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实践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毕业实践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电工电子应用技术是理工类应用型本科(中职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针对目前中职本学生的教学特点,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践表明,项目教学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应用本科;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研究
应用本科(中职本)教育是介于高职和普通本科之间的一种新的教育层次。应用本科(中职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实际,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强,知识面较宽、能够适应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专业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核心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本科(中职本)理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基础课,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应用本科(中职本)的招生生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与高中起点的高职和普通本科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为此有必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对项目化教学法在应用本科(中职本)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1应用本科(中职本)的教学特点
应用本科(中职本)的招生生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走访相关中职本的生源学校,了解到这些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生源主要分为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包括高中已毕业的学生和从高中转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此从总体来看高中毕业生学生的素质较高,而初中毕业生相对素质较低,在学习成绩、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应用本科(中职本)的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经常出现睡觉、讲话、玩手机等厌学现象。通过与学生谈话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抱着得过且过,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学习专业知识有何用处。
1.3文化课理论基础较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适应一线岗位的工作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职学生不爱学理论,愿意动手的特点,着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由于在中职本入学考试中,以专业实践课为主,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分数较低。从而造成中职本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成体系,但愿意动手、乐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科类学生尤为突出。
2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一个项目的完成就是一项实际工作过程的完成,其成果是一件产品的诞生。它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或者模拟的真实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并把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工程项目和任务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项目设计为多个任务或子任务,每一单元的教学即完成一个或多个子任务,教师在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任务或企业中的实际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和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获取知识、经验和实践技能,教学过程实现了人人参与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项目化教学法在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实施项目的器件(材)和设备的准备、整体项目情境的设计、项目计划方案的实施以及项目的教学评价六个阶段。
3.1项目和任务的设计
项目和任务的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环节,一个项目可以是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也可以是根据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模拟的项目。但项目的设计必须要能够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建立课程的知识体系。为此项目教学法必须要设计好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1)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遵循行动导向和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原则。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项目设计、任务设计、情境设计和教学进程设计、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等。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依据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通过引入项目和任务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2)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核心教学文件,单元设计一般以一项完整的学习内容作为对象进行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授课时间、教学班级、教学地点,单元教学目的、单元教学内涵(其中包含单元训练任务、教学案例等),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组织形式、教学次序、教学方案与方法、媒体、器材、材料、工具以及考核等。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当前电工电子新技术的发展,结合电子制造类企业生产实际,电工电子技术的项目主要包括目的、原理、步骤、结论、数据等。包括低压电气控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模块、电动机等模块,每个模块选取综合性强和很有代表性的项目。
3.2项目实训设备的准备
项目化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环境从课堂迁移到了实验实训室或工厂车间,使学生亲身感受实际的工作环境。为此在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和实训场地。从目前来看,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电工电子教学做一体室设备需要改进、数量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不断地改造和完善。
3.3创设项目情境
创设项目情境是教师根据项目任务的实际工作为学生营造的较为真实的情境。通过项目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解项目任务的具体环境要求以及任务实现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项目情境的导入可以是案例式,也可以播放录像片,还可以是音乐剧等。例如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通过放映视频资料,使学生看到家用电器在每个房间的布置情况,然后通过实际铺设的照明线路图片资料,引出居民家庭用电线路应如何合理设计和安装;放映相应大赛的预决赛影像资料,使学生了解比赛时评委投票时红灯或绿灯亮起,带出举手表决器的设计和制作等问题。
3.4项目计划方案的设计
项目计划方案的设计是项目化教学法的核心和重点。教师可在上节课结束时,布置下次课程预习的知识点和项目任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预习,搜集相关资料,为项目计划方案的设计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布置项目任务,并对项目任务的要求进行分析,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材料支撑。学生在教师对项目任务分析讲解的基础上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项目计划,提交教师进行检查指导。教师如果发现项目计划的不合理之处,提出完善意见,最终确定项目计划。
3.5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阶段是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环节。项目计划方案确定后,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按项目计划的任务要求和设计思路完成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每组学生可以相互协作,也可以跨组合作。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首先用Multisim10软件对设计好的电路进行仿真分析,然后各小组按照实施方案完成项目制作。在项目实施过程,教师要巡查各组学生自主协作的参与情况,同时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检查指导。对于学生无法完成的操作规范时,教师要进行操作示范,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和纠正,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3.6项目的总结评价,拓展提高学生根据实施方案将项目任务完成后,最终评价至关重要。最终评价多采取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评价贯穿每个项目任务的执行过程,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及教师评价。其中教师评价是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合作情况、专业能力及其解决问题情况逐项进行。最终评价依据项目成品演示,如项目报告、模拟仿真演示、PPT报告,不同的项目可同时采用多种形式交互进行。项目结果展示后,教师应根据各小组项目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总结本单元课项目任务的总体完成情况以及总结本节课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和重点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清楚努力方向,越来越稳健,一次比一次进步。
4结论
项目化教学法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但项目化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并且由于中职本学生参差不齐,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从而造成项目任务的时间很难把握,出现学时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作者:霍艳飞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丽波,杨瑞芳.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5(13):192.
[2]谢碧君.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在通信类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93-96.
1.大学校的招生制度
在招生制度上,法国大学校与综合大学截然不同,前者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其对高中毕业生的筛选,一是通过设立大学校预科班来选育专门的生源,二是开设极具竞试特色的入学考试。上预科班是法国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校的最重要途径,但其想进入大学校仍需付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努力,这是因为大学校有着非常严格的招生制度。入学考试是大多数大学校所采用的招生方式,也是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校的必经之路。法国大学校以其激烈的入学考试而著名。我国现任中央外办副主任孔泉曾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进修,对该校的招生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写道:“每年都有上千名考生争相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的入学考试,竞争70个入学名额。……总计逾20小时的考试涉及的题材之广———从历史到现状,从神话人物到某工厂罢工的原因,从企业生产能力要素到拉美外债前景,往往使幸运的被录取者产生在学校已无可学的感觉。”除了入学考试外,大学校还有两种招生方式:一种是个别大学校通过直接审查学生学业资格,从高中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历的学生中择优录取;另一种是大学校录取普通大学第一阶段或大学技术学院的文凭持有者、获得高级技术员合格证书的在职人员,以及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但这两种方式录取学生的比例均很小。正是通过上述严格的竞试和生源选育,大学校不仅确保了其高质量的精英教育地位,而且向世人展示了其“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学机会公正性,然而事实究竟如何?
