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基础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护理专业基础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化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对护理专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以期待基础化学能更好的服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
关键词:
护理专业;化学;教学;整合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化学课,既是公共课,又是专业基础课。公共课是指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社会共同知识为标准,而不应以专业学习的“够用”为标准。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旨在让学生掌握与护理联系紧密的基础化学知识、理论的同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1]。
1化学与护理专业的关系
1.1人体生命与化学
人体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化学物质组成。人体的生命过程也是很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一切生理、病理现象、代谢过程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要掌握人体这一系列变化过程的本质就必须学好化学。
1.2疾病预防与化学
在疾病预防中,常用化学方法对空气、食物、饮用水等进行监测与处理,从而找到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如配制消毒剂、酒精、注射液以及以上物质的保存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等都要运用化学知识。
1.3疾病诊断与化学
疾病确诊后就急需药物来进行治疗,各种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如临床上常用氢氧化铝、碳酸氢钠、乳酸钠来治疗胃病。由此可见,化学是是与护理专业紧密联系、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前置课程,想学好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首先学好化学,而现阶段的护理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习题设置上都明显滞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现代护理观下的教学需要。
2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化学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排斥传统的教学观念,喜欢动手,但不善于学理论;思维活跃,但缺乏韧性;有渴望成功的心态,但是缺乏耐心;有一定的,但是缺乏实际的动手经验;接收新知识很快,但是缺乏对知识的梳理和深入的思考;自学能力较弱;缺乏自我管理、约束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课程内容,难度比较大,所需课时过多,会占用专业课课时,影响专业课程的进度。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上看,多数教师一味地跟着教材走,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式不会变通,不能很好的融合化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现有教材上看,基础化学教学内容繁多而广泛,许多知识的理论性太强,而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如现有教材中的杂化轨道、缓冲容量、电极电势的计算、有机化学的反应历程等知识难度太大,在进行基础化学整合时应进行删减,整合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注意补充进与生活常识和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经过整合,化学教学从学生听不懂、不想听转化成是能听懂的,爱听的[2]。为了更好的让化学服务于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整合基础化学课程整合势在必行。课程整合从狭义上讲,是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为了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护理人才,笔者遵循高职高专基础化学教学的特点,选取护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将基础化学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课进行相互融合,力争使整合后的课程既在宏观上涵盖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要在微观上涉及到认知,情感、技能能成分,让基础化学更好为护理专业课程服务。
3针对护理专业课程调查后进行的基础化学内容梳理
作为专业课程的前期的基础课程,要想改好化学课程,必须掌握专业课程需要哪些化学内容,为此笔者调研了护理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内容,对所需基础化学内容做了如下统计:3.1无机化学:物质的量及相关计算;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离子反应;溶液的酸碱性;酸碱中和;盐类的水解;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子间作用力。3.2有机化学:有机官能团的辨别;糖类、脂类、蛋白质的结构及性质;杂环化合物;对映异构。3.3分析化学:溶液的配制;溶液的稀释及溶液浓度的计算。除了以上内容上的整合外,笔者还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引入大量和护理相关的教学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各种常见药品的主要成分所属的化学物质,从而引申其性质,最后再次重申其应用以加深巩固化学知识。实例:在讲解酸碱中和的时候可引入常见胃药“胃舒平”。通过PPT图片展示“胃舒平”的主要成分为Al(OH)3,讲解从物质分类上属于弱碱,有碱的通性,所以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再延伸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了实例,让书本上的印刷体可以跃然纸上,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
4整合后的预期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整合与改革,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以下能力:独立认领与正确使用化学仪器;重点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根据实验要求,通过文献查阅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描述实验现象,正确、规范地完成实验记录。参与课堂讨论,课后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努力提高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参与交流和讨论,学会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学习方法。感受并认同化学在社会发展和医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护理专业化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整合的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对所讲授的学习内容越感兴趣,对知识与技能掌握得越扎实。同时,在化学课上引入护理专业问题,也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目前的整合实践仍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要想让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效果更好,还需不断深入探索和反思,以使基础化学教学能更好的服务于护理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华美玲.关于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6,(11):94-95.
