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执行制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理执行制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1建立健全消毒供应室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质量标准和规范操作流程
根据消毒供应室专业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及追溯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职业防护制度、物品召回制度、查对制度、沟通协调制度、缺陷管理制度、下收下送制度等。完善了各岗位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回收、清洗、检查、包装、灭菌、监测、储存、发放),明确了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科主任从工作计划、组织、监督及控制等方面进行管理,通过细化工作职责,合理分工,对各岗位实行目标考核,对各环节实行质量控制,提高了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多数是高年资护士,如何转变服务理念,是开展优质服务工作的前提。为了更好地配合临床护士开展优质护理,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保证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病房,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科主任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内容,理解优质服务的真正内涵和实际意义,使大家统一了思想,把以“临床为中心”作为工作目标和行动指南。经过征求临床科室意见,根据临床科室的需要和供应室的供应能力,我们采取固定供应、临时供应和预约供应三种方式,消毒供应中心专人负责下收下送,从而减少了临床护士领取物品、交换物品等非专业性、事务性工作时间,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把时间还给了临床护士,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真正把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
3加强与科室的沟通,及时改进工作
在下收下送与临床科室人员交接物品过程中,要耐心、细心,以真诚互助的态度,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与临床护士进行交流沟通,文明礼貌服务,取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力求有效沟通。每月下临床科室征求意见,听取合理化建议,主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根据临床科室需求,及时调整各类无菌包内物品。并针对临床科室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开展优质服务提供物资保障,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样,既能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又有利于不断促进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的提高。做到以优质的服务为临床护理提供基础保障,取得了患者满意、临床满意、社会满意的效果。
4做好环节质量控制,确保物品安全
消毒供应室担负着医院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再生物品由回收到发放形成一条连锁式循环,每一环节紧紧相扣,相互把关,要求消毒供应室每一位工作人员要以严谨的、科学的工作态度,认真执行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又与患者的安危息息相关。我科从物品回收到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等环节均制定了质量检查日常监测情况的登记制度,如对金属器械检查不仅要求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还要检查器械完好度,包括灵活性、咬合性、安全性,对不合格器械应维修或更换,由质控小组监测后签名。并建立灭菌物品质量追溯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保证供应物品的安全。加强灭菌质量的监测,坚持做到: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包括包内、包外),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进行生物监测,植入物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监测合格才可发放,B-D试验每日灭菌前第一锅监测,合格后方可进行物品灭菌。
消毒供应室护士要把质量第一的观念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做到科学分工,职责明确,掌握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科主任、护士长和质量监控员严把质量关,保证每天每个小组有1名质量监控人员在岗,不定期抽查,检查各班各岗位的工作质量,指导工作,保证无菌物品质量达到100%合格。质控小组定期检查,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责任到人。科主任组织全科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讨论分析后,提出整改措施,真正达到全面质量管理控制的效果,做到供应的物品能满足临床需要和绝对无菌,确保医疗安全。科室的质量监测控制和细节管理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供可靠的质量安全保障。
5小结
消毒供应室要不断适应医院的发展,其科室护士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本职工作,恪守职业道德,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消毒供应室工作。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护理工作发展的需求,为临床一线提供优质服务,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任务,真正做到“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自从我科积极响应这一活动以来,不仅为临床“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也充分体现出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自身价值。
作者:赵丽伟 单位:临汾市尧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第二篇
1资料与方法
1.1实施方法
1.1.1开展层级理论和技能培训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分层级进行培训,制订护理人员、消毒人员、技术工人的层级培训目标,对护理人员加强新知识、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培训;对消毒人员加强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的培训;对技术工人加强消毒隔离知识、个人防护知识、清洗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等内容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方式,通过讲解、演示、现场指导等方法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核。
1.1.2优化工作流程,拓展专科服务范围①为避免在病人诊疗和工作人员上班高峰时段回收、配送物品,实行了弹性排班、错峰收发物品:原回收器械物品时间为上午8∶00~9∶30,现改为上午6∶30~7∶30;原配送无菌物品时间为上午8∶00~10∶30,现改为中午12∶00~下午2∶00。②以往手术器械由手术室护士负责包装,为了让手术护士回归手术台,本中心工作人员主动承担手术器械及敷料的包装,拓展消毒供应中心服务范围。
1.1.3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持续质量改进①增加征询意见的次数,由原来每月一次改为每月二次,以便时了解临床的需要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②对临床科室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实行“首问负责制”,并在电话机旁设立备忘簿,记录科室反映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情况。对科室提出的问题做到不推诿不积压,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临床科室满意的解决和答复。③每周召开一次服务质量讲评会,由护士长点评创优服务的亮点,然后由各位成员提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措施。
1.2评价指标
