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古典文化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5]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这一学科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和重任,而语文教材也是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将传统文化有效的深入其中,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际渗透效果令人堪忧。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加强对其的研究力度和程度,总结出更多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概括的来讲,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学生修养的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理解忠孝礼仪廉耻等这些基本的传统文化,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隐形的约束作用,让学生更能够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行为去学习、生活、处理事情,让学生更好的做人,在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都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十分有帮助的。第二,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需要继承和弘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而中学生的队伍又比较庞大,当更多的中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发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时,也就能够影响到更多身边的人,这样一来,就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实现更完善的传承和弘扬。第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会认为语文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会存在倦怠和厌倦的心理。而将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入其中,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更独特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教材内容别有一番风味,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高,而语文教材中又有很多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一来,传统文化和语文教材能够实现有效的互动,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的,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几点建议,并辅以案例佐证,具体内容如下所述: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教材中找到传统文化渗透的衔接点。初中语文教材中本身就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挖掘的程度,从中找到衔接点,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渗透。例如,在渗透爱和美这个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中塑造的形象,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爱,不同的美,并能够感受到不完美中的“美”,感悟到人生的真谛。《背影》中的父亲身材臃肿,步履蹒跚,不美。《台阶》中的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不美。《老王》中的老王“面如死灰”,行动“迟缓”,不美。《信客》中的老信客“不诚信”也不美。这些人物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美的,这就是不完美中的“美”的最好诠释,烘托出了人性美的价值。2.教师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加强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力度,用自己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实现真正言传身教。例如,在讲解《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知人论世的理解方式深入探究,运用多个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逐渐走入刘禹锡的内心深处。从而让学生明白读经典美文就是读作者心路历程的道理。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处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一线教师的神圣使命。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的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作者:张莲香 单位:甘肃榆中县东滩中学教师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许多的指导意义与重要影响,因此,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为合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的拓展,向高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本文重点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一课题展开讨论,希望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
语文学科是高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对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能够提高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对提高高中语文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此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十分有利。
(二)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使我国的优秀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古圣先贤的大智慧,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深挖语文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应当深挖高中语言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并且应当将一些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课堂教学重点,向学生介绍文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道德修养,使学生在学习与品味的过程中得到思想道德的内化,提升自身的修养,并且能够与古圣先贤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鸿门宴》这一文中存在着座次礼仪的内容,“相忘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文中讲述了项羽和项伯面东而坐,刘邦面北而坐,范增面南而坐,张良面西而坐。很多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只会停留于字面意思,没有对其中包含的古代座次礼仪文化进行渗透。古人重礼,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忘礼仪。按照古人的习惯,东方属尊贵之地,西方属卑贱之地,座位的好坏依次为东南北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了解文中人物身份地位的尊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鸿门宴》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主旨思想与文学艺术的讲解,还应当挖掘文中的礼仪文化与饮食文化,细细的体会古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荷花与月色这两种意向,并且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的展示,并且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播放古典音乐,向学生介绍古典荷叶的文化,并且可以结合周敦颐的《爱莲说》来学习,使学生沉浸在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当中。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传统文化气氛,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文化。
(三)进行传统文化的课外延伸
教师应当进行传统文化的课外延伸,使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品读经典文化作品,并且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鉴赏意识与阅读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且,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合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扩充,例如《百家讲坛》、《天天向上》等电视节目都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弘扬,并且可以向学生推荐古风的音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应当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加深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这样才能达到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明霏.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64-65.
[2]高洁.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50.
[3]殷飞.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J].课外语文,2017(27):155.
