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工专业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本科;教改化工类
专业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培养工程设计的能力和训练系统实践技能。其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合成、过程分析、设计、模拟与优化等教学内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1]。虽然是大学生在毕业前才开展的综合实践环节,但其综合了学生四年期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不仅是一次所学知识的总结,更是学生能力一次升华的机会。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质量保障等各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随着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伴随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绿色化工”、“新安全生产法”、等重要政策法规,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造升级刻不容缓[3];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及毕业学生的回访,发现企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也逐年升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工程设计、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信息智能化等多方面的理解运用,同时也要对政策法规、技术管理、合作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然而,目前高校对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亟需开展系统化的改革与调整[4]。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新时代企业对新型化工人才的需求,为提升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对化工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改革刻不容缓。因此,多举措全面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达标评价体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1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课程知识体系处于割裂状态,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
要做好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需要对基础核心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工制图、仪表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过程模拟、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等课程的知识有整体及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目前各个课程教学情况是各自为政,学生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某一门课程对于整体项目设计中处于什么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各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联动还很缺乏,教师在现有课时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困难,想要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有难度。教师也满足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不能够将专业涉及的各个方面串联起来,每位老师代课集中并且侧重一两门课,缺乏沟通和讨论。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理念及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现代工程的理念,也不适应工程实践需求[5]。
1.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局限,单一化,课题数量偏少,且立意陈旧
化工专业学生真正进行化工设计的比例不高,以我院为例,最多达到50%,有一半学生跟随导师的科研项目做实验,这些导师从事的专业是化学相关的,对于化工设计并不精通。结合我们学院自身情况,前些年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将课程设计的内容当作毕业设计来做,只对一种设备进行了设计,没有结合化工行业发展趋势设计选题;此外,一些课题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及技术细节等原因,不适宜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导致设计题目范围局限,模式化,单一化,甚至重复。有时只是改变设计产量,不能引起学生做设计的兴趣。其次,没有与化工设计热点和科研前沿焦点相结合,在选题方面没有目标。一些老师对自己指定的课题是否属于化工专业的课题持怀疑态度,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推敲,学生也很迷茫,单方面依赖老师,自己不会选题。
1.3专业教师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与实际生产实践脱节
近年来,各高校引进大量博士,表面看教师师资力量大幅增强,很多年轻教师虽然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化工及相关方向的博士学位,但是真正从事化工设计方向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很多老师理论基础虽好,但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验,甚至与实际生产生活脱节。其次,专业教师自身的工程设计和生产实践技能还急待提升,而学校投入经费有限,使得针对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设计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足。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差异大,化工专业专任教师的工程背景与《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所要求的不符,远远达不到至少半年的工程实践经历(如企业工作、与企业合作项目、指导实习等)[6]。目前高校教师的年终考核要求及职称评定制度,迫使有些老师需要科研成果,发文章出专利,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去做科研,很难抽出时间精力提高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对毕业设计的学生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很难静心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1.4指导模式陈旧,学习方法单一
新“互联网+”时代到来,随着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老师与学生都要紧跟时代脉搏,改变调整自己的指导与学习模式,新的方式和理念不断更新,新的工具软件层出不穷,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抛弃。有些指导老师还是用原来的手动计算的办法指导一个单元操作的流程,每一届学生都一样,只是变换原料、产品,生产任务量,换汤不换药,导致题目单一化,十几年如一日致使学生兴趣降低。毕业设计不仅应该包括工程项目必备的内容,还应具有创新和学生发展自己能力的部分,如何将这部分激发释放出来,是值得思考的。
1.5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量化标准不明确
毕业设计(论文)制作时间周期长、教师指导涉及环节多,首先应该统一需要考核的环节;其次,应该对过程设计环节制定统一的评定标准[7]。仅仅以论文完成情况和答辩时的表现作为评定标准过于片面,过程控制和评价体系需要细化和完善,考核量化的标准也需进一步明确。1.6学生从事毕业设计时间不连贯,态度不端正(思想上轻视这项训练)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第四年这个阶段本来应该专心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同时面临实习、考研、考公务员、参加招聘会、就业等各方面的事务,学生无法专心致志地投入去完成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都无法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心理,有些学生认为学校不会因为毕业设计不过就不让毕业,最终为了应付差事,不顾完成作品的质量,胡乱拼凑,或请同学施以援手,匆忙赶出一篇毕业论文,可见态度上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1.7盲目降低毕业设计文本查重,导致设计质量下滑
近年来,学校出台了“关于毕业设计(论文)检测的指导性意见”,“意见”规定: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利用中国知网的检测系统进行检测,重复率低于30%(含30%),视为查重合格,高于30%,可以给一次机会,经本人修改并再次检测达到低于30%后才能参加答辩,而检测重复率大于30%的一律不能参加答辩。这就使得化工专业的学生盲目删减,最后出现图片表格多,文字少的现象;学生为了降低查重率,往往前言不搭后语、词不达意,文不对题,原本流畅的表述变得逻辑不通,读起来生涩别扭。
1.8优秀毕业设计名额太少,奖惩机制不完善
每年分配到化工专业的优秀毕业设计名额只有一到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对高质量论文撰写的动力不足,再者评选出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需提交的材料多,流程繁琐,后期还会面临各项评估时准备的过程材料,使得有些师生不愿多花时间再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较少,且教师投入时间长,长达几个月的指导时间,如果遇到学生以消极的态度不做或者基础差做不出来,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现在指导每个学生折算约16课时,仅凭课时无法真正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优秀毕业设计仅多给两个课时,因此指导多少和指导优劣没有明显的区别,也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这就挫伤了教师积极性,指导工作完全变成了一种良心活。
2多举措提升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措施