2.大学校入学机会不平等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法国大学校就是少数优势阶层子女所享有的精英型高等教育。1984年~2002年间法国政府进行的就业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1919年~1968年间,不同年代出生群体中考取大学校的比例始终低于6%。其中,大众阶层子女考取大学校的比例约为1%,优势阶层子女的考取比例高达18%,两个阶层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十分显著。在当今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法国优势阶层对大学校的垄断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演愈烈。在大学校日益成为法国普通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地”的同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法国民众都意识到这种“精英生产”的状况已不利于法国社会基础的更新和多元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校的入学机会不平等问题亦受到了法国当局的重视。1998年,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的改革报告中承认,大学校招生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极不平衡,报告还指出:“尽管30年来历届政府都竭尽全力,状况仍在恶化。大学校学生中工人和职员子女的比例下降幅度大大高于这些阶层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今天的状况已经是这样,一个在不利郊区环境中读小学的儿童,实际上无任何机会进入名牌大学校。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许多社会阶层将无丝毫机遇在某一天进入经济和管理精英行列。对于民族统一,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二、大学校:为何不能“人人平等”
1.经济因素
法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免交学费的,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大学校预科班,以及大学或大学校也基本上只需缴纳少量的注册费。如此看来,在法国接受教育的经济花费貌似是比较少的,但实际上,有关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直接影响。2005年,法国教育部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主要科目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小学五年级中工人阶级和优势阶层子女的法语成绩相差9.2分,数学相差13.3分;小学六年级学生成绩的差异更为明显,法语相差14.5分,数学相差16分。对于预科班和大学校的招生而言,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发挥着其潜在的影响。尽管除少数私立预科班外,大学校预科班基本上是免收学费的,但相关资料显示法国预科班学生的花费实际上是非常高昂的。例如,2004年综合大学的大学生年均花费约为6700欧元,而大学生预科班学生的年均花费约为13760欧元。而法国全国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统计表明,2008年,法国人均年收入为1.9万欧元,其中占人口总数10%的富裕阶层年均收入为35550欧元,占人口总数10%的最低收入阶层年均收入为10520欧元。据相关调查与分析,大学校预科班花费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预科班大多位于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特别是享有盛誉的几所预科班基本上都坐落于法国的大城市,例如约有19%的预科班位于巴黎,31%的预科班位于大巴黎地区,生活在大城市中,学生的生活成本自然会相应提升;其二,预科班的学习强度大,学生需要购买参考书等学习工具。由此可见,大学校预科班较高的学习和生活成本对工薪阶层家庭构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费用相对低廉的普通大学或者职业技术类学校自然成为了大部分学生的最佳选择。
2.文化因素
除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学业产生的直接影响外,家庭的文化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功率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2002年考入大学校的学生中,59%的入学者家庭中还有别的成员同样具有大学校学历。伯德洛从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方面对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学业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考察。他就2002年高中毕业优等生的学业选择与其父亲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父亲拥有硕士、工程师或博士学位的高中毕业优等生中有49%选择进入大学校预科班学习,28%选择进入综合大学,只有3%选择进入技术大学或高等技师学校;而父亲无高中学历的高中毕业优等生中只有26%的学生选择进入大学校预科班,44%选择进入综合大学,选择进入技术大学或高等技师学校的则有16%。可见,同样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其父亲的学历水平对其未来的学业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这从某种角度表明了父母自身的文化特质可被下一代继承或转移。法国参议员雅克尼•伯丹在2006~2007年也就大学校入学分层问题做过类似的分析,他认为大学校及预科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仍是“黑匣子”,信息的缺失让他们无所适从……只有具备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并进入这一系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伯丹发现那些家境一般的孩子常常具有自卑的情绪,他们会认为自己不是上“大学校”的料,即便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也大多选择了大学技术学院或高级技术员班。上述分析表明,看似公平公正的大学校招生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充当了“过滤器”的作用,它有效过滤了在经济条件或文化背景方面相对落后的大众阶层,并为优势阶层上升为国家精英群体保驾护航。社会学家皮埃尔•麦乐(PierreMerle)因此犀利地称法国高等教育为“有区别的民主化”。
三、调适中的法国高等教育“双轨制”
1.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思路
1998年,雅克•阿达利领导的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的改革报告中客观分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危机,提出了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特别强调大学和大学校要相互靠拢,要成立共同的“高等教育校区”,设立共同的或协调一致的课程,建立等值的学科文凭,交换和流动教师,共同使用设施。该方案提出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地理位置上应相对集中、平均分布,并设计了由8个“省区大学集团”组成的新的大学分布图。方案还建议改革法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学制,施行高等教育的“LMD”(又称“358”)模式,即高等教育划分为2个基本阶段、设置3个基本文凭。第一阶段为3年,学习结束获学士学位;第二阶段分为5年或8年,5年获新硕士学位,8年获博士学位。大学和大学校将共同组建博士学院,共同培养新硕士和博士。1998年和1999年,法国先后签署了《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和谐建构联合宣言》(又称《索邦宣言》)和《博洛尼亚宣言》,并在新世纪伊始就开始了包括“LMD”模式在内的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2006年,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法国议会支持并通过了设立“高等教育与研究中心”的法案。随着社会民主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机会均等亦成为法国执政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例如,法国政府将2006年设为“机会平等年”,并于2008年调整了对“大学校”中贫困学生的社会救济标准。新的标准更多地倾向于收入平平的中产阶层以下人群,规定凡是家庭年收入低于32440欧元的学生均可享受这类按社会标准颁发的奖学金,而2007年享受同类奖学金的家庭收入要求是低于27000欧元。该政策使进入大学校学习成为了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企及的目标。除此以外,法国还推行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这一政策为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缺少第三方担保的学生提供贷款,学生在还贷期到后可申请延期,如确实无法还贷,将由政府承担其中70%的还贷责任。2008年,法国大众银行、合作银行等5家银行共发放了1.5万欧元的贷款,2009年总计6800万欧元贷款获批。
2.大学校采取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新举措