1.2.1供应室工作人员服务技能考评2011年、2012年先后对供应室护理人员、技术工人开展服务技能考核,分理论和操作考核,设定考评标准,满分为100分。1.2.2临床科室满意度2011年、2012年每年随机抽查100位临床人员进行供应室服务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0分。1.2.3器械清洗合格率2011年、2012年每年随机抽取100件器械进行清洗质量合格测试,统一评价标准(用目测法和“杰力试纸”检测),合格率用百分比计算。1.2.4不良事件发生率(包装、灭菌、配送出现的错误)2011年、2012年分别随机抽取100例服务,统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1年、2012年工作人员服务技能考核、器械清洗合格率、临床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临床满意度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急需解决的课题。通过系列专题培训和讲座的方式,借助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收到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工作人员树立“以病人安全为目标”、“以临床需要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转变服务理念,工作模式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和感动服务转变,在科内营造一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彼此理解、相互包容的人际关系,工作积极性有明显提高。服务技能考评成绩,2011年为(74.35±6.876),2012年为(87.65±5.050),t=-8.69,P<0.001;临床科室满意度由2011年的80%提高至2012年的93%(χ2=27.69,P<0.01)。
3.2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拓展专科服务范围,提高工作质量
通过分层级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训练,增强各级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对每一个操作的流程、规范,既要知道如何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机械性,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开展创优服务前,手术器械的回收、清洗、灭菌由消毒供应室人员负责,而器械包装则由手术室护士到消毒供应中心包装,造成人员管理上混乱,质量管理上脱节。开展创优服务后,手术器械的包装由本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工作人员担心手术器械繁多、结构复杂,容易出差错,怕承担责任。多次召开创优措施的研讨会,明确手术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是专业发展趋势,是手术器械质量管理的保证,是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机遇,是为临床服务的最好体现。经过多次的研讨,大家统一了思想认识,并积极、主动学习手术器械、敷料的包装,半年后,完全承担了手术器械包装工作,虽然工作量增多了,但器械的清洗质量反而提高了:器械清洗合格率由2011年84.6%提高至2012年92.7%(χ2=41.813,P<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包装、灭菌、配送出现的错误)由2011年1.27%降低至2012年0.55%(χ2=31.33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3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优化回收、配送工作流程,弹性排班、错峰回收、配送物品。以往回收、配送物品的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与临床上班时间一样,回收、配送物品的工作与门诊诊疗高峰、住院部治疗高峰重叠在一起,影响了临床工作;而工作人员等候电梯时间、与临床人员物品交接时间的延长,也影响了工作效率。根据临床科室工作特点,避开电梯运行高峰期,通过调整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实施错峰回收、配送物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将方便让给病人,减少物品回收、配送车对电梯的占用或在进出电梯和行进中对病人可能造成的伤害;其次,工作人员减少等候电梯时间,回收、配送物品时间平均每天缩短了1~1.5h,提高了工作效率。
1.1方法
1.1.1强化护理人员责任心
在全员中展开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重要性的宣教,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制定器械消毒与灭菌等处理工作的操作流程与质量标准,督促全员予以落实;对各科室重复使用的物品展开严格清洗与消毒,杜绝存在缺陷的物品进至临床科室中,确保为各科室提供真正无菌的医疗物品。在各科室下收下送医疗物品时,收送人员应做到当面清点物品、对包装完整性进行及时查看,同时严格执行签字确认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准确、及时收送。
1.1.2强化基础知识培训
在消毒供应中心定期展开基础知识培训,总结各科室反应的服务问题并积极查找原因,制定相应强化措施,增强护理人员工作技能。同时,加强卫生部和医院关于消毒供应中心灭菌与消毒技术规范的培训工作,确保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规范、严格进行相应操作。
1.1.3与医院内各科室加强沟通
护理人员保持与各科室的经常性沟通,明确各科室服务需求,通过换位思考方式对临床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积极分析;同时建立并完善随访制度,和临床医护人员协作,共同把控无菌用品质量关,为医疗一线提供优质服务。
1.1.4强化安全护理
严格遵循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落实服务质量标准,对临床中污染物品展开严格的分类、清洗、消毒与灭菌。在对污物进行处理时,护理人员要按照相应要求佩戴防护用具,合理利用消毒剂与化学方法灭菌,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1.2观察指标
在优质护理实施前3个月与实施后3个月,利用书面服务意见调查表调查医院各科室临床服务满意度,将专科优质服务评价内容予以标准化、细则化,其涵盖内容为临床服务态度、仪容仪表、消毒物品回收与供应的及时性、消毒物品与灭菌物品的供应质量、对各科室所反映问题处理的及时性与处理效果等。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8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同时统计各时期护理人员受伤事件发生情况,以实施优质护理前3个月、实施后3个月感染、器械刺伤等事件发生例数为受伤例数。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展开统计学分析,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当P<0.05时,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实施前3个月内护理人员受伤例数为14例(13.4%),各科室满意度评分为(86.4±2.7)分;实施优质护理实施后3个月内护理人员受伤受伤例数为3例(3.8%),各科室满意度评分为(98.4±2.2)分;实施优质护理后各科室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受伤率显著下降。
3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属于医院工作中重要科室,是医院对院内感染加以控制的重要环节。虽然该科室工作人员不与患者直接接触,但其工作质量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故而长久以来医院都将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展开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与重点对象,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必须不断提高临床服务质量,以满足医院实现有效质量控制的相应要求。
本次研究通过对某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的服务质量进行对比,各科室满意度评分由实施优质护理前的(86.4±2.7)分提升至实施后的(98.4±2.2)分,受伤率由实施前的13.4%降至3.8%例。对比可知,实施优质护理后各科室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受伤率显著降低(P<0.05)。而张勤等人相关研究显示,实施优质护理后各科室满意度评分由实施前的81.3分提升至94.3分,张润芳等人相关报道揭示实施优质护理后护理人员年受伤率由实施前的16.5%降低至3%,本次研究结果与两组报道改善情况一致。优质护理是通过临床责任制,采取包干制形式展开护理工作,通过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知识掌握、改善护理服务态度等方法,确保护士有更多精力、更多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因此可促使临床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而在消毒供应中心具体工作中,在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提供医疗用品时,护理管理人员需对自身服务观念不断改进,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而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赵桂珍、梁红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护理事故发生率有决定性影响,故而在消毒供应中心具体工作中,应通过加强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以便为护理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4结论
