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环境艺术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环境艺术培训范文1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新兴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其教育教学方式在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教育教学方式 分析与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必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才能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设计出令大众满意的环境艺术作品,符合市场的真正需求,为我国的环境事业作出贡献。

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递发展的背景下,一些高校每年都在扩招学生。在艺术院校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但是,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每年毕业的艺术生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导致就业率下降,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尽快改变这种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只是仿照普通学科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导致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改革的起步晚、发展慢。

第二,一些学校每年扩招学生,却没有重视因此带来的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相符,导致人才与社会脱节,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一些教师对于新型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时难以适应,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讲授,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在环境艺术设计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只把书本上固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不到提升,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对于环境艺术的灵感。

第四,目前高校培养的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学生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没有很强的创造力,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往往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手忙脚乱,毫无实践经验。这导致大多数公司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而倾向于选择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也成为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一大问题。

三、改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对策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把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作为关键点。笔者认为,要改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方式,应做好以下几点:

1.紧跟时展的步伐,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教育也不能落后。教育教学方式始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要响应国家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学生设计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作品,为我国的环境艺术事业作出贡献。

2.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早,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包豪斯模式”就是现阶段我们主要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国外一向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受考验。

3.加强和完善新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目前,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够,不能认识到自身教学方式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高,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建设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4.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好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如果没有创造力,学生只知模仿,这样很快会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提问、设计情境教学,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在亲身感受和实践中,学生创造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了解到新时代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要求,培养创新思维,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多为学生制造实习的机会,积累经验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把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同时,学校也要在课余时间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学习,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以便毕业后能够快速上手,适应岗位工作。

6.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国民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升,但是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社会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较为匮乏,艺术类专业的状况不容乐观。环境艺术设计的优秀人才较少,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因此,我国要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尽快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四、结语

笔者抓住实践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的关键这一重点,在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邢博川 单位:陇东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菲菲.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探究.现代装饰(理论),2011(5).

[2]方方.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化.科技信息,2010(8).

环境艺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市场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是近年来的新型学科,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一直在市场的直接影响下不断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与艺术设计、管理、经济、生态环境等学科都有较多联系。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学科领域不断调整前进的步伐,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快速发展。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审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市场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关系,并研究相应的改革策略。

一、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

1.教学工作现状。考虑到市场需求,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环境艺术设计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文化多样性较强的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要与文化融合,才能被人们接受。环境艺术设计被引入我国的时间尚短,教学工作还在不断摸索中,需要与国内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盲目推崇国外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的情况,教学成果难以满足我国当前的市场需求。部分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接触我国优秀文化的渠道,使他们在学习中难以获得足够的艺术设计资料作为储备素材,导致后续学习和国内市场需求与文化融合背道而驰[1]。另外,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美学感受,学科教学更偏重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因此,部分学生在真正实践时,往往会发现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不扎实。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在市场中的生存和成长[2]。

2.学生情况。我国市场需要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然而目前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设计风格不明确等问题。环境艺术设计要求设计人员立足于原有环境,融入个人风格,针对市场需求、顾客需求、现场环境设计活动。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可以找出原有环境的特色与不足,用艺术设计手法丰富原有环境的特色,弥补缺陷。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认知有限,过多的理论学习导致他们的实践能力不足,探索欲望不强,主观能动性较差[3]。

3.行业情况。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还处在发展初期,相关理念和概念正从模糊走向清晰。几年来,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优秀的成果。而且当前我国越发注重城市建设和民生事业,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较强,对人才的需求扩大。环境艺术设计在室内外效果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环境工程改造等领域的应用频繁,学生就业方向多,就业范围广。

4.市场需求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改变,对室内设计、园林景观、建筑工程等设计的艺术性、美感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也要跟随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将教学目标放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气质、理论水平等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保证学生提升理论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就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且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是大学肩负的重任。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应该立足市场需求,审视自身的教学问题,不断创新改革,以保证行业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4]。

二、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1.调整教学内容。要想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沿理念,从跟随市场的脚步逐渐发展成引领市场[5]。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部分是后续教学开展的前提。有了理论能力,才有实践空间;理论能力提升,才可能持续提高个人的设计水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要站在设计研究的前沿,教师应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将常规教学目标作为基础,根据当前市场需求增加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与内涵、近年来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课题组,根据所学内容对已有作品进行重新设计,之后,从艺术性、可行性、与客户要求的契合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作品。学生通过课题组设计实践,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美学设计,而且关系到实际的施工情况。增加现场设计活动和施工勘察,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训练,与让他们坐在设计室中根据图纸进行设计有很大区别。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在注重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提升学生对工科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闭门造车、纸上谈兵[6]。