在社会的关注与压力下,大学校自身也逐步认识到了其在入学机会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一些大学校先后采取了新的措施,试图从多个方面改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鉴于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是大学校入学不平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校首先实施了对弱势家庭出身的优秀学生进行文化资本方面“补偿”的“文化资本补偿计划”。2001年,巴黎政治学院开展了一项名为“优先教育公约计划”的“文化扶贫工程”,由此开创了“文化资本补偿计划”之先河。“文化扶贫工程”旨在使来自贫困地区或弱势家庭的子女获得进入精英学府的机会,为他们带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希望。“优先教育公约计划”创立了针对“优先教育区”高中生的特殊录取制度,规定“公约”高中的优秀生可以一次“严格的口试”替代巴黎政治学院的传统入学考试进入该校。这一特殊的录取制度不仅限于在录取考试上为贫困学生另辟蹊径,也体现在教学中的实质性合作和指导中。巴黎政治学院委托合作高中的教师在毕业班中挑选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并派出学院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特别辅导,以帮助他们获得通常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女才能在课外获取的知识。学校同时还与一些赞助商合作,为这些学生提供听取讲座、参观博物馆或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的机会。尽管巴黎政治学院的“文化扶贫工程”在一开始引来了众多怀疑,但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优先教育公约计划”进入巴黎政治学院的贫困学生在成绩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均不亚于通过传统考试录取的学生。在巴黎政治学院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大学校也相继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例如,法国最著名的商业大学校巴黎高等经济与商业学院设立了“大学校:为什么不是我?”这一项目,旨在为弱势家庭背景的优秀高中生提供文化方面的“补偿和护送”;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理工学校和国家统计与经济行政学校联合实施了“跳板计划”,计划通过选派志愿者学生赴合作高中担任学生辅导员,帮助高中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起信心。2005年1月,参加大学校联席会议的57所大学校还签署了《争取精英教育机会均等宪章》。尽管各个大学校进行文化资本补偿的具体做法和侧重有所不同,但其所采取的措施均旨在帮助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优秀高中生挖掘潜力,以弥补其家庭所属社会地位给他们造成的“文化资本”的不足。大学校的这种做法显然比单纯降低分数线“特招”弱势家庭的学生更有意义,它不仅能帮助弱势家庭的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在学业上树立起信心和目标,同时在客观上为学校争取了更多优质生源,确保了其培养“精英”的地位不受动摇。除了“文化资本补偿计划”以外,大学校还对其招生制度进行了调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通过传统的大学校预科班进入大学校的学生比例显著降低。据统计,2010年法国大学校的大一新生中,只有约50%是通过大学校预科班考试后入学的,其余的学生则主要来自综合大学大一、大二年级。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LMD学制及学分互认系统,其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双轨之间的学生交流,为大学校扩大生源创造了条件。此外,大学校内部还出现了一种“直升系统”,该系统通过成立专门的教学组织开展大学校预科阶段的教学,而后不经考试或仅采用面试方式就可直接升入大学校学习。例如,格勒诺布尔、南锡和图卢兹三地的综合理工学院联合推出的“综合理工学院预备班”,学制为2年,所有获得高中理科会考文凭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就读,校方通过一对一面试决定是否录取,其中约有85%~90%的学生可以直接升入理工学院,而余下的学生则被转入综合大学就读。2010年,在机会多样化和平等委员会的见证下,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部长、高等商校联合会和法国工程师学校校长联席会共同签署了一项关于进入优质高校的机会平等的特别协议,该协议的签订进一步提升了高等商校向社会的开放度。
四、结论
关键词:高职扩招;畜牧兽医;技能需求;培养定位
在2019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报考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全国确定扩招100万人[1]。这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大量的潜在生源,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扩招对推动社会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2],同时也是加快实现制造强国,提供大批高技能人才支撑的长远之策[3]。但是,高职扩招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势必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4]。本文结合松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扩招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生源的综合情况调研,为下一步高职扩招学生生源地人才特色化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高职扩招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扩招但不降质的基本要求,我们调研了高职扩招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调研对象为畜牧兽医专业扩招学生,共计103人,其生源结构分为高中或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以及农民工或下岗工人三类,人数分别为20人、59人和24人。调研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年龄结构,二是学历层次,三是现从事的行业和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了解程度,四是学习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调研方式以问卷调查和现场交流为主。通过对这四方面的调查,基本掌握了扩招学生的年龄结构、学历、职业、学习目的和需求以及学习存在的实际困难。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高职扩招学生年龄结构情况
图1汇总了松原职业技术院扩招学生的年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扩招学生的年龄结构比较复杂:20~25岁、26~30岁、31~40岁和40岁以上的学生分别占18%、18%、40%和24%,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达50岁,跨度非常大,这为高等职业院校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职扩招学生生源由三个大类组成,分别为高中或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以及农民工或下岗职工,其中第一类生源的学生年龄偏小,第三类生源的学生年龄相对偏大,中间类生源的学生年龄介于两者之间。图2、图3和图4汇总了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生源的学生年龄结构组成。由图2可知,来自高中或中专毕业生生源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占这类生源学生的85%,而31岁以上的学生仅占15%,无40岁以上的学生。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来自退伍军人生源和农民工或下岗职工生源的学生年龄主要分别集中在31~40岁和40岁以上,且远远多于30岁以下的学生,这与国家教育政策有关,因为大部分3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经历了职业教育大发展阶段,在适龄上学阶段抓住了上学的机会,所以来自高中或中专毕业生生源的高职学生较少。
2.2高职扩招学生学历层次情况
在调查高职扩招学生的学历层次时,我们设计了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四个文化程度选项(图5),目的是了解扩招学生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的能力,由此可精准判断出他们在某些课程中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以便有针对性地分别讲解。从图5可以看出,在扩招学生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只占到4%,主要来自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占60%,大多来自退伍军人和农民工或下岗工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占29%,主要来自高中毕业入伍的退伍军人和没参军的高中毕业生。调查还发现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扩招学生年龄也偏大。
2.3高职扩招学生现从事的行业及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了解情况
为了解高职扩招学生现从事的行业及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了解情况,问卷调查设置了种植行业、养殖行业、兽医服务行业、畜牧技术推广行业及其他行业五个选项,调查结果详见图6。从图6可知,高职扩招学生现从事种植行业、养殖行业、兽医服务行业和畜牧技术推广业的分别有12人(主要是农民工)、15人(主要是农民工和下岗工人)、8人(主要是中专毕业生)和20人(主要是退伍军人和部分高中毕业生),从事其他行业的有48人。对畜牧兽医专业了解的学生主要是现在从事畜牧兽医相关行业的和从事种植行业的学生,这与他们接触一线生产实践有很大的关系,这部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严格规范的兽医操作流程。调查发现,从事其他行业的学生缺乏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整体了解,只是简单地认为畜牧兽医专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4高职扩招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实际困难
为了解高职扩招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实际困难,我们以交流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图7。从图7可以看出,扩招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最大实际困难是学习时间的安排;其次是担心理论学习跟不上(主要是年龄偏大的学员);第三是担心农村网络较差和网络授课时会有网络卡顿现象(集中在一些农民工生源的学生)。学生反映的这些实际困难基本属于客观问题,因此建议高等职业院校采取一生一策的教学安排,以确保完成教学任务。
3高职扩招学生培养定位及对策思考
3.1实施学生精准定位培养
调查发现:高职扩招学生的生源结构复杂,年龄跨度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事行业较多(可谓五花八门),但都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定位,对畜牧业产业升级所需的大量技术人员可以在人力资源上得到保障,这也可以为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基于畜牧业产业升级所需大量一线技术人员和高职扩招学生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施行一生一策,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和意愿精准定位培养。这种定位培养需要结合产业升级和学生实际情况,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学分认定和评价机制等教学管理体系;同时还需要配合人文和思想等学生管理体系,最终形成详细完整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开启高职教育个性化培养,定制个人培养方案,以有效解决生源复杂和难培养的问题[5]。
