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治教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法治教育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已经初见成效,小学思想品德课发挥了其教育警示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品德教师不够专业、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跟不上时代等。所以我们应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突破现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法治教育的限制,发挥出二者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法治教育时,现有的思想品德教师缺乏专业能力,教师无法运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对法律知识产生了解,教师不能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无法把知识和身边的小事结合起来,学生就无法理解什么是法治,怎样才能做到法治,如教师在进行法治教学时,在讲解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时,并不能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不出法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解答法律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决,心中自然对课堂不感兴趣。教师和学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无论双方哪一方出现了问题,思想品德课堂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针对目前的思想品德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其法治知识的储备不够,教师只能对课本上的法律知识进行解读,而不能回答学生对于一些生活法律问题的疑问,如学生对于一些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疑问,哪些动物属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猎杀野生动物可能会受到什么处罚等,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清楚的讲解。
(二)教学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
现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教育模式比较落后,教师讲解法律知识的时间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和表现自己的平台,教师也未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简单的讲课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意义。现有的思想品德课堂其教学方式脱离了时代,不能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相连接。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讲解知识,缺乏趣味性。而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还可以利用一些新媒体的手段,如通过视频教学或者是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把科技和思想品德课堂相结合,以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
(三)思想品德课堂中法治教学资源的匮乏
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知法用法的能力。目前,许多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只是照着课本简单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没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从而也就不能发挥出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教育的作用。由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空间受限,思想品德课堂与校园生活和社会发展不能进行有机结合,也不能发挥思想品德课堂的作用,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应扩展思想品德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积极发挥法治教育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养成法律意识。
(四)思想品德课堂中法治教学内容的缺失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上,法治教学内容较为欠缺或者是比较单一,教师只能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将法律条文的内容教给学生。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有限,所以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佳。思想品德教育课不是对于学生进行传统的法治知识的教育和灌输,所以老师们就要在教学中摒弃灌输的方式和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行为习惯,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认知不只是单纯地停留在他们的思维和观念上。法治教育的基础内容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不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实际状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违法犯罪活动内容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对违法犯罪活动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减少了学生违法犯罪活动的频繁发生。在法治教育的教学中,每一个具体的章节都应突出其重点,然而章节之间的内容要有相关性,从而提高内容的有效性,促进法治知识的传递,从而有效培养学的法治素养。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从思想品德课堂中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是一名教师负责好几个班级,存在着任务过重的情况,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所以完善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队伍,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能力,引进专业的思想品德教师极为重要。减少思想品德教师的带班数量,从而保证思想品德教师的带班质量,并且让思想品德教师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己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把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活力和趣味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知识进行讲解,还要以身作则,提高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兴趣。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解,教师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法律条文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必备的法律条文进行生动的讲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对其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的法律素养来提高小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要通过不断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教师在上课时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法律产生兴趣。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讲到孝敬父母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展示不孝敬父母,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触犯了什么法律,让同学们明白要孝敬父母。然而,目前我国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年纪都稍微偏大,其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远远不如年轻教师。所以急需让思想品德课教师学习互联网技术,让其可以制作出精美的 PPT或者是有趣的视频与音频,创新思想品德课的形式,改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借此来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注意力,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思想品德教师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要保证思想品德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搭建教学资源的平台,让教师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获取教学资源,从而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法治教学中得到快速的发展。教师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运用好线上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线上听名师的讲座或者是与思想品德专家进行互动,让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让学生观看名师视频外,还应通过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服务意识,结合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自己可以拍摄道德与法治相关视频,再结合课程讲解内容,把课程内容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把枯燥的课堂知识转化为学习熟悉的社会热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本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四)完善思想品德教学中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我们要把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从原来以讲解法律条文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让他们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规章制度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自己对于法律的敬畏心,这样他们才能够对于法律产生更多的尊重感和敬畏心。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法治教育与道德课程有机融合到一起,让其道德品质培养成为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能力的支持,将其法律意识融入学生理想实践当中,发挥其法治概念与道德意识的作用。教师应该注意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中关于法治教育内容与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要准确把握好这些关联,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作用,根据当下学生的特点和其认知能力,进行相关的法治教学,要注重知识之间的适配性,不可将法治教学变成法学教学,合理有序安排法治教学内容。