作者:王晓娜 单位: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摘要】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国文化渐渐侵蚀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语文课程作为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主题,将文章分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两个大的部分进行展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巨大的缺陷,形式不容乐观。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供教育者参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新课标要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老师想要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想要将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就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摆到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物质条件上有很大的提升。并且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又忙于工作,道德教育就占据着小学教育的重要位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事物判断能力都较弱,无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辨别信息的好坏、事物的好恶。因此,道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我国的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包含着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其中传达着重要的道德知识。学生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中,能够耳濡目染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立足古诗词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小学语文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首先需要立足古诗词教学,让学生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加能够传播传统文化。比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一句诗词,浓缩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蕴,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思乡的感情。《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寥寥数语不仅将母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能够表现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感恩。这是古诗词的魅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古诗词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合适不过。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任何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课外资料的辅助,通过课外资料来充实课程的资源,帮助学生们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所以,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比如,《三字经》《孝经》等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语言精悍,传递的正能量也更加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正确的三观和道德素养。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同时,也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些课外资料。结合生活实际,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一些传统文化比较困难,那么老师就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在一些传统的节假日中,老师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开展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端午节,可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们观看龙舟比赛,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包粽子。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并且践行传统习俗。在中秋节前夕,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制作传统礼物,来送给自己的家人,在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家庭关系和谐。
三、总结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代表着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加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财产,需要更好的传承。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语文课程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立足古诗词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华传承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结合生活实际,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文明.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成功:教育,2013(1).
关键词: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在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关键”。 而小学生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让更多的小学生喜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蓄积力量。
一、小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优秀文化的显著精神特征, 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做好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传统。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而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传承文化本就是教育的责任使命,对小学生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培养优秀文化的继承者、推动文化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认同。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很多小学生痴迷西方文化,认为传统文化“过时”。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从而实现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认同的作用[1]。 最后 ,陶冶道德情操, 塑造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方特有的道德文化元素,浓缩了对“礼义廉耻”“忠孝悌义”的文化价值观倡导,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道德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品行。 基于此,对小学生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学科渗透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开展的重要形式,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而在对小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利用课堂渠道,通过将传统文化知识与课程学科有机结合, 以此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风采。 首先,可在语文、英语等人文性学科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到处洋溢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风采,教师可透过汉字教学,帮助学生感知千年汉字文化的演变,领略其中的形体之美;透过诗词教学,感受国风韵律,体会先哲的文化智慧。 而在英语学科中也蕴含着广阔的传统文化教育空间, 教师可在引领学生学习英语时, 对中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文化差异中,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 其次 ,可在数学理工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如“十进制”“圆周几何”等都展现出了中华先哲的智慧, 教师可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最后,可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学科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音乐为例,中华古典音乐博大精深,其中节奏、旋律、音色、调式、风格,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人文内涵,教师可通过引领学生过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帮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魅力。
(二)建立专门的教师队伍