2.1交叉课程体系网,更新课程理念,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化工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述、技术路线的选择及确定、利用现代软件进行工艺流程模拟设计、工艺计算及典型设备选型及计算、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车间设备布置图等、换热网络优化、生产安全和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经济分析评价等,这些项目内容织就了化工设计的课程体系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制图、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课程联系起来,由点变线,以线带面,融会贯通。根据具体设计任务深化对专业必修课程知识的理解,全面建立设计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将Aspen软件的应用渗透进课程设计教学,通过课程改革,手动设计计算结合过程模拟设计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设计计算的理解。将Aspenplus软件应用于所设计的单元操作的参数选择和初步设计模拟,通过比较不同操作参数的模拟结果,优化设计结果,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将几何画法和机械制图、化工制图、CAD软件结合,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规范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对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需要深入讨论,修订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衔接不当,重复或者相互割裂的现象;形成教学团队,带同头课程的老师对知识点的交流和教学方式的交流改革,带不同课程的老师如何将相关知识承前启后,相互联系。
2.2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化工毕业设计传统设计
计算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化工企业要求。毕业设计的完成不可避免地使用计算机联合众多模拟、数据分析、绘图等软件,不仅能快速得到计算结果、大幅降低手动计算的错误率,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能为毕生进入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岗位做好铺垫。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了,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加深了,化工专业知识掌握地更扎实,化工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设计过程中,软件的应用随处可见,如在全流程模拟中,应用Aspen软件进行过程模拟[8],对工艺流程进行论证。可将Aspenenergyanalyzer软件应用于换热网络的优化及能量合理利用的过程中,在对塔设备进行设计及校核时,采用Cup-tower和SW-6等设计软件,当进行泵的设计及选型时还可使用智能选泵软件等。另外,学生利用MATLAB软件对反应器进行设计模拟,能快速得到不同年产量的计算结果。至于化工安全评价方面,用Aloha软件对化工生产中事故进行模拟,可以帮助应急救援人员快速准确预测影响区域,有效组织指挥危险区域人员疏散等。作图软件更是层出不穷,除了CAD软件用于绘制PID、PFD图,还有三维绘图软件帮助绘制车间、设备布置图及配管图等。三维软件做出的图生动逼真,不仅可以反映设备及管道的相对位置,还能激发学生的绘图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拓宽化工毕业设计选题广度和深度
针对化工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拓宽选题的范围,首先可以根据工程设计背景,企业背景、和科研背景几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和自身的科研项目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同时还可以参考行业热点,由指导老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或者有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拟题目。还可以考虑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题目设为毕业设计的相关题目,另外在学生出去实习或者见习时,参考遇到的生产项目和设备,对现有的生产项目进行优化设计,对设备进行优化设计改造。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可以将题目拟定为精细化工,材料化工等范畴的相关题目。
2.4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新进教师除了听课、备课、学习核心课程知识的同时,应有累计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经历(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其次相关化工专业的老师应该自觉学习最新的国家标准,相关行业要求,最新的规范和标准,增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再者,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各种计算机软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论理解,如有机会可以去重点大学进修深造,或者在企业中锻炼,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和实践更好融合在一起[5]。
2.5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惯性学习方式
新工科的教学理念需要重视实践环节,而实践环节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将工程理念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激发主动性及尤为重要。课程教学的中心应从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学”,对设计类课程提倡做翻转课堂,由学生实践为主,在课上做设计相关的工作,并且分组汇报,由大家讨论点评。还可以推广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来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成果,加强工程思维的训练。其次推行线上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模式,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包括讲义、视频、题库、课件等等,可以通过学习有些网络视频教学完成一些设计优化的工作,如Aloha报警的软件操作。除此之外,qq群、微信群等可用于交流设计出现的问题,促进了互相学习,沟通合作的新局面。
2.6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中,我们先后联系了现代化的化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刘家峡化肥厂,盐锅峡化工厂,白银银光公司,西北永新涂料有限公司,金昌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企业,这些实训基地提供的现场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实习基地,从化工安全到各工段的工艺流程以及工艺案例,再到设备的构造材质节能减排,产品分析包装运输等等方面的学习,大范围拓宽了学生对工程设计的思路。从以前对化工厂没有任何概念,到以实习的大型化工企业为设计背景,选择设计一个工段,从对原料及产品的认识到确定反应,及反应条件催化剂等,再到具体的工艺和设备设计,车间布置设备布置等等完成一个实际工段设计的全过程。企业实习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设计的素材还能让学生将设计优化的工艺和设备的设计优化改进落到实处。在实习时还能了解设备内部的构造,和化工厂的设计人员交流,提高绘图能力。
2.7依托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今年已经举办了十五届。大赛自每年二三月份下达任务书到7月20号提交作品,制定一个当年大家聚焦的化工热点项目为设计主题,在此过程中需要五个同学为一组提交现代设计方法,文档和图纸三类作品,其中涉及了工艺流程的设计,过程模拟优化、换热网络优化、设备设计、自动控制、总图运输与平立面图、重大危险源分析、安全评价,三废及环境保护、经济分析等。最后要求学生现场答辩。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化工专业的毕业设计和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是一致的[9]。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的实践课中加入大赛所需的课程知识,为竞赛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做铺垫。我校学生自201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以来,多次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竞赛的同学在完成竞赛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了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专业技术,在后期的毕业设计环节中体现了对化工前沿和热点的理解和思考,实现了对工程问题的设计能力的全面提升。每年参加竞赛团队中的一些同学撰写的论文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所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已经成为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进行化工设计大赛并不局限于一组或两组学生,通过老生指导新生的“传帮带”形式,可以惠及所有对化工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从而使化工设计竞赛成为化工专业学生的一种常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前熟悉化工设计的流程,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做准备。
2.8细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环环相扣,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针对学校对毕业设计每个环节考核管理不严,流于形式的问题,应该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督促老师和学生认真研读,明确知道教师应担负的责任和学生在过程中应配合服从完成的任务。目前毕业设计的主要环节是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在此基础上,应该细化到毕业设计完成的各个阶段,每一次教师指导学生需要认真做好指导记录,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难点和疑惑之处并落实解决。学校在现有管理制度基础上,规定各阶段完成时间,填写过程材料。学院配合学校,选派负责人定期抽查教师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及时发现不足并督促改进。学院对不服从管理及不按进度要求制作毕业论文的学生发出警告,若无改进时则须采取惩罚或处分措施,视情况推迟答辩甚至取消论文答辩资格等。
