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发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航海发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航海发展范文1

关键词:航海职业教育;合作;形式

1引言

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强调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中国和沿线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逐步形成命运共同体,互相包容,共同发展。人才建设是确保“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贯彻落实的关键所在。为了响应国家顶层发展战略,高职院校纷纷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1]。为“一带一路”倡议培养人才可以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开设海外分校或培训中心等途径。本文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进一步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海职业教育的合作形式,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在各国间的流动,加强教育合作,为沿线国家培养急需的应用型海事人才。

2我国航海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2.1中外合作办学

一般来说,我国航海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往往是和欧美发达国家航海院校进行合作,采取2+1的合作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第三年出国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中方和外方院校毕业证书。按照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外方院校需要承担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不仅英语听说能力有较大提高,还能够掌握国外院校先进的航海教育理念[2],这些学生今后可能成为中国航运领域的精英人才。能够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一般来自于比较富裕的家庭,能够负担起其在国外学习生活的费用。这其中就存在悖论:航海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其毕业生如果选择在船上工作,工作环境会比较辛苦。除非学生对航海兴趣浓厚,立志于成为船员,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大都不愿意让子女报考此类专业。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航海类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学校一直考虑与国外航海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囿于实施难度比较大,如招生困难、出国学生比例低、英语能力达不到要求等原因,一直未能开展航海类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2留学生教育

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国家针对沿线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很多院校都在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航海教育也不例外。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从2016年开始开展留学生教育,主要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3]。中国目前已与23个国家(地区)签署了互认或单边承认海员适任证书协议,但仍有多个国家未与我国签署互认协议,导致中国外派海员到未签约国国籍的船舶任职,需要通过第三国换发船员适任证书[4]。这使得很多想学习航海技术专业或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留学生未能如愿,退而选择其他专业。

2.3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国内航海院校基本都引进了国家海事局颁发并由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船员适任证书,包括船长、大幅、二副、三副、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等。中国航海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设备及教学资源,开展航海类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应用型海事人才。2016年11月17日,中国和巴拿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拿马共和国政府海运协定》(简称《中巴海运协定》)。在此之后,中巴在海运和海事领域不断加强深度合作。中国作为拥有持巴拿马证书船员总量第三的国家,大约有一万三千名船员持巴拿马证书。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与巴拿马交通部共建了江苏海院巴拿马船员证书培训中心,开展机工和水手证书培训。正因如此,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能够吸引孟加拉国留学生到校参加短期培训,考取巴拿马船员适任证书。但是,由于目前条件尚不成熟(如所有课程不能完全采取英文授课),暂时不能够引进巴拿马高级船员适任证书。

3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海职业教育合作形式

3.1引进国外船员培训及考试体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新形式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拉近我国与国外高等教育的差距。经过多年的借鉴和学习,国内很多航海院校逐渐完善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品牌特色,虽然与发达国家航海院校还存在不少差距,但是初步具备了向发展中国家“教育输出”的能力[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中国航海院校可以采取引进西方发达国家航海院校师资、利用国内海事院校教学场所,招收国内学生和沿线发展中国家学生,同时引入国外船员培训及考试体系,这样既能解决中外合作办学出国学习成本高,又能解决招收留学生无法获取国际上直接认可的船员适任证书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在沿线发展中国家寻找合作对象,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即向沿线发展中国家输出航海教育。沿线国家合作院校负责招生,第一年学习语言,可以选择学习中文或英文。学生通过语言测试后,第二年开始到中国航海院校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毕业要求后,可以获得双方文凭。

3.2开展境外办学或培训项目

境外办学或培训项目是指国内高校或培训机构,在国境以外设立以外国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在境外完成教学或培训任务的项目。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与韦立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在非洲几内亚建立培训中心,韦立集团负责招生、培训场所及培训设备等,学校和韦立集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培训目标、培训方案及培训资料,学员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服务于韦立集团的海上运输。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承认过程中,很多航运企业都面临人才本土化的问题,他们急需聘用具备航海技能、拥有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适任证书的当地员工,又苦于某些国家或地区航海教育缺失或程度较低,无法满足“走出去”航运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内航职业海院校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在境外建立培训中心,甚至开设分校,开展学历教育,输出中国航海教育,扩大中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3.3开展游学项目

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海外游学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增加学生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强化英语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能力。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4年安排了75名航海类专业学生学生赴韩国实习,通过在航行中指导教学,形成融“单项实体教学、仿真模拟训练、综合实船操作”为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2018年安排了40名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赴马来西亚海事学院访学,学生除了学习水手工艺、消防、救生、急救等实践课程和航海基础、船舶航行等理论课程之外,英语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马拉西亚海事学院深厚的航海文化氛围、教师的敬业精神、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设施完备的实训场所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游学项目费用相对较低,可操作性比较强,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国外航海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还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国外生活,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水平。