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方法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渗透法治教育要通过创设相关的法律情境,让学生身处法治的大环境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教学手段和方式,创设出一种教学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重视起来,能够发挥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创设出的法治情境,自主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教材中出现的内容,活跃课堂的氛围,利用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师在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模拟现实中的十字路口的情况让学生懂得如何过马路,通过模拟公交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懂得坐公交车应该遵守规矩,不得大声喧哗,要给老人让座等。从而让学生可以利用法律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并且可以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治意识。
四、结语
摘要:随着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全面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措施。希望能够加强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教学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必要的,作为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全面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更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践课堂中加强法治意识,全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水平。
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大部分未接受相关教育的青少年法治意识相对淡薄。放眼当下,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一现象说明,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必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学生尽早明确行为准则与界限,知法、懂法、用法,以法律作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应当对其进行法治教育,使其形成法治思维,从而能够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利用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当使教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与自身的实际经历相联系,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可或缺,它能够帮助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维护权益,而且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的长久稳定。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使接受教育的初中学生能够懂得道德的要求、法治的规范,从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道德认知是遵纪守法的第一步,初中学生应当从对自身进行道德规范入手,不断增强道德与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道德准绳,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当以学生为本,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鼓励学生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情境创设
1.明确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为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能否实现其应有效果的第一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体也由教师转为学生,因此,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作为该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且设计适合此类学生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在备课阶段明确该小节的教学内容,即“辨析自由与规则的关联”,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平衡规则与自由,遵守法律法规,以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的“自由”。教师可以借助新型教学技术,如多媒体、幻灯片等进行教学,使课堂绘声绘色。2.创设适宜的法治教学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创设适合中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教学情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苦口婆心地讲授,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样的课堂难以保证效率,也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最终使得学生的成绩及课堂效果均不如人意。因此,教师应当创设有效的法治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感悟。
(二)利用案例引导,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
为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借助法治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初中学生对法治案例的兴趣高于单调地阅读课本,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树立法律意识、进行实际应用。例如,在讲授《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利用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提问《未成年保护法》中的条目,“对于已经迈入初中校园的大家,是否仍然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具体的保护例子有哪些,可以举例说明”等。这些提问有助于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并了解关于本课内容的基本概念。随后,教师再借助案例对课堂内容进行引入:小红是某小区的一名中学生,她成绩不理想,为此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父亲经常使用暴力手段对待小红,导致其身上多处受伤。终于,居委会大妈发现了小红长期遭受的不良对待。在此情境中,小红是否能够寻求居委会大妈的帮助?小红的父亲以学习成绩不佳为理由,对亲生孩子进行打骂,是否已经触犯了法律?由于小红是未成年人,她应当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保护。在该案例中,小红的父亲已经触犯了该项法律,小红应当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诸如此类的案例,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系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去粗取精,并对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有效的完善。这是因为既往的教学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导致学生不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当明确,该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拓展,提升课堂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学生能够减轻学业负担,轻松掌握课堂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及时与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交流,使道德与法治内容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入,进而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讲授《宪法》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拓展。例如,借助幻灯片播放与宪法立法、宪法条目等相关的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掌握课堂知识。实践证明,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对于课程考核,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有所创新。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容易使学生仅仅注重考试分数,而不重视对知识的积累与内化。因此,教师应当实现多种考核方式并举、综合判定学生最终成绩。纳入考核的标准应当涵盖笔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际应用等方面。例如,课堂表现中应当包括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则该学生能够在此项目中获得高分;反之,如果学生懒于讨论、仅以完成作业为目的,则应当扣除相应分数。此外,教师还应当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逐渐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端正学习态度。
(四)开展校园活动,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初中学生的心态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其养成宽容、友善、和睦的良好品质。为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借助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及时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在讲授完某一章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该章节的内容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开展辩论赛、制作黑板报或剪贴报、开展书画活动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内化,从而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除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还可以建立针对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可以在授课结束后带领学生深入基地,进一步了解法律法规和道德标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实际意义。例如,在学习《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讲授完课本内容后,带领学生去了解镇政府、村委会等地方进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及基层管理等的基本流程,进而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校园规则、村民条约、法律条款中寻找相似之处,并发掘其内在联系。