传统文化教育若要得到良好发展, 必须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但从目前的调查研究情况来看,现下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相对缺乏,对教育效果造成了影响,因此今后的教育中能够建立专门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首先,加强校内教师专业培训,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在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新时期背景下, 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教研和培训,帮助校内教师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并可立足于自身的执教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提供保障。 其次,聘请文化传承人、民间技师进入学校。学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毕竟有限,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活动、民间技艺,昆曲、古琴、京剧等,往往是通过口身相传授, 校内教师很难学习了解。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为缓解校内师资紧张、师资素质不足的现状,学校还可聘请民间技艺大师、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民俗活动表演者进校园, 通过这些专业人士原汁原味的讲解与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了解,以此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在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文化并不是“死知识”,不是让学生埋头苦记,就可学习认知的,只有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并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够实现更好的熏陶效果。 首先,将传统优秀文化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相结合,如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可大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如可在校园走廊的装饰中, 张贴一些传统书法国画,在校园中添置雕刻圣人名 言 雕 塑 石 像 ,在 校 园 板 报 、宣传栏增设一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内容。 同时,校园整体风格建设,也可趋于中式,融入更 多 的 中 国 古 建 筑 元 素 ,这 些 物质文化环境的传统文化融入, 可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笼罩的学习氛围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3]。 其次 ,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相融合, 如可在校园中组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包括举办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文化习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各种节日文化的起源, 体会传统节日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思想内涵。 还可开展一些戏曲进校园、皮影进校园、剪纸 进 校 园 等 传 统 民 俗 文 化 活 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 促使学生自觉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四)注重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
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 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首先, 要帮助家长摆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最初就是源于家长,只有家长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兴趣。 但在调查中发现,现下一些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认为孩子应与世界接轨,因此自小便让孩子学习很多西方文化内容,如钢琴、芭蕾舞、国际课程等,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对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端正家长的思想认识,促使家长加大对孩子传统文化的教育至为重要。 其次, 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相较于口述方面的讲解,言传身教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够让学生产生感悟,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融入家庭教育中,家风家规本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以家风促教育,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通过融入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家风建设,促使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得到更好的发扬。 最后,应注意生活中的随时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知识,家长应抓住一切可利用的契机,做好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如可在家庭传统美食中(东坡肉、太白鸭),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通过穿汉服,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服饰。 总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有很多, 在小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家校合作,发挥出家庭的教育作用。
(五)强化大众媒体的推广引导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社会建设而言,良好的文化氛围可催人奋进,而不良的文化氛围则会使民族走向堕落灭亡,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期背景下,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要注重社会媒体的推广和引导。如从现下的社会媒体发展来看,呈现出了严重的娱乐化倾向,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并没有发挥出社会媒体应有的文化传播作用,因此今后必须要做出改进。首先,发挥新媒体的推广引导作用,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接收信息面覆盖广,但现下微博热搜或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的都是一些与流量明星有关的话题, 今后应改变这种现状,多分享推广一些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有关的内容,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和接受力,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促使学生借助更多的途径了解传统文化、 认识传统文化。 其次, 要在传统魅力电视节目中增设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如前一段时间比较火热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都受到了年轻人的热议追捧,这就表示年轻人其实也是喜欢传统文化的, 只是他们缺少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因此在今后的电视节目制作方面,应立足于少年儿童特点,多增设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这也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可行方式。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脉和根基, 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传统文化的反哺和巩固。而小学阶段是个体思想启蒙和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培育传统文化意识,必须要从小学阶段做起,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教育开展中,学校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外,还应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重点,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让民族文化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参考文献:
[1]戴鹏.试论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J].学苑教育 ,2020(28):89.
[2]张雅楠 ,张雯清 ,李昊格 ,等.安阳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途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3):41.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者的紧密融合和有效渗透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得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与发扬。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育中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
一、通过挖掘语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编排并为语文教育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每一篇文章都能够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质与美,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为了推动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教师就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探寻和分析文学作品当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对讲课的重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移,使得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教材当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观念、底蕴和内涵,使得高中语文教育不单单是知识教育,更为主要的是文化教育,有效突出传统文化的思想、民族性、传统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通过带领学生对教材当中文章的传统文化视点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入的挖掘和感受其中的蕴含的文化特质。例如,在讲解韩愈的《师说》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和了解到其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可以从这篇文章当中的疑问处着手,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因子进行提炼,让学生感受到在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尊师重教传统。再如,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来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通过了解作者情况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育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沃土,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主题。在解读文学作品当中,为了把握其中的中心思想和正确方向,首先必须要了解文章的作者,了解作者整个的生命历程,了解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分析作者在完成一篇文学作品时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当时的生活状态,这样作者的情感也会在文学作品中有更好的表现。因此,了解作者的情况也是帮助学生把握作品当中传统文化内涵以及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作者情况的介绍和引导学生对作者情况进行分析和查阅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学清照的词时,为了引导学生对其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解读,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李清照的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她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的生活和情感情况以及在作品创作中的变化,接下来再感受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创作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内容。知人论世正是基于了解作者情况的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想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三、通过突出汉语思维渗透传统文化