2.转变教学方法。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比较关注理论教学,而这一学科的实践性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教师可以充分引入新技术、新教学资源、新方法,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应转变以往的课堂讲授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当前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软件更新速度快,部分学生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喜爱探索新软件,这样能够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整体设计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相关软件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工具,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此外,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要求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将理论落地,从而更加熟练地运用工具。并非每名学生一毕业就能遇到合适的优质设计项目,如新楼盘景观设计、城市周边环境改造、老写字楼翻新装修设计等。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这类常规项目地,让学生实地考察。对于施工中如何规避其他的问题、如何攻克重点与难点,都需要学生在实地考察、动手实践中才能学到[7]。

3.完善教学配置。高校教学设施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配置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在硬件方面,如同其他学科建立各类实验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可以建设自己的工作室,让学生在工作室中接触各类材料、设计方法等,进行实际操作。工作室的环境轻松愉悦,可以被作为学生交流的场所。教师可以直接在工作室中开展教学,将成型的设计作品与学生的设计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了解市场需求,设计出可以落地的作品[8]。

4.加强校企合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在市场需求下开展教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内容,避免他们学习的知识与社会脱轨。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去,直接到施工工地考察,也可以让社会团体、企业、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与学生交流经验。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市场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引入企业合作,让学生获得了解企业和通过企业实训提高实操技能的机会。设计不仅是理论上的美学灌输,而且要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包括如何在实际环境中实现设计效果,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怎样的问题,等等。许多实践过程中会发生的琐事是学生在学校接触不到的。而这些琐事影响着学生作品的最终效果,可以让学生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看待设计[9]。高校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培训,展示他们实际设计施工的项目,分享他们的宝贵经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内容。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可以了解自身专业的意义,了解自身能力在行业中的位置,了解自己可以具备哪些能力,又有哪些素质是需要提高的。将学生和社会连接起来,让学生接受市场的洗礼,从长远角度看,可以培养出更多有才气、有实践能力、有学习能力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对设计方向、工作氛围、工作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可以作出合理的就业选择[10]。

三、结语

环境艺术培训范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依托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对现实进行虚拟,在此过程中为用户创造真实的视觉、听觉、触觉交互体验,同时向用户传递信息的一种现代信息网络技术[1]。伴随“互联网+”思维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行业与领域都已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索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通过有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切实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张力,更好地在环境艺术中呈现项目工艺、材质及构造,以此强化其视觉冲击效应,完成多种风格与效果的诠释,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需要建构起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全面认知,深入理解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价值,采取科学策略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深度融合,力求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节省环境艺术设计经费。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模式下,受经费和场地等外部因素的限制与束缚,设计师的灵感与创意往往不能充分得到实践验证,很难顺利完成设计[2]。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有效地帮助设计师解决这一问题,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师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环境场景的模拟,进而有效地把握相应环境情景的具体特征,有效地展开相应设计,从而不需要在真实的场地中就能够完成相应环境艺术设计,因而有利于节省环境艺术设计经费。

(二)有利于降低环境艺术设计风险。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模式下,设计师往往需要在真实的场地中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考察结果确定设计方案、展开设计实践[3]。尽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环境艺术设计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但同时却也存在着较强的风险性。在进行场地考察的过程中,设计师可能遭遇各种危险因素,他们的人身安全因而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有效地化解这方面的风险,这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并还原环境设计师的目标场地,在模拟环境中,设计师能够取得与在真实环境中相同的考察信息与设计效果,同时设计实践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切实增强,有利于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突破时间空间因素限制。传统设计模式下,环境艺术设计并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往往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设计师才能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如果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方面存在偏差,那么设计效果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4]。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有效地突破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因素的限制:通过应用计算机严格控制虚拟环境中的参数变量,设计师能够真实地还原相应的环境场景,以此节省时间与精力,切实改善和优化环境艺术设计效果。

二、有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具体策略

(一)更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直接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模式与最终的环境艺术设计实效,要想切实有效地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设计师必须实现理念层面的更新与转变,重视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形成符合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设计理念,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价值。为此,设计师需要突破思维定势,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设计理念的更新与转变:一是设计师应增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直观性的重视,追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直观呈现设计对象在不同方面的特征,以具备高度直观性的设计作品强化作品的视觉冲击效应,使设计能够给观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二是设计师需要重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与观者进行互动,在设计中向观者传达某种思想或情感,引导观者展开相应思考,从而深化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三是设计师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用户的想法与需求,重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呈现不同设计方案各自具备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联,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二)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手段。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手段下,设计师的环境艺术设计手段较为单一,为有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师必须重视对环境艺术设计手段进行丰富,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从构成上看,环境建模还原技术、感官知觉反馈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三项关键技术,其中,环境建模技术是指借助数字技术,将真实的三维数据在计算机中还原的技术;感官知觉反馈技术是指创设相应感官知觉体验并获取体验者感受反馈的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又可具体细分为数据转换技术、模型标定技术、信息同步技术等多项技术,在这一技术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与模型。通过将这三项关键技术中所包含的子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设计师能够完成对于多种设计风格的呈现。比如,通过将AUTOCAD这一设计辅助软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设计师能够将抽象的设计灵感与创意进行直观生动的呈现,进而更好地向客户说明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细节,增进客户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与认同,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又如,通过将遥感影像辅助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设计师能够对目标设计地点的尺寸、位置及地形进行科学的确定与还原,最终将其呈现于统一平面之中,从而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使不同的设计要素合理地进行呈现,提升整体设计的规划性。

