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质量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风险质量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护理;护理质量;风险事件

儿科患者年龄小,再加上患儿好奇、多动,很难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1],若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责任心不强,忽视加强儿科护理全过程管理,很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2],不仅会引发护患纠纷,还会影响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江西省儿童医院自2016年1月开始采用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本文探究其在儿科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儿科患者140例,其中消化系统疾病47例,呼吸系统疾病51例,神经系统疾病4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2±1.3)岁;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5±1.4)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症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观察组采用风险防范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儿科风险防范护理管理小组,总结2016年该院儿科护理出现的风险事件,对其引发原因分类,并由风险防范护理管理小组共同研讨并制定应对措施。②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制定培养教育计划,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借鉴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专题培训,包括基础护理水平和病房护理技能,提升护理人员静脉穿刺能力;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采用弹性排班制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以强化护理人员主人翁地位,提高责任心和护理专业技能。③加强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安全管理意识,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如检查患儿床位栏杆是否牢固,预防坠床事件发生;指导患儿掌握正确卧姿,避免挤压四肢;加强病房检查,排除风险因素。④注重PDCA循环应用。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质量检查,确保管理措施落实、达到预定目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时解决。同时制定后期儿科护理管理措施,明确管理目标,以持续提高护理质量。⑤评估风险事件。每周总结是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并探究成因,分析目前儿科护理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类似风险事件再次发生。1.2.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指导患儿按时服用药物,告知患儿及其家属需注意的问题。

1.3评价方法。①比较护理质量评分,共包含5个方面,即病房护理、基础护理、特色护理技术、护理文书、健康教育,每项均为100分,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比。②比较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意外伤害、静脉留置针问题、给药问题。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照组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3例(4.29%),对照组9例(12.86%)。比较2组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7,P<0.05)。

3讨论

儿科患者年龄小,自制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治疗依从性较差,加大了护理难度,甚至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针对儿科护理潜在风险,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减少其发生十分必要。风险防范护理是一种预见性护理模式,通过分析护理中潜在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儿科护理过程的风险管控,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3]。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较低(P<0.05),表明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促进儿科患者早日康复。分析原因:儿科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注重基础护理和病房护理等技能的培养,对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有积极作用,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在安全管理方面,对患儿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其安全意识,同时护理人员严格遵循风险防范护理操作流程,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预防,排除风险因素,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另外,定期组织护理管理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更为有效地开展儿科护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促进儿科护理效果和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综上所述,风险防范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琼.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6(4):58-59.

[2]刘盈盈,郑芸,杨飞.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4):108-109.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2

文章简述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论,主要针对如何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于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过程中进行了阐述,包括质量风险防范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提供企业对质量风险的应对能力和控制能力,确保核安全设备的产品质量。

关键词:

质量;风险管理;民用核安全设备

1概述

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被有效地应用到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在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核工业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空白。企业如何建立核安全设备质量风险管理的模式,推进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提升质量保证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2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产品的制造周期内,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源进行识别、衡量、评价、应对和监控的过程,将预期的风险规避、降低、转移或风险保留,以达到风险损失最小的目标。质量风险管理的过程一般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决策(即风险应对)、风险监控。

(1)风险识别。是根据相应制造活动的历史质量信息,通过对产品制造活动过程进行分析,预期产品制造活动完成后的结果,查出风险源的过程,并且找出向风险事故转化的因素。质量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德尔菲法、工作-风险分解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

(2)风险衡量。在对过去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对已识别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衡量。

(3)风险评价。对风险衡量的结果进行判断风险是否可以被接受的过程。

(4)风险决策。质量风险决策,又称风险应对、风险防范,是指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采取一系列的工艺措施、检查控制措施、管理措施等对风险源进行应对的过程。

(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跟踪,确保已制定的防范措施有效实施,并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重新进行规划或应对。

3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

3.1概述

某公司将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过程。该公司主要承制大型的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由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质量风险管理理论的采用与实施对该公司的质量管理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该公司对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以月为周期,每月月初策划、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并于下月初对上月质量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完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积累质量风险管理措施和经验,为后续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体现出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2实施流程

3.2.1质量风险识别———确定质量风险对象。

该公司根据公司企业的自身特点,采用专家调查方法中的头脑风暴法,组织质量管理人员、工艺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形成小组开会,根据经验、专业知识等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具体实施如下:

(1)质量管理人员按照月度生产计划,初步确定本期风险管理的范围;

(2)采用专家调查法中的头脑风暴法,确定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内容,初步确定风险项;

(3)质量管理人员编制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清单,包括项目名称、制造活动内容、可能存在风险项和风险评估的主要责任部门,其中主要责任部门负责对该项制造活动内容风险点的主要识别与衡量部门;