3.4成立“一带一路”航海职业教育联盟

据不完全统计,沿线国家的航海职业院校有100多所,可以尝试成立“一带一路”航海职业教育联盟,发挥和协调沿线国家航海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优势和资源,推动教学要素跨国流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期召开航海职业教育国际论坛,聚焦热点问题,共商如何应对航海职业教育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建跨国航海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等;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互通有无,促进教学各要素在各国间的流通,如教师互访、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共建实习船舶,实现航海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应用;教育联盟可以建立成员国船员信息库,根据航运市场船员供需关系,引导各国航海院校调整招生规模及培养层次,促进国际航运市场船员供需平衡。2018年11月,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与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共同主办了“‘一带一路’与海员发展国际论坛”,围绕“合作创新共享:创建海员发展共同体”的主题,充分探讨了海运发展对海员的需求与挑战,技术变革对航海人才特质的需求,航海教育的新模式以及促进海员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等问题。会议征集了各参会院校和机构对成立“一带一路”航海职业教育联盟的意见和建议。参会者一致认为搭建一个促进共商海员培养与发展的平台是必要的。通过建立教育联盟,可以促进海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让沿线国家航海院校在航海职业教育培训、海运互通等方面开展合作。

4结束语

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在各行各业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它的全面实施为我国航海职业院校的国际合作也带来了发展机遇。航海类职业院校应客观理性地分析目前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国家出台的利好政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

参考文献

[1]完剑侠,缪克银,黄锦鹏,等.现代职教视阈下航海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6(04):36-40.

[2]胡明华,黄锦鹏.航海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的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9):63-66.

[3]徐华,黄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J].高职教育,2016(04):143-145.

[4]唐金花.中国高职教育对非输出的优势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7):121-123.

航海发展范文2

关键词: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近年来菲律宾、中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相继发生海难事故,海盗活动频繁等原因,社会对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艰苦性、风险性认识增强,加强海员和航海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共识,从开始的呼吁转向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课程开发等的讨论。

一、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目标

立足学生当下心理议题,着眼于职业发展需要,前瞻未来幸福人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航海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致力于航海专业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与幸福人生,又服务于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心理品质的高素质航海事业人才的培养,服务于海洋强国之路。

二、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航海专业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理念紧扣“人———航海人———中国人”的全景,重视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操作性、实效性。从全人的发展角度,贯彻“课程即人生”的思想,秉持“以健康成长为基础,以健全人格为宗旨,以职业发展为关切,以生命自觉为关照”,在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渗透生活的人文关怀,立足于生命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学生的幸福人生。从航海人的培养角度,教学内容设置立足于职业培养目标,面向高职生的现实挑战和职业心理压力,服务于高素质航海人才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从中国人的文化角度,一方面,提升至国际化海员培养的视野,思考中国文化背景下海员培养中特定的心理议题,比如大陆文化心态的封闭性与海员群体性别单一性背景下,中国海员的性心理困扰和婚恋指导课题,职业认同感下降、再就业选择面狭窄等问题,构建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议题;另一方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如国学、本土心理学如禅宗等理论与方法的精髓,应用于航海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辅导训练中。

三、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在“人———航海人———中国人”理念引领下,根据航海专业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培养目标,利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立足系统化,构建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有机体系。体系由课程群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两部分构成。课内教学构建课程群,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特定专题的短时心理训练;课外拓展构建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体系,包括心理社团的针对性团体心理辅导和航海专业高职生素质拓展训练营。实现理论教学与心理训练有机补充,普适教育与个性化自主选择结合,知情意行连接统一。

(一)课程群

课程群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以《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干课程。由于航海专业高职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5年,所以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一般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只开设16课时。为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与教学内容较多的矛盾,搭建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建设《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开放课程是很好的选择。网络教学主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展开。采用微课形式,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在30分钟左右的规律,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拍摄成20-30分钟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课外学习。辅之于“三个一”———“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一首好歌”,心灵美文、视频赏析、心理在线测试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并通过QQ、微信等自媒体进行交流分享,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学生学习既得到充分的学时保障,又保证了受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航海职业的特点和需要,侧重航海心理和特定专题的心理训练。比如,自信心训练、注意力训练、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训练等等。选修课侧重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延展与丰厚,注重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开设有国学与心理成长、九型人格与职业发展等等。

(二)课外团体心理辅导与素质拓展训练

课外拓展利用心理社团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营。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更专业化,满足特定学生的成长需要,比如,亲子关系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恋爱心理辅导等;素质拓展训练营是比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的专项心理素质训练,开设有团队合作、意志品质、创造力开发等训练营。

四、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除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外,根据航海职业发展需要、航海职业人的特定心理课题和高职生的心理特点,还要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一)自信心训练

自信是人格健全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个体在完成任务时充分信任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不存在任何怀疑。[1]自信的水平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身心反应过程。[2]自信水平高的人在面临选择、判断、决策和行动时,不畏困难、果敢、勇于担当,寻求能力、潜力最大程度的开发;而自信水平低的人则优柔寡断、懦弱,经常被焦虑和恐惧击败,害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尽量回避选择和决策,自我放弃和自我拒绝是其常见行为。[3]航海是充满风险的职业,恶劣气候、暗礁、海盗都是挑战,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面对挑战临危不惧,迅速作出决策,积极应对,尤其是高级海员。高职生生源基本来自普通高校淘汰下来的学生。在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是学生好差的唯一评价标准,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高职生,过往经历中学习失败的负性事件往往对高职生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自信心训练,帮助航海专业学生重塑自信,不仅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中应对压力与风险亦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二)注意力训练