2.9完善毕业设计评价模式,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之前毕业设计评价模式相对单一,要先制定评价细则再根据各项细则提高质量。对于原评价体系由指导老师、评阅人分别打分,再加上答辩分数,按0.4、0.3、0.3三部分配比复合得到最终分数。对于此种评价体系,一是缺乏过程和平时的分数,其次评阅人打分一般参照指导老师分数,欠缺了客观性。为了改变现状,首先要设计各阶段的评分细节,如开题阶段包括文献综述,选题意义,设计方法,与本专业的热点相关性,解决问题的创新点等,中期报告验证路线的可行性,完成情况,毕业设计阶段包括论文结构、逻辑性、文字、图纸规范、标注明确等、答辩情况,每一项综合打分。建立的多维评价体系不仅从文字、程序、图纸、表达、对环保安全法规等的认识多维度进行评价,此过程更科学,细致、支撑性更强,可以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总结
近年来,在具体工作实践和对生产企业标准化水平的考察和分析中发现,行业中相当数量的企业对标准重要性的认知远未达到应有水平,相应的,在企业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中也必然存在着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问题,重点归纳如下。
1.1企业的标准意识淡薄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标准作用的发挥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在较短时期内,标准对企业直接经济效益的贡献难以量化,这导致标准的实际作用不易被企业觉察。因为缺乏相应的利益激励,很多企业难以足够重视标准和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
1.2人员素质制约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在与企业负责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接触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业务素质水平还普遍较低,这严重影响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由于工作人员理论素养薄弱,很多时候无法将标准化的原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造成理论与产品研发设计、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脱节,使标准化工作难以达到良好的成果收益,这也是制约企业标准化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1.3企业标准化制定亟待完善
通过走访企业,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在生产管理上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制度,然而在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制定了管理方法和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内容的可操作性不强,往往目标和概念比较多,而具体化的可供操作的流程控制和管理内容却不够细致、完整,因此企业的标准化制定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另一方面,标准制度的执行是由企业内负责不同分工的人完成的,很多企业没有处理好“人管”和“制度管”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严肃性和必要性,从而导致生产经营的混乱现象。
2行业标准化管理应注重以服务为中心
标准化管理工作应以服务和引导为中心,向企业提供标准化咨询,并加强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协助企业将标准化工作与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结合起来,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开展标准化工作所带来的优势。这对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从企业需求出发,突出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效果
2.1.1协助企业有效落实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
一般来讲,企业内部标准化的工作重点都是围绕企业自身的生产活动展开的,在实际中普遍缺乏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的敏感性,因而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和落实往往存在偏差、滞后。要做好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将信息的搜集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进行,尽可能的保持企业标准化工作与国家政策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标准化工作与时俱进,使企业的行为和活动符合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要求。
2.1.2引导企业利用标准成果
部分企业不善于利用行业中的已有标准,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摸索指导工作的方法,忽视各类标准中已经存在的关于技术环节和管理环节的一些共性的、可供借鉴的内容,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运作效率。
2.1.3培训企业标准化人员,提升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
协助提高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水平,仅依靠行业管理部门的服务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企业自身的标准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人才培训是行业标准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利用行业部门的专业优势组织企业的技术、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学习和实践,能切实提高企业人员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对企业调查的反馈结果发现很多企业支持和认可对员工进行专业性培训,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员工专业培训的重要性,这是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2.2以实际效果为导向,引导企业增强标准化管理能力
第一,加强行业服务,提升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第二,通过监管,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化管理;第三,通过深度服务,有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3结语
关键词:毕业设计;持续改进;新工科;融合发展;联合培养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我国加速升级转变经济产业,提出“新工科”就是国内面临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新挑战的积极回应。当前,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基础原料产业和支柱产业,但始终面临着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要求。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概念,这对整个油田开采及化工过程中“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油田工作者及石化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日益深入,产学研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的实施,为传统工科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使传统专业能够适应和服务于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当务之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立足上海,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技术人才。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面向西部,在新生入校时考试选拔优秀学生赴华东理工大学开展大二、大三两年的联合培养,大三结束后返回石河子大学学习生活。石河子大学长期重视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培养,自200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首次招生以来,从内涵建设上始终强调化工人才关键还应拥有良好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含终身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独立工作、解决问题能力,工程过程设计、工程过程开发的能力。经过联合培养近十年的实践,这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极好,成效显著,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访问进修、学历提升)、专业影响力等多方面综合提升了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化工人才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更为突出的是本专业2013年成为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1月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新疆第一个正式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并于2020年通过第二轮复评,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成效,得到了认证专家的充分肯定与好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2011年获批硕士授权点,2012年获专业硕士授权点,2017年成为新疆自治区高原学科,2017年成为国家一流学科,2018年获批博士授权点。然而,如何在发展中能进一步重视持续改进综合集中实践课程的毕业设计环节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进一步思考。因此,如何在高校培养中能有效提高体现这些能力的毕业设计质量,这对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毕业设计的现状