汉语是我国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其中不仅仅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同时也突出了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这成为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思维并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张渚高中语文教育当中古典文学的精华和其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中为了确保传统文化语文教育的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可以通过突出汉语思维方式的形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并将这一内容贯穿到语文教育不同环节当中。例如,苏洵的《六国论》在文章的首尾部分都突出了这一古典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揭示六国灭亡的原因,即弊在赂秦。通过对这一内容进行分析能够看出一种传统的汉语思维方式,强调首尾呼应,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汉语思维,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思维方式的特征。再如,在古代诗词当中运用大量的对偶句式,能够体现出传统思维当中的均衡和对称思想。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学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精华进行领会和感悟,指导学生站在传统文化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使得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素质。
作者:吴华珍 单位:山西省霍州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晓辉.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文化内涵
一、立足语文教材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对当下国内一些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可得知,大多教材版本都承载着较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教材版本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却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很多一线语文教师仅仅重视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这一方面,但却有所忽略教材体现出的“人文性”理念,因而所取得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完全尽如人意。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将“以人为本”当作核心价值观念的,事实上,儒家和道家这两大思想体系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经典范本。例如,《论语十则》中的所讲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典型的传统思想观。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所蕴含着朴实无华的辩证思想观,这些都渗透着人们对美好社会和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些方面的内容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初中生开展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传授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立足课堂渗透传统文化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在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强化其对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教学课型的深入研究,并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传统文化。具体来说,初中语文教师立足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师的实际开展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策略。例如,在讲授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文化时,教师可对诗中的优美文字同诗的美好意境进行有机整合。如在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诗句时,为了突出其中的“直”和“圆”这两字运动得巧妙性,教师还可用“白”“红”“立”“悬”这些字眼尝试着替换,通过替换后的效果对比来深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对于初中生而言,大多数古文都比较晦涩难懂,因而很多中学生甚至害怕学习古文。教师要想使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接受古诗,最首要的应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例如,可采取比较阅读和分点分项法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其中的比较阅读在阅读《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这几篇篇幅较大的文言文时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教师可对范仲淹、柳宗元和欧阳修这几位人物的人生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通常能够呈现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出了他有着高远的志向但是无法实现的思想状态。柳宗元则有着“见水清鱼乐而乐,感石潭寂寥凄寒而忧”的情志意趣。欧阳修则寄其内心深处的忧愁寓于山水间,其在为政一方造福百姓之后最后倡导“与民同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于分点分项法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对古代人物性格的认知。多面性为古代文学的一大显著特点,读者不同,其解读观点也会存在着差异。尤其在认识和理解古代人物时,也应善于运用多元化的视角,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例如,三国中的曹操,可从“可爱的枭雄”这一角度对其进行人物分析,更具体来说,到底哪些地方体现了其性格之可爱,哪些地方又体现了其性格之“奸诈”,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人物的“英雄之举”,对这一人物性格的多重性特点,进而采取分点分项法进行分析,如此就能将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实现立体化的呈现。《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人物也可采用分点分项法进行分析,具体可结合“刚健的英雄”和“娇美的女子”这两个点逐一进行分析,以引导学生对这一人物角色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借助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关键词:美学:城市文化:空间
一、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
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所在的地区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一带曾经是金上京故地,金源文化的发源地,这一中华文化支流对哈尔滨乃至黑龙江流域至今仍留有一定的影响,其特点在于保持有女真(满族的前身)等少数民族的风格特征。上世纪初叶,哈尔滨市曾经生活着汉、满、蒙、朝、俄、犹太等民族,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这里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中心。山东、河北等闯关东的汉民族在此形成了关东黑土文化,满、蒙、朝等则有少数民族文化,俄罗斯民族带来了欧洲文化及东正教,犹太民族则在这里留有犹太文化和宗教,后二者使这个城市别具异域风情,故而哈尔滨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美称。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对城市的建筑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典式建筑,它的外形、颜色多为红漆圆柱、飞檐、瓦片屋顶,带有庄严、肃穆、沉静、祥和的特点,代表性建筑有文庙、极乐寺、哈尔滨第三中学等。其次,20世纪初,在俄罗斯兴起的“新艺术”运动,给哈尔滨市的建筑物带来了欧化艺术风格。这一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建筑物外观的整体和谐,流畅的线条,栏杆设计为圆弧形,饰有铁艺雕花,墙体拐角也为圆弧形,并保持俄罗斯传统的圆形尖顶式结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保持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教堂的庄严、肃穆的风格。代表性建筑物有马迭尔宾馆、索菲亚教堂等。二战之前,一些犹太人避居于此,建设了具有犹太民族文化和宗教意味的民居和教堂,也给这个城市增添不少色彩。因此,哈尔滨市的建筑风格应当是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保持其地域特征。具体来看,对于居民社区的建筑,可以适当保持中华民族古典式的建筑风格,这也适合哈尔滨市居民的生活心理需求;对于高等学校教育园区,则可以采取现代风格与古典风格相交汇的方式,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又凸显出现代化教育的特征,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对于行政区域、高科技园区、工业区等,可以用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为主,彰显出宏大、创新、高效的现念,比如市政府及其周围建筑;对于博物馆、文化场所、旅游区则可设计为充满异域风格的俄罗斯建筑,因为在这些地方,建筑设计师更能够充分体现其设计理念和艺术特色,美学价值更高;对于郊区农村建筑,则可以体现东北民居建筑风格或设置一些少数民族特色的民俗村。
二、空间布局与美学效应
哈尔滨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江两城”,又是历史文化中心的大城市,这就决定它应采取“双核心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江南城区主要以工商业、贸易加工等传统经营模式为主;江北城区则以行政、文化教育、高科技产业、出口加工为主。二者在城市功能上实行互不干扰、功能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江南老城区已形成固有的“环形”布局模式,而江北城区的规划则可借鉴深圳市的“组团”布局,为什么采取“组团”布局而不是“环形”布局?原因在于江北特殊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决定了不能搞“同心圆式”的布局。“组团”布局的优点是能够集中发挥每一片区的功能特长,提高效率,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如市政府的行政功能,江北教育园区的文化教育功能,松浦、利民开发区的工业经济等。以目前松北区的地形地貌来看,松花江与呼兰河两个水系给松北新城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松北区的大片原始田野地形也极有利于绿化系统工程展开。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绿地环境的整体性,将各种形式的绿色景观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整个城市处于绿色氛围之中。当今国外提倡的建立绿色廊道的设计理念值得应用,廊道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把城市内分散的绿色斑块联系在一起,进而使绿地由分散而合成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并且遵守“整体大于部份之和”的规律,增强绿地的效用。很明显,绿地在整个城市空间中的所占比例越大,就越能给居住民带来优质的环境,但这又与居住用地、公共用地发生矛盾。国外通行的惯例是三个三分之一的原则,即建筑、绿地、公共空间各占三分之一,我们联系到中国乃至哈尔滨市现有的实际情况,解决居民的居住与工作、生活用地应放在首位,绿色用地必然有所减少,但应该有一个基本标准,以保证城市居民对绿色的基本要求。城市空间布局合理会呈现出形式之美,对称、平衡、和谐、合乎比例等特点都会产生美感,加上绿色环境对城市的整体覆盖,生活于其中的人类将会体验到空间形式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三、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