“不注意”是发生航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航海事故中“不注意”现象,主要是注意稳定性和广度问题。因此,加强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培养未来海员良好注意品质是减少航海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国禅宗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关于注意力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汲取其精华应用于航海专业学生注意力训练中,对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未来海员更具优势,更重要的是无论对其未来职业的发展还是幸福人生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团队合作训练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孩子从小就灌输竞争意识,甚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加之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主义,合作意识渐渐淡薄。即使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与人合作,但理论层面的阐述使学生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知,实际生活、工作中却不知如何与人合作,知行脱节。航海职业的挑战性和风险性,要求海员精诚合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团队合作是海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此,通过课堂的短时心理训练和专项团队合作素质拓展训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领悟与人合作的技巧,提升航海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情绪管理

航海环境单调枯燥,人员流动频繁,船员间语言不通、沟通不畅,常使海员感到孤独寂寞乃至抑郁;无处不在的噪音常使海员心烦意乱;突发险情、海盗、恶劣气候又使海员处于紧张、焦虑乃至恐惧之中……长时间负性情绪的积压,使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头痛等心身疾病在海员群体中广泛存在。因此,情绪管理是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育与辅导,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方法,有效调控情绪,未来更好适应航海生活。

(五)学习心理

海员需要终身学习。航海专业高职生在校面临考大证的压力;未来工作中,考证与海员的职务升迁、薪酬密不可分。因此,学会学习将使航海专业高职生终身受益。但部分航海专业高职生中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厌学、考试焦虑等现象,通过学习心理的教育与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会高效学习;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困扰的调适方法,调整学习心态,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实现自己的目标。

(六)职业生涯管理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岸水收入差距的缩小,加之,航海职业的艰苦性和风险性,海员这一昔日的“黄金职业”已风光不再。虽然航运企业孜孜以求员工队伍稳定,尽量减少人员频繁流动带来的损失,但海员跳槽率极高已成不争的事实。从全人发展的角度、幸福人生的角度,无论未来是否面临第二次择业,职业生涯规划是航海专业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航海专业的就业口径狭窄,与陆上职业对接难度大。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辅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涯管理意识,掌握生涯管理方法,获致自我生涯管理能力,尽早规划,及早准备,走好人生每一步,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七)恋爱婚姻家庭

恋爱婚姻家庭可以说是海员永远的痛。长时间海上漂泊,远离家庭、亲人,上不能对二老尽孝,下不能对孩子尽责,一切家庭事务都落在了配偶身上。如果海员又不用心经营婚姻家庭,那么夫妻关系很难维系,亲子关系更是糟糕。因此,对航海专业高职生进行恋爱婚姻家庭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爱的能力,懂得爱的经营,从而获得幸福人生。即使面临婚姻失败,也能坦然面对,正确处理。

五、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成效的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第一、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学评价不能仅依靠考试等方式的总结性结果评价。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好的教学效果。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常采用教师和学生单元活动反馈表、1-10分评量问句等方法,从教和学两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满意度、教学收获进行评估、总结与反思,作为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依据。第二、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是在一项教学任务开展前和完成后,采用成熟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比如,采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群体凝聚力量表等等,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获得数据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量化评价具有精确性、标准性、逻辑性的特点,但它往往忽视教师与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差异性,忽视教学过程是师生在互动中认知情感的交流过程。尤其是互动活动、心理训练等教学活动,标准化的量表、考试无法作出全面评估。质性评价则从动态研究的视角,记录和剖析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价值。有时学生的收获是教学设计时没有预想到的,甚至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呈现的各种问题乃至冲突都具有意义和价值,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动力与依据,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质性评价重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重视师生在认知、情感、精神和行为各方面的变化发展,[4]适合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在航海专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质性评价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方案———行动———反思与调整———再行动”的技术路线,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使教学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东华书局印行,1992:43.

[2]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2(3):88.

[3]邓小平,张向葵.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J].2011(19):646.

航海发展范文3

航海类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成功的办学模式之一。基于此,本文对航海高职教学办学模式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进一步阐明航海类专业课程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依据航海高职教学特点的分析来促进特色专业高职课程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航海类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借鉴意义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呼吁着我国高等教育崛起,但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在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院校是否能够突出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不仅仅是我国高职教育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更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以航海类教育为例,对其成功的教学发展模式和办学经验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教学借鉴。

一、航海类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

航海类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远洋和近洋船舶行业培养一些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航海类教育具有很强的岗位和职业针对性,它的办学模式是由世界航运状况以及航运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的。

(一)国际统一的教学培养规格和要求

1978年IMO通过了STCW公约,全称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该公约在1995年被各缔约国进行了全面的修正,新的STCW78/95公约诞生。新的公约对航海类教育的教学目标,评估手段,以及教师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公约要求的毕业生。这就对中国的航海类教育提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要求。

(二)按CBE理论制定的各项教学计划

航海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它的工作重心就是加强对人的工作能力的培养。CBE理论是航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特点来设计和开发符合本岗位特色的教学课程。在航海类教育课程中,占据比重较大的是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课程,这正体现了CBE理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全面高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航海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和丰富的航海经验,因此要求从事航海类教育的教职人员不仅要有教师系列职称,还要有船员职务证书。航海院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定期安排教师上船进行工作,积累经验,并对他们原有的技能实践知识进行巩固更新,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船员职务的晋升考试,获取证书;另一方面学校还聘请一些企业的高级船员来学校进行任教,这些船员来自一线,具有十分丰富的生产和实践经验,可以让学生们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实践知识。