(三)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仍处于飞速发展进程之中,因此设计师必须提高对于信息技术世界和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关注力度,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从环境设计领域的实际要求出发,思考虚拟现实技术前沿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实现结合的可能性,探索将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路径,从而有效地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气息,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比如,设计师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由一种辅助性技术转变为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即探索设计“虚拟现实环境艺术设计”的可能性,在这类环境艺术设计中,观者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通过交互获得艺术体验,感受并理解设计师在设计中传达的理念与思想。相较于一般设计而言,这类环境艺术设计更能代表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环境设计艺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环境艺术设计流程。作为一种具备高度科技性的信息技术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不仅需要环境艺术设计师实现设计理念上的转变、对环境艺术设计手段进行丰富、及时探索转化虚拟现实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的有效路径,而且还需要设计师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流程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虚拟现实技术真正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以此优化环境艺术设计这项活动。比如,在设计方案确定阶段,设计师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呈现设计方案,以此检验设计方案与客户实际设计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的符合程度,有效地保障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设计实践阶段,设计师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还原相应的环境场景,准确地把握环境信息,以此对设计细节进行完善;在设计验收阶段,设计师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向用户说明设计成果的各方面细节,以此更好地完成设计交接。这样一来,虚拟现实技术就真正与环境艺术设计实现了融合,崭新的“虚拟现实技术+环境艺术设计”模式也得到了构建。

(五)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对于设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在设计师具备一定信息素养时,他们才能有效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为此,环境艺术设计师需要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并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主动参与相关培训与主题论坛,掌握计算机的各项操作,积极主动地开展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相关软件的学习,比如AUTOCAD等,确保能够全面掌握这些软件的应用方法,从而有效地在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三、结语

环境艺术培训范文4

1.区域性和主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当前的研究成果尚未被作为只是体系而大范围的传播与交流,理论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和主观性,甚至是互相的排挤、排斥、抵触。

2.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对称。环境艺术目前已经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地步,社会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逐年递增。各大高等学府和职业培训类机构为了有效抢占就业市场而大量的开设环境艺术类专业。这种学科上的盲目性带来了许多后续的问题:由于是新兴专业,师资、教学水平、设备等方面严重不足。生源方面:艺术类考生人数逐年增加,艺术设计类专业门槛越来越低,生源的文化、艺术基础差距愈来愈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时常面临失业困境。

3.知识结构的不完备及交流障碍。目前我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主要来自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和建筑设计类专业两个方面。两类人才之间存在矛盾。艺术设计出身的人才主张设计的艺术效果,她们更加注重设计产品的艺术表达;而建筑类出身的人才则将重点放在了技术的结构性上面。这充分说明环境艺术体系的不完善,给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造成了诸多不便。

二、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引领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方向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了很多美学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对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而且在国际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一)以传统文化带动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其实是处理人、时间、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更为优质、和谐、舒适的环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人类文化的影响。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国家,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文化观念和底蕴,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艺术的发展。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演变、发展等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从而推动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风格形成。艺术的形成过程是在以往历史基础上沉淀、批判、创新、发展的,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如此。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应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土壤,浓缩民族文化精神,体现民族意识、性格和气质,充分展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审美思想和美学传统。

(二)搭建平台,展现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国风”

1.以传统文化哲学精髓为蓝本,构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我国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丰富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设计师本身的审美之外,还应从传统的审美思想当中汲取精华,合理的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思维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体现浓郁民族情怀、寓意深远的设计作品。

2.继承传统文化,立意设计创新。所谓的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传递,同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推陈出新。只有经过不断的继承、革新,才能使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设计师们在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时,要时刻以传统艺术风格为底蕴、以体现时代特色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继承并创新发展的目的,才能使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并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发,其目的是为如何有效协调、搭配多种设计元素,打破原有设计瓶颈而做的最根本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以人为中心所展开的人性化设计的思考,重点在人的价值提升;从人的心理需求来探讨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进而丰富感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设计效能,体现人本精神。

