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建议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公司经营建议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司经营建议范文1

(一)家庭化管理现象较为显著

很多建筑私营经济的大都是采取的家族式管理方式,这必然会导致建筑企业在进行人事配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问题。很多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在私营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重用,从而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从根本上来分析,这种现象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家族化的经济管理方式也导致企业决策工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很多意见和建议不能够及时传到到领导阶层。

(二)私营建筑经济组织结构单一、经营规模有限

很多私营建筑经济的企业法人都是施工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的经营以及管理培训,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专业素养,从而导致其日常经营以及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问题。企业组织结构相对单一,缺乏一定的发展空间以及经营规模。经营者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发展规模以及管理理念、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才能够提升私营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其发展较为缓慢的局面。

(三)经营时间较短

私营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就是经营活动的短期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建筑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没有建立并完善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制度,从而导致水平高、综合素质较强的工作人员流失较为普遍。追缴工程款项困难也是其经营时间较短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财产合法性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目前的法律条例中还没有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财产保护上制定明文规定,从而导致财产的合法性存在较多的漏洞,部分企业员工利用相关漏洞进行经费的胡乱报销,从而出现费用乱摊派的问题。不仅会导致私营建筑经济出现严重的资金流失现象,还会导致其经济发展规模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保护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转变发展理念

私营建筑经济企业要改变落后、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该模式,对现金的管理理念进行引起,不断对发展理念进行创新,采取科学的经营模式来建筑经济进行发展。目前,很多私营建筑企业都开始主动对先进的经营方式进行学习,并提倡解放思想的管理理念。在摒弃传统发展理念的同时,不断吸收新鲜的活力和血液,从而保证私营建筑经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建筑企业在朝着公司制度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资源进行整理,从根本上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保证建筑企业朝着可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提升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的管理水平

私营建筑企业管理和经营者要主动对各种先进的管理发展理念进行学习,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私营建筑经济只有对现展形势进行全面、科学地认识,才能够处理好家族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筑企业要立足于实际发展状况,对发展理念进行寻找,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工作人员实施系统管理,引导他们参与到锻炼以及培养工作中,不断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企业存在的各种内部消耗,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私营建筑经济建立稳定、长久的合作发展技术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属于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立足于长远发展,系统规划我国私营建筑经济。我国目前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企业管理和领导人员要能够做好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内部技术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从而保证不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私营建筑企业只有保证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才能够获得更多的项目承接机会,形成长远的发展合作机制,合理对短期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规划,从而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的、稳步发展。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要能够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支持,从而保证私营建筑经济获得持续性发展。企业本身要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关注,对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地位进行保障和巩固。

三、结束语

公司经营建议范文2

(一)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作用

公有制建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对高质量完成建筑任务、加大社会劳动力再就业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加创造经济效益能力,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发展空间,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收入水平,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发展平台。同时加强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力度对于私有制建筑经济也有较强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二)私营建筑经济的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竞争实力具有积极意义。私营建筑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经济市场的有效管理,还可以规范社会主义建筑市场发展秩序,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自身素质,加速农村人口合理转移,有效地解决了国家人口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私营建筑经济对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我国公有制建筑经济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仍然是公有制建筑经济为主体,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私营建筑行业在市场经济上的激烈竞争,使得私营建筑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有制建筑经济的一系列不正当市场操作行为,强化了建筑行业的市场经营管理制度。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国有建筑经济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层损公肥私行为严重,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发展。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高层管理者以经济改制为名义,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将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管控权移交给自己或亲属,将利益丰厚的建筑项目交给重组后的新公司来完成,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将多数利益分配给自己或亲属,严重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浪费,使国有资产变成私有资产。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项目领导者不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营现象混乱,大肆贪污,牟取私利。

(二)私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私营建筑经济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缺乏有利的法制环境和经营规模小。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私营建筑企业经常受到建筑相关管理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等处罚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经营形式单一,分布零散,缺乏抵御风险的实力,加上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处于发展低迷状态,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数额庞大,使得私营建筑企业融资渠道缩小,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追求短期利益,不考虑企业长期发展规划。

(三)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企业管理者缺乏积极的经济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相对比较落后,对建筑经济成本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通常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些管理者在建筑企业的运营发展过程中,目光比较短浅,仅对现阶段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没有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经济管理,缺乏动态管理意识。缺乏全面性成本管理观念,管理者只对建筑材料、施工人员工资进行成本管理,对因工程质量问题返工、设计发生变化而造成的隐性成本缺乏系统全面的管理。没有建立高素质的建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自我学习意识,自身的责任心不强,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管理者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现有的建筑经济企业管理者人才队伍还无法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经济管理水平相对比较滞后。

(四)技术水平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

我国建筑行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建筑企业缺乏专业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手段,自动化水平较低。建筑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规模,将更多的资金成本浪费在人力成本上,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重视高技术人才的积累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建筑市场的开拓,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有待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与国际同行业的竞争能力较弱,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问题重重,面对严峻挑战的竞争形势应对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与全球化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相融合。