通过对湖北省部分中职及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中、高职的课程对接存在以下问题。
1.1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界限划分不明确
中高职课程的对接首先是培养目标的划分与对接。只有使培养目标在范围和层次上合理对接,才能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及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中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培养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技能型护理人才。中职与高职均采取“2+1”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理论和技能,1年在临床实习,只要毕业后能通过护士资格考试并注册成为执业护士,均可在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确定护理专业毕业的硕士、本科、专科和中专护生所从事的临床工作有哪些技术上的区别,尤其是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层级差异更不明显,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不明确。培养目标的雷同必然影响到后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
1.2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重复率高
通过调查分析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中职与高职在知识模块和课程设置上的重复率达90%以上,各课程授课计划的重复内容约80%以上。这种课程设置的雷同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没有明显有效的提升,仅是获得了一张大专文凭。
1.3高职院校对招收的三校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没有区别培养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既经对口升学、技能高考和单招形式升人高职的中职生)。一般高职院校没有把三校生独立成班,而是将这两类学生混合编班同类培养。这些三校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多数学生虽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却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普高生虽然文化基础较高,但专业基础要从零开始,这两类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在一起授课使教学矛盾突显,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2解决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对接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从国家层面统一确定硕士、本科、高职、中职各种层次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标准
由国家卫计委划分护士执业证层级,按护生的学历层次设定不同级别护士执业证的报考条件和执业范围,要求在健康服务业内从事各类护理服务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初步设想将护士执业证分四级并划分执业范围。这种分级不仅有利于健康服务业内护理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和专业化,也有利于准确确定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以从业需求和学历提升为主线进行课程设置。
2.2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一体化设置中、高职课程
中职教育应以护生获取Ⅰ级护理执业证从事初级护理工作,以及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围绕“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和“技能高考大纲”,在教学过程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提高综合技能素养。中职课程设置应重点加强技能操作培训,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高职教育应以护生获取Ⅱ级护理执业证从事中级护理工作,以及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和专业使命感,课程设置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将中职与高职的护理教育进行融合与创新,一体化设置课程。中职与高职对接的先进经验,针对中职或高职课程制定相匹配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2.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独立设置中、高职对接班,展现职业教育的优势
关键词:护理专业;实践;学生
护理专业是根据我国现代医学模式发展要求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高等职业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技能型专业。随着我国逐渐成为世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护理专业的创新发展将是有效缓解老年护理这一社会焦点问题的重要措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15-2025年的20年内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维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到2035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0%,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4.8亿[1-2]。当前,通过预防保健、临床护理以及护理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我国日趋老年化的人口社会结构带来的各种健康护理问题。
1护理专业学生实践中体现的问题分析
1.1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薄弱
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技能操作水平相对较为薄弱。在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接受的更多是理论学习,实践技能操作环节的学时在课程计划中安排的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技能操作基本功不够过硬。因此,通过调整课程设置结构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统一的重要保障。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更多的具体案例分析,通过多样化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得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会束手无策,减少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自身压力,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效果。
1.2主观能动性相对不高
在专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相对较差。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学生认为护理专业更多的是服务工作,对于“90”后的独生子女们来说,部分学生很难从内心接受此项工作。因此,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部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从事实习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实践的效果。此外,护理专业学生就业薪资不高也是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差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对护理行业重视的程度不断升高,但由于从事护理专业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增长缓慢,加之工作负担相对较重,导致护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严重影响着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
2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
2.1构建基于社会实践模式的校企合作养老服务
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指出,“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通过建立基于护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校企合作养老服务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提升社会养老服务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可以在指定的实习地点进行实践技能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实践指导,遇到困难问题能够快速解决,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2.2强化护理专业学生与护理对象的沟通交流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是护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提升的重要自身因素。沟通交流能力的增强有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促进需要护理病人的病情好转。然而在学生实习实践中发现,护理专业学生与护理对象的沟通交流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强化护理专业学生与护理对象的沟通交流能力是护理专业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性,只有具备了大量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才敢与护理对象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在课堂演示、情景模拟教学、录像回馈、案例分析等课程教学过中,专业教师通过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3]。
2.3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健康服务体系中不仅是一个照护者、治疗者,而且是健康的维护者和教育者,这就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创新实践能力、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4]。强化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当前社会已经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要不断提升学生服务理念,将优质服务牢记于心;在专业素质及创新实践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育人目标中重要的一项[6],要不断强化专业技能的提升,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互融合,以理论学习促进实践能力的创新升华;在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方面,通过人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子科技木,张宝露,王洪娅,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J].护理学报,2016,23(23):31-34.