(四)独特的职业证书和专项技能证书考试制度

航海专业学生要拿到毕业证书除了需要参加学校的毕业考试外,还需要在毕业前参加国家海事局的考试并获得相关船员职位证书,如三管轮适任证书或三副适任证书等。这些证书由国际海事组织承认并全球通用。主修航海专业的在校生必须接受本专业的技能训练,还要通过相关考试来获得航海技能证书。作为一名合格的海船驾驶员必须具备七项技能证书,海船轮机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必须要具备六项技能证书。技能证书以及职业证书获得与否要以考教分离原则为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受学校的相关专业教育,然后由国家海事局组织进行相关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国家海事局向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证书,这也是世界各地所认可的一种方式。

(五)拥有先进的航海模拟器教学优势

对于评估海员的技能以及航海教学两方面STCW公约特别强调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航海模拟器的重要性。航海类教育具有岗位能力要求高以及岗位特点显著这两大特点,因此航海类教育要把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使学生们掌握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船舶的智能化、大型化以及自动化),想要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十分艰难的。在航海技能培训中模拟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模拟器系统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航海技能,具有其他系统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例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最近几年,我国不仅集中主要力量来开发航海模拟器,同时还将一些先进国家的技术引进国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发了独具我国特色的航海模拟器。使用航海模拟器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更有效的体现出了岗位培训的特色,比如岗位培训的实用性、可评价性以及针对性等特点,促进了教学水平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拥有更加稳定的“校船”实习基地

实践性教学是航海类教育环节的重中之重。课堂理论教学是获取运用各种知识能力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在获取运用各种知识能力方面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校船是航海院校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主要基地,当然也包括模拟器训练。在组织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对校船的使用情况拥有主动权,一般而言,学生要进行长达一学期的实习培训,学校要确保实习保质保量完成。

(七)“三层结构”的先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STCW公约的相关规定,实现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船员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航海院校的首要任务。依据IS09000标准以及《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建立三层结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支持性文件、质量手册以及程序文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使航海院校的教学与管理更加规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三层结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教职工之间权责明确,大大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核机制以及外部审核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各个受控部分每年都要接受航海院校的评审。评审有利于及时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不合理的成分,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八)有针对性的职业化教育+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体制教育

海洋运输船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流动分散、点多、面广,因此船员除了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对航海事业有足够高的热情。职业道德教育是航海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内容。半军事管理体制是我国航海类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和半军事管理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航海类教育教学特点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较为突出的职业课程设置特色

准确的教学定位以及鲜明的职业特色是高等航海职业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标准与要求,为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明确的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以“模块化”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主导模式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因此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高职教育必须将工作重点集中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STCW78/95公约》的相关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符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征,使学生获取相关证书。这种方式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使课程始终保持先进性、时代性以及适应性。高职院校想要使“双证融通”得以实现,就必须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基础与前提。

(三)夯实培养职业能力基础而实施的“能力本位”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和前提的,课程教学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最近十几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航运企业对于高职航海类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适任证书的学生,因为他们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高职航海类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擅长“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二是实践教学资源充足,三是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四是适任评估方法具有科学性及高权威性。第一,“双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产学结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到特定岗位去实践,在实践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尽力得到行业的支持,实现行业与课程教学的完美结合。第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中要格外注意的一个问题,落实“双证融通”也同样是高职院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产学结合有利于实训基地建设,获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促使实训基地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实训基地氛围的改善。在为实训基地配置设备的同时要考虑新技术的发展,使基地设备符合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尤其是针对那些高难度、高环境成本的专业,比如港口设备、铁路运输设备以及航空设备等,这些专业应该借助仿真技术开发模拟器实训设备以及计算机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职业环境重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实训成本大大降低,有利于实训效率的提高。第三,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模式必须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直以普通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有很少的实践机会。想要使这种模式的弊端得以改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进教学设备,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第四,改革并创新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为主,实现产学结合的评价方法,促进行业评估及学校评估的统一。

作者:孔宪顺 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向阳.浅谈高职院校GMDSS教改的新思路[J].天津航海,2013(1):66-68.

航海发展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改革。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育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以及教学资源信息化三个方面。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

1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1.1专业技术教学整体系统相对落后。目前,航海技术专业教学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技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对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查较为系统,专业课程还涉及海图作业、航迹绘算、航线设计、电子海图显示以及信息系统操作等实际操作内容。但多数院校不能完全将创新的专业技术教学模式融入教学,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机械记忆抽象的知识概念、原理等内容的现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1]。

1.2教学内容和资源缺乏多元性。航海技术专业在知识领域和实践技术领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但在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实训场地紧缺的问题。一方面,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方式枯燥,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训锻炼,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1.3教学设备缺乏。由于缺乏教学设备,教师无法将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实训机会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应提高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认识程度,加大航海技术实训课程信息化设备投入。

2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化的原因

2.1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航海技术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型专业,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训练。但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实训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二是由于实训机会较少,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针对这两个问题,可以使用虚拟实训设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模拟实际操作,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及时学习到最新的航海技术,保证学习质量[2]。

2.2符合时展对教学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深入和专业化,在航海技术专业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符合时展的必然要求。过去,内陆地区的学生要进行航海技术专业训练,需要到沿海地区进行实训,这增加了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应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3]。

2.3促进航海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航海技术人员的实训和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海上工作培训时期。在这个过程中,航海技术人员的身体和心理都要经受较大的考验。而应用互联网技术后,航海技术人员能够在海上实训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专业课学习,这缩短了学习和实训的时间,降低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航海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4]。