(4)质量管理人员将本期质量风险管理的制造活动清单主送至责任部门,抄送至与制造活动相关的各职能部门。

3.2.2质量风险衡量与评价———确定质量风险点。

(1)风险预衡量。主要责任部门、质量保证部部门内部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行风险预衡量,为后续风险衡量做好准备工作。

(2)风险衡量。质量管理人员组织主要责任部门、质量、生产、技术等相关部门召开质量风险管理月度会议,出席会议人员应熟悉本期制造活动清单的所属专业工作内容。会议中以主要责任部门为主讲人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流程图法对每项制造活动风险点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一步的讨论、分析,为质量风险的评价工作提供基础。

(3)风险评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风险发生的概率(p)和风险影响程度(c)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的大小,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结果,风险评价指数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影响程度成正比。这种关系表示为风险评价指数R=P*c,其中R的判断准则。

(4)确定风险项(包括风险制造活动内容及其风险源)。

3.2.3质量风险应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1)风险管理目标。目前,该公司的质量风险管理目标以规避、降低风险为主。

(2)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在质量风险管理月度会上,主要责任部门根据风险评估情况提出风险点的应对措施,详细阐述各措施的意义,然后与其它部门展开讨论,确定风险防范措施。

(3)风险防范措施。质量管理人员编制、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

3.2.4质量风险监控———防范措施实施。

该公司的质量风险监控建立的风险监控体系主要形式为风险防范工作表和不定期的质保监督检查。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包括防范措施、部门责任人、执行人、完成情况、风险发生情况、验证人等列,其中部门责任人负责对执行人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证人(即质控工程师)负责对责任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该表格基本构成了一个质量风险监控体系的框架。不定期的质保监督检查,确保了质量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该公司质量风险防范工作表每项制造活动独立卡片,打印后随工件流转,随工件流转前已确定部门责任人,执行人由部门责任人确定,防范工作表随工件制造工序实施开展。

3.2.5质量风险管理模块化。

定期对实施过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评价,将经多次实施并验证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固化,建立核电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标准案例,确定适用范围,并按设备类型整理归档。核电产品质量风险防范标准案例可以在后续质量风险防范工作中被直接引用,如其被引用执行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由质量人员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修订。

4结束语

质量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等特点,目前,针对类似大型机械设备类的单件小批量产品,国内尚没有完善的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可以借鉴的管理经验较少,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制造中的质量风险管理经验更是匮乏,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完善,为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的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

作者:关颖 单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际、国家标准.GB/T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际、国家标准.GB/T23694-2009.风险管理术语[S].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风险管理术语.

[4]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5]约翰•布莱克墨.追求质量:世界最佳企业的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6]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质量控制;对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高效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在医院现代化水平的衡量中,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医院来讲,医疗设备具有高投入的特点,但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依然存在较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问题,必须对此加以改正,保证设备正常使用[1]。医疗设备数量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其使用风险。近年来,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对医疗设备安全性也引起了较大关注,进而医院需对此加大重视,注意医疗设备的管理。因此,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积极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性,降低风险性,保证其较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含义

在确定有风险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就是风险管理。在实际管理期间,需要重视风险的预计及风险程度的度量,通过以上环节,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较好地应对风险[2]。风险管理期间,需要测量预期风险,并且对风险进行分析与排序,针对较大的风险,需进行优先处理,而小风险可进行后处理。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会降低医疗设备使用危险,提高使用安全性,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2风险产生原因及影响质量的因素

在医疗设备使用期间存在的风险较多,并且其风险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2.1医疗设备自身不足

医疗设备在设计时考虑不周全,或生产期间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均会导致设备自身存在问题。医疗设备设计时需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避免出现生产的医疗设备与临床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同时,医疗设备为特殊的硬件设备,进而在其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3]。

2.2人为因素

在医疗设备使用期间,若相关操作人员无法掌握设备的功能及操作方法,就会出现操作失误或使用不当的情况,进而影响医疗设备质量;并且在日常使用期间,设备的保养也是非常重要,必须按照其规定及保养知识对其进行管理,掌握其性能及使用状态,及时进行维修保养,这样才能保证其发挥自身作用。若操作人员不合理使用医疗设备,或未对医疗设备的维修及保养引起重视,就会导致风险的发生[4]。同时引进设备决策失误,出现需求与引进不平衡的情况,导致部分医疗设备被闲置,不仅对医疗战略、科室规划造成影响,还会对医院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科学规划医疗设备,控制损失。

2.3日常管理

有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性能监测、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导致设备无法在最好的状态下工作,进而出现安全隐患。医疗设备对环境要求较高,尘埃、温度、湿度等均会对其使用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医疗设备养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3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3.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制度力度不大