关键词:重度哮喘;支气管热成形术;术后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通常表现为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1]。据统计,重症哮喘约占哮喘比例的10%,但重症哮喘的症状持久,对药物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并反复出现症状恶化。近年来一项新的治疗哮喘的方法———支气管热成形术(BT)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2]。美国对这种治疗术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证明了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35]。2014年2月该治疗方法在中国开展,本研究报道在本院完成的12例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2例重度哮喘病人。BT的入选标准:18岁以上,哮喘症状在使用常规ICS和LABA治疗后仍控制不理想的病人。排除标准:对BT操作过程中所用药物过敏的病人;接受过BT治疗的同一部位;2周内出现哮喘急性发作症状或需要调整全身激素用量;凝血障碍;急性呼吸道感染;体内有植入装置。接受治疗的病人必须提供完整的病史及必要的检查结果以确诊。本研究共入选12例病人,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2岁~65岁(43.5岁±12.1岁);哮喘持续时间为18.3年±7.2年;多数合并鼻窦炎(61.8%)。TIgE:17.2KU/L~162.1KU/L,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0.8%~58.2%。FVC%、FEV1%、FEV1/FVC分别为90.1%±22.4%、67.3%±18.3%、55.8%±7.5%。
1.2BT治疗过程
所有病人行热成形术均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至少间隔3周,分别为第一阶段(右下叶支气管)、第二阶段(左下叶)及第三阶段(双侧上叶)支气管热成形术,手术采用Alair支气管热成形系统,支气管镜到达最远端支气管,在支气管镜直视下,消融探头由远及近支气管的顺序逐个处理各气道,连续而不重复。
1.3常规术前术后用药指导
每次术前3天、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强的松40mg,口服,每天1次,术前1d及术后3d给予莫西沙星400mg,口服,每天1次,指导病人术后规律吸入哮喘维持药物(LABA+ICS)及正确的吸入技术。
1.4术前心理护理
所有病人首次术前均存在一定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术前安排护理人员介绍病区的环境,并由BT团队中的护士及医生做详细的沟通,其中包括介绍BT治疗的手术细节及潜在风险,提供书面资料,并与家属做好相应的知识教育,使得病人及家属进一步消除焦虑及恐惧心理。
1.5术后护理
①术后观察及护理:BT由于烧灼效应造成气道损伤,可能会出现哮喘加重、痰液增多、肺不张等并发症,手术结束后病人应在恢复区监测2h~4h,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有无呼吸困难加重、咯血等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②术后饮食护理:术后嘱病人禁食水2h,进食前先尝试饮少量水不出现呛咳症状,当天即可进清淡的流质饮食,第2天改为普食,避免冷、硬、油炸食物等食物。
1.6术后随访
术后2周、4周、8周及12周进行随访:①呼气峰流速(PEF)及其变异率测定的指导及随访:病人每日08:00及20:00于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自行使用峰流速仪,检查前站立位,水平位手持峰流速仪,最大力气及最大速度呼气,每次至少检查3次,取最高值并记录。②随访病人的用药依从性、门诊复诊率及术后恢复情况,及时询问病人的病情,用药情况及并做好登记,按照随访计划电话通知复诊时间。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百分比采用率表示。
2结果
术后病人随访情况:12例病人术后恢复均良好,每日自我监测峰流速仪达98.7%、用药的依从性99.5%、门诊复诊率99.3%。
3讨论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加快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是此制度运行的关键。国家和省一级政府(直辖市除外)水利管理部门及治域管理机构内设饮用水水源保护机关,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构建合理科学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职责,制定相应的行政管理规范,是保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运行的基础。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条例
饮用水水源主要包括水库水、湖水、河流水、地下水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是对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和水量、生态和环保等实施的比其它水资源标准更高、涉及范围更广、制度更严的一整套科学规范体系(规则)。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制度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的基础,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及其规则体系[1]。《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并作了一些原则规定,但缺乏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规则。加快制定一部合理科学可操作的行政法规《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已迫在眉睫。构建运行高效科学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职责,制定合理规范的一系列行政管理规则,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制度的根本保障。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
世界上每一个政府无论什么体制,都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和工作行使权力[2]。行政管理是一切事务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和效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构建必须取决于我国国情和水资源状况,特别是饮用水水源的实际。当今中国水资源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水资源短缺(危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3]。饮用水水源安全关乎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及社会稳定,国家(政府)要承担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责任,构建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重要保证。
1、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国务院、省级政府(直辖市除外)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部门
水资源管理在我国长期存在“多龙治水”的问题,水资源的政府管理部门多、职责不清、权力不明[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上必须避免这些问题继续存在,法律、法规必须明确国务院和省级政府(直辖市除外)由一个部门(机关)归口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目前水资源各部门交叉管理状况没有彻底改变之前,统一由水利部门归口管理,设立相应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局(处),承担饮用水(水源)政府行政管理的全责。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条件成熟时由水资源统一监管部门承担此责[5]。一般来说,国务院、省级政府(直辖市除外)并不直接具体负责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水源)管理,只是承担宏观全局上的管理。
2、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
一般来说,城市人口集中、数量规模大,在相当长时期是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点对象人群。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必须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具体承担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职责。第一,改变已有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事业单位性质,必须成为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第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是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负全责的政府机关,对外代表同级政府。第三,行政管理隶属同级政府,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不存在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但存在上下业务指导关系和信息情报资料网络共享关系。