三、加强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一)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我国应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将产权制度作为国有大中型建筑企业改革的重点,积极探索公有制多元化有效实现形式,把握改革指导思想,推动国有建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形式,大力发展国有、集体、个人等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形式。明确国有企业产权,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组建股份制合作制经济,对国有小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建筑企业实力。加强对国有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通过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提高工程质量,落实相关建筑经济发展政策,防范国有企业管理者滥用职权的行为,促使国有建筑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增强我国国民整体经济发展力量。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私营建筑经济的转变认识,正确处理好我国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深刻了解到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私营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私营建筑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水平。鼓励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向公司化、集团化模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促使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状况更为稳定、持续。

(三)加强建筑经济管理理念建设

对建筑经济管理要具有前瞻性的意识,采取有效、合理的建筑成本预算管理与风险管理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对将要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并及时采取风险预防措施,减少由于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足带来的经济损失。定期对建筑工程的初始投建、施工、竣工收尾等全过程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将经济成本的预算管理观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中,确保经济管理真正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动态发展中。加强建筑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优化资源配置水平,把建筑成本控制到最低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

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强经济管理人才的引进制度,定期对经济管理人才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管理能力。经常组织参与建筑经济发展讲座活动,与其他企业相互沟通、讨论、学习,借用互联网系统,广泛搜集信息,及时跟踪、掌握我国政府经济政策动态和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形势。与时俱进,根据建筑行业经济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吸引就有新技术、新材料的国际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国际市场,提高建筑技术水平,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推动建筑行业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提升建筑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占有率。

(五)积极发展国际建筑经济市场

我国国内建筑经济行业应积极发展国际市场,调整企业战略结构,扩宽经营渠道,通过工程、贸易、劳务等与境外建筑企业相结合的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规模、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建筑企业还可以与我国其他行业强强联合,走向全国,利用国内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吸引国际企业合作。或者与国际具备先进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的知名建筑承包商共同合作,增加相关科技投入量,共同发展国际经济市场,有效的应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发展趋势,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四、总结

公司经营建议范文3

关键词:管理;财务;会计;融合

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化工企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发展调整。会计作为公司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职务,岗位职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化工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划分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在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各化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详细了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个职务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积极推动两职位的融合,更好地发展会计这一职位的作用。

1化工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1.1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共同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个职务都是为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服务。都存在着记录、保存化工企业的经济状况。同时,两职位都会向化工企业管理者提供公司运行所需要的重要数据以及从经济角度出发的政策建议。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从传统的会计职能中分化而来。两职位的资料数据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相同的,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样是资金这一化工企业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担负着控制、记录、分析化工企业资金流动等变化的重要职责。

1.2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不同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具体的差异体现在工作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时间等方面。管理会计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化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对资金活动拥有分析、决策、控制等管理职责。管理会计的工作是建立在对公司的具体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其提出的生产经营策略,是化工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化工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依据。其工作时间特点是没有具体的限制。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意义

会计是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要的工作岗位,对化工企业资金的使用运转、化工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计划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会计部门只有充分发挥岗位职能,对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记录分析,为相关的决策部门提高更多、更有效的管理经营建议才能真正体现该岗位的具体价值。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会计在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工作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变化。传统的化工企业会计岗位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成本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新时期,会计对化工企业的各种生产资料的流动都有着重要的计量、控制职能。将二者进行融合,将更有效地对公司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住,有效地提高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继而实现增加化工企业经营效益,增强化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3融合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3.1制定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

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有助于发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具体岗位职能。制定具体的会计岗位制度时应该着重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着重于消除两职位间的重复工作,着重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化工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状况开展,不能盲目模仿。新的会计制度对工作人员有着更高的素质要求。化工企业需要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严格把关,并定期举行培训活动以增强其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为会计职能的发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2对传统的责任划分进行革新

传统的化工企业会计职责划分是根据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岗位定位进行而开展的。随着化工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这一职责划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着的岗位需要。有鉴于此,职责划分必须进行大的调整。化工企业在进行岗位职责划分时应该根据化工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状况,结合会计工作在化工企业生产经营生活中的作用进行有效调整。管理会计立足于化工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化工企业将来的生产活动作出相应的决策,对化工企业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4结语

化工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职位相互融合,而是对会计这一职位人力资源的综合整合,其目的在于消除岗位间的重复与资源浪费,更加高效地利用会计对化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生产资料的推动作用,为化工企业进行高效的运作提供便利条件,提高化工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公司经营建议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华为

1引言

近年来,中国跨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均呈上升趋势。从投资海外的公司数量和投资额来看,中国跨国公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近几年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并且持续发展的企业寥寥无几。本文将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其能成为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成功者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2跨国公司发展现状

2.1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逐渐重视跨国经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据《2018年中国统计公报》,我国2018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7974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额达到156亿美元,增长8.9%。“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跨国公司提供发展机遇,有利于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受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国家战略支持和企业自身不断改进下,中国跨国公司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多企业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跟上中国经济发展步伐而不断加大对外投资,未充分了解我国跨国企业起步晚,内外部机制还未成熟的特点,造成许多跨国公司难以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发展。