(一)环境艺术设计之“人性化”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哲学,是没有终点的不断思考。以人为中心所展开的人性化设计的思考,重点在人的价值提升。这里面的“人”包含作为社会的“人”、作为群体的“人”、作为个体的“人”,是具体与抽象、局部与整体的充分结合。理性认识“人性化”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以人为本”首要强调的就是“人性化”设计,人性化的设计是要建立在理性的功能利用和结构和谐之上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的就是功能主义,并不是艳丽丰富炫目的色彩、特立独行的造型。环境艺术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高舒适度的功能。如果脱离功能而之求浮夸,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设计会因缺乏实用性而最终被淘汰。

(二)环境艺术设计之“感性化”

这里所说的“感性化”,其实强调的是设计师要研究受众群体在获得产品或使用产品时的情感倾向。情感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的接受或者排斥,也就从客观上体现出对设计师设计的产品的“喜欢”或“厌恶”。在环境艺术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情感交流是通过“产品”来传递的,环境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的舒适安逸与否。因此,设计师在创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受众群体的心理预期和情感诉求,要以满足受众为出发点创造优质的艺术产品。

四、结语

环境艺术培训范文5

1.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建筑、园林、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要求专业理论广,专业技能多样,“创造性”是其最根本的特点,设计目标指向“为人民服务”,这些方面也是人才培养的切入点,针对这些特征在教学中要强调传统教学与社会性实践的并重,强调其专业实用性和社会服务性相结合,这就要求与时俱进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保驾护航,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2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培养“设计师”,是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师的最根本品质是要富有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意识的来源常常是艺术与设计实践,实验室在高校教育中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阵地,它不仅将学与用相贯通,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环境艺术课程学习各个相关专业的交接与融合搭建一个互通的平台,根据对国内外多所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考察,实验室已经不再是教学的选择性条件,而是必需项,实验室建设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1.3产、学、研共同发展的需要

实验室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基地,也是教师的科研基地,在这个基地上实现了教师将课程理论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的传授过程,指导学生在实验室通过相关的过程将学习理论成品化,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与亲身实践接收知识体系并形成为相应作品;教师在进行教研和科研工作时,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实验室的完善配套;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问题着意提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将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实验室就是校园生产的初期平台,就目前来看各个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实验室建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齐头并进的客观需要。

2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相结合

2.1转变观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时代性、新颖性、预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更新,相应的实验室基础性设施、设备、和实验手段都需要随着教学知识的变迁而更新,在有些院校许多实验室在建成以后就定了型,数十年如一日,严重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与时俱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相关实验室人员应当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并引起重视,使实验室的建设如同计算机的程序更新一样形成一种自觉机制,强而有力的新型实验室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比如学生在图形实验室,可以熟练掌握CAD,3D,SKETCHUP,PHOTO等多种计算机图形处理手段,在模型实验室除了能够掌握模型制作的技术技法、机器设备的使用等还能够将自己的设计成品化等等,只有先进的实验室才能打造学生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在实习、择业过程中占据优势,并且通过相应的实验教学,也使得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不仅能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师,还可能成为模型设计制作师,专业的制图师等。

2.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

“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现代大学的心脏”,从整个高校教育来看,无论国内国外强调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共同的目标,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果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条件,而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实验室作为支撑,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质,更是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环境艺术设计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设计师,就不能称之为设计师,只是单纯的制图员。因为学生的每一次设计都是一个全新的创作和创造过程,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依靠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手法以外,在实验室的实践分析过程是其重要的创新来源,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因素来考虑,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入到实验室的建设中来,引导学生主动改造实验室设备和开发实验项目,结合学习活动积极提出实验室建设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3加强管理

毕业设计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学生是否能够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关键,也是学生大学阶段专业总结性设计的全面体现,但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与实践脱节、缺乏创新、毕业设计过程中实验室不允许使用等,针对这些问题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实验室现存承担能力来为学生进行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选取,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实验室的人员配备和制度管理,让学生实现设计与实验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团结协作,大胆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更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促进实验室建设与完善的有效途径。

2.4加强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

要全面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支人员结构相对稳定,业务熟练且有责任心的管理队伍,才能使教学得以保障:①重视人才吸纳,强调按需到岗,实验室的相关人员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得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实验课程中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②完善培训制度,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交流活动,向先进院校学习,注重实验室队伍掌握技术手段的时效性,了解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等,提高实验室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学生实验课程知识、技术、设备的常新性;③完善管理制度,实行激励机制,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安全制度是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还应该注重鼓励实验室队伍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发表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教学、科研论文,努力提高实验技术和管理水平,对设备进行合理化改进,为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2.5以点带面,开展实验室建设与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整体课程看作是一个面,那么不同的实验课程就是其中若干个教学点,这些点散布在整个本科阶段这个面中的各个部分,而多个实验课程就形成了许多条线,这些线互相交织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存在于整个教学面中,并与其他课程形成无法分割的关系,如果我们针对教学中的某一实验课程点发生了改变,那么整个课程网络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我们要重视实验课程这一“点”的作用,加强实验室相关建设,让这个点做的更加完美,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面。