3、流域管理机构内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流域管理机构缺乏全流域治理(管理)的实际权力[6],这不符合水的流动性自然特点。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包括水质和水量、地表水和地下水、水生态和水环境、水人文和水自然等部分。饮用水是一个直接关系每个人生命健康的必需品,多项指标必须达到人体健康要求。现实是许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里跨区域(省、市、县)和跨流域的,必须构建能解决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矛盾冲突的统一管理的流域管理体制[7],这是我国水资源管理改革的关键。正因如此,治域管理机构必须内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机关,一方面承担流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职责,另一方面协调跨区域、跨流域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矛盾冲突。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职责
建立合理科学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理顺上下级关系,逐步解决水资源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矛盾,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法律、法规必须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规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对该规范性制度的严格遵守,乃是在社会中推行法治所必须依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8]。
1、国务院水利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司)的职责
在目前水资源多重交叉管理中,职责权重相对多一些的是水利部,承担水资源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是环境保护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水利部内设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局(司),代表国务院负责全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承担宏观整体的行政管理职责。第一,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起草建议及组织落实。第二,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编制及组织实施。第三,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信息资料搜集整理及信息。第四,监督全国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工作。第五,协调跨区域、跨流域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矛盾,上报处理建议。第六,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对外宣传交流。第七,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其它工作。
2、省(自治区)政府水利厅及流域机构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处(中心)的职责
一般而言,随着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进一步理顺,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将非常明晰[9]。省(自治区)政府水利厅及流域管理机构的饮用水水源管理处(中心)的职责主要有:第一,区域、流域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起草建议,实施与执行的检查。第二,区域、流域范围内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的监督。第三,区域、流域范围内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编制及具体组织实施。第四,区域、流域范围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矛盾冲突协调处理。第五,区域、流域范围饮用水水源信息搜集及。第六,区域、流域范围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对外宣传交流。第七,区域、流域范围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其它工作。
3、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的职责
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序列中,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是直接面对社会和具体事务的中间机构,承上启下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直辖市、地级(副省级)市、县(区)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局是保障城乡人口饮用水安全的机构,承担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全责。第一,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第二,区域内饮用水水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工作。第三,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信息的搜集与。第四,监督检查国家和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与执行。第五,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行政执法。第六,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对外宣传交流。第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其它工作。
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运行规则(机制)
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涉及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及运行规则。建立合理的运行高效的全面承担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关键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运行规则(机制)。
1、政府与市场互动规则(机制)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配置社会资源[10]。政府的有形之手只能在尊重和服从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发挥其影响作用[11]。主要的制度选择经常表现为政府规制还是所谓的市场调节,或者说是依靠政府税收基础上的供应还是依靠市场谈判和合约来供给[12]。市场经济的最根本要求是自由竞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最好、最根本的手段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关系)。现实合理的市场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应是保证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二元机制良性互动的凸性组合[1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必须保证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进行(运行)。第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所有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的作用。例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及控制措施实施、饮用水水源分区保护的实施、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预警评价、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与补偿工作等,涉及面广、矛盾复杂,必须是社会公众参与其中发挥巨大作用,才能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所有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得到落实。第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出台与实施必须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意愿。