当前,我国处于医疗设备管理初始阶段,进而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只是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生产的管理,并未重视其风险管理。虽然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标准,但并未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无法按照标准进行风险管理[5]。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风险意识不高,风险管理系统不健全。

3.2缺乏考核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且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院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中。然而,发现制度的改善多针对医务人员的管理,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健全,但并未重视医疗设备管理,未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系统。

3.3管理方式落后,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医院为提升

自身竞争力,会大力引进医疗设备,以此促进医疗能力的提高。但很多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且缺乏与医疗设备相匹配的管理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家医疗设备管理。长此以来,医院将医护人员工作作为管理重点,未关注医疗设备及维护人员管理。对于设备维护人员来讲,缺乏相应的晋升标准,并且医院对这类人员关注度较低,导致这方面人才的流失,加大医疗设备管理难度,影响医院正常运转。

3.4医疗设备使用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由于医院投入较多医疗设备,但管理过程不成熟,进而容易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类情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医疗器械质量不过关所引起,也反映出缺乏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6]。

4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策

通过对我国当前医疗设备管理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医疗设备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为提高医疗水平,维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安全性,给出以下对策。

4.1加强医疗设备维护

在医院工作中,需要重视医疗设备维护,分析医疗设备使用寿命、报废时间等,能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在维护过程中,若发现其医疗设备存在一些小问题,可立刻进行维修及保养,及时处理异常;若发现问题较为严重,需报告相关部门,并停止使用医疗设备,进而积极解决问题。同时,较好地完善医疗设备监管体系,明确各人员工作职责,提高其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在此过程中,若发现存在人员职责不明确或未按要求执行的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追究,并给予相应的处罚[7]。

4.2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考虑到医院实际情况及医疗设备使用情况,需要对安全保障体系加以完善,并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增强相关人员管理意识,提高对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及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积极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医疗人员、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均参与其中,增强医疗设备人员技术能力及操作能力,准确掌握医疗设备使用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面对相关问题时需积极面对,多方面解决问题[8]。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完成相关操作,最大程度保证医疗设备发挥其作用,完善医疗设备安全保障体系。

4.3完善医疗设备管理体制

当前,针对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医疗机构并未对其引起重视,并且监督力度也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医疗设备也缺乏专门的存放位置,较为随意,而且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保养与维护;甚至有些工作人员不知晓设备的保养时间及应用时间,在发现医疗设备存在问题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因此,医疗机构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设置医院设备专门的存放位置,安排专业的人员定期进行维护与保养,并详细记录设备使用时间及保养时间,进行规范化管理[9]。

4.4增强工作人员主动管理意识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这一过程存在复杂性,且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正确认识。因此,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认识到医疗设备管理及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增强其管理意识及维护意识。同时,医疗机构要特别认识到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的重要性,防止由于管理失误而发生事故。

4.5加大研发投入

医疗设备的生产与人们自身需求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联系。近年我国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实际工作期间依然发现医疗设备管理存在一定风险,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研发风险。因此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需要重视医疗设备的研发,加大研发力度,最大程度给予政策及经济上的帮助,降低研发风险。

4.6加强人员培训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精准度、清晰度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其操作技术也有了很大变化。在医疗设备实际应用期间,发现对其进行有效的操作依然存在较大难度。原因为医疗设备主要面对患者,无法按照具体方法进行操作,进而对患者造成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针对以上情况,医疗机构需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医疗设备相关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技能培训,从而使其能准确应用医疗设备,还能降低医疗设备风险[10]。

4.7明确医疗设备管理信息

加强医疗设备信息管理,可以将其基本情况、采购时间、价格等详细记录下来,登记其使用时间、使用原因及归还时间。工作人员需要对设备完好性进行检查,若发现存在故障的医疗设备,需进行维修登记,便于维修。同时,不定期抽查设备,针对已经无法使用的器械应做好记录,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报废。在日常管理中,需加强检修力度管理,防止医疗设备出现自然损坏、人为损坏等情况。

4.8淘汰报废医疗设备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设备情况的观察,按照规范管理规划,淘汰自身达不到要求或过保质年限的设备。医疗设备是需要更新换代的,因此要及时处理报废及陈旧的医疗设备。报废处理时,需要提前向相关部门说明情况,在申请、审核且获得批准后才能进行报废。医疗设备淘汰报废时需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评估设备情况,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5结束语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质量风险管理;控制;防范

企业项目管理中的质量风险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中现代化和企业化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接近半个世纪,虽然成立的时间较晚,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推行对于质量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能增强企业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能对企业的设计、研发以及生产和销售的全方位工作流程进行改善,从而增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还能进一步改善售后,在根本上提升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接受度,让客户满意,降低企业亏损,在此基础之上,为企业带来更大化的利润。