3.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调查还发现,学生对学习时间的安排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为高职院校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保证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采取一生一策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对现从事畜牧兽医相关行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可加大网络理论授课学时,建立系统化理论学习体系;同时,对这部分学员配以专门的实践教学老师,根据学员的实际需要,采取现场实践教学和课后网络直播教学。由于现从事其他行业的学员对畜牧兽医行业了解不足,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施行“场中校”人才培养。为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职扩招学生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完善校园数字化网络建设,打造适合终身学习的共享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企业专家技术和资源优势,借助钉钉或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建立特有的远程动物诊疗教学共享平台,在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和实习等方面做到资源共享,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可通过与大北农集团、特驱集团和正邦集团等企业的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发挥“场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通过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换,使学生了解岗位和职业素质对专业的要求,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3.3完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完成一个既定的真实项目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体现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中。高职扩招学生可通过完成具体的实践项目来获得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适用教学方法。在利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有完善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按照项目化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适合高职教育的方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高职扩招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打破原有的知识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羊与羊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和宠物饲养与疾病防治五大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学生可由此围绕自己既定的某一方向,完成从饲养管理到疾病防治的系统性学习过程,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的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系统性和独立性,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被高职扩招学生接受,同时能够针对性地为扩招学生的一生一策培养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3.4完善学分互认及学习评价机制
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不仅要扩大招生规模,更重要的是要严把质量关,警惕可能会出现的“宽进宽出”现象;这需要完善高职扩招学生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体系。按照高职扩招学生一生一策的教学需求,适当地增加学生自选的特色课程和学分互认课程,这可以为学生按照个人发展需求提供教学的可能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积极探索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制定学分转换细则,建立学分认定标准、成绩互换标准和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实现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学分转换,满足学习者半工半读或工学交替的需要[6];同时,也可以采取引入由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组成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美国,课程、教材与实际生活、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有绘画、动手操作、撰写论文和实验报告等。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典型的课堂内容包括教师提供简单资料,提纲挈领地提出问题、介绍课题,然后让学生搜集、整理材料,写出报告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教学俨然是一场专业性的学术报告。美国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是为巩固知识而机械重复练习,更多的是综合性、开放性的作业,需要学生在查阅、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有时还需要和他人合作、动手实践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认真探究的习惯。尽管掌握知识程度比较浅层次,但阅读量大,知识广博,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或学、或疑、或问、或惑、或解,亲力亲为,执着而有成就感,这是学习的乐趣和根本动力。
2.考试评价科学合理。美国的考试也很多,但教什么,考什么,可能考个C级水平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美国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学生从成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动机。美国非常重视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多少。教师几乎将5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育评价。评价活动一般有多种因素参与,如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行为改变、人际交往、情感动机等,大部分学生能够扬长避短,成功感强。
3.注重实际能力培养。美国基础教育比较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自信,思想活跃,善于表现自己,独立性和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践机会多。用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的话讲,美国学生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中国学生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一方的强项就是另一方的弱项。由于美国课堂纪律宽松,学生行为自由,学生们敢想、敢说,师生互动好,但也存在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得不到规范性的有效训练,思维跟不上节奏,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等现实问题,这也是美国基础教育常常受到指责的原因。
二、美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美国基础教育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育模式都堪称一流,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1.基础教育质量偏低。基础教育质量偏低一直是困扰美国政府、教育界的问题。由于美国教育高度地方分权,各州教育质量评价各自为政,缺乏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统一标准,导致对相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课程标准的降低与混乱,导致美国基础教育在各类竞赛中缺乏竞争力。
2.教师队伍不稳。美国中小学教师工资不高,缺乏职业吸引力,未能吸引有才华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现有的教师大量流失,因此稳定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3.教育机会不均等。社会背景和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所受的学校教育类型、质量有很大差异。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学校教学秩序混乱,学生学习成绩偏低,毕业率比全国平均数低10%-20%。选拔标准高的著名大学录取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少,相反,标准较低的初级学院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最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不得不承认:过去的教育制度使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和移民得到的教育机会较少,他们常常成为这种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因此,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通过教育立法、制定统一改革方案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正如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所说:“当资源是从土地中开掘出来的那个时代,美国是一个富国,但在现在资源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出来的时代,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是美国社会的危机意识,促使其将国家的前途系于教育。
