现的游戏类型,例如运动竞赛、情景扮演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获得自我满足。(4)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例如智力游戏,幼儿在思考之后获得的成功喜悦是不可替代的,幼儿对此类游戏也难以抗拒。

2.4对游戏进行评价必不可少

让幼儿在游戏结束后交流,使幼儿再次回忆游戏的细节,可以起到再次学习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每个幼儿的表现教师应当细细记录下来,并在游戏结束后进行表扬嘉奖。在团队游戏当中,则应当感谢表扬大家对游戏做出的努力。

科学游戏在启蒙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的,按照幼儿心智进行科学游戏,增强幼儿学习的科学性,为以后接受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直华.艺术游戏・科学游戏・创造游戏:费曼启发我们选好自己的游戏[J].民主与科学,2009(5).

[2]张晓.幼儿园科学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初探[J].幼教博览,2010(4).

第二篇:有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寄出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关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引言

作为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增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游戏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游戏教学唤起了幼儿自身的表现,启迪儿童的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同时增强了儿童的体质,能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呼唤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无邪,他们只追求当下的生活,对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无邪、天性、自由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强力的工具;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还加强了人际交流能力,并且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变革幼儿游戏教学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游戏理念,调动儿童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2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游戏教学方法得到广泛推广、游戏教学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游戏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玩、玩中学会研究,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游戏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2.1游戏内容的创新

2.1.1游戏内容的时代性

儿童生活在大社会环境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游戏才能够让儿童更加了解现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的变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映科技信息的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或者通过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模拟的游戏感受现代生活的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

2.1.2游戏内容的生活化

想象力是对记忆的表象再次进行加工的过程,儿童的记忆表象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贴近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对游戏进行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建筑物,或让学生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增加儿童对房子的记忆,然后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游戏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2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

2.2.1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是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然后让儿童在游戏中互相模仿、学习。如将不同班级的儿童组织起来,在“找朋友”游戏中,让儿童通过寻找朋友,然后与好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2.2自主、探究性的活动形式

自主性的游戏活动是让儿童自行设计游戏内容,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探究式游戏活动是启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创新,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开拓创新思维。

2.2.3主题式游戏活动

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明确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不同的形式使得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长儿童的见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使游戏和教学活动得到相互融合的高度。

2.3游戏环境的创新

环境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游戏环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游戏环境布置的科学合理性

在布置游戏时,要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内和室外活动区域,室外游戏教学有大型活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活动的欲望;室内教学是教学互动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教学中应该将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互相交换使用。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用的游戏场所;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段选择游戏的合适空间等。

2.3.2游戏环境设置的丰富性

在进行游戏环境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简单却富有变化性,让儿童能够在简单的游戏中发挥创造力,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

2.3.3游戏环境设置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在设置游戏环境时要体现年龄段的层次性,使游戏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小班教学就需要简单、相似的主题区域,数量较多、种类较少的玩具;中班教学就需要较为丰富的区域,对于玩具则需要多样化,以及适度的数量;大班教学则需要设置与大班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相符的环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3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阶段,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者要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游戏环境等体现学前教育创新方面着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2]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浅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设置与幼儿园接轨

第三篇:基于幼儿园游戏的学前教育创新与实践

摘要:学前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学前教学工作者要坚持新课改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游戏内容、游戏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论述了游戏对学前教育理论创新的体现。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组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这时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增强对学前教育的认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家长、社会等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游戏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游戏教学唤起了幼儿自身的表现,启迪儿童的智慧,健全儿童人格,同时增强了儿童的体质,能够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存在方式,在幼儿教育中呼唤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无邪,他们只追求当下的生活,对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无邪、天性、自由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智力发展的一种强力的工具;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创造能力,还加强了人际交流能力,并且锻炼了意志力。因此,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学前教育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学前教育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变革幼儿游戏教学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游戏理念,调动儿童的自主能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从而促进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2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念的创新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游戏教学方法得到广泛推广、游戏教学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解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游戏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玩、玩中学会研究,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游戏是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仿,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幼儿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活动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2.1游戏内容的创新