一方面,法律、法规制定修改过程中必须吸收社会公众意见建议,必须是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专家学者、普通社会公众及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法规制定修改过程,吸收他们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各种问题看法和意见。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最广大人民(公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政府管理部门自身利益考虑。第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必须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特别是《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必须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污染饮用水水源和破坏饮用水水源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的权利,同时赋予可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同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发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管部门不依法坚守职责的,或有渎职行为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当然必须明确规定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第四,明确区分饮用水水源行政管理与水资源运营管理的界限。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明确区分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经营,一方面混淆了社会公共利益和所有者权益界限,另一方面水资源经营效益也难以发挥,政企合一、政企不分,造成水资源浪费与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14]。饮用水水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中涉及到资产属性的合理定位,饮用水水源最根本属性(目的)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安全健康饮用水需要,与此同时还可实现其它经济、生态方面目的,怎样合理协调矛盾冲突,关键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与运营管理的关系处理。两者的根本目标都必须是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安全和水生态、水环境安全,满足人们安全健康饮用水需要。在此基础上,行政管理机构要尊重市场主体运营(主体)的自主权,市场主体必须接受法律法规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行政管理。
2、法律、法规约束规则(机制)
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律规范约束机制强化的社会[15]。强化法律、法规约束机制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所有成员(主体)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其中就包含了政府行政机关要守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存在大量违法行为,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一,必须制定与《水污染防治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赋予各级政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职责权力的同时,必须对其行政管理行为及执法权给予约束,包括制定具体明确的责任制度。第二,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处于初创之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体制机制不完善。必须对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水法》、《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进行相应修订。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要赋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职责权力,另一方面对其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给予法律、法规约束。第三,利益平衡与约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是各级政府的主管机关,事实上既存在部门单位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又存在地方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如何平衡与调节这些关系和利益矛盾,关键是制定合理科学规则制度,强化法律、法规约束机制。
3、合作与竞争规则(机制)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在其公务活动过程中,毫无疑问要与社会方方面面打交道,要与政府其它机构相互配合,其公务活动同时存在效率绩效考核。一方面为避免行政主管领导单纯追求自身政绩(升职)而违背自然和经济规律,伤害老百姓利益;另一方面也避免行政主管领导产生腐败行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必须制定相应规则,形成有效的合作与竞争机制。第一,饮用水水源保护机构必须与其它政府相关机构有效合作。饮用水水源保护涉及林业、环保、农业、财政等政府主管部门。饮用水水源(地)要长期有效地得到保护,最根本的是科学规划与控制水源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方面要积极行动采取如植树造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控制各种污染物排放,滋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被动地采取适度控制人口增长规模、移民搬迁和控制经济发展速度规模,调整经济发展项目结构等。所有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必须要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取得其支持。第二,饮用水水源保护机构必须与社会(市场)力量合作。一方面,保护饮用水水源必须取得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包括当地居民、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控制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其非环保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饮用水水源保护过程必然与社会各种主体发生利益冲突矛盾,协调与平衡这些矛盾冲突不是简单地实施法律、法规惩处和行政管制,而首先是多方面沟通协调的过程。第三,饮用水水源保护机构的国际合作。我国相当多河流、湖泊是与周边国家共有(流域)的。水的流动性特点决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涉及非常广的区域[6]。饮用水水源保护机构必须与许多周边国家建立沟通协作机制,一方面,相互通报各自国家控制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另一方面,相互合作采取有效措施方法,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适当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相互督促主动采取涵养水源、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有效对策,打击污染破坏饮用水水源的各种违法行为。
作者:姚金海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姚金海.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法律制度架构———兼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制定[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5):88-92.
[2][美]查尔斯•A•比尔德(著),朱曾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
[3]董伟.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瓶颈[N].中国剪报,2006-06-01(1版).
[4]吕忠梅.长江流域水资源立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5.
[5]姚金海.水权运营初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7,(4):211-216.
[6]黄德春,陈思萌,张昊驰.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水资源保护,2009,(4):78-81.
[7]姚金海.论水权运营的制度建构[J].学术论坛,2006,(12):99-104.
[8][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55.
[9][美]托马斯•思德纳(著);张蔚文,黄祖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39.