[2]许莹,岑慧红,陈燕兰,等.校企合作下养老服务与护理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9,26(07):11-15.
[3]高颖.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护生沟通能力[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6(10):918-919.
[4]余奕.护理专业学生素质发展活动体系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03):63-65.
[5]朱兆优,胡文龙,刘琦,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2):168-171.
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谈心,试卷分析等方式,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有以下特点。
1.1学生生源结构特点
女生居多,且文科生来源占多数。形象思维能力较好,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略差,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基础学科的知识掌握较为薄弱。而生理学知识较为抽象,并需要一定的理科基础,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
1.2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特点
对专业的正确认知是学生学习活动主动化的必要条件。多数学生还未明确护理服务的真正内涵,未意识到基础知识对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因此,护理学专业学生整体上表现为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欠缺。
2因材施教,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根据护理专业医学生的特点,我们不断探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精简教学内容
简化临床专业教学中作为重点的电生理知识,如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特点,胃肠道平滑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等知识点,省略作为难点的肌丝滑行的原理,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等知识点。注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如血液、循环、呼吸、泌尿、神经等章节,涉及到机制、功能和调节等部分的内容,重点强调,反复阐述。经过这样的调整,保证了教学的有的放矢。
2.2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
结构决定功能,解剖学和组胚学知识是生理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理解了正常,才能理解异常,生理学又是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等学科知识的起点。在生理学教学中应简明扼要地回顾各大系统的解剖学和组胚学的基础知识,也要注重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为将来的临床阶段学习打下基础。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扩展的知识点有:讲述输血原则时强调作为护理人员严密检测的重要性;讲述组织液的生成时,联系右心衰、尿毒症、丝虫病、烧伤等疾病;讲述血压的形成时,联系临床测量血压的原理和方法;讲述不感蒸发时,联系烧伤病人补液的原则;讲述尿液的调节时,联系糖尿病病人尿液质与量的改变;讲述糖皮质激素的调节时,联系临床为什么长期使用强的松不能突然停药的原因等。通过加强生理学知识与护理专业其他各学科知识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完整丰富,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2.3重视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主要的教学媒介。在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注重以下三点:一是突出动画。直观形象的动态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物质的跨膜细胞转运、心脏的泵血过程、减压发射的过程、肺通气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等,都可以用动画来显示。二是突出图片。临床疾病的真实图片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譬如,讲解影响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因素时,可选用重症肌无力和有机磷中毒病人的图片;讲解内分泌时,可选用甲亢、向心性肥胖、侏儒症、肢端肥大症等病人的图片。三是突出表格。运用表格进行比较小结,使知识融会贯通。如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区别、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异同点、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不同点、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各大系统的作用等。通过这三突出,使教学效果达到理解透彻、记忆牢固。
2.4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减少以蟾蜍为对象的电生理实验项目,增加以家兔为对象的综合实验项目,强调静脉麻醉、钝性分离、气管插管、动脉插管及输尿管插管等手术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加了与护理工作联系密切的人体实验,如血型鉴定、心音听诊、动脉血压测量、体温测量、视力检查、瞳孔对光反射检查等,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2.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笔头考试方式,采用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和试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像家兔呼吸的因素等实验项目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平时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试卷多考察与临床应用的基础概念,如血细胞比容、体温、基础代谢率、收缩压等名词解释;多考察与护理临床实践相关的综合性、推理性的内容。如“临床使用甘露醇利尿的机理”、“输血的原则”、“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为什么不能给予高流量输氧”、“久卧的病人突然站立血压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等。
3结语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结合;途径
一、当下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
当前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方式,体现在培养计划、培养对象和考试方向上,这三个部分组成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各个部分的重要内容。
(一)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
护理作为特殊的行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还需要评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但是在中高职衔接培养的过程中,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缺乏一个连贯的、不断纵深的培养体系,使得在教学内容上造成相同内容重复讲授的情况。
(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
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在招生对象中有明显的不同。中职院校在目前生源数量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招生数量,造成生源质量下降,招收的学生学习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知识,往往质量不高。高职院校招生对象一般为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应通过统一考试进行录取,并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招录不同方向的学生,从而可选拔一些综合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扎实、自我社会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三)高职人才衔接的考试方向