2.1.1游戏内容的时代性

儿童生活在大社会环境中,只有贴近生活的游戏才能够让儿童更加了解现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引导儿童关注社会的变化。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映科技信息的航天员遨游太空的游戏,让学生感知科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或者通过一些反映时代特色的游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模拟的游戏感受现代生活的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

2.1.2游戏内容的生活化

想象力是对记忆的表象再次进行加工的过程,儿童的记忆表象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进行游戏教学时,要使游戏贴近社会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对游戏进行创新。如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建筑物,或让学生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增加儿童对房子的记忆,然后通过感性认识进行游戏活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2游戏活动形式的创新

2.2.1合作性活动形式

合作性教学是在游戏活动中,应该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游戏,然后让儿童在游戏中互相模仿、学习。如将不同班级的儿童组织起来,在“找朋友”游戏中,让儿童通过寻找朋友,然后与好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2.2自主、探究性的活动形式

自主性的游戏活动是让儿童自行设计游戏内容,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探究式游戏活动是启发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创新,不仅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开拓创新思维。

2.2.3主题式游戏活动

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明确主题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儿童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同一主题但不同的形式使得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增长儿童的见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同时使游戏和教学活动得到相互融合的高度。

2.3游戏环境的创新

环境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游戏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思维创造力。在教学中,游戏环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游戏环境布置的科学合理性

在布置游戏时,要合理设置和利用空间。在幼儿教学区域内,有室内和室外活动区域,室外游戏教学有大型活动场地和器材,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活动的欲望;室内教学是教学互动时间最长的教学区域。教学中应该将室内与室外教学相结合,互相交换使用。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不用的游戏场所;或者根据儿童的年龄段选择游戏的合适空间等。

2.3.2游戏环境设置的丰富性

在进行游戏环境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简单却富有变化性,让儿童能够在简单的游戏中发挥创造力,丰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

2.3.3游戏环境设置的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在设置游戏环境时要体现年龄段的层次性,使游戏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如小班教学就需要简单、相似的主题区域,数量较多、种类较少的玩具;中班教学就需要较为丰富的区域,对于玩具则需要多样化,以及适度的数量;大班教学则需要设置与大班儿童的社交、认知能力相符的环境,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3结语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阶段,幼儿游戏教学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者要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活动形式、游戏环境等体现学前教育创新方面着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苹.从幼儿园游戏中谈学前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6).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6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而学前教育的文化也是学前教育内容的精髓与核心。要将学前教育文化内涵放在教育首位,使儿童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学前教育的文化底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丰富也愈发重要。传统的学前教育文化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形势的需要,因此,应当为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创新进行具体性的策略分析。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形势,总结出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创新方向,对文化内涵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学前教育;文化内涵;创新策略;全面发展

1学前教育文化内涵创新的重要性

1.1提升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前教育时期是儿童大脑功能完善的主要时期,对学前教育文化内涵进行策略性创新,能够对儿童大脑进行更加合理的开发,同时有效提升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儿童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学前教育文化的创新能够推进我国整体教育体系的进步,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保障。因此,应当加大对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创新改进力度,及时发现学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2增强儿童的沟通交流能力

儿童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的鼎盛期,学前教育时期的儿童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而对处于同一时期的小伙伴也存在一种探索的心态,因此,应当对此时期的儿童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儿童的沟通交流能力。创新学前教育的文化内涵,使儿童能够更好的懂得分享、爱与梦想,进而使儿童的优秀品德得以萌芽,增强儿童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学前教育文化内涵创新的指引,能够使学前教育更好的发挥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1.3丰富儿童的教育理念

对学前教育的文化内涵进行策略性创新,能够使儿童的学前教育多样化,开阔儿童的眼界,丰富儿童的教育理念。使儿童在学前教育时期能够更加快乐的成长,对儿童的情感诉求也更加重视,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更加全面的发展。真正的体现出教育事业中儿童的主体地位,使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将优质的文化内涵作为根基,让学前教育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进步。