(1)毕业设计的设置。设置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设计要求保证每位同学都经历大设计(10周,6学分)和大论文(14周,8学分)的综合实践训练。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中,始终重视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厚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队伍。化工专业自2005年学院建院同年招生,教师经过专业培训、科研和教学实践的积累,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的工程知识背景和科研方向、稳定的工程教育课程、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为进一步使化工专业学生能更系统地掌握工程设计的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培养方案分学期第三学期开设“化工设计概论”和第六学期开设“化工设计”,改变了以往设计理论教学集中进行,将集中教学和分组指导相结合,尤其是毕业设计的进行和“化工设计”课程的开课同步进行,特别是围绕“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针对性强,效果好。同时,为了提高化工类工程软件在毕业设计应用效果,在第六学期开设“化工过程模拟”课程,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软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通过采用Aspen软件教学,提高学生对设计深层次认识,可与应用相结合扎实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为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广的化工高素质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针对于联合培养生,用共同的毕业设计环节衡量评价与本校学生能力的达成,高效促进我校教师设计水平的提升。
(2)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目前,普遍高校的毕业设计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化工毕业设计选题由教师拟定,难以统一评价选题的难易,不能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缺乏对自己能力正确评估,开展效果不佳。因此,因该专业毕业设计是以每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为契机,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以及按照设计大赛的要求组队完成各项设计任务,所以学生在第六学期就开始进行毕业设计且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在七月中下旬进行设计作品的最终提交参赛,第七学期再对设计作品进一步完善,最终上交留档。毕业设计培养存在片面性。个别学生态度不够端正,有“等”“靠”“混”心理,认为专业系及学院为了毕业率、学位率,毕业设计环节的指导教师不会为难总会通过,不从自身能力及毕业要求出发主动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质量和自身能力的培养进度。同时,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是关注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在过程中易忽略图纸、文档等规范性等细节,人才培养中的踏实严谨能力欠缺。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尚显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因毕业设计属于一个开放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很重要,并能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充分展示成果。在毕业能力培养中,常忽视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沟通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而经常将原因归结于学生个人。因此,对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要求应提高,教师自身工程设计能力做到了与时俱进,对于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2.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1)指导教师团队。多年来,工程设计教学团队积极申报教改课题,组织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研讨,丰富教师队伍的工程背景,提升教师的工程软件应用能力;组织队伍参加设计培训及讲座;聘请化工企业专家、邀请行业精英能线上或线下定期举办一系列讲座,一方面培训老师,另一方面也可以紧跟最新设计理念,提高学生能力。专业系特别邀请行业校外专家来校参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公开答辩会和研讨交流会。答辩专家针对学生的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设计图纸的规范、数据的引用、标准的失效与更新、图例的规范、计算的参考依据、对环境的影响性评价、经济核算等方面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修改建议。该项举措不仅有利于改进理论与实际想脱离的教学现状,进一步提高在校教师工程素养,同时对于学生工程概念的强化,进一步加深对工艺与工程紧密结合的理解,掌握化工设计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诸多规范均具有良好的辅助和提升作用。
(2)设计案例与理念。建立以学校为体、企业参与的设计院—院系全方位合作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同时建设一支由高水平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围绕每年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题目,设计院参与设计,不仅可以规范设计过程、提升校内教师的指导水平、设计内容能更好地和产业相结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基本认知体系,能在设计中考虑满足的特定需求给出的设计方案所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该模式的建立是进一步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有益探索,校企双方可以在设计案例、师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企业—院系实践育人基地和石油加工系产学研实践基地作用。
关键词:化工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1化工工程施工中现场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1.1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不全面
客观来说,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理论性比较高,而化工工程项目是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进行约束的,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个施工现场管理非常顺利地进行。从当前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现场施工管理制度还不是非常全面,具有一定的不足,比如说没有科学和规范性。在很多时候没有监督和约束好现场的施工人员,造成现场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工作热情,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的不全面,也造成了一些安全事故出现之后,没有办法精确找到相关责任人,这样施工人员的基本生命安全保障也无法实现。
1.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化工工程的项目非常多,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这一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也比较大。素质较高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不单单可以对施工现场出现的质量管理情况和监督情况进行负责,还需要把安全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在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当中进行执行,但是因为很多现场施工人员具有比较大的流动性,无法达到项目工程从施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整体要求,造成很多空缺的管理人员都是由基层施工人员进行现场挑选和提拔,他们的施工专业能力很强,但是从管理方面分析却无法胜任,综合素质比较低,容易造成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1.3管理模式单一
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和施工效果息息相关,具有一个很好的现场管理方法,可以很好的切入到施工现场管理当中,保证每一项工作都可以非常科学合理地完成,然而现在化工工程项目中最为缺乏的就是完整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式。工作在开始的时候还是通过传统的现场管理方式,其效果无法达到业主的要求。经过一定的理性思考之后,发现需要对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科学合理的现场管理制度可以很好的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和规范,在一定的制度体系和框架当中,可以确保整个工作有序地完成。从现场管理制度的角度来分析,不单单是需要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内容扩展延伸到施工管理层面上进行管理,对新的施工问题的约束条件进行补充,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安全隐患的出现,避免出现较大的施工事故率。
2加强化工工程施工中现场管理方式的对策
2.1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从化工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性方面来分析,必须要注意对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进行提高,项目施工单位需要注意对专业的人员进行聘请,然后确保其持证上岗,积极对现场施工进程进行监督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专业培训现场管理人员,以保证这些现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够加强,体现出专业培训的价值和效果,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积极带动专业管理人员,根据具体案例的要求,让现场管理人员可以很好的吸收之前出现的经验教训,对自己的工作态度进行端正。