2.2华为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华为自1997年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至今,已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纵观我国企业,存在跨境经营却不被熟知的小型跨国企业,也存在诸如阿里、腾讯这样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但即使是阿里、腾讯,从其收入和利润来看,也只能被称为涉及跨境经营的国内企业。目前,在世界市场上只有华为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中国著名跨国公司。华为作为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跨国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18年,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受到华为的商品与服务,其世界500强排名窜升至72位,华为强大的发展实力凸显。这不仅依赖于华为领先的科研实力,还有其独特的经营战略,分析其跨国经营发展现状有利于我国其他跨国公司借鉴反思,在研发、经营上进一步改进,提高国际化经营实力。华为2018年年度报告显示(见图1),2014—2018年期间华为销售收入、营业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21%和16%。除了依靠本身过硬的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华为在海外市场超过50%的营业收入反映出跨国经营为华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8年全球经济整体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华为借此机会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改善经营质量,在国内及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均有所增加。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受益于中高端机竞争力提升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9.1%和24.3%。亚太地区利用消费者业务双品牌协同,维持终端品牌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1%;华为设立在拉丁美洲的企业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终端产品竞争力,销售收入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21.3%。华为顺应消费趋势,在产品上重视中高端机的研发销售,同时加快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其跨国经营优势日益显现。

2.3华为跨国经营成功原因分析

基于华为公司与我国跨国公司整体状况的对比,本文将重点从技术、人才、品牌三个方面分析华为跨国经营得以成功的原因,并与我国大多数跨国企业对比,总结出我国跨国企业生命周期不长的原因。

2.3.1技术

在互联网与信息化时代,华为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截至2019年2月底,华为已经和全球50余家运营商签订了30多个5G商用合同,40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为各大运营商部署5G奠定基础。同时,华为还了AI战略与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打造智能、融合、开放、安全的端管云协同数字平台。在性能提升领域华为凭借AI芯片能实现数据中心运算50%的提升,iCooling能源解决方案帮助数据中心节能15%,从企业角度出发为企业推出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的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满足国内外企业成本和效益最优化,同时助力客户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些先进技术为华为打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国际跨国公司大都拥有领先的原创性技术,而大多数跨国企业不具备这一条件,以技术为手段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据统计,中国企业2018年在美获得专利53345项,仅华为就拥有5405件,占总专利数的10.13%。目前,我国掌握“高精尖”技术的跨国企业仍占少数,大多数更注重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然而跨国企业发展到最后必定会以“高精尖”技术为支撑,我国跨国企业对“高精尖”技术研究薄弱,将导致中国跨国公司失去硬实力的依托,在世界市场上难以与欧美、日本等拥有多项高质量专利技术的国家相抗衡,继而难以在国际市场上长期生存。

2.3.2人才

人才是企业国际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华为在国际市场屹立不倒的另一重要因素就在于它高国际化的人才资源政策。华为在人才招聘方面选择在世界各地广纳人才,一方面利用国外高技术水平和高管理水平人员提高企业自身科研、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区域组织采取当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人才本土化,在全球130多个子公司逐步选拔、培训和任命,帮助华为能了解外国领域的市场需求并及时做出调整。与华为相比,不少企业将其国际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缺乏人才。然而,国内人才市场广阔,不乏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员,导致我国部分跨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没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范围广,但较少考虑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最终致使企业在异国他乡难以适应并维持。

2.3.3品牌

在国际化市场上,消费者对各类产品的功能、质量等因素不熟悉,品牌能够向顾客传递低风险、高质量的信号,因而成为消费者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华为在品牌打造上坚持以高科技出口为基础,根据初期自身特点与实力,首先在亚非拉地区开拓市场,积累口碑与品牌形象。其次从欧美国家的边缘地区逐渐发展到中心城市,利用中国形象展现华为科技实力,通过外国对中国的反差认知树立华为的品牌形象,为其后期跨国经营打下基础。如今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跨国经营,试图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因此打造公司品牌是跨国企业发展需重点考虑的方向。在2018年的《财富》杂志中,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达120家,仅次于美国的126家,但是能够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拓展。

3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建议

3.1发展“高精尖”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几乎所有成功的跨国企业的技术水平都位于世界前沿,中国跨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上提升竞争力,首要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我国企业想要达到在国际市场上长久立足的目标,应将经营重心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转向“高精尖”技术与原创性技术的研发。

3.2把握人才,专注本土化人才培养

我国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国内大多数跨国企业仍会以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为主要投资对象。鉴于各国的文化和政治因素,我国跨国企业采取人才本土化手段,选择聘用当地人才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风险,还能对企业长久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3.3打造公司品牌,树立国际化形象

我国跨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应充分了解国外消费者对本企业品牌的认知,对自身品牌进行科学定位,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企业应在保证自身技术、产品以及服务在同类公司中具有竞争优势外,还应重视线上经营,采取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努力打造强势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翟君.“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何以行稳致远[J].人民论坛,2019(10):84-85.

[2]马晓瑜,汪占熬.当前跨国公司组织模式与结构演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3):87-92.

[3]周常宝,李康宏,林润辉,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企业跨国治理能力的构建与演化机制———基于联想跨国经营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1):55-73.

[4]王朝晖,张春胜.“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才本土化研究———以来华留学生为例[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8,25(5):63-73.

[5]安博,张静怡.我国跨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以华为公司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8(9):8-13.

[6]韩慧林,孙国辉.基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公司品牌影响机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9):37-45.