2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具体创新策略

2.1加强学前教育的环境文化创新

儿童的学习状态与成长情况都与环境紧密相关,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儿童产生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应当加强学前教育的环境文化创新,为儿童营造更加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让儿童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2]。学前教育时期的儿童身体还处于发育期,对于儿童的学习地点以及活动地点应当进行定期的清洁,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与传染。例如,在幼儿园的墙壁上可以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图画故事,为各种花草起一些可爱易懂的名字,使儿童感觉到身边所处环境的温馨氛围,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爱”的定义。将善良的种子悄然的播种在儿童的心中,并加以细心的浇灌,结出优秀品格与涵养的丰硕果实。

2.2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文化创新

学前教育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学前教育的管理便成为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文化创新能够推动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儿童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学前教育的管理文化创新,能够使教师的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也可以解决幼儿园管理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按照我国教育部门的有关要求,将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保障儿童在受教育期间的主体地位,让儿童成为幼儿园的“真正主人”[3]。

2.3加强学前教育的学习文化创新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对于儿童的教育不容忽视。要加强学前教育的文化创新,为儿童带来正确全面的启蒙教育。在学前教育时期,应当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优秀的思想品德。对于幼儿园的儿童不应该过多的教授文化课方面的知识内容,而是注重儿童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表达能力。在为儿童讲解文化课内容的同时注意儿童的兴趣爱好,以儿童的兴趣为源泉,为儿童的成长做一个具体的规划,使其能够更好的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视。通过政府机关的有关政策,为教育体制改革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应当对学前教育的环境文化内涵、管理文化内涵以及学习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策略性创新,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使儿童能够更快乐、更自由的学习与成长。同时,也可以推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曹延雪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机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徐慧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桐城师专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6).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7

关键词:儿童;教育导向;动画

动画是陪伴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以其形象夸张、情节有趣、娱乐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儿童群体的喜爱。喜爱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若利用动画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寓教于乐,那么动画将产生极大的助力。

一、动画对儿童的影响

动画相比影视艺术更能形象表达和直抒人们的感情,其中不仅隐含了各种情感因素和投射、移情等心理效应,并且展现出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精美绝伦的画面、或个性或可爱或夸张的人物形象、轻快有趣的音乐、异域他国的环境背景、不同民族的人文历史,等等。这些无不深深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动画对儿童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和影响力,对儿童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更是举足轻重的。优质动画能在形式上刺激低龄幼儿视听感官,提高其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及行动能力;新奇的故事内容和情节能增长见识,增强兴趣,促进求知欲望,丰富其想象力;故事中人物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出的社会情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亦能够培养其兴趣爱好、树立其理想;隐含的文化的输出更是能够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儿童由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不仅如此,优质的动画还可以作为孩子养成正确行为习惯的奖励措施,这是很多家长采取的做法。适量、适度的奖励加上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习得更好的行为和习惯。选择优质动画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让儿童过早、过多地接触动画,否则容易致使儿童沉溺于其中而较少接触现实世界的人和事,这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优质动画有利于儿童成长,而劣质动画会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潜移默化教会孩子不良习惯、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现今的动画市场动画片数量繁多、质量良莠不齐,很多都不符合“绿色作品”的要求,也不符合儿童的需要。有的动画用成人思维和行为方式去展现动画故事,让孩子过早地接触成人世界。面对那些动画里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可能会让儿童形成错误的认知,甚至会去模仿这样的行为。不仅如此,一些含有恐怖、暴力、情色内容的动画更是在网络上泛滥,这急需有关部门加强网络法制管理,需要整个社会协同助力,净化网络。

二、发挥动画对儿童的教育导向作用的策略

(一)为儿童选择合适动画

1.选择正规出品方、制作方,质量有保证

如中国最优秀的动画制片厂之一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代表作有《葫芦兄弟》《宝莲灯》《阿凡提》《三毛流浪记》等,将木偶、剪纸、折纸融入到动画当中,曾获得了近200项国内外大奖,以动画“中国学派”享誉国际。国外著名动画制作公司有美国的华特•迪士尼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梦工厂电影制作公司,日本的吉卜力动画公司等。

2.选择由儿童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动画

作品如国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丑小鸭》《白雪公主》《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小王子》等;国内的《神笔马良》《宝葫芦的故事》《西游记》等。这些动画作品经过了岁月的沉淀,是不同地区流传下来的最典型的文化符号。