从哈尔滨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依托江北高等教育大学片区为基地,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海外留学生创业中心和对俄科技产业合作区,对提升新城区的经济实力、打造数字化城市,建构哈大齐工业走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工业发展区域控制在松浦、利民两个固定地区出有利于环境保护、集中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在松北新城的郊区建立生态农业带,一方面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所产生的绿地环境也是一个优美的景观,它与城市公共绿地、国家生态保护绿地共同构成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是在近现代工业给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巨大损害的反思背景下产生的结果,是后现代生态美学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具体实施结果,它们的产生与发展是符合历史要求的,我们在哈尔滨市的工农业规划中自觉地把生态保护作为基本宗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章海荣编著.《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文学教育
中华民族文化中传统优秀文化是不能缺失的一部分,从远古到今天,将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现代文学等都包含在内,有着悠长的历史,博大精深,饱含传统美德,优秀的民族精神也由此孕育而生,充分彰显了我国数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个性与魅力,对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个人文化修养的基础内容。在现代社会李,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发展步伐,高职学生不仅能接触传统文化,还能涉猎国外文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相互碰撞,这个阶段的学生人生价值观还未成型,缺乏社会经验,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负面影响,造成思想上的困扰。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在大力倡导创新的新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从德育、美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传播中国声音,彰显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念,以更好的状态走进社会,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责任。
一.高职文学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出,出台了非常多相关的文件来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在高职文学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将传统优秀文化在高职文学教育中的有效融入相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其作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助推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都是历经时间的洗礼,在人们漫长的时间中沉淀出来的,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集儒道释多家思想之所长,是民族共同精神、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在传统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据,也是国家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思想基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的综合体现。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基地,同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承的主要平台之一,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高职文学教育中去,将记录了民族奋斗历程、饱含民族精神、凝聚民族理想信念的古典文学引进到文学教育中,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
(二)助推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专门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职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直接会进入相关的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努力,需要更多具备工匠具备创新创造精神的专业性人才。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中,存在有非常多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相关的内容,比如“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的说法就出自于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全面深刻的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容,与当前我国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相吻合,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高职文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关于敬业奉献、大胆创新的精髓,让学生将这种工匠精神做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成更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助推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开展,而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但是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与语文基础之上的,通过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高职文学教育中,能够有效充实高职语文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格,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确保语文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作为高职课程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融入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在与古人的智慧对话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四)助推高职院校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文学教育过程中,能够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一直以来,高职语文文学教育教学都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德育等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而传统优秀文化如果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文学教育中去,让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学生并不非常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当前开展的高职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围绕课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学习背诵,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很多学生更推崇国外文化,反而忽略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根据相关调查,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都不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虽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了唐诗宋词元曲,但是却没有对这些内容背后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深入了解,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文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在当前我国开展的高职文学教育中,很多学校以及相关的语文教师都没有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大多只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并没有重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传统文化内容,造成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并不非常了解,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也影响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偏差。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国媒体文化中电视剧、电影、小说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形式盛行,其中也存在很多的历史剧,但是历史剧与小说在表达传统文化过程中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观看后必然会受到影响,错误的认为电视小说中的是正确的,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利于学生去理解传统文化。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也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国外人士了解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因此需要教师在高职文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三.传统优秀文化与高职文学教育的融入策略