2.2探索多元化现场管理模式
首先对于化工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做好多元化的现场管理模式探究,第一需要注意加强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其可以贯穿整个项目始终,让整个项目变成非常灵活,第二,需要对化工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作出一些灵活性比较高的目标,接着需要依靠比较有专业资质的施工单位来做好施工工作,并逐步建立一个全面到位的工程管理体系,利用这种多元化的手段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和管理。
2.3做好进度计划工作
每一个工程施工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无法一蹴而就,化学项目也是如此,在施工的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需要根据计划来做好安排执行工作,进度计划就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到规范指导作用的,其可以提供一个刚性的进度安排,另外也需要设置新的变化机制。要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对整个化工工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解,接着把这些要求划分成阶段层次不同的每个部分,接着进行统筹安排工作。
2.4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在质量控制体系当中,监督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计划,工进度里面进行一定的底线设置,做好追踪和落实的工作,在整个过程当中不要太有针对性。如下文所示,第一,对施工工程管理中的进度信息进行管理主要是执行的情况,还有一些突变性的因素,特别是在施工的时候出现的障碍因素,一定要对其原因进行彻底分析,杜绝再次出现,第二,需要针对施工质量阶段偏差,做好专项检查工作,利用组织临时攻关小组的办法,对问题的原因以及出现的条件进行分析,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变,与此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性的措施,让施工的工程质量得到提高。
3结语
显而易见,化工工程项目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重点项目,一定要做好现场安全管理的工作,从当前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化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效果不容乐观,本文对施工现场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做出一定的思考,并提供一定的建议,希望能为以后的项目管理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翟顺生.化工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探究[J].低碳世界,2014,21:251-252.
【关键词】石油化工原料;质量;检验检测
化工原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它的检测过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经过采样、样品预处理、测试、数据分析等多个步骤。而化工原料质量检测主要指的是将化工原料进行检验分析,特别是成分分析,通过检验结果判断原料质量是否合格。化工原料的质量检测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由原料制作的成品质量,还关系着操作人员和其他原料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相关部门要严格控制化工原料检验检测过程,加大检测力度,创新检测方式,保证原料质量,为化工原料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影响石油化工原料检验检测的主要因素
1.1非人为因素
石油化工原料检测过程中的非人为干扰因素主要来自检测仪器。检测仪器是否合适、质量是否过关,甚至仪器使用时间都有可能影响原料的检验结果。在原料检测人员的操作方法、检测标准、检测过程中的环境条件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检测仪器检测出的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避免检测仪器所带来的影响,一般检测时会采用不同的检测仪器反复进行检测,尽可能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
1.2人为因素
在石油化工原料的检测过程中,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操作,因此,人为因素也是影响化工原料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人为因素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造成的影响程度也有大有小。而人为因素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第一,部分工作人员并不重视这项工作,认为只是做样子,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并不认真负责,导致检测结果误差很大。第二,化工原料的质量检测是需要一定技术的,但部分质量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并不过关,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在检测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这也导致质量检测结果的误差较大。
2化工原料质检工作现状
2.1人员素质较低
1)专业储备不足。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化工领域的人才需求显著提升,而部分企业因为人才匮乏,会大幅降低用人标准,从而拖低了整个企业的员工专业素养。这些既不熟悉质检工作内容也不熟悉质检流程的新手,会严重影响到质检工作的精准性,进而降低化工原材料检验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人员操作失误。在开展质检工作时,大多数企业会更多地依靠工人进行人工操作,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过程中,有较大概率会产生操作失误。而质量检验检测工作本身是一项对精准度要求较高的工作,如果工作人员出现操作失误,会严重影响质量检验检测的结果。
3)缺乏重视。国内很多的石油化工企业依旧不够重视石油化工原料的质量检测工作,导致石油化工原料质量检测工作一直无法得到彻底推行,也没有发挥出它的价值。目前,国内有相关的化工原料质量检验机构,但这些机构大部分都着重对原料成分的分析和研究上。石油作为一种燃料,具有易燃易爆炸且不耐高温的特点,检测时需特定的工具和环境,许多质检机构并不具有足够的资质完成检测工作。这也是目前石油化工原料质量检测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2.2原料取样存在问题
在进行质量检验检测工作时,原料取样是质检工作的第一步,会直接决定后续的质检流程及质检结果。在实际原料选样工作中,运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来进行原料取样是比较通用的操作,但也存在不少工作人员未按照随机采样的方式进行样品选择,这便使得采样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2.3设备的质量不合格
石油化工行业在不断发展,相关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然而一些企业出于节约成本考虑,仍然在运行老式设备,这些设备在质检工作中可能导致检测数据的误差较大。另外,一些企业未配置维修人员或忽视设备维修工作,进一步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合格。
2.4化工原料检测方式不合理
石油化工原料的质检工作应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并以此制定质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根据原料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质检方式。但在实际质检工作中,一些企业在质检方式选择上不科学、不合理,导致质检结果不够准确。2.5环境不符合标准石油化工原料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石油化工原料质检时需要满足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恒定的环境温度等。目前国内的原料企业很多都不具备这样的环境条件,因此质量检测工作难以正确地完成。
3具体解决措施
3.1严控采购源头
采购是石油化工原料质检工作重点关注的环节。因此,要改善质检工作,首先,要严控石油化工原料的采购源头。在采购流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采购程序以严控所需设备与材料。其次,还须建立石油化工原料供应商的评价体系,根据对应评价结果,选择高质量、高信誉的供应商,以此保证采购源头不会出现较大问题。
3.2构建标准环境
原料质检工作需要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展开,因此构建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也应是优化质检工作应当考虑的因素。一个理想的标准化工作环境需要对环境温度、湿度、空气颗粒等多因素进行把控,除此之外,还需要检测工作环境中是否存在电磁波干扰,以保证电磁波不会影响到质检工作。如果检测环境相关指标的结果与相关环境标准存在比较大的出入,应该做进一步的环境优化工作,以确保后续质检结果的准确度。
3.3检测设备质量
化工原料的检验检测会用到种类较多的设备,并且其对质检方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质检结果的精确性,高精度的检测设备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使用专业化、高精度的设备,能够得到准确度较高的结果。因此,为保证原料质检工作质量,企业应当加大对基础设备投入,建立专业的实验场所,并配置相应的高精度质检设备。企业应当安排专人负责对质检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维修,定期检查相关质检设备,主要是保证设备的精准度与稳定性,出现精度问题要及时进行设备的修理与更换。在进行质检工作前,工作人员应当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主要是检测其是否符合相关国家要求与标准;在质检工作完成后,维护人员应当清洗干净使用过的质检工具、仪器、设备,
3.4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