一、质量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在企业项目中的质量风险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程。从设计过程、研发过程、制作过程、辅助过程以及使用过程等多个环节全部参与其中,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进行风险的把控,从而降低或者是消除风险,使得产品能成功上市。

1.设计研发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在设计研发过程中进行质量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来完成的。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关资料的汇总,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客户需求进行相关的调整,并制定产品质量目标计划,然后有组织的由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工艺等多个部门进行验证,在保证安全有市场的前提之下,确定合适的设计方案,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相关工序的开展。

2.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首先要组织人员进行质量检测工作;其次是组织进行文明生产,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其他纰漏;再次是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质量分析,对于产品的质量动态有全面的把握;最后是建立管理点,对于整个工序进行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避免出现风险,即使出现风险也能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将公司的损耗降到最低。

3.辅助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辅助过程中的质量风险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做好相应物资的质量监管,对于物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检查完成后入库,做好风险预防工作。除此之外,还要组织进行生产设备的检查与维修,从而将设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中,能促进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4.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更侧重于售后这一方面,主要是开展技术方面的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做好产品使用效果以及用户要求的调查,再根据反馈的意见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在多个方面进行产品的改进,满足消费者需求,得到广大消费者认可,从而促进企业产品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以上四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进行企业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并不是单一的事情,需要参与到多个环节之中,对于全过程、全企业、全员都有一定的不同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做好质量风险的把控和防范,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二、质量风险控制和防范在企业中的落实

质量在当下飞速发展的21世纪,无论是在哪一领域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现在各个行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当前不同企业的竞争不但是单纯的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竞争。所以,一个企业想要在现今社会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应该进行质量风险控制和防范,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追求更高的质量目标,使得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要在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质量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1.在企业战略方面加强质量风险控制和防范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质量风险控制和防范是将事情做正确,而企业战略策划就是在做正确的事。质量风险控制和防范是方法、技术的问题,而企业战略策划就是方向和战略的问题,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方向出错,即使有超乎想象完美的方法也是徒劳。所以为了避免“方向”上失误,就应该在企业战略策划过程中将质量风险控制与防范加入其中,从而能使得战略策划中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围绕一个方向进行,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最优目标。在企业战略策划方面,正是因为加强质量风险控制与防范才能有效的规避多种风险,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能从本质上推动企业的发展。

2.加强高层对于质量风险的控制和防范的重视

高层是企业的领导核心,是相关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进行质量风险控制和防范工作时,高层领导必须要身体力行全方面进行支持,并进一步树立安全生产,品质保障的理念,并将理念付诸于实践行动之中,加强质量风险的控制和防范,真正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安全生产的目标。正是在高层领导的重视之下,才能使得质量风险管理工作在公司上下积极开展。

3.提升全体工作人员对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视

产品从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再到消费者的手中一系列的过程,为了能降低和控制风险,提升质量,就要加强全体工作人员对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对质量风险产生影响,所以要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专业技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员工与公司共同发展的理念的培训,将质量管理意识进一步加强,并对企业有更强的认同感,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质量安全,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更好发展。

4.做好整个过程中质量风险管理的协调工作

在企业之中进行全方位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为了能保障整个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避免在部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就要做好全过程的协调工作。想要做好协调工作,第一步就要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质量风险管理职能,建立严格且明确的质量风险责任制度,各个部门要承担明确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只有健全整个工作环节,才能让每一项工作安全、高效的开展。第二步,就要建立综合性的质量风险管理机构,从整体入手,使得整个质量风险管理工作能正常运转,使得企业能在质量风险管理过程中实现更好的发展。只有协调好多个方面,才能减少各个部门相互推诿,能提高工作效率,在根本上加强质量风险管理工作。

5.在质量风险管理中要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最关注的就是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的态度,之后品质上乘,服务专业贴心才能让消费者满意。所以,在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时候要秉承“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理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用消费者的眼睛看世界,从而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产品存在的质量风险,然后进行调整。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序上进行严格的质量风险管理,实现检查工序、保证工序以及服务工序的相关风险管理,生产的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刚需。6.在质量风险管理中要注重效益很多人认为企业注重质量风险管理就会导致效益降低,这是错误的观点。进行质量风险管理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不矛盾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行质量风险管理,不但能减少各个工序中无效的劳动和材料消耗,更能规避风险生产出认可程度更高的产品,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质量风险控制与防范未来发展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实施是跟随着目的而不断变化的,所以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自身的转变。

1.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

质量风险控制和防范要向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更是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生产的这一产品只有符合标准,才能投放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2.要扩大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领域

当下人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质量风险管理具有通用性,所以应该扩大其应用领域,向第三产业以及事业领域过渡,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3.重建工程中的运用

重建工程的出发点就是让顾客满意,所以,更应该注重质量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将各种风险危害降到最低,并且注重速度,同时还能兼顾成本与服务,在本质上让消费者满意。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保障公司的安全、高效运转,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完善质量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增强公司竞争实力、保障产品质量、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基本保障,所以应该逐步完善起来,使得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波,孙利宇.浅谈集团项目管理中质量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土木工程学报,2003,(3):90-92.