公司经营建议范文5

[关键词]党风廉洁建设;纪检监察;纪工委;体制机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石化“走出去”的步伐越发加快。特别是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为中国石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新契机。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境外服务业务涉及6个地区公司、3个专业公司的160余个境外机构,近一万多名员工,分布在全球38个国家或地区。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国工”)作为境外石油工程服务业务统一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承担着石油工程境外机构党建工作的统筹管理责任。石油工程服务境外资产多,人员结构多样,地域分散,驻在国政治、宗教、法律各异以及公共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受人工成本等因素限制,管理力量相对较弱,境外业务廉洁风险较大。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构建石油工程境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成为进一步加强境外党风廉洁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构建境外区域纪检监察体制

在同一国家(地区),工程公司所属的派出机构通常来自不同的专业公司和地区公司,资产、人员,甚至经营管理都隶属派出单位管理,且这些公司有各自独立的干部管理权限。如果每个境外机构各自为政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不仅成效难以保证,还会给境外石油工程服务项目增加巨额的人工成本和其他经营风险。作为境外党建工作统筹协调管理单位,国工已于2016年在部分国家(地区)设置了区域党工委。在国工党委设立境外区域党工委的同时,根据境外区域机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可按照精干高效原则,组建纪工委。纪工委可以配备专职纪工委书记,或者由党工委书记兼任。纪工委由国工分子公司和工程公司境外机构承担党建、纪检监察、审计、财务、法律等职能部门的党员负责人共同组成。纪工委对区域内石油工程境外机构开展监督工作,对向区域内重点项目和廉洁风险较高的境外机构派驻专兼职监督员,负责现场监督和工作指导。从而把国工党风廉洁建设的监督责任向境外延伸,使纪工委成为上级纪委对境外机构行使党风廉洁建设监督责任延伸的平台。形成国工党委、纪委统一领导,境外区域党工委直接领导,以纪工委为主要工作依托,以国工境外分子公司相关管理职能与区域内各境外机构党建、纪检工作相融合的境外区域纪检监察工作体系。

2明确各相关主体主要工作职责

2.1纪工委的职责定位

为更好发挥纪工委“离得近、情况熟、及时便捷”的优势,对境外区域纪工委的工作职责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工程公司纪委、国工纪委和区域党工委的领导下,协助上级纪委对境外机构党风廉政建设履行统筹管理、监督指导职责。(2)认真研究境外机构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按照上级纪委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区域工作实际,搭建学习平台,适时开展廉洁从业教育工作。(3)对境外机构生产经营情况,尤其是重要项目进展情况,班子及成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协助境外机构定期分析经营风险和党风廉洁建设风险,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4)了解并指导监督境外机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和执行情况;根据需要,可派员列席境外机构“三重一大”决策会议和民主生活会等党内会议;通过走访、座谈、接受举报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情况。(5)灵活运用“四种形态”,对于较轻微的一般性问题线索,对相关人员进行提醒谈话、批评教育、信访函询等,防微杜渐。对涉嫌违纪违规的问题线索上报国工和工程公司纪委,或对上级党委、纪委提出巡查、审计、专项效能监察等工作建议。(6)在境外机构领导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变动时,做出廉洁从业评价。

2.2党委领导责任

同时,派出单位应协助纪工委履行如下职责:履行领导责任,切实抓好派出单位党风廉洁工作;处理国工报送的批评教育、谈话函询相关资料,确定是否存在需要进行下一步核实的情况;处理工程公司下转的问题线索,将问题线索处理结果向纪工委及国工、工程公司纪委通报。

2.3纪委监督责任

为保证纪工委履行好工作职责,工程公司纪委和国工纪委应加强对纪工委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主要包括:加强对石油工程公司境外机构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境外机构的巡视、纪律检查、效能监察等有关工作;对境外机构监督的基本制度、重要方案和重大事项进行审批;建立纪工委书记工作述职制度,定期听取纪工委工作汇报,指导和支持纪工委按职责履行责任;协调解决纪工委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完善境外纪检监察相关工作制度;对纪工委上报反映的情况,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处置或转交派出单位处理;建立对纪工委工作考核办法,并将纪工委考核情况纳入党工委工作考核之中。

2.4境外机构党组织责任

境外机构应当履行如下职责:按照上级党组织部署要求,在纪工委指导下,履行党风廉洁建设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党风廉洁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积极配合、支持纪工委开展工作,自觉接受纪工委的各项监督和检查,对纪工委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并向纪工委报送整改情况;成立纪检小组,在纪工委的统筹管理下开展工作。