(五)开展多元化教学,全面培养法治意识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学模式对学习成果的影响十分明显。为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倾听音频、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教学大纲及内容有所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课本中有大量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如果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难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并且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维护公平正义》一课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本节中“人类社会需要公平与正义,而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最强有力的保障”的教学主旨。教师可以首先播放“黑猫警长”的动画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视频中,小猪违反了交通法规需要接受罚款,但他却打电话向朋友求情。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学习兴趣势必高涨。教师可以随即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所谓“求情”是逾越法律的行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应当杜绝这一行为的发生,因其会导致人们产生错误的观念,不再遵守法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和平稳定。黑猫警长应当拒绝小猪朋友的求情,并且连带其朋友进行严查,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由此可以使初中学生顺利掌握课堂知识,并使其法治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
(六)拓展课外资源,开阔学生法治眼界
通过全面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能开阔学生的法治视野,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基于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外资源,全面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1.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和时政热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使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应当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以及时政热点,并将这些新闻与课堂所讲知识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获得启迪,进而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对社会及国家的责任心。2.借助网络获取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初中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互联网,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便捷,获取更多关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索微信公众号,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在线”“青少年道德与法治教育论坛”等,关注并从中获取教学音、视频资源,在观看视频、阅读真实案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线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如此,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实践分析,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全面总结了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法治意识的途径。希望能够加强教学实践水平,进一步为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提供有效助力。
作者:朱恩 单位:昆山开发区晨曦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篇2
新课程改革理念极大地强化了教师的拓展意识与创新观念,教师开始深度考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设计优化、活动有趣、快乐有效的可行性方法,努力为初中生建构一个高水平、高体验、高价值的主体实践平台。为此,教师着意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亲切化活动氛围以及实践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初中生的能动性,以此夯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基础,使构建品质化、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必然。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均取材于现实生活素材,利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案例去承载主题思想教育任务,在初中生的文本识读、独立思考、语言交流以及思想沟通中悦纳心智启迪、思想教育与品德教化。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具有非常突出的逆向思维逻辑,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还原于生活情境之中,以此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借助生活情境有效丰满教育信息,摒弃传统、落后的简单说教活动,打造高品质的生活化育人环境。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对初中生进行思维点拨、信息处理、知识萃取、思想教育以及品德培养,因而都是针对生命主观意识的微雕工程,具有较高的活动难度,需要良好的教学情境刺激生命活力,以此夯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能力基础。然而,生活化教学情境恰好能够给予初中生良好的感官刺激与情感体验,不仅能够牢牢地吸引初中生的认知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初中生的猎奇心理与探究潜能,在快乐交互中积极整合信息,实现初中生的互助交流与高效认知。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主题化与情境化非常必要,能够借助良好的感官刺激、思维诱导以及信息感召推动初中生成为课堂活动的认知主体。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趣味性与亲切性能够帮助初中生有效克服情绪化行为,长时间地专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持续不断的主体支持与能动保障。可见,生活化教学情境具有良好的人文性、体验性与诱导性,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方法创新与提质增效。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拓展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力拓展,以生活化教学情境为活动支架实现初中生对探究信息的直接感知、主观处理与筛选积累,立足生活教育理念推动初中生的主体实践、信息交互与互助成长。因此,生活教育理念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设计性与品质性,拓展出高端化的教学空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活动上体现了大胆拓展,摒弃教师传统的说教活动,推动初中生成为认知主体,实现初中生的动眼识读、动脑思考、动嘴交流,以此诠释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可见,生活教育理念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交互性,为初中生成为认知主体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机会。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上实现了有效拓展,不仅拥有生活化教学情境,也拥有主体化实践过程,更能够给予初中生良好的探究体验与兴趣激发,提升初中生的认知效率。所以,生活化教育理念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性与体验性,构建了高效的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理念上做到了务实拓展,积极挖掘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刺激性与诱导性,借助强烈的感官刺激与氛围感染推动初中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多维交互与整合积累。这样,生活教育理念就会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高端定位、理念创新、提质增效,打造优质的育人环境。
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为初中生提供生活化、体验化、能动化的主体实践平台,以情境刺激诱导初中生进入积极心理之中,为初中生的课程认知提供强大的支持。初中生还能够在积极感知、主体思考、互助交流中直接处理课程信息,抓住一个实训认知、全程参与、互助探究的主体成长机会。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为初中生架构情境化、主体化、交互化以及高效化的认知环境,推动初中生的能动探究、快乐成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为教师科学创建课程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督促教师尊重与开发初中生的认知潜能与群体合力,实现初中生的独立探究与互助发展,帮助初中生课程探究中体验认知的快乐。可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帮助教师自觉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设计性与定制性,推动初中生的主体实践与结伴成长。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加速科学育人观的有效落实,帮助教师积累高价值的教学经验。
五、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性
生活化教育理念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凸显实践、能动探究以及结伴成长的设计思想,值得教师立足教学实践去深度验证与逐步完善。
(一)架构生活化教学准备,优化主体认知条件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生活教育理念精心准备教学材料,如教学课件、案例选择、视频截取、图片处理等,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物质准备。这样,教师就能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初中生的信息获取、知识萃取以及能力磨炼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物质环境,为初中生提供高价值、高收益的认知环境。因此,教师可以立足教材为初中生精心准备充足的教学材料,借助高品质的物质基础优化初中生的认知条件。如在“追寻高雅生活”的生活化教学中,“高雅生活”意味着健康、快乐、和谐、科学的优质生活,因而教师应立足上述主题思想为初中生准备一些生活实物,帮助初中生初步感知“高雅生活”的物质环境。以体育锻炼为例,教师准备一个“每天快乐运动一小时”的生活视频,为初中生展示常见的大众健身活动,如打篮球,每天下午篮球爱好者不约而同地来到篮球场进行体育锻炼、技术切磋、社会交往、信息交流以及娱乐活动,能够在定期、持续、优质的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锻炼的快乐、人际交往的乐趣以及身强体壮的愉悦。另外,教师还要展示“高雅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假期爬山,将旅游、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实现多元化整合;再如,在读书与看电影中实现娱乐活动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探望孤寡老人,在助人为乐中进行体力劳动。所以,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素材能够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探究助力,加速初中生对课程内容主动处理,悦纳教化。
(二)架构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主体认知状态