3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化的难点

航海技术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对复杂,航海技术教学内容的互联网化是一个较大的工程,需要各个航海院校的航海技术专业人员、教师等对航海技术理论知识、教学成果、工作经验等进行汇总研究,在网络编程人员的配合下,通过多方合作,实现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互联网化。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条件很难完全满足航海技术课程的网络化。对于理论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微课的形式呈现,现有网络条件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大多数实训部分内容难以实现网络化。虚拟仿真仪器设备中有大量的2D和3D图形、视频以及动画,对3D图形的合成、拆解、旋转以及其他操作,依靠现有的网络条件无法完全做到。因此,要实现这部分内容的网络化,必须对现有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升级。不是所有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内容都可以实现网络化。因此在实训过程中,仍然有必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开展实训考核。学校要整合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资源。对教育资源的整合,需要对整体教学模式进行更为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要转变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转变海事部门的相关职能。要改变现有的必须脱产进院校学习的模式,建立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航海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制度。海事部门的职能,要从原来对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管理,转变到对互联网的维护、监督和学生服务上,转变到对新的制度和机制的监管和执行上。海事部门如何迅速转变角色、迅速提高监督和服务水平,是关系“互联网+”能否健康运行的重要一环。

4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网络化的实践探究

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航海技术专业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模式和合理控制教学成本。因此,要对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评估,整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优化手段,以提升教学效率。

4.1从理论课程入手,逐步将互联网技术融入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整合理论知识内容,将理论知识教学分为课程授课和互联网学习两部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融入互联网技术能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教师可以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以每个知识点为设计对象。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可以将其分成多个层次,分别以每个层次作为设计对象,利用Flash、短视频、微课等形式将知识点一一讲解清楚[5]。

4.2航海技术专业实操训练网络化,需要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利用虚拟技术模拟航海仪器,例如指针偏转、灯光、温度变化提示等内容。要保证虚拟设备模拟的真实性,使学生能通过虚拟设备掌握真实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失误造成严重后果[6]。

4.3建立与互联网技术相适应的教学互动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提问。应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既可以让学习者之间互相讨论,也可以让教师在固定的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7]。

4.4促进教育体系与海事部门职能的融合。实现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维护、监督,做好学生服务工作,加强对新的制度和机制的监管和执行。因此,海事部门要迅速转变职能,提高自身的监督和服务水平。

5结语

航海发展范文5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行业法规;专业体系;思维培养

在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海洋船舶驾驶技术,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运输管理知识与理论,参与船舶操纵、避碰、值班、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业法规思维与体系思维,让学生熟悉航海和海商法的有关法律法规,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自觉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操控船舶,时刻了解有关海商法律、政策的最新动向,成为能够满足我国海事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1]。

1.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

1.1外部环境需求

自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各沿线其他国家纷纷响应与支持,逐渐形成了线路较长、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现代“一带一路”模式。在提出此倡议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合作,致力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与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8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沿线各国的货物贸易数量累计超出5亿万美元,对外投资额度超过700亿美元。在此种背景之下,我国仍然面临着沿线各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差异产生的冲突。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根据“一带一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对各方面人才的法律法规与体系思维有较明显的需求,此时培养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是顺应大趋势的教育行为[2]。

1.2学生课程学习需求

在航海专业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一些教师一味地对学生灌输航海方面的法律知识与体系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熟悉这些法律条例与规范,能够在其将来进入航海专业岗位之后运用到日常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借助有关法律知识解决工作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出学生的法律法规与体系思维,只能够让学生机械式的背诵与记忆法律条文。

1.3航海技术专业发展需求

根据海事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安全与环保意识是作为船员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船员需要关注个人行为安全,不因为个人的不恰当行为引起船舶危险、海洋污染等。法规与体系的运行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船员的人身安全与个人行为安全,保证船舶上的货物安全与海洋环境安全。可以看出,船员的基本素养要求与有关法规与体系要求是相一致的,那么,养成良好的法规与体系思维,自觉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行为安全意识,则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也是本专业学生今后专业技能的发展需求。

2.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的思维培养不足之处

结合目前学校航海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发现在对学生法规与体系思维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关于航海有关法律法规、公约、规则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在目前的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课程都是关于航海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方面的,还有一些是航海技术操作性课程,而关于国内航海法规、国际航海公约方面的课程较少,仅为《安全分析与管理》《海事案例分析》《海事行政》《远洋运输业务与海商法》等课程,其中一些设置为任选课程,就是说学生若没有选修这门课程,则无法了解到相关知识。第二,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效率较低。在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学校对本科生、专科生在技能与法规意识方面的培养力度不一致。根据学校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基础知识课程很重要,技能操作课程更重要”、“法律法规课程学习与了解就可以”,缺乏对航海专业有关法律法规、公约与准则的重视,这也能够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学生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的效率较低。在对学生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SOLAS公约、STCW公约、FSS规则、LSA规则等极不熟悉,仅仅知道船上作业的一般做法,缺乏对规则的系统掌握,甚至不知道这些规则的由来与最新动态,且在操作训练过程中缺乏主动查阅规则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三,法规与体系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在目前学校中的法规与体系课程中,教师将各种公约材料与教材作为主要教学依据,采取“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缺乏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变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厌倦,学习效率较低。此外,教师围绕教材中的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但是教材中主要为一些公约的理论性知识,缺乏最新的案例及其有关解决措施,出现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与船上操作相脱节的情况,影响学生法规与体系思维的发展[3]。