3.选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

如将中国水墨、皮影、剪纸等元素融为一体的动画《葫芦兄弟》《人参娃娃》、古代名著题材改编的《大闹天宫》、中国古文化题材的《秦时明月》,还有在动画中贯穿了大量的国学逻辑和国学道理的长篇系列动画《侠岚》。这些优秀动画对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很多青少年以及家长们的认可,这样的动画不失为好动画。

4.选择获奖动画作品以及著名动画

作家作品国内著名动画赛事及奖项有中国国际动漫节、金马奖最佳动画长/短片奖、中国动漫金龙奖等;国外著名动画赛事及奖项有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日本神户动画奖等。世界著名动画作家有中国的万氏兄弟、胡进庆、钱家骏、徐景达等;美国的蒂姆•伯顿、华特•迪士尼等;日本的宫崎骏、手冢治虫、新海诚、今敏等。

5.要选择符合儿童成长阶段的动画

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偏好,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儿童成长过程中神经系统的机能和视听知觉在不断增强,所以学龄前儿童喜欢的动画一般是色彩鲜艳画面亮丽,且配有欢快、有动感的音乐。上了小学后的儿童自主意识逐渐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促使儿童逐渐对动画有了自己的认知,产生不同的喜好。儿童对动画内容理解的加深和动画题材的拓宽,更是有利于儿童从动画中学习到更多的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此刻,动画便对儿童进行了最强有力、最深刻的教育。父母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便是儿童利用动画有效学习的关键所在。要提前了解和观看,避免动画中出现不适合孩子观看的部分。明确动画主题,根据孩子的教育需求进行选择。如《小虎还乡》是一部探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画;《武松打虎》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做脚本的动画;《小猪佩奇》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懂礼貌、讲文明的良好品行;《邋遢大王》则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如果孩子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就可以选择冒险喜剧风格的大型多集动画片《成龙历险记》,这是以影视巨星成龙为原型的真人改编动画;可以选择巧用远古恐龙和未来科技的素材来演绎科普知识,融科技知识于惊险神奇的故事中的《蓝猫淘气3000问》,这种带有科普性质和探险游戏类动画就特别能满足儿童的求知欲。

(二)为儿童提供合适的观赏环境

要注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不被外界打扰的观看环境,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光线要充足,因为在光线较暗的地方会引起视觉疲劳,眼睛干涩,长期下去会引起近视等视力问题。在工具的选择上,尽量让孩子使用大屏幕观看,电视要比电脑好,电脑要比手机好。还需要控制观看时间,如果是长篇动画,可以中间暂停一下,起身喝口水,做点拉伸动作、做做眼保健操或者向窗外远眺一会。要注意避免让孩子在睡前观看动画,因为精彩的动画情节会留存在孩子的脑海里,对睡眠产生影响。

(三)利用动画输入,进行能力输出

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孩子去理解动画片中的主题、内容和价值观,让孩子获得更美好、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教育。在观看之后可以让孩子试着回忆并复述故事情节和大概内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复述能力和逻辑思维;也可以鼓励孩子朗诵动画中的经典台词,尝试表演动画歌曲等,极大地丰富孩子的语言表现力;还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观后感,就一个角色、一件事、一句话跟孩子谈谈彼此的看法,了解孩子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谈论,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态度,提高孩子对事物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年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陪着孩子一起看优质的动画片,不仅可以促进亲子沟通,加强亲子关系,还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综上所述,动画是一种媒体艺术,是儿童的娱乐项目,它对儿童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一般认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动画应当是美好的,它应将世界上的美好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儿童保持纯真和善良。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重视和引导,选择合适的动画,让儿童在观赏动画的快乐中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参考文献:

[1]张靳,杨祥民.动画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导向研究[J].戏剧之家,2018(24).