[2]瞿美娟,张永霞.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透视[J].项目管理技术,2008,(3):43-44.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规避

1市政项目施工质量风险管理特点

1.1利益主体构成多元化

市政建设工程非常复杂,涉及到多领域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不同施工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利益而产生更多的矛盾。所以,市政工程建设要在权衡不同利弊的同时,促使整体和个人进行统一,使不同的部门和单位之间进行充分沟通,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的效率。

1.2影响因素多元化

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非常关键,其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与使用寿命。然而根据目前的施工技术情况、材料采购环节、施工流程、施工设备等因素来进行分析,发现施工质量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1]。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降低施工的整体质量。

1.3监督检查敷衍化

很多市政工程在竣工之后都产生了质量方面的问题,甚至暴露出各种施工纰漏。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工作人员对检测工作没有认真落实,没有检查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之施工管理不到位,令工程存在质量缺陷。

2质量管理的意义

市政工程项目的开展和推进,目的是为了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但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通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风险,所以必须要对市政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如果不注重质量问题,就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风险方面的监督,除了能规避风险、提高安全性,同时也能减少施工队伍的返工,降低建设的成本和费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和福利。

3施工质量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组织设计不到位

在部分市政工程项目中,施工组织设计仅被看成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组织设计对施工过程所起到的指导作用,甚至认为施工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的素质等。因此,施工项目没有按照场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甚至一味套用现有的成功设计案例,不利于施工的开展和进行。

3.2缺乏工程施工的风险意识

目前大部分的市政工程都设置了施工标语,比如“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等。然而一些企业设置施工标语仅仅是为了展示给外界看,并没有对施工人员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也没有加强对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有效培训。尽管其不会直接带来施工质量问题,但却会导致施工人员和管理者忽略质量的重要性,最终产生一些风险。同时,部分施工单位的管理者只注重施工的速度和效率,不注重风险和质量[2]。在以最快速度完成施工工作时,往往非常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3.3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够

一般情况下,市政工程项目包含了很多的部门与分项工程,所有工程都包括了相应的施工流程与验收项目。因此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可有效规避风险。在实际施工中,经常产生工序质量监控不合格的现象。比如没有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检验,为了通过检查而采取不合理的手段,最终产生了安全问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由于缺乏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评估,在产生问题后甚至不能确认责任人。

3.4市政工程存在转包行为

分析目前的市政工程项目,发现其中存在严重的分包、转包现象。目前尚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办法,也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条例。因此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经济效益而将工程项目进行转包、分包,这样不但难以控制施工的质量,而且也提高了项目的风险。

4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风险管理的对策

4.1提高质量意识于与风险意识

因为市政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必须要树立起质量风险管理意识,了解市政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实际收益[3]。企业和部门需要将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完成,同时制定出关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的应对措施。不仅如此,还要将市政工程项目中的质量安全标准落实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质量管理机制。最后通过完善我国的监管体制,对监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安全风险,最终保证市政工程项目的总体质量。

4.2开展风险规避工作

进行市政工程施工前,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安全风险、潜在风险的预测,制定出关于风险的预防制度。除了要提高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外,也要重点关注施工进度、施工技术等,保证控制力度。而且要明确市政工程项目的责任主体,将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落实到位,要求工作人员在操作时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对风险有正确的认识。最后还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4.3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在市政项目工程的推进过程中,要对施工方案的细节进行优化。同时也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促使有能力、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对现场进行监督,将监督结果上报给领导。不仅如此,也要对施工技术、设备、材料、设计、人员等进行合理安排,淘汰不合格的员工,促使有责任心、适应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工作中来,以带动其他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4]。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高施工的质量并降低风险产生的几率。

4.4控制施工质量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企业要反复地开展数据测试与地质勘测工作,同时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不能一味照搬其他的成功案例、成功方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规划。必须慎重选择分包队伍、供应企业,从而保证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达到要求。而且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实时监控,其中包括了工艺工程、工艺质量、隐秘工程、施工参数、参数整理保存等内容。对这些方面的工作进行把控,能有效规避风险,同时也能为施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5]。除此之外,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根据政策对质量进行把控,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促使市政工程项目内部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保证施工总体质量。

4.5加强监管力度和诚信建设力度

如今,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的责任主体容易产生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质量监督机构也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监管。所以,需要加强对市政工程项目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度,开展诚信建设工作。针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审核单位、监理单位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将设计文件、勘察情况、工程实体质量不达标的情况记录在案,录入到信用系统中。同时促使相关部门将质量不达标的责任主体清理出建筑市场,禁止其再参与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保证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6]。

5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项目由于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耗费资金多,容易产生风险和质量问题。为了避免质量问题和风险带来的不良后果,企业和相关部门要重视风险管理。除了要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外,也要制定出关于质量风险的管理对策,加大对风险的控制力度,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袁郑.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J].科技资讯,2018,16(7):255-256.