三、美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应对策略
1983年,针对教育质量下滑、师资水平低、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美国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此后,美国各州为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对策研究。
1.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完善办学体制。继1994年《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和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颁布后,2010年6月,全美州长协会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共同颁布了全国首部《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改善学生学业成就、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美国把课程标准模式引入基础教育管理的新举措,投射出美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的实践创新与发展趋势。该课程标准由《共同核心数学标准》与《共同核心英语语言艺术与历史/社会、科学、技术学科中的读写标准》组成。面向幼儿园至12年级的所有学生,包括数学和英文两个学科,主要因为这两门科目所培养的技能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当然,其他科目对学生未来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的成功也很重要。全美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即将着手制订科学和其他科目的全国课程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主要就是通过提高全美课程标准和要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给每个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设定了宽泛的目标,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教育中应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类,每门课程要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还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应该以10为单位数到100,小学3年级学生应掌握主语与动词一致,5年级学生需要知道暗喻和明喻,7年级学生必须懂得如何计算面积。8年级学生应理解勾股定理,能够识别作者的主要观点,到高中毕业时,所有毕业生应为升入大学或就业做好准备。英语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通过语言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如下要求:表现出独立能力;构建扎实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听众、任务、目标、学科的要求作出反应;既能够理解,也能够批判;重视证据;能够有策略地使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媒体;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文化。同时,标准确定了所有学生都应该知道或掌握的内容,但没有确定教师如何去教。“它们没有也不能一一列举出学生应该学习的全部、甚至大多数内容。因此,标准必须由一个精心设计的、内容丰富的课程来补充。”根据这个原则,英语标准并没有制定必读书目,只是用经典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来展示学生应该掌握的、逐级递增的复杂性和理解能力。对于数学来说,课程标准强调对每一个概念的掌握,以及帮助学生一步步进阶的结构的连贯性。从幼儿园至5年级,标准要求学生在整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分数、小数等学习方面打下坚实基础。6年级之后,学生需进一步学习几何、代数、概率与统计。高中强调数学建模,使用数学与统计对实验情景进行分析、优化理解、改进决策,为上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签署参加这一计划、使用此统一标准的州,要以这一标准为基础,制定出自己的课程和考试内容,但他们可以将自己州的标准定得比这一共同标准更严格。
2.加强基础课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从2014年开始,美国各州采用并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其目的是消除各州标准的不一,提升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希望通过提高全美课程标准的难度,确保美国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全美州长协会副主席、佛蒙特州州长吉姆•道格拉斯说:“统一标准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跟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国家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使美国教育发生真正、有意义的变革,以此让所有的美国人受惠。”“强有力的学校教育是我们国家经济长期繁荣的最可靠的保证。美国学生毕业后要与全球的孩子竞争就业的机会。我们需要国家确保为孩子的竞争并制胜做好准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州长要一起努力为学生制定一个共同的高标准的原因。”另外,该课程标准不仅增加难度,还旨在提高高中毕业时学生能具备就读大学或进入职场的能力。
3.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与其他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相比,美国学生在校时间较短、暑假时间较长是导致美国学生在数学和科学领域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注意到许多经济竞争对手国家的学生每年的上学时间比美国学生多1个月后,奥巴马表示:“应该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的提议已经在教育研究领域提出许多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报告称,在8年级结束的时候,贫困或条件较差的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比条件较好的同龄人低3个年级。研究人员称这种差距是导致不同收入群体取得不同成就的主要原因。一些效率较高的特许学校将自身的成就归功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美国学生曾经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目前在数学领域只排到第21位,在科学领域的排名仅为25位。奥巴马称,美国教育部正在推出一项新计划,培训1万名数学和科学领域的老师,从而提高美国学生的成绩。除此以外,奥巴马还要求家长在监督子女学习习惯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他知道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到学业上有多难。他说:“如果学生回家后父母不去监督,那么无论他们的老师有多么出色,都会带来问题。我的孩子萨莎与玛丽亚都是好学生,但如果你让她们选择,她们一定会乐于整晚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
4.提高行业标准,改善教师待遇。在美国期间,加州富勒顿州立大学EllenKottler教授以加州为例,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教师的行业标准,即教师教学实践的6个领域:(1)使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并为他们提供支持。(2)为学生创建并保持有效的环境。(3)了解并为学生组织学科事宜。(4)规划教学并设计学习经历。(5)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6)作为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发展。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起点基本由该教师的学历来决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起点工资是不一样的,随着任教年限逐年递增工资总额。同时,由于各州各地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同,各地的起点工资也不一样。从教30年左右的教师的年薪可能从开始任教时的2万-3万美元递增到5万-7万美元。校方和董事会无权随意剥夺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的工作。只有在学校里班级数目减少,不再需要这么多教师的情况下,教师才可能失掉工作。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自然也吸引到不少人才加入教师行列。在2009年,全美共有590万名教师,其中幼儿园及学前教育的教师约57万人、小学190万人、中等学校120万人、特殊教育38万人、大专院校约87万人,阵容可算是相当庞大。
关键词:会计人本教育;会计就业;效应分析;就业质量;职业层面
人本教育理念是在总结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弊端之后,总结而成的现代教育基本规律,其中以人为本、确立主体、平等竞争、健全人格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学校,期待为国家培养出堪当大任的复合型人才。当代高校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走好“毕业”到“就业”的人生之路,通过对会计人本教育与就业效应进行分析,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此种教育模式的科学性。
一、传统会计教育理念下会计从业者存在的认知误区
在传统会计教育理念下,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下列认知误区:第一,在入学之前,很多学生及家长对会计的理解极为狭隘,甚至认为会计等同于银行工作,因此存在盲目报考现象。第二,在入学后,普遍对自己抱有较高的期待,渴望在毕业后迅速找到好工作。然而会计及相关专业每年招收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数量众多,行业自身的流动性较低,市场供求关系处于严重的“不对称”状态,导致大量学生“毕业即失业”。第三,总体来看,资深会计师数量稀少,因此在很多会计从业者的眼中,自身的工作资历是与用人单位“谈条件”的强力筹码,往往提出超过正常范畴的物质需求。当过高的要求无法被满足时,部分资深人士迅速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较大的损失。第四,会计强调实际工作能力,但近年来流行的“考证热”使得广大从业者将重心全部放在考试上,导致了很多从业者理论分析水平高、实际工作能力差的现象。