2.6引入“CDIO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CDIO”是现代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十分符合我们国家的这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要求,它指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层次,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恰恰非常需要这种模式的引入,建立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将学生的构思切实引入到设计实践中来,以实验室为枢纽将所需课程有机整合,达到国家提出的“优化知识结构”,“学会动手动脑”的目标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同学们之间的有机协作,增强团队精神。

3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办学实践

3.1多个实验室的联袂打造共享体系

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设有模型、建筑物理、摄影、构造、计算机图形和美术实验室,形成了涵盖教学多个方面的综合性实验室体系,学校和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室发展,每年均有专项拨款用于实验室建设,并由专业实验队伍进行管理。依托这些实验教师可以进行科研研究,获得科研成果,促进了实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实现了一条龙式的实践活动,首先可以在美术实验室进行思路的开拓与构思,然后进入图形实验室完成相应的计算机绘制,并在绘制过程中与模型实验室的模型制作相结合共同完成设计理念的实现,之后进入建筑物理实验室和结构实验室来测定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最后对于定型的完整设计进入摄影实验室对建筑模型,构思设定草图等进行专业性的拍照,之后再回到计算机图形实验室对所有成果进行系统的整合、排版、艺术加工,最终生成一系列成品图纸。

3.2打破院系分隔,协作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一些课程是跨越了院系的学科界限的,如材料学,工程力学,测量学,环境工程学等均是由土木学院、工程力学系、水利与环境学院等兄弟院系来开设,其相应的实验课程也分别在这些院系的相关实验室中进行,实现了互通有无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学生的学习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解构,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做一体化系统,极大地有利于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3实验室与企业的强强联手

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与郑州大学综合设计院、河南省徐辉建筑事务所、绿地置业等多个设计单位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与人才输送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实验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在校合作项目的技术问题都在实验室中得到解决,这些单位也为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提出建议,捐赠与项目相关的设备等,实现了实验室与企业的联合建设。

3.4依托科技创意产业园区

2012年学校开始将科技创业园计划纳入学校发展蓝图,从2014开始全面建设,根据学校精神,各院系将各自学院的专业发展与相应实验室纳入科技创业园区的开发进程,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将依托学校科技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实现新的发展与创新,在教学、科研和人才输出中发挥更大作用。

4结语

环境艺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交互式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各类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与普通高职的实践教学类似,很难培养出具备相应技能的学生。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将交互式教学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培养具有扎实实践操作水平的学生,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互式教学的概述

(一)交互式教学的含义

交互设计最初是一种电脑用语。它指的是系统向终端用户接受输入,再处理它,并把结果反馈给终端用户的过程。从互动的视角出发,互动是发件人与接收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所以在所有教学中都存在着互动。其实,互动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但是,在不同的教育形态中,互动的方法与特点有较大的不同。互动教育是 Palincsar 于1982 年首先提出的,并于此后获得了深入的研究与进展。它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支架式教育的实质,是把孩子最近发展区当作教育干预的空间,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从而鼓励孩子们主动高效地学习。互动式教育的主要特征,是着重教育学生需要具体的、独特的帮助了解的教育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互动式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群体间的互相帮助与鼓励。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重要知识点并灵活运用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使之和新知识点联系起来。谈话必须有主旨和方向;使学生和老师明白课堂目标;同时,老师对学生发表的评论应诱导学生更主动地作出建设性的回答。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交互教育是在宏观的教育情景下,在自由的教育平台上,通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围绕着某一问题或话题,实现平等沟通和独立互动的一种方式。