儿童科技教育范文8

关键词:互助学习;隔代互动;用户需求;互动产品设计原则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隔代教育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中国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会承担起家庭中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尤其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隔代照看的比例更高。年轻的祖父母给予孙子女爱与养育,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帮助儿童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于此同时,第三代也能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积极体验与活力。在隔代教育中,隔代双方都能从祖孙互动这一社会交往中获得价值。但在现有的亲子互动产品设计中,很少有从隔代关系角度思考,尤其缺少关注老年人在隔代互动中体验的产品,从这祖孙互助的角度进行隔代互动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丰富隔代互动的体验,同时也提供了隔代产品设计的新思路。

一、互助学习理论与祖孙互助

互助学习理论最早来源于1998念英国的topping,K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一书,其中提到,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者匹配的伙伴积极主动的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美国学者FuchsD和FuchsL.S指出,同伴互助学习实质上是聚焦于教学中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学生间的社会活动,从而发挥其所具有的潜在的积极作用[1]。这种学习活动的理论是基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构建”理念而发展起来,儿童形成社会能力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和外界的互动,在身体发育的同时发展内在的心理功能,进而形成个人的文化[1]。互助学习可以跨越年龄界限,在更加广泛的社会角色范围内发生,包含祖孙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在发生着互助学习的行为。儿童是极为擅长模仿的群体,祖辈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资料。在儿童成长的早期,感知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重点学习和发展的部分。他们需要大量的参与式体验完成这个过程。祖辈通常会使用游戏及体验类产品,语言沟通类产品,益智玩具等帮助儿童进行学习。而老年人在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也会在和孙辈的互动中取得收获。李军歌等(2017)[2]提到,照看孙辈对祖父母有积极的影响。当祖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养育第三代时,照看孙辈能够帮助老年人提升认知功能,促进躯体健康并提升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祖父母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功能,他们帮助儿童学习新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教育方式,理念进行不断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隔代互助可以看成是互助学习的一种,且属于互助理论中的跨龄互助(cross-agetutoring)[3]。

二、隔代互动中祖孙特征和需求

在家庭中承担起抚养第三代责任的老年人大多为低龄老年人,他们大多注重养生,身体较为健康。有自己的社交文化圈,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且由于低龄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比较显著的提高,所以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对于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具有包容性和学习的动力。祖辈进行隔代教育,是一个父母角色再次卷入的过程,所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具有反思性,会基于原有的教育经验,积极尝试新的教养方式。但于此同时,老年人也存在身体状况限制,教育观念落后等不利于隔代抚养的状态。当抚养孙辈超出长辈的身心承受范围时,也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体现在老年人身上,如压力过大,身体状况下降等。老年人在隔代抚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调整隔代抚养的方式。本文中讨论的隔代互动中的儿童主要是学龄前儿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儿童主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儿童通过和外界的沟通和互动,感知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三种主要的能力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需要儿童接触丰富的信息源,多种感知觉的刺激会成为儿童大脑感知觉发展的原材料,扩大大脑储存的信息量;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考虑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儿童进行有效而充足的沟通;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则需要提供给儿童一定的思维任务,充分调动其思维,开发问题解决和创造的能力。但因为老年人喜静不喜动,很多老年人在带孙子的时候常常会要求孙辈进行一些静态的活动,这种养育方式其实对儿童的成长较为不利。且因为老年人教育观念,文化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创造的能力往往得不到充分开发。综合祖孙两代人的身体和认知特点,可总结出隔代互动中的共有需求,并基于这些需求来进行产品的开发:

(一)身体训练的需求

感知觉能力的培养,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儿童需要大量的户外活动来接受多种多样的信息源,为感知觉的发展提供原料。对于低龄老年人来说,适当的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孙辈共同参与规律而有目标的锻炼,包括体能训练和精细运动能力训练(如手指灵活度的训练)能够帮助儿童和老年人进行更好的身体发展。但老年人和儿童之间的运动需求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儿童往往充满活力,而老年人则更倾向于平缓一些的体能训练。