在招录学生时,很多高职院校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来自主命题,根据专业设置不同的试题。一般的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基本知识学科,再加上专业综合能力考试。专业综合能力考试主要是针对选择方向设置题目,一般包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
二、护理专业中高职人才衔接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中高职人才衔接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充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但是在人才衔接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结构、培养人才方向、教学内容等方面。
(一)护理专业中高职人才结构断裂严重,影响中高职人才的顺利衔接
在我国,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高等教育的理论和职业知识及操作能力。通过招录高水平的人才,让高职教育能够得到快速准确的发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发展。但是在中职教育中,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具备丰富的自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但基础理论、人文素养及学习思维等方面存在不足。然而,在高等教育的普通高中人才方面,他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给大学输送具备扎实学术知识理论的学生,促进他们在大学中更好地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普通高中没有针对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职业素质的人才,没有充分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中职教育学生没有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普通高中没有具备职业技能专业素质,从而造成高职人才结构出现断裂,缺乏适合的生源来满足职业教育要求。
(二)护理专业培养人才方向衔接不到位,影响人才的充分发展
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方向,是让学生成为具备高等职业能力,能够充分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实现高职院校人才的高端化。但是在中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他们的主要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懂得应当如何操作来完成专业知识需求,在教学中更多的内容体现在实践操作中,针对其基本理论知识,各个部分知识的联系内容不到位。这就造成中职院校学生不具备内在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能很好达到高职教育所需人才的水平,从而出现人才培养方向偏差,影响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步伐。
(三)护理专业教学内容衔接不到位,知识断层存在较大问题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和提高。中职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学,体现在专业实践操作、基本操作步骤中,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和内在基本原理教育的偏少,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教育后,不知道操作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理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重复、内容断层的问题。例如,一些内容重复教学,一些内容基本没有涉及,造成该传授的知识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传授,在已理解的知识上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导致高职教育目标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可见,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必然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让学生能够从低层次水平逐步过渡到高层次水平,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快速发展。
三、护理专业中做好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针对中高职在人才衔接、培养方向衔接、教学内容衔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更切合实际操作的解决途径,以让中高职的衔接更顺畅,为更好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做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人才分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护理专业高职院校学生招录水平不同的基础上,进行人才结构的分离和提高。针对中职学生,加大基础知识教学力度,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基本逻辑和原理,充分提高综合能力。针对普通高中学生,在职业基础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训上下大力度,让这些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向,让他们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护理知识学习。
(二)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有序衔接
中职护理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社会上进行基本医疗操作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高职护理教学,则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护理领域具有较大作为的护理人才,是具备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能够解决医院、卫生机构、门诊问题的基本医学知识,还要在自我领域进行创新发展,更好地提高护理行业的基本水准。所以,在人才培养方向衔接方面,明确他们之间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差距,知道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来解决培养方向的代沟。同时,高职教育一定要基于中职教育进行创新,充分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努力做好培养人才的阶梯式教学,避免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培养方向出现断层的现象,从而影响人才培养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努力做好护理专业中高职教学课程的衔接
教学内容是培养职业素质人才的重要核心。只有做好两者间教学内容的衔接,才能更好地发展人才,提升人才质量。所以,在教学计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性,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空缺,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学内容布局一定要合理,实现知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教学。这就需要在中职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职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要做到不同课程不同对待,针对公共课程适当降低其学习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学习和挖掘。在高职教育中,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深化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进行深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护理专业领域进行自我发展,促进护理专业水平朝着更高层次发展。这既能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还可以增加实践操作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2]芦京昌.关于中高职衔接工作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55-57.