二、会计人本教育与会计就业效应分析
《英才薪资调查报告》对某地近15年来不同学历会计从业者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在2004年前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本科生年薪为3万元,硕士研究生为3.8万元;工作1年后,本科生年薪为3.5万元,硕士生为4.5万元;工作2—4年后,平均涨幅与第一年差距较小;工作5年后,本科生年薪为5.5万,硕士生为7.5万;工作6—9年后,本科生年薪为6.3万,硕士生为8.8万;工作10—15年后,本科生年薪为6.8万元,硕士生年薪接近10万元。工作超过16年之后,受年龄、岗位等客观因素影响,两种学历的会计从业者年薪均有所滑落,其中本科生的年薪为6万元,硕士生年薪为8.2万元。从上述数据可知,两种学历从业者的平均薪资差额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在十数年的时间内一直呈现正向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即会计专业学生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其起薪、薪资增长幅度均超过低学历者[1]。根据上述的数据分析,一些人可能产生诸如“研究生薪资超过本科生是必然的”之类的想法,而忽略了隐藏在背后有关人本教育的重要作用。根据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中毕业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年龄为18岁,经过4年本科教育后,周岁在22岁左右;而硕士研究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年的学习时间,在25周岁左右踏入社会。在“多出”的三年时间内,硕士研究生接受了更加全面、系统地人本教育。比如在攻读学位期间,绝大部分的研习过程均有自身的积极参与,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毫无“用武之地”的英语、高数等学科虽然对实际工作的帮助不大,但却在另一个层面引导研究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会计就业环境变化频率较快,相关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很多从事多年会计工作的人员面对新的挑战时,往往无所适从。而具备高学历、经受过完整人本教育的会计师,基于其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加之较强的学习能力,在适应的过程中能够呈现出积极的面貌。
三、通过会计人本教育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思路,并不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最终形成终身受用的能力。此种能力包括:第一,在工作实践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日常接触大额钱款的机会较多,因此,除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之外,还应该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面对诱惑能够岿然不动。此外,对于新制度、新理论,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身体力行实践终身学习。第二,除了在校园之内学习的基础财会知识外,为了满足工作需求,还应该对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市场管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等内容有着深刻了解。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外国企业打交道的次数越来越多,除了外语之外,高水平的会计师还应该对合作方所在国的法律、文化、风俗、业务开展方式等有所了解。第三,充分掌握、熟练应用业务流程固然重要,但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则会为企业发展造成伤害。基于此,会计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独有的创新能力。比如科学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互联网信息存储技术,从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搜寻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经过仔细分析之后,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为企业管理者开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2]。
(二)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除了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其他所有能力的统称,包含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1.沟通能力,是一项最基本却最重要的能力。比如会计从业者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之后,整理成完整的报告。在向领导及其他同事介绍时,首先,应该说明重点信息;其次,分析信息背后的原理;最后,详细阐述针对性计划。保证此过程清晰、无误,即可让全体同事产生刮目相看的感觉,从而认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如果阐述过程“磕磕绊绊”,他人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很可能对具体内容嗤之以鼻。此外,针对各类事件保持有效沟通,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特别是会计从业者往往给人“高冷”的感觉,通过沟通,能够极大地改善此种认知。2.应用能力,分为实际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首先,实际操作能力即为日常工作中的执行能力,如财务信息整理、根据既定安排,保证工作的正常进展等。当代会计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信息电算化、网络传输等能力,因此务必注重对相关技能的培养。其次,判断能力需要从业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及时发现财务信息中的异常之处。最后,应变能力。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的变化,会计从业者必然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在保证不违背法律及企业内部制度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处理好各类问题。3.管理能力及决策能力。并非狭义认知中身处管理岗位后,开展的管理工作及决策过程,而是在日常处理会计信息时,通过自己专业的判断、分析,通过巧妙的方式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三)在会计人本教育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为了培养出的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高校必须结合会计人本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改革。首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向会计专业的学生介绍会计的定义及会计普遍从事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对未来的工作、生活进行规划。在此情况下,逐渐引导学生加深对会计专业的理解至关重要。其次,人本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育过程应该围绕学生及从业者的切实需求,除了不可或缺的理论知识外,对于一些过时、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应该予以摒弃,引入学生们感兴趣以及市场切实需要的课程,如《市场营销》《交际能力的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等。再次,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育”是广义的,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均可以作为教育场所。只有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加深对会计工作的理解程度。最后,很多高校在毕业季临近时,将实习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纳入毕业考核,由于仅仅从形式上考虑问题,导致实习报告的水平较低,甚至存在大量的虚假报告。面对此种情况,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组织会计专业学生真正投入实习,使其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四)从职业层面全方位培养会计人才。人本教育理念第三条规律———平等竞争,第四条规律———健全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此理念下,高校应该从职业角度出发,全方位培养会计人才。第一,平等孕育着尊重,竞争孕育着成功。只有在平等竞争的氛围中才容易生长出创新思维。学生创造性是在平等的氛围中形成的,学生的创造性又是在竞争中开发的,创造性的考试是平等竞争一个手段。此理论不仅适用于高校教学,同样适用于职场工作。只有时刻保持赤子之心、维护平等竞争的土壤,充分践行人本教育的科学思想,会计从业者的思想才不至堕落。第二,人格是素质的核心,会计工作责任重大,如果交给人格存在缺陷的人,很可能对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伤害。健全学生人格的过程本质上是开展深度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大是大非、法律底线、道德准则,无论面对任何情况,均能够坚定信念,唯有如此,方可胜任会计工作。第三,学校教育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工作时间,因此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必须经受时间的考验[3]。综上,教育的根本目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踏入社会的专业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职场工作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法律、道德的情况下,处理好每一件事情。若要切实达成上述两项目的,必须充分结合人本教育理念,从思想高度进一步深化学生认识并向其灌输终身学习意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耶红,马光华.会计专业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31):196-197.
[2]仇迪.以就业导向为根本,进行针对性会计模拟实训[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240-241.