[2]雷静涛.市政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0):172.

[3]王晓燕.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7):30-31.

[4]顾茶.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风险控制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9):208-209.

[5]武海霞.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风险管理策略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21):184,188.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6

建筑施工中的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极有可能对建筑工程单位带来人力以及物力的损失,因此,加强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尽可能的降低施工中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

(一)做好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

人,作为建筑施工中主体,人的不合理行为是对施工现场风险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的施工安全事故都与人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要对人员做好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这就要求:一方面,建筑施工单位要对特殊的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技能的教育工作,以防出现不必要的风险。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会有多种的技术工种,例如,电工、架子工以及起重机操作工等,这些施工工作对于技术的要求极为的严格,一旦出现操作上的失误,就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出现,甚至会危机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这部分特殊施工群体,建筑工程单位要定期对其进行风险的教育、培训以及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上岗,通过这样严格的制度,从而使他们能够树立风险意识,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岗前培训,实施技术交底。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是处于时刻运动过程中,不同的施工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因子,因此,当建筑施工人员上岗之前要根据施工的进程以及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岗前的培训工作,并对其安全施工技术进行检验,从而提升现场施工中的安全,避免风险因素的出现。

(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由于施工人员很容易受到情绪或者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即使本身具有很高的风险预防意识,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建筑施工中,施工单位也要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建筑单位必须要在施工中向施工人员灌输戴安全帽、系安全带以及做安全网的意识,在施工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后,就必须要正确佩戴安全帽,在两米以上的高度进行悬空作业时,必须要系好安全带,同时,在悬空地点之下设置好安全网,防止人员的坠落。此外,建筑单位在施工现场还必须要设置好安全护栏,避免风险的法发生。

(三)制定好风险事故处理措施

在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建筑单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事故处理措施,并定期举行风险应急演练,从而保证一旦出现风险事故,建筑单位能够根据指定的处理措施来进行,把风险事故控制在局部范围之内,尽可能快的把风险事故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得施工现场不至于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愈加的严格,因此,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在当今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施工的质量,既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

(一)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对施工队伍进行选取的时候,要选取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让施工人员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严格的遵守施工质量规定,在操作中能够按照标准的技术规范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施工人员应当对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有大致的了解熟悉,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使得现场的施工质量能够一直处于可控状态。此外,施工人员也应当具备风险识别的能力,对于施工中存在的隐患要及时的发现并进行合理的解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管理

施工材料作为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中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一方面在施工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后,相关的检测技术人员要对施工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其具有质量合格证,并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测,避免因材料质量的不合格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要对施工材料进行合理的安置,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材料进行妥善的保管,例如,钢筋等材料,容易受潮而影响其自身的质量,因此,需要把钢筋安置在环境干燥的地方,以防止出现受潮的现象。

(三)加强对现场施工设备的管理

施工设备作为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单位要对施工设备进行合理的使用以及保养工作。首先,建筑工程单位在进行施工设备的选取时,要选择市场质量过硬的厂家,并与其签订订购合同,保证施工设备本身的质量;其次,建设施工单位也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对施工设备进行选取,避免出现施工设备与现场施工不适应的现象,同时,当施工设备进行施工现场之前还要对设备进行试运行,以便于能够较好的掌握设备的性能;最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掌握好对施工设备的使用度,避免因过度使用造成设备寿命的下降,同时,当设备使用过后要及时的对其进行保养维护,以便于能够较好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保证施工的质量。

(四)强化对施工质量的科学监管工作

除了以上的措施之外,实行科学的监管制度也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的现场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监管机制,这就要求建筑企业一方面要建立起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把对于施工现场质量监管的责任分配到个人,层层落实,切实做到谁出错谁负责;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施工质量的监管工作,监管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仔细的监督,从而确保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加强对人员的监督工作,保证现场的施工人员能够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三、结语: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7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质量控制

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决定了医疗水平的高低,医护人员在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

1医疗器械的管理和控制优化

医疗器械的风险控制不能局限于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满足患者的需求、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还要把医院的风险控制水平看做医院医疗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医疗器械的管理优化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将医院的管理经验转化为管理的理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公式如下:医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等于器械损失的发生概率乘以医疗器械的损失后果。医疗器械的损失主要包括了战略损失、功能损失、健康损失、环境损失等各项损失指标的总和。