原料质检工作是一项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因此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质检人员是必不可少的。质检人员的工作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质检结果的精确性,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生产工作的进行。要组建一个高质量、专业化的质检团队,应当着重以下两点:第一,要重视对检测员的专业培训,检测员的培训应该逐层递进,分阶段进行。初级阶段主要是一些基础培训,专门设计给刚入行的检测员,使他们对工作外部因素有深入了解。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一些系统的专业操作培训,以便他们知道如何进行检测工作,为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中级阶段则主要是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加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特别是管理人员,应该在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和榜样作用,因此需要掌握比较深入的专业技能,能够指导其他检测员,并且还要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最后一个阶段则用来查漏补缺。这个阶段要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找出问题原因,然后提出改善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保障检测工作能够高效持续开展。第二,为了提升效率,提高检测工作的专业度,还可以从外部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技术指导。
3.5建立检测评估制度
石油化工原料的检测过程主要包括化学检测和仪器检测两部分,而不管是化学检测还是仪器检测的检测结果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检测人员、检测方法、检测环境等。因此,在检测结束之后进行检测工作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检测评估不仅可以帮助相关人员判断这次检测结果是否准确,还能为之后的其他检测操作和检测结果提供参考,积累经验。科学客观的检测评估能够帮助技术人员及时发现检测方法和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评估方法还能够帮助分析目前使用的检测方法是否合适,是否存在可以改进优化的地方,为继续有效开展石油化工原料检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6采样和数据处理
采样和数据处理也是石油化工原料检验检测工作的一部分。采样方法的科学性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都是决定原料检测检验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对采样而言,主要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使用有代表性的原料样本来进行采样,并且必须为不同的样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采样设备和采样方法;第二,采集的样品必须要进行科学保存,最好使用专业仪器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保存,在无菌环境里保存才能保证样本的原始性。第三,采样过程必须是随机无序的,以保证样品的平均性、普遍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
3.7强化原料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方法
一方面,强化监控原料质量。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重视监控原油质量,工作人员做好分析控制工作。只有原料质量达标,产品质量才能获得保障。为致力于原料质量检验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强化质量信息管理,通过LIMS系统的引入积极有效的控制测试数据信息,为其准确性、及时性提供充足的保障,且经过该系统各级管理,操作人员也能够及时看到数据,并向工艺操作岗位及时反馈,进而能够有效地把控工艺。另一方面,积极建设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并保证工作质量,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刻不容缓,为此企业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石化产品检验测试中心。
4结语
关键词: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
引言
新时期的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区别,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事业单位要适当借鉴其他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方法,保证本单位会计信息化的科学性,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重视程度,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稳定发展。
一、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新时期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需要有符合其发展要求的工作制度,先进的工作制度是其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通过切合实际的管理手段推动会计信息化稳步进行。但是当今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缺乏先进理论支撑,对信息化认识不全面,具体工作中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限制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展开。不仅如此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人员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充分,通过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度量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只在计算数据中有明显效果,其他工作没有建设必要。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培训度不够,阻碍会计信息化建设[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会计工作已经不适应当今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提升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充分开发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优势已经成为现今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途径
为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科学发展,针对现阶段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以提升会计管理工作为主要目标,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新时期的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已经与传统的发展目标有所不同,其发展形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因此为顺应其发展需要,提升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要对现阶段的管理制度做适当的改变。由于事业单位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禁锢较为严重,具体工作中各项制度普遍存有问题,因此全面进行管理制度改革至关重要。在具体的改革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规范会计管理工作程序,提升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同时健全奖惩机制,对于长期按照规定执行工作的员工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对于无视工作制度的员工绝不姑息严肃处理。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提升员工的工作荣誉感,将工作与事业相结合,实现科学管理、高效工作最大限度的提高。基于对会计工作的具体考察,其数据结构呈扩大化趋势发展,如继续沿用传统的工作手段,一定程度上增加会计工作的强度,合理引进信息技术,优化工作方式,减轻工作负担,提升会计部门相关工作的科学性。
(二)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会计行业人才的成长通常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因此新时期会计人才深受传统理念影响,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为解决这一现象,事业单位要重视对会计人才的培训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事业单位可根据会计部门的工作部署,适当的展开培训工作,可从其他单位邀请培训讲师,通过学习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理念,更新员工思想,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可利用节假日组织知识竞赛,将员工提前划分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参加比赛。竞赛分专业知识和互联网应用两部分,专业知识部分是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进行考察,提升其对本职工作的重视。互联网应用是现场根据指令操作电脑,感受计算机带来的便捷,提升办公的综合素质,帮助员工从思想上接纳相关工作的信息化。通过培训、竞赛等学习方式提升员工积极性,从根源上接受会计信息化,为会计信息化奠定人才基础。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除能够提升员工素质外,还可有效对会计部门进行排查,防止“不作为”现象的发生。由于现阶段事业单位规模逐渐扩大,会计部门人员随之增多,投机取巧等现象逐渐增多,相关培训学习工作是对此类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检测,如发现其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符,严肃处理,从而净化会计工作环境。会计人才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严格把控人才流通渠道,强化员工专业技能,为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提供力量源泉[2]。