(二)交互式教学的价值

一方面,可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当平等的教育理念被社会普遍认可并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候,也就是师生教育交互的重要时刻了。但事实是,这种师生关系仍然很难获得。因此人们之间尽管有了平等的观点,但也随着功利主义的影响扩大,而没有了真诚。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教师已变成了帮助学生获得良好成果的带领者,但也在不少老师心目中,学生才是他们争取应有的利益或超额物质的有效手段。由于功利主义的发展意识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扩大,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大多都只对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双方共同关注的是怎样提升学习成绩,而对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无关的事务,则一概忽略或者轻视。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间的隔阂也日渐增加,沟通日益减少,不仅教师间的对话关系无法形成,而且各种扭曲现象也此起彼伏。所以,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形成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必须注重于教师间的互动。只有让教师们在平等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从学识、经历、个性、精神、人文等多层次的视野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育体现人的发展本质,实现自身价值。教育人类学指出,人诞生时在能力上就有很大的不足与缺失。不过,就是由于人的这些不健全性、未待定化,才赋予了人对自身塑造的强大潜力,其正确塑造自己的另一种重要手段便是利用教育发挥各种潜力,应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从而实现更有意义的创新发展。人也具有自身价值肯定的发展本质。但缺乏自己的人,并非真正的人。人的发展本质应当包括自身发展。而且是人对外部事物同化与适应的基础。人的自我肯定论,一方面表明了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自觉的社会活动,通过考虑利益别人,满足自身的需要,储备的长期目标与反馈结果,使“主体我”与“客体我”相互统一。而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因此,互动教学利用自我互动来充实生活的内涵,达到个人的最优化发挥。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需求远远大于普通高职,但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大多高职教育只能成为高职学生获得文凭的一种方式,从而丢失了高职院校教育本来的意义,也扼杀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经过许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相关的教学理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教学专家为实践教学的整体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方向。但在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的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不高,对设计实践性教学的投入也不够。目前,高职专业学生在参加设计学科的实践性教育活动时,设计专业技能明显欠缺,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也无法获得有效的培养。此外,由于在校生的基础比较脆弱,高职学院的招生数量也相对滞后于一般高职院校。同时学生的基础、自学能力以及学业质量也都相对脆弱,在校三年的整体复习时间也往往不够掌握基础知识。另外,由于在校生所参加的实践性课程基本上由校内老师承担,学生也很难进入实际操作项目的状态,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影响了实际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整体结构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性的技术课程,重点研究建筑物或房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学科专业的进展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新科技、材料、新工艺的诞生,将推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重大改变。这同时也是一个和时尚有关的新题材,旧观念很快就会被淘汰。尤其是对高职的老师而言,教师如果只负责教授学生课程,而没有社会经验,就很难和社会保持联系,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重新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近年来提出的“双师制”在概念层面上解决了老师的实际问题。而实际上,专职老师除课程任务以外,尚有繁重的教学事务,如教学管理、成绩考评等。另外,尚有由老师担任理论研讨员开展的课程研讨以及教学改革研讨。但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双师制”教师结构或“双师制”的师资素质,对高职教师环境与艺术设计学科实践课程的影响并不明显[1]。

(三)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深受现实教育制度的约束。实践性教育也是一个因素不断转变的过程,每堂课程学生平均水平的不同会影响实际教学的具体内容,而项目的来源与具体时间的不同也会影响实际教学的时间与场合。因此具体的实际教学活动也很难满足于僵化的教学安排。然而,教学安排、课程监督管理、教学评估等机制都约束了实际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通常情形下,学校一般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按照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难易、时间来选择,许多老师还通过介绍理论、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开展教育。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的配比严重失调。大部分学员的反映是课堂教学内容乏味,理论和实际无法统一,且学院所提供的理论课很少运用在未来的职业中,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而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学员对现实生产流程不够熟悉,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交互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构师生交互关系

一直以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采取 20 世纪 80 年代环境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即以教材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学人员为中心,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当老师完成部分的教学内容之后,就需要学生完成相应任务,一般按照“选题—市场调研—构思—初稿 — 讨论 — 修改初稿设计 — 制作 — 完成稿子”的流程去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流程都是由教师编写脚本,由学生复制,学生花几周的时间来完成一个项目。许多学生在完成项目后仍然感到困惑。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重视老师的课堂,而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与训练,很易让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环境艺术与设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实际创新能力。老师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要发掘学生创新思想的潜能。让学习者善于利用不同表达手法表现自身的意愿。同时,把教室设计为与教师互动的场地,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交流,使每个学员在共同交流的气氛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与主体积极作用,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二)建构课堂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的交互关系

若对教学方法加以划分,则一般可包括理论教学活动与实验教学。但目前,中国高职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流程已基本摆脱了这两类教学方法,并彻底脱离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际课程之间的关联。近年来,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性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全国职校生中日益流行。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学生依托于设计工作室,配合老师教学和从事设计项目的主要任务,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项目,并共同进行生产、教育与研发,并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与实践操作技能得以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也非常适合于高职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2]。首先,工作室教育必须是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基准的。其次,教育必须要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最后,通过对学员完成项目的努力程度作出评价。从而构建了与工作室互相联系的课堂系统,把课堂理论和实际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传统学校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实际生产为导向的开放式课堂,以课堂理论知识为基石,以产品知识的运用为核心内容,以承接重大产品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和教育紧密联系,老师在承担教学和进行生产技能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员进行全方位的生产专业知识锻炼。这些教学模式既突出了对职业能力的培训,又促进了职业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连接,使学习者更有能力、更专业,并且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式和专业化。通过引入了课堂与工作室互动教学模式,使学习者在实际的工作氛围中掌握知识,并在设计流程中培养专业知识。这是在市场推动下的一个全新的艺术教育实验方法。而实践教学则是为了发展实践环境以及艺术与设计工作室教育的需要。