[10]杨志峰(等).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1-42.
[11]靳海山.平等的诉求———由经济到政治社会的理论[J].学术论坛,2007,(5):1-5.
[12][美]A•爱伦•斯密德(著);黄祖辉,蒋文华(译).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75.
[13]姚金海.市场缺失和政府越位的法理分析———兼论市场与政府关系定位[J].经济论坛,2005,(23):4-7.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6±5.4)岁。全部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80例患者均接受基础性治疗,持续时间为2周,其中包括血液透析和口服降压药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饮食控制治疗等。在此基础上,给予所有患者3次/周的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治疗过程中控制在230ml/min;以碳酸氢盐为透析液,用量控制在500ml/min。采用F60滤器以4h/次的前稀释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给予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紧密的跟踪,并就突发情况采取措施,包括患者平均动脉血压、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的测量,确保患者体液输出和输入的均衡,防止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情况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循环量处于稳定值之间。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临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平均收缩压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满意度。
1.3疗效判定标准
经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对两组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舒张压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满意度,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种,每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分值为0~4分,具体如下:非常满意总分≥12分,满意总分6~11分,不满意1~5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和临床护理后
其收缩压、动脉压以及舒张压的平均值分别为(130.69±7.03)、(95.31±8.01)和(80.78±6.83)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的收缩压、动脉压以及舒张压分别为(164.28±9.83)、(117.21±8.12)以及(102.48±6.01)mmHg,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就医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1例,满意17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达到95.0%,对照组非常满意15度,满意16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达到77.5%,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难治性高血压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实践中,难治性高血压发病率较高,且大多数患者发生与水盐负荷过重有关的情况。临床医学证明,给予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足量的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和β阻滞剂等药物联合治疗后,患者体内的肾素以及血管紧张素被阻断,患者高血压并未明显改善。这一结论证实肾素对于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在临床实践中,常采用透析脱水的方法,增加患者肾素的分泌,但需要临床护理巩固和提高治疗效果。为此,本文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索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应用价值。血液透析滤过方法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疾病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措施,将血液过滤与透析紧密的结合,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一方面借助血液透析滤过,将磷尿毒、肌酐等小分子和部分大分子有效的过滤,另一方面利用半透膜两侧的溶质浓度差增强患者的透析过滤效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法发现,临床医学护理能够提高血液透析滤过方法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动脉压的均值,并改善患者的病情。相比于对照组患者而言,采取临床护理的患者其就医满意度以及血压指标明显优于未采取临床护理的患者。
4结语
1.1方法
1.1.1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依据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和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管理核心、病区管理等临床护理各项工作制度。建立了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完善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并规范了工作流程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统一了护理质量标准及绩效考核制度等,从根本上规范了执业行为。
1.1.2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服务理念。通过参加培训班、现场演示、外出参观学习、院内业务讲课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对全院护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护理技术操作技能,护士职业礼仪,行为规范等。
1.1.3改善条件,营造氛围。医院筹集资金加强软、硬件建设。购置了先进的医疗器械,对部分病房、餐厅、活动室的设施进行改造、修缮,病房还进行了艺术化的布置,加强院内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
1.1.4建立垂直护理管理体制,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加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临床科室进行了调整,精简了护理行政层级,护理部直接参与全院护士的人员调配、绩效考核等,实现了护理部的权责统一。增加了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清理了非护理岗位占编人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临床护理岗位的人员供给。全院临床一线护士占护士总数的比例达到了95%以上,病房床位数与护理人员之比达到了1:0.5,医院还建立了机动护士库,以满足节假日和突发事件等的应急调配使用。
1.1.5改革护理模式,提升护理质量。探索了临床护理责任组工作模式,根据实际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以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指导,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满足了患者的知情需要,提升护理质量。
1.2评价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优质服务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内容包括入院情况介绍、病区环境设施、护患沟通交流、健康教育指导、护理工作效率、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管理水平等八个方面。在患者出院前发放调查表,采取不记名填写,填写完直接收回。共发放调查表52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52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入院情况介绍患者满意度上升了7.7%,病区环境设施患者满意度上升了5.4%,护患沟通交流患者满意度上升了11.5%,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满意度上升了11.1%,护理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上升了11.9%,护理服务态度患者满意度上升了5.8%,护理技术水平患者满意度上升了8.5%,护理管理水平患者满意度上升了8.9%。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3.1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速度加快,社会人口老龄化,人群中出生率、生育率的下降,传染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老年人慢性患病率已发生结构性变化,感染性疾病下降、非感染性疾病上升,疾病转型的趋势与全人群的变化一致,慢性病的突发增长期在50~59岁期间。因此,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有学者指出,慢性病需要综合防控,预防和医疗必须紧密结合,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以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为主要手段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实现防治结合。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显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3.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升慢性病患者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也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受。由表1可见,在活动实施前260例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中,护理工作效率,护患沟通交流,健康教育指导等这3项的满意度相对是较低的,分析原因可能与护士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另病房护士的年龄整体偏低,他们更倾向于做技术操作性强的工作。而临床护士人员数量配备不足客观上也进一步造成护士没有足够的精力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护理观念有了新的转变,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问题,让患者感受到住院的关爱、实惠与方便,才能大大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才能保证护理质量。