3境外纪工委工作的运行

抓好石油工程板块境外纪检监察工作,如果没有“管用、实用”的有效运行机制,纪工委就会成为“花架子”“空壳子”,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作用。境外区域纪工委履行该区域纪检监察统筹管理职责,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洁教育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工作,定期向境外机构提供学习资料,指导和督促境外机构扎实开展廉洁教育。二是强化日常监督。充分利用国工统一管理平台优势,强化各业务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各境外机构的日常监督、党员及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全面推行境外机构廉洁风险防控排查分析制度,对重要领域、重要项目、重要岗位的权力运行进行全面梳理,厘清重要环节关键岗位人员“廉洁风险防范点”,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三是建立区域内境外机构领导人员谈心谈话、约谈提醒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其履职、行为表现、精神状态等情况,对于谈话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四是探索试行境外机构班子成员党风廉洁“活页夹”制度。由纪工委组织,各境外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离得近、情况熟”的优势,对境外机构班子成员进行“画像”。各境外机构每年至少一次给班子成员进行“画像”,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六项纪律”的情况;是否有“四风”问题和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苗头;是否勤政、敢于担当,一岗双责履行情况;领导人员的“朋友圈”,是否存在亲属或特定关系人做中国石化生意的问题;该领导干部现阶段存在的其它问题等。五是建立特派员列席区域内境外机构重大问题决策会议制度。着重加强境外机构重大事项决策、廉政风险较高的领域、项目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的督查。六是拓宽问题线索获取途径。通过聘请境外作风建设监督员、建立纪工委举报信箱(邮箱)、专设纪工委举报电话、重要线索举报奖励、海外工友微信群、QQ群等形式,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和网络舆情;对涉嫌违纪违规的问题线索进行处理。七是推行重点项目监督员制度。纪工委可根据区域内境外机构实际,建议由国工或工程公司委派项目监督员入项目现场,进行现场监督。八是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纪工委向上级纪委年度履职汇报制度;境外机构领导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向纪工委党风廉洁报告制度;境外机构领导人员境外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如:境外不动产营建购置出租的情况、本人及配偶子女境外长期居留权获得情况等。九是建立区域内有党建、纪检、审计等工作经验的人才库,为上级单位开展的巡视、纪律整饬、效能监察等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4境外纪工委工作保障机制

公司经营建议范文6

关键词:农业保险;基层困境;解决方案

1现行林果类农险政策的体制困境

我国目前林果类农业保险的整体机制设计同小麦等主粮作物一样,都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这一模式是根据我国目前三农和财政的实际状况制定的[1],然而农业保险的政策初衷始终难以落实。这其中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冲突上,一是农业保险作为带有正外部性的政府准公共产品与公司追求经营利润目标天然具有冲突性[2]。二是在我国普遍存在农业小、散、组织度低、农民不依靠农业收入的现实状态下,普通农户实质上并没有可保利益,农业保险发展实质只能靠政府主导而非引导,这使农业保险的服务对象由服务农户变成了服务政府,服务对象上产生了异化。在这两种矛盾的交织下,现行农险政策在基层陷入了体制与机制困境。在此困境下,基层农业保险机构开展林果类保险业务的通行做法主要有3类[3]:一是充分依靠上级机构政治资源达到服务政府政绩目的,如依靠总部投资等行为来拉动保险利益一样,往往是以投资或其他利益换取地方财政将农户自交保费全部买单。这些地区农业保险项目的开展有一些偶然性,更多的是政治资源带来的短期效益,在商业逻辑上难以持续。但是这一类项目往往是由政府指定专一的保险公司进行运作,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质和福利性质,可以看作是较为纯粹的政策性保险。二是依托当地政治资源在市场上与其他保险公司共同切分财政补贴,这是目前各财险公司基层机构开展区域业务的主体做法[4]。这一类的农业保险项目除了保费上有财政补贴外,其他地方与普通财产险、寿险无异。都是靠费用等利益换取当地政治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压低理赔来经营出营业利润。这一种现行中的通用做法,有两个隐患,一是服务对象是政府而非农户,业务的争抢滋生了非法交易和政府寻租存在的土壤。二是又面临着合规监督和公司利润的考核,只能搞协议赔付,约定与农户交一返三、返五等,市场竞争的加剧会逐步提高承诺赔付的理赔比率,使农险经营利润逐年滩薄,同时这种现行做法也是承诺赔付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这样农户权益往往没有得到保障,保险成为了农民理财工具。三是真正以服务农户为目的,目前在北京市、上海市等经济发达,土地流转程度较高,服务对象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方,这种做法才有存在的土壤。主要是农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收入,确实存在农业保险需求,同时其单方溢价谈判能力和法律合约意识较强,这种情况下,基层保险承保机构再采取协议赔付往往适得其反。由此引发的政策建议:一是政府面向普通农户推行极低保障的普惠性质农业保险,以现有小麦保险为例,保额为447元,费率6%,总保费27元,政府补贴金额21.6元。可以考虑将保额下调至180元(保额仅包含化肥和种子农药这类农资采购成本),保费10元全部由财政承担。同样的,林果类保险也可以按照这一逻辑设定低保额、财政全额缴费的普惠性产品。从财力上来讲,以河南省为例,2017年河南农业保险获得中央保费补贴资金16.7亿元,加上各级政府配套部分,总补贴金额高达28亿元。2017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546.7万hm2,即使推行全部由财政承担的最低保障保费,也只需8.2亿元,加上水稻63.3万hm2再需要1亿元,整体上主粮作物只需要10亿元左右即可满足全部覆盖需求,该项业务可以通过区域整体招标、一招数年的形式来确定,如考虑承保公司积极性,也可设计方案给保险承办机构一笔专项管理服务费。剩余的财力都可以用作服务地方政府“四优四化”、地方产业特色经济作物转型升级上,这其中的重点,就是针对林果类优势农业。这些面对优势农业产业、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上的保险金额可以大幅增加,使之真正满足该类经营主体需求;补贴比例上可以根据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设置为30%~80%不等的补贴比例,但是该类政策性保险只能由经营稳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申请。涉及散户想参与的,必须由规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对保费进行再补充和补贴,向区域互助化方式靠拢。鼓励各家保险公司在政府引导下竞争开展这一类项目。这两个政策举措,可以在根本上消除农业保险违规土壤,使农业保险回归保险本源。