关健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2009年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江西区域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省委省政府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从全国范围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唯一有实体承载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模式,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理念,要义是建立绿色生态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开发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提高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和全要素生产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公平参与,为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江西人力资源很丰富,但是怎样加快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加快发展适合绿色生态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围绕绿色生态产业,培养一流的技能人才,加大技能人才的储备力度,这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水利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利设施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比如鄱阳湖流域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圩堤和河道治理,城乡灌溉排涝系统建设、鄱阳湖水循环的保护、鄱阳湖生态区域的开发和治理、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建设、鄱阳湖流域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水利人才的输入,所以水利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是水利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随着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各行业的技能人才,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成为共识。众所周知,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一个是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质量和劳动力的质量同步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主要得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总理视察职业学校时多次强调:要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
基于行业办职业院校的实际,水利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责无旁贷的落在水利职业院校身上,水利类职业教育可谓任重道远。
三、创新思路立足行业创建一流职业学院
职业院校要做大做强关键是有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而行业特色是先天优势,必须充分挖掘潜能,产生辐射效应。以突出培养水利技能专才为主,兼顾培养其他适应市场需求的通才为辅,两手都要硬。
3、1明确办学方向、做足水利特色
技师学院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当前我省水利技能人员主要在基层一线,是我省水利建设的排头兵,这些水利职工的素质直接影响水利建设的工程质量。在我省全面铺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对一线的水利技术人才(包括参与水利建设的施工人员)进行轮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水利类职业学校在探索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的同时,要调整办学方向,逐步增加水利系统在职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比例。并积极主动与水利系统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水利系统在职职工开办高技能人才技能提高班、技师班,扩大水利系统在职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在职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可采取脱产、半脱产或业余学习。
3、2明确培养目标、拓宽生源渠道
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类:一是高级技工。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在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的同时,积极开展高级技工培训;二是预备技师。生源主要是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我院高级技校毕业生(或其它职业院校毕业生)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三是技师或高级技师。生源主要是水利系统或企业在职职工中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生产服务一线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三类培养目标基本涵盖了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在职员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从业人员,招生渠道进一步拓宽。
3、3加强学院软硬件建设、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以水利部示范院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从师资、教材教法改革、实训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3、3、1建设优秀的一体化课程师资团队
要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技师培养实施导师制,导师选择途径有两条:一是在本校“双师型”教师中优中选精,把能力强、知识新、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选拔为预备技师导师;另一条是招聘。主要在生产一线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中遴选招聘。要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首席教师、首席技师、学科带头人和“一体化”教师的评聘制度。健全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p#分页标题#e#
3、3、2开发制定一体化教学标准和课程教材
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3、3、3培养方式和教学形式改革
加强校企联合,和企业联合培养学制学生,灵活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及导师制、模块式、课题式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允许学员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完成学业。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班化教学,在完成基础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将企业生产中的一些典型任务设置成一个个教学课题,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合作,将课堂搬进车间,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培养效果。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实习可以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阶段。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院内进行,鼓励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设施设备。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企业要制定实习场地使用、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安全管理、联合课题攻关等项规定,并提供较为先进的设备设施,通过在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改进职业教育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
比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由政府领导的有决策和协调功能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经济部门用政策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在行业内给予政策扶持,以便职业院校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搞好教学。
4、2切实贯彻《职业教育法》和其他有关职业教育的法规规定,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一)研究意义
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外延宽泛,但只有深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教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是其基本定位。建设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教学文化势在必行。教学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体是师生,关键在改革。研究表明,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如果不积极引导教学文化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革,就会成为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一大阻力。
(二)研究视角
理论借鉴。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借鉴新时期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实用主义等教育成果。如,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要求将“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而且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体现全面性、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注重全面性、多样性、实用性、建构性;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上,对本科技术人才进行专门性评价,由偏重教育内部评价转向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并重,等等。经验汲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办学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本土转化。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办学经验的产生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引进的理论、经验与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的有机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探析
(一)重学崇术的教学思想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传统大学“不同类型,但等值”的全新教育类型。适应地方、行业、产业需要,既重视理论的探索与习得,又重视技术的实践与转化,这是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高擎“技术本科”教育大旗,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在行业,定“性”在技术,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取得人才培养极大成效。宁波大红鹰学院在准确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等办学定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多元融通的教学主体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主体主要由既有学术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又有很强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师以及多样化的生源构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包括全职教授、来自业界的兼职特聘教师和实验工程师。全职教授须获得博士学位(艺术类专业除外),具有不少于5年的实践经历(包括3年以上高校之外的工作经验,外语和数学专业除外),任教期间每4年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休假”;特聘教师数量较多,承担大学约25%的教学任务;实验工程师须毕业于相关专业并取得工程师资格,主要在实验室教授实验课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多样,不受年龄限制,但入学的资格条件有一定要求。如,普通高中毕业生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必须有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为3个月)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职业高中毕业生须补习普通高中课程1年,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三)应用生成的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内容强调紧密贴近行业、岗位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由学科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专家、有关的实验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毕业生共同参与编制;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用技术大学以结构主义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层状”转向“网状”,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建设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凸显两大特点:一是高度的应用性。以阿亨应用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所在区域是德国核能科学研究基地,其机械工程系必修课程有39门,其中能源系统工程、人力资源再利用、环境污染等近20门课程都凸显了“核”及“环境保护”的地方特色。二是高度的生成性。通过师生紧密合作,将当前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引入教学,共同建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渗透型课程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按认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流程形成完整链条,在理论学习阶段又含有不少实验、项目制作等实践性环节,体现理论与实践双元循环递进的特点。