(三)构建课程模块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关系

如果将整个环境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分成基础课与专业课。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美术基础知识、环境美术设计专业程序和方法、环境美术、建筑构造、环境建筑设计软件等,意在培养专门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专业课则主要由多个环境学术专题设计课程所构成,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系列项目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在这两个模块的教学课程中,学生始终如一地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不少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中,由于基本教学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完全脱离,使得学生所掌握的设计知识点往往断断续续,甚至无法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项目化课程展开深入研究。通过构建交互式课程网络平台,形成教学模块内课程间、教学模块内部的互动关系,能够很好地集成这些教学,使它们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四)构建学校与企业的交互关系

高职学校为企业培训需要的人员,而企业也要求院校为企业培训实用的人员。高职学校和公司直接相连,在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感受公司的工作环境,掌握公司设计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所谓校企合作就是指学生在教育阶段了解并掌握产品设计企业的模式、产品设计流程、开发工具、产品设计软件和与客户之间的技术交流,同时一旦学生完成,就可以直接走进产品设计企业,进行各种选项的产品设计,同时企业还节约了重新培养产品设计人员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建立了校企沟通互动制度,让企业管理者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将校内企业资源有机融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按照中小企业的特点,合理调整了教学方案、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3]。一些重要的专业课程,公司派出有经验的人员来授课,让学员参加公司的实际项目,或参加研发工作,给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课程和实际无缝连接,训练学员实际创新能力,达到高职、公司、产业互动。另外,还能够适当地弥补和提高教师对公司研发的投入。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公司的项目研究,不但能够协助公司解决问题,还能够让公司的研发实力得以增强。学生进入公司团队后,企业会视其为自己的员工,努力与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通过与企业的联系,使学习者熟悉公司文化,扩大学科视角。特别是,通过感觉适者生存的企业竞争机制,学生们更有机会有下一个阶段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心。通过和公司的联系,熟悉并适应公司的管理制度、公司的规章。明白复习不再只是应付试卷,也不再只是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更关键的是要把知识点消化吸收并转化成能力。学校与企业的交互可以让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只有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将交互式教学模式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魏磊,王博.评析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J].时代农机,2017(9):250.

[2]范文婧.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7,30(7):376.

环境艺术培训范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标准也逐步提高。从城市规划到个人家居的环境设计,都在逐步向更高的层次靠拢。当前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单是从装饰工程量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就能够看出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是十分可喜的。当前的发展形势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就业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重要的应用型人才,能够为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然而在持续跟进学生的就业状况时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因其在学校中缺乏实践经验,在工作时难以应对上级派发的任务,工作开展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正是建立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及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很强。判断一个环境艺术设计方案是否合格的标准有三:设计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如果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就会导致其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足,导致项目难以施工。此外,该专业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设计方案开始之前,设计师应当先对甲方的个人喜好、审美标准等有着基本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出客户满意的草案。小众的风格缺乏受众,很难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设计一定要做到大众审美与设计本身的独特性的统一。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不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仍然属于新兴的专业,相关的人才储备有限。从业教师的年龄普遍较小,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都有所欠缺。这些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接触较少,因此也无法开展相关的教学,难以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不足。实践教学开展需要有专门的教室和设备,如机房、画室、制图室等。部分学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改革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给。此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足,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平台。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场地也是普通教室和黑板,没有与该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三)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文化考生和美术考生两大类。文化考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的自觉性相对更好。但是创新能力显得较为局限。美术考生具有一定的绘图功底,在图纸设计上的想法也更为新颖和大胆,艺术表现力更强。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则稍显不足。这两类学生的优缺点都很明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为看重。以上这两类生源的不同特点导致在教学中难以有针对性的推进。在实践教学中难免顾此失彼。

(四)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学校对相关层面的忽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这就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态度不够认真,敷衍了事。学校上层建筑对学生缺乏引导使得学生对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度不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不愿选择自己动手解决,而是依靠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种思想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化。

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能够带来许多显著的成效。首先是学生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最终仍然要交付实践才能够检验。在经历不断的实践训练之后,学生的学习成果一次次被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设计通过不断的优化,最终能够达到完美。这中间的经验总结和错误反思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积累的实践经验也能够让学生顺利的适应工作,为单位和领导交出满意的成果。其次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是理论的教学免不了会显得枯燥无味,加入实践后能够给学生一个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加入实践教学,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得到锻炼。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比单一的理论教学显得更为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所学的专业能够带来的实际效用。根据该专业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大人才引入力度,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老师是教学的主体。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能够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改观是巨大的。受国内整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水平的发展时间限制,该方面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但是环境设计工作的发展历程长,工作人员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对这些人员进行引进,作为师资力量的补充。可以引进业内的杰出人才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这类人才的参与工作的时间长,对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着更加透彻的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性较强。针对该专业的特点,要对教师队伍进行一定的调整。该专业对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引进企业优秀员工以外,还可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企业员工相比,校内教师的理论知识更为完备和系统,学习和总结能力都比较强。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工作实践,参与企业的项目搭建。学校要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承接适量的社会项目。这样的实践能够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