2财产保险公司林果类保险的基层业务困境

由于农险业务占财险总公司业务的占比较小,匹配的相关人员和机构往往能力较为薄弱,而近些年乡村振兴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较高,农业保险作为落实国家政策的政治任务,又往往由财险总公司硬性下达业务指标,这中间也会给基层承保机构带来业务选择的矛盾。

2.1业务政策多头并举,形成九龙治水局面。财产险公司总部通常设置有普惠健康、车险、非车等部门,省分公司也有相应条线,下达了各个条线指标。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疲于奔命的情况下难以聚焦农险业务,更不要说是对创新型和技术要求较高的林果类农业保险,且下达的各项任务是相互孤立的,没有一个清晰的、围绕整个林果类涉农产业链而发展保险的逻辑线条,造成了业务安排上的实质混乱。

2.2准确信息难以传达,统计上报与事实相差较大。以各家财险公司推广的农险扶贫项目为例,这确实是个好政策,但是层层上报的原始数据却有问题,如种植险小麦的利润测算上,小麦利润往往是按照协议赔付进行的利润计算。不说遇到大灾年景,就是在农户逐渐有保险意识后,赔付率在竞争中节节攀升的形势下,农业保险作为保本微利的政策性险种,实质是没有太多利润空间用于带贫的。同样的逻辑用在林果类保险上也适用,农业保险,归根结底还应该回归保险本源。

2.3头重脚轻,公司协保员实质虚而无实。作为开展林果类农险业务的财险公司,如果不注重维护协保员的粘性,就丧失了在农村保险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力和优势。目前大多数县支公司只是在承保收钱、理赔给钱时接触协保员。农村协保员队伍均号称万人,实质上虚而不实、大而无用。在公司层面的经营建议:一是财险公司应树立先为不可胜的理念。在涉及基础林果类农业保险时,可以同集团内部资产管理公司或是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共建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同行业主管单位如农业部门、行业协会如地方农促会等组织合作共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点(农业风险防控网点),同各类社会机构合作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推动农险价值链从损失后的赔偿转向阻止损害发生。形成银行出资金、农业部门出专家、社会机构出技术服务、农业保险基层公司出面组织,在此基础上重塑基层网点,使农业保险平台化、扁平化运行,变为农村市场不可替代的关键节点。尤其是在涉及“四优四化”、区域特色林果类保险上,建议跳出农险业务看农险发展,争取同区域大型投融资公司及其投资的果蔬加工企业、果蔬物流深加工企业等形成深度合作,将农业保险作为链接产业链的融合剂和润滑油,同原材料基地和产业链各端相组合,联合产业主体共同向县级政府申报差异化、区域化的农业保险项目。二是夯实乡村林果类农险协保网络建设。信任是一切交易的基础,在商险发展上,可以不在竞争激烈、利润淡薄的城市市场与大保险公司竞争,而是利用农险充分理赔建立起的信任开拓农村商险,在社会机构提供的各类农村增值服务上开展非车险与健康险业务。县支基层网点作为各财险总公司业务政策的执行单位,如何更好解决现行体制下农险基层机构的业务困境,是林果类农业保险进一步健康发展,发挥惠农利民政策属性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J].保险研究,2012(12):21-23.

[2]费友海.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3):136-140.

[3]张跃华,何文炯,施红.市场失灵、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本土化模式—基于浙江、上海、苏州农业保险试点的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6):50-53.

公司经营建议范文7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会计;企业管理

一、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的重要作用

管理会计是为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主。需要会计人员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和报告,并结合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及非财务信息作出客观、有效的分析评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将管理会计应用于建筑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

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适应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就得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脉搏,积极参与到市场中来。管理会计能够及时依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提供全面的数据指标,同时又精确反映出企业在过去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合理规避企业面临管理风险。

(二)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管理会计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分支,能够在做好财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跳出财务视野,实现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对财务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整合,然后通过对财务数据的量化分析比较,促使加工后的信息数据更加适用于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所应用,并为建筑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切实有效的数据支持,从而满足企业的内部管理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有助于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预算理念全员参与,业务范围全面覆盖,管理流程全程跟踪的综合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使企业的长期目标、战略和企业的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很好的协调,可以整合企业集团及下属各分公司、项目部等各个分部的目标任务,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实施和修正,可以促使企业战略更好地贯彻实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建筑企业领导层对管理会计职能及其作用认知不足存在于大部分建筑企业中,特别是在中小型的民营建筑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企业领导素质低下,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只重视事后财务会计的核算,不重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监督,不管过程只要结果的思想意识较为严重。上述认识方面的偏差,使得建筑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占优势,甚至对建筑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二)建筑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不足