(三)强化信息化意识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渐加深,事业单位领导要做到与时俱进,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并将信息化引入会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展开深入研究的同时,借鉴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研讨会议,提升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强化其信息化意识。同时引进大批量信息技术人才,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发展特点建立与之相符的数据库,协助会计工作发展,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但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脚步时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进行交流,保持与其他单位的联系,互相借鉴经验,确保当前建设方向的正确性。随着具体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展开,要健全监督机制,强化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监督,最大限度提升会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监督,真正实现会计部门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推动事业单位稳步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会计部门的发展趋势,因此事业单位要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通过科学的建设途径,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为其他部门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腾岳.财务共享服务下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策略初论[J].中国集体经济,2019(18):38-39.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对策
1引言
在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是企业获取资源、管理财务的重要途径。企业致力于研究和建设会计信息化,从而便于掌握生产经营的相关信息,了解企业整体发展态势,及时发现管理方面的漏洞,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内部管理提供参考和方向,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益处。
2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1国际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水平的不同,会计信息化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要早于中国。目前,西方国家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和建设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并且具有较为先进的相关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走在世界前沿。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许多国家都逐渐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如何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成为全球面临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国际会计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全面,并体现出传统会计工作模式所没有的显著优势,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国际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数据类型多、数据整合能力强、运行速度快、稳定性强等特点,其成熟的机制和丰富的经验十分具有借鉴价值,值得推广和学习。
2.2国内发展现状
由于大环境和整体经济水平有限,国内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和不足,若想进一步发展,则需要克服许多外部困难。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出现了新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会计工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使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尽管国内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它已成为企业管理者获取资源、捕捉社会重点、整合大数据信息的重要途径,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决策都提供了思路,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目标,提高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
3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3.1外部环境中的阻力
目前,国内并未给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企业在建设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外部阻力,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往往处于被动位置。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可谓是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企业、民众等社会多方力量联动,共同努力,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积极参与,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会计信息化的深化改革。
3.2会计信息化意识不强
会计信息化若要快速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基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会计信息化相关知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目前,国内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深,相关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措施都不太成熟,种种挑战纷至沓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够强,未加以合理应用,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做好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加强全社会的关注程度,创造一个公平的、有序的社会环境。
3.3企业员工专业水平不高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这导致国内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会计信息化工作难度较高,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会计系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专业素质不过关,这大大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必须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深层次的培训,为会计信息化建设输送人才。
4会计信息化问题的相应对策
4.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为前提,而环境的建设则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首先,政府要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流程、行业准则、从业门槛等,从制度上给予鼓励和支持,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设立相关信息管理的网站和平台,建立庞大的后台数据库,便于信息整合,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再次,政府和各个机构之间加强联系,互相监督,共同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营,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
4.2加强会计信息化意识
对于会计信息化,目前国内还未形成主动自觉的建设意识,也未形成较为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许多企业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以前。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认知不够明确和精准,企业员工也是如此,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提高管理者对此的重视程度,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会计信息化学习氛围,促使员工主动积极地了解相关理念,熟练相关技能。增强会计信息化意识,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洞悉市场信息,打造企业内部安全稳定的管理机制。
4.3培养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行业从业准则,促使会计从业人员不断充实内在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调动员工的学习自主性和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要建设优秀的人才梯队,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各种复合型人才。同时,引入高素质人才,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入前沿的会计信息化理念,使员工紧跟时代潮流,优化企业团队,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中,会计信息化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目前的大环境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阻力。一个企业若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者可以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及时掌握许多有效的市场信息,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重大决策,使企业始终能走在市场第一线,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珏.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7(5).