(二)认知训练的需求

学龄前儿童在2-6岁,认知能力开始发展,而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人们往往看重记忆能力的发展而非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优质的祖孙互动应该是有利于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在新的教育观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儿童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于老年人来说,老年阶段认知能力也开始退化,一定的益智训练能够帮助老年人缓解智能衰老。和孙辈一起进行认知相关的游戏和训练等,老年人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既发挥自己智慧积累的长处,又能够进行一定的健智锻炼。但老年人的健智方式和儿童的智能发展情况同样存在差异性,在产品设计时,需要权衡互动双方智力发展的差异,并根据其特点设计互动的方式和流程。

(三)情感培养的需求

祖孙关系具有天然的慈爱和接纳的特征,长辈在抚养下一代的过程,是和下一代建立紧密情感联系的过程。孙辈会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祖辈的支持和安全感。情感的表达和接受是互动双方共同的需求。

(四)社交性的需求

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除了和长辈接触,也需要投入到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主动融入社会环境是维持积极老龄化的要点之一。在祖孙互动中,常常会出现社交化的场景,例如社区里的集体互动,早教中心的集体互动等。集体的社交性活动,对于祖孙两代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代互动产品案例研究及特征分析

目前在亲子互动产品市场,大部分的关注点还是在儿童的用户体验上。虽然隔代教育是普遍现象,但能充分激发老年人教育潜能的产品相对较少。由于本文主要是以互助学习的角度来思考产品设计产生的效果,所以会考虑能够平衡互动双方需求的产品设计,基于此观点,本文总结了现有的设计案例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一)协作化

祖孙两代在认知和体能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而基于目标的协作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参与者的潜能。利用产品来搭建祖孙协作的中介,充分考虑祖孙两代人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促进祖孙的有效协作与沟通。很多亲子操作类的游戏产品,如亲子美工系列,亲子智力拼搭系列产品,亲子协同运动等产品,通过祖孙协同完成操作任务,既让祖孙两代人在合作中充满参与感,又让其优势互补。图1为由江南大学马慧珊设计的隔代健身海盗船D•ShipD,就是一款能够满足祖孙两代人需求的公共健身装置,老人通过拉动杆子使船体上下摆动,如划船器一般训练上半身。而儿童则随着船体的晃动来娱乐玩耍,在运动的过程中,配合祖辈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款产品充分考虑了祖孙身体能力的差异性,通过协同玩耍的方式,整合了老人的健身需求和儿童的娱乐需求,增强了老人和小孩的互动。

(二)游戏化

早期教育讲求寓教于乐,祖辈在和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游戏是常见的手段。通过产品来搭建祖孙游戏的桥梁,既能够很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刺激儿童多感官的发展,也能增加祖辈的参与感,收获积极的体验。图2中宜家推出的拉特奥讲故事系列儿童玩具,拉特奥宜家玩具,通过丰富的角色设计鼓励家庭中不同年龄的成员带上道具,加入到游戏中来。用户在游戏的背景之下,不仅能够体验原本游戏中的故事情节,还能创造自己的故事。在体验游戏的同时,家庭成员也建立了更强的感情连接。

(三)益智化

智力训练是儿童早期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市面上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是针对儿童智力开发来设计的,与此同时,很多老年人为了健智,同样会使用一些益智玩具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且由于国内老年玩具市场的空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的玩具。但由于老年智能和儿童智能的巨大差异性,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进行求同存异的统筹性设计,既符合隔代的认知特点,又能够让互动的双方在智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收获。图3的《五分钟手指操》是一款手指运动指南。手指锻炼属于身体智能的一种发展。该书提供了一种基于不同目的的手指锻炼计划,虽然不是可以互动的产品,其提供的指南却可以涵盖两代人的需求,促成互动行为。老年人可以活动手指保护身体健康,也可以通过手指和幼儿进行一些互动,例如教幼儿五指歌,用手指舞讲拔萝卜的故事等。这种互动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均有益智的效果,且由于互助互学的强化作用,对于互动双方的训练效果也被加强了。