一是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在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从业人员虽然系统的学习过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难于有效实施应用。由于会计从业人员学历不高,专业知识学习不系统,观念陈旧知识更新不及时,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建筑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不足,并不能跟上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需要,难以参与建筑企业相关业务部门结合公司整体目标设计、组织结构拟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经营管理中也不能对竞争者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二是不注重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与继续教育。由于对管理会计工作目标不明确,缺少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造成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随意性,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会计人员随意为自身失误找借口,造成领导对管理会计工作的不信任,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三)建筑业管理会计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引进实施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较晚,目前管理会计相应的法律不完善,没有健全的制度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建筑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还浮于表面,不能真正的被企业加以利用,会导致会计人员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时过于随意,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成效。(四)建筑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比较落后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筑施工企业所承建的施工项目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的施工工艺和建筑方法的层出不穷,由于建筑材料种类繁多、规格参数信息量大和项目管理精细化,传统的财务会计已无法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有些小规模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还停留在记账公司或者兼职会计阶段。而会计信息化管理未能直接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决策中,也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全面性。

三、加强建筑业管理会计应用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一门数字化的管理学科,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经营理念,更好的信息质量,更好的管理体系,从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战略目标。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式下,财务人员的财务核算工作逐步被计算机所取代,财务人员逐渐成为管理会计工作者,为企业实践着精细化财务思想,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首先,建筑企业要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问题源自实践、管理会计的思考高于实践、管理会计的方法指导实践,如果可以做到三个实践,管理会计就可以“落地”,并发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功能,协同各职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次,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建筑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会计人才帮助企业转型。

(二)强化建筑业管理会计工作者的能力

首先,在岗的财务人员重新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包括会计制度、财经法规、会计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知识考核,实行优胜劣汰,优化会计队伍结构。其次,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组织管理会计人员参加研讨会、培训课等形式,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对会计专业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互换交流学习,使会计专业人员成为既懂会计专业,又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最后,重视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当前,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工作中坚守原则、不受利益诱惑,真正落实会计监督与管理职能。提倡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会计人员的团队精神、主人翁意识和富有激情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同时,还要学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论,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献力。

(三)完善建筑业管理会计制度体系

建筑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规范性的管理会计制度和流程是抑制、解决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条件。有效规范管理会计工作与核算流程,明确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全方位的执行财务管理目标,自觉承担相应的管理会计义务,展现管理会计的权威性,对企业不断完善现有财务管理体系、会计工作制度进行补充,促进管理会计工作有序发展。首先,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汇集了财会审计学、数理统计和经济学、逻辑学、IT等学科的技术方法,通过收集企业各方面信息,从中分析提炼有利于经营决策的有用信息,总结经验指出不足,提升效率从而保证达成企业战略目标。其次,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端正,目标明确、积极上进,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者公司给予经济上的奖励;而对于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敷衍、缺乏活力经常出现失误的员工进行处罚。对工作中出现的流程性错误与差异,进行不断改进与纠偏,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确保绩效的有效执行。通过激励体系的不断完善,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为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四)建设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信息的获取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驱动力。企业应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提供的大量各类信息。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其他子系统和企业组织外部的相关经济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的融合。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会计核算基础信息、会计经营管理支持、会计商业智能决策、企业财务战略和战略会计等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和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和发展。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成为企业的必然趋势,并将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优势为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综上所述,管理会计的应用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完善,在我国建筑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升管理会计在建筑施工企业应用的能力是建筑企业实现的战略目标之所需。因此企业要不断优化自身组织结构,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对促进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的应用与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高管理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建筑业管理会计工作能力、完善建筑业管理会计制度等方面,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邓胜全.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市场,2019(8).

[2]王兵.试论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纳税,2019(12).

公司经营建议范文8

关键词:财务内控;财务风险;风险防范策略;财务

内控是一种制度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在相关财务处理环节,公司需要通过发展目标、市场政策对现阶段的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评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合格的财务风险抵抗对策,对于企业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财务内控在促进管理者规范经济运行中担负着天然的职责和使命,在强化对管理层规范运行的监督制约中,如何完善财务内控体制机制、强化财务内控技术和组织方式创新、优化财务内控工作体系、深化财务内控成果运用、加强多部门监督协作,对促进管理层规范运行加强风险防范具有重要作用。

一、深化财务内控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对管理层风险防范的顶层设计

优化财务内控对管理层风险防范监督模式。探索将经济责任财务内控风险对象转变为以“一把手”为主、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辅,同步组织实施风险防范,班子成员各自分别认定责任,扫除财务风险监督盲区。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对管理层决策运行的非现场日常性监督机制,由“事后监督”逐步转变为“事中事后同步监督”,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单位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进行实时非现场监督,由“计划性风险防范”向“计划性风险防范+日常监督”模式转变,增强财务内控对管理层监督制约的及时性和主动性。健全完善财务内控评价体系。在财务内控评价体系中融入绩效评价理念,将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不作为”等问题纳入责任追究范围,并作为一项重要评价内容,探索对风险防范未发现上述问题的干部出具结论性评价意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评价体系,促进领导干部担当作为、廉洁用权,保护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推出促进财务内控监督制约风险防范的年度工作报告。将非经济责任查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定责追责到具体责任人,并结合经济责任查出的问题,汇总形成促进财务内控风险防范的年度工作报告,充分发挥财务内控风险防范的最终作用。