教师要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初中生架构良好的活动情境,为初中生提供虚拟化、生活化、实践化的主体认知空间,为初中生提供高品质的认知环境支持以及趣味信息诱导。这样,初中生就会获得良好的感官信息刺激,形成良好的应激反应,提升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有助于初中生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入优良的活力支持。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情境给予初中生良好的感官信息刺激以及新奇元素吸引,优化主体认知状态。如在“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初中生理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诱惑,透彻把握各种不良诱惑的种类、内容与危害,初步具备拒绝不良诱惑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一个个的分类视频信息为初中生展示不良诱惑的具体危害,借助触目惊心的视频信息警醒初中生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以毒品诱惑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信息展示深受毒品迫害的青少年的情况,提醒初中生切勿在好奇心理下进行无知尝试,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与健康。这样,教师在真实化、刺激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与警示教育,帮助初中生对毒品以及其他不良诱惑说“不”。
(三)架构生活化教学资源,优化主体认知内容
为了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与情境化,教师还要为初中生提供生活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活动中营造出浓浓的信息氛围,助虚拟化的生活情境优化初中生的探究内容。生活化教学资源就会为初中生创设出生活气息浓郁的良好认知内容,以丰满化、趣味化以及亲切化的探究素材为初中生提供高强度的信息刺激。因此,生活化教学资源能够为初中生提供高品质的探究素材,提升初中生的探究层次与思维高度,优化主体认知内容。如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为初中生提供一个砥砺前行、拼搏进取、不畏艰险的自信英雄,利用现实版的自信英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可信性以及实效性。如教师可以为初中生提供超龄服役的“亚洲飞人”———苏炳添的一些个人信息,以苏炳添的故事素材为初中生树立一个充满自信、笑对未来、不畏风雨的真英雄。这样,初中生就会在纪录片《苏炳添———为生命而奔跑》中看到苏炳添的骄人成绩:全国田径锦标赛冠军、伦敦奥运会上进入百米半决赛、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伯明翰站男子60米决赛冠军等殊荣。而且,苏炳添的一些成绩是在个人超龄服役期间获得,使初中生看到一个乐观自信、努力拼搏、锐意前行、不惧挑战的自信楷模,为初中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素材。
(四)架构生活化教学活动,优化主体认知体验
教师还要推动初中生去切身感悟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刺激性、影响力以及实效化,利用生活化教学活动推动初中生主动感知教学情境中隐含的课程信息与教学内容。这样,初中生不仅能够探究到生活化素材中的知识信息与思想教化,还能够获得良好的活动体验,推动其进入情绪激昂以及心理愉悦之中,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主体准备。因此,教师应借助生活化教学活动帮助初中生获得快乐的活动体验,激发出强大的主体能动作用。如在“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首先为初中生提供一段生活视频信息,在视频中一位青少年好逸恶劳、胸无大志、贪图享受、生活懒散,甚至连个人生活都不能完全自理,天天沉迷于玩手机、打游戏。然后,教师组织初中生讨论视频中主人公的能力水平、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精神境界、修养情操等,集体批判主人公的无所作为、寄生生活。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初中生共同讨论“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意义”,以此鼓励初中生积极作为,成为一个自立、自理、自强的人。所以,生活化的反面视频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集体批判、自我反省、自律成长的探究活动,并给予初中生强烈的交互体验与深刻的认知印记。
(五)架构生活化教学过程,优化主体认知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好教学情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整合出体系化、优质化的主体认知环境,助力初中生的信息收集、知识提取、能力淬炼以及素质发展。这样,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就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优良的趣味刺激、新奇诱导、能动催发以及互助成长,借助良好的探究体验激发初中生的探究兴趣与求知热情。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设计化、体系化、情境化的趣味认知环境,优化认知效果。如在“严也是一种爱”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初中生提供一段真实的生活视频,在视频中异常生气的家长将正在沉醉于电子游戏的青少年的智能手机当场摔碎了。然后,教师引导初中生一起探究生活素材中的是是非非,如青少年玩手机上瘾自然是错误行为,而家长在青少年玩手机上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阻止,也存在一定的失职行为,问题处理过程简单粗暴,不利于问题解决。所以,师生之间在集体剖析、沟通思辨中客观评价、理性思维,自然能对初中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综上所述,教师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承载者与实施者,因而,教师应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行动指南,积极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情境化以及诱导化,以此焕发初中生的生命活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能力与交流能力,大力夯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基础。所以,教师应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自觉践行生活化教育理念,并积极架构生活化教学准备优化主体认知条件、架构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主体认知状态、架构生活化教学资源优化主体认知内容、架构生活化教学活动优化主体认知体验、架构生活化教学过程优化主体认知效果,为初中生的主体实践、信息处理、互助交流与整合发展创建优质的成长环境。
作者:张多生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篇3
初中《道德与法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情国策、法治、生命等主题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评价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不再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由以考查知识为主转变为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也顺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培养“会做题的学生”转变为培养“会解决问题的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积极融入新课改潮流,切实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担当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使命。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根源问题,如把能力知识化,以为记住了某些知识点就等于有了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中心论,以为知识仅是靠教师传授而被学生接受的,以为教师什么都可以教,甚至以为创造性也可以教;惯于从“教”的角度看待“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看待“教”。教法吞没学法,其经典表达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二)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必然是落后的、陈旧的。如“填鸭式”教学:现在很多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讲,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滔滔不绝,板书满满当当,学生忙于笔记。这种课堂形式下,教师完成了传道授业也就是“教”的任务,学生完成的“学”的任务就是在书本上画重点句、圈关键词,背知识点。再如原始式教学:一些教师上道德与法治课仍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课堂,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毫无新意。学生厌倦,课堂沉闷,效率低下。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空间和机会,缺少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的主体性失去了立足之地,能力的提高、道德的感悟都不可能实现。
(三)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陈旧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1.被动学习。在课堂上学生等着教师“满堂灌”,等教师说“听什么、写什么、背什么,答案是什么”,等教师布置作业,然后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去读写记背,学生循规蹈矩,不愿意也不会去“找事儿”。2.没有课堂生成。课堂生成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在探究中升华思维,在展示中形成精彩。如果整个课堂在教师的100%预设之下顺利完成,没有一点“问题”或小的插曲,那只能说明学生仅仅是学习的机器,缺少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思维能动性和主动性,也就是没有主动参与课堂。
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与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向导,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的前提。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下教育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为本,以学论教”。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思想认知、品德修养、法治观念和家国情怀……等主题只有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才能生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潜能是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教育教学最本质的功能。教师在课堂上无需面面俱到,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舞台,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质疑释疑,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是自主学习的主导。自主并非自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自主学习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切实而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知行统一,而不是塑造学生。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开展教与学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课堂实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尝试探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的创设要有生活性,从学生鲜活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情境创设要有典型性且有正面的价值引导的功能。情境问题的设计应当贴近学生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讲“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一情境中的“二舅”有可能就是学生的父母、邻居、亲戚或认识的某个人的真实写照,学生觉得亲切、真实。设计问题1:看了二舅的故事,你如何理解“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设计问题2:看了二舅的故事,你对“生命的意义”有哪些新的认识?故事虽然熟悉,但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可能没有认真思考过。通过两个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如何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精彩;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饱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感悟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关键词:法制教育;全面育人;法治思维;法治素养