3.3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护士的辛勤工作是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根本。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护理工作在整个医院尤其是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尤其是责任制护理模式的开展,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解决了原功能制护理模式中护士相互依赖、服务主动性和责任心差的问题。护士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对所负责患者的服务更加精细化,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而患者满意度提高反过来进一步激发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也使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实现了患者、护士双满意。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医保;个人账户;管理
对于我国城镇地区医疗保险制度而言,一般是采用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结合的模式,通过构建统筹基金能够促使企业在负担不均匀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在当前的情况之下建立医保个人账户能够促使个人的责任得到明确。如今,医保个人账户虽然有着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之中,医保个人账户还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最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目前相关人士切实做好个人账户管理工作,才能够促使当前的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可持续的发挥作用。
1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资金所有权主体定位模糊
对于个人账户资金来讲,这一笔资金可以属于医疗保险的费用,同时也可以属于个人工资当中的一部分。所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民间被称为工人自己的钱,个人账户利息以及本金都是归个人所有,个人账户也可以实现结转或者继承。但是规定也同时指出了医疗保险基金分别由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相互构结而成,不可以相互占用,所以,其资金本身属于医保当中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属于个人资金当中的一个部分,而不能够单独进行使用,导致了个人账户当中资金所有权属过于模糊,缺乏明确清晰定位,这样造成了医保个人账户自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争论。
1.2个人账户运行机制背离风险共济初衷
从整个全球范围进行分析,将医疗保险融入到个人账户国家还是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我国以及新加坡地区,个人账户中,医保融入市场机制,进而促使参保人能够节约医保资金,避免资金滥用以及超支使用。但是,个人账户资金往往是以保险的名义来收取的,但是保险本身属于风险分担机制,个人账户当中不存在风险分担,只能够让个人账户资金专款专用,并不能够实现共济使用。虽然个人账户的绝对数正在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个人账户的资金无法在医保大盘子使用,这样,即使参保人将个人账户的资金累积到退休,但是由于医药费用不断攀升,参保人在个人账户的资金依然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存在着挤占统筹基金的情况,这样造成了统筹基金在目前余额相对不足、基金支付能力整体大幅度地降低。
1.3沉淀资金缩水以及监管乏力
根据我国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社会保险基金贬值,年收益仅仅只有不到2%,严重低于银行的存款利率。除此之外,目前缺乏对于个人账户监督管理,甚至很多人用医保卡来套现或者是购买商品,甚至存在着大量利用医保倒卖药品的黄牛,这样造成了医保卡套现不良状况。
2完善我国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对策
2.1平衡个人账户积累和互济两大功能
对于退休职工而言,其本身不用缴纳各种费用,其本质上属于一种代际补偿制度,换言之就是年轻一代所缴纳的保费来补偿年老一代的保费,这样导致了整体制度缺乏完善性,很容易产生隐性债务。因此,若是将其改造成为家庭账户,将家庭责任和政府责任相互的结合起来,这样更加符合当前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对于个人账户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延展,促使家庭统筹的功能得到发挥。由于考虑到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因素以及内部年龄结构因素差异性,这就需要当前允许个人账户资金结余到一定的额度之后可以在直系亲属之间实现转移支付,这样就能够提升整体成员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统筹在支付方面的压力。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促使个人账户使用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还能够促使个人账户制度实现深化改革,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
2.2取消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目前对于退休人员而言,建议取消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账户,其中医疗费用可以通过政府补助或者统筹基金补助。退休人员小病费用或者门诊费用,可以由社会统筹基金将资金划拨给卫生服务机构。同时,退休人员的大病费用或者是住院费用还是要由统筹基金给予支付,对于政府而言,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由于大多数的年老人员退休人员体弱多病,医疗费用总体比较高,这样就会造成年老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常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之下,造成了退休人员的个人负担比较重,所以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
2.3扩大个人账户支付范围
一般来讲,对于个人账户累积到一定数额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员,让这些人员使用个人账户往年资金抵冲医疗费用,包括住院挂号费、起诉费、空调费、床位费、取暖费等费用,促使个人负担得到大幅度减轻。另外,对于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在个人账户使用方面应当逐渐由疾病治疗转变成为健康保险过渡,其中具体到操作层面,应当允许个人账户资金可以使用在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以及健康保险等方面的支付。除此之外,对于参保人员而言,可以在往年结余资金之中按照一定比例用于戒烟、购买健身卡以及预防接种等。另外,对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可以将其使用在体检费用以及健康体检费用,降低疾病概率的产生,还促使保险基金负担得到显著的降低。
2.4发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
在目前需要进一步强化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这样可以防止个人账户出现违规刷卡以及违规套现的问题,促使个人账户可以得到规范使用。首先,对于当前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而言,需要进一步强化个人账户支出监督以及管理工作,不合理支出不可以纳入到个人账户基金支付当中。其次,对于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而言,要切实做好以及强化信息系统维护工作,特别是个人账户支出信息应当快速有效上报给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切实保障个人账户支出信息得到及时反馈。最后,对于当前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而言,还应当对于定点药店费用加强审核工作。另外,对于定点药店而言,应当有义务有责任提供资料和清单给予审核。
3结语
综上所述,医保个人账户实施过程当中,还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这就需要对于个人账户实现改革。另外,改革过程当中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应当结合现实情况针对居民家庭需求以及个人需求对于个人账户进行改善,同时可以促使大量沉淀资金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这对于个人账户完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是当前医保管理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国武,王妍舒.我国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发展研究———基于横纵向的实践与经验[J].江汉学术,2018,37(3):19-26.