涉外护理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境外或涉外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人才,该专业英语教学包括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本文基于ESP教学理念,拟分析涉外护理ESP教学的对象、师资、教材、授课时机以及EGP与ESP的衔接等方面特点,着重探讨该专业英语教学思路,以期改善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涉外护理人才。
关键词:
ESP;EGP;涉外护理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医学教育国际化,社会对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30年来,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涉外护理专业。涉外护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基础知识、扎实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英语语言国家文化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国际性涉外护理人才,因此护理英语教学成为该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1]。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依然较差,于是英语教师纷纷探讨该领域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问题。笔者认为,涉外护理专业ESP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依赖于专门的ESP师资、教材、教法,而且与ESP的授课对象及其通用英语(EGP)能力等相关因素密不可分,EGP与ESP的有效衔接是实现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1EGP与ESP的关系
ESP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社会语言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变体。从Hutchinson&Waters的英语语言教学树形图[2](见图1)不难看出:作为在不同专业范围内使用的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使用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无疑就是通用英语(EGP)的功能变体。EGP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ESP则是某一专业学生英语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必须以EGP为基础。
2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思考
2.1合适的对象是ESP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
正如有些高校英语专业招生需要参考考生的英语高考成绩,涉外护理专业在选择生源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英语基础。自1985年在国内首家创办涉外护理专业以来,我校涉外护理专业已有一千余名毕业生迈出国门,在欧美、中东、东南亚的14个国家从事护理工作,境外就业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当时我校英护班为四年制中专(普通护理班为三年制),每4年招一届,因人才培养质量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后改为每届招收两个班,最后发展到“遍地开花”,护理专业全部改成英护班。人才培养效果一度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生源质量没有控制好,部分学生进校时对英语毫无兴趣、英语基础差,ESP教学效果深受影响。所幸我校及时调整招生策略,从而确保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或全部不是由普通教育的目标来确定的,而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所决定的。”[3]实践证明:综合考虑学习者相关因素(比如学习者学习目的、动机、对英语的态度等主观因素,学习者当前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等客观因素),通过笔试、面试,筛选合适的教学对象,是涉外护理专业ESP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2.2扎实的EGP能力是ESP教学的基础
《ESP》杂志主编TonyDudleyEvans认为:大部分ESP课程都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而开设的[4]。ESP教学必须以EGP教学为基础,两者既可以是并列关系:教学内容有差异,教学原则无本质区别;也可以是接续关系:在发展学习者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EGP)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学习者实际需求,培养、提高学习者利用英语进行职业交流(ESP)的能力。有些院校涉外护理ESP教学效果之所以差,部分原因是忽视了与EGP教学的有效衔接,盲目强调ESP教学。事实上,涉外护理专业EGP课程体系必须包含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句子结构等,学生EGP综合能力培养决非一门课程或一本《综合英语》教程能解决的。不难想象,如果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时没有打下牢固的EGP基础,不具备较强的通用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其后期的ESP教学自然很难顺利有效开展,教学效果必然会不尽如人意。
2.3合格的ESP师资是ESP教学的关键
ESP教学必须有合格的师资。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专业教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的护理专业教师组成,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英语专业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对中西护理文化的差异缺乏深入了解,而护理专业教师英语水平又达不到一个较高层次,这都直接影响到护理ESP教学方法和效果[5]。缺乏合格的ESP师资是目前许多院校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早在1989年,我校便从首届英护班挑选出3名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他们业余时间顺利修完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后,先后赴国外公立大医院从事为期两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工作期满回国继续任教。我校涉外护理专业ESP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拥有一支优秀的既懂英语又懂护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4实用的ESP教材是ESP教学的保障
ESP教学理念认为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都应体现真实性原则,真实的教材内容应该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真实语料,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都应体现ESP的社会文化情景、真实的语篇以及真实的学习任务,即语言技能的训练、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培养。然而,有些院校涉外护理专业使用的医学英语教材内容非常广泛,与护理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我校涉外护理专业一直通过两种途径选用教材:一是自编校本教材或讲义,如医学英语词汇、口语等,以国内现有的医学英语教材为蓝本,紧密联系临床护理需求,注重教材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难易度,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适当取舍;二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用国外原版教材,如《美国注册护理入门》《剑桥护理英语》等,确保了ESP教学的实效性。
2.5科学的ESP开课时机是提升ESP教学效果的有力举措
21世纪英语教学的根本转变就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由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ESP课程大多为高校高年级学生或已从业的成年学习者设置,一般面对中高级学习者[6]。涉外护理英语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是ESP的重要分支。涉外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还应充分考虑与学生临床护理课程间的有机衔接,注意医学英语与护理专业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因此,应当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即四年级安排开课。因为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时,已大致完成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并积累了对各种不同疾病护理的感性认识,此时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针对性强,学生易于接受,兴趣也高。此外,四年级是学生在医院见习期,也可达到“做中学”“在交际中学交际”的目的。
3结语
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包含前期的EGP与后期的ESP教学,该专业的ESP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以ESP教学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培养学生较强的EGP能力,以专业需要为出发点,构建一套适合高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EGP与ESP课程与教学体系,注重EGP与ESP的有效衔接,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涉外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彭薇.ESP教学理念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55-58.