2医院内部医疗器械的生命周期和质量控制

医院内部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医疗器械的招标和引入阶段,第二阶段为医疗器械的使用和报废处置阶段。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对医疗器械要分阶段进行管理。(1)医疗器械的引进和招投标阶段的质量控制管理。在质量控制的第一阶段要做好战略损失和功能损失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质量控制的第一阶段是医疗器械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源头,要做好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2)医疗器械的战略损失控制与管理。医疗器械的引进决策失误将会给医院的战略目标、战略利益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医疗器械引进失误将会造成科室学科规划与医院战略脱钩。如果需求论证不足还会造成大量的医疗器械设备闲置等诸多问题。(3)医疗设备的年度购置计划与需求论证。医院在设备的购置方面要具有预见性,要使医疗设备的引进提前、预算提前,在医院医疗器械的购置方面,尽量在11月份以前提交当年的申请购置计划,相关的医护人员还要对现有的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才能够使医疗设备的引进工作更加符合实际的情况。医院要对整个医院的整体情况做好评估,这些评估工作主要包括医院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安装场地、医院的市场需求、物价水平、运营成本等多方面的内容。

3影响医疗设备质量的风险因素

(1)医疗器械的功能损失。医疗器械的功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大量的设备闲置,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医院的部分仪器故障率和耗材损失率较高。(2)医疗器械设计的局限性。医疗器械的设计还要在实践、例数、验证对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避免设计出来的医疗器械不适合实际临床需要。医疗器械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生物学评价和临场评价这两方面的指标,做好设计验证和实际确认这两个阶段的工作。由于医疗器械设计受到伦理、道德、法规、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医疗器械在实际的临床使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陷。(3)使用和操作不当会影响到医疗器械的质量。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及设备保养,医疗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质量,做好医疗器械的维修质量控制,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工作有极大的影响。(4)医疗器械的维护。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大部分包括电脑和电路等,对周围的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温度、湿度、尘埃等诸多的影响因素较为敏感。医院在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好医疗器械的养护工作,才能够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才能够确保医疗诊断的精度。医疗设备的养护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5)提高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现代化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先进,国内外的先进医疗器械不断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给医学工程人员带来了重重挑战。目前,由于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这就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组建高水平的医院工程队伍。(6)建立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这个体系中要涵盖采购、验收、评价、检测、考核、维护等一系列的环节。只有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全过程进行控制,才能够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做好。在保证医疗设备使用安全的情况下,要调动医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4小结

医疗设备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相当关键,医院要从根本上保证医疗器械在临床上的使用安全。医院要从医疗器械的引进、延寿、储存、养护、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做好医疗器械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医院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设备的临床使用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郑蕴欣,李斌,徐梓添.区域性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量控制效果及需求调查问卷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2):36-38.

[2]王宇轩.试论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0):17-19.

风险质量管理范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管理;风险安全管理;应对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般在城市地下施工,工程建设复杂,涉及专业方向多[1]。据统计,2002年—2016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共计发生246起,其中,建造速度越快的年份事故发生频率越高,施工工法不同,事故发生的频率也不相同[2]。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建设过程中风险安全处理不当,没有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经验不足,存在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质量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对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具有重要意义[3]。

1城市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质量安全控制的各主体单位(业主、政府、参建单位等)存在一些管理漏洞,通过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建设工程中“五方主体”的质量安全管理问题

(1)建设单位。由于建设项目规模大、风险高、审批复杂,部分建设单位在施工前没有规划许可证或施工许可证时,就允许施工单位进场布置,白图施工[4],导致工程质量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也带来安全问题。(2)勘察单位。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察结果未能详尽反映出实际情况,依据勘察结果进行的施工设计、采取的施工措施与实际地质情况不吻合,直接导致一些事故发生。(3)设计单位。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院不多,面对井喷式的建设项目,设计单位存在粗放、滞后、随意套用、缺乏因地制宜设计等问题,有些设计未按规定对重大风险工程专项设计组织专家论证,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考虑不够。(4)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定位模糊,监理制度与实际脱节,部分监理单位监管乏力,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到位,监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难以满足需求。(5)施工单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膨胀使得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被稀释,从而出现“以包代管”现象,部分施工单位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现场安全设施不完整等,导致部分施工单位主体责任无法落实。

1.2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

(1)监督机构模式混乱。通过对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监督管理机构调查发现,在城市轨道交通质量的安全监督管理中,有的由房屋建筑工程监督站或者市政工程监督站负责,而这些监督机构的监督标准与城市轨道交通监督标准要求不相符,在施工工艺、安全风险、单位工程验收等方面存在差别[5]。(2)质量安全监督分离。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立了质量监督站和安全监督站,质量安全相互分离、互相独立,没有做到相互支撑,相辅相成[6-7]。(3)监督队伍人员不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大规模、高速度的建设发展与监督机构队伍的发展速度不协调。同时,新技术、新工艺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与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不相符[8-9]。