3.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的思维培养路径

3.1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优质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环境

要想实现对学生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意识的培养目标,建议学校要认识到目前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不足之处,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更多的法规、公约与原则类课程,将这些课程作为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同时设置“法规与操作融合课程”,让学生一边参与实训,一边践行法规知识,培养、巩固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意识。在课程体系的调整过程中,建议将SOLAS公约、STCW公约、FSS规则、LSA规则等内容作为课程的主要讲解材料,同时更新教材内容,根据国际公约、国内法规方面的变动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法规规定,促使法规知识学习与船上操作相辅助,让学生意识到法规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法规意识。

3.2调整教学观念,以培养综合型海事技术人才为目标

要想实现对学生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意识的培养目标,建议教师要积极创新自身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主动学习其他专业的高校教育改革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以学生为主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比如:模拟体验活动、模拟海事法庭审判、模拟海事纠纷处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船上操作时可能面临的法律纠纷与规则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法规、体系、规则的探究欲,让学生明白熟悉、掌握有关法律,借助具体公约,对于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灵活运用有关法规,主动学习与了解更多的公约与规则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法规与体系素养。

3.3组织实践学习项目,支持学生践行法规与体系思维

要想实现对学生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意识的培养目标,建议教师引入“项目教学法”,根据具体的操作课程内容,构建操作项目,提出不同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践行操作技术知识与法规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临界操作”的项目,为学生设置“船上人员慌乱”、“遭遇障碍物”等多种不同的项目完成障碍,让学生五人为一组,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达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法规与体系思维,综合考虑模拟情况与法规内容,做出正确判断,在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

4.结语

航海发展范文6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行业法规;专业体系;思维培养

在航海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海洋船舶驾驶技术,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运输管理知识与理论,参与船舶操纵、避碰、值班、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业法规思维与体系思维,让学生熟悉航海和海商法的有关法律法规,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自觉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操控船舶,时刻了解有关海商法律、政策的最新动向,成为能够满足我国海事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1]。

1.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背景

1.1外部环境需求

自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各沿线其他国家纷纷响应与支持,逐渐形成了线路较长、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现代“一带一路”模式。在提出此倡议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合作,致力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与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80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沿线各国的货物贸易数量累计超出5亿万美元,对外投资额度超过700亿美元。在此种背景之下,我国仍然面临着沿线各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多方面差异产生的冲突。在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根据“一带一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方向,提出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由此可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环境之下,对各方面人才的法律法规与体系思维有较明显的需求,此时培养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是顺应大趋势的教育行为[2]。

1.2学生课程学习需求

在航海专业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一些教师一味地对学生灌输航海方面的法律知识与体系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熟悉这些法律条例与规范,能够在其将来进入航海专业岗位之后运用到日常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借助有关法律知识解决工作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出学生的法律法规与体系思维,只能够让学生机械式的背诵与记忆法律条文。

1.3航海技术专业发展需求

根据海事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安全与环保意识是作为船员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船员需要关注个人行为安全,不因为个人的不恰当行为引起船舶危险、海洋污染等。法规与体系的运行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船员的人身安全与个人行为安全,保证船舶上的货物安全与海洋环境安全。可以看出,船员的基本素养要求与有关法规与体系要求是相一致的,那么,养成良好的法规与体系思维,自觉遵循有关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行为安全意识,则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也是本专业学生今后专业技能的发展需求。

2.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的思维培养不足之处

结合目前学校航海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发现在对学生法规与体系思维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关于航海有关法律法规、公约、规则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在目前的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课程都是关于航海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方面的,还有一些是航海技术操作性课程,而关于国内航海法规、国际航海公约方面的课程较少,仅为《安全分析与管理》《海事案例分析》《海事行政》《远洋运输业务与海商法》等课程,其中一些设置为任选课程,就是说学生若没有选修这门课程,则无法了解到相关知识。第二,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效率较低。在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学校对本科生、专科生在技能与法规意识方面的培养力度不一致。根据学校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基础知识课程很重要,技能操作课程更重要”、“法律法规课程学习与了解就可以”,缺乏对航海专业有关法律法规、公约与准则的重视,这也能够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学生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的效率较低。在对学生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SOLAS公约、STCW公约、FSS规则、LSA规则等极不熟悉,仅仅知道船上作业的一般做法,缺乏对规则的系统掌握,甚至不知道这些规则的由来与最新动态,且在操作训练过程中缺乏主动查阅规则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三,法规与体系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在目前学校中的法规与体系课程中,教师将各种公约材料与教材作为主要教学依据,采取“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缺乏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变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厌倦,学习效率较低。此外,教师围绕教材中的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但是教材中主要为一些公约的理论性知识,缺乏最新的案例及其有关解决措施,出现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与船上操作相脱节的情况,影响学生法规与体系思维的发展[3]。

3.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的思维培养路径

3.1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优质法规与体系思维培养环境

要想实现对学生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意识的培养目标,建议学校要认识到目前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不足之处,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更多的法规、公约与原则类课程,将这些课程作为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同时设置“法规与操作融合课程”,让学生一边参与实训,一边践行法规知识,培养、巩固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意识。在课程体系的调整过程中,建议将SOLAS公约、STCW公约、FSS规则、LSA规则等内容作为课程的主要讲解材料,同时更新教材内容,根据国际公约、国内法规方面的变动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法规规定,促使法规知识学习与船上操作相辅助,让学生意识到法规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法规意识。