(一)注重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学习。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所在。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大国,我国在传统文化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学生通过掌握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学习过程,在高职文学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其必要性。特别在开展语文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是让学生更直观深入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当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懂得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在哪里,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传统文化开设专门的课程,帮助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在文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更好的完成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二)高职教师进一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学教育主要是根据考试大纲,组织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普及,很多学生并不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容。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层面成立传统文化学习研讨班,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学习培养,提升语文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文学教育过程中去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主意识,只有自己充分了解掌握传统文化,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更好的渗入到文学教育中去。比如探索者083在进行古诗鉴赏过程中,不仅要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应试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能够背诵默写故事基础上,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古诗中相关的语言色彩,揣摩诗人当时的心境等,让学生在细节学习中读懂传统文化。
(三)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非常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很多都有着久远的历史,离我们今天的社会很远,无论是创作的背景还是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都与我们今天的习惯有很大的差别,这对学生来说都是学习的难点,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与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点,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专业的特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设计,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在学习传统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文字晦涩难懂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化处理,为学生创造更为生动的教学场景,将难懂的知识生动的传授给学生。比如在讲授上古神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相关的神话人物形象进行战时,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上进行学习理解。比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在水一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教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后,灵活教学,能够让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文学教育课堂之上再度盛放。
(四)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强化语文德育效果。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基于伦理道德的德性文化,穿插在诸多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元素搭建成一个完善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通过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知识的批判性继承,更好地契合中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唤醒学生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自觉性,在主动接受的过程中更好地塑造学生个人道德品质。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正确认识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个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意义,尊重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坚持经世致用的传统,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现实基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将微课、小组合作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创新丰富教学方式,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内容,但是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表达方式都与当前我们的习惯有差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功底,才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与精髓,更好地与学生实现情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了解学生的文学素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文学素质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温煦素质,达到全面进步的目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需要做好文学翻译工作,也就是将传统文化转换成自己能理解的形式,需要教师对学生在语法、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能。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整体情况都比较糟糕,普遍存在知识碎片化、基本技能不扎实、审美表层化等问题,对文学的阐释过于模式化,缺乏文学诠释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与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推荐传统优秀文化相关的书籍,师生共读,不断拓宽学生在传统文学中的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习惯,在不断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开展训练与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审美的理解与想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志与兴味,只有沉下心来,深入品味,才能真正理解创作者的心声。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各种视频、音频等内容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传统文化世界中去,沉浸式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高职院校并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在最好专业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路径,帮助学生从职业能力向职业素质进行拓展提升,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对高职文学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相信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完善,必将打造出一个更优秀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光锐.论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史结合”[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1):75-78.
[2]巨利宁.高职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章回小说:中下,2018(03):49.
[3]王玉.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职语文教学———评《高职语文素养》[J].语文建设,2019(24):82.
[4]潘裕仙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古诗文记忆能力[J].智库时代,2019(06):286-287.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渗透。如文字:汉字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韵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及文艺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十二生肖》等涉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让学生铭记这些来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虽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例如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背诵理解之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大,人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而传统文化学习需要熟记背诵,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较快的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汉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汉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播及学习途经。儿童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经。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对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知礼仪、知廉耻、知善恶、知是非,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纯粹的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非常明显。古人的智慧及学习、生活、处事思想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古人的氛围,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教学,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将古诗词作为故事来讲解,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古人创作时的意境。在剧情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课堂讲授模式之外,教师还可将古诗文中的故事排练成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后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