一、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背景
当前,我国全面依法治国道路正逐步铺开,执法懂法理念渗透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完善的法治社会背景下,高校法制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大政方针、法治理念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实际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教学发展的质量,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育人理念的创新。2016年《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再次指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应科学规划法制教育工作,实现学以致用,切实增强法制教育工作成效。可见,国家一直把育人工作放在高校教育工作的首位,非常重视法制教育与法制宣传工作,希望高校能够在育人的过程中,促进法制教育工作落地生根,全面深化,开花结果。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高校要积极推进法制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规划与发展,健全全面育人机制,把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执行,逐步完善大学生的法治理念,提升个人法治素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实施依法治校思维,以此为契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快速发展,构建高校成熟的法制教育环境,切实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法制教育是通过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法治思维理念的引导式教育,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懂得法治国家和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性,具备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促进法治行为的养成。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资源和手段实施,法制教育的本质就是利用现有的一切教育资源和手段,使学生掌握法治脉络,了解法律在国家体系中的设置,理解国家的立法理念、司法制度、执法行为等法治基础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遵法守法的理念,这也是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高校依托现有的人文环境,以法治素养的养成为基础,探索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改革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方法,借鉴国外法制教育工作模式,完善自身教育工作的不足,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提升全面育人效果具有深远意义。
三、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从事法制教育工作的教师虽具备较高的学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普遍缺乏法律素养,绝大多数高校的法制教育课程从属于公共课教研室,导致教师法律知识储备不充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数教师自学法律知识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法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由于时间短加之本身没有系统接受过法律教育,理解上难免不够深入,使得在涉及法律相关内容讲解时,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内容讲述含糊不清。这种法制教育教学模式造成一些教学内容呈现走马观花的形式,学生对法制体系的理解一头雾水,无法深入理解法制教育的知识点。有的高校师资力量缺乏,一名教师要承担多个教学班级的教学任务,每周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备课时间少,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手段应用不理想,缺乏积极的思考能力,不善于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有的高校甚至不重视集中备课环节,对于课前教学计划和相关准备要求甚少,不重视专业课教师的对外交流和培训,使得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无法改进。
(二)法制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以讲授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主,重点分析法治的逻辑关系,启发学生理解学习内容。高校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实施主体,主导课堂活动,教学分为课前准备、课堂讲解、课中互动、课后温习、期末考试等阶段,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自主学习的环境,当课堂互动缺乏时,课堂教学演变成“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学生完全脱离自主思考模式,教学模式弊端凸显,课堂教学缺乏新意。2016年,《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致力于重塑本科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依托教学硬件条件,建设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四、法制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完善法制教育网络在线课程
高校法制教育目标是希望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该目标,高校教师要考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等载体开展教育活动。目前,大学生都有一到两部手机,每天使用手机至少2个小时。[1]学校建立网络在线课堂,使得在线教学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学习,这种方式顺应了学生的需求,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可以实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高校要加强法制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MOOC和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线课程。在建设课程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把所要学习的内容拆分为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并设置学生参与互动和回答问题的环节。在教学视频中设定启发式的任务点,启发学生参与知识点的提问回答环节,激励学生对视频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教学班级,以4至8人为一组分成多个学习小组,通过学习视频中的知识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在线讨论和在线交流,教师预先设计问题并制定评价标准,在网络课程中设置学生参与学习以及在线讨论的权重分数,方便检验小组学习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小组学习中要加入实际案例对所学内容进行补充,通过视频、音频和文本形式在线发放给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及时在线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实现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每次学习后都要鼓励学生参与课程章节中的课后测验,这样的测验能够第一时间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测验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答题数量在10个左右,便于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迅速完成。
(二)开展法制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前教学环节中要进行法制教育教学前的准备。课前利用网络通知,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中预先学习教师转发的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可以涵盖最新的法律案例、时政要闻、国家法治建设大事等,同时告知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检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设计课堂互动教学环节,检验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评述案例,然后由教师引导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通过案例形成对法制教育内容的理解。[2]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和协调者,职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总结知识点并讲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中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并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课堂分数,计入平时成绩中。再次,课后教学环节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课后测验题库,督促学生课后进入平台,随即抽取预先布置的课后测验,每人的测验题目都不相同,可以设计为填空题、简答题等,学生在线完成测验,形成测评分数,学期末进行综合排名,形成测评总分计入平时成绩。同时,平台也设置讨论和答疑区,学生有任何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建议和问题,可以在线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教师通过平台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总之,法制教育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枯燥的法制教育课堂变得灵活生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柴若冰,张楠楠,杨念.新媒体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1):113-116.