3.2调整教学观念,以培养综合型海事技术人才为目标

要想实现对学生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意识的培养目标,建议教师要积极创新自身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主动学习其他专业的高校教育改革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以学生为主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比如:模拟体验活动、模拟海事法庭审判、模拟海事纠纷处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船上操作时可能面临的法律纠纷与规则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法规、体系、规则的探究欲,让学生明白熟悉、掌握有关法律,借助具体公约,对于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灵活运用有关法规,主动学习与了解更多的公约与规则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法规与体系素养。

3.3组织实践学习项目,支持学生践行法规与体系思维

要想实现对学生航海技术专业法规与体系意识的培养目标,建议教师引入“项目教学法”,根据具体的操作课程内容,构建操作项目,提出不同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践行操作技术知识与法规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临界操作”的项目,为学生设置“船上人员慌乱”、“遭遇障碍物”等多种不同的项目完成障碍,让学生五人为一组,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达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法规与体系思维,综合考虑模拟情况与法规内容,做出正确判断,在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法规与体系思维。

4.结语

航海发展范文7

1.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航海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谋得一份好工作,就看其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当今,市场鉴定人才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其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的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航海人才时,不仅要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要着重考察其思想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素质。因此,只有不断加强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他们今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牢基础,才能使他们立足岗位,服务社会。

2.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航海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这除了劳动力市场本身的需要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职业技能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学习,更容易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而获得。学校的教学和专业培训课程开发都是针对社会和职业需求所制定的,构建成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体系,满足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多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多渠道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作好未来职业要求的储备。比如,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和熟悉的基本安全、精通艇筏、高级消防、精通急救、GMDSS等航海专业知识。

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容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该专业学生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航海技术技能训练、船上航行认识实习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以后的航行中能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从业能力的高低。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包含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航行工作的基础,职业技能素质是在船上开展工作的核心,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航海技术专业的前提。

三、开展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策略

1.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1.1开展安全教育

安全至上、谨慎航行是海上运输的可靠保障。为了确保航行安全,海员首先应牢固地建立安全第一的概念,规范其职业行为,实现“有效地履行职责对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海上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谨慎驾驶,细心嘹望,悉心保养,为安全航行创造条件。比如,STCW78/95公约规定:“航行值班人员在任何时候均需做好准备,以便充分有效地对环境改变做出反应。”嘹望人员应“针对操作环境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利用视觉和听觉以及所有其他可用的手段保持连续戒备状态”。为此,航海院校必须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在每一期的实训实习教学开始之前,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他们在紧急关头不能只顾自己,而置他船、港方于不顾。

1.2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加强学生的军政素质

航运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航海职业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半军事管理是航海院校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管理手段和关键环节。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迅速适应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业务素质扎实、生活作风优良、政治素质过硬,符合国际航运市场需要的新型航运人才。首先,航海院校要强化半军事管理中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作为半军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劳动观念、自立自理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要认真遵守日常管理制度,从一日生活抓起,从起床、早操、上课、自习、言行举止、礼节礼貌等点滴入手,根据学校半军事管理各项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把纪律作风培养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加强半军事化管理中的军事训练。严格的军事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较强的集体观念以及坚强的意志,提高军事思想与军事基本技能素质。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充分抓住军事训练的难得机会,在思想上要从“要我训”向“我要训”积极转变,严格遵守队列训练纪律,增强服从意识,提高军政素质,为将来从事航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1.3开展航海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好坏表现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也是德和智的物质载体,在人才成长与成功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幸福也就无从谈起。航海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需要长期在海上生活与工作,在漫长的航海旅程中,因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体力和精神消耗,会成为影响人体正常功能及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员,必须首先具备能适应海上工作环境、能经受艰苦生活条件考验的健壮体魄。另外,船员身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对于船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航海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没有较强的视觉、听觉能力是很难胜任航海工作的。船员身体的协调、攀爬、跨越、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也是航海职业必须的。因此,航海院校要积极开展身体锻炼的航海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自身也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身体素质。

1.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改变人的作用

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航海院校应高度重视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增强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在变中求新意、求精品,坚持拓宽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论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齐心协力打造优秀的精品校园文化。航海院校打造的校园文化应当充分体现航海特色,既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又根据时展需要科学规划校园文化的发展前景。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系列讲座,讲解当前经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及对各行各业尤其对航运事业的影响;知晓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同时,作为航海类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投身到学校科技创新的热潮中。还应该积极开展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的机会。这有利于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扬,有利于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知识优势,有利于学生在参与改革和施展才华中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快自身成长成才的步伐。

2.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2.1开展专业理论教育

航海工作本身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行业特色,航运产业的全球化,决定了船员必然国际化,而国际化航海需要的是航海技能型和经营型复合人才。目前,航海院校的专业面太窄,虽然现在实现了机电合一和驾通合一,但从近年来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来看突破性并不大,与国际船员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学校应开展专业理论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全面、深入地学习各种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