[2]王一棱,郝勇.信赖保护原则视域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职工缴费问题探讨[J].行政与法,2018(3):73-78.
[3]贾洪波.城镇职工医保适度缴费率确定的动态模型及“十三五”期间现有缴费率降低测算[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1):51-53.
[4]张滇.持续深化医保卡个人账户改革新建议———功能回归、效率优化,助力提升医疗保障水平[J].现代经济信息,2017(13):54,56.
[5]伍红艳,冉雪蓉,王龙,等.参保人对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使用、认知、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6):425-427,457.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液传播;优质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岁~68岁,平均年龄(39.42±4.36)岁;病程1年~8年,平均(4.13±1.21)年。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3岁~70岁,平均年龄(40.24±4.87)岁;病程1年~9年,平均(5.03±1.42)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基础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方法:①多样化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年龄给予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年轻患者可添加微信,让其关注主治医师创建的公众号,由公众号推送病毒性肝炎科普文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可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分发健康教育手册,结合手册向其讲述疾病相关知识。②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对于存在不良情绪倾向的患者,与其一对一交流,了解内心诉求,及时给予关怀和安慰;并可适当利用“激励式护理”理念,为患者制定每日的任务表,内容包括记忆健康教育知识、用药知识、饮食禁忌等,对完成任务的患者给予适时鼓励。③饮食护理:由我院营养师和主管医师结合患者的个人爱好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表,鼓励患者多食清淡食物和蔬菜水果,戒烟戒酒。④轮班:根据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表合理排班,保障患者随时都可寻求帮助。2组患者均护理2个月。
1.3观察指标
护理2个月后,采用GQOL-74量表[3]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躯体功能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护理质量达标率:记录2组消毒隔离、病室管理和护理能力合格情况。医治依从性:统计2组规律服药、坚持疗程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GQOL-74量表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达标率
观察组患者消毒隔离、病室管理和护理能力合格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医治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规律服药、坚持疗程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毒性肝炎的传统护理模式中护理措施较为机械,无法照顾到每一位患者的特殊情况,致使护理效果欠佳;而优质护理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强化基础护理措施,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大幅提高服务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QOL-74评分较高,护理质量达标率较高,医治依从性较好(P<0.05)。分析原因在于,因病毒性肝炎患者非特定年龄段群体,记忆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年轻患者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故对其健康教育采用微信平台模式,可让患者在日常碎片时间阅读,加深疾病相关知识的记忆;而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空闲时间较多,适宜举办知识讲座,结合教育手册内容讲解,讲座中设置专门的提问时间,主讲医师可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疑问[4]。因病毒性肝炎无法彻底治愈,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治疗,极易产生不安、焦虑等情绪,降低其治疗积极性,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关注患者情绪,给予心理疏导。但普通的心理护理模式效果较差,故可利用“激励式护理”理念,为患者制定每一阶段的目标,激发其积极性,而且任务目标均与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关,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病毒性肝炎极易向肝硬化进展,所以患者饮食需以清淡为主,减少肝脏负荷,但传统的饮食禁忌极易让患者丧失食欲,而优质护理的饮食护理环节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既可以保证营养摄入,又可以避免食欲不振导致免疫力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排班表,既可以让患者随时得到支持,也可以保证护理人员拥有充足的精力,提升服务水平。综上所述,对经血液传播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钟园园,徐花.整体性护理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1):57-60.
[2]李维科.优质护理干预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7):130-132.
[3]田长印,张欣,刘拉羊,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2):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