1.3市场体制的超前和诚信机制的滞后问题

(1)低价中标。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招投标时纷纷压低价格,低价中标,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埋下重大隐患。(2)材料劣。由于低价中标埋下的隐患,使得施工企业采购劣质材料进行施工,降低了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带来安全问题。(3)施工差。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部分分包单位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把工程再分包,导致施工质量无法保障。

2风险安全管理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包括从规划、选项、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产使用的全过程[1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11-12],如表1所示,各阶段工作任务不同,产生的质量安全风险问题也不同。

3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质量不仅是指工程产品质量、生产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还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风险安全管理主要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管理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响应和监控,采取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案。风险安全管理与质量安全管理一样,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有单独的建制,贯穿于工程的运作之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与风险安全管理虽然有独立的建制和管理模式,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如图1所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按实施者不同,可分为3个质量控制主体,即业主质量控制、政府质量控制和各承建参与单位质量控制[13]。主要控制因素可归结为4M1E,即人的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方法因素和环境因素[14],而这些因素又是工程风险安全管理中潜在的风险源。因此,在工程实体实现的过程中,管理好风险安全问题,就是控制好质量影响因素。因此,质量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风险安全管理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4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4.1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4.1.1转变思路,尊重规律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应和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不能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客观规律。首先应放慢建设速度,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规划,其次,总包单位和各专业分工部门需制定合理的工期定额,通过工期定额,科学安排工期,对于未达到工期定额目标的工程,不得组织验收和延长保修期。

4.1.2建立“两场”联动监管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经常存在脱节问题,这关系到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因此,应把市场管理和现场管理联动起来,例如,通过构建信息化质量评价体系,指导招投标过程;通过市场化评价等级,择优选择投标单位等。“两场”联动既能促进企业自身体系的完善和管理的规范,同时可以提高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4.1.3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传统房屋建设和市政建设不同,不应套用房屋建设和市政建设监督管理办法。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质[2010]5号《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暂行办法》[15]为城市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参考,但对于复杂庞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远远不够,建议完善规章制度和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为城市轨道交通质量安全把关。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力度和深度,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做到奖罚分明。

4.1.4政府引进人才,提供技术支撑

政府应积极培养青年人才,让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监督检测机构以及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中,既可以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又可以通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带动新人学习,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缓解人才匮乏、技术欠缺的现状。

4.1.5重视过程控制,强化监督职能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施工具有很大隐蔽性,导致终检局限性大,强调过程的控制可以更好地控制项目质量。具体做法如下:①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②强化安全监理执行力,树立监理威信;③加强建设单位监管力度,经常组织开展质量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采取定期巡检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重点标段、重点工序等设专人旁站监视,及时解决现场问题。

4.2全阶段风险安全应对措施

4.2.1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企业应根据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素对工程造价进行预测分析,并编制项目建议书。同时,需要编制重要部位(线位、站点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出预防措施,以降低工程风险。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与工程之间的联系,合理选择施工方案、技术、施工机械等,在技术经济条件允许范围内降低后续设计施工运营风险,并给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

4.2.2勘察阶段

勘察阶段首先应严格做好调研工作和勘探准备工作,其次对特殊和复杂的地质情况,实施全方位管理,并制定专项勘探方案,最后进行风险分析研究,制定相关地质风险解决方案。勘察单位具体应通过勘察设备、勘察仪器对施工现场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得出勘测数据,整理成勘察报告,提供给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并附上相关风险处理意见。

4.2.3设计阶段

设计单位应依据工程地质环境、施工方法、车站形式等,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首先应深入研究勘察报告,其次对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依据设计规范制定出多个方案,最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设计,并附上设计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解决处理意见。

4.2.4招投标阶段

施工阶段前期为招投标阶段,招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招投标的流程进行科学管理,要求施工单位采取正当手段中标,业主单位与施工单位中标后所签订的合同需对风险条款有明确的说明,避免以后产生风险纠纷问题。

4.2.5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风险管理是整个风险管理阶段的重点环节。施工阶段的风险复杂,种类多。施工单位应准确识别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应对策略,规避转移或者自留风险。对危大工程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对施工中的关键风险源(周围建筑物垂直位移、地表沉降、桩顶沉降、桩水平位移、支撑轴力、立柱沉降、管线安全)进行监测预警,制定应急预案,并做好可能出现的事故抢险措施。

4.2.6运营阶段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出现的事故类型、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原因和机械设备原因)及比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程序进行训练和演练,提高面对灾情的应急能力,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监控设施。同时更加严格地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科学合理地制定规章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工作,严格把控地铁安监系统,防止危险源和危险物进入地铁区间,加强运营期管理。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