(四)情感化

情感交流是祖孙互动中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隐性的需求。在传统的育儿方法中,老年人往往只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忽视精神方面的建设。虽然在祖孙互动中情感的交换十分的频繁,但祖辈对于情感连接的建立却缺少很好的观念与方法,祖孙互动中,情感具有单向流动的倾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祖孙关系,情感化的祖孙互动产品设计逐渐成为重要的领域。图4的《祖孙互动卡片套装》卡片套装,就是基于祖孙关系设计的一套沟通卡片,在不同的卡片上有不同的内容卡片内容,如图5。祖孙两代通过卡片完成任务并记录,最后留下一套有着使用和成长痕迹的卡片。最后这套充满回忆的卡片,也成为了老人和小朋友深深的感情连接。

四、互助学习视角下隔代互动产品开发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隔代互动产品设计时,儿童和老年人的用户体验都是设计的重点。老年人和儿童在智力水平,心理认知能力,运动协调能力,身体特性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设计应平衡双方身体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各自从体能训练,到认知训练,再到情感发展的多重需求,进行统筹性的设计。立足于前文的阐述与分析,本文总结了一下六点隔代互动产品设计原则:

(一)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产品材料

对于儿童来说,早期和外界接触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而老年人擅长利用生活中丰富的原材料来升级创造。在产品设计中引入多种材料,既可以刺激儿童认知的发展,又能够给老年人更大的操作空间,拓展互动的可能性。

(二)关注儿童认知特点的同时考虑老年人的审美需求

我们在进行隔代互动产品设计的时候,往往都会先考虑到儿童的需求,很容易就忽视了老年人的审美需求。儿童的产品往往有具有很强的特征例如色彩鲜艳,卡通化等。在进行隔代互动产品设计时,同样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审美喜好,认知特点。避免因为过渡关注儿童需求而使老年人产生心理落差。综合权衡不同使用者的偏好来进行设计。

(三)基于隔代特点,设计创新的引导

创新是隔代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老年人在和孙辈进行创新互动时,既是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两代人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需要综合考虑两代人创新力的特点,融合二者创新优势,通过产品来引导和促进创新。

(四)加入科技的元素以丰富互动的内容

将科技因素考虑进互动产品设计,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多可能性,也是人们对于产品交互性的需要。科技元素的加入,可以将互动的场景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实体拓展到虚拟。老年人对科技产品普遍缺乏信心,儿童的加入,可以帮助老年人克服技术恐惧,并在互动的过程中,祖孙两代人都能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五)充分利用老人的知识储备,做儿童化的转换

老年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这些经验和学识,都是能够传递给下一代很好的财富。但儿童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只能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所理解,例如通过绘本,情景故事,游戏等。将老一辈人的知识储备做儿童化的转化,不仅有助于老年人调动自己原本的知识体系,激发创新,更能以更积极的状态辅导孙辈学习,获得知识传递的价值感。

(六)互动成果的实体化转化

对互动的成果做具体的产出,既是对互动效果的一个呈现,又强化了祖孙的情感体验。在祖孙互动过程中,老年人对于孙辈的积极反馈十分的敏感,这些积极的反馈能够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慰藉,有利于祖孙两代人建立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结。将互动成果具体化,既能给孙辈带来成就感,也能激发祖辈的创造力。

五、结语

基于祖孙互助学习的视角提出相关产品设计策略,是代机协同产品设计的新方向。文章以低龄老人和学龄前儿童的隔代互动为研究窗口,探讨了隔代互动作为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老年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总结了基于祖孙互动双方需求的产品设计特点,力图从中找到能兼顾两代人共同需求的设计原则。这种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隔代教育价值,从互助共进的角度拓展隔代教育效果的方式,体现了老年人在社会及家庭中的重要价值。通过产品设计,老年人可以更好地在祖孙互动的过程中输出价值,收获成就感,孙辈也可以更好地成长,与祖辈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金二红.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践与理论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2:13-14

[2]李军歌,戴付敏,陈瑞云,张娜,王丽君.隔代照看孙辈对祖父母身心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03):76-79.

[3]王书瑶.网络环境下祖孙互助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活动设计与实践[D].江南大学,2016:21-24

[4]杨宜欣,沈杰.基于创造力开发的新老年健智产品及服务设计探究[J].设计,2018(05):47-49.

[5]张晶晶,沈杰.设计介入开发老年人创造力探究[J].设计,2017(09):58-59.

[6]崔继红.城市优质隔代抚养方式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