2.2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环节

按照STCW78/95公约以及我国海事局的有关要求,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基本安全培训、高级消防、精通救生艇和救助艇、精通急救、GMDSS、值班水手等有关专业证书培训,并获取相应的合格证。还应加强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增强就业适应性。此外,海上实习是学生实践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航行认识实习和航行毕业实习两个方面。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适应岗位能力。认识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起到良好的作用;毕业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践过程,也是检验自身在学校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航海专业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海上实习,这是实践环节的重中之重,应充分借助学校提供的海上实习平台,将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加强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航海发展范文8

航海高职院校是专门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航运人才为主的院校,如何培养学生既具有过硬的航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适应社会与航运企业岗位的要求,进入企业能立足、生存、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必须引进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不断扩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以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作为切入点,对两者的对接与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

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航运企业文化;融合

航海高职院校3年教育是培养海员精准就业定位的预备期教育,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要贴近航运企业,培养出来的航海类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航运企业的管理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与航运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而事实上,刚毕业的航海类高职生从学校进入远洋轮船上工作,全新的工作模式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法“下得去”迅速胜任本职工作;进入远洋公司工作以后,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用得上”;在工作过程中,航运企业对待员工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们无法适应,导致企业无法“留得住”他们,最终被企业淘汰。进而航海类毕业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非常困难[1]。所以,航海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航运企业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文化一定程度的渗透在校园文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软实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1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区别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航海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工作理念、处事原则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航运企业文化则是在航运业环境影响下,经过航运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企业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和创新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风格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价值观强烈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企业的发展路径。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明显,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它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注重过程,通过“培养什么样的航运优秀人才、怎样培养航运人才”这样的主题来帮助青年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而航运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它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通过“要取得什么样的效益,怎样取得目标经济效益”这样的主题来要求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然而,航海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初到就业岗位不久,对航运企业的管理环境不适应而无所适从,进而被企业所淘汰。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匮乏以及就职岗位职业技能掌握不够等“硬件”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生进入航运企业后,面对一个陌生的企业环境,自身的正确定位,与他人沟通交流方式等“软件”欠缺。因此,只有加强两种文化的深层次的融合,才能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并融入企业,缩短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可以使两种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这两种文化都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他们都是面对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相同的主体使得两种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两种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都要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3]。航海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航海技术专业知识、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能力与航运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相吻合,学生在校期间建立的人际关系与员工对企业的情感相接近,毕业生的择业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相融,这使两种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

3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航海高职院校是一所专门培养面向航运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这就要求毕业生面向企业时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因此,把现代优秀的航运企业文化理念吸收到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中来,对于学校、学生、企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好处[4]。首先,可以创建出具有航海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航海企业文化元素在校园内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感化,学生在校园就可以逐步培养“企业人”所具备的素质,提升社会对航海类院校的认可度,提高航海高职院校在日益激烈的招生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高职校园引进航运企业的文化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更好的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第三,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感受航运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企业的工作模式,接受优秀航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认同航运企业文化,有利于毕业生早日适应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缩短岗位适应期。

4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4.1注入元素,营造航海校园的职业人文氛围

航海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的打造过程中,从楼宇、主干道、雕塑等建筑到整个校园,都有意识地渗透航运企业文化元素,将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等主要楼宇的外观建成船舶的模样,给人一种独特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展现海事、航海特征,让整个校园犹如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气息。学校除了可以用院系名称、沁园、澄园等给教学楼、宿舍楼命名,还可以用优秀远洋船长、轮机长、知名航运企业的名字来命名广场、道路、实训基地等。校园主干道两侧竖立全国知名航海学家的雕塑,田径场上、宿舍楼前悬挂世界各国的国旗以及绘有世界各国著名港口、城市的世界地图。学生置身于校园之中,就能感受到航运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校内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在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展示优秀校友的宣传图片、优秀航运企业的管理理念,定期介绍一些知名的航运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进而加强自身的学习动力,增进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4.2加强实训,创建仿真的航海职业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拉近学校和企业距离的最有效途径,航海高职教育应符合航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相关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大教学实习实训设施和基地的建设,建设符合生产需要、理实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其结构和功能上是“仿真”的船上工作环境,比如航海、轮机模拟器、海上实训中心等。将这些实习实训基地按照航运企业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布置,学生身临其境,可以真实地模拟轮机员、水手、电子电气员等职业角色,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逐渐对航运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正确的职业奋斗目标。

4.3强化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建立校企兼容的航海校园制度文化

航运企业行业特色鲜明,海员生活孤寂孤苦,它不仅要求员工要有崇高的航海职业道德、严格的劳动纪律、精湛的职业技术、规范的操作和管理,还需要员工具备团队意识、集体观念以及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目前,众多航海高职院校在校实施准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对学生的一日生活秩序从出操、课前集队、课堂秩序、宿舍卫生、晚点名到制服穿戴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入学军训、每周的升旗仪式等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而且可以增强他们服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

4.4开展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航海文化魅力

航海院校开展具有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升学生对航运事业的认同。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开展“润物无声”的航海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邀请知名的航海企业家、船长、轮机长来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用他们的真实事迹、切身感受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组织优秀校友回校将自己在船上工作的亲身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帮助在校航海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激励他们朝着目标奋发图强;为学生开设航运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航海人文等课程,开展船员职业素质训练。校企双方共同举办航海文化技能节、水上操艇比赛、铁人三项赛、航海知识沙龙等主题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合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中,提高航海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对航运企业的归宿感。

参考文献;

[1]申高峰.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24-125.

[2]马云芹,滕雪松.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J].航海教育研究,2013(1):100-102.

[3]赵仓龙,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