[2]芦斌.高校法律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197-201.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关键词:新时代;法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涌现,极大激发了社会活力与创造力,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创新创业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职业选择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的今天,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涉及到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融资、合同订立、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等多种多样的法律事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创新创业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各类法律问题,帮助刚刚踏入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学会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预防、避免、以及有效应对法律风险,为大学生顺利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法治要求
党的四中全会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全社会各项事业都应当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2018年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和教育工作各环节中。法治既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背景,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与实践任务。高校应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法治性。从教育理念的定位到教育机制的设计,都应当将法治的精神与要求贯穿始终。一要着力推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政策法规的落细落实。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等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先后颁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各级各部门号召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覆盖面广且数量多,给予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开业、场地、筹资、税收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支持。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权益的实现并不乐观。一方面,高校呼吁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并未对政策法规展开精准解读与限定,常常只是对上级文件简单重复的转达,执行中就更难取得明显的效果。不在执行中具体细化创新创业权益,就弱化了其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力度,不但有损于大学生的权利,而且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与拓展。高校应当顺应时展要求积极作为,在政策解读、平台支持、机制健全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便利,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落细落实为便于执行的规章制度,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这也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法治性的基础。二要着力推动法治素养作为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模式,表现为以法的精神为价值导向,依照法的理念、法的原则和标准来判断和思考问题,并以之指导自己行为。大学生是实现优秀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法治体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校必须主动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法治知识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并将其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1]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肩负着培育大学生依法行事能力的使命。依法行事表现为按照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办事,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障创新创业取得成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养成依法行事的习惯,学习生活守法,应对问题用法,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个人利益。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属于意识范畴,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所以法治素养对法治实践具有指引作用。因此,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主体的确认到市场交易完成全程,以及竞争规则的制定与遵守或者经营纠纷的规避或解决,无一不在法治框架中受其规制和引导。当今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法治已然成为市场准入、经营以及竞争最重要的基准线。大学生创新创业要自觉遵守公平原则和交易规则,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与契约精神参与生产经营活动。才能保证新创企业的高效运转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教授大学生企业组织与运营的法治知识,塑造他们的规则意识与法治能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在新时代更具关键性与迫切性。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法治教育现状
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破解大学生群体“就业难”的积极发展模式,高校也愈来愈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然而,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体系并不成熟。多数高校仍需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于全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规划之中。第一,创新创业教育中法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一方面,课时安排偏少。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整体上具有课时偏少的特点。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诸如“创业基础”“就业指导”之类专门指导创新创业的课程,但是通常是在毕业班,并且多个班级合班以讲座形式授课,其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而对法治观念的培养相对不够;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甚至只是存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的一个部分,指导创新创业的法治内容能分到的学时就更少了。虽然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标准不相同,但是大多数高校针对创新创业课程考核简单,学分设置也不高。这样的安排既难以为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教学,也易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偏差,在学习中持有敷衍的态度。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法治教育不受重视。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怎样进行商业模式的运行,包括筹资融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教师通常没有将创新创业活动中法治问题作为要点和难点,学生对创新创业中法治问题的关注度也不高;而且,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很大程度上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感觉枯燥教条,比如机械地教授法律条文,一味强调法律的禁止性条款,使得学生对法治产生畏惧感,无法真正将法治思想入脑入心。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配给不足。目前,受限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很难为创新创业课程配备足够的专任教师,往往由行政人员和辅导员等兼课。在把法治教育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中,这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未必充分,不利于学生法治思维与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在线创业平台、新媒体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流依托。而兼课教师其他工作较多,对这些领域少有专门研究与思考,创新创业法治教育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成效。
三、新时代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紧跟社会的发展,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上及时作出相应改进,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法治课程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法治教师队伍,夯实了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法治课程体系。首先,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最重要、最常规的依靠手段。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2]应重新审视和定位创新创业法治教育课程,逐步重视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必要将其上升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纳入公共必修课程范畴,而且授课形式尽量不选用大班合班形式,毕竟从课程属性来说,创新创业法治教育课程属于跨学科课程,内容复杂多元。其次,应将法治模块内容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中,主动强化法治的理念、知识以及方法的教育,从而内化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无论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上都应当思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法治知识储备和法治意识培育。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法治教师队伍。高尚师德、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知识结构、优秀教学能力、健康身心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创新创业法治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创新创业法治教育不仅仅需要传授法治知识,而且需要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在将法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建设亟待加强。首先,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培训体系,优化教师知识结构。高校应积极组织创新创业法治教师参加法学培训,进行专题知识学习,保证及时获取法律资讯;进行社会考察,制定各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到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开展实践教学,通过钻研实际案例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其次,重视合理利用校外优质人才资源。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坚持博采众长,有效吸收来自司法机构、法律专业人士和行业学者以及创新创业校友来校开展不定期的公开课,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的校内外导师队伍,传递给学生扎实的法治理论和新鲜的商业讯息。最后,打造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倡导复合型、双师型教师。高校组织教师加强联动跨学科组建创新创业法治的科研团队,合力协作申报相关科研课题,加强教学研讨活动、集中备课、交流经验,增进创新创业与法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协同。