作者:王红英1刘国宏2 单位:1.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2.石家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农民工公共文化供给情况 2011年9月26日,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农民工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部署。目前,石家庄市农民工公共文化供给情况有以下特点: (一)初步形成完整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制定了以推动“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为工作思路的农民工文化服务指导规范,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和文化服务项目评估考核体系。制定并严格落实了农民工文化工作发展规划,涵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文艺骨干培训等各个方面。同时强调了加大社会引导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鼓励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加入农民工文化工作中来。 (二)搭建了较为完备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精神,实现了三馆免费开放,特别是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农民工这一重大举措,制定具体服务标准。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围绕保障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文化利益,制定了为农民工提供文艺辅导培训、文艺作品创作指导等具体的业务工作标准,并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考评体系,使之成为满足农民工公共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和强大引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彩色周末”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农民工朋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通过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工看书难、看报难、上网难、看文艺演出难等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 (三)积极组织开展贴近农民工生活的文化活动。市群艺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及县级两馆常年坚持送文化到基层,坚持为农民工提供专项服务,走进社区、建筑工地及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广大农民工朋友能够方便、直接地享受到文化服务。今年,共举办了102场“走进工地”慰问农民工专场演出,放映电影1500余场。还举办了石家庄市农民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农民工歌手比赛,篮球赛和健身操大赛,送“图书到工地”,农民工读书和征文等系列活动,直接走进农民工生活第一线,把一大批优秀的文艺节目送到他们身边。 (四)加强文化知识培训,送致富信息下乡。多年来,充分利用“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品牌,采取艺术知识普及与特色培训相结合、公益辅导与社会培训相结合、阵地与基层辅导相结合等方式,定期在全市范围举办农民工子女、特困大学生免费艺术培训班,培训范围遍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厂、社区、农村、建筑工地及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广大农民工及其子女能直接享受文化服务。组建培训民间文艺团体、举办了农民工歌手、书画、戏曲等培训班,去建筑工地为农民工送书刊和科技信息。仅2012年就举办“深入基层、文化惠民”公益辅导,农民工子女免费艺术培训班,免费舞蹈、声乐、书法、美术培训班20余期,从中受益的农民工达万余人(次)。 我市在农民工公共文化供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政府高度重视满足和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政府配置的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举办的各项农民工文化活动的知晓率有待提高。尽管政府为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这些文化设施利用率并不是很高。90%的农民工反映,他们不会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书,不是不愿意看书,是没时间,不方便。更不愿意去参加群艺馆、文化站举办的文艺辅导活动,觉得那只是极少数人的事。对于政府举办的公益辅导与社会培训,送电影、送文艺到工地慰问演出,公益性展览、讲座、戏曲票友演唱等活动,有些农民工表示不知情,没有参与过。而我们的政府和社区却一直在致力于举办适合农民工的文化活动,这说明,我们与农民工的沟通交流还不够,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 其次,后续资金和管理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建成、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后,如何实现设施、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升级维护,就需要有制度化的配套资金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农家书屋没有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人员,对政府配备的一些设备不会使用,影响了其功能和作用的正常发挥。农家书屋也多是村干部代管,有的开放时间难以保证,有些书籍不能及时上架,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第三,为农民工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针对性还不够强。尽管市县乡村各级图书馆(室)、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农民工都是免费开放的,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工作的特点,他们很难享受到这些产品和服务,因此,应考虑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需求,采取特殊的产品供给和服务方式,提供更加有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有些乡镇、社区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存在设备不全、书籍有限等问题,农民希望看到的书较少,提供的有些书,农民没有兴趣。另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更喜欢那些能够贴近农民工生活的文化作品。对于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如城市里的先进文化设施和高雅艺术,往往不太适合农民工的口味,同时也超出了农民工的消费能力。 第四,一些用工企业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关心。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普遍比较长,劳动强度大。有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农民工没有休息日,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同时,农民工的实际收入不高,文化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所在企业在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就具有更多便利的条件。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在农民工聚集的企业中,2/3以上的企业没有针对农民工的文化设施和服务,没有阅览室、电视室、体育活动场所等文化活动设施。#p#分页标题#e# 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调研反馈机制。 通过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准确及时掌握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确保为农民工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后续经费和管理工作的可持续。首先,要解决后续经费保障问题,确保设备的维修、更新、升级换代等后续工作。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共享工程、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员发给一定的补贴;在农民工集聚的地区,设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室,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鼓励成立农民工俱乐部,加大对农民工文化活动团体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工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文化部门及各社会团体要定期为农民工举办专题活动和慰问演出;组织广大农民工开展各类活动,如农民工书法绘画展、读书活动、业余体育比赛、联欢会、展现农民工风采的创作和演出活动等,搞好互动互助,形成一种全社会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其次,鉴于农民工自身工作的特点,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要以“送”为主。各有关部门应持之以恒地做好送书送报、送演出、送电影、送科技致富信息资料等工作,活跃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另外,还应定期送培训到企业、到工地,如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计划生育等知识性的培训,文艺表演、体育项目等技能性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知识和道德水平,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 (三)充分发挥企业和社区在农民工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2%的农民工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再加上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亦工亦农又非公非农等特点,许多企业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郊,企业周边的各种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企业和所居住的社区应当承担起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责。但是,目前我市的多数企业对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建议用工企业在农民工工作生活区建立相应的文化服务设施,如电视室、图书报刊阅览室、文体娱乐活动室等,政府提供一定的文化资源,形成政企共建格局。 (四)政府要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文化企业和文艺工作者多深入农民工生活中,创作和生产反应农民工生活状况、贴近农民工文化需求的、适合农民工口味的、符合农民工兴趣的、优质而实惠的文化作品和文体活动。新闻媒体可以开辟农民工文化服务专栏,多宣传优秀农民工的事迹,正面引导农民工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尽管这些年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重视的程度提高了,经费投入也增加了,但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政策和制度仍有待完善。要形成一个保障农民工文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的文化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真正以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为中心,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