二、重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体系,发挥内部管理效力

要提升公司财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能力,就必须结合现代市场发展要求,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重新规划,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扩张,公司的财务活动效率直接影响到公司未来的市场活动。但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建设环节,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建设工作。过于注重财务部门在财务任务处理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忽略了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财务处理单位给出的信息可用性较低,不能为未来的市场活动提供助力;部分公司缺乏战略眼光,在企业发展环节,肤浅的将财务内控风险政策视为发展风险处理政策,忽略了财务内控风险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多样性,仅靠管理层的直觉和经营经验给出解决方案,这种主观意识过度干预之下,财务内控管理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作职能,这种尴尬局面不仅无法提升公司财务内控风险的抵抗能力,还会扰乱公司的未来发展计划,导致新的业财管矛盾。建立全员参与的全新内控管理框架,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效力,提升财务处理效率及风险防范能力,根据现阶段的经营活动及时整合生产经验,落实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方针。在财务内控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公司管理层应围绕市场经济活动与公司发展方向调整经营计划,要求各部门协同配合,对未出现的财务内控风险进行预处理,从已处理的财务内控风险中积累经验,并落实财务风险评估工作,为公司抵抗未来的财务内控风险提供理论支持。围绕市场活动完善内部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化管理机制,企业的管理层将直接影响到风险防范制度的相关建设,在决策环节,其应培养自身的战略目光,多角度进行考虑,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结合公司的发展优势与经营短板对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重新调控,做到三思而后行;管理层在分析市场经营活动与经济走向之后,提出综合性建议,对公司的短板进行补充,为完备的财务内部风险抵抗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三、强化财务内控信息处理,加强内部预算控制

财务预算是公司参与市场活动的重要保障,财务部门需要根据外界环境及公司内部给出的相关数据进行信息处理,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加强公司财务内部风险防范力度,就必须对财务预算工作加以重视,依靠准确、科学的预算体系,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提供硬性保障。但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在参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中,部分公司依然无法处理好内部预算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加之公司的经济活动较为复杂,更会导致财务信息需求出现矛盾,导致信息失真、数据质量降低等问题[1],严重破坏公司的未来发展计划。强化信息处理,提升财务信息的可用效率,在抵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的同时降低风险处理成本,提升公司的未来寿命。在信息数据处理环节,公司应从内部控制各个环节入手,全面推广财务内部风险防范策略,加快信息数据处理速度,使财务人员与信息处理人员重新认知全面预算;公司应重新制定核算机制,采取不同层次的财务数据信息核算手段,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依据预算结果与实际经营结果开展信息数据比对,及时处理预算与支出环节存在的问题;管理层加强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将预算的执行力度、实际开支信息数据的处理速度及时纳入各部门的业绩考核之中,利用实用性信息提升财务处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依靠信息与相关人员的有机配合,在全面考量、综合审核之后,公司财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机制的灵活性将大大提高。

四、强化财务内控专业技术和组织创新,提升对风险防范的整体效能

推动大数据内控技术创新。深入推进大数据技术,加强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开发,不断提升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展远程联网电子数据技术。定期全面采集各单位相关电子数据,实现内控机关对各单位常态化、全覆盖的数据分析及经济监督。创新内控组织方式。整合优化内控资源,推动全单位内控“一盘棋”,实现上下级内控机关联动。强化经济责任内控的平台引领作用,实现资源统筹和成果共享,提升内控监督内部效能,不断强化对管理层风险防范作用。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干部能力提升机制。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干部能力常态化培训制度,提高内控干部大数据技术思维和能力。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案例分享,建立落实好内控干部实务导师制度,健全完善内控干部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内控项目、内控成果、内控科研等方面的评优评先,并将结果纳入干部晋升、奖励的参考指标。

五、建立财务内控管理执行体系,提升风险对抗能力

在公司财务内部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环节,综合考量建立各个部门的有效互动,保障财务处理人员发挥基本职能,才能保障公司从财务内控风险处理环节获得最大收益。但在现阶段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活动中,从市场活动来看,部分企业依然采取“一厢情愿”的管理方式,在内部风险防范措施制定环节,管理层缺乏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将财务内部控制风险归为财务风险,在公司财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策略建设环节,部分企业依然采用较为落后的内部控制理论:不注重未来发展,不注重市场需求,财务支出与经济收益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企业财务内控风险的抵抗能力并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2]。在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管理环节,管理层应保持较高的战略眼光,将自身的经济活动与市场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全力应对新时代的发展挑战。在建立财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质的过程中,管理层应从细节出发,从制度上发力,结合公司的发展形势,重新制定风险防范计划。企业应建立“由小及大”的管理策略,在财务内部风险管理措施制定的早期,积极引入新式财务管理人才,调动财务处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并根据专业人员给出的经营建议,对现阶段的财务活动进行调整,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内控风险;财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在企业经营环节,应结合外界信息与综合活动手段灵活制定财务风险应对方案,根据风险类别、危害程度灵活调整防范策略,在控制经营成本的同时,合理控制企业的对外开支,在加强内部财务流动的情况下,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财务防范。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