(四)开放合作的教学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特别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作用。一是以学科、专业、课程群为载体,通过校内外教师、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合作,联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共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国内外科技竞赛为载体,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团队,寻求企业赞助,自主完成项目的策划、设计、建模、制作、调试、运行全过程;三是开办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鼓励支持学生海外实习。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制订招生标准、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协同参与定制培养、协同推动就业创业。如,在风电与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上海电机学院先后与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输配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联合组成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团队,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该学院与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等共同设立为期3个月的“风电与创新”海外实践项目。
(五)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多样,除理论讲授外,还广泛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近年来,汕头大学工学院探索建立EIP-CDIO培养模式,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群以及单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项目教学中,教授们主动面向企业承担应用性科技研发任务,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习多结合教授提供的项目进行,在实验室做得较多的是“三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企业做,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教师的“教”,而且重视学生的“学”,教学相长,互促互进。如,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位课程要求修满180-240个转化学分(ECTS),每一个转化学分共含25个学时,即5小时的课堂授课、12小时的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7小时的教师辅导及1小时的考试。可见,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后辅导时间占有较大比重。
(六)实践能力导向的学业成就评价
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方式也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大学学业成就评价重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形式多样,如考试、鉴定、答辩等;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考核,将日常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列入课程成绩的评定范围,并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汕头大学工学院在实施EIP-CDIO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评价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将口试与笔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逐步改变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
(七)人本延展的教学空间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空间体现了人本化、延展性。一是传统教学空间充分满足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如,设置备有大量活动课桌椅的教室,以便师生开展案例教学和团体活动;实验室与教室合设,以便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验室与教师工作室合设,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二是新型住宿式书院的兴起。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高校仿效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住宿式书院”制度,变学生宿舍为住宿式书院,内含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小型图书馆、团体活动室、饮食驿站等,师生经常共膳与交流,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文体活动,形成一个学习、生活共同体。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辟新的教学空间。最近兴起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全部针对高等教育,无学校学籍的学生也可以免费使用,对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终身教育服务(如社区教育)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此外,教师或是通过教学网站向学生课程介绍、讲义与课件,提供参考资料,布置和提交作业,并在网上展示优秀作品;或是开设个人博客,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增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等,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
(八)融科技、人文于一体的校园特色文化
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习得,而且努力挖掘学科资源、校史资源等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伦理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的教育。如,黑龙江工程学院提出“工程文化教育观”的育人理念,突出工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构筑起工程文化课程、工程文化基地、工程文化环境、工程文化活动、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研究等“六位一体”的工程文化体系。福建工程学院传承百年学府的历史文脉,在校园内竖立林纾雕像,在图书馆门厅及教学楼宇间刻印林纾代表作和林纾名言;出版《林纾研究专刊》《林纾书画集》等,持续推动林纾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写通识教育教材《林纾读本》,开设全校性公选课;举办林纾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林纾文化节”学生社团活动等,努力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总结
【关键词】招生途径;学生特点;管理模式
2017年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情况汇报》,推进了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新高考背景下,不同群体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校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呈现多样化
近些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非常迅速,高职院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10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招生途径和生源类型不断呈现多元化。在温州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四种招生方式选拔人才。第一种是统一高考,针对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第二种是单考单招,主要是为广大职业高中、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设计的一种招考方式;第三种是高职提前招,由试点高职院校自主决定考试具体方案,考生参加这些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并且公示后,可直接被录取;第四种是五年制转入,招收初中毕业生,由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分段培养,后两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目前在温高职院校共有全日制在校专科学生超过3.7万名,统一高考人数占66.4%,单考单招学生人数达到16.5%,高职提前招和五年一贯制占比分别为8.7%、8.4%。
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凸显差异化
1.呈现出共同点。(1)自我约束力弱而自我意识强。学生团队集体意识较为缺乏,个性普遍比较独立,在价值观的追求上,对个人义务与责任看得比较轻,而对自己享有的权利更注重,自我意识很强。进入大学后,由于学生本身对各类社会规范的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差,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温高校为例,调查显示,对周围同学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现象时,有28.6%的人会视而不见。(2)自信心弱而自尊心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薄弱,有近87%的学生对当初进入高职院校表示不满意,有近82%的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会受到社会的歧视。数据表明,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不满足,在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对自己、对学校普遍缺乏认同感,对未来大学学习生活、今后就业感到迷茫和困惑。这种自尊和自信相矛盾的心态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常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3)自我规划能力弱而求新求变欲望强。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自我的真实认知,调查数据表明,对于职业生涯进行较好规划学生仅占18%,有一些考虑占42%,没有目标规划40%。这说明学生学习目的性和职业性不强,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持久力不够。但是这部分学生思维普遍比较活跃,对新奇的事物往往能表现出旺盛的好奇心,他们在各类活动中呈现出较强的创造能力,如在校园生活和各类活动中敢于大胆创新,乐于动手实践。(4)社会责任弱而名利欲求强。高职院校学生能积极要求向党组织靠拢,一些院校申请入党学生的比例达到70%,但是反映在具体的入党动机和实际践行能力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激,价值取向上有比较明显的功利性色彩。他们在活动中,往往只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只关心与个人有关的事情,对班集体、对他人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漠态度;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
2.呈现的不同点
(1)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更易于管理。普通高中的学习氛围较强,学校管理相对更加严格,学生更适应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习惯性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以浙江安防职业学院学生为例,学院实行较为严格的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制度,普高毕业的学生表示反对的比例占12%,其他类别学生表示反对占21%。(2)对口招生的学生活跃性更高。高职提前招和单考单招的学生在中学阶段选择了自己较为擅长或自己更加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初步的学习,进入高职后,专业目标相对明确,一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与其对口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或是已通过专业的考试,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等专业的适应性更强,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够更好更快接受和转变自己的身份,更好的融进大学学习生活。调查数据表明,对口招生的学生入校2个月的适应性调查,这批学生适应性比普高的学生要强,比例高出了15%。他们在课堂学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表现的更为活跃、积极。(3)五年制转入学生自律性更差。大部分“3+2”学制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选择专业时受老师的影响,没有的独立选择专业的能力,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和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中职学校所对应的专业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时升入高职院校,学生自律性相对较差、思想波动较大。目前在温高校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共同点,在学生管理上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规范意识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也取得一些的成效。但存在一根尺子量到底,对生源多元化、个体差异化研究不够,学生管理无法适应和满足多种类型学生接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需要结合不同群体,进行适当的分类、分层管理。
三、基于生源多样化的高职“四位一体”教育管理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理念。高校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管理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由传统的“管事”思维转变成“管人”理念,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工作,解决好学生的发展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是否有利于学生成才学生是否对学生工作满意作为工作的检验标准,确定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结合普高学生、职高学生、中专学生不同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一个既严格规范又轻松活跃的校园氛围。
2.引入企业管理中目标激励的管理机制。目标是一种刺激,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是希望通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和结果,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再由动机到达成目标的过程称为激励过程。企业管理中体现非常充分,学生教育管理中参照企业(用人单位)目标管理、正向激励、管理机制等方式来培育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基层对大学生群体的期望,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通过产教融合、职业生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专业知识论坛等种途径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和大学三年目标,并将它分解成学年子目标,通过对目标实施过程与结果的引导,将它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增强学生自信心。高职提前招和单考单招的学生专业目标更加明确,充分发挥其目标激励作用,引导这部分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成长成才。
3.借鉴军警训练中严格化的管理因子。借鉴军警化管理就是把军队和警察的严格化管理、集体化意识、规范化建设、等因子通过实践,通过实践,有效地途径融入到学院的教育管理中,以责任意识教育、国防教育、军警训练、课堂管理、早晚体能锻炼等平台来提升学生精神面貌,推行教育管理量化考核学分化,作为必修学分与学生毕业相挂钩,强化学生优良行为养成,使学生责任意识常态化、课堂秩序长效化、日常生活规律化、日常行为文明化,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形成“进门预先报告,迎面招呼问好,上课参会守纪,集体活动有序,内务整齐整洁,教室干净卫生”的良好精神面貌。管理中坚持严格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相结合,要避免将“严格管理”陷入一种僵化状态,改革学生综合评价方案,不同类型学生评价时候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