(二)学校提高对实践建设的重视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当下的热门专业,发展前景十分乐观,能够显著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且在国内属于新兴专业,各学校的起跑线基本一致。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谓是增强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利契机,学校要抓住这一机会。学校作为教学改革推进的重要力量,要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财政方面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建设专门的实践教室,配备齐全的工具设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此外,还要加快实践基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对相关材料以及项目流程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能够显著提高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进入企业一定时期的实习。这样既能够解决企业的用人需求,又能对学生的能力起到锻炼作用。

(三)转变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导向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首先要对环境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有着明确的认知,并以此为标准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该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施工管理等。部分职业不仅需要设计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绘图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该专业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对这些能力的分析,来进行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重新设计教学内容。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对于那些与该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和借鉴,共同商讨出一个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方案。此外,还要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协调。让教学从实践开始,然后转向理论总结,总结结束后再次投入实践来检验先前的理论成果。这样的循环能够让学生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并寻找解决方案,来实现设计能力的进步。这一过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教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实践上来。实践课程可以模拟企业的项目设立和实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工作做准备。

环境艺术培训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艺术设计;绘画教学;创新

一、基于“互联网+”的专业基础

绘画课程教学内容在基础绘画课程中,教师为学生讲授绘画方面的知识,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指导。其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准备课件、整理好材料,讲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在讲授绘画基础理论后,开展适当的实训教学,并增添相关的模拟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环境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为环境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境艺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重视,尤其是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绘画知识与基础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借助“互联网+”模式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导图、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原理、构图、色彩等基础知识,从而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讲授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1]。

二、“互联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的实际意义

1.“互联网+”模式为基础绘画课程教学提供便利。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将“互联网+”模式与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模式相结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而且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在“互联网+”模式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与教师、学生进行线上讨论,打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可以借助PPT、三维导图等将基础素描内容转变为设计素描,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此,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将“互联网+”模式的显著优势引入专业基础绘画课程,将素描艺术、环境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相结合,以此降低教学难度,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向[2]。

2.专业基础绘画课程需要“互联网+”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绘画课程主要由基础知识与实际绘画操作两部分组成。基础知识教学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对绘画的基础概念、绘画手法烂熟于心,而且要求学生能合理地运用绘画理论知识。实践部分要求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往的教学模式难以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模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学习技巧。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庞杂、琐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模拟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数字化绘画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

3.“互联网+”模式适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将“互联网+”模式引入教学受到人们的追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绘画课程与“互联网+”模式相结合,可以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拓展其覆盖面。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教师既要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与教师、其他学生实时互动,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3]。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陈旧。当前,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课程使用的教材较为陈旧,其中未囊括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前沿知识与信息,以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介绍基础绘画概念与理论,教学内容单一。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选用的基础绘画课程教材已难以适应行业与时代的发展。以绘画色彩的分类这一知识点为例,在授课时,部分教师往往先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再利用教材上的案例进一步深入教授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单一、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实际的联系,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讲授基础绘画课程时,应以环境艺术为指导思想,将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以此增强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4]。

2.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当前,部分高校的基础设备与实践场地有限,专业基础绘画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专业基础绘画课程既要求学生具备绘画基础知识、构图原理、色彩结构等基础能力,又要求学生在实际绘画培训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目前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课程的考核形式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方式单一,平时的考核未引起教师的重视。这容易使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只在考试前几天突击复习,在期末考核中难以反映真实的学习水平。为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基于“互联网+”模式,转变专业基础绘画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此检验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增强考核方式的多样性[5]。

四、基于“互联网+”的基础绘画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1.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了完成创新基础绘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高校教师应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能力为导向。一方面,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依托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方案中添加一些图片或视频,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既要在课堂中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此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时刻秉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解决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与学习水平,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6]。

2.建立健全校内网络交流平台。当前,以往基础绘画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教师若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健全校内网络共享平台,以便学生将抽象的图片转化为具体的数据与图形。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活动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于平台之上,以此提高学生对绘画构图、色彩的认知水平。

3.创立多元化教学体制机制。在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中,绘画设计形式与形态千变万化,教师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难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绘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制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师能将绘画制作的流程准确、高效地通过视频与动画呈现出来,绘画的形、色、质也能得以一一呈现,从而使学生对环境艺术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此提高学习效率[7]。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