参考文献:
[1]陈北楠.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教育实施路径探析——基于双创背景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
1.1片面追求升学率,从学校到家长普遍缺乏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单调、内容生硬;绝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更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因此,中学生首先在意识上就缺乏对法律重要性的有效认识,更谈不上对法律知识的有效获得。
1.2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影响了青少年对一些不良行为的判断。
这一时期的孩子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但对事物本质认识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再加上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发展为“以我为中心”的、罔顾一切的自我放纵。
1.3部分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增加了学校法制教育的负担。
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学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
1.4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腐蚀着部分青少年的心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互联网运用的快速普及,青少年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了,但不可避免的,一些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堕落腐朽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铺天盖地般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2勇于实践,探寻学校法制教育之路
2.1以组织促成效,以制度立规范。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保证学校法制教育真正得到落实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施志忠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还聘请笏石派出所民警刘仲鹏为兼职法制副校长,负责对法制教育的领导管理工作。在领导小组的有力领导下,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的,确定了研究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教师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探寻法制教育之路。
(2)建立健全的法制教育制度,是学校法制教育能否常抓不懈,能否不断推进的规范依据。在全面落实依法治教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一是印发了《莆田第二十五中学岗位工作指南》,并组织教师学习,使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依法施教;二是每学年初与教师、学生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和义务;三是制定相关的系统性评估奖惩制度,通过奖惩激发教师们研究学校法制教育的热情。
2.2以榜样塑精神,以意识育环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自当紧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条,为学生树立“知法、守法、用法”的榜样。为了贯彻国家依法治校的方针政策,我校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工会的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拓宽全校师生提意见的渠道,为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方便。学校还向全体教师员工发起学法的倡议,在校园中形成一股学法的热潮,使学校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员工都能始终严格遵守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以自身为榜样塑造学校的法治精神,培育符合法治精神的校园环境。
2.3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补充。
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课堂内外不断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为了学校的法制教育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学校不仅利用法制课、班团会、墙报、“繁星之声”广播等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活动,还多次组织教师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讨论活动,鼓励教师申报德育课题,撰写德育论文,使学校法制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程的设置、孤立的学科学习上,防止了空洞的说教,强化了学校法制教育的生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学校还把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心理辅导工作室、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心理疏导。如xxx同学经常欺负同学,爱搞恶作剧,偶尔还有偷窃行为。班主任通过了解,知道他是个留守儿童,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父爱母爱的缺失和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使他养成了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主任通过协调各课任教师,向心理教师求教,群策群力,在纠正家庭错误的教育观、改变环境、情感感化、榜样示范和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中,xxx同学学习状态明显好转,与同学的关系明显改善。
2.4以体系保成果,以实践促发展。
学校固然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但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是保证学校法制教育成果继续保持并有所发展的基础。为了使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能够得到保持,并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校积极与各个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开展了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使危害青少年成长的不良精神文化产品远离校园,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成立家长学校,定期聘请专家为家长们做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为家长们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使家长清醒认识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家长座谈会,鼓励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树立孩子的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系社区、法院、公安、军队等部门到校开展法制宣传工作,通过社区实践、模拟法庭、我是小交警、军训等丰富多彩的道德和法制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法制知识的理解。
3结语
【关键词】法制教学;中职学校;法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
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概率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犯罪的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不重视中职在校学生的法律教育,特别是缺乏对学生的独立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理分析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地通过集中的法制教育大会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中职的政治课堂是学生接受法律知识最直接的地阵,有效的法律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渗透更多的法律知识,还能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培养。因此,探究中职课堂的法学教学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是培养国家优秀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摇篮,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是作为专业优秀技术型人才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的落榜学生,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困难家庭的学生,他们整体的法律意识较低,有的甚至是“半法盲”或者“法盲”,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学校是传递知识的场所,需要有一个平安、和谐的教学环境,因此,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需要,也是构建平安校园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上升,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不幸,加强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有助于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预防犯罪。