反思日记法作为评判性思维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是让护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以记录日记的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所获经验进行反思的一种教学方法[1]。反思日记不仅促使护生主动去进行自我了解与自我反思,还是一个与指导教师之间有效沟通的媒介[2]。 1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某医学院二年级某班高职护生144名进行研究,该群体已经过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临床见习课程学习阶段从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 2研究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诠释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阅读144名见习期间共1724篇高职护生反思日记内容,归类提炼,找出主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按照以下的要求在临床见习中进行反思日记的撰写:反思日记的要求、内容具体如下:①临床见习中发生了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并与学习有关的事情?②通过这件事情,能反映出什么问题?③在此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每篇反思日记记录一件临床事件,每两周完成一次反思日记。在此期间,教师阅读后给予及时地反馈和相应的指导。 3研究结果 3.1护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高职护生在临床见习的过程中,存在程度不一的人际沟通困惑,在322篇反思日记中均提到此问题,如我与患者沟通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患者的问题,明明知道的问题却解释不清楚……我经常不知如何开口跟患者展开交谈……我跟患者说话时非常不自然,不敢抬头面对患者说话……等,反映出高职护生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 3.2护生认识到护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积累不足 经过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护生接触到真实的病例,真实的问题。283篇日记中提到当带教老师提问时,或患者及家属询问专业问题时,自己认识到个人基础知识概念模糊,并感到很羞愧,反思自己平时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应加强学习。如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知识积累是多么少……我要努力学习基础知识,真是太惭愧了……等。 3.3护生期望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护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引下,了解专科疾病的护理要点,观察专科护理操作的过程,269篇日记中提到期望带教老师能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在见习过程中,能让她们参与到护理患者的工作中去体验,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如我多么希望老师能让我们亲自操作一下啊……我觉得我们平时操练的太少了,到时候真的操作起来不知该怎么应对……我觉得给患者更换床单,这样的事我们可以动手锻炼一下的……等。 3.4护生对护士角色存在困惑 护生在见习过程中看到护士从事的实实在在的护理工作,如生活护理、各种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标本采集等的实施,护生198篇日记中对护士角色不同程度的存在困惑。我真不知护士应该是什么角色,有时觉得护士像保姆,有时觉得像老师,有时觉得护士像姐姐……我觉得护士的工作似乎太复杂了,什么都要干,这也太难了……到底护士是什么角色?……有时候觉得当护士真不容易,似乎什么都要会,患者的一切都要负责……等。 3.5护生期望获得带教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护生因其对护理工作和医院环境的不熟悉,常常感到没有归属感,不知所措,期望获得带教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182篇日记中提到带教老师工作繁忙,反映出有时带教老师无暇顾及护生是否有所收获,是否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有何感受等,她们希望得到带教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希望带教老师能较好的组织教学,做好教学反馈,及时解决同学们对临床工作存在的疑问。如今天带教老师带我们看完患者后让我们讨论自学,我就感到无所事事……每次进到病房就听老师讲完病例之后就不知干什么了……我希望带教老师能多和我们聊一聊,关注我们多一点……等。 4讨论 4.1应在护理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培养护生人际沟通能力 高职护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循序渐进的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护理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在课程设置中设置护理人际学这门课程,同时,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基础及专业人文课中设计讨论汇报课,学生演讲课,在第二课堂中设计沟通实践活动、辩论赛等。 4.2加强护士职业态度培训,使护生尽快适应护士角色 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护理职业,才能对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形成积极的态度。因此,树立正确的护士职业态度非常重要[3]。在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护士职业教育融合到教学中,比如在床上擦浴,口腔护理、导尿等操作中,将护士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教会护生用正确的护理服务观念对待患者,在临床工作中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4.3推进临床护理教学改革,加强临床教学反馈 目前,临床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在见习活动中缺乏主动性,依赖带教老师的组织来学习,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临床带教方式亟待改革,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不是一味的授之以“鱼”,而要教会他们掌握临床见习的方法,采用多种临床带教法,如启发式教学等,鼓励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4.4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比例,增加课外实践活动 高职护生现行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较为集中,缺乏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护理理论及知识仅仅停留在认知水平,并不能在遇到临床问题时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护生接触临床的实践较少,使得护生进入临床见习感到陌生,没有归属感。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对专业充满憧憬,希望能在临床上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4]。#p#分页标题#e# 反思日记为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促进教学反馈、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方法,使高职护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有助于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提高,非常值得在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及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推广。