二、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职学校、学生及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课通常以公共基础课程——政治考查课的教学模式出现在课堂上,而大多数进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家长为其选择以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为目的,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考查课没有引起家长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很多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法律意识也相对薄弱。以我校为例,由于各专业班级比较多,授课教师相对少,所以每周每班只开设一节政治课,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广阔宽泛,教学大纲中要求一学期必须完成此学科的教学任务,这就给教师传递了一个为了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而没有重点、不注意细节、广泛讲解的信号,忽视了学生对法律实践训练技能的培养。2.教学形式落后单一,缺乏实用性。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陆陆续续地开设了一些法律相关的课程,但由于法律课程涉及的内容广阔宽泛,又有时间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能泛泛、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很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中职学校在教材的选用上也比较落后和单一,适合中职教学的案例也相对较少,不具有吸引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基于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虽然在校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但是步入社会之后并无用武之地,这就说明了学校的法制教育教学模式没有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懂法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很淡薄。3.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低。很多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课是由政治教师进行教学的,这些教师对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是很多,只是参照中职学校政治课的理论教学课本及从网络上摘抄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缺乏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简单地将结论性的知识告诉学生,习惯性地忽略了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节,无法将教师主导的课堂变为学生主体的阵地,造成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这些教师自身同样缺乏必要的法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类似法律方面的问题而请教老师时,有一部分的老师由于不懂专业的法律知识,根本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在中职学校里这样的法学教育教学课堂形同虚设,与我们所开设本课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学的策略
1.完善法制课程体系。现在的中职学校一般是按专业技能开设课程的,我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理论性偏强,不适应实际的需要,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对此,我们可以结合专业情况开设一些专业性强的法律课程,如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开设《教师法》,旅游专业可以开设《旅游政策与法规》,会计专业可以开设《会计法》《经济法律法规》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法律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了解更多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2.加强法律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定期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法律人士到校对学校的法制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创造条件让我们的老师走出课堂,走近实际法庭、律师楼,让教师身临其境地体验法律真正的实效性,以弥补法制授课教师的专业性知识不足的问题。3.创新法制课堂教学方法。法制教育课是一门注重实用性的学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死板、生涩的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虽然老师讲解认真全面、但学生往往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困乏,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将具有代表性、真实的案例带入法制教学课堂是有效提高法制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收集符合教学实际的真实的案例,通过教室的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同时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通过对案例的观看、分析、集中讨论、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老师总结并公布答案。此种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探求知识,从传统的以本为主的概念式教学方式转为以生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从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为由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4.开展多种形式法制教育活动。除了有效的法律课堂教学,在校园中应多营造校园法治文化。多在广播、宣传栏、LED大屏幕上播放法制宣传片、青少年犯罪案例,多举办法律相关知识的竞赛活动,比如法律知识比赛、模拟法庭审判、法律案例辩论赛等,使中职学生深处在校园中随时能够感受法律氛围,深受法律熏陶,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积极性,同时定期邀请相关部门的法律专家给学生集中讲解法律知识讲座,使学生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爱法的好习惯。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全社会各层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学生个人的配合。只有努力地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中职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中职学生自觉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保护自己及他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才能降低青少年的犯罪概率,从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平安校园,温馨家园。
参考文献:
[1]任荣.中职法律教学改革探讨[M].现代阅读.2012,(6).
[2]刘丽娜.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J].成功教育,2013,(16).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课堂教学
以众多的发达国家为例,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德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在于各院校在重视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还加强了相关制度建设,实现了德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德育和法制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借鉴外国经验,运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法制和纪律对学生的强制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积极意义
在系统的科学中,整合这一概念提出的相对较早。所谓整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将原来孤立而分化的状况纳入到共同的框架之中,使各对象从以往的相互孤立、互不联系到紧密联系、成为一体,这种做法往往能够彻底的解决各学科孤立存在而导致的部分问题难以解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这一问题,并将学科教学活动中的诸多问题暴露于共同的框架下,从而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确保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各自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功能实现最大化。值得强调的是,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道德取向与法制取向的二元想加,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问题,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编制等诸多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精神道德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树立。
2.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的路径
近些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
(1)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法制教育实现二者有机结合,这是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前提条件。以往落后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它导致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法律基础知识的灌输层面,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述,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法律思维的树立。大学生的法制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纵观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我们发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落实。近几年来,大学生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导致的,也是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的缺失。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用法律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各院校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担负起变革教育理念的重任,从坚持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入手,塑造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转变教育观念,认清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与功能,是为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更全面的法制教育和德育的前提条件。
(2)实现高校的法治化管理
为了实现高校管理的目的和目标,各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法制化管理。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强法治化教育,实现德法相依,共同融合。在对学生的管理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法制的积极作用,并将德育融入于法规与准则章中!通过这种形式,直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进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在所有的大学里都设立了校警,大的学校还设有警察局,如果学生存在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和学校教师联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重则直接交由警察局依照法律规章制度办理,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高校法治化管理活动中,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从他律向自律方向的转变,将高等院校的德育与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发挥德育课堂和法制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在新阶段仍然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优势,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以此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将教学目标着眼于大学生道德法律素质的提升,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科学系统地讲解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使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