随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医院各个领域。在护理工作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护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在医学类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 1医学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1.1护理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课程不能有机结合 护理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同于理工科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计算机作为一门医学院校中的公共课程,一般仅设在第一学期,无论是从计算机教学时间的落实,还是从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扩展,都不能融入到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知识过程中,从而导致护理专业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不能相互结合。 1.2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获得等级证书 目前很多医学类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似乎通过了考试就是增加了就业的砝码或是取得毕业证书的先决条件。这种错误观念使得学生们仅为考试而学习,学习兴趣不足,自然不能真正学好计算机。 1.3计算机的学习热情不足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加强了重视,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们对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和windowsXP操作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觉得课程内容曾经学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积极主动性,课堂学习气氛低落,学习过程被动。 1.4计算机专业教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知识不够了解 目前医学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多数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授课,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不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现医院信息化有关知识,没有突出讲解计算机在医院信息化各领域的应用。理论无法联系实际,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不知道如何学好这门课。 2医院现代化发展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第一,目前,计算机在护理领域中已广泛应用,在实际护理工作的实施中,通过计算机完成护理文书记录和管理,不仅能真实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医嘱处理,而且使护理文书更加科学、规范、简洁、有序,大大减少了书写时间,并避免了人为的错漏,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和充分的时间对病人采取更加细致、合理、有效的护理。计算机的应用将不断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整体化、信息化,使现代护理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二,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医疗领域不断渗透,为医疗、科研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许多现代化仪器由计算机自动监控并有报警设置,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最为突出,如床旁监护仪、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监护、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婴儿窒息监护以及远程监控等监护仪器都是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实施及时、有效的分析与检索,提供各种监护数据,能使护理人员最短时间发现异常。因得到严密的监护与及时的救治,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致残率明显降低,最终提高了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 3提高操作计算机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3.1转变认识,因材施教,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 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和医院引进工作人员的标准,从而改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科的认识。教师可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引导。层次高点的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课程简单、眼高手低,老师就需要举一些联系实际密切的例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足,而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老师可通过实物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计算机组成和各种功能,最后根据医院信息化的特点,介绍一些计算机在医院领域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燃起学习计算机的热潮。 3.2加强计算机教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 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对医学中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计算机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设计的实验操作不仅要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联系护理工作实际应用。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主动学习一些医院信息化相关知识、了解现代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这样才能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更加贴近于现实的实验操作课程。通过模拟现实中护理人员在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加强学生对实际临床护理工作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3.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计算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逐步完善,自学能力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老师应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使得“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学习,比如让学生了解一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临床护理工作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自主上网查阅资料的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同学之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能力,使同学们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发散思维、积极创新、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医院信息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计算机已逐渐渗透到医院各个领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已迫在眉睫。医学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使学生们适应医院现代化